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实用13篇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1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指对具有专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进行全科医学的岗位训练,即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现有的专科医生,通过转岗培训,使其具备全科医学知识并取得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从而完成身份和执业的双重转变。湖南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六部委下发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的明确要求[1],2010年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明确了湖南省全科医生培养目标为每所乡镇卫生院1名全科医生、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过渡期内分三年对基层医务人员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本文通过对湖南省2010~2011年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情况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为下一步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参考。

1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制度

湖南省于2010年启动了首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根据全科医生工作要求、全科医学基本原则和卫生部《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2,3],提出了“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培训模式,制定了《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制定了“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计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可进行部分调整,提出适合本市的培训方式[4],这些切合实际的调整,发展和完善了湖南省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工作内容。

1.1培训基地

湖南省14个地州市各确定1所三级综合医院为“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参照《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执行。转岗培训基地由省卫生厅发文认定。

1.2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具有正规医学中专以上学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和基层血防站的基层执业(助理)医师。

1.3培训师资

培训基地要求指导老师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医院择优选拔“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指导老师”,报当地卫生局下文确定,并报省卫生厅备案。

1.4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卫生部《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湖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内容包括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急诊科、儿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同时包括了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及康复课程。

1.5培训方法

采用“缺什么,补什么”、由一名指导老师负责1~2名学员的“一对一”的培训模式。转岗培训分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临床实践三个阶段。

为缓解工学矛盾,理论学习分为自学和集中授课两个阶段,课程统一安排由学员选修。临床实践形式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个别面授、临床观摩、参与查房与病案讨论、手术带教等。带教方式采取课堂授课、举办讲座、远程教学、基层现场指导、互联网视频等。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与指导老师形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双方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完成培训内容。

1.6网上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网上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途径、培训原因、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对全科医生的了解、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对培训医院各科室专家的了解、是否愿意从事全科医学等。

1.7考核和结业

考核分为科室考试和结业考核。

科室考试增加了学员在科室内的学习压力,出科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科室学习。入科考试主要为理论考试,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入科考试和出科考试均由培训基地相关科室组织。

结业考试内容分为实践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两个部分,实行百分制,按6∶4的比例记入总成绩。实践技能考核由市州卫生局组织,对学员要求掌握的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记分,操作成绩在60分以上者才可以申请结业参加理论考试。理论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建立试题库,统一命题,采用“人机对话”的形式,对学员进行考试。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总成绩在60分以上为合格,取得湖南省卫生厅颁发的《湖南省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结业总成绩低于60分者,可在3个月后,申请理论考试补考一次[5]。

2湖南省201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情况

2.1培训基地

在全省14个地州市各选择了一家三级医院作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

2.2学员情况

湖南省卫生厅计划2010年在14个地州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收转岗培训学员1 000名,实际招收985名,其中男671人、女314人,其中16人中途放弃。

2.3师资培训基地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基地确定为湖南省人民医院[6]。

2.4问卷调查结果

网上调查采用一人一卷的问卷方式,发出969份,收到有效答卷664份。从问卷调查表的结果统计看出,学员近两年培训次数统计中培训1次的最多,为277人,占42%;培训时间3个月以内的最多,为420人,占63%;学员希望通过培训实现自我提高的有370人,占56%;表明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希望参加培训的愿望强烈。工作困惑统计中认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困惑的最多,为489人,占74%;愿意参加由政府出资的培训有959人,占99%,说明学员对学习培训有现实的需求。这次教学内容基本满足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迫切需要,课程安排符合当前培训需要,培训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培训后学员对全科医生的了解比率为97%,愿意从事全科医生的532人,占83%;有固定病友群的518人,占78%。在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带教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建立双向转诊网络有帮助。愿意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的921人,占95%;经常把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转向上级医院的有486人,占75%;偶尔接受上级医院转回的康复患者291人,占45%;说明双向转诊的渠道还不顺畅。学员每天工作10 h以上的最多,为260人,占39%;周工作日统计中工作6 d的最多,为354人,占53%;出诊次数统计中以随喊随到的最多,为490人,占74%,表明学员在基层起到了“健康守护神”的作用,把服务对象的健康放在了首位。目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负担,学员不用为学费发愁,问卷调查中认为参加学习影响个人收入的有355人,占53%,这可能是制约基层卫生人员参加转岗培训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制定政策时应发培训津贴,适当弥补损失以提高参训积极性。

2.5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

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进行了操作技能考核,抽考了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技术、急救技能、儿科体格检查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69人,0人缺考。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12人;80~89分(含80分)415人;70~79分(含70分)297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9人,操作合格率为99.3%。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衡阳市、娄底市、永州市、怀化市、常德市、益阳市、张家界市、邵阳市、湘西自治州合格率均为100%,郴州市合格率均为96%,长沙市合格率为94.7%。

2.6 理论考试成绩

实践操作考试中9名学员不及格,因此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的人数为960人,其中4人缺考,实际参加考试人数956人。考试结果显示90分以上(含90分)161人;80~89分(含80分)351人;70~79分(含70分)254人;60~69分(含60分)136人;60分以下54人。理论考试不合格人数占5.6%,说明要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通过率见表1。

2.7 合格达标率

临床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按6∶4的比例计入总成绩。有的学员虽然理论考试不及格,由于操作考试成绩的比重大,两项汇总后仍可达标。本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参加学员969人,考核考试合格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3 讨论

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可以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7]。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共有县级医院291个,乡镇卫生院2 390个,村卫生所44 39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2个。全省社区卫生人员7 773人,乡镇卫生院人员61 053人,村卫生室人员50667人,占湖南省卫生人员总量的34.02%。全省执业(助理)医师105 800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4 995人、28 400人、3 537人,分别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72%、26.84%、3.34%[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匮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不稳定。湖南省规划到2020年,经过多种途径培养12 000名全科医生,近3年以转岗培训为主要途径[8]。湖南省2010年首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在2011年完成,参加培训的人数为969人,培训后合格达标的学员为951人,合格率为98.1%。

湖南省首批参加转岗培训的学员文化程度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359人,占54%;资格统计中执业助理医师最多,为378人,占57%,反映湖南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亟待加强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和学历提升工作。这次转岗培训工作,有的市州未完成招收任务,学员总数差31名。主要原因在于工学矛盾,只有缓解工学矛盾带来的压力,才能提高学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培训效果。

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采用“缺什么、补什么”、“一对一”的培训模式,重在培训基层全科医生必备的医学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满足基层医疗队伍专科医生向全科医生转型,开展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央编委,等. 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 [Z]. 2010:13-14.

[2] 吕兆丰,郭爱民. 全科医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6-82.

[3] 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 全科医学医师培训细则[Z].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0-15.

[4] 王诚丽.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合拳[J]. 中国医院院长,2011,8(2):80-81.

[5]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湘卫科教发[2010]20号[Z]. 2010:3-8.

[6] 湖南省卫生厅. 湖南省卫生厅关于确认首批湖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基地及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16 号)[Z]. 2010:3.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2

一、基本情况

培训班为期4天,有来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汉、宁夏、北京7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共41人参加了培训。

二、课程设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区是高血压患者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肩负着高血压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备课,课程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社区诊治、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高血压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安排了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治疗高血压中成药合理使用、高血压耳穴治疗、社区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实践与探讨;为了发挥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请外单位专家讲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等内容。

三、师资安排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体现“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理念,突出社区实践经验交流的特点,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广泛发动本中心医务人员申报,经过三轮试讲和筛选,最终确定师资人选。本次培训班共安排12名师资进行授课,其中9名讲师为在社区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全科医生,另外3名是社区卫生管理专家和三级医院专家。

四、授课形式

本次培训班采取了分组讨论、集中示教、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在培训中以问题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为了加强各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员分为6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以积分形式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学员积极参加答题和互动等活动。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终评出2个优秀小组。为方便联系建立了培训班QQ群,促进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训效果

1.学员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共41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培训前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过4天的学习,学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为91.17分。培训后成绩大幅度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表2)。

表1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分数表

阶段 考试人数 平均分 最低分 最高分

培训前 41 83.65 55 95

培训后 41 91.17 80 100

表2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学员不同成绩比率

阶段 0-59分人数 比率(%) 60-79分人数 比率(%) 80分及以上人数 比率(%)

培训前 2 4.87% 6 14.63% 33 80.49%

培训后 0 0.00% 0 0.00% 41 100%

2.学员对师资及课程的评价。本次培训班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师资总体满意度、个人仪表、普通话、表达能力、亲和力、互动交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课件设计、内容实用、疑问解决、再次听课等11个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在每堂课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并提交,12次课的平均评分结果见表3。总体结果显示,学员对课程和师资的评价都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话、表达能力、互动交流、课件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资总体满意度。

表3 学员对培训教师和培训课程的评价情况表

评价项目 师资总体满意度 个人仪表 普通话 表达能力 亲和力 互动交流 课程总体满意度 主题明确 内容完整 课件设计 内容实用 疑问解决 再次听课

平均分 9.63 9.72 9.64 9.66 9.71 9.68 9.72 9.72 9.76 9.68 9.72 9.74 9.69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加强对学员层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对于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适宜技术关注度高,应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学习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学员的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对于讲师来说,要做到各个层面均能顾及,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规范开展培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讲师的授课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讲师都是首次对外单位的同行授课,讲课经验有限,尽管讲师们都做了3次以上的师资试讲,反复修改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讲的内容。因此,讲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加强授课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回答学员的提问、培训时间的掌控、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多次的培训和演练来提升。

3.及时总结培训经验。通过培训班的实施,增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对外授课的信心和技巧,激发了全科医生参与教学培训工作的热情,为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刚开展社区培训的基地,还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培训中的问题和经验,有针对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培训技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训基地的平台,在继续教育对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社区医务人员互教互学、充分交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对掌握,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管理各类培训实施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2-53

[2]杜静,朱继红,李红.关于完善我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4(8):1-3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3

专科医师培训分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本省所有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进入培训基地进行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的人员(下称住院医师)。

第四条鼓励各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奖学金,资助优秀的住院医师完成培训。鼓励企业、保险公司、个人等以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或其他条件,共同促进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本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方案、统一培训基地标准、统一考核办法和登记手册、统一培训合格证书。

第六条省毕教委由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和部分地市卫生局、高等医学院校、社团组织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代表和专家组成。省毕教委在省卫生厅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管理全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省毕教委办公室委托*省医师协会承办专科医师培训的事务性工作。

第七条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有关高等医学院校及医院应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管理专科医师培训工作。

第八条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实行培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第九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由省毕教委认可、公布;认可、公布办法由省毕教委另行制订。

第三章培训实施

第十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普通专科医师和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实施培训。

第十一条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依据省毕教委认可的培训基地种类和规模,制定招收住院医师的条件和程序,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并自行组织做好招生工作。年度招生计划于招生前一年的12月底前报省毕教委,并在每年的8月将招生工作有关信息报送省毕教委备案。

第十二条普通专科培训招生以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也可招收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亚专科培训主要招收经过普通专科培训合格后,或自本指导意见公布前已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并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要求参加亚专科培训的人员。在开始试点的3年内,亚专科培训可招收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试合格的临床医师。

临床研究生毕业人员须经培训基地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和既往参加临床实践的时间,确定其应进入的培训阶段和年限。

第十三条普通专科医师培训阶段时间为3年,依据普通专科设置目录和标准,在经省毕教委认可的普通专科培训基地中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方式以参加相关科室轮转的临床医疗实践为主,第一年必须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完成普通专科培训并经统考合格者,由省毕教委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四条亚专科培训阶段时间为1~5年,依据亚专科设置目录和标准,在经卫生部毕教委认可的亚专科培训基地中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方式以参加亚专科临床实践为主,培训期间应安排6~12个月时间担任总住院医师工作。完成亚专科培训并经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

第*条培训基地及所在的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训工作档案,培训相关内容应在《专科医师培训考核登记手册》中及时、如实、详细地记录。

第*条在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基地应组织符合条件的师资队伍,对住院医师进行带教指导。在亚专科培训阶段,培训基地应明确指导医师,采取专人指导和团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章考试考核

第*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应全面检查核对住院医师的《培训登记手册》,对完成培训细则规定内容的人员,按照培训标准要求进行考试考核。

第十八条专科医师培训考核包括公共科目考核、日常考核、轮科考核、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考核的具体内容、方法、条件按照《*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进行。

第十九条专科医师培训的考试考核,依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笔试、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

第二十条住院医师无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培训内容的,培训时间顺延;完成培训内容后再进行考试考核。对在考试考核中弄虚作假者,培训基地应进行相应的处理,情节严重者应取消培训资格。

第二十一条省毕教委对培训基地及其所在医疗机构组织的考核进行不定期的指导、检查。对未按照要求进行培训和考核的基地给予限期整改,对在整改阶段无明显改善的不再认可其培训基地资格。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二条专科医师培训经费实行单位支持、个人分担、政府资助、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的方法。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保证专科医师培训工作需要的经费,要为受训医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条件,包括住宿等生活条件。

第二十三条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要负责保障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的工资、基本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应为带教医师提供适当的补助。

第二十四条住院医师与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和培训协议,住院医师的人事档案放入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保险和法定节假日休假等待遇。医院应为住院医师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及医师执业注册等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六章附则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由省毕教委负责解释。

第二*条本指导意见自下发之日起实施。

*省专科医师培训实施方案(试行)

依据《*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试行)。

一、培训对象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1、具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

2、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要求接受培训的人员。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经过普通专科培训合格后,或自本方案公布前从事本专业5年以上、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要求参加亚专科培训的人员。

(三)培训基地招聘研究生进入相应阶段的培训,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1、至少有1年以上三级医疗机构相关专业临床科室的临床实践时间;

2、按照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要求已完成相关病例、病种的实践;

3、通过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临床能力考核,并以此作为进入相应培训阶段的依据,确定培训年限。

二、培训目标

经过培训使住院医师达到“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所要求的普通专科医师或亚专科医师水平。

三、培训要求

专科医师培训过程分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两个阶段。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1、政治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热爱临床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2、专业理论:根据普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3、临床技能:掌握本学科基本诊疗技术以及本学科主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重点传染病基本防治知识,能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病例。

4、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阅读和分析专业性期刊的能力,可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病例报道。

5、专业外语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初步独立阅读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每小时能笔译专业外文书刊2500个印刷符号。

6、人文医学: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在达到普通专科医师培训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专业理论:根据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新进展,并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

2、临床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本专科主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技术,熟悉门、急诊专科疾病的处理、危重病人抢救,能独立处理某些疑难病症,能胜任总住院医师的工作。

3、专业外语能力: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比较熟悉地阅读本专业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具有较好的外语口语交流能力。每小时能笔译专业外文书刊3500个印刷符号。

4、教学能力: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并能承担医学生的见习、实习和进修医师或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

5、科研能力: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能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

6、人文医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给病人予人文关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培训年限

普通专科培训阶段为3年。亚专科培训阶段为1~5年。除法定节、假日和公休时间外,培训期间无论任何理由请假累计超过三个月者,培训期限延长一年。

五、招生办法

各培训基地所在的医疗机构应依据省毕教委认可的培训基地种类和规模,制定招收参加培训人员的条件和程序,经主管部门同意后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每年12月底前将下一年招生计划报*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并自行组织做好招生工作。每年8月将招生工作有关信息报送省毕教委。

六、培训方法

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采取从事临床医疗实践工作为主的培训方式。专业理论学习以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

主要采取相关临床科室轮转的方式,第一年必须实施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培训基地主任负责组织具备条件的医师组成师资队伍,对住院医师进行带教和指导。

(二)亚专科培训阶段

以参加亚专科的临床实践为主,培训期间应安排6~12个月时间担任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应明确指导医师,采取专人指导和团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七、培训内容

(一)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公共科目学习内容和时间如下:

1、有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参考学时数12学时。

2、循证医学:参考学时数8学时。

3、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参考学时数8学时。

4、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参考学时数8学时。

5、医德医风:参考学时数8学时。

6、人文医学:参考学时数8学时。

(二)临床实践培训内容按照各普通专科、亚专科培养标准细则的要求实施。

八、考试考核

(一)内容

《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内容按卫生部统一要求,含工作态度、医德医风、医学法律知识、行业服务规范、相关专业理论、临床技能、病历书写、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外语、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等。

(二)考试考核方法

依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笔试、临床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公共科目、专业理论等主要采取笔试方式,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主要采取面试的方式。

(三)考试考核类型

1、公共科目考试:对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中要求的公共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科目和组织形式由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简称省毕教委)确定。住院医师应在普通专科培训阶段的第3年参加公共科目考试。

2、日常考核:住院医师应将每天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实填入《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带教老师应定期审核后签字,作为住院医师轮转与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及参加阶段考核的依据。

3、轮转与年度考核:住院医师在完成培养标准规定的每一科室轮转培训后和完成年度培训后,由培训基地主任组织考核小组,按照培训内容及考核项目要求进行考核,重点检查培训期间的临床业务能力、工作成绩、职业道德和完成培训内容的时间与数量,将考核结果及有关奖惩情况在培训登记手册中记录。

4、阶段考核:

(1)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普通专科培训阶段结束后,由主管部门依据普通专科培养标准相关内容,组织公共课及临床实践技能考试或考核。

申请普通专科培训考核者,应提供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专科医师培训考核登记手册》。

(2)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亚专科培训阶段结束后,由省毕教委对其完成培训情况及医德医风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方可申请参加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省毕教委将审核通过的住院医师名单报卫生部毕教委,卫生部毕教委依据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的相关内容,组织以考查临床技能为主的考试考核。

申请参加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者应提供《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亚专科培训阶段登记手册和省毕教委审核证明。

(3)轮转考核、年度考核及阶段考核不合格者,培训期限顺延1年。

(4)对未按要求完成培训内容或考前资格审查不合格者,取消其参加考试考核的资格,培训时间顺延;对弄虚作假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九、证书发放

参加普通专科培训,并按规定完成所有培训项目,经考试考核合格,由省毕教委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参加亚专科培训,并按规定完成所有培训项目,经考试考核合格,颁发卫生部毕教委统一印制的《亚专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名单报卫生部毕教委备案。

*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省专科医师培训管理指导意见》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培训基地)是指住院医师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场所,是根据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可的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的临床科室。

培训基地设置在经省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的医疗机构中的临床科室。

第三条培训基地分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普通专科基地)和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亚专科基地)两类。培训基地类别依据卫生部普通专科目录和亚专科目录设置。

第二章认定条件

第四条培训基地认定条件包括:

一、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的基本条件

(一)医院资质

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二)教学条件

1、必须具有满足专科医师培训所需的临床师资队伍。

2、必须具有满足专科医师培训所需的科室设置,具有相应的诊疗条件和设施。

3、具有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合格的教学场地。

4、图书馆藏书专业种类齐全,具有满足住院医师接受培训所需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有获取专业信息的渠道。

(三)组织管理

1、成立医院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有院级领导分管专科医师培训工作,下设办公室,配备专人负责培训管理工作。

2、成立专门负责专科医师培训指导、考核、质量监督等工作的专家委员会或小组。

3、建立完善的培训基地管理、人事管理、住院医师考试考核等制度。

(四)支撑条件

1、提供培训对象的工资和补贴,保证给予与本院同年资职工的同等待遇;

2、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提供必要的住宿等生活条件;

4、妥善解决人事档案和工龄;

5、积极协助培训对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并办理医师执业注册手续;

6、与培训对象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

7、保证培训结束后大多数培训对象离开基地。

二、培训基地基本条件

(一)有能够满足培训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师资构成比例合理。每个普通专科基地指导医师与受训医师比例不低于1∶2;每个亚专科基地指导医师与受训医师比例不低于1∶1。

(二)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指导医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指导医师应有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指导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符合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的要求。

(三)普通专科基地应设置有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的临床和辅助科室;亚专科基地所在的临床科室能够满足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相关辅助科室设置齐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由符合条件的综合医疗机构中有关临床科室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符合全科医学培训标准要求。

(四)医疗条件(包括总床位数、年收治病人数、年门诊量和急诊量、配备的专业诊疗设备等)能够达到各普通专科和亚专科培训基地标准要求。科室业务范围全面,收治的疾病种类基本覆盖本学科常见疾病,开展的诊疗活动能够满足培训需求。

(五)培训基地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应为本院人员,不得由外院专家兼职),全面负责培训工作。配备专、兼职的培训管理人员,职责分工明确。

第三章认定程序

第五条医疗机构可组织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要求的临床科室,认真填写《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表》,并按要求准备相应的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省毕教委讲认定(包括复审)的申请。

第六条认定步骤

一、形式审查

省毕教委办公室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和本办法相关规定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申请条件的普通专科基地,由省毕教委通知申请单位实地评审的时间;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亚专科培训基地,省毕教委初审通过后,报卫生部毕教委。

二、实地评审

(一)普通专科:省毕教委组织评审团,依据普通专科分类目录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进行实地评审,讲评审意见,由省毕教委对评审结果进行认定,并将通过的基地名单和培训规模报卫生部毕教委备案。

(二)亚专科:省毕教委协助卫生部委员会组织评审团,依据亚专科分类目录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标准细则》,对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单位进行实地评审,核定培训规模。实地评审工作于每年8月底前完成。

三、评审结果

评审结果分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合格基地具备培训专科医师资格。基本合格的,应在半年内整改并接受复审。不合格的2年后方可再次申请。

四、公示

培训基地评审结果实行公示制度。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审批结果由省毕教委在*省卫生厅网站进行为期二周的公示。对结果持不同意见者,可在公示期限内向省毕教委讲复查申请。

亚专科培训基地评审结果由卫生部毕教委公示。

五、公布

通过评审的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名单及招生培训规模由省毕教委于每年9月底以前向全省公布。

亚专科培训基地的名单与招生规模由卫生部毕教委公布。

六、再认证

培训基地评定周期为5年。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应在本周期结束前1年讲再认证申请,省毕教委根据普通专科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情况和基地条件实行动态管理,于本周期结束前做出再认证的结论。亚专科培训基地由卫生部毕教委进行再认证。

第四章基地管理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4

(一)效果总结,湖北医药学院已连续五年承担了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学员和社会的认可,然而仍缺少对培训效果的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本研究期望通过问卷调查,以客观的数据展现出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

(二)指导意义,本研究从基本情况、目的和动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需求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培训学员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总结出培训实施的效果及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以完善今后的培训方案,更新工作思路,使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2011年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三、主要内容(结果、结论)

(一)问卷结果分析。从统计结果上看: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应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态势,35岁及以下人群占主体;学员整体学历偏低,但职称构成上高职称者的比例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培训效果良好,大部分学员可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训内容适应学员要求,契合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技能操作及临床实践方面的培训需进一步加强。

(二)今后工作新思路。针对问卷结果,今后培训工作需在提升学历、合理延伸、因需教学、讲究实用、学以致用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关键词】全科医师;培训;效果;工作思路

湖北医药学院已连续五年承担了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学员和社会的认可,然而仍缺少对培训效果的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本研究期望通过问卷调查,以客观的数据展现出实实在在的培训效果。本研究从基本情况、目的和动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需求等几个方面对2011年培训学员进行调查分析,进而总结出培训实施的效果及亟待改进的突出问题,以完善今后的培训方案,更新工作思路,使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更加合理有效。

一、简述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谓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称“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其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此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理论培训结束之际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均是2011年十堰市(神农架林区)乡镇卫生院暨城市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学员。据统计,共395名学员参加培训,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56份。因学员的漏选、误选等情况,故每一选项有效答案均未达到356个,为保证分析的客观性,统计过程中所有比率的计算都是以该选项有效答案数为基数。

二、问卷结果分析

(一)学员基本情况(见表一)

培训学员来自十堰市(神农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了年轻化态势,35岁及以下者228人,占总数的64.23%;整体学历偏低,以中专和大专学历为主,拥有本科学历者仅占到了总数的23%;在职称构成上,以医师为主,占总数的60.3%,但具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较高职称的人员也占到了1/5强的人数,体现了近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才建设上的进步。

表一:基本情况(如上表)

(二)学员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需求和目的

据统计,参加问卷学员中仅有46人曾参加全科医学教育,其中有3人具有全科医师资格(上岗)证书。学员基于工作需要(249人)、提高自己(89人)、领导要求(2人)等各种原因全部认为有必要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其中232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三)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从统计结果(见表二)来看,本次培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知识点均有接近1/2的学员表示已经掌握、另接近1/2的学员表示部分掌握,仅有极个别人表示没有掌握,未反映出难以接受的情况。这说明培训教学难度适中,可为大部分学员理解、掌握。

表二:全科医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现状(如下表)

下面所列的是全科医师工作中相关的知识和有关技能,前半部分为知识掌握的情况,后半部分为希望掌握的部分,数字代表各选项选择人数。

(四)学员对各知识点的需求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的结果(见表二),整体来说学员们一致认为各知识点对其个人来说非常需要或需要,无一知识点有学员认为不需要。这充分表明了培训教学安排的合理性,契合了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工作需要。同时,通过对各知识点非常需要高于或低于200人为基点,可以发现学员们需求程度更高的知识点有全科医学基本技能中的妇幼保健相关知识和技术以及全科医学临床操作知识和技术。

(五)学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最后一部分请学员写出有关培训的问题和建议,学员们对培训比较满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总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1、更多的培训机会,大部分学员认为全科医师培训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希望以后举办更多的全科医师培训,让更多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有机会了解全科医学知识和理念。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多参加技能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机会。

3、培训模式及内容较好,但是时间短,学习任务较重,很多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希望可以延长培训时间。

4、培训要更好的与当地实际及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等紧密结合。

5、工学矛盾问题,特别是社区卫生人员不能够脱产学习,无法保障学习时间。

6、加强一些新知识及中医药知识的讲授。

三、今后工作新思路

调查结果表明,十堰市(神农架林区)2011年乡镇卫生院暨城区全科医师培训的教学内容基本满足了卫生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全科医学知识的迫切需求,培训效果良好,大部分学员认为培训教学安排符合实际需要,培训知识易于接受,并且通过培训提高了自身能力,可为今后工作所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工作思路。

(一)提升学历

全科医师培训是个系统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与学历教育及其它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整体学历偏低,以大、中专为主,因此今后在进行全科医师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学员的学历教育。

(二)合理延伸

从知识掌握上看,大部分学员可以接受所学内容,而学员又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强烈需求,因此今后培训应适当增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的内容。

(三)因需教学

根据学员需求,加强全科医学基本技能中的妇幼保健相关知识和技术以及全科医学临床操作知识和技术的培训。

(四)讲究实用

根据本地区及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培训真正可以为学员所用,从而使基层卫生医疗更好的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五)学以致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调查问卷中反映出学员们对技能及临床实践方面的知识需求最为迫切,故在今后需加强技能操作与临床实践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郭爱民等.全科医学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鲁,施榕.社区预防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杨秉辉,刘凤奎.全科医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5

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举措。从1997年开始,上海市连续13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列入政府10项实事工程,使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上海市卫生局积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培训合格后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全科医师,着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软实力[1-2]。在国家大医改背景下,上海市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本市医改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予以推进,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作为培训的重要部分,正不断推出有力举措,提高培训质量和数量。

1 工作回顾

1.1 开展全科医师岗位培训

1994年起,针对当时基层医师全科服务意识淡薄、业务理论培训机会少的特点,上海市卫生局依托上海职工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根据上海卫生服务的需要开展了全科医师概念培训班,主要内容是40学时的全科医学基本概念,至1996年共培训500余人。

1997年起,对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师进行了600学时的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使他们能初步适应上海开展全科化综合医疗服务的需求。培训主要包括全科医学概论、临床诊断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科目。

2001年依托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承担本市全科医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任务。通过10多年的培训,本市的社区医师已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本市社区实施全科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2005年起,本市街道地段医院全部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试点。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完成以理论为主的全科岗位培训的基础上,市卫生局于2004年制定了《上海市社区全科医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04-2007)》,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半年。2007年在完成技能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原定计划进度启动了新三年培训计划。市卫生局根据参加培训医生的职称和岗位的不同,组织专家分别制定了7个组别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计划,实现了个性化和分层次培训。全科医师实践技能培训工作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具体组织实施,37所区域综合性医院和43所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培训任务。

1.2 试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

2000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为期4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派新分配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中山医院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00年、2004年、2006年三年分别招收了23名、58名、15名学员,经过四年培训毕业后已全部在本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培训学员中绝大多数已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

1.3 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010年,根据《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精神,上海市又开始通过转岗培训途径培养一批全科医生。上海市卫生局结合本市已基本完成全科岗位培训、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际,与区县卫生局签订责任状,由区、县卫生局全面负责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同时落实转岗培训临床实训基地,并由实施单位承担转岗培训的临床带教任务,以“导师制”或“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对学员进行培训。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择临床医学本科执业医师,到区县中心医院接受为期2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2010年共有95名医师参加了转岗培训,按计划在区域医疗中心接受规范培训。

1.4 实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新模式

针对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中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等问题,2006年起上海市卫生局积极探索全科医师培养的新模式,采用“社会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即面向全国招收应届和近二年毕业的往届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规范化培养。培养期间的人事、劳动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培养经费按照市、区县政府与用人单位及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

上海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行办法(2006-2010年)》,使全科医师培养工作有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办法实行后,市卫生局根据各区县卫生局每年上报的培养对象需求数,按照招录程序组织招生录取。规范化培养分理论学习和技能强化、临床基地轮转、社区基地实践3个阶段,前2个阶段在临床基地进行,最后1个阶段在社区基地进行,临床培训基地由当初的3家扩大到15家,社区基地扩大到45家。随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影响力的扩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06年招收32名,2007年招收60名,2008年招收148名,2009年招收127名。规范化培养结束、培训学员经考核合格后,各区县卫生局负责将分配到本区县的培养对象安排到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2 医改新政下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200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提升临床医师队伍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上海市自2009年12月起正式启动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

2.1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

2.1.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政府法制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及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日常管理工作。5所高校和39家培训医院均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负责本校(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2.1.2 建立政策文件体系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了两个层次的文件。一是《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主文件,二是若干具体操作性文件,包括《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劳动人事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医院和师资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管理办法》、《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同时在市人事局、市府法制办的指导下,制定了统一规范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劳动合同》。

2.1.3 建立培训和质量控制体系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环节是培训质量。过程管理和考核管理是提高培训质量的两个重要抓手。为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成立了由6位专职工作人员和5位专家组成的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具体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督导、质量控制和考试考核等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培训医院进行现场督查指导,了解各医院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当前存在困难、意见建议等,并及时沟通反馈。

2.1.4 建立支撑保障体系

1)工作会议制度:在住院医师制度初步建立后,在推进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需要市政府层面决定的重大问题,提交市联席会议讨论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席会议每月定期召开,相关委办局的处室领导共同研究工作推进方案。专家委员会会议每两周定期召开,就培训、质控、考核等业务问题进行决策部署。

2)资金保障:在卫生局设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专户,市财政局每月定期将住院医师工资和社保费用划入专户,由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工资部分核拨到培训医院,将社保部分缴纳到指定的社保经办机构。市财政局按照平均每家培训医院600万元的标准对培训医院培训启动工作予以支持。对培训过程督导、专家咨询、考试考核等工作所需要的费用,均列入市卫生局部门预算,由市财政予以保障。

3)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2010年6月、7月组织了多次全市性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各医学院校和培训医院毕业后教育委员会成员、培训医院相关管理人员、承担培训任务的科室教学主任和教学秘书共千余人参加了培训。各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的带教师资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培训,重点统一对培训细则的把握,统一培训方式方法,提高了带教师资的带教水平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2 全科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参照2006年推行的全科医师培训模式,在全市统一平台上实行“行业人”管理,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由于全科住院医师的身份和待遇得到保证,许多“985”、“211”高校毕业的医学生也优先选择全科作为自己的培训方向。2010年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行统筹考虑,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全科岗位工作;参加培训的本科学历人员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并轨。2010年我市15个培训基地共招纳了253名全科医师,其中含中医全科74人。2011年计划招录2 500名住院医师,其中全科医师招录数增加至500名,占招录总数的20%。

2.3 重点支持发展全科医师培养工作

在全面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市卫生局重点加强了对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和政策倾斜。每年详细调研全科岗位的需求,单列招录计划。对承担全科培训任务较重的医院,在启动经费上予以倾斜。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市卫生局共设的“优秀住院医师奖”中单列全科住院医师奖励指标,占总奖励名额的20%。在住院医师招录中,重点宣传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全科医师培训工作,深化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解和认同。

在全科住院医师的管理中,逐步探索了一些新的做法并形成常规,如每年组织全科住院医师的开学、毕业典礼;评选表彰全科优秀学员、优秀全科带教师资、优秀全科班主任;组织全科技能大赛、医学科普宣讲大赛,除专家外,还邀请社区居民担任评委;在全科住院医师中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使他们在接受培训之余,利用业务专长为弱势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组织中秋晚会、迎春联欢会,全部节目由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工作有力地增强了全科住院医师的归属感,增强了全科医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了社区百姓对全科医师的认可度。

3 工作特色与亮点

3.1 在住院医师培训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衔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办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列入教育部批准上海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和部市共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改革试验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根据上海市2010年住院医师实际招录人数,教育部2011年下达了900个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名额的单列计划。因此,2010年起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地培训的住院医师有望在三年培训结束后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3.2 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市卫生局于2006年8月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和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乡村医生培养的通知》(沪卫科教[2006]24号),委托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采用定点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面向本市郊区招收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培养3年制临床医学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加快本市乡村医生的培养。积极鼓励各区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应届高中生报考。目前本市嘉定区、原南汇区、松江区、金山区、青浦区等区相继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为乡村医生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07年至2011年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为:2007年85名,2008年58名,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招150名。

3.3 完善了全科医师培训体系

为提高各培养基地师资带教水平,保证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市卫生局依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师资培训中心,定期对临床基地和社区基地的带教师资、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深化了他们的全科医学理念,提高了各基地管理和带教水平。2011年5月,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为依托的“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通过引进美国成熟、先进的全科医学培训与评估体系,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借鉴美国家庭医生标准化培养体系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3.4 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编制

2008年,本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全科医师,1.5~2.5名公共卫生医师,在全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的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郊区县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地域面积、人口导入等情况,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这一文件的出台,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配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人员队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明确标准。

3.5 出台了倾斜政策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

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支援社区,对支援社区的二、三级医院医务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到社区尤其是远郊农村基层开展工作;明确高年资医师下基层的职位待遇和工作职责,帮助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将社区卫生人才列入户籍政策倾斜范围,对经过几年全科医生岗位锻炼、工作优异、并能安心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予以优先引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社区的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壮大,更好地为全市居民提供适宜、经济、安全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

4 工作展望

目前全科医师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有效实现、医疗改革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的要求,结合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体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上海应继续把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地位,为基层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师。因此,在未来工作中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待遇4大环节,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建立一支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社区全科服务人才队伍,为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满足居民社区卫生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

4.1 构建培训体系,加强队伍培养

积极推进家庭医师制度,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进临床医生必须是经过本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人员;加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比例,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队伍输入新生力量;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临床执业医师的全科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继续农村基层卫生队伍订单定向培养。

4.2 建立考评制度,保障培训质量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全科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制定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考核细则,明确不同模块的考核内容、考核要求和考核方法。主要考核方法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考核[3]。规范评价程序,健全评价组织,将考核评价与奖惩相结合,保障全科医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4.3 拓宽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

广纳贤才,吸引适宜的医疗卫生人才进社区,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重点通过以下渠道引入优秀的人才服务基层,一是积极探索鼓励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机制;二是建立灵活的人员评聘和流动机制。同时实行全科医师落户优惠政策、规范化培训与硕士学位衔接等政策吸引优质生源进入全科领域。

4.4 规范用人机制,营造发展环境

营造吸引、留住和发挥社区全科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一是进一步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编制;二是完善全科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三是健全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

4.5 明确投入保障,提高全科待遇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全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财政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投入。针对本市社区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低、差距大的现状,确立“提高水平、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可分配总量逐年递增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勘.上海市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回顾和发展愿景[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8,7(8):547-548.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6

  一、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医院开展的廉洁自律主题,从事医疗活动,紧跟国际国内形势,拒绝小红包、收受钱财,以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爱岗敬业,未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与纠纷;工作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本着“节约、节省、环保、优效”的原则,选择简单的麻醉方法,做出最理想的麻醉效果。

  二、在科主任的领导下,业务上秉承过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完善、娴熟地应用各种麻醉常用方法和技术,如:各部位的神经阻滞、各区域阻滞、各种全身麻醉方法和各种穿刺技术,以及各种仪器设备的保养使用。指导、辅导实习医生,低年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掌握基本麻醉方法的操作技术和工作流程,言传身教,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技方面的浸染,充分发挥了一名副主任医师应有的作用。

  三、工作业绩与上年相比,麻醉例数有所增加;日间麻醉水平有所提高;学习掌握了麻醉科几种新药的具体应用;小儿、老人麻醉更加得心应手。

  今后,要更加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学习掌握更新更好的医学技术,造福社会,造福病人的同时,完善丰富自己的人生。

  医院医生进修个人总结

  秋去冬来,寒意渐深,思乡之情愈浓,特别是眼看年关将近,学业也近结束,思亲、思友之情油然而生,不禁对此次学习感慨唏嘘。居杭进修二月余,博文鲜有更新,抬指键字间竟觉手脑有钝锈之感。今得片刻闲暇,留下只字片语,暂且慰藉这段逝去的岁月。

  早已慕名浙一医院属全国十强医院之一,小女子有幸能在其综合重症ICU进修学习呼吸治疗,倍感荣幸,也倍加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寸时光。每天坚持六点半早起,踩着单调的步伐往返于医院与宿舍之间。一天24小时被工作、学习、吃饭、看书、睡觉所瓜分,因为即使我这样抓紧时间,我还是已经离别人很远很远的距离,在专业上。所以,在浙一进修期间,我心底常常涌起井底之蛙的自愧。

  浙一医院开展的很多先进医疗技术在全国领先,如器官移植(特别是肝移植、心肺移植等)、心脏手术等以及ICU的重症监护等等,早已驰名在外,吸引了全国各地一批批医务人员纷纷选择来这里进修学习,甚至还有英国的护士来这里实习,东南亚国家的医学硕士生等。浙一医院能在国内医疗界拥有这么重要的影响力,我想这与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医务人员密不可分,浓郁的学习氛围,开放的学术思想,踏实的医术操练,孜孜的钻研分析,激烈的争辩讨论……这些与进步戚戚相关的因子无时不在我身边激荡鞭策着我。名院的创立,不只与先进的医疗设备有关,更与先进的医疗理念、勤奋执着的学习实践有关。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反思;实践,实践,再实践;讨论,讨论,再讨论;深入,深入,再深入;创新,创新,再创新,这是我眼里的浙一。

  当初选择外出进修学习,身边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她们眼中,以我三十二岁的年龄,儿子已经就读小学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女子应该就是在家相夫教子,享受生活消磨时光的年纪了,进步应该是更年轻人的事情,进修辛苦不说,且进修学习没有奖金,收入会少很多,进修根本就是赔本买卖,不值。进修已近结束,当初无悔的执着选择仍然是我此时的骄傲,先生儿子坚定的支持帮助也是我此刻的骄傲。一个字:值,已远远不足以表达它在我人生岁月里留下的宝贵财富。

  在这里我感学习之辛苦、生活之清淡,不如我感学识之贫瘠、理念之落后更甚。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良师如综合ICU呼吸科主任浦其斌主任,早已慕名,所以我师从于他,为他渊博的呼吸医疗知识和深厚全面的医学技能所折服,特别是在呼吸专业上如此令我们仰慕的他,仍然终日埋头钻研,事无巨细,踏实工作,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细的学术风格,更令我钦佩。还有这里的石恒医生,他对循环的透彻独到理解,常常在查房精彩演讲分析之时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粉丝围拢在他身边,引文据例,谈笑梳理,精准点拨,谦逊随和,都是追随的理由吧。当然也有益友,如比我年长几岁,孩子已经上初中仍在这里进修护理的黄晓玲姐姐,时常对我嘘寒问暖,居住杭州本地的她还让我品尝她自己做的牛排,让我感到一丝家的温暖;还有曾和我一起学习呼吸治疗一个月的山东小妹孙永芳,本科护理专业毕业,准备报考国际护士证,聪慧勤奋的她给予我很多医学专业基础方面的帮助指导,她们在单位都是优秀的护士长,在这里都是好学上进的现代新女性,是我学习的榜样。还有更多良师益友,不一一细说了。

  用一句话来结尾吧。作为女子,唯有学习才能奋发,唯有学习才能立本,唯有学习才能安身,学习让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迎接生活,让我拥有一份淡定从容的情怀去相夫教子。

  医院医生进修个人总结

  一年来,我院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20xx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取得了一定成效。20xx年我院接收15名基层医生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安排十七位有带教经验的老师带教,通过理论讲座、临床轮转等一系列培训和考核,所有参加培训医生,提高了诊治能力,达到了全科医师水平。

  一、 组织健全,管理规范

  我院成立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管理领导小组,分工明确,医教科长直接负责转岗培训管理工作。有独立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分别接受了国家和省级相关培训机构培训并通过了带教资格认定。 制定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规定,考核办法,奖惩管理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并督促医生、学员认真执行。建立了齐全的学员档案,将学员从开始培训到结业一整套资料全部整理归档。医院为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制定了经费的使用办法,购买了必备培训器材。

  二、过程管理严密

  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医院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制定了培训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培训管理制度,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安排带教老师参加上级师资培训,目前管理人员和带教老师已全部通过了上级部门的考核认定。医院还对带教老师进行多次院内培训,并召开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教学能力。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7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城乡基层卫生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是衡量和谐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社区卫生服务之关键是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设置,本研究根据大连市中山和沙河口两个行政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人力资源调研情况作出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方法和对策。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二)方法

1.文献研究:通过大连卫生局官方网、清华同方网、百链网等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国内社区卫生服务,尤其了解辽宁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结构的构成情况及相关用人政策等。

2.问卷调查:拟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表”,针对两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概况

调查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在岗人数367人,其中医生184人,护士127人,中医师28人,预防保健医师15人,其他辅助科室人员36人,专职管理人员19人,其他技术人员17人,医护比例为1:0.69,其中全科医生72人。具体情况见表1:

(二)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年龄情况

1.学历结构

临床西医师、中医师、预防保健医师、护士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分别是125人、26人、8人、58人,各自占到其学历结构的89.1%、92.6%、66.7%、45.3%。拥有中专学历的护士59人,占护士总数的46.4%。具体情况见表2:

2.职称结构

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职称的医务人员状况见表3。临床西医师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1.33:1.02,高级职称中主任医师人数较少,占5.67%,主治医师和医师约占70.21%。

3.年龄结构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以20~40岁为主,占总人数的71.8%;全科医生年龄以30~40岁为主,占全科医生总人数的43.5%;中医师以40~50岁为主,占中医师总人数的64.3%;护士以30~40岁为主,占护士总人数的42.6%。具体情况见表4:

(三)医护人员在职、外聘情况

表5为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中各类职称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退休外聘的医生占多数,约占比例73.05%;护士中聘任的少,绝大多数为在职工作人员。

(四)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人才类型

参加过医师培训的社区医生总体上数量少,仅有两个社区培训人数超过医生总人数50%;护士培训人数就更少;广大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生,护士也在急需之列。具体情况见表6。

三、 讨论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中山、沙河口两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

1.医护人员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要求,几乎所有机构均有不同的缺欠。通过调查显示,各社区现在最需要的医生类型是全科医师,国家编制要求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而调查的大连市中山区总人口数为226854人,具有全科医生证书资格者仅为34人,即在中山区每万人只能配备1.5个全科医生;沙河口区有人口271339人,全科医生35人,也达不到国家要求;按照每个中心都要配备中医类人员的规定,有半数机构都不达标;国家要求医护比应当达到1∶1,12所社区机构中医护比仅为1∶0.69。尤其是私营机构,其护士更少。而我国卫生部在11月6日公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目前这种状况显然会影响国家对医护比例的要求,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除普遍缺少正规院校培训的全科医生、中医师、护士外,还特别缺少专业公共卫生医师、及预防保健、康复专业医学人员。

2.辅助科室人员缺少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通知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科目应有: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但调查中发现,很少机构能够按国家配备齐全。许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简单,甚至不挂牌,或只有1、2个诊室及输液房间。但大多数机构均设有处置室、换药室、消毒室。有些机构因专业人员缺乏,虽然有心电图机、B超等设备,仍不能开展心电和B超检查。国家要求设置中医药人员,但设置中医诊室的机构,其中医药人员大多是外部中医走穴人员,工作有灵活性,人员变化也较大。社区机构中设置的康复治疗,多为中医按摩治疗,少有残疾人的康复服务。90%以上的机构无健康教育设备及专门房间。设儿童保健、妇女保健服务室的机构不多(另有专门设立的机构),且缺少常用儿童保健设备。而这方面医生也特别少,包括检验师、影像师以及康复保健医师等。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两家公立服务中心主任是专业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医生或者护士岗位直接聘任,他们缺乏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对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配套文件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了解较少,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经常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知识培训,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和再教育

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参加全科医生、医师、护士培训的人数特别少,占医护人员总人数的比例也特别低。调研中发现,医护人员都有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强烈愿望,但可能是由于信息不灵通或培训经费不足等原因,使他们错失了许多出外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以主治医师、医师为主,主任医师中绝大部分是聘任的退休医生。83.3%以上高级职称医生,均为外聘退休人员,数年后他们因年龄较高离岗后,社区将面临高级医务人员缺乏的居面。护士情况还可以,63.0%为在职人员,情况相对稳定。但私营社区机构大多为临时聘用人员,特别是中医人员更是外部人员来应诊,且不固定在岗。12所社区服务中心,184名医生,127名护士,外聘人员占总人数的54.62%。另外,预防保健医师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少。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所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生和护士的学历和职称水平比较乐观。

(四)对毕业生吸纳不足

每年毕业的年轻的执业医生,他们掌握了最新关于社区疾病诊断、疾病筛查、现患管理、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等方法,但是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都缺乏吸引人才、发掘人才的能力,以致于社区机构青黄不接,同时,年轻的执业医师或者毕业生也不愿意到这些服务中心进行工作,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改善方法与对策

(一)调整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对于核编标准,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1∶1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所以第一步应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与引进;第二步缩小医护比例,社区卫生服务本身的特点已经决定了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大量的护理业务,这就对社区护士的数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社区服务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医护比例已经达到了1:2,所以建议大连中山、沙河口两区根据人力资源比适当地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第三步加大防保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数量的比例,防保人员的缺乏,必然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质量,因此建议增加招收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名额。

(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培训和人才引进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培训过的医师和全科医师所占医生总人数的比例均不超过50%,所以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目前,我国城市网络建设发展迅速,城市社区医生基本具备上网条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组织相关培训部门,制作全科规范化培训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第二采取上级医院指派医生下社区的方式,专家轮流下社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根据具体的病例进行培训;第三根据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医护人员素质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理论学了关于全科医学、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学习应该遵循“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第四通过调查发现中山、沙河口两区卫生技术人员大部分在40岁以下,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加强培训,并且依托大连医科大学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培训体制。

鉴于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现状,在社区卫生队伍人才发展方面可采取两种方式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加大人才引进,二是加强内部培养机制。

吸引人才,不仅仅限于对退休老职工的返聘,还应当招聘高校医疗、护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学历结构低,服务理念差,社区卫生全科服务培训率低,医疗诊断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预防保健指导能力水平偏低等现实问题。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是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方向,而实现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根本问题是人才问题。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48.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医师总人数的88.6%,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25.2%和64.3%;护士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1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护士总人数的45.7%,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9%和22.8%;两区社区卫生服务医师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医师总人数的29.8%,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9.5%,而我国这两项平均指标是11.5%和48.7%。所以大连市中山区和沙河口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学历和职称水平处于我国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应该继续努力,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四)完善配套政策

社区卫生服务人力配套政策包括:人事制度改革、上岗培训制度、职称系列、工资福利待遇、继续医学教育、晋升奖励制度等。政府的配套政策能决定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命运,所以科学地运用这些政策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之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米兰,潘传德.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素质现状评价[J]. 社区医学杂志,2006,(17).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8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1.1健全机构是做好培训工作的保障 我院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公室,负责制定住院医师培训细则和组织阶段考试,以及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管理、协调。为了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围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台了多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为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

1.2制定可行性培训细则:住院医师培训一定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适应医学教育的特点。我院在实践中借鉴了国内、外经验,制定出医师培训方式,形成了以临床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培训的模式。不仅对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专业理论和研究能力诸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还在病例、病种、手术例数和轮转时间上更加突出我院的特色和水平,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量化标准,使之更趋于科学合理,便于实施。

1.3建立健全带教导师责任制:为确保轮转住院医师在科室轮转期间完成规定的病种、技能操作或手术例数等培训任务,掌握该学科要求的临床知识,我院进一步强化科室带教老师的责任意识,尝试实施住院医师带教导师制度,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督促导师协调科内教学资源,确保培训质量。同时建立健全配套导师激励机制,考虑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提高其参与并专心于教学管理的热情。

2细化内容,全面培训

2.1高尚医德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而医生的技术水平与其责任心呈正比,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用心观察病人、处理病人,故其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我院在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树榜样,潜移默化感染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带教老师需结合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规范化培训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的坚决性和长期性。

2.2强化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提倡“多作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与病人握握手,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规范化培训医师要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我院作为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住院医师全面素质训练细则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和专业外语阅读项目,要求规范化培训人员在接受培训期间参加科里科研工作,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阅读专业外语论著和外文文献,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早期就有明确要求,目的是让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为此对每个规范化培训医师都有撰写论文和综述的要求。

3住院医师砚范化培训方式

(1)住院医师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教育。(2)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每月定期召开住院医师例会,并请医院外出进修回来的医、技师授课一次。(3)临床实践培训,住院医师深入科室后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也可由科主任指定副高以上职称的指导教师负责,实行指导教师与上级医师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考试和考核

4.1加强培训监控、评估和考核体系的研究:加强培训的全程监控,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包括培训质量及组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检查,认真组织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及年终考核。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根据培训大纲对医师知识、技能、态度方面的要求,建立科学、完整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评估、考核体系。

4.2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考试登记册(简称培训登记册),住院医师人手一册,必须认真填写,以其作为全面培训、年度考核与阶段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分为三阶段:住院医师在培训的第一阶段,应该报名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第一阶段考核成绩将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第二阶段综合考核由医务科组织,内容以“三基训练”为主,另外考核操作技能和外语,“三基训练”、操作技能和外语分别占考核总成绩的60%、25%和15%。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9

卫生人力资源是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临床医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则是决定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建国以来,

我国医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截止**年,我国已有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93.8万人(其中城市129.1万,占66.6%,农村64.7万,占33.4%),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52人,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虽然我国医生队伍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素质却不高。2002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的学历构成为:博士0.5%,硕士1.8%,大学本科25.7%,大专31.2%,中专33.5%,高中4.1%,初中及以下3.3%,尚有大量未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培训、低素质的人员在从事临床工作。同时,我国临床上各专科岗位的医师素质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差距很大。这种状况,已经较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亦不相适应。

综观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阶段组成,其中以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毕业后教育则是医学人才临床能力培养的极为重要的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在毕业后医学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与其他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最早始于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实行的“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和总住院医师负责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医院陆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但始终未能形成统一、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为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卫生部在部分省、市、医学院校试点的基础上,于1993年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1995年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市成立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或培训委员会),20个省、市制定了培训的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26个省、市的2000所医院开展了培训工作,有26个省、市、高校和部属医院获得颁发《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授权。从1997年至今,已培训住院十余万余人。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制约,我国的毕业后教育尚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为已有的培训要求未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培训工作覆盖面小,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在受训者的招录、基地的认可与管理、培训组织管理模式、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惯例亦不相对应。

为完善我国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和规范医师的培养工作,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2003年我部和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了“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课题研究,对我国专科医师的需求状况、培养模式、培养标准、筹资机制、考核与评价、准入立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包括确立了我国专科医师分阶段培养模式,制订出专科医师培训暂行规定、培训基地认可管理办法等文件,制订了34个普通专科、亚专科医师培养标准和基地标准,提出了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管理的方案和政策建议,并在北京等地进行了试点研究,积累实践经验。研究和实践证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需要我们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作为智力保证。在我国卫生改革全面推进、不断深化的时期,加快城镇医药卫生改革体制改革,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医师队伍作为人力支撑。借鉴国际的有益经验,加强临床医师的临床能力培养,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进展

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专科医师培训分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和亚专科医师培训,目的是使住院医师达到某一临床专科(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普通专科医师和亚专科医师)。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年12月,卫生部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对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管理,开展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政策的研究,拟定全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规划和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卫生部科教司。2006年2月,正式下发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试点工作,明确了试点工作的目的和试点专科的范围与重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将涵盖18个普通专科和16个亚专科,考虑到广大基层的卫生人力需求,试点期间将以普通专科(包括全科医学科)人员培训为重点。与此同时,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的申报与审核工作。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据统计,全国总计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7家医院申请参加培训试点,累计申报培训试点基地3048个。为了保证试点基地评审工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规范性,我司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建立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评审专家库”,于2006年6月10日—14日在京召开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申报材料书面审核工作会议,分别请管理专家和学科组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审核结果为1363个基地通过审核,323个基地有待进一步审核,1362个基地未能通过审核。在此基础上,2006年8月23-24日,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在京组织召开了“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实地评审试评工作会议”,研讨实地评审工作目的、原则和工作程序,下一步实地评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地评审了北京协和医院27个基地和北京友谊医院的4个基地。会后,组织制订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评审工作程序》,编制了各专科基地实地评审评估指标,提出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实地评审受评医院要求》和评审专家注意事项,为实地评审工作做好了较充分的准备。

考虑到专科医师培训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很多相关的人事管理和经费筹集等政策还有待于探索,因此经研究,本次试点工作将选择有较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经验的基地先行试点,待积累总结实践经验后,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遵循此原则,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期间,组织专家对12个省市90余所医院申报的基地进行了实地评审。随后,在2007年3月组织召开了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报请委员会审核通过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名单,2007年4月在公示的基础上,以委员会的名义对1099个试点基地名单予以了公布。目前,已批准北京市和**省作为专科医师培训试点省。与此同时,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对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用以指导试点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接下来,解江林处长还将具体予以介绍。为了加强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宏观指导,规范培训过程管理,我司委托北京市卫生局编制了《普通专科医师培训登记手册》(试行),今天贾明艳同志还将具体介绍。

以上是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接下来我将重点介绍下一步工作计划和试点工作要求。

三、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计划与要求

1、认真贯彻实施《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稳步推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在本次会后,毕教办将公开在网上征求对《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修改意见,此后将尽快予以下发实施。各试点省和试点基地,要认真贯彻实施《指导意见》的有关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试点工作实施计划,逐步建立健全培训与管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

2、加强指导与监督,促进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纳入试点的省份,应尽快成立省级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充分发挥其研究、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职能,积极开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和规划研究。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将同省委员会一起,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试点基地将实施动态管理,对于已纳入试点但有条件通过的基地,卫生部毕教委将适时组织专家进行复审,对所有试点基地也将在适当时机开展督导检查。如果基地在试点实施过程中达不到基地标准,将撤出试点范畴。卫生部毕教委也将积极组织研究制订《专科医师培训考核实施办法》,并逐步制订完善各专科医师培养标准,促进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对于目前尚未纳入专科医师培训试点范围的医疗机构,应继续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关培训内容可参照专科医师培训标准的有关要求。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10

2000年1月国家卫生部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卫生部计划用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以毕业后教育为核心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包括社区护士等其他卫技人员在内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几年来,与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全科医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到2000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在大中城市积极开展以在职人员转型培训为重点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开展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工作。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在大中城市基本完成在职人员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逐步推广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适应卫生改革与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都已开展了以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为主的各种类型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或培训中心,逐步建立起以部级培训中心为龙头,省级培训中心为骨干,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全科医师培训网络。部级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培训各省骨干师资和管理人员,省级培训中心负责全省的培训工作。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甲等或县级及以上的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制定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设置标准,加强基地建设,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全国全科医师培训网络已建立,各省、市、自治区均已成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各地全科医学培训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2 高等医学院校的支持是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基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科医学发展关键问题。自1998年卫生部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培养全科医师的政策后,各省、市都在高等医学院校按成人教育模式进行全科医师培养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在卫生行政需求下的成人教育往往和高等医学院校整合培养有一定距离[2]。成人教育培养的全科医师有时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密切结合方面出现空挡,可以看出,高等医学院校在当前的全科医师培养中应该充当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在于:①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成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或研究机构,有专门的机构才能营造学科氛围;②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有专门的全科医学师资从事全科医学理论和技能的教学;③高等医学院校可以编写一系列的全科医学教学参考书,有教材才能提升品质。

在培养层面上,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在职非学历的教育,主要包括地方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人员,可以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养方式,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现代社区医学等。对于在职学历的教育,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采取结合临床实习与社区调查研究实践的方法,使其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并授予相应的学历。具体课程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技巧、现代医学心理学、康复医学、现代社区医学等;主要目的是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了解全科医学的理论和思想,具有较好的全科医学技能。

在实践层面,总的原则是:临床技能通科化,社区技能社会化,在职非学历教育的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实践时间由各地具体制定,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技能。在职学历教育的方式要严格实践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1年左右的时间在社区和一定级别的医院实践,临床实习要以大科室为主线,辅以小专业。在社区方面,要加大实习力度,预防机构、科研机构、城市社区等都要作为实习机构,实践内容应包括家庭病床、远程会诊、社区卫生服务、医院内感染、信息管理、社区调研和妇幼保健等基本知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历培养在实践方面会更加重视。

3 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培训

全科医学培训是建立我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关专家呼吁目前应尽快开展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资格认证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建立师资培训的管理制度,明确师资培训的目标,规范师资来源、培训内容、继续教育等,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高素质,保证全科医学的培训质量。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师资的培养应严格遵循全科医学“三个阶段”的教育规律:①学校教育;②毕业后教育;③继续医学教育[3]。因为要想让医学界接受全科医学的学术思想,必须在本科阶段就向学生灌输该学科的学术思想和理念,但全科医学培训的重点应是毕业后教育。

建立培训机构:专门的全科医学培训机构,是全科医学师资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发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和依托。机构是“梧桐树”,师资是“凤凰”,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比较完善的培训机构最好由大学的培训中心、大型临床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部分组成,三者环环相扣,才能为培养全科医学师资提供广袤的沃土。如果不具备建设独立、完备的三层次机构时,应充分利用其他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横向联合。

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分为现实计划和长远计划,或分为基本培训和深化培训两部分。现实计划中基本概念是必需的培训,其他则应本着“急用先学”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长远计划即深化培训,计划应该是个体化的,一个计划不应该适用所有的教师,计划还应该是循序渐进式的,并需要不断修改。

制定培训时间和安排培训课程:(1)理论课教师:基本培训应不少于600学时,包括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理论课的课程包括:全科医学基本概念、临床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交流与沟通、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卫生改革与发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方法、科研方法等。临床轮转的原则:根据个人的专业情况确定轮转科室深化培训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课程包括:临床教学技巧、门诊案例分析、临床课程评价、接转诊的程序、临床思维与推理、临床教学计划制定、医患关系(包括伦理、法规)等,临床轮转随时进行。(2)社区师资:同“双师型”专职教师的基本培训,即总学时不少于600学时,理论课400学时,临床轮转200学时,课程内容重点:①诊治病人的基本技能;②评价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技术;③社区诊断技能(包括人口学知识、社区结构与功能等);④干预技巧(健康咨询、健康促进与病人教育等);⑤现场调查技术;⑥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3)临床师资:原则上应完成基本培训的理论课400学时,至少应完成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培训50学时。

转贴于

4 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专科至关重要

全科医疗的大多数临床知识和技术是从临床专科处获得。综合性医院汇集了内、外、妇、儿等众多临床医学专科和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临床辅助科室,是解决从常见疾病问题到疑难危重病症的医学中心,具有较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是全科医疗的知识源泉和技术后盾。如今随着包括基础医学、循证医学等在内的医学科学迅速发展,临床疾病诊疗的观念和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使全科医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熟悉临床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并有可能因地制宜地把这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应用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保证了全科医学所提供的医疗保健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按照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全科医学应当承担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在内的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一个工作团队。全科医师毫无疑问是这个工作团队的主体,同时也必定需要包括专科医师在内的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因此,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专科医师加入这一团队,促进团队的建立和工作人员的相互合作,也有助于医学中心介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另外,综合性医院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在这些医院设立全科医学专科可以吸引具有良好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生和年轻医师,他们接受过规范化的全科医师培训(包括医院内和社区内的培训),有与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成为有较强的全科医学理念和临床医疗能力,同时又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高质量的全科医师。综合性医院还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一些研究所,如中山医院的肝癌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等设立于综合医院内,使综合性医院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4]。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师总体素质较高,部分全科医师拥有医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可以为全科医学的各项科学研究,包括临床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等提供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支持。

5 专科助全科,加快培养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连续性,全科医师要处理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而其他专科医师可能只要处理其中某一类健康问题),其专业范围比任何专科都要广泛,但其工作环境比许多专科的要简单得多,没有众多高精尖的辅助检查设备,依靠的是更广泛的知识和特有的临床思维及服务模式。从这一角度来看,培养全科医师比培养其他专科医师更富有挑战性;既需要在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处理健康问题的技能,又需要在基层训练特有的临床思维并建立特有的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使一大批基层医院(街道医院、中小型厂矿企业医院等)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制订了全科医学职称系列,确立了以主治医师为起点的全科专科资格考试制度,但能够与其他专科对等、能与国际接轨、能够为群众认同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在全科医师专业队伍真正建立之前,采取“专科助全科”的借船出海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事实证明这一策略已经取得成效,问题就是在“借船出海打到鱼”之后,应该不失时机地培养自身的“造船能力”,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 郭爱民,解江林,迟必必,等.全国全科医学培训工作调查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14-16.

[2] 禹学海,朱东喜,王兵.关于建立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设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5):21-23.

[3] 周宗藩.浅谈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J].全科医生,1999,8(3):111-112.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11

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对初级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毕业后医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环节。通过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造就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专业知识、全面临床能力的临床医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目前实行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临床实践培训和理论培训,一般五年为一个周期,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3年),培训对象参加本学科及相关科室的医疗工作,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的临床工作训练,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基本诊断、治疗技术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同时学习有关医学理论和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成为能独立从事本学科工作的住院医师;第二阶段(2~3年),为专业定向培训,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定向培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学科临床专科工作的各种技能,能担负住院总医师工作,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我国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处于探索阶段,它是对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进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一种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全科住院医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造就一支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主力军。培训内容主要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培训、业务培训和全科医学理论等培训,一般四年为一个周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个月)为理论学习;第二阶段(33个月)为医院轮转:第三阶段(12个月)为社区实践。通过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全科医学专业主治医师的基本要求。

二、毕业后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经验,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培训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度尚不完善

由于对医学教育这一特殊的、必要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各地区的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没能按照各专业学科人才的实际需要,确定统一的人才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由于培训体制的影响,缺少行业的权威性认定,评估机制不完善,导致培训质量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在人事制度上,虽然设置了全科医师系列职称,但没有具体的细则,使全科医师队伍不稳定。

(二)培训对象概念模糊

由于我国医疗体制的缘故,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医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级医院,在选择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和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时还存在着盲目性。例如,一些以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模式为主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住院医师,也进入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住院医师训练,引起住院医师培训流于形式。

(三)实践环节不扎实

毕业后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临床能力培养的培训,部分毕业生分配到基层医院后,没有机会接受严格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例如,毕业生分配到专科医院,无法接受全面的、符合二级学科要求的临床相关科室轮转培训,从事全科医疗的住院医师由于本单位人员不足,医疗工作无法脱身,难有机会到上级医疗单位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另一方面,虽然卫生部制订了临床基地管理办法,但对基地的管理、评估没有制度化地进行,临床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管理不规范,带教指导医师缺少严格规范的培训也影响实践培训的质量。

(四)培训经费问题

毕业后医学教育均在本专科毕业生进入单位的最初4~5年里进行,一般医疗单位没有专项经费,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卫生院,经济压力更大,而政府又难以提供全部的培训经费。经费难以落实,给毕业后医学教育带来很大的阻力,特别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许多内容需要到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更是矛盾的焦点。

三、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科学管理与制度建设

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中,法制和行政手段是核心,对毕业后医学教育运行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具有强制和约束力量。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管理,要运用法制和行政手段,以保证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实施;同时,加强对培训的过程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使培训的每个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毕业后医学教育应该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切实可行的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

(二)明确界定培训对象,营造教育支持环境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参加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每个住院医师应有的权利,也是必须经过的教育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分别是对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住院医师和从事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住院医师的培训,根据所从事的二级学科不同,分别进行严格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其他二级学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此同时,必须建立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外部支持环境,例如,要建立全科医师专业设置和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的具体条例,使进入不同培训的住院医师有奋斗目标,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三)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寻找适合我国医疗模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医学及相关学科整合的综合教育,因此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必须根据医学教育规律,结合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模式,加强科学调研,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毕业后医学教育不仅在医疗实践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促进毕业后医学教育发展,同时,要围绕培训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培训基地的标准与认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为制定政策、计划和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毕业后医学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对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基地的带教指导老师进行统一培训。使他们熟悉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严格要求培训对象,完成培养计划。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拟2020年结业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共计33名。人员组成:27名专科硕士,1名外院委培,3名本院职工,2名社会人规培。分组:9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设3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置1名组长。

1.2培训方法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的放射肿瘤科培训细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2020版)放疗专业为引导,梳理重点病种如下,头颈肿瘤:鼻咽癌、喉癌、胶质瘤、腮腺癌;腹部肿瘤: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胸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乳腺癌;其他肿瘤:NK/T淋巴瘤。根据重点病种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从强化理论学习课程、基础技能培训课程以及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三方面进行。1.2.1理论学习课程学习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癌、宫颈癌、喉癌、霍奇金淋巴瘤、胶质瘤、弥漫大B淋巴瘤、脑转移瘤、前列腺癌、乳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胃癌、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直肠癌、NK/T淋巴瘤、子宫内膜癌、鼻咽癌、扁桃体癌、下咽癌和横纹肌肉瘤,共计22个癌种。课程共22课时,每节课1.5小时。全部采取ZOOM客服端在线讲授,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临床病案、最新研究进展,集授课与互动提问为一体,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满意度调查问卷。1.2.2基础技能培训课程根据考试大纲,训练心肺复苏、体格检查等。利用华西临床技能中心开放实验室,实行自助预约使用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制,错峰训练。具体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员统一时间到达现场,3人为一小队,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相互交叉练习,组长最终统一考核,全员合格后离场。1.2.3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同样以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重点病种为线索,安排病种放射肿瘤学流程及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共计15课时,每次讲授1小时,讲授与提问相结合,全部采用基于ZOOM的在线教育平台授课。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线下专门在放疗计划室设置实战电脑平台及指导教师,供学生在工作时间之外,随时随地强化放疗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的学习。

1.3考核内容

1.3.1考前理论强化:基于微信问卷星的考题模拟测试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强化规培学员记忆,结合考试大纲,肿瘤中心对22个重点病种做了理论强化试题。试题内容紧扣大纲,重点训练临床思维,结合诊疗重点、难点命题,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病例分析题。采取“闯关模式”,即前一个病种获得满分100分后,系统显示通关,发放下一站密码,才能开启下一病种的试题。采取“三部走”策略:第一步:全面复习相关病种知识;第二步:答题;第三步:纠错,查漏补缺,互相讨论。流程如下:(1)扫描二维码,输入初始密码即可进入答题界面。(2)准确填入基本信息,如组别、学号。(3)每道题选择答案后,点击下方确认,确认后不可修改该题答案,可显示正确答案,供大家学习。(4)若在答题中不小心退出答题界面,再次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就可进入刚才的答题界面,接着刚才的位置答题。(5)提交答题试卷,若为满分,则会出现下一关密码;若不是满分,则显示“谢谢参与”,请重新答卷,直至满分,总共3次机会。(6)如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收集,出题教师答疑。如此即可反复强化答题者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3.2基础技能强化训练:基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实战安排2~3位高年资住院医师为考官,分时段进行模拟考核,保证全员合格。考核指标:心肺复苏术(单人)分别按照评估(10分)、按压(20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0分)、循环评估(20分)、操作后处理(10分)、操作效果(10分)、人文关怀(10分),共计100分。体格检查分别按照操作准备(10分)、视诊(20分)、触诊(20分)、操作后处理(20分)、操作效果(20分)、人文关怀(10分)评分,共计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1.3.3靶区强化培训:基于离线靶区勾画测评结合选取鼻咽癌、喉癌、胶质瘤、乳腺癌、NK/T淋巴瘤、腮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为临床常见重点病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展靶区强化训练。每周复习3个病种,每个病种选取2~4个典型病例。具体流程如下:(1)每周五,教师发送下一周将要复习的3个病种患者CT图。(2)住院医师做靶区勾画。复习讲课PPT,仔细勾画。统一勾画颜色,GTV为橙色,CTV、CTV1为浅紫色,CTV2、CTVnd为深紫色。(3)四位小组长收靶区图。周日、周二、周四,中午12:00点前交给肿瘤中心。靶区图命名:学生姓名—病种—病例。(4)肿瘤中心发放正确答案。住院医师先自行比较纠错,再强化学习讨论。小组长总结组内问题,周一、三、五上午交电子版给肿瘤中心。(5)教师批改打分,归纳问题。周一、三、五下午17:00—18:00,使用ZOOM平台,在线一一点评,答疑并总结。既保证集中学习与教授,又能实现一对一个体化纠错答疑。根据考试大纲,每个癌种设置6个考点,每个考点1分,满分6分。5分以上合格,若不合格,再次考核直至全员通过。

2结果

理论学习考核22个重点病种,初次考核均未达到全员通过,其中初次通过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42.42%),最高的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和小细胞肺癌(96.97%),再次考核均为满分通过。普通技能考核心肺复苏和胸部查体两项,初测合格率分别为30.30%和15.10%,再测合格率均为100%。专业技能考核结果:初评成绩:11个癌种14次测试中,初次合格率仅为21.4%。其中初次合格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案例2(0.00%),其次为鼻咽癌(6.1%)。初次全员合格的癌种有肺癌、食道癌和喉癌。通过再次强化训练,初次不合格人员均达到100%合格率。最终结业考核结果:2020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3人,未结业1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0人,通过率96.97%。学员满意度反馈均为满分,见表1~2。

3讨论

3.1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积极性及通过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既往,此次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既往数据(2018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7人,未结业3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2人;2019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1人,未结业8人,其中理论未通过0人,技能未通过8人,总通过率由2018年的91.89%和2019年的74.19%提升至96.97%(2020年),见表2。在理论学习中,2020年相较于2019年,理论考试通过率差异性不大。但是本次采用了线上教学/线下实战+闯关模拟测试+满意度调查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4]。通过分析学员的反馈得知,一方面学员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自学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针对自身不太熟悉的病种,可以做到自学自查,甚至发现题干中的错误。出题的教师均为基地高年资主治医师及教授,出题紧扣临床工作及临床前沿知识,除课本知识的考核之外,也是对学员平时工作学习成果的考核。普通技能培训虽然全员通过,但是小组初测合格率仅为45.5%(15/33),这表明在日常临床训练中,部分学员还未全面正规掌握基础技能,如何学以致用,值得继续探索。技能考核成绩提升明显,相较于2018及2019年,分别由原来的94.6%(35/37)和74.2%(23/31)通过率提升至100%。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原来的单纯授课+课后自行训练未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针对自行训练的成果也未及时得到反馈及纠错,而引入新模式后,采用模拟勾画的方式,同时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及评价。(2)并非单一类型及数量的培训,而是综合理论+训练+强化训练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让学员进行模拟训练。(3)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符合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由于规培学员人员组成不同、轮转科室差异,既往难以共同学习,而新模式突破该限制,灵活安排时间,方便学员训练及反复强化。但整体培训的选题还是略显单一,未来还将探索更为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3.2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临床实践要求高、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新兴模式。在依托目前的信息化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及智能化设备,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提升学习积极性的背景下,各大医学院校涌现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升[5]。此次探索的新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背景下,选用线上教学、考核、评价,线下自主学习、应用,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进设备进行模拟教学,既生动、形象展现了教学过程,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53-155.

[2]杜德晓,张能维,朱斌,等.以胜任力为导向提高规培水平[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18-19.

[3]王辰,齐学进,陈昕煜,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政策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4):1041-1043.

全科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篇13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