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心理辅导总结实用13篇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1

2017级258名大三学生分为四大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会计学院和外语学院)中的6个专业;44名2018级新生分为五大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会计学院、外语学院)的7个专业。

302名学生分为六个团支部,每个团支部各设置六位社区干部,本学年实行社区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即:院领导-育人导师-层长一社区长-宿舍长,一个建全的书院领导班子组织更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推进,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书院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

1.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本学年依旧重点关注学生各社区的凝聚力情况,正如精神所阐释的那样,社区学生如果能领悟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真谛,更有利于我们社区的学生管理工作。经过一学期的相互磨合,各社区干部之间交流增多,互相之间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社区干部们对各社区同学也加深了了解,本学期当有活动需要同学们参加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并且能够超额的完成任务,有了很大的进步,各社区干部之间的配合也默契许多,社区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的顺利。

2.学生个人思想政治的建设

书院制改革已经两年多的时间,同学们也已经逐渐适应了书院生活,作为育人导师,我也早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把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经常与同学们进行沟通,解决同学们在学习或生活中的疑虑和问题。另外,我也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去同学们寝室,了解同学们的生活情况,跟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全方位的去了解同学们的在校情况,更好地为学生们服务。

从2012年9月1日至今,共走访学生宿舍10次,主要内容包括宿舍卫生情况的检查、学生宿舍违规大功率电器的使用情况、学生违反宿舍规定情况的落实、宿舍关系有问题情况的调节、学生个人情绪不稳定的调查、贫困大学生的走访等等。共约谈学生谈话66次,其中主要问题包括询问社区学生的大概情况、学生个人党团信息建设的问题、调节缓和宿舍之间的矛盾问题、学生个人生活精神压力方面、情感方面和学习状态的调节问题、宿舍安全问题、宿舍养宠物的问题、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交流的问题、学生个人习惯问题等等。

三、第三学生党支部的活动的开展

从2020年9月初至今,第三学生党支部严格根据学校和书院党支部的指示,定期召开党日活动会议、积极分子推荐会议、预备党员吸收会议和党员转正会议。2020-2021学年,第三学生党支部新吸收预备党员18名,预备党员转正9名。并且根据学校和书院党支部指示成立支部各党小组,并依据校党委的通知及时把组织精神传达给各位党员。

作为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的同时,领导党员同志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理论知识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切实做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本学期共召开了4次党日活动,11次集中理论学习,2次组织生活会,1次公出理论学习。每一次会议,大家都积极参加,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在平时的工作中,监督党员们学习学习强国,写学习笔记。

四、书院心理专员方面的工作

2020年9月29日下午17点30分,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厅举行了明礼住宿书院2020级新生入学教育之心理健康专题。本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的目的是向2020级新生讲述新生入学常见的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传达了如何去应对这些现象,让同学们能够更好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正视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缓解与释放负面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此次会议的召开,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020年10月16日5点20分在学生活动中心6楼舞蹈排练教室举办了手语大赛的初赛。本次活动由明礼住宿书院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和2020级大一新生开展并参加。通过此次手语大赛,丰富同学们的生活,促进同学间的交流,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2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的发展,各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担任着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责任。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新增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和难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同于其他大学生,有很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时候具有强烈的失落感,对自己的能力也进行了否定,同时,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追求一定的独立个性和存在感,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集体活动失去积极性,对学习生活规划缺乏目标方向感等方面,给辅导员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及角色定位

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对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协助学院完成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就业技能。

高职辅导员工作缺乏系统性,并且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辅导员工作本来由学生处或者系部直接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保卫处、院办及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每项工作各个部门要求不同,口径不一,导致重复劳动,无形浪费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此外周而复始的工作,高职辅导员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既然从事了辅导员工作,就要转变观念,克服困难,把当前的困难当成严峻的考验。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抱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并且在琐碎的工作用要进行日常总结,做好日常工作,提升职业素养。

二、三心一总结的实施

(一)对学生有爱心

爱心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来讲都是必备素养,是教育工作者事业成功的基石。爱心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及素质修养,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不同的教育群体,爱心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针对高职学生,爱心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不能树立一个明确、正确的大学学习目标,针对这样的学生首先要改变他们的惯性思维,经常找到这些同学进行交流沟通,给同学灌输“你能行”的思想,并且鼓励这些同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积极表现自己,让这些同学的特长发挥出来,慢慢的积攒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他们也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从而主动的参加活动,尝试新的挑战,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2)关心学生的生活,急学生之所需。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7到22岁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处在一个叛逆的年龄阶段,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事情。遇到一些生活上的困难,碍于面子问题又不好意思向家长和辅导员倾诉,本身又有寻求帮助的需求,面临很多令他们自己感到矛盾的事情,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有可能造成事故,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及时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班委及其他同学口中了解情况。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亲妹妹一样对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用自己的经历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

(二)对学生有耐心

耐心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需要的基本要求,高职辅导员管理工作则需要投入更多的耐心。由于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较多,懒惰且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仔细聆听学生们的心声,耐心地为他们进行开导,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辅导员工作本身就有很大的重复性,这就要求辅导员要耐心处理。辅导员要养成像“唐僧”教育“妖魔”的般耐心。只有耐心的引导教育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走出阴暗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使老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更加便于日后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对学生有责任心

作为辅导员一定要责任心明确,明确自身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和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不违反学校纪律,不给自己的工作造成麻烦。作为辅导员不能怕学生犯错误,而是正确引导学生应该怎样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充实的大学生活。

(四)日常工作总结

孔子曰:君子日三省吾身。辅导员工作过于琐碎,工作时间长了很多辅导员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上一个问题还没解决,下一个问题来了就把上一个问题忘记了,也就是常说的忘事。作为辅导员要养成总结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建议辅导员随身携带工作簿,随时记录需要办理的工作。并且在一天工作结束的时候查看工作簿,确定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亟待完成,对成功完成的工作记录工作经验,对没有很好完成的工作,究其原因,并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三、总结

总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辅导员日常工作面临着与日俱增的苦难与挑战。辅导员工作从“三心一总结”出发,不断的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不断转变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平凡中体现伟大。

参考文献:

[1]付婷.优化高职辅导员工作的策略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20).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里面重要的生力军,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主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奖助贷资助工作、心理辅导、评优评先、党团学工作等等。随着近年来各学校普遍扩大招生,学生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及业务水平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提高辅导员的个人能力?笔者认为,辅导员的成长是提高辅导员个人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本院辅导员为例,通过分析辅导员构成及特点,从而分析本院辅导员成长的方法,通过成长进而推动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开展。

1 辅导员群体的构成及特点

本院辅导员是构成学生工作的重要群体,按照1∶300的比例,辅导员相当于一所大型公司的管理者地位。随着本院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1 年龄年轻化

踏入千禧年后,各高校学生已踏入“90后”时代。各高校辅导员近两年来呈现年轻化趋势,以本校为例,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为“80”后,部分新上岗辅导员更是接近“90”。年轻的辅导员大多是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内心怀揣着一颗与学生们般“年轻的心”,包含工作激情。学生们视其为“大哥哥、大姐姐”,愿意与其保持亲密距离。虽与学生们亦师亦友,但缺乏工作经验。

1.2 专业多元化

本院辅导员大多为本科毕业生,也有本院其他岗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辅导员结构多元化,大部分辅导员均非思想政治专业出身,所修读专业各不相同,如有:法律专业、新闻专业、计算机专业、体育专业等等,也有原先从事教务工作、学院行政工作调任辅导员岗位的老师。多元化的辅导员队伍可扬长避短,如学理工科的辅导员逻辑思维及分析能力较强,学习体育文体专业的辅导员性格热情奔放,学习文科的辅导员体贴细心。因此,各辅导员的知识构成和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一支丰富多彩的辅导员队伍。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思想政治专业知识,仍是此辅导员队伍需不懈提高的方向。

1.3 管理有序 工作积极

本院作为一所3B大专学校,虽辅导员总体状况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法与其他一些重点本科学校相比,但本院学生工作管理严格有序,各位辅导员工作主动积极,面对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本院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高度评价。本院辅导员主动迎接学院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挑战,如学院评估、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加强学院学风建设、迎接新生和顺利欢送毕业生等任务,通过不懈地努力,完满地完成各项学生工作,获得好评。

1.4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深受市场化影响的本院80后辅导员(有一部分还是独生子女),在各种升学压力和工作压力中更强调自我价值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个人的付出与收获,成长及工作所带来的机遇,以及过于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部分辅导员忽略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如同个人的成长,应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需要像蜗牛般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的成长。

2 辅导员的成长

本院具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李福明副院长曾经说过:“从事辅导员工作,最能让人成长。”一名辅导员,需要具备全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管理能力等等。虽然,学生的事务性工作占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比例,但是学生工作每天都充满了变化和新意,辅导员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从繁杂的工作中学会提高和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学生工作,投身教育事业。

2.1 影响辅导员成长的因素

辅导员的成长,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

(1)内因决定外因。

对于辅导员而言,内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导员的个人认知水平、及个人的知识构成和学历局限性。

①个人认知水平,即个人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常常体现在职业道德及对待工作的态度上。辅导员的工作,烦琐而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容的正是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对于岗位工作的理解,不同辅导员不同。有的认为,这是杂七杂八很琐碎的事情,没有意义;有的则认为,事务虽烦琐,但职责更重要,应该认真负责去完成。举个简单的例子,“辅导员走课堂,下宿舍”虽然这非硬性的规定和要求,但若为了更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辅导员自会认真对待。如果不懂得正确理解辅导员工作需要大量的责任心和耐心,那么就会很快失去对工作的激情,从而影响个人很好地完成辅导员工作。

②知识构成和学历局限性,是影响成长的另一重要因素。本院辅导员大多为本科学历且专业各不同相同。身为一名辅导员,除了应具备思想政治的专业知识,也应当提升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知识面,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继续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以更好地灵活应对工作。

(2)来自外界的影响。

①事务性压力大。辅导员工作中,学生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此,辅导员缺乏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②学院缺乏辅导员专业指导团队。本院近年增加给辅导员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给了辅导员机会更好地学习学生工作处理方法和知识。但校内仍缺乏专业性的队伍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例如:学院给辅导员提供的思政课上课机会,给予辅导员锻炼的平台,但由于缺乏具体性的指导,部分辅导员在上思政课的时候,把握不住重点。

③辅导员心理压力大。辅导员工作由于长期与学生接触,学生多,责任重,压力大,事务多,难免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辅导员本身具备应有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长期压力的堆积,容易影响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因此,学院可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除了给有疑问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更可以给各位辅导员排解工作上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

④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与反馈不足。辅导员的成长和成就感的获得,很大程度来源于工作的结果,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反馈(积极的评价)则是最直接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知识层次有限,对待学生工作认真的辅导员,有时会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直接给辅导员带来负面反馈,也间接地打击辅导员工作的激情和自信,影响辅导员成长。

2.2 辅导员如何成长

(1)工作中主动学习。

辅导员成长,不能只是倚靠自己原有的老本,而应该是再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契诃夫曾经说过:“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辅导员成长所需,首先应该要坚持多看书多看报,了解国家、社会和身边大事。诚如学院李福明书记强调的,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需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加强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列宁主意、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其次,辅导员需及时补充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科学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能有效地提升辅导员思想的深度,使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开阔解决问题的视角和提高办事的效率。再者,要学会“不耻下问”。学院里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老师,平常可以多些和老辅导员进行交流,学习老辅导员优秀的工作作风和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思路。

(2)与学生、学院共同成长。

笔者认为,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除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将学生视作自己的朋友,时刻从朋友身上检视自己的不足。做学生们的朋友,与学生们一样,保持年轻的心态,关心他们关心的,喜欢他们喜欢的,学会了解学生们的心理感受,辅导员工作自然可以将心比心,工作以学生为本。做学生们的师长,学会分析学生们有待改进地方,换作自己是否已做得完善,有如何的改进空间。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很精彩,但是同时可以和几百号学生一起成长的人生更加精彩。

本院虽然年轻,但是学院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先进的育人观念,不仅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给予年轻辅导员一个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如学生处定时召开例会,指导辅导员每阶段的工作重心;学院每年的思政研讨会,旨在通过辅导员分享自己的经验,让学院学生工作朝着更专业化的发展。

(3)及时总结并创新。

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于辅导员工作,“省”意味着对工作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工作繁琐变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辅导员每天会各式不同的学生状况,如:学生突然退学、学生宿舍盗窃、考试作弊、在外喝酒打架等等。辅导员需经常处理各式学生状况,不同状况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建立自己的工作笔记,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并定期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记录下来,并反思这次处理的结果效果如何。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以利于辅导员日后系统、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

(4)寓乐于工作。

总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就是“超级大保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一个学会规划好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辅导员,是可以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利用工作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那么辅导员会给个人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辅导员身在学校中工作,享有与学生一同学习的优越条件,藏书万卷的图书馆,辅导员们在工作之余可以饱读各类书籍,充实自己的灵魂;偌大的体育场和体育馆,辅导员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运动,增强体魄;学院教工之家开设的各类康体活动,如:跳舞、瑜伽、唱歌等,辅导员可以放松身心、各学所爱。将这种“乐”带到工作,更能激发辅导员积极、向上的情绪,让辅导员健康成长。

(5)提升职业道德 塑造优秀人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意味着,辅导员作为教师,应该身体力行,树立榜样。鲁迅曾说“教育植根于爱。”教育是神圣的教育事业,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去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要为学生青涩的错误生气,学会耐心和包容。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并秉着高度的责任心关怀每一个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很辛苦很很忙碌,但是要懂得自我修炼,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对于工作,要吃苦耐劳,耐心认真,敢于奉献。

杜兰特曾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辅导员工作的工作也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辅导员的成长,无论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学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需用心工作,认真学习,善于总结,提升自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成长的快乐,感受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4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相关概念

(一)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创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民办高校是与国办高校相对应的一种称呼,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生事物,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型教育转化的必然结果,他的出现同时也满足了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需要,使高等教育普及化变为可能。

(二)辅导员的概念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根据《规定》中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笔者认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能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大学生活进行指导;对大学生心理进行疏导;应对大学生的突发事件等。正是高校辅导员的这些职能使得他们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辅导员一般分为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两部分,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是目前民办高等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模式。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成因分析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结构分析

从保障和推动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各民办高校都高度重视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能按照1U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但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下面我们就以河北传媒学院问题进行分析:

1.性别结构

河北传媒学院现有辅导员73人,其中女辅导员46人,人数占辅导员总数的63.1%,男辅导员27人,人数占辅导员总数的36.99%,可以看出,女辅导员占绝大多数。

2.年龄结构

在年龄结构中,20-30岁辅导员35人,占辅导员总数比47.9%;30-35岁辅导员38人,占辅导员总数比52.1%;40岁以上0人。中青年辅导员占绝大多数,缺少资历长、经验丰富的辅导员。

3.学历结构

在学历结构中,具有本科学历的57人,占辅导员总数比78.08%;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16人,占辅导员总数比21.92%。虽然近几年研究生不断进入民办高校辅导员岗位,但仍然没有改变本硕学历辅导员分布不均的格局。

4.职称结构

总体来看,有职称的辅导员40人,占辅导员总数比为54.79%;其中有讲师职称的辅导员4人,占辅导员总数比为5.48%;具有助教职称的辅导员36人,占辅导员总数比为49.32%;无职称的辅导员33人,占辅导员总数比为45.21%。民办高校辅导员无职称和具有初级职称的较多。

5.行政职级结构

在辅导员行政职级分部中,无行政职级的48人,占辅导员总数比为65.75%;有行政级别的25人,占辅导员总数比34.25%;其中正科级辅导员7人,占辅导员总数比9.59%;副科级辅导员18人,占辅导员总数比24.66%。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过于重视办学成本,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在办学之初,民办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社会影响力,往往把学校工作重点放到加强教学工作上,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校舍扩建和聘用公办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上,把位于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置于学校发展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来考虑,对辅导员的定义就是“保姆、管家婆、勤杂工、所有人的出气筒”。这就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投入少、成效小。

2.辅导员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各高校特点不同,尤其是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办学性质的差异,有些民办高校在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方面存在滞后性。民办高校往往是在发现问题后,为了解决问题才去制定相关应对政策。即使有些民办高校依据国家文件和本校的特点制定了相关制度,但这些制度在整个辅导员队伍团队建设方面比较模糊,不够明确,进而使得辅导员相关工作难以开展。

3.辅导员存在打工者心理

应届毕业生是民办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且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来源于国办高校,有些辅导员对民办高校不理解,认为辅导员和民办高校之间是雇佣关系。所以民办高校辅导员心里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和打工者的心态,缺少归属感。有些辅导员把民办高校当做自己打工的公司或者工厂,导致辅导员的责任心不强,不爱岗敬业,对学生工作不上心,这严重的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形象和工作成效,且对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解决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

一是要制定严格的选拔聘用制度。民办高校在选聘辅导员之前,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按照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工作实际来制定辅导员选聘的具体条件,并对候选人进行规范、严格的审查和考核。二是保证选聘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选聘都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既侧重对候选人的学生事务工作能力的考核也注重候选人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

(二)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

制定具体的辅导员培训计划及流程,形成入职培训和在职辅导员日常培训并重的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培训。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要坚定。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如: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管理学、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紧跟时展,做到与时俱进。

(三)建立辅导员考核激励制度

首先,健全民办高校辅导员考核的指标体系,要从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发挥导员在学生管理教育中的作用。民办校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应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其次,制定具体的民办高校辅导员考核方法。在民办高校中,对辅导员的考核要建立院系领导、同事、学生参与的三层考核制度,力求得到一个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

最后,考核过程要公开、透明。考核的结果作为辅导院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行政级别晋升等方面的参考,达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效果,以此来稳定辅导员的思想,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四)拓宽辅导员的晋升渠道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5

(一)职业定位不明确,自主工作意识弱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包括学生的日常辅导,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此外,辅导员还参与负责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内容杂乱,没有明确的职业范围,似乎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包括在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了学生的“班主任”,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又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所以辅导员工作之后往往缺乏成就感,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工作的需求。

(二)职业内容范围广,工作主动性低

高校辅导员往往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加上自己没有做过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在工作中会遭到很多的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得过且过,不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总结创新,缺乏工作经验的总结,因而业务素质不仅不能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据刘叶云教授《基于人才测评视角的H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结论显示,高校辅导员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完整的规划。分析认为,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在自身事业发展上并不顺利,辅导员工作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需要处理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很难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规划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合理的评价自身的工作条件,结合自己的职业抱负,做出了不合常理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辅导员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过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对自己的全面分析;还有一些辅导员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没有考虑客观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前程。总的来说,很多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顺利进行,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高校重点发展目标与辅导员职业内容不一致

高校的重点发展目标都是学术研究,重视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重视发明专利、学术建设等科研指标。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的建设重点不一致,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带来很大的打击,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学校缺乏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高校虽然强调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与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沟通交流,忽视了辅导员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会造成学校的政策实施缺少较为成熟的反馈意见,由于学校与辅导员缺乏意见交流,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高校具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他们经常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丰富,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源,也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角度来说,通过将辅导员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做到人尽其用,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从辅导员个人角度来说,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建设和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团队。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选聘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老师到校任教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严格把关,依据辅导员招聘标准,按照招聘的流程进行层层选拔,选择一批综合素质良好的人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同时为了便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选聘的辅导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便于在处理辅导员工作复杂性时,能够找到自身工作和职业规划的平衡点。在具体的考核方面,应该首选对辅导员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进行检查,其次应该对被选聘人才的工作志向、人生理想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参考,确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到辅导员工作的行列中来。其次,在进行面试时应该对辅导员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等进行考查了解。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的人生追求,也关系到辅导员在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应该对辅导员的教学策略、工作策略进行一定了解,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胜任辅导员的教育事业,胜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健全保障辅导员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保障辅导员的核心利益,建立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首先,应该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意识,把对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也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辅导员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应该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活动,帮助辅导员对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新的工作模式,实现管理创新,才能让他们更快的进步;最后,可以考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任务分配,即分配辅导员分别从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辅导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

3.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拓展职业空间

辅导员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自己,一方面是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即将辅导员当作是一种职业认真地做下去,在职业化道路上,辅导员应该通过层层考核,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心理咨询师等。另外应该走专家化的道路,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在辅导员担任岗位后,应该从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学校也应该开展符合自己学校状况的辅导员培训活动,开发辅导员的潜力,让辅导员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工作。在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辅导员职称,类似于助教、讲师、教授等制度一样,设立辅导员能力等级评价体制,激励辅导员进修提升。此外,还应该从优秀的辅导员中选拔适合从事行政管理行业的人才,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为辅导员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工作有竞争,生活有盼头,这样可以有吸引力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实力。

(二)结合自身需求,辅导员应该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在对自我进行职业规划之前,辅导员应该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条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性格、志向、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规划时慎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辅导专家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者。如果不适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及时从高校撤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某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生活和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的榜样。他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届辅导员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应该制定发展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

例如,某大学的辅导员田盼,在5年的工作中,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工作业绩优秀,不仅受到了同事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实现了自我的职业发展。所以辅导员应该努力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要树立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足教学和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應该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理论,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能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的工作,必然是毫无成效的。

三、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校也应该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提供给辅导员老师一些帮助,只有帮助辅导员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辅导员管理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2(1):108-110.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6

引言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教育的效果和自身履职尽责情况。陕西高校数量众多,了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国外已有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辅导员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国内已有研究主要有:第一,关于辅导员心理特质的研究。迟伟[1]的研究认为辅导员应具备七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关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倪亚红[2]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并探讨了具体的原因。第三,关于辅导员不健康心理的研究。黄夏青[3]的研究认为高校辅导员不健康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本研究以陕西高校范围内的辅导员为研究对象,拟从人口学因素和高校辅导员自身特征等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探析影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归纳总结现状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陕西省高校辅导员(主要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等10多所本科高校),调查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171份(男=99,女=72),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统计中按照方便取样的原则进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2-1、2-2和2-3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量。该量表由L.R.Derogatis1975年编制,共有90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即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对、恐怖和其他。名条目均采用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5级评分标准。

三、结果分析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将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全国成人心理健康常模进行均值比较(见表3-2)。

结果表明,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总均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最显著的是恐怖、躯体化、焦虑和偏执四个因子。

2.不同特征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

(1)不同性e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将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作为检验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仅列出显著差异项,如表3-3所示。

由表3-3可知,不同性别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存着在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辅导员的得分均低于女性,说明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性,且这种性别上的差异是显著的(*p

(2)不同工作年限的陕西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差异性比较

本研究以“不同工作年限”为因子,以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由表3-4和3-5所知,不同工作年限的陕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工作年限越长,其心理健康状况越低。

(3)不同年龄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年龄”作为自变量,将心理健康的10个因子作为检验变量,进行因素分析,如表3-6和3-7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陕西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7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年龄越大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容乐观。其中35岁以上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四、结论及建议

1.结论

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总均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且不同特征的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不同的差异。

2.建议

提高陕西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水平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应对。首先,陕西各高校整体上应构建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优良环境。其次,构建陕西高校辅导员职称晋升和积极有效的个人发展机制。最后,利用高校的教师发展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迟伟.政治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激励[J].北京高等教育,1996(02):35-36.

[2]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7):667-668.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南京市5所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1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4份。

1.2 方法采用SCL-90、EPQ和自编量个量表对南京市5所高校的辅导员分别集中测试。用SPSSll.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90量表中的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其他7项因子分差异较小。无显著意义。

2.2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玉荣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

3 讨论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8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辅导员职业化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办学层次以及办学形式显著变化,大学的专业、课程以及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生产体系的衔接,显示了高等教育在其大众化时代嬗变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脉搏共振,需要高校辅导员队伍迈向职业化,需要他们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2.辅导员职业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走向,一是发展定位个性化;二是发展方向多样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四是家庭背景差异化;此外,目前高校心理障碍学生有逐渐增多趋势。因此,能够指导其制定个性化的人生规划,能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比较专业的指导技能、心理咨询技能、与学生相处和交流等技能。

二、现阶段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总体讲,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下述方面:

1.选拔制度忽视“专业”特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非专业化”倾向

“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是掌握学生所在院系的有关专业知识。可是,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问题上存在着“非专业化”误区。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两种“非专业化”倾向:一种是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却对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不甚了解;另一种则是熟悉所在院系学科知识,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不够。

2.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心态消极

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经常强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跳板、一种过渡性的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点决定的――因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成果很难量化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强调以科研教学为中心,尤重科研、抓重大课题和重大成果,忽视教育质量,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专业教师,没有形成合理的晋升机制,辅导员难以得到提拔,导致辅导员缺乏长期献身于辅导工作的决心。

3.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学生管理乏力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以及“非专业化”造成的专职思想的欠缺,很少有辅导员能将辅导工作视为一种稳定的职业,并从思想上立志长期从事这个职业。现在高校辅导员普遍是研究生学历,具有高学历的辅导员更不安于长期投身于辅导员工作,他们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往党政机关跳。

4.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模板尚未形成

在高校,以辅导员职业化为目标的工作模板手册(辅导员在工作中摸索积累,系统总结出的,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模板)还没有形成。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各个时期的心态、心理特征、学习状况、专业能力、就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因素往往处于不稳定阶段。尽管一些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短暂性,没有把这些经验通过一种机制来系统地总结和提高,使之成为成熟、完善的工作条例,以指导以后的学生工作。

5.辅导员业务钻研不深入,职业发展空间小

在辅导员使用与培养上,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培训工作缺乏系统的长远规划和专业目标,并且重学历教育轻专业技能培训。辅导员队伍在学术上存在很大的薄弱性。除个别相关专业毕业的之外,大多数辅导员在校期间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工作中更多的还是依靠“经验主义”。

6.辅导员职业化管理机制尚未形成,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辅导员任用方式上,各高校缺乏一整套选拔评价标准与机制。高校往往只制定了针对专任教师的考核、评优办法,将其放在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中进行考核时忽略了辅导员的特殊性。这样,辅导员的晋升则十分困难,不但要与行政系列的有关同志竞争,还要与担任马列基础课部的专业老师竞争,造成辅导员参评专业技术职务的难度很大。而在行政职务的评定中,目前各院系行政人员以初、中级职员居多,高级职员较少。这种考核激励机制抹杀了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环节

1.高校领导重视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前提

由非职业化过渡到职业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W・G・莫纳汉说:“面对现代社会的每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通过管理职能的某种方式求得解决”。高校党委要充分重视与支持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这种重视和支持主要表现在舆论支持、资源支持和个工作支持三个方面。舆论支持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良好氛围,要调动一切舆论宣传工具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资源支持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需要学校给予相应的投入,比如进行相关的咨询和考察、组织有关的调研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工作支持表现在直接分管的领导要关注职业化建设工作,经常听取有关辅导员的工作汇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等。

2.合理的组织制度是辅导员职业化的保证

组织制度主要表现辅导员队伍的编制问题上。由于编制紧张,目前辅导员队伍兼职人员较多,甚至出现由在校研究生担任班主任或辅导员,成为管理学生的主力军的情况。因此,辅导员应由目前兼职为主(或过多)过渡到专职占绝对多数、兼职为辅的模式。也可实行导师制,由教师或者干部担任本科生导师,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从而缓解由于辅导员不足而疏于管理学生的现状。这既有利于解决队伍建设中的非职业化问题,又能缓解学校辅导员编制编紧的现状,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3.构建合理的机制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关键

(1)建立严格的辅导员职业选入机制

职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为基础,要像选拔和培养专业课教师那样,选拔和培养辅导员。在选拔辅导员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要结合实际,设置辅导员的从业标准,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建设方面全面考核他们的任用资格,尽可能在思政、管理、教育、社工、心理学、法学等专业领域内挑选,其目的在于以严格的选任程序提高任职资格的门槛,取得资格者必须是优秀的人才。

(2)完善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机制

在实际培训中,要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在高校要按照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工作手册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手册详尽规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方法,它既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管理工作的依据。二是高校要根据本校的规模、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现状,组建起学历层次合理、职称结构均衡的职业建设队伍。并注重对辅导员进行有计划的长期的培训,促使其不断学习和提高,更新思想和观念。三是从辅导员个人的层面来讲,辅导员在自己日常工作中,要运用职业化标准来开展工作。形成“以培训促提高,以培训促发展”的共识,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此外,也应鼓励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以提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实现实践型和科研型的结合,使辅导员工作走上学科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

(3)建立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职业评价机制

一个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这项职业的成就和自身在工作中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则来源于外界对这一职业的评价。考核是科学管理和评价辅导员的重要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特点,重点考察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完成目标情况、工作业绩、业务学习、科研能力等。辅导员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结果,又要考虑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在具体的评价标准上,做到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健全辅导员职称职务评定体系

辅导员工作面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恰当的激励机制能使辅导员满足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并引导这种追求产生有益于工作和学校发展的效果,以吸引具有良好潜质的辅导员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同时,高校可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具体负责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专职辅导员可按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评定职称。辅导员既可以参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专业技术职务,也可参评初级职员、中级职员、高级职员等行政职务。高校应当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利益倾斜政策,以鼓励辅导员认真工作,积极进取。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9

(二)高职辅导员绩效计划与绩效考核指标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基础,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形成岗位说明书则是制定绩效计划的前提。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着重教学、轻学工的现象,往往忽视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仅仅把他们按照行政干部来对待。一些院(校)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使辅导员处在了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下和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院(校)的各党政管理机关都可以向辅导员布置任务,二级院(系)从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又使辅导员承担了众多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工作等事务。这种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不确定,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导致辅导员缺乏规范明确的工作说明,制定的辅导员绩效管理计划不合理,因此很难为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性的作用。关于绩效考核指标,多数高职院(校)仍是从德、能、勤、绩四个主要方面对专职辅导员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明显是沿用老一套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办法,退一步来说即使要采用这种老方法也还漏了“廉”这个方面。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多是引导性的工作,而引导性的工作本身量化就很困难,因此对辅导员考核的指标设计有难度,而且在设定具体量化指标时,也容易陷入过程量化的误区。

二、高职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流程图的设计

在理清高职导员绩效管理相关问题后,依据绩效管理流程,可设计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流程图。高职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流程图设计需注意三项原则:一是绩效管理体系各项内容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的规定,要依法管理;二是绩效管理体系必须能够保留和传承本院(校)学生管理的特色,绝不能放弃严格管理的特色;三是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与本院(校)固有的管理机制相衔接。

三、高职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

制定合理的绩效计划是实现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前提。辅导员绩效计划包括辅导员岗位分析和辅导员绩效目标。在进行岗位分析时,要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针对辅导员特别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在制定辅导员工作目标时,应符合SMART原则,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达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ased以时间为基础。在辅导员绩效计划过程中,院(系)副书记应与辅导员共同制定工作计划,绩效目标的确定是依据目标管理的思想,自上而下确认目标的过程。为了使计划有效实施,辅导员应参与绩效计划制定的过程中,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双向沟通,使副书记和辅导员就这个绩效周期内的工作目标和计划达成共识,并培养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经双方协商讨论的绩效合约表即工作计划。

(二)经常性的绩效管理辅导

经常性的绩效管理的辅导是实现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有力保障。绩效辅导是副书记和辅导员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实现绩效目标,引导他们保持与整体战略一致的方向努力,同时还可以收集绩效信息,为下一步的绩效考核提高依据。绩效辅导可以通过会议等正式的形式进行辅导,也可以通过聊天等非正式的形式进行辅导。因此,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副书记应定期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辅导,总结阶段性工作,指出和分析存在问题,及时修正其工作绩效表现。对辅导员的绩效辅导应列入副书记的日常工作内容,要设计辅导员绩效辅导谈话表,并形成一定的谈话记录。同时,需注重绩效辅导的效率和效果,绩效辅导不是简单的形式化表扬或批评,在总结优点的同时,应着重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辅导员共同商定解决问题、改善绩效的方式方法,并审定绩效计划是否需要实时修正。

(三)科学的绩效管理的考核

首先,要设立辅导员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院(校)分管领导、学工处、组织部、人事处、团委、就业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辅导员的考核工作,包括考核目的的确立、考核指标的确定、考核结果的审定、考核争议的处理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院(校)辅导员考核的相关工作。各院(系)要成立辅导员考核小组(简称“考核小组”)。“考核小组”成员由院(系)分管领导、学工处、团委、就业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具体负责辅导员考核的相关工作。

(四)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

绩效考核结果数据如果仅停留在纸面上,就失去了绩效管理的意义,也难以达到提升组织整体和个体绩效的目标。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可以促进绩效管理不断更新。辅导员绩效反馈就是将辅导员绩效考核的结果通过绩效面谈等方式,传递给辅导员,对于绩效中的优异部分予以肯定,对于其中的缺憾和问题分析原因,拿出改进措施,并且改进或制订下一个周期的绩效计划。对辅导员绩效成绩反馈和面谈一般由直接上级———副书记来完成。对于比较特殊的,学工处长、就业中心主任等考核组织成员也要进行面谈。绩效反馈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事项:一是要及时,如果绩效考核周期结束很久才面谈,甚至下个周期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了,此时的反馈效果就大大削弱:二是在面谈前双方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谈话的目的和内容,有针对性进行谈话,并且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三是面谈过程中要掌握好沟通技巧,反馈应是双向的,副书记等要学会倾听,谈话的氛围应是轻松的,绝不能把面谈搞成训话;四是要牢牢把握绩效管理的目的,要利用绩效反馈来指导辅导员进行下学期的绩效计划。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10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为了收集有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资料,笔者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郑州市、开封市和信阳市几所高校的部分辅导员进行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3%。同时,为了更准确的了解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与20多位辅导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

高校不仅要求辅导员是位思想的引导者,更是生活中的服务者、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心理咨询师,要求辅导员处理学生事务不分巨细。因此,辅导员自身很难进行角色定位,也就很难在众多的角色中获得平衡。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较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二)对前途的担忧导致困惑与迷茫的心理存在

虽说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序列,但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辅导员在科研、职称评定、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一位辅导员曾无奈地说:“年轻教师可以从助教、讲师做起来,有发展前途的最后能做到副教授、教授。而辅导员做了10年,最后只是个老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以管理为主,但在职称评定上却与教师职称标准一样要求,无论你工作是否突出,成绩是否优异,即使是连年的校级优秀辅导员、先进工作者,也不抵评职称中的两篇文章管事。尤其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高校辅导员队伍也不断扩大,辅导员队伍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对着这些问题,辅导员时常为个人前途焦虑和烦躁。调查中,有35%的辅导员在工作过程和生活中时常感觉“困惑和迷茫”,尤其是对自己的发展方向,认为感觉迷茫的占51%。

(三)处于“夹心层”的心理挫败感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极其辛苦,但他们既无专业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亦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可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夹心层”境地,这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和自卑。不少高校的中高层管理者还认为辅导员工作简单,工作替代性较大,不少高校对辅导员较为关心的进修、晋升、职称评定、效绩考核等问题上无具体措施与科学的衡量标准,造成了辅导员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适心理,使辅导员的自尊和发展的渴求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同时学生对辅导员角色的认同感也不高,虽然也觉得辅导员工作很辛苦,对他们的帮助很大,但鉴于辅导员工作的琐碎性,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被看作缺乏创造力的事务性管理人员,加剧了辅导员工作挫败感,心里感到抑郁和沮丧,对工作也失去了信心和动力。

(四)工作强度大,导致厌烦心理的产生

按理说,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超级保姆”,既要抓学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干部培养,又要时时不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他们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还要组织学生活动,抓日常管理和事物性工作,迎接频繁的阶段性工作考核,此外还要经常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连个安稳觉都睡不成。辅导员工作的另一特点是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在调查中,辅导员选择“经常加班”的占71.05%,有时加班的占28.95%,周末一般加班的占63.16%。琐碎的工作使得一些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热情和兴趣降低,进一步还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工作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工作心理疲劳和厌烦。

(五)自身素质不够导致焦虑感

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但学历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难以形成“学术有专攻”的优势。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

此外,广东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80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其他8个因子(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都与全国常模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同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也较高,总体检出率为4.1%,检出最高的两个因子是抑郁和敌对,检出率均为8.1%。由此得出,高校应充分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维护。 转贴于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保健的途径和方法

(一)辅导员自身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消极自卑;要掌握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始终保持一种健康愉悦的心态;要在了解自我个性、心理特点等基础上,掌握一些调控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心情宣泄方式,比如多听轻音乐、多参加些娱乐消遣、体质锻炼等方面的活动,缓解精神紧张,维持心理平衡,适应高压力环境下的工作;要充分利用资源,主动寻求帮助,如求教于有经验的同事,向领导、朋友倾诉,求助于心理专家等,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2、培养爱岗敬业精神,融洽人际关系,不断完善自身

辅导员是需要默默奉献的职业,要始终保持爱业、敬业、精业、乐业的精神。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确保工作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修养,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沉着应对错综复杂的学生工作。

3、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个人思维方式滞后及工作方法的“老一套”密切相关,循规蹈矩和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会加速对工作的厌倦,因此,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勇于实践,勇于否定常、否定旧的经验和没有效率的做法,从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造生动活泼的工作形式。通过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从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控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另外,辅导员还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开拓自身的发展空间。辅导员只有将自我需要与动机调整到进升追求层次上,把培养学生当成是最重要的事,当成自己的兴趣,成为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合理、职业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辅导员,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学校方面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1、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实施辅导员心理按摩

紧张的工作常常带来身心的疲惫,长期的紧张得不到有效的放松与调节,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学校应在端正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的同时,也努力创造条件为辅导员“减负”。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辅导员们开设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并定期组织辅导员们进行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每学期或一学年组织一次全校辅导员外出参观、旅游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辅导员们的心理压力,合理调节情绪,同时也能增进同事间的了解,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及团结向上的心理氛围。

2、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教师的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其实是高校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因为一方面工作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能医却不能自医”往往是很多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尴尬。因此学校可以尝试让兼职的心理专家不定期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或辅导,并且也可以开展辅导员心理自我调适的培训等活动。

3、抓好辅导员的教育,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11

一、充分认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影响大学生政治方向的作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维护学院和社会稳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和工作目的

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我们的工作职责: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党团建设工作;素质拓展指导;贫困生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承担部分思想道德修养、形势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辅导员工作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形式,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的主要模式。辅导员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的稳定与安宁、为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2.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灵活,内容丰富,用一句话总结辅导员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双赢的理念确立我们的工作目标:实现学生与自身的共同发展。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辅导员要给学生以发展性辅导;二是指辅导员自身也要发展,并要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互动。

3.辅导员工作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政治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具有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精神状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互助友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条件:坚持原则、提高素质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贴近性原则。努力提高自身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优良的政治品质,思想上、行动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引导学生时,能做到以理服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即热爱学生工作、肯于吃苦、勤奋工作、无私奉献、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保持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即实事求是、讲究民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精益求精。

2.职业素质: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青年心理学等,具有较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还要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融成一体;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从事“两课”、党课、团课、就业指导等打下基础。

4.从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有较高的情商,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修养及工作能力的综合体现,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多谋善断、独当一面,而且要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此外,较高的情商使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受,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营造和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上主要问题表现在这几方面: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学生部、学生组说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工作中不思考,缺乏方式方法,事倍功半,个别的还导致学生大面积的抵触情绪;有的由于经验不足,业务能力低下,致使阶段具体工作延误,甚至半途而废,损兵折将,打击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的不知如何来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效果,甚至不问结果,唯自我感觉良好。

2.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仍然需要提高。目前许多高校辅导员仅仅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学历层次普遍偏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加之部分老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不够耐心;有的老师敬业精神差,心思不放在工作上;有的素质低下,甚至出口成脏。据调查,有48.89 %的学生对教师师德现状不满,其中很不满意的竟达27.66%之多,高校辅导员素质问题仍然令人堪忧。

3.工作强度大,工作范围界定不清。同一高校不同学院的辅导员其工作量也有不同。按照国家规定,最佳师生配备比例应该是1:200,而我们现在的辅导员老师要负责的学生人数太多,工作很难深入细致进行。按理说,辅导员只负责学生思想、管理工作,可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一些任课老师上课没吸引力,竟然也把学生逃课责任归到辅导员处。

4.缺乏身份认同感是眼下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尴尬”。学生辅导员个人发展存在一定局限,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认同感。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很难为外界所认可,学生工作相比起学术研究,社会认可度不高。

5. 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素质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道德理想价值追求明显呈现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的势态,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冲突与失范,新的形势给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成效

1.学校、社会方面:高校党政应该严把辅导员的入口关,严格执行评价标准,选拔任用素质高、业务精的毕业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特别注意对辅导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辅导员地位,保证辅导员相应的待遇,使辅导员的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同,为辅导员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2.作为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正确的观念: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现;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德育观;树立宽广的服务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观念,坚定信息,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我们的工作导航,适应现在社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

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是一门课程,成为一门专业,作为辅导员自身来说,要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来思考、研究,成立自己的学术团体和专门研究阵地,发表自己的刊物。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清醒地认识到,做人的工作,如同给自己做工作,要慎思善度,做个研究型的辅导员,把这门科学学好、研究好,用科学的理论来为自己的工作作指导依据。

4. 坚持高校广大教职员工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宗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专兼职学生辅导员队伍模式,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协助、配合导师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对每一导师组开展的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评估。同时可以缓解师生配备不协调,保证辅导员工作质量。

5.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要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加强学习,现代社会发展加速,知识量成倍增长,知识淘汰速度加快,教师往往与学生处于同一知识平台上。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应该有超前意识,加强对党政时事的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新事物、新思潮的敏感度与鉴别能力,做一名知识型、学习型的高校辅导员。

6.总结经验,反思教育,激活创造性,讲究工作方法、管理艺术,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总结经验,注重向他人学习,召开工作研讨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例如: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关注大学生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考试成绩,发展新党员,学生干部的调整,评优评先考等考级、考研和就业等,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实际困难,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7.认真做好学生工作,要全身心投入,用真爱关怀学生,用真心打动学生。我们的工作主体是学生,是做人的工作,我们要以高尚的情操感召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主动深入学生班级和寝室,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做工作,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8.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辅导员工作实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辅导、考研论坛、就业指导等活动,使大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老师说的话听进去,提升辅导员的威信,从而提升工作效果。

总之,做好辅导员工作要做到四心:爱心、耐心、恒心和细心;要慎思善度,谦虚谨慎;要有高度责任心和吃苦奉献的精神,要有真抓实干、勤奋工作的作风。辅导员工作虽然辛苦、琐碎,有时还不被人理解,但又是愉快崇高的,我们为学生成长和成功而感动,这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工作的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可植.教师职业道德[M].成才: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

[2]徐静英.浅析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原则及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12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总任务、总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因此。对辅导员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校政治辅导员只有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面前。能辨明方向,站稳立场,才能坚定学生的信念,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当前,组织在我国兴风作浪,企图颠覆政权,并将魔爪伸向高校,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加紧对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渗透。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鉴别力,在做好宣传中央指示精神和认真排查外,还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讲究思想工作方法,努力学习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当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质,紧跟形势,打好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把握其思想脉搏,及时引导疏通,将不良和错误的思想消灭于萌芽引导大学生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专业知识素质

辅导员主要是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日常行为管理的工作在开展集体活动中要寓教于乐,把政治思想教育隐于活动之中。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的知识和一定的网络知识。

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通晓大学生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是辅导员必须努力强化的基本素质。

其次,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并不断地学习、汲取新知识,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不进则退。任何满足和懈怠都会使你落伍。

再次,要了解心理学知识,善于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

最后,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学会运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的特性进行“因势利导”与“造势引导”相结合的教育。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教育进程中,辅导员的工作是繁杂、细微而又艰巨的。很难以正常的工作日加以计量,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高质量、高效率工作的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扮演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所以自身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用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始终保持稳定而积极的良好心境,以稳重、冷静、正常的心态应对各种问题。

四、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应当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需要掌握:

1.丰富的组织管理能力。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地区、不同地出生和成长环境,必然导致性格各异,习惯不一。要把这些个体组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维护校园稳定,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等方面。

员工心理辅导总结篇13

从逼迫型学习到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参与问卷调查的300名学生中,高达208人认为自己目前生活状态颓废,课程内容学习吃力,又没有学习动力,每天生活在自责中,造成恶性循环,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2.来自于就业的压力

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淡薄,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迷茫又无助,不知道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而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而言,家庭对他的期望是特别高的,造成包袱和压力更大。

3.人际交往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看重,尤其是大一新生,十分乐于参加各种学生会、社团以及各种兼职,很多人是盲目参与和跟风,在参与过程中也会带来压力和困惑。也有一些学生在与室友、同学相处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心里压力过大。

4.因感情影响情绪

个别学生因感情事件影响到情绪,甚至有学生因此有自杀念头。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各个学校心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心理教师配备数量也较少,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效率较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发展,学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

二、辅导员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具备的自身条件

目前,高校辅导员选拔严格、条件要求较高,辅导员普遍素质较高,他们在学生时代一般都十分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能力强、政治觉悟高,并且一般都是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和党员,但他们心理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笔者结合自身工科背景和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出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够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良好的心理素质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辅导员自身应具备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辅导员情绪自控能力弱、情绪波动大都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突发问题或矛盾时才能够冷静分析妥善处理,尊重事实,爱护学生。

2.良好的认知能力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全面而又细致的工作,而其中很多工作都是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尽早发现学生问题,并准确根据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等,全面迅速的洞察学生心理世界,及时发现不良苗头,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3.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由于工作性质原因,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接触较多,关系密切,学生出现问题首先都会找辅导员倾诉和解决。为了能够更迅速、有效的给学生提供帮助,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总结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并主动学习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沟通技巧,并在工作中灵活使用。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常规学生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1.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

大学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组成的一个小集体,他们生活习惯不同、性格各异。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只有加强心理投入,加大感情付出,才能让学生对小集体有认同感,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辅导员才能和学生真诚沟通,才能形成和谐、平等师生关系,学生对辅导员才能有亲切感,对集体才有归属感。

2.学会心理换位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辅导员应学会用青年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学生遇到任何问题,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上,辅导员都应学会心理换位,换位思考,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另外,辅导员也应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这样更容易处理问题,也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才能更好的进步。

3.开展生活辅导

生活辅导旨在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活习惯和规范,能够适应社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在人生路途中能够选择意义的生活,又称人格辅导。辅导员对学生的生活辅导包括两方面,为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情绪辅导是指让学生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学会适当的发泄情绪。社交辅导是指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建立正确的社交心理,从而学会社交。同时,辅导员也应主动联系专业课老师、班主任,联合多方力量协同育人。

4.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