行政文化建设论文实用13篇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1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性,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每个行业都应践行的行为依据。八荣八耻是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同样具有广泛影响性的行政文化建设,也应以八荣八耻为理论指导,以搞好行政文化的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社会风气,最终达到赢得民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性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使道德尺度明晰化、具体化、条文化,使广大民众有了行为的依据,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研究八荣八耻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二)有利于党风廉正建设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应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要以此作为思想指导,因为党员的行为作风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关系到党的荣辱存亡。而八荣八耻则是在三个代表思想之后的再发展,为党员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及精神动力,有利于党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形成廉洁、公正、服务大众的健康思想。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则对每个人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总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荣八耻作为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思想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时刻准备对我国进行不良、腐朽意识的渗透。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国民提供了行为的依据,可以此很好地分辨、抵触各种不良的腐朽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行为习惯,为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政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行政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行政文化是相对于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而言的一种具有行政特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家行政主体在实践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各种道德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积淀性、隐蔽性、连续性、普遍性、渗透性,它是一种巨大潜在的无形力量,其影响是持久的、无所不在的。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1、引导作用。即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政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行政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行政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2、规制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等因素,因此,行政文化在道德上具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在行政规则上具有导向、规范、甚至强制执行作用。

3、保障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理念等既成因素,因而为行政执行、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为其行政行为提供了底线。因此具有保障正常行政行为执行的作用。

4、辐射作用。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主体与外界的交往,把其作风、精神面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行政文化作为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约束机制,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措施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而八荣八耻显然是行政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于行政道德,具有很现实的理论指导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并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行政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正确的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政文化建设的深度性、广泛性、高质量性。

(二)严格加强行政主体道德思想建设

行政主体是行政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受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行政文化的受众者及行政政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政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落实,行政主体是否秉公行事,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及政府形象的树立。为此必须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以培养行政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而八荣八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政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防止其思想滑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的公仆,避免腐败思想、行为的出现,促使其形成牢固、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大局观,最终为良好行政文化的形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众性,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以不断使行政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政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四)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

践行实践八荣八耻是一个人行为伦理性的集中体现,而伦理是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也就是要突出行政主体对道德观念感知的自觉性,使其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羞耻感,能够自发按照道德要求特别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言行在生活中能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遵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礼仪伦常,不腐化堕落;在工作中能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于律己、秉公行事、惩恶扬善,不搞小团体主义、不徇私枉法;在学习中能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忧国忧民,并坚决反对封建愚昧落后的言行,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言行,以为行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规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八荣八耻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们言行准则的重要创新性经验总结,是党员、行政主体、广大民众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着重关于八荣八耻行政文化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内涵更加丰富,以充分发挥其对行政主体以及广大民众的言行指导作用,避免不好甚至违法乱纪的言行出现,以促进我国行政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树立典型的践行者

事实证明,生活中良好的典型模范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其成为像典型、模范人物。因此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现践行八荣八耻的榜样人物,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特别要发现行政主体、共产党员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以树立其行政主体、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最终通过以个体带动群体的良好效应,为积极的行政文化观念特别是八荣八耻的落实及不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如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方永刚等众多好党员、好干部、好榜样,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其他行政人员的言行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是行政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共产党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言行的风向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视角下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以不断丰富、充实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2

交通运输行业既是一个生产部门,又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交通运输安全人命关天,工程建设质量是百年大计,无论是规划线位走向、建设市场管理,还是公路水路执法、应急抢险救助,无论是出台政策法规、实施行业管理,还是推广科技成果、防治环境污染,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关键领域的传统行业,涉及面广,地位特殊,历来属高危产业。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突出面临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是一项长期、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实践证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仅仅依靠制度规范是不够的。交通运输行业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要通过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地弘扬廉政价值理念,倡导廉政道德,营造廉政氛围,严防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一要推行“读书思廉”。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交通干部阅读廉政理论、廉政知识、廉政要闻等内容,深入学习和廉政准则、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照镜子、正衣冠”,引导大家在读书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理想信息、道德修养、价值观念。

二要推进“制度保廉”。 建设交通廉政文化,必须要有结构性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建立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工地、进学校、进家庭活动,从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解决廉政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防止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现象,不断巩固和扩大廉政文化成果。要逐步完善规范既符合上级规定,又切合交通运输实际、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则,形成交通廉政文化建设体系。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努力形成交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要加强“网络护廉”。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强廉政宣传教育的直观性、灵活性、有效性,是廉政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也是反腐倡廉工作加大科技含量的具体体现。交通部门可充分利用比较成熟网络,搭建廉政文化信息平台,形成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的廉政文化网络系统。在目前条件下,因地制宜实施开机和屏保模式的廉政提醒,让廉政意识和要求牢牢占据交通干部的思想阵地。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3

二、行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行政文化的治理功能②

主要表现为:行政文化在规范、引导、调整行政行为中对公务员的调控力;行政文化在行政组织中的凝聚力以及行政文化对行政发展的推动力。

正如人民时报评论“文化建设的新起点”时所言:“一部人类发展史表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进步的显着标志。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③

2、行政文化建设在和谐杜会构建中的重大意义

(1)行政文化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手段

(2)行政文化建设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的重要路径

(3)行政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条件

三、行政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1、行政价值观念面临冲击

中国行政文化正受外来行政文化的影响。同时,形形的多种负面行政文化现象,如:“地方本位主义”、“官本位”、“钱本位”、“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学历主义”、“家长制”等等也在制约着行政文化的有序整合和健康发展。

2、行政失范影响恶劣

社会变革和行政改革使旧的规范受到挑战,逐渐失去效力,而新的规范尚不健全,造成因规范缺失而形成空隙的漏洞。另一方面,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楷模,行政失范现象的大量存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法治的实现也是一种无形的障碍。

3、干群关系的某些紧张影响了政府权威的合法性

一些行政人员的不正之风更加损害了“公仆”在“主人”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政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态度,激化了社会行政文化与主导行政文化的对立。

四、加强和谐社会构建中行政文化建设的举措

1、以“八荣八耻”教育为红线,重塑公务员的荣辱观

在全国第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这对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公共服务意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牢记“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握“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饯行“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⑤

2、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完善公务员的法治理念

对掌权者而言权力的行使必须限于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公众来说,不再仅仅是法律义务的承担者,还同时享有法律所规定的种种权利。

3、以“三为民”为导向,改进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取向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4

(一)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在明确的法律规定下,政府有责任在特定条件下完成一些事物,比如说通过群众上访,找出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并解决。但是个别政府机关觉得这件事繁杂,琐碎,因为麻烦而进行推脱。这样阶梯性的层层推脱,是群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事件,这就是严重的失职现象。这个问题会严重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会误导人民群众的正确意思,所以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二)违法干预民事。,隐瞒事实,推脱责任,这是个别地方政府机关出现的最大的问题。他们把职权变相当做压榨的工具,欺压百姓,甚至上下级领导人员相互包庇,变相的通过法律法规来谋取暴利,提倡权大于法的谬论。人民赋予他们权力,他们不是用来保护人民,而是用来压榨人民,让人民至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也是人民的悲哀。(三)干预司法独立。我国宪法中有提到“人民法律依照法律规定,不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个人和社会团体干涉”但是现实生活中,会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在悄悄的决策着法院的审判。一个案件的审判背后,不仅仅是当事人本身,它会掺杂很多因素:权力、地位、因素等等。所以为什么人们早早的就知道这个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这句话,并且深信不疑。然而这些种种的缺失玷污了法律的尊严和公平,也会让群众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必须改正。

三、行政管理法制化优化建设的有效政策

(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法体制。健全的法制体制就像一道坚固的防护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执法人员的犯罪行为,从根源上杜绝政府官员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法律针对这类行为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但是制度都比较笼统,所以会有一些执法人员钻空子。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所在,所以我们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奖罚分明,执行力较强的法律体系。利用其规范性,明确性整改政府,规范政府,让每一位执法人员真真正正的为人民服务。每一位政府机关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都可以用明确的法律规定下来[2]。并同时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制,结合群众和司法机关对执法和执政人员进行监督,让人民和社会共同进步。(二)开展全民普法教育。知法,无论是对于执政人员还是群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法治社会对于人民群众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实现依法治国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全民普法,法制教育开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有一些地方依然是信奉:权力大于法律,金钱大于法律,金钱是万能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多山区和小型城市依然是一个可怕的存在,这也揭露一个事实,全民法治教育这条路依然需要我们坚定而长远的走下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群领头人,执政人员和广大人民代表在这场全民普法教育改革中起到表率的作用。以身作则,知法教法。文明执法,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首位,给更多的人民群众传达和普及法律知识[3]。而我们作为普通的百姓,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通过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既可以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达到共同进步的双赢状态。(三)加强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缺失的惩罚制度。增加惩罚制度,让执法人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树立法律的威严性。这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一个改变,一个威严的法律制度可以让犯罪分子不再平安无事,会让其承担所有的犯罪后果,对人民群众也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应当针对其行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让整个法律体系成为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而不是一张网。对那些知法犯法,层层包庇的行政人员严惩不贷[4]。优化我们的政治体系,净化我们所生存的社会

四、结语

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制度是我们政府治理制度实施的重要前提。而这些制度的运用我们必须先改变这个体制存在的执法人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干预司法行政的问题,完善一个健全的法制体系,制定行政管理法制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行政水平。对我国政府建立现代管理体系起到推动作用。

作者:李高峰 董雪 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凌云,雷诚.地方城乡规划法制化体系建设思考[J].规划师,2015,(12):19-24.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魏文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6

2、科学的决策,则要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主要任务,基层工商所此时则是“总装车间”的角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得到体现。经济学有一所谓的“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决构造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是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将牵动利益格局的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思维的历史惯性以及利益关系的牵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落后、偏远地区,严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优惠政策”。

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有人误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长远目标及规章制度。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

监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反过来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传统的监管模式甚至不能适应这种技术要求。因此,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改革的进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模式改革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城区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计算机管理,(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收费监控软件)结合监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适应了转变监管模式、实行市场巡查制的要求,解决了“轻管理、重收费”的矛盾;老实讲,收费问题一直是压在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心头的大石头,收费工作占据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大量时间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使用监管应用软件,结合实行监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可以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是工商人员“上门收费”和经营户“上门交费”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营户到大厅交费,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法规政策所规定的交费义务,交费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费的公平和准确,尤其着力于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匀”,避免定、收费的随意性。采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然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制度,杜绝了收人情费,尤其是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堵塞人为造成规费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场巡查制的有效实施,全面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的动态,及时合理制订对策,下大力气扫除死角。四是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水养鱼”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则招来了更多的经营户,增加了费源。如此下来,仅统计这个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万元,增长了四十八个百分点…尤其有意义的是,对外勤巡查人员不下任何收费任务指标,而是强调在监督、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层次;“轻收费”,规费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效果。

2、解决了内部分工不匀,所谓的“工种”好坏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是根据“六管一打”的业务区分来安排设置人员分工,上级机关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设置对应的组、室和“专管员”,且不说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单就谈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费任务,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组,个别的甚至分解到个人所产生的弊端。如市管、个体有收费"阵地"的就可以轻松完成,为什么?有收费任务只要简单地往经营户头上加上去就行,甚至还会滋生腐败;而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合同有收费也是有硬性规定定死了的;而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只出不进,只有打“游击”;还有些“工种”比较辛苦,有些比较轻松,大家谁都愿意分到好“工种”;还有业务交叉部分,有利大家抢,无利互相推,由此引发的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市场巡查监管模式实行区域巡查、路段管理,同人同岗同责,责、权、利高度透明,不给“黑箱操作”留有余地。每一个同志因为要接触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需要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同时又深感功力不足,自觉地充电加油,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对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有深切的紧迫感。

3、效率的提高增强了监管力度,加强对违法现象的查处(尤其对公用事业的部门垄断、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和环境保护等密切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的违法现象的查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得到占大多数合法经营户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良执法环境。尤其是在目前企业改制、下岗工人较多,国家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情况下,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来说,有着重要政治意义.

4、监管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工商所前沿指挥所的作用。市场巡查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使指挥员(所长)能全面掌握和及时处理市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动态的对市场进行监管。保证执法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尤其对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令有快速反应能力。对消除“中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有重大的意义。

5、以上各方面的变化,计算机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工商所电子经济户口管理薄建立,使我们能快捷、方便、准确地分析、处理监管对象的信息,使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更加科学、合理、合法、规范,并消除了管理的“交叉盲区”;二是应用软件的运用,有效地遏制了办证、收费的说情风,制止了办人情照、收人情费的现象,加强了廉政建设。这里举一个办公电话费控制的例子加以说明,曾几何时,为了控制办公电话费过高的现象,把办公电话拆下,锁在抽屉里;也有用铁匣子锁起来,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用有微电脑程序的话机,每人发一电话卡,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三是办公效率的提高,例如欠费统计,由于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尤其是电脑非常轻松就能解决的分区、分段、分行业等排序功能,手工操作出来后,因变更或歇业等原因,已是时过境迁,造成规费流失。使用计算机监控后己基本解决;四是对提高人员素质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尤其对基层工商所所长会有更高的要求;五是上级领导可随时调阅数据库中的数据,便于对工商所工作的准确指导和及时纠偏。加强了对基层工商所的领导。

分析这个个案的目的在于想说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事关重大!这个个案虽然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从一滴海水可以看到大海,可以想象,按照省局的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到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办事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小政府、大市场”趋势的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人员精简和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仅仅依靠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从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入手;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计算机是不讲人情世故的,它总是严格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运行,这就给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队伍素质。计算机、网络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科技精华所在,经常和这些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交流,学会利用它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是提高我们干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捷径。工作职能是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完成得好,甚至能够超额完成,那么就会赢得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就会把更多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就会增加。要想不断地超额完成政府交托的任务,仅凭干劲、觉悟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有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个人就可以干以往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更好,这样我们才有精力去拓展职能。

特别要提到的是,计算机有这样的特性,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写进程序,固定成一种模板,(编制成应用软件)极易推广运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推广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把满足监管模式改革需求,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及时推广运用。换句话说,把监管模式改革的成功典型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将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基层工商所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

1、在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在设计编制软件前,要充分考虑具体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软件要在规范和合理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贴近现实,即为,软件跟着现实走;软件编制后,具体工作则要根据软件来规范安排,则为,现实跟着软件走。在具体运用方面,-、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比如系统的维护、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权限的分配等);二、要有一套与软件设计的管理流程相适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三、新的监管模式的实行,必将与旧有的管理模式及一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和观念相冲突。所以,应用软件投入运用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转变观念。更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运用要比软件的编制艰巨的多。好的应用软件只有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2、基层工商所软件开发人员,对工商所的工商行政管理日常业务自有切身体验,这对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须做的前期工作(沟通客户需求的环节)是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因为身在基层,对上级关于开发应用软件有关精神和具体规定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对软件开发的终极目标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免是“游击队”的风格。软件的开发只能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应开拓思路,如采取课题研究之类的多种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3、优化软件开发的外部环境,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4、网络版的软件和单机版的软件的关系。毫无疑问,网络化是趋势,单机版是补充。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软件的研制亦是如此。网络化是目标和方向无需多说,只谈单机版的问题,因为各地还有这样那样的个案需求以及基层工商所需求变动较大等因素,单机版软件较容易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考虑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所以,要采取实事求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网络系统开发的同时,做好单机版软件的开发。

5、充分考虑以先进的监管模式为“模板”,开发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

五、结束语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长远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机遇、齐心协力,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努力奋斗。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7

2010年起,____市司法局依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建设一个安全、先进、灵活,高带宽、高可靠性的多业务应用的综合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安全高速的数据共享、智能分析、应急预警、远程协助、办公协同等功能,尽可能地简化办公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充分发挥职能,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建设由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办公应用三部分组成。

应急指挥调解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内部语音通讯系统;

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安置帮教信息系统;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包括:OA自动化办公系统、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门户网站系统。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已初步完成了日常办公应用、应急指挥和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推广应用。平台逐步覆盖市司法局、8个县(区)司法局、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全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形成一个便捷、高效的数字应用平台,基本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高速共享、传输和应用。

二、主要做法

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框架下,____市司法局综合考虑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统一的传输交换标准体系,并根据全市司法行政部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职能和特点,科学规划、优化调整,合理改建、扩建,实现了硬、软件资源的集中、整合、共享,建立起统一的共享网络,组织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平台,坚持边建边用,协调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

(一)组网建设。

____市司法行政系统依托政法三级、四级网实现市、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互联互通。在市司法局建立中心机房,市司法局及8个县(区)司法局建立视频会议室。目前已完成市、县(区)司法局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高速、可靠、安全地传输,网络覆盖面继续向乡镇司法所、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等深入。

(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为提高沟通效率、办事效率,减少内部办公会议、业务培训所产生的会务、食宿、差旅费用,节省人力、物力,实现多部门集中协调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业务培训、考试、双向会议、案件会商、工作管理、远程技术支持、应急呼叫、案件实时监控等功能。____市司法局依托政法专网建设政法视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目前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建成政法视频应急指挥室1个,视频会议室4个,市、县(区)司法局均开通VOIP内部语音通讯电话。

(三)业务系统建设。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已全面启用司法部的“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和“安置帮教信息系统”。____市司法局自主研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评估管理系统”、“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市推广使用。“____市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____市司法行政各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数据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数据自动分类、智能分析、自动统计、预警跟踪,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直观的效果反映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

2010年,____市司法局立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矛盾凸显、各种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法专网和数字化建设,立足于《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定义、计量原则和标准,制定了社会矛盾纠纷分类、分级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规范了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评估、化解流程,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并开发“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利用网络系统,采用直观的电子图示形式,准确记载各种类型矛盾纠纷及其在空间区域、历史时段上的分布,科学分类、综合分析评判,刻画各种矛盾纠纷的演变轨迹,把握社会矛盾纠纷性质及发展变化规律,有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可预警、可控制,为党委政府掌控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情况提供决策参考。

系统终端延伸 到乡镇(街道)司法所、专业性、行业性纠纷调委会及有条件的村、企业调委会。将所有社会矛盾纠纷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中。通过合理的分级分类管控,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管控工作向类别化、差异化转变,向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源头预防”转变,向各种调解机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解转变。通过及时客观的收集社会矛盾纠纷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在解决矛盾纠纷统计真实性、实时性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基础统计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的空白。

目前,该系统在全市所有乡镇运行率达到100%;评估机制被入选为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软科学项目;司法部派出调研组来____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部级刊物《人民调解》对评估机制的运行模式、试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河南郑州市、新乡市、山东威海市、浙江杭州市、江苏南京市等及川内部分地区司法行政机关都专程来雅学习考察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工作深度,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后劲,客观上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态势。

2.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

此处指的特殊人群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两类人员。针对此类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研究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特殊人群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____市司法局探索建立了“特殊人群社会危险性评估暨重新社会化机制”,研发“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影响特殊人群的众多社会危险性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归纳抽取出对其重新犯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结果确定其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小,对其社会危险性强弱作出趋势性判断,预测其社会危险性及社会危险性的突出方面,以此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分类处置,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和干预,促使其及时调整心理、矫正行为,回归到对正常社会秩序规则的遵守状态。

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全面掌握特殊人群底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特殊人群电子台账、特殊人群统计数据库等,既全面掌握辖区内特殊人群总体情况、详细信息,又能通过系统智能判断管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对特殊人群实施社会危险性评估后,分别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和帮教或矫治重点方向,每季度对帮教或矫治的效果进行跟踪掌握,实行动态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通过该系统,做到分类管控、跟踪研判、实时反馈、有效监管,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

目前,该系统在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全面使用。纳入系统管理的特殊人群共2039名,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071名,三年内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968名。

3.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高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提升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____市司法局组织研发了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法律服务人员及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证照审批、投诉惩戒、案件登记、跟踪监控、咨询服务、报表统计、信息交流、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掌握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事务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度、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等,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内案件类型及数量的变化,通过系统智能汇总分析,科学研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预判其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系统主要由管理和应用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由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通过系统对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日常事务、业务报表、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应用平台由全市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负责录入机构及人员信息、工作动态、日常事务及各类业务报表等数据。基本实现了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数据信息共享,确保了数据完整统一。对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

为落实司法部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公证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需要,____市司法局组织开发了公证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公证业务流程、诚信执业管理和机构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公证法律事务逐年增加,公证机关在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开展公证证明活动过程中,从公证申请、受理、立案、出证的过程中,涉及大量档案、文书处理,各类档案、文书的制作、管理、检索要投入大量人力。为方便当事人,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证档案文书在录入、修改、审核、打印、出证、归档、分类、统计、检索等的自动化,____市司法局结合全市公证管理工作实际,开发了“____市公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通过终端IE浏览器进行智能管理。

公证管理的数字化是促进公证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市各公证处推广应用,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公证行业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公证效率、降低执业风险,推进公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市、县(区)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办证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办证类型及数量,实时监督办证质量。并通过各地办证情况,发现公证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合理调整工作部署,有效推进公证事业发展。

(四)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电子化、数据化的办公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____市司法局建立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方便司法行政全体干警、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及各级党政领导,能随时关注、收集、上报、处理、发送业务数据、文件材料以及各类信息舆情等。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基于PC终端的综合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开通固定网络和 移动网络的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基于政法专网的全省内部语音通信系统;系统内部的移动短号V网服务等。有效实现了单位通讯、会议服务、信息应用、信息服务、文件传阅、公文处理、工作督办、计划安排、信息、移动邮件等多种通信功能的有效集成,进一步提高了内、外沟通交流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理、降低成本。

2011年,____市司法局互联网门户网站(yaan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融入“数字城市,智慧____”建设中。____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开辟了反映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常规版块,以及三个专题栏目,一是“服务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专栏,及时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服务于____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举措、成效向社会,让公众知晓;二是“‘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专栏,及时展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及先进典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三是“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专栏,将此项由____首创并已由司法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的工作机制运行取得的成效向公众呈现,积极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切实提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经过一年运行,访问量已达7万余人次。

三、成效与启示

建设“数字城市”,构建“智慧____”是一项系统工程,____市司法局结合自身职能,充分调研,与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应用平台建设,将数字化延伸到日常办公、业务工作、法律服务、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切实提升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由于全市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法律服务组织均未与司法局实现线路互联和资源共享。市司法局的文件需要各县(区)司法局打印成纸质文件派送或邮寄到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以及近百家法律服务机构,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浪费资源。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要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288名干警、343名司法助理员、17269名人民调解员,230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人员,召开各类业务培训、讲座、会议等近30期,会务组织工作、材料印刷、租用会场、安排住宿和餐饮、以及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合计超过150万。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合,极大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有效地节省了行政资源。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8

所谓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廉政文化的本质属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而企业廉政文化它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应相互结合渗透。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包含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为指导;必须接受廉政理论的指导,吸收世界范围内廉政理论、我国历史上廉政思想和不同企业廉政经验的营养成分;必须接受企业文化理论的指导,遵循企业文化运行的一般规律,突出企业廉政文化的内涵和特征。而企业廉政文化通过企业文化作为载体渗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与企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加大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力度,就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工作。

2、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普遍信仰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惯例,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力。文化因素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腐败高发、易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今社会,廉政文化在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越来越显示出来,廉政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它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倡导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在全社会营造讲法纪、讲道德、守诚信的良好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中建设廉政文化,倡导廉政文化,是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企业职工全面、科学、准确地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利于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发挥企业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良好的党风带动企业风气的不断好转,进一步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加强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近年来,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一个重要创新。总书记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笔者认为要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3.1、坚持科学发展,以廉政建设理论为指导,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职工思想的认识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这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我们党执政实践的进步和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国有企业首先要重视廉政文化理论学习,广泛宣传党的廉政方针、廉政政策、廉政要求,以廉政文化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的头脑,培养其廉洁理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增强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信心和信念,扩大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其次要重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总结和概括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创造性,积极创新企业廉政文化理论,以科学的企业廉政文化理论成果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指导企业的各项工作,以丰富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完善企业廉政文化理论,使企业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从根本上铲除企业内部滋生腐败的文化条件。

3.2、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着力构筑防腐拒变体系

首先,企业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结合,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着眼于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文化建设的含量,将廉政认识变为廉政意识,将廉政意识变为廉政制度,将廉政制度变为廉政机制,将廉政机制变为廉政行为,将廉政行为变为生产力,构筑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其次,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尤其是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畅通渠道,充分发挥职工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坚持严格依纪依法办案,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让腐败者付出沉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代价,形成震慑力,促进党员干部廉洁用权、不犯或少犯错误。

3.3、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廉洁自律氛围

企业要将党风廉政建设教育的丰富内容融于本行业、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特点之中,并采取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显现出教育效果,营造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的企业环境和氛围。一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自觉做到以职工群众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二要大力加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要大力加强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和廉政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廉政理论武装头脑,紧密联系实际,不断指导实践;四要大力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做到廉洁自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五要大力开展腐败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促使党员干部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3.4、以廉政制度为基础,着力规范制度建设

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不仅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企业要着力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行使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建立起一整套便利、有效、有约束力、从严治党的制度机制,使法规制度成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对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规范,对广大员工行为的规范,充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维护和保证党员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培养干部职工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将反腐倡廉工作融于制度建设,融于生产经营管理,立足于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做到源头防腐、综合治理。

3.5、以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为目标,提炼核心的价值观

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为廉政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的廉政文化应从企业的价值观入手。企业价值观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与内核,一般来说,企业选择核心价值应考虑以下因素:①根据企业性质,判断企业文化的类型;②要考虑企业成员及构成;③要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影响。总之,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既要体现企业特征,又要体现企业员工和社会所接受的价值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在一个企业内部,才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企业员工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才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就容易被全体员工所接受,我们应该看到在社会上的一些企业、行业所发生的“窝案、串案”,就是企业廉政文化出现了偏差,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廉不荣、贪不耻”。因此,我们只有从企业核心价值观入手,以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为目标、以廉政文化入手,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9

根据廉政文化的定义“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人们对廉政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信念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笔者认为廉政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精神性廉政文化、制度性廉政文化和物质性廉政文化。“精神层是廉政文化的核心,包括尚廉耻贪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制度层包括宣传表彰制度、警示教育制度等;物质层则包括廉洁教育场所、廉洁广告、廉洁书画、廉洁标语口号等”。结合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柯岩松在《浅谈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及现实意义》中把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划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而在《文化结构视阈中的江西红色廉政文化形态研究》中,红色廉政文化又被划分为廉政物质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和廉政精神文化。所以,笔者总结出苏区廉政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可以分为廉政精神文化、廉政物质文化、廉政制度文化和廉政行为文化。在充分了解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各种具体形态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其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廉政文化建设。

1关于廉政精神文化

王水平、许金华认为廉政精神文化是一种科学的价值判断,亦是一种高洁的道德理念。廉政精神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政治信仰在领导阶层中的自我“内化”深度,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普通大众对这一政治信仰的“认同”广度。王员、肖洁认为红色廉政文化的精神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精神形态的文化。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优良的革命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红色廉政文化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

说到廉政精神文化,当然离不开廉政教育的作用。罗国华、胡松认为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教育包含廉洁从政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为民服务教育、民主作风教育、反腐警示教育等内容,蕴含着鲜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将廉政教育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结合、与严刑峻法结合、与开展群众运动结合、与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作用结合。张吉雄认为推进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把宣传思想教育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培育和树立科学的廉政价值观,重点在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中培育廉洁从政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培育反腐倡廉的责任意识。姚秋霞指出苏区干部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对新时期推动党的廉政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2关于廉政物质文化与文化传播

苏区廉政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积淀和整合形成起来的内含强大廉政功能的一种特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苏区廉政文化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其外在表现形态既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纪念场馆、革命遗物等,也包括了反映革命内容、体现革命思想的小说、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等文化作品。

曾繁坤在《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的舆论宣传研究》中比较详细地列举了舆论宣传的主要形式。主要是运用报刊、出版物、标语、宣传单墙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如创办《红色中华》、运用红色歌谣等。同时,他指出廉政文化建设舆论宣传的苏区分层记忆,即从苏维埃政府、政府官员、下层民众实践等三个方面对廉政文化舆论宣传所做的贡献及其它的当代价值。张吉雄从苏区廉政文化实践当中得到启示:认为推进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还要构建现代廉政文化传播体系。

李康平从苏区廉政文化建设在当代的运用途径方面来分析,认为应该把苏区廉政文化建设资源提升为当代廉政文化的理论形态。同时,把苏区廉政实践成果转化为廉政文化建设平台。主要是从建立廉政文化研发基地、建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建立廉政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三个方面来构建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平台。

3廉政制度文化

《浅谈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及现实意义》中提到“苏区廉政文化的制度文化,包含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规范和苏区廉政机构设置”。王员、肖洁《文化结构视阈中的江西红色廉政文化形态研究》中指出红色廉政文化的制度形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积淀、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制度形态(或载体)的文化。

田相波、熊洪朋认为廉洁制度文化是指各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及其执行的总和。由基本层面、高级层面和实施机制层面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层面,即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实践经验所形成的知识积累;高级层面,即由理性设计和建构形成的各种预防和惩治贪污浪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各种组织;实施机制层面,即对设计和建构的各种制度的具体实施和组织的实际运行。

此外,张玉龙、肖文燕总结出中央苏区审计的独立性、法制性、人民性三个特点。曾邵东通过分析董必武在中央苏区的司法实践提炼出司法制度建设的经验。而李宜霞、杨 昴通过对梁柏台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贡献的阐述,指出梁柏台法律思想对今日我国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及其局限。李江发从中央苏区检察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设置与职权、执法实践三个方面来研究。

4关于廉政行为文化

苏区廉政行为文化,也就是苏区军民在生产、生活、战斗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中表现出的廉政意识和廉政作风。就文化的产生过程而言,常常是观念催生制度,制度的实施引领社会风尚,社会风尚的积淀形成社会文化心理和行为文化习惯。同样,在苏区时期,廉政观念的引领和廉政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苏区军民的廉政意识,形成了苏区军民的廉政作风。

周静波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角度出发,阐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胡 松、王家荣在《借鉴中央苏区廉政建设做法:探讨建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苏区经验对当代廉政建设带来的启示:(1)党风好不好,群众当“评委”。(2)贪腐怎么办,法令作“裁判”。(3)干部如何当,舆论是“导向”。

李康平认为要将苏区廉政文化的理论形态运用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廉政实践。提升廉政文化理论形态其重点在于实践,其优势也在于实践。其目的就在于让广大党政干部和从政人员能够在执政、从职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受到廉政文化主流价值的引领,廉政精神的激励,廉政文化的熏陶,并转化成自觉的廉洁实践。

5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中央苏区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如从舆论宣传、苏区干部好作风角度出发探索中央苏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及其启示;研究中央苏区廉政建设中的司法制度、审计制度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廉政建设的经验启示上,是从中共党史的视域下对反腐倡廉的背景及其各项措施和一些重要的制度进行论述的,在廉政文化建设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主要原因是有些学者可能对廉政文化的内涵认识欠缺,对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各种具体形态认识不足,进而不能全面地理解中央苏区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以及其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途径。

在汉语里,“廉”形容为官者之品德,有清正、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周礼》中对官吏之廉德有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因此,“廉政”是对掌权者如何处理政务、如何行使权力提出的要求,而廉政文化关注的则是如何将“廉政”、“廉德”扩散至整个官员群体,形成公正廉明的政治氛围。显然,廉政文化无疑是指向享有权力的公职人员,关涉的是权力行使的廉洁性、公正性,在根本上具有政治文化的属性,包含着民主、法治、道德等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在中央苏区,大局意识就是一种政治观念,理想信念就是一种政治信仰,尤其是培育形成的苏区精神,集中反映了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一系列廉政法律法规和制度等,是法治文化的范畴;党的宗旨的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养成等,是政党文化的范畴;民主监督、群众实践等是公民文化的范畴。所有这些,基本涵盖了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健全的政治文化不仅有赖于大众文化、政党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且离不开公正廉明的“廉政文化”。而大众文化、政党文化和廉政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则有赖于法治文化的保障。因此,大众文化、政党文化、廉政文化和法治文化共同构成了现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架构,是政治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故而,要理解廉政文化、探寻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道路,就应当立足于建设现代政治文化的制高点,着眼于廉政文化与大众文化、政党文化、法治文化的关系来思考。

参考文献

[1] 任建明.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监察,2006(9).

[2] 柯岩松.浅谈苏区廉政文化基本形态及现实意义[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3).

[3] 王员,肖洁.文化结构视阈中的江西红色廉政文化形态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4] 王水平,许金华.中央苏区廉政精神文化的培育传播与当代价值[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5] 罗国华,胡松.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教育及其现实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2(9).

[6] 张吉雄.论中央苏区反腐防腐实践的廉政文化价值与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7] 姚秋霞.苏区精神对新时期党的廉政建设的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6(1).

[8] 曾繁坤.中央苏区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宣传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

[9] 李康平.论苏区廉政经验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中的运用[J].政治学研究,2010(2).

[10] 田相波,熊洪朋.中央苏区廉洁制度文化及其现实价值[J].湖湘论坛,2014(5).

[11] 张玉龙,肖文燕.论中央苏区审计特点及其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6).

[12] 曾邵东.开拓与奠基-论董必武在中央苏区的司法实践[J].思想研究,2012(2).

[13] 李宜霞,杨昴.梁柏台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制度之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10

因此,首先要重视廉政文化理论学习,通过学习的方式,广泛宣传党的廉政方针、廉政政策、廉政要求,以廉政文化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的头脑,培养其廉洁理念,丰富其精神内涵,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增强****职工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信心和信念,扩大廉政文化建没的群众基础;其次要重视廉政文化建设,不断总结和概括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创造,总结**行业预防腐败的成功经验,积极创新廉政文化理论,以科学的廉政文化理论成果拓展**行业的先进文化,从而很好的指导发展的各项工作,以丰富的廉政文化建设实践进一步完善本行业廉政文化理论,使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不断取得新成效,逐步从根本上铲除**系统内部滋生腐败的文化条件。

二是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着力构筑预防体系。廉政文化思想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廉政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故此,**行业首先要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本行业整体发展战略,与行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相结合,紧紧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着眼于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加大思想、意识和心理构建力度,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文化建设的含量,将廉政认识变为廉政意识,将廉政意识变为廉政制度,将廉政制度变为廉政机制,将廉政机制变为廉政行为,将廉政行为变为工作的动力,构筑以廉政思想为核心的行业廉政文化建设体系;其次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尤其是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大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力度,要进一步畅通渠道,充分发挥职工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坚持严格依纪依法办案,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让腐败者付出沉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代价,形成震慑力,促进党员干部廉洁用权、不犯或少犯错误。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11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单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传统文化和高校具体历史紧密结合。而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往往是从廉政主题出发,未将各类文化整合吸收。一是建设内容缺乏针对性。没能针对师生的不同层次、思想特点进行针对教育,这种全民运动式的教育难以使廉政教育深入人心。二是形式缺乏多样性。以上大课、作报告、树典型为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形式,带有很强的任务性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校园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这些造成了高校廉政文化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缺乏时代性,感染力、影响力大大削弱。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制度设立不完善。忽视了制度的约束,道德堤坝就会承受不住膨胀的物欲冲击。权力的拥有者一旦对物质的欲求过度,就会冲破道德底线,此时只能运用相应的制度来约束。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制度设立作为保障。纵观现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制度,一是高校各部门之间制度相对独立,系统性制度较少,没有长效的、完整的规划与方案;二是廉政文化建设的程序性规定较少,后续配套的奖惩机制建立不够完善,责任制没能良好实施;三是只注重文化活动建设,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创新。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战略工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必须常抓不懈,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3]。因此,落实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校园文化为背景,加强理论研究,创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载体。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以务实为民清廉为核心的廉政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确立、提升廉政信仰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4]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权力观,使广大教师做到德高为师、行正为范,使大学生明荣辱之分、行当荣之事,防止各种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害。

(二)在校园历史文化氛围中构建特色廉政文化。个性鲜明、独具特色正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个性和特殊则是加强廉政建设感染力与吸引力的基础。如今,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以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具体设计,无论是原则把握还是目标确立,都应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廉政文化氛围。“河南省南阳市的高校借助花洲书院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文化和内乡县衙‘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等饱含丰富廉政思想的楹联文化,对高校师生进行廉政教育。”[5]真正将廉政文化的内容、观念植入到高校师生的言行举止中。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12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性,即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八荣八耻是对我国几千年来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是我国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每个行业都应践行的行为依据。八荣八耻是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同样具有广泛影响性的行政文化建设,也应以八荣八耻为理论指导,以搞好行政文化的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社会风气,最终达到赢得民心,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性的道德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步伐,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八荣八耻是对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使道德尺度明晰化、具体化、条文化,使广大民众有了行为的依据,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研究八荣八耻有利于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二)有利于党风廉正建设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应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要以此作为思想指导,因为党员的行为作风具有模范带头作用,关系到党的荣辱存亡。而八荣八耻则是在三个代表思想之后的再发展,为党员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及精神动力,有利于党员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形成廉洁、公正、服务大众的健康思想。

(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八荣八耻则对每个人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总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

八荣八耻作为广大民众的行为准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和谐的社会局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外来思想发生碰撞不可避免,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时刻准备对我国进行不良、腐朽意识的渗透。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国民提供了行为的依据,可以此很好地分辨、抵触各种不良的腐朽思想,从而树立正确的思维、行为习惯,为实现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从而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行政文化相关概念辨析

(一)行政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行政文化是相对于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而言的一种具有行政特点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国家行政主体在实践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其行为的一系列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各种道德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它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具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积淀性、隐蔽性、连续性、普遍性、渗透性,它是一种巨大潜在的无形力量,其影响是持久的、无所不在的。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1、引导作用。即引导受众群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行政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行政人员,能够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行政组织保持相同的取向。

2、规制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等因素,因此,行政文化在道德上具有良性的引导作用,在行政规则上具有导向、规范、甚至强制执行作用。

3、保障作用。由于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规则、行政理念等既成因素,因而为行政执行、学习人员提供了可参照的模板,为其行政行为提供了底线。因此具有保障正常行政行为执行的作用。

4、辐射作用。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主体与外界的交往,把其作风、精神面貌辐射到整个社会,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重要的影响。可见行政文化作为行政主体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约束机制,在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设措施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

行政文化包括行政道德、行政理念、行政规则、行政环境等。而八荣八耻显然是行政道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高于行政道德,具有很现实的理论指导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与其一脉相承,并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用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行政文化的建设,以确保正确的行政文化建设方向,并在此基础上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政文化建设的深度性、广泛性、高质量性。

(二)严格加强行政主体道德思想建设

行政主体是行政文化的建设者,同时又受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行政文化的受众者及行政政策的执行者,其言行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政策是否能够得到顺利落实,行政主体是否秉公行事,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系到政府行政目标的实现及政府形象的树立。为此必须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建设以培养行政主体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而八荣八耻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行政主体提供了具体的行为准则,有利于防止其思想滑坡,一心一意做好人民的公仆,避免腐败思想、行为的出现,促使其形成牢固、正确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观、大局观,最终为良好行政文化的形成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民大众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获取相关所需信息。国家相关媒体应借此良机,利用其广泛的受众性,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和谐的道德思想,以不断使行政主体受到良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培养其高尚的思想情操,使其能够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为自己的言行躬行自省,并通过其行政行为的影响,利用其示范效应,为行政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四)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

践行实践八荣八耻是一个人行为伦理性的集中体现,而伦理是道德建设的灵魂所在。突出行政文化建设的伦理性也就是要突出行政主体对道德观念感知的自觉性,使其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羞耻感,能够自发按照道德要求特别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言行在生活中能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遵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礼仪伦常,不腐化堕落;在工作中能够“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于律己、秉公行事、惩恶扬善,不搞小团体主义、不徇私枉法;在学习中能够“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知识,与时俱进、忧国忧民,并坚决反对封建愚昧落后的言行,倡导积极健康的思想言行,以为行政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规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八荣八耻是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体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人们言行准则的重要创新性经验总结,是党员、行政主体、广大民众武装自己头脑的重要思想武器。

因此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并且要着重关于八荣八耻行政文化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使其不断充实完善、内涵更加丰富,以充分发挥其对行政主体以及广大民众的言行指导作用,避免不好甚至违法乱纪的言行出现,以促进我国行政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和谐发展。

(六)树立典型的践行者

事实证明,生活中良好的典型模范具有很好的带头作用,能够激励其成为像典型、模范人物。因此应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发现践行八荣八耻的榜样人物,并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成为八荣八耻的忠实践行者,特别要发现行政主体、共产党员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典型人物,以树立其行政主体、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最终通过以个体带动群体的良好效应,为积极的行政文化观念特别是八荣八耻的落实及不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如在和平建设时期,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方永刚等众多好党员、好干部、好榜样,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其他行政人员的言行提供重要的参考坐标,是行政文化中靓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共产党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再发展,是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主体言行的风向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因此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视角下行政文化建设研究,以不断丰富、充实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行政文化建设论文篇13

、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廉政文化研究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与党校、高校、社科院的联系,努力培养一批廉政文化研究人才;加强廉政文化的学科建设,组织专家学者对社会廉政文化、政府廉政文化、公职廉政文化以及廉政价值观、廉政法规体系、廉政队伍建设、廉政活动及评价机制等基本内容进行科学研究,着力构建廉政文化体系,为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一本适用教材;加大廉政文化精品创作力度,高起点规划和组织实施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廉政文化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廉政文化专著、理论文章、影视戏曲等精品力作,打响廉政文化品牌。

(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突出创新性。廉政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只有注重历史,坚持文化的延续性,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立足现实,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时代气息,廉政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因此,我们注意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原则,以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为坐标,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优秀的历史廉政文化,用创新的理念去研究历史廉政文化,用丰富的载体去展示历史廉政文化,将历史上的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廉政文化发展优势,同时,要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借鉴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入研究挖掘廉政文化底蕴、廉政文化渊源和廉政文化积淀,并根据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载体和形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力求使廉政文化建设"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朝流",着眼当今时代特点,把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效率诚信和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廉政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内在核心,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时代性。几年来,全市各地按照这一要求,一方面,依托历史廉政名人,充分挖掘、提炼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廉政故事,建立了以廉廊、廉亭、廉栏、廉墙、廉路、廉石、廉政雕塑、廉政公益广告等一系列廉政文化景观、及镇海海防遗址等传统历史人文景观和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柔石故居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成功实践中吸收新的文化营养,将"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执政为民"等经典廉政理论作为廉政文化的灵魂,并通过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性教育,以及"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把党关于廉政建设的制度、纪律、要求,变为全市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通过廉政文化载体,来宣传党的廉政方针、政策,使廉政思想、

廉政意识深入民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做到"四个创新,四个促进"。一是创新思维,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化。要确立大局观,就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放到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中,放到反腐倡廉的总体格局中去谋划,去推进,不游离中心,不自行其是,不封闭运行,惟其如此,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才能有所作为。要注重辩证性。既要充分认识廉政文化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独特功能,克服无所用心,无所作为的思想;又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认识和把握廉政文化的作用,科学界定廉政文化的功效,防止片面夸大,也不能把廉政文化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对廉政文化作用不能估计过高,对廉政文化建设成效不能估价过高。二是创新方法,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就是要大胆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努力实现由封闭向开放、重声势向讲实效、号召动员向真情感召、单纯灌输教育向综合艺术渗透转变。三是创新模式,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就是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引入市场手段,大力发展廉政文化旅游业等,做到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如江北"清风园",就是由城司主要投资建设,建成后既是廉政文化教育景观,又是休闲旅游景点。四是创新机制,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化。就是要从健全领导机制、协作机制、考核机制入手,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突出特色性。始终坚持立足宁波,面向浙江,放眼全国。一方面,重点梳理宁波廉政文化文脉,充分挖掘宁波历史底蕴,使宁波的廉政文化建设服宁波"水土"、显宁波"印记",秉宁波"特性"。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动脑筋,想办法,培育出了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廉政文化建设典型。如海曙区龙柏,致力于打造廉政网络文化,开设了龙柏廉政文化网,开发宣扬廉政理念的《清廉灯》多媒体游戏和《清官道》、《龙柏廉政知识竞技场》游戏软件,深受居民及青少年的喜爱;江北区精心策划机关青年干部和离退休老干部"1+1"清风结对行动,推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奉化市利用滕头村全球环保500佳这一平台,开辟廉政林,设立廉政景观,营造农村尊廉崇廉的新风尚。另一方面,思全局、观大势,立足宁波而不拘泥于宁波,跳出宁波看宁波,自觉把宁波廉政文化研究和建设放到全省全国廉政文化发展大格局中去考察、去研究,学习借鉴全国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力求使宁波廉政文化建设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朵奇葩。如我市今年初开通的中国廉政文化网,已成为辐射全国的第一大廉政文化网,累计点击率超过600万人次;我们举办的中国廉政文化名人讲坛,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讲课,帮助我们开拓视野。

(四)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结合,突出统筹性。廉政文化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方面面,没有整体规划,没有统筹协调,就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市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一是统筹协调,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以"大宣教"格局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市里建立了由纪委牵头,宣传部、农办、机关党工委、

教育、民政、文广、总工会、团市委、妇联、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廉政文化建设协调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廉政文化建设。一些县(市)区、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落实专人负责抓。市纪委与宣传、文化、教育、新闻媒体及、企业都建立了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机制。二是统筹规划,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序发展。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宁波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及廉政文化进机关、、家庭、学校、企业、农村的分类指导意见。今年,我们抓住"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机遇,主动协调配合,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把有关重点项目列入文化大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我们在实践中,还注重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廉政文化与文明创建的良性互动。许多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载体和活动,既秉有反腐倡廉的特质,又富含文明建设的内容,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宁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统筹兼顾,促进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既重视突出重点,又强调整体推进,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重视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廉政文艺创作,又积极开展各种廉政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重点、抓龙头、抓关键,集中力量予以推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四是统筹资源,发挥各方面的优势。精心整合廉政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工作手段和活动载体来提高廉政文化的开放度和群众参与度。

(五)注重高雅与通俗的结合,突出大众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紧紧抓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廉政修养这个根本,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一手抓高雅廉政文化建设,以

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情操为核心,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先进性意识、实践先进性要求、树立先进性形象;一手抓通俗廉政文化建设,贯彻按需而为,根据不同群体对廉政文化建设多层次的需求,以各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抓手,与建设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创作一批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廉政文化产品,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渗透力、有效性。几年来,我市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文艺活动,寓教于乐。如市委去年9月举办了"清风行"文艺晚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市长毛光烈和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市管干部及家属近千人观看了演出;今年初组织了"清风凝正气,佳联迎新春"系列廉政文化活动,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参赛者报送了3000多幅楹联。这些活动,使人们在文化活动和文艺欣赏中接受教育,净化心灵,提高境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