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个人总结实用13篇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

    野外实习的改革既要强调自然地理基础学习,又要体现不同培养方向对自然地理的应用的需求,针对一专业下具有多个培养方向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具有两个层次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第一层次为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基础实习,第二层次为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第一层次为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第二层次为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紧密结合,是课内实践的延伸;综合的野外实习以研究性实习为目标,与各培养方向紧密结合;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注重基础,以验证性、探究性为主,研究性野外实习以应用性课题为导向,注重研究过程;部门自然地理实习侧重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分布规律,实习过程要求具备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而研究性学习侧重当地当前的社会经济需求,围绕着跟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的问题展开,通常涉及人地关系系统的多个自然地理要素,因此需要综合调查;部门自然地理实习范围比较大,以实习路线和实习区域为主;但研究性自然地理实习注重研究和问题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通常在点上深入研究,钦州是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前沿临海的城市,临海工业的大发展提出许多问题都跟自然地理相关,如结合当前海岸带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强海岸带自然地理研究性实习。

    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在部门野外实习基础上的提升,是在学生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应用为目标的综合实习,一般在部门自然野外实习完成后实施。整个实习过程包括选题、野外自然地理调查、数据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报告写作等环节。研究性野外实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发挥指导作用;研究性自然地理野外以学习小组为实习组织单位。从实习题目的选题、方法和技术路线制订、数据的收集和调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论文写作和成果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首先由教师引导或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跟本专业在自然地理科学应用相关的课题,比如地理科学专业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可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岸侵蚀与海岸线变化;红树林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生态旅游规划等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通过野外自然地理综合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题目的数据需要野外实习过程获取。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制订的技术方法进行自然地理调查,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野外调查的方法有实地调查法、遥感调查法和资料收集法,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各自特长有所侧重,鼓励不同培养方向学生进行合作。这个过程的完成关键在于学生的部门自然地理基础是否牢固,可见第一层次的野外实习对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性野外实习具有决定作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要进行监控和指导,及时答疑。野外调查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和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是野外实习的重要环节,可在校内或野外完成。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和讨论,最后形成野外调查的结论。传统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的感性认识对实习区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或综合实习报告,而研究性实习在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和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和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充分考虑个人在整个实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在小组中的组织、合作、交流能力,综合评价每个学生在资料查询、野外调查能力,数据整理和以及论文写作和报告总结的能力。成绩由小组评定和指导老师评定两部分综合。

    研究性的野外实习模式是适应地方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需求提出的。通过对研究性实习模式及目标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在传统部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提升,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培养应用性的人才有重要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 :野外实习;旅游管理专业;黄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1-02

1 前言

旅游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在旅游资源认知、旅游开发、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旅游行业经营情况、导游服务、旅游市场调研、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状况、旅游酒店等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行业经验的较好教学形式,对旅游管理专业四年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也有积极作用[1].文章以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实习前的准备、方案设计开始,实习中的具体操作进行环节,以及实习后的成果鉴定、考核评估、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以期对旅游野外实习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总结.[2-4]

2 皖南旅游野外实习实习目的与任务

2.1 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野外综合实习,加深对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比较、吸收和借鉴不同地区先进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野外实习也是进行国情教育、思想品质培养、专业思想培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2.2 实习任务

此次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旅游资源的考察,锻炼旅游专业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对旅游资源及其类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资源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皖南旅游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

旅游野外实习过程主要包括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进行、实习后的总结三个阶段.

3.1 时间安排

旅游野外实习的时间安排要考虑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天气、气候状况,旅游地的淡旺季等因素.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野外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因为根据教学计划,后面的学期中主要以酒店、旅行社见习、顶岗实习、综合实习为主.在天气、气候考虑到安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二季最为合适,特别是四、五月份,春暖花开,温度适宜,降水较少,特别适合外出旅游和实习.通常选择在清明小长假后开始外出,在4月上中旬,刚好是旅游的小淡季.时间:6天.

3.2 地点选择

旅游野外实习地点的选择,主要考虑空间距离的远近、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和发达的旅游目的地.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野外实习地是皖南,以黄山为代表的皖南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徽文化博物馆和屯溪老街、潜口民宅和宏村、黄山、翡翠谷、太平湖.

从旅游资源构成来看,皖南旅游野外实习地具有各种系列和不同等级规模的旅游景区和景观要素,如黄山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从旅游客源市场来看,皖南旅游野外实习地有来自国际、国内且具规模的游客数量,如黄山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732.6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3572.0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60.6万人次.

3.3 线路设计

旅游野外实习线路的安排与一般的旅游安排都要遵循行快游慢、不走回头路的原则,通常一方面要考虑可进入性,另一方面要避免旅游资源或旅游项目的重复性和相似性,还要综合经费、学生体力状况、住宿、安全和旅游感知信息量大小等因素.此外还特别考虑到景点名气大小、考察先后顺序等,尽可能地从小景区到著名景区的顺序进行,学生的情绪、期望程度会随着实习进行逐渐提高,实习效果也会相对较好.主要实习线路为皖南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徽文化博物馆和屯溪老街、潜口民宅和宏村、黄山、翡翠谷、太平湖.

3.4 实习经费

在经费预算方面,目前旅游野外实习通常有三种做法:一是学生自筹全部实习费用;二是学校支付全部正当实习费用;三是学校与学生共同筹措相关费用.滁州学院旅游野外实习采用学校补贴部分,学生自费大部分的形式进行.一般是不含餐.

3.5 实习组织与管理

实习组织以带队老师为核心,以班长、团支部书记等班干部为骨干,建立临时组织机构,学生分别成立10人左右的小组,以便于学习和管理.教师指导学生拟订研究课题,并制定工作计划,写出调查纲要和工作方案.

(1)指导组教师:

(2)组织机构: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实习队,下设实习小组:实习同学分为12个小组,每组10-11个人.各小组组长由班主任及班委讨论后选出.

4 旅游野外实习的开展与控制

旅游野外实习不同于一般的日常教学,其大部分教学活动是在野外完成的.旅游野外实习的成功开展与控制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的合理引导、实习成绩的科学评估等.

4.1 实习内容

在实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学生的眼、手、脑的多方面的运用,及观察、实践、思考等方法综合使用,让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通过实际景区的参观考察,增加对旅游资源及其类型的感性认识,对景区管理与服务的思考;

(2)调查典型景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概况,实践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对景区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3)了解实习景区的主题旅游产品、旅游活动方式、游客结构和偏好,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4)了解实习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5)通过现场发放并收集问卷,熟悉旅游信息资料的收集方法,并以旅游需求为例,尝试分析资料;

(6)现场模拟导游训练..

4.2 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此次的野外实习过程中,实习前的准备阶段,主要采用了室内资料查询、调查问卷制定、分组讨论、教师指导、项目活动策划等方法.在实习中运用了角色扮演、实地调查、上门访谈、摄影摄像等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抽出专门时间分组演讲,并评比等级,进行总结;最后对全体参加野外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全面总结实习成果与不足.

4.3 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4.3.1 时间仓促

此次野外实习只有6日,去除来回2天,实际完整实习时间只有4天,这对如此多内容的野外实习,时间太短,没有办法来深入仔细研究、探讨相关问题,只能是走马观花,学生对此也有较大反响.

4.3.2 经费有限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很快,各地竞相圈地收门票,而且价格不菲.以黄山为例,正常门票是233元,加上现在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上下山至少坐一次索道,80元,虽然有一些优惠,但也不多.此次黄山野外实习,主要实习地点均在旅游景区,门票所占比例较多,而经费来源中,学校只补贴100元/人,其他费用皆由学生自己支付.而此次实习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实习经费相当紧张,造成部分实习内容无法高质量完成.

4.3.3 实习形式有待进一步深化

旅游野外实习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此次实习主要采取与旅行社合作的方式进行,全程有全陪导游陪同,在内容讲解、成因分析、历史发展等方面,主要靠全陪、景区讲解员来完成,这样的安排虽然节省了成本、减少了麻烦,但是对于学生学习来说不是最好的方法.导游和解说员不能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解,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有一些欠缺的.指导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活服务、访问调查指导、资源开发等方面.

5 实习总结

此次实习结束后,我们对此次参与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发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100%.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次的野外实习是非常满意,对实习组织、线路安排分别为82、67人,占77.4%、63.2%;满意的分别是21、34人,占19.8%、32.1%;没有人不满意.可见学生是非常喜爱野外实习这种学习方式.

在实习内容上,学生感兴趣的分别是景区考察98人、旅游商品92人、资源开发87人,而对问卷调查和模拟导游则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社交能力不足,怕与人特别是陌生人交往,社会经验缺乏.

此次实习中对学生个人表现方面,有相关部分同学(67人)的体力出现不足,这与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有很大关联,学生不能步行上下黄山,而上山需坐索道;有45人认为个人的知识储备不足,56人认为个人的与人沟通能力欠佳,58人认为模拟导游基本不会,这主要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没接触到相关内容,此项不足能够理解.

对于学习效果,76人认为收获很大,占71.7%,大多数人还是认可此次野外实习的效果;收获较大的有34人,只有5人是收获一般,1人认为基本没有收获,分别占4.7%、0.9%.

6 结语

综上所述,旅游野外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野外实习要从计划安排、地点选择、时间确定、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合理设置,最后,还要对实习进行充分总结、分析、科学评估等.[5-6]滁州学院的野外实习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加强:一是提升实习计划,改进与旅行社合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教师在实习中的主导作用,弱化全陪导游、景区讲解员在实习中的作用;二是在教学经费上,学校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景区门票逐年上涨的情况下,学校拨付经费也要有所增加.三是有针对性地对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如提前一个月,由班级组织同学进行长跑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野外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昕.旅游野外实习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4(4):72.

〔2〕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226.

〔3〕程久苗,朱永恒.高师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成绩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4):385-386.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3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评价涉及教学环节多,影响因子复杂,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实习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是构建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

1.野外实习基地。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选择的数量、集中与分散实习建设水平等指标,评价内容既要考虑实习基地生境多样性,如森林、草原、湖泊和河流等,又要评估固定实习基地和分散实习点的交通、生活、教学、安全等条件。

2.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包括植物学野外实习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实习指导小组的组建,任课教师能力水平、学生参与实习管理的程度以及野外实习的安全措施等。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师数量较少,生师比过高是当前影响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因素。

3.实习计划。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植物学实纲、进度计划的设计,实习时间、学时安排以及实习计划调整备案情况等评价因子。

4.经费保障。学校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实习经费增长幅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增加了野外实习的开展难度。为完成实习教学计划,部分实习经费或多或少由学生自筹。虽然学生自助经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野外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但考虑到学生经济承受能力,实习组织者不得不对实习的内容、时间、地点、人数等进行压缩调整,影响了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5.实习过程。植物学实习过程评价是野外实习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成效;(2)实习动员的效果;(3)教师备课应详尽;(4)实习内容丰富度评价指标包括实习项目种类、实习形式等内容;(5)实习方法包括实习模式是否多样、集中与分散实习的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等指标;(6)实习过程的教学组织评价指标包括实习小组学生人数、实习态度、实习纪律等;(7)学生实习过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植物的观察、识记、标本采集以及植物鉴定等内容。

6.实习考核。实习考核评价包括实习报告质量、植物分类考试、植物野外识记考核效果等评价指标。

7.教学互动效果。植物野外实习师生互动指标受师生实时交流效果、学生实习主动性、教师指导积极性、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以及课余活动是否丰富等因素的影响。

8.学生反馈。学生对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对提高实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加大学生反馈的评价比重。主要从评价实习组织效率评价、实习内容反馈、教师指导成效评价、实习考核反馈意见和实结评价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

二、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39个二级指标(见表1)。根据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际提出了各级指标的参考分值。

2.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实施。评价每学年进行1次,在植物学野外实习结束1周后组织实施。(1)评价工作的分工。根据专业实习计划的了解掌握情况和实习过程角色的不同,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反馈两部分。教师评价部分包括7个一级指标(P1~P7),占评价总分的85%;学生评价部分包括1个一级指标(P8),占评价总分的15%。(2)评价人员组成。主管教学领导、实习指导老师、辅导员等实习指导小组成员均可参加教师部分评价;学生成员通过抽样完成。(3)指标评价方法。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每个指标设计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评价等级,根据评价者给出的平均分值计算总分,定量评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4)评价结果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建设的支撑材料存档。

三、总结

根据我校教学大纲,植物学是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的基础必修学科,包括理论课(68学时)、实验课(48学时)和专业实习(2周)三部分,其中野外专业实习占1学分。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对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近些年来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研究存在的重“模式探索”轻“质量评价”的现象,笔者从野外实习各个环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并对动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园林以及环境保护等课程的专业实习质量均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宏,韩晓弟.植物学野外实习立体教学模型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129-131.

[2]马姜明,梁士楚,谢强.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184.

[3]张忠华,胡刚.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54-16455,16458.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4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二、野外实习的主要阶段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图1-1)。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最优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4)野外实习计划。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 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 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第四,个人生活用品以及与野外实习相适宜的着装准备。

第五,为预防突发事件,请遵循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两条训诫“穷家富路”和“冬天出门带干粮,夏天出门带衣裳”,后者对干旱区域更具现实意义。

(二)野外工作阶段

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要按实习计划进行。在路线调查或沿途观察中,要随时对照地形图,在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地理界限等标记在地图上。在途中停歇或到达观察点时,要将沿途看到的主要现象、主要认识和主要问题记在野外记录薄上。

(1)实习记录。它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是编写实习报告与习作论文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实习点的观察与描述。

(2)照相与素描。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记录自然环境特征。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补充,它可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同学可充分发挥特长。

(3)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实习,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因此,野外实习要注意每一个实习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

(4)互相帮助,安全第一。野外情况复杂,要时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段活动,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变化,任何情况下不能一人单独进行野外活动,以防不测。大家除了学习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实习队是一个整体,要防止掉队发生。

(三)总结阶段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5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淫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本文由收集整理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

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6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7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地学类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天然实验室,同时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学类专业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实施地理类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过程。其中,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地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的重要措施和载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学类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涵。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实习内容是提高实习效果的重要方面。

连云港市区位条件非常优越,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中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日本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作为我国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的连云港市背陆面海,对内通过陇海铁路联结十一个省区,对外通航五大洲,其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良好场所。位置理想,交通便利,横贯我国中部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从中原地区一直伸展至海滨码头前沿,交通便利,有利于本科实践教学的进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河南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多门课程就一直在连云港地区进行野外实践教学。该区交通和食宿条件比较便利,实习地域范围适当,是高校开展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的理想地区。

一、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自然要素特点

连云港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都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自然景观表现出鲜明的过渡性和多样性,实习内容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建设实习基地的自然和区位优势。

在地质和地貌方面,连云港地区地处华北地带的南缘,属于苏鲁地垒的一部分。基岩主要是古老的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在很长的地质时期,云台山一直处于断块抬升状态。经过多次地壳运动,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形成的地貌类型也复杂多样,可分为构造剥蚀山地、冲积-海积平原和复合型海岸三大类型。江苏省境内的最高峰——海拔625.3米高的云台山就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典型产物。

在气候方面,本区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海岸带气候特征显著;各类气候资源丰富、气象灾害多发;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为显著,局地气候类型多样、特征明显。

在水文方面,连云港地区在海洋水文和陆地水文方面特征都较为明显。本区附近是海州湾的浅滩,水深和周围地形都不利于波浪的发展。附近海区属正规半日潮,潮流方向在涨落过程中为逆时针方向旋转流,潮汐和波浪对海岸地貌影响较大。适宜的海洋水文特征适合开展海洋养殖。本区域中、小型水库数量较多。

在植被方面,连云港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南部。本区能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使得组成本区植被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种类1700余个,其中药物资源就有1190种,是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库,每年都吸引了许多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

在土壤方面,土壤状况复杂,自西向东在由砂页岩及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着棕壤;而后在丘陵岗地间的低平部位,分布着由湖相沉积物形成的黑土,局部水源充足,经长期淹水灌溉、耕作,形成多种类型水稻土。继续向东延伸至滨海平原低地,可见到滨海盐土,接近海涂,缓缓倾斜的海滩上分布着潮间盐土。

连云港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千百年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名著文化遍布。典型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就有二大类,六中类,二十五小类。此外,独特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浓郁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历史文化,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游览和人文科学研究价值。

所以在该地区开展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综合实习,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条件调查与环境资源考察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目标。此外,实习地域范围适当、交通便利,适于野外教学的组织。

二、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经过在连云港地区的长期野外实践教学活动,不断积淀、完善,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内容。实习内容包括:

1.连云港地区的墟沟西大堤、海滨公园、港务公司码头、连岛、宿城船山飞瀑、宿城水库、黄窝闾山水库、渔湾、花果山等地点的综合实习。

2.自然地理要素的识别及分析。对实习基地区域性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进行监测和识别,探讨它们的特点、形成原因及演变规律。

3.在识别各自然地要素的基础上,分析实习基地区域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综合性特点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4.区域人文、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对区域交通布局、旅游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人文社会问题进行考察。

5.结合人文、经济要素,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连云港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野外实习是学生专业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课程,通过实地参观、野外实验、教师指导等途径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亲自参加野外调查,一方面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另一方面培养自身的野外工作能力,为自身发展和解决区域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打下基础。总结以往的实习经验,学生要达到实习目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开展野外实习的基础,课堂学习是主要的途径。在连云港专业实习中,涉及地质学、地貌学、气候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学科,都是地理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内容丰富,学习任务重。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到图书馆查相关书籍和在期刊杂志上阅读相关文章,在主动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养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到理论学习中,由被动的老师讲解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解决遇到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充足的前期准备

本科生在实习中一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野外工作。有关野外工作的过程、指标选取和计算都是老师设定好的,而有关开展工作的目的、调查区选择和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等具体工作无法较清楚涉及。因此,在开展野外工作前,教师要把实验内容和目的地的相关情况要提前给学生讲清楚,认真学习实习手册的内容和实验项目。对实验内容开展的目的、意义、工作过程、指标计算、结果整理、样地选取等整个过程要熟悉,对不懂的内容,亲自查资料,涉及实验方案,学生要做足准备。在实验中用到的小仪器、工具、记录表格要亲自准备,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一部分工作,老师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指导,把每个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调动起来。

野外工作会面临很多问题,既有危险也有乐趣,教师要真实的告知每一个学生所能遇到的问题,所带物品尽量是实习中需要的,背包不能过重,途中生病用到的备用药品、着装要合适、住宿吃饭要统一、要有集体行动意识等。

(三)积极参与野外实验

野外实验是实习的核心内容,涉及地质、地貌、生态、水文、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参与连云港实习的学生数量较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同时开展调查,如在地表植被和土壤调查和取样中,涉及样方的设置、植被调查、样品取样、样品保存、现场调查指标等内容,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的样地进行样方、样带的调查,不同样地调查的植物种类、种群性质、土壤性质不同,调查也会存在差异。在气象气候方面,利用常用的便携式仪器,如通风干湿表、便携式多要素气象仪进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

(四)数据整理与分析

野外调查的数据一定要整理并分析结果,可以在每日实习结束后在驻地进行,或者返校后进行。通过实际调查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学生能熟悉开展野外工作的整个过程。调查结果反映出的信息是否与最初设计的目标一致,通过对比也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野外调查数据的整理,并争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也是检验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效的途径。

(五)撰写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实习工作的最后环节,是学生实习工作的总结和升华。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避免部分学生,抄袭实习书的现象或者相互抄袭的现象;实习成绩除了依据实习报告,还须结合实习期间的表现。通过总结整个的实习过程,总结不足,对今后的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野外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今后一个时期,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地学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对传统的自然地理进行野外实习的模式进行了改革,逐步试行新的地理实习模式;使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能够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建立自然地理时、空方面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使学生掌握必备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使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8

记得在刚开始学习植物学的时候,师兄就跟我们说之后会有一次的野外实习,从那时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认为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实习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踏上了旅途。真正实习时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难的多。爬山时又要穿上长衫长裤,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虽叫苦连天,大家在野外实习时却丝毫都没有马虎。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为了弄清晰一个问题把老师都问到烦了也不肯停下来。在这次的实习生活中我们收获了许多,觉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没使我们停下实习的脚步,依然撑着伞,穿着雨衣,一路认植物。

上山后我们被分成几个大组,各个大组在相应老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我归属于张老师的带领下。张老师带着我们那一大组往山上走,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老师就让学生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工具、背着标本回去了。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获自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一棵树上的叶子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大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子是否一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第二,要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听老师讲,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记录老师讲的东西就行了。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几点不足:一是这全部由老师讲学生记,并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大家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学生“保护资源,珍爱生命”的意识不强,学生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扫荡敌人一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在这短短的几天植物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和理性的升华。这几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让我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赞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团结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实习巩固了我们的课堂知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我们亲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属的代表性植物。

在国家4A级风景区-缙云山,我们看到了很多从来都没有见过的花草树木,有些花开得特别艳丽、有些果长得很奇异、每当这时同学们就特别兴奋、问题也特别多。这很好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爱好,还扩大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由于这次实习差不多都在野外,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这次实习也很考验大家的体力和意志力。在实习过程中虽然大家都又苦又热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团结,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实习中大家忙中偷乐,有说有笑,实习的道路上不仅留下了同学们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很多难忘而美好的回忆!

这一次实习已经归来了,我们在实习中也遇到过困难,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是在我不断的努力后,我找到了更多的实习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实习经验,不过在野外有的时候怕怕的,真的是有点发怵,不过我都克服了。

通过参加野外实习,我们们巩固了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学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自我锻炼与提高。总体而言,野外实习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感谢老师的指导!

野外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二20_年9月11号至10月7号,我们11级生态学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探究性的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此次实习一改原来走马观花式的实习方式,把个部门地理实习的性质由一般认识性实习,变为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探究性实习。 在实习中师生克服多变的天气条件,认真开展各项实习工作。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一般方法,获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深化了认识,提升了综合能力。此次实习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反映良好。

这次实习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教师介绍实习线路(点)区域背景、野外观察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然后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成果总结交流。

结合实习区实际在实习之前老师就预设了各种专题性课题,学生可进行选择,并要求作为最终成果提交。这样既增加了实习的目的性,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实习的研究性。我觉得很值得推广。

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实习内容总结以及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消化实习内容的工作,充分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实习期间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后勤生活,让大家在实习过程中无后顾之忧尤为重要。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老师和班委们,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住宿方面,都尽量在经费范围内做到最好,为整个实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方面我觉得做得很好。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实习时间短,要跑的点又多,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车上度过,长途的跋涉让我们都很累,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心里也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给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希望学院考虑实习时间和在外作息时间的安排的变更。

在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实习取得了圆满的效果:实习期间无一意外事件发生,师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实习任务;对于即将毕业我我们来说,这次实习无疑又给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和回忆。

野外实习工作总结范文三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发现

6月19日,我们踏上了本次野外实习的最后之旅,这一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世界的特异化石库——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我们有幸见到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时期的各种生物化石,这些来之不易的化石不仅保存完美,而且种类繁多。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形态特征,使我们如实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动物原貌。澄江动物化石博物馆的参观,使我们深刻了解了动物起源的奥秘,认识了动物演化的漫长历程,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类占据地球的来之不易。

2.圆通山动物园之行

参观了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龙之后,6月25日我们又来到了圆通山动物园,虽然之前也曾来过,但是这次总感觉和以前的不同,因为这一次我们是带着专业的知识来学习参观的。

动物园里的动物很多,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或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我们的观察和普通的游客不同,我不仅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还要识别每种动物是哪个纲,哪个目,哪个科的动物,它与其他动物的区别等,并且详细了解它们的各种特征。通过对动物园动物的观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动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培养了同学们对动物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圆通山动物园之行,让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在笼子里面供人们观赏的动物中,有很多的种类野生型已经灭绝了,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猎杀,很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所以学会养成保护动物的意识,宣传保护动物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等的知识,也是我们本次参观动物园的最大收获之一。

3.昆明动物博物馆之参观学习

时隔几日,6月26号这天我们来到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来参观,在各位动物学专家的详细介绍下,我们又充实了不少。看到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灵活现的动物标本时,我们不由自主的惊叹动物学专家们那精湛高超的手艺,简直就是巧夺天工。

动物博物馆的参观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不仅了解了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等知识,而且知道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也知道保护动物的困难性,同时明白了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道理。

4.禄丰恐龙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龙谷的路上,坐在车上大家纷纷议论和猜测恐龙真正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与几千万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龙零距离接触,心情就别提有多激动了。

大约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神奇的恐龙谷,这里有很多的与恐龙体型比例1:1的恐龙塑像,看见这一个个实体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叹恐龙之大。当我们来到化石馆,看到这一具具恐龙的化石时,首先给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边的这些恐龙化石让我不由得幻想起那个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的繁盛世界。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了解了有关恐龙的许多知识。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它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普遍为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6500万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强烈的撞击导致海啸和火山爆发,撞击产生的铺天盖地的灰尘使地球数月乃至数年不见天日,地球气温随之骤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长,恐龙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9

一、动物野外实习的意义及作用

动物野外实习是动物学整体教学的延伸和升华,通过实习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能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加深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能将实验教学中训练得到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充分得到应用、修正和提高,使学生对动物学的理论、技能、实践全面得到发展。同时动物野外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磨练学生意志,使学生学会与人共处,团结互助,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他们走向社会是难能可贵和必要的。

二、动物野外实习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加上一些主观因素,教学质量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现状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有下几个方面。

1.生物种类减少。

环境污染、旅游开发使生态环境改变,造成一些生物种类消失。外加靠海养殖,区域划分,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地点。

2.学生人数增加。

高校的扩招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相应的管理、后勤保障困难、专业教师辅导难度加大等问题。

3.实习经费不足。

目前消费水平的提高,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门票等各项开销成倍增长,而学校的野外实习经费却没有增长,学生经济负担加重,使实习的时间、空间大大减少,实习的装备也难以及时补充和更新。

4.环节短缺。

从几年的实习教学中可见,几乎完全为海滨无脊椎动物的内容,而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缺少,学生实习不完整。另外,在实习过程中,重采集,轻制作使学生动手能力不易锻炼,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几个要点

针对面临的现状,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争得学校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全面支持。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争取得到教学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对生物专业动物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视,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充分认识到动物野外实习对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其必要性、重要性不容忽视,使其加大野外实习教学经费投入,从而改善野外实习的基础条件。

2.抓好实习前的准备。

(1)实习基地的选择。选择不同生境的典型基地,交通、食宿方便,费用合理,既在学生的承受能力之内,又能满足教学。如大连海滨实习常选择夏家河子、黑石礁、河口、龙王塘等地。这样既选择了沙质、岩岸、泥滩等生境,同时又避开了浴场等繁华地带人为的干扰。这些地方动物种类、数量较为丰富。

(2)实习时间的安排。海滨实习一般都在每月的大潮前后1―2天,而陆生动物一般在6月中旬,动物物种多样性一般较丰富,动物生长发育速度也较快,此时学生进行观察动物生态习性方便,采集的种类、数量多,这样才能保证实习质量。

(3)实习工具的准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习前周密、细致地准备好动物采集、培养、观察、分类鉴定、保存等标本处理和标本制作所需的仪器、药品、工具,是实习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

(4)实习动员。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宣传注意事项,强调安全和实习纪律,介绍海洋潮汐规律和动物生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动物名录,并到标本馆熟悉标本。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可以缓解专业教师不足的现象。

3.加强实习的指导、管理。

(1)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专业教师人员不足,我们让学生辅导员参与实习,进行管理纪律,后勤服务,并对其他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了解实习地点的状况,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等,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科学划分实习小组。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学习和生活的安排和协调。小组人数控制在10人,男女学生要均等。指派专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采集,同时照相、录像,传授如何采集标本、处理标本等实习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做好记录,为完成实习报告做好准备。

(3)丰富实习内容。调整培养方案,增加周边水域实习和陆生野生动物的实习环节,如在学校附近进行绿眼虫、变形虫、草履虫、涡虫、蚯蚓等动物的采集和观察,以及实验室内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分布状况和生活方式,还学到实验室内人工饲养的技术要领。增加参观水族馆、自然博物馆的内容,为今后教学及标本馆的管理奠定基础。此外,带领学生进入水产市场,在市场内可以见到许多实习采不到的生物种类,参观养殖基地,如海参、海胆等,了解经济动物的饲养技术,把所学知识和生产联系起来,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4)严格考核,抓好总结,巩固成果。将每天采回的标本分类鉴定,处理,在实习最后一天展评,考核。另外将所学知识的收获、感想,以及对实习的建议汇总,整理实习报告。在总结会上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并对实习的照片和录像进行剪辑、编排、制作成专题片,为今后的学习留有资料。

动物野外实习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环节,涉及的方面很广,这里我们针对的只是几年来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施的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将会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动物学教师要拥有积极的创新思想,掌握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学好科学的管理手段,这样能引导学生出色地完成野外实习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动物学理论、技能、实践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为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毅,叶成仁.动物学实验与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21,(5):62-64.

[2]邹佩贞,温彩燕.浅谈动物野外实习教学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211-214.

[3]肖汉洪,陈向荣,李方满.动物学海滨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2):108-111.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0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温家宝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1

1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基地前身为教育部疗养院,总占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基地建筑古朴典雅,全部青砖砌就,属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基地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辽宁省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41:ai~内蒙地轴。兴城地区燕山台褶带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界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积;古生界为典型华北型沉积;中生育陆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教学实习区域近2000km,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地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培养地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

自2003年兴城教学基地建立以来,经过近7年的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兴城教学基地已形成教学资源丰富、生活设施齐全,地质实习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的综合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兴城基地适合于二年级地学类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

2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及功能

兴城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特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兴城周边的辽西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_太古宙绥中花岗岩;18亿至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现象;还有以“宁远古城”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具有面向地学类专业进行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教学功能。能够提供地质类专业二年级的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资源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测量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部分毕业实习等。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已经搭建起我国华北地台典型地质内容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该基地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地学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复合度的野外综合训练,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自2002年9月开始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暑期正式实施野外实习,至今已历时九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丰富野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基础地质、地质教学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对基地学科进行教学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至2009年底,设计并完善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共17条;典型地质剖面14条;野外地质填图区4个(合计面积约200km),完成了二年级兴城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修编了1:20万的教学用图2幅,1:5万的教学用图5幅。

经过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了“虚拟野外实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加快了地质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质信息的长期积累,建立野外地质知识库。用户只需要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b/s模式按需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中,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满足用户任意时间的需求,使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实习前预习,实习中复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2

1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概况

吉林大学兴城野外实习基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部钓鱼台海滨,基地前身为教育部疗养院,总占地面积10.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基地建筑古朴典雅,全部青砖砌就,属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基地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辽宁省兴城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地块北部燕山台褶带东段,东南为华北断坳,41:ai~内蒙地轴。www.133229.coM兴城地区燕山台褶带基底由太古宇建平群和片麻状绥中花岗岩构成,中、新元古界为厚度巨大的燕山型沉积;古生界为典型华北型沉积;中生育陆相火山一沉积岩系。教学实习区域近2000km,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地质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在国内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为培养地学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习、研究条件。

自2003年兴城教学基地建立以来,经过近7年的基地建设,已初步完成基地各项建设任务。目前,兴城教学基地已形成教学资源丰富、生活设施齐全,地质实习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的综合性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兴城基地适合于二年级地学类各专业学生教学实习和地质学专业生产实习。

2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的特点及功能

兴城基地的基本地质条件和区域地质特征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兴城周边的辽西地区,地学教学资源得天独厚,有中国华北地区25亿年前形成的最古老大陆地壳_太古宙绥中花岗岩;18亿至8亿年前的古大陆裂谷沉积——长城、蓟县、青白口系;华北地台最稳定的古生代盖层;产出举世闻名的中华龙鸟、孔子鸟、享誉“世界第一朵花”的最早期被子植物一中华古果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地;以杨家仗子钼矿为代表的各种矿产资源;奇特的海岸带地质地貌、典型的河流地质作用现象;还有以“宁远古城”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具有面向地学类专业进行多层次、多专业、综合性的教学功能。能够提供地质类专业二年级的教学实习;三年级的生产实习;土地资源管理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二年级专业实习;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资源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测量实习;地学类各专业的部分毕业实习等。经过七年多的建设,已经搭建起我国华北地台典型地质内容的综合性野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在该基地的野外实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地学野外工作方法,受到大信息量、高复合度的野外综合训练,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兴城野外实习基地自2002年9月开始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暑期正式实施野外实习,至今已历时九年。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每年都派出一定的具有丰富野外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基础地质、地质教学路线的研究工作并对基地学科进行教学实习内容、教学方法建设。至2009年底,设计并完善野外地质教学路线共17条;典型地质剖面14条;野外地质填图区4个(合计面积约200km),完成了二年级兴城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修编了1:20万的教学用图2幅,1:5万的教学用图5幅。

经过多年努力,利用世行贷款项目,建立了“虚拟野外实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加快了地质学教育的信息化步伐。实现野外地质信息共享以及野外地质信息的长期积累,建立野外地质知识库。用户只需要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使用虚拟野外地质实习基地,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服务器中,通过b/s模式按需下载到用户计算机中,节省了大量的计算机资源。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满足用户任意时间的需求,使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并不局限于每年的野外教学时间。学生可以对野外实习内容进行实习前预习,实习中复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实习质量。

野外实习个人总结篇13

一、野外实习,选点是关键

实习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选一个好的实习路线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所选点的地质结构要比较典型,出露较好,且保存较完整,便于实习教学;(2)各种地质结构门类齐全;(3)各点间要避免无谓的重复;(4)离城镇尽可能近些,考虑交通条件较好的路线[2]。

指导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努力做到好中选优,已经选定了几处较理想的野外实习点,这些实习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淮南罗山实习路线。罗山南侧山余家村北的小山岗上,有一个完整的风化剖面,自上而下:A.土壤层:灰褐色;植被茂盛,厚5~25cm;B.过滤层:棕褐色,主要是黏土矿物组成;富含Fe,板结成块状,垂直节理发育,厚10~15cm;C.半风化层:土黄色,暗色矿物已风化,岩石结构尚保存,但已经疏松;D.基岩层:深灰色,为上太古界霍邱群角闪斜长片麻岩。基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风化过程中在HO、O、CO作用下,矿物被分解,K、Na、Ca、Mg等被淋滤,Al、Fe不活跃组分残留原地,分别形成黏土矿物和氧化物。如地处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带,黏土矿物、或铁的氧化物会进一步被水解,形成铝土矿、褐铁矿等矿产,是提炼铝、铁等金属的重要原料。淮南地处温带,这种情况较难出现。在这里学习让学生了解变质岩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观察和学习。

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为学生准备以实际知识为基础的几个问题,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对比、多总结、多做现场笔记,使学生在野外将观察与思考、观察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如罗山的地形地貌如何,其形成的原因,岩石的颜色结构,以及构造、层理是怎样形成的,等等。

二、野外实习教学指导书

为了保持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外出实习前,实习指导老师必须认真编制好实践教学指导书,野外实习指导书是学生外出实习期间的行动指南,所有的外出实习必须严格按照实习指导书进行,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野外实践教学目的,实习指导书必须将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要求写清楚,并根据实习点的地质构造和类型,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考,寻找答案。同时,还需将野外实习指导书在外出实习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实习内容,明确实习目的、任务、野外实习的行为规范及实习成绩评定。此外,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好笔记,搜集资料,以便以后撰写实习报告[3]。

三、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

1.野外实习的传统模式

野外实习教学一般采取“灌输式”,类似于“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野外地质实习的教学方式。每到一个实习点,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讲解,学生被动做笔录,实习结束后,整理实习笔记,编写报告,教师批阅评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拷贝,背离了野外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导致有些同学在笔录时心不在焉,回来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其他同学的笔记应付了事,大大削弱了野外实践教学的效果。

2.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我们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采用了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以一般的知识掌握为目的,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认知及验证,又可以激发其求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在实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在野外实习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应对某一问题(如罗山水库的形成与什么时候有关;舜耕山岩层走向近东西,岩层倒转直立,而八公山走向北西—南东,倾角一般

3.教学模式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活跃实习的气氛,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同时还能促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这样改变了“灌输式”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增强了实习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对野外实习的兴趣,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科研能力也大有裨益。而且对各实习小组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的评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4]。

四、野外地质成绩考核

科学合理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根据野外实习的特点,采取富有专业特色的考核方法,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如岩石标本考核、典型地质现象的考核、综合地质能力考核、实习态度考核和书面考核等。这样,不但能及时了解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与补救措施,而且能对学生的能力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达到了促进学生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实习质量的目的。

总之,野外地质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复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通过野外地质实习,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在组织性、纪律性、协作性等各方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核心能力。在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深化的形势下,野外地质实习对提高职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雪峰.石油高职院校非地学专业野外实习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14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