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实用13篇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

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二、考试的对象和等级设置方式

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起始年级为*年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结合我省信息技术设备、师资、课时、开课情况,按照课标要求采用等级考试方式,共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一级的考试范围为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加任一选修模块;二级的考试范围在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一级不重复的另外一个选修模块;以此类推,三级、四级、五级的考试范围分别在上一级的基础上,增加考测与上一级不重复的另一个选修模块。

三、考试的组织和实施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由各地级市教育局负责安排组织考试。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及说明》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公布试卷结构、考试要求和题库。

(三)各市按照《*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及说明》要求,在规定的题库和机上考试系统组织本市考试,考试时间由各市自行确定。考试以模块为单位,每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6个模块全部开考,考生必须先报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其他模块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考。考试采取随机抽题,统一考试平台,每个模块考试时间为70分钟。

(四)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分为基础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全部在机上完成。每个模块基础理论考试共60分,操作考核共40分,合计达到60分及以上者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不合格者准予重新参加该模块的考试,也可以另选其他模块考试。

(五)各市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并入普通高中毕业考试统一进行管理,学校负责将考试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六)通过某级别的考试,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发给考生相应的等级证书。

四、考试成绩的应用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里那些内容适合使用纸质导学案呢?“程序设计”类的涉及逻辑、计算、编程等,需要学生在纸上划一划才能得出结果,写一写方能明晰思路的教学模块。比如小学信息技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四年级的Scratch单元以及五年级的Logo语言单元。

以五年级logo语言第2课《画楼梯》为例,本课是学生学习logo语言的第2课,需要掌握的命令共有4个,分别是FD前进命令、BK后退命令、RT右转命令、LT左转命令,这些命令是以后画任何图形所必需的基本命令,在教学时,我以纸质导学案为依托,预习为先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互动交流为主方式,在导学案中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驱使学生动脑(想方法)、动笔(写程序)、动鼠标(调试程序)相结合,一步一步探索总结,得出4个命令的使用方法,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导学案的基础载体是纸质,一般由教师设计好印发给学生。纸质导学案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在实践中,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纸质导学案的底稿采取电子文本的形式保存,根据自己课堂反馈及学生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再在底稿上上修订,像这种保存电子版的导学案,每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不断修订的做法,就是导学案向电子导学案迈出的一大步。

二、从“知”到“智”――电子导学案,引发探究之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电子导学案的优势则更为明显。电子导学案并非是纸质导学案的简单电子化,它更注重技术的操作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电子导学案由教师用Word、Powerpoint或者WPS设计好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网上邻居共享或者“电子教室软件”等发放给学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里“网络基础”单元的保存网络资源类的教学非常适合使用电子导学案。例如三年级第15课《遨游因特网》,本课结合三年级学生语文课本中刚学过的《长江三峡》这篇课文,要求学生完成有关“长城简介”的电子导学案,引出如何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以查找“长城”为任务明线,搜索的技巧与方法为暗线,两线同时进行。锻炼学生的自学与信息获取能力。把网上搜索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将自己需要的内容保存到导学案中。

除了上述情况适合使用电子导学案外,需要教师提供半成品(例如图片处理)作品,留下相关的技术空白,以需求激发学生探究电脑技术这一类的教学内容也适用。

电子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要提示学生实时保存,并记住存储的位置,以便整理和复习。

三、从“碎”到“统”――网站导学案,延展教学时空

当下盛行的“微课”、“一师一优课”等优秀的教师授课视频资源,及课程所需的图片、影音、flas、拓展信息等资源需要一个共享的平台提供给学生进行导学,纸质和电子导学案都不能满足需求,网站导学案应运而生。它除了能容纳各种学习资源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涵括更多的内容:比如课前需要学生做选择题进行统计、收集信息,讨论质疑区、评价版块等。借助网站导学案,学生可在课堂上边学边做,也可以假期在家里远程自学,并把问题反馈在讨论区,师生共同探讨。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二)教学档案具有系统性。

技校从注册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教学规模越来越大,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师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档案数量越来越多,档案管理工作也越来越繁重,不管是制定专业课还是实践课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还是学习效果检验的工作都是一个逐步完善、循环渐进的过程,从前到后的资料具有连续性的,是一个整体工程。

(三)教学档案具有通用性。

同类型的技校之间的档案虽然教学课程和教学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教学活动、教学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共性,一般来说技校的学习时间都是二到三年,前期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后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校的招生在同一地区或是相近地区展开,教学课程更是具有相似性,对技校教学实践进行记录的档案全面反映了技校的教学过程,体现了其中的优势与不足,同类型的技校可以通过相互比较和学习,更好地改进本校的教学实践。

二、技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技校发展状况良好,学生和教师数量逐年增多,技校中的教学档案也日益增多,教学档案的存储和维护对技校的管理工作也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技校档案管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技校管理教学档案的工作量大。

由于技校的独特工作性质,传统专业不断改进,新型专业不断增加,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管理方式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每年的教学档案都需要进行筛选、不断更新、变动频繁,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

(二)技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程度较低。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依然是采用纸质材料分类存储,这种方式容易毁坏,保存难度大,整理查找不方便快捷,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校园,运用到多媒体教学等多个领域,同样信息技术也应该运用到档案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查找、储存,在档案管理和运用方面发挥新科技的优势。

(三)技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一是大多数技校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模式和统一的制度要求,档案分散不集中,搜集和保存不完整,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材料有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遗失,也可能发生人为的损坏,没有成熟的管理计划,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二是多个技校之间缺乏互动合作,往往只是注重设立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适用于本校工作需要时查找利用,完全没有考虑到同类型学校之间的彼此借鉴,导致同区域各技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少数技校之间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全相悖,这就造成技校之间无法互通学习,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改革,管理技术发展缓慢。

(四)技校电子档案缺乏完整性。

有相当一部分技校已经采用了电子档案管理模式,但是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也由于实施时间的短暂,各方面的配合还不是很完善,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技能不够成熟,很多技校虽然采用了信息技术管理教学档案,但是运用的程度极低,只是停留在表层,单纯运用查找、检索等基本功能,很多技校最后部分资料存档的都依然是纸质材料,由于纸质材料的损坏和遗失,都会导致教学档案不完整。技术运用不够成熟,安全等级不够,可能造成电子资料被盗,学生信息泄露等问题。各技校在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增强电子档案的运用技能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三、技校运用电子档案的好处

(一)电子档案提高管理和运用资料的效率。

电子信息技术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技校管理教学档案的效率。技校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需要管理的教学档案的数量增多,同时管理难度也增大,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统计和分类,费时费力,在查找提取时也十分困难,容易出现错误,效率不高,无法配合发展迅速的教学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档案的管理应该引入信息化技术,提高处理档案的工作效率。

(二)电子档案方便技校之间资源共享。

电子档案存储、传输、下载方便快捷,可以实现各个技校之间教学档案相互交流学习。纸质的档案存储时间有限,查询繁琐,相互调阅工作量大,程序复杂,对比困难,可能会造成文件丢失,利用率较低,但是电子档案不存在这类问题,通过电子文档处理系统,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和筛选,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资料,也方便学校之间进行资料传输,时间短、准确性高,整体提升了档案的利用率。

(三)电子档案存储条件低。

与纸质档案相比,电子档案更容易保存。纸质档案的存储形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保存环境不合理可能造成教学档案的损坏,修复难度较大,而且大量的纸质文件需要的存储空间大,也造成资源浪费。

(四)电子档案能提高文档的安全性和时效性。

电子档案可以设计相应的读取密码等安全措施,保正文件只有相关人员能够进行查询,存储和传输速度快,运用及时。

四、电子教学档案存在的风险

档案保护的安全等级不够,由于电子档案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和储存,互联网载体也有保存寿命,会受到硬盘、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干扰,使文档损坏,影响数据的读取和使用,除此之外,最严重的是电子档案的安全等级不够,存在被无关人员盗取利用的风险,使学生身份资料以及一些教学内部资料流失。

五、解决电子教学档案风险的对策

(一)保护存储载体。

电子档案进行分级储存,及时进行备份,规范使用方式,采用统一的读写规范,避免损坏文件;同时加大电子档案的保护力度,采用较高的防护系统,建立电子档案科学的管理方法、严格的管理技术,加强档案在各个环节的安全性、保密性。

(二)建立标准操作体系。

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使用方式,使专业人员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各项流程进行,为保证使用寿命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存储,限制工作人员职权,防止对档案进行无意删减。

(三)网络使用。

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档案真正实现数字化,建立学校档案数据库,做到信息同步接受、同步归档,保证电子档案与数字信息完整归档,保证信息资源传递和信息查询的有效性,以便实现检索自动化。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依据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微能力点,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方案。

2.目标任务

(1)总目标

以继教网为主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项目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个人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学校由技术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促进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具体目标

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点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

②能结合教师研修网上所学习的能力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④结合我校的“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竞赛”、“课例分析课”、“诊课”、“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入的整合。

⑤结合我校实际,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年轻教师懂技术,中老年教师有经验,强强联合,打造好多媒体学习环境,努力开发混合型学习环境,向智慧型学习环境迈进。

3.内容及时间安排

(1)启动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学习步骤

1)测评选点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课程学习: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学设计: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课磨课: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应用考核

①学校审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学互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专家认证:2019年12月

主要环节

主要环节描述

活动环节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环节1: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初案

1.教师上传自主备课的教学设计初案;

2.学科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同伴互评;

3.学科组长线上指导。

教师在看课的基础上,选择一节本学期即将教授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自主备课。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内,征求同伴意见,生成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初案。

环节2:基于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改进案

1.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改进案,教研组内继续互学互评;

2.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备课中的问题可以组织大家展开研讨,进行指导。

1.学科教研组选择一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评析,共同打磨。

2.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改进案。

环节3: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实施案

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主上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开展评课议课,进行指导。

1.主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先行完成一节课堂实录。

2.其他教师学习观摩主上教师的课堂实录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实施案。

环节4:基于实践体验的课堂实录

1.学科教研组内开展课堂实录展评并进行优秀课例说课活动;

2.学科教研组推送优秀课例到学校

1.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案,上一节课并完成课堂实录,学科教研组同伴观课议课;

2.教师将课堂实录传至平台。

环节5: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课例展评

学校汇聚各学科教研组推送的优秀课例,开展线下展评,优中选优,最后遴选出学校的精品课例。

活动要求

1.提交的作品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一节完整的课;

2.课例设计符合培训主题,信息技术选用符合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合理恰当。

3.视频必须呈现出参训教师实时授课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

4.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活动的开展,年级组长组织活动的开展。

成果

1.每位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

2.学校精品课例

活动时长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组建学校信息化规划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康健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长刘建梅、张国敏及教导主任刘艳芳担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进入领导小组负责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及学生的调研工作。

②制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2)转变教师观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召开全校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实会。贯彻落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划分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按学校年龄结构比例选择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

(4)融合团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教师的年龄结构:1、2年级教师为一组;3、4年级教师为一组;5、6年级教师为一组;音体美综合科目教师为一组。在教研实践中,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对中老教师进行指导,中老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以引领,实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先根据我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上各种应用、小程序、app进行学习,再逐步加深难度,期末组织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5)教研引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团队,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题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科研先行,让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年轻教师,组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指导团队,积极参加县级的培训,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训。

(6)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将纸质资源数据化处理,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②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分学科、分年段将学校教学课件、学生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

①对教师信息化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按工作性质分学科、分学段、分部门管理,确保人人有领导负责,处处有团队指导。

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2)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3)建立应用机制

①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部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部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一、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分析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的管理与利用现状尽管在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高校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领域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化都已经成为现实,学生的选课、各类人员对教师的评价、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录入与查询等过程都是在网上直接完成,教师的授课计划、科研成果的统计等都要求上交的是电子版。但是,高校的人事、教学、科研等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相对独立,彼此互不兼容。结果就是,教师的各类档案数据是分别存于不同的系统中,对利用与保管都存在不方便之处。即使对教师的同类档案来说,也基本处于多级分散的保管模式。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是多部门多级的分散管理体制,从而在相关档案的收集与保管方式上也形成了多级多部门的分散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档案,一部分由院(系或科室)级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处分别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如教师的授课课程档案、教师每年的科研成果等数据;一部分则由相关职能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在其职能活动过程中直接收集形成。若干年后或每年,院(系或科室)级单位会将相关档案上交主管部门或学校档案馆,各主管部门(即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等)若干年后也会再转交学校档案馆。在利用方面,基本上只是在考核或评定职称等过程时才有利用活动产生,而且各部门的档案,只是对部分管理级的用户开放;档案馆尽管对学校用户全面开放,但是有所限制,比如有的要收费,有的有时间限制,而且其收录的档案本身不太齐全,尤其是科研档案,多数根本就没有建。所以,每到考核或评定职称时,上到相关职能部门,下到教师个人,都分别忙于重新组织、查找相关资料,而相关的信息系统,比如教学档案、科研档案、档案馆等系统都无法提供全面、准确、完整的相关材料。本人曾对熟悉的几所高校做过一些调研,对教师的档案管理模式基本类似上述的分散与多级保管方式,在其利用方面基本没有主动的作为。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管理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没有形成对教师的所有档案数据统一归档与专门管理的制度,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由于没有形成对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文档进行统一归档专门保管的制度,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高校教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使得高校教师档案的统一管理与开发利用极为不便。现实中,高校档案馆很少真正有综合的教师档案这一类。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档案、科研档案、人事档案采取的是分部门且多级的管理模式。即使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教学档案管理这一块,也是多级的分散保管,而且也基本没有做到电子文档的一体化管理。(2)分散多级保管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因为各部门之间数据管理模式不同,数据结构不一致,移交档案馆的过程中有个格式转换问题,格式转换本身就是资源浪费,同时还有可能造成数据丢失。(3)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导致高校教师档案的利用率较低。高校有关人事、教学、科研等部门及其二级管理部门的信息保管主要为本部门的管理活动服务,一般不对外,而档案馆的档案收集又有时滞而且不全。所以,用户使用教师档案信息很不方便,教师档案的利用率一直比较低。(4)分散多级的保管模式不利于高校教师档案知识资源价值的整体发挥。现行的分散多级保管模式导致对高校教师档案资源的整体构建与管理进行的研究也很少,尽管找出几篇有关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方面论文,但都只是研究教学档案或人事档案的文档一体化管理,而教师的业务档案是包括多方面的。分散保管的教师档案是不便于对档案中隐性知识的挖掘,即对档案的深入整序的,同时也不利于对人才的整体评估与认识。因为只有集中统一保管的教师档案才能体现出个人或某部门甚至学校的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与进展过程。总之,高校教师档案的分散多级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组织内知识的融合、共享、创新与传播,不利于其知识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教师综合一体化管理

1.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如前所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分散多级的保管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改进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是数字化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利用。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师个人各类文档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即通过制定标准、统一的建档与归档制度,将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文档数据集中统一保管,以方便利用;其二,教师各类业务文件的制作、形成到归档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是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信息管理技术,对教师的各类业务档案文件的形成过程实施全程控制,然后直接经网络鉴定、上传、归档、入库,实现教师业务档案的全程电子化管理,做到从各类文件的初级制作(包括教师个人或各级管理部门)到审批、传达、实施、归档等过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以减少中间过程的重复劳动及数据的丢失;其三,教师个人综合档案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共享与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主要指依托校园网及相关技术与制度,实现在高校内部的某些范围内对高校教师个人档案数据的共享与开发利用。实现途径应该是开发出能一体化管理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各类业务档案数据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用户应涵盖形成档案并可能利用档案的一般教师、学生、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与各级研究部门等,但共享与利用的权限或范围可依用户身份不同而专门制定。2.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方略实现并达到上述三个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既要有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也要有具体技术方案的支持,还要有高校各个职能部门及其管理人员与教师个人的积极配合。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构建一个统一、相对规范的信息管理平台与管理制度。其实施要点包括:首先,要制定对高校教师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统一建档、系统保管的专门档案管理制度,这是实现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第一步。其次,综合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开发高校教师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从现实层面上来说,高校教师的各类档案应该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已有信息系统中,其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应该还比较高,比如教学信息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档案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等等。所以,实施高校教师综合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措施是要在各子系统(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即能一体化管理高校教师个人及其各类业务文档的综合文档管理信息系统。这一过程可由高校指定相关管理部门(如高校档案馆或图书馆)与有软件开发能力的信息公司合作完成,开发的关键技术是系统集成技术与数据库系统技术。系统的开发过程必须在文档一体化管理理论、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数据库系统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高校教师业务档案的数据构成(包括教师个人的人事、教学、科研等方面数据)及各类文档的形成过程,分析并规划系统的整体构成及功能结构,包括各子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结构,进而建构系统统一的数据库数据模型并实现系统的统一规划,最终完成系统的集成及其相关软件的开发、调试、实现等。该系统应该具备: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原理统一保管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及其所有业务活动过程的各类档案数据的功能;有完备的档案检索功能,既包括对个人各类档案数据的分别检索功能,也包括对某教师所有档案数据的综合检索功能,还包括对某个时段某类档案或某部门某类档案等的统计检索功能(可以针对考核或人才评估等的具体要求设定)等;有严格的用户类型及其权限管理措施。最后,在考虑档案数据的特定保护需求的情况下,在数据库的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数据库保护技术与原理,设计并规划系统各类文档数据的全程控制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与数据共享的平衡控制机制。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许多方面,此处主要是指:一是通过数据模型设计阶段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等三个基本要素的统一设计,实现对整个数据库的数据进行统一控制的机制,最终实施对各类教师业务文档的全称控制;二是通过对系统各类用户及其权限的统一规划、管理,形成对系统档案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的统一控制,最终实现系统档案数据保管的保密要求与共享利用的平衡。其中第一方面的控制,主要由软件开发者与数据库管理员共同设计完成,相关内容的论述将在后续文章中完成,此处重点谈谈第二方面的控制。第一,针对各类教师业务档案的形成过程,明确各类参与建档、保管甚至利用档案的系统用户类型(包括教师本人,各院的教学与科研秘书,各职能部门的相关档案管理人员等);第二,明确各类用户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包括要完成的相关数据的上传、鉴定、归档等过程任务等;第三,运用数据库的安全保护措施,对各类用户进行统一的权限控制与管理。包括对系统用户的名称与密码的统一管理,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类系统用户的身份识别(以保证系统用户的合法性),对进入系统的所有合法用户的审计与跟踪(以保证合法用户对系统数据的合理使用)等;第四,在上述措施下,还要制定针对档案保管、查询、借阅等过程的具体限定措施,以实现系统内各类用户对权限范围内相关数据的共享与利用。

单位:熊志云单位:湖北大学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8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9

一、硬件建设

从2001年校园网一期工程至今,学校共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信息技术硬软件设施的配套。目前,学校拥有三层交换的千兆校园网,连通了各处室、各教室、教师办公室及家属住宅楼;网络中心配备了服务器、WEB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一卡通”数据库服务器、图书管理服务器及4台教学资源服务器,为校园网资源配置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为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装配微格教室、多功能报告厅、4个学生机房、校园电视台。实现“班班多媒体、室室有电脑、家家通网络”。为信息技术在我校的应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资源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软件资源建设,投资几十万建成包含大型教学资源库、在线资源、校园网应用软件系统等较完善的校园网资源系统,总量达4T。目前配备有《清华同方资源库》、《北京四中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同方电子期刊库》、《智能出卷系统》、《电子图书系统》、《101网校》等大型资源库;建成了集内外网于一体的大型资源集成系统——XX中学网站;学校还组织人手自行编制了《校园信息系统》、《教师交流园地》、《学生研究性学习平台》等用于学校办公,教师交流,学生辅助学习的平台系统。

三、以课题研究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0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中学校园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已顺利结题并双双被评为优秀课题;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分层教学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教育研究》,省13150课题《中学校园电子校务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正在研究中。

我们本着课题研究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学校相继出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案》、《整合评比方案》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案,并采取每年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技能大赛,每学期进行优秀课例、优秀设计方案、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等活动,强化和推动整合工作的开展。学校还采取了开办月刊《信息技术导航、整合研究动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举行日常培训和假期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很大改变,对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生的学习

我校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同时,还着重研究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行资源大开放,校园网所有教学资源和英特网上与教学有关的资源对学生开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开发了英特网资源导航、研究性平台和学习讨论区,建立了教研组及教师个人主页,这些软件都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我校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开展了形式多样远程教学活动。我校电视台演播大厅开办了《空中课堂》电视直播,播出高一高二高三各科课程150余节。同时还在网上开辟了学习资料下载和各科学习讨论区,学生从网上下载资料进行学习,做到了休息不停课。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0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我院定于2011年7月14日到7月27日共13天进行集中培训学习,7月14日学员报到;集中培训的地点设在广西师范学院长??G?

六、培训经费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11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工作的通知》(桂教师培〔2011〕41号)的要求,集中培训期间学员的食宿费、差旅费、培训教材和资料等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负责。为了便于管理,学员的住宿原则上由我院负责联系。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三)结合学员集中培训、在岗实践研修和终期总结的全面考核,成绩合格者再颁发《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自治区级培训结业证书》和继续教育学分证书。 (1) 小编推荐与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计划】 关联的文章:

                

【返回 栏目列表】

八、注意事项

(一)学员报到时须交的材料。1.学员须将加盖单位公章的《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人员推荐表》和《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治区级培训汇总表》的纸质材料一式2份交到报到处;2.为了在培训研讨中丰富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请各位学员在报到时上交自己3年来的代表作品(教案、课件、录像课、网站、博客、论文、课题研究报告等)刻录成光盘或拷贝在u盘),以供培训研讨用。

(二) 培训班负责人要做好培训终期总结和验收工作。在培训结束后的20天内,要分类整理和物化培训成果,撰写培训工作总结,并将培训的有关文件、培训方案、培训通知、课程表、学员培训签到表、培训工作总结、培训活动图片、录像、学员上交 “五个一”的学习成果材料(打印稿及电子版各一式一份)和培训报账的原始材料(票据、表格等)及其复印件(所交的书面材料均加盖单位公章)交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验收,并按照培训项目的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规定、培训项目档案管理的要求做好培训项目的报账工作和培训档案材料的归档。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1

课时的教学任务。虽然教学任务繁重,但她一直坚持着“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理念,立足课堂,问课堂要效率,认真从事着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她坚持贯彻“轻负高质”的教学思路;在课堂外,她鼓励、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更要让学生用好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一门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科,经常有各级各类的学生作品比赛,学生能否在竞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和他们的基础是否扎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她在平时教学中每一课都不放松,坚持抓学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实的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

她主动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充分利用早晨、午间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了一批有特长的竞赛学生。近年来在她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分别在**区科技节和**市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她还获得**市小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奖”。

二、以研促教,增强科研能力

唐老师除了兢兢业业做好教学工作以外还坚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业务水平;坚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她的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由她撰写论文、案例,制作的课件多次在盛市、区获奖。论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获**省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技术(logo程序设计)辅导初探》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年会论文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获**区第22届中、孝幼学科教学专题研究论文三等奖。案例《将信息技术融入其它学科、融入生活》获**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一等奖,**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案例评比三等奖。课件《图形拼组》获**区第十一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二等奖;《我是什么》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获三等奖。由她负责的课题《基于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logo语言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区的立项课题。

三、服务为本,做好网管工作

作为学校唯一的信息技术老师,网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师的肩上。网管工作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强,唐老师从一个毫无经验的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长为学校不可或缺的网管,其中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放弃了无数的休息时间。从制作网线到网络布局、从网站的建设到防火墙的设置,她都虚心好学,亲历亲为。

学校的学生机房已经使用了足足七年时间了,但她仍然还在使用;在节省了学校经费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她维护的时间。机房里所有的计算机都已经更换过电池,电脑出现小故障她也尽量自己解决,遇到难以解决的硬件损坏问题才请专业的维修单位维修。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2

简单说,由中考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参加统一考试的科目由原来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体育7科改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13科。

调整前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是促进学校贯彻课程方案。“考什么,教什么”是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由于中考只考7科,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九年级的教学活动完全围绕中考科目进行,一些对学生综合素质来说重要的学科,比如信息技术、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被边缘化,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后,课程方案要求的所有文化课都要进行考试或考查,学校必须认真开设所有课程,必须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

二是促进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要开好课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如必要的教师队伍,基本的教学实验设施和必备的计算机网络设备。通过试行学业水平考试,促进全省教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小学科”,如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队伍数量增幅明显,质量提升较大。学校的计算机和实验设施设备也得到有效的补充。

三是考试分散进行。按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规定,根据课程方案结束课程学年末考试,所以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三科在八年级学年末考试,其余学科在九年级学年末考试,使每一届学生的考试由一次变两次。

四是各州市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的成绩按照百分制呈现,这一结果在高中录取中所占权重由各州市自行决定,有效调动各州市的工作自主性。为什么要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进行调整?

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3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者:姜辉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