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外建筑论文

摘要:面对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近30年来,各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环境,降低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
国外建筑论文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学习德国、英国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对比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可知我国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具体做法与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现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全新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安全

1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做的比较好。特别是德国、英国以法律法规确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注重强化政府监督职能,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协调的中间作用,通过企业自治自律,达到以人为本,促进工人自觉维护生产安全的目标。

(1)德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a.德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机构。德国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立法、监督和执行三部分。德国政府设联邦社会与劳动部,下设劳动保护委员会,各州、地(市)均有其分支机构。联邦和州有立法、监督的双重权力,行业联合会及其相关的组织(如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联盟等也具备监督的作用)。企业的责任就是自觉、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

b.行业联合会。行业联合会属非政府、非盈利机构,与政府机构共同监督企业对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德国建筑工伤保险协会就是现有的35个行业协会之一。法律规定:每个企业和员工都必须是某个行业联合会的会员,并要根据工资额度和工作的风险度交纳会费。会费除用于预防工伤事故与职业病及咨询、行业规程编制和监督外,还用于保险。在德国,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调查处理由行业联合会组织。在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联合会处理理赔等相关事务,并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劳动保护委员会。此报告也是劳动保护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据。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行业联合会成员以行业专家的身份组织、参与事故调查,有利于公平、公正、公开处理行业内的事故,政府也摆脱了事故牵涉的各种事务纠缠。

c.安全工程师协会。安全工程师协会是民间组织,由各行业的安全专家和管理人员参加。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与国家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安全法规和标准,对上岗的安全工程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完成或协调企业的安全工程项目,进行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等。安全工程师应了解行业的安全状态,熟悉掌握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具备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企业中主要提供咨询,并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提交安全状况报告,但无权停止员工的工作,且无处理事故的义务。

d.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德国,所有员工必须与雇主签订含有安全生产内容的合同。员工有权知道作业的安全规程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等相关知识,同时遵守事故预防的制度。企业必须对作业时的员工的安全健康负责,并提供装备、规程,采取确保作业安全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员工的培训、教育,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所有员工的权利。德国的安全生产监管人员认为:知识就是安全。如果员工认识到具体的风险,避开的机会就高得多;如果员工看到了潜在的危险,就会更好地防护自己。员工必须经常地自觉接受安全生产的培训和自觉安全行为的教育。员工就作业环境中的安全生产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书面报告,并向企业提出建议。

(2)英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a.建筑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英国设有健康安全委员会(HSC),该委员会负责制定条例,并就有关安全健康状况向政府报告,它是介于政府与行业之间的组织,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枢纽。委员会的人员由政府指定,但必须有一定的行业人员参加,现由12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健康安全执行局(HSE),是执行条例、监督企业的健康安全体系的职能部门,现有3500人,全部为公务员,其中1/3的人员为安全督察员,2/3为制定方针、规程等工作人员。

b.英国建筑安全管理的法规体系。英国在1974年至1999年颁布和修订多部法律规定雇主具有保障雇员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的责任,明确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和责任。

c.安全与健康监察。英国的安全与健康的监察主要由安全与健康执行局执行,在全国设有很多分支机构。安全调查员根据所颁布的法律,对每个工程项目进行建筑安全监督工作,包括发出强制执行命令和诉讼。

d.工会及行业协会组织。在英国,工会、行业协会等其他组织约有750人,不同程度的参加政府的有关健康安全组织。这些组织经常派人与国家监察员一起到现场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纠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e.企业对安全健康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健康管理遵循的是法律法规和开工前完成的、经业主批准的安全与健康计划书。一般来讲企业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大小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安全与健康方案。在英国一般25人以上的工地就要成立安全委员会,负责工地的安全与健康的日常管理事务。同时要设立安全与健康培训和教育基地,包括用房、设施、资料等配备、购置,收集、安全信息,上岗前的教育、班前教育、进入工地的教育等。英国政府要求企业须尽量通过技术、设备来代替人工操作,以减少危险源。

2我国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取得的成就

(1)法律法规体系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颁布实施,奠定了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法律体系基础,把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引入建筑行业。到2002年我国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用以规范和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初步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

(2)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1993年国发(1993)5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我国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3)安全文明施工

1991年,建设部发出通知,在全国四级以上施工企业所属的施工工地开展安全达标活动,把工程建设安全事故控制的重点放在了施工现场,对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监督管理。这是建国以来建筑业企业及时次、系统地组织开展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改善了现场作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同时使安全管理的实施得到加强,减少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应用相关科研成果进行建筑安全管理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极大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3结论

综观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现状,我国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具体做法与之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我国的安全生产、劳动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劳动卫生管理与监督的义务和职责。政府职能部门应强化监督职能,弱化管理职能,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由行业协会和企业去办。

(2)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中介、行业协会组织,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制度,以充分发挥行业部门或组织的咨询、服务、管理等中介职能。

(3)国家应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由业主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费用,做到专款专用,来保障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费用投入,从而避免建筑市场恶性竞争导致安全生产防护费用不能保障的问题。

(4)应尽快完善全社会的伤亡事故保险制度,用经济杠杆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

(5)应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同时政府与一些相关组织要制定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必要的强制性手段加强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绿色建筑评价分析论文

建筑作为人工环境,它对生态环境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和手段的建筑,可以称之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是当前全球化可持续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地域,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对绿色建筑还缺乏统一约定义,就技术层面而言,绿色建筑应考虑以下关键:能源、排放物、水的使用、土地的使用,对地区生态的影响和室内空气质量等同时还应考虑与之相应的建筑的功能性以及建筑美学意义。

绿色建筑的实践毫无疑问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建筑师具有生态环保的理念,并采取相应的设计,还需要管理层、业主都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这种多层次合作关系的介入,需要在望个过程中确立明确的评价及认证系统,以定量的方式检测建筑设计生态目标达到的效果,用一定量指标来衡量其所达到的预期环境性能实现的程度。评价系统不仅指导检验绿色建筑实践,同时也为建筑市场提供制约和规范。促使在设计,运行、管理和维护过程中更多考虑环境因素。引导建筑向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益的轨道发展。

近10多年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其中英、美、加等国所实施的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值得借鉴。

一、英国建筑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是由英国建统研究组织(BRE)和一些私人部门的研究者最早1990年共同制定的。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性的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从1990年至今,BREEAM已经发行了<2/91版新建超市及超级商场>、<5/93版新建建筑和非食品零售店>,<环境标准3/95版新建住宅>以及<BREEAM‘98新建和现有办公建筑>等多个版本并己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

BREEAM‘98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其评价方法概括如下:

首先,BREEAM认为根据建筑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评价的相应也不同。评估的内容包括3个方面:建筑性能、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其中: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BREEAM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捡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BREEAM等级。

其次,评价条目包括9大方面:管理——总体的政策和规程;健康和舒适——室内和室外环境;能源——能耗和CO2排放;运输——有关场地规划和运输时CO2的排放;水——消耗和渗漏问题;原材料——原料选择及对环境的作用;土地使用——绿地和褐地使用;地区生态——场地的生态价值;污染——(除CO2外的)空气和水污染。每一条目下分若干子条目,各对应不同的得分点,分别从建筑性能,或是设计与建造,或是管理与运行这3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满足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分数。

,合计建筑性能方面的得分点,得出建筑性能分(BPS),合计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两大项各自的总分,根据建筑项目用处时间段的不同,计算BPS+设计与建造分或BPS+管理与运行分,得出BREEAM等级的总分;另外由BPS值根据换算表换算出建筑的环境性能指数[EPI],最终,建筑的环境性能以直观的量化分数给出,根据分值BRE规定了有关BREEAM评价结果的4个等级:合格,良好,优良,优异。同时规定了每个等级下设计与建造、管理与运行的低限分值。

自1990年首次实施以来,BREEAM系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扩展,可操作饺大大提高。基本适应了市场化的要求,至2000年已经评估了超过500个建筑项目。它成为各国类似研究领域的成果典范,受其影响启发,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出版了各自的BREEAM系统,香港特区政府也颁布了类似的HK-BEAM评价系统。

二、绿色建筑桃战2000(GBC2000)

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是由加拿大资源部(NaturalResourcesCanada)发起并领导。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约一种评价方法,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它的发展已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的两年包括了14个国家的参与,于1998年10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绿色建筑挑战98”国际会议,之后的两年更多的国家加入,成果GBC2000在2000年10月荷兰马斯持里赫特召开的国际可持续建筑会议(InternationalSB2000)上得到介绍。绿色建筑挑战目的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今天,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GBC2000评估范围包括新建和改建翻新建筑,评估手册共有4卷,包括总论,办公建筑,学校建筑,集合住宅。评估目的是对建筑在设计及完工后的环境性能予以评价,评价的标准共分8个部分:及时部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是基准的性能量度标准,用于GBC2000不同国家的被研究建筑间的比较;第二部分,资源消耗,建筑的自然资源消耗问题;第三部分,环境负荷,建筑在建造、运行和拆除时的排放物,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以及对周国环境的潜在影响;第四部分,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建筑使用者健康和舒适度的问题;第五部分,可维护性,研究提高建筑的适应性、机动性、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能;第六部分,经济性,所研究建筑在全寿命期间的成本额;第七部分,运行管理,建筑项目管理与运行的实践,以期确保建筑运行时可以发挥其较大性能;第八部分,术语表,各部分下部有自己的分项和更为具体的标准。

GBC2000采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依据结合的,其评价操作系统称为GBTool,这是一套可以被调整适合不同国家,地区和建筑类型特征的软件系统。评价体系的结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评估,所对应的标准是根据每个参与国家或地区各自不同的条例规范制定的同时也可被扩展运用为设计指导。GBTool也采用的是评分制。

三、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LeadershipInEnergy&EnvironmentDesign)在2000年3月更新了它的2.0版本。这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特性而制定的一套评定标准。

(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评定系统2.0)LEED2.0通过6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在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如对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基本要求是必须对建筑腐蚀物和沉淀物进行控制,目的是控制腐蚀物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负面。在每一方面内,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评出相应的积分,各得分点都包含目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3项。如有效利用水资源这一方面,有节水规划,废水回收技术和节约用水3个得分点,如果建筑项目满足节水规划下两点要求号可得2分。积分累加得出总评分,由此建筑绿色特性便可以用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合理的建筑选址约占总评分的22%,有效利用水资源占8%,能源与环境占27%,材料和资源占27%,室内环境质量占23%,根据得分的高低,建筑项目可分为LEED2.0认证通过,银奖认证,金奖认证,白金认证由低到高4个等级。截至2001年9月,全美已经有13个建筑项目通过了LEED2.0认证,超过200个项目登记申请认证。

LEED2.0评定系统总体而言是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与前两个评价体系相比结构简单,考虑的也少些,虽然操作程序较为简易,但具有缺乏权衡系统的机制约束的缺陷。

上述各国的评价体系的时间,技术水平,操作理念等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它们的评价体系成果中发现一些共同点:

(1)共同的立足点和目标。各国的评价都是在明确的可持续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基本都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为提供一直普遍的标准,指导绿色建筑的决策与选择;通过标准的建立,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产品和环保标准意识,提倡与鼓励好的绿色建筑设计;而且刺激提高了绿色建筑的市场效益,推动其在市场范围的实践;另外由于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考核的方法和框架,使得政府制定有关绿色建筑的政新和规范更为方便。

(2)共同的关注点。各国的评价体系都有明确清晰的分类和组织体系,可以将指导目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价标准联系起来,而且都有—定数目的包括定性和定量的关键问题可供。这些问题体现了各国对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和研究。评价体系中都还包括一定数量的具体指导因素(如对可回收物的收集)或综合性指导因素(如对绿色动力和能源的使用),为评价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指示。

(3)开放性和专业性。各国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数据和方法都向公众公开,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使用,笔者便是从因特网上得到了各国的完整的评估手册。数据和方法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评估过程的简单,各国对评估的进程都有严格的专业要求。评估是由相关部门给与专业认证的评估人执行的。如BREEAM的评估是由持有BRE执照的专业人士进行,而LEED的评估则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

(4)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绿色建筑系统是复杂并且不断发展的,因而评价应当是可重复的、可适应的,对变化和不确定性能做出及时反应。各国在制定自己的评价体系时都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BREEAM对办公建筑分册分别于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LEED评价系统要求每5年便要更新升级一个版本,LEED3.0预计在2005年;GBTool的版本已发展到了GBC2002阶段,GBTool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

许多国家都在绿色建筑评价领域进行看自己的研究工作,成果包括:荷兰的ECOQuantum,德国的ECO-PRO,法国的EQUER等,各自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概括而言包括:一是某些评价因素的简单化,毫无疑问,建筑的生态评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许多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难以对其确定评价指标,量化更是不易,目前的一些评价单从技术的角度入手,回避了此类问题。二是标准权衡的问题。即对于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其评分的分值占总分值的比例是否与其对建筑的影响相符。尽管BREEAM,GBC等系统已经使用有关机构制定出的权衡系统系数,但对这一问题还要进行审慎的研究工作。此外,还有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改善建筑性能,评价的约束机制等问题需要考虑。

我国的绿色建筑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研究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着建筑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颁布了一些单项的技术法规,不久前,建设部委员会已组织了有关专家,制定出版了一直比较客观的绿色生态住宅评价体系——《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了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2.0),同时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这是我国及时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是我国在此方面研究上正式走出的及时步,当然,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建立我国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评估方法,我们还需要售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行更加深人有效的探索。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节能与保温材料论文

面对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近30年来,各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新型建筑保温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了环境,降低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在90年代初才刚刚启动,因此,国外建筑节能和保温材料的发展,对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很朋借鉴作用。现将国外建筑节能与保温材料在建筑节能上的利用用一简单介绍:

国外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自70年生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后,世界各国政府对能源的利用情况进毯子的实事求事的分析,诊断建筑能耗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致认为必须对建筑设计制定节能标准,并提出法规予以执行。于是各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节能标准。

美国在1975年及时次颁布了ASHRAE(美国采暖、制冷及空调工程协会)标准90-75“新建筑物设计节能”。以此为基础,1977年12月官方正式颁布了“新建筑物结构中的节能法规”,并在45个州内收到很明显的节能效果。美国国家能源局、标准局及全国建筑法规和标准大会,不断地在建筑节能设计等方面提出新的内容,每五年便对ASHRAE标准进行一次修订。

日本住宅金融公库,早在1979年颁布了住宅建筑保温隔热标准,规定了建筑部分热阻,并对所用的各种保温材料规定了最小的限度。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建筑节能的工作,强制建筑业在新建建筑中执行节能标准,因而已慑得了巨大的成效,整个国家的建筑有耗大幅度下降。如丹麦1985年比1972年采暖面积增加了30%,但采暖能建筑能耗却减少了318万吨标准煤,采暖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也由39%下降为28%;美国自从制定和一部节能标准至今,仅计到2011年,在此基础上又驸节约430亿美元。由此可见,国外的建筑节能法规30多年来取得了多么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外保温材料与保温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保温材料在墙体及围护结构中的应用:

建筑材料合肥市建筑保温材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最基本的条件,各国在建筑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型建材和保温材料。实心砖已普遍被空心砌块和多孔砖所替代,在空心砌块的墙体中,为了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隔断在砌块之间形成的空心通道的气流,还要各空隙中填加膨胀珍珠岩、散状玻璃棉或散状矿物棉等松散填充绝热保温材料。

在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中,不论是商用建筑还是民用建筑,一部采用轻质高效的玻璃棉、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墙体的保温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保温、外保温和夹心保温。居民建筑的墙体结构基本旧最外面一层为木质或塑料质的墙板,然后是一层硬质的泡沫塑料,里面就是墙的标准主休、木框结构等。另外一种典型墙的结构是在空心砌块或空心砌筑好的墙体的空腔中,填充密实,同样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保温材料在屋顶上的应用

国外的民用建筑屋顶一般采用尖顶的较多,在尖顶的阁楼空间紧接屋顶的下面都装有供空气流通的通道,既能解决空气的流通,又可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作用。同时在天花板的上面,一般都要铺设玻璃棉或矿物棉毡、垫,或在此空间直接吹入松散的保温棉,有的直接吊装由玻离棉或岩棉等保温材料和装饰贴面复合而成的天花板。

保温材料在地面中的应用

国外大部分建筑都有地上室和地下空间,居住和活动空间的地板并不是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这就为生活空间的保温创造了有力条件。但是如果地下室和地下空间不是采暖空间时,尤其是在冬季,仍会有相当多的热量,通过一楼的地板传出。因此,在建筑物的一楼地板下面,仍然需要填充高密度的保温材料,同时,在地下室的混凝土地坪和地基与土壤之间铺设一定厚度的刚性和半刚性保温材料。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设计师产品规范管理论文

建筑设计师在建材产品工程市场推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分析并阐述发达国家设计师如何介入产品规范的设计与推广

一.什么是规范(Specification)

规范是指对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设备、固定装置的文字性描述和使用目的阐明。再恰当一些讲,规范是指详细描述指定使用建筑材料与装置的构成、安装施工和完工要求。

与详细的施工图纸配合,规范显示了指定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如何被应用的。

规范也可以指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承包商的施工要求;所有在建筑上应用的材料的性能要求和质量定义;使用这些材料在建筑上所要达到的目的的保障。对建筑承包商而言,规范也是他们在投标时确定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的基础。,规范也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有法律效应的承包合同的一部分。

二.谁写规范

由于规范对传达设计师和工程师要求和目的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会从法律上保障完成这些要求和目的,所以写出的规范必须、清楚、完整并能反映建筑意图。所以说,规范一般是由有经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撰写,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受到负责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监督。规范也可能由外部的咨询专家撰写(如结构、材料、机械、电气工程师等),他们与负责项目的注册设计师和认证工程师关系密切,并且受到他们的监督。

对规范撰写者作用的一个注解

因为规范经常需要由设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负责人准备,现行约有1/4的事务所有规范撰写人,这些人中的8/10本身就是注册设计师或工程师。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写规范的人都与材料生产商代表有直接联系。

这些规范撰写者对挑选材料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作用就是将设计师的愿望以“规范”的形式付诸文件,所以讲真正“规范”产品的不是规范撰写者,而是设计师。

“设计”先行于“规范”,设计理念的方向决定了材料规范。

三.规范的主要形式有那些

有五种主要的规范形式

1.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

这种类型的规范声明只有规范上写明的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才能被接受,通常讲,这类产品比较特殊。对材料供应商来讲,这类规范一旦写上去就等于完成销售了。

举例:内墙涂料,选用某某制造商产品,某某型号系列(色号某某)。

2.多种品牌产品规范

这是最常见的规范类型,名单上列二家或更多家产品(包括品牌、商标名、制造商),这些产品都符合规范者的需求。对这种类型的规范而言,所有列明的产品都有同等机会被用在项目上。

举例:吸音砖:等级A,某某材料制作,表面预涂白色涂料,丁字对接,某某尺寸,某某、某某制造商产品

3.同等要求产品规范

在规范上写明一家或几家品牌,但同时写明,其他品牌产品只要被证明与上述列明品牌产品符合同等要求,也能被使用。

举例:防水剂:某某品牌产品或被证明符合要求的其他品牌产品。

4.开放性或同类型产品规范

产品按照一种类型的属性来描写,包括产品描述、性能等级、尺寸、颜色、符合那种规范或国家、政府标准(如ASTM标准)。当对类型产品标准的关注超过品牌、商标名、制造商等因素时、会使用这种形式的规范。

举例: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E级,波纹镀锌高拉伸力钢材,表面涂覆,镀锌符合ASTM某某标准,具体型号及重量按设计要求由供应商推荐。

5.性能规范

同上述第四种规范相似,指明材料必须遵守某种性能标准,承包商必须寻找到符合这种性能标准的材料。必须注意,在这种规范上不会出现品牌名字。

四.每一种类型规范的使用比例

设计师和工程师喜欢写明产品品牌的规范,因为这种规范锁定了品牌、阻碍了在项目后续施工阶段替换产品的企图。据市场研究,各种类型规范的比例是:排他性或单一品牌产品规范4%,同等要求产品规范6%,多种品牌产品规范57%。以上规范都有指定品牌,总计67%,开放性及性能规范占33%。

五.被“规范”的重要性

设计师和工程师对新建筑产生最初的“购买影响”,他们负责对所有大型住宅建筑和非住宅建筑超出90%的部分进行规范。这种购买影响通过图纸发挥出来,这些图纸决定建筑是怎样被建造、被规范的。建筑由什么材料建造,怎样安装设备。

所以,要想占领新建筑市场,就必须使产品被“设计”与“规范”。

六.规范的效力

当规范写明品牌时,它们的效力非常高。有研究表明,当规范写明品牌时,最终有87%的品牌产品最终投入工程使用,剩余少数变化,也是由于设计师和工程师自己在投标和施工阶段因某种原因改变。

当情况是同等要求产品规范时,与上一种规范相比,就有了可操作余地。承包商有权寻求替代产品,有很多原因让他们这么做,但主要的原因有三种:

2他可以寻找到更便宜的产品;

2指明品牌的产品无法按时按地交付;

2替代产品施工更方便。

由于大多数承包商都会保障在施工完毕一年内,会对由于材料与施工原因对建筑造成的损伤进行保修,所以他们由理由关心采购指定品牌产品的费用及合同中有关争议、诉讼解决的条件。

另外,也必须注意到,由于分包商施工产品的经验很丰富,所以有时候从保障质量出发,他们也会向设计师提出更换产品。

尽管承包商有很多理由要求更改材料,但他们必须在设计师规范的条件下进行。他们首先必须递交“同等效力”的证明,然后获得设计师的书面批准。

在设计师批准更改规范之前,由于他对原来被规范产品的美学效果、功能、经济性很有信心,所以他会在价格、供货方式、施工方便性方面对新老产品作一个认识上的平衡。

七.设计师怎样改变规范

当设计师和工程师准备接受改变规范或替换材料,他们有几种方式指示出来,下面举例说明:

1.材料批准—只要是在规划和规范中选定了某种品牌的材料,这也意味着设计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和质量要求已经确定了。所以,承包商必须认识到,假如他想用其他材料,他必须得到设计师的批准,以证明他用的材料在质量和适应性上与原来材料一致。承包商必须在工期前25%时段之前提出更换请求,并且要在60天内和在订货前得到批准。

2.被指定材料的品牌、商标、供应商及说明书的内容是供应或投标合同的基础,除非双方另行约定。当规范中列了两个或更多个品牌材料的时候,承包商有权自由挑选。当承包商试图用规范外的材料替代时,他首先必须申明,写明替代品和替代可能发生的承包金额差别,并且最终被批准。

当承包商提出的材料变更请求需要结构上改变或对建筑物或设备进行更改,则承包商必须递交(待批准)图纸以表明这种改变或更改是必须的,在上述图纸被批准前,更改工作不能进行。

由于承包商提出变更材料(经批准)所引起的额外费用,全部由承包商承担,业主不用承担。这些费用包括可能对结构的改变、设备的变更、以及为了变更材料需要额外画的图纸、添置的设备。

假如,承包商经批准后,使用的替代材料或施工方法比原来规范节约费用,则多出来的钱要归还业主。

3.“或者等同”条款:意味着承包商的建议必须以这里规范的材料为基础。

4.当在合同中出现“或者等同”或“或者等同经设计师批准”字样,并不意味着替代材料、设备、施工方法自然就“等同”了,除非在投标前,针对本项目,确实经设计师批准。设计师具有最终决定权。

5.设计师拥有选择权,他接受或拒绝更换材料不需要有更多的考虑。或者设计师会提议承包商拿出一些标准,这些标准可以证明替代产品与原规范产品具有等同效力。设计师会判定这些标准,并且会要求承包商拿出符合这些标准的数据,被接受的标准包括外观和性能上的要求。这些检测数据应在设计师批准或选择的实验室进行,费用由承包商决定。

6.当规范上写明商标名、供应商时,除非有设计师的书面批准,否则,不允许有更改。

国外建筑论文:分析我国房地产建筑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的异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房地产建筑业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笔者对我国房地产建筑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的差别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提出了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些房地产建筑的经验。

一、我国房地产建筑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的差别

1.1房地产建筑耗能方面

据国务院新闻办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我国现有建筑430亿平方米,另外每年新增建筑16~20亿平方米左右,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能耗46.7%,其中包括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30%,以及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16.7%。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

1.2在房地产建筑技术装备素质方面

从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素质来看,我国建筑企业同国外建筑企业相比则存在更大的差距。1996年来,我国较大的国际型建筑企业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技术装备率为627美元/人,远远高于同年度国内建筑企业的平均装备率4154元/人,但也仅为美国福陆丹尼尔公司的1/84,日本大成公司的1/64。从国内建筑企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我国国有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率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港澳台独资企业,也仅为外商独资企业的55.30。近些年,虽然我国建筑业有了很大发展,但设备装备率提高并不大,而动力装备率还略有下降的趋势。 这说明了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没有较大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这种技术装备素质使得我国建筑企业不仅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是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如果排除政策扶持,也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二、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外发达国家房地产建筑的有益经验

2.1发达国家进行建筑节能的政策措施

发达国家从1973年能源危机时开始重视建筑节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经减少到原来的1/3~1/5,其中节能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没。尽管各国制定节能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采取的节能政策措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共同点。

及时, 建立完善的建筑节能管理体制

节约能源一直是德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联邦层面由环境部负责,为了深入推进建筑节能,由联邦交通建设和住房部、环境部以及KFW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德国能源署(DENA)。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技术、政策、法规等多管齐下,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第二,注重建筑节能立法

许多国家不仅制定了节能法,还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标准等法律文件。美国1978年就制订了《能源政策法》,德国1976年实施生效了《关于新建筑物节能法》;而日本制定的建筑节能法则要求建筑业主能自主进行节能应用,规定以“热损失系数”作为判断建筑物节能性的标准。

第三,采取经济政策鼓励建筑节能

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政府都有相应经济激励政策。如美国对新建节能建筑减税,凡在国际节能规范(IECC)标准基础上节能30%~50%以上的新建建筑,每套可以分别减免税1000美元和2000美元;欧盟则提出了包括开征能源税、税收减免、补贴和建立投资银行贷款等规范性的财税政策。

第四,加强节能与开发并重的科学研究

这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建筑节能技术研究,主要是建筑节能综合研究,建立“节能型”建筑体系;注重太阳能、地热等建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节能试点工程和样板建筑,如美国政府为取得制定节能政策的定量数据资料,由政府出面组织办公楼建筑和住宅建筑的节能型样板工程。

2.2国外发达国家深化房地产建筑产业的分工体,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素质

欧美等国家的大型跨国建筑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资金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房地产建筑企业,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上形成垄断。发达国家建筑承包商已经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密集型项目上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项目渗透。分工体系深化的同时,建筑企业也在寻找着各自的定位。比如,瑞典的斯堪斯卡公司卖掉了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子公司,将业务主要集中在“能够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市场。另外,建筑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开始走向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全球技术资源共事的新局面。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寻找合作者共同分担,逐步将技术研发机构从母体脱离出来的同时,引入新的投资者,不断提高技术装备素质。另一方面,独立的研发机构为提高研发成果的效益,开始向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内部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笔者的分析比较说明,我国的房地产建筑业与国外发达国家建筑业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房地产建筑只要结合我国房地产建筑的实际问题,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理念和政策措施,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得以克服,不断促进我国房地产建筑业的健康发展。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钢结构应用概况

摘要: 目前,国内高层钢结构钢材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由国外承担,制造和安装则由国内廉价劳动力承包,这种局面应从速扭转,因为这与我国产钢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大跨度钢结构钢材不象高层钢结构那样突出,但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和结构)经常国外中标,这种局面与中央强调建立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号召相距甚远,应该引起我国建筑界的关注 ,是水平低还是其它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 钢结构 国外建筑

1 建筑用钢占总钢产量的比重

近数十年来,前苏联、美国、日本三个国家一直是世界上钢产量居前三位的国家,其钢产量轮流位居世界及时位。因此,这几个国家的建筑钢结构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而在同一时期,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则比较缓慢,水平也相对落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此期间,我国的钢产量一跃成为世界及时位。1996 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1998年我国钢产量已达11434万t,而且每年增产300万t.钢产量的增长为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建设事业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但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建筑钢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我们急需了解国外建筑钢结构的应用概况。

中国的建筑用钢总量约占全部钢产量的20%~25%,而工业发达的国家则占30%以上。如美国和日本,该项指标均已超过50%.在我国,钢在建筑中主要用于建筑用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钢筋,钢绞线,钢丝,门窗等,而其中钢结构用钢只占10%左右,在我国一亿吨的钢产量中,真正用于钢结构上的也就200~300万吨。

根据1998年中期美国金属建筑行业分布的一些数据,美国金属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基本情况是:在20世纪50、60、70、80和90年代,以百万美元计的年销售额/以万吨计的年加工量分别为150/30、300/65、1200/110、1500/125和2200/190,如以50年代为例相应的增长倍数分别达到1、2/2?2、8/3?7、10/5?7和15/6.3倍。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建筑用金属年 销售额增长很快,估计目前已经超过25亿美元,年加工量也已经达到200万吨以上。

2 低层、多层建筑钢结构和轻钢结构

美国金属建筑的主要市场分布:工业(生产用厂房、仓库及辅助设施等)、商业(商场、旅馆、展览馆、医院、办公大楼等)、社区(私有及公有社区活动中心及建筑如学校、体育馆、图书馆 、教堂等)、综合等方面,分别占到46%、31%、14%和9%的份额。

在美国,低层建筑中采用钢结构还是很普遍的。美国钢结构学会和金属房屋制造协会(aisc 和mbma)联合编制了低层建筑的设计指南。所谓低层建筑是指层高低于18m,层数不超过5层的工业厂房、仓库、办公室及其他的办公和社区建筑等,其中两层以下的非居住用楼房建筑占70% .

轻钢建筑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厂、仓库、体育馆、展览馆、超市等建筑。所谓轻钢是指以彩钢板作为屋面和墙面,以薄壁型钢作檩条和圈梁,以焊接“h” 型截面做主与梁,现场用螺栓或焊接拼接的门式刚架为主要结构的一种建筑,再配以零件、扣件、门窗等形成比较完善的建筑体系,即轻钢结构体系。这种体系由工厂制作,现场按要求拼装形成。具有自重轻,建设周期短,适应性强,外表美观,造价低,易维护等特点。由于自重轻,也降低了基础的造价。国外轻钢结构厂商如 butler、bhp、abc等都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我国企业应奋起直追,创造条件积极发展我国自己的轻钢结构体系,以适应今后我国建筑钢结构不断发展的要求。

3 高层及超高层钢结构

由于人类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对高层、大跨度建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本身具备自重轻,强度高,施工快等独特优点,因此对高层、大跨度,尤其是超高层、超大跨度,采用钢结构更是非常理想。目前世界上较高,较大的结构采用的都是钢结构,而历届奥运会的场馆也多采用钢结构。世界上目前已经建成的几个纯钢结构建筑为目前世界上较高的超高层建筑,它们是:

1931年建成的102层、高381m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1969年以前一直是较高的);

1969年建成的110层、高417m的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南北两座);

1970年建成的110层、高443m的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1996年建成的高450m的马来西亚双塔石油大厦(klcc,号称目前世界较高,但美国的西尔斯大厦有异议);

我国于1997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为95层,建筑高度421m,结构高度395m,也跻身于世界较高行列。如果上海浦东环球金融中心大厦(95层460m)建成,则堪称世界较高,实为我国一大光荣。深圳赛格广场大厦70层、高279m,为世界上较高的全部采用钢管混凝土的超高层建筑,这又是我国的一大光荣。

巨型钢结构为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一种崭新体系,它是为了满足特殊功能或综合功能而产生的。它具有良好的建筑适应性和潜在的高效结构性能,是一种很有发展的结构。如日本千叶县43 层、高180m的nec大楼,该建筑内部布置大开口和大空间庭院,其巨型结构是由四根巨型结构柱和四个巨型的空间桁架梁组成的巨型空间桁架体系。经分析,这种体系具有极强的抗推刚度。另一例是德国法兰克福1997年建成的商业银行新大楼,63层、高298.74m,也是欧洲较高的一栋超高层建筑。该建筑平面为边长60m的等边三角形,其结构体系是以三角形顶点的三个独立框筒为“巨型柱”,通过八层楼高的钢框架为“巨型梁”连接而围成的巨型筒体系,具有极好的整体效应和抗推刚度,其中“巨响梁”产生了巨大的“螺旋箍”效应。第三例是日本拟建的动力智能大厦(dib-200),高800m,地上200层,地下7层,总建筑面积150万m2,由12个巨型单元体组成。每个单元体是一个直径50m、高50层(200m)的框筒柱,1~100层设4个柱,101~150层设3个柱,151~200层设1个柱,每50层设置一道巨型梁。结构上设有主动控制系统,进一步削弱地震反应。香港汇丰银行也属于一巨型钢结构大厦,是诺尔曼。福尔特设计的。

4 大跨度钢结构

大跨度或较大跨度大都采用钢结构,当然也有用“膜”完成的,但充气膜由于一些缺点近年来很少用,张力膜则也需要钢索和钢杆的支撑。

大跨度钢结构多用于多功能体育场馆,会议展览中心,博览馆,候机厅,飞机库等。最早跨度较大的平板网架是60 年代美国洛衫矶加里福尼亚大学体育馆91m×122m(正放四角锥)。较大的双层网壳是70年代也是在美国建造的休斯敦宇宙穹顶(astrodome,直径196m)及新奥尔良超级穹顶(superdome,直径207m)。90年代在日本名古屋又兴建了当今世界上较大跨度的单层网壳,建筑直径229.6m,结构直径 187.2m,采用三向网格,节点为能承受轴力和弯矩的刚性节点。世界上较大的室内体育馆是美国1996年奥运会的主体育馆??亚特兰大体育馆(拟椭圆形平面,186m×235m),采用的是张拉整体体系的屋盖,主要由索、杆、膜组成,是当今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新型空间结构。1993年日本建成的福冈体育馆,直径222m,是当今较大的开合钢结构屋顶,而使1989年建成的加拿大多伦多天空穹顶(skydo me,直径203m),降为世界第二跨度较大的开合结构。超过300m的屋盖结构全部使用钢板和型钢组成,并不是方案,近年来研究较为成功的是杂交 (混合)结构,即杆、索、膜混合使用。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千禧之年世纪之交的千年穹顶(the millenium dome),1997年6月开始拟建,仅用一年时间施工,1998年6月举行升顶仪式,该馆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格林尼治,是当今世界跨度较大的屋盖,穹顶酷像飞碟,直径320m.穹顶由12根包括10m支座在内的高100m桅杆塔柱(柱本身90m)通过总长度 70km的钢缆绳悬挂起来的,桅杆塔柱布置在直径200m圆周上。穹顶网格由72根成对径向索和7根环向索做成。穹顶高50m,中间设有中心索桁架和70m直径环,上覆盖144块双层巨幅白色涂以特福隆(teflon)的玻璃纤维布。工程总面积8万m2,总预算7.58亿英镑。馆内将以“标新立异时代”为主题举行展览会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馆内设有“人体探秘”、“时光课堂”、“金融之窗”、“地球奇迹”、“展望未来”等12个展区。当然,从理论角度讲,跨度再大的结构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为此,日本、美国学者和研究单位都在进行研究。如1959年富勒曾提出建造一个直径3.22km的短程线网壳,覆盖纽约市第23-59号街区,网壳重8万t.日本巴组铁工所曾提出跨度200m、500m及1000m网壳蓝图,其中 500m为全天候多功能体育娱乐活动厅,1000m为创造理想未来城市,体现工作、居住、娱乐一体化的丰富日常生活环境。虽然这种设想在现实当中能否实现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在桥梁方面,1000m左右跨度已经实现,世界上跨度较大的斜拉索桥为日本的多多罗大桥全长为890m;较大的悬索桥为日本的名石大桥 (1991m),公路铁路两用较大跨度桥为香港的青马大桥(悬索桥1377m)。世界最早的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是著名的美国雷里竞技馆。另外历届奥运会、博览会等都可以显示钢结构的发展水平。如1972年德国慕尼黑(覆盖7.48万m2体育场的索网建筑群),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1980年莫斯科,1984年美国洛杉矶,1988年韩国汉城(120m直径体操馆及93m直径击剑馆都是索穹顶),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圣乔地体育馆(128m),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乔治亚穹顶( 186m×235m索穹顶)。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主体育场(11万人,两个220m×70m的双曲抛物面网壳)。机场和机库都属于大跨度结构,在工程中基本上也都采用钢结构。如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库(一、二期)应是规模比较大的工程。而我国近年来建成的首都机库(2-153m×90m)采用三层斜放四角锥网格、焊接球节点平板网架,其跨度规模之大,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这是我国在钢结构方面的又一大殊荣。机场的钢结构屋盖由于建筑上的要求比较高,更是绚丽多彩。香港机场、马来西亚机场都采用大面积单体网壳形式。目前,国际上以及我国都在流行一种波浪形曲面,树状支承以及直接交汇的相贯节点的立体桁架体系。看起来雄壮而美观。我国深圳机场、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就是典型的例子。

5 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前景与差距

从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建筑业即将成为钢材应用的主要市场。而目前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差距。因此我国的高层建筑钢材到目前为止还都从国外进口,特别是大于50mm 的厚钢板,国产产品的z向性能尚达不到要求。国外不仅钢板厚度较大,而且可以满足各种性能要求。如日本已经能够生产的100mm的厚钢板,具有以下类型:

①有高强度低预热型(以前预热75℃,现在预热50℃)的厚钢板590n/mm2级(ht590级);

②抗地震的厚钢板,主要有低屈服比高强度钢材(ht590~ht780级)和低屈服点钢板,这种钢材日本重点生产,用于次要结构上,当地震时这种材料先屈服,保障主要 结构减少地震损失;

③防火厚钢板。有400n/mm2及490n/mm2,当其在600℃ 时屈服强度还能达到常温下的2/3;

④装饰用的奥氏体不锈钢板及铁素体不锈钢板(沿海用,优于前者 )。

目前,国内高层钢结构钢材几乎都从国外进口,工程总承包由国外承担,制造和安装则由国内廉价劳动力承包,这种局面应从速扭转,因为这与我国产钢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大跨度钢结构钢材不象高层钢结构那样突出,但设计方案(包括建筑和结构)经常国外中标,这种局 面与中央强调建立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号召相距甚远,应该引起我国建筑界的关注 ,是水平低还是其它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医疗建筑发展趋向

美國醫療行業的轉變已經是一個不争的事實。持續增長的人口數量給全美的醫療基礎設施的建設帶來新的壓力。在各種不確定性下,許多醫院和醫療機構,特别是私營機構將面臨對現有設施進行改造、擴建或者建造全新設施的選擇。這種不確定性大部分來自于即將實施的全國醫改法案對醫療行業造成的衝擊。最近通過的新的聯邦法—《2010年聯邦衛生保健法案》(HealthCareActof2010)即將于2014年實施。無論是營利性機構還是政府醫療機構都對這一新法案會引發的結果充滿不確定。會導致新獲得保險的病人涌入醫療系統,對現有醫療設施帶來過度壓力嗎?這些新法受益病人會被不均匀地從公有醫療設施重新分配到私有醫療設施,還是相反的情况?到2014年,將有超過3100萬美國人獲得至少低等級的醫療保險,而目前還有超過4800萬美國人没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嘗試對2014年後的變化做出各種精確的預測都將是一種挑戰。以下是2012年正在美國醫療建築行業發生的十項變化。 一、現代主義風格醫院、診所的消失 數以百計建于20世紀中期的現代主義風格的美國醫院已經被拆除或者正面臨被拆除的威脅,遺憾的是,并没有全國性的數據持續關注這一趨勢。那些已經使用超過50年的醫院、診所和療養院正在被拆毁,新的醫療設施被大量建造用以更替舊址。然而同一時期,人們開始多從生態資源保護的角度考慮那些曾被輕易認爲功能滯後、年份久遠的現代主義醫療設施能否在更新、改建後適應新的醫療模式。美國醫院協會(AmericanHospitalAssociation)所列出的美國現有醫院總數爲5754家,而到2020年將會减少10%到5179家左右。2010年全國新建成醫療設施的總造價爲625億美元,翻新項目總造價298億美元。經過對新建工程的研究發現,醫院工程數量總計比其他醫療建築類型要多22%。未來3年内,將增加23%的急診科、20%的影像部分,外科手術部門也將有15%的新建設量。一個令人遺憾的案例是,新奥爾良卡特裏娜颶風(HurricaneKatrina)後,在歷史保護者和醫院管理層之間出現了一場爲挽救當地歷史悠久的慈善醫院的激烈鬥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LSUHSC)决定弃用位于城市中心商務區、建于1938年、帶有裝飾主義風格的900床的老醫院,而在舊址旁建造一個全新的340床的醫院。醫院官方聲稱這座建于1938年、備受民衆喜愛的當地標志性設施在卡特裏娜颶風的洪水中遭到了不可修復的破壞,雖然證實并非如此,然而2006年路易斯安那州歷史保護基金會收到60萬美元的捐款,被委任對這座歷史遺迹的修復進行可行性研究,以確定其能否重新投入使用。位于費城的RMJMHiller建築設計公司主持了這次可行性研究,在其于2006年年中提交的長達200頁的報告中論述了如何能讓慈善醫院比以前更好地運行而衹需要花費LSUHSC提議的在四個街區之外重建新醫院一半造價的方案。這場圍繞着這座醫院命運的頗有争議的公共辯論在之後的一年中從未間斷,重建新醫院的主張一直壓倒着歷史保護主義者的聲音。最終,來自西雅圖的NBBJ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新醫院將于2014年建成并對外開放。雖然重新使用老醫院應該可以在LEED認證醫院項目的要求下實現遠低于新建工程造價,同時實現保護城市的歷史價值,但事實未能如願,這座建于20世紀中期的現代的醫院將被廢置。這次潰敗意味着城市失去了一次在文化史和建築史上實現價值保護的機會,失去了這個被新奥爾良幾代人喜愛的公衆標志①。 二、門診設施日漸增長的需求 1983年後,隨着“税收公平和財政責任法”(TaxEquityandFiscalResponsibilityAct,TEFRA)和“診斷相關組”(diagnosis-relatedgroup,DRG)醫療改革法案的制定,美國醫院開始從昂貴的住院治療嚮相對低廉的門診護理和治療的模式轉變,門診醫療設施得到快速發展。轉型目的旨在建立可行的、以預防爲主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同時顯著减少住院時間(averagelengthofinpatientstay,ALOS)。自1983年大幅度調整以後,全美範圍内的住院平均時長急速下降。在嚮門診服務轉變進程中,一系列全新的獨立社區診所涌現出來。大多數這樣的診所單層樓房總面積不超過10000平方英尺(929m2),很多散布于城郊社區内。2008年以來美國經濟的低靡導致很多購物中心和商業店鋪空置,這些“停業中”的購物商場已被證明非常適合改造成門診式服務設施。1968年建成的“百年橡樹”(OneHundredOaks)項目是納什維爾市及时個封閉式購物中心,距離最繁華的中央商業區和範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University)衹有幾英裏路程(圖1)。購物中心坐落在56英畝(22.7hm2)的場地上,擁有88萬平方英尺(8.2萬m2)的購物空間和4000個停車位。2005年宣布“死亡”(即空置),成爲又一個美國經濟蕭條的犧牲品,同時也影响了周邊社區的經濟。盡管有反對者質疑改造後的空置購物中心無法在功能上適用于醫療設施,但是範德比爾特醫療公司的成功案例打消了此種顧慮。在GSP建築設計事務所(Grasham,SmithandPartners)的協助下,購物中心被改造成45萬平方英尺(4.2萬m2)的醫療中心并重新投入使用。目前,22個專科門診以及藥房、醫療影像中心和化驗室被安置在這座LEED認證的建築當中;停車場通過重新設計增强了景觀布置和步行道路系統。購物中心的改造内容還包括4.7萬平方英尺(4400m2)的5層辦公樓。這些門診和附屬功能通過800英尺(244m)的交通廊道連接,室内進行了重新裝修,外飾墻面也進行了改造(圖2)。範德比爾特醫療公司百年橡樹診所項目完成于2009年②,之後十年將有更多類似購物中心改造爲醫療設施的項目出現。 三、居家醫療護理模式和虚擬醫療 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期,醫院一直是美國人接受治療的中心場所,大型城市醫療中心多由技術專家主導。盡管“以醫院爲中心”的護理模式是最昂貴的,但病人還是幾乎依賴在醫院接受治療。在這段時期,醫務人員成爲醫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國際風格的現代醫療中心的設計首要關注的是滿足醫生、專職護理者和醫療機構本身的需求,而非病人及家屬的需求。如今,家庭式醫療護理(home-basedhealthcare)正在美國蓬勃發展。由于保險公司目前不願支付住院治療護理相關費用,家庭式護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既能够節省大量開支,同時也讓病人和家人仍處于熟悉的環境中,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也是“家即診所”(home-as-clinic)實現的加速器。計算機和便携電子設備使病人在任何地點都可以與醫生保持全天侯的聯系。基于此,家庭護理機構主要爲病人提供臨終關懷護理、康復性治療、飲食服務和日間護理的服務。病人未來將能够在家中監控自己的身體狀態。快速的科技發展也讓更多的美國老年人能够獨立在家生活。遠程醫療涵蓋的醫療技術包括從電子病歷卡到醫生和病人間的電子郵件交流。雙嚮的實况視頻交流方式(如通過Skype軟件)能幫助實現實時咨詢。同時,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轉嚮從網絡健康服務網站(WEB-MD)和其他網絡保健資源上尋找信息。麻省理工大學(MIT)的媒體實驗室正在開發可在綫與病人交流并提供醫療咨詢的虚擬醫生和護士,在不久的將來,利用全息圖投影技術(hologram)可使病人見到3D虚擬的醫生和護士站在自家的卧室或厨房裏。這一技術的運用能够使醫療消費者比以往獲得更多的護理知識并且有更高的需求,“家即診所”的比喻現在已延伸到住宅本身的物質屬性,畢竟網絡資源已使得人們在家監測環境空氣質量成爲可能。#p#分页标题#e# 四、循證研究和設計的日趨成熟 循證研究和設計(EBR&D)運動建立在三個假定基礎之上:首先,病人應集中精力在治療和恢復上,而不需要去浪費精力應付不合理、不友善的護理環境;其次,醫療服務人員應該在没有因日常工作而受傷罹病的情况下有效履行其職責;最後,醫療保健設施不應再繼續消耗過量不可再生能源。總而言之,循證研究和設計運動旨在扭轉醫院醫療過失頻發的現狀。目前,美國每年有超過9.8萬例患者死于醫療過失或醫源性感染。爲應對這一問題,一套認證和鑒定體系正在被建立,目的在于爲醫療行業培養一批骨幹專業人員來防止醫療過失的發生。這個名叫“循證設計認證鑒定師”(Evidence-basedDesignAccreditationandCertification,EDAC)的新項目由總部設立在新澤西的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RobertWoodJohnsonFoundation)提供啓動資金,連同加州的醫療設計中心(theCenterforHealthDesign)合作建立。這個機構在2008年底推出了一套3本的學習指南,包括《循證設計簡介:深入研究醫療設計》(AnIntroductiontoEvidence-basedDesign:ExploringHealthcareandDesign)、《建立循證的基礎:探尋醫療設計的研究方法論》(BuildingtheEvidenceBase:UnderstatingResearchinHealthcareDesign)、《結合循證設計:如何在醫療設計過程中實踐》(IntegratingEvidence-basedDesign:PracticingtheHealthcareDesignProcess),吸引了更多醫生、護士、醫療管理者、建築師和國家官員的關注,然而評論家認爲這套認證體系尚不够成熟,循證研究設計數據庫仍顯單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加以驗證。“理想醫院2.0”(FableHospital2.0)項目或許是循證研究和設計好的代表。這是一個爲滿足循證研究設計在醫療建築中需求和鑒證其運用價值而策劃出來的虚擬商業案例,一定程度上建立在醫療設計中心的鵝卵石項目(PebbleProject)研究成果基礎上,即通過應用循證研究和設計方法對美國醫療設施做出的案例研究概要。“理想醫院2.0”項目的主要議題包括:提倡更大的單人病房、急性通用病房、更大的開窗面積、雙開門的更大的病房衛生間、每張病床安裝頂置式病人起吊器、優質的室内空氣質量以减少疾病感染、每兩個相鄰的病房設置一個護士站、每個病床旁設置洗手池、優化照明方案、控制各護理單元内噪音、降低能耗、關注藝術品和自然景觀的重要作用、療養花園、病人家屬的專屬空間、治療全過程的數字技術應用③。然而評論家却認爲對于全私人病房的醫院循證研究和設計案例在美國還没有被最終證明有效,因爲那些能够確定適用于所有醫院和患者人群的結論性經驗數據還太少。由于美國全私人病房醫院造價不菲,所以關于私人病房的討論始終存在争議④。 五、推進碳中和醫院 在美國,醫院建築一直被視爲最嚴重的污染源之一,因爲它們産生了大量有毒廢弃物却没有采取適當的補救措施清除廢料。醫院僅占全球建築總量的4%,但却消耗建築總能耗的8%。過去公共競選中試圖掩飾這一問題的做法已不再有效,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應用美國環境總署(EPA)網站上的“能耗計算器”(energyimpactcalculator)查到全美每個郵編分區的碳足迹資料。2008年哈肯薩克大學(HackensacUniversity)醫療中心發起他們的“緑色”(greeness)運動時,在《紐約時報》雜志上刊登了長達8頁的廣告,可見醫療機構已逐漸認識到减少碳排放量同樣可以成爲市場營銷的熱點。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是由美國緑色建築委員會(USGBC)出資贊助的評分認證體系,采用打分制來指導全美進行好的可持續建築設計設計和建造。作爲第三方認證機構,LEED提供了一個對相關指定的醫療設施達到低LEED認證標準的評價系統。任何工程如果要達到LEED的四級標準(分别爲證書,銀奬、金奬和白金奬)都需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注册、文件記載和評審的過程。截至2009年,在美國和加拿大有81155名專業人員獲得LEED專業認證資格(LEED-AP)。而早在2003年,與LEED相關的《醫療項目緑色設計指南》(GreenGuideforHealthcare)就已開始使用,這個緊靠主流LEED認證評分標準、量身爲急癥護理醫院打造的自行認證系統發展迅速。2007年以來,全球範圍内已有115個國家的工程獲得GGHC的認證,甚至超過了盛行的LEED建築核心認證項目數量。2011年4月,官方的LEED醫療認證體系開始施行。這項新評分體系基于110個得分點,分别是場地選址18分、節水9分、能源與大氣39分、材料與資源16分、室内環境質量18分、創新與設計6分和區域優先性4分;證書級别認證需要至少40分,銀奬證書需要超過50分,金奬證書需要至少60分,而白金證書則需要最少80分⑤。截至2011年10月,已有8391個項目獲得LEED認證,而其中醫療建築僅占298個,不到總量的4%。2009年新建于得克薩斯州奥斯丁市的戴爾兒童醫療中心(TheDellChildren'sMedicalCenter)成爲世界上及时個獲得LEED白金認證的醫院項目。該項目的特點包括:擁有景觀庭院;92%的建築廢物被現場回收;雨水得到回收再利用;場地中的天然氣渦輪機爲建築提供所有電力(效率高于燃煤發電廠75%);冷却和加熱裝置在滿足所有冷却水需求的同時還轉化部分爲蒸汽能源;同時停車場和全部户外空間經過景觀布置以求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小化⑥。雖然有人擔心LEED認證建築和非LEED認證建築的區分會導致社會階層的分化,但無論如何,LEED評分認證體系推動一個全新的建造和評價標準。今天,美國醫院的建設更關注零排放設計、緑化屋頂、具備雨水回收能力的療養花園、地熱能系統、被動式太陽能設計、建築材料的回收、毗鄰公共交通網絡和自行車停放設施等方面(圖3)。 六、醫院服務競争和醫療旅游 《紐約時報》最近刊發的一篇文章重點提到許多醫院因競相爲病人提供更舒適的服務設施(如五星級用餐、昂貴的床品、洗浴間以理石裝飾的豪華病房、私人厨房以及爲家屬留宿準備的超大沙發)而備感壓力。位于紐約的紐約長老會醫院/維爾•康奈爾醫療中心(NewYork-Presbyterian/WeillCornellMedicalCenter)建造得堪比一座超豪華酒店,凸顯了全美這一急劇升温的競争。這樣的案例在美國并不是剛剛才有的,至少1874年在巴爾的摩建成的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HopkinsHospital)中就已經有了爲特權階層設立VIP病房的先例,其中設置有手工打造的病床和梳妝臺、高級摇椅、墻挂藝術品和手工編織的地毯。當然這些衹是全國乃至全球各醫院爲争取富裕階層病人而相互競争的一部分體現,雖然與此同時,美國聯邦政府給醫院的補貼率在不斷减低。更糟的是,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那些并不富裕的病人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就醫,并接受不合格的護理⑦。快速發展的醫療旅游也加劇了醫院間對病人群體的激烈競争。幾十年來,美國醫院通過拓展國内市場之外的醫療服務營銷擴大了其地理輻射範圍,著名的例子有位于休斯頓的安德森癌癥研究所(M.D.AndersonCancerInstitute)、位于紐約的雪鬆-西奈醫療中心(Cedar-SinaiMedicalCenter)、位于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的梅奥診所(MayoClinic)。這種模式在過去10年中受到了廣泛的贊同并仍將持續,因爲這的確是一種增加醫院收入的好辦法,許多服務市場較小、財政拮據的專科醫院也開始在地區範圍内對他們的服務進行市場營銷。最近,著名的克裏夫蘭診所(ClevelandClinic)在中東的阿布扎比開設了全新的醫療中心(由舊金山HDR事務所設計)。這個高調的案例開拓了通過嚮一個地區輸出品牌以尋求在當地醫療系統獲得世界名聲的快速發展模式。今天的病患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願意不惜遠途跋涉,以接受著名醫療品牌的神經、心臟病、康復性和癌癥治療。#p#分页标题#e# 七、批判性地域主義 1990年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出現爲醫療建築的場地規劃、體量構成和叙述美學開創了新的篇章。先前的國際化風格刻板地限制了醫療建築的外觀,單調的平屋頂、方盒子的形式缺少裝飾,更缺少對當地建構技術和傳統美學的回應。如今,新型的材料、施工技術和地域文化已是影响建築創作的理性因素,甚至成爲了美國醫療建築設計的正式機構、建造及審美語言的决定因素。這一被稱爲“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思潮主要從地域、居民、地方文化的獨特性中汲取靈感。2005年由卡勒斯特萊特建築事務所(KahlerSlaterArchitects)設計的建于密爾沃基市的大艾塔斯卡診所(GrandItascaHospital),運用了美國建築巨匠弗蘭克•L•賴特(FrankLloydWright,1872~1959)在中西部大草原學校(MidwesternPraineSchool)設計中的建築語言,以延伸的懸挑構件、幹挂木條飾面以及開窗排列等元素的組合,在平坦空曠的草原基地上勾勒出醒目的建築輪廓。另一個近期案例是由ZGF建築事務所(ZGFArchitects)在華盛頓州吉格港(GigHarbor)設計的面積達8萬平方英尺(7430m2)的聖安東尼醫院(St.Anthony'sHospital)⑧。這一頂級醫療設施的創作深受當地積澱豐厚的建築傳統以及場地周邊自然景觀的啓發。最後一個範例是坐落于芝加哥的羅伯特兒童醫院(AnnandRobertH.LurieChildren'sHospital)。它建于尺度宜人的社區中,步行即可到達附近的西北大學醫療中心,成功地整合于城市肌理,并與城市邊緣的郊區醫院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基于地域理念的建設項目被視爲明智的投資,爲達成醫院和所在社區的共同目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八、緊凑型社區中的“健康村” 在美國,前沿的醫療建築學主張在高密度、步行尺度的校園環境中建築醫院,而避免建于城市遠郊與世隔絶的設施,這樣人們就不必非得依賴機動車前往就診。從建築的角度描述“健康村”(healthvillage)即相互毗鄰的獨立醫療護理設施的集合。這一術語容易與“健康社區”(healthycommunity)混淆,但後者强調整個社區的健康狀態而不涉及任何具體的醫療設施。目前很多社區醫院選址在相互毗鄰的醫療設施組團之中,面嚮廣大的住院和門診人群提供服務。還有越來越多的醫療設施被設置于綜合體建築中,與公共圖書館、餐廳、商業店鋪、星巴克、藥店和健身水療中心等服務設施通過步行道、自行車道或户外休閑空間連接,而這些已成爲醫療空間的延伸,同樣具有療愈和促進建築的作用。“健康村”的一種模式是由大量的方形城市街區組成,例如位于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的南卡羅萊納醫學院(Medical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校園在150多年的建設中通過慎重的加建和對舊設施的精簡以積極融入周邊社區環境。另一種健康村組團包括老年生活護理設施、門診康復服務設施、醫護人員辦公樓和員工住所,例如同樣位于南卡羅萊納州的格林維爾醫院系統佩特伍德校區(PatewoodCampusoftheGreenvilleHospitalSystem)。與國際化風格規模龐大的“巨型醫院”(megahospital)不同,“健康村”采用以病人和家屬爲中心、提供一站式護理服務的模式,而且多位于或靠近城市中心地區而非邊緣城郊,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城市的無序擴張蔓延。近期的典型範例是由芝加哥的RTKL事務所設計、坐落在密歇根州克拉克斯頓74英畝(30hm2)地塊上新的“醫療村”(HealthcareVillage)項目,其總體規劃基于新都市主義的設計原則,即“反對一切形式的美國郊區擴張⑨”。 九、老齡化社會的養老設施需求 2010年,美國擁有超過4000萬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2000年增加了500萬),占總人口數的13%(10年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顯著提升);75~84歲的老年人口已達1300萬,幾乎比2000年人口普查時多出70萬;另外85~94歲的長壽老人數量也高達500萬,比10年前多出150萬。預計2020年美國人口總量將達到3.25億,所以大量老年生活護理設施正在全美興建,并已成爲傳統私人療養院之外的另一個選擇。華盛頓州貝爾維尤的日升老年生活護理中心(SunriseofBellevue)建于山坡上,開放式環形走廊的設計讓使用者享有180°的景觀視綫。樓層平面布局緊凑,短走廊的設計實現了建築使用的高效。主入口周邊設置了開放廊道、吸烟室、走廊、圖書閲覽室、活動室、酒吧間、餐廳以及門廳等公共空間。每個房間都帶有由冰箱、水槽和儲物櫃組成的小型厨房。70間私人居室中有18個專爲患有痴呆癥的老人配備的特殊單元,安裝有專門的盥洗和淋浴設備。公用空間被集中布置在二層。在每一層,主要行走流綫都鄰中央的看護員工辦公室設置,使老人能够便捷前往餐廳、户外露臺、活動室、厨房、過廳、洗衣房與康復水療中心等公共空間。位于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蒼鷺莊園老年生活護理中心(HeronManorAssistedLivingCenter)獲得了LEED白金等級的認證。項目場地靠近城市中心區域,建築周邊草木葱鬱,并設有可供穿行的鋪地以鼓勵居住者增加户外活動。全部72間公寓配備無障礙式衛生間,内有方便輪椅進入的淋浴隔間。每間公寓都配有全套厨房設備,使住户可以單獨烹調個人喜愛的食物。護理中心中還設有少量的雙居室公寓。與當地公共交通的緊密聯系、雨水回收和儲存的水池靠近基地旁的保護濕地,以及配備有地熱能加熱和制冷系統等特點幫助這座5.9萬平方英尺(5480m2)的護理中心獲得了LEED白金等級的認證。 十、借用自然:人工的康復性療法 治療花園(therapeuticgardens)一直是在美國醫院和診所廣受歡迎的設計策略。精心布置并能調節氣候的花園能够幫助病人、家屬及工作人員恢復神氣,也能滋養人文情懷。特别是高度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康復花園顯得尤爲重要。一個精心設計的康復花園使人們在樹蔭下、噴泉前、小池邊與自然親密接觸,休憩或冥想。今後10年美國頂級的醫療設施對康復花園的設計會有更高的要求—消彌室内外空間的實體分隔。如2010年筆者與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University)896小組(Team896)共同設計的水療康復中心(spa/wellnesscenter)即具有内外空間無縫相間的特點(圖4)。對傳統的空間和視覺性屏障的消彌被稱爲治愈化療法(theraserialization)—多層次透明性的延續與傳統的過渡(半户外)元素(比如露臺、玻璃滑門、懸挑結構、棚架和屏風、樹木等)設計策略的融合,創造了多層次的室内外良好過渡的柔性場域(softzones)。相似案例如弗吉尼亞州米德洛蒂恩市的聖弗朗西斯醫療中心(BonSecoursSt.FrancisMedicalCenter)、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的邦納醫療中心(BannerEstrellaMedicalCenter)和西雅圖兒童醫院(SeattleChildren'sHospital)。這些場所能幫助病人緩解壓力,感受到身體和心靈的康復,并充滿生機與活力。康復花園可以分爲被動式和主動式兩種,被動式指的是病人通過欣賞自然的美得到治愈,而主動式則是指將花園作爲運動或野餐的場所達到康復的目的。另一個熱門的人工療法是應用電子媒介來呈現自然環境場景。許多醫院的無窗病房都通過采用人工電子顯示屏來彌補自然場景的缺失。美國克萊姆森大學最近研究探索了非常實用的9塊面板式後置的投影視圖網格,病人可在病床自主控制9個單獨的場景板投射到病床對面墻上的圖像。另外,在很多領先的醫院中還安裝有呈現自然場景視圖的天花。例如明尼蘇達州大學兒童醫院病房裏安裝了大氣層模型的天花板,帶有圓形凹槽的天花能够數字投影夜空場景,或四季變换的顔色,或森林、河流、溪流和海洋等場景。#p#分页标题#e# 結語 本文的簡要概述雖然不能涵括所有當今影响美國醫療建築的趨勢,但確實代表了行業中正在發生的變化。綜合的、目録式的闡述需要更多篇幅,但是本文論及的十大趨勢指嚮一個共同點—醫療建築正在朝着生態人文主義的方嚮發展。對建築師而言,所有的理念都應以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爲较大考量,保護地球上日漸消失的不可再生資源,堅持建築學中人文主義和悲憫情懷以確保人類和生態的健康。總體而言,在當前美國的經濟形勢仍舊不明朗的情况下可以確定的是,2014年即將實行的醫改法案産生的影响將不可預測。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以日本都道府县某栋新建楼房为例,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程工序的控制以及质量关键点进行了细致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希望能给国内工程建筑的质量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促进我国建筑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前言: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强大支撑,是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国民产业,不过就目前来说,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并且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大难点。众观全球,世界上发达国家及其发达地区,其建设体制都是对应着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很多国家的建设主管行业的一个首要任务便是制定城市建筑、公共交通以及居民住宅等建筑的监管和建筑业质量管理的法规制定。不得不说,这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工程质量管理上有着很多我们应该学习及借鉴的地方。因此,对于国外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与探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工程概况

(一)基本条件。日本都道府某一新建楼房,建筑面积约为三万多平米,施工场地较为宽阔,且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施工,其防震等级设为七度,建筑施工用水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建设单位所提供的地下水,且建设过程项目需采用500千伏安的变压器作为典例供应系统。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以作为该项目的地基基础。本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是亚干旱型,年平均气温为十度左右。该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和基础施工量相当大,且对项目施工的质量要求也很高,同时工期又很短,因此,本工程项目的关键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通过合理的安排施工,科学的规划手段,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建设大道预期规定的过程项目建设标准,以及工程的整体效果。

(二)设计阶段。(1)项目的质量计划。建筑企业的质量计划通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其一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主体必须达到该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体系;其二则是质量标准所需指定的工作任务和施工计划安排应该如何满足。而对于涉及到本工程项目质量标准的相同类别因素,需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2),而后按照其先后顺序将顺序分别标注在注定的位置。根据此方法,若是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所产生项目问题的原因就会较为简单直接,而且层次也十分鲜明。(2)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该栋楼房的具体情形,建设过程质量项目管理部门最终建立出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以确定建设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可分为过程过程、工程工序控制、以及质量记录控制。

(三)施工阶段。(1)重要分项工程质量简述。1.钢筋工程。在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前,需熟练掌握工程图纸,加工钢筋应严格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来进行加工钢筋的施工(3)。在绑扎钢筋施工作业时,应细致检查好钢筋接头位置以及钢筋的搭接长度,看其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且焊接人员必须是在取得相应的考试审查后,持证上岗作业。2.模板工程。本工程项目的模板主要是竹胶合板,在使用前及其运输时,需将隔离剂涂刷在模板上面,拆除模板后,还应及时将其清洁干净,而后将模板集中摆放在一起。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需认真细致的计算出模板及其模板的支撑形式,要确保其达到工程项目的规定,而且还应在额外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再请专家组队该方案给以认证。3.混凝土工程。施工单位应在基础工程或是主体结构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进行前,单独编制出专项的浇筑施工实验方案。同时,在完成砼工程的浇筑后,工程施工人员务必将混凝土的养护过程做到位。4.砌体工程。在进行砌体工程前,应根据工程图纸和相关质量监管机构的标准与要求,需实施样板开路方针,做好样板墙,并将其送至工程质量检测部门进行相应验收检查工作,审查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大面积的砌体工程施工工作。5.抹灰工程。和砌体工程一样,抹灰工程也应在施工前先制作出样板,而后在相应工程质量检测部门验收检查通过之后才能开始大面积的抹灰施工。墙体抹灰通常容易起鼓,日本建筑工程保山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好浇水时间及其浇泡程度,并提前湿润。一般情形下,灰浆在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强度不能太高,并且为了进一步提升砂浆的各项性能,应将一定量的石灰膏加入进石灰里面。完成抹灰工程之后,务必及时进行洒水养护工作,且在酒水养护过程中,还应将外窗封闭严实。

(四)工程质量的分析与评价。(1)严格工艺质量规程。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及其施工工艺作为工程施工操作的参考材料以及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建设工程项目中,各道工序质量得以保障的一项前提条件,因此,所有参与到该工程项目的人员都务必认真执行。(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中每道工序的活动条件所包含的项目很多,主要有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和施工方法等,只需有机结合以上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才能让每道工序都正常的投入到生产中,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3)确定定位关键的质量环节。工程项目中施工难度较大且技术要求极高的部分通常就是该工程的质量控制点,也是整体工程中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技术、设备、材料、还是施工流程、天气和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很有可能是工程质量的控制点。

(五)工程评价。该工程项目经过了业主以及质检机构的检验,而且是一次验收合格,通过验收主体结构,其综合评分达到90以上。对于施工工程中的策划、控制、以及竣工之后的检查,这三大方面将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从头至尾贯穿起来,想要较大力度的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保障施工中的每道工序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日本这一工程实例可知,在工程项目的生产或是施工中,可通过工程项目部建立完善出健全且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确保工程项目全部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使工程项目在预定的轨道上安全前行,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历史建筑节能分析

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1欧洲国家历史建筑节能规范

目前欧洲关于一般既有建筑节能相关的指令、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度体系主要依据《欧盟建筑能源性能指令》①。该指令根据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设立,提出了建筑的低能效标准,同时指出受官方保护的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可以不采用建筑低能耗标准制度。同时欧洲一些国家及地方政府针对其地域环境特征分别出台相关节能政策,并不断地改进与规范,下面以意大利与英国为例进行介绍。意大利相关立法分为两类:一类为纪念性建筑物,有单独的国家法律和欧盟法律规定;另一类非纪念性建筑(历史建筑),根据建筑物的大小遵循不同的法律要求。在节能检测方面,纪念性建筑遗产,有针对性的无损检测实验研究(红外热成像,声波分析,环境监测)。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绿色建筑委员会正在按照能源与环境设计相关协议制定专门为历史建筑的环保认证系统(ProtocolLEEDHistoricalBuilding)②,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专门针对历史建筑的评估体系,而意大利的这套系统为我国历史建筑节能评估提供思路。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受到了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英国已出版了大量面向管理者、规划者和广大民众有关建筑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书籍来指导实际应用操作。在英国为历史建筑的节能问题专门起草执政税收立法和激励机制,一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遵循法律条文《建筑法规》第十二条(partLofthebuildingregulations以下简称partL)③,其中历史建筑部分规定则参考PARTL二级文献《居住建筑(L1B)》和《非居住建筑(L2B)》。而英国的登录建筑还需要通过《文物保护建筑许可(ListedBuildingConsent)》。

1.2国外对历史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运用情况

(1)节能管理欧洲国家在历史建筑节能的实践方式上进行多样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节能管理和欧盟文化遗产节能项目。其共同点为覆盖面广,各领域参与度高,信息交流频繁。节能管理(GoodGovernanceinEnergyEfficiency,简称GovernEE)④是由五个中欧国家和两个研究机构发起的跨国、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项目。项目具有创新,以历史建筑能源的使用合理化为目的,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一个知识网络和几个试点行动,通过制定专门选定的试点活动进行测试,并收集实践成果,其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评估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两方面。欧盟推出的欧盟文化遗产节能(EfficientEnergyforEUCulturalHeritage,简称3ENCULT)⑤同样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3ENCULT工作者由科学家和中小企业的股东组成,实验研究从病症勘察、节能、建筑物理、可持续发展、建筑照明等方面进行,从而确保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和欧洲经济两方面的利益。项目选取八个案例进行实验,以确保其适用于大多数欧洲城市地区的历史建筑。(2)相关节能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各国根据其区域气候及建筑特征总结了一系列具体节能优化措施,其中英国在长期的实践与工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成果,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针对英国每个地区的历史建筑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特别是《节能与历史建筑》(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系列书籍中对英国历史建筑节能从法律法规、屋顶隔热、墙体、门窗、地板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值得我国在历史建筑节能改造时参考与借鉴。下面以窗、墙、地板为例进行分析与介绍。对于历史建筑而言,其原有门窗形式很大程度上体现其历史及艺术价值,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在其研究中反复呼吁对原始窗框的保留,对待历史建筑门窗尽可能采用修复而非替换。2012年出版的《能源效率与历史建筑:加窗(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Secondaryglazingforwindows)》以下简称《加窗》)以及(《能源效率与历史建筑:保温门窗(EnergyEfficiencyandHistoricBuildings:draught-proofingwindowsanddoors以下简称《保温门窗》)中都阐述了这一观点。同时《加窗》及《保温门窗》中介绍了两种目前在英国实用性较强的历史建筑门窗节能措施,即在内部增加第二层窗户和增加密封条。其中两层窗户的做法在很早以前就有,第二层窗是在原有窗基础上独立的系统,这样使得原有窗的位置、形式得到较大程度的保留,对于历史建筑窗的保护具有较大意义。相较于双层窗,增加密封条的做法则通常是一般历史建筑的,由于窗的节能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气密性。增加窗框的密封性能对其节能效率有显著改善。这种做法对建筑外观影响较小而且造价低廉。但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一型号的密封条只适用于一定大小范围内的缝隙。在墙体保温方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改造措施。对于砖木混合结构墙体其隔热层的材料选择应十分慎重,由于现代建筑使用的隔热材料密度大、透气性差(如水泥或者高强度石灰),对于历史建筑并不适用。传统砖木混合结构墙体有较强的“呼吸”能力——易受潮的同时也易排出水分,所以基本上不需要防潮层。按照《砖木混合结构墙体隔热》(insulatingtimber-framedwalls)文中的说法,首先应对墙体进行一系列的风压测试和温度测试来确定其墙体保温的薄弱部位,从而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重点防护。根据保温层的位置大致分为以下两种做法,保温隔热层嵌于墙体木构架之间(图3)和保温层贴于墙体内部(图4)。地板的保温方面,英格兰遗产委员会(EnglishHeritage)对木地板的做法值得借鉴。对于传统木地板首先增强其密封性(可以通过风压检测确定),可通过地板边缘、踢脚板下方、木板之间加密封条达到密封效果(图5~6)。

2国外研究对我国历史建筑节能改造的启示

2.1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相适应的历

史建筑节能相关法规与政策我国目前还没有兼顾节能与保护的有效法律措施和财政措施,上文中的研究也说明,历史建筑节能和保护之间的协调仍是一门各国都在研究的课题,但在欧洲一些国家已出台历史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文件,尤其是其地方政府对历史建筑节能改造的支持,对历史建筑保护及建筑节能效率提升有积极意义。

2.2与我国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相适应的节能技术标准和技术措施

我国历史建筑节能措施的实践和推行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可以指导实践的成果。由于地方气候、建筑特征等都存在地域差别,因此对于国外的相关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中吸取经验,比如门窗的密封、木格栅地板、砖木混合结构墙体的节能改造等,同时结合具体环境以及相关法律约束,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技术措施,研究其对建筑内部环境质量和能耗的影响,分析这些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应加强节能技术与其他工种的协调性。国外的节能管理(GovernEE)和欧盟文化遗产节能(3ENCULT)项目在各地区进行试点行动,建立有网络交流平台,即时分享前沿信息与技术,鼓励更多人员进行参与讨论与学术交流。同时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纳入历史建筑的节能意识,能有效促使能源效率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因此我国可以对具体对象开展节能工作,包括历史建筑节能原则目标的建立、过程的必要技术落实,从而上升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节能信息平台建设。

2.3建立合理评估方法

德国《能源节约法》规定所有建筑实行能源证书认定,意大利制定历史建筑的环保认证系统(ProtocolLEEDHistoricalBuilding),建立合理的评估系统在节能工作中至关重要,我国节能工作缺少对现状以及成果进行检测⑥。目前国内对文物建筑节能评估模式的研究偏于笼统,一般既有现代建筑的关注更多,对于文物建筑并不适用,由于文物建筑自身的特殊性,指标、立项与一般既有建筑存在差异,急需建立对文物建筑系统的评估方法,以对节能工作进行成果检测。

3结语

总的来讲,历史建筑节能研究是跨学科跨区域的研究,需要各方专业人员共同的努力。目前我国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已引进一些先进国外技术,例如同济大学文远楼在外墙钢窗、围护结构保温方面初步实践⑦,然而大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措施的有效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欧洲一些国家进行积极的探索,为我们的节能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从管理层面来讲,加强决策者和广大公众对合理利用能源的责任,把节能措施纳入政府的决策中来促进跨部门的合作;而在具体项目实施方面,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改造需要相互协调,避免一些的历史建筑因为节能改造而导致的破坏加速,在保留其历史价值的同时达到安全性、适用性和能效性的统一。

作者:田雨昕 曹永康 谭玉峰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的多元化解析

日本建筑流派的多元化梳理多元意味着不同流派的共存,作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建筑师在建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日本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背景下,结合日本传统的禅文化、自然观,通过模仿—融合—创新,使日本现代建筑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了清楚地理解和辨析日本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局面,下面以建筑师和建筑思想为线索,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进行了如下归纳和梳理(表1)。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演变也很丰富多彩,表中所列仅为建筑师主要创作时期的思想。日本现代建筑的多元化解析日本有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日本学者界屋太一认为:“日本善于学习和改造外来技术的特点是带有历史性的,无论任何时代,日本往往后来居上”。日本通过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文化,从模仿为主,逐渐过渡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走向创新,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衍生出历史主义模式、自然主义的回归、机械主义情结、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再生四种主要建筑流派。历史主义模式通过挖掘东西方的建筑历史思想,找到其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这种历史主义模式不仅来源于对日本传统建筑的重新发掘与解读,而且也来源于对西方传统建筑的重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矶崎新在世界文脉中寻找可供使用的视觉语言,筑波中心引用西欧建筑样式,他超越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冷漠,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把目光转向世界,形成了建筑设计的多样风格。而黑川纪章则是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他的国立文乐剧场引用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样式,通过体现地方特色来表达文化共生的重要性。

当日本处于经济腾飞、人口增多、城市扩展的状态时,出现了对建筑传统文化、地方性等自然观的向往。日本建筑师将这种自然观融入现代建筑中,用以指导建筑的设计与构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主义风格。例如,象设计集团对现代日本的消费经济论和高度系统化的产业社会持反对态度,致力于发展民俗世界、生态世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他们的建筑均体现出建筑与自然、与场所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伊东丰雄设计的长野县取访湖博物馆赤彦纪念馆是建筑与环境同化的流动体建筑的典型。机械主义情结日本民族在近代具有一种机械情结,这在日本的文化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风之谷》等作品都表达了对机械的痴迷。对机械的热爱极大推动了日本近现代工业化,而这种情结在建筑上逐渐得到体现。例如,高松伸反对传统的保守和束缚,他的建筑打破现存的条条框框,方舟牙诊所形状怪诞,像一台过于庞大的蒸汽机。渡边诚把机器般的金属造型与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使设计更靠近科学,他的饭田桥地铁站是世界上及时个由电脑自动生成程序设计并实现的建筑。

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再生这派在当今日本建筑界占有重要地位,继承和发展了以包豪斯派和密斯为主流的建筑思想,讲究纯净、均质、抽象,多用素材的原色。初期现代主义的这些主张,吻合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传统建筑所拥有的特质:轻盈、透明、简洁精致的构成、素材感、细部的精美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永恒感在这一派建筑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3。例如,安藤运用源于西方的现代建筑语言,用混凝土创造出一种能够隐喻日本文化的空间本质,让人们思索宇宙与自然,用现代手法来表达多元化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气质的现代建筑。面对日本现代主义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上四种流派基于不同的思想或世界观,分别从历史、文化、技术、建筑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找出路,形成了日本现代建筑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大江宏曾这样评价当代日本建筑的成就:“我们是运用现代西方的方式及其既定原则来思考和看待日本文化的。透过拮取日本文化的独特一面,并仅就此一面作深入探求,才使我们充分了解它。如果存在有任何文化上的奇特性的话,那就是日本以一种催化吸收的方式来接纳不同的文化,以不同阶层相共存”4。日本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使日本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建筑的发展还是当代的多元,都始终没有离开日本的传统文化观念。共生思想、禅意空间、机械情结、注重细部、简约而有意蕴、创新而不失传统,赋予日本建筑文化以新的生命。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在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本土建筑文化的回归,关注建筑发展的多元性,这为中国建筑师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如何继承传统带来启示。

作者:赵春梅 张长锐 高谨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设计领域探索

作者:赵晓星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特别是对于建筑的外部装饰,不用常规的普通墙体而改用玻璃,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包豪斯对世界现代建筑语言的影响首先是重要的,也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从长远的思想影响上来看,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设计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的建立起来。

多元化的德国传统建筑风格

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洛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的哥特式建筑。各地的建筑是与其地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总的来说,德国的传统建筑风格有以下几类:传统木框架建筑、哥德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式建筑、洛可可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德国的城市建筑整齐、市容美观。市中心一带以楼房为主,鲜有美国式的摩天大楼。古迹名胜,特别是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内城。这正是德国特有的建筑风情,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

德国的古城及古建筑保护

在德国期间,我还有机会游览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城镇。例如位于北威州的巴特—明斯特艾弗尔。它被认为是德国几乎保留了城墙恢复中世纪宝石。这个小镇很小,一条小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古城带来了一种灵动的感觉,城市的道路也不宽,脚下是由石头铺就,尽显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城门与城墙保存的相对完好,登高一望,小城尽收眼底。小城静谧与悠闲,徜徉在其中,仿佛能够听到远古的呼唤。尤其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城中建于历史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均保存完好,显示出德国古建筑保护的高水平。在德国像这样的小镇还有很多很多,几乎在每一个城市均有许多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在这里它们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这丝毫没有减弱德国作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气息,反而更衬托出德国城市的古典之美,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融,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一点体现出德国在古城与古建筑保护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及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这一领域中的经验丰富地位。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国去借鉴、学习。

德国现代建筑考察

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在世界现代建筑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德国的建筑设计领域也体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世界各地的许多建筑大师在这里留下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建筑精品。我在德国的这几个月,着重对德国的现代建筑进行了参观与考察。柏林的总理府,Sony中心,斯图加特的奔驰博物馆与保时捷博物馆,以及大量的现代公共建筑均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一些大师的作品,如贝聿铭在德国的及时件现代建筑作品———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则带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归纳起来,我认为德国现代建筑主要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体简捷、大气,并具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2)室内外空间设计追求实用性与相互间交流;3)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精湛的建筑材料保障了的建筑品质;4)节能与环保措施在建筑领域内被广泛的应用;5)注重细部及节点的研究,力求建筑精益求精。这些德国现代建筑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它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今后的建筑设计道路,我会永远珍视这次美妙的德国建筑之旅。

先进的建筑技术

德国不仅在现代建筑领域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建筑技术方面更是有着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高超的生产力水平与先进的工业生产带动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及节能建筑等新建筑理念与形式层出不穷,代表了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潮流。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详细加以论述了。

德国的建筑师事务所

研修期间,我有幸在一家科隆的建筑师事务所完成了为期5个月的实习。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但参与了一些实际项目的具体工作,还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德国事务所整个的运行及工作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短,我不能对德国整个建筑事务所形成一个和系统的认识,只能根据我在这一家事务所的所见所闻谈谈我对德国同行们的一些印象。在我看来,德国的建筑事务所相当于国内的设计院中的建筑设计部门,只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小,只有建筑设计的专业人员,个别超大型的事务所还有室内设计师和景观建筑师,分工更细。任务量与任务规模也不像国内设计院那么大,从这一点来说我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的建筑师。但是我的德国同仁们在拿到项目后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却深深地打动了我。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许多的闪光之处。与国内的建筑师相比,德国同行们的个性更加强烈,思维方式也更加的发散。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针对不同的项目,每一位建筑师均能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理念。他们的理念与方案的表达手段也很丰富,但更强调动手能力,善于用模型来直观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同时他们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与严格的执行力,一旦某一项目的设计方向确定,整个团队的人员都会各尽所能,向同一个目标努力。当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的时候,我看到的又是德国人严谨、认真甚至有时是执拗的一面。他们不放过对每一个细节的推敲,不厌其烦,精益求精。他们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认真的对待每一个项目,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着。当然,我也能看到一些德国建筑师,在一些比如说是国内的项目上,与中国建筑师的配合过程中傲慢无礼,总认为自己高人一头,听不进他人的合理化建议,最终导致项目的丢失。

德国现代建筑发展趋势之我见

经过实地的参观与思考,结合一些专业书籍的帮助,我个人认为,德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的设计思潮与理念不断涌现;2)设计手段不断丰富;3)建筑空间呈多样化发展;4)新技术、新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各个领域;5)传统文化以及现念的结合是建筑设计中的永恒课题;6)人、空间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每一位建筑师所应追求的目标;7)建筑的外部装饰同样是建筑空间与个性的延伸;8)建筑造型不再单纯是建筑空间的外在表现,而是建筑师个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市区建筑生态位对策简析

作者:李积权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1(略)1.1(略)

1.2生态位要素生物生存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是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生态因子,所有生态因子构成了生态环境。生态元是从基因到生物圈内任何一种具有一定生命力或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单元,是构成上一层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态位理论普遍认为在生态空间中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就是生态位。因此生态位主要由生态元与生态因子两个要素构成。生态因子的变化范围称为基础生态位,被生态元实际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实际生态位,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潜在生态位,实际生态位与基础生态位的接近度体现了生态位适宜度,常用生态位宽度测度表示[5]。

2城市建筑生态位

如上所述,生态位是一个既抽象又内涵丰富的生态学名词。它不仅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成为了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之一,而且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管理和城市建设等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促进了人类生态文明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5]。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也已开始探讨这一概念的应用,栗德祥教授指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包括建筑领域都可以看作生态元。对于建筑与空间的研究就是挖掘生态因子因素,以合理应用现实的生态位,努力开拓潜在的生态位,使原来不被生态元适用和利用的部分转变成现实的生态位[7]。张峡丰博士开展了城市建筑生态化的生态位评价研究,将超体积生态位与系统论结合,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以城市建筑生态化为目标的生态位宽度主观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5]。

2.1城市建筑生态位的界定城市建筑虽然不是传统定义上的生命体,但任何城市建筑都要经历从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拆除、废弃物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表现出类似于生命体那样的产生、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早在20世纪初,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赖特(FrankLioydWrignt)在谈到有机建筑时曾称之为“活”的建筑,意指“建筑与一切有机生命相类似,总是处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化之中”。在日本,以丹下健三(KenzoTange)为代表的新陈代谢派的“生命系统”建筑观同样将生命过程的特点引入至建筑现象中,认为建筑与有机生命体一样,处于不断的生长变化的过程中[8]。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始终与外界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并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建筑的这种类生命特征要求人们在进行建筑活动时,可以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视建筑为有机整体,研究其内外的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与再生机制,应用生态技术,解决以往城市建筑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借鉴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可以将城市建筑生态位定义为:在建筑所处的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城市建筑生命体从所在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所能获得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总合,包括各种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它反映了城市建筑生命体在环境中的性质、功能、地位和作用,也反映了城市建筑在其生命周期物质、能量、信息流动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城市建筑生命体与其所处的城市自然与社会环境互动适应后的客观状态。城市建筑生态位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人们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生命体在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便可视为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背景下,建立城市建筑生态元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生态因子的适应关系,探讨如何构建城市建筑生态位。

2.2城市建筑生态位的基本特征从以上分析可知,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概念源于生物物种的生态位概念,其实质是城市建筑给人类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建筑生态元提供给人类的或者是可被人类所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城市建筑生态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生存的状况和诉求,与生物生态位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2.2.1城市建筑生态位的多维性城市由建筑构成,城市建筑承载着人类生活,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它是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其相关影响因素构成了复合的生态系统,城市建筑生态位体现出多维度、超体积的特征。由于人类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作为人类居所的城市建筑,其生态位不仅可以反映出自然生物生态位的基本特点,而且还具有社会生态位的基本特征。它可以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分解,在此基础上还能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比如在自然维度方面可以从城市建筑所处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物环境、物质资源等方面进行考察;在社会维度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加以研究。因此,城市建筑生态位可以做出相应的解析:分解为城市建筑自然生态位和城市建筑社会生态位。依据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城市建筑社会生态位还可分为建筑文化生态位、建筑经济生态位和建筑技术生态位等多维度向量,这种多维性与城市建筑的各属性密切相关,体现了人类城市建设活动的多样性需要。

2.2.2城市建筑生态位的重叠与分离生态位重叠一般是指不同物种共有的生态位空间或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当两个或多个物种对资源位或资源状态共同利用时,就会涉及到资源数量的分享、共存程度及竞争等问题[2]。生态位分离是指物种为了减少对资源的竞争而形成的在选择生态位时存在某些差别的现象,是指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生态位分离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动力,亦是生物多样性变化、群落结构变化与演替的主要原因,是物种共存的充要条件[6]。在城市建筑自然生态位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占据了原生物物种的生态位,造成自然生物生态位与城市建筑生态位重叠,人类的强势作用必然对原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而且,人类的群居和对土地资源的高度利用也造成了各建筑生态位的相互重叠,重叠程度越高,可利用的环境资源越匮乏,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竞争就越激烈。无序的物质与能源使用状况,必将带来大气水体污染、热岛效应、交通堵塞、垃圾围城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因此,建筑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规模的适当控制、城市中的绿地保护与生态系统修复、可持续的能源供给系统和物资循环利用等是促进各生态位分离,达到相互共生的基本要求。在城市建筑社会生态位方面,当今世界文化的全球化现象导致建筑文化生态位的重叠,城市建筑地域特征的丧失与国际样式建筑风格的泛滥造成千城一面的消极化后果。因此,必须遵循生态位分离的原理,强调建筑的气候与地域文化特征,传承不同地域特有的建筑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世界建筑文化宝库,这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3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扩充与压缩生态位扩充指的是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生态位扩充是生态系统发展的本能属性,生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即是其生态位扩充的具体体现[9]。如果出现外来种群侵入并发生竞争,这种竞争会导致生境压缩,而不会引起食物类型和所利用资源的改变,这种情况就称为生态位压缩[10]。人类生态位的扩充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对环境的影响或支配能力(即态和势)相对于生物圈中其它生物种类的态和势的提高[11]。城市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它不仅要侵占大片的土地,而且在其生命周期内将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扩充实质上是人类生态位扩充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扩充的结果一方面必然以消耗其它生物与环境资源为代价,带来了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人类要不断提高其与自然相协调的能力[11]。人类在不断扩充其自身生态位的同时,还应依靠科技进步、生态修复和资源有效利用等手段主动提高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因此,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扩充必须以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降低能耗等一系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前提,否则,城市建筑生态位就会受到压缩,建筑可利用的各种资源逐步减少,同时生态位宽度变窄,从而导致建筑生命体的品质下降,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3城市建筑生态位构建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生态位原理适用于普遍的生命现象,它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同样适用于人类及其相关活动。人类的城市建设要得以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阶段就必须根据生态位原理,积极采取生态位策略,构建可持续城市建筑生态位,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3.1生态位构建理论概述所谓生态位构建是指有机体改变或修复其自身环境的过程[12],其实质是“有机体在其所处环境中的自然选择”[13]。在自然界可变资源环境中,所有的有机体都具有修复它们生存环境的能力。有机体不仅是自然选择的被动承受者,而且也是修复环境的主动工程师。有机体通过它们的新陈代谢、活动以及它们的选择,能够部分地创建和部分地毁坏自身的生态位。从深层意义上讲,有机体能够通过生态位构建活动,规律性地改变环境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选择源并且在进化中产生反馈信息[14]。Jones等的研究表明:有机体能够修改它们的环境并且部分地控制其所在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和物质流[15]。有机体的这种修复作用对其能量流与物质流的控制、生态系统恢复力以及物种营养关系等有着深远的影响[16]。生态位构建不仅反映在自然界动植物有机体的生存与进化过程中,而且适用于人类的自身活动,因为人类活动对自然及其自身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支配作用。

2.3.2城市建筑生态位构建策略城市建筑生态位构建是依据生态位构建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建筑有机体的生态位构建过程,使城市建筑生态元与其相关的生态因子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修复因人类不合理的建筑活动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的城市建筑生态位构建是人类面对全球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所采取的一种积极策略,是人类社会主动依靠自身的智慧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的过程。基于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构建必须考虑建筑所处的城市自然条件与社会状况等因素,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构建城市建筑生态位。城市建筑生态位可以通过人为构建而不断改善,保持城市建筑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和谐,促使城市建筑生态位朝着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方向发展。如表1所示,城市建筑自然生态位构建可以从气候、土地、水资源、建材、绿化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采取有利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态位策略;城市建筑社会生态位可以从经济、文化、技术等不同层面加以研究,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位。

3日本东京中城(TokyoMidtown)规划设计的生态位策略

综上分析,可持续的城市建筑规划设计过程,实质上是人类根据城市建筑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结合城市自身发展需求,实施生态位策略,构建城市建筑自然与社会生态位。具体地说,就是探讨如何更加合理利用城市建筑的实际生态位和积极开拓城市建筑的潜在生态位,建立作为生态元的城市建筑与作为影响城市建筑存在状况的各环节要素———生态因子之间的适应关系,提高城市建筑生态位的适宜度,优化城市建筑生命体的生境条件,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2007年3月30日在日本东京六本木地区开业的东京中城是集旅馆、文化设施(美术馆)、商业、办公、居住、医院、公园等设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如图1所示[17],它是一座由约占40%的公园绿地与6座建筑单体构成的综合性新型“都城”。该项目用地面积约102000m2,实际占地面积约78400m2,总建设面积约569000m2,由SOM、日建设计、安藤忠雄等世界著名设计机构和建筑师设计完成。东京中城建成以来,以其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良业绩,已成功地印证了该项目的开发是一项“城市再生”的典范,获得了日本可持续建筑奖、MIPIMASIAAWARDS2007SPECIALJURYAWARD(最奖)、2008ULIGlobalAwardforExcellence、2008ULIAwardsforExcellence:AsiaPacific等众多奖项[18]。为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形态。基于生态位及其构建原理,本项目的开发采取了以下生态位策略。

3.1构建自然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为实现与自然共生、开放的城市街区建设目标,东京中城在绿化系统维护与补偿、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建筑节能以及日常使用管理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生态位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3.1.1绿化系统维护与补偿与首都东京城市中的其他建筑群不同,东京中城较大的特点在于拥有大片的绿地。约占建设用地面积40%的广阔绿地与青山和赤坂地区的绿地相连,形成了绿色走廊(图2)。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较大限度地保留原基地树木的同时,还结合屋顶建筑隔热,增设了2300m2的屋顶绿化。大片绿地的形成不仅为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休闲和避难的场所(图3),而且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维护城市的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图4所示,在2007年8月对东京中城进行空中热成像拍摄时,结果表明:白天东京中城范围内的表面平均温度比的平均温度低3℃,夜晚时大约低1℃[18]。

3.1.2水资源循环利用为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东京中城采用了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再利用系统。拥有一个容量约4800m3的蓄水池和日处理量680m3的中水处理设施,用于基地内屋面、地面的雨水收集和生活污水的处理。2008年度约152000m3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再利用。如图5所示[18],在景观用水方面,导入光触媒技术以净化水质。此外,还广泛采取了使用节水型设备、地面透水性铺装、透水性管沟等有利于水资源利用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

3.1.3建筑节能、低碳城市东京中城在能源使用方面,采取了各项节能措施。首先,如图6所示,根据太阳在建筑各方位朝向日照强度及角度的不同,结合计算机遮阳效果能耗模拟,中城的塔楼建筑的东南、西南面采用了水平遮阳,东北和西北面采取了垂直遮阳。遮阳设施的有效设置,使该建筑办公部分的热负荷系数(PAL值)削减率约达16%。其次,采用了Low-e中空玻璃窗,有效减低了建筑的热负荷。此外,还采用了太阳光智能感应的百叶遮阳系统,依据天候与太阳的高度角不同,自动调控百叶的开闭,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室内的空调负荷。在照明节能方面,除了采用智能感应的高效节能灯外,如图7所示,还在大型室内公共空间以及地下室积极引入自然光,以减低照明能耗。屋面上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还能提供10KW的电量。在利用设备节能方面,采取了热电联产系统和水蓄热系统以及NAS电池的应用,有效改善用电结构和负荷特性,通过利用深夜电力“削峰填谷”缓解用电高峰。据2008年统计,削减峰值电量达3700KW[18]。除上述节能措施外,在日常的使用与管理方面,东京中城实行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制度。采取了物流统一高效管理运行模式,减少进出东京中城的车辆,缓解交通压力。使用耐久产品,光触媒净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化学药剂的用量,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据统计,通过实施上述节能减排措施,东京中城从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削减了约23%的CO2排放量[19]。

3.2构建社会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依据生态位构建理论,城市建筑同样是在社会选择和社会生态位构建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城市建筑的社会生态位构建可视为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社会环境,通过城市建筑规划设计的生态位策略,营造有利于增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东京中城在建设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低碳生态城市的同时,在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环境建设方面,采取了以下社会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

3.2.1构建多功能复合型街区、创造新价值项目主要开发商三井不动产公司,以融合各种城市功能、创造新价值为规划设计理念,着手建设一个尊重历史、与周边社区协作、富于多样性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新型城市开放街区。为此,东京中城通过对居住、工作、游乐、休闲等多重功能相互融合、相互刺激、相互补充,形成城市功能空间的集聚效应,从而创造城市的新价值。如前所述,东京中城由6栋建筑构成,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商店、餐馆、写字间、饭店、高级租赁式公寓、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等设施。所有这些功能的复合集聚为城市街区集结人气,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据媒体报道,仅开张的及时年,到访东京中城的人数超出了当初的预计,高达到3500万人次以上。

3.2.2以人为本,培育街区文化,构建多样化生活空间东京中城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健全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使每位来访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东京中城在打造新的经济商业圈的同时,还极力营造新的文化生活空间,注重商业与文化结合,培育新的城市街区文化。在东京中城的功能结构中,艺术设计机构占据相当的比例,其中包括三得利美术馆、21_21DESIGNSIGHT、东京中城设计中心、富士Xerox艺术空间等,都是享誉全球的艺术机构,由此东京中城被誉为“日本设计的发源地”。文化设施的引入使东京中城在现代商业氛围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近一步提升了其文化的内涵。利用街区中的各类设施,构建多样化生活空间,每年在此举办各种社区文化活动,街区的文化生活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地增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本文根据城市建筑所具有的类生命体特征,借鉴生态学生态位原理,界定了城市建筑生态位的概念,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城市建筑生态位纳入人类城市建设活动的背景中加以讨论。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城市建筑生态位构建及其生态位策略,为城市建筑规划设计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在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城市建筑生态位原理探析及其生态位策略研究无疑对我国的低碳生态可持续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老人住宅建筑发展概述

作者:张培模 单位:潍坊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1990年5日至18日,以英国皇家城市规划研究院前院长爱华德•派克森为首的五位英国专家来我国珠海讲学。其中几讲介绍了英国的住它政策和住宅建设情况。现根据笔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中英两国国情差别很大,但在住它政策、住宅维修、住宅建筑及环境等方面,应当说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

一、在英国,公共环境的卫生和住宅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届政府的住宅政策目标是,为所有家庭提供条件良好、价格公平、能支付得起的住宅。为实现这一目标,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不同的倾向,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和政府干预措施。如劳工党执政时期,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对公共住宅的投资,限制私人出租住宅的发展;而保守党政府则努力改变政府即是房主的形象,通过市场机制推行住它私有化。

二、19世纪末,英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应该干涉住宅市场,解决好低收人阶层的住它问题,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如1875年颁布的《公共卫生法》,对住宅的低标准进行了限制。及时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通过了一项法律,政府对房租进行了统一规定,房主不能随意收租,这项法律一直延续下来。政府还有向低收人家庭提供住房津贴的稳定政策。

三、两次世界大战的20年中间,即1919年至1939年英国住宅发展迅速,供需达到平衡,奠定了英国现代住宅的基础。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破坏、人口猛增、家庭小型化、青年人离家独居等社会问题,出现了住房短缺现象,对政府压力很大。

1945年劳工党上台,地方政府因为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津贴建设了大量的公有住宅,出租给低收人阶层。到1955年住房问题基本解决。但量的老年人口上,这在经济上是不现实的,在社会效果上也是否定的。同时大多数老人都有自己私有的住宅,因此除了需要长期接受技术性护理的老人外,利用他们原有的住宅作一些更新改造的方式更为合适。它既可免去搬迁之劳,又可具有维持原已熟悉的生活环境的优点。美国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短缺。解决老年居住问题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发展更为和科学的家庭护理手段,是改进住宅的规划设计。

目前市场供应的技术上好的住宅,被认为是使老人们能继续享有家庭生活独立性的好助手,它有着无可估量的发展前景。在这种住宅中采用了一系列方便老人使用的专用产品,从不起眼的杠杆门门到厨具和浴具,以及带有各种调节装置并可调节平台高度的浴室。住宅内部空间按无障碍原则考虑了使用轮椅者对门宽、走道和厨房、厕所空间尺度的要求。这种对家庭环境采取补偿完善的设想,将进一步形成更新换代的新型住宅体系。它以外部引人的辅助手段同样也提高了青年住户的舒适方便程度,而最重要的特征是它能适应住户从中年到老年过程中变化着的各种需要。

另外,这种新型住宅还运用当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将使无生命的装人的“容器”变成人们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的伴侣,这也许也是下个世纪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低碳建筑发展的综述

作者:蒋路 孔俊婷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1引言

目前全球正面临着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而碳排放量是影响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的重要因素。当前气候变暖90%以上的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在城市化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并对大气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低碳建筑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使人类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它是现代文明在建筑业中的表现。欧洲低碳建筑的发展使人们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充满了新的希望。“低碳”一词首度出现在2003年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建筑已经成为碳减排的关键。因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故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图略)。低碳建筑是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概念,作为当前低碳经济理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建筑发展模式-“低碳建筑”,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学术界目前也没有统一认识。英国学者PhilJones在《Low-car-bonBuildingDesign》指出:低碳建筑是建立在降低建筑产品能源需求和充分利用可再生可重复利用能源的基础上。

2欧洲低碳建筑发展背景

从1962年世界上及时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书-《寂静的春天》的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就在关注环保能源的问题。在欧洲,大约有一半左右的生态和环境破坏是由建筑和工程造成的。近30年来,欧洲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低碳与建筑节能,成果显著。欧洲每年的能源消耗中有20%是被浪费掉的,而这一数字将在2030年增加到70%。大量的能源消耗,不但产生过量的温室气体,也使全球气候产生变化。为此为实践建筑业可持续的发展,欧洲国家对现代建筑的基本理念是实现“低能耗、高舒适度”的结合,较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尽量减少能源与资源浪费,并致力推广和实践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建筑。

3欧洲低碳建筑的实例研究分析

3.1德国巴斯夫“3升房”德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尽管如此,天气温和的德国将近1/3的基础能源产品要被住宅供暖消耗掉。为了寻求既节能又有利于环保的新的建筑技术方案,将一幢已有70年历史的老建筑经过现代化低碳技术改造成了德国及时幢“3升房”。目前,“3升房”成为了全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典范(图2)。“3升房”是因其改造后,每年每平米消耗的采暖耗油量不超出3升(相当于当量煤约4.5kg)而得名。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4大低碳节能技术措施: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使用具有内墙“空调系统”作用的相变储能隔热砂浆技术;设置可回收热量的通风系统和燃料电池组作为小型动力站。经过现代化改造后,“3升房”采暖耗油量从20L降到了3L,如按100m2公寓测算,年采暖费用从改造前的人民币9000多元下降到了1300多元人民币,而且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80%,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环保价值。

3.2西班牙Atika住宅西班牙位于欧洲南部,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区气候的特点是冬天温暖,夏天炎热,通风和空调设备是主要的能源消耗点。Atika住宅的建造采用了预制的模数化结构体系。及时个Atika住宅的样本是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市组装成型,并计划在未来通过汽车运输到不同的国家组装。这种模数化的预制体系可以节省大约1/3的建造时间,同时也保障在数次拆装之后仍可保障更为的建筑结构体系。另外在设计中还采用其它的低碳节能技术措施,如通过外墙的厚度与密度来形成保温与隔热;白色的石灰板作为对日照好的反射材料;利用上部悬挑的建筑构建或者窗上的百叶来形成阴影;狭窄的街道和阳台来确保阴影面和空气的流通;以及利用流动的水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图略)Atika住宅运用斜屋顶技术、低能耗策略、多方位的太阳能系统、楼宇智能化管理体系以及模数化等低碳建筑技术建造的一座欧洲近期的节能型住宅,是欧洲未来住宅的样本。

3.3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英国为高纬度地区岛国,气候潮湿温和,夏季气温适中,但冬季漫长寒冷,采暖期有大约半年的时间。针对这一特点,贝丁顿社区将废物、阳光、空气和水充分利用,与现代人、建筑物一起进行永续的对话,通过各种低碳技术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方式的目标。

3.3.1零采暖模式贝丁顿零碳社区中的所有住宅都朝南,每户均设有一个玻璃阳光房。屋面、外墙和楼板选用了300mm厚的绝热材料。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在冬天尽可能多地吸收热量。在夏天,这些设计能尽可能地减少室外高温的传导,避免了空调的使用。窗框选用木材,具有良好的断热构造,以减少传热并巧妙地循环使用热能。而另一个保持室内温度的方法则是屋顶的绿化,将一种名为“景天”的半肉质植物覆盖于屋顶,大大减少了冬天室内的热量散失。这也是住户在采暖制冷方面比常规住宅节省90%能源的主要原因,基本实现了“零采暖”(图略)

3.3.2“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住宅的木料、玻璃及95%的钢材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窗框选用木材仅这一项就相当于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了10%以上(约800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3.3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社区低能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组合热力发电站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燃烧木材废物发电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而且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来生产热水。每户均安装了太阳能光电板,由于光电板的造价较高,因此设计者将它尽量用于多种用途,家中的热水和电车充电都来自暖暖的阳光。屋顶上矗立着的一排排外观奇特的“风帽”,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空气送入及时个房间。这种被动式通风装置由风力驱动,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利用风压给建筑内部提供新鲜空气,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此外,其内部设有热交换器,可回收排出废气中的50%~70%的热量,从而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在全世界对能源问题高度关注的今天,贝丁顿零碳社区的建成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未来居住模式的希望。其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及环保低碳技术的综合利用,使这个社区成为目前英国的零碳住宅小区。

4结语

低碳建筑的营造建设在欧洲与时俱进的进行着,无论是新建设的,还是老建筑的更新改造,都已经成为了人们开始关注的对象。低碳建筑的营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因地制宜的灵活过程,而不是对理论的生搬硬套,因此不同的低碳建筑在各自不同的特点之外也必定会有共同点,这些也正是作为一个低碳建筑所必须的因素。吸取已有的经验,提炼出各自的精华,再加上不断的创新,总有24小时人们将走进真正的低碳建筑时代。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发展概念与历程

作者:杨志疆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在韩国真正在高等学府里接受西方的建筑学概念和工程概念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此后的十年中,有不少西方建筑师和日本建筑师在韩国进行建筑设计,特别是教堂和领事馆,它们大都是一些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现在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就是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是韩国建筑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主要是由于日本人长期的殖民统治以及韩鲜战争的爆发,在这一阶段,建筑活动几近停滞。韩国现代建筑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战争的结束,促使留学国外,造诣较深的一批韩国建筑师归国服务,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教育背景和国内的社会环境,使他们选择了现代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进行国家的重建。在这一时期,有两位学成归来的建筑师对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位是从法国回来的金重业,他设计了法国驻韩国大使馆。另一位则是从日本归国的金寿根,他的代表作是自由中心。他们两位均受到科布西耶的直接影响。

从1960年代开始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在韩国建筑界被称为是“以地域主义为核心观念”的设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时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宣扬来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于是在这一时期,韩国的现代建筑出现了大量的以传统建筑为原型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手法上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对传统建筑形态的简化、变形、重构等方法来强调建筑的民族特征。如坐落在汉城的象征性轴线——世宗大道的世宗会馆(图略),仁川综合文化艺术会馆等,都采用了将传统的语汇进行现代的表述方法;第二种是借助与民族的特殊审美情趣来赋予建筑表现力。比如金重业设计的汉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和平之门”(图略),优美的双曲线与他早年的法国驻韩使馆如出一辙,加之结合韩国假面艺术创作的图腾列栓,巨型的天花装饰彩绘等,使整组建筑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第三种则是寻求传统建筑艺术的空间理念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点。如金锡澈设计的韩国艺术中心建筑群(图略),就充分地将建筑群体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形态及内部空间联为一体。总体上来说,寻求现代建筑艺术与韩国传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是这一时期建筑师所努力追求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至今,韩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时期。其突出特点表现为,一是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再简单地拘泥于民族形式的转化,而是更为深入和多样化,建筑学本体的意义更为突出,二是建筑市场更为开放,有不少国外的设计事务所进入韩国,并有很多的作品呈现。比如由博塔,努维尔和库哈斯联合设计的韩国三星集团的LEEUM美术馆,Florian+ARU设计的WelcommCity等。同时韩国本土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也迅速成长起来,这其中有曹敏硕创立的MASS建筑事务所,

从2003年成立至今,他们的作品已遍及世界各地,其作品“VonErlachHouse”和“HeyriDalkiThemePark”还获得了美国“ProgressiveArchitecture”奖,在上海世博会上MASS事务所设计了以韩国文字为主题的,带有强烈现代艺术风格的韩国国家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HIMMA建筑事务所的女建筑师徐惠林也是当代韩国具先锋意识的建筑师之一,她赢得了许多国际竞赛。其作品屡屡突破地形限制,并展示出女性天生的柔美与艺术性,她的作品有Heyri艺术村的H-8地段住宅等。韩国当代另一位知名的建筑师是承孝相,他不仅是及时位获得韩国艺术大奖的建筑师,还是北伦敦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是一位具有哲学思辨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其著作有《建筑思维的符号——邂逅20世纪的不朽建筑》,《贫困之美》等。总的来看,韩国当代的现代建筑作品已经摆脱了形式的羁绊,而追求更为本体的自然、空间、生活、材质等元素,这是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建筑观,它融于全球化的大趋势当中,并作出了具有自身特点与价值的回应。

国外建筑论文:国外建筑节能改造对国内的影响

【摘要】

建筑节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它能有效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改造与我国的建筑节能改造相比,其在施工环境、施工做法、新型材料等方面走在前列。推进我国建筑节能改造进而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已成为我国当前紧迫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文中分析了荷兰节能改造现状、施工环境以及在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的新型材料、节能施工做法,对我国建筑节能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建筑节能;荷兰新型建筑材料;荷兰施工做法

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见图1。发达国家新建建筑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而作为世界上较大的建筑市场的中国,能源总消耗的33%来自建筑行业,见图2[1]。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十二五”计划所提出政策中的重要举措。经改造后节能建筑与非节能建筑相比在热舒适度、促进人体健康,节省能耗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减轻了因拆除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造成的沉重环境负担,同时也解决了建筑废材待处理问题,这样能使建筑行业节能50%甚至更高[2]。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打破建筑行业大拆大建的传统模式,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文中撷取荷兰为参照,通过分析中荷两国的建筑行业能耗现状,突显出我国进行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要性。荷兰采用的节能材料以及先进技术对我国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引入荷兰先进技术或者新型节能材料将为我国建筑行业节能带来巨大的效益,对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现行阶段也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1荷兰建筑节能改造现状及施工环境

荷兰在建筑建筑节能改造中较为重视传统建筑的保护,以一个工程为例,在荷兰有一所比较老式的监狱,它已经失去了其原有价值功能的属性,但是荷兰人非但没有将其拆毁,反而对其进行了功能的再布局,将其变成了一家商业价值较高的宾馆。荷兰人这样的做法不仅避免了因旧建筑拆-建带来的资源浪费问题,而且从中获得了极高的经济价值。此外,荷兰注重研究并应用新型节能材料,这些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使荷兰建筑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在荷兰的施工过程中,即使施工员也可以对建筑图纸提出质疑,如果合理,经过协商便可对设计图纸进行更改,这样的人性化施工环境极大的降低了工程变更的频率,这样既解决了建筑过程中因后期变更造成的浪费问题,又保障了工程的质量,确保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荷兰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2.1荷兰饰面材料图3为荷兰的外墙装修材料,此种材料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如果湿了会有少许膨胀,但是不久会恢复。由于此种材料具有质轻、美观的特点,因此施工速度较快,也较为美观,最重要的是此种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浪费其他的能源,故可极大的避免因生产建筑材料而带来的巨大的能源浪费问题。同时,其耐久性较强,也解决了对建筑外观进行周期性装修的问题。而中国传统的石材挂面就显得比较笨重,与荷兰新型外墙装修材料相形见绌。

2.2荷兰窗框材料图4为荷兰的窗框材料,此种材料质轻,美观,对家居可以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同时其导热系数与我国现行的铝材和塑钢的导热系数相比较为小之,此外其独特的内空“三明治”式的独特设计能够有效的阻断热桥,所以应用此材料能够较大的降低建筑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带来的建筑能耗。

2.3荷兰砌筑材料荷兰有大量的黏土,莱茵河会把奥地利和瑞士等地的黏土带到荷兰,之后荷兰利用这种资源在石块表面上包裹上黏土,来制造本国的建筑砌块等建筑材料,这种做法体现了“物尽其用”的人文思想,节省了大量田地,见图5。

2.4荷兰保温材料图6为荷兰的保温材料,荷兰会在保温材料的两侧附加上亚型铁板,做成“三明治的形状”,这样看似其造价成本会提高,但这样的做法不但会极大的提高施工速度更会极大地提高保温材料的使用寿命,此外这样的做法还能有效的消除建筑保温所带来的火灾隐患。

2.5荷兰“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建筑垃圾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中因旧建筑拆除而带来的建筑垃圾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诚实文明的同时也饱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而在这些垃圾中,建筑垃圾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为总量的30%~40%,对于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处理单位一个不可不思考的问题。荷兰的许多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能够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例如:废弃混凝土,把它磨碎之后作为路基的垫层;废弃建筑混凝土和废弃砖石可以用于生产粗细骨料,相应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砂浆中的粗细骨料便可来源于此;废砖瓦骨料,可用于生产建材制品,例如再生砖、砌块、墙板、地砖等;渣土不仅可用于筑路而且还可以用于桩基填料、地基基础等。这样的利用建筑垃圾的模式,极大的节省了能源,降低了荷兰的建筑能耗,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荷兰建筑节能做法

3.1荷兰积极推广倒置式屋面倒置式屋面是典型也是最有效的屋面节能的改造方法,荷兰工程中大多应用此种做法。倒置式屋面:是将保温隔热层设置在防水层上面,所以称“倒置式”屋面。保温隔热层大多为憎水性材料。传统工程中常用的保温材料都是非憎水性的,如水泥膨胀珍珠岩,矿棉,岩棉等,这类保温材料热导率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在普通保温屋面中需在保温层上设置防水层,并且保温层下设置隔热层,这种屋面做法构造极其复杂,极大地增加了造价。其次,防水材料置于最上层,暴露在空气中,加速老化,缩短了其使用寿命。再次,传统屋面保温做法受施工天气、工期等影响,因此很难把含水率控制在自然风干状态下的含水率,排汽屋面可以解决保温层和找平层干燥困难的问题,但此种屋面需要做大量排汽孔,这样的做法在影响屋面使用的同时还破坏了防水层的整体性,雨水还容易灌入孔内。倒置式屋面保温层设置在最上层,其热阻作用降低了室外综合温度波,因此产生在屋面重质材料上的内部温度分布与传统保温隔热屋顶内部温度分布相比,明显降低,且由于屋面所吸收的热量低于传统屋面保温隔热方式所吸收的热量,因此向室内散热也较少,所以倒置式屋面是一种隔热保温效果更好的屋面做法[4]。综上所述,倒置式屋面能对防水层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其防水、保温隔热功能也比传统屋面保温做法更加优越,特别延缓防水材料老化,延长其使用年限。同时由于其施工简洁,工期短,耐久性较好,施工不受雨季影响等优点,荷兰的雨季特别多,因此主要用此方法。倒置式屋面在荷兰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弥补传统屋面做法的不足且比较的屋面构造做法。

3.2种植屋面种植式屋面的结构层次依次为屋面板、保护板、防水膜、隔热层、排水层或存储层、滤布、生长培养基,植物等层次。种植式屋面有以下优点:①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市民生活质量;②改善城市热岛效应;③减低城市排水负荷;④对建筑物顶部具有保护作用,增加屋顶建材寿命;⑤增强建筑保温效果,降低建筑使用能耗;⑥吸收城市噪音,降低大气浮尘。

4结语

荷兰在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能耗方面走在前列,研究荷兰创新材料、资源利用、施工做法并且结合我国现有技术及建筑节能改造面临的国情,将对我国建筑行业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行业能耗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深远而重大意义的影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