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化工企业信息化实用13篇

化工企业信息化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国正在同一起跑线展开信息化竞争,毫无疑问这必然导致市场更加开放,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2006年2月南平市二届七次人大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总体规划)中提出了“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企业能否实现信息化已经成为闽北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化工企业一直在闽北工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十一五“总体规划)提出,到2010年化工企业产值达到74亿元以上;在市17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化工项目占了40个,占投资总额的16.3%。目前,闽北地区共有各类中小化工企业400多家,年总产值达26.5亿元,占南平市工业总产值的13.42%;在南平百强工业企业中,化工企业占13个。显然化工企业在闽北工业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推动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十一五”总体规划)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2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2.1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福建省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使得闽北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十分落后。整个地区的化工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流通不够通畅、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企业的信息化意识不强。目前闽北地区的化工企业与省沿海地区化工企业相比较无论是在资金、技术、管理水平还是经营理念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对南平市百强工业企业中的13个化工企业统计表明,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仅有两家,在全地区400多家化工企业中所占比例十分微小;拥有企业宣传网站的也仅仅5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实现上网的企业也仅局限于网上产品、网上查询等媒体的简单扩充,而在供应商、分销商、客户管理、网上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几乎为空白。

2.2目前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对企业信息化认识间题

据调查,闽北化工企业大都属于精细化工,目前市场潜力大,某些产品(例如硝酸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充分,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同样能把企业搞好,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对信息化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层面上。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互联网上建立企业网站,认为建立了企业网站就实现了电子商务,但调查发现这类企业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功能单一;认为信息化是企业的“灵丹妙药”,购买一套管理信息系统(例如ERP)就可以解决企业的问题;认为信息化建设需要昂贵的费用和专业的知识,自己没有能力发展。

2.2.2信息技术应用不饱和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拥有企业网站的闽北化工企业中,不少是委托专业网络公司开发建设的,其功能完全能实现完整的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仅仅是用于产品、公司宣传等基本功能。二是大多数化工企业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及基本的信息管理阶段,“信息孤岛”严重,资源共享少。

2.2.3相应的专业人才匾乏

首先从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上看,大多化工企业的经营者并不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领导者一方面能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动态;另一方面又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制订企业发展的规划。

其次从专业技术人员上看,目前闽北的企业普遍缺乏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回到闽北特别是到企业工作是寥寥无几,人才储备不足。在闽北地区的化工企业在人才间题上普遍面临“难招人、难留人”的局面。

3加快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转变观点、深化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

市场的开放和我国加入WTO,使得处于山区的闽北化工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企业的竞争规则已由过去的“大鱼吃小鱼”变为“快鱼吃慢鱼”。在信息时代市场瞬息万变、客户的需求变化快、竞争对手反应也快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企业决策层还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对企业信息化观点的转变都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首先,从企业的决策层看。企业信息化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战略,尤其是依赖于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的化工企业,在原料市场十分敏感的情况下,化工企业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决策是十分重要的。化工企业领导应该对企业信息化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认识,其程度也首先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其次,从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看。这类员工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执行者和反馈者。他们掌握着一线的信息,是基础工作做到位、做扎实、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的有力保证。所以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可度也左右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3.2培养和吸引人才

闽北化工企业人才一向短缺,面临着本地人才“东南飞”;外地人才招不到留不住问题。这严重制约着闽北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一般分为三类人才:商务型、技术型、战略型企业可以分层次、有系统、有规模的培养和吸引信息化专门人才。具体措施有:(1)“人才本土化”重视企业内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2)与闽北地区大中专院校联姻外培;(3)本地区人才定向培养(4)部分吸收IT行业人才。同时企业还必须建立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人才机制,形成良好的气氛留住人才。

3.3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环境

闽北地区的化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文化。一般的化工企业都是有明晰的流程和严谨的工艺,这就要求其信息系统是以此为目标的。此外,信息的沟通渠道是扁平化的,这也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目前闽北大部分化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属于分权型(例如:富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就要求其管理信息系统是分布式的,只需要能够实现数据汇总以及信息交互即可。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2

(2)达到的程度很深。

(3)(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

(4)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从具体技术方面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而且要求基础信息化广泛、深入本质,向着产业升级换展。从其内涵出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推进信息化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信息化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的应用和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和能源交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在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和城镇化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推进信息化在节能减排、产业聚集、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改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保障支撑条件。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施以应用在企业为主,尤其是制造业。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传统工业相结合,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过程,即企业将新知识、技术、系统和工艺等生产要素重组后引入企业中应用的过程。企业不仅需要通过主动搜寻,处理加工和分析研究相关的信息,还需要促进新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效益。

2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及其信息保障体系

2.1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求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要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全面而深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信息需求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或信息产品等用于企业时要求企业人员(包括:战略层人员、战术层人员和作业层人员)准确、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与此相关的所有信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性是对企业人员在获取信息时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完整性、系统性是要求企业人员将信息化融入本企业时,借鉴成功企业实例,提高应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信息需求获取的多样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对信息的需求范围广泛而深入,因此企业人员在获取信息时要从多渠道,多角度来获取多样信息,即信息源的多样性。企业中的信息源包括企业的内部信息源和企业外部信息源,如:专利文献、政策汇编、技术手册、标准汇编、研究报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动态性资料汇编、市场、客户、产品样本、实物、会议等。随着内联网、外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开发或购买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数据库,行业网站等陆续都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源。

(3)信息需求的依赖性。信息需求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对信息服务机构的依赖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企业自身往往无法有效的满足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服务机构的出现便解决了企业的这一困扰。为了高效、便捷的获取信息资源,企业对信息服务机构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4)信息需求的阶段性。企业信息需求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例如:企业开发新的信息系统时,在启动、实施和检验阶段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分别是选择性、调整性和反馈性。在信息系统的启动阶段,企业人员需要选择适合企业需求的信息,以此建立适应企业的信息系统。在实施阶段,企业人员需要不断调整信息需求,使其集中于信息系统的进展情况。在检验阶段,企业人员需要对信息需求进行不断反馈,信息需求的重点是信息系统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2.2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随着“信息”地位的不断提高,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已成为21世纪关乎国家安全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兴起,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企业带来更多效益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就是风险增加、漏洞丛生等“负效应”。信息保障便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信息保障的对象是信息以及处理、管理、存储、传输信息的信息系统;目的是采取技术、管理等综合性手段,使信息和信息系统具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认证性、不可否认性,以及在遭受攻击后的可恢复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活动的过程,对信息和信息保障有着强烈的要求,因此要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保证成功率,就必须构建适合企业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应该是一个基于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具有强大的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能力的系统。其目标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即能够提供时效性好、价值高、质量好、针对性强、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提供促进企业在两化深度融合的强有力的信息支持,降低风险,提高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成功率。因此企业两化的信息保障体系具有如下要求:

(1)具有强大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能力。为了实现企业两化的深度融合,企业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源获取多样性的信息资源,对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抽取,最终得到结构化的分类数据供企业决策者参考。

(2)具有畅通的信息渠道。畅通的信息渠道是信息保障体系必备条件之一,其目的是消除信息噪声,减少信息失真和污染程度,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和准确度,供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3)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企业时刻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增补新的功能以满足企业的信息需求。

3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

根据信息保障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构建促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时,需结合其关键影响因素。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性和制约性,使得在构建信息保障体系时,需统筹各项因素。

3.1信息保障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

(1)信息基础设施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硬件基础。企业内外部环境、政策、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等信息的搜集、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均依赖于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强大而稳定的硬件基础便成为信息保障体系的坚强后盾。信息系统是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信息保障体系的软件基础设施,在信息保障体系中同样发挥着支持性的作用。企业中信息系统主要包括:MIS、DSS、EIS、ERP、SCM、CRM等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网络,如:企业内联网(Intranet)、企业外联网(Internet)、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EC\EDI)和全球商务信息系统(CALS)等。

(2)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保障体系的产物,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了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由于信息保障体系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多样性的特点,同样决定了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包括:两化深度融合后企业输出产品的客户喜爱度、产品市场占有率、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等市场信息;政府扶持、资金力度支持和企业相关税收等政策信息;银行贷款利率、风险投资等金融信息以及先进的管理水平、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管理信息。信息资源一般都以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资源存在于企业内外部。因此信息资源的获取程度是信息保障体系构建不可获取的因素。

(3)信息人信息人主要指企业中的信息主管、信息技术人员和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人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信息服务的质量。因此信息人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有效辨别信息的真伪。当然,信息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企业在引进信息人才的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能力。

(4)信息文化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促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信息文化也是构建信息保障体系必要的因素之一。企业信息文化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功能,企业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制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5)评价体系标准的信息评价体系也是构建信息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它可以对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以此判断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和状况。

3.2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信息保障体系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建立企业互助和信息服务平台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加大,信息资源复杂多变,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应用的局限性往往让我们对信息需求可望而不可行,这也阻碍了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获取度和利用度,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污染等信息无法高效率传递和共享的现象。其次:可以加强企业--企业中间的相互交流,利用各企业的优势查缺补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也可以发展国际交流获取国外先进的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企业在互助的同时也可以与信息服务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借以利用信息服务机构先进的信息服务,获取有利于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因此企业互助和信息服务平台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是必要的。

(2)建立利于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网络信息资源和非网络信息源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信息资源是信息保障体系的输出成果,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进程,因此企业应该利用企业扎实的基础设施将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资源同企业获取的非网络信息资源(如:会议记录、专利文献、产品说明书等)结合起来,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企业的信息资源,保证信息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可以达到创新企业信息需求和集成信息资源的目的,为促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完整的信息基础。

(3)建立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技能相结合的信息保障体系。随着网络信息交流在信息获取渠道中地位的提升,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收集,辨认能力以及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信息服务人员希望企业员工可以掌握住网络信息源分布,网络信息检索等相关信息技能,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承担起向信息工作人员培训网络技能的任务,并向他们传递最新的信息源动态变化和常用网络技术的知识。

(4)建立一套具有标准评价体系的信息保障体系。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保障体系的质量、效果必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可以定量的判断出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进程和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铺垫。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在建立评价体系时一定要秉着科学性、层次性、整体性、可行性和对比性的原则。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3

二、建设目标

(一)加快县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20*年7月底前,完成温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实现温县中小企业网与中国中小企业网、省中小企业网、市中小企业网对接,积极宣传温县工业企业和产品,企业供求等生产经营信息。

(二)加快经济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到2009年7月底,完成发展改革、统计、商务、工商、质监、劳动、财税、环保、安监、城建、土地等主要经济部门和重点金融机构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互通。

(三)加快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监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接入温县中小企业网。其中,到20*年底,完成30家骨干企业和五个重点行业监测企业网站建设;到2009年底,完成70%的规模以上企业网站建设;到20*年底,完成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网站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新闻报导、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化成功企业的成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营造声势,形成氛围,提高认识,增强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4

(一)加强职工信息化教育,转变职工观念

通过加强职工信息化教育,统一职工的思想,使职工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内容及作用,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消除部分石化企业职工对信息化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信息化观念。让广大职工明白信息化对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好处,例如管理方法、业务监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进。同时也使职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设立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分期实现石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二)普及石化企业职工的计算机知识

通过普及石化企业职工的计算机知识,使职工明白计算机不但可以用于打字与记账,还可以用于网络办公,及运用网络来处理相关业务。将信息化与石化企业的日常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引进信息化人才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素。在人才的引进上,要由石化企业的一把手亲自来抓,人力资源部门在遇到人才引进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直接向一把手汇报。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将引进的信息化人才进行妥善的安置,以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企业的其他各个部门要配合好信息化部门的工作,严格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开展好本部门的工作。公司年末进行信息化考核评比时,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表现差的个人或部门给予一定的处罚。

三、如何做好石化企业信息化中的职工教育

(一)职工的信息化教育是石化企业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职工信息化训练班来进行职工教育工作。训练班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的信息化训练班时间为一个月或三个月,长期的信息化训练班时间为半年或一年。信息化训练班里的教师由具有丰富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给职工讲授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与自身的素质。

(二)完善职工信息化教育的制度

制定适合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职工教育方法,将职工信息化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企业管理层要将职工的信息化教育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来对待,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建立岗前的信息化教育制度,每名职工在上岗前或转换工作岗位时必须进行信息化教育,坚持落实好先教育,后上岗的规定。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5

21世纪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场信息化技术的变革正迅速在各行各业不断深化,渗透到了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正迅速推进到信息化时代。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已经从传统的着重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发展到行业与行业间的竞争、地区与地区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有效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可以说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现代企业管理实质上变成了对信息的处理与使用的过程。我国自加入WTO以后迅速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主流,并在国际经济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就企业信息化管理来看,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使得我国很多企业在经营决策、市场响应、业务流程等方面都有所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远不如国际先进企业,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形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常办公信息化

在企业经营管理日常办公中,会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如人事、库存、采购、劳资、销售等,外部数据如供货、服务、客户、市场、广告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日常办公所涉及的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极为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增加。传统的办公管理多以纸质文件资料来进行,但在企业数据极为庞大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如果再完全依靠纸质媒介管理,将会给信息的保存、调阅、修订等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且还极容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信息缺失。办公管理信息化,仅需要一台电脑,即可实现大量资料的保存,并且在调阅、修订等方面都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在必要的情况下利用网络还可以实现信息的高速安全传输。

(二)业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所有的业务都需要调研、立项、签约、履约、服务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数据的支撑。例如分析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就需要对大量业务报表、市场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科学正确的预测;再如对项目投资回报进行分析,就需要对整个项目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并生成各种报表。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分析汇总制作报表的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还极容易产生错误。但在业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利用相应的程序和模型,轻松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按照相应的算法迅速生成所需要的报表。再如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产品设计信息化可以运用先进的设计应用软件提升设计质量和工艺水平。

(三)信息服务网络化

最初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多局限于单独的计算机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进行存储、处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迅速向网络化发展。企业内部信息服务,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在分布于各地的子公司、部门之间传递流通,包括财务信息、决策信息、业务信息等。而企业外部信息服务,也可以利用网络向客户,包括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等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实现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协调,实现与合作企业之间生产、流通等信息的交换。信息服务网络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信息服务能力,同时还降低了企业信息服务成本。

(四)市场营销信息化

传统的市场营销手段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不论是从产品信息的流通、交易服务的支持、售后客户的回访维护等,都有着极大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往往得投入大量的资本。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如电子商务等,可以通过网络非常直观地向客户展示产品,使客户不用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自在地去了解产品特性优势,同时通过网上订货,客户也可以不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获得产品服务,甚至于售后服务等都能通过网络很简单地得以完成,极大地降低了市场营销成本,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如何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十二五”时期的时代特征,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要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从人才入手提升企业全员信息化管理素质

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根本,没有相应素质的人才,拥有再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都无法真正使这些设备和软件发挥效用。我国有不少企业就是如此,因为没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而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不畅。因此,企业要强化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引进,加强企业员工信息化管理培训,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对于企业决策层来说,要认识到时展和市场竞争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提出的要求,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而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人员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掌握信息化管理实践能力,包括信息化商务交流、信息化营销、信息化贸易、信息化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以此打造出一支拥有能满足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信息化管理队伍。

(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同发达国家相比都较为落后,尤其是软件平台和IT技术的应用,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来企业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水平都有所提升,不过硬件平台不合理、软件平台不符合自身实际等现象十分普遍。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ERP系统等,开发商在开发平台的时候对企业的需求根本不太了解,结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难以协调,起不了应有的简化流程、提升效率、提高安全的作用。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时,要精心挑选开发商,对开发商的评价标准不仅是软件开发能力,还有对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掌握程度,只有既懂企业管理又懂软件开发,才能帮助企业建立起针对企业自身需要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要找准企业自身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

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并不相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进行信息化管理,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都有用同一种模式,不同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既便是同一行业内的不同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当然,也必须认识到并不是小企业就不需要信息化管理。一个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定位,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竞争状况和内部经营需求。竞争越为激烈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越大,当前很多新型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极为领先,究其原因和这些公司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同时,效益好的企业其信息化管理投入也较高,相对来说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得较好。而一些效益不好甚至连职工工作都无法满足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此外,信息量大如文档、数据、图纸数据量大,或者对信息流通需求较强烈的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高,而信息量小对信息流通要求不高的企业,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就较低。在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时,必须找准自身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定位。

(四)信息化管理工作要能灵活调整

在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动,如果只采用一套固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许现在附合企业需求,而过一段时间却与企业需求相违背,总会有出现不符合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需求的情况,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便甚至造成阻碍。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市场定位必然会发生改变,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市场竞争焦点,竞争激烈程度等都会提出不同的需求。企业在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时,从企业信息库、生产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营销售息化、决策信息化等方面,以及与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户群之间的商务信息化、采购信息化、资讯信息化等,都要考虑到系统的适应性,在量化指标、系统结构、系统语言、界面组成、模块搭配等方面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灵活调整。

四、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能力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大量的信息都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传输,这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面对日趋复杂的信息安全环境,在脆弱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下如何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成为所有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

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可能面临着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方面的安全问题。物理安全表现在信息化管理硬件设备上,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监控设备、扫码设备等,除了来自不法分子的物理手段威胁外,还有来自于自然灾害和环境事故如雷电、鼠环、潮湿等的威胁。网络安全主要来自于病毒、木马的破坏和黑客入侵,病毒、木马的破坏和黑客入侵,都有可能造成企业信息的丢失、泄露和破坏,影响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数据安全则主要来自于数据的破坏、删除、泄露以及人为恶意更改,数据库崩溃等。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网络规划存在缺陷、信息化管理体系存在技术漏洞、安全管理系统不够健全、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等安全隐患较多,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

(二)如何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安全能力

要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必须给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构建一个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否则再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再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都无法正常发挥效用。一个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方面都应当有相应的措施,如管理制度、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软硬件、安全网关、资源访问控制等。在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下,还要通过内部制度的约束和软硬件技术措施和手段来贯彻执行,避免因员工安全意识不高给木马、病毒、黑客等带来机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看似是开放的,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是仅限于企业内部或与客户之间,是一个动态的闭环管理系统,能通过加强物理场所安全管理、建立应急预案、提升安保强度、加大违规处罚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安全水平,使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更好的发挥作用。

五、结束语

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时展的推动下,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从全体员工信息化素质入手,找准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定位,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构建一个灵活调整的信息化管理软硬件平台。同时,企业还必须注意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性,加强企业相关信息和工作的安全管理,避免数据破坏、泄露、丢失等现象,避免数据安全影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切实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4(01).

[2]申明新.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煤炭企业管理创新[J].煤炭经济研究,2002(07).

[3]丁宏.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的进步[J].山西财税,2009(02).

[4]刘增.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及意义[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6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综合体。会计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整体的会计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涉及整个企业的,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机制、经营方法都植入信息化元素,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随着国外商品挤占中国市场,国内的商品生产者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过程中,其能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突破既有的贸易经营的短板,在新形势下尽快转化思路,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早日实现转型升级,突破经济学意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也为了让在逆市中的企业找到自己在信息背景下的市场定位,就需要更加规范、更加专业地进行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改革。在这里,企业的审计监督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营业收入,促进企业本身的长远、全面发展。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有可能会为经济利益所诱惑,在会计账本上做手脚,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在会计信息化深度发展的当下,重视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设置,对于有效杜绝相关情况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思路

2.1严格依法照章办事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过程当中,要坚持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暗箱操作了,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到严格透明,严格依照法律和相关章程办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对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流程参与者进行一个卓有成效的培训,让不同背景和不同学历的人都能够有相同的机会来接受法治化的相关培训,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员工能够熟知并理解他们在自身工作的过程当中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相关义务。此外,依法、照章办事,还体现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对于那些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出现失误和存在问题的员工一定要予以坚决的清退。企业应该认识到会计部门应该是企业最核心的部门,它一方面承担着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信息反馈的重任,另一方面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现金流。会计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和影响,因此一定要在人员的管理上体现企业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2.2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除了完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的相关流程,还要考虑完善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在进行管理和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障企业的核心利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完善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细化的部署和安排,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企业的核心利益。那个完成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企业会计及管理的几个原则,首先是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的原则;第二是相互制约的原则;第三是内部防范原则。基于企业会计学习管理这三个原则,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过程当中,企业一定要对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会计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培训,让企业的员工中明白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保守秘密,尊重会计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一定要重视建立惩戒机制,对于违反内部规章制度,触犯企业核心利益的员工要予以坚决的惩罚。这种惩罚的手段一定不要单一,不要单纯地只仅仅对于那些出现问题的员工予以开除,也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在实际运行当中的重要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会计一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对员工的惩戒机制一定要强调人性化,强调柔性,对于那些工作当中不是因为主观原因所犯错误的员工,如果这些错误可以弥补,这应该给员工足够的机会,用柔性化的管理来代替以往的铁血政策,提高企业内部的向心力,提高企业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为了帮助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长远发展,优化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就应该着重考虑和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通过以下两个路径:一是员工的内部培养;二是从学校角度出发,在学校教学阶段,就“订制”那些会计信息化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的人才。在员工内部培养方面,其实应该在内部员工当中选拔具有一定潜力又对会计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的员工,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或者帮助员工到其他社会上的相关机构进行深造和学习,来帮助员工增加会计相关知识,培训结束后企业可以安排这些员工进入企业从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内部选拔的员工已经对企业的实际运行和商业模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个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企业再对他们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培训,这样他们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一定能够有更多的心得,对于优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流程,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案。第二个路径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向学校定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当中所需要的人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与学校的良性沟通和给学生更好的待遇和条件,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就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内部员工培训的成本,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2.4加强长远规划的制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强调长远规划的制定。制定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长远规划,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考虑企业实际运营业务的不断变化,其次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有关技术的发展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要在商业社会的竞争和发展中获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同领域的商业运营需要采用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一定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在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制定方面做好准备。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公司非常有可能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企业在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未来企业会计信息化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调整些简化流程预留空间,做出相应的准备。

3结语

信息化背景下优化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工作的过程当中,国家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企业的经营者也需要改革和调整自己的经营思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则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调整,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韩连梅.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的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7).

[2]何黎阳.针对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策略[J].时代经贸,2014(3).

[3]仪秀琴,侯铸芳.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优化策略途径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7

1.1云计算概念。云计算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借助网络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的优化利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若干分离的计算机硬件实体通过网络方式进行整合,以虚拟平台的方式为用户提供存储。数据处理服务,大幅度降低用户在硬件购置方面的成本,使其能够轻松的享受大容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1.2云计算的核心技术(1)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复杂数据处理的精确分配,从而实现众多物理终端的集中数据处理,这是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以其高性价比、易扩展的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2)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云计算的实现需要借助特定的平台实现,这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主要平台,需要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平台将难以实现。(3)虚拟化技术。从本质而言,虚拟化技术术语资料管理技术,它通过将各类硬件资源进行抽象转换和重组,实现硬件实体间的数据处理、存储等界限的打破,实现最大限度的硬件资源的利用。

二、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分析

2.1降低化工企业的软硬件购置费用。传统的信息化系统需要购置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从而支撑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需要及时进行更换升级,造成巨额的成本支出。而通过云计算的使用,可以实现企业内部软硬件资源的共享,在满足化工企业信息化需要的同时,无需支付高昂的软硬件费用。2.2提高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设施存在时间、位置上的利用差异,即高峰需求,这导致相关设施的配备必须满足其最高峰的需求。但是,高峰状态并非正常状况,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达到,这导致基础设施在一般情况下存在较大的资源冗余,导致利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云计算的应用打破基础设施间的物理界限,实现数据处理的自由组合,从而降低对单个基础设备的要求,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三、化工企业进行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现状及需求分析

3.1企业复杂的生产流程的管理需求。与其他生产企业相比,化工企业的生产流程极为复杂,且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将导致化学品泄漏或爆炸等生产事故的产生,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对于自身的生产管理极为注重。而庞大的数据量给管理增添较大的难度,促使企业借助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效处理。3.2 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需求。化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历经若干阶段,由粗放型管理逐渐成熟,这与企业内部的信息量扩大和对经济效益的注重是分不开的。海量的数据导致信息化服务的软硬件投入大幅增加,给企业沉重的负担,促使企业寻求更加合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期实现高效率、低投入的信息化构建,这成为云计算应用的内在动力。

四、云计算在化工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4.1系统资源的整合。这是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化工企业的业务进行梳理,确定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企业现有的软硬件资源进行统计、汇总。对需求和现有资源进行对比,确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如果满足则采用私有云模式构建云计算服务平台,否则可以考虑添置设备或利用公共云服务。4.2应用模式建设。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化工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流程的理顺,从而减少一定的冗余信息量,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在此基础上,借助云计算技术实现对信息化基础资源的分配和利用。4.3信息服务的实现阶段。在满足企业自身信息需要的同时,可以将信息服务平台向外拓展,实现企业与下属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共享,实现平台的运营服务提供,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结束语

总体而言,云计算应用于化工企业的信息化体系构建中,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云计算应用拓展的必然,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构建,获得良好的服务和经济效益。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4—02

一、前言

众多优秀的企业都有适合自己先进管理方案,尤其是化工企业。化工企业若想进行可持续发展、进行生产,就需要设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系统。在当今高信息化的世界中,信息化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其也发挥着越来越多重要作用。因此,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又是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更是为数据资源提供了共享平台。设备管理信息化是经由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它将一些纸质信息或口头信息转变为简单明了的计算机文字信息,给数据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化工企业要学会利用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来促进和带动整个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设备基础信息管理。作为设备管理的基础来说,完备翔实的设备信息对设备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设备档案管理,把设备和系统中各模块相关联,把设备档案作为一个设备的信息汇集中心。

2.设备检修项目管理。设备检维修管理是设备管理重点,也是设备信息化管理的重点,设备管理部门的大部分臼常工作,都是围绕着设备检维修:而保障生产装置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设备检维修:同时各种费用的发生,也来自于检维修,所以在系统中,设备检维修是系统的重点和主线。

3.设备维修计划管理。作为连续化生产企业,多数检维修工作都是计划性维修,每个月都要有相应的检维修计划上报,所以在设备信息化系统中设置了检维修计划的管理,除了管理检维修计划外,系统还实现了计划到工单的自动转换,检物资计划的自动生成等操作。

4.设备维修费用管理。通过对检维修过程的跟踪管理,系统自动形成相关检修费用的汇总统计,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开发设计了相应的结算入账管理,更进一步地明确检维修费用的发生情况。

5.设备备件库存管理。在化工企业设备管理中,备件管理也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备件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建立备件库和备件储备计划管理两项内容。

6.管理。根据设备五定编制周期计划,实施油质分析动态管理,自动进行材料消耗的统计和分析。

7.查询统计报表管理。一个好的系统,离不开方便的查询机制和完善的报表支持,在系统中有相应的查询界面,并且查询条件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定制。栏目设置功能方便实现数据的统计汇总,同时可以进行不同图表的显示。

三、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企业规模快速发展,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对设备驾驭能力不足的矛盾突显出来,而传统管理模式不能有效进行知识共享和经验分享。传统设备基础管理薄弱,技术资料、档案不齐全现象较为普遍,有主观意识上重视程度不够,也有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资料收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基础管理薄弱带来的弊端将直接影响管理决策的正确性。化工企业设备的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生产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设备运行状态的复杂多变,要求设备管理信息必须准确、及时,通过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来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管理信息的处理工作量巨大,势必造成信息的滞后和失真,从而给领导决策造成错误影响,酿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创新设备管理模式的途径

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充分借鉴和应用国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设备故障数据库系统、状态监测、风险评估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等,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有效地提升了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现代化水平。

1.以质量管理体系带动模式创新

良好的设备运行质量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精密、大型、单系列等关键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控制点设备的运行管理。化工企业以ISO9000族系列质量体系的推进,带动对设备管理模式的创新,积极采用科学、严谨的程序和方法,加大对设备管理的控制力度,从设备购置、质量检验、精度检测、预防维修、维护保养、设备完好率、设备管理程序文件,以及设备操作、维修人员技术素质的培养和设备的使用环境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保证了设备技术功能的正常发挥。

2.建立设备故障数据库系统

电子、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高,推动设备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注重时间和效率的自动化、动态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化工企业利用企业局域网,建立了设备故障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生产车间和管理部门均可在域网上设备故障状况或获取设备管理信息。过去,虽然大部分机械、电气和仪器仪表设备都进行过较为完善的故障说明和故障排除记录,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设备故障数据库,修理经验和使用效果不能及时在分公司范围内得到交流和推广。

五、设备信息化应用前景展望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将改善传统设备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1.实现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面的设备信息支持,建立规范化的设备管理体系,实现设备从审查设计、定货、采购,到使用、维护、检修、报废等全过程管理。建立各种动、静态全过程资料的共享平台,为管理者提供实日寸的业务信息。

2.推行设备标准化建设,包括代码编制规则、“五定”标准、定检工作标准、检修标准、检验、检定和校验周期标准等。建立点检、日常维护、预防性维修、大中小维修、备品备件、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库存管理等标准及技术规范,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避免技术资料随人员变动而流失,在系统中将逐步建立技术信息库,并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的参考。

3.以点检和故障分析建立强有力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对点检实行受控管理,通过与MES/DCS系统及手持巡检工具接口,实现自动记录设备以往的状况并准确监控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

4.通过设备故障库的建立,记录、统计和分析单台设备或同一类设备相同故障部位的故障,对故障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制定合理的设备维修与维护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5.信息系统具有综合考虑设备能力、预设的维修计划和生产计划,编制和修订主要生产设备的设备维修计划等功能,包括:检修规程、年度和季度检修、同步检修、大修计划等。

6.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引人工作流程管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工作流程,并将流程固化信息系统中,流程再造能够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并对管理方法及其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避免工作拖沓,提高工作效率。

7.建立设备管理KPI评价体系,系统实现并共享设备运行率、完好率统计和故障原因分析,并通过与财务、库存等系统集成能够实现设备资产周期费用的采集与分析,定量地评价和分析设备资产的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性能、管理工作效率等。

六、结束语

为了改善化工企业设备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信息系统的导入将改变原有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有效提高执行能力,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起到固化管理制度,从而避免发生歧义现象的效果。优秀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在竞争中有利可图,占据优势,为带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按照以上提及的实施建议来实现化工企业中设备信息化管理是当代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9

    工业工程是企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及其核心思想。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对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并且使用工程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该系统取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工业工程的内涵在于有判断地综合利用人类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实践中获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料、设备、信息、能源等要素进行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提出一个能经济地利用劳动力、资本和知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方案,以期实现预期的“TQCS”(交货期、质量、成本和服务)目标的工程学科。工业工程技术对制定作业标准、规范管理流程等过程的工程再造是经典IE的方法,而这些技术正是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基础。企业信息化是充分发挥工业工程作为微观层面的管理技术的作用,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基于管理流程设计并服务于管理的信息系统,是指通过引进现代管理原理和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存储检索,并利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辅助企业管理决策的系统,而标准管理流程的设计正是应用工业工程的结果。通过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节约人力、提高效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决策过程提供预测、计划、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支持。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功能的集成,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各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信息系统各要素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放大企业信息的功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改善和创新是工业工程的灵魂。在全球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迅猛发展过程中,工业工程得到长足的发展。丰田公司创立的精益生产模式(LP)和准时生产制(JIT)模式,夯实了丰田公司的基础管理,为公司实施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随着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企业之间合作制造趋势日益明显,横向一体化正在加强,产生了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新的运作与经营模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是先进制造技术(ATM)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大进步。再到后来的敏捷制造(AM)、企业流程再造(BPR)、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等均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现代工业工程的突破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工程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业工程有经典与现代之分,经典工业工程研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也就是企业内的基础管理及其标准,例如作业方法、场地布置、生产线设计、能力平衡、标准工时、人机关系、物流系统规划等,所以早期工业工程被誉为“效率工程”。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与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当前大力宣传的BPR、MRPII、ERP、CIMS、SCM、JIT等概念都属于现代工业工程的范畴。IE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认为是现代工业化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工业化和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许多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工作缺乏或不到位,如对基础IE的研究和应用、企业在工作方法和程序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组织机构和作业流程的规范化等方面,难以给现代IE实施提供适合的运行环境和有效地支持。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入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造成了ERP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象。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可以忽视。

    1.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的准确度要求很高,所依赖的基础数据,如节拍、工艺路线、工时定额、各种物料的期量标准、物料表(BOM)的编码规则、代用件的代用规则等等都需要IE的支撑;像标准工时这种数据,如果没有经过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很难保证其准确性。很多实施企业的基础数据都是估计值,进而影响到生产周期、产品成本、生产计划的准确性。企业信息化还包括CAD/CAE/CAPP/CAM/PDM等软件的应用,这些软件的有效使用都是以基础数据的准确为前提。

    2.对信息化建设项目、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工业工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求从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出发,即在理解、理清企业发展远景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明确原则和路线,确定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如果缺乏信息化总体规划,很容易导致系统繁多、信息孤岛、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高等问题。

    3.MRPII/ERP是制造企业以对其资源的计划与控制为核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其中的主生产计划MPS,是确定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在某一具体时间段的生产计划,根据MPS确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继而产生全部制造件、采购件的生产作业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所以,生产计划是企业各种资源调配、平衡的中心,也是ERP系统与实际生产经营保持一致的关键。各种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如销售预测(计划)、生产及物料需求计划与控制、库存策略与控制等又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内容之一。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10

一、工业工程与业务流程再造

1.业务流程再造概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产生的,其基本内涵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为出发点,以价值增值流程的再设计为中心,强调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界限,提倡组织改进、员工授权、顾客导向及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以达到企业动态适应竞争加剧和环境变化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程序

根据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精髓,可以将业务流程再造的实施结构设想成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形式,其实施体系由观念重建、流程重建和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构成,多数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可由以下七个阶段的工作来概括。

(1)远景设计。企业高层主管应当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2)项目启动。在此阶段企业高层主管要确定哪些流程需要再造,设定清晰的流程再造目标,成立业务流程再造项目领导小组并制定详细的项目规划。

(3)流程诊断。对现有流程和子流程进行建模和分析,诊断现有流程,发现流程中的瓶颈,为业务流程再造定义基准。

(4)新流程设计。在分析原有流程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流程原型并且设计支持新流程的IT框架。

(5)新流程实施。新的流程是否可靠、方便、完善,还有待于这一阶段的检验。

(6)流程评估。业务流程再造结束后,要根据项目开始时设定的目标对当前流程进行评估,看新的流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7)持续改进。一次业务流程再造项目的实施并不代表公司改革的任务完成,整个企业的绩效需要持续改善才能实现。

3.工业工程的分析与评价技术在企业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经典工业工程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针对生产过程的研究,它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工作研究。应用于业务流程再造的工作研究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技术。对整个生产过程或一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

(2)作业分析技术。对同一工作地上的工作进行分析。

(3)各种图表。用于记录某项业务或管理流程的现状。

(4)“5W1H”提问技术。用于发现流程中的问题。

(5)“ECRS”四大原则。用于改进流程的现行方法。

对业务流程的分析是由粗到细、由总体到局部的过程。先进行程序分析,将多余的、重复的工序或流程取消或合并,使整个业务过程合理化;然后再进行作业分析,使工作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二、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基础数据环境建设

1.企业信息化对基础数据环境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在业务流程再造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基础数据环境建设。把反映企业人、财、物及其相互联系的各种数据统一起来,称之为基础数据环境。为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数据的规范化。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编制数据。

(2)数据的准确性。输入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要准确。

(3)数据的完整性。软件系统输入的数据应满足系统运行所要求的各项参数。

(4)数据的及时性。应及时输入反映当前状态的各项数据。

(5)数据的一致性。

2.工业工程在基础数据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就进入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的信息化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营造上述基础数据环境离不开工业工程的有效支持。

首先,从广义上讲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合理性的含义。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的ERP,其基础数据环境主要包括物料与产品信息、能力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具体有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提前期、工艺路线、库存设置、供应商与客户信息等。在录入这些数据之前,应先运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如工作研究、物流与设施布置、激励原则对输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其次,在数据的准确性上,如标准工时这种数据,主要利用工作研究中的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分析影响工作效率的各种因素,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消除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方面的浪费,合理安排作业,制定出各项工作的标准时间,如没有动作分析和作业研究,则很难保证准确性。

参考文献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11

1 引言

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青海省已初步建立了工业化体系。但作为西部落后省份之一,与发达省份在工业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巨大。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的挑战,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将成为青海省工业企业存亡与发展的关键。《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要求全省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从宏观上看,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我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对企业自身而言,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环境。因此,青海省工业企业实现跨跃式发展,信息化具有战略意义。调查分析我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现存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对推进其信息化建设进程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2 青海省工业企业的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是一个资源型富省。青海省的支柱产业有农业、水电业、盐化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等。工业企业是青海省企业群中的主体和经济实体中的活跃个体。目前(2007年数据),青海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471家,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822.72亿元和342.71亿元。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共60家(大型工业企业10家,中型工业企业50家),主要分布在冶金及有色金属、盐湖化工、水电、矿产业、石油天然气等行业,2007年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为677.65亿元和278.79亿元。工业增加值率为41.14%,总资产贡献率为14.32%。因此,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中型工业企业。受访人员主要为各企业信息中心、财务处、办公室等部门人员。

3 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青海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投入、应用水平、应用效果、存在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展开,共回收有效问卷272份。对这些问卷结果分析表明,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建设取得一定进展。总体而言,大型企业、股份制企业、落户在西宁市的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其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企业、非股份制企业、州县企业和行业竞争弱(资源型)企业。以下具体分析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意识和认识程度不足。

调查问卷第1、2、4、16、17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随着市场压力增大,绝大部分企业已深切体会到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九成以上企业能认识到信息化的“一把手原则”(领导重视),但24%企业忽视全员参与的重要性, 45%企业不重视资金保证,63%企业忽视信息化标准和供应商的大力支持实施信息化的成功因素。26%企业员工不清楚本企业目前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29%企业员工不清楚本企业2009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受访的中小型企业中有的信息人员竟没听说过MRP、ERP、CRM等概念。

(2)企业基础管理薄弱。

从调查问卷的第5、6、7、17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来看,部分工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措施。虽然60%企业有单列的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 但73%企业没有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6%企业没有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的部门,67%企业信息化主管的行政级别仅为部门经理。59%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包括管理体制弊端。

(3)信息化建设成本高,投入资金有限。

调查问卷第3、17、18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资金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瓶颈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使用与维护费用高,影响到企业增加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处于困境和效益欠佳的企业,更没有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或增加这方面投资的积极性。24%企业没有稳定、持续的信息化建设投入,49%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资金缺乏,67%企业要求得到财政支持。

(4)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发展不平衡。

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重硬轻软”的现象。只有一部分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软硬件并举。中小型企业领导愿意在硬件方面做较大投资,而很少在软件上投资,造成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另一方面,调查发现,经济发达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省会西宁市的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州、地、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5)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缺乏。

从调查问卷的第8、9、17、20、21、22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来看,青海省工业企业中现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青海省工业企业中信息人员比例较低,缺乏既懂生产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就地区差异而言,在西宁、格尔木这些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绝大多数设有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信息化人才比例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紧缺的问题。81%企业非信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为一般或不熟练,企业IT人才流失的原因选择中,69%为薪酬低,41%为发展空间少,23%为生活环境不佳。

(6)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不够理想。

调查问卷第4、10-15、19等问题的统计结果显示:58%企业对信息化的满意程度为一般,应用信息技术只取得一定而非显著或较显著效果的企业占62%,无明显效果者占8%。64%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仅为初级(如财务系统、OA等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较普及,而基于企业综合管理和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集成系统应用较少),58%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决策的支持程度仅为初级(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初级水平为:信息化覆盖主要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独立应用,数据难以共享使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企业决策支持程度的初级水平为: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初步支持)。

4 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对策

(1)加强企业信息化观念和意识。

信息化进程中,人是主体。对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是领导重视并参与。在组织、控制、实施企业信息化全过程中,企业一把手应自始至终参与,并设立CIO(首席信息管),统管企业内的信息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CIO直接对企业最高领导负责,下设信息化委员会,由各部门主要领导兼任,从组织上保证企业信息化得到有力实施。同时,全体员工对信息化的重视和参与度也非常重要。努力提高员工对企业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提高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从应用基础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2)加大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要面向企业管理,而且要以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实施企业信息化须与企业的战略发展、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触动企业从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生产流程、营销策略、企业文化进行深层次变革。实现管理模式现代化,使青海省工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3)加大和调整工业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鼓励工业企业开拓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另一方面,政府提供资金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给予支持。如:按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数减免一定的企业所得税;从政府财政中拿出一部分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予以适当补贴;为企业投资信息技术提供优惠利率的政策性贷款等,保证企业能够大胆投身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不应盲目“重硬轻软”,做到软、硬件合理投入,并根据业务活动的迫切需求找准切入点,以需求定应用,以应用促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效益为宗旨,从而使信息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4)加快人才队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利用内部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现有信息技术人员的教育,改善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并充分利用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和凝聚高层次的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为信息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提高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5)建立信息化标准和评估体系,政府提供配套政策和措施。

企业自身应建立评价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如实全面地反映信息化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选择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利用程度、信息使用者水平、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另外,政府部门及时识别企业需求,建立相应机制,保证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及青海省相关政策,促进企业间及时交流,如:全面落实《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所推出的各项配套政策;参照《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给予重点工业企业资金扶持;落实《青海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和《青海省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中关于“标准规范”、“安全保密”方面的规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做到信息编码规范、网络接口标准,保证与政府有关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等。

5 结论

互联网时代,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企业信息化进程及网络运用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低效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企业盈利空间,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针对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科学评价青海省工业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对策,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12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发展模式都在向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模式发生转变。工程类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使得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工程中的各个环节得到实用,是企业确保工程质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内容

工程信息管理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实现对工程的人力、成本、物资、档案信息和核算等项目进行现代化管理。

1.1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人力资源是工程施工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建立起网络化和共享式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最大效益。

1.2成本信息化管理

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涉及到企业的物资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成本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成本信息化体系的协调和数据共享,以最适合的价格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充分调度人力,制定合适的工程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成本信息共享,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优化,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防范工程风险,还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1.3物资信息化管理

物资成本是企业施工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是工程整体项目的关键部分。现代化的物资信息化管理,主要基于网络通讯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将物资计划、订货采购、货物运输和物资验收等一系列物资采购和供应管理工作进行整合,实现信息收入、查询和匹配最优化、自动化。物资信息化管理可以提供准确的物流和物资信息,并能实现物资数据的共享,可使得物资管理的各个流程效率最大化。

1.4档案信息化管理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工作,通过档案信息管理,施工企业可以快速找到工程概况、工程计划、工程预算、合同和财务等企业内部信息,还可以快速获得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先进技术研究发展现状和最新市场信息等外部信息。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分享信息的作用,还能使得企业对文书档案、声像档案以及人事档案有效收集。

1.5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

会计核算是企业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和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企业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是通过计算机对收集好的会计数据信息加以科学分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共享,可以让企业快速了解工程施工各个阶段的财务情况,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会计核算信息化还可以基于分析结果对工程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是工程施工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2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的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人员缺乏信息化意识,认识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对管理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图纸和人工管理的阶段,缺乏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深入理解。二是信息化机制落后。很多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系统运作机制也较为落后,使得信息技术难以在工程管理上得到有效利用。企业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推广,更谈不上对信息化制度的建设和落实。三是信息化投入不足,资金利用率低。许多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自身资金和规模限制,再加上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往往对信息化的投入不大。信息化建设是先进技术和先进体制的建设,因而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维护资金,这些资金则成为了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四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人才培养投入有限,导致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3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思想意识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是企业发展方向和制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让企业了解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效益,是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人才建设也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企业中高层应该对人才予以充分的重视尊重。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加大信息化知识的宣传,增强信息化人才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三是增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耗费大、时间长工程,需要保证足够的投入才能让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合作力量,合理对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有目的,有阶段地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切不可盲目求急。四是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体系。企业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要将施工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从原材料采购到工程施工,从工程设计到工程验收都要建立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通过一体化体系,可以从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及时发现工程隐患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提高工程效率,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保证。

4结语

信息化管理是工程施工企业重要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的有效方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企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各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其实际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田建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探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2(z1):218-221.

化工企业信息化篇13

工程施工的企业信息化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非常必要,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需求,所以要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逐步稳健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也是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满足,工程施工企业只有在这一浪潮下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进而取得更好的发展。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也是管理者公平决策的需要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只有在信息化的管理措施实施中才能将工程施工企业的各方面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

2.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体现的比较显著。很多人对信息化管理还处在购买硬件以及系统的建设上,觉得只要是能够进行联网工作管理就是信息化的管理。在信息化的系统不断推广深入下,系统的应用和工程施工信息化的管理在矛盾上就逐渐的锐化,从而对整个管理的效率受到严重影响[2]。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就在信息化的管理发展上走进了误区,并为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留下了隐患。

2.2建设模式传统、滞后

还有就是在建设的模式上相对比较落后,和当前的时展需求没有得到有效适应。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在信息化基础上进行实现,其中的制度就是管理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核心。所以企业不仅要能对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得到充分重视,也要能够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得到重视,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些层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成。在管理的内容上只是包含信息化的工作机构以及职责和工作内容这些基础的方面,缺乏创新性,并没有和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就造成了信息化建设模式比较滞后,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

2.3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也面临着严重缺乏的困境。我国的工程施工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还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信息化的人才特别是能够在管理也业务上都能有着高水平能力的人才方面较为缺乏。由于这一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阻碍作用,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总体的规划上存在着困难[3]。

2.4企业投入力度不够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投入在力度上还有待加强。由于信息化的管理在硬件以及软件上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资金上的需求量也随之而升高,这就需要资金的供给要能得到保障。软件的价格由于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管理基础的环境需求,所以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就相对没有得到实际信息化管理要求。信息化投入的偏少并且在结构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平衡,使得一些企业存在着对硬件较为重视,而对软件的重视度却得不到提升,而信息化的管理主要是依靠着高性能的软件进行完成的,所以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不仅没有达到实际的需求,而在投入的使用效率上也相对较低。

3.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策分析

3.1转变管理观念

要想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就必须要能够从信息化管理思想上进行强化。思想意识能够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决定作用,所以在思想意识上的提升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保障。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信息化的管理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全面,故此就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当中,走入了信息化管理误区[4]。

所以要能针对管理观念滞后的情况进行有效及时的转变,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在咨询层面进一步的强化。在这一过程中的企业管理者要能起到带头作用,将信息化的管理得到充分重视,倘若缺少了这一环节,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就会受到诸多的阻碍。不仅要对信息化的管理重要性得到认识,还要在技术自身得到充分重视。

3.2提升施工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企业的运行中的生产过程以及资金的流动和客户的交流等过程,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多种信息系统网络进行采取加工处理,并生成新的资源。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观测提供了动态的平台,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5]。所以在这一过程中的决策者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的管理认识得到加强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可通过对工程施工企业决策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加强其自身的素养提升,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增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性。

3.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操作人员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要能够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升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面进行加强,加大中高层的重视和对执行力度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也要能开辟多种渠道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以及培养推广,增强信息化人才在操作水平上的提升。在普及信息化知识的同时,需要进行对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进行遴选,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及知识资源的充分供给和有效的管理,并在信息的收集上进行重视。

3.4加大资金投入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