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论文实用13篇

公允价值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篇1

一、公允价值影响公司业绩的观察视角——利润与净资产

利润是公司业绩的最主要体现。在新会计准则框架下,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被分成了两个部分——计入损益表作为利润构成内容之一的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直接计入公司净资产的部分(资本公积)。因此,观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也就要从利润与净资产两个方面来观察。从新准则内容上看,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都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但要求按照期末公允价值调整账面金额确认未实现利得与损失的主要是金融工具和投资性房地产。按照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因此,观察公允价值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主要可以通过观察损益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中的“资本公积”项目进行。应指出的是,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使用上的限制,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于是,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金融资产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统计资料显示,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共有256家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本期发生额不为零,其中169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平均影响比例为利润总额的4.78%;87家公司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平均影响比例为利润总额的-1.84%。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共有239家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增加了股东权益,平均增加10.32%,43家公司产生了减少股东权益的负向变动,平均减少1.49%。可见,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影响在5%以内,对净资产的影响在11%以内,说明会计准则的政策过渡还是比较平稳的。

二、公允价值的利润影响——冰火两重天

从沪市上市公司公布的2007年度年报来看,一些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增加了公司经营业绩,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引入了公允价值之后,经营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同样是采用公允价值,沪市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上却显现了完全相反的走势。

在发生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损益的公司当中,年度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账面数值最大的是中国平安(601318),达到了利得68.85亿元;年度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账面数值最大的是中国人寿(601628),损失达到了63.88亿元!从发生公允价值变动相对比例看,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相对比例最大的是钱江生化(600796),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达到了利润总额的70.28%;损失比例最大的是信雅达(600571),损失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52.86%。中国平安、钱江生化和中国人寿、信雅达相比,年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谓“冰火两重天”。从2007年报数据看,金融保险行业受到公允价值的影响最大,这与金融保险行业的资产结构有关。中国平安2007年年末资产总额6511.04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849.3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13.05%,比2006年的9.49%上升了3.56个百分点。中国平安2007年度的利润总额为174.83亿元,较上年增长近100亿元,增长了133.20%。中国平安通过交易债券、股票、基金等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合计为229.56亿元,占公司总投资收益的40.3%,该部分为已经实现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该公司2007年度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高达68.85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金额为66.45亿元,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总额的96.51%,占利润总额的38%。可见,中国平安公司业绩的巨额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增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金融保险行业的另一知名公司为中国人寿,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面却与中国平安形成了强烈反差。中国人寿2007年年末资产总额为8946.04亿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为251.10亿元,占资产总额的2.8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4175.13亿元,占总资产的46.67%。2007年中国人寿利润总额为347.94亿元,其中投资收益913.77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3.88亿元。对于2007年度合并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出现的63.88亿元亏损,中国人寿将这项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的原因归结为“实现了部分投资收益,相应提高了再投资成本”,其潜台词是“股价的下跌造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即便如此,中国人寿仍然通过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了308.73亿元的投资收益,占2007年总投资收益的33.79%,而且对当期利润产生了244.85亿元的正向影响。

公允价值影响相对数最高的是钱江生化和信雅达。钱江生化2007年末资产总额93910.4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441.64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为5.79%。2007年度利润总额4009.96万元,投资收益2907.10万元(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达3867.24万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的比例为72.4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818.05万元,占利润总额达70.27%。换句话说,钱江生化2007年度主要靠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了利润,其主业是亏损的。信雅达2007年资产总额67175.08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029.52万元,占总资产的1.53%。2007年度利润总额122.97万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失65万元,占52.86%。信雅达公司2007年初交易性资产才1万元,2007年年末达到1029.52万元,本想在资本市场上获利,但2007年年末的股市下跌反使其深受资本市场业绩的拖累。三、公允价值的净资产影响——悄然变化的净资产

人们在谈论公允价值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时候,关注的角度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方面。其实,在引入公允价值之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时甚至受到了公允价值变动的巨大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对净资产影响绝对值最大估计还是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2007年年初净资产合计为1153.47亿元,期末增加到1697.71亿元,中间还向股东分配了股利39.57亿元,实际本年增加股东权益583.81亿元。由于中国人寿持有大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7年年末公允价值达4175.13亿元,占总资产的46.67%),其公允价值变动在本年度形成的资本公积增加达496.70亿元,占净资产本年增加的85.07%。中国平安2007年年初净资产为466.26亿元,期末增加到1092.18亿元,增加了625.92亿元,其中股东投入增加382.22亿元。2007年度,中国平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资本公积增加达379.99亿元,占净资产增加额的60.71%,占非股东投入净资产增加额的155.93%。相对数影响最大的应属福建水泥,2007年期初净资产为6.61亿元,期末增加到19.34亿元,增加了12.73亿元。由于福建水泥在2007年度将一项长期投资变更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导致福建水泥净资产增加了16.26亿元,占净资产增加额的127.73%。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本次新会计准则的推出,无论是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还是对其净资产,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有些公司的影响还很大,但总体上,本次会计准则转换还是比较平稳的,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的目的。

公允价值论文篇2

2运用公允价值不应作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会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便利条件。这让笔者联想到:1997年至2000年间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1998年6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而到了2001年财政部又不得不紧急刹车,在当年和修订的11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强调了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到了2006年2月15日,在财政部正式的39项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22个。由此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的历程比较坎坷,从一开始的大力提倡,到后来修订中的回避,直到现在的重新引入,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财政部对公允价值问题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可以得出: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之间并不是没有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本身可以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但只要企业都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不投机倒把,就一定能够回避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公允价值的盈余管理问题也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控制。

3可操作性。在公允价值的实际操作这方面,确实含有很多不确定性,这与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有很大关联。因此,可能会阻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有效性,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较多的可操作空间。

4可靠性。很多人认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估计、假设和判断,可靠性不足。原因在于公允价值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公平交易,非市场化的因素还在很多领域存在着,使得企业的部分资产与负债缺乏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评价标准,难以使得公允价值有凭有据,所以信息质量很难保证。就拿公允价值在垄断市场上的情形来说吧: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垄断行业真实存在,因此垄断企业作为垄断方具有绝对的价格决定权这一优势,被垄断方对于交易的价格多少存在一些非自愿性。但市场始终是资产或负债价格的决定者,在垄断市场上交易双方如果最终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则垄断价格仍可作为公允价值;但问题是价格的垄断源于市场的缺陷,背离市场评价,显然会引起公允价值的操纵问题,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因此不得不承认公允价值在垄断行业的公允性是存在争议的。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十全十美的,会计核算也一样,估计、假设、判断原本就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并互相影响可靠性。在会计领域,可靠性不等于精确性和绝对性,而应该理解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选择合理的计量基础和计量方式,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能很好的体现。

应用建议

1建立规范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框架体系。自2006以来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已有22个准则,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体系进步的结果,但是还应看到:目前,我国经济事项中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事项很多、且缺乏规范的指导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和缺少计量公允价值的实务基础。随着我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紧迫性将会越来越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的重视,因此加速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对具体指导和规范经济活动的发生、堵塞原有会计计量方法的漏洞、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公允价值论文篇3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并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相关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依据其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及适当的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评估确定。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5页)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2.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观察到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理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应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并能尽快地掌握对其的具体运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会计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3).

公允价值论文篇4

一、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订背景和理论基础

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订过程中,FASB考虑到了增强公允价值计量一致性和可比性以及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范围的需要。该准则颁布之前,由于在FASB准则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公允价值的定义,报告企业应用这一定义的指导非常有限并且分散在不同的会计公告中,造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不一致,同时也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

公允价值计量框架建立的概念基础是FASB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二辑(SAFC2)《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SFAC2中强调了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鉴别不同经济事项间的异同。公允价值定义的基础来源于FASB财务概念公告第六辑(SAFC6)《财务报告要素》中资产和负债的概念,反映由资产引起未来现金流入――未来经济利益,以及由负债引起的未来现金流出――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该准则结合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七辑(SAF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指导公允价值使用的各个部分,在准则中进行了阐述和重新审议。公允价值准则中,扩展后的披露范围要求企业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如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提供有助于进行投资和贷款等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目的是实现FASB财务概念公告第一辑(SAFC1)《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中提出的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FASB在之前的会计公告中已经提出公允价值是具有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在继续遵循这一前提的同时,报告企业应当在其他会计公告和公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下应用该准则,并且,准则没有提出新的计量属性,保留财务概念公告第七辑中提出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计量公允价值的现值五种计量属性。目前,新准则的出台必将对推动财务会计计量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有重要作用,并且对国际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产生深远影响。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分析

新准则中保留了之前公允价值的定义中的交换价格观念,明确提出交换价格是在公平交易的情况下,交易各方出于自愿在市场上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价格。从定义来看,用于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点有两个:首先,公允价值是以脱手价格而不是买入价格为基础;其次,从拥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交易者角度来说,在计量日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是一种虚拟交易,交易发生的市场对于报告企业来说应是用于交换的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最大获利市场。其中,主要市场是指报告企业能够最大数量、最高限度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的市场。最大获利市场即企业在出售资产时可以获得最大化的收入和在转让负债时使支付金额最小化的市场,在确定最大获利市场时需要考虑交易成本,作为收入的减项或支付的加项。

如果报告企业存在主要市场,即使在其他市场上它可能获得更大的潜在收益,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始终应该代表主要市场的价格,这种价格可能直接来自于市场也可能由估价技术得到。例如,报告企业在市场A和市场B中进行交易,并且在计量日报告企业能够取得市场价格信息。在市场A中,资产的可收到价格是26元,交易成本是3元,净收入金额为23元;在市场B中,资产的可收到价格是25元,交易成本为1元,收入净额为24元。假设报告企业在A市场上出售该项资产的数量最大,则可以确定市场A为报告企业的主要市场,并且确定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26元;如果市场A和市场B都不是主要市场,则市场B为最大获利市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扣除交易成本后的净收入(24元)。可见,主要市场和最大获利市场的确定都是从报告企业自身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不同市场类型,同样,进行不同经营活动的企业对同一市场产生不同判定。

三、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计量日,如果使用的资产具有实体的存在性、法律的许可性以及财务上的灵活性,报告企业运用市场参与者对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highestandbestuse)概念作为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从长期来看,是市场参与者令单项资产或包括该项资产在内的资产组合的价值最大化的使用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概念是由实际使用形式而不是报告企业预期的使用形式决定的。基于资产的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准则提出了市场参与者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两类估价前提――在用估价前提和交换估价前提,对推动资产的公允价值更接近其真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当某项资产通过其他资产相互结合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的价值,则该项资产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为“在用”,并且“在用”即为该项资产的估价前提;另一方面,如果某项资产单独使用时能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则该项资产最大化和最佳化使用为“交换”,并且在计量其公允价值时应在交换估价前提下。

计量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假设负债在计量日转让给市场参与者,并且在转让前后该项负债具有相同的不履行风险(nonperformancerisk)。不履行风险指不履行负债义务或影响负债转让价值的风险,它包括但是不限于报告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FASB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中应当反映该项负债所存在的不履行风险,同时,报告企业应当考虑到信用风险对负债的公允价值在整个计量期的影响,而且,信用风险对于不同的负债类型比如货币型或非货币型负债的影响效果是有区别的。假设C企业同时各借给A企业和B企业一项五年期终值为500元的债务,由于A企业与B企业相比有更高的信用风险,A企业和B企业的债务利息率分别为12%和6%,所以A企业负债的公允价值是284元(将500元以5年期12%的复利折现),同理,B企业债务的公允价值应当为374元,A企业和B企业负债的公允价值不同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信用级别。

估价技术的选择应当由适应的市场环境以及计量公允价值时可以获得数据的充分性决定。计量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市场方法、收入方法、和成本方法:

1.市场方法。市场方法运用相同或可比的资产和负债的在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或由其他市场交易产生的信息进行估价。市场方法经常使用来源于可比资产的一系列市场乘数来估计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

2.收益现值方法。收入方法将当前市场预示的未来现金流入的期望值作为计量的基础,转换或折算成现值的技术。

3.成本方法。成本方法是以重置当前具有同样服务能力的资产所需要的金额作为基础,这种方法经常会参照资产的重置成本。市场交易者(卖方)收到的资产价格由买方获取或构建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替代资产所需要的成本决定,同时要调整资产已经发生的折耗。

报告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的估价技术时,如果利用活跃市场上相同替代品的价格对单项资产或负债进行估价,单一的计量技术对于报告企业来说是恰当的;但是其他情况下,报告企业需要运用多种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例如计量报告资产组合中每一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要对单一资产的价值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评估,并且计量结果应当处于合理的区间内。另外,报告企业选择使用估价技术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但是,如果估价技术变更后的结果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公允价值,变更估价技术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与等级系统

公允价值计量是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计量而不是出于企业特定个体利益为导向的计量,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应当由市场参与者们用于为资产和负债价值计价的假设决定。在该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inputs)广泛地参考市场参与者用于为资产和负债定价的假设,包括对于风险的估计,例如,计量公允价值时所使用的特定估价技术本身存在风险或是输入信息的固有风险。作为判断计量公允价值时参与者应用假设的基础,准则把输入信息分成两类:可观察输入信息(observableinputs)和不可观察输入信息(unobservableinputs)。可观察输入信息是以来源不受报告企业影响的市场数据作为基础获得的输入信息,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用于为资产或负债定价的假定。不可观察输入是以报告企业当前经营环境下可利用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获得的输入信息,反映了报告企业对市场参与者为资产或负债定价假定的估计。FASB定义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的意图是允许报告企业在其资产或负债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进行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因此,报告企业不必付出过多成本用于获得独立于报告企业的市场信息。但是,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由于排除了交易中不合理成本而更加可靠,报告企业不应当忽视外部信息的重要性。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中,报告企业应该尽可能多的运用可观察输入信息而尽量减少使用不可观察输入信息。

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准则中建立起一套公允价值等级系统(fairvaluehierarchy)区分可观察输入信息和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用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及其披露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同时,估价等级系统的建立对减少企业操纵,增强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公允价值等级系统按照输入信息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把估价技术的输入信息区分为具有优劣顺序的三个层次,其中未调整交易成本的现行市价可靠性最高而最受FASB重视,被排列在等级系统的第一层;由于不可观察输入信息缺乏可靠性,FASB将其排在输入信息顺序的最后一位――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第三层。估价等级系统第一层的输入信息有两个决定因素:第一,报告企业存在交易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或在主要市场不存在的情况下存在最大获利市场;第二,报告企业在计量日能够取得市场价格信息。因此,报告企业在计量日从主要市场或最大获利市场中取得的现行市价即属于公允价值等级系统中的第一层。

第二层输入信息是除已包括在第一层的现行市价外的其他可观察的输入信息,这一层次的输入信息可能是直接得到也可能是间接得到的。如果该项资产和负债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期间内,例如合同期限内,资产或负债处于公允价值等级系统中第二层的输入信息必须在整个期间内能够被报告企业观测到,包括:

1.在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

2.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现行市价。

3.除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到的现行市价外的其他输入信息。

4.主要来源于或由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过的输入信息。

第三层输入信息是指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输入信息。不可观察输入信息在计量公允价值仅限于在计量日缺乏资产和负债的市场活动、不存在可观察输入信息的情况下使用。

通常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一个企业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所有输入信息可能会划分到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多个层次,并且,在计量一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全部期间内,该项目输入信息所处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特定层次应当由重要的最低一层的输入信息决定。但是,由于每项资产和负债的特殊性,评估输入信息在计量期间内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仍然需要运用大量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建立公允价值等级系统的目的是选择将用于估价技术的输入信息进行优劣排序,而不是评价估价技术本身的优劣。但是,输入信息的有用性和可靠性会影响报告企业对于估价技术的选择。例如,使用现值估价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输入信息根据对计量本身的重要性和输入信息在等级结构中所处的层次,会划分到等级系统的第二层或第三层,可见,现值计量由于其输入信息的特点不具有最高的可靠性,而不是由计量技术本身的优劣决定的。

五、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

当报告企业采用周期性后续计量或非周期性后续计量进行资产或负债的计量时,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是不同的。周期性后续计量是在对资产和负债在固定周期内进行连续的后续计量,例如计量交易证券的公允价值;非周期行后续计量是在需要反映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进行后续计量,例如计量发生损耗后的固定资产。非周期性后续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要求披露:第一,通过报告企业披露的信息,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评估用于连续计量的输入信息类型,以及区分重要的不可观察导入――公允价值层级结构的第三层;第二,报告企业应当披露当期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或者说明变更上期使用的估价技术的原因。除以上内容外,周期后续计量资产或负债时还需要披露后续计量对当期收入和净资产变化的影响,包括:第一,扣除已包含在当期收入或净资产变动中的实现与尚未实现的所有利得和损失全部金额;第二,包含在收入或净资产变动中的,与资产负债表日持有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第三,说明已报告在利润表中的引起收入或净资产变化的全部利得或损失,以及未实现利得或损失。

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我国准则的启示

目前,除FASB外,IASC、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2000)、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200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2002)、香港会计师公会(HKSA,2003)、加拿大审计与鉴证理事会(CAASB,2003)等已分别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会计原则和审计准则。公允价值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与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公允价值会计和审计国际惯例的出现,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已经进入运用阶段而超越了争论阶段。

在我国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大趋势下,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正式对外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任务已初步完成。基本准则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财务概念框架,第一次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一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二是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与FASB将决策有用论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相比,我国准则将受托责任观作为财务报告的第一目标,同时兼顾决策有用目标,决定了可靠性和相关性必须成为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最主要质量特征,并且对可靠性具有更高的要求。

在公允价值计量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我国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也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基本准则中规定了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且要求企业选择何种计量属性应当由具体准则规定的会计政策决定,而不是企业根据计量对象的性质自由决定。基本准则中一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特别提出如果采用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时,应当保证报告企业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会计要素的金额。那么,如何保证报告企业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特别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当前基本准则的制订来看,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标准在准则体系中要求: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新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规定体现了公允价值概念的级次,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允价值计量》中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规范是一致的,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目前的做法基本一致。

可见,新准则体系的制订与颁布证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已经得到我国准则制订机构的接受和认同,因此,进一步建立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从技术上指导和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就成为报告企业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前提,以及当前我国公允价值研究中最迫切的问题。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作为目前公允价值会计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建立适合自身国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准则或规范、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No.157,FairValueMeasurements,2006;9;1~15

公允价值论文篇5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和本质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公允价值的英文是“FairValue”,Fair的相关解释是“公平的,正直的,公正的”,而中文将其翻译成“公允”,则包含了公正、允当的意思。在会计领域,各国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尽相同。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6月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不是对立的概念,它是客观经济等环境变化的产物,并随着客观经济等环境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展,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的反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能公允反映一项资产真实价值的是公平交易市场上的价格。由于在一个公平交易(交易必须本着自愿原则进行,清算及其它非持续经营下的价格或强迫交易的价格不是公允价值)的市场上,集中了来自各方面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人们通过各自掌握的信息和估计进行竞价,从而消除了个别供给者或需求者的偏见。在交易或事项尚未发生时,对市场价值发生变化的资产和负债以当前市场情况为依据进行重新计量,有时在缺乏市场价格时还要应用现值技术。这种计量因为有各种条件的约束,在很多情况下不可能绝对的准确,只能是一个估计金额,即相对公允的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理念下,编制报告日或交易日以后的任何新计量日,企业必须根据报告日的新情况,对各项资产和负债项目进行重新计量,动态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并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使报表信息更相关,对决策更有用。

二、公允价值应用的分析比较

(一)投资性房地产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原制度差异分析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指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为赚取租金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等。

新准则在确认初始计量部分明确规定只有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对后续计量公允价值模式的条件进行了限制,要求只有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且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它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该准则为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两种可选择的计量模式。在成本法下投资性房地产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有关规定处理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准则计提折旧或摊消,并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企业才能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不计提折旧或土地使用权摊销,以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而不单独计算。

在旧企业会计制度下,人们将企业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看待,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用于对外出租的,在存货或固定资产科目中核算,土地使用权用无形资产科目核算,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或摊销费用,如果后续支出使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要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而增值后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此外的后续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减值准备会计期末可按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投资性房地产在经过数年以后,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还可能高于其账面原值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以商品房为例,自从国家推出货币化分房的政策以来,商品房的市场价格基本都在上涨,近几年涨势尤甚。若一个企业进行房地产投资,在旧会计制度下此应按历史成本记入企业的固定资产,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然而当对这个房地产进行多年的折旧后,原本净值无几的该房产,依然可以在市场上按现价卖出大于净值许多的价值。显然,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房地产的市场价值,歪曲了企业投资的真实含义,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并给企业当局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极大的损害了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所以,将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计量和提取折旧显然是不适合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条规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第十一条规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期末将投资性房地产按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估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对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以转换日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的账面价值,转换日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将其差额在已计提的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的范围内计入当期损益,剩余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可见,新会计准则规范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期末估值,提出以公允价值为标准,这样对企业本身、投资者、债权人、企业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都有益。

com(二)金融工具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原制度差异分析比较

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它企业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嵌入的衍生工具)。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的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合同等),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些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的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悖,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由于金融及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短期在市场中价值变化比较大的属性,所以用历史成本等其它方法计量是不能正确反映市场价值的,而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的反映其市场价值。例如,一家上市公司以每股20元的价格在证券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期末该股票涨到40元,如按照历史成本的计价方法该公司的20000万元的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体现在报表中的股票价值仍然是按照20元的成本计价;如果按照公允价值的计价方法,这部分股票将按照40元计价,可为公司增加20000万元的投资收益。FASB在1988年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B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的会计处理》中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工具而言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第一款、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条规定都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和计量、后续计量、期末估价、减值等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的,其实质是要求对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或负债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与旧准则采用历史成本法等计量“只报忧,不报喜”致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孰低法有很大的不同。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新准则对投资的分类不再局限于旧制度按时间长短来划分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而是从投资交易的目的性和经济实质反映经济内容来分类.(即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及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而且分类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2.填补了初始确认和终止的确认标准的空白;3.将旧制度仅在表外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4.采用了公允价值核算来调整所产生的损益。新准则的确定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单只债券的质量研究和市场行情预期判断以及对市场风险的考虑和防范,不但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适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还能够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三、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标志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因此,其应用的范围和程度也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组织会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在17个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这一计量属性,这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在基本会计准则中果断引入并在具体会计准则中广泛应用公允价值,明确了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计量的属性,充分反映了我国会计实现国际趋同的信心和决心。

公允价值论文篇6

1.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会计处理差异以及作为期权买方与卖方的会计处理差异

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的公允价值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变动方向相反,如当某看涨期权的公允价值上涨时,与该看涨期权标的物及到期日都相同的看跌期权的公允价值必然会下降。因而,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在会计处理上有实质上的差异。另外,不管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期权买方与卖方的权益变动方向正好相反。如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当标的物价格上涨时,看涨期权的公允价值上涨,买方因而获得期权公允价值上涨收益,而卖方却遭受同等金额的损失。因此,同一期权的买方与卖方的会计处理相反。

2.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买卖双方的损益机会和风险

相对于欧式期权,美式期权给买方更多的行权机会,买方可在有效时限内择机行权,盈利的可能性更大,损失的可能性更小,而其卖方则需承受更大的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更大,盈利的可能性更小。

3.场外期权比场内期权更有可能发生卖方违约风险

场内期权在合约规模、期限上实行标准化,需交纳保证金和手续费,不存在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而场外期权在合约规模、期限、价格等方面均能议定,不需交纳保证金和手续费,交易对手违约风险高。

4.实值期权、平值期权、虚值期权投资策略选择的恰当性

实值、平值和虚值既可以是内在价值不同的三种期权(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内在价值高的期权的市场价格也高),也可以是同一期权三个不同阶段的内在价值状态。在执行价格已定的情况下,期权内在价值的高低取决于现货价格的变动方向和波动幅度,在进行期权投资决策时,要考虑现货价格变动方向及波动性对期权价格的影响。在波动性偏低或偏高时,应通过选择不同的实值、平值或虚值期权组合来获得期权价格变化的收益。

5.期货期权比现货期权隐含的风险等级更高

即商品期货期权的风险高于商品现货期权的风险,金融期货期权的风险高于金融现货期权的风险。企业投资期货期权就意味着承担着更大的实物资产价格或股票、股指、利率、外汇等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

6.商品期权公允价值确定的合理性

商品期权标的物的公平价格相对较难确定,从而影响商品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

(二)期权业务的种类及监管要点

熟悉期权业务的种类及各种期权业务的要点是对期权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分析、使用的前提。主要的期权业务种类及监管要点如下:

1.按照期权的使用目的和作用

期权业务可分为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种类型。其中,投机套利的目的是投机于标的物的价格走势,没有实物交易的基础,完全是买卖合同,无论是买入、卖出均不用进行实物交割,是一种典型的“买空卖空”;后一类期权业务的目的是对标的物(被套期合同)进行套期保值,期权与被套期项目“息息相关”,预期期权的盈亏能有效抵销被套期项目在套期期间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

2.按照期权买方处置期权的方式

期权业务可分为持有至到期行权、提前转让期权权利、到期放弃行权三种。不管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期权的买方都拥有这三种处置期权方式的选择权,如果执行期权有损期权买方的利益,则期权买方可以选择不行权。正是因为有这种选择权,使期权比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更有利于期权买方控制不利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损失,同时享受有利价格变动所带来的收益。

3.按照期权到期的结算方式

期权业务可分为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及到期时按标的物市价与期权执行价差额结算两种方式。目前,人们对从实物交割中所取得实物的入账价值的确定还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按成本入账,有的认为应按其公允价值入账。综上可知:为探讨有效地监管期权会计信息质量的途经,应关注投机套利与套期保值业务的差异、行权与不行权的差异以及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与按净额结算的差异等方面对期权会计信息的影响。

(三)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两种期权会计模式的要求

期权业务有投机套利和套期保值之分,相应地,期权会计被划分为投机套利会计和套期保值会计。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九条、《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第四条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中有关衍生工具投机套利和套期业务会计科目使用的规定,投机套利会计与套期保值会计的突出区别在于对期权的浮动盈亏和平仓盈亏的归属和会计处理不同。具体地说,用于投机套利的期权合同应划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设置“衍生工具”科目并可按期权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期权合同的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形成的期权资产或期权负债,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核算期权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满足套期条件的期权合同可运用套期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设置“套期工具”及“被套期项目”科目并可按类别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单独开设“套期损益”或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下设置“套期损益”明细科目核算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及套期关系结束时的损益———“在相同会计期间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的抵销结果计入当期损益”。

二、期权会计处理案例比较与分析监管、分析、使用期权会计信息须以理解期权会计核算为基础

为此,下文将依据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运用指南》中有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的规定,通过案例对投机套利模式下股票看涨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套期保值模式下商品看跌期权采用实物交割与现金交割两种交割方式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并总结出有助于监管、分析和使用期权会计信息的结论.投机套利模式下看涨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比较由于期权的买方拥有到期行权、提前转让期权权利、到期放弃行权三种选择权,为了完整地对比分析同一期权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方法,下面以股票看涨期权为例,按买方行权、买方出售行权权利、买方放弃行权三种情况,对买卖双方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

公允价值论文篇7

[2]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北京:会计研究,2010(2):7-12.

[3]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长沙: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72-76.

[4]张白玲、杜孝森.公允价值会计基本概念辨析[J].武汉: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11):63-64.

[5]北京: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J].北京:会计研究,2007(10):11-15.

[6]任世驰.公允价值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成都:财经科学,2010(5):118-124.

[7]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北京:会计研究,2010(1):21-27.

[8]杜孝森、张白玲.论公允价值会计与权责发生制[J].武汉:财会月刊(会计版),2009(12):5-6.

[9]高建忠.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演进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12-01.

[10]支晓强,童盼.公允价值计量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基础[J].北京:会计研究,2010(1).

[11]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北京:财会学习,2009(1).

[12]罗绍德,任世驰.对公允价值相关概念的一个澄清[G]//北京: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熊敏.浅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利润操纵及其防范.理论探讨,2005(2).

[2]李坤.公允价值的应用与盈余管理.财务与会计,2008(5).

[3]康霞,邸丛枝.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财会月刊,2007.

[4]高微.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盈余管理.甘肃科技,2010(13).

[5]林诗梅.公允价值在会计业务运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9(17).

[6]沈田华,彭珏.共同知识视角下公允价值应用范围扩展.财会通讯,2009(1).

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2]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公允价值论文篇8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本文选取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剔除了数据有缺失的公司、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共选取1022家公司为样本的相关数据。本文数据来自于锐思(RESSET)数据库。

(二)研究设计1.被解释变量。本为借鉴刘慧凤(2012)的研究,选取新增短期借款(SLOAN)和新增长期借款(LLOAN)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公司期末和期初的长、短期贷款的差额(经过对数处理)作为贷款决策的替代变量,以检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否与银行增加(或减少)给企业的贷款相关,确定公司会计报表新提供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否影响银行判断企业还贷能力弹性。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VPS)作为解释变量,研究与银行长短期贷款决策的关系。3.控制变量。本文根据陆正飞(2008)和刘慧凤(2012)等的研究,选取流动比率(Quick)、资产负债比率(Quick)、现金流量比率(Cash)、存货周转率(Turnover)、公司规模(Size)、筹资现金流需求(FCFI)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4.回归模型。本文使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根据模型一和模型二,运用spss17.0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表2。1.银行短期贷款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由表2可知,模型一的AdjustedR2为0.208,较理想。筹资现金流需求与新增短期借款呈反比,公司规模与银行短期借款呈正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银行短期贷款呈正相关,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银行做出短期贷款决策的可能性越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由公允价值变动所带来的利润的增加越能够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银行在作出贷款决策之时也会进一步关注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2.银行长期贷款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由表2可知,模型二的AdjustedR2为0.252,较理想。筹资现金流需求与新增长期借款呈反比,公司规模与银行长期借款呈正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银行长期贷款呈正相关,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越大,银行做出长期贷款决策的可能性越大。因此,资本市场越完善,债权人对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越敏感。

公允价值论文篇9

国外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公允价值计量是国际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示了与国际会计的趋同。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剖析,提出了现阶段逐步推广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一、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分析

由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相当零散,将其重新梳理,将直接或间接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表述统计在内,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21项之多,但在实际运用新会计准则时会发现,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

(一)公允价值中公允的价值难以确定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有两条:存在活跃市场的,以活跃市场中的报价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对于第一条,假设存在活跃市场,活跃市场中的交易是否具有参照价值还要考虑被计量资产或负债与参照物的相似程度、该项交易发生的实际环境、是否有附加条款等。但是我国目前的活跃要素市场很不完善,因此,并不是公允价值计算的数据来源都有充分保障。第二条要求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难度更大。先来看《金融工具列报》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应当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那么这里的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预计,如何进行“考虑”,取决于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占有很大的主观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公允价值的有些相关规定模糊不清

由于新准则在21个项目上都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导致新准则在有关规定的语言表述上不准确,或者是没有明确说明,从而形成歧义,造成实务应用的分辨难度加大,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金融资产的分类,虽然新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转换作出了严格的限定,但是公司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从而决定其计量基础。再如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具有商业实质”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换入资产的成本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应的税费组成,但当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时,也可以由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应的税费来确定。这里的“相关税费”,新准则中并没有明确说明是换入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还是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另外,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规定零散地分散在21项准则中,缺乏系统性,也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培训、理解和把握。

(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和利润波动性增加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要素的实际现值无法在报表中反映;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素的实际现值和市场是密切联系的。特别是金融资产,其价值与资本市场的波动联系更加密切。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大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的起伏非常剧烈、利率汇率升降风险加大,这样的联系会导致公司期末报表的大幅波动,公司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波动性也随之增加。

二、我国逐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对策

(一)逐步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计量不同于历史成本计量,它依赖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是一个客观现实,但不能因为这个客观现实就放弃刚刚重新引入的公允价值。虽然不能做到一步到位,但可以做到逐步完善,逐步和国际靠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规范市场环境,就必须强化法律法规和规范,使市场发展规范化、运作制度化。首先,政府要不断完善刑法、公司法、税收法规、会计法等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关的法律法规,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一道高压线,给他们想滥用公允价值以足够的震慑。其次,注册会计师协会及成员要加强行业自律,对于自己受托出具的审计报告要发表恰当的意见,对其真实性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再次,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公允价值计量各项资产或负债的类别标准,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和定时按既定途径收集数据的制度,避免会计人员随意的职业判断和领导的任务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最后,我国要消除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大力创新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使资本市场尽量集中,逐步健全成熟的生活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一级二级资本市场,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做好市场保证。

(二)探索确立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纪委书记王洪章在某论坛上表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在对虚拟经济充分衡量的同时,忽视了人在计量方法上的随意性,使虚拟经济的无限扩张或目前的萎缩与人的私心同在,并且使这种负面作用成为可能。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2009年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会议上也认为,目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是不合适的,需要改进。其实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争论焦点就是公允的价值如何确定。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在确定负债和资产的公允价值时,需要确定交易或事项是否已经发生。如果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事项已经发生,符合确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就以交易双方自愿交换的实际的交易价格计量。如果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事项没有发生,就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有市场法(一级估价)、成本法(二级估价)和收益法(三级估价)。我国采用了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做法,一般情况下,要求企业优先选用一级估价,只有在一级估价所依据的信息无法准确取得的情况下,才允许企业依次进行二级估价、三级估价。

纵观整个新会计准则体系,涉及公允价值的相关具体准则有21项之多,涉及面广,分布零散,有些界定不清,有些含糊晦涩。这给会计人员的学习理解和实际操作带来困难。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有关规定加以梳理,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在定性和定量上给予明确的标准,规范实务操作,减少会计人员的猜测和主观臆断,并应借鉴美国颁布SFAS157的做法,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体系。来源于/

(三)尝试引入全面收益表

我国会计计量虽引入公允价值,但年末编制的却仍然是传统的按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利润表。为了反映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防止人为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也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委员会和美英的做法,建议也引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编制的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概念和传统收益相比,实现了会计收益观念的两大转变——“财务目标从‘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收益计量从‘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它不仅揭示了收益所引起企业财富变动的性质,而且还强调了收益的来源,表现形式多元化。

现阶段,我国完全引入全面收益表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过渡来确认当前利润表中未包含的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损益、持有利得或损失、或其他会计准则规定不得确认的损益。引入全面收益表有两重意义:其一,体现了企业财富变化必须尽可能在财务报表表内反映的公允价值计量理念;其二,作为企业外部的投资者,能通过期末净收益与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收益的比较并结合企业的现金流量,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实质,以便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相对合理的操作,有利于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并减少某些利益集团的会计信息操纵动机。据此,笔者建议在全面收益表中反映债务重组、非货币易和会计政策变更等项目实现的累计影响,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

(四)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审计人员和市场的监管

公允价值计量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用来操纵利润的工具,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现实中确实有些企业滥用了公允价值,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全盘否定。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为虎作伥、证券市场监管失灵,无论你使用什么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均会有机可乘,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再好的准则也无能为力。因此,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好的最强有力的武器仍然是监管。

1.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公司治理规章制度,强化公司治理。中国上市公司虚假重组、假账、虚假承诺等事件时有发生,监管部门为了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更加趋于完善,相继出台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行为准则》等公司治理文件,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这些举措,从形式上很好地明确了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为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强化信息披露,提高运作透明度。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上市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的最基本保障,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有效制度,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都有权及时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真实信息。通过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虚假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就会被揭穿而为市场所淘汰。

加大处罚力度,清理违规行为。为使上市公司的诚信行为得以很好地规范,有必要加大处罚力度,使违规者对违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像国美电器黄光裕操纵市场事件,有一件查处一件,法办一件,尽量杜绝其他公司以身试法。

努力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我国应该借鉴国际经验,加速市场化监管体系建设。把上市公司放在集政府、市场、公众、新闻媒体等监管力于一体的社会监管体系之下,充分发挥社会监管体系在整个证券市场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多元监管,尽早发现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

我国38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上市公司来说是利大于弊,但是许多上市公司会计人员并没有对有些会计事项进行准确的认定和处理,有些是打球,似是而非,分辨不清,间接地造成了利润操纵。有些是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超出了国内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在执行上大打折扣。有些是会计准则本身为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留下了很大空间,导致会计人员在具体执行时有意或者无意“错判”、“误判”。就公允价值的确定而言,采用现行市价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收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并进行适当、合理的汇总。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估价技术,精通数学、熟悉理财知识,具备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杜绝操纵利润现象。

适应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我国还要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审计制度,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企业做好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工作;应从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入手,加大对企业和资产评估机构的监督力度。因此,要加大对各级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能做到“审得出来、说得明白、写得清晰”。

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现阶段实施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优越性,所以我国必须提倡坚持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中注协加强行业自律、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逐步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通过探索确立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逐步完善会计理论体系来解决公允价值的公允问题;通过尝试引入全面收益表来减少利益集团的会计信息操纵动机;通过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审计人员和市场的监管来解决会计人员在计量方法上的随意性问题,杜绝随意调节资产、所有者权益和利润现象;随着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会由上市公司逐步顺利地推广到其他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邱壑.易纲:应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实施市场环境[N].第一财经日报,2009-4-17-A6.

公允价值论文篇10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公允价值界定为熟悉情况和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能够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并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指南》中对非货币易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做出了如下规定: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其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相关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依据其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及适当的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来评估确定。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完全的市场经济、公平交易、持续经营。

二、公允价值的优越性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有以下几点优越性:

(一)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

公允价值所强调的是交易与事项中蕴含的产权契约关系。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产权契约关系又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公允价值恰恰能够体现这种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可以看成是会计计量的回归。正因如此,公允价值一经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变化趋势,便于会计的国际协调。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二)能够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尽管都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是计量的属性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而成本和费用却是按照历史成本来计量,这样计算出来的收入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会出现收入超分配或者虚利实分的现象。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收入、成本和费用都采用公允价值,使得计量属性符合配比原则,又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三)有利于维持的经营能力

企业要使经营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得以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耗费,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却不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将会萎缩。运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即是按照现行市价或者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计量生产能力,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与原来相等规模的生产能力,使企业的经营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四)能够适应新业务的需要

从目前会计界所遇到的会计计量难题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环境会计问题、网络会计问题等,在计量基础上所共同指向的应是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当然,作为一项基本的会计计量基础,只能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体计量方法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应该能够适应各种经济发展变化对会计计量的需要。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价值计量尽管有上述诸多优越性,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全面形成,运用公允价值还有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

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现阶段还处于一个正待研究的领域,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它的价值如何来进行确认与计量,因其在实务操作上对其价值的选择很难克服人为因素影响。由于在理论上还不完善,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是处于探索的过程。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的标准有许多,容易受人为的因素影响,致使会计信息可靠性较差。

(二)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市场不活跃,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对于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我国现在还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正规。中介机构尚难以真正独立、客观、公正地行使中介职能。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经济形式的发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低,在公允价值的确定过程中,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使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难以发挥。

四、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

借鉴国际会计的研究成果,曾为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与运用,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改善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市场环境

1.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完善市场体系。只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确定商品成本和市价,从而获得商品公允价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场体系;在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下,价格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在充分考虑了收益和风险之后所达成的共识。此时,价格才能成为真实的、准确的市场信号。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交易双方公平交易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法制环境,健全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法律责任的规定和惩罚机制,尽力避免给那些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舞弊者留下操纵的空隙。

2.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当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无法观察到时,企业除了可以自行估计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可以借助独立的中介机构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因此,以评估价值代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主要取决于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加强对其监管,制定理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力度,一方面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上也应加大力度,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和网络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会计部门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

(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要在我国全面地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首先,要从整体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在业务素质上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要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的知识。其次,要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和对会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使广大会计人员能尽快地熟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并能尽快地掌握对其的具体运用。最后,会计准则制定者应经常与会计实践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及时解答他们在处理公允价值上遇到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徐淼.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3).

公允价值论文篇11

一、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主要原因

1、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企业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取得该产品销售收入,必定要发生相应的产品成本,即所谓的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通常情况下,收入和费用、成本在计量的单位方面是配比的,即都是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进行计量的,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价值的一种计量模式,现行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保证收入与费用、成本在计量属性方面更加符合配比原则。

2、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是通过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配比计算出来的。如上所述,通常情况下,收入是按市价计量的,而成本、费用则是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很明显,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即利润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由生产经营活动所实际创造的利润,另一部分是各经济因素影响形成的价格差。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其中价格差对企业的利润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被列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报告价值即为市场价值,且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由于人为无法控制的价格差的影响,当期实现的利润并非是企业经营所实现的真实利润。因此,对收入与其匹配的费用、成本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

3、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因此其决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金融资产的购买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体现了一定时间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能够真实反映资产能够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或者企业清偿债务时需要转移的价值,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因此,公允价值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够为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二、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难点问题

1、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矛盾。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准则出台之前,按谨慎性原则,会计报表采用的都是市价和成本“孰低法”。例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前,企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成本1,000万元,即使该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涨到1亿元,报表上显示的也只能是1,000万元;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之后,该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就需要调整为1亿元,但是如果之后该房地产又跌到5,000万元时,账面则需要反映亏损5,000万元,如此所谓的亏损是否合理成为问题。另外,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关系可以进行利润操纵。如在非货币交易中,过去非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而现行会计准则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

2、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受到置疑。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利害关系人的关注。但如何取得公允价值,能否从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或通过有效的估价技术直接得到公允价值,也就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问题。在实务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的地缘差异、时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一个唯一存在的市场价格;与公允价值相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更是受到众多人为因素以及不可预见事件的影响。而且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中对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计算仅有原则上规定,缺乏具体细则上的操作规则,这会带来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和随意性。

3、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统一规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概括为三种:第一,在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第二,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第三,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却有合约规定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就可以运用现值估价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其中,前两种方法都容易确定公允价值,并且在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不存在较难的技术问题。关键是第三种方法——现值估价法,由于现值技术在理论和实务中存在诸多难题,使得现值估价法难以准确操作,进而造成公允价值不能深入运用。

4、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会计人员专业的主观判断,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涉及到现值、折现率等问题,更需要会计人员了解金融市场,并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据调查,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很少的比例,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具有初级文化水平。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则非常缺乏。另外,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致使其职业判断水平不高,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在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过程中,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低下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难点问题成因分析

1、缺乏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公允价值的获取要求是在一个活跃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进行的,要求参加交易的双方在自愿的原则上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尽可能地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且交易时交易双方都已经将各种交易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并据此确定交易价格。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全开放的市场体系,资源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较大的限制,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不一致;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其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现象仍旧存在,致使资源的价格往往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因此,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尚不成熟,造成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困难。

2、公允价值计量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环境而确定的一种计量属性,因此其可靠性问题源于市场信息的多样性、估值方法的复杂性以及判断估计的人为性。首先,我国尚无完善的活跃要素市场,公允价值计算的数据来源没有保障;其次,会计监督体系尚不健全,只有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审计监督较为规范,而其他企业的监督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很多企业完全处于监督体系之外。除此之外,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现行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这个规定中,并没有对“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做出明确的解释,从而对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产生了一定影响,信息可靠性也因此受到质疑。

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不规范。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现值估价技术,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有关现值估价的概念表述,前后一贯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这增加了运用现值探求公允价值的难度。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范围的规定,但是对于具体如何进行计量却阐述很少。而且作为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之一,正如财政部在相关文件中论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原因时所述:由于国际上多数国家或地区都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会计准则中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并非学术界、实务界真正从会计发展规律上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的必要性。因此,落后的理论研究必然会影响到实务应用。

4、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较差。目前,在我国技能型会计远远多于智能型会计,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习惯于历史成本计量的模式,习惯于按照规范导向准则进行固定式的会计处理,在公允价值获取方面缺乏职业判断,导致了公允价值获取方面难达公允。然而,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会计人员不仅仅要知道过去,更多地应面向现在和未来,如现时市场价值、未来收益现值等。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还需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样就增加了会计人员的操控空间,以致影响到公允价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现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上文所述难点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等。在市场经济环境方面,虽然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的市场价格也便称为公允价值的最简便的来源。所以,应该继续努力培育各级市场,特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影响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从而使交易双方都能够获得更为客观、直接的公允价值。另外,在法律环境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法律规范体系,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避免利用公允价值进行不公平交易和利润操纵。

2、统一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现行会计准则只是在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关于公允价值的具体应用是分散于不同的具体会计准则或是解释指南中,缺乏具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统一标准,因此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以及应用指南,以规范指导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具体运用,保持不同准则中应用公允价值的一致性。

3、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强化法制教育,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切实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从根本上消除虚假现象的发生;其次,在业务方面,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只有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了合理的监督机制,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得到合理使用,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向利害关系人传达更为真实的企业价值信息。

五、结语

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运用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经济事项的公允价值将比较容易取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克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在充分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以便让公允价值计量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服务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论文篇12

FASB整理了GAAP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指南,指出:有40多个准则要求或允许主体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但是SFAS157之前,不同的公允价值定义并存,指导应用这些定义的指南也非常有限;这些指南分散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同会计文告中,不同指南导致公允价值计量多样化(尤其是非活跃交易项目),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FASB制定SFAS157的目的是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并增加披露。SFAS157没有要求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对一些主体而言,执行SFAS157会改变当前的操作方法。

三、主要内容

SFAS157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建立了一个详细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导框架并要求扩大公允价值计量披露,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计量和披露三部分。

(一)范围

SFAS157适用于现有会计文告中要求或允许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但SFAS123“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例外以及计量近似于公允价值但确无意计量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

(二)计量

计量是SFAS157的核心,具体包括公允价值定义、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三部分。

1.公允价值定义。公允价值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SFAS157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就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即使采用不可观察参数估价,“脱手价目标”仍保持不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定义,FASB还解释了与定义有关的术语。市场参与者(marketparticipants)是资产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的卖家和买家,他们独立于主体、熟悉市场情况、有能力并自愿交易。主市场(principlemarket)是指主体出售某一资产或转让某一负债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它要根据主体的具体经营活动来确定。例如,经纪人交易商可以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市场中交易,而其客户也许只能在零售市场中交易。如果主体没有某一资产或负债的主市场,则需确定最有利市场。最有利市场(themostadvantageousmarket)是主体出售资产收到价格最高、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交易成本在确定最有利市场时要扣除,但计量公允价值时却不能。例如,某主体可以在A、B两个不同市场中出售某一资产。该资产在A市场中的售价是$50,交易成本是$5;在B市场中的售价是$48,交易成本是$2。如果A市场是该资产的主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50。如果两者均不是该资产的主市场,则将B市场确定为最有利市场。因为,在B市场中销售该资产获得的净额是$46,多于在A市场中的销售净额$45。但是,交易成本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不予扣除,因此在没有主市场的情况下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是$48。

估价前提(valuationpremise)是对市场参与者可能使用一项资产的方式所做的假设。SFAS157要求主体在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时以“最高最价使用”为基础来确定估价前提。最高最佳使用(thehighestandbestuse)是资产评估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市场参与者能够使某一资产或其所在资产组价值最大化的使用。据此可以确定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估价前提:(1)在用(in-use),如果某一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方式给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用”,其公允价值通过“在用”估价前提确定;使用“在用”估价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的出售价格确定,并假定该资产与其他资产联合使用。(2)在交换(in-exchange),如果资产主要以单独形式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该资产的最高最佳使用是“在交换”,其公允价值通过“在交换”估价前提确定;使用“在交换”估价前提时,资产的公允价值依据当前交易中单独出售的价格确定。资产最高最佳使用是从市场参与者角度考虑确定的。

2.估价技术。与资产评估实务一样,SFAS157确定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价技术。市场法(marketapproach)依据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估价;收益法(incomeapproach)运用某些估价技术将未来多笔金额(如现金流量)转换成当前单笔金额(贴现后的);成本法(costapproach)使用当前重置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需支付的金额进行估价(常指当前的重置成本)。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要同时使用三种估价技术,它们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SFAS157要求使用适合环境、信息充分的估价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没有具体指出在什么环境下应使用什么样的估价技术,因此,确定某一环境下估价技术是否恰当需要依靠判断。

3.公允价值级次。公允价值级次(fairvaluehierarchy)是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时估价技术所用参数的可靠程度所划分的等级。SFAS157将估价技术所用参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参数是计量日主体准入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未调整);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观察市场参数,包括活跃市场上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上相同或相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报价之外的可观察市场参数及其他得到市场证实的信息;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的不可观察参数。公允价值级次是评价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范围的重要因素,公允价值级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三、披露

在公允价值级次中,一级公允价值计量依据客观市场参数,但二、三级却介入了主观因素,给主体遗留了一定的利润操纵空间,这是当前市场条件下无法避免的。为弥补这一不足,SFAS157要求扩大披露,尤其是扩大三级计量披露。SFAS157披露的信息涵盖三个方面:①主体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的范围;②主体计量公允价值所用的估价技术和依据的假设;③公允价值计量对主体当期损益的影响。SFAS157要求三级计量披露期初、期末公允价值计量的余额变化,分别列示:①实现和未实现利得或损失总额、收益中的利得或损失及其来源;②购销、发行和结算时发生的金额;③转入或转出三级估价的金额。此外,SFAS157还要求中期和年度报表的数量披露以表格列示,年度报表要说明计量所用的估价技术及其变更原因。这些披露全面充分、易于理解,便于报表使用者全面掌握主体公允价值计量情况,对主体财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四、对SFAS157的评价

SFAS157明确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全面引入“市场参与者观”并制定了兼顾计量和披露的“公允价值级次”,它是国际公允价值会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将对财务会计计量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统一的公允价值定义、明确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辅以详实的计量指南,会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可比性和实务操作性;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将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但是,目前看来,SFAS157已经突破了现有概念框架的范畴,如FASB的SFAC5没有将公允价值看作是一种计量属性,而SFAS157则认为它是对资产和负债均适用的计量属性,这可能会使SFAS157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撑。另外,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应用范围的拓展,公允价值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在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中,存在活跃市场的是少数,没有的是多数。从公允价值级次的角度来分析,一级内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较少,二级、三级内计量的资产或负债较多。因此,如何确保二、三级内计量结果的可审计性,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SFAS157生效后,可审计性可能会成为影响准则实施的重要问题。

五、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借鉴SFAS157的理论和方法,笔者认为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明确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现行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估价的首选,将活跃市场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作为第二选择,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要求采用估价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该准则同时指出,企业已持有的金融资产或拟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出价;企业拟购入的金融资产或已承担的金融负债的报价,应当是现行要价。上述规定充分说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隐含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也是“脱手价”,即已持有资产的报价是现行出价、已承担负债的报价是现行要价,只有在活跃市场报价不存在情况下才把采用估价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宜之计或替代方法,这些理念与SFAS157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SFAS157,将隐含的“脱手价计量目标”明确化。首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也将资产和负债定义为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脱手价计量目标符合我国的资产和负债定义。其次,脱手价计量目标有利于统一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认识,集中精力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实际问题。

2.制定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制定全面统一的计量指南是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17项直接要求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新准则中,仅《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三项提供了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且前两项的指南还不一致。《资产减值》将销售协议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首选,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作为首选。要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性,尚待制定更为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

3.划分计量级次、增加计量披露。分析《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不难看出该指南也隐含了公允价值级次理念。当前活跃市场报价为一级、近期活跃市场报价为二级、采用估价技术为三级。限于级次的隐含性,该指南未能对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区别对待并要求根据各级次的可靠程度进行不同范围的披露,因此该级次理念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级次划分将可靠程度不同的公允价值计量区分开来,在披露上区别对待,对增强公允价值计量整体的可靠性有重要作用。

4.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二、三级计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主体的估计和判断,这些估价和判断受制于主体的利益取向,会降低估价结果的市场性,破坏计量的公允性。独立资产评估机构不受主体利益取向的影响,其评估结果与真实公允价值的差异一般是由于技术误差造成的。因此,在可观察价格不存在的情况下,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陈小悦(2006)认为,我国企业应尽量委托合乎资格的评估师或评估机构来估算会计计量所涉及的公允价值。刘玉廷(2006)指出,会计与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评估界与会计界形成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相互合作,鼓励主体通过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1]FASB,StatementofFinancialStandardsNo.157FairValueMeasurement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公允价值论文篇13

一、金融危机引发会计计量问题的争论

公允价值的使用受到质疑的导火索为2008年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随着以美国雷曼兄弟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投资银行的倒闭,欧洲、亚洲股市普跌,数十家商业银行出现挤兑狂潮,金融危机变为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形势愈加严峻。

有人将会计的公允价值运用视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元凶。他们认为,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市场非理性恐慌情绪蔓延的催化剂。在此次金融海啸中,直接受牵连的大多为金融企业,它们买入大量次级债等金融资产,这些买入的债券与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导致其资产缩水。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和正常周转,急需大量资金来激活资产的流动性,公司财务状况危急。而在报表的披露中还需对资产提取减值准备。这样一来,丧失信心的投资者大量抛售这些公司的股票和债券,使得金融资产进一步下跌,公司又要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如此不断地计提减值准备就会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

根据以上推理,会计信息在金融企业中扮演的角色饱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金融业是一个高财务杠杆的行业,其会计信息的披露具有其特殊性,因而保持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尤为重要。金融企业不像一般制造性企业生产出实实在在的产品用于销售。其实质是在为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提供进货币、金融资产等在跨期跨区配置服务的过程中赚取一定的服务费。当然,有些金融企业本身也是投资者和筹资者。由于金融企业的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它们会随着汇率、利率、全球市场情况等诸多因素发生变化,其经营风险也会比一般工商企业高得多,发生坏账、减值损失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因此。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比一般企业更加谨慎的职业判断,绝不能因为要粉饰企业报表而过度乐观地估计现实,出现资产该计提的坏账准备没计提或计提量过少、负债和费用被低估的情况。而且,由于金融资产的估价更加困难,绝对的客观不易做到。在金融企业中,其资产项目多为可供出售性不动产、自营证券等金融资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这些资产均要求按公允价值计价。这些资产在估值时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相关的估价知识。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计量中掺加了过多难以分辨准确度的主观信息。让人怀疑一份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的报表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仅仅是一个公允、中立的计量工具,它不能也不应该为此次金融危机买单。公允价值捕获了市场波动,反映出了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相应的风险程度,是公司动态周期性报告的一个有益功能。其恰恰完成了反映真实、透明情况的任务。若因此次金融危机而彻底停止使用公允价值,无异于掩耳盗铃,报表使用人无法及时获悉企业资产的变化情况,会对市场情况和流动性情况做出过于乐观的估计。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金融危机不仅不会因此而有任何好转,更会造成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损失。因此并不能因为公允价值的信息是所有人不愿见到的而否定其意义。诚然。会计信息只有在保证既相关又可靠的情况下才是真正对财务信息使用人有意义的信息,但是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平衡问题就成了会计界永恒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或情况的描述,从而给予可靠性较高的重视。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却更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可看作是目前会计界在两者之间找到的最完美的平衡点。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现实缺陷

公允价值的引入本身是为了反映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然而,透过这次金融海啸,可以看出其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使用很容易带来所谓的会计风险(accountingrisk),即会计调整不是由于经济活动而是因公允价值的变动而产生。在现有市场及配套的财务披露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使用恰恰使投资者与分析师更加迷惑了。具体来看。其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价值计量本身角度而言

有时并不存在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充分竞争市场以供交易,所以真正公平的交易不能实现。自然,真正公允的价值也就无从得到。例如。我们在菜市场买白菜,由于基本上每一个蔬菜摊位都卖白菜且白菜的质量都相差不多,由此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便出现了,若其他蔬菜摊都卖两角钱一斤白菜,而只有一家菜摊倚仗自己在菜市场入口的优势把价钱定在三角钱一斤,买家就会多走两步去下一家买价钱更加公道的白菜,久而久之,靠近入口的那家菜摊因为没有买主也只能把自己的价钱降到平均水平,这就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好处。然而,现实中在涉及到巨额款项的买卖中,不可能把所有有购买能力的买家和有销售能力的卖家都集合到一起来进行交易,更有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急于出售以便偿还负债而处于谈判的劣势,任财大气粗的收购方宰割,“自愿”的条件无法被满足,公平交易就难以实现。既然完全竞争的市场不能出现,那么在公允价值定义中双方交易的“公平”便不能保证,交易价值能否真正“公允”就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二)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的使用给了管理层“自由发挥”的操纵空间。以由现金流折现而计算出的公允价值为例,资本成本、市场利率、预期收益率等等设定的参数均会影响最后的计算结果,而这些参数均为会计人员根据公司具体经营融资情况、当前市场经济景气与否、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数据而得出,因而主观性较大。再加上有些公司管理层为了拿到高额薪酬而刻意粉饰财务报表,对会计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会计信息由于受到财会人员自身专业素质、胜任能力与职业操守、道德过关与否的双重考验,其真实性与客观性就更加难以琢磨了。如图1所示,最后披露于年报中的调整后净利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是十分值得怀疑与推敲的。实际上,未实现损益的估计数则把所谓的估值风险引入了会计风险中。从荷兰电信行业巨头KPN的例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使用甚至能帮助在技术上破产(technicallyinsol-vent)的公司渡过难关。该公司2000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上记录了285亿欧元的商誉,而所有者权益却只有130欧元。如果不看用公允价值法计价的商誉,KPN已经资不抵债,沦为破产企业。就股票市场来说,逐日盯市制度(MARKTOMARKET)使得管理层在不违反任何法律、会计规范的情况下随意操纵公司的资产,洗大澡的

行为更加容易实现,浮盈浮亏的情况也就容易发生了。而浮盈可为公司高管带来高薪,为管理层谋取私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公众质疑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两名被解雇的高管人员得到1820万美元的“特殊薪酬”了。

下面的数据分析可以展示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于公司披露的利润表中净利润的影响。表1为Brandnew公司的公司利润在为实现资本损益调整前后的变化情况(调整后净利为未实现资本损益调整前的净利与未实现资本损益之和)。

从表1可看出,未实现损益每年变化极大,全距达到了14657。调整前的净利与未实现资本损益可谓产生了极好的“默契”。两者的符号恰恰相反,使得加总后的调整后净利都是净盈利,且每年变化不大。

从图1可直接看出调整前后经历的变化。实线为调整后的净利,其较虚线平稳得多。正是未实现的资本损益掩盖了原本几乎成“W”型的起伏巨大的利润。公司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看似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做法,根据公司运营情况。调高或调低未实现资本损益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若投资者按最终披露出的即调整后的净利来决策,得出公司在4年利润比较稳定的结论,极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所提供的某些信息对财务报表使用人尤其是债权人与投资者来说意义不大,有时甚至会给会计信息的使用人带来诸多不便。对于银行来说,财务报表是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判断是否给对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的账面上长期债券市场价值变动的披露可以说是赘余的信息,因为这些只是纯粹账面价值的变动,对未来到期日投资者能收回的实际金额没有影响,进而无法客观反映出该企业的现实盈利能力与资产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公允价值的使用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仅每个公司采用的估值模型不一样,即使使用的是同一个估值模型,但是模型中的变量都是由各公司的会计人员结合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因而具有极大的个别性,加大了信息不对称性。给投资者将目标企业与同行业平均指标和其竞争者进行比较带来了困难。

(四)从会计信息的审计者角度而言

公允价值的使用也给注册审计师的工作带来了困难。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师大多是以可追溯查询的书面审计证据为基础,发表客户财报有无重大错报的审计意见。公允价值的使用带来的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使得审计风险加大,且有些公允价值的取得无法形成书面的证据,有直接证明力的证据较少,审计师需要获得业务发生时的相关金融利率、银行利率、外汇利率和企业历史数据等信息,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来确定审计中准确性的目标是否达到,有时还需要把权威的资产估价师纳入审计队伍,降低了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如何完善公允价值体系

上述讨论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价法有百害而无一益,正如德勤菲利普所说,“公允价值只是把情况表现出来。市场波动的影响被公允价值准则所捕获,但次贷危机并不是由它而引起的”。本次金融危机只是让我们认识到目前的公允价值并不是会计计量基础中的“万灵药”,未经过完善的公允价值体系能够完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尤其是金融工具价值)的想法也是过于片面的。

但不可否认,公允价值概念的引用确实是会计界一个极大的进步,国际会计准则推崇公允价值计价法的本意是认为公允价值能够推进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确保投资者做出决策的基础——会计报表足够可靠。它意味着会计师的职业从一个单纯的记录者向分析记录者的角色转换,引入了财务——经济观(financial-eco-nomicview),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价值沟壑”(valuationgap)。而公允价值所带来的动态性信息理念也绝对是会计界的创新。然而如何让公允价值真正达到报表使用人对它的期望呢?笔者认为,完善公允价值体系势在必行。正因如此,美国证监会在2008年12月30日向国会提交的一份长达211页的报告(SECReporttoCongressOnMark-toMarketAc-counting)中,提出了包括重新考虑减值会计处理、制定新的有关在非活跃市场中确定公允价值的指南等8项改进建议来提升财务报表的透明度与真实性。

由于一个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方、公司企业、社会公众的共同支持与合力研究,是一项任务艰巨且工作量巨大的工程。笔者在此仅作浅谈,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一)从其他会计制度方面

应当加快在其他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弥补公允价值的缺陷。就像权责发生制有现金流量表作为补充,公允价值体系也应该有其他的信息披露方式作为辅助。例如,当今会计制度制定的前沿专家们提出了制定一个绩效表(performancestatement)的设想,所有公允价值的变化以及公司高管的薪水都将在此绩效表中给予详细的列报。相信此设想一旦成真,必会给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公共审计师及公司董事会带来极大的便利。

(二)从政府监管方面

目前的现实市场环境亟待健全。一个完善、公开、透明、有效的资产信息价格体系不仅能够降低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估计中带来的便利,降低估值的主观性,也适当地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给财务报表使用人利用其他可供参考的资料综合分析某一公司业绩提供了方便。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还应该尽快填补法律法规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空白。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情况披露不详细、不适当的公司,对相关人员给予行政、民事处罚,必要时给予刑事上的处罚。

(三)从会计人员教育方面

财务报表的准备工作由会计师独立完成越来越困难,估值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协助变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对会计师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除去日常记账、年终编制报表的知识,一个称职的会计人员还需要有金融工具定价、企业融资、无形资产估值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可信。这同时意味着应该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培养教学教程中设置更多的课程。

四、我们的现实选择: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

如同国家的金融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不同的导向,笔者认为,会计政策在不会给财务信息使用人带来困惑的前提下,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在经济运行较平稳的时候,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应该偏重于相关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