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教学论文实用13篇

野外教学论文
野外教学论文篇1

科学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证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必须对多种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依据实习目的进行筛选[1-4]。点上实习以就近为原则,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线上实习以地理要素为主导,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构架,选择代表性线路;区域实习应挑选完整的地域单元,既能反映自然地理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群落,独特的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规律,也要体现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5]。同时,实习范围的确定要兼顾考虑经费开支、师生的食宿生活安排、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等问题。以我院为例,野外实习基地,省内短线实习主要在安康辖区范围内的南宫山、柞水的牛背梁、西安的翠华山,长线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陕北地区、四川成都和都江堰等地区。这些地方基本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典型特征。同时,为进一步拓宽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渠道,我院联合宝鸡文理学院组织了“地方高校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及校外实践基地共建研究”项目,共享、共建了四个地理专业野外实践和教育实习基地。这种共建做法可在地方高校推广,特别是为相同或相关专业如何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2确立最佳野外实习路线

科学确定野外实习路线是关系到一次野外实习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确定实习路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前期成果积累,系统储备数条野外实习长途路线、短途路线和实习区域,而后根据每次实习目的和具体情况从中优选最佳实习路线。实习路线布置原则是:一是每年实习路线规划时,尽量不和近年路线重复,让学生有更多不同体验;二是能穿过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尽可能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以省内实习为例,线路可以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三是包括能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典型地点[6]。

1.3编写实习指导手册

实习指导手册编写是建立在对实地反复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编写指导手册,一方面可以系统归纳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使学生对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学习实习指导书,可以使学生对实习范围、路线和具体内容事先有较系统了解,激发学生实习主动性。在具体编册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好内容结构,避免出现通篇简单罗列实习区域资料的问题,突出手册的可操作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指导学习方法的功能。

2建立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科学而有效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定量实习评价标准,传统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较难做到公正、全面、准确。为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学生野外实习的成绩考核和量化管理。

2.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不仅要考虑专业技能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实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实习效果等,结合本专业近年野外实习经验,可以将地理野外实习成绩评价的总目标分为三个评价因子: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在实习的每个阶段根据实习的活动内容建立不同评价指标和要求格次,在给出每个评价指标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阶段权重,计算出最终实习成绩。通过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要做些什么、要求是什么,同时也便于老师分阶段、分步骤、分指标、及时地给出成绩[7]。因此,我们将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分为三大块,即准备、过程、成果三个评价因子,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后再细分每个评价因子下的考评指标,制定出每个评价指标的考评标准,构成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成绩评定过程

在实习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体力和性别等进行异质性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记录实习物品的携带情况、考勤和实习过程中学生违纪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过程检查情况、学生的实习态度和表现、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情况、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与反馈[8]。同时,可在每小组随机抽取1~2名同学进行现场情景测验。在实习完成阶段,可进行实习成果考核,采取学生撰写实结报告、提交实习技术成果等方式完成。通过实施本评价方法,可以系统量化学生实习成绩,规范学生野外实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的学生完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实习效果;同时,该方法对促进野外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在2014年暑期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中实施,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和考评作用。

野外教学论文篇2

Shen Xiansheng,Yin Luming,Li Shumei,Yang Jiepin

Abstract: Researchoriented field work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of ecology to fully develop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ype of activity not onl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mastery of good study methods. Group field work ha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Key words: ecology; field work; teaching method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一个更高、更深刻、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篇章中最浓重的一笔。因为社会的发展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有会学习的本领,具备积极创新的能力和生动活泼的特征。因此,如何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科学管理,有效地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便是者值得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大别山进行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生物学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虽然有效快捷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只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是今后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实践,并在理解和实践中仔细体验获得这一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有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品质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学习总是有局限的,而课外学习则是丰富和无限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突出个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创造力。(6)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部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学生5—6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选出组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并指定工作计划,写出工作方案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答辩,组长对研究课题的目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解答,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教师根据实习基地条件、答辩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等,筛选出6—7组作为参加野外实习人选(教学计划限定40人)

教师对参加野外实习者详细介绍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讲解论文格式和撰写方法,公布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并要求各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

师生一起赴天堂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回到学校后各组进行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并开始撰写论文

教师对各组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各组学生对论文认真修改和补充,做到论文格式化和标准化

各组正式提交研究论文,教师再次审查后,组织学生答辩和成绩评定,并向有关杂志推荐优秀论文稿件

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教师全面评价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同时请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转贴于

两年来,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下列内容:天堂寨山区中草药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野菜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山地矮林的初步研究;天堂寨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大别山典型草甸群落的样方——面积曲线的探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道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天堂寨山区濒危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距离法估计草甸群落待测样方密度的验证;天堂寨草甸群落Raunkiaer频度定律的验证。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题目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拟订的,教师所拟订的论文题目只是供他们参考。由于所选课题是经过学生答辩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野外工作期间,学生们非常勤奋而认真地采集标本和搜集数据,返校后认真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所以,两年来的研究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其中有2篇论文已经正式发表。

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要使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能力与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结构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部分组成,能力结构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方面,使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今后写好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生态学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自然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3.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习工具,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实践和反复总结后,对取样方法和叶面积测量等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

4.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由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还是在校内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各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并很好地配合组长工作,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最后,当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他们感到有一种来之不易的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所有这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智力。

当然,同传统的野外教学实习相比,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付出的更多,同时得到的也更多。因为这是一种过程的学习和参与,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匪浅。因此,只要我们提高了对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就会去不断地创新,必将能培养出智力和能力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

参考文献

[1]舒达,蒋长好主编. 素质教育全书[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840—842.

[2]文辅相. 素质·方法·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1999,(1):12.

野外教学论文篇3

一、野外地质的定义及重要性

Lonergan & Andresen(1988)把地质教学的“野外”定义为“课堂之外获得第一手经验的地方”[8],而“第一手经验”的获得则需要实地考察。野外地质教学的形式和室内教学显著不同,野外是更广阔的大自然,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索的头脑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灵魂所在。尽管计算机模拟、先进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方法飞速发展,但原始数据的收集和重要信息的获得仍依赖于野外地质工作。野外地质考察不仅是学习的第一课堂,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外地质工作是许多地质科学家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舞台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和发展个人的技能,有利于团队协作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野外地质教学的目标和学习成果

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激发其思维能力和时空观。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灌阳教学实习基地始建于1986年,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最早建立的实习基地之一。该实习基地建设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部级优秀奖(198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05年)。灌阳实习基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现象典型、丰富,是地质填图实习的理想场所,每年接收大量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岩土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实习。这次实习主要针对大二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实习区的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矿产,包括主要的组成地层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地层内所含矿脉与矿层的特征;褶皱(复式向斜)、断层、劈理等构造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特征及与地层的关系;实习区地质发展过程、野外填图方法和数字填图方法。通过野外实习和填图中各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运用、巩固并丰富课堂理论知识,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填制地质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工作方法,掌握观察和熟悉野外地质现象的方法,并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野外地质教学的程序方法及成果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野外地质实习前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实习队长”教师会详细介绍野外实习的目的、内容、安排、注意事项、规章制度等,并结合以往的实习经历和经验,介绍实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些“趣事”。班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得力助手,主要负责实习工具和实习资料的借用,以及与图书馆等相关部门做好协调,负责实习小组的分配、小组组长的挑选、野外住宿的分配、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组织等工作,安排好班级及小组内部的工作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之后学生都会对实习充满着向往,并且做好了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二)室内课堂与野外课堂相结合

野外实习过程相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是比较辛苦的。白天要在野外踏勘填图,晚上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室内授课。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综合地质填图实习为例,室内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灌阳地区的地质概况、沉积――构造发展史、GPS使用与数据处理方法、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制作、实测剖面方法介绍、数据处理和地质报告编写等内容。历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晚上室内授课的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虽然相比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很多,但学生们听课都非常认真,并能很好地和授课教师互动,整个授课过程都是轻松愉悦的,也保证了白天野外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野外踏勘

野外实习的第一项工作是野外踏勘,掌握整个实习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包括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和地质发展史,是该阶段的主要任务。以灌阳地区为例,野外踏勘的主要任务包括:掌握海洋山花岗岩岩石学特征及其与下泥盆统地层的接触关系;下泥盆统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的分层标志;下泥盆统地层内矿化石英脉的特征;跳马涧组顶部赤铁矿层的特征;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下泥盆统邵东组地层岩石学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分层界线;灌阳复式向斜东翼地层格架及其岩石学特征;上奥陶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都庞岭花岗岩的岩性特征;都庞岭花岗岩与寒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野外踏勘的路线安排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老一辈地质学家精心设计的,能够观察到最丰富的地质现象和特征。野外踏勘期间,每到一个工作控制点,带队教师都会把该点的地质信息详细讲解给同学们,并提出疑问启发同学们思考。

(四)资料整理

晚上回到驻地,则要求同学根据野外记录复习当天的路线并相互讨论,带队教师们则到宿舍检查同学们对当天野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情况、作图情况,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同学们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在解答和讨论过程中在师生之间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以致让同学们毕业多年仍对野外实习记忆犹新,对带队教师也有一种难忘的情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鲜活,而不仅仅停留在课本的枯燥章节中。对地质专业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到野外的大课堂中锤炼,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所在。 (五)报告编写及成果提交

野外实习最终以报告的形式提交,实习报告的要求类似于毕业论文,包括“绪论、区域地质概况、测区地质特征、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地质发展史和结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等内容,并有特定的撰写格式。其中,绪论部分应包括“实习任务、实习目的、实习区地理概况、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和前人研究简史”等,区域地质概况应包含“区域地层、区域构造、区域岩浆岩和区域矿产”等内容,测区地质特征包含“地层和构造”等,基于3S地质填图方法应包含“基础地图的数字化、GP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和R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等,地质发展史包含“沉积发展史和构造发展史(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等,结语应包括“实习经历、心得体会、感悟、收获、不足和建议”等内容。其中“参考文献+附表+附图”部分,对实习报告中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把所读文献标注出来,可锻炼本科生查阅和引用文献的基本功。灌阳野外地质填图实习的附表包括“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节理产状统计表和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包括“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区域地质纲要图、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和数字化地形地质图”。有了这些内容,才能使论文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最终提交的报告才能图文并茂。在实习报告的结语部分,有学生写道“经过了半个月艰苦的野外地质实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期间,不仅加强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提高了对于野外的适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于野外地质现象及特征的辨别能力,同时还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野外地质学习使我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同时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对地质学课程的内容有了全新深刻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足以看出野外地质实习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总结及展望

A.M.Celal Sengor(1991)在《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序言中写道,“与几乎所有其他的人类活动相比,科学的荣耀不一定在于证实某些观念是对的,而在于证明某些观念(包括为个人所珍惜的观念)是错误的。要证明某一观念是错误的,人们必须要有某种新颖的东西,或是一个新的信息,或是一种新的观念,推动科学前进的正是这种苛求的态度”。野外地质学的丰富信息将为我们现在的理论根基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批判性信息,这些信息将是推动我们现有的理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中小学教师座谈时说:“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南京大学周新民老师在给南京大学研究生所做的讲座中提到,“地质学学科室内和野外实践类教育相结合是体现‘五个学会’的重要场所,并要从难从严设计,在野外要有意安排‘多晒太阳多吃苦’的训练”。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参与了温家宝同志作为地质工作者期间的45个地质工作记录本,深受震撼,感叹说“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笔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笔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笔记真实地反映了温家宝专注执着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受传递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同志在地质系统工作、成长的经历,反映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可见,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的灵魂所在,野外地质教学是地质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前辈们的指引下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根厚.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中地质思维的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4,(4):49-51.

[2]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赵勇生.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3]缪秉魁,吴志强,冯佐海,王葆华.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2,(5):15-18.

[4]童亨茂.野外地质教学中的科学管理与团队建设――野外地质教学二十年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45-148.

[5]余际从,刘粤湘,李杰,吴青.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4):1-5.

野外教学论文篇4

Shen Xiansheng,Yin Luming,Li Shumei,Yang Jiepin

Abstract: Researchoriented field work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of ecology to fully develop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ype of activity not only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mastery of good study methods. Group field work ha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handson capabilities.

Key words: ecology; field work; teaching method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一个更高、更深刻、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篇章中最浓重的一笔。因为社会的发展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包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有会学习的本领,具备积极创新的能力和生动活泼的特征。因此,如何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科学管理,有效地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便是者值得探讨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大别山进行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令人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生物学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部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学生5—6人自由组合成立研究课题小组,选出组长;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拟订研究课题,并指定工作计划,写出工作方案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答辩,组长对研究课题的目的、背景资料、理论依据、技术方法、计划和目标等进行解答,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教师根据实习基地条件、答辩情况和课题难易程度等,筛选出6—7组作为参加野外实习人选(教学计划限定40人)

教师对参加野外实习者详细介绍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具体要求,讲解论文格式和撰写方法,公布详细的实习计划和日程安排,并要求各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

师生一起赴天堂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

回到学校后各组进行标本鉴定、数据处理和资料整理等,并开始撰写论文

教师对各组的论文进行初审,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各组学生对论文认真修改和补充,做到论文格式化和标准化

各组正式提交研究论文,教师再次审查后,组织学生答辩和成绩评定,并向有关杂志推荐优秀论文稿件

对野外实习进行总结,教师全面评价野外实习教学活动,同时请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报告,交流经验,并征求学生对今后野外实习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两年来,我们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下列内容:天堂寨山区中草药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野菜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芳香油植物资源的初步调查;天堂寨山区山地矮林的初步研究;天堂寨山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大别山典型草甸群落的样方——面积曲线的探讨;天堂寨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道的科学设计与管理;天堂寨山区濒危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距离法估计草甸群落待测样方密度的验证;天堂寨草甸群落Raunkiaer频度定律的验证。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题目都是由学生们自己拟订的,教师所拟订的论文题目只是供他们参考。由于所选课题是经过学生答辩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野外工作期间,学生们非常勤奋而认真地采集标本和搜集数据,返校后认真整理资料和撰写论文。所以,两年来的研究课题完成率在95%以上,其中有2篇论文已经正式发表。

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更要使学生获得智力的发展,要使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方法。能力与智力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二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际活动的范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较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智力结构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部分组成,能力结构由组织能力、定向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部分组成。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全过程的教学,从选题到论文答辩的所有过程中,几乎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仅仅负责组织和教学引导。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方面,使他们在低年级就能得到很好地锻炼,为今后写好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2.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用生动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同时想象在人的智力活动中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本来对大自然就充满了好奇与想象,在学习了生态学以后,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大自然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3.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既应用了已掌握的知识,又促进了思维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与智力上的综合训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实习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动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实习工具,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教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实践和反复总结后,对取样方法和叶面积测量等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案。

4. 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由于我们的整个教学活动是以小组进行的,无论是在野外爬山涉水、采集标本,还是在校内查阅资料、撰写和修改论文,各小组成员都能认真参与,并很好地配合组长工作,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最后,当论文顺利通过答辩时,他们感到有一种来之不易的集体成就感和荣誉感。所有这些,使他们更加坚定了自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智力。

野外教学论文篇5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是水文地质专业三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教学目的在于巩固已学专业基础知识、开拓专业视野、提高分析水文地质现象、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其对专业的热爱。野外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分析主要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特点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类型不同,更多地从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这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学生的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其次,教学资源是实地水文地质现象和具体生产实践问题,其典型性和复杂性对于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第三,水文地质现象或问题的解释具有多解性,因教师专业背景不同,理解和解答的深度不同,也影响着教学效果。第四,野外实习受到天气因素制约,影响着实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

教师素质:教师专业背景不同,对水文地质问题理解不同。如对温泉成因,可从新构造控水理论、蓄水构造理论、储水构造理论等不同角度理解,解释难度存在差异,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

学生素质:学生学习能力和热情存在差异,对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理解和与教师的沟通程度不同。身体素质不佳或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其对于问题的理解;与教师的沟通不足,将导致对关键环节的理解缺失,从而影响到整体理解。

教学方法:因水文地质现象具有时空四维特征,教学上需从点上的水文地质现象扩展到平面上地层露头分布、空间上地质体三维结构,再到地下水流场时空四维结构。需针对水文地质现象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逐步达到对于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中知识点安排、教学道具运用、有效互动对于教学效果都有重要影响。

教学资源条件:野外实习旨在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故水文地质现象越典型,教学效果就越好。

天气条件:因实习多在暑期雨季进行,若遇阴雨连绵天气,多数路线无法出队,造成教学时间缩短;或者因前期降水偏少,泉水干涸,都将影响教学效果。

三、提高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措施

针对以上影响水文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需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

提高教师素养:教师需据教学内容特点完善知识结构,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扩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拓广自身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需互相研讨以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在实习之前要充分复习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实习中要预习和熟悉实习路线内容,带着问题去观察和思考。此外,还要考虑学生身体素质,适当安排活动量,对其身体和毅力进行合理的锻炼,并加强沟通,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习惯。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应重视和加强实习动员,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野外安全意识,还可使其重视和热爱实习,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可采用从点到面的多维教学方法,即从知识点准确解析,到面上全面踏勘,建立起水文地质现象的整体图景。其关键在于从点到面的连接,需要教师用逻辑主线将知识点进行有机组织,用情感主线在关键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和鼓舞,从而达到良好的互动和传授效果。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对已遭破坏的教学资源,可采用其他手段弥补。如采用视频呈现原四零八温泉泉口情景,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破坏严重的资源,需重新开辟相似的实习路线。此外,对典型教学路线,应与当地政府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适应天气条件:因天气条件直接影响着水文地质现象尤其是泉的流量、河流水及实习路线的通过性,这就需要适应天气条件,合理安排实习路线和实习时间,以求最大限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水文地质野外实习的教学与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类型转变、教学资源限制、现象多解性和天气因素制约等,其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素质、学生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条件和天气条件等。根据野外实习教学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望有效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

野外教学论文篇6

一、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与安排

野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 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周口店野外基础地质实习是我校水、工、环类本科专业基础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典型地质现象为基础,以地球系统演化为主线,把实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及科学辩证思维能力。

周口店及其邻近地区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接壤地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使其不仅保存有不同阶段较为完整的地质时间记录,而且形成了类型齐全、典型直观的各种地质现象,因此,成为野外基础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全国有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均选择周口店地区开展野外教学实习,教学成效显著。我校水、工、环类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第四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赴周口店地区开展为期4周的基础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具体教学实习内容总体包括路线地质教学、独立实践与专题研究及综合考评等三个环节(表1)。

表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工、环类专业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教学内容[1]

二、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由表1可看出,野外实习教学内容按路线进行,每一路线包括了特定的教学内容。对于每条教学路,线通过将其分解成若干地质观察点,采用多方法进行详细观察、描述与讲解,然后按点、线、面进行逐级归纳整理与总结,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架。采用这种观察点与观察路线结合的方法,通过系统样品采集与整理、典型地质现象的素描与拍照、文字描述与记录,促进学生的大地学思维观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野外资料获取和整理的能力。

同时,野外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完成的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在野外教学过程中有观察到的野外地质现象为切入点,采用“由果溯因”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建立了“教师直接讲解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实践――小组独立实践,学生以组为单位,独立进行主体内容和专门路线的独立观察”这一完整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习区内,有的地质现象会重复出现,有的则有显著差异,教师运用对比启发联想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质疑,促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教学点不同的教学线路作联想对比,从而获得某一地质现象的个性特征及区域整体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整体性。

三、野外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与考核

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应该具有综合性,需全面考虑制定完善的评定与考核指标体系。经过多年的摸索,周口店实习基地制定了全新的综合考评体系,包括:学生野外学习期间学习和工作态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野外及室内资料整理能力、地质报告编写能力等6方面内容,并按比例进行综合计算。另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分和全队质检评分另计。

四、结论

野外教学论文篇7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充分利用空气、水、阳光、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开展体育活动”。在现有的高校课改的形势下,野外生存课程的内容及相应的组织形式将实现从学校拓展至自然与社会。

一、 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实施和构建

1.野外生存课程的目标设定

首先需明确的是一个课程的设定指的是这个课程开发的相关教育价值,这其中不单是有利于课程和培养目标的关系,还需明确其编制工作的方面,并且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组织及选择,为课程的实施以及评价提供相应的标准。所以,根据以上的要求,对于野外生存课程拟定以下基本目标:

(1)运动的参与。让学生零距离的与自然接触,挑战自我,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至户外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2)运动技能的学习。通过野外生存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及技能,提高适应大自然的能力。

(3)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于外部环境改变的适应力提高,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4)促进良好心理健康。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开发自我的潜能,改变一定的情绪状态,树立起正确的团队和自我的意识,培养能吃苦的品质。

(5)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野外生存课程学习,培养团队之间的协作、互助精神,同时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

(6)培养专业技能。通过野外生存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与野外生存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一些基础的户外运动的技能,具备相应的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以及户外活动的教学策划和组织能力。

2.野外生存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设计

野外生存课程的结构以及内容设计如图,分为理论课、校内实践、野外实践三大部分。教学内容在选择上体现了“三基”的原则,可以真实的反映出野外生存以及生活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同时,还注重了创新能力、适应力、竞争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时数:32学时。

相应的组织内容如下:

(1) 明确野外生存实践活动的目的

组织一次野外生存实践活动一定要明确此次活动的目标,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落实。组织者要对交通、住宿、安全、经费、人员等事项进行考虑并计划,从而确保野外生存活动的质量。

(2) 设计并安排野外生存实践活动的内容

组织工作是否合理是顺利完成野外生存实践的关键,现对野营活动、野外定向两种最为常见的野外生存实践进行简单的介绍:野营活动是在一个丰富的纯自然的环境中体验生存,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激发潜在的能力,要求组织者具备专业理论的素质;野外定向是一定要使用地图、指南针等工具,所以要掌握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判断文献的技术是野外生存训练的基本技能。

4. 考核评定

(1) 理论考核占30%:内容包括了野外生存的理论知识、课程的概述等;形式可不局限与笔试,也可以通过抽签的形势进行现场的回答等;

(2) 实践操作占20%:考核的内容包括了野外活动器材的使用、营地的搭建、救护模拟等,同样也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考核。

(3) 野外实践占50%:野外生存实践的综合评定由老师召集各小组的组长组成学生考核小组,这些考核小组根据学生在野外的实践记录和相应的态度、表现等进行综合式的评定。

二、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难点

1.课程的体系的不完善

野外生存课程和其他的基础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区别。我国大部分的普通高校开设野外生存课程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相关的经验交流非常少,可见,野外生存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应的实践与完善。

2. 教学设备的欠缺与师资力量的不足

野外生存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有天文学、林业学、地质学、教育学、基础医学等。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应的师资培训机构,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相应的模拟场地和环境条件。

3. 野外实践的安全以及保障压力

因为野外生存的实践地点是远离群居的山区、荒漠、丛林、高原等自然环境,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可能出现山洪、泥石流等意外情况。而且,在实践的过程容易发生中暑、溺水、食物中毒、摔伤、蚊虫咬伤等意外。这些可能突发的事件都给学校以及教师带来一定的安全压力。

三、 关于野外生存课程的建议

1.师资力量的培养

建设相应的教育主管的部门可以尽快的组织户外运动方面的师资培训。通过一定的培训和经验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推动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等户外运动类课程的发展。

2.基础的建设

已开展了野外生存课程的学校应注重校内模拟实践的基础建设,依赖自然保护区建立起部级等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践基地,为高校开展野外生存课程的规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3.授课方面的建议

提倡教学采用教师团队的授课方式,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学的特长,针对相应的内容模块开展教学。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社会上有着丰富户外活动、生存经验的人员参与至学校的课程以及教学工作。

4.安全工作预案

在野外生存实践中,安全教育与安全防范必须摆在首要位置,在实践前必须提前制定好野外生存的安全预案,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恶性事故的发生。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校的野外生存课程从根本上突破了体育课的封闭,丰富并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但是,对于户外的实践活动而言,要求学生离开学校进入自然环境,所以在活动与生活中都要有所规划、组织并完善相应的监控系统,才能克服各种环境所带来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季克异,季济,拓展高校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1)

野外教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08-03

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地学人才的关键,也是地学教学最具特色的内容[1]。这是因为野外地质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因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历来被国内外地学院校所高度重视[2-4],历史上知名地质学家和地质学教育家无一例外均高度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5]。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石油大学的一个以培养石油地质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目前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四个地学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石油地学专业人才的二级教学单位,如何保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和提高野外地质实际教学效果,一直是我院本科教学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鉴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地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搞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就成了院系和实习指导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作为培养石油地学人才的教学单位,培养能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事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院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因我院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因而其与国内众多地矿院校或院系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也基本一致[6-8],其主要包括一年级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6-8],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使学生建立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室内所学地质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相”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训练[6-8]。其中,野外地质填图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水文地质等一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路线地质观察(踏勘)、实测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等3个教学阶段,其通过地质调查将研究区内的各种地质要素投影在平面地形图上,为图区范围内的地质发展史及资源预测和环境地质研究奠定基础,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地质知识和地质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各地学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渐彰显[9],以致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并造成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较为薄弱的现状日趋恶化。要改变学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F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野外实践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缺乏。野外地质实习环节与内容不仅关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还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我校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如: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其实习教学内容与流程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一致,均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方法的掌握为教学任务,而对石油地质中油气成藏要素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与分析较少涉及,对油气成盆、成烃、成藏、后期调整与改造的系统思维的建立更无从谈起。野外地质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对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开发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培养其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以致学生普遍认为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以后从事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关系不大。当然这与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教学直接硬搬地矿或综合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和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课程开课较晚有关。

2.以教师为主导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是地学院校永恒的主题,而改进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才能获取有关岩石、地层、构造及油气成藏要素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10]。因而,学生能否在野外现场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其能否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影响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限于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11]。在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点,指导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像讲解员、导游员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学生被动记笔录,学生成了老师所授知识的记录仪。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背离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也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野外地质实习初衷的实现[12-14]。

3.部分指导教师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和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实施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建设是野外地质实际教学的重中之重。野外地质实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素质[9]。也就是说,实习指导教师野外地质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我校地学各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的教师,加之部分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以致承担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年轻化的优点是精力充沛,易与学生沟通;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尤其是部分博士野外地质实践经验较少,以致难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质量[15-17]。

4.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自地学专业招生大规模增加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生源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渴求大不如以前,加之实习队伍规模过大,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一指导,以致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提高,终使野外地质教学的效果下滑明显。此外,学生择业多元化也使部分感觉毕业后不从事地学专业工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这些学生又影响了其他学生。总之,种种因素共同造成很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终使部分立场不坚的学生也丧失了专业热情。

5.野外地质实习考核需科学化。野外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建立地质的意识,培养地质的思维。地质实习考核中,一般采用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实习报告和实习图件为主的考核制度。很明显,这种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参与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这无形中影响了部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态度,影响了其对野外地质实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致其互相抄袭实习报告,最终导致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结论

地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保证地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多年来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经历,探讨了影响我校石油地质类专业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指出了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经验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和实习考核不科学问题等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本研究对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69.

[2]刘国生.巢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24-27.

[3]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94-95.

[4]W K Hamblin, E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stems[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460-487.

[5]张维宸,颜丹平,王根厚,等.54年打造地学实习基地,为精品课程保驾护航[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02-105.

[6]李虎杰,高德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5,(4):52-53.

[7]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8]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9]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10]栾光忠,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

[11]翟伟峰,刘省非,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4,(6):82-84.

[12]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W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13]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14]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15]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270-272.

[16]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野外教学论文篇9

1规范自然地野外实习教学管理与实施环节

1.1 制定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文件立足于解决高师地理科学本科自然地理学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验和野外实习)环节的弊端,以及实践教学管理及考评薄弱等问题,结合我院长期以来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研究制定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管理系列文件:①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②野外实习与指导教师职责;③野外实习总结考评暂行办法;④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其中《野外实习教学工作实施细则》本着优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使野外实习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理念,从建立野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实习总结、实习经费筹措与使用、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系统地规范野外实习教学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野外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对参与指导野外实习工作的教师在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规定,野外实习考评办法将学生在野外实习中的态度、表现与技术成果成绩等有机结合,体现全面综合评估野外实习效果的理念。野外实习纪律及补充规定,主要是对学生参与和完成野外实习的行为的规范约束。

1.2 规范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大学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往往依赖指导教师讲解而不求自己思考解答,表现出手不勤、脑不活、思维方式简单,实践动手能力差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野外实习环节与过程进行规范,包括:①实习过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即指导教师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及活动程序作出明确计划,编写实习指导书,让学生心中有底。要求学生在实地勤动脑动手,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被动教学方式。②实习评价中验证性思维与探究性思维并重。即野外实习中把对课堂理论知识按相同思路验证,使地理知识直观化和对同一地理现象用多种思维方法得出不同解答,甚至触类旁通有机结合。③实习考核定性与定量结合。对实习中学生的实习技术成果、采集标本多少、出勤情况等作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态度、表现、主动性和创新性宜作定性评价。

2探索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野外实习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高与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日愈突出,研究和摸索适应新形势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尤显重要。

2.1 面对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多元化筹措资金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流动性大、路线长,所耗费资金相对较大,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国水路客运价格、实习地区的食宿和参观费用价格皆大幅度上涨,致使野外实习费用越来越越高,大多数院校野外实习的实施步履维艰。因此,多方面配合、多渠道筹措资金以保证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成为关键。为了保障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施和全员参与,宜采取“争取学校多拨一点、院里解决一点、师生个人负担一点”的办法[1],共同解决实习经费和资金问题。另外,尽量合理规划实习路线和过程,尽量减少和节约费用,争取少花钱多办实事。

转贴于 http://

2.2 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的分学科、按课程独立实习,更多是将多门课程结合起来综合实习。课程实习分为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等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其从形式上以短途见习(点上实习)为主,实习内容以“单科为主”。一般需选择一个典型地点、安排单要素或专门技能操作实训的课程实习。例如我院建立的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重力地貌)、口镇地层剖面(地质)、咸阳城区渭河谷地(河流地貌)、泾阳县张家山(地貌、水文)、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等,基本上是在距离学校所在地50公里范围内的短途野外教学实习点。该类实习的缺陷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习是将自然地理学多门课程、甚至同人文区域地理融合起来,使实习内容更加全面、综合。从实习区域的的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线路实习与面上(区域)实习的结合。综合实习线路的选择,主要考虑使学生整体了解实习线路上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分异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例如我院所确定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路线:关中平原—秦岭山地、龙门山—成都平原(都江堰—峨眉山、乐山),使学生了解我国西部自然地理由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的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自然地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应变化。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线路:关中平原—银川平原、贺兰山—兰州盆地、刘家峡(水电站),则在于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由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的经度地带性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地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

面上(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究性实习,该实习基地选择地貌类型多样、植被群落丰富、土壤带谱明显、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变化有独特规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特色明显的较完整地域单元(4)。此种实习模式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我院的面上(区域)综合实习基地有成都平原(峨眉山、都江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等。具体实习中采用观察点与实习路线结合的方式。

3探究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如何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条件下,较完满的完成野外实习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选择、建设好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对新时期完成野外实习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3.1 选择野外实习基地(区域)的原则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4),在多年野外实习基地(区域)选择和建设的实践中,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3.1.1 内容丰富性 实习区域尽可能多地反映自然地理学各部门学科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较全面地观察到各种自然地理景观特征与规律。

3.1.2 典型代表性实习区域、地点的自然地理事物与景观能较典型地反映自然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代表性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3.1.3 变化规律性在一定的实习区域内,自然地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便于学生观察和总结。

3.1.4 区域完整性要选择一个完整的自然地域,不仅能包括各部门自然地理的主要实习内容,而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理素质锻炼、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习内容。

此外,实习基地(区域)研究的深透性、交通便捷性和经济性等,也是野外教学实习基地选址不容忽视的因素。

3.2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程序与内容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选择和建设一个较为理想的野外实习基地,应遵循的程序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

3.2.1 收集整理和研究资料,选择并确定实习区域通常选择和确定野外实习区域,首先要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兄弟院校的经验,遵循内容丰富性、典型代表性、变化规律性、区域完整性等原则。如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实践 ,多个实习区域的比较,我们确定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作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和银川平原—兰州盆地作为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野外实习教学基地。

3.2.2 确定实习路线和http://地点通过资料分析和实习前的踏勘,借鉴兄弟院校的实习方案,确定实习路线和观测点,并逐年修正不太理想的实习点位。例如银川平原—贺兰山地—腾格里沙漠的区域地理综合实习中确定了以银川市为中心,向周边辐散的若干条实习路线,每条线上布置3-4个实习点,点线结合,进行不同内容的实习。经过多年筛选和努力,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形、规范的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实习路线。

3.2.3 制定、修订野外实习大纲和野外实习计划在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和踏勘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编制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大纲,并根据对实习区域调查了解的深入,逐年修正完善,进一步规范实习内容,明确实习的任务和目的。并在每年实习之前,都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的、要求、时间安排、精选的实习路线和观察内容,实习应提交成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明了转贴于 http://

野外实习的目的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实习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较为出色的野外实习报告,从而更加丰富了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资料。

3.2.4 编制、修订详细的野外实习指导书详细的实习指导书是系统指导学生野外实习的教材。虽然有关实习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诸要素的研究论文、专著成果等很多,但要作为实习教材确有其局限性。野外实习指导书的编写,遵循简明、实用的原则,重点介绍野外实习常用的工作方法、明确的实习规范、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专业知识和精选的参考资料,以及主要路线路线和观测点的内容提要,并附有作业和思考题。例如《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指导书》和《兰州—银川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指导书》等的实际运用,达到指导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等野外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工作方法,扩大知识视野的目的。

3.3 构建分层次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根据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学需要,通过多年的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我们构建了由三个层次构成的野外实习基地体系:一是全国性实习基地(满足多学科综合野外实践教学需要),例如成都平原(峨眉山、乐山—都江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银川平原—兰州盆地区域地理与资源环境综合实习基地等;二是区域性实习基地(满足1-2门学科野外实践教学需要),如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地貌)和骊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图、地质)等;三是地方性实习基地(满足单科技能与方法训练需要),如咸阳城区段渭河谷地(河流地貌)与口镇地层剖面(地质)等。因此,我院基本构建了长、短途搭配,单科实习与多学科http://综合实习结合,使野外实习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体系。这些实习基地的绝大多数均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写了实习指导书,在野外实习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编撰自然地理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室建设

自然地理学各门课程的室内实验教学,同样是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自然地理课程实验教学,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要求,由专业教师起草、教研室讨论、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制定了自然地理学课程系列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作为自然地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主要涵盖地貌学、地球概论、地质学、水文学实验、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课程,以及面向非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指导书。

此外,以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实验室验收评估为契机,我院(系)构建了涵盖6个分室的自然地理实验室,包括地质陈列室(博物馆)、地质地貌实验室、气象与水文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植物地理实验室、天象馆(地球概论演示室、待建)。这些为自然地理学室内实验教学搭建了平台、奠定了较好的客观条件。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师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主要创新点如下:

5.1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管理考评制度与教学过程创新构建体系较完整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考核评估体系和规范主要实习环节,此种系统性、全方位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建设,弥补省内外同类院校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薄弱,是为完善自然地理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创新。

5.2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实习模式创新提出多元化筹措野外实习经费,采用课程实习与综合实习结合、点上实习、线路实习和面上(区域)实习融合的模式,以及教师辅导与学生独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实习组织形式以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的方式进行,是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实践创新。

5.3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机制创新提出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的原则、程序与内

转贴于 http://

野外教学论文篇10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具有强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野外地质实训作为专业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不仅对课堂理论知识起到检验、巩固、延伸的作用,更加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1.1 野外地质实训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

根据教学安排,野外地质实训是在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一次野外综合实习。专业课教学模式以“单科学习、实习,分阶段进行”为特征,不同课程很难搭配结合、融会贯通。而野外地质实训是在学习全部专业课之后,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结合、协同互补,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

1.2 野外地质实训的作用和意义

1.2.1 野外地质实训是最重要的教学课堂

地质专业理论课程大多比较抽象、概念性强、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学生亲自走向野外,在各种复杂的地质现象中寻找书本里相关地质概念的理论原型,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专业概念更加形象具体。

1.2.2 野外地质实训训练学生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知识无非是在工作中使用,真正的地质工作离不开野外勘察。实训过程中训练学生判读地形图、使用罗盘、采集标本、地质素描、测制剖面、地质填图、编录探槽等专业基本功,培养学生对各类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能力。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以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2.3 野外地质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

野外地质实训往往以组为单位参与实习,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创新环节,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专业的主战场,实训基地为野外实习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本文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塘实训基地为例,详述实习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相关意见措施。

2 野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作用

2.1 青塘实训基地地质概况

我院青塘实训基地位于赣州市宁都县青塘镇,西南至赣州市约150公里,交通便利,景色优美。基地始建于1979年,生活区占地10余亩,生活、教学设施齐全。

青塘为一北东走向的宽缓山间盆地,平面呈椭圆形,长12公里,宽6~7公里。向斜南东翼地层薄,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北西翼厚,倾向南东,倾角较缓。20世纪90年代,我院对该区进行1:5万青塘幅区调工作,出版了1:5万青塘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实习区地层主要发育有震旦系,石炭系官山岭组、水心组、黄贯组、青塘组、黄龙组、船山组,白垩系和第四系;该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花岗岩岩浆活动强烈,分布于鹅婆、茶山迳等地;

矿产种类丰富,有煤、石灰岩、热液型硫铁矿、矽卡岩型硫铁矿、矽卡岩型白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等矿床,为青塘镇支柱产业。

2.2 青塘地质实训内容

实训包括地质路线踏勘、地质剖面测制、地质填图、探槽编录、报告编写五个阶段。

2.2.1 地质路线踏勘

根据实习区地质概况、交通条件、实训时间,基地选择了穿越地质体最多、构造复杂、穿越不同类型矿化带的8条踏勘路线。

路线踏勘任务:(1)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记录路线上各种地质现象;(2)熟练使用地质罗盘;(3)掌握手持GPS使用方法;(4)在地形图上准确标定地质点。

2.2.2 地质剖面测制

在路线踏勘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地层出露齐全、层序清楚、构造简单的石马剖面进行测制,用以确定填图单位。

剖面长约350米,根据野外露头特征,将其划分为15层,测制方法为半仪器导线法,罗盘测量导线跨越地形坡度角,皮尺丈量剖面斜距。室内整理数据,选择适当比例尺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实测剖面柱状图。

2.2.3 地质填图

以小组为单位将实习区出露地质体及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尺填绘在地形底图上。首先布置填图路线。路线必须全面控制区内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其次布置观测点。观测点一般布置在地层分界处、重要矿层、各种构造要素等处。实习区填图范围8.1平方公里,依据1:1万区域地质填图精度,运用“V”字形法则将各类地质界线勾绘于手图上,标明各类产状要素和采样号,整理清绘所填地质图。

2.2.4 探槽编录

探槽用以揭露被覆盖的岩层或矿体,对揭露的地质、矿产情况直接观测、编录、采样,获得较为准确的地质资料。编录前观察探槽中地质现象,确定基岩面、分层并布样,而后着手编录、进行地质描述,绘制探槽素描图。

2.2.5 报告编写

室内资料整理,完成地质报告编写。

3 野外地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野外地质实训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训条件、实习内容、传统教学方法等存在若干问题,影响实训教学效果 。

3.1 专业课程学习与野外实训时间间隔太久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往往经过两年专业课学习,才能参加野外综合实训。时间过久,掌握知识不牢固,以致需要老师反复讲解,影响野外教学效率。

3.2 实训人数过多,师资力量匮乏,实训内容存在争议

近年随着地质行业回暖,招生人数增多,而地质教师数量有限,存在极大缺口。每名教师需要负责40多人教学,根本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尤其是在地势陡峭的石马剖面。同时,青塘地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多名教师存在不同看法,至今没有较为统一的意见,对教学十分不利。

3.3 实训路线使用时间过长,地质现象破坏严重

我院从1979年启用青塘实训基地,期间接待了数万名学子,不可避免地对典型剖面和地质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4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高职生本身就对野外实训认识不足,过度依赖老师讲解。遇到各类地质现象,不会主动去思考,不能有效地将实际现象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仅仅流于“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5 野外实训中缺乏高新技术的使用,更多地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

受基地教学资金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多使用“老三件”(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剖面测量和绘图多为皮尺测量后在厘米纸上手绘图件,较为原始。随着数字填图技术的发展,市场需要我们逐步将全球定位系 统 (G PS)、 遥感技 术 (RS) 、地理信息技术 (G IS) 等应用到地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

3.6 考核模式过于陈旧单一

实习成绩给定主要依据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形式过于单一,报告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成绩的相对不公平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提升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的意见措施

教书育人、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的主题工作,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整改措施是提高野外地质实训教学质量的基础。为更好地联系课堂理论教学和野外实训教学,我总结多年野外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

1)备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青塘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教师之间存在争议的现状,建议教研室备课,学内容。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共同讨论争议之处,青年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确保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学生数量的差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院应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安排更多的老师参与实践教学,确保每班人数在15人左右。同时,老教师应做好“传帮带”工作,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储备后备力量。

3)保护现有路线上地质现象,寻找新的实训路线。鼓励学生保护所见地质内容,尤其是仅存的小型地质构造,不要为了采集标本而随意破坏,可以拍照录像。对于已经破坏了的地质特征,要及时修护,在实习区寻找新的实训路线备用。

4)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针对野外实训特点,注重实践教学方法、方式。野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可取。教学中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致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高新技术在地质实训中的应用。传统地质教学过程记录、手绘大量纸质图件资料,较为繁琐,不易保存。在 “老三件”的基础上,应注重相机、GPS、电脑“新三件”的使用。数字化填图是一个必然趋势,是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地质软件制作相关地质图件。

7)逐步完善成绩考核制度。完全依靠实训报告的评定方式是不科学的。结合野外实践教学特点,建立全面合理的考核模式势在必行。可以根据实训的不同阶段,采用实践技能考核与书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生野外表现,给予相对合理的评定成绩。

8)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应该与生产实践、专业研究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做好万全的准备。

5 结论

青塘野外地质实训是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次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增强野外实践技能,还能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地质精神。尽管野外教学过程存在若干问题,相信基地在学院和广大师生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素楠,钟启龙,等.宁都青塘实训教程[M].地质出版社,2014.

野外教学论文篇11

定向运动是利用一张详细精确的地图和指北针,按照顺序到访地图上所示的各个点标,以最短时间到达所有点标者为胜的体育运动。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开设于2010年,课程教学体系现已经初具规模,学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量身定做的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本文对江汉大学2012、2013级不同专业学生队定向越野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并以2012、2013级选修此课程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阅读体育类期刊、体育学院学报、各类户外网站等,了解全国及武汉市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及动态。为本文提供相应的参考。

2.调查问卷法。对江汉大学2012、2013级户外运动课程三个专选班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7份,回收问卷9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94.8%。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证。

4.访谈法。通过对其他兄弟高校相关专业教师访谈,获得他们对武汉市高校定向越野的开展现状、发展策略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获取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信息。

二、结果与分析

(一)江汉大学体育定向越野课程开展的基本现状

1.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设置情况。江汉大学在2012、2013级体育专业中开设6个定向越野班,共计64个学时。课程中分别包括了理论、技能和实践三个部分,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表所设计,在定向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理论课4个学时,技能学习课程为12个学时,实践环节为16个学时。其中理论课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定向越野的起源与发展,定向的项目设置、地图的识别及指北针的使用等相关内容。技能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包括指北针、地图、GPS等装备的使用、定向越野运动技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实践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野外方向辨别、地图的识别和定向越野技能教学实践等相关教学实践。

2.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相关师资力量情况。目前,江汉大学共有5名定向越野教师,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两人为中国登山协会的户外运动指导员,拥有丰富相关的学习和教学经验。

3.江汉大学定向课程教学场地和装备器材情况。江汉大学户外运动课程的教学场地共有两部分组成,分别为校内教学场地和校外实践场地。在校内的教学场地基本借助自然场地和其他教学场地用于教学活动,以校园内自然的山地和其他的常规体育场地为主。校外的实践场地则采取合作的形式承担教学任务。江汉大学定向教学器材主要包括指北针、点标旗、打卡器、GPS等。这些装备种类比较齐全,但数量有限,在使用上比较紧张,不能满足教学训练使用,目前装备正在加紧购置中。

4.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学生情况。江汉大学选修定向课程的学生包括体育学院体育相关专业学生和其他学院学生,其中体育专业学生比重较大,占所有选修户外运动课程的76.6%,其他学院专业学生比重较小占23.4%。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定向越野作为新兴的体育课程广泛的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在男女生比例上,男生选修定向越野课程人数比较多,占总人数的70.2%,女生较少,占29.8%,男女比例有点失调,女生所占比例较小。

(二)江汉大学定向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校内定向越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江汉大学校园内传统体育教学设施齐全,但是由于定向越野在江汉大学开设的时间比较短,相关的专业器材不是特别齐全。导致在2012级学生中所开设的定向越野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到武汉其他兄弟院校内共享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带来很多的不变。为了更好的推广其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积极补充定向运动相关的教学器材。

2.定向越野专业选修学生男女比例失调,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促使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的参与,更好的推广定向运动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江汉大学开设有定向越野课程,但是缺乏高水平的户外运动队伍,应该吸纳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加入进来,科学训练,鼓励他们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定向运动比赛,带动江汉大学户外运动专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江汉大学定向越野课程设置合理,基本满足培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但是开设的课程较少,相关的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制约了江汉大学定向运动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议

增开定向运动相关课程,加快建设定向运动教学与实践的场地,补充定向运动专业器材并科学管理,积极组建定向运动高水平队伍,鼓励参与国内定向运动赛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 潘华山等.我国高校定向越野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531-532.

野外教学论文篇12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高中地理作为承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从以上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地理课程对地理实验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都明确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通过地理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指明了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加强地理的野外课堂应用,必然会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课程中,课内教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试行和实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走出课堂,靠近自然,接触社会。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三部分重要内容的必修1、2、3,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野外课堂的应用。

(1)高中自然地理部分以野外观察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人教版地理1的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更多地指导或者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以学习到的课堂知识为基础,在大自然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地理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意义中,关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当地一段时间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做出观察予以记录,得出关于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总结;第四章的地表形态中山地的形成,各种山地形态尤其是褶皱与断层结构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当地找到这样的结构,让学生认真观察,加深理解。

(2)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以野外感受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要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注重引入案例式的教学,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的案例,都可以研究,使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素养。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时容易出现混乱,如对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由于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理解不深刻,造成学生对某些因素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三个概念的对比,列表比较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于相近的人文地理概念,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深刻掌握。 比如在讲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时,应该以当地城市为案例,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气候、水文、资源、自然灾害、聚落类型、通信条件、环境污染状况等等,这样既对后面学习“工业的生产活动”、 “工业地域的形成”等内容十分有利,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

(3)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以野外综合实践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地理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地理1”和“地理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地理3中的区域地理都最具有典型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地理最有特色的小区域进行一个野外的实习,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板块为主题,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最后汇总学生所得到的观察结果,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以完善对整个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野外课堂的开展应该以具体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和要求,地理1中以野外观察为主开展野外课堂,地理2以野外感受为主进行野外课堂实施,地理3应该开展综合野外实习,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依托,应用到具体区域当中,以达到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强,陈诗越.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青岛马山野外考察实践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 彭志坚.浅析中学教师如何组织野外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3] 陈龙珠.略论地理野外考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

野外教学论文篇13

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野外运动课程的开设,使常规教学与野外实习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展体育活动。运用特殊的环境和有效的手段,不但可以增强体育课的实用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野外运动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设施与装备、评价方法等方面与常规体育课程相比都有很大区别。如何构建适合普通高校开展的野外运动课程,推动野外运动在高校的全面开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组织及评价方法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开设野外运动课程,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充分参考日本野外运动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向学生传授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终身享受体育运动的教育理念,结合农业大学的专业特点,设计并开设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将野外运动列入体育教学课程中,作为体育课的一项教学内容是我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次有时代意义的尝试,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野外运动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及实践体会,供大家参考。

1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结合中国农业大学专业特点,通过设置野外运动课程,让学生了解在野外运动中事故、灾害等的发生及潜在危险,掌握安全开展野外运动时有关自然知识、实施方案的制定、防止事故的方法以及技能等,提高野外作业能力;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以及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教学目标

2.1基本目标

1) 拓展了空间和时间的体育课,能让学生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2) 掌握有关野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提高相关体能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适应自然和挑战自然的能力。3) 提高身体在艰苦、恶劣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预防疾病的侵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目标。4) 体验野外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陶冶情操,磨炼意志,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 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超越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发展目标

1) 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享受亲近自然的乐趣,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修养。

2) 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挖掘潜在能量,发挥自身的运动才能,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挑战自我。

3) 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4) 在具有挑战性的野外环境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5) 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

野外运动课程共36学时,1个学分,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各部分的学时数安排见表1。

3.1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有关野外运动的概述部分为1学时,内容有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野外运动的计划和准备、开展野外运动时的安全对策等;要求学生了解野外运动的意义、种类,开展野外运动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开展野外运动的计划、准备和安全对策,以及野外运动中易发疾病、损伤以及事故的急救措施等。远足、爬山、野营运动部分4学时,内容有开展这些运动时应遵循的原则、详细的计划和准备、以及远足、爬山、野营运动的技巧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开展远足、爬山、野营活动的原则和制定计划的方法,以及野营的技巧等知识,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定向运动1学时, 内容有概述、种类、锻炼价值、地图读解、指北针的使用、定向运动训练方法等,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读解地图、指北针的使用方法,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打下基础。

3.2基本技术与实践部分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有绳节的打节方法、地图和指北针的使用、远足运动的技巧、爬山运动的技巧、野营的技巧、野外炊事、野外游戏、自然观察的设计与实施、救护练习等。要求学生掌握上述各种技巧、方法,以及创伤现场的简单急救技术等,为今后能够安全顺利地开展野外实习课打下基础。

3.3野外实习内容主要有爬山、远足、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等。在野外实习课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远足和野营技能外,还要求学生根据专业特点,与所学过的有关动植物以及土壤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开展一些既有趣又有锻炼价值的野外活动,如:植物观察、鸟类观察、土壤观察、绘画与摄影、标本采集、采摘等等。

4教学设计

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需要、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制定教学策略,以优化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4.1创设情境野外运动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常规教学和野外实习。常规教学以理论课和校内实习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校内或学校附近的环境,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的模拟学习环境, 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野外运动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安全顺利地进入野外实习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野外实习课是在常规教学课的基础上,在野外环境中进行的提高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训练课,是对学生野外运动能力的综合考核,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时间进行。

4.2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在野外运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录象等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4.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野外运动的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以及需要扩充的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引导、提供资料(包括参考文献目录、学习光盘名称、相关网址等)。教师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定的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教学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野外运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方面是对教学设计成果的检验,使教学设计工作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和掌握野外运动课程效果的检验,不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的内容和要求,还包含学生从其他信息通道所获取的知识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5.1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评价时突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运动理论、基本技能、策划能力、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学习态度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教学环境,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初拟指标体系,经过试评后,再根据试评的信息进行分析,优化指标体系,最后在评价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指标的取舍替代,修正和完善评价标准。

5.2评价方法及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参与对每个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评价的意识,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定等。让学生自己组织评价,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教师组织和指导评价过程,提供评价单,及时纠正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

5.3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的考核方法。

6课程保障

1)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团队精神培养。2) 野外实习课在分组练习时,每一个小组都安排一位教师处理紧急情况,以确保实习安全顺利进行。3) 野外运动课程所需要的集体装备由专项资金购置,个人装备由参加者按要求自己准备。4) 为每个参加野外实习课的学生和教师加入保险。

7实践效果

7.1实践情况

我校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上野外运动课,至今已有近210名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野外实习等3个部分。学生先学习基础理论、野外生存基本技能,然后在校内模拟野外环境进行实习。待基本技能熟练之后,再进行野外实地实习,内容有:爬山、追踪长走、20 km长走、校园定向、户外游戏、野营、野炊、篝火、自然观察等。

在教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适时应用野外游戏、体验自然等活动,以体现野外运动的休闲娱乐功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感情和协作精神,培养团队精神。野外运动课程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抛开学习的压力,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清新空气,感受着青山绿水,沐浴着日光浴、空气浴,享受了披荆斩棘的滋味,缓解了精神压力。

7.2学生评价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1) 课程新颖、有趣,希望再开设高级课程。2) 体验了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挑战了自我,增强了野外及独立生活的自信心。3) 增强了责任感及团队精神。4) 培养了环保意识。本课特别强调环保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野外实习活动结束后,将垃圾焚烧,深埋;不能烧的垃圾必须带回统一处理,让营地恢复到原来的面貌。5) 野外实习时间太短。6) 课程内容应再丰富一些。

8实践体会

1) 领导重视和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对环境的要求特殊,且上课形式与一般的教学不同。因此,要开设该课程必须得到相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和体育部对该课程的设置特别重视,不仅拨给了专项教学改革基金,而且在课程安排时间上也给予了积极配合,使我们的野外运动课程得以顺利完成。

2) 必要的经费支持。野外运动课程开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经费用于硬件建设以及实习等。上课时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与学生自费相结合形式来满足上课经费的需要。学校投资主要用于装备、设施等的采购、部分野营用品的租借、购买救护用品和药品以及支付部分交通费用等;学生自费主要用于食宿、保险及部分交通费用等方面。

3) 在小学期集中或春季学期上课。野外运动课程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安排在春季学期上课,天气越来越暖和,有利于开展野外活动;在小学期集中上课有利于教学安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M].日本杏林书院株式会社,2001.

[3] 筑波大学大学体育研究会.大学体育教本[M].日本不味堂出版,1977.

[4] 日本野外教育研究会.野外活动教材[M].日本杏林书院,1988.

[5] 佐野豪.野外教育[M].日本泰流社,198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