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

篇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霞带来了以“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为题的讲座。冯晓霞教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吗?”,随后引述了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论述了学习的不同层次。接着她指出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她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安富海,2014)”,并强调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冯晓霞教授用“五月的风”――一个发生在某幼儿园的儿童建构活动实例,来说明了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她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

一、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

冯晓霞教授通过具体的幼儿活动案例说明了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稳定的情境中包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随后总结出关于活动主体(幼儿)――活动对象(材料情境)――活动过程与方式――经验(学习)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热点,适时地更新学习性区域的内容。幼儿园的老师们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了丰富、新奇、创意、有层次的学习性区域环境。在每个区域中,投放按主题制作的进区记录表。一到游戏时间,孩子们自由的选择想玩的区域,并主动在表上进行记录。到周五和月末的时候,孩子们在“小计”和“总计”上,对自己每周、每月的游戏情况进行小结和分析。

二、提供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来说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好多都是从我们老师的视角出发进行投放,那么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们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这份材料的提供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什么经验?这份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孩子,对他们的隐性教育价值在哪里?我们在投放材料中还要考虑材料的投放方式,怎么样的投放更能让孩子愿意活动,这一切都将是我们在今后组织实施区域活动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以尝试着大胆放手,让孩子们料理自己的生活。例如:剥果仁、磨豆浆、搓元宵、泡花茶、榨果汁等等,看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做的多棒!

只要用干果夹就能轻轻松松的剥开果壳哦!再要按照要求在盘中放入一定数量的果仁,这样“订单”才算完成啦!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把石磨搬进教室?对!你没有看错,教室里也可以开豆浆加工坊啦!准备好豆子、清水和石磨,孩子们挽起袖子,耐心地磨。不一会儿,一杯新鲜的豆浆就出炉啦!

面团既可以搓成圆的,也可以搓成长的。其实,还可以在面团中加入艾草汁,再包上豆沙,这样就能做出甜而不腻、其味醇美的青团子啦!

先在糖盘里加入白砂糖,等待出丝。待到糖丝出来后,她们熟练的用竹签卷一卷。时光流转,这就是幸福的记忆呀!

三、适当引进“主题”,在教学与游戏之间搭建桥梁。

冯晓霞教授指出可将教学主题与区域游戏相结合,这样能丰富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增进对话、交流与分享;启发更多角度思考,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经验整合。

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地上随意散落的枯树枝也能成为布置环境的素材哦!再粘上孩子们亲手折的桃花和绿叶,发亮的嫩叶间,那一簇簇粉红的花朵,真是应了苏轼的那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当然,还可以像他们一样,用橡皮泥制作抽出的新芽,为枝条增添一抹绿意!

纸盘是废物利用常见的元素,看似不起眼的纸盘,要是遇上了豆子家族,绝对是分分钟高大上的节奏哦!

四、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与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但不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幼儿的兴趣,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

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慢慢转换成图景,不要再用听、看、说的形式啦!试试用以下这些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展现这种图景吧!

在班级里,孩子们把小幕布架起来,借助手电筒或是自然光就可以演一出皮影戏了!

将语言区延伸到自然角中,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花园”吧!到底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在录本上记录哦!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区域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舞台,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还应体现以下几方面:1、根据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投放材料。2、材料的投放在大主题下也要有主题―背景。在投放材料时教师也要为孩子考虑它的目的,这样孩子的兴趣更高,更能拓展孩子的思维。3、根据兴趣师生共同设置区域。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我们一直在研讨高结构的区域材料,对低结构的区域材料显然研讨不足,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班里的区域活动,对游戏的把握有多少!显然,高结构的材料有其目的性,对幼儿来说也有非常明确的指向,通过分层的投放,也能让幼儿开拓思维,玩出各种玩法。

篇2

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在近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提出: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所有活动应该以游戏为主,五大领域的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习得。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那么,当前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教师和家长如何看待游戏活动呢?带着这些问题,开展了本次研究。

2 幼儿园游戏开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教师的游戏观

随着《指南》的颁布与学习,教师们都具有正确的游戏观,知道游戏对幼儿的个性、思维发展及习惯养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教学活动的不足。例如,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城市的很多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导致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人长大,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加上幼儿天性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人际交往的技巧相对较弱,更惶谈社会适应能力了。仅靠几次教学活动无法让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无法理解交往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灵活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但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在彼此的交锋与妥协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并接受,最后转化为良好的规则意识,为今后步入成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家长的游戏观念

由于我国传统的儿童观中历来将幼儿当成小大人,且将游戏与学习对立起来,导致很多家长过分追求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鉴于此,我国很多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迫于家长的需求和压力,不得不实施小学化教育,使得目前学前教育中“小学化教育”倾向严重。近年来政府对学前教育价值宣传力度的加大,也使很多家长能正确看待早期教育,重视游戏的作用,这无疑为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3 游戏时间的保障

结合《纲要》的精神与《指南》的要求,目前幼儿园在一日活动中都安排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游戏活动时间,这两个小时,既包括了《纲要》中要求的户外活动,也包括了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大部分幼儿园在安排活动时,都是上午两个教学活动,下午一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时间长短根据年龄班的大小略有不同,如小、中、大班的活动时间分别是20、25、30分钟左右,其它时间则由教师自行安排户外自由活动和游戏活动,游戏时间基本能保证。如:有的幼儿园设置了角色游戏区、建构区、科学探索室等专门的游戏教室,幼儿园管理者会统筹安排各个班级进入这些区域游戏的具体时间,基本保证每班、每周都能有一次机会进到这些区域中活动,从行政安排上确保班级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

2.4 游戏活动类型的设置

在游戏活动类型的设置上,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游戏类型,其中,室外游戏活动主要是户外自由活动和体育游戏,这两种游戏也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游戏类型。室内游戏主要设置了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区、美工区、阅读角、表演区等,区域游戏设置较为完善,种类齐全,材料丰富,基本能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

2.5 游戏材料的投放

在材料投放上,幼儿园会购置一些基本的游戏材料,如雪花片、插筒、积木、积塑等玩具,也会购买一些感统器械,以协助体育游戏的开展。但大部分游戏材料需教师制作和组合,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都是提供的成品材料,幼儿面对制作精美的材料并无太多发挥的余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游戏的开展,较难带给孩子成功的喜悦感,同时,材料的制作也占用了教师较多的时间,导致教师没有精力研究和观察孩子。

2.6 教师游戏组织与指导的水平

游戏活动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只是在一旁确保幼儿的安全,如果发现了问题,教师也会及时介入,但这种介入对幼儿游戏开展的指导效果一般。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在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中也没有得到支持和帮助。

2.7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以前的家长确实重视知识的学习,但近年来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家长对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求大幅度降低,虽然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家长急切要求幼儿园加强知识的学习,但大部分家长能达成共识,更希望孩子能在幼儿园快乐成长,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并在游戏中获得各种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顺应时展和家长的共同需求,幼儿园近几年开始大力开展游戏活动。自从园所开展游戏活动以来,孩子变得更加喜欢上幼儿园,在游戏中比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收获也更大。

3 确保幼儿园游戏开展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幼儿园在教研活动与其它的培训活动中,应加大游戏内容的培训力度或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将理论更好地联系实践,提升教师游戏观察和分析的水平,这样才能提升其游戏指导的水平,让教师的游戏指导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2)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幼儿的年龄水平。材料的投放应有层次性,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多提供成品材料,因为他们无法进行材料的再组装,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应多提供原始材料,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空间,允许幼儿根据游戏的实践需要选择材料进行加工,主动解决问题,推动游戏的发展,这样,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也可让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孩子上。(3)教育主管部分应将游戏纳入评价体系。一直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一直关注教学活动而忽视游戏活动的开展,随着《指南》的颁布和进一步施行,教育主管部分应尽快将“游戏”纳入学前教育评价体系,并出台相关的评价标准与措施,推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为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实施保驾护航。

本文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0年度立项课题“幼儿园游戏实践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课题编号:XYS10Z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3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6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幼儿整体性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培养“完整幼儿”已成为幼儿教育的目标。近年来,我园则把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作为研究课题,以通过“整合”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课题谈一谈自身的体会。

一、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前提

在当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尽管教师已从思想上逐步接受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但从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讲解、示范、演示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机会,而且课程与游戏未能形成良性互动。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要转变传统的游戏观与课程观外,还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目标创设出具有教育内涵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又成为课程的内容。同时,要把以自选游戏为特征的区角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只有这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进行整合才有可能。

二、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中介

“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收……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游戏材料在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幼儿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是两者进行整合的中介。但是在很多幼儿园中,真正可供幼儿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与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实现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则非常困难。而蒙氏教学法为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提供了经验。被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的“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实质上就是游戏。其间,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自主地选择并操作材料,同时,游戏的内容也是蒙氏课程的内容。课程所涉及的五大内容——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数学教育及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全部通过游戏材料的操作来完成,从而实现了课程与游戏的整合。为此,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要把教学的目的、意图渗透于准备的材料中,应按照课程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材料。这样当幼儿操作材料,与材料进行互动时,就可接收这些材料所发出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使材料所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得到发挥,幼儿园课程与游戏进行整合也就有了中介。

三、创设让幼儿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是课程与游戏整合的手段

篇4

幼儿园要组织教师认真领会《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充分认识到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1]。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做好观察记录和适时指导的必要性,积极做好引领和指导工作。如我园在开展自主性游戏时就带大家认真学习邱学青的《学前儿童游戏》、季晓英的《幼儿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与引导》、李淑贤和姚伟的《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以及《走进游戏,走近幼儿》、《游戏和儿童发展》等指导丛书,这些专业理论的学习使教师眼界大开,也大大增添了教师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的信心。

(二)带着问题培训

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如何做到有效观察和适时介入”“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如何培养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创造性”等存在许多难点问题,为此,我园多次外派骨干教师去上海、南京、武汉、合肥等地参加相关培训。如外派教研组长去上海参加华师大组织的“关于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战研修”培训,实地观摩上海市虹口区实验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去合肥观摩省级示范园开展的“联动教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介入的适宜时机及方法”,并现场参加研讨。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每年我园都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外出学习,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教科研水平。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实现自主性游戏的观察和指导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来进行探索和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在班级较好地利用空间、区域、角落等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使幼儿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

(一)重视自主性游戏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

1.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

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合理投放是幼儿实现自主性游戏的前提,创设环境时,要求教师考虑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同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来投放游戏材料。

2.每月进行一次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观摩评比。

根据学期计划,幼儿园可每月对班级开展一次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观摩评比活动。从环境创设的整体构思、环境布置的教育内容、材料的利旧用废、空间的有效使用以及能否体现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检查和交流评估。通过检查评比、观摩学习与研讨交流等,有效地促进教师创设自主性游戏环境的能力,为开展自主性游戏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重视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但要使游戏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师对游戏进行科学的指导[2]。

1.通过环境的创设实施隐形指导。

在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隐形指导作用。首先,教师通过创设图形标志隐形规范幼儿的游戏行为。如创设幼儿熟悉的图形标志、实物标志以及角色标志,实现游戏场地的合理规划,营造游戏的氛围,给幼儿在不同区域可以玩耍的许可和自由选择的机会,减少幼儿与同伴之间以及不同区域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次,教师通过游戏场地的设置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尤其是在区角游戏中,教师为满足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要充分考虑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空间的范围与变动情况,除了既成的、待定的游戏场地外,再专门设置一些自由区或备用区从而满足幼儿在不同区域实现自主性游戏发展的需要。

2.借助游戏观察,选择适当的机会介入指导。

邱学青在《学前儿童游戏》中提出,“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基础、前提和保证”,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中,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做好相关记录,无论是表格、文字记录,还是拍摄照片记录幼儿游戏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细致观察。通过自主性游戏的前期观察,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只看不介入,什么时候试探性介入,什么时候应当深入其中,什么时候可以退出,哪些信息将成为以后教学的依据,全在教师对幼儿发展的把握之中,因为细致的观察让教师看到了幼儿的不同学习过程,看到了幼儿经验能力的差异,看到了生成教育的契机[3]。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会有力地推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的开展,保证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质量。

首先,教师可利用照片、观察记录表或文字的形式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如,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游戏时间内以区域为定点对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从“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四个维度来观察和分析,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了解他们是否主动选择玩具、主动分配角色、主动选择同伴的游戏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了解他们与同伴互动、与材料互动、参与游戏的兴趣的积极性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独立性,了解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与同伴的冲突的能力情况;观察幼儿参与游戏的创造性,了解幼儿材料的创造、角色的创造、情节的创造、问题解决的创造性表现等等。通过实际观察,了解幼儿在自主性游戏活动时的行为指向,从而为教师选择介入幼儿游戏时机提供实践依据,同时对部分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并书写成典型案例,进行反思和研讨。其次,根据观察选择合适的介入时机。教师通过实践观察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如当幼儿对所设计的自主游戏没有兴趣时或难以与其他同伴相处导致游戏进行不下去时,教师可选择介入游戏;当幼儿不想玩或当教师感到自己介入游戏干扰幼儿的时候,可选择不介入的策略。最后,优化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指导策略。通过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以及语言指导法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幼儿游戏中,从而为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进行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由此,教师就能够根据不同游戏情况及时有效地引导幼儿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较好地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同时,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会让幼儿对自主性游戏兴趣更浓,从而激发新的游戏热情。

三、以自主性游戏为主题,开展系列教科研活动

(一)业务学习围绕自主性游戏的主题来开展

幼儿园每周都有全园教师的业务学习时间,可要求各班教师将自己的精选案例,插入图片制作成电子文本或PPT形式,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上边播放边介绍,开展关于自主性游戏的“案例分享”活动。这样,每位教师都能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活动过程、自我反思、教育策略等内容,然后进行集体研讨,分享经验、解决问题。借助这个学习平台,大家都愿说、有话可说、有水平地说,总结交流,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科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充分保证教科研活动的成效,结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可以年级组为单位,来进行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园本教研活动。如我园大班年级组就开展了“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中班年级组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小班年级组开展“结构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与指导研究”。这种有针对性的园本教研,使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形式更加全面和灵活多样,也吸纳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中来,并在教科研活动中成长。

篇5

1当前区域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的思想和形式日新月异。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和形式更是瞬息万变,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广泛的运用于现在的幼儿园教学之中。但是在现阶段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由于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导致区域活动存在着以下几种问题:区域活动区的设置过于现代化,脱离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实际,达不到对幼儿智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目标做了一个明确的规定,扼杀了幼儿通过亲身锻炼产生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如在开展区域游戏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为了能够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往往为幼儿制定具体的区域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教师制定的区域游戏活动中进行游戏和学习。这样的区域活动幼儿失去了自主的选择权,长期以往导致幼儿丧失了参加区域活动的兴趣;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的投放过于单一,幼儿在活动时缺乏对活动的兴趣,致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2区域游戏创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2.1安全性:安全是幼儿园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幼儿能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安全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才能够自由的进行游戏和活动,才能够获得全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数安全性包含着心理安全和生理安全两个层面,心理安全主要表现为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活动其他幼儿的认可,并尊重有的的个性和意愿,让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和探究;生理安全则是区域游戏活动场所是否没有安全隐患,游戏材料是否安全可靠,各种设备的安全消毒等。2.2可参与性:区域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活动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开展。每个幼儿的年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幼儿对游戏环境和操作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幼师在教学中要着重观察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幼儿投放符合幼儿实际学习情况的活动材料,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2.3新奇性:由于幼儿的年龄段问题,很多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会对材料产生较大的损耗。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一问题,及时的更新区域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保持材料的新奇性,使幼儿能够在区域活动中保持高涨的学习探究欲望。但是在材料投放更新中由于受到幼儿园资金的影响很难保持材料的及时更新,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幼儿将家庭中的旧纸板、毛线球、线圈、塑料瓶等带入到区域活动中来,通过这种材料收集方法不仅能够保持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还能够帮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3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幼儿的年龄段低,他们的自制能力差,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分歧或者是半途而废。因此教师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时要加强对幼儿的监督和指导,教师合理的引导是区域活动能够高效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鹏鹏在和小伙伴们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大家轮流做老鹰,但是鹏鹏想一直担任老鹰,幼儿们因为这个事情开始争吵起来,游戏活动陷入了停滞,这种情况普遍的存在于区域游戏活动之中,严重的制约着高效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针对幼儿出现的这种情况笔者积极的进行疏导,让幼儿明白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同伴的认可。同时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仔细的观察和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到幼儿的区域活动游戏中来,在发现幼儿产生了分歧和矛盾后及时的进行解决。确保区域活动能够高效的运转。

4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

在区域游戏活动之中,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教师与幼儿相互对话和相互努力实现的。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自己独立的进行思考学习,还能够在充满着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和其他同伴相互学习、相互模仿,通过自身的摸一摸、看一看逐步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同一区域游戏活动自主幼儿一般都有着相同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都在有意无意的观察着其他幼儿的言行,积极的融入到其它幼儿之中,使幼儿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幼儿更加适应于社会性的发展。

5创设特色的评价机制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有效评价能够让幼儿看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而让幼儿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良好的反应,增强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区域活动中,很多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往往只会班级中表现就较为突出的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和赞扬。教师这种偏颇的评价方法很容易使幼儿产生两个极端,得到教师赞扬的幼儿会产生娇纵心理,而长期得不到教师评价的幼儿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赞扬,同时也要做到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总之,在幼儿园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能够使幼儿在不断的游戏中提升自身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广大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积极的采用区域游戏活动教学的方法,全面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示我们: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游戏现状如何?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了吗?仔细观察我们发现无论从材料的选择,环境的创设,还是规则的制定,甚至于材料的玩法都在老师的操纵之中,孩子都是在教师的预设中玩游戏,一直以来,这样的教师主导、高控现象总是存在于我们的教育行为之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犹如徐徐春风为幼儿园教育指明了方向,幼教界顿时掀起了学习热潮,针对《指南》中提出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学校的管理者与一线的老师们开始重新审视原有的游戏管理模式,积极努力改变着我们原有的教育行为,开始重视游戏中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但如何从原来习惯性的控制到适度把握好孩子的自主,真正学会放手且放得恰到好处呢?这里笔者就以区域游戏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与体会。

一、材料的投放――共同参与为原则

我们知道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通过自己对材料的摆弄操作可以获得自主和愉悦的心理满足,从而促进幼儿认知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材料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活动质量。那么如何发挥活动区材料的积极效应呢?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摆脱以往包办代替准备材料的局限性,在开展游戏前,教师学会放手与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共同商量身边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把材料选择收集的自还给孩子,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其次,班级中可以开设一个材料区,让孩子学习把平时收集到的材料归类摆放,以方便游戏时寻找。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孩子非常用心,非常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纸盒、纸筒、树枝、树根、鸡蛋壳、酸奶瓶等等身边随手拈来的废旧物品都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宝贝,他们从收集一分类一使用都特别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还主动承担管理任务,主动介绍材料的使用。

再次,教师在与幼儿共同准备游戏材料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材料的多操作性,尽量启发引导幼儿做到一物多用。实践证明幼儿摆弄操作的过程,也是其探索一发现玩法一再探索一再发现新玩法的过程,多操作性的材料对幼儿来说始终具有一种挑战性,可以不断地激发其创造的愿望,促进幼儿主动发展。如纸盒的玩法,孩子可以在上面刷色,待颜色干后再进行黑笔线描画,还可以把线描画的盒子随机组合编讲故事,另外大大小小的盒子还可成为孩子建构游戏的好材料,搭长城、垒城堡、创设马路交通情境等等,其实许多材料在孩子看来都是百变的,这些在成人眼里看似无用的东西,到了孩子手上都成了游戏的宝贝,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有时还会创造出成人意想不到的精美作品。

二、环境的创设――按需共建为前提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利用室内外环境创设开放多样的区域活动空间,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所以在创设区域游戏环境时,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产生认同感,这样,游戏中他们才会积极投入精力去实践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才能获取大量信息,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我们采用师生共同商议的形式,按游戏需要摆放区域,按游戏主题随时增减区域内容,真正使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针对班级人数多、空间小的特点,与孩子商量后,我们把活动室的地面、墙面、桌面、柜面全部利用起来,游戏时孩子们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区域之间,使原本感觉狭小的空间显得不再拥挤,孩子们也能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活动。

其次,可将游戏中的一些材料分散或综合开放地摆放,如:“小吃店”游戏除了固定的桌椅、厨房必须准备外,其余的碗勺、调料、蔬果、食品等,有的放在商店中作为商品,有的放在加工区待加工,有的放在“材料库”中作自选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积极投入创设,从而更好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和选择材料的自主性。

再次,我们还积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创设游戏主题。如:每年三月底是我们凤凰万亩桃园桃花盛开的季节,这段时间会吸引很多外来游客,孩子游戏时我们积极鼓励孩子把家乡特有的桃园文化大胆表现出来,孩子们有的选择多种材料制作桃花,有的在表演区表演桃花朵朵开,有的在建构区搭建万亩桃园的盛景,还有的搭建了游客赏桃花的热闹景象。因为游戏主题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所以孩子们玩得特别投入,自主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合作交往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发展。

三、教师的定位――平等观察为必须

新修订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导游戏,鼓励和支持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伙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玩伴。游戏前,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过程。实践证明幼儿不喜欢成人干预他们的游戏,但并不排斥与成人共同游戏,所以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以此来了解孩子的游戏发展水平。

篇7

对于幼儿来说,课程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五大领域知识,也是幼儿的一日活动安排,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发挥幼儿爱玩的天性,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课程游戏化是在保证幼儿正常游戏时间的前提下,把游戏理念融入课程活动中使其实施过程具有游戏特征,从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适合幼儿。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说明游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调查发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幼儿园环境中缺乏游戏性因素

幼儿园环境中缺乏游戏性因素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幼儿游戏活动时间、空间不充足

为确保幼儿的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就需要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然而,据发现,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发展。时间上,幼儿每天的生活作息、活动时间都严格按照一日生活安排表来进行,固定时间里幼儿进行安排表上所安排的活动,户外活动时间大多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但按规定,幼儿每天应该有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游戏时间,可见幼儿的游戏时间是不够充足的。空间上,幼儿一般在室内活动区或户外游戏区活动。室内活动区,区域分布、材料物品的摆放都占用很大空间,人数稍多的班级,幼儿间就会存在拥挤的现象。户外游戏区,幼儿游戏的空间虽然相对较大,但游戏器材也占用一部分地方,一旦户外活动的班级过多就会出现混乱或场地不够的情况。

2.各区域材料投放不合理,材料补充更新不及时

区域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获取以及发展,幼儿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各类材料,更快、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有利于课程游戏化的实现。但如果材料类型过于单一,幼儿没有可选性,材料数量过多出现剩余、过少引起幼儿摩擦等问题都对幼儿游戏和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访谈发现,幼儿园区域材料的投放问题急需解决。有的区域投放材料半年更新一次,有的班级根据主题1—2个月更新一次,有的幼儿园因为经费不足,从不更新。

(二)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变,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1.“小学化”倾向严重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迅猛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很多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幼儿园为吸引家长目光,增加招生人數,忽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轻视幼儿需求,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幼儿的情感,一味向幼儿灌输小学的文化知识,导致幼儿的兴趣和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幼儿自身教育功能变低。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小朋友珠心算、古诗背诵都朗朗上口,有很多小学的数学题他们也会做。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教师注重知识的学习,使幼儿情绪情感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的活动方案设计能力,活动组织实施能力以及评价能力都有待提升。首先,部分教师活动方案设计过于死板,材料准备不充分。有时为了教学有更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会提前准备活动设计方案以及活动中需要的教学材料。但是教学过程存在可变性和未知性,面对不确定因素,部分教师不能灵活地处理这些问题。其次,教学内容“拘泥”教本,脱离幼儿生活。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较强的操作性,但是教材内容并非适合每个幼儿园,很多教材买回来以后需要做二次修改才能投入使用。然而,很多幼儿园购买教材后直接发放给教师,不做二次修改,教师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完全依赖教材,不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再次,游戏组织不当,出现极端倾向。教师是游戏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行为影响游戏活动的进行和发展,一旦组织不当,极有可能出现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教师主导游戏,设计游戏环节、游戏情境、游戏条件及规则等,教师掌控游戏,幼儿缺乏游戏自主性;另一种倾向是幼儿主导游戏,教师将游戏完全交由幼儿掌握,自身不参与游戏,也不会进行帮助和引导。最后,评价不及时,降低幼儿活动热情。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肯定,及时的点评可以增加幼儿行为的热情程度,但是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忽视了这一点。

(三)教学管理机制存在问题,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任何地方,教师的自身能力都存在差异性,这和他们的教龄、教学经验有关。教龄长的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比教龄短的教师要丰富,对于这种差异性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很多幼儿园秉承“公平”的原则,对所有教师设立统一标准,致使有的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而有的教师的完成度只是达标。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的组织情况以及活动最终达成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环节适当调整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使课程可以更好的为幼儿服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等均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的自我评价反思,只有在组织听课的情况下,才会有园长和其他教师参与评价。幼儿园课程评价主体缺乏,评价形式过于单一。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针对上述所发现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建构幼儿园环境中的游戏性因素

1.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游戏不只是幼儿和同伴间的嬉戏打闹,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各项身体机能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数字游戏可以开拓幼儿大脑思维、文字游戏可以锻炼幼儿语言能力、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等,幼儿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获取更好的发展空间。时间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基础,幼儿园要合理安排幼儿的游戏时间。除此之外,也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空间,这就要求幼儿园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对幼儿园各个区域做出新的规划和调整,尽量做到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努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和良好的游戏条件。

2.合理投放材料,及时更新替换

区域玩具材料的投放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游戏和生活,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对于游戏中幼儿感兴趣的、数量不够的材料及时补充,以免幼儿之间因为材料不足发生摩擦,发现长时间没有更换已经破旧、损坏的材料及时更新替换,防止破损材料划伤幼儿,还要根据主题的变化及时更换新的材料,与主题对应的材料既可以吸引幼儿兴趣,同时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知识。

(二)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

1.重视幼儿情感培养,树立正确教育观、游戏观

幼儿教师要明确幼兒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幼儿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自身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性,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重视幼儿情绪情感培养。游戏化的目的是将枯燥、烦闷的课程内容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游戏是幼儿教育的灵魂,教师要正视游戏与教育的特殊关系。

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教学方案灵活化,材料准备充分。因为幼儿年龄过小,课程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可控因素,面对这些因素,教师及时调整活动方案,才能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学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是统一的,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能更好地被幼儿所接受。在设计课程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幼儿生活,根据幼儿兴趣设计各类游戏。再次,正确组织游戏,避免极端倾向。游戏活动中,老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从自身和幼儿两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设计、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最后,教师及时客观评价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在特定活动的进程中,某一行为的发生存在一个最佳时期,这一时期里的行为会对整个过程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及时地给出评价,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篇8

域活动中,

教师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材料,其材料能体现游戏价值,也就成为我们教师将要研究的方向。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现状

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在材料投放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材料缺乏动态性:区域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经常进行更换,有些材料已经陈旧、破损,但还在使用,这样就无法吸引幼儿兴趣,也影响了区域游戏的质量。二是投放材料缺乏探究性和引导性: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探索性上往往存在误区,将探索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导致幼儿每天反复在做同样的训练,对幼儿来说缺乏挑战,使区域活动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与支持幼儿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与支持幼儿进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如果是不能引发幼儿探究行为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不利于幼儿主动性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三是投放材料缺乏目的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投放材料上常常是“一视同仁”的做法,忽视了幼儿存在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幼儿年龄特点、兴趣、教育目标、活动目标,而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投放,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所提供的材料难度相同,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导致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太大,对能力强的幼儿又缺乏挑战。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要注重其游戏价值

陈鹤琴先生曾经明

确指出:小孩子玩,

很少空着手玩的,

必须有许多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有价值的区域材料能影响游戏的内容、情节,支持游戏的进程,使幼儿能自主地以不同的方式来游戏,学习品质得以发展,游戏内容得以丰富。因此,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注重其游戏价值,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区域材料应重视幼儿学习效应

幼儿的学习效应有着长远的、即时的两种效应,游戏性的材料可以潜移默化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长远的效应,而附加任务作业性高结构材料虽然有即时的效应,但无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幼儿园区域投放的材料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花很长时间制作精美的教具投放到区域中,但幼儿经过一两次操作后,再也不愿意去尝试了,教师们总是抱怨自己做的东西孩子不感兴趣。如:“排序”,教师提供格子卡片,在卡片前两格标示红黄,引导幼儿按照老师的规律接着往下排;再如“按数取物”,教师制作很多不同颜色花,提供不同颜色花瓶配上数字任务卡片,要求幼儿按数及颜色进行插花任务。我们教师认为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游戏,但无论是谁在进行这样操作,其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游戏的学习效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重过程,轻结果。那么如何让幼儿能变换着花样地做同一件事情,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呢?同样的“排序”,我们提供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的卡片,以“制作毛毛虫”为游戏动机,没有任何的要求,幼儿在反复的摆弄操作中,发现了毛毛虫的身体可以有很多种,有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来排,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排序的经验;再如“花店”,我们可以在花店投放很多花瓣、铁线、数字卡片等,幼儿可以先制作花,再进行插花,插花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学会了按颜色、数量来插,最后是“卖花”。这样的过程孩子照样也玩出了“按数取物”。有研究提出,这样的操作对幼儿以后上小学学习数学有着长远效应。再如“花店”角色游戏,练习的是叙事能力,有助于入学以后的记叙文写作;同时,在这样的经常与同伴交流的游戏情景下,幼儿懂得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当遇到纠纷时要如何解决,有助于幼儿长大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

所以,我们说游戏性的材料它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提升和启发幼儿智慧。这种学习效应的获得虽不如任务式的操作材料那样显而易见,却具有潜在性、内隐性、累积性,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长远效应。

2.区域材料应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这些品质的养成不是靠教师说教而培养的,而是幼儿在与材料、同伴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指南》

“说明”部分中明确指出:“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幼儿园区域游戏不是单纯要求孩子达到某些技能,而是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在游戏过程中与材料互动,自然获得经验。在幼儿园中,区域游戏的材料,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区域的材料大致采用了封闭式投放和开放式投放两种,主要表现在材料设计的结构程度上。非结构化、低结构化的开放性材料,不仅满足幼儿学习的欲望,而且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什么是开放性材料,又怎么能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呢?如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经常要求家长购买一些价格昂贵的玩具,几十甚至上百块的遥控车,孩子玩了几天后,玩不出什么花样,就不爱玩了,造成很大的浪费。而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设置“材料超市”,有各种废纸、绳子、瓶子、钉子、纽扣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可以借助废旧报纸制成金箍棒玩表演游戏,卷成“纸球”进行投球游戏,折成纸飞机玩看谁飞得高等,通过亲自尝试、操作,发现原来生活中废旧物也能玩得这样乐此不疲,不仅形成节约的品质,也促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幼儿可以借用这些东西玩出不同的花样。当孩子发现生活中那些废旧的材料如科学区“水的秘密”水到哪里去了?教师投放水、纸张、海绵、布、塑料、木块等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幼儿在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发现水的秘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探索力得到有效的调动,从产生问题(水怎么不见了),到探索问题(水到哪里去了),最后解决问题(水被棉花吸走了),然后再次生成新的问题(除了棉花还有什么事物会吸水)。在反复的探索中,孩子们积极合作参与:表达、交流、共建以及在与同伴共享快乐学习的能力有效提升。

因此,我们说区角材料的投放应考虑是否能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使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又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同伴间相互交流、合作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3.区域材料应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指南》“说明”部分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是自由、自发和自主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游戏,或向比自己达到水平稍高一点点进行挑战。在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探索或操作同一种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差的幼儿却需要老师或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的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原有水平和基础,又能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幼儿,让材料有暗示性,推动孩子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前,能够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我们开设“烧烤店”游戏,教师投放烧烤架、钓鱼竿、花片、水管、竹签、数字卡片等材料,首先幼儿在“池塘”里钓鱼,将钓到的鱼送至烧烤店,将鱼串成一串,放置在烤架上,等烤熟以后,再按鱼的数量标上价格,最后进行出售。看似简单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不同层次游戏水平,幼儿会按自己能力选择去钓鱼或当烧烤师傅。在串鱼的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认识能力串相应数量的鱼,航航小朋友是我们班能力较弱的幼儿,他第一次串烤鱼时,一下子串了很多,在标上价格(数字)时,数来数去都数不清楚到底有几条鱼,于是他将串好的鱼又取了一些下来,数一下是6,贴上6的数字卡片,因为对航航小朋友来说,他的数学认知能力还在6以内。再如:数学区 “好玩的扑克牌”,当幼儿一拿到扑克牌时,他们首先会按扑克数字进行“比大小”游戏,能力较好的幼儿既能按照规则一个一个比,还能自己创出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比;但是有几个幼儿不会玩,还有的对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针对这样的差异性做出调整,我们引导幼儿进行“排数字赢珠子”的游戏,当牌排到相同的点数时,先出牌的人就可将相同点数之间的牌全部吃掉,赢一颗珠子,到最后看谁赢的珠子多,就为取胜方。

因此,我们说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应包含着传统文化和当今生活等方面,可以帮助幼儿通过游戏形成关于人和世界的观念,对幼儿发展是具有长远利益的;一种有价值的游戏材料是具有操作性的,可以传达符合教育原则的正当游戏的信息,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一种好的游戏材料是具有生命力的,能使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认识客体制造的方式和制作材料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是一种针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而特有的教学方式,对幼儿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将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现代幼儿园教育的规定,也是现代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有利于幼儿心理、思维、行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育质量的提高,对孩子和幼儿教育是一种双赢。

1.当前游戏化教学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游戏化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与幼儿园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阻碍了幼儿园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游戏教学的环境亟需改善

游戏教学的环境得到保障,幼儿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幼儿教学是学习的启蒙阶段,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1]。当前,幼儿园在招生过程中不规范,存在很多违规招生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招生数量“超载”,使得幼儿园的人数过多,游戏设备、资源设备满足不了游戏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此外,有些幼儿园的提供的游戏设施以及方式很少,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想象难以充分发挥。

1.2幼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对于幼儿没有足够的引导

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指挥的作用。当前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应用好游戏化教学的导向作用,绝发部分的幼儿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幼儿知道了怎么玩而没学到知识。再者,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已然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中心,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畏惧感,导致教师与幼儿之间没有足够的沟通,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发挥不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游戏化教学的效果也没有突出体现出来。

1.3教师缺乏游戏化教学的认识,游戏材料不足游戏化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让幼儿体验游戏,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的开展,教学仍然是重点[2]。但是在当前的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分清主次,将游戏化教学定义为游戏,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只是想着玩,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缺乏游戏材料的支撑,结构比较单一,满足不了游戏化教学的开展要求。

2如何有效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方式

2.1改善游戏化教学的游戏环境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的影响是极大的,尤其是幼儿阶段的影响更加深远。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够让幼儿全面、认真地参与到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游戏带来快乐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在具体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布置教师的时候应当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布置,体现出一种轻松、活泼以及自由的环境氛围,在设计布置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表现出教学的意图,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对教学内容予以丰富。再者,教师应当根据游戏化教学开展的需要合理购买教学设施和器材,教学器材尽可能多样化,满足不同游戏模式进行的需要,幼儿在平常的学习中也可以进行娱乐活动。

2.2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

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游戏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根据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游戏化教学进行准备。在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幼儿才是教学的中心,尽量按照幼儿的想法选择教学方式,满足幼儿的学习要求。在面对一些不适合应用游戏化教学的内容时尽量不要应用,以免误导幼儿,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

2.3注重引入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的是思想和想象的引导,引导创新力和培养力。幼儿对于玩具非常感兴趣,但是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通常来讲都是三分钟的热情,热情没了也便不再对玩具感兴趣,这一点尤其在面对成品玩具时表现的更加明显[4]。幼儿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进行游戏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非成品游戏材料。比如,教师尽量给幼儿提供制作材料,让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实际的游戏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药瓶、听诊器、注射器、药片等成品,然后取走其中的一项,例如注射器,幼儿在发现少了之后便会利用可以利用到的材料,绳子和圆形器材料自己创造一个注射器。以此下去,取走一样东西,变引导自行创造,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幼儿独立思考、主动创造的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游戏化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幼儿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要掌握好游戏化教学的尺度,教学和游戏是两种教学方式,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将其等同,能够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既体验到教学乐趣又学习了知识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现阶段,幼儿园教学在应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要保持应有的耐心,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幼儿园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雪.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02):123-124.

篇10

爱表演、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老师要以各种游戏为基础,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语言、表情来扮演角色,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娱乐性,以提高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1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现状

游戏化幼儿园教学现在已经获得普遍认可,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幼儿阶段的认知程度比较弱,思维比较简单,所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只有完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为幼儿学习和发展建立起优秀的学习环境。

1.1 游戏环境有待改善

适宜的学习环境是确保幼儿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一些幼儿园因为没有根据规定数量进行招生,每班孩子数量较多,造成在教学环境约束幼儿活动的现象,也提高教学管理的难度。其次,部分幼儿园提供的游戏设施和方式较少,影响幼儿发挥想象力和拓展思维。

1.2 游戏材料不足

游戏只是幼儿园游戏教学的表现方式,而教学仍旧是重点,而部分老师在思想上没有认清游戏教学的实质,以为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游戏,所有教学活动都让孩子参加游戏,尽管幼儿得到游戏的快乐,但没有学到知识。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虽然准备很多材料,但幼儿只顾玩,没起到教育目的;部分老师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学材料少、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教学的要求。

1.3 在游戏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不足

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老师占据指导性地位,具有指挥的作用。由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游戏化教学方向有决定性作用,部分老师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游戏,不断在游戏中转换角色而限制其导向作用,此情况下幼儿没有学而只是玩。还有部分幼儿老师难以全面接受和灵活运用此教育模式,依旧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让自己成为教学核心,让幼儿畏惧自己。幼儿与老师间配合不融洽是大部分幼儿园出现的问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幼儿的积极性,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2 组织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2.1 游戏化教学统一了游戏的精神价值和工具价值

在传统教学中,游戏不但是管理教学秩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的效率,以及作为奖励和强化训练幼儿的重要方式,但这只体现出游戏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实行上教学和游戏是分离的,游戏并非只是教学外的辅助方式,而是贯穿、融会在教学过程中。游戏将愉悦、快乐、自由、自主的精神本质融汇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游戏中能够将精神价值与工具价值完善的统一起来。

2.2 游戏化教学平衡了教学的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核心,以重视认知发展为特征,其教学过程是向幼儿传授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运用纪律来保障教学质量。而游戏则相反,其重视幼儿体验,幼儿具有游戏的主动权和自。游戏规则是幼儿自愿服从、自主设立的规矩,而不具有主观强迫性,游戏化教学既重视教师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也在尊重和理解幼儿情趣与意愿的前提下,符合幼儿释放情感冲动的要求,为幼儿创造与幻想提供必要空间,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逻辑和感知方式。摒弃幼儿教育成人化和小学化,让幼儿在进行技能和知识训练时,确保幼儿获得愉悦、自由的游戏性感受。幼儿教学进一步实现了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间的平衡。

3 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3.1 创造游戏环境

优秀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幼儿全面参与到游戏化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老师要按照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要求精心布置教室,为他们提供愉快宽松、素材丰富的学习环境,在环境设计中渗透进教学意图,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对室外活动内容予以丰富。第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心灵单纯,思维简单,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互爱互助、愉快、公平的游戏活动,不但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幼儿园要按照实际情况引进教学设施和器材,多样化的游戏器材和玩具是成功开展游戏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平台。

3.2 引入游戏材料

在游戏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幼儿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研究分析发展,幼儿对老师制作的成品玩具和仿真玩具的兴趣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尤其是成品玩具,幼儿一般会问“这是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当他们知道答案后,便失去玩的兴趣。而对于非成品材料,幼儿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能做什么等等,让孩子思考更多的问题。所以老师可以将笔、纸、剪刀、玻璃瓶、彩带、小木棍、塑料、海绵、泡沫等材料发给孩子,鼓励他们运用喜欢的材料进行设计、想象和制作。因为材料具有象征性和随意性,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在幼儿园中开展医生角色活动时,为孩子提供药瓶、药片、注射针筒、听诊器等成品玩具,然后不断缩减成品玩具,运用圆形物品和绳子代替听诊器,再鼓励孩子运用发明、创造玩具以代替其他材料,提高幼儿思考、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增加动态性材料,运用可以变化的材料,引导孩子的探索心理。如笔,在理发厅的游戏中可以当卷发筒、在饮食店的游戏中可以当吸管等,以开发孩子智力。

篇11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构建工作的三个基本点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分为三个方面加以构建,完善的构建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做到使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生活、学习、游戏有机结合,使得学前教育的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的成长[1]。

(一)构建活泼、分享的游戏区

课程游戏化教学的游戏区可以划分成功能游戏区、班级游戏区以及户外游戏区三个部分。

1.班级游戏区的构建

班级游戏区域是幼儿园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积木区、图书区等。我园针对游戏区的互动性、教育性等问题,深入研究了班级游戏区域的设计工作,使得班级环境可以体现很多优质的特点。游戏区域与教育主题有机结合,使得所建设的区域深受幼儿的关注与喜爱,同时也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到班级环境的设置中来。

2.功能游戏区的构建

公共功能区可以设置在综合楼中,每个功能游戏室都涵盖了不同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材料材料。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设置不同的内容以及游戏材料,可以诱导幼儿进行自主的探索。比如,孩子可以在木工功能游戏区、制衣功能游戏区、陶艺功能游戏区中锻炼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可以在“科学l现室”感受科学的乐趣,为孩子种下探索的种子;孩子可以在“宝贝厨房”模拟厨房的劳作,体验生活,学会感恩[2]。

(二)构建主动、积极的学习区

我园构建的学习区本着“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进行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学习小组以幼儿自由选择加上老师指导的模式进行划分,更注重幼儿自主选择。经过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他“3+3”模式幼儿园的借鉴,我园的小组学习活动的基本策略如下所示。①做好加减法的教学工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讲授加减法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幼儿自主的动手操作,不能生硬的照搬小学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引导与鼓励[3]。②强化对幼儿的关注与指导。学前教育工作者要观察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可以适当的调整学习内容的难易度。③鼓励幼儿进行学习小组间交流与合作,比如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等。

(三)构建自理、互助的生活区

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生活区也要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尽量的减少干涉,给孩子更多的自理独立的机会。例如,可以在生活区设置特别的餐厅,对于日常的水果餐,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准备水果和餐具、自取自用、自助清理,学前教育教师要敢于放手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使得孩子们可以对活动的前后顺序以及时机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三个支撑

(一)学前教育的教师要更加的专业化

幼儿园的教育摆脱小学教育的桎梏,学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加得专业,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去。我园通过“促、写、讲、做”四个方面来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

(二)时间、空间的科学合理规划是课程游戏化的保障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保证游戏时间的充分与合理。最大化地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取消固定的时间模式,真正赋予幼儿游戏的自由,幼儿常常由于受活动区规则的限制而固定地在某一区域中玩耍,从而容易导致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秩序的游戏活动安排,实际上却妨碍了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力。我园为了让活动区域尽可能地“活起来”,取消了区域游戏的各种限制规定,并且一改以往的游戏活动区的材料摆放形式。通过这样的调整,学前教育教师组织的时间减少了,孩子们游戏时间延长了,并且孩子们对游戏更加地主动,同时幼儿园老师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资源材料的开发利用是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关键

在幼儿园材料的开发利用中我园做到了如下几点,①材料贴近幼儿生活的,使幼儿非常感兴趣;②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选择;③材料的更换频率结合幼儿的需求决定,让幼儿除了对新材料进行探索意外,也对熟悉的材料进行创造探索。

篇12

一、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游戏化教育内容设计

1.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教师要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意识,使生活教育与日常活动相互渗透,结合“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主题设计框架,制定幼儿学习发展目标,设计适宜有趣的学习内容,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幼儿已有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幼儿共同商讨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一日教育活动和主题探究活动相互补充下,幼儿的发展更全面、更均衡,能独立完成一些复杂任务,遇到困难时能积极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2.围绕节日设计教育内容。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课程资源。教师可将课程内容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环境创设活动、游戏活动、家园互动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活教育。节日的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认知方面,还体现在情感方面,通过节日教育,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3.围绕季节、节气变化设计教育内容。每个季节大自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景致,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等多方面知识。教师应紧扣季节变化,设计具体生动的教育内容,如围绕二十四节气教育主题,可带领幼儿探索大自然,观察季节轮回、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让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和认知。此外,教师可与幼儿协作,共同布置环境,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幼儿审美能力。4.围绕民俗文化设计教育内容。教师应根据幼儿能力及兴趣点,把传统民俗文化内容融入教育活动,让民俗发挥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促进幼儿发展。如大班可开展“温馨茶社”生活教育,在活动中,幼儿既能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又能认识各种各样的茶,还能体验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等过程。

二、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

1.利用幼儿园内部环境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内部环境,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内部环境资源,开展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例如,可利用种植园开展种植课程主题探索实践活动,让幼儿一起参与“春天适合种什么”的讨论,开展“大家一起来种植”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参与选种、播种、肥、浇水,对植物生长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幼儿在观察中,能感知到植物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同一时期种下去的植物,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这能激发幼儿的探究意识,让幼儿从生活中、书本中寻找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带领幼儿学习测量方面的知识。通过种植课程主题探索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了解种植方面的知识,还能提升综合能力。2.利用幼儿园周边环境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幼儿园周边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资源,是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的载体。幼儿园周边环境千差万别,为幼儿园开展个性化课程游戏化探索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适应幼儿发展、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如目前各幼儿园开展的远足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欣赏美景”这一基本目标,还应该深入思考,科学设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例如,本园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幼儿园附近有所在地区的地标建筑———淮安市大运河桥。在远足活动前,教师可针对远足需要带什么发放调查表让幼儿说说和画画,家长帮助记录。远足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沿着大运河风光带一路观赏,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叫运河、为什么要修建运河、修建运河用什么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在游览过程中,能观察到各式各样的货船,包括船的构造、船在码头如何停靠等。行至淮安市大运河桥,教师可引导幼儿了解桥的造型和结构,在建造中使用了哪些材料。远足活动后,教师将幼儿在远足活动中的直观经验带到游戏中,让幼儿绘画“我设计的大桥”,并把桥的设计图投放到建构区,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搭建。

篇13

活动场地布置要灵活,游戏材料准备要新颖。在室内,各班可以根据活动室的大小做到一室多用。教师可以发动幼儿利用建构材料自己动手动脑,搭建轻便灵活的小矮墙、小栅栏、屏风等,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各种游戏可以按安静与喧闹的程度,及游戏的性质、内容有序地在各个区域中进行。

在游戏的组织上,可以采取把一些不同类型的游戏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如把“小老鼠上灯台”这个童谣说唱游戏,改编成体育游戏。在游戏人员的参与形式上,有些游戏可以采取混龄游戏的方式进行,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动手动脑,让其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和制造出新的玩具,并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与玩法。

二、幼儿民间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利用

在幼儿的活动区域内设置各类民间游戏。可在各区角投放充足的民间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在常态下,随意自如地开展各类民间游戏,如在益智区设置“翻绳”、“七巧板”、“找东西南北”等民间游戏;在户外科学探索区设置“捻捻转”、“绕绕转”、“抽陀螺”等民间游戏;在美工区增加泥塑、剪纸、编织(如中国结)、棒针十字绣;在音乐表演区投放彩绸、绸扇、民间小乐器、服装等材料;在体育区投放高跷、沙包、皮筋、跳绳等材料。此外,还可以建立民间游戏玩具展示区,在展示区里摆放一些毽子、梅花桩、高跷、独轮车、风筝、风车等游戏玩具。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幼儿认识民间游戏,又可以让幼儿随手可取,进行活动。

孩子们通常是自由组合,他们凑在一起,商定好了游戏内容,辫子有得玩起来了。而且每个幼儿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游戏的玩法,无需成人组织教练。另外,农村幼儿园在玩一些游戏时,通常受环境的影响,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野花、果核、叶片、泥巴等大自然现成材料,就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撒上一把小木棍(或石子),游戏幼儿用手小心翼翼的捡起,不能碰动其他木棍(或石子);或把果核撒在圈外,用手把果核逐次弹进圈里。

三、利用发散引导法,开发民间游戏

《指南》指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由于幼儿发散性思维发展存在十分显著的年龄差异,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教师起主导作用,教会幼儿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游戏《金锁银锁》、《拍大麦》。到了中大班,特别是中班下学期开始教师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注重幼儿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和支持幼儿挖掘身边的游戏资源:活动材料虽然是土的但活动形式是灵活的;活动材料虽然是旧的但活动内容是新的;活动材料虽然是廉价的但活动价值却是高的(如同一种游戏材料可以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游戏)。如游戏:“车铁环”中,幼儿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个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可以在场地宽阔的地方玩。比一比谁滚的时间最长谁就赢了。活动过程中教师注意鼓励幼儿想象出同一种游戏材料不同的游戏方法:将铁环一个一个放在地上当小水洼,幼儿跳过去,根据不同年龄班调整铁环间的距离,适合在各个年龄班开展。

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注意体现出层次性,各班所选择的游戏有不同又有相同的,不同的如:小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活动间隙和区域活动、离园活动等时间,选择一些较简单的体育游戏如:炒黄豆、拉大锯、蒸馍馍等,让小班幼儿初步感受民间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中班主要选择踢沙包、丢手绢、翻绳、金锁和银锁等体育游戏,增加了幼儿的户外活动量,进一步增强幼儿的体能。中班幼儿也玩一些相对安静简单的游戏。

四、适当改编,加强游戏的特色,提高幼儿的可参与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