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1

一、剖析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

现代的学生绝大多数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更谈不上责任感。

(2)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他们丧失了应有的责任心。

(3)受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自私、依赖、享受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再加上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更疼自己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溺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大多数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自立意识和生活处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意识也就有所欠缺。

的确,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小学生的人格不能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更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培养责任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责任感是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

责任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有无责任感或责任感强弱,可以从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中很快地表现出来。在当今强调淡化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我们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了责任感,学生才能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义无返顾地投入到学习知识和本领中去,勤奋扎实地学习、工作,长大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责任感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曾一再强调过: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二字作为校训。如果把社会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每个公民的责任感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有了责任感,人们才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了责任感,才会时刻准备着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有了责任感,才会将个人融入到社会的海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为国效力。

中华民族一向崇尚“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这是我们国家历经磨难而不断奋斗崛起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做到心系天下,但我们尽可能努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责任意识和责任心。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进步,我们国家就会更快发展。

2、责任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二十一世纪人类将面临着各种挑战,而列为首位的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责任反映一个人的品质。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很重要,但缺乏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心,就不堪人用。没有责任感的人,什么事情也难以干成,任何事情也做不好。具有了责任心的为事之德,就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现在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最看重的是责任感,招聘人才时一再强调: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努力工作,报效祖国。

因此,呼唤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当前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不仅应教给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必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抓起,使学生逐渐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班级负责,最终培养起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塑造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责任将是巨大的,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三、培养责任感的措施和途径。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和确立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责任感,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处理能力,成为有责任心的现代少年呢?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找准教育的突破口。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家长希望孩子受到一流的教育,学多少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责任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的职责、任务,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责任心,应从多方面抓起。

(一)学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

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动力。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老师、对祖国的责任感的体现。动机的层次越高,学习动力越强、越持久,因此,我特别重视在激发学习动机中,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我不仅让学生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还教育学生面对知识不要单从兴趣出发,要磨练自己学习的意志。在学习中能吃苦,有恒心和毅力,就说明学习的责任心强。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促使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以便主动学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要求他们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做好存疑,为听课做好准备。课上,我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他们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嘴去说,有问题就问,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思维发展。目前,由于学生们学习动机的逐步解决和动机层次逐步提高,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索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2、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否有责任心。一年来,我培养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认真改正每一道错题。比如,练就学生写出一笔工整、漂亮的字。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写钢笔字,打好字的基础是关键,我不要求学生人人写字有字体,但要求学生有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责任心。我发现凡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字迹大都潦草,说明平时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缺乏责任心。学生字写好了,作业本干净整齐了,就说明学习态度端正了,作业的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可见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学生表现责任心的行动。翻看着同学们整齐的作业本,老师笑了、家长乐了。学生对自己负责的学习状况,在全班普遍,班级学习风气浓了。同学们追着老师订错题,免作业的同学自己找题做,希望老师多指导。可见,学生学习责任感已落到实处。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跨世纪的新人,要想适应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

3、挖掘教材因素,培养为人处事责任感。

我非常重视自己所任教的课程中,(例语文课、思品课、劳动课等)用心渗透与课堂教学知识相关的人格教育,将空洞的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课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我很少给学生讲大道理。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对待为人处事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这些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好教材。例《司马光》一课中,面对小伙伴失足落入大水缸的险情,小司马光沉着机智,砸缸救人,多么令人敬佩。《雨中》,一群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冒雨帮助一位运苹果的姑娘捡起撒了满地的苹果,这一幕让人回味无穷。《小珊迪》这位穷孩子,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刻,心里惦记的是自己可怜的弟弟和还给别人四个便士,他的悲惨遭遇和高尚品质催人泪下。在语文学习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扭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为人处事的责任感。

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的责任感,教师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关键情节,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融。这样才能既落实了知识的教育,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人文素养教育。(二)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确立奋斗目标,培养集体责任感。

在班级管理中,我十分重视树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在明确奋斗目标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我们班级的奋斗目标是“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做好每件小事,争当优秀班集体”。每周的班队课,我做到专时专用。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爱集体的责任心。在做事情时,我要求学生应该努力去做,做完后每人要反思“我尽力了吗?我努力了吗?”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一滴水,要为集体争光,集体的荣誉就是个人的荣誉。每位同学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班分层次设立的个人荣誉有:星级特长生、优秀队干部、优秀值日生和进步生。学习方面的单项奖有:背诵记忆大王、听讲思考学者、答问交际专家、书朗诵明星、写字绘画书法家。通过平常学习生活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标志,获得对应的奖励荣誉,每月和期末的各项评选工作落在实处。这样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增强了集体责任感。

2、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是培养学生工作责任感不可少的途径。在班干部的队伍建设中,班委没有名额的限制,够标准就上,为的是“班上人,人人有事做!”;在集体的奋斗方向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学会做事,为的是“班上事,事事有人做!”。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全方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寻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集体,勤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责任心。跳绳达标有体育委员负责记载个数,对没达标的同学个别辅导,督促他们反复练习;清洁卫生有劳动委员负责排值日、检查清洁情况;个人卫生有卫生委员负责检查,并及时有记载,有公布;出黑板报,有宣传委负责排版,学习委员提供文稿……班级各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管理,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跳绳达标个个通过,清洁卫生全学期做到无扣分现象,黑板报得全校最高分。学生有责任感真好!

成就感激发了委员们的责任感,责任感促使委员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取得更大的成就。责任感总使一些人出类拔萃!从内心争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责任心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班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精心设计班队活动,培养责任感。

在班级活动中,我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及时召开了班队活动进行责任心教育。如在教师节前夕,我在班上召开了“我们爱您——老师!”的主题活动。会上由同学们自己讲述了各个老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他们的事迹,讲述了伟人们尊敬老师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学生们更加热爱和尊敬老师,而且责任感逐步加强。又如在“贵州宁波---手拉手爱心助学”活动中,我及时召开这一系列的班队活动,让同学们把平时所见所闻关于失学儿童经历的事说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同学们心中产生一种同情心,让他们也献出一份爱,久而久之,这份同情心也会升华为一种责任感。

2、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培养责任感。

在各种实践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责任感是条有效的途径。内容可丰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体验——“我爱我家”,培养少年儿童家庭责任感;在少先队集体生活中体验——“大雁齐飞”,培养少年儿童集体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走进社会”,培养少年儿童社会责任感。我将实践活动、体验要求、雏鹰争章活动有机结合。

例这学期大队部开展的感悟亲情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里担任各种角色,学会各种家务。教育学生要有责任协助家长做一些家里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家庭负责。一学期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爱心、孝心、细心,持之以恒地帮家长干了许多家务活。从中理解了父母的责任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都写出了具有真情实感的亲情日记。例《学会负责》、《今天我当家》、《我是小保姆》等亲情日记,获少先队评比优秀奖。

这一感悟亲情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们应有的家庭责任感,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同时更好地了解各行各业劳动在社会中的意义,增强责任意识,树立人生理想。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2

基于此,广安小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深刻反思、广度调研,大力开展校本革命,以“理念革命”为引领,确立了“责任教育”育人理念。意在培养班子成员、教师和学生勇于担负责任,履行责任,享受责任,做有责任感的人。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责任强校”的办学之路,构建了“四系五体”责任教育模式,(“四系”即:构建责任教育的理论体系、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五体”即:校园文化体现责任;课堂教学体现责任;学校管理体现责任;综合实践体现责任;日常生活体现责任。)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高效优化。

具体做法是:

一、构建责任教育“四系”

1.学校从构建“责任教育”理论体系入手。

以理论为依托,以课题为载体,承担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心灵成长的八面镜子》实验研究,建立了责任认知、责任体验、责任强化、责任反思的责任教育理论体系。

2.构建“责任教育”内容体系。

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

3.构建“责任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了认知课程、体验课程、隐性课程三大模块。

4.构建“责任教育”评价体系。

将责任教育的内容,分解到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提出了具体指标体系。

二、构建责任教育“五体”

1.从校园文化中体现责任。

学校有责任壁画、责任长廊和责任园,处处向学生讲述“身边无小事,事事皆责任”的道理。

2.从课堂教学中体现责任。

课堂是主战场,更是实施责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挖教材中的责任资源,构建“责任”课堂。

3.从学校管理中体现责任。

班子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在这片“责任田”里从环境卫生、秩序维护、教育教学都要承担责任;年初层层签定工作目标责任状,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干部,做到事事、处处、人人都有责任。此外,还实行“条块点”式管理:比如德育副校长,除管理全校的德育工作(条式),还要承担某一个年级段的所有工作(块式),同时还要负责学校某一处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点式)。

4.从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责任。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主动寻找自我责任角色,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负责,成为“责任教育”的主人。

5.从日常生活中体现责任。

在师生中开展“三心”“六爱”“焕?话?rdquo;活动。“三心”:关心、爱心、热心;“六爱”:爱党、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同胞、爱自然;“一拉一帮”:在低高年级段之间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同年级中开展“一帮一”活动。此外,还积极拓展校外“责任教育”,打造家庭、社会协作平台,开设了网上家长论坛、电台咨询站,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

三、责任教育成效

1.促进了学校发展

2.提升了教师素质

3.提高了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成都晚报》2010年5月,《实施“责任教育”, 不负教育使命》

(2)百度网,《努力构建与完善学校“责任德育”课程框架》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3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也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等素质的重要场所。在班级中,班主任代表着学校,充当着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重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人物”。鉴于小学儿童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小学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更为重要,其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生整个人生和命运。

一般人们认为,小学班主任学历层次相对不高,缺乏基本理论支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需要更多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而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培训策略研究》的调研发现,小学班主任工作难点主要集中于学生个体性的心理辅导、班干部工作能力培养、班级活动组织管理、与有关各方协商沟通实际操作方面,而并非掌握有效的德育理论和方法、深入了解班级文化的内涵等理论认知方面。这提示我们,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并不缺乏,但缺乏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能及理论方法支持。

二、现实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在美国教育中的推广应用

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咨询师格拉瑟(W.Glasser)所创立的一种咨询理论和方法。是一门教人们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帮助其做出有效选择,提高其应对生活中压力和问题的能力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现实疗法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对多种理论折中和整合具有主动性、直接性和教导性的特点。

现实疗法的理论基础是选择理论。选择理论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的选择”。《是你选择了忧郁》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负面情绪不会自己产生或存在,而是人们主动选择了抑郁、沮丧等行为。当然,人并非直接选择痛苦,而是通过选择让自己停滞不前的方式,导致其无法满足基本需要,进而感到痛苦。

格拉瑟致力于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推行选择理论,帮助普通学校转变成一个格拉瑟.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的特色包括以下方面:以信任和尊重建立关系,淡化纪律概念,强调总体学习能力,提倡胜任力及责任感,鼓励学生每年都要做一些显著超越自己能力的有意义的工作,教会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控制理论,鼓励家长参与,注重学生实际的表现而非最后的考试成绩,教职员工、学生、父母和学校管理者要把学校看作是一个令人快乐的地方。

三、现实疗法及其理论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小学阶段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较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其发展。而现实疗法及选择理论与教育联系密切,特别在推广优质学校的实践中,格拉瑟发现:优质小学相对中学比较容易成功。他分析其原因包括:小学班级学生数相对较少,容易建立良好关系;小学分数相对较高,容易获得胜任感;小学教育容易获得家长支持,小学生社会经验少,没有外控的的经验。因此,选择理论及优质学校的成功,对小学班主任的实际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内控理论有利于小学班主任建立师生关系

现实疗法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且源自于个人的内在,虽然外在环境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但我们的行为并非这些外在环境的力量造成的。人们交往过程中能够给予对方的只是信息,信息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做出任何行为,而是个体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基于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行为。

选择理论指出,挫折、批评、指责、抱怨、唠叨、威胁、惩罚和利诱等这些我们在教育中时常使用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外部控制,而小学生对教师脸上的表情,语言语调十分敏感,这些外部控制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严重破坏师生关系。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应选择支持、鼓励、倾听、接纳、信任、尊重、协商等有利于学生进行内部控制的方式。这些方式温暖充满人情味,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

2.基于胜任感的选择理论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格拉瑟认为:“教育是为了获取知识”这种定义早已过时,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导学生技能,却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这项技能的价值和乐趣。而胜任力为基础的班级可以让所有学生产生兴奋和乐趣,可以帮助弱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信心。这就要求学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小学班主任在处理学生不做课后作业时,往往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在格拉瑟优质学校中,当学生拒绝做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的应对方式是先与之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给他布置少量的作业,并给他限定时间,并告诉他只要在限定时间内努力做作业就可以了。当学生成功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告诉他,不会再布置更多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再成为问题。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控制的力量,有利于学生获得胜任感。

3.强调自我选择有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小学师生对责任概念的认识往往集中于“外在规范性”,强调责任制度、道德内涵。但责任作为一种外在规定,必须落实到人的意识层面才能付诸行动得以实现。格拉瑟重视责任感,认为个体必须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环境途径,并且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不可对他人行为造成妨碍。他认为,不负责任才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能否担负责任是心理健康的关键。

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可以要求学生必须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如在班级干部的选拔中,可使用民主推荐的方式,让学生选择班干部,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支持班干部的工作。当学生发生冲突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责任,学会选择合适的行为,在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不妨碍他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发性,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指导学生拟定计划来满足需求与目标,使其有效地控制其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人民教育,1994,(10):4.

[2]小学班主任工作难点及培训对策研究[J].教育探究,2008,(12).

[3]威廉・葛列什 著.曾美慧 译.是你选择了忧郁[M].台湾:商周文化事I股份有限公司,2004.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4

责任教育、三位一体

江津下湾小学把责任教育作为德育特色品牌来打造,把责任教育细分为教师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和家长的责任三位一体,通过共同的责任行为意识协调教育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师的责任”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通过建立落实教师责任九规范与教师考核评估挂勾,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责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业务知识理论等,督促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切实更新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学生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责任教育第一抓手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每周固定班会活动,向学生灌输引导“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等责任意识;“家长的责任”是责任教育的重要环节;班主任把责任教育作为家访或家长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宣传到家。要求家访中,老师与家长探讨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只要老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块儿想,话往一块儿说,劲往一块儿使”,学生就一定会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成长,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器乐伴奏与山歌教学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5

针对“90后”医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特征,从以往责任教育工作中忽视医学生生活环境的营造、责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医学生责任教育弱化的根源等问题入手,全面研究解决对策。同时为强化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说明,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高校德育教育重视责任教育,责任是他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很多领域提倡责任教育,尤其是医学领域,他们重视医德。美国非常重视德育,德育被奉为“教育最本质和最高目的,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对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责任教育也被拔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样美国教育在关注学生创造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举列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责任公民”的理念在美国传播开来,“责任公民”在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力的自由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履行社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立法的手段推进了道德教育及责任教育的贯彻落实,20世纪80年代末,联邦政府接连颁布了500多个教育法案,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道德教育评估标准,并在这些标准中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在医学教育领域,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医德的塑造和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并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其对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西方的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尤其突出责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重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强调做人的基本准则。反映出教育意识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不仅要教会做事更要教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益的人。作为医学生承载人类健康之大任,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责任教育就应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2 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理念淡薄、人文教育薄弱等等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道德责任标准语观念的坚守正遭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现象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责任心”、“责任感”几乎成了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大学生责任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2.1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谢志远、夏春雨在《加强责任教育,注重方法创新》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即责任教育方法僵化、责任教育内容空泛、责任教育实效性差。王燕的《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及其培养》认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教育既是现实之所需,又是国际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提升。彭定光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认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部分大学生呈现重才而轻德的现象,高等教育没有承担所需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石丽萍在《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若干作法》中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涵义,认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方面,医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现实的选中,许多医学生却把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贤人和完人,而是注重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能人和强人。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分析了医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源,给出了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许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兴趣不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比较反感。

道德培育内容呈现滞后性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在内容上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乏时代性、先进性。调查问卷显示,您怎么样看待您的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认为医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资料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只有37人,占14.9%,不到20%,认为“内容丰富,但资料陈旧”有116人,占46.8%,还有38.3%的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李明涛在其《互联网时的代道德》中表示: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医学院校均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它在给医学院校德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又使医学院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交往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网络上“垃圾”信息对尚未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医学院校学生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弱化了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90后“处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德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往往是使医学院校学生产生价值困惑的重要因素。一旦接触到一些行业中的不良风气,医学院校学生常会有感于医德信念原则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亦使医学院校学生并不稳固的医德信念观产生动摇。

2.2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

研究

(1)个人因素方面,阎海潮和柳靓的《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张众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研究从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出发,指出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在于大学生主观心态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我人格、自我修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严重缺失。陈文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再思考》认为素质和责任感都受一定的先天条件和遗传因子的制约,但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第一,片面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过分强调个性发展与其身边同学格格不入;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标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连自己人生目标都不明确的人如何承担起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生

责任。

(2)社会因素方面,从徐文才,何洪英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段志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已有的研究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激活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的齿轮的同时,也击溃了人们的信仰与道德的价值尺度,激起了灵魂最深处的贪邪之念。再加上大众传媒不适宜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和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家庭因素方面,苗春霞和卢建科的探究中还论及了家庭因素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低下的影响。事实上,“90”后多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从小衣食无忧,习惯了父母的宠爱,比起对他人的关注,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体

意识。

(4)教育机制方面,在刘范美、李萍及张众的研究中均提到我过教育机制不完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家长常常为了孩子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包揽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雷巧霞的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中提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所处的现实社会背景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两方面,同时积极借鉴英美等国的教育实践经验,从社会实践、优化人文环境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王宏宇在论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中也表明了这一要点,要结合哲学与伦理学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解责任感的内在含义和构成要素,并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原则与途径。韩小香,冯基聪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论文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对其本人、学校、社会等的重要性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有赖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深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切身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模式,并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3 结语

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责任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分析现象的层面,理论上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够紧密,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较少,提出加强责任教育的对策少,雷同的较多而创新的较少。如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化,对医学生责任教育的专门及论述尚不多见,研究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论文较多,但将医学生的责任教育作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则相对有限,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广大医学生责任感的理论指导,现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选材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大多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而对不同学科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没有足够的关注;另外,研究的时效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以单纯的现象描述为主而缺少有理论深度的剖析,因而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当前医学生的责任教育拯待加强,对责任教育的研究尚须深化。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2]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李威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6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09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7

20__年4月,周济部长在《人民教育》第八期上发表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一文,提出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责任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新时期师德之魂的新的重要内涵,为新时期开展师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育党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教师中开展“爱与责任”师德教育大讨论活动的通知》,明确大讨论活动分为学习动员,提高认识;分析评议,寻找差距;整改提高,巩固成果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内容、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了具体要求。全县中小学切实将师德教育大讨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组织,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活动时间,确保了大讨论活动有序进行。活动启动以来,各校充分利用每周两个小时的政治理论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研读“爱与责任——师德之魂”一文,力求学深、学透,要求教师都要撰写心得体会,并张贴在学校显著位置,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各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研讨,广大教师结合身边所发生讥讽、侮辱学生、以教谋私、学术弄虚作假等失德行为,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敞开心扉,虚心接受不同意见,开诚布公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自大讨论活动实施以来,教育党委征集到有价值的师德调研成果602篇,整改意见6500份。通过学习讨论,全系统广大教师观念得到更新,认识得到提高,形成了共谋教育发展的合力。

二、丰富活动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强化“爱与责任”教育

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坚持以实践活动为依托,强化教师对“爱与责任”的感悟和体验,使“爱与责任”的职业理想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境界。

1.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爱与责任”师德主题实践活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紧密结合系统实际,将“爱与责任”教育贯穿活动始终,引导广大党员教师树立高尚的敬业爱生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教育党委下发了《关于在全系统党员教师中开展“爱与责任”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各校围绕“爱与责任”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系列活动。具体为:(1)、一名党员探索一种新教法,上一节示范观摩课。为帮助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党员教师自我加压,认真领会课改新思想、钻研新教材,每名党员都精心准备了一节示范课、引路课在学校观摩推广,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2)、一名党员结一个对子,带出一名青年教师,各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结队帮扶的形式,从德育工作、常规管理、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施有效的指导,促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胜任教育教学工作。(3)、一名党员深入一个班级,争做一名优秀思想政治辅导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__*中学、第*实验小学、__镇初级中学、__*中心小学等部分党员教师经常来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生活,通过专题辅导、讲述英雄事迹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三观”、“五爱”教育,深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据统计,“爱与责任”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员教师上观摩示范课达560节,帮扶青年教师900多人,对全县18000多名学生进行了教育辅导。

2.利用典型引路,深化“爱与责任”师 德教育。我们从选树典型入手,注重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新时期“爱与责任”师德教育主旋律。去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我们大张旗鼓地表彰了一批用“爱和责任办教育”的师德先进集体和个人,并选拔在不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五位国家、省市优秀教师组成师德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座谈,用榜样的力量感召教师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一中的__*老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无私地奉献了全部的爱;__初级中学的__长期扎根边远渔乡,矢志不渝培育英才;__*小学校长__*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改变学校面貌;__实验小学的__*老师立足本职,孜孜不倦地执著追求;__初中的__老师甘于清贫淡泊,让“爱与责任”和自己同行。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宣传后,在教师队伍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每场报告结束后,很多教师都和报告团成员深入交流研讨,结合工作实际虚心请教,或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反复学习他们的模范事迹,深刻领会他们的精神品质,升华对“爱与责任”的理解和认识。

3.以“爱与责任”为主线,广泛开展“一助一”爱心助学活动。关注教育弱势群体,让每个贫困学生都不因贫困而失学,既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义务,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使“爱与责任”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去年3月份,教育局在机关干部中首先开展了“一助一爱心助学”活动,局机关101名干部与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从物质、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对贫困生实施了有效救助。这一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助一爱心助学”活动已由县城延伸到农村中小学,我县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爱心助学网络已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县干部教师累计捐献款物达58000多元,惠及贫困生3100多人次。

三、完善机制,提高“爱与责任”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

1.细化标准,规范管理。为进一步提高“爱与责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广大教师提供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我们对照新时期“爱与责任”师德教育要求,变软任务为硬指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滦南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爱与责任”的教育目标细化分解,加大了考核权重,为全县中小学师德教育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标准。各校针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并制定出体现学校特色,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为“爱与责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如奔城镇中心学校向全镇中小学下发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三爱三责”。“三爱”是指爱国、爱教、爱生,“三责”明确了教师所肩负的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和岗位责任。并就如何践行“三爱三责”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了具体标准。各校将“三爱三责”悬挂上墙,教师随时对照学习,从而提高了“爱与责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保证了“爱与责任”教育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8

Development of and inspirations from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LUO P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ach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value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reflected the need for the reform of scholastic moral education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conception development,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combination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ies, the transfer of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rational teaching authorization and the focus on building a harmonious teacher and 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eaching; the structure of responsibility levels and action specific behavior learning elements in 5 areas were designed for the learning content system; learning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e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conven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dapting to various responsibility levels;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tablished by Hellison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moral education in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mode of 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Hellison

海尔森(Helliso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体育教学论专家,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长年致力于青少年体育教育研究。20世纪90年代,海尔森基于美国学校体育和德育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开发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模式,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并取得了肯定性的教学效果。1995年,海尔森出版了《Teaching responsibility through physical activity》一书,该书对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责任品质发展的“TPSR”模式进行了总结,在2003年的再版中又补充了适用责任教学模式的26个实证研究案例,从责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学校环境支持等方面对该模式理论进行了完善,这使得海尔森的“TPSR”模式成为了和西登拓普的“运动教育模式(SEM)”、汤姆迈肯兹的“SPARK模式”齐名的美国对世界学校体育实践较具影响力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一[1]。

人格塑造和公民责任教育是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实践发展目标,在新课改及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危机行为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体育课程的这种实践发展目标的展现及道德学习价值也越来越得到重视[2-3]。但体育道德教育内容的空泛以及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实践策略,使得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的有效实施,一直是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难点。因此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体育道德教育模式是有必要的。但以往对“TPSR”模式(在我国的相关体育研究文献中称之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模式[4])的研究仅限于责任水平结构及含义的简单介绍,缺乏对“TPSR”模式实施策略的结构设计和运用方式的分析,导致对“TPSR”模式整体性认知不足。本文通过对海尔森的“TPSR”模式的开发理念、特点、实施策略和价值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体育教学中道德责任学习的实践属性特征,以期有助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学生人格形成教育实践的发展。

1开发背景和实践理念

海尔森从20世纪70年代时就致力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研究,他对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关注既体现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是美国学校体育道德学习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反映。

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反战、女性解放运动等社会运动不断涌现,也引发了一场场道德教育辩论和改革。生计教育和回归基础教育固然有利于科技教育的发展,但培养正直、诚实和有责任感品质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稳定发展更加有利。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道德教育开始回归学校,“培养责任公民”成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口号,为了落实学校德育,美国国会相继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和德育实施准则。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开始兴起了学校品格教育运动[5],其主要内容就是“尊重”和“责任”教育,体现了责任教育在青少年学生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性。

1983年美国体育协会(AAPE)提出,体育中的道德促进应是体育专门工作的重要目标,青少年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培养应成为体育教育课程的明确目标;体育教师的专业教育课程中应强调道德伦理的学习价值;应鼓励体育教师开展对学生的道德伦理学习指导;体育工作者也应以教授适应性的道德伦理价值内容为基准,积极开发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和评价方法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尔森开始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体育活动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建构的本质含义就是通过学习者的自控、参与、设定目标以及协助他人成功体育学习等方式,促进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科尔伯格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以及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是该模式建构的主要理论依据。责任品质在人的道德素质结构中的基础地位、责任学习内容的划分以及对体育课程教育与学生德性发展的自洽性关系的理解,形成了海尔森体育道德责任教育的实践理念。这个理念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责任教育和身体活动的结合;责任教育的转移;合理教学授权及对教学中建构合理师生关系的关注。

所谓责任教育和身体活动的结合,就是要在身体教学中融入责任感教育。海尔森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在体育活动中自然生成的乐观论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学生道德责任形成来源于他的道德责任判断和道德责任认知的进步。责任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和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部分,它不会在体育游戏、战术学习、动作教育中自然形成,而需要不断地通过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参与体验、角色承担、感悟和反思、讨论等过程而形成。

责任教育的转移是指责任教育设计必须基于日常生活需要来实施体育场景下的责任教育活动。海尔森认为学生的责任发展是阶段性的,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善待和关心他人到自我努力负责再到责任精神责任理念的建立,是随着学生运动认知的发展和参与不同类型身体活动学习而变化的,如球类活动可提供较多的社会责任学习的机会,而一些健身和冒险活动则促进了学生个体自我激励的学习。这种学习和行为表现本身和社会生活中的限定条件下的责任品格再现是有区别的,所以体育中的责任教育要有意识地整合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学习内容,注意他律精神和自律精神的培养,目标是推动体育场景中的责任行为发展和日常生活表现的统一。

海尔森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深受科尔伯格的道德结构发展理论的影响,他强调道德责任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青少年学生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是从感性到理性的生成过程。因此身体活动中的责任教育应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把价值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做个体化的道德和社会的决定,给予学生责任认知发展的自我思考的机会。海尔森认为合理的教学授权,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素质中的主体性能力,而这种责任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学生的责任品质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是因为道德责任教育在本质上以转变学生的责任意识,促其责任感精神和价值重构的活动,师生协同活动与和谐的道德学习气氛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责任学习动力。因此,在具体的责任教育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立场和听取学生的意见,通过师生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体验体育价值,从而在面临价值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2责任学习内容结构

表1是海尔森的体育责任学习理论的内容结构表[6-7]。从表1中可以看到,海尔森把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教育内容划分为初、中、高3等级5个水平,分别是尊重、参与、自我管理、关怀和合作、转移和超越,每个水平分别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海尔森认为,人的责任水平的发展是由它的责任结构决定的,人的“尽责行为”是在调整“与他”、“与我”和“与群”的关系中表现,这种责任关系在每一层级中都同时包含“与他”、“与我”的结构联系。比如在责任行为的初级水平中,对他人负责就是对他人在体育学习中的权利和情感的尊重,对自我负责就是能参与挑战,通过参与获得体育学习的良好感受并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能。在中级的责任行为水平中,对他人而言就是能帮助关心和指导别人进行体育活动,对自己而言就是能独立开展体育学习活动,对自己的体育成长负责。高级责任行为水平就是无论在体育场馆,还是在学校、社区、家庭等表现出责任行为和态度,无论是体育活动还是其它活动,都有一种尽责担当的意识、行为和情感。

此外海尔森根据学生的责任品质发展,对每一层级的学习目标提出了相对应的行为学习要素,为单元体育教学的设计奠定了基础。责任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负责、负什么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总体上看,他的责任学习内容划分在目标层面上指向抽象的“责任”品质,但在操作层面上以各种具体类型的体育行为要素为学习内容,这和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要内容领域是一致的。在内容体系的逻辑建构上,遵循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发展的阶段规律,反映了道德发展由自律到他律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如自我学习属于个人责任,帮助他人则属于社会责任等等。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每个人道德发展体现出混合阶段特征,所以人的责任素质表现并不是单一独立的道德素质,它的发展总是和其它一些社会能力要素体现在一起,如积极、努力、合作、参与、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等,也就是说人的伦理性品质和社会性品质总是相伴随发展,责任品质教育内容的划分和评价主要是根据优势责任行为水平的表现特征而确定。海尔森的责任教学策略也体现了这一点。

3实施策略

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模式包括道德讨论模式(两难问题认知冲突道德思考)和公正团体模式(民主参与集体认同道德发展)。海尔森认为,把这两种模式与体育活动因素融合,通过体育学习以及问题发现式的教学安排更能体现身体活动中道德教育的特点。所以,海尔森的体育责任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手段类型上包括认识促进、体验、选择、解决问题和自我反省、咨询等方法,这些方法体系结合课堂教学结构又可划分为2类,一是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责任教学策略,二是适应各个责任水平的道德责任教学策略。

3.1常规体育教学活动的责任策略

常规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责任策略主要包括在体育教学的导入、实施和结束整理阶段的教学策略以及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进行的师生之间的一对一学习辅导策略[8]。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把学生集中在一起,利用各种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责任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相对应责任发展水平提出指导意见;在教学实施中运用班级讨论的方式对本时课中学生的活动和责任表现进行讨论,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目的是让学生在班级讨论中体验集体决策的过程,慢慢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如体育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有不负责行为的发生等,以此对学生责任水平的表现情况和责任行为能力的变化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对责任学习意义的理解。

3.2适应各个责任水平的发展教学策略

适应于各个责任水平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学生所处的责任水平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9],具体而言:

水平1的责任发展目标是学会尊重他人,主要包括保障他人有运动参与的机会和权利,相对应的主要教学策略包括,教师授权于学生,让学生在公平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集体的划分。通过教材的运用性质的改变,增加体育教材的学习机会,如根据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等条件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或改变规则如篮球竞赛中规定必须每个学生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以及教学实施中引入“托罗普斯”运动项目以增加学生的运动学习机会。

水平2的责任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责任发现自身的能力,通过调整自己和他人、集体的关系以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体育运动经验。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让学生学会运动学习的调整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安排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合理理解个人成功目标以及提高学习者的活动参与力度及方式,从而持续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篮球学习中调整投篮距离的远近;排球扣球学习中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跨栏学习中划分学习难度,组成不同的学习团体,让学生自由加入,并依据难度的程度开展学习;对体育学习的成功标准做软性理解,激发和使学生保持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等。

水平3的责任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责任独立开展体育学习能力,因此改善和提高身体活动中个人和社会交往技能是有必要的。主要的教学策略有:帮助学生基于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开展独立学习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自身设定能控制和实现的体育学习目标以及学会制定各种类型的学习计划等。具体事例如在教师间接指导下学生能完成头手倒立完整动作或组合动作学习;学生能根据篮球战术教学目标制定阶段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等,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独自地选择和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

水平4的责任教学目标是基于相互信赖和协助,能站在他人立场上开展身体练习活动,并发挥教师小助手作用,组织体育学习。主要的教学策略包括:学会如何帮助他人学习和开展合作性体育活动以及集体目标设定等。如在单项运动技能的课堂学习中结成一对一帮助小组;球类活动中指挥学习小组参与体育竞赛以及相互观察帮助指导其他同学的运动技能学习等。

水平5的责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体育课外也能采取有责任的行为意识和能力。校外环境和课堂环境有所不同,责任行为表现的空间特性和道德行为实施的要求也是各不相同,而课外的责任行为水平表现的限定性更强,因此除学生的自我投入,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激劢与评价外,和不同年龄段的他人合作学习是较多的,所以除了水平1~4的教学策略教授之外,指导不同年龄的他人进行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的学习和实践也很重要。例如大龄学生指导年龄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开展道德责任的讨论活动以及模拟教学和在教师指导下教学反思以及培养学生具备指导他人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等。

总之,海尔森的体育责任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要让青少年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逐步承担起责任,在面临责任时有较多的思考、判断、合作和做决定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理解与我、与他和与群的关系,并逐步使学生的责任意识、情感和责任能力得到提高。

4评价和启示

海尔森基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和对身体活动过程蕴含有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的认知而开发的“TPSR”模式,是学校德育理论在体育课程和教学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他探索了一种通过体育活动开展学生人格形成教育的模式,也丰富了学校体育教育关于青少年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理论,对欧美各国的青少年的体育道德教育实践和研究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10]。海尔森所开发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对学校体育道德教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把身体活动和责任教育的结合作为体育课程中学生人格形成教育的基点,设计了一个较具体的责任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体育课堂和单元体育教学活动的安排。二是道德责任教学策略的分类化设计,即针对学生责任水平的不同而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推动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有序发展具有意义。但海尔森的责任教学模式理论中也有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如虽有责任水平的结构划分,但接受过责任道德教育后的学生道德责任水平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不清晰;教学中学生、教师和体育教材之间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和什么样的课堂运作机制中更有利于学生责任品质的发展,以及如何更准确地理解体育中的责任内涵和评价体育道德责任学习效果等问题。

海尔森的体育责任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实践对我国学校体育中道德教育的启示:

第1,必须重视青少年学生体育道德责任学习实践。社会转型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青少年的道德责任品质不会自然形成,因此必须重视青少年的道德责任教育,主动发挥体育课程教育的价值传播功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体育课程学科人格教育功能发挥的必然。

第2,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开展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能力。道德学习与运动认知教育、运动技能学习有较大的不同,道德学习重视潜移默化、个体感悟和生活践行,有较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练,体育教师只有实施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获得积极的德育效果,因此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中道德教育的认知和实践指导能力是必要的。

第3,要努力开发和探索适应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体育道德责任教育的理论。体育场景和生活场景具有一定差异性,责任表现的情景性特征要求责任教育必须和身体活动充分结合。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也需要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学生责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尽快建立起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

第4,要不断加强体育道德教育环境的建设。学生的道德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体育课程教育、家庭和社区体育活动都是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因素,我们只有逐步建构起合理的体育道德促进体系,发挥环境的隐形道德力量,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责任行为能力获得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现代责任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海元.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06-110.

[2] 毛振明,赖天德. 论体育教学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 中国学校体育,2005(4):54-56.

[3] 熊文,张健永. 学校体育中德育教育的多维审视[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80-84.

[4] 曲宗湖,杨文轩. 域外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 王琪. 从《公民读本》看美国公民人格教育[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1):28-32.

[6] 友添秀则[日]. 体育人格形成论[M]. 日本:大修馆书店,2009.

[7] Hellison D,Walsh D. Responsibility-based youth programs evaluation:investigatings the investigations[J]. Quest,2002(54):292-307.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9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体现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载体,它居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德育目标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德育课程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立足学校自身,开发学校德育课程,为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充实的理论支撑。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进与提升。师生参与是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高度关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结合,充分调动师生双重主体参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为课程开发提供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高度重视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可选择性,使课程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与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有益。

2.寓责任教育于各学科教学

新课程不仅强调德育课程的建设,更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就使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存在于德育课中,还要蕴涵在各科课程中。德育需要载体,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在课堂中进行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因为学科课程内容不仅涉及普遍客观的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内容要融合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育中,在方法上要以探究、商量和讨论为主,他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是学生进行体验的前提。新课程要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做好其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懂得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让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

3.适度灌输和积极引导启发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强调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体验责任,从而使思想得到提升,反对把责任感教育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条条框框,死记硬背。但是,我们并不是因此完全否认道德灌输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任何道德行为必然受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不受任何思想和理论支配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没有的,只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才能引导学生实践正确的方向,提出正确目标。当今是价值选择多样化的时代,而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很多事物还缺乏正确判断。如果学校、教师只鼓励自由选择或不加以正面理论灌输和积极引导,无疑是放任自流。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中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从而无法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人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新课程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仍需要适度的道德理论灌输与正确引导。当然,这里的“灌输”并不是简单的理论堆积,或一味地“管”“堵”“统”,而是强调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联系实际案例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正确认知。

情感维:激发“责任情感”是动力

1.开展系列校园教育活动

我校以“感恩”为题材开展了“心存感恩,成就人生”――“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师长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等主题教育活动,说感谢、写随笔、与父母师长深入交流、编辑家庭老照片、了解家史、分享情感体验。通过感恩教育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唤回孩子的感恩真情。以“民族精神”为题材,举行系列教育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发挥优秀示范群体的同伴效应,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领校园

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学生应该被引导形成优秀示范群体,在他们自身不断追求进步的同时来影响整个学生群体。学校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要通过认真考察,在学生中选拔产生,要发挥他们在校风学风建设、社团管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时,校园应重视舆论的作用,通过校园网、学校广播站等在校内外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与丑恶现象。舆论宣传应注重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指导道德选择,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力量与道德机制,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整体面貌的改善,使道德建设不断迈向新台阶,从而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造就一支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为人师表。教师的师德高,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以言立教,而且要以身立教。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教育机制,建立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将教师的师德与教学质量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促使教师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意志维:锻炼“责任意志”是保障

1.加强自我教育

社会责任感是一个由己及人,由内向外,逐渐扩展、升华的情感体系。在这个情感体系中,学生要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过程。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要树立“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有勇于、敢于承担责任的意志。社会责任体现在很多微小而具体的地方。台湾名校校长高震东就认为“天下没有大事,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要培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和意志。

2.引导真实道德冲突

新课程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力求改变以往教育中常常出现的学生“知行相悖”的现象,引导学生正视道德冲突。虚拟道德冲突情境中的道德教育,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道德认识问题,或引发道德情感,但是这些不是真实的道德冲突,和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毫不相干,通常也并不向受教育者提出道德行为要求,未必能真正形成道德意志或导致真实道德行为。因此,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所设置道德冲突的真实性和道德结构的完整性,提出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真实冲突,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要求,加强道德实践,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产生。比如在讨论“爱心”时,可以鼓励同学们给地震灾区的人们捐款、捐物、献血或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身边的人。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嘴上说一套,而在德育行为中又缺乏意志,言行相悖。

3.尊重学生权利,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责权主体地位。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应努力改变管理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管理主体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重要意义。在现实中,我们要通过团委和学生会干部竞选上岗、纪律值周、劳动值周、学生监督小组参与学校部分工作的监督与评价。每学期定期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在校园网上开设学生论坛,开通24小时学校热线电话,开展“我为学校献计献策”活动等等。学校和班级对此应给予重视让学生都来体验承担责任的甘苦,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主动负责的精神。

付诸“责任行为”是关键

1.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上有其自身的优势。学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德育研究性课题为抓手,让学生在亲身参加实践与探索研究过程中,去发现、思考、分析乃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获得丰富感受、体验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中,完成道德的内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题研究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师生感情。学生在选择承担个人任务时,责任认识能力、责任选择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承担任务时,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得到增强。研究性学习活动也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都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有利于巩固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2.组织各类青年志愿者活动

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个体与他者、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社会,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将责任情感真正付诸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实践中成长,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渠道。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个绝好的载体,它突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如:敬老服务,到德育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爱心助学和义务献血;到交通要道义务执勤,到社区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每年植树节参加义务植树等等。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10

一、完善自我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

恩格斯说过:“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2]大学生责任感培育首先要增强大学生责任主体意识,通过在强化责任主体认知、凝练责任感培育内容,以此激发完善自我、改造自我的热情,这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强化责任主体认知

大学生的责任感能否得到提高,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强化大学生对责任主体的认知,认识到自身作为责任主体的重要意义。主体意识的强化促使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分化为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理想的我通常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是个体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想象和希望;现实的我通常指个体当前的自我发展水平。[3]通常情况下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产生了主体自我教育的动力。大学生主体在自我教育的动力激励下产生接受责任感教育的需要,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接受责任感教育。自我教育以现实的我为出发点,以实现理想的我为落脚点,自我教育的过程是缩小两者差距的过程。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首先我们要确定大学生责任感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责任;注重物质享受,缺少精神追求;注重个人发展,忽略家庭责任。这些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其现实行为的反映。当大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觉醒,会产生自我教育的动力和热情,缩小与理想的我差距,责任教育的目标也就顺利实现了。因此,我们应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把强化主体意识作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的逻辑起点,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责任动机,诱发责任行为。

(二)凝练责任感培育内容

理想自我的形成还需要对自我教育的内容进行认识,即认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内容。责任主体对自我教育的内容认识越深刻,越能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动力。当然,责任感培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大学生主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进行责任感培育。

责任感培育涵盖入学教育、暑期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明离校等多个层面,贯穿大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时期,重点突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一年级新生加强个体责任,在校规学习、学风建设、环境适应中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明确自身责任使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集体负责。二年级学生中以专业拓展、暑期实践、志愿服务为突破点,通过学术沙龙、课题调研、支教等形式,推进责任感教育的深入。三年级学生着重加强创业就业教育。通过职场模拟、生产实习、课题项目等形式,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年级是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通过职业道德、就业创业、文明离校教育活动,帮助毕业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强化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走向社会迎接挑战。

二、创新自我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率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进行的,是自觉的行为,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4]自我教育一般包括自我学习、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自我教育的完成情况,从而影响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效果。创新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大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中自我学习,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壮大高校主流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5]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部分还是采用灌输授课模式,大学生被动、被迫接受道德教育,这样的效果显然是不高的。因此,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要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同时加强家风家训、爱国等传统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由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变,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角。课堂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课本上责任感知识,不如直接感受深刻。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大学生分小组进行实事热点问题调研,拍摄反映社会问题的微电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辩论赛、讨论会、观看传统文化影片等。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承担责任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建立实践基地

责任感培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实践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自觉要求,促进责任感的形成。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在学校内外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机会,为责任感培育提供场所。实践基地包括献血服务、扶残助残、敬老服务等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实践基地也应该体现专业特色,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其对自身、对集体的责任感。理工科类院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生产实习;师范类院校可跟不同的学校合作授牌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就业实训。学校内部的实践基地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内部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这些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提供物质支持。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学习专业知识、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其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形成责任自觉意识,提高自己的责任行为能力。

(三)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

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5]第二课堂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保证。学生组织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载体,起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要重视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学会对集体、他人、自己负责。[6]同时,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德育教育作用的、形式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能让大学生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活动中的自我教育加深大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和认知,也增加责任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营造自我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外部条件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环境影响人思想品德的发展。只有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才能提高自我教育的实效,促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现。高校环境一般包括物质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网络环境,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同化大学生的行为。因此,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为培育大学生责任感创造外部条件。

(一)构建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校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与布局,图书馆、宿舍、教学楼、绿化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应该是舒适的、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在心情愉悦中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

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加大图书馆的资金投入,购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两学一做等关注社会书籍,关于传统文化、中国史世界史等文化书籍,关于大学生励志、成长成才等相关书籍,这些书籍能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培育社会责任感,也让大学生更多的关注自身成长,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培育个人责任感。在宿舍建设方面,完善宿舍生活设施,良好的居住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培育集体责任感;同时在宿舍公共区域张贴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等宣传海报,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培育社会责任感。在校园景观建设方面,增加体现校训校风校史的建筑,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设置名人雕塑、校友风采、名言警句等,通过榜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二)创设校园文化浸润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能够更好刺激大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将德育内容转化为自我认知,可以帮助大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学风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水平。高校要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展现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培育责任感。严抓考试作弊、学术腐败、论文抄袭,以实际行动改善校园责任感缺失的现象。第二,树立校园榜样。通过榜样示范展示优秀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励鼓舞大学生,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激发大学生责任感的生成。[8]开展十佳学生评比,树立爱岗敬业、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优秀学生标杆,促进大学生以其为榜样,促进责任感形成。第三,发展朋辈文化。大学生在朋辈群体关系中更容易交流与互动,相互影响更大。在大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学习、心理帮扶,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促进帮扶目标的实现。开展朋辈群体活动,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的责任感在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创造健康网络环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给大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资源,在开阔大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当然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掺杂着多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的冲突,这些也会误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确保网络环境健康良好,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是进行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新的突破口。完善校园网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在校园网设立道德教育、社会热点讨论、爱心服务等专栏。利用QQ、微信、微博等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责任感教育的内容传达给学生。从制度上净化网络空气,控制黄、黑色垃圾信息侵占网络空间,及时把控校园网络信息的健康性、安全性,避免大学生接受不正确信息的影响。鼓励大学生自主经营自媒体,学生作为主题经营公众微信号,自觉选择、传播良好的网络信息,增强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潜在的责任感教育的过程。

四、完善自我教育评价机制,保证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效果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教育也需要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调整自我教育方法和内容,引导自我教育科学化,增强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良好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因此需要从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同时也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领导的因素。

(一)进行责任教育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是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自我教育主体进行改正错误,检验自我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接受了责任感教育与自我教育之后,对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以理想的我对照现实的我进行自我批判,在反思中以自我实现为标准,完善自我。

责任教育自我评估的前提是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责任感现状,了解自己是否存在“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勇气不足”的“三不”典型现象:对于任何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不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什么事情都不去关注,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都不关注;不能勇敢面对和承担责任。其次在自我教育之后,大学生能用积极的态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对于责任感培育产生的效果,即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的改变有清楚的认识。自我教育的良好效果也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改变上:认真学习,规划未来;关心国事,关爱他人;有勇气做一些体现自身责任感的事。这一良好的教育效果也会进一步促进自我教育的持续发展,从而为责任感培育增添动力。

(二)建立责任教育目标实现考核体系

自我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责任教育目标考核体系的主体依然是大学生主体。责任教育目标考核,能够反映自我教育内容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更能反映出大学生主体对责任感的认知与行为情况。

一是大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情况,包括对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个人责任感、他人责任感等责任感内容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只有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责任认同,形成承担责任的毅力、勇气和信心,才会有践行责任感的行为。二是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情况,这是较明确的考核内容,主要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的行为中。社会责任感反映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关爱集体;家庭责任感反映在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个人责任感反映在认真学习、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自然责任感反映在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建立责任教育外部环境考核体系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中,除了大学生之外,高校教育者、部门领导也需要纳入考核体系,完善高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提供自我教育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需要将平时开展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活动情况和实效纳入工作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校园文化活动数量,都能体现出学校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效果。数据指标也能客观地反映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促进德育工作的改善,使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更好结合起来发挥作用。高校实践基地数量、学生组织运行状况、校园环境建设情况,是高校为自我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的考核指标。为了落实考核工作,高校应该实时追踪自我教育环境的质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轻松的教育空间,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培育责任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五、结语

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大学生把人生价值的追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联系在一起。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德育教育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完善内容、创新方法、营造环境、进行评价等过程,最终实现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2]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1.

[3] 张官禄.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机制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4] 黄蓉.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5] 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6] 朱九思,蔡克勇等.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11

1 前言

党的十以后,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中国梦,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响。实现中国梦既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实现中国梦应是每个中国人的话题,但本文仅限于在校大学生,因为第一,笔者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有这方面的责任;第二,在校大学生人数多,2013年毕业生接近七百万;第三,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希望。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一个民族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青年,特别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四,目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逐渐淡漠的趋势,加强其培养已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 理论篇

2.1 责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分内应做的事”

责任是人类社会个体根据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社会角色,自觉、自愿接受而且是应当完成的事情。责任的内容是社会的自然存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责任不是平均分配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扮演的角色多,角色重要,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就多,也就重大。

2.2 责任感是“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心情,也叫责任心”

承担了责任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去实现,就是负责任,就是有责任心。实现了责任,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也就是实现了个体的人生价值。逃避、推卸责任,对责任打折扣,就是责任心的丧失,不负责任。如果不负责任,就会给自己、他人、社会带来巨大地损失和痛苦,就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法律严惩。一个人德行的好坏,主要依据个人自觉执行责任的程度和责任失误的程度来衡量。

2.3 社会责任感就是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对在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对他人、社会所应尽的职责,履行社会义务和个人使命的一种强烈的自律精神和人格素质

简言之就是对社会的责任。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风貌,他所展现的是一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崇高使命,是价值观和理想的高度统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

2.4 责任感教育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国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把“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现在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责任感教育仍未引起重视,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2.5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本应肩负历史责任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有明显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2.5.1 一部分学生不了解什么是社会责任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

尽管有文件规定基础教育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然而我们感叹从小学到中学仍是应试教育,小学考个好初中,初中考个好高中,高中考个好大学,好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好工作就是少出力挣大钱。我们的大学生,就这样被模式化了。于是不知不觉间,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不合格的人才,身体素质不合格,道德素质不合格,心理素质不合格、没有利人精神,没有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

2.5.2 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客观,不全面,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开始凸显个人主义,无视集体与社会的公共利益。凡事从自身出发,以自己为中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对社会责任感逐渐淡漠。如学生干部竞选,多数人的直接动机已不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赢得一份辉煌,为自己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入党动机也是一样,带有鲜明的个人功利色彩。择业时,考虑的也是自我多,社会需求少,对国家的社会现象的关注关心越来越趋于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觉得社会责任与己无关。

2.5.3 行为上注重权利享受,轻视义务履行

典型的表现就是荒废学业,或拿不到文凭,或有张文凭,并无真材实学。很多学生把“获得一张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的,然而这些人并不刻苦学习,而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充分享受自己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手机、电脑、耳机,恋爱、旷课、不及格......他们向往美好的未来毋庸置疑,但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忘记了在校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义务,忘记了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义务,忘记了学生的根本责任,往往凸显出对自我不负责任的一面。他们只想花钱,不想挣钱。只想挣钱,不想出力。只想找份好工作,不想自己能干点什么。没有责任心,把父母的钱打水漂,不心痛。有资料统计,近70%学生毕业时突出的感受是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心里空落落的。

2.6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有多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无忧无虑,所以方言称“立事”晚。上了大学还是个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立事,懂事”即责任感方面,农村穷苦人家的学生略好于城市学生。进入大学,贪图享乐,面临压力,过多关注自己,缺乏认同感,没有人生理想和前进目标,弱化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社会上不负责任的现象,如官员的不作为,名人的虚假广告或不良行为,医患关系激化,假冒伪劣产品等,使大学生觉得理想信念遥不可及,从而表现出没有兴趣,没有所谓,没有意义的无责任倾向。社会上的功利化倾向影响到家庭和学校,使家长影响到孩子,他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直到大学仍脱离不了功利化影响。目前,高校也存在功利化倾向,单纯追求人才培养的捷径和速度,跟着社会需求跑,把考研、专业课、应用技术教育放在首位。忽视了人文教育,忽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导致人才责任感文化的断层。

3 实践篇

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日益弱化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其培养的途径、内容和方法应是多样性和开放性的。

3.1 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政治理论课可以设专章专节专题,甚至是专门学科,全面、系统讲授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虽是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但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撰写专题论文,参与集体讨论、演讲,进行自我教育。

3.2 发挥一切学科课堂教学的人文渗透作用

一切学科,所有任课教师都应把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学中应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特别是挖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将其积极因素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给予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如先秦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仁政”,忧民所忧,乐民所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五四”时期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直到今天的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村官……他们的美集中在一点就是为社会做了自己应做的事,为社会尽了自己的责任。

3.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教育在西方是从小孩时就开始的专门教育。而在中国则是在涉及到推进民主政治时才提及公民教育。其实公民意识不仅仅体现在民主意识,而且体现在所有的社会责任上。公民教育的核心就是责任教育,就是培养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然后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公德意识教育,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民主与法制意识教育等等。

3.4 学校行政部门针对学生的工作内容力争贯穿责任教育主线

当前高校都在抓质量工程,抓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关键是针对学生学风不浓而开展的,但关键是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浓。如何让大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进而懂得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才是搞好学风建设的根本。再如感恩教育,这些年以来党和国家在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在招生录取、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面,贫困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应想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感转化为自强不息,掌握本领的动力。所以高校应进行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社会责任感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指“具有校园特色的有大学生参与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社团、传媒、讲座、沙龙、文化设施、校园环境等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校园文化、丰富的校园活动会给大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过程,使责任感意识成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笔者所在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宿舍管理工作“书院制”。将文化建设引入学生宿舍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将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应是通过“书院”进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努力建设责任文化。

3.6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社会这个大舞台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生活背景,不可替代。第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承当责任,只有承担责任才能有愉快的生活体验,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巩固已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同时让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真正树立起社会责任感。

4 小结

在实现中国梦的大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以国家为己任的思想,真正树立起对祖国、对民族、对社会、对职业、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大学教育应担起这个责任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自己活动范围和力所能及的事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校的教育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会,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2011-4-25.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

[3]王继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李上献,王媚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长沙大学学报,2010,(1).

[5]杨能山.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3):74-75.

[6]金一斌.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

[7]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8,(1):184-186.

[8]李荣娟,施雪华.公民意识教育正当其时[N].中国教育报,2008-3-11(3).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12

[1] [2] 

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篇13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xx年至xx年和xx年至xx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xx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xx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

(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

(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

(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

(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xx年平均分为93.6分,xx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探索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一方面:

(1)本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订阅了有关教学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小学数学参考等接受再教育;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