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选修总结实用13篇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1

一、降难减量――《必修一》教材的处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学的基础和源头,它涉及与后续学习密切相关的章节有:

1.物质的量:高中计算的基础

2.离子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基石

3.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学习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识的载体,但选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统学习

《必修一》每一个章节都直接决定以后的化学学习效果。但理论章节需要深层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记忆,短时间高强度的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可以把非金属中硫和氮等内容放到高一下期去处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抛砖引玉――《必修二》教材的处理

《必修二》将高中化学的难点知识分散在必修和选修教学,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分割和衔接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各章可作如下处理:

1.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内容:在化学键基础上补充分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相关知识。

目的:为有机化学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做理论支撑。

2.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内容:将原电池和电解池内容分为必修二和选修四切割教学。原电池(除盐桥)所有内容,及化学电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学,而在选修四不在进行化学电源的教学,重点进行电解池的教学。

目的:保持知识完整性,避免重复教学,浪费时间。

3.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内容:必修二主要针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而选修四主要进行化学平衡的教学。

目的: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4.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甲烷

内容: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适当拓展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目的:构建基本有机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质,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注意:教学分割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梯度地教学,尽量不重复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温故而知新――选修教材的教学

选修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上的提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必修课程的知识,紧扣必修课程展开教学。

1.“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

该书与必修的衔接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应在对必修教学内容适当复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新课教学。下面将必修二和选修四知识要求程度相关内容总结如下:

(1)化学反应与能量

《必修二》:能总结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能定性描述化学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关系。

《选修四》: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从化学键的角度对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进行计算。

(2)电化学基础

《必修二》: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化学电源。

《选修四》:复杂原电池的理解,电解池的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原电池、电解池的综合运用。

(3)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计算,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学反应有限度。

《选修四》: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复杂内容及平衡常数的应用,会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2.“选修五――有机化学”的教学

在必修二的基础上补充。

(1)命名:必修二补充烷烃的系统命名,选修五学习多类别同系物的系统命名。

(2)同分异构: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的同分异构,选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异构。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烃,烯烃同系物,选修五拓展到各类有机物。

目的:《必修二》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有机学习思路,在选修五教学中再逐步提升。

3.“选修三――物质结构”教材的处理――融合必修二,谨遵考纲。

《选修三》的知识应谨遵考纲。在回顾必修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在选修三的相关内容中融入必修二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用物质结构知识辅助记忆理解元素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并回顾元素化合物知识。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2

一、试题结构

新课标理综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学科选择题(全为单选),每题6分,共36分,第29、30、31、32为生物学科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部分全为非选择题;第39题为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内容,共15分;第40题为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也是15分。生物部分共有12个题,分值为90分,其中必考内容约占 83%,选考内容约占17%。生物部分(90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30%,比大纲卷的比值24%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大纲卷没有选考部分,所有题都是必做,选修部分内容穿插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分值也不固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如2009年12分,占总分72分的17%;2010年18分,占总分72分的25%;2011年6分,占总分72分的8%。第I卷选择题部分有5道题,每道题6分,共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有4道题(31、32、33、34),共42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9道题,分值为72分。生物部分(72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24%。

二、试题内容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命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以及选修部分内容。从大纲卷来看,2009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见表2~4。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详见表6~8。

从表2~4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中,共涉及必修部分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六章内容。没有涉及到的有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共三章内容。选修部分考查了免疫、C3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等知识点。

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的进化一章三年只考过一次(2010年),6分,在整个考查内容中占分最少,排序倒一。

(2)细胞一章内容逐年增加,2009年0分,2010年6分,2011年9分,分值占总分的12.5%。三年共计15分,平均占总分(72×3=216分)的6.9%,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二。

(3)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2011年没考,三年共计29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3.4%,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三。

(4)生物与环境一章年年考,三年共计33分,2011年17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3%,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四。

(5)遗传和变异一章年年考,2011年分值最少为10分,三年共计34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7%,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三。

(6)选修部分内容,2011年6分,占总分的8%,2009年12分,2010年18分,分别占总分的16.7%和25%。三年共计3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6.7%。

(7)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2011年分值最高达到30分,占总分的41.7%,是历年最高的;2009年是27分,也是当年最高分,占总分的37.5%,三年创造了两个第一。三年共计6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29.2%,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一。

为了便于研究比较,将新课标教材内容,按大纲教材对应内容编排顺序章节名称列表比较,如新课标教材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细胞的生命历程》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进化》模块的1~6章对应大纲版教材的《遗传和变异》;《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与环境》。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和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见表6~8。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数,由72分增加到90分,遗憾的是还是老九(在九个学科中排位第九);其次是选修部分常态化,一是分数固定,15分,二是选作,从选修1和选修3中任选一题,三是题型固定,为非选择题,不像大纲卷,一年一变,有时分数多,有时分数少,有时是选择题,有时是非选择题,随意性很大,以命题者的喜好,漂浮不定。

从表6~9可以看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考过一次(2010年),考查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选择题6分,占三年总分(90×3=270分)的2.2%,在必考部分排序第六,倒第一;生物与环境部分,2009年11分、2010年8分、2011年12分,三年共31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1.5%,在必考部分排序第二,倒第二;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2011年分值达到21分,是三年来最高分值(2009年13分、2010年6分),也是2011年仅次于细胞(23分)部分,属于第二高分内容,似乎有加强细胞部分的意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三年共有40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4.8%;遗传和变异部分2011年只有8分,是历年来最低分,也2011今年所有考试内容中最低分,是否今后要弱化这部分内容,值得关注,三年共计45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6.7%;细胞部分2011年分数最高,为23分,也是历年最高分,2009年12分,2010年12分,三年共有47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7.4%;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2011年为11分,是历年最低分,也是2011年所考部分第二低分,三年共计56分,在三年中考试占分最高,占三年总分(270分)的20.7%。

比较表5、9、10可以看出,新课程卷突出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占百分比为20.7%,其次是“细胞”占百分比为17.4%,再次是“遗传和变异”与“选修”都占百分比为16.7%;大纲卷突出考查了“新陈代谢”,占百分比为29.2%,其次是“选修”占百分比为16.7%,再次是“遗传和变异”占百分比为15.7%。新课程卷把“生命活动调节”放在第一,大纲卷把“新陈代谢”放在第一,新课程卷和大纲卷都把“遗传和变异”排在第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地位有点不符。

三、近三年新课程卷特点

河北省2012年高考改用新课程卷,所以,大纲版生物试题特点不再赘述。下面只把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特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总体来说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如2009年第1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2009年31题检测基因中是否有内含子的DNA与RNA的杂交实验,与《遗传与进化》P.60思维拓展题DNA分子杂交相关。2011年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4题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2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1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组合,2011年第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疫”内容的考查,第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内容的考查,第40题(3)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考查。

(二)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每年都涉及到实验题目,并且所占分值较高。2011年尤为突出,在12个题中,有5道试题是实验题。第6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部分19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此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第1题、第4题和第39题是教材探究实验的变式,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通过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了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2009年第31题以“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对DNA分子杂交原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009年第32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实验题,以教材实验(《稳态与环境》P.75~76)为蓝本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010年第3、30题也都是实验题,第30题素材来自潘瑞炽、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学》(下册)P.216生长素发现史所列举的经典实验――豌豆劈茎法(将黄化的豌豆茎用刀劈成对称的两半后,放置水中,劈茎的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里的劈茎则向内弯曲。生长素的溶液和劈茎两臂向内弯曲的程度成正比)。重视实验考查,很好的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学科内综合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全卷无偏题和怪题,试题围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展开,题意明确、层次清晰、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表述较严谨、简洁流畅,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点知识重点考、连续考,如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见表6~10。

由于综合卷试题数量少(共12个),为了提高考查知识覆盖面,加强学科内综合就成为必然。如2009年第3题;2010年第3题;2011年第6题、30题等。

(四)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3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板块,在高考中约占化学总分四分之一以上,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机化学被分成两个部分,即《化学必修2》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二者在内容设置、教学难度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在《必修2》涉及有机化学的单元中,教学内容以典型有机物为切入点,在初中学过的常见有机物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限制,必修模块中的有机化学内容没有完全展现有机化学自身内在逻辑体系,没有强调官能团的概念,更没有根据官能团对有机物进行比较系统分类整理。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着“物质、性质、用途”这样一条思路对所选取的代表物质进行介绍。由于较少涉及有机物类别概念,这种教学流程与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针对未分科前的高一学生,属于化学课程中的“通识教育”阶段,教学内容紧贴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天然气中的甲烷、白酒中的酒精、食醋中的醋酸等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一方面普遍感觉比较简单,入门相对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削弱了对知识进行有深度的总结等方面的要求,必修部分的知识对于将来选择理科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细碎,知识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难以实现理解基础上的体系化。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教学对象是理科生,因此在教学难度、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升。这种变化对于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的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尴尬,因为如果按照新课程的排布顺序,《选修5》的教学时间是高二下学期,即学完《必修2》的一年后。此时教师往往因为学生已经将有机化学知识基本遗忘而不得不先组织复习,甚至将必修板块的有关知识重新再讲一遍。这样的现状不仅导致时间上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学校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将《选修5》的教学时间提前到高二上学期,与《必修2》直接串联,希望从时间上缩短有机化学知识在必修与选修之间的距离。但《选修5》中涉及到化学平衡和价键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基础需要做必要铺垫准备,否则会对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所以有机化学知识的衔接不只是教学时间的简单调整就可以完成,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化学教研组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具体而言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经验:

1. 贯穿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有机化学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有机化学板块教学设计中始终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强化这个由个别到一般的基本思想,为后续的各类有机物的学习搭建科学的理论平台。

如在《选修5》的“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中,我们从回忆学生已经学过甲烷、乙烯等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入手,推演出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的差异,归纳同系物在性质上的递变性。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结构决定性质”是今后研究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体会分析有机物的官能团推测物质性质的方法。

2. 充分利用探究型实验,切实做好教学衔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可从学生较熟悉的相关实验入手设计探究实验,以创设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模块学生已经学习“苯的溴代和硝化反应”,知道苯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而在选修阶段学习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推测甲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再通过借鉴苯的相关实验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的作用”探究实验中,可以利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考虑甲基和苯环的相互影响,使学生从官能团相互影响的角度加深理解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利用信息技术,以“慕课”“微课”等形式活化教学衔接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和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日益成为学生课余拓展学习的热点。在“慕课平台”建设方面,我校化学教研组着力于开发研究性学习、生活化实验开发和探究实验选修课等多种主题的系列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化学学习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尤其在有机化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丰富而具有综合性的课题学习,提前帮助学生熟悉相关化学理论,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与选修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灵活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将两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衔接与整合。

【参考文献】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4

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人为本,学生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其课程体系仅仅设置了少量的必修课,却设置了大量的选修课,在规定的学籍有限时间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该课程心仪的任课老师,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按照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够规定的选修学分,同时完成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达到了学校毕业的最低总学分即可毕业。

2.完全学分制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其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在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既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体现院校特色,同时也要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2.1完全学分制下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2.1.1减少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该以选修课为核心,必须范围广、门类多,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兴趣爱好的需求,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南方学院原来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再此基础上,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压缩了必修课的总学分,提高了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比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全校共享;另一方面鼓励老师从学科建设需要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出发,开设出充足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便给学生有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

2.1.2分层次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完全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应具有层次性和模块化课程组合结构。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选修课程内容要遵循“宽基础、活模块”的原则,实施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保证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时,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有效整合,进行模块化的选择,注意打破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体现学科内部课程结构衔接的纵向性以及学科之间课程结构整合的横向性。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行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设置不仅考虑了课程群的层次性,也实行了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将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平台即综合素养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又分别分为不同的模块。

2.1.3设置专业方向模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选择就业方向。完全学分制的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课平台下设置三大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模块。在专业限选模块中,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方向模块: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每一个方向分别有七门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的课程可以作为任选课去选修。限选课方向模块的课程设置既可以突出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的综合能力和特色,也可以保证学生在各个专业方向上知识和能力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1.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南方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增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素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实践应用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了实践教学平台,分为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任选课实践教学环节三个模块,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执行上加大了力度,统筹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内容,保证了其科学合理性。

2.2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物流管理专业结合南方学院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査分析广东省内各物流企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针对性的优化和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出创造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理论课和实践课组成,毕业总学分在150~155之间。结合课程性质和课程结构,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如图1所示。

(1)综合素养平台综合素养平台课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包括综合素养必修课、综合素养限选课、素养任选课三部分。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数学、人文类课程如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与科技进步、国史国情教育、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通达思维、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素养限选课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等课程,通识模块包括国史国情教育和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两大通识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置四门课程’必须选修每个模块中的一门课程。素质任选课可以是由全校教师开设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供全校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开班,也可以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中关于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的课程,经学校认定后可算作学分。

综合素养平台课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综合素养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比例的30%~46%左右,其中,综合素养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9%,综合素养限选课程占1%,素质任选课程占0?16%之间,为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的基本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学好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专业课平台

专业平台课包括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本专业学科的基本技术知识,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专业面的宽窄程度,因此,这类课程的设置不仅知识的覆盖面相对比较广,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具备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为了体现南方学院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尽量综合化,主要是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务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专业方向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本身和行业市场信息的变化,体现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普养学生在专业的某一领域或具体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具有灵活性、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性的特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分为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企业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国际物流方向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通关实务、物流专业英语、外贸单证实务等。专业任选课包括任选课和慕课(MOOC)两类’是为了拓展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项目管理、市场调査与预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金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经济地理等三十多门课程,而慕课课程需要经过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可作为学业学分。

南方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平台课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比例46%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占该专业毕业总学时的20%-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占13%,专业任选课程占13%左右。

(3)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课包括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程任选课。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创业就业实践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学、就业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指所有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所有开设的实验课程以及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实习的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课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运营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调研与预测、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均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有物流仿真、网店运营实训、物流管理案例分析等;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实践主要指申通快递校园超市、韵达快递校园超市实习等;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主要指学校组织学生统一在广东南方物流集团、宝供物流等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去实习,都需实习单位出具实习认定书之后才能认定为学分。第二课堂任选课包括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发表的相关论文、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调研报告、获授权专利、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社会调査和社会体验活动等。

南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设置的学分占整个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重比较大,实践教学的累计学时占专业毕业总学时的30%以上,从整体上培养了学生的调研分析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3.完全学分制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3.1加强师资建设,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

学生在完全学分制下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老师,这对教师的要求就会更高,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开设大量结构优质量高的课程,学生才能根据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课程,从而实现完全学分制下因材施教的目的。南方学院在师资建设方面主要来自于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传统高校的老师,具有高职称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一部分来自于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方面有可塑造能力、可以将企业经验和思维融人到教学当中的高学历人员;另一部分来自于海外有教学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士,能在教学中引进海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经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这种结构相对合理、学院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开设了高水平、受欢迎的大量选修课程,再加上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推行,既保障了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也保证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2实施导师制,对学生选课进行综合指导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独立地安排学习时间、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师,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又比较模糊,很难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较为宽松的完全学分制环境下,难以设计并优化符合自己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容易出现乱选课、选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片面追求学分而不用心学习等现象。因此,要想保证完全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导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否则就只能流于形式最好选择该专业和相关专业的老师。导师的职责就是从学生人学直到毕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符合自身的专业课程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便于课程的选择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实施完全学分制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习环境,赋予学生无论是在选择专业的课程上,还是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甚至整个本科过程的学习年限方面都有更大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持久性,而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持久性。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后才能有效的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

3.4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障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顺利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南方学院共有1000亩的占地面积,目前已投人使用10栋教学楼,4栋实验楼,2栋办公楼,1座图书馆和6处体育馆。目前全校已经投入使用总值5425.39万元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53间的实验室,194间的多媒体教室,为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书馆有2.9092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藏书354.4万册(包括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以及共享的中山大学图书馆电子图书)。为保证选课制的高效实施,南方学院定制了一套适合完全学分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学生教学信息管理和学生选课、教师教学评价、教学资源以及生活资源管理(水电饭卡消费),这些技术支持为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5

二、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分布

1.按课程类别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分为社会实践、职业技能、兴趣特长以及知识拓展四个类别。从表1可见,课程类别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兴趣特长类和知识拓展类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社会实践类和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是实现普职融通与改进学习方式的有效载体,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不足20%。

2.按区域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从表2可见,课程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约7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由于申报数量过少,导致立项比例约25%。

3.按城乡布局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是促进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为此就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从表3可见,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首批城市高中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90%,第二批立项比例降为81%;农村高中由于硬件不佳以及师资力量欠缺,加上成果意识淡薄,申报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导致立项比例偏低。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普通高中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从表4可见,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80%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比例不足20%。

5.按学科划分分类

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旨在为全市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体系,为此就必须兼顾学科协调发展。从表5可见,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体育与健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化学、物理与生物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这与教师的固有思维息息相关,高考学科教师常常只注重必修内容的教学,不善于去挖掘相关学科的选修教学内容与方式。

(二)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情况

1.多数学校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基础较好,课堂教学水平较高

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各普通高中学校充分释放师生的课程开发权,积极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不断加强选修课程评价。从课程师资与水平、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纲要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支持与保障等维度出发,确立了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名单,这就确保了精品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前期建设基础。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多数项目组在立项后,进一步梳理了课程纲要与教材讲义,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重视课堂教学研讨和改进。

2.部分区县与学校建立了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不少区县积极贯彻执行市教委关于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对于项目建设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场地保障和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教师的自主精神。此外,部分区县还针对市教委政策精神,制定了区县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专家引领、学校支持以及经费保障,对区县精品选修课程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统筹培育的作用,实现了学校选修课程的合理规划、区县选修课程的精心培育以及市级选修课程的精品示范,形成了三级联动机制,有利于项目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3.多数学校着手系统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发挥精品的示范作用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其辐射示范的作用,借鉴精品选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方式与方法,将其运用到其他选修课程建设与发展中,进而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的选修课程体系。比如,重庆八中经过引领探索阶段、成长系统阶段以及成熟深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推进校本选修课程的系统规划与发展,学校探索必修课的选修模式以及选修课的内容整合,并在每个学科选择3门课程作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范畴,同时以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来探索尝试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在其他选修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三、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的立项申报,课程负责人、学校领导以及区县教委都很重视,对项目申报表认真填写、反复研讨。然而,获准立项后却疏于建设与管理,对精品选修课程的深化研究与建设不够。如有的精品课程团队,立项后没有组织相关的教学研讨,在课程标准研制、教材修订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精品案例搜集等方面没有进展。区县和学校层面的跟踪检查、管理、投资有时不能及时到位。学校普遍缺少“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二)师资团队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调研中发现,师资团队建设主要存在部分课程负责人年龄老化以及主讲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如,部分课程负责人即将退休,课程团队却暂时没有能够承担起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与管理重任的教师,因此积极培养接班人就成为当务之急。老中青相结合、各专业相匹配的师资团队,有利于精品选修课程持续性、综合性发展。部分课程团队主讲教师数量过少、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也不尽合理。

(三)成果物化意识普遍比较淡薄

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成果一般可以分为基本认识类、操作技术类和实践探索类,具体表现为调查报告、实施方案、教材、评价标准以及精品案例等。中小学教师由于受教育评价制度、自身生存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惯习的影响,缺乏成果物化意识,不能自觉主动地将教学、教研、教改、育人等成果进行积累、传播与共享,这就阻碍了选修课程的深度发展。

四、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管理办法,建立定期督导机制

为了加强和完善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管理,确保项目立项、建设、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委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必须明确管理的组织机构,廓清相关机构的职能职责,确定申报与立项、建设与指导、评审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的内容与要求。此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启动市场建设阶段、中期建设阶段以及评审验收阶段的定期督查机制,协同教研机构做好督查与指导工作,确保建设质量和水平。

(二)各级教研机构要深化项目研究,加强项目调研指导

教研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研究、指导与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精品选修课程建设作为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教研员有必要深入研究选修课程建设的策略与方法、指导选修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服务建设成果的提炼与总结。为此,教研员有必要加强精品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的调研指导,促使项目学校推出精品成果,并在全市发挥辐射效应与推广作用。

(三)普通高中学校要明确建设目标,注重总结提炼成果

要实现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明确建设目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对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步骤、保障以及预期成果做出明确的规划,这能够很好地统筹与引领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与管理。

2.编制课程标准。课程团队要从选修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维度着手,提出基于学生学习基本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3.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教学材料,进行教学内容编排时,要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突显课程目标;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符合学习规律;生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作业适当、活动适合;体现个人经验、乡土知识、民族文化与国际视野的结合。

4.重视团队培育。精品选修课程的建设、深化与发展,需要教师着力挖掘选修课程的育人价值,着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离不开课程团队的实践智慧与研究能力。团队培育要评选校内优秀教师,优化团队年龄和学历结构,加强针对性培训,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还可以把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校外,加强学习与培训。

5.深化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真实反映学生参与精品选修课程的态度与成果;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重在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等要素之间的一致性与科学性进行修订与完善。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6

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为语数英三门科目高考计入总分,理科加试数学附加题,文科加试语文附加题,总分共480分,高校录取的本一、本二等各批次的分数线由三门学科的总分划定。理科考生须选物理选修科目一,文科考生须选历史作为选修科目一,在剩余科目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选修科目二,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考生成绩采用按照参考总人数的一定百分比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对于选修科目的要求由高校录取时自行要求,但本科院校必须至少有一门选修科目达B等第。化学科目在学生选择时与政治、地理、生物为平行关系,学生选择其一作为选修二,未选择化学科目的则须将化学作为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三月份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测试,测试成绩按绝对分数划分为A、B、C、D四个等第,若获A等第则可以在高考总分中获得1分的加分,若四门必修科目同时获A等第则可获得5分的加分。

二、当前江苏省高考模式下化学教材的体系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共有8册,分别为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为全体同学在高一年级必学内容,通常在高一年级结束后进行选科分班,选修化学的同学须在选修《有机化学基础》外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中选修一册进行学习。

该套教材的编写体系基本上抛弃了课改以前的老教材以学科知识系统为主线的特征,注入了新的理念,以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科发展为线索,着重体现出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诸方面的密切联系,教材中多种栏目的设置既注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加强调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协作学习等优秀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

八本教材的内容安排各有侧重。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知识的各个方面,以蜻蜓点水般涉及了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各个方面,要求很低,点到为止。对于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分别有相对应的一本教材再次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阐述,增加了深度和知识广度的要求。在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之间拉开了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层次。

三、当前模式下学生对化学科目的选择状况

在目前江苏省的高考模式下,化学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只划定等第作为高校录取时的参考,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相当多院校尤其是本一批次知名院校都特别强调对物理学科等第的要求,而等第的划定是根据选修该学科的总人数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划定而不是按照绝对分数划定,基于此,相当多同学都放弃了对化学科目的选择。大家都清楚勇于选择物理和化学组合的同学大多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佼佼者”,选择化学科目就意味着要和更加优秀的同学去竞争B以上的等第,这无疑降低了在高考中取得B以上等第的机会。化学学科相对其他几门课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要学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会削弱在语数英三门科目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再加之最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难度又相对较大,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改以后江苏省内多个地区多所学校在分科后选择化学科目的学生人数比课改前大幅度减少。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建校以来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都一直比较优秀,所以选修化学科目的同学比例在苏州市普通高中学校中相对还是比较多的,市区其他学校选修化学的比例要低更多,这种状况也就相应的造成了多所高中学校化学教师的相对盈余,部分化学教师只能暂时转换岗位了。

四、当前高考模式下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化学课课时减少,完成教学内容难度很大

高考模式中化学学科的作用方式的改变必然决定了化学科目已经沦落成为事实中位于语数英和物理(历史)后的三流学科,各中学面对现实中的升学竞争压力,不得不采取丢车保帅的策略,增加语数英的课时数,压缩选修科目尤其是选修二学科的课时数,比如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基本都在每周六节以上,高三年级的数学课每周12节甚至更多,化学科目基本上就是每周两节或三节,甚至有四星级高中的理化班化学课每周只安排两节课的情况。新的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要求并没有降低,事实上在能力方面的要求还比课程改革以前要求更高,没有充足的课时保证,要真正完成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2.化学教师对于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层次、深度的把握不易

新的一套教材编写的理念很新,代表了时展的需要,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不容易,给实际的教学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难度。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全面撒网、面面俱到,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对各板块知识的层次和深度的要求把握上,各个学校甚至是不同的老师处理的都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材的深度处理,还有老师则直接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相关板块内容直接按照选修教材的要求来安排教学。两种风格各有其利弊,严格按教材难度和深度教学,不增加深度,对于高二选修化学的同学来说深度较浅,而后一种方式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在高一年级刚开始就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使相当多同学形成化学内容多不易学好的认识,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索性在高二分科时放弃对化学的选择。

3.化学实验教学在目前的模式下已明显弱化

江苏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已经被大大弱化。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王妍等几位老师的调查研究报告得出如下数据:63.6%的学生表示喜欢化学实验,59.7%的学生认为亲自做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很重要,但只有2.9%的同学在中学“大多数实验由自己完成”,79.1%的同学在中学“偶尔做化学实验”,还有13.6%的同学从未做过实验。

实验教学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方面:

(1)化学学科课时的减少,增大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实验教学从准备到实施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分组实验更会占用更多的课时时间,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提高考试成绩上,只好忍痛割爱。

(2)新的高考模式取消了旧模式中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既然不考试不检查,部分学校和部分教师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必然会减少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

(3)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源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真实的实验操作提供了众多的替代方式。教材上安排的探究实验在百度视频中搜索即可找到丰富的视频资料,直接播放视频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避免了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实验失败的机会。但是,看电影式的虚拟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学本身应发挥的作用却是大打折扣了。

(4)部分学校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为所有学生开设课程中设置的有关实验。

(5)江苏省高考化学试卷设置了选作试题21A“物质结构与性质”和21B“实验化学”,从实际高考试卷情况来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题目相对来说答案大多是直来直去,学生更容易拿分,但化学实验的题目本身也许并不难,但回答问题的角度不易把握回答不易完整,即使会做也很难拿到高分,大多数学生会选择21A。因此,绝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中都选择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据本人了解,近几年几乎没有学校选择学习《实验化学》。

五、在当前模式下的教学策略

1.化学教师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摒弃功利主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不是简单的要求提高学生知识点的简单累积量和应试能力。新课程和新教材体系关注的是学生的继续发展性,强调学生学习的意愿、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也是社会发展进步和长远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基础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学生所获得的应该是其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建设性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能力和愿望。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教的越多越好或者学的越多越好,而是在于它能否促使学校活动的结构化安排变得更加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化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当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保持一致,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大意义,抛弃过去的以升学率和分数高低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功利主义思想和做法。 转贴于

2.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

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吸收引进先进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学风格。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经常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前的高考模式下,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教师应用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构建有意义的教学过程。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协助学生学习客观的知识,还应当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注重课堂教学中真实的交流。缺少了理解和感动,也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可能成为丧失应有的教育价值成为浪费时间和生命的过程。

3.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学科的一段时间里对化学学科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为化学变化的神奇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趣味所吸引。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越是随着学习化学时间的延伸,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高考的模式、升学的压力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并非问题的全部,化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如果一味的迎合高考,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重复着“讲知识点—做题目巩固知识点—讲题目—再做题目—考试”这一枯燥乏味的循环,如果只是为了分数,只是为了考试,可能选择生物或其它学科来的更省力一些,何苦要来学化学呢?

化学教师的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更高一些,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去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的新材料的合成、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生产生活中化学品安全等很多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而学习化学的价值观,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的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探究化学知识的原动力,让学生受用终身,为社会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4.认真研究学习课程标准,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中,对选修化学的学生与非选修化学的学生在学科内容的要求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层次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层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安排,不能一位求多求深求全。高一年级中必修教材的处理难度最大,既要面向全部学生又要兼顾以后选修化学在高考中更高层次的内容要求,如果直接按照高考对能力和内容的要求来组织高一必修教材的教学,势必会导致部份学生不能很好接受所学内容,反而使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能学好。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应当是高一化学的主要任务,选修内容在相应的选修教材教学中再进行深化和提高,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

5.切实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真正落实实验所应该发挥的重要功能

戴安邦先生曾经提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提到“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这也是戴安邦先生所强调的。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应以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落实。师生协作完成每一个探究实验、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提供条件满足部分学生自己的探究性实验,少做几张试卷,少讲几道题目,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呢?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高考模式,顺应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也给中学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和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广大中学化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调适理念,改进方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成长,与时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7

现在拿历年的一份高考试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熟悉生物考试的老师都知道,高考生物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的,一部分是选择题,另外一部分是非选择题。一般情况下,选择题是由七个单项选择题组成的,而且难度是逐渐变大的。下面我将分两个方面来分析高考的生物试卷。

第一部分就是选择题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得到分数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因为如果学生确实不会的话,也有猜的余地。但是仔细分析,其实仅仅是选择题就可以给老师和学生们提供很多考试的点。在所有的选择题中通常会有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另外一种就是图像信息题。比如说,在有一年的高考的生物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题,题目给出了四幅图片,分别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探究酶的活性”,“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要求学生判断哪一个图片是错误的。这种图像题目,学生们容易走极端的路线,即要么就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根据自己平时所学到的知识选择出答案,要么就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只能乱猜一个选项。这种图像题考查的就是学生细致与基础知识的掌握。

比如在我所举的这个例子中,第一幅图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学生们就必须知道植物和动物的有丝分裂是不同的,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时期是有自己的明显的特征的;第二幅图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生要知道病毒是没有DNA的;再比如,在第三组图片中,探究酶的活性,就必须注意温度以及其他的条件。这些内容其实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有仔细的讲解,关键还是需要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相关的基础的知识,并且牢记这些知识,那么在面对这种题目的时候,学生们就不会感觉束手无策了。学生们在做简单的文字描述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就在选择题中提到了“肥胖病”、“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和害虫防治”等等这些题目都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注意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第二部分就是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严格地来说也是分为两种类型的。第一种类型就是必修书上要考的内容,通常情况下,这一部分的题目会有三道大的综合题目,有一年的高考生物试题就是以下的三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考查人体的相关知识,比如说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以及兴奋的传递。在这样的题目中,学生们要注意的就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在考试的时候就会由神经――肌肉的知识联系到兴奋的传递。

第二道题目是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一道题目应该说是每一年的生物考试中最简单最容易得分的一道综合性的大题。这道题目,通常只会考一考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构成等等。所以基本上在每一次的理科综合考试的生物部分的时候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这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拿到分的原因。

第三个大的综合大题就是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一点恐惧的遗传定律的题目。之所以学生们会害怕这一部分的题目是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大量的遗传定律和计算,不仅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比较容易出错,所以老师在准备考试的时候都会叫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学会适时的放弃一些题目,比如计算遗传定律。综合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生物的必修书上的知识点无论大小都是必须谨记的

非选择题的第二个大的部分就是选修教材的题目。这一部分的题目在高考的时候都是会有涉及,比如有一年的高考生物选修教材的题目就包含了选修教材的几本书的内容,题目的要求是:分析果酒的制作过程;简述培养基的制作;考查萃取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就代表了三本选修教材,在考查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就必须对果酒的制作过程相对的熟悉,以及相关的实验的细节的掌握,所以这一道题目考查的仅仅只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培养基的制作的时候,考查“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的优缺点,这也是学生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所以对于选修教材来说,掌握基础是重中之重。

综合上面的几点,简单的总结准备高中生物考试的方法就是以下的几点:第一点,分清主次。必修教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也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选修教材就是只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注重教材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第二点,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学生要学会关注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重大的事迹,以防止在考试的过程中出现的仅仅只是知识点的转移就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8

第二、三次质量监测(二模、三模)监测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汉语》、《文综》/《理综》。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9

“必修课是通史学习,选修课是深入学习,选修命题将大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进行选拔”(杨宁一教授的观点),福建省高考文综的历史学科考试命题中选答题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占15%的分值。为此,对高二选修模块的教学提出以下的建议与对策:1.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遵循《课标》,依据《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大胆取舍,灵活处理,重点选择对必修教材具有互补性,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如:福建省高考试题2009年高考——A.与明治维新;C.华盛顿和孙中山;2010年:A.北魏孝文帝改革;C.甘地;2012年:A.宗教改革;C.康熙帝2.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结合必修模块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人物,或以选修模块的知识加强对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和部分的通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如:——必修三的《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归纳知识的异同点

如改革的类型促进社会转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先进文化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影响(阶段性的,长远的本国的,世界的);改革内容的相似点(土地的处理、保守阶级的利益);历史人物历史作用(时代影响、社会的转型、国内影响、国际影响);历史人物的相似优秀品格、人生经验等。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10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认真总结我省“3十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方案

(一)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十X。“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含听力,下同),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冶、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二)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l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三)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棋块。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2-1模块或选修3-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课程(部分)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四)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六)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考试;大纲制订各考试学科考试说明。

四、录取办法

(一)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二)高校召生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的组合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合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如工学,理学类专业原则上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四)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用卷面原始分呈现,总分用各科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文化课成绩和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文化课总分用4科文化课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不分文理科)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外语口语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3、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舍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3)普通高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投出的档案,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学校已公布的录取原则和要求,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

(4)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省招生委员会根据上述原则和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录取办法。

五、保障措施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按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的高中学生巳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高考是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高考改革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不是—蹴而就的,应该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紧密联系,同步实行。在推进高考改革中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都应是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反映的是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素质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高考科目改革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确定需考查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地发展;商考内容改革体现加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产生正确导向。在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11

2012年重庆理综生物试题为5个选择题,2个非选择题,共72分。非选择题的分值与2009年、2011年分值相同,即30题26分,分为2个小题,31题16分。

分析试题考点可看出,必修本内容54分,占总分值的75%;选修本内容18分,占总分值的25%。必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物与环境等;选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免疫、基因工程、微生物代谢等。

二、试题主要特点

(一)难度适中

覆盖面广

今年的生物试题从“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出发,保持了与近几年试题难度的稳定。

今年的生物试题除必修第五章生殖发育,选修第二章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选修第四章细胞工程外,其他必修本和选修本各章都有试题分布,说明今年试题覆盖面较广。

(二)注重基础

回归教材

试题突出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突出了细胞结构的考查,此题选项所涉及到的图形,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原图;选择题第5题,考查的膝跳反射中突触化学信息的传递,也是教材中叙述的基础知识;31题中考查的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三)突出主干

体现综合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虽然题量有限,但仍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新陈代谢占14分(30ⅰ(1)(2),30ⅱ(1)第二步)、遗传和变异占12分(31(1)(2)(3)①)、生命活动调节占6分(选择题5)、生态占6分(选择题4)。同时,试题也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要表现在题干内容与答题落脚点涉及同一部分的多个知识点,形成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这样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第5题,第31题。

(四)实验探究

考查能力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4项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实现了能力考查与题型功能的有机统一。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科学素养最根本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有突出体现。如选择题的第1、4、5题,非选择题30题ⅰ。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最基本能力,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道实验题,今年的30题ⅱ是一道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的实验题(10分),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此题是对教材还原糖鉴定实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是今年实验考题的一大特点。

(五)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试题注重与生活、生产、医药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如选择题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免疫;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现象(寒冷刺激、产生感觉、膝跳反射);30ⅰ热带植物长叶刺葵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1题通过育种和现代技术培育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今年的选择题15题,分别考查了细胞、微生物、免疫、生态、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与前几年的考查点非常相似。

选择题1:以4个细胞结构图的形式,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等细胞器在细菌细胞、蓝藻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有无情况,以此来判断哪一个图是正确的。主要考查了识图能力。

选择题2: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3:以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即抗原的特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4:以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应用、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考查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考查了激素分泌量的反馈调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类型判定、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中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号。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分析

30题ⅰ: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主干知识。此题以观测热带植物长叶刺葵在白天8:00~18:00(每间隔2小时观测)得到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绘成的3条变化趋势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光合速率越大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atp也就越快,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大小的变化,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co2浓度升高使生成c3增多会消耗更多的[h]用于暗反应对c3的还原,矿质元素(钙)吸收进入植物细胞的利用,物种形成过程和生殖隔离概念。此题主要考查了从曲线图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12

二、高中物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

高中物理会考是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高考选拔人才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与高考有着显著区别,即面向全体学生。高中物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这是物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日常教育教学要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的理念和观点。为此,高一阶段不宜设置频繁的周考之类的小考,应该适度设置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而试卷的命题应该因学校因学生而宜,尤其是学困生较多的普通高中更不应该照搬名校试卷,而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依据会考标准自行命题,有机地把课程标准要求与会考标准要求结合起来,命出符合学情校情具有特色的试卷。

对于高一来说,课程标准设置要求是很高的,而且高考命题源于课标,高一又有很多学生倾向于文科,所以对于非重点高中来说,如何把课标和会考标准结合起来有效实施教学是物理教师不应该回避的问题,但现在很多非重点高中,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较差,又有文科倾向的学生,应该针对会考,不应该针对高考。升入高二后已经分为文科理科,对高二文科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很明确地以政治、历史、地理、语文、英语、数学这六门高考科目为主干学习目标,而高二文科物理是选修1―1,吉林省高中阶段物理会考之前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高一两个学期,高二一个学期,这期间还有实验会考考查,教学时间不是很充裕,以会考为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深度与广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科物理课堂教育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情意。物理学科本身很抽象,甚至很枯燥,因而物理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地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应是学科间渗透、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老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新课标下的课堂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课堂开放,学生的思维及各方面能力都会相应提高,课堂也会变得灵活起来。老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乐趣的闪光点,寻找能与学生产生心灵互动的碰撞点,真正达到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让课堂充满激情。要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就像学地理、历史一样容易,从而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提高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高二生物选修总结篇13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全面促进了各地物理教学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同时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但现在高中采用的是模块教学的方式,由于课时限制和高考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高中所有模块都学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对大学理工科专业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高中物理模块进行调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1、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高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思维方面从初中的定性、具体、感性到高中的定量、抽象、理性是一个跳跃,学习方法从初中物理学习偏记忆到高中物理偏理解又是一个转折,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高中物理与初中数学的衔接不够,初中物理对数学的依赖性不强,但高中物理对数学依赖性较强。学生刚进入高一学习,数学工具跟不上,如讲位移、速度、加速度时有关矢量的表示;讨论s―t、v--t图象时斜率的物理意义等。运动学和力学章节调整后情况又是好转,但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时三角函数知识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还是造成很多困难。

2、物理教学课时不足,矛盾突出

课标规定一个模块的学习课时为36个学时,这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课时要求。课标规定必修和选修的总体学习时间为三年,但是为了保证毕业会考和高考有足够的复习时间,课程内容往往高二就全部结束,这样三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两年来学,课时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上模块的学习有选择性,在课时紧缺的情况下,教师只得放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通过减少模块的学习保证高考的复习时间。

3、科学探究活动不能得到充分落实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探究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探究的过程需要较多的时间,加上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和落实。

4、模块选择和教材编排有不合理之处。

例如,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属于力学知识,也是物理学的重要定理,没有和动力学知识一起放在必修模块里,而是放在选修模块里是不恰当的;相对论和波粒二象性都属于近代物理学知识,又分别放在3-4和3-5两个模块里也是不合理的。高中物理3系列共有7个模块,包括2个必修和5个选修模块,而许多中学除了必修的2个模块之外,5个选修模块只学习2个或3的。怎么选择由教师决定,有悖于当初制定选修模块的初衷。

三、高校部分理工专业对高中物理的要求

本科教育规模大幅度增长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全民素质教育转化,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高校继续深造,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大学物理作为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确保大学物理课程与高中物理顺利衔接是学好这门课的必要条件。

我们以大学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分析,呈现大学学习所需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

对于机械和电子类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普通物理、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电路、模拟 / 数字电子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为基础。

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物理化学、 材料性能Ⅰ――物理性能、材料性能Ⅱ――力学性能、材料热力学,这些课程的学习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热学和原子结构为基础。

对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力学理论(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热工学理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电工电子学理论等。这些课程的学习主要需要有高中物理力学、电磁学和热学为基础。

对于有关航空航天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甲、弹性力学、振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这些课程的学习均需有扎实的力学和热学基础。

对于有关海洋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感与检测技术,这些课程的学习均需高中物理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基础。

对于有关光学信息工程专业,与物理有关的课程主要有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及系统 、光电信息综合实验,这些课程的需要有一定的力学和光学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考虑到还有未统计的专业,可以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都涉及到的知识,热学的涉及范围也很广,其次是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知识。

三、高中物理新的模块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把高中物理3系列的知识重新进行整合。考虑到现在许多中学必修+选修只学4―5个模块的现状,把现在的7个模块(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整合成5个模块(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具体划分如下:

必修一划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运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与原来一致。

必修二划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是曲线运动、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与原来必修二不同的是撤掉天体运动,增加动量守恒定律。这样划分的依据是:天体运动是曲线运动的拓展,涉及许多物理学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作为选修内容更加合适。动量守恒是物理学重要的守恒定律,应该作为必修内容,放在机械能守恒的后面是因为动能和动量这两个物理量有很高的相似度,同时它们的学习方法存在着顺迁移,放在一起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

必修三划分为五个章节,包括静电场、恒定电流、交变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的相关应用包括“互感和自感”、“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传感器建议划分到选修二电磁波这章。因为力传感器在探究牛顿第三定律的时候就有涉及,磁传感器在前面磁场中有涉及。在“互感和自感”中有介绍到电流传感器,故将传感器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或放在电磁波后面进行总结比较好。

选修一划分为四个章节,包括分子动理论、气体、物态和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共四个小节。具体内容与原来热学的选修3-3一致。

选修二划分为七个章节,包括机械振动、机械波、光、电磁波、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相对论。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机械振动、波、光在本质上有相似性,波的反射和折射用波面和惠更斯原理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这部分内容建议删除。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建议删除,定量的分析过难。“相对论简介”这部分内容可以简化,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难讲,学生也很难理解,只需向学生传达出科技正在发展变化的思想即可。黑体辐射、康普顿效应、概率波和不确定关系等物理知识,应适当降低难度,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作为科普知识介绍。

四、小结

高中物理模块按照以上方式调整以后,便于教师教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完整,为选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进入高校顺利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2]余远奕.高中物理新教材优缺点

[3]文奥教育.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有什么联系以及有什么区别

[4]李金波.高职机械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59-61.

[5]徐静.普通高中物理课程内容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张军朋.高中物理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03(6):1-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