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工作思路实用13篇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

一、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越来越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思想政治工作有日渐边缘化的趋势。无论是银行管理层还是一线员工,普遍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是独立于银行业务之外的工作。

(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政工科室,没有专门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员,没有出台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细则;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政工队伍年龄偏大,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无力也无心创新开展工作。

(三)工作方法落后于时代。受制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和体制上的不健全,有的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简单,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银行发展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要求。

二、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意义

兵马未动,思想先行。对银行发展也同样,思想政治工作可视为银行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有助于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内生动力,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凭借和保障。开展好这项工作,能够培养高素质的银行人才队伍,能够实现银行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融合,也为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农村商业银行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素质,进而维护员工利益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银行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等都发生了复杂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复杂性和意识上的多变性以及价值上的趋利性都不断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农村商业银行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引导和凝聚广大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的思想基础和不竭动力。

三、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路径

(一)增强重视程度。要高度重视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与银行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融合。银行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率先垂范,从而带动全体员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政工工作的渗透力,银行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把政工工作渗透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细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二)创新工作方法。要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就要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农村商业银行的政工人员要善于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抢占信息传播的至高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创新工作方式,变被动说教为主动参与,一改往日开会传达会议精神、印发有关文件的老套宣教方式,通过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职工生活解决实际困难,使政工工作深入人心。

(三)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机制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求思想政治部门为主,各部门协调配合。首先要创新领导体制,推行政工部门与其他部门领导的"一岗双责"机制,实行多管齐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其次,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将员工的精神面貌、处理工作问题等员工的精神面貌方面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并作为评先树优的依据之一。

(四)改进工作作风。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农村商业银行同样要重视、创新这项工作。要加强对员工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引导广大职工自发地提升业务能力和政治涵养。群众路线活动还要注重深入职工,把握广大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的思想动向,并及时引导。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农村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够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取得进一步发展和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2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银行业的特殊存在,具有特殊的生存环境。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开拓地,从业者年轻化、工作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方面不具有竞争力、对于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了解的不够充分等原因使得思想工作的开展和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充分,大部分还停留在遵守银行的工作规章的范畴,对于相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农民,扎根基层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对象多样化、多层面,需要从业者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加积极的工作热情,要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意义。

2.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冲击

近几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需求新的发展思路,适应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农村商业银行的产生本身就是时代大背景的产物,市场经济大潮涌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新的思路和新的尝试下也将存在消极或者错误的指引。部分从业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够,还停留在表面的学习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成为流于形式。所以面对新形势,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得到加强,实现思想对于实践的正确指引,实现双文明和谐发展。

3.传统思想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银行作为企业秉承的基本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因此追求业务的不断提升,完成工作任务成为从业人员工作的重要方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作用和地位缺乏基本、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将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行业发展的补充,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分裂,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和指导价值,机械地与业务建设、业务发展、内部管理分裂开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两不粘现象,更不能深层次对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提炼、升华、重塑,并使其在行业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元化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新的金融体系过程中,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环境的复杂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统筹兼顾,层层深入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遵循从上而下的实施路线,提高领导层的思想政治觉悟至关重要,从领导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层层推进。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城轨性的工作层层推进,写入年度工作计划当中,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管理。党委书记、各支部书记要围绕银行业生产经营,抓好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执行效果。第三,工作细化到各个部门,实现各部门间的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强化“大政工”体系的形成。职工主动积极参与,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2.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

工作成绩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业务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模式,搞好服务工作;一方面认清形势,正确对待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加强技术业务学习,提高操作技能,实现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发展。

3.提高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3

(二)激励机制内容单一、模式落后,“逆向调节”机制较为明显。农商行所采用的员工激励措施主要有:发放年终奖金、业务提成、组织旅游、提升职务等,这种主要依靠物质激励的办法,对主要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的心理需求激励不足。而从目前农商行所采用的激励模式来看,传统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度”较少考虑同一职务级别不同岗位人员所作贡献的不同和对员工人力资本要求的不同,而普通员工的绩效考核则过分围绕揽储指标,较少考虑资金成本及资产质量等问题。

另外,从农商行内部人力资本的配置过程中可以发现,“逆调节”现象较为明显,即目前拥有人力资本并且能为农村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农商行内部的普通员工却能得高于市场工资率的收入,在此情况下,那些优秀人才会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会有限,最终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无法吸纳足够的优秀人才。

(三)机构人员配置机关化、收入分配职务化。主要体现在农商行的机构管理和人员配置有的仍延用以前的行政模式。员工收入分配的确定依据基本上也沿用了机关、公务员模式,分配的主要依据是职务等级,难以真正体现个人贡献。在这样的情况下,晋升和薪酬只决定于工龄及职务。学历、职称、能力等难以作为薪酬分配和晋升的因素,这将严重打击农村商业银行的高学历、年轻人才积极性。

(四)考核机制不透明,缺乏合理性,不能全面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考核任务下达不够科学,不能充分考虑各地的经营环境,使考核失于公平。二是许多农商行实施激励措施时,考核目标单一性,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未充分体现员工的的特性。“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三是在干部提拔任用上,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使一些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经营者不能得到晋升,导致员工思想上出现思变、思迁现象。

(五)缺乏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农商行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导致员工缺乏足够的压力和动力,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要创建一种学习型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也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要。

二、建立员工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在思想上更新用人观念,根据农商行的实际要求制定激励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商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能,在内部应倡导领导为员工服务,视员工为财富,做到“员工第一”。按照农商行经营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客户满意为己任,获得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制定适合金融市场竞争的激励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从物质到精神,从外在到内在,从整体到个体,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全面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分配制度。一是对职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

(三)实行人才“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人员调整机制。 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提升的职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职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员工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调整工作重点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强调“能上能下”干部的管理体制,重点是干部的“能下”问题;二是按照管理人员的 “四化”要求,对年龄偏大,经营管理水平一般的人员予以调整;三是严格依法治行,对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规违纪的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四是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在动态管理机制运行中,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排除裙带关系因素,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渠道。其次,结合农商行实际,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下岗培训、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4

1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针对新形势,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诸多全新问题。一是员工价值观重新定位,有的员工精神世界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精神真空带”,感到茫然和不知所从,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更加迫切。这就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金融、文化要跟国际接轨,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寻找一种使中西文化和新旧文化达到最完美结合的新路子。二是面对个人利益同国家金融环境日益剧烈的冲突,农村商业银行员工们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头脑保持理智,心理素质保持健康平衡的状态,抵抗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改革洪流中,拥护、支持、参与到改革中来。

2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求实创新

2.1在工作思路上求实创新

所谓工作思路上的求实创新,就是能从客观的金融环境实际出发,并对新形势、新情况下的金融环境加以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掌握员工思想意识活动的规律所在,工作思路以其为行动出发点,即要抓住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还要学会统筹兼顾。既要从本单位员工思想及业务工作实际出发,还要对思想意识变化趋势和业务发展变化需要认真分析,找到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谋求工作思路上的创新,让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既不失时效性,还富于主动性、针对性,充满生机和活力,以典型引路带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2.2在工作作风上求实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直面新时代,潜心学习,开阔视野,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使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升,促进工作作风的不断改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加注重工作效果。具体来讲,首先要科学细致地研究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下的员工思想意识走向和思想脉搏,其次要深入基层,分析一线员工的思想状况,倾听其心声,对可能出现的诸多不良思想苗头预以深挖和防范。再者是注意和发扬调研作风,一切工作思路、对策是基于科学调研的结果,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结出硕果。工作作风既不摒弃优良传统,还会在调研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征,在创新和改进中更富于时代气息,使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都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2.3在内容上求实创新

农村商业银行的全体员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要走大众化的群众路线,研究员工的真正需要所在,分析员工思想活动呈现的新特点和新情况,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确定思政工作内容,为员工多办实事,抓好实际性载体,激发员工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切忌唱高调、假大空。同时,正视农村商业银行不断深入开展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改革现实,拓宽工作思路,与全行的业务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抓好集中性教育载体,给员工灌输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发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精神,同时要工作向下延伸,抓好群众性创建载体,着力打造不失商业银行特色的团队合作精神;要学会培育典型,发挥示范载体的向导性作用,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能不断注入鲜活内容,更富时代精神,内容更加充实,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农商行经营大发展。

2.4在方式上求实创新

激励人、教育人、说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就要看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富于人格魅力,是否掌握了真理的力量。“其身正,不令则行”,领导干部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廉洁勤政、遵纪守法,才能起到言传身传的作用。要转变工作作风,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群众,倾听和了解民声民意,对员工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不断完善本职工作,关注并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成为员工的贴心人,才能与群众拉近距离,近而更好地发动群众主动参与,实现双向互动。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5

基于我国城乡金融发展二元性的现实,我国的金融改革尤其是银行业改革也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层面。在城市地区,调整和改革城市信用合作社(“城信社”)股权治理结构,按照现代银行业建立和发展要求,将城信社逐渐转变为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在农村地区,对金融机构的调整和改革更为复杂,经过多年摸索,国内逐渐形成了“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但2010年银监会停止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审批,要求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直接改制为农商行。因此,组建农商行成为农村地区金融业机构调整和改革的主要方向。在这种发展思路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组建被习惯性地区分开来:城信社只能改制成为城商行,农信社也只有改制为农商行一条路,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这种习惯性的“隔离”,无疑人为地加剧了城乡金融二元分化,不利于城市金融服务资源流向农村。这种格局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但唯独在新余是个特例。新余农村商业银行于2011年12月28日获批开业,其前身是成立于2006年10月16日的新余农村合作银行,该行也是全国第一家设区市的农村合作银行。截至目前,新余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8亿元,存贷款余额及市场份额位居新余市银行业第一位,是新余市营业网点最多、客户资源最广、业务规模最大、社会贡献最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在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筹建之时,作为筹备小组组长、时任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副行长的刘智武,从对我国金融改革问题的长期潜心研究心得出发,认为需要建立“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制度安排,战略性地提出在新余地区银行业改革中——“统筹全局,一步到位”。他坚持高起点的改革出发点,一方面,除统筹改制新余地区农信社以外,将城信社也纳入其中,打破城信社与农信社不能统一改制的“惯例”;另一方面,在改制中牢牢把握公司治理核心,组建一级法人银行业机构,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设区市农村合作银行。

关于为何打破常规,将城信社也纳入改制中来,刘智武解释道:“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业自身体制、产品和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和设置,都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始终把握住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定位。”刘智武进一步指出,江西新余作为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特点是第二产业发达突出,而农业占比较小,仅占到全市GDP的5%左右,在这种经济运行特点下,虽然落脚点是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但必须从当地实体经济运行特点出发,将城信社也纳入进来。“当初纳入城信社的方案是全国首创,在银监会报批时也没有先例可循,但正是银监会的肯定和支持,才有了新余农村合作银行的成立,也才有了新余农商银行的今天”,刘智武至今仍对当初来自新余市、江西省和银监会的支持,颇多感慨。

城信社的纳入并没有改变刘智武致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决心。在农合银行组建过程中,新余地区原有的30多家农信社机构网点全部保留,对城信社则统筹协调,在原有80多家机构网点基础上撤并了近30家。虽然部分机构网点的撤并过程遭遇到了较大阻力,但刘智武始终没有动摇。调整之后的机构网点设置,更加突出了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也捋顺了在城市地区的服务布局。在刘智武的推动下,突出服务“三农”,下大力气为农民服务,已成为全行所有员工的共识和行动出发点。

由于新余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来自农村地区的存款也仅占新余农商银行全部存款的5%。目前,新余农商银行对“三农”发展的信贷投放额要超过来自农村地区的存款额,超过的部分来自从城市地区吸收的存款。从此角度来看,新余农商银行真正实现了长期以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目标。这种金融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扭转了存在已久(并在某种程度上有加强趋势)的农信社将农村金融资源“导入”城市的不利影响,改变了农信社和部分其他金融机构传统的“抽水机”角色,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行长也要罚”

风险管理对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毋庸赘言,良好的风险管控体系是银行稳健持续经营的关键。在风险管控方面,大型银行普遍被认为比中小型银行做得好一些。而对于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其风险管控问题往往未被高度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银行业视野过窄和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则在于多数农村类金融机构规模较小,造成对其风险管控问题“无足轻重”的认识误区。

关于这一点,刘智武从整合改制新余农合银行至今,始终紧绷着全行的“神经”,突出强调风险管控问题,下大力气完善和不断改进风控体系、岗位设置、硬件建设和应急处置机制,从不因自身规模等原因而放松对风险的警惕。

新余农商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的成功实践有很多。第一,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定位,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除切实履行职能的“三会一层”架构外,着重突出内部审计和合规要求,设立单独的审计部和合规部。第二,制定全行各个层面的《合规规范》,除在风险控制、业务运营、产品研发和安全保障等制定严格规范细则外,对员工服务规范,如着装要求、面部仪容和设备使用等方面也作出规范性要求。这种全行层面的《合规规范》由于创新性和良好的实践效果,被江西省信用联社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第三,创造性地引入第三方合规支持服务机构,以客观中立之立场,对公司内部各个方面的合规运行情况“暗访检查”,并严格执行奖惩机制。第四,提高内部培训力量和引进外部培训师资相结合,提升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认识水平。新余农商银行已经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既有一支不断壮大的内部培训师队伍,又有来自复旦大学等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培训课程及师资;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机制,在行内建立了“内控证书”制度,要求员工通过行内针对不同岗位和业务的考核,在获得“内控证书”后才能上岗;对爱学习、勤学习的员工,进行多种形式得奖励,提高员工学习积极性。“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后,在国内许多大型商业银行都没有展开系统性学习和培训时,新余农商银行即分批次、分岗位开展了对员工的相关知识培训,按照客户经理、柜员和会计主管的不同岗位及职责,有重点地区别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是这种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和对风险的高度重视,保证了新余农商银行的稳健发展。在对全行员工的第三方合规考核方面,刘智武特别看重。新余农商银行与多家专业机构合作,对自身内控合规情况定期评估和优化,并专门聘请来自深圳的公司作为第三方合规检查机构。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全行员工合规操作情况“暗访检查”,对发现违规的,不论级别高低,均按奖惩条例进行处理。刘智武提到,该行曾有支行行长因违规被第三方机构检查发现而按规定受罚。目前,除董事长和行长外,所有高管人员及员工都要接受第三方的合规检查。见微知著,由新余农商银行的这种合规理念和执行力,可以窥见其在各个方面的自我严格要求。作为一家“农村”金融机构,这种远见和能力令人钦佩。

“要看到五年以后”

与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控的认识仍然不足类似,国内银行业对业务及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意识亦不够强烈。总体来看,国内银行业产品创新的源头在屈指可数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的银行,如绝大多数城商行,往往借口“能力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更弱。银行产品创新能力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反过来看,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必然是具有长远眼光、提前规划并能迅速实现研发创新的金融机构。

刘智武在人民银行新余市中心支行工作期间,对国内银行业经营发展问题及改革潜心研究和调研,尤其看重银行业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在此基础上的战略定位、业务创新和人才培养。担任新余农商银行董事长以来,刘智武在全行树立了多元化的经营发展之路,“单纯依靠存贷款业务,只通过利率差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且风险还很大”,刘智武多次在全行员工大会上强调。

自2006年新余农合银行成立之初,刘智武即确立了“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发展,侧重开展中间业务”的基本发展思路。作为规模小、刚成立的“农村”类银行机构,新余农合银行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的思路曾引起诸多质疑,并不被看好。但刘智武坚持自己对我国实体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判断,“要看到五年以后”,提前谋划和创新业务产品。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新余农商银行中间业务逐渐发展起来,种类和营业收入在江西省都居于领先地位,其发展中间业务的理念和多种中间业务产品,被江西省信用联社在全省宣传和推广。

在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方面,新余农商银行先后进行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和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通了“百福卡”及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项目,连通了全国银行间现代支付系统、“农信银”全国通存通兑系统等现代结算手段,“汇通天下”的清算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新余农商银行中间业务已经成为其重要收入增长点,占比由组建前的0.58%提高到4.15%。资金业务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年收入超过亿元,经营收入结构不断改善。电子银行业务坚持高点起步,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短短几年内累计发放“百福卡”30多万张,并布设ATM、CRS和新一代自助转账终端近1200台。

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刘智武在多年前即将发展的依托定位在“小微企业”,系统性地提出了“立足生活社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纳入城信社组建而来,定位于打造“服务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实际上在城市地区担当“城商行”角色的新余农商银行,将其重点扶持对象放在了小微企业上。新余农商银行引入德国IPC公司小企业贷款技术,专门设立“微贷业务部”,以占全市金融机构约20%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市80%以上的中小企业贷款,90%以上的农户贷款、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和100%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

除了特色鲜明、发展喜人的小微企业贷款外,新余农商银行坚持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扶持,并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如推出的针对农村地区妇女创业资金需求的专项产品。在扶持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新余农商银行出人、出钱,帮助农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共协助成立储蓄、渔业、畜牧等多个合作社,创新贷款发放方式,推动“公司+农户”的专业化生产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新余农商银行实现了金融服务资源由城市向农村的“回流”,而破解农村金融服务难题,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转变便是在此。“我们针对农村地区的小额贷款业务到现在基本还处在略微亏损的状态,但支持农村发展的定位不会改变,一想到农户贷款难,我们做再多的牺牲也是值得的”。除直接发放贷款外,自2007年以来,新余农商银行已经免费为15万农户累计发放30多项惠农补贴资金3.4亿元,免费发放全市新农保,做到及时、足额和准确拨付。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产品研发,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银行业对人才的倚重和需求更为强烈。目前,高素质的金融服务人才在我国整体仍比较缺乏,而其中的多数又集中在规模实力雄厚的大中型银行,城商行及农商行对人才吸引力普遍较弱。但在访问刘智武董事长期间,放在他办公桌厚厚文件上的一份名单引起了我们的很大兴趣,这是新余农商银行为规划设置中的“战略发展部”而预先向社会招聘的报名人员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来自国内大型股份制银行、其他先进城商行和高等科研院所的数百人。这些人中,有现任银行高管、中层业务骨干、一线实务人员,也有来自上海、北京等地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研究人员。“按照我们的治理优化和业务研发需求,我们要成立战略发展部,招聘通知一发出,就收到了这么多应聘报名,这么多的报名多少有些超出我们的意料”,刘智武解释道。

“银行发展离不开人才”是刘智武一直坚持的观点。在人才培养和队伍素质提高方面,他也探索并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和机制。“把原来的东西全部忘掉”,在每年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会上,刘智武都会着重强调这一点,他相信基础能力不同的员工都能通过学习和有效的培训,掌握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技能。新余农商银行曾有部分老员工由于接触电子化办公较少,在公司全面推行自动化办公过程中,操作吃力、效率不高,在刘智武的鼓励和行内促进措施下,通过新员工的帮助和带动,全部如期掌握了OA系统的高效使用。新余农商银行除建立起内部培训师队伍和长期邀请外部“智力”前来授课外,在员工的自我学习意识培养方面,刘智武每年都会挑选多本优秀的读物推荐给全体员工,让员工阅读和感悟,并通过召开“学习报告会”的形式,让高管与普通员工共同分享体会和收获,并对优秀的员工进行奖励。每次的“学习报告会”都会得到全行的高度重视,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会全部出席并带动研讨。

此外,对创新奖励的“上不封顶”也是刘智武推行人才战略的重要体现。在新余农商银行规章办法中,有关创新奖励的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对员工创新在物质奖励上实行“上不封顶”,先后有上百员工因业务或操作创新而获得奖励。这种一方面依托内部和外部智力资源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对员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不吝奖励,充分激发了员工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热情,在新余农商银行内部形成了“学习——创新——发展——学习”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种形式,刘智武致力倡导的“创新是银行发展的永恒主题”已深入人心。

除了不断提高本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外,刘智武认为,“银行业有责任提高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使用素质,农商银行有义务培育和提高农村地区良好的金融信用意识”。为此,新余农商银行在其特色化的支持“三农”发展金融产品——农村妇女创业贷款——中设置了一道看似多余的流程,但这道“迂回”的流程恰是刘智武致力提升农户金融信用意识的用心所在。农村妇女创业贷款是新余农商银行联合新余市妇联推出的服务“三农”创新产品,由新余农商银行向选定的妇女发放扶持贷款,由妇联替其偿还利息,相当于向选定妇女发放无息贷款。如果从操作便利性角度,农商银行在发放完贷款后,农户不用偿付利息,由妇联向银行支付利息即可。但新余农商银行却并没有如此操作,而是与妇联沟通后,要求获得贷款的农户每月按时向银行缴纳利息,再持银行开具的证明到妇联报销相关利息费用。借助这道貌似多余的流程,刘智武希望能够逐步帮助农户建立起信用意识和信用自觉。用心如斯,可谓良苦。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6

近十年以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中国银行业实现高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2013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的银行业进入一个市场化和科技化不断提高的发展时期。同时,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监管日益趋严以及金融技术蓬勃发展给银行业带来巨大挑战,净息差净利差不断收窄,盈利增速不断放缓,资产质量上升承压。同时,银行业发展分化加剧,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倒逼农商银行加快业务转型,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管理会计作为重要的管理体系、理念和工具在农商银行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内部精细化管理要求、激烈市场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应用正在彻底改变财务人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如何有效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发展,更好地对客户、产品、员工等多维度盈利分析和运用,提高内涵式发展驱动力、打造区域独特竞争优势,成为农商银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选择。

同时,2014年起,财政部先后《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应用指引》,构建由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及咨询服务组成的管理会计体系,从宏观层面大力支持和规范企业管理会计建设。农商银行需要以此为契机,顺应会计改革方向,落实财政部和会计协会要求,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探索有农商特色的管理会计实践。

二、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现状及问题

据有关机构调研统计,90%以上的金融企业已经实施管理会计超过一年以上,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将管理会计设在专业的财务部门,而三分之二的金融机构已建立独立的管理会计系统。

(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系统

自资金转移定价首次运用于银行经营管理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绝大多数农商银行(信用社)建立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管理机制。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营销机构增强了资金成本收益管理意识,提高了存贷款利率定价的主动性。

(二)构建了多维度盈利分析体系

目前,多维盈利在农商银行应用较为廣泛,实施时间在3年以上的占比也较高。但多维度盈利分析主要涵盖机构和条线、产品三个维度,涉及指标既包括传统财务会计比较重要的指标,比如利息收入、营业收入、毛利,也涉及管理会计EVA的指标。

(三)设计成本分摊方案

成本分摊是管理会计建设的核心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多数农商银行均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将各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通过一定规则进行归集、分摊到机构、客户、产品、客户经理等维度上,准确反映各主体承担的成本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将费用划分到不同成本池、明确不同的责任中心属性、设计合理的分摊路径和规则、选择科学的分摊动因和权重等。

(四)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平台

管理会计系统是各类运用数据和报表的展示平台,部分农商银行在对数据进行清洗的基础上,对接多个源系统和元数据,形成了多维度、多字段的账户级数据,实现准确计量和评价各维度的业绩,支持利益合理分配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基础相对薄弱

俗话说理念先行、实践至上。多数农商银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重视仅仅在意识层面,人员知识储备、业财融合基础、业务管理实践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行业和内部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在具体改革实践中,存在管理会计理念和实践传导不畅、常常处于事后补充的情况,不是一直按照管理会计统一的理念和方法思考、设计,导致管理会计在多维盈利分析和成分分摊等方面作用未充分发挥。目前,传统财务会计主要以机构和规模总量计量为主,导致绩效考核、预算管理、经营分析等常常以机构和总量为主。

2.管理会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传统财务会计主要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按月或按季对银行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核算,准确反映企业的收支情况。而管理会计要求数据要按日进行统计,且要求多维度计量。一是账户级数据缺失严重。由于农商银行脱胎于信用社,系统建设和数据管理普遍缺乏统一管理,业务存在很多手工台账,一部分数据在源头上没找到客户和账户,导致数据质量较差。如多数农商银行的风险成本未使用内评法,而是用组合计提。税务成本数据存在较多手工数据。二是数据应用滞后业务发展。当前,外部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业竞争加剧,金融产品创新加快,计息结息规则灵活。同时,组织架构不断优化、业务归属时有调整等,导致业务发展常常领先于管理会计建设,数据管理和应用难以及时跟进。三是数据治理耗时长、难度大。银行数据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数据需求模糊、工程耗时费力,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部门积极性不高,往往数据治理成为“运动战”,治理效果较差。

3.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压力较大

管理会计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利益格局。要将管理会计充分运用到经营决策和业务管理中,需要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单靠财务部门推动挑战很大。同时,管理会计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传统财务会计人员只需要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能力,能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来进行操作。管理会计不仅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财务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统计分析、计算机编程等能力。

三、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对策

从各家银行管理会计建设实践上看,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其建设、应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良好数据质量、管理会计理念更新,更离不开银行高层领导的重视和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以上都是农商银行的薄弱环节。为实现“起步晚、时间紧、标准高”目标,加快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应用,农商银行应重点做好以下事项。

(一)管理会计建设的第一要务是领导重视

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主要是银行出于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需要。只有公司领导充分认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准确定位管理会计在预算、考核、分析中作用,才能亲自操刀、大力支持管理会计建设。此外,管理会计主要为各级管理者服务,是“一把手”工程,只有管理者认识其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才能真正见到实效。在金融回归本源和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农商银行经营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利差息差水平逐步收窄,盈利能力放缓。只有农商银行高层充分认识管理会计是提升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唯一途径,才能将管理精细化落到实处。

(二)管理会计建设的坚实基础是数据配套

从行业建设经验看,由于银行机构人员庞大、数据储存量较大、客户产品繁多等特征,数据质量一直是银行难点,特别是农商银行。农商银行应顺应管理会计应用实践,通过数据应用来优化数据模型和质量。通过建设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客户经理等维度的业财数据集市,整合全行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口径统一管理。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共享各模块数据,更好更快分析各类数据。

(三)管理会计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理念更新

在经济下行、新形势背景下,加快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并实现两者融合发展,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不论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不论管理者还是操作者,都應加快管理会计思路和方法转变,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将管理会计理念深入人心,实现多维盈利分析管理的平稳推进。从农商银行情况看,管理会计建设和应用较国有大行、股份行有很大差距,更多集中在机构、条线维度,客户和客户经理维度运用较少。在加快深化应用中,农商银行面对更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创新思维,探索方法,建立完善一套符合农商银行特色的管理会计建设思路和模式。

(四)管理会计建设的关键资源是人才建设

管理会计的深入发展需要一支拥有多专业背景、财务业务经验和创新型思维的人才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在300万以上,农商银行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更大。农商银行应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留得住”的人才建设思路,加快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在总行层面搭建管理会计团队,固定从事管理会计的数据分析、需求设计、系统维护等工作。在分支行行层面,通过总行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打造一支懂财务、会业务、强分析的阶梯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五)管理会计技术是循序渐进的

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农商银行。由于机构网点遍布城乡,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差异程度较大,农商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选择领导重视、基础较好的条线部门、产品和分支行进行试点推行管理会计项目,全面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管理会计的建设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曹国强,管理会计也时尚-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中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3]卢小英.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4).

[4]葛晓艳.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

[5]剧燕飞.试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J].会计实务,2017(3).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74-03

江苏省在农村信用联社模式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1年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试点商业化方向改革――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此后各省紧随其后也进行了商业化方向改革。至2014年末,全国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到2016年4月,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达到1000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和湖北等7个省(市)已全面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

2010年11月23日,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0)92号)对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起着方向性引导作用。受到其影响,学术界多数人把银监会的意见视为权威性意见,并对对商业化方向改革赞美有加。但是也有许多不同意见,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评价的理论依据和角度不同,对各种模式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同志所说,“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立场产生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方法。”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因此,运用马克思的合作制理论解读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方向改革很有必要。

一、商业化方向改革“理由”

2001年,当时的外部经济环境激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方向改革的冲动。江苏省点燃的星星之火,燎起了其他省份纷纷加入改革的激情。改革的燎原之势之所以能够形成,是与当时经济环境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的现实情况息息相关的。以银监会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

首先,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金融组织早已名不副实,所谓的合作原则――“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等已经不复存在。例如“互助共济性”要求贷款应倾向于社员,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则主要投放给了可以创造更多利润的工商企业,原社员分散、股金比重小等原因也导致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其次,江苏省当时进行试点的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都很高,且城市经济贡献率达到60%以上,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低于第二、三产业,适合更商业化的金融发展。于是,与试点三市有相似背景的其他省市纷纷尾随其后走上商业化方向改革的道路。

再次,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与落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模式存在“固有矛盾”。因而可以说,农村商业银行是“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格局变化和市场竞争的产物”。

二、商业化方向改革成效

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方向改革至今,其经济成效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营机制得到改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截至2011年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和负债分别为12.3万亿元和11.6万亿元,居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二位,年末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良贷款比例为5.5%,比上年末下降1.9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0.7%,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1%,比上年末提高0.28个百分点。从2003年以来,累计处置不良资产和弥补亏损挂账2756亿元,成功处置了160家历史遗留的高风险机构。

其次,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形成,提升了品牌价值。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要求全员入股的新机制,从而增赋了员工所有权,极大地激励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引进了大量的社会法人股和自然人股,特别是战略投资者的引入,既有利于经营状况的改善,更加大了监督的力度。截至2016年3月末,农村商业银行占农合机构(农信社、农商行和农合行)总数(2350家)的44.4%,资本、资产和利润分别占农合机构的66.7%、63%和70.5%,存贷款占比分别从2002年末的59%和58%提高到64%和65%,涌现出一批定位“三农”、财务健康、内控严密、治理有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1家入选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业1000强。

再次,支持“三农”作用显著。至2016年3月末,农村商业银行县域营业网点数量2.5万个,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占农合机构的44.4%,资本、资产和利润分别占农合机构的66.7%、63%和70.5%。农商业行坚持服务“三农”,显著改善了农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涉农贷款余额4.9万亿元,较2007年增长262%。山东、浙江等省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点全覆盖。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拨备覆盖率为185.5%,抵御风险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大幅提高。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主力军。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8

1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

农村商业银行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工作特征,一方面,在银行内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银行全体党员及职员学好党规,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三严三实”约束和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并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贯穿于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事业观。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要丰富“两学一做”的教育内容,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及开展内容多元的企业活动来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依据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借助信息宣传的良好平台,举行青年职员座谈会使员工熟知金融业态的发展规律,从实践中积累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教育、实践结合的方式,达到较为理想的思政工作效果。与此同时,要将着眼点放在“做”上,引领全员争做合格党员,并将其视为学习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当然,这需要前期准备工作的落实到位。银行广大党员只有深刻认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才能自觉坚守各种规章、纪律,自觉贯彻党中央和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坚持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不动摇,不断加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以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推进合格党员队伍的建设进程。

2创新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阶层要正确处理和对待日常营运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就整体而言,农村商业银行首先可通过举行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全体职员的正能量。例如,定期组织开展“致行长的一封信”活动,高级管理层探访一线员工的生活、家庭、学习活动,青年职员座谈会等,保障银行高管与员工直接对话的渠道畅通;同时引入激励机制,使青年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在全行统一建立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等,做到全员统一使用电子邮箱及各种聊天工具,完善上与下、下与下之间多层面的沟通机制,持续把握员工的工作动态,积极发掘员工的技能专长,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除此以外,要坚持“以职员为本”的理念,打造后备人才储备库,详细记录每位青年才俊的思想动态、业务素养、培训进度等情况,公正、客观、准确地评估青年员工们在工作中的表现,以此作为日后晋升、评优的参考依据,完善育人、塑人、用人体系。再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完善硬件设施,为员工打造一流、高品质的家居生活环境。为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透明化进程,必须加快完善党务公开、民主生活会等活动形式,自觉征求员工对提高营运管理质量的要求和意见;同时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关心生活、工作困难的职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内容,依法维护全体员工的合法权益。

3转变和创新农村商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作风

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作风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教育、宣传途径,引领全员端正工作态度,形成勤政爱民、广泛听取社会意见的良好风气。当然,作为银行管理阶层,必须率先垂范,彰显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深入推进各项思想政治政策的贯彻落实,推进银行各类业务的深入开展。其次,银行要健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全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领会国务院关于银行金融业的最新政策方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严要求、高标准的态度;党员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增加自身的任务量,特别是在清理不良贷款、银行卡发放、建立新账户等方面,发挥先锋堡垒作用,使银行全体一线员工都能坚守职业操守,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再次,银行要搞好自身的廉政建设,坚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新模式,定期开展党员干部述廉、廉政评选和廉政考评等活动,按照新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规定,把全体党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杜绝一切暗箱操作,特别是涉及银行金融业的票据、住房贷款、信用卡、汽车专营贷款和国际支付等业务品种,要严格把关。同时,为确保廉政建设取得实效,高级管理层要配合声势浩大的金融业反腐斗争,组织全员深入学习贯彻中纪委全会精神,坚持以、书记关于银行金融业廉政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农村商业银行廉政建设的易发、多发部位和盲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廉政监督力度,辅以告诫、交谈的方式引导全员廉洁从业,进而为净化行业作风作出关键性的贡献。

4健全和完善政工机构

为自觉顺应现代金融制度的客观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要构建与当代金融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政工机构,立足于自身的特征和规模,设置功能完备、灵活多样的政工机构,以着力提升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具体地说,首先,要赋予新设立的政工机构一定的职能,尤其是组织协调职能、宣教职能、调研职能以及综合考评职能;其次,政工机构设置完毕后,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保障机构职责明晰,避免职责不清所致的推诿、扯皮现象,凸显较强的整合力。

5结束语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面向广大基层的金融实体,属于股份制体制,其组成包含辖区内的农民、农村工商用户、企业法人代表和其他金融组织。银行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坚持以创新为主线,变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丰富和完善工作内容,健全组织机构,从而实现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慧敏. 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 东方企业文化,2014,12(13):311.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9

(1)合理布局网点。

根据黎平县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结合黎平农商行网点服务的辐射半径,按照“便民、惠农”的原则,根据需要、结合实际,在城乡结合部、社区、新兴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工业园区、高铁车站等地段新建部分服务网点,新设网点要符合精品网点的标准;同时,合理整合现有网点资源配置,发挥老网点的最大功能效应。

(2)加强网点标准化建设。

按照省联社视觉识别系统(VIS)和环境识别系统(SI)要求,规范网点标识、将网点标准化建设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通过努力,实现网点达标率为100%,使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流程及员工服务行为、仪容仪表达到统一规范,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服务竞争力,促进业务工作和社会形象的同步提升。加大自助机具布放,提高电子设备替代率。力争每个乡镇都有ATM或CRS机,县城每条街道步行10分钟均有农商行的服务窗口。

(3)要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趋势

及时调整城乡结合区域网点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方向,统筹城乡业务发展转变,增强城区网点竞争能力。城区网点按服务类型的不同,在网点设置上要凸显功能区分,乡镇网点要突出服务的综合性和支农、支小的特殊性。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适时调整网点布局和服务功能。

2.改进软环境,让战略转型落到实处

(1)搭建平台。

加强黎平农商行支付结算体系运用和推广,大力宣传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银联联网清算、农信银资金清算平台,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村村通等业务,让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和使用农信社资金汇划渠道,方便农民工外出务工资金汇划,不断提高黎平农商行汇款市场占有率。加强自助设备等电子化建设,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民工实际、农民工喜欢的支付结算工具,方便农民工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在不断提高村村通使用率和替代率的同时,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使广大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及时、方便地办理农商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和用工单位的信息沟通,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情况进行资信调查,建立农民工信用档案,充分利用个人品行、收入能力和资信状况等各类“软信息”,动态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有效解决农商行与农民工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互动对接,结合农民工流动性较为频繁的特点,积极与服务区域内党委政府、农信社、同乡联谊会、社团组织等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农民工信息资源,积极协助家乡农商行开展业务宣传、存款动员、不良清收等金融服务工作。

(3)扎实践行普惠金融,认真抓好助农服务“村村通”。

在每一个行政村安装一台以上助农取款终端,开展小额取现兑付涉农补贴、账户查询、零钞兑换、残损币兑换回收、反假宣传等工作,为老百姓办善事、办实事、办好事。助民服务“零距离”,真正将“全天候、不间断”金融服务送到了农户的家门口,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积极探索开办“普惠金融夜校”,加强宣传培训,加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运用,让“村村通”变为“村村懂”“村村用”,从而达到“村村富”,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黎平农商行发展。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0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所进展,但其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产品的适应性较差,网点布局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些方面已经制约了大型银行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为此,亟需对农村业务的发展思路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的新农村金融市场

可以说,谁能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占据竞争先机。新农村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一,资金需求量大幅增加。农村金融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农村居民金融需求、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金融需求。从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看,随着农户经济规模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消费的升级,农村居民融入资金的意愿日趋旺盛。此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对农村地区的调研也显示其融资意愿强烈。从农村企业金融需求看,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各类企业特别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迫切,而汇兑、结算甚至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也成为这类企业的重要需求。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交通运输设施、电网、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这样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

第二,金融需求的种类逐渐多样化。随着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规范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的金融需求将由基本的存、贷、汇业务逐渐转向汇兑、结算甚至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居民对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保险、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买卖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要也日益增加。

第三,金融需求的区域化、层次化差异日益凸显。我国农村自然和生产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区域差异性将日益显现。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封闭,基层财政实力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户的储蓄和负债能力较弱,借贷需求额度小、频率高,需要金融服务扩大贷款的覆盖面;中等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亟待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经济结构正向多样化发展,资金需求增大,金融需求走向多样,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二、三产业形成规模,农民收入中来自于非农业的比例大,收入水平高,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量相对更大,金融需求的层次也更高,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要求更为迫切。

第四,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加快。比如,以前的农村贷款多强调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贷款,而近年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这就要求银行贷款项目不断调整和更新;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商品流通的加快,农民对存款类服务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包括异地存取、实时到账、理财投资等需求;随着农村使用电脑的普及,企业和农民对网上银行的需求也从无到有。总之,目前在农村地区没有出现或发展十分有限的金融服务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客户的现实需求。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的市场策略进一步分化。面对新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膨胀与需求的增长,各家银行将继续加大市场争夺力度,在符合新农村金融运行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优势与整体战略,以适宜的方式加快拓展适合自身的领域。

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广大农村地区将迸发出巨大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丰富的金融资源。加强新农村市场的开拓,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拓展,更有利于潜力客户的培育、金融资源的储备与长久竞争力的提升。 可以说,谁能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占据竞争先机。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现状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除主要涉农大型商业银行以外)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将农村地区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农村金融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断优化县域机构布局,做大做强县域网点,有效扩展支农服务渠道。工商银行2009年以来持续推进县域支行改革,优化调整县域机构布局,在县及下辖乡镇增建营业网点。截至2012年底,全行县域机构网点5242家,较年初增加221家,较2008年末增加752家。中国银行县域机构网点数达3147家,占其全部营业网点的30%。

从业务发展情况看,近年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流通企业制定与其交易结算模式相适应的供应链融资方式,在农业种养、生产、收购、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在种养环节,开发“种植贷”和“养殖贷”,发放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贷款;在收购环节,提供银行承兑汇票、授信额度、流动资金贷款、委托贷款等产品;在生产环节,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融资券承销、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私募债券以及委托贷款等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提供资金归集、保险、船舶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以及储粮贷款的产品组合。此外,工商银行将符合条件的大宗农产品核定为商品融资项下商品名录内商品,通过商品融资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发展;中国银行针对海外采购,从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汇利达以及保理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建设银行创新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农户贷款合作,以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主要担保方式,以龙头企业订单作为主要贷款支持依据,形成龙头企业、农户联贷联保的贷款模式。

根据区域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门信贷政策。工商银行近年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新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黑龙江垦区等涉农区域信贷政策和其他专门涉农信贷政策。在天津、浙江、江苏、宁波、重庆等地试点开办新农村(小城镇)建设贷款,支持在省市规划范围内从事农民原有住房拆迁、土地复垦、农民安置房建设、挂钩建设用地整理出让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专门的涉农个贷支持政策,如针对黑龙江农垦总局试点开办个人现代化农业机械贷款业务,调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涉农个人小额贷款单户贷款额度等。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从大型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尽管近年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受农村金融独特形态、银行经营主业以及发展战略定位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与城市金融相比,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金融资本的回报低,而且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单笔收益低、风险高的显著特征。同时,大多数大型银行的传统优势主要在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产品研发、风险把控等相对缺乏经验,业务开拓魄力不足。在实际经营中,即便是黑龙江、吉林这样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业大省,大型银行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也逊于城市金融业务。

第二,现有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目前大型商业银行针对农村金融的业务多集中在存、贷、汇基本业务,适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银行卡、票据、理财、信托等新兴金融服务涉及较少。同时,涉农信贷业务大多数使用的是基于企业设计的信贷产品,与涉农贷款主体的匹配度较低,这就直接导致客户的认可度不高,业务竞争力大为削弱。同时,由于产品设计理念的偏差,其相应的风险把控措施的效果也有所削弱,不利于信贷风险防控。

第三,机构网点数量和布局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型商业银行前些年在农村地区撤并了大量网点,尽管近几年随着金融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设了一批农村机构网点,但在网点数量上仍落后于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部分网点布局没有及时跟进农村区域规划布局的调整以及新兴城区的发展。网点布局的劣势一方面不利于农村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为银行在核实贷款情况、贷后管理等方面带来不便,风险控制和监管难度较大。

第四,缺乏专门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无论国家政策导向还是银行自身政策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都比较欠缺。与成立之初即承担服务“三农”义务的涉农金融机构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在获得专门的金融扶持政策方面缺少“先天”优势,这也是制约其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建议

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市场,应当制定出目标清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通盘考量新农村市场的拓展重点、进入模式、产品供应与风险掌控,从而实现社会责任和自身效益的平衡兼顾,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总体战略设想是:以新农村的潜力市场与高端客户为突破重点,通过渠道、资源、区域政策等的倾斜配置,以及重点机构自限的提高,提升市场反应速度与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对新农村市场的高效率、高质量、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

市场定位

大型商业银行现有机构对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在农村金融领域“全面开花”并不现实,应从传统优势业务出发,充分发挥联结工业与农业的融资纽带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为此,应将市场拓展定位于集中力量重点服务新农村的潜力市场与高端客户。

其中,潜力市场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电网改造、农田水利改造、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城镇化带来的拆迁改造、道路新建扩建改造、供水供电燃气、电信网络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商贸流通领域重点支持旅游、物流、信息及各类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农副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储备、农业机械(具)销售在内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农村金融领域的高端客户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出口型企业等企业客户,以及工业园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商贸市场商铺老板等私营业主、紧邻城镇开发区域的富裕村民等个人客户。

模式选择

总体思路为:以分支机构为主力,寻求适当的同业联盟,积极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共同服务新农村市场。

首先,加快网点的新建、迁移与转型升级,虚实结合提升渠道战斗力。一是跟随经济发展区域中心的迁移,加强网点的新建、迁址,实现对重点区域(县域新区、新兴市场、发达乡镇、城乡结合部的规模市场等)的全覆盖,占领农村市场的“制高点”;二是拓展自助设备、离行式自助网点、3G无线终端等交易渠道,加快经济重镇的自助设备布放;三是加大电话POS业务的推广力度,研究电话POS的布设策略与使用效率提升等问题;四是把握农村电脑、手机上网普及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力度,提升客户的依存度和忠诚度。

其次,发挥村镇银行优势,将其打造为新业务试验田与创新基地。下一步,在加大村镇银行新设力度的同时,还应鼓励村镇银行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形成一批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新业务、新产品,进而在全行推广,更好地发挥大型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先锋队”作用。

市场策略

总体思路为:采取灵活的区域策略,增大自限,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第一,制订灵活的区域政策。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和业务拓展策略,建立分层次、差别化的目标客户准入标准。

第二,加强产品创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分析客户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研究生产周期与资金需求的相互关系,设计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对于商品市场等已具备成型产品体系的领域,重点是结合地方特色对产品体系加以调整。

第三,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注重加强对客户需求的搜集,及时捕捉潜在的业务增长点,高效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征询—反馈—研发—投产”的顺畅机制,真正满足农村客户的切身需求。

第四,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业务拓展,适当扩大对重点领域的创新权限。在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金融试点,在经营授权、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财务费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政策,既有助于提升重点区域特色鲜明的金融服务,又可以为全行业务开展探路铺石。

风险掌控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1

原标题: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思路的规范性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2日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如果存在,那么规模就不宜过大,小规模的金融组织适应小生产活动。农村信用社规模变大,并不是我们期望的改革效果,我们期望的改革应该是不论农村信用社采取何种模式,服务“三农”是它不变的宗旨。农村信用社改革虽然方向是股份制,并且多数人认为最终要建立农商银行,但是农村信用社最终变为与普通银行无差异的商业银行并不符合改革的初衷,不符合支持“三农”、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如果政策向农村倾斜,尤其在金融方面支持农村发展,那么就意味着农村信用社改革必然离不开政策的导向,政策性支持必然会伴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朝着政策性银行方向发展。

一、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

农村信用社开始组建时以乡村为单位,改革前,管理体制几经变革,组织结构比较混乱,这种体制只能适应小生产经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已经30多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与现有的经济基础已经不相适应。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人均收入提高,资金开始向农村流动等经济环境的变化,以乡村为单位的信用社规模小,分散的组织模式急需改革。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取得了较快发展。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优化了农村资源的配置,改变了以往乡镇各自经营、独立核算的组织形式,使各乡镇通过县级联社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小规模的统一法人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不违反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的原则。县级联社可以更好地调节资金融通,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增强了基层金融组织抵御风险的能力。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信社长期面临的问题就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历史包袱,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县级联社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历史包袱,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资金充足率。以乡镇为单位的农信社人员素质较低,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县级联社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建立新的领导班子,统筹人员分配,提高了工作效率。县级联社还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顺利进行,建立县级联社统一法人最大特点就是有利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传递的畅通,更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二、组建省级联社统一管理

组建省级联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省县级联社自下而上自愿入股组成省级联社,省级联社不开展具体业务,只对县级联社统一管理、指导、监管。另一种种是投入资金对各县级联社注资,相当于引入机构投资人投资县级联社,省联社是县级联社的股东,对县级联社进行监管、调配等。地方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立足于发展地方经济实力,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影响全省发展大局的问题。中央对农信社的改革是站在稳定全国金融秩序,改变合作制金融机构中不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缺陷。控股庞大的县级联社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笔投入的所有者为谁,产权又如何安排,另外这笔资金要解决县级联社不良资产,这个责任谁来负责等问题解决起来都十分困难。省政府出资去解决县级不良资产,实际上是用全省人民的财富去弥补个别地区的亏损,让全省人民为个别贷款风险负责,所以改革阻力较大,组建省级联社的模式只能采取第一种模式。

当前的省级联社只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中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因为它本身存在缺陷。县级联社出资入股组建的省级联社,在产权制度上来说,县级联社是省级联社的股东,省级联社要对县级联社负责,县级联社监督、指导省级联社的经营活动才是正常的。事实上正与产权组织相反,省级联社并没有任何金融业务,并且是县级联社的监管者,这种模式只能是权宜之策,它不符合最基本的企业产权制度。省级联社的建立是政府主导下的力量使然,也是改革的必由之路,改革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单靠市场力量很难达到支持“三农”的目标。省级联社的模式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成立省级联社后,以政府为强大后盾对县级联社的经营活动进行统一监督管理,调配全省金融资源,这有利于优化县级联社的资金结构,健全县级联社的管理体制,规范县级联社的经营活动,最终通过省级联社的模式解决县级联社组建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是省级联社建立的目的。

省级联社不能作为一个金融机构而存在,它类似于金融改革工作小组的性质,在改革稳步推行的过程中,这种机构必不可少。如果各县级联社发展势头良好,就可以进一步考虑改革省级联社这个改革的产物。

三、组建市级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的规模从小变大并不是改革的目的,从县级联社过渡到省级联社是为了统一管理、组织调配资源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在省级联社解决了各地区县级联社的股份制改造后,资格股大大降低,投资股比例逐渐升高的条件下,可以适当收缩省级联社的职责,下放到各地区的县级联社。在基本解决县级联社“历史包袱”后,省级联社应该主导县级联社进一步重组为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独立法人,省级联社退回各地区县级联社的股份来支持县级联社组建地级市农村商业银行。农商行的建立可以参照江苏常熟模式,进行股份制改造,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使资格股转为投资股,引入机构投资人对市级农商行进行资金支持。市级农商行的建立依然要在省联社的管理、监督、指导下进行。要坚持成熟一个改制一个的基本思路,稳步推进,加强试点建设工作,总结成功经验。市级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后规模,不宜进一步兼并重组,不宜组建全省统一法人机构,农村信用社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贯穿一个思路,那就是服务“三农”,规模适度,最终要建立“小而不倒”的农村基层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属于行政管理单位。与农村合作银行也有本质的不同,从合作制变为股份制是农商行建立的最重要特征,也是农信社改革最为关键的步骤。

省级联社主导农商行建立后应退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行政管理权移交地方金融办,监督权移交地方银行监管部门。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之前通过省联社的过渡是有必要的,不宜使县级联社直接组合为农商行,省级联社在中间起到缓冲作用,这样更有利于农商行的组建。农商行前期对外业务可以参照普通商业银行进行,这有利于农商行实力的稳步上升,也有利于建立初期的农商行适应新的金融环境,引进新的管理技术,创新金融产品,为今后进一步设计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金融理财产品做准备。

四、稳步推进农商行政策性改造

各地区在省联社统一指导下稳步推进县级联社向市级农商行转变,各地区农商行全部建立后再进一步规范农商行的经营管理。农商行前期的性质是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有利于稳定新组建的农商行的发展,等到省级联社全部退出农商行的管理后,农商行应该依赖于本地区经济客观环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渐实现农商行从合作制向股份制转变。

农商行的建制可以仿效已经改造的城市信用社改革模式。城市信用社改造为城市商业银行后主要服务对象为城市工商业,而参照城市信用社改革的农商行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生产、农民消费、农村建设等关乎“三农”的领域。农商行在市区不宜设置较多网点,但可以建立地区统一管理机构负责政策协调、监督管理、指导规划等任务。农商行应该建立更多的基层网点,在地级市的区、县、乡建立二级机构盘活农村资金需求。

农商行的性质必须明确,必须配合农业发展银行但又要与农业发展银行有所不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面向粮棉的购销活动,在服务小农经济方面没有发挥更多作用,因此农商行的立足点要着眼于“三农”中零散、小额、灵活的资金需求,与农业发展银行区别开来,使得农商行成为服务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金融机构。农商行服务“三农”的建制目标不能改变,避免改造后的农商行变为普通商业银行,避免农商行业务外延,必须把农商行的服务对象、金融业务限定在“三农”范围内。

农商行经营范围的规范有赖于政府的支持,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扶持,使得农商行成为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兼有市场性又符合政策性的银行机构。农商行改造可以参照当前的粮食收购机制,反映市场需求的资金可以自主选择借贷行为,超过一定浮动范围的需求由地方政府按相应的国家政策进行干预,力图做到既不能损害农商行的正常谋求利润的企业市场行为,又不能因为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金融市场波动而损伤农民的利益。改造农商行的目标是把农商行建立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股份制公司与惠农政策紧密相联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2

Key Words:countryside payment system,practice,mentality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09)10-0070-03

支付体系是支持经济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主要由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的支付网络体系,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为基础的电子支付平台组成。但是,受传统结算意识和交易习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地区支付体系建设一直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建立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人民银行也把统筹城乡支付体系建设、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作为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行山东省分行认真贯彻央行工作部署,结合自身在服务“三农”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积极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与对策

目前,山东省内面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支付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刚刚起步建设的村镇银行等。与高效、快速发展的城市金融服务相比,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付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网点覆盖不足、结算方式单一、服务手段陈旧、现金支付比重大、支付效率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农业银行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县域网点建设,夯实农村支付体系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经营战略调整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陆续撤并了在乡镇和县域的网点,而存量金融机构未能与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等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无缝连接,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结算难”的现象。在“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下,农行山东省分行重新审视和分析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实施县域“蓝海”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县域网点结构,保持了在县域“网点多、覆盖广”的传统优势。一是加大县域网点建设力度。目前,农行山东分行部署在县域及以下的“三农”网点共990多个,约占全部网点的65%,居省内四大行首位。通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设施完备、服务先进、优质高效”的农村精品网点,形成了覆盖主要城区和重点乡镇并辐射周边区域,遍及城乡的网点体系。二是发挥网点在支付系统中的核心作用,提升网点支付系统开通率。有660个“三农”网点加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可直接办理跨行资金的汇划业务,约占“三农”网点总量的67%。对于尚未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的网点,采用“行内”的方式办理跨行资金汇划。系统内的资金汇划,则直接通过行内联行系统办理,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资金实时到账。另外,有570多个网点加入了当地人民银行的同城票据交换系统,通过交换方式办理同城范围内跨行资金的清算,形成了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支撑、以行内系统为基础,与各地同城交换系统并存的支付体系,搭建了支付结算的“高速公路”。

(二)以发行“惠农卡”为抓手,引入新兴支付结算工具

针对各家银行向农民发行的银行卡以借记卡为主,缺乏具有消费透支、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大部分农户不能享受到银行卡短期融资功能的状况,农行山东分行推出了为农户度身定做,具有小额信贷融资功能的惠农卡。惠农卡以农户小额贷款发放为核心,兼具存取现金、汇兑、消费、理财、财政补贴发放等多种功能,具有“循环授信、附加服务和费用低廉”三大优势,实现了对农民金融服务的“普惠制、广覆盖”,满足了农户融资、理财和支付结算需求,受到了广大农户的热烈欢迎和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为提升客户的用卡意识,农行山东分行积极向返乡农民工营销推广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工具,利用经过城市文化熏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会,借助国家惠农、支农、补农等财政补贴资金的发放,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中的年轻人对银行卡支付、电子化支付等支付方式认同和示范作用。截至2009年7月末,全行已发行惠农卡90多万张,惠农卡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个人结算的主要工具。

(三)改善农村用卡环境,培养客户非现金结算意识

农行山东分行从改善用卡环境入手,广泛部署ATM、POS、转账电话、自助服务终端、短信银行和电话银行等适合农村客户使用的电子支付产品。一是加大“三农”网点的自助设备投放。在“三农”网点配置柜员机和自助服务终端700多台,缓解了自助服务机具布放不足的问题。二是与省供销系统合作,构建农村收单市场。供销系统在县域以下商品流通网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所建农家店商品种类齐全,质量有保证,对满足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农行山东省分行将现有农村商品物流网络体系中的农家店发展为信用卡特约商户,目前已达200多户,形成了县域及以下区域商品物流较为完善的结算通路。三是创新渠道产品。“三农”客户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暂时不具备大面积推广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客户端等电子银行产品的基础环境。农行山东分行推出了转账电话、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与农村消费水平、知识结构及结算服务需要相匹配的特色产品,具有足不出户、方便快捷、使用安全、易于操作等显著特点,可提供转账、查询、缴费、贷记卡还款等服务功能,满足了个体工商户和资金周转量大的结算类客户以及不具备上网条件的中小型企业客户的结算需要。目前,农行山东分行县域非柜面交易占比达35%,电子渠道的服务作用逐渐显现。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结算体系的思路

要完善“三农”服务,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在支付结算渠道上有所突破,构建网点、自助设备、电子银行渠道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广覆盖、多层次、低成本的“三农”支付服务网络,为服务“三农”和实施县域“蓝海”战略奠定基础。

(一)优化网点布局,提高支付系统在农村网点的覆盖率

一是将农村乡镇网点作为全行网点建设的重点,结合农村网点的现有基础条件,加强网点的功能改造和服务提升。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农村网点加大建设改造力度,在未来三年内全部装修改造,建成标准式在行自助服务区。在没有营业网点的千强镇、中心镇等重点地区或大型工矿区、集贸市场等重点市场,建设离行式自助银行,减少服务“盲区”。二是优化乡镇网点布局,实现城区低效网点向经济发展快、金融需求旺盛的重点集镇调整和转移,充分发挥县域网点的网络、专业、资源优势,研究组建服务农村地区的流动客户经理团队,加大县域网点服务“三农”的辐射范围和力度。三是提高农村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率,拓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渠道。2009年底前,县域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联行机构开通率要分别达到75%、87%,实现支付系统与行内汇兑系统、电子银行系统的无缝对接,推进支票影像业务、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向农村地区的纵深发展,促进农村票据业务的影像化、电子化结算的发展进程。

(二)科学布局电子渠道,改善农村用卡环境

一是以供销系统等现有商品流通网络为基础,将县域商品流通龙头企业、物流中心、乡镇、村级商品店发展为银行卡特约商户,构建银行卡消费结算网络。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链条相关企业、各乡镇、村级生资商品店、农机具专营商店发展为惠农卡指定使用特约商户,构建农户小额贷款专项用途使用商户网络,为农户小额贷款资金的封闭运转创造必要条件。加快县城重点商务区、商业街区、酒店宾馆、旅游景区、大型超市、车站和主要医院等区域的商户拓展,为各类电子化结算产品创建良好的应用平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商户经营规模小,利润空间低的实际,出台农村收单商户金融服务收费的优惠政策,适当调整现有主要针对城市市场的商户准入要求,放宽农村收单商户准入条件,培育农村商户收单市场。三是加大农村自助设备投放力度,未来两年,每年要将50%以上的新增ATM、自助交易终端等设备投放于农村地区,逐步为所有“三农”网点配备具有存、取款和查询等综合功能的自助设备。开发“三农”业务专用的自助交易终端,布放在村委会、农机站、专业市场等人员密集地区,办理查询、转账、代缴费等非现金类业务,加强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提高自助设备运行质量,形成物理网点与自助设备协同服务的格局。四是采取手续费优惠、积分和抽奖等激励措施,鼓励客户采用电子渠道结算方式,使广大农民感受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高效、便利等优势,主动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

(三)创新结算方式方法,研发具有“三农”特色的结算服务方案

一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纽带,制定覆盖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通过现金管理产品、转账电话、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种服务方式,满足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的专业户、核心户等重点客户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金融结算需求。二是为个体农户、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厂等群体量身定做支付结算产品,引导他们使用存折、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对于资金发放流量大、次数多的单位,如大型农贸市场、劳动保障、水利、电力、公路等,有针对性地向他们营销代收代付业务,通过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减少现金交易量。三是探索服务“三农”大型批发市场的新路径,借助手机银行、无线POS和电话转账的无线化交易,将农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品等交易的结算推向田间地头,提高结算效率。四是以现金管理产品为核心,以“漫游汇款”为品牌,研发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高附加值产品,加大结算产品在中小客户、系统客户领域的应用。五是发挥农信社、邮储银行等同业机构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和农业银行的网络优势,实现相互合作与,形成立体化的资金汇划渠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为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3

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定位 高京,姜会武,邓璐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保险监管模式的两难选择 刘友芝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胡志强,刘亚芹

加入WTO后券商的应对策略 汪友华

证券公司专业集团化探讨 杨虹,严汉平

金融业的背职犯罪与防治对策探讨 魏建文,彭鹰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保险理赔中的证据作用探析 邹迅,彭霖,周二长

从委托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 汪啸林

呆账贷款的专账经营问题 鲁俊生,邓庆才,梅赞

浅谈抵押担保贷款的法律风险 胡汉军

发展消费信贷的风险防范与对策建议 何宏柏

金融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对策 张恩建,汤祥松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几点经验 郑静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吴海涛

浅谈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对策 满延文

邮政储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李晋,易润龙,刘俊林

发展储蓄业务的十项措施 杨光华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执行中的问题 顾文玲

农民贷款难在何处 贺显洪,张晓帆

注意对外贸易中的金融风险 杨玲,江建华

刍议新时期金融部门思想政治工作 操会堂

商业银行"惜贷"现象的制度分析 罗珺

商业银行"洗钱",风险及其控制 蒋雄

银企合作推动消费信贷的案例分析 罗军

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阻滞问题研究 宋剑锋

央行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效力的实证评析 卓君

增加有效投入的金融途径 黄良高

基层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陈昌焕

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思考 魏祖元,易清华

对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监管职能转换的思考 李逾凡

对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的思路探析 钟敏

对湘潭市民营企业贷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周志平

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政策选择 黄厚兴

我国外汇管理政策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韩飚

浅谈人民银行的内审处理 宋且生

浅谈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对策 李芳

小企业融资出路的现实思考 阎有海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建议 赵春才

银行重要业务岗位操作人员定期轮岗换岗制度质疑 于青

对现金量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张涛

对城市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思考 张德明

加强内地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武穴市支行课题组

加大对改制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洪江市支行课题组

村级贷款应注意五个问题 何庭见

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人盯社"监管的探索 何敏

高风险社:路在何方? 谢忠民

强化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思考 蔡大发

关于湖南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信贷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

对抚州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徐冬华

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分析 邹迅,谢仁想,李洪

试论基层央行"窗口"指导的难点与着力点 严茂国,李欣

基层支农再贷款管理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 赵肖沈,徐吴高

切实提升支农再贷款效益加快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曾瑞安,潘龙威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黄峰

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资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邱开基

欠发达地区县级工业园区发展障碍与破解对策 胡战勇,张陆高

实现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南城县支行课题组

竹山县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粗略思索 何家平

我国股市持续下跌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余述胜

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性和有效市场假说 刘亮

QFII制度实施的喜与忧 杨彩林

中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和市场结构改革述评 王国红

外债风险管理的忧与喜--"中德啤酒"兴衰启示录 李鄂生

农发行株洲市分行借势出重拳收息见成效 刘华章

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重建社会信用基础 张贻钧

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思考 洪芳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恩施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构建基层央行支付清算安全模式探讨 中国人民银行抚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基层人行信贷征信管理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甘新莲,龙建平

当前基层人行金融统计工作探讨 常青,刘清林,李欣

提高货币金银工作服务水平的两点建议 罗光彩,宋小英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探讨 谭玉寒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