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概念实用13篇

十四五规划概念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1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eighteen; new 4 chang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30.4%,按照诺瑟姆S型曲线的规律,我国将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入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及时的调整策略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镇化显得尤为紧迫,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探讨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例如:2003年7月3日,中央党校调研室谢志强教授在《社会科学报》发表题为“新型城镇化: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新选择”开始探讨新型城镇化道路。

从2003年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明晰,从“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新型城镇化全面指导“十二五”规划,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探索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城镇化率达到37.7%,全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讨论开始在全国暂露头角。

十六大报告提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新型城镇化的雏形——“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并将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作为其初步内涵。

第二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总书记提出“新四化”倡导新型城镇化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相对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理解,以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四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2006年在各省的“十一五规划”中开始出现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专门论述。

2007年5月17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优化城市布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讲话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统筹城乡建设的高度。

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四化”的主要内容郑重提出,将新型城镇化摆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奠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地位。

第三阶段:十七大确立 “新五化”,利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镇化

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新型城镇化列入“新五化”范畴,全国新城镇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在各省的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会议上,都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七大重要指示加以推进。在此基础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向全国进行了推广。2009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强调“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是建设领域落实十七大精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专程到全国市长研修学院讲授了《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政——如何应对我国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他提出六大转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互补协调发展、高能耗的城镇化到低能耗的城镇化、数量增长型到质量提高型、高环境冲击型到低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到集约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等六方面内容。

十七大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与建设路径,在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发展的道路上达到了理论的集大成。

第四阶段:新型城镇化深入指导“十二五”实践

2011年制定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开始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

其后,在各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城镇化在各省展开实践。以广东省为例。2010年8月,《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2009~2020)》提出珠三角要“率先建立新的规划建设模式,在空间资源配置上遏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引导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高聚集、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1年1月,《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明确新型城镇化指导全省的城镇化建设。2011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继续“制定推进广东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广东省进入到全面推进“广东省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

第五阶段:十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新四化的融合共进

2012年11月,党的十胜利召开,会议肯定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指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报告肯定了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并为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从2003年至今,中央不遗余力的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及实践,前后历经四个阶段,新型城镇化经历了从提出概念意向到逐步发展概念内涵,从拓展内涵到完善理论,直至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的过程。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与发展反映了中央在城镇问题上积极审慎的态度,各省市的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勇于求证、勇于实践的精神。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实践也必将反过来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完善其实施路径,体现了实践——理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2

政治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八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育学生。

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图表。

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教育教研课题

《学会欣赏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六、教学进度表

1、第一至第十四周:完成全书教学任务;

完成作业并讲评;七年级每课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期中和期末考试配合学校安排进行。

2、第十五至第二十周: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第一轮复习。

要求完成每一课的基础习题训练;进行一些综合性测验。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2为了搞好初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其健康成长,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好,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特定的环境,性格良好;一部分同学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属外向型性格;一部分同学沉着冷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偏向内向型性格;也有极少数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性格孤僻,忌妒心强。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知识,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使自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初一年级政治分为上下两册。两册书的内容都围绕着"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中心内容来编排,内容编排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第一册由前言和八课书组成书的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时代感,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陈出新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2、每一课上课之前教师先出示所讲内容的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预习,然后教师根据提纲讲解。

3、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自己收集相关的实例,带到课堂教学法中进行交流。

4、由于初一政治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心理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对课文中的理论阐述很难理解,所以教学法中采用结合实例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和同学们搜集来的实例,使知识点形象化。

5、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的小栏目进行讨论,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每上完一章后,利用练习中的活动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对此章进行课外辅导。

7、对学习差的同学多进行课外辅导。

8、每上完一章后,利用指导书上的检测题进行检测,及时获取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认识新学生

第二周: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第三周: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第三周:第三课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第四周:第三课 第三个项目

第五周:第一次月考

第六周:第四课 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第七周:第四课 第三个项目

第八周:第五课 友情伴我同行

第九周:第六课 师爱助我成长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第七课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十三周: 第八课 走自尊自强之路

第十四周: 月考

第十五周: 第九课 风雨中我在成长

第十六周: 第十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

第十七周: 总复习

第十八周: 总复习

第十九周: 总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初一思想品德上学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建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他们懂得与人相处、优化性格、陶冶情操、严格自律等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视青春,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适应初中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共四个单元。九个课题。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两个课题。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三个课题。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两个课题。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两个课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三单元。每课题中的道理部分为重点。

难点:第四单元。每课题中的落实行动为难点。

四、主要任务及要求: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建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主体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作生活的主人。

五、主要措施:

1、运用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设计好教案,提高课堂效率。

3、关心国家大事,注重时政教育。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更新教学观念,加强集体备课,树立人文精神。

六、教学进度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

本期所教七一、七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班48人,二班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2、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3、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4、培育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5、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

四、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六、教学难点

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七、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5一、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本单元意帮助学生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理解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尊重规则,追求公正。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四、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五、学情分析:

本期所教七x、七x两个班级,其中x班48人,x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七、教学进度:

第 1 周 课前教育及写本期学习计划

第 2 至 4 周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第 5 至 7 周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第 8 至 9 周 第三单元 成长中的我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11至13周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第14至16周 第五单元 在分数的背后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3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mpile the S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Chorography

Wu Jing

(The Office of Local Records,Xinle City,Hebei Province,Xinle,050700)

[Abstract] Local “administrative region”category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reflects the vavious types of card. I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in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to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scientific proof, objective truth, the systerm ful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polit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 Mainly reflect the basic features the local, the real, vival display and promotion of local, reflect all walks of life, new style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units, promote domestic and interncition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promote the city’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ess, cuctural prosperity will play a postive role. In history, geography, local recorder studies, research and division name politics, land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ields. T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uilding evolution Administration Set up

地方志是以一级行政区划冠名的地方资料性书籍,是一地内容的载体。“政区”是地方志内容的依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二轮志书设不设“政区”或者对这一部类详写还是略写的争论,后来主要意见是要设这一部类,但意见双方各自在所编修志书中体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详记这一部类,有的略记。

其实,这个争论的命题是不存在的,双方都忽视了志书“政区”部类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中国政区法律上设三级,地方志是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冠名的,那么,志书的空间范围就设定在县级行政区域以龋行政区就是志书所有内容的承载体。每一历史阶段的历史发展状况,都是在这一政区内展开的。所以,志书必先详写政区。有人认为,首轮志书已经详写了政区内容,二轮可以略记,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两轮志书之间“政区”是有变化的;其次,二轮志书有修订前志的任务;第三,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开内容,先要标明内容的承载体;第四,从著述特点来说,不管首轮还是二轮志书,都是独立的著述,不能缺项。所以,志书“政区”部类的本质特点是以行政管理区划来约束记载内容,二轮志书“政区”部类不仅要详写,还要作为重点来写,要拾遗补缺,“政区”以时间下限行政区划为准。

1 二轮地方志“政区”部类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从已出版的志书看,存在一些问题。仅以“政区”部类来说,在编纂中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专业概念表达有误。一是“政区”概念不清,种属关系混淆。比如某区志设“政区建置”,下设“境域位置”“镇(乡)、街道概况”两节,“境域位置”下设“区位”“区划”两目。“区划”为行政区划的简称,比“政区建置”概念内涵大;“境域位置”是“区划”包含的内容,是其外延之一,不能领属“区划”。而且,该区志没有设“建置沿革”,政区概念不完整。二是建置概念使用不准确。“建置”只说明“建立”,建立什么,必须加定语说明,所以,在政区部类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政区建置”。此外,由于志书更注重政区建置的历史演变,因此,用“政区建置沿革”更合适。三是纵横概念表述失误,有的志书以该县的几何形态定“纵横”,长为纵、宽为横,这是错误的。地域概念的纵横,是经为纵、纬为横,即北南合为纵,西东合为横。

第二,历史概念表述不当。比如冀州问题。“冀州”不属于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概念,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传说为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之一。秦代以前,“九州”没有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存在。许多志书的“建置沿革”都说这一县“唐尧时属冀州”,是把“冀州”当行政区划了。又如《赵县志》记:“宋代,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升赵州为庆源军节度”。宋代的行政区划实施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县级单位有县、军、监。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隶于路,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隶于府或州。大体说,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工业区如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地区设监。在地方行政建置上,府与州平级,但在现实身份上,略尊于州,府多由州升。军与州、府平级,现实身份次于州、府,高于监。宋代仍保留唐代节度使官名,设节度使称号的州(府)称节度州,大都赐有军号,也有不加军号的,州的等级分为节度、防御、团练、军事四等。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是由县升的,或领数县或不领县,这种军仅比县略高一级。所以,宋代“军”比府州和节度规格低,《赵县志》记载应改为:“赵州改庆源军,节度州级”。

第三,“建置沿革”缺乏严格考证,朝代记述存在不当之处。有的志书将“建置沿革”作为一节,但表述非常笼统,既不充分罗列朝代,也不分段落,只是简单地将前志内容剪贴过来,不加考证地列为章节,导致一些随着学术发展应该修订的建置状况没有得到反映。还有一些处理不当的问题,如不分段简略记述各朝代建置,国家政权和地方政权并列等。按照历史沿革,中国朝代分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建置沿革”要按此朝代顺序罗列。而有些志书把“十六国”中的一些政权,以及辽、金都作为朝代罗列,这是不妥的。虽然魏(南北朝的)、辽、金都曾长期占据河北,但它们都属于地方政权,不是代表整个中国的政权。这种记述属于历史概念的错误,有地方主义的嫌疑。又如某县志记“建置沿革”,在东汉之后列“魏”。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东汉之后的“魏”是地方政权,中央正溯应是“三国”;二是历史上称“魏”的政权比较多,有战国魏、三国魏、东晋十六国魏,南北朝的北魏、西魏、东魏,修志时要注意分辨,这里的“魏”是南北朝的“魏”,应有标注。

第四,对民初政区建置及地名更改问题的记述不清。以河北省部分志书为例,其对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的问题普遍没有记述清楚。民国二年政府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公布《划一组织令》,其中“教令第四号”为:“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设巡道各省份,该道官名均以为观察使,辖区照旧,设观察使公署”。河北省当时设顺天府(三年改京兆)、渤海道(三年改津海道)、范阳道(三年改保定道)、冀南道(三年改大名道),特例是口北道(三年改察哈尔特别区)。但不少河北省志书对此问题的记述不清,如“中华民国成立后,昌黎县初属津海道,后隶属直隶省(民国17年改称河北省)”,史实是民国初先设“渤海道”,次年改“津海道”。 河北省志书中涉及的需要注意的地名还有直隶省、保安县(后改涿鹿县,因陕西有保安县)、东安县(后改安次县,因湖南、广东、四川有东安县)、龙门县(后改龙关县,因广东有龙门县)、广昌县(后改涞源县,因江西有广昌县)。

第五,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些区域的陈述不妥。一是对日伪政权侵踞区域的记述。比如第一轮《石家庄郊区志》把日伪政权作为“政区”的一部分,在其“政法”部类公安节机构目有这样的记载:“市郊的公安机构始建于1941年3月。石门市建立后,市成立了警察署,市郊第三、四、五、六区也分别建立了警察分署。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改Q警察分局。”在其军事部类,有“自1939年建市后市郊各区区公所只有壮丁队”这样的表述。在其“政府机关”部类“机构”节设六目:区公所、区人民政府、、郊区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郊区人民政府。把日伪侵踞机构和中国政权机构并列,把日伪政权侵踞区域视为“政区”之一,显然是错误的。行政区划,不只是地域概念,还是行政概念,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地方国家机构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政权机构为标志。换言之,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是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了施政而划分的各级政体权利覆盖范围,是一个国家政体权利的体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在每一个国体施政期间,只有国家的正统权力机构设置的行政区划,才算“政区”。民国的行政区划,要以民国政府颁布的行政区划为准。日伪侵踞区域,是外国侵略者为了侵略需要而建立的管理区域,日伪政权,是侵略军占领后设置的政权,虽然权利覆盖一定区域,但它是不具备法统地位的,把它写为“政区”,等于承认它的合法,这已涉及国家问题。

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出于抗日战争和民众解放的需要,在中华民国政区内设定的一些政区性质的省、区、县的记述,如“束北县”“束冀县”“束晋县”。多数志书将其列在“政区”部类,这显然不科学。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所设政区仍在,并不是政权的空白。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地区设置了政权,但除了陕甘宁边区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其他都不是中华民国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斗争需要而设立的区域性权利建置,属于党政建制。在“政区沿革”部类列入党政建制,不符合“政区”定义,也不能反映历史事实。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将之设在“军事”或“中国共产党”条目下。

总之,行政区划虽有明显的阶级性,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能否认其历史连续性。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前,占据法统的国家政制是中华民国。所以,对中华民国期间“政区”的记述应以中华民国划分的行政区为准。

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后政区变化比较频繁,比如撤县、建县,设专区、撤专区、设地区等,导致地方志在这方面普遍存在记述不清的问题。比如这一段记载:“1958年11月,昌黎县与卢龙县、抚宁县合并,仍称昌黎县。隶属唐山市。”当年调整行政区划,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撤销六十余县级政区,其中,撤销卢龙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昌黎、迁安二县,撤销抚宁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秦皇岛市和昌黎县,不是“合并”。唐山专区也没有撤销,昌黎不会“隶属唐山市”。1960年4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唐山专署,昌黎县才归唐山市辖。第二年5月又重新设立唐山专署,辖昌黎县。这类问题好解决,可以在“中国政区网”找线索,然后查文件确定。

此外,现在出版的志书,在篇目安排的逻辑性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多数志书的结构是先写一段无题概述,再写区位、建置,再又写区划,顺序不对。还有很多志书的“政区”没有标明下限时间状况,只记述了一些变化,列了一些表,这也需要完善。

2 对地方志“政区”部类编纂的修改建议

地方志“政区”篇目指的是行政区划,编纂要做到标准化、程序化。标准化指行文中的概念使用要准确,程序化指篇章结构应按政区逻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规范。

2.1 政区部类篇章结构的设置

行政区划是国家宪法规定的一级行政管理地域范围,包括区域的管辖级别、行政设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通达坐标、历史变革等。“行政区划”首先要“明政区”,即“政区设置”,包括政区的归属、级别、分设等;次要“明位置”,即“政区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经纬度,相对位置是距首都和上级政区驻地、周边同级政区的方位、距离;再次是“明沿革”,即说明下限时间的行政区划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最后是“政区具体化”,即本级政区的组成。

据此,笔者认为“政区”篇目可以设为一章五节:

第一章 行政区划

概 述

第一节 政区设置

第二节 政区位置

第三节 政区建置沿革

第四节 区划管理

第五节 政区概览

2.2 政区部类章节内容的设置

“第一节政区设置”记述在下限年的政区设置状况,包括隶属关系、政区级别、面积、人口、下级政区数。(下转65页)

(上接62页)

“第二节政区位置”记述政区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要先有坐标,再写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四至)。坐标要写出距上一级政区的方位、里程;四至要写出四正四隅,按规范标注东、西、南、北(四正)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

“第三节政区建置沿革”记述该区域内有政区形态后,历朝历代的变革。注意,要写“区域”,虽然超出“政区”概念,但志书是以下限的行政区划为准归纳内容的,所以在该区域没有出现政区的时代,它属于哪里,也要记述清楚。建置沿革包括行政区域的人文设置,即在有行政管辖区域之前的政治管辖形态,以及一级行政区域的形成,政区的建、废、省、并等。

“第四节区划管理”包括勘界和划入划出;地名管理,包括改名、定名。

“第五政区概览”记述建置划分,深入反映区划状况,将某一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单位标列出来。中国宪法规定,行政区划为三级,一级为省、直辖市、自治区,二级为县,三级为乡,县级政区包含宪法规定的县、乡两级政区,所以在设置篇目内容时要考虑“乡”的因素,应包括县城、乡镇概况并附行政村概况。同时,不要忽视人的因素,可以把乡镇书记、乡镇长纳入“概况”中。所附“行政村概况”应包含“自然村”情况,不宜忽略或以“某乡所辖村经济情况发展表”取代对行政村的直接记述。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石家庄地区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石家庄市志》(简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石家庄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保定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6]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7]涿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8]昌黎县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9]正定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10]行唐县志》(1991-2005)[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4

通过对上学期几次检测分析,发现(6)、(10)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对学习数学兴趣浓厚。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下许多知识,部分学生已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准绳,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解题答题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完成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和应用;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并会画图,能利用函数图像解方程(组)及不等式等。

掌握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的运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四、教材分析

第十二章数的开方: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他们是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意义和运算是基础。本章的难点是平方根和实数的概念。约需7课时。

第十三章幂的运算:主要内容有幂的运算、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因式分解。学好幂的运算性质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本章难点是整式乘法的转化,重点是乘法公式和整式的除法。约需22课时。

第十四章勾股定理:本章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应用,通过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同时还介绍了一种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后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应用。重点是勾股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的应用。约需7课时。

第十五章平移和旋转:本章内容为平移、旋转、中心对称和图形的全等,他是平行四边形及性质的基础。重点是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特征;旋转对称图形及中心对称图形基础特征;认识图形的全等。难点是平移、旋转、中心对称和图形全等的灵活运用。约需18课时。

第十六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本章主要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几种特殊的四边形,确认图形的性质。学会识别不同的图形,并能根据图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合理推理与数学说理。重点是通过图形的变换认识图形的性质,难点是根据图形的性质解决简单推理与计算等问题。约需20课时。

五、教学措施

1.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

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2.加强对学生课后的辅导,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解题作答能力和正确率。

3.精心组织单元测试,认真分析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中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进行分析与讲解,力求透彻。

对于少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组辅导,突破难点。

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020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在校长室及教务处的领导下,坚持学校制定的“以教学为中心,把质量当根本”的原则,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能否升学。本人所教八年级2班,学生无尖子生,中等生多,有三分之一的学习不爱学习,问题较严重,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缺补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从整体的角度直观地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主要包括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逐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在形式上国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依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排除学习中的障碍。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险究学习。

6.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生活入手,总结数学规律,立足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7.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发展优等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巩固中等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成绩,促进后进生的进步。

8.成立互助学习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实数,掌握实数有关的的运算方法;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过程方法目标: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学会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几何图形的内在特点,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表示数学关系。态度情感目标:从生活入手认识数学,探索数学规律,并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之中。

2020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范文(三)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从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来看,班上有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弱,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比较大,对于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较差,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学习态度出发,培养他们认真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认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分式,掌握有关规律、概念、性质和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必要的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提高应用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掌握提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的能力,并用有关的代数和几何知识表达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探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对整式乘除和因式分解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建立数学类比思想。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探究、归纳、类比、推理和创造性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 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会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第十三章 轴对称

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第十五章 分式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分式的基本运算;解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混合运算;解分式方程及分式方程的实际应用。

四、具体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9.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0.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五、进度安排

第一周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第二周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第三周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第十一章复习

第四周 12.1全等三角形、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五周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六周 12.3角平分线的性质、第六章复习

第七周 13.1轴对称、13.2画轴对称图形

第八周 13.3等腰三角形、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第九周 第十三章复习、期中复习

第十周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 14.1整式的乘法

第十二周 14.1整式的乘法、14.2乘法公式

第十三周 14.2乘法公式、14.3因式分解

第十四周 第十四章复习

第十五周 15.1分式、15.2分式的运算

第十六周 15.2分式的运算

第十七周 15.3分式方程

第十八周 第十五章复习

第十九周 期末复习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5

展望后市,笔者中线看好虚拟现实VR产业链的中线投资机会。

第一,2016年是“虚拟现实元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迅速增长,年复合增长幅度为106%,到2020年市场规模或突破千亿元。

第二,VR产业引起谷歌、索尼、三星等世界科技公司竟逐,国内多家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VR市场,福建、成都纷纷设立VR产业基地。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6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7

二、作答要求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要求携带的作答工具为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2B铅笔和橡皮。《公共基础知识》均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应聘人员必须在指定位置上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等信息;不得在试卷及答题卡留有与答题内容无关的任何信息,违者按作弊处理。

三、考试参考用书

本次考试参考用书为《**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2014年版)》,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四、《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哲学概述

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

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规律。

4.否定之否定规律。

5.对立统一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

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八)阶级、国家、社会革命

1.阶级和阶级斗争。

2.国家与社会革命:国家;社会革命;我国现阶段的两类社会矛盾;我国的人民民主。

(九)群众、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个人的历史作用。

3.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

4.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二、思想概论

(一)思想的科学体系

1.思想的科学含义。

2.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3.思想的活的灵魂。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与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

7.关于农民革命的理论问题。

8.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三)军事思想

1.人民军队的性质与宗旨。

2.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3.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4.人民战争的思想。

5.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四)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人民民主理论。

2.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及其伟大意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五)关于党的建设学说

1.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

2.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3.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4.培育党的优良作风。

5.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

6.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7.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8.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完成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途径。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4.战略思想和政策:确立战略重点;科教兴国战略;“两个大局”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保障人民利益,发挥计划和市场长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坚持公有制为基础,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五)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4.社会主义中国的外交战略与对外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5.实现祖国统一的科学构想。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形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统一关系。

(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1.坚持与时俱进。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3.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6.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7.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八)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和自觉性。

2.坚持体制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5.理顺分配关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7.又好又快地发展国民经济。

8.不断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9.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0.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十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十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4.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法学

(一)法的概述

1.法的概念。

2.法的本质与特征。

3.法的分类。

4.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法与政治的关系;法与政策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社会主义民主概念。

2.社会主义法制概念。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4.依法治国。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

1.法的制定的含义。

2.我国制定法的基本原则:以宪法为依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法的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3.法的制定权限。

4.法的制定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

5.法的实施。

6.违法及其责任。

7.法律的实施监督:法律实施监督的含义;法律监督体系。来源:考试大-公务员

(四)宪法概述

1.宪法的概念与主要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部宪法;国家性质。

3.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与分类;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

4.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5.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6.国家象征。

(五)我国宪法的基本制度

1.政党制度:政党制度的含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一战线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含义;我国选举制度主要内容。

3.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含义;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的内容。

4.文化制度:文化制度的含义;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制度的内容。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与特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6.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六)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的概念。

2.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概念;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七)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分类。

3.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

4.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对地域的效力;刑法对人的效力。

(八)犯罪

1.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2.犯罪构成的概念。

3.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

4.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概念;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5.单位犯罪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6.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九)刑罚

1.刑罚的概念及其特征。

2.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

3.刑罚的运用:量刑;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追诉时效。

(十)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种类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

5.侵犯财产罪。

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7.危害国防利益罪。

8.贪污贿赂罪。

9.渎职罪。

10.军人违反职责罪。

(十一)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

2.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合法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权利不得滥用。

3.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

4.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民事权利的概念;民事权利保护的含义;民事义务的概念;民事义务的分类。

(十二)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及

1.自然人:自然人的概念;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2.法人:法人的概念;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法律行为。

4.:的概念及法律特征;的种类。

(十三)民事权利

1.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所有权的主要类型;财产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财产共有权。

2.债权:债的概念和特征;债的发生;债的担保。

3.人身权:人身权的概念;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4.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5.财产继承权。

(十四)民事责任及诉讼时效

1.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民事责任的分类;民事责任的方式。

2.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概念与种类;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中断和延长。

(十五)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概念。

2.行政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3.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十六)行政行为、行政程序与行政复议

1.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3.具体行政行为。

4.行政程序:行政程序的含义;行政程序的制度。

5.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的含义;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不能请求行政复议的事项。

(十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赔偿

1.行政违法。

2.行政赔偿。

3.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十八)经济法概述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3.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十九)经济组织与市场管理法

1.公司法律制度。

2.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制度。

3.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4.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5.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

6.证券法律制度:证券的概念;证券的种类;证券发行制度;证券监管制度。

7.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概念;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及争议解决方法。

8.票据法律制度:票据的概念;汇票、本票和支票及涉外票据。

9.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二十)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法

1.宏观调控法的概念与特征。

2.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3.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

4.税收法律制度:税收的概念;税法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常见税种。

5.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保险法的含义;失业及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与优抚安置。

(二十一)诉讼法学概述

1.诉讼:诉讼的概念与种类。

2.诉讼法的概念。

3.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的共有原则;民事、行政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行政诉讼法的特有原则。

(二十二)诉讼管辖

1.管辖的概念。

2.刑事诉讼的职能管辖。

3.民事诉讼主管。

4.行政诉讼主管。

5.级别管辖:级别管辖的概念;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

6.地域管辖:刑事诉讼地域管辖;民事诉讼地域管辖;行政诉讼地域管辖。

7.共同管辖。

8.协议管辖。

9.裁定管辖。

(二十三)诉讼参与人与强制措施

1.诉讼参与人概述。

2.刑事诉讼当事人。

3.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当事人。

4.诉讼人和辩护人。

5.其他诉讼参与人。

6.强制措施的概念及其具体内容。

(二十四)诉讼证据与诉讼程序

1.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2.证据的收集、审查和保全。

3.举证责任。

4.诉讼程序含义;;审判。

5.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提讼;审判。

6.民事诉讼程序: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

7.行政诉讼程序:和受理;审理和判决。

(二十五)期间、送达与执行

1.期间:期间的含义;期间的计算;期间的耽误;期日。

2.送达。

3.刑事案件的执行: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判决的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的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的判决的执行;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的执行;徒刑缓刑的判决的执行;无罪、免除刑事处罚的判决的执行;判处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的执行。

4.民事案件执行:民事案件执行的概念;民事执行程序的启动;执行担保;执行和解;执行中止。

5.行政案件的执行:行政案件执行的含义;行政案件执行的法律特征。

五、事业单位概况

(一)事业单位概述

1.事业单位的定义;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事业单位的社会活动特征。

2.事业单位的作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

3.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展望。

(二)事业单位改革

1.事业单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情况: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任务。

3.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4.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内涵。

5.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6.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制度。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考核

1.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

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类别;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特设岗位。

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等级:管理岗位等级;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工勤技能岗位等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聘用。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考核的目的;考核的内容;考核的等次和标准;管理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工勤人员考核等次的标准;考核的方法和程序;考核结果的使用。

六、职业道德

(一)职业与职业道德

1.职业的含义与意义。

2.道德的内涵;道德的功能。

3.职业道德的内涵、特点与职业道德的体现方面。

4.职业道德的意义与作用。

(二)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3.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爱岗敬业的含义;爱岗敬业的特征;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

2.诚实守信的含义;诚实守信的特征;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

3.办事公道的含义;办事公道的特征;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

4.服务群众的含义;服务群众的特征;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

5.奉献社会的含义;奉献社会的特征;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道德

1.教师行业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2.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3.医务行业职业道德:医务行业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医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4.科研行业职业道德:科研行业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科研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5.体育行业职业道德:体育行业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体育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6.文化艺术行业职业道德:文化艺术行业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文化艺术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7.环卫行业职业道德:环卫行业职业道德的概念与特征;环卫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五)团队及团队精神

1.团队与团队精神的含义。

2.团队精神的基本要素。

3.团队精神的意义:团队精神的含义;团队精神的意义。

4.团队精神的作用:目标导向功能;团结凝聚功能;促进激励功能;实现控制功能。

5.团队精神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影响因素;团队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七、公文与论文写作

(一)公文概述

1.公文的概念。

2.公文的特点。

3.公文的功能。

4.公文的种类:公文的分类;行政公文的分类;行政公文的文种。

5.行政公文的行文规则:上行文规则;下行文规则;联合行文规则;其他行文规则。

6.公文文体与结构:公文的文体;公文的结构;行政公文的书面格式;公文的稿本。

(二)公文写作要则

1.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3.公文的写作程序。

(三)行政公文处理

1.行政公文处理的概念;拟写与制作公文;传递公文;办理公文;处置办毕公文;管理公文。

2.行政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

3.行政公文处理的程序:发文处理程序;收文处理的程序。

4.行政公文办毕的处置。

(四)命令(令)

1.命令(令)的概念。

2.命令(令)的类型。

3.命令(令)的特点。

4.命令(令)的结构形式与写法。

(五)公告与通告

1.公告:公告的概念;公告的特点;公告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2.通告:通告的概念;通告的特点;通告的类型;通告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六)决定与通知

1.决定:决定的概念;决定的特点;决定的种类;决定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2.通知:通知的概念;通知的特点;通知的种类;通知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七)通报、意见与批复

1.通报:通报的概念;通报的特点;通报的种类;通报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2.意见:意见的概念;意见的种类与特点;意见的文体结构与写作要求。

3.批复:批复的概念;批复的特点;批复的种类;批复的结构与撰写要求。

(八)请示、报告与议案

1.请示:请示的概念;请示的特点;请示的种类;请示的结构;请示的文体结构与撰写要求。

2.报告:报告的概念;报告的特点;报告的种类;报告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3.议案:议案的概念;议案的类型与特点;议案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九)函与会议纪要

1.函:函的概念;函的特点;函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2.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的概念;会议纪要的特点;会议纪要的文体结构与写法。

(十)学术论文概述

1.学术论文的概念与特点。

2.学术论文的类型。

3.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

(十一)学术论文的选题与提纲

1.学术论文的选题要求。

2.学术论文提纲的拟制:拟制论文提纲的原则;拟制论文提纲的方法;论文提纲拟制的步骤;论文提纲的表现形式。

(十二)学术论文的结构

1.学术论文结构的三原则。

2.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

3.学术论文的开头与结尾。

4.学术论文的段落与层次。

(十三)学术论文的写作与修改

1.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学术论文语言的五个特点。

2.学术论文逻辑论证的“三要素”;学术论文常用的论证方式。

3.学术论文行文技巧。

4.学术论文修改的重要性;学术论文修改的原则;学术论文修改的五项内容。

八、文学知识

(一)先秦文学与秦汉文学

1.先秦文学:概述;《诗经》;先秦散文;屈原和楚辞。

2.秦汉文学:概述;《史记》与《汉书》;诗歌。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1.概述。

2.建安诗歌。

3.陶渊明与田园诗。

4.山水诗,永明体与宫体诗。

5.南北朝民歌。

6.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7.唐诗;“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中晚唐著名诗人。

8.古文运动。

9.唐传奇。

(三)宋元明清文学

1.宋代文学:概述;宋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唐宋家”。

2.元代文学:概述;散曲;戏剧。

3.明清文学:概述;明清小说;明清戏曲。

(四)现代文学

1.新文化运动。

2.新文学社团的崛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南国社。

3.左翼作家联盟。

4.鸳鸯蝴蝶派。

5.七月派。

6.抗日战争时期的讽刺小说。

7.新型小说。

8.新歌剧。

(五)建国后十七年至“”的文学

1.小说。

2.诗歌。

3.戏剧。

4.散文。

5.“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

6.“”十年的文学。

(六)新时期文学

1.伤痕小说。

2.反思文学。

3.改革小说。

4.“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作品与作家。

5.朦胧诗派。

6.散文。

7.报告文学。

(七)外国古典文学

1.世界文学的源头。

2.古希腊罗马文学。

3.早期基督教文学。

4.中世纪文学。

5.古典主义文学。

6.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意大利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西班牙文学。

7.启蒙文学:法国启蒙文学;德国民族文学。

(八)外国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九)外国现代文学

1.无产阶级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苏联文学;英法文学;德语国家文学;美国文学。

3.现代主义文学。

4.存在主义文学。

5.“黑色幽默”文学。

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九、历史知识

(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氏族公社时期。

2.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

(二)封建社会

1.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的灭亡。

2.强盛的西汉王朝:刘邦建汉;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匈关系与昭君出塞;张骞岀使西域与“丝绸之路”;刘秀建东汉与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3.秦汉时期的科技与艺术。

4.三国、两晋、南北朝: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兴替;北魏孝文帝改革。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艺术。

6.隋唐时期: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全国;改官制,创科举;大运河的开凿;隋亡唐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高宗与武则天;“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唐末农民起义与唐朝灭亡。

7.隋唐时期的文化与艺术。

8.五代、辽、宋、夏、金、元:五代十国;契丹的兴起与辽国的建立;陈桥兵变与北宋统一;元昊建立西夏;女真的兴起与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建立与金“绍兴和议”;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行省制与宣政院。

9.辽、宋、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

10.明、清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加强专制主义统治;完备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满族的兴起和明与后金的战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三)近代史

1.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3.洋务运动;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

5.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6.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7.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运动;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护法运动。

8.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初期

1.;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展工农运动。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伐战争;农民运动蓬勃开展;领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大革命运动失败。

3.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五)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1.华北事变;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合作;洛川会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平型关大捷。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百团大战;“三三制”政权;大生产运动。

3.确立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4.抗日战争的胜利。

5.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

6.规划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蓝图。

7.国共和谈;反动统治覆灭。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抗美援朝与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化运动;1959年“庐山会议”;七千人大会。

3.“”的十年:“”的发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集团与“九一三”事件;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提“四个现代化”;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粉碎集团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4.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至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的党的主要领导人。

(七)世界古代史

1.古代亚非奴隶制国家:埃及;古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

2.古印度:印度的统一;“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

3.古代印度的文化。

4.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荷马时代;斯巴达和雅典;马其顿帝国的建立。

5.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6.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斯巴达克起义;基督教的兴起;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7.古代罗马文化成就。

8.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查理曼帝国的形成;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9.亚洲封建国家:朝鲜的统一;日本统一与“大化革新”;的创教与阿拉伯的统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0.阿拉伯文化的成就。

11.“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三杰”;绘画艺术“三杰”;“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八)世界近代史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条件;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工业革命的影响。

3.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5.沙皇俄国的兴起。

6.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7.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和侵略扩张。

8.美国内战。

9.日本“明治维新”。

10.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11.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2.印度民族运动的高涨。

13.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4.成为世界大国的美国。

15.跻身于世界列强的日本。

(九)世界现代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大战的爆发与结束。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4.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5.共产国际的成立。

6.德国十一月革命。

7.德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柏林一月起义。

8.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9.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0.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第二次世界大战: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意日军事同盟的建立;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与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

12.联合国成立。

13.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美苏争霸;苏联解体。

十、科技常识

(一)天文地理常识

1.宇宙的演化。

2.太阳系。

3.地球的形成。

4.气象名词:热带气旋;龙卷风;沙尘暴;寒潮;大气压。

5.地理现象:泥石流;洪水;火山;地震。

(二)生化数理常识

1.生物:微生物;新陈代谢;食物链。

2.化学:无机物;有机物;石油;油脂;糖类。

3.数学:微积分;运筹学;优选法。

4.国际制(SI)与英制常用计量换算:长度;面积;体积及容积;质量。

5.物理: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现象;能量守恒定律;紫外线;红外线

(三)科技丰碑人物

1.世界著名科学家。

2.中国著名科学家。

(四)国家高新科技计划与奖励

1.863计划。

2.973计划。

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4.国家自然科学奖。

5.国家技术发明奖。

6.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电子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

1.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量子计算机;光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病毒。

3.信息科学:信息隐藏技术;数字水印;数字指纹。

4.通信技术:蓝牙技术;光纤通信;IP电话;全球定位系统。

5.因特网与信息高速公路。

(六)生命科学技术与能源科学技术

(七)新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

(八)现代交通与航空航天技术

十一、环境保护

(一)环境与生态系统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问题。

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4.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机能。

5.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二)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2.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电磁辐射、光和放射性辐射等污染。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污染

1.生态破坏。

2.环境污染。

3.地球变暖。

4.臭氧层破坏。

5.酸雨危害。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展。

4.人与生物圈计划。

十二、**省情知识

(一)地理与气候

1.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地。

3.主要山脉:太白山;化龙山;终南山;子午岭。

4.主要河流:黄河水系的主要河流;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

(二)工业、农业与资源

1.工业。

2.农业。

3.自然资源。

4.旅游资源。

(三)交通、人口与民族

(四)历史概述

1.陕、秦、三秦称谓的由来。

2.**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

3.当前**省行政区划。

(五)绚丽多彩的现代文化

1.**的戏剧。

2.**画派。

3.**影视。

4.**的文学。

(六)丰富多姿的文化艺术

1.陕北文化艺术。

2.关中文化艺术。

3.陕南文化艺术。

(七)**省十市一区

1.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凌概况。

2.铜川、延安、榆林概况。

3.汉中、安康、商洛概况。

(八)**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规划

1.省情特点:区位优势;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源地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地区;科技和高等教育大省;重要的历史文化中心;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

2.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九)**省“十五”建设成就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1.“十五”建设主要成就。

2.“十一五”发展规划。

3.建设西部强省是新时期**省发展的历史任务。

(十)民生工程

1.民生工程的提出。

2.民生工程的内容。

3.民生工程的初步实施。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8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从1981年到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了―番,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一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9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培育产业,致富群众”的原则,今年三月,启动了张澜故居景区开发建设。通过各部门的努力,目前,已完成景区景观施工设计;实现了张澜路(环城路入口段)路基初通;已完成了民房维修整治161间;收购民房7户,占总收购量55%;栽植枇杷213亩;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即将全面进入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阶段。

三、顺利完成景区开发前期工作

一是完成了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对规划区内村、社、户、人口、农田、房屋、林业、水利、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三是制作招商招标方案,确定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开发模式,四是对外招商,先后与成都成金公司、深圳云龙城投资公司、北京绿源公司、浙江三元公司、中水利十四局等企业进行了意向洽谈,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踪联系,强化招商力度。

四、引进指导旅游企业发展壮大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10

杨宜勇分析,“十三五规划”是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导下制定的首个五年规划,必须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转折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民生将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目标,而是本届规划的最终目标,必须全面实现,虽然任务比较艰巨,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难度,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不折不扣地实现目标”,杨宜勇说。

谈及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杨宜勇认为,落实“十三五”规划,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与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振奋全民精神,一起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劲。他认为,“十三五”期间,民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得到极大改善,备受公众关注的义务教育、延迟退休、生育政策、房产税等问题,都将成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今天,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就此,记者第一时间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他谈到,“十三五”规划对于今日的中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的“收官”性规划,也是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奠基”性规划,更是关系到13亿多中国老百姓民生发展的关键性规划,意义非常重大。

唐任伍谈到,“十三五”时期民生发展进入新境界。“十三五”规划仍然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样,发展是民生保障的基础,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尽管今天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但“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十三五”的发展相对于过往的“发展”具有“新境界”,它是在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上的“发展”,是搞好统筹兼顾、更好地惠及民生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蕴涵着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勾勒蓝图又要绘制施工图,是全面的民生发展宣言。

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唐任伍分析认为,“十三五”规划中的民生发展,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民生发展,民生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和发展行动,围绕着民生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十三五”的民生发展,是确保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民生发展,是协调、绿色的民生发展,是创新、和谐的民生发展,更是补短板、抓脱贫的民生发展。唐任伍认为,“十三五”民生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十三五”民生发展的主体思想,就是坚持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做客人民网视频访谈节目,为网友解读公报内容。汪玉凯分析指出,“十三五”不仅仅是一个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从转方式调结构来讲,“十三五”可能面临三个转折。他指出,此次公报围绕民生问题有很多亮点,到2020年能不能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不在于城市,关键在农村。

“‘十三五’不仅仅是一个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从转方式调结构来讲,‘十三五’可能面临三个转折”。汪玉凯向记者指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三个转折的“拐点”。他谈到,第一个拐点是由过去的数量型向未来的质量型来转换,过去我们的发展可能更多注重数量、规模,但是未来应该特别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第二个拐点是从引进型朝对外扩张型的我觉得这从另外的角度上也给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不能就经济讨论经济,要把经济放在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协调发展整体来考量。

汪玉凯指出,围绕民生问题公报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提出健康中国,保证老百姓身心健康;要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这样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几十年来的一孩政策;提出构建互联网强国,要“互联网+”,制定行动计划等等。“脱贫是小康社会刚性目标中比较大的难题。”汪玉凯指出,到2020年能不能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不在于北京,更不在于上海,不在于城市,关键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少数农村地区。他谈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的非常准确。这次提的很清楚,到2020年全部的贫困县都要摘帽,按照现行标准现在贫困人口基本脱贫,这两个量化指标能够打出旗帜非常不简单,如果研究这两个目标实施,我们制定很多很多举措,包括扶贫资金如何使用,他认为,把这两个目标公开,在规划里直接写进去,这就是巨大的决心,相信后面会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兑现这两个目标。

“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因此倍受国内外高度关注。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三五”规划,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是对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形成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胜阶段的行动纲领,因此倍受国内外高度关注。

细读会议公报,从会议确立的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来看,最核心的字眼是“发展”,发展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建议》的全部内容,是本届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概括起来说,这个关键时期的五年规划,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在中国迈上现代化进程更高阶段时的“发展新思维”。

五大发展理念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什么这么说?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需要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我国现行标准下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坚持发展”。

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我系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我系微信平台开展了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活动。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规划出未来五年的改革蓝图,并对网络问题、教育问题、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做出深刻讨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

本次会议的召开使得我系学生深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担起创新之责、改革之任,为建设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努力奋斗!

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三

公报提出“十三五”规划要遵循的五个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为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建立了理解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框架。

汪同三谈到,第一个理念创新发展,处于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且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第二,协调发展。五中全会的公报明确的讲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都是高度重视在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比如说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十大关系”,就是讲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要重点处理的一些关系。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是要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里,中央明确的提出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那些重大关系,而且还具体的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11

指南针。omen的风水学。中国自然哲学的继承与发展。罗经是一个定向工具,用于航海、地质、风水等领域。它被称为“经天纬地”的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它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古典天文学、历法、地理学等学科。“渊微的广阔原则就是其中之一”1。就笔者对罗经的研究所知,历史上流传的书籍有《罗经透解》、《罗经解定》等。在当代作品中,一些研究者对《罗经》(王振铎的《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进行了考证。一些研究人员阐述了罗经的社会激励(磁罗盘在中国发明的林文照社会因素)。一些研究者讨论了罗经的文化内涵,介绍并仔细阅读了罗经的生产技术,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建议(方利山珍视徽盘的品牌保护文化生态——万安罗盘文化生态调研报告)关中国有很多关于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但没有关于罗经与中国传统自然哲学之间的联系的文章。作者认为,罗经作为华夏文明的外在化表现之一,展示了古代创造体系“观象制器”作为康玉理论的实用工具,它在房屋选址和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工具,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阴阳、五行、象数等自然哲学。我认为这并不简单。我在这里写信。在我看来,请摆正你的斧头。战国时期,古人根据磁铁的性质发明了思南。在思南境内,除了标明南北的“子午”外,还有记载天文地理的文字资料:八卦、八卦、四维、二十四山、二十八苏。汉代创造的盘(又称式盘)的上部结构是圆形和象形的,称为天盘。下部结构为方形和象形,称为区域。上下板块通过一个共同的轴连接,天盘可以在场地上旋转。这种结构可以说是圣人认识宇宙的物理模型表达。关于天盘的资料分为为三。中心是北斗七星,内圈是十二颗星,外圈是二十八颗星。该遗址的内外圆分别是天干、地志和二十八颗星。可以看出,大班遗址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思南遗址的继承关系。由于思南采用天然磁铁制成,石材硬度有限,原料稀少,生产成功率低,体积大,不易携带。在宋代,发明了便携式指南针。就像使用Sinan一样,需要一个站点来标记特定的方向。因此,指南针取代了思南的磁勺,并继承了思南和朱盘的站点文本信息。在同时,为了满足周天的需要,罗经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在现有的史料中,罗经最早的清晰记录是曾三异对南宋的《同话录》:“地螺,或子午正针,或子午丙壬之间的缝针。”2随着古人对宇宙认识的加深,罗经所的信息量不断增加,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圆圈。

。不同的风水学校使用不同的圆圈内容。明朝胡国桢在《罗经解定》中所写的《罗经全用定式》共有24层。清朝乾隆年间《钦定协纪辨方书》中记载的《罗经图》4共有12层,并指出“罗经有不同的系统,其中大部分超过30层。然而,它的用途总是接近三针。现在它需要12层。内层是天池,接收指南针。第二层是八卦的方角。第三层是24座山。”因此,以5.5英寸的三脚架(2019年制造)为例本文以《沿袭清制的罗吴鲁衡》为例,根据磁盘上的文字阅读这些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探索罗经及其背后的文化和思想体系。无论罗经的表面有多少层,

的基本框架都是不变的,即三个板块和三层结构ee针。三套指天、地、人。三针指普通针、中针针和缝纫针。三针和三盘是组合在一起的。从内到外,它们被称为:地正针、人盘针和天盘针。

的三盘(圆)在罗经上被分成24格,被称为“三人浪漫”“王国”,由8根天干、12根地支和4个方向组成(四维大学)。它是由八个方向的推导而来。它将八个方向分成三等份,得到24个方向,对应一年中的24个节气。同时,它也反映了罗经对天文仪器的传承背景。天文和历法考证科学家张闻玉教授指出出处:“地平线环安装在历代制造的浑天仪和天球上。通常,四维、巴甘和12个分支用于表示24个方向,因此位置显示更加准确。“子午向”一词来源于二十四座山脉,全称为“蒂凡尼早餐”。这里的“山脉”指的是方向指人的背部,也可以理解为背部的位置。“香”是指脸的方向。因此,《子午》引用了俗语“坐北朝 南”。

的《天、地、人三盘》中有三二四座山,呈三圈分布。之所以有三二四座山,是因为中国的先哲们意识到,宇宙的复杂现象很难用一座二四山来表达清楚。因此,三个圆圈被用来代表祖先所认识的自然现象。从内到外,它们是:

·

的第一圈二十四座山,地点正针,它是基于指南针所指的南北磁极,也就是说,根据磁场定位,它是由唐朝创造的,“大约730年,丘延翰建立”24个方位点。正针。”6

的第二轮《二十四座山》中,人们的盘子里都有针。它基于真实的地理北极和南极(地轴)由于地磁北极和南极以及地理北极和南极的差异,沈括记录道:“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可以指引方向,但它往往略微偏东,而不是全部偏南。“7这一段描述了磁偏角的现象。人盘针,也被称为赖公中针,是赖文俊(也被称为赖布衣)在宋代创造的。“大约在1150年,赖文俊在丘延翰设置的每个方位角的右侧添加了一个新的方位角,以表示向西的磁偏角,并引入了中间针的概念。”8

第三圈的二十四座山,天盘针。根据太阳的影子定位,又称杨公缝纫针,唐代杨筠松所创。“大约在880年,杨筠松在丘延翰设定的每个方位角的左侧添加了一个新的方位角,以表示东向磁偏角,并在《青囊奥旨》中提到了缝纫针。”9他发现磁偏角向东移动,因此他将正针的方向向西移动了7.5度。

的上述演变,展示了先哲们对宇宙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李约瑟指出:“在《传统》中,丘延翰、杨筠松和赖文俊做出了这些发现,而地磁罗盘以化石形式保存了这些古代观测结果。”10这表明罗经不是一个毫无根据的谜,而是一个真正记录自然物体的认知工具。本文列出的罗经圈如下:

一楼:天池。罗经中央的圆形凹槽,磁针放置,整体核心区域。天池的底部被称为“海底”。海底画着一条线,叫做“海底线”。当使用罗经时,当磁针与海床线重合时,可以准确地确定位置。磁针的颜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色彩取向思想。《逸周书汇校集注:作雒》中写道:“王子们是由周、乃建大社、于国中下令的。他们的家在东青土、南红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心是黄土。”11在《考工记》中写道:《画缋》事件有五种颜色。东方称它们为绿色、南红色、西白色、北黑色、天空神秘、地球黄色。”12因此,罗经磁针红端指南中,黑端指的是北方。

的第二层:先天性八卦。八卦象征着构成阴阳位置不同的世界的八种自然物质现象《周易说卦传》说:“钱是天,坤是地,地震是雷,荀是风,坎为水,离是火,根是山,交融是泽。“八卦是描述宇宙万物的古老符号系统,以罗经上的明辨方隅为基础。八卦代表八个方向,即四维的四正(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三楼:地母的九星,又称坐在山上的九星。九星由北斗七星、附近的东明(左辅)和隐光(右弼))两颗星星组成。占卜是从改变占卜的演绎法衍生而来的在小幽的一年里。在乾隆年间的钦定协纪辨方书,“小游年改变了他的想法。在《青囊经》中,它被称为‘九遥’,也被称为‘方卦’。“坤卦是地球母亲卦,它基于“坤是地球母亲,诸山所托”。具体来说,八卦和九星构成了圆圈的具体内容。

四楼:24天星。根据经典天文学知识,从这些恒星中选出24颗恒星,并与罗经上的24座山整合在一起。

五楼:场地为针24山。

六楼:24段天然气。

七楼:72条龙穿山而过。组成:六十甲子、巴天安、四维。六十甲子是由十根天干和十二根地上的树枝依次排列而成。根据现有史料,“天干地志”最早出现在甲骨上,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14.天干地支起源于中国古代历法。后来,天干被用来记录年和日,土枝被用来记录月和时。通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它们成为了古人标记时间的系统。

八楼:正针120美分黄金,又名120龙。分金是风水学中用于方向划分的术语。构成:六十甲子、正镇24山和地直。这一层是基于二十四座山的划分规则。在二十四座山中,每座山有五分钱,共计120。

九楼:人类板块中的二十四座山脉。

的十楼:人类盘子里有120美分的黄金。排列内容和规则与120分钟金相相同

的第十一层:六十条龙穿过地面。六十甲子,按照24座山的顺序。

十二楼:二十四座天盘针线山。

13楼:天盘缝纫针120美分黄金。排列内容和规则与正针120分钟金相相同。

第十四层:亨田星度五行、明秀度五行和亨田度五行。亨田星度是指28颗星(365.25度)的周度,相当于一年365天。这些星体度与五行(金木水火土)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即浑浊天空的五行星体度。

第15层:包含三个小圆圈层,即第28线性度、第28好运或厄运度和第28划分度。二十八星,又称二十八宫,二十八星。“苏”是指住所。古天学将天空划分为28个区域并命名。“根据中国古代文学的考证,在《诗经》和《春秋夏小正》等书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一些明星。”15根据上述分层,罗经的核心区域源于古代地磁,黄金的划分源于古代地理。九星和二十八星来自古典占星术。二十四节气来自传统的日历法。天地人三大板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罗经是风水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反映了堪舆学的理论体系。堪舆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设计学的现代学科,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和其他学科有相似之处。坎玉,又称风水、阴阳、青乌、大地艺术等。许慎在诠释《淮南子》时写道:“天道、舆论之道、隧道之道”。可见,它研究的是天地之道和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如何使人类住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是中国先民面临的一个学术问题。风水理论反映在罗经上,即罗经包含天文和地理信息。用户必须具备仰视天文学和俯视地理的能力。他们需要通过实际调查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对罗经的用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一些“风水大师”一直拿着罗经,掐着手指,夸大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牵强一些,说一些奇怪的事情,蛊惑人心,骗取不义之财。因此,源于对自然规律的研究的原始堪舆理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平心而论,康瑜学说并不全是封建迷信。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理解和理解这个理论。

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需要,将坎玉与自然理性和宿命论联系起来。由于农业生活的长期延续和“靠天吃饭”生产思维方式的影响,古人对天地极为崇拜。人们称堪舆家为“风水先生”,这更为神秘。“在中国哲学中……这种神秘的色彩反映在类比思维、五行概念以及天人观它还体现在天、神、命、道、数、气等观念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后来的道家和阴阳世家与这一神秘事物保持了更多的联系,这也是道家和阴阳世家最终回归巫术的伏笔。“16、天、道、气和数的概念是罗经及其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本质与糟粕并存的原因。

·王复昆先生指出:“风水理论的重要学术特征是直接扩张,阐明和运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在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序列关系中确立一套具体的标准和方法,从而认识和把握与生存环境相关的宇宙与生命的存在。“

·

的风水理论可以追溯到东晋的郭璞所写的《葬书》,此后出版了许多书籍。《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海盗》和《古今图书集成》都包含了大量的风水文献并进行了考证。堪舆的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大气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小气田都应该与宇宙的大气田相一致。人类的生产和发展活动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人与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因为世界各地普遍联系在一起,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提出了时空统一的概念。”管子曰宙合,谓宙合宇。灼然宙转于宇,宇宙中有一个宇宙,宇宙中有一个宇宙。春夏秋冬的纺车列在五个竹园章旁边,罗盘分析了几种反应。如果你熟悉它,你可以逃跑。。。方以智问候“宙合”被称为“宙合宇”。宇宙是时间的概念,宇宙是空间的概念。方氏认为,时间在空间中旋转,这意味着“宇中有宇宙,宇宙中有宇宙”。这是因为四季轮换安排在东、西、北、南的中间五边,这意味着四季与河洛图式中的五边相匹配。方氏认为用于辨别方向的指南针仪器就是基于这种模式。因此,人们可以根据指南针辨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国古代圣人

·

根据他们对宇宙的理解,总结和概括了公认的宇宙规律,并用罗经的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在研究风水学时,首要的问题是辨别正确的方向。”卜兆和营地,一个在山上,另一个在方向上,是Kanyu家族的第一把钥匙。“19罗经的基本角色是方向。此外,罗经需要用于地质测试。根据地磁原理,根据磁针的状态判断地质的优劣,磁针回到中心线是判断标准。堪舆一家利用罗经进行相位地球活动,以选择符合宇宙气场的人类住所。最后,从空间和环境两个方面实现了“虽为人所作,却如天开”的建筑美学理念,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张岱年指出:“中国古典哲学的概念范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哲学的概念范畴,第二类是生命哲学的概念范畴,第三类是生命哲学的概念范畴是知识论的概念范畴。在传统意义上,第一个是天堂的名字,第二个是人类的名字,第三个是“学习之路”的名字。“在这方面,天堂的思想体系是罗经所大学所承载的主要内容。冯友兰先生总结了中国哲学中“天”的五种含义:“在汉字中,所谓的天有五种含义:物质的日子,即与地球相对的日子。统治日,即皇帝与上帝之日,人格与皇帝之日。幸运日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日子。例如,孟子称之为“夫君成天”的日子也是。自然之日是指自然的运作,如《蒂凡尼早餐·天论篇》说天也是,正义之日是宇宙的最高原则,如《中庸》中的“命运之自然”说天也是。"本文所讨论的范畴是自然之天。道是法律和法典的意义。天道是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规律。人性是人类行为应遵循的原则。罗经从方形和圆形的形状到信息,反映了相应的天、地和人的理论无论是三合罗经的天地人,还是三元罗经的天地人,都是一个圆圈的形状。天人观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和核心研究范畴。徐复观先生说:“世界古代文化体系中没有系统的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与古代中国相同。”22吾淳先生认为中国哲学非常关注现象,尤其是自然现象……思考天人关系是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关注的结果23.人与自然的这种密切关系是形成天人合一观念的必要条件。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张载说:“天、地、人是一体的。“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和图像都有内在呼吸和外在形态的联系,所有事物都是通过相互感知而发展和变化的。《灵城精义》包含:“地运不断,天气也随之变化,天气自转,地球大气层也随之变化,天气继续变化,人造应之。”24作为一种农业文明,古代中国的基本需求是掌握天空、制作日历、了解物候,有利于耕作,延续人类生活的物质本体。为了在不破坏自然原始运行状态的情况下从自然中得到一些东西,古人怀着对自然的恐惧,观察着物体的生命和变化,总结了天文学、地球科学和气候学的许多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种人类发展活动。

的罗经中形天相地圈就是这些内容的具体体现。它的作用是观察天地的构成,总结万物的运行,借助罗经的文字信息探索和理解自然,为人类融入自然生产和工作提供行动依据,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地学形势》中,倪化南在清道:“罗经,圆盘就是身体,而针是被使用的。玄机在体法被用作御衡。璇玑与天同行,以宇恒为方向和度。他以罗经为方向和度,以水为交通工具。下面是正方形,上面是星星。”25至于璇玑玉衡,具体含义因领土而异作者认为,结合这里的上下文,《璇玑玉衡》应该是指北斗七星。第一,《春秋运斗枢》说:“北斗七星,第一天书,第二宣,第三纪,第四权力,第五御衡。”26《史记·天官书》说:“在太平洋周围,所谓的《璇玑玉衡》以气和七政为基础”。。。它被转移到中央政府,暂时控制着四个清朝。它分为阴和阳。当四个清朝建立时,它们都有五种元素,移动程度和固定诸纪,所有这些都与窦有关。”27王英明的《明朝历体略》:“北斗七星在右墙之外,。。。它被运送到天中,以确定纪律。一个是支点,二曰璇,三曰玑,四个是力量,五个是余恒,六个是开阳,七个是摇晃的光,它的支点是张度。或者云一到四是魁,魁是璇玑,五到七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御衡七星,这就是七政。第二,栻盘的天盘上绘有北斗七星。虽然罗经没有直接使用北斗图形,但他在构成元素中展示了这种继承关系。在谈到盘子时,李零先生指出:“中心有一个左手或右手的‘指针’,周围有四个、八个、十二个、十六个和二十八个‘刻度’。前者的‘指针’是北斗,而‘刻度’是十根茎、十二根树枝、十二个神和二十八个夜晚。”"在古人眼中,地球不下移,天空自转。因此,所谓的方向比场地的方向更重要。”30我们可以从盘子的角度推断出夏洛克·罗经的理论,“下面有方向,上面有天星”。在

的《堪舆完孝录》中,据说“循天理诚是我们生活的根源。”地理“31作为地学工具,罗经根据其基本工作原理模拟天象运动规律,结合圆盘的领土作用进行方向划分,用于风水活动,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一对哲学概念,阴与阳蕴含着对立与统一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意义。《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可见,阴阳概念的内容也是关于自然规律的。《罗经》中的指南针将天池一分为二,从无到有,显示阴阳。《易传》还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良义的诞生,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决定好运或厄运,好运或厄运生伟业,所以法象几乎是四倍。”朱伯崑教授指出《笃公刘》中的哲学世界观着眼于一点,以阴阳变化规律解释一切。”32《太极图说》中的周敦颐写道:“无极就是太极。太极运动产生阳,而运动的杆是静止的。静生阴,静极又动。运动和静止是彼此的根源。阳变成阴,产生水、火、木、金和土。五气分布顺畅,四季流转。五行,一阴一阳,一阴一太极。太极是无限的。五行之生也不同,二气同感,万物皆生,万物皆生,变化无穷。这解释了《笃公刘》的演绎体系,也解释了世界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罗经在他的形式和圆圈背景中继承了这种演绎逻辑天池体的传统也是太极,太极分为一种方式和另一种方式,就像阴阳一样。针指的是北方和南方,东方和西方是自主的,就像四个阶段一样。八卦列在外面,就像直角的位置一样。第二个是十二宫,就像12月一样。次列有24个方向,像24个气。72点黄金,就像七十二候。次列的天空有365度,就像七个政治运动的序列一样。“指南针的方位分为阴阳,阴阳结合产生四个图像,然后产生八卦,这是罗经盘靠近天池的第二个圆圈。八卦由八卦组成,乾卦为阳,坤卦为阴。三角形由实线三角形(阳爻)和虚线三角形(阴爻)组成,通过改变和组合形成。在阴阳的不同排列中,它推断出构成世界的所有占卜符号。在

的《诗经》中,有一首大雅《公刘》,上面写着:“笃公刘既是蒲又是龙。它既是风景又是乃岗。它看阴阳,看它流动的泉水。”以下是对公刘为建设城市而进行的风水活动的描述。“既景乃冈”是指公刘矗立在山上,以太阳的阴影确定方位,区分寒暖的土地。“相其阴阳”根据风水理论,山的南面和河的北面是阳,反之亦然。这也是当地寻找温暖小气候的一种方式。

的阴阳观不仅局限于山南水北部的定位,还延伸到世界万物的属性区分。罗经的圆圈中包含阴阳的概念,如

将时间分为阴阳。午夜和中午是一天中阴阳的两极,随后的几个小时是阴阳的动态旋转。

的天干分为阴阳干,地干分为阴阳干。天干与地支的搭配形成60个夹子,其中的搭配原则是阳干配阳,阴干配阴。在甲子与宜州的组合中,主干和分支呈现出阴阳平衡的顺序。同时,天干地支也被赋予万物兴衰的象征意义。祖先们认为,他们代表了事物从发生到发展再到衰落的自然规律和过程。

的遗址位于第24个山圈。(三位一体不同于三元盘的二十四山阴阳的划分,本文以三位一体为基础。)三位一体根据先天八卦、罗叔和纳甲的原则划分阴阳。在磁盘上,圆圈的红色文字表示十二山为阳,黑色文字表示十二山为阴。在实际调查中,从这24个方向探索阴阳和谐之道。在这方面,当四库全书包括宅经时,四库馆臣的提要写道:“该方法分为24种方式。它是基于八卦的位置。钱、坎、梁、珍和陈是杨。荀、李、坤、堆和徐是阴。阳由海引导,自为尾,阴由自身引导,海为尾。提倡阴阳结合,用亦皆雅训的话来说是很合理的。“34

的二十四节气圈子里也有阴阳。从本文所列的罗经一书中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圈内的两个节气:大雪和冬至。八卦圈的卦就是坤卦。坤卦和三爻都是阴国。冬至那天,我们的国家也在同一个地方北半球有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夜晚,这是一年中多云的时候。传统哲学认为,两个极端会相互对立。后来,大寒和初春这两个节气被祖先视为阴阳变化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从对应于这两个节气的地震卦画中体验到一到两个。三、二和三爻的《贞观》都是阴的,只有初爻是阳的。在严寒时期,阴气最多,但阳气开始出现。地球在几千英里的范围内都是冰冻的,但是地下深处的泉水是温和的。杨琦开始成长。当气候达到谷穗和夏至时,Yang Qi非常繁荣昌盛。对应的卦是乾卦,三个卦都是阳。在初夏,太阳直接照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了一年中最北端,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接着,夏秋之初阴气开始萌发。在相应的巽他卦中,有一个阴。这样,阴阳交替,循环,四季更替。这些总结和归纳为人类及时工作和培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许多传统数学和历志中都中都有关于二十四节气太阳阴影长度的记录,这可以表明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视在运动。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历。太阳历专注于太阳的运动,无法表达月亮的希望。太阴历注重月亮的运行,无法表达季节的变化,因此阴阳合历应运而生。设置闰月或采用其他方式来弥补两者带来的不便。“阴阳合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使用,它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因为回历年、朔望月和计时日的基本单位始终不是整数倍,年和月不能收缩。”在这方面,阴阳合历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阴阳和谐

简要地说,阴阳概念成为古人观察和理解自然界中相应事物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所有属性被圣人认可的世界。阴阳概念渗透到罗经的宪法理论和运作实践中。

阴阳观将一切事物分为两类,五行的理论进一步将世界分为五类物质。《尚书·洪范》包含:“五行:水、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和土爰稼穑。”这与古希腊认为世界由四行组成的观点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不称之为“五元”或“五物”,而是称之为“五行”,因为圣人认为这五种物质具有相互成长和胜利的关系。它被命名为“兴”,意思是运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写道:“天地中的气合为一,分为阴阳。它分为四季,列为五行……步行者也有不同的气,所以称之为五行。”

的作品包括:《夫相》中的龙是五行相配的地球,也就是说五行对应五颗星。“五行的概念融入了指南针圆的表现:八卦、天干、地支都属于五行。由于五行学说与五星学说的融合,罗盘中的五行同时反映了天学的范畴和地球科学。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例子:

的泥泞天空和五行环。浑天在古代提到天体的概念。星度是指二十八星宿以天体为周长的精确划分。《蒂凡尼律历志》中的早餐清楚地记录了28个夜晚的距离:“角十二、亢九、狄15、方5、辛5、尾十八、箕十一。东75度。斗26(另一个季度)、牛8、女12、徐10、危十七、16号营地、墙9.98度(另一个季度)奎十六、娄十二、胃14、昴宿星11、毕16、觜二、神9。西80度。井33、鬼4、柳十五、兴7、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112度。“37这四个方向的度数之和是365度和四分之一度。这种划分的概念也反映在指南针上的另一个圆圈——二十八个命运。

28岁星座与五行相匹配,也就是说,浑浊的天空中的星星与五行成度。在本文列出的圆圈中,您可以看到“丁未水、乙未火”等词,它们是星都五行兼容风格的缩写。它基于南宋和禧历确定的内容。内容很多。我们举一个例子:“甲子金龙宫,管理室567890和六度属于黄金,拿那银黄金。”这句话涉及五个概念:六十甲子,五行,度,二十八夜度,纳音五行(六十甲子纳音)),就分解而言,就是,在罗盘上的星度模拟中,嘉子和五星黄金占据了6度空间。这6度的范围从5度开始,到10度结束。这是二十八夜“房间”的位置,在纳音五行分类中属于金明。罗盘上这句话的缩写是“甲子 金”。此外,

的五行观影响广泛。从五行数的“五”来看,对应的是天上的五星、地上的五面、人体的五官、耳朵的五音、嘴里的五味、眼睛的五色。。。这些都反映了古人的“象”、“数”观念。

本人是研究数字的实用工具之一,它必须体现《周易》的基本思想——意象和数字的概念。

的“大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自然的“形象”,即自然的状态、世界上的无数现象和直观感知的世界形象。二是卦爻的“意象”,是对世界万物的提炼和表达。它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

以自然的“形象”为出发点。先民们经过总结和思考,观察了各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人工制品。根据系辞的说法:“易经有四种圣人的方式,即为他们的话语说话的人,为他们的改变而行动的人,为他们的形象制造武器的人,以及为他们的占领而占领卜益者的人。”《正义的有云》:“象事知器人,从他们的长相来看,知道如何使用器皿。“程颐在《御纂周易折中》中说:当一台机器工作时,它应该像一头大象。“可以看出,古代创造的原则是以形象为主,客体是由形象构成的。在农业社会的形式中,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所以人们对天地有敬畏之情。”宇宙由天地主宰,宇宙充满了地球和地球。因此,古人制造工具来表达天地已成为他们最共同的追求。“38罗盘的创作理念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抽象的“天人合一”概念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哲学中。它以物化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不能没有符号的帮助。“39先贤们通过人工模拟的方式,在《罗经》中表达了天地运行的形式规律。本文所列三位一体的主体结构象征着天、地、人三才。无论《罗经》的类型如何不同,其主要形式是天池、内墙和外盘。天池,内板块的圆形和外板块的方形反映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罗经》中的天池直径为1.2英寸,这意味着每年的12月。它有3分钟深,象征着一月份的30天。钦定罗经解定地区包括:“罗经古制径必尺有两个方面,应该在十二月。如果周长必须是3英尺6英寸,那么周长应该是365度。如果周长必须是20,那么必须有四个方面,24岁时应该是24气。其余的被称为天池-太极拳。它还具有24层外部人工制品的奇妙功能。天池是身体,24层用于它。例如,生命力在中间占主导地位,4岁时所有的东西都被限制在外,“40王玉德进一步解释说,”太极意味着一年,Liangyi意味着冬至。夏至。这四只大象代表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八卦代表八节。二十四座山代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条龙代表七十二候。五行代表五个动作。六十龙透地意味着六尺,365度意味着365天。41

以占卜的“形象”为渊源,占卜可视为一种“哲学性与艺术性道德符号”" 42. 在易哲的历史上,有一种摄影理论。八卦象征着各种物体和图像,然后用八卦象征的内容来解释重卦的占卜符号,从而解释占卜词和一卦词,展示占领的好运气和坏运气。《系辞》有云:“参伍因变化而变得复杂。通其变成为世界的文本。极端的数字决定了世界的形象。如果世界没有变化,谁能与之匹敌。”朱伯崑先生指出:“这导致了一种哲学观点,即世界上的事物不仅有图像,而且有数字。《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43,乌龟、形象、占卜和数字。物生有形象、形象、辅助和数字。”这反映了圣人从事物到形象、从形象到数字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从数学关系中探索自然规律。商宏宽先生说:“在易象中,有形、有力、有时值得信赖是至关重要的。数字是对法律的描述和衡量。大雁的数字实际上是彝族历法的记录,源于对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观察。“44

也按“数字”分为两个层次。数字本体论的必然性是第一层次。数学的哲学意义,或单词数字,是第二层次。“数字”在这个层次上,涉及到所有自然事物的秩序和法则。从哲学语言的角度看,阴阳的排列组合是两个对立事物排列组合而成的对比和谐的形象。“在现代数学语言中,‘四象’的构图是一次两个不同元素的两个元素的排列,‘八卦’的构图是一次三个元素的排列,六十四卦的构图是一次六个元素的排列。”45

-两汉经学时期,《象数派》的代表人物孟喜的《卦气说》写道,物候的变化是通过每一个卦的图像的变化来解释的。卦与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和365天一起使用,解释“图像”的产生和一年的气象变化,并推断“数字”,这影响了天文日历计算的发展,进一步加密了图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孟喜将《月令》和《说卦》中的四季卦气理论发展为卦气理论,其特点是用阴阳的奇数和偶数来解释阴阳两气,用阴阳奇数的变化来解释阴阳两气的消长过程占卜象中的偶数。这是象数理论的特点。”46邵雍继承了占卜气理论,运用逻辑占卜变化的方法,演绎了八卦方位和圆图的故事。《观物外篇》记载了他的卦变方法:“一变和二,二变和四,三变和八图,四变和十有六,五变和三十有二,六变,六十四卦准备好了。”朱伯崑先生认为邵雍图式的理论意义也被用来解释太阳系的变化也可以说是邵雍的卦气论。“同时,邵康节还提出了方图的建议。其六十四卦方图分为四个等级。这四个等级的顺序来自邵诗大易吟中的可见:“天地被定位为否泰的反面阶级。山上通风良好,盐被破坏了。雷风很瘦,恒毅很感兴趣。水和火互相射击,这可以帮助穷人。这四头大象相交形成了十六个东西。邵子认为“天地本相函”,所以他把六十四个三角形放在正方形地图上,放在六十四卦圆图内,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就相应地形成了。关于正方形图表的意义,朱伯崑先生指出,“圆图代表天体的循环,即,一年360天,即日历周期数。方图代表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九州的数量在这里。这意味着方格图也是天文地理之根源的“48”。在三元盘和

的玄空圆盘上仍然有特殊的圆圈,命名为“卦气盘”“。这个圆圈以伏羲六十四卦地图为基础,被转换成一个圆形排列的易卦,也被称为易盘。卦气盘分为内盘和外盘两部分。其中,内盘有两层,外盘有三层。内圆盘来源于先天的方形图,象征着地球的运输。外圆盘来源于先天的圆形图,象征着天堂的运输。在三元罗二十四座山脚下,方图的内板块排在第一位。方图六十四卦卦运数内墙的第一层。从午山正南港的中点开始,24号山同时左右排列。顺序是:16(河图5代表水)、72(河图5代表火)和83(河图五行)对于木材),49(河图五行为金)。在内盘的第二层,方图的64个三角形。一楼的外墙,圆图六十四卦卦运数。在外盘的二楼,圆图六十四卦大学外有三个占卜符号。在外盘的第三层,圆图中有64个卦。在实际使用中,内圆盘和外圆盘一起使用,以说明测量方向的优缺点。这里需要解释的是,堪舆家罗经的使用是否有助于人类活动,通过探索天地大气和解释宇宙天气。李约瑟认为,在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事物以特定的方式运行,不一定是因为其他事物的优先作用或促进,而是因为它们在永恒运动的圆形宇宙中的位置。”49宇宙中所有事物的所谓运行不是由人类意志转移的。人类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我们所知道的,使用工具,趋利避害,把人类生命活动的轨迹融入宇宙的生命节奏。

的《易经》说,“形而上学就是道,形而上学就是工具。”冯时教授指出:“在古人制器用器,目的不限于工具本身,而是用工具来承载道。”50反映在罗经上的道,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集合。从清代《罗经透解》中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一个是太极,它是十二生肖的五行。另一个是梁毅、一阴一阳、钱其琛和坤也。三是天地人三才。第四个是四头大象,东、西、南、北。五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第六个是六甲,六十个花甲。第七个是七正,称为月亮和五星。八是八卦:钱、坤、根、荀、贞、坎、对和李。九是九宫,贪婪,伟大,财富,文学,诚实,武术,毁灭,辅助,弼也。十是数字。《洛书》得到九分,成十也得到九分。“51罗经的工具形式包括“数”的演绎(两仪、四正、八卦、六十龙等)和“象”的结构(圆和方),这是象数概念的物化载体,实际上是“数”的物理表达,罗经描绘了天地的形象。罗经圆圈内的卦和图形的排列和组合反映了数字之间的变化关系。罗经的命名反映了研究宇宙的圣人总结的数字演绎法则。罗经以一轮又一轮的融化和物化的形式展示了大自然无休止的运动。

“这一概念认识到,世界上有人类规律和复杂现象,自然界也有自然规律和复杂现象。这两件事是两件不同的事,不能结合在一起。“52可能是因为这两个文明体系有着不同的根源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一些中外文明现象无法相互解释。

客观地说,罗经是华夏祖先创造的世界模型,是华夏的代表传统的自然哲学理论是罗经思想体系的核心指导思想,由天文学、地学、历法学等理论体系支撑,体现了万物皆有、人与万物共生的思维原则罗经是这些理论的物理表达。通过坎玉的实践活动,它将展示身体和使用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罗经及其思想文化体系是华夏祖先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哲学。现代人应该正确、客观地理解和理解我们祖先关于宇宙和人类住区的简单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坚持客观和积极的态度,除掉芜菁,丢弃芜菁。

1由胡国桢撰写,王道亨编辑:钦定罗经解定,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2,陶宗仪等:《说郛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8页。

,胡国桢,王道亨编辑:《钦定罗经解定》,第233页。

4允禄著,孙正之译:《钦定协纪辨方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0页。

5《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6李约瑟:《上海蒂凡尼早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第603页。

,7《沈括:元刊梦溪笔谈》(第2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第15页。

8李约瑟:《蒂凡尼早餐》,第604页。

9李约瑟:《蒂凡尼早餐》,第604页。

10同上,第602页。

1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70页。

,12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07-1308页。

13,郭璞,郑同校:《青囊海角经》,北京:本田2017版,第54页。

14蔡杰:《中国古代风水简史》,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第145页。

15蓝茂景:《雷暴的起源和距离与周易的关系》,周易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第289-290页。

16吾淳:雪之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版,第560页。

17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页。

1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页。

19,管辂著,《里德校对点:管氏地理指蒙》,济南:齐鲁出版社大学2015年版,第6页。

20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徐复观,

22。中国艺术精神地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

23《吾淳:中国哲学的起源》,第557页。

,24纪昀编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08卷(湘寨仙木艺术编号分类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页。

25倪化南:《地学形势集·卷之五·罗经渊源》,台北:台湾进源书局,2013年版,第578-579页。

,26纪昀主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76卷(说郛卷五分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8页。

27司马迁:《蒂凡尼早餐》(第四卷,第2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291页。由

28和纪昀编辑,《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789卷(分册,天文算法和推步),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64页。

29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01页。

30同上,第106页。

31匿名:《儒门崇理折衷堪舆完孝录:八卷·卷之一》,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15页。

32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39页。

33,胡国桢,王道亨编著:《钦定罗经解定》,第2页。

,34岁,纪昀主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0808卷(分部,艺术编号分类,相寨相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页。

35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页。

36,管辂著,《里德校对点:管氏地理指蒙》,济南:齐鲁出版社大学2015年版,第70页。

37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06-1007页。

38冯时:《器以载道》,载《读书》,第4期,2020年,第105页。

39诸葛铠:《天人合一的创作思想分析》,重庆裂变中的传承: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40,胡国桢,王道亨编:钦定罗经解定,第1页。

41王玉德:中国指南针的通俗解读,北京:本田,2013年版,第126页。

42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6页。

43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71页。

·44商宏宽:《周易的科学理念、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年版,第163页。

45吾淳:《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46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一卷,第135-136页。

47同上,第158-159页。

48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2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49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305页。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12

一、 物权法立法的简单回顾 (一) 物权概念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 (二) 现有物权法草案的概况 (三) 学界围绕物权法立法的研究和争论 二、 现有各草案的基本内容及其差异 (一) 各草案的基本内容 (二) 草案之间基本内容的主要差异 三、 关于几个总体性问题的思考 (一) 立法体例 (二) 物权与物的定义 (三) 概念用词的技术性与普及性 (四) 关于所有权制度的一体性设计与区别性设计 四、 关于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一--物权法定原则 (一) 物权法定原则的意义 (二) 各国和地区的立法 (三) 研究与思考 五、 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二--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一) 不动产变动制度根本问题和大陆法系中的基本模式 (二) 各种模式之间的效果考察 (三) 交易成本角度的考察 (四) 社会成本角度的考察 (五) 登记制度的意义所在 (六) 小结--制度模式的选择 六、 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三--担保物权制度 七、 具体制度设计的思考之四--中国农村土地财产权与"承包权" 一、 物权法立法的简单回顾 (一)物权概念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 按照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人大9届1次会议提出的立法目标,中国在2010年前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在这个计划框架下,中国正在制定民法典。 在中国民法学界众所周知的是:在中国现有的民法制度中,最为薄弱的就是物权法的相关制度。其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和计划经济的体制,直到80年代初一直否定物权概念的存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人的所有和私人间的交易被完全否定,自然没有商品的流通,更不允许有私人基于对财产的所有而发生的利益对立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承认物权概念的必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首先得到了承认,同时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的"搞活经济",其意义就是要率先实现流通领域的活性化。因此,最早出现的民事法律制度也是关于物作为商品流转的所谓"经济合同法"。其后,随着计划经济成份萎缩与市场经济成份扩大,规范流转领域的契约制度也逐步得到完善。其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就是1999年颁行的统一合同法。伴随着这种变化,随之而来的问题自然是物在流转过程中的权利归属关系需要明确。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规则所需要的是契约制度,而明确物的权利归属的规则所需要的是物权法的相关制度。因此,在契约制度逐步得到完善的过程中,物权立法也随之被提出,于是,物权的概念自然也逐渐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逐渐被接受和承认。 如果说,是否承认物作为商品流转是涉及到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的话,那么,是否承认物的权利自由归属则是涉及到传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所有制--的问题。虽然两者都属于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但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因此,物权概念真正得以确立以及物权法立法必须解决这个复杂的问题。1999年的 宪法修改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有理由认为物权概念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十四五规划概念篇13

(1)培养学生对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探寻物理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复习指导思想

1、精讲精练

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首先就是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作为教师首先就要讲清楚,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听懂,学生只有会自己解题才能说明已经听懂了,所以要对题目编排、讲解优化组合,而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力。

精讲: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这也是课改的要求。教学时应注意:①明确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和事实依据。②只有明确、掌握概念的定义,才可能明确掌握被定义的概念。③了解概念的种类(矢量、标量、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属性量,某种物理量的变化率等等),以便用比较法教学。若这种概念属首次学习,就必须着重使学生明确抽象概括的方法。④理解概念的定义、意义和跟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⑤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不同,但数学表达式应该相同。⑥注意从定义式导出被定义的物理量的单位。其次,把握好进度,且勿图快。尤其在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

精练:本学期的习题肯定不少,如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好的效果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尤其体现在习题的练习和讲解中。作业和课堂练习题都打算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做到有纵有横。回家作业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决不盲目图多。

2、及时的反馈

本学期要在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3、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对努力学习但成绩进步不明显的学生,要注意多关心和鼓励;对于学习最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弄懂,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碍,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4、注重学生自学、复习能力的培养。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1、专题复习,分项突破

2、高考分析,能力引导

3、模拟试卷讲评,能力检测

让学生通过模拟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高考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

4、力争在20xx年高考理科综合取得好成绩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

1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2光学与相对论

3动量与原子核物理

4专题一: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5专题二: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6迎接一模考试

7专题三: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8专题四:曲线运动及天体运动规律

9专题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0专题六: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11专题七: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

12专题八:物理实验复习

13专题九:振动和波动及光的本性

14专题十:碰撞与动量守恒及近代物理初步

15高三强化训练

16回归课本及考前模拟

17回归课本及考前保温训练,进行高考

高中物理教师2021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积极学习认识物理课程的性质,领会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使物理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具体化。把高中物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各部分内容,进一步提高理解能力,复习时,将以专题复习形式为主。

二、班级情况分析

这期继续担任高212、213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高三一轮复习,学生大部分能够掌握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比较零散,同时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两个班的情况大致如下:

212班总体学习兴趣低,个别同学学习物理的劲头有,但基础不牢,平时应注重培养。

213班大部分同学有时间的紧迫感,但有很多同学自制力不行,或是因为前面两年自知没学好,现在想学而不知道从哪学起。平时应多加督促,多多鼓励。

三、教材分析

二轮复习主要以志鸿优化设计二轮用书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侧重点和顺序有所不同。二轮复习大致分成十个专题,如下:

专题一、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平衡

专题二、力与直线运动

专题三、平抛、类平抛运动

专题四、物理实验的改编与设计

专题五、选修3-4

专题六、天体运动

专题七、电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专题八、功能关系、能量守恒

专题九、直流电路与交流电路

专题十、电磁感应与力学、电学的综合

四、目的要求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上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

2、加强实验教学和探索

3、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4、经过专题复习,把高中物理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

5、通过多练、多考、精讲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适应高考题型和难度

6、积极配合学校、教研组做好公开课、比武课等有关事情

五、教学进度安排

时间安排:

总时间:专题复习预计从2019年3月初开始,至2019年5月底结束。具体时间:每个专题争取花一周的时间,知识点复习,梳理花一节课;方法指导花一节课;学生精练、老师精讲花一节课;分别于周一、周二、周六、周日完成,周三进行综合考试,周四进行试卷讲评,周五讲解资料上面的习题。

六、教学措施

1、抓住主干知识的复习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

2、针对高考能力的要求,加强审题能力的训练和表述能力及解题能力规范化的训练。

3、在模拟训练中让学生量力而行地解题,根据阅卷评分标准去争计分点。

4、选题精、讲评细,教学生做题注要精、细结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