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科学论文实用13篇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1

前言

建筑学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是一门跨越工程技术和人文的学科,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互不相同。本文,笔者从建筑学的学科现状、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建筑设计、建筑的技术性以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来对建筑学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一、建筑学学科现状

一般学科分为:“实践派”和“理论研究派” 。两者的分工和工作内容有着互补关系,然而在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分工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建筑师的专业实践是具体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建筑学者或建筑理论研究者的是与建筑师一同从事建筑设计,并没有稳固的科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于是对于专业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在我国,建筑学界一向较为轻视理论,甚至于对“理论”的概念都不明晰,所以至今在建筑学界有“不谈理论”之说,否定理论者占相当的比例。任何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定会拟定自己的概念,美是什么?功能与美的关系?环境与形式的关系?等等,这样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必定在自己的方案中会体现出明确的“概念”来。这是建筑师无法摆脱的理论制约,在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理论指导下,就一定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反之,在沿袭的理论之下,很多建筑师不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也难以给出品评一个建筑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模仿与抄袭。因此,中国建筑就一直摆脱不了沿袭与模仿。

二、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1、建筑形式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筑的形式和色彩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把研究内容落实到建筑的心理研究的实处,而不能任意地夸大建筑的心理作用,导致建筑设计的主观性。

2、建筑质料研究。质料的研究重点在于不同形式的材料的质感对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质料的心理影响往往是导致审美行为发生的原因。

3、建筑行为研究。虽然这不是对建筑本身的研究,但是建筑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影响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

4、建筑环境研究。这部分内容着重在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广场和建筑与局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着重从心理因素方面来研究人对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广场和建筑与局部环境的心理趋向。

5、行为心理的研究。建筑学学科的行为心理研究,是研究人对建筑元素和构成等各部分的心理反应,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学科基础。

6、建筑历史的研究。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在广义上,它包括了形成建筑物的各相关设计。按设计深度分,有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按设计内容分,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物理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建筑光学设计、建筑热学设计)、建筑设备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等。在狭义上是专指建筑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建筑构造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如果没有技术依据,所作的设计只能是纸上的方案,没有实用价值可言。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等每个步骤。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根据该工程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技术条件等环境来选择合宜的结构体系,使所设计的建筑空间和外部造型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技术设计阶段还要进一步落实设计方案的具体技术问题,并对结构和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空调设备等工程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各工程项目之间的交叉矛盾。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深化,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制作和安装的具体技术条件。

四、建筑的技术性

建筑的技术性就是表现建筑的结构科学受力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研究、建筑技术设备研究和建筑功能布局的技术性原则等方面。在建筑技术的这几个组成部分中,建筑的结构科学受力分析和建筑材料的特性研究,已经被归给了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材料工程进行研究,建筑中的技术设备研究也已经被交给建筑技术专业如采暖和给排水等专业。现今,一些当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基本上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那建筑学专业的技术性问题是否就仅剩下建筑功能布局的原则研究了。

可往往在处理建筑功能形式的布局中,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情感和心理问题,技术类的问题只是参考因素,这样一来建筑学理论中的技术含量就被消解了。建筑的领域中,相关的技术问题都被排除在理论之外,谈起建筑学领域的技术含量只是在凭空勾勒,而没有填充或者挖掘出实质性的内容。

五、未来建筑的发展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2

2.1德国

重视技术是德国建筑界历来的传统。从开创了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体系的包豪斯,到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无不反映出这一传统。成立于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把建筑设计教学从以前在艺术、技术之间摇摆的立场,明确地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分析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分析是基于工业生产程序、方法论、设计原则、完善的功能和文化哲学观点之上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认为美学原则必须是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上的发展。设计过程体现为科学性的理论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的结合。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不是停留在形式效果的层面上,而是对问题的良好解决和技术性、系统性的完整深化。虽然该学院于1968年因财政问题关闭,但是其以技术理解为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设计过程,对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培养完备的专业素质和注重综合技术训练为教育出发点的高等建筑教育体系。

2.2英国

英国建筑界有着重视技术的传统,下面仅以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为例。英国诺丁汉大学建于1881年,是英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国际声誉。诺丁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建筑学院在全英国建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尤为著名。由于当代建筑活动中,建筑设计越来越成为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结果。英国建筑教育对此也有敏锐的认识,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围绕设计主线展开造房子的全面知识。建筑历史、理论、设计、绘图、结构、环境、技术等知识在设计课中都有体现。讲课的教师同时也是设计课的教师。例如在一年级设计中,就有关于房屋热损失计算、结构与材料、当代建筑分析、古建测绘等内容;二年级设计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题目;三年级则更是把技术作为设计的起步点。

2.3美国

战后美国大量的建筑需求,刺激了全美的建筑业发展,随着大批的现代派学者,如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移居美国并受聘于各大学建筑系,传播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建筑教育观点,将现代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宣告了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院派”单一教学体系的退场。密斯•凡德罗离开包豪斯以后,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位现代主义大师、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在美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密斯学派。密斯非常重视建筑技术,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没有思想是因为没有技术,包括对建筑材料性质与性能的深刻认识。因此,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中。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建筑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全美目前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08所,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院校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然而教育最终必须面向就业和社会竞争的需求,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近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和“持续发展”等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建筑教育界对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NAAB(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可委员会)在1987年就提出,美国建筑院校所设的课程务必覆盖四大方面,即: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实践和历史文脉(包括建筑史、建筑理论、社会科学)。然而多数学校仍然只重视设计,忽视其他三方面,特别是建筑技术。建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技术的忽视最终将限制学生将创造性的方案设计能力转化为工程现实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整合思维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所谓整合是指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为“我”所用。具体到教学指导思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把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转换为一种现代的开放式的学科教育。

2.4法国

法国建筑学院中仅设有建筑学一个专业,不再设与建筑相关的结构、水电及空调等技术专业。这些技术类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部属“工程师”院校中。法国建筑学院内,工程类的课程比重很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结构、建筑物理及旧建筑翻新使用的课程安排。但涉及的内容和中国院校授课内容不尽相同,较多涉及选型、实例分析,更重视实用性和新科技的结合。设计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以建筑师教学为主,并由辅导教师、高年级学生等进行辅助,同时非常重视跨学科的交流。综上所述,虽然各国的历史传承不同,建筑教育也各具特色,但建筑教育仍以设计教育为核心,注重设计的创造性,重视建筑技术的运用,特别在建筑应对可持续发展方面及时跟进。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整合较为普遍地采用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在工作室的机制下将各个类型的设计题目与相应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但大多数学校基本上保持技术课程的相对完整性,而英国诺丁汉大学则更加强调整合,相对完整的技术课程较少,大部分课程已与设计课结合。

3我国建筑技术教育

在建筑技术教育方面,对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科体系建设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也存在规模大、速度快、粗犷型的建设发展模式,加之建筑业存在垄断、半垄断现象,使得建筑业对建筑技术科学的需求意愿不高。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在精细化和重视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也导致我国科技界在课题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以及成果评奖等方面,长期忽视建筑技术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基础是实验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很重视建筑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我国这方面的实验室严重不足,以至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有关规范标准所需的符合ISO标准的实验室数量。另外,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所需的许多重要参数也由于缺乏研究和实验支持而付诸阙如,致使我国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常常只能以套用ISO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由此在实践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观。科技部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也在重庆大学建立了首个山地城镇建设及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也建立了建筑节能中心和由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与资源部共同建设的中意清华环保节能楼。但对于占全球建筑量近一半的大国而言,该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单位仍偏少。

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思想体现了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在学科认知与学科教育理念上,具体由清华大学前任院长秦佑国教授提出的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新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理解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保持清华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建筑学院相结合。清华大学将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入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这些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结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生态建筑与规划、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和人文性讲授。新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成为建筑界乃至艺术领域的重要话题,是每一位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根基,同时也构成了现代建筑的典型与精髓。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对新技术的驾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能力。现代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艺术创造力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其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学教育的开放、开发、启发式的体系和对建筑技术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建筑界对建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国内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这样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4建筑技术实践的多样性与可整合性

21世纪以来,对未来能源的关注使人们对可能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利用高技术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可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从而使建筑与新能源的利用结合更紧密。另外,由于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推动起来的绿色运动,使得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相结合,建筑中适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为减轻噪声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强调生态整体效应技术,是利用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低能耗运动,如托马斯•赫尔佐格对建筑外皮动力控制的研究,柯里亚在管式住宅形态中对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通风等方面的研究,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研究及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所做的降温节能综合考虑等。生态技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现代建筑注入与高度科技、高度情感相结合的人文色彩,如在大型和大规模建筑中的运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结、相融合,尽可能地减少人为行为对自然要素的破坏。适宜性技术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轻技术、高技术,至于采用何种技术,应该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传统的乡土技术中设计方法和策略的挖掘和借鉴,丰富了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同时传统建筑技术的再利用,有利于当代建筑更好的表现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在设计中总是采用和发展传统的技术策略,并利用当代物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其满足现代的需要,如埃及传统建筑中的木板帘和捕风窗的利用,在低造价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热带建筑通风和遮阳的问题,使建筑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3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付祥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9,(28):130-132.

[5]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8.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熊君放.绿色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施工技术,2008,(06).

[2]何会东.绿色施工节材增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2).

[3]竹隰生.推行绿色施工:问题与对策[j].建设科技,2007,(21).

[4]肖绪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13.10

[5]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35(12):108-111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毛志兵.中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最新进展[J].施工技术,2013,01:7一11.

[2]方明露.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沈万岳.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在高校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4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创刊于1984年,是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科技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学术期刊,2005年由《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开始由长安大学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共同主办。办刊宗旨是秉承科学精神,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桥梁工程、建筑材料、建筑学、市政工程、力学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专家论坛”和“院士讲座”。 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对《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高度重视,在办公条件、人员配备、出版经费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目前有3名专职编辑,并计划在今后几年继续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增强编辑力量。

二、期刊发展策略分析

1.注重编校质量

自2005年更改刊名以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狠抓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期刊在连续几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中均获得编辑出版优秀奖。

2.提高学术质量

面对新时期学术期刊的发展特点及趋势,《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通过调整工作重心,加大约稿力度,树立了“立足中国,面向国际”的组稿意识,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优秀稿件,以期全方位提高学报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期刊的投稿量不断增加,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5年到2011年共出版28期,刊发学术论文520篇,其中:院士为第一作者的论文22篇,占4%;教授、副教授论文260篇,占50%。与同行业其他学术期刊相比,作者群体学术层次较高。发表的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在90%以上,部级基金项目的论文数量达到了322篇,接近年发稿量的62%,其中不乏“十五” “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863”等国家重点项目的论文。

3.扩大影响力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积极与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数据联系,争取被更多的数据库收录,从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目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已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十余种重要数据库的来源期刊。2012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标志着《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数据,《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从2007年起,影响因子排序一直居行业前列,2012年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314。

4.加强特色期刊建设

编辑部一直把打造特色期刊作为期刊发展的宗旨,并一直努力创办特色栏目。编辑部不断向行业内的名家、大家进行约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并以此为突破口力争将《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建设成为建筑行业内的名牌特色期刊。在2006年9月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08年、2011年《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两次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

5.建设数字化平台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迅速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人们对建筑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建筑设计在整个建筑行业起到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要求。我们就要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加以认识、提高。理念的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生命之泉,它对于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种动力。许多的优秀建筑设计都源于创新。只有大胆的创新,大胆的尝试才能有好的作品,这些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同。经典的建筑作品已经被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载入史册。许多保留至今的古老经典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成为城市,甚至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人们把能够代表和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建筑称为“标志性建筑”。它们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来参观,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丰厚的收入。而与之相比,那些枯燥乏味没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已经或即将被历史所淘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决定了建筑设计师能否成功,也决定了今后建筑业的发展。

一、建筑设计创新理论应具备的基础

创新,就是具有创造新鲜事物的能力。在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具备创造新鲜、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的一种思维能力。这就对设计师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日俱增,普通的建筑作品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而很多建筑师,设计者们不敢大胆尝试、创新、改革,而是因循守旧,照搬硬套,故而很难有好的建筑作品。往往好的建筑作品需要有好的灵感,没有好的灵感、动力很难有好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更别提好的建筑作品。而创造性思维是现在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在一个多元化的设计领域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这里的创新性思维是广义的,并不是单纯的创新,它囊括了兴趣、爱好、信仰、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以及丰富的想象能力、强大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阅历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并且对地理、环境、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一系列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有了上述这些强大的理论实践武器来武装自己,这是成为一名一流的建筑设计师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化建筑设计的竞争中,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不被淘汰甚至于领导潮流,创新是建筑师们重要的武器,创新是设计的灵魂。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达到理论的创新

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建筑设计创作本体规范理论应得到重视

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终为科学创造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指出了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

所谓范式,即为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信念、技术方法,即一门科学学科应具备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建筑设计从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都应强调加强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

3、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的研究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三、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路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其艺术特点、风格及式样的变化均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创造和革新。要用开放的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把建筑作为艺术的高度出产具备新品质、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

3、建筑设计融合于城市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人文精神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力和新城市所承载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予以反映。

5、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6

key words: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 the thought of modernism's architecture

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意味着我们要从脱离具体技术、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话语与境中走出来,把哲学之思投入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上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把技术哲学变成一门实证学科,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开出有根的技术哲学的思想花朵。本着这样的立场,我们把思维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企图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以及通过对建筑理论界多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分析现代技术及其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揭示技术对现代建筑在其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渗透,由此澄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势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达到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 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过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在奥地利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旗帜下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此只选择那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来了解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国建筑师勒•杜克,论及对未来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材料将对建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纪广泛应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彻底改变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须从如何找到适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上着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着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须为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服务。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他没有能够提出什么是未来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先驱,他能够突破传统,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别是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的墙承力结构建造高层建筑。他提出“形势追随功能”,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形势追随功能”发展为“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穆特休斯与费尔德关于现代设计之争影响深远。穆特休斯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设计师、建筑师,如格罗庇乌斯、密斯等等都支持这一立场,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机械,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他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包豪斯成为集当时西方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现代艺术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技术条件,他达到了这个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有可能达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开始写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工程师运用经济法则和数学计算及管理学把人们和宇宙的自然法则调和一致”。他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规中,相信“有统一意图的章法和设计精神”可以促成集权的现代主义。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 ,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在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众说分云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2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个人创造的结果,它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鲜明的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代主义文化重要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的个人创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等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头人物,他们的建筑思想可以说包含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反历史反传统:概略地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19世纪,西方的石材结构、工匠技术、源于罗马的建筑规范和建筑理论的美学体系,构成了西方建筑的传统。两千多年中,建筑发展极为缓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这个传统之中。所谓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学风格上,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成为传统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设计属于美术的范畴。早在19世纪,建筑界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有识之士,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开始反对传统,渴望新建筑。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首先以剧烈的反传统的姿态登上了建筑舞台。认为建筑必须是时代的代表和体现,时代在巨变,传统建筑风格的世代不变或断章取义的拼凑和折中都是矫饰的、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诚实的,甚至认为附着于传统形式的“装饰即罪恶”。他们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在同传统的抗争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从拉斯金开始,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与美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反对“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3、技术至上: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给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主义建筑们毅然采用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等),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等) 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建筑营造,从传统的以工匠技巧为基础的手工艺转变成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过程本身成为技术过程,成为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

4、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理性主义表现在:(1)在设计上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理性法则;(2) 在施工上把建造过程视为在力学、工程学等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3) 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筒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为了“极少”甚至不惜违反功能。(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可减少成本,增大产出,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理性原则。

5、机器美学:以勒•柯布西耶为主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都非常崇拜机器,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导致他们在建筑设计上、城市规划上提倡对机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于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之中来,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里暗含着勒•柯布西耶把人视为“机器人”的主张。

6、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多数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为少数权贵、精英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但他们自己是少数精英,却企图拯救众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这种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之间的矛盾,设计中个性化与强制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强调个人感觉第一,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他又把其个人感觉强加于大众,强调国家要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强权领导、专制设计,希望国家领导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一种联合、对话关系,由专家来治国。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只有他们这样的精英、专家才能给大众创造美好的社会。这是一种由精英领导,不为精英服务,而强制性地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主义。

7、普适主义: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原则进行设计的,按照技术理性、规则、程序,使用工业材料和工程结构来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务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适性的筒单几何形体,那么这样的建筑显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适主义的性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国际主义建筑,这种普适主义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乌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格罗皮乌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机器浪漫主义的热情上,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密斯则是形式上的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普遍怀有“建筑可以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3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我们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归结了上述八点,但思想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须进一步从哲学的视野来追问这些思想的本质。从上述的八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从技术来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呢?或者反过来,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以技术作为其本质,我们又如何来加以解释呢?我们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研讨。

一、 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被西方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古罗马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其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坚固,也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规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中一脉相承。美观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形式方面;实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坚固涉及建筑的构造、结构、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维特鲁威也同样会受到古希腊哲学影响,我们不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涉及审美形式的美观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实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构造、结构、材料的建造过程及结果可以看成质料因和动力因。只有“四因”联为一体才能构成事物显现、产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质。建筑师或建筑工匠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以美观为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构造法则,也即把美观、实用、坚固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产出来。

在古希腊语中,“生产”一词叫做tikto,它与“技术”(techne)一词同义,对古希腊人来说,“技术”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或“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罗马以来就遮蔽在建筑营造法式之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大量记载和论述了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营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机械的制造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把techne译为技术,并仅从狭义的营造、制造方面去规定技术,遮蔽了技术本身具有的“让显现”的原意。于是,从制作、制造方面去规定的技术就成了营造建筑的手段,技术与建筑的关系也就演变成了手段-目的关系。按照“四因说”,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其它三因从属于、统一于形式因。建筑本应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传统上把形式因作为事物本质的思想,以及在传统社会中,建筑是为统治者、权贵们等少数人服务的,形式对于显示他们的权势、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说更加重要。于是实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却,而形式风格转变为建筑的目的,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本质。在本应联为一体的建筑三大要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独有美观突显出来成为目的,实用退隐下去,而坚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与目的相分离。建筑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手段-目的模式关系,形成了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而不作为手段的技术。

二、 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建筑本质的思路上,20世纪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理论家除了因袭维特鲁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了“形式、功能、结构” 这样的现代语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发现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概念,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把“空间”作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为建筑的主角,空间统摄着“形式、功能、结构” 三大要素,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了探讨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使技术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工具、手工制作转变为应用科学理论、以机器为实体、以程序化知识为过程的现代技术。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研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从现代技术对现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响和渗透来加以说明。

(1) 技术与空间:关于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的具体观点众说不一。吉迪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到启发,提出“空间-时间”的新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据非欧几何来讨论建筑作为“第四度空间”、多维空间等等。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总结了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建筑空间属于哪一种空间呢?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建筑师主张从长、宽、高三维欧几里德几何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也是从抽象的数学空间、客观的物理空间来理解和规定建筑空间的。勒•柯布西耶认为几何学是理性动物的语言,当人类精神同几何学规律相一致时,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密斯的模数空间、中性流动空间;赖特内外结合的空间;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撑结构形成的开放空间等等,都把建筑空间看成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这种基于科学的建筑空间论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这不仅仅在于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上依赖于技术。更深刻的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一般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海德格尔却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因为现代科学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实验手段,技术以它展现自然的方式规定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当然这并不等于具体的技术不能应用科学。从历史发生上说,科学先于技术,但从本质起源上讲,科学认识事物时,是在先存的技术框架之中去展开的。想一想几何学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测量技术之中诞生的吗?在科学技术化的当代,科学基于技术不难理解,同样,基于科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本质上基于现代技术也是合理的推论。

(2) 技术与结构:在传统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当现代技术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材等工业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石材、砖木结构,以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替代传统手工营造,水、暖、电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应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使得作为手段的技术显现出来,建造过程变成了技术过程,变成了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结构变成了技术本身。在反对传统建筑“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人甚至要把结构当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传统上作为手段的技术当作目的,强调“忠实于结构来表现这些新材料”,申明钢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着建筑的强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闪烁的面纱,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结构来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形式,要书写钢筋混凝土的诗篇,要表现结构、表现材料,也即要表现现代技术。

(3) 技术与功能:从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发,在人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讨论功能,通过建筑功能的作用来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等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质结构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和创造出建筑空间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建筑功能构成人与建筑之间的效用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进行控制,成为环境气候的“过滤器”,制造出适于人生产、生活的“人工空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交往空间。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人类有历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带来的,它们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封建社会转变为市民社会,因而要求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要求现代建筑的功能产生满足现代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效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功能(尤其是物质功能)的注重与强调,使在传统建筑中被遗忘功能要素突显出来,回归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为大众服务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在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上,技术不仅在于带来人的生产、生活的多样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发挥效用。彼得•柯林斯区分了建筑中的四种功能主义:比拟于生物;比拟于机械;比拟于烹调;比拟于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的功能无疑是比拟于机械的功能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的这句话是技术功能主义最典型的宣言,他把从技术得到的教益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自然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第二,因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样的生物组织,他们全具有同样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机器一样,建筑必须成为一种适合于标准的通过竞争选拔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标准则必须由逻辑分析与实验来确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拟于机器来规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机器的功能,也即是技术的功能。

(4) 技术与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作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让位于基于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风格不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从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到各种各样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彻底抛弃。新建筑呼唤着非装饰性的新形式。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从何而来?19世纪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们正是为此而困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从新建筑本身的结构、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认为唯有从新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现空间、结构、功能的简单几何形体及其机械组合、必然以表现工业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单一、冷漠、精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既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三个要素本质上源于现代技术,那么从这三个要素而来并表现着它们的形式,在本质也同样源于技术。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也即技术美学、技术哲学。

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从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本质转变成为现代技术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技术扩张的胜利,这是技术“座架”本质的展现,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技术化的建筑中,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在这割断了历史、文脉,割断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机器里,我们能够在此定居吗?我们能够以此为家园吗?人类会不会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战、促逼、订制、规程、校准的方式把自然与人都摆置在其中,转化为“持存物”。但是在这种“座架”的本质中却隐藏着使人异化的危险:“作为命运,座架指引着那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这种订造占统治地位之处,它便驱除任何另一种解蔽的可能性。……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技术把其座架本质带给建筑,导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样也会把异化的危险带给建筑。人类居留于此,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必然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以技术为其本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与反叛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诞生了。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比尔 .里斯贝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 .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

5、《现代建筑大师作品精粹》 荆其敏 张丽安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建筑的革命》郑光复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8、《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7

Key words: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 the thought of modernism's architecture

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意味着我们要从脱离具体技术、脱离现实、脱离历史的空洞而抽象的话语与境中走出来,把哲学之思投入到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事物上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把技术哲学变成一门实证学科,而是要在历史与现实的沃土之中,开出有根的技术哲学的思想花朵。本着这样的立场,我们把思维的目光投向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企图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的历史概述,以及通过对建筑理论界多种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分析现代技术及其发展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试图揭示技术对现代建筑在其空间、结构、形式、功能中的全面渗透,由此澄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1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概述

1、现代主义建筑产生历史简述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

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势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建筑上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达到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

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 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过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

在新艺术运动影响下,在奥地利形成以瓦格纳为首的维也纳学派,指出新结构、新材料必导致新形式的出现。另一位建筑师鲁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反对把建筑列入艺术范畴,主张建筑以实用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势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

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2、建筑界关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陈述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旗帜下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多得几乎数不胜数,在此只选择那些富有影响的人物来了解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

提出现代建筑思想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法国建筑师勒杜克,论及对未来建筑的看法,他认为现代工业建筑材料将对建筑带来决定性的影响:钢铁、玻璃和混凝土已在19世纪广泛应用,在不远的未来将彻底改变建筑的面貌,因此必须从如何找到适宜新材料的使用和表现手法上着手,而不是泥古不化的抱着古典形式不放。他也提到新的建筑必须为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服务。但思想总是走在前面,他没有能够提出什么是未来的建筑形式。

沙利文是现代主义建筑的重要先驱,他能够突破传统,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特别是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的墙承力结构建造高层建筑。他提出“形势追随功能”,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性功能等。沙利文主张在传统继承上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设计新建筑。

美国建筑家赖特现代义建筑重要奠基人之一,将沙利文的现代建筑方法和思想发扬光大,提出了自己的有机建筑理论(organic architecture)、提出现代建筑与自然形式应该具有内在的关联,在自己的设计中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形式和功能的协调性。他将沙利文的“形势追随功能”发展为“功能与形式是一回事”(from and function are one),表明了他的功能主义的立场:认为功能与形式在设计中根本无法分开。他认为建筑的结构、材料、建筑的方法融为一体,合成一个为人类服务的有机整体。因此,他反复强调的“有机设计”其实就是指这个综合性、功能主义的含义。

德意志制造联盟奠基人穆特休斯与费尔德关于现代设计之争影响深远。穆特休斯认为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大部分的新生代设计师、建筑师,如格罗庇乌斯、密斯等等都支持这一立场,德国,乃至欧洲的建筑设计因而得以走向理性发展之路。

格罗皮乌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和设计最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早期非常崇拜机械,坚信机器会改变我们的时代,甚至会改变人们对于生活问题的看法和传统立场。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思想。他明确提出新的设计学院(包豪斯)的宗旨应该是:“创造一个能够使艺术家接受现代生产最有力的方法——机械(从最小的工具到最专门的机器)的环境。”包豪斯成为集当时西方现代设计、现代建筑、现代艺术思想大成的中心。

密斯是现代建筑主义建筑的设计大师,通过一生的实践奠立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他终生追求所谓的“单纯”建筑,达到甚至可以违反功能要求的地步。密斯受贝伦斯和辛克尔的影响,毕生追寻一种国际主义的风格,一种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的、批量化的建筑风格,通过现代技术条件,他达到了这个无论是辛克尔还是贝伦斯都没有可能达到的理想。

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对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机械美学”思想体系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柯布西耶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走向新建筑》的一开始写道:“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这中间存在着一种新精神”,“工程师运用经济法则和数学计算及管理学把人们和宇宙的自然法则调和一致”。他宣称,设计和写作一样,应该建立在科学和所谓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规中,相信“有统一意图的章法和设计精神”可以促成集权的现代主义。他主张设计上建筑上要向前看 ,否定传统的装饰,他认为最代表未来的是机械的美,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房屋是“居住的机器”。

在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众说分云的陈述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共同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2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内涵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并不是上述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个人创造的结果,它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的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等鲜明的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作为现代主义文化重要组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尤其在二战后发展成为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哪一种设计风格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深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于生存方式。

尽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不是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们的个人创造,但是,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等建筑设计大师、建筑理论家、教育家作为公认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头人物,他们的建筑思想可以说包含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结为如下几点。

1、反历史反传统:概略地说,从古希腊、古罗马直至19世纪,西方的石材结构、工匠技术、源于罗马的建筑规范和建筑理论的美学体系,构成了西方建筑的传统。两千多年中,建筑发展极为缓慢,建筑的更替一直包容在这个传统之中。所谓的变化也主要发生在建筑形式上、美学风格上,古典主义的形式美学成为传统建筑最核心的要素,建筑设计属于美术的范畴。早在19世纪,建筑界一些具有前卫意识的有识之士,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这一情形的感召下,就开始反对传统,渴望新建筑。发端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首先以剧烈的反传统的姿态登上了建筑舞台。认为建筑必须是时代的代表和体现,时代在巨变,传统建筑风格的世代不变或断章取义的拼凑和折中都是矫饰的、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不诚实的,甚至认为附着于传统形式的“装饰即罪恶”。他们要割断历史,割断文脉,走向新建筑。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是在同传统的抗争中形成的。

2、功能第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市场经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由此对建筑提出了多样化的功能需求。从拉斯金开始,强调建筑要为社会服务,建筑设计与美术是两个不同范畴,设计要以实用功能为核心,反对“为形式而形式”;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功能第一的思想。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更是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方便性、经济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轻形式。因此,现代主义建筑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3、技术至上: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给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新的手段,现代主义建筑们毅然采用工业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钢材等等),改变建筑的基本结构(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悬索结构等等) 及建造方法(如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等)。这些做法使得建筑营造,从传统的以工匠技巧为基础的手工艺转变成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为基础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建造过程本身成为技术过程,成为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

4、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理性主义表现在:(1)在设计上强调现代设计应是一个科学的、技术的、可量化的过程,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作为整个活动指导中心,而非一个自由发挥过程。勒柯布西耶甚至认为可以形成科学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设计理性法则;(2) 在施工上把建造过程视为在力学、工程学等理性原则指导下的技术过程、工程科学管理的理性化过程;(3) 在建筑的使用上,把使用者视为纯理性的人,按照人体工程学去构造他们的使用功能;(4) 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追求筒单的、冷漠的、数学的理性美。密斯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为了“极少”甚至不惜违反功能。(5) 使用工业材料,大规模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可减少成本,增大产出,符合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理性原则。

5、机器美学:以勒柯布西耶为主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都非常崇拜机器,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未来的世界基本是机械的、机器的时代。导致他们在建筑设计上、城市规划上提倡对机器的模仿,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一书中说,新建筑创作的精神来源于汽车与飞机,而只有结构工程师才真正能够把这两者的精神,通过工厂技术引入到建筑之中来,甚至提出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里暗含着勒柯布西耶把人视为“机器人”的主张。

6、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多数是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不为少数权贵、精英服务,提倡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但他们自己是少数精英,却企图拯救众生。在勒柯布西耶的言行中,这种精英主义与大众精神之间的矛盾,设计中个性化与强制化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他强调个人感觉第一,强调民主化,为大众服务;另一方面,他又把其个人感觉强加于大众,强调国家要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要强权领导、专制设计,希望国家领导与建筑师之间建立一种联合、对话关系,由专家来治国。认为公众见识短浅,只有他们这样的精英、专家才能给大众创造美好的社会。这是一种由精英领导,不为精英服务,而强制性地为大众服务的新精英主义。

7、普适主义:既然现代主义建筑是按照“放之四海而皆准”理性原则进行设计的,按照技术理性、规则、程序,使用工业材料和工程结构来实施的,其功能是为普遍化的理性人服务的,其形式是具有普适性的筒单几何形体,那么这样的建筑显然就排除了民族性、地方性、人文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普适主义的性质。二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成国际主义建筑,这种普适主义是重要的思想因素之一。

8、乌托邦理想:勒柯布西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大众服务的现代设计来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区,改变社会现状,以避免流血的社会革命。格罗皮乌斯早期的理想主义表现在对机器浪漫主义的热情上,战后他认识到机器亦具有消极的一面,开始产生通过设计教育实现设计大同的社会乌托邦理想。密斯则是形式上的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等等,总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普遍怀有“建筑可以改造社会”的乌托邦理想。

3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我们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本内涵归结了上述八点,但思想还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我们须进一步从哲学的视野来追问这些思想的本质。从上述的八点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技术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是否可以从技术来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呢?或者反过来,如果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以技术作为其本质,我们又如何来加以解释呢?我们从如下方面来加以研讨。

一、 技术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被西方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古罗马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其作者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大要素:美观、实用、坚固,也就是说建筑的本质是从这三大要素来规定的。这一思想在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中一脉相承。美观涉及建筑造型比例是否给人带来愉悦的审美形式方面;实用涉及建筑的使用是否便利的功能方面;坚固涉及建筑的构造、结构、材料、制造等方面。古罗马全盘继承了古希腊哲学,维特鲁威也同样会受到古希腊哲学影响,我们不妨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来解释他的建筑思想,按照“四因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包括形式因、质料因、目的因和动力因,涉及审美形式的美观可以看成形式因;涉及使用目的的实用功能可以看成目的因;涉及构造、结构、材料的建造过程及结果可以看成质料因和动力因。只有“四因”联为一体才能构成事物显现、产生的原因也即事物的本质。建筑师或建筑工匠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以美观为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按照一定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构造法则,也即把美观、实用、坚固三大要素结合为一体,才能把建筑房屋制作、生产出来。

在古希腊语中,“生产”一词叫做tikto,它与“技术”(techne)一词同义,对古希腊人来说,“技术”意思既不是艺术,也不是手工艺,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让某物作为此物或彼物进入在场者中显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或“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罗马以来就遮蔽在建筑营造法式之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大量记载和论述了古罗马时代的建筑营造法式和利用工具、机械的制造技术。海德格尔认为:后世把techne译为技术,并仅从狭义的营造、制造方面去规定技术,遮蔽了技术本身具有的“让显现”的原意。于是,从制作、制造方面去规定的技术就成了营造建筑的手段,技术与建筑的关系也就演变成了手段-目的关系。按照“四因说”,形式因是事物的本质,其它三因从属于、统一于形式因。建筑本应以实用功能为目的,但传统上把形式因作为事物本质的思想,以及在传统社会中,建筑是为统治者、权贵们等少数人服务的,形式对于显示他们的权势、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方式来说更加重要。于是实用功能退居其次甚至被忘却,而形式风格转变为建筑的目的,构成了传统建筑的本质。在本应联为一体的建筑三大要素,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独有美观突显出来成为目的,实用退隐下去,而坚固仅仅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并与目的相分离。建筑与技术的关系由此构成了手段-目的模式关系,形成了统治西方两千多年的建筑传统。可以说,传统建筑的本质是审美意义上的形式风格,而不作为手段的技术。

二、 现代技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全面渗透

在探讨建筑本质的思路上,20世纪的建筑师、建筑史学家、理论家除了因袭维特鲁威建筑三大要素的基本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了“形式、功能、结构” 这样的现代语言之外,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是发现和形成了“建筑空间”的概念,格罗皮乌斯说,建筑意味着把握空间。把“空间”作为建筑的第一基本要素,作为建筑的主角,空间统摄着“形式、功能、结构” 三大要素,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了探讨现代建筑的四大要素。科学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使技术从基于经验的简单工具、手工制作转变为应用科学理论、以机器为实体、以程序化知识为过程的现代技术。在现代的意义上来研讨技术与建筑的关系,意味着我们要从现代技术对现代建筑四大要素的作用、影响和渗透来加以说明。

(1) 技术与空间:关于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的具体观点众说不一。吉迪翁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受到启发,提出“空间-时间”的新概念作为建筑的基本要素;有人甚至根据非欧几何来讨论建筑作为“第四度空间”、多维空间等等。诺伯格舒尔兹在其《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总结了五种空间概念: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建筑空间属于哪一种空间呢?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建筑师主张从长、宽、高三维欧几里德几何来理解和设计建筑空间。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也是从抽象的数学空间、客观的物理空间来理解和规定建筑空间的。勒柯布西耶认为几何学是理性动物的语言,当人类精神同几何学规律相一致时,精神便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密斯的模数空间、中性流动空间;赖特内外结合的空间;勒柯布西耶的柱支撑结构形成的开放空间等等,都把建筑空间看成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这种基于科学的建筑空间论本质上是基于技术的,这不仅仅在于几何空间的机械组合上依赖于技术。更深刻的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一般认为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海德格尔却认为,不是科学决定技术,而是技术决定科学。因为现代科学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实验手段,技术以它展现自然的方式规定着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当然这并不等于具体的技术不能应用科学。从历史发生上说,科学先于技术,但从本质起源上讲,科学认识事物时,是在先存的技术框架之中去展开的。想一想几何学的起源,它不正是在丈量土地的测量技术之中诞生的吗?在科学技术化的当代,科学基于技术不难理解,同样,基于科学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空间论,本质上基于现代技术也是合理的推论。

(2) 技术与结构:在传统建筑中,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当现代技术以结构力学、工程理论替代经验,以水泥、玻璃、钢材等工业建筑材料替代石、木、砖瓦这些自然材料,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铁结构、悬索结构等现代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石材、砖木结构,以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和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替代传统手工营造,水、暖、电各种技术设备的发明应用……,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使得作为手段的技术显现出来,建造过程变成了技术过程,变成了工程科学管理的过程,结构变成了技术本身。在反对传统建筑“为形式而形式”、以形式为目的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中,有人甚至要把结构当作建筑的目的,也即要把传统上作为手段的技术当作目的,强调“忠实于结构来表现这些新材料”,申明钢和混凝土完美的代表着建筑的强度,是建筑的骨骼。玻璃闪烁的面纱,是骨骼外面的表皮。建筑要以结构来创造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形式,要书写钢筋混凝土的诗篇,要表现结构、表现材料,也即要表现现代技术。

(3) 技术与功能:从人的物质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出发,在人与建筑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来讨论功能,通过建筑功能的作用来展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个人的、社会的、行为的、观念的等等诸多方面,建筑以其物质结构从自然空间中划分和创造出建筑空间来满足人的需要,从而使建筑功能构成人与建筑之间的效用关系。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对环境进行控制,成为环境气候的“过滤器”,制造出适于人生产、生活的“人工空间”。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交往空间。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变化的,人类有历以来最大的变化是由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带来的,它们使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封建社会转变为市民社会,因而要求传统建筑转变为现代建筑,要求现代建筑的功能产生满足现代生存方式多样化的效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功能(尤其是物质功能)的注重与强调,使在传统建筑中被遗忘功能要素突显出来,回归到建筑首要目的的本位上,并提倡为大众服务等等,都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在技术与功能的关系上,技术不仅在于带来人的生产、生活的多样化而提出新的功能要求,更重要的是渗透于功能之中,使功能发挥效用。彼得柯林斯区分了建筑中的四种功能主义:比拟于生物;比拟于机械;比拟于烹调;比拟于语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的功能无疑是比拟于机械的功能主义,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勒柯布西耶的这句话是技术功能主义最典型的宣言,他把从技术得到的教益归纳为三点:第一,一个明确规定的问题自然会找到它的解决办法;第二,因为所有的人全具有同样的生物组织,他们全具有同样的基本需要;第三,像机器一样,建筑必须成为一种适合于标准的通过竞争选拔出来的产品,而这种标准则必须由逻辑分析与实验来确定。既然人及其需要可以比拟于机器来规定,既然建筑就是住人的机器,那么建筑的功能必然是机器的功能,也即是技术的功能。

(4) 技术与形式:在传统建筑中作为首要目的的形式,如今让位于基于技术的空间、结构、功能。形式风格不仅退出建筑的中心地位,而且以装饰为主的传统风格形式,从希腊式、罗马式、文艺复兴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罗可可式到各种各样的折中式,都不可能附着在现代主义的建筑之上,成为一种装饰,“装饰即罪恶”,必须把它们彻底抛弃。新建筑呼唤着非装饰性的新形式。但是这种新的形式从何而来?19世纪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们正是为此而困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从新建筑本身的结构、功能中找到了新形式的源泉,并且认为唯有从新建筑本身的空间、结构、功能中产生的形式,才是真实的、健康的、必然的形式。新的形式必然以表现空间、结构、功能的简单几何形体及其机械组合、必然以表现工业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单一、冷漠、精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既然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三个要素本质上源于现代技术,那么从这三个要素而来并表现着它们的形式,在本质也同样源于技术。研究传统风格形式的建筑美学、艺术哲学转变成了机器美学、工程师美学也即技术美学、技术哲学。

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技术本质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四大要素,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如今,传统建筑中技术与建筑的手段-目的的关系模式彻底瓦解了,三大要素分离的状态结束了,四大要素都全面统一在现代技术之中。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的本质从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本质转变成为现代技术本质,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了技术本身。这是技术扩张的胜利,这是技术“座架”本质的展现,这是建筑技术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技术化的建筑中,在这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丛林里,在这割断了历史、文脉,割断了地方性、民族性,排出了人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建筑机器里,我们能够在此定居吗?我们能够以此为家园吗?人类会不会已经陷入了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呢?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Ge-Stell),它以挑战、促逼、订制、规程、校准的方式把自然与人都摆置在其中,转化为“持存物”。但是在这种“座架”的本质中却隐藏着使人异化的危险:“作为命运,座架指引着那种具有订造方式的解蔽。这种订造占统治地位之处,它便驱除任何另一种解蔽的可能性。……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技术把其座架本质带给建筑,导致建筑的座架化,同样也会把异化的危险带给建筑。人类居留于此,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必然陷入无家可归的状态。以技术为其本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遭到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正是在这种质疑与反叛中,后现代主义建筑及其思想诞生了。

参考文献

1、《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清华大学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3、《西方建筑——从远古到现代》比尔 .里斯贝罗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建筑的伦理功能》卡斯滕 .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2001年。

5、《现代建筑大师作品精粹》 荆其敏 张丽安编,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6、《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建筑的革命》郑光复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8、《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9、《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8

[1]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2]王春霞.浅谈建筑节能的技术政策及途径[J].中国工程咨询,2012(08):61-62.

[3]韩建新,颜宏亮.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加平.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2001(02).

[5]陆成.论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资源与环境,2013,3(25):145-147

[6]刘毅.浅析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10):232-233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一曼.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厦门大学,2012,24(3):16-18.

[2]肖红军.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效果的分析对策[J].北京理工大学,2013,12(2):10-12.

[3]和小伟.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12(1):14-15.

[4]王咪咪.浅议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13(2):12-13.

[5]张楚易.浅析建筑节能玻璃膜的应用与建筑节能效果分析[J].山东政法学院学报,2013,12(2):10-12.

[6]任章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新技术研究[J].四川建材,2012,04:7-8.

[7]刘志恩.节能施工新技术在工民建建筑工程的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405.

[8]周峰.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09):70.

建筑节能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明.浅析BIM技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19.

[2]张美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节能设计实践性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03:180-182+190+14.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9

二、建筑节能专业教育的学科定位

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学学科门类中土建类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多数二级学科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等不同寿命周期阶段都与建筑节能密切相关,涉及到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筑设备及建筑环境营造等。从建筑工程学的角度看,建筑节能必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等应用领域密切相连,但其学科理论基础又存在显著差异。如,土木工程的学科理论基础主要是力学,而建筑节能学科理论是众多学科的综合。建筑节能与城市规划学科的关联体现在人工环境中的建筑环境部分,关联点在空间关系上,而在空间状态变化规律、空间状态运行调控原理等方面都超出了城市规划学科的范围。此外,土木工程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工程实践主要在建设阶段,学科理论主要关注建设。建筑节能学科的工程实践是建设与使用两阶段并重,学科理论强调建设与使用相结合,且更加重视建筑使用阶段的节能问题。可见,虽然建筑节能学科的土建类学科特征是显著的,人才服务领域以建设行业为主,同时遍布其它行业,但在土建类学科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可以包容建筑节能的内容。建筑节能超出了土建类学科范围,与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环境科学类和地理科学类等学科交叉融合,共同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如何科学地对建筑节能学科进行定位,是影响该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系统的发展观进行指导。

三、建筑节能专门人才应树立的系统观念

整体论、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是当展理论的共同核心,这3个观念之间具有内在联系[2]。建筑节能系统作为一种工程系统,有很强的环境依存性,其发展必须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和以人为本。建筑节能工程系统与自然、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基于工程系统本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体现的是工程主体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其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关联度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强。培养建筑节能的系统观念,从专门人才培养途径上看,要充分运用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人工智能和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把建筑节能复杂巨系统中众多变量按定性—定量—更高层次定性的螺旋式上升思路,将自然气候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解决建筑节能工程中具体问题。建筑节能系统观要求建筑节能工程活动应建立在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与准则,保持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建筑整体效能。

四、建筑节能工程专门人才的系统意识培养

(一)系统观念是建筑节能专门人才工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建筑节能的系统意识,不仅研究建筑节能本身,还要研究建筑节能的子系统以及建筑所处的外部环境。“建筑环境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还涉及人的因素,它可以看成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环境系统。社会、经济和自然子系统又有若干子系统构成。”[3]“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其内部诸元素之间的联系要强于元素与环境的联系,在这种意义上讲建筑与环境是有边界的,但这种边界的划分又是相对的。”[4]这表明建筑节能与环境的边界是开放的、动态的,建筑节能系统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是建筑节能技术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子系统综合集成的复杂系统。建筑节能工程既有与建筑节能科学、建筑节能技术的关联性,又有与建筑节能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关联性。从现代“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建筑节能科学-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工程-建筑节能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环节和层次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关系,形成的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网络,需要采用综合的、集成、创新、开放的方法和手段来构建建筑节能科学体系。建筑节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服务的。建筑节能产业是建筑产业中围绕“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这一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子产业。建筑节能产业是推进建筑节能的物质基础,其发展和壮大都要以产业发展理论为指导,都要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上,也都要依靠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协作来实现。

(二)整体性是建筑节能的系统观念的要求

建筑节能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相对明确的结构、功能以及相对明晰的边界,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联,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相通,空间与时间上通过特定集成方式协调、综合成一个良好功能的系统。建筑节能系统观念就是从整体出发,在构建建筑节能知识体系时,体现建筑节能知识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不同层次上的完备性,培养建筑节能从业者能力在规划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性。建筑节能系统观念强调研究建筑节能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整体性要求决定了建筑节能是系统节能。曹琦认为,建筑“系统节能”理论的组成是“一个信念、三个基本观点”。一个信念即理念决定世界。三个基本观点:

(1)建筑应该是一个健康的有机系统。

(2)节能建筑的建造过程是一个新生命诞生式的创新过程。

(3)建筑本质上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5]。

这表明,建筑系统节能就是将建筑系统的整体节能和能源系统性能优化,实现用最少的能源输入获得优良的建筑服务品质。这是对建筑节能工程的整体性认识,也是建筑节能从业者的重要认识论基础。

(三)建立建筑节能的系统模式认识框架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10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heor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设计性质不同

传统的设计十分注重技术,而现代设计则更侧重于功能目标,统筹考虑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是一项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工程性。

(2)设计进程不同

传统设计的随意性表现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而现代设计则强调体现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并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层次和条理。

(3)设计手段不同

传统的设计使用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是通过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计算、使用电子计算机自动绘图和进行数据库管理,是通过集团分工协作。

(4)设计方式不同

传统的设计多是以平时的经验作为总结和依据,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5)设计部署不同

传统的设计流程只是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从开发到结束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应考虑到用户需求(市场预测)、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2、现代设计创新的来源

创造性思维的发掘、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这是创造性的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所在,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而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重要机制在于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在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运用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则是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

智力集合过程中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即为设计创作。而设计灵感往往带有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它是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一瞬间的思想闪现与跳跃。人们从生活深处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它通过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使各知识层次的融汇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

3、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理论

(1)理论创新应该借鉴广泛

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是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大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那么如何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呢,这就需要设计者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大胆运用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积极的利用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日子里,不断推动建筑创作向前发展,争取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2)重视建筑设计中的理论研究探索

建筑设计所普遍倡导的一个问题是科学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在其倡导的科学范式理论学说中指出科学范式的产生对于科技革命的重大意义。对于职业设计规范化理论的建设,要不断提高构思创意水平到工程设计实践的水平。

(3)加强“本土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地大物博,有利于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的产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建设,向世界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4、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想

(1)提高其在塑造民族文化和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建筑设计产品是经久耐用的产品,艺术因素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建筑师的创作作品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建筑设计创作的这一实质性特点。应该获得全社会的认同与反响。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师设计创作的动力激情来自于广大公众对建筑艺术活动的一种积极认可。在我国应当引进和有效组织各类建筑文化交流活动,如设计竞赛,国际间设计作品交流展示会。建筑创作理应得到和其他艺术门类相同的重视程度。

(2)引进和创新

建筑艺术代表着对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相应的历史继承,它是一种社会行为艺术。也就是说,设计艺术是历史的范畴,它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创造和革新,应该完全地放开心态来博览古今,汲取古今中外积累的建筑创作经验与科技成就,从而创作出具备高度艺术水准的新品质建筑,体现建筑艺术的新观念以及繁荣新时期设计艺术创作的高水平。

(3)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相融合

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是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的集合,它不是孤立的。它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从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这不仅表现在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身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4)现代建筑设计应体现人文精神

建筑创作是人们心理认知以及美学意象的转换和映照,它不是孤立的。它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充实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随着市政建筑、公司建筑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场所的不断崛起它们所具有的意义也是异乎寻常的,它联系着一种公众精神,聚合着整座城市的首创精神;是新的人文景观、心理认知与归属感的凝聚点,体现着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象。应通过这些城市重要公共建筑设计来体现现代人文精神,应与市民自豪感相结合。

(5)数字化技术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11

主办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4185

国内刊号:13-1252/TU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12

[2]李学才,高宝永.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分析[J].施工技术,2014,43(S1).

[3]麦荣林.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城市建筑,2013,6(12).

[4]黄富勇.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18).

[5]刘祥禹,关力罡.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及绿色施工管理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5).

[6]黄燕颜.浅议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8(8).

建筑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广,张琳,任彦超.基于建筑施工事故探讨建筑施工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1):672.

[2]周建华.基于建筑施工事故探讨建筑施工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267.

[3]卢益阳,郭伟军.基于建筑施工事故探讨建筑施工问题[J].民营科技,2013(9):125.

[4]刘海军.基于建筑施工事故探讨建筑施工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3):2232.

[5]温柳娟.基于建筑施工事故分析建筑施工问题[J].华夏地理,2014(8):142-143.

建筑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刘柱.浅谈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J].科技资讯,2009(3):75.

[2]刘逸辉.关于建筑施工管理和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231.

[3]张恩强.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1):82-83.

建筑技术科学论文篇13

建筑生成设计技术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计算机系统模型、数理知识及计算机编程。当然,除了数理知识与计算机编程之外,建筑生成设计技术还涵盖与建筑原型问题相对应的任何可能存在的学术领域,计算机图形学、线性代数、微积分等都是其中重要子集。借助计算机模型和程序工具可以梳理与建筑原型相对应的各种数理逻辑关系,通过针对模型问题的多次程序代码调试及反馈,进而完成从简单模型到复杂系统模型的逐步提升[1]。

一、建筑生成技术的概述

建筑生成是一项徘徊于建筑与计算机技术的边缘学科,其是随着计算机编程技术及数理知识相关学科的发展而产生的。建筑生成不是一项单一的,独立形成的学科或技术,它的存在是建筑专业综合了各门学科和技术的先进性而形成的。建筑生成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程序,它是借助计算机编程对建筑模型的不断调试,从而使模型的总体系统得到提升。

二、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分析

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包括计算机系统模型的建立、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各类数理知识。依据建筑生成设计技术的广泛定义,从主次部分的划分来讲,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要素部分,二是辅助技术部分。

建筑生成技术的三大基本要素:计算机系统模型、数理知识和计算机编程,占据了整个建筑生成所设计技术的核心部分,三者作为建筑生成的关键技术,对建筑生成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生成技术,实际上就是根据计算机系统建立模型,利用计算机将建筑模型编程,在计算机编程的调试过程中,达到优化和提升建筑模型的作用。建筑生成技术的形成流程实际上就是建筑模型、数理知识和相关理论的综合运用,利用计算机系统建立模型,并根据计算机编程调试模型的一个逻辑过程。

建筑生成技术的辅助技术部分包括了计算机图形学、线性代数理论、微积分知识等,涵盖了逻辑相关的多种技术和理论知识。就如前文所言,建筑生成设计不是一项独立存在和形成的学科,它综合了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与数理相关的知识、与建筑相关的技术等多种元素,最终以模型的形势表现出来的一门专业技术。

三、建筑生成技术的前景展望

建筑生成技术属于一项先进的学科技术,其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就建筑生成技术的前景来看,下文将提出以下相关展望。

第一,建筑生成技术作为一门综合的技术而言,其发展需要经历计算机技术、建筑技术、图形学等各种技术和学科的综合作用。对于其作为一门比较具有先进性的学科而言,其一定会在将来的建筑行业中发挥其作用。另外,其作为一门进步的技术来说,它的发展必然随着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而取得一定的进展。 当然,每一项先进技术在达到成熟的发展状态之前都必然经历一个个历练自身的台阶。建筑生成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其在发展途中,一定会经历各种技术更新的挑战,从而更具形势调试自身,从而促使自身技术得到提升,这是建筑生成技术未来必然的发展之路。

第二,建筑生成同时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对建筑整个行业的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建筑行业是社会中比较关键和地位重要的行业,它的存在不仅仅关系行业或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对于整个时代的促进效益。建筑生成技术作为建筑行业重要的分支而言,它对于这个行业的作用就是促进其发展。建筑生成技术使得建筑模型在不断的调试中可以得到提升,从而更方便建筑工程的实施。另外,建筑模型的优化同时是建筑格局改观的关键。根据建筑生成的一个优选模型建设而成的建筑,其应该集聚环境优势、人文优势等各方面优势于一体。

第三,建筑生成技术的先进性代表整个建筑技术行业和计算机技术行业的先进性和可挖掘的潜力性。一项技术的开拓是需要其他相关技术的带动和促进的。建筑生成技术受利于计算机编程设计开发的先进性,同时被计算机模型创建的作用,使其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模型设计技术一个单一的技术项目的领域。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建筑生成技术发展的同时,计算机技术等也会的都相应的发展。

第四,建筑生成技术是建筑模型创建的较先进技术。故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建筑模型创建的主流就将是建筑生成技术。建筑生成技术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如果要从逻辑上证明其确实有发展潜力,还需进一步的逻辑推理和举证。

结束语:建筑生成设计的技术是一个系列的技术总和。建筑生成技术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和相关技术行业的发展,同时,建筑行业的发展亦会促成建筑生成技术的改进和升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