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用13篇

课改篇1

二、班主任应成为学生思想发展的领航员。

要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授课一尘不变的做法,给学生思想、情感、想象的自由。班级活动,班主任应是行船的舵手,画龙点睛,指明方向,把更多的空间、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争论,有不同的立场、看法。班主任应无条件地、真心地倾听学生的意见,适时、适度地呵护、矫正和培育,从而让学生形成平和健全的人格。

三、班主任应成为学生学法改革的指导员

课改篇2

Peng Dakai

【Abstract】Is just like flashes by, the class changes carelessly the calendar crossed for five years. A group walks,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change follow throughout. Yes, our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unceasingly grow in the exploration, moves toward maturely together in the change. Now turns head the class which has a look at us to pass through to change the road, is similar to the cocoon transforms the butterfly to be ordinary, although has the pain, but when this butterfly dances lightly time, unexpectedly like this beautiful moving.

【Key words】The class changes; Growth; Mature; Harvest; Insistence

光阴似箭,转眼间,课改五年悄然而过,在这课改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化”。因为我们全体师生一同在变化中不断成长,一同在变化中走向成熟。现在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课改历程,如同蛹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一样,虽有痛苦,但更多收获的是幸福与甜蜜。

1 在“探索”中成长

在课改前我已有16年的传统教学经验。对于自己的课,我非常自信,同时也为自己取得的这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并且是一遍一遍、乐此不疲地实施着传统的那一套教学模式。那就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课堂上至始至终由教师操纵学生,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质量勉强上来了,然而学生的素质、能力下去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发展被扼杀了。现在通过课改,我的成绩仍然遥遥领先,但有所不同的是,我的课堂却变得开放了、灵活了,更有活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师生关系也变得特别的融洽了。应该说我们的课改是在探索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也很吃力。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课堂教学先后经历了四次改变,才有了今天的“四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改五年间我先后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角色的转换》等书籍。此外,我校先后还邀请了很多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座谈,他们的教育艺术令我钦佩;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催我奋进;他们对学生的爱与付出更令我感动。在与名师大家们的学习、交流中我的精神生命在不断成长着!

2 在“实践”中成熟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它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1]

在课前准备学案时我要求自己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能力。为了上好一节课,我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查学生已有经验,从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然后,我会关注教材,看看例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这样呈现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研究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有思维价值,哪些知识可以延伸。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我经常要预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展示我会耐心地倾听,不轻易的打断他们的讲解,也许他们的表述还不够流畅,也许他们的语言还不够准确,也许他们的想法还比较幼稚,但是我会给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及时的点拨纠正,偶尔也会装糊涂和他们一起争论,也会向学生坦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偶尔考虑问题的不周;更会感谢学生及时指出我的错漏之处。我和学生一同享受着这份平等、宽容、和谐,享受着思考带来的乐趣、享受着友谊与信任。

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见的一堂真实而又让人深思的课例:

在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结果大大让我出乎意料:

例:计算1-2+3-4+5-6+…+2005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种解法:

解法一:

原式=(1-2)+(3-4)+…+(2003-2004)+2005

=-1×1002+2005=1003

解法二:

原式=(1+2005)+(-2-2004)+…+(-1002-1004)+1003

=1003

我特别得意解法二,相信学生是不会发现的。

上课了,我把此题的任务分配给了第8组,因为这一组的学生特别爱动脑。如愿以偿,解法一学生完成了,我暗暗得意,你们喜欢动脑终究还是没有发现解法二了,呵呵!正在得意之时,这一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发言了:“老师,我们组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我的心一紧,不会是解法二吧!我急忙说道:“说说看呢。”我的担心终于兑现了,他们的另外一种解法就是我的解法二!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学生展示下一个题目了!正要继续时,第5组的同学又发言了:“老师,8组同学的两种解法虽然不错,不过我们组还有一种解法应该也很不错的。”我有点发呆了,还有解法吗?我带着可疑的语气说道:“那你们组上黑板来解给大家看看呢。”他们组的值日组长自信的走上台面带微笑的写出了他们的微妙解法:

解法三:

原式=1+(-2+3-4+5)+(-6+7-8+9)+…

+(-2002+2003-2004+2005)

=1+501×2

=1003

我感叹了!合作学习太有魅力了!

更让我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第3组的一个同学大声叫起来了:“老师,前面三种方法太复杂了,我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这次我是真的发呆了,真的还有更简便的吗?我带着根本不相信的口气说道:“说说看呢, 让大家也享受一下哟!”这个同学上台大笔一挥写出了:

解法四:原式=1+20052=1003

当时我愣住了!难住了!我在台上手足无措,无法解释、无法给学生作出肯定的判断!此方法是巧合吗?此方法正确吗?

我只好在学生面前谦虚了:“同学们,对于解法四,结果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做呢,等老师下去和其他的数学老师研究后再给你们讲解好吗?我们继续来展示下面的题目吧!”……

这堂课表面上看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乱了我的课前预设,但是从这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触很深,在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学生很有潜质,只要老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2]

3 在“思索”中收获

在参与课改的五年时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具有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意识和反思能力。

我更加理解到了“真正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感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必要性、艰巨性。任重而道远,我将把科学探索贯穿于教学始终,与学生共同发展。[3]

我更加感受到了教师的“引领作用”的深刻含意,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点拨恰到好处,能够自如的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当堂课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的理解要有一定的高度,要求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引导者、启发者、点拨者、评价者、激励者。

课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改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我们才能适应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加之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想的、可塑性比较强的、活生生的大小孩,因而我们面对的工作是千变万化又是单一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改就两个字“坚持”,我相信只要有了“坚持”,我们的课改一定会获得成功,并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9页.

[2]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数学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49页

[3]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初中数学卷.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49页

[4] 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课改篇3

2.从教教材到用好教材。这一转换的切人点就是要充分挖掘教材,归纳总结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用好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这个环节我的具体做法也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体验成功人物的生活,展示良好品格;二是再现典型人物的形象,培养良好的性格;三是利用典型案例人物,增强法制观念。这三步的实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学生不仅动口,而且还开始动手、动脑,最终在典型人物的真实再现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这个环节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知道了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

课改篇4

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教师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仅仅是要求学生按照已有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把实验重复而已,这样“听实验、背实验”的教学,不仅达不到实验本身的目的,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些目的,只要适当改变实验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物理实验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实验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从这几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途径──勇于质疑、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大胆提问猜想。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如:“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等。通过猜想可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实验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对于可以验证的问题可以动手操作。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改篇5

东北师大博士生温恒福先生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 “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是其中重要一条。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曾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      为此,一些气壮山河者提出取消考试,历史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十年浩劫就有整整五年不考试上大学,造就了白卷先生张铁生之流的蠢材,此举对当时的整个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沉重而惨痛的。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后者较前者更不可测量,综观现行的大部分考试还是倾向于前者。而且,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无论在授课方式还是授课方法上都在用老一套,捧着“新经”念“旧经”。原因何在,课程改了,评价依旧,考试指挥棒在作怪,导致了课程改革落实工作举步维艰,考试成为阻碍课程改革的樊篱。因此,考试改革,特别是在试题设置上要有意识地增进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察。      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并没否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二者不是两块,而是一个整体“素质”。为此,试题的设置既要考虑到前者又要关注到后者。对后者我们已有丰富的经验,前者是我们思考的难关。我们可做如下的尝试:打破“一锤定音”采取多次考核或者给一次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多次重考权;打破单一的“全国统一考试”给地方甚至是大学适当自主选拔人才的权利;打破“单一试卷”而要兼顾考查综合素质,例如,除笔试外,可以将试题安排在竞赛、游戏、制作、合作探究、创造发明、交际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甚至注重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试卷,供不同考生选择;打破“一人一卷”,出合作性考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考试。等等做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课程改了考试也需要改,两者都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加强考试制度评价改革迫在眉睫!(网友:王鹏飞 王秋娟)     来源:人民网 2003年5月29日        

课改篇6

(www.diyifanwen.com 教育整理)

 二、认真实践,探求发展

      基于思想观念的提高与转变,我们对课改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实施课程改革是挑战也是机遇。说是挑战,是因为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要实现课程目标,必须进行认真学习和认真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说是机遇,是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实施新课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具有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的事情,我们理应肩负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我们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以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

     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

     2.课程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的选择。课程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五个学习领域”有机地进行渗透,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做好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基本反映“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

      实施新课程,首先教师要转变教书匠的形象,要学会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和开发者;其次要转变教学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角色转变;第三,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

      (1)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

 依据“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来制订教学计划,按人教版教师用书选择好内容;

 编写教案时将目标转换为可观察性、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

 要进行课的设计;

 要上好课改课;

 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要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要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要进行课后反思

       (2)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我们在XX年9月建立了课改学科中心组,中心组成员来自各校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年轻教师,中心组成员的主要任务是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发展。我们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以达到以点带面,重点突破的作用。如上学期我们中心组成员陈志军、黄冉、叶浩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课改公开课,较好地传播了教师角色转变、如何编写教案以及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课改理念。来观摩的教师的共同感受是这几节课很有创意,解决了他们在实践中不能有效跳出原来教学模式的难题,起到了示范作用。第二学期在全市四城区开展新课程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用课程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选择方法,真正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课改深入开展。本学期教育部课改中心组到我市检查课改工作时,观看了一节体育课,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3)形成制度

 学习研讨制度,我们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发展的做法,首先是制定学习、研讨制度。每月的单周五上午为课改中心组学习时间,一年来人人都能坚持学习,学习内容丰富多样,有理论知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实践探讨等,在学习时间上得以保证。 共2页,当前第1页1

 任务制度。每学期初,中心组选择突出问题,由中心组成员承担任务,结合学习,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管理制度。中心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管理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平时大家相互沟通、交流、相互促进,起到相互管理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制度(如学习情况、完成任务情况、建立教师成长袋等等)。

      三、实施新课程产生的变化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1)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如教师行为的变化,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在启发、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民主、动态、和谐、互动,教师能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

      2.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1)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权,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如主动探究、主动与同伴交流、互相帮助等)。

      (2)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主动关心集体、关爱同伴、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

      (3)教学过程中,学生态度、情感得到充分展示,在小组及全班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功体验。

      3.积极开展发展性评价。

      (1)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过程评价能客观地体现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课改篇7

“东辰大课改”从课程出发

课程作为一种社会性价值活动,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实施大课程教育。大课程体系包括:大目标:认知+能力+情感+精神+身体;大教育:全域+全面+全程;大空间: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学生个性课程+家庭课程;大纵深: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大样式:圈养式+游牧式+自育式。

从课程建设的核心工程抓课改 学校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校本资源教育力;校本课程品牌化,创造品牌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家庭化,创设立体教育模式;学生课程个性化,开创魅力个性教育。

加强课程领导力确保课改管理畅通 课程领导力包括课程价值的理解力等。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相关部门制定了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方略,但这只是课改的初步工作,最核心的还是执行力。为了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和优化课程管理,东辰国际学校建设了学校、学部、学科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位一体”的课程实施目标管理体系,全方位确保课改执行力落地。

走进“三环四步”开放大课堂

高效课堂,是现代学校竞争的根本 学校竞争最终是课堂的竞争,是课堂效益的竞争。因此,学校应努力建设适应自己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满足四个条件:第一,要构建学生主动乐学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第二,要构建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服务的课堂,全面培养综合能力。第三,要构建适应中、高考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第四要构建适应规范办学的课堂。

创设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 第一,从课堂变革的核心发力。课堂变革主要在结构上贯彻国家课改理念,内容上建立课堂目标体系。第二,拉开高效课堂帷幕。“三环四步”开放大课堂四步导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学为主体、动为主线、练为主攻、思为主旨、教为主导。第三,建立个性化的模式群。模式群由学段模式、课型模式和分科模式组成。同时允许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力。第四,将学校的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自发课堂行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实施“三引领、三带动、三保障”为核心的“三三三”管理工程。

气质、价值、文化,铸造课改品质 “三环四步”开放大课堂的气质、价值和文化主要体现在科学的课堂,即课前、课中、课后,自学、探究、提升以及学交导练螺旋上,全方位、大布局、层层推进,不断提升知识的宽度、高度、效度和深度,让学生能力在现代科学课堂上得到彰显;体现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自主课堂,全面尊重学生的思维特性和学习规律;体现在减负提质和目标统整的高效课堂;体现在尊重主体和自由对话的人文课堂;体现在思维张力和生命狂欢的开放课堂。

发展性德育,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五大价值诉求”激发德育活力 德育乃国家之命脉,教育之根本,所以必须全面实施发展性德育。发展性德育倡导“五大价值诉求”,体现了“五个必须”: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生活;德育必须服务和满足于学生的根本利益;德育必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德育必须从基础入手;德育必须重视实践体验,实现实践、生活和体验育人。“五大价值诉求”既尊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切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既带有策略性的德育原则,又有效激发了德育活力;既是东辰德育的价值追求,又是对整个教育德育体系的有益探索。

课改篇8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我认为复习课更要改革。复习课改革正是课堂改革的延续和善后。课改后的复习课不仅应该让学生学会复习,掌握复习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更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觉悟、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复习课上,我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尝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复习课。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前准备

1.提前布置,人人准备。

一般我提前一两天布置任务,告诉学生下节课要展示的内容,要求人人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这样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准备。实际上课前的准备就是一个自我查漏补缺的过程。有了充足的准备,课堂展示才会充分,才不会因仓促而流于形式。

2.提前列出复习纲要。

第一次尝试复习课改革时,应该给学生指明“方向”,也就是课堂上需要展示哪些内容。如果不列复习纲要,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漫无目的的复习既浪费时间,又降低复习效率。我给学生列出的复习纲要很简单:①知识网络。②重点知识。③谈体会。复习纲要在第一堂复习课时需列出,时间一长学生熟悉了复习“套路”后就不要再列出了。

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把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并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文明交往礼为先》这一节时,王晨同学构建了知识网络:

短短的34个字既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节重点知识,又搞清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当时我看到下面许多同学做起了笔记,看得出同学们很欣赏她构建的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部分就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哪?如何解决?可以举例子、讲故事、引用名言等,达到加深知识理解,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效果。例如复习课上王琛同学在展示《交往讲艺术》强调要“学会倾听”时引用了狄斯里广为流传的名言:大自然赋予我们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这是否在暗示我们,上帝只希望我们讲出听到的一半呢?如果每个人都能像上帝希望的那样,多去倾听,这个世上也许会减少许多纷争。生动的名言让人记住了倾听的重要。同样他在展示“学会表达”时讲了一个幽默故事:有个人请客,看看约定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客人没来,心里很是着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几位客人,愈发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密的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让他们走的啊!”这个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样的复习既快乐又印象深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看到大家快乐的样子又多了一些自信。

谈收获环节其实就是起到“小结”的作用,用简单的话语概括出思想上的认识、感悟,以及今后如何做等。

二.课堂实践

1.每位学生展示内容以一小节(一个框题)为最佳。由于时间有限,也为了让更多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内容要少而精。以一小节内容来展示,不仅能保持知识的系统性,还能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

2.以激励表扬为主。刚开始实行时,许多学生胆怯,不敢上台展示。这就需要老师多加鼓励。记得在151班上第一堂复习课时,我鼓励的话说了“一箩筐”,希望有人能主动上台,结果没有说动一个人。我只好“强迫”优秀学生郝新杰上台展示。他展示时有些扭扭捏捏、磕磕巴巴,表达也不是很准确,但为了鼓励后面的学生勇敢上台,我把他的小毛病都“忽略”了,抓住他的“亮点”大力表扬,夸他勇敢,像个真正的老师,勇于向同学们发问,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并带领同学们给他鼓掌。有了前边“榜样”的力量,后面的同学就不用“强迫”了,陆续争着上台展示了。

由于时间问题,每节课不可能人人上台展示,而对于在台下勇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也加以大力表扬,夸他们听课认真,回答正确。

3.台下学生“挑刺”补充。“挑刺”补充环节是我在实践中临时补充的一个环节。刚开始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勇敢地走上讲台,无关紧要的小毛病都可以忽略不计,但是遇到一些“原则性”错误就不得不说了。要在过去我都会“亲自出马”纠错,那天一位学生展示完后,我灵机一动,对台下学生说:“你认为他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谁来给他挑挑刺呀?”结果许多学生指出了他的不足之处,并做了必要补充,还帮他纠正了一个错别字。增加了这个环节,我发现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4.展示采取“强迫”与“主动”相结合。对于一些一节课一次都没有主动发言及心不在焉的学生可以进行“强迫”法。课后同他们谈谈心,问问原因,问问他们有无做好准备,下节课主动上台怎么样。多关心多激励这些“不被关注”的学生,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课改篇9

课余,在办公室。同班教学、英语学科的王凡老师冷不丁问了我一句:你跟学生讲地震了?愕然数秒,方想起来刚刚在一个班讲过的《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课。根据课标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因此,教学中必然涉及对李四光作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的介绍与学习。而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紧扣课标,并结合教材课后的“本课测评”(①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杰出成就?②李四光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于是,我对作为教学重点的李四光的主要贡献作了如下处理和表述――

李四光的主要贡献:

(1)科研成就(学术贡献):

①在地质力学领域: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

②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创立蜓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中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

③在冰川学研究领域: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2)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①地质力学的运用――

A.勘探石油资源:相继找到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江汉等大油田,了西方国家的“中国贫油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B.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C.预测地震:有利于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②冰川学的运用――

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而王凡老师所问的“地震问题”就在其中。原是我向学生介绍李四光的地质力学运用的过程中,提到了李四光的中长期地震震中预测,尤其还提到未来可能在河南境内如豫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当时学生的课堂反应相当强烈。只是没想到,学生对此问题的讨论居然“惊动”了英语老师!

[课后反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强烈反应,甚至如上述案例中延伸至课下、其他课堂的讨论?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存在就具有合理性。从合乎情理的一面来理解,我们的学生是关注生活的,而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之发生有机联系之时,发生共鸣实属当然。

但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所表达的,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东西,甚至是存在争议的,引发学生的强烈反应,那就要审慎以对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宣传教育工作的号召,结合这一教学小结似乎有些“唱高调”,但起码为师者,不能误导学生。

[改进措施]

考虑到学生对“地震问题”的强烈反应,之后另一个教学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突显课标要求和解决教学重点的大前提下,将李四光预测地震灾害的知识点作为一个开放性话题作了拓展与延伸:首先,地震是可防可测的,这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发展和增强;其次,地震离我们也并不遥远,这恰恰要求我们思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人生命题,好好把握生命赋予我们的每一天;再次,科学的世界奥妙无穷,等等。

[心得小结]

历史课堂上的一个“小问题”,课下却成为惊动其他老师的“大问题”!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这是否意味着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历史必然?

课改篇10

一、内容编排体系的区别

旧教材遗传变异内容设置在必修第二册,是在必修第一册生殖发育知识的后面,单列的一章“遗传和变异”,其中第一节内容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遗传的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然后是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单列一章)。新教材的此内容是一本书,编排体系分为7章,依次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包括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第三章为基因的本质,包括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DNA的复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第四章为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五章为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第六章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包括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七章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教材编排思想理念上的差异

旧教材强调的思想是知识的体系,以知识的结论方式依次呈现相关内容,更注重的是如何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关的知识,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明显的特点是很直接地告诉学生,使学生理解掌握,旧教材更强调的是传授,学生理解掌握所传授的知识并形成体系,然后学会运用。比如,旧教材的遗传变异一开始便告诉学生DNA是主要遗传物质,DNA是生物有机大分子,接下来让学生知道DNA分子的结构、如何传递遗传信息即DNA的复制,DNA是遗传物质能控制性状,如何控制性状的即基因的表达(此为遗传的物质基础),然后才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告诉学生生物界的遗传规律,雌雄异体生物特有的遗传现象伴性遗传。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再告诉学生使其知道变异的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遗传变异知识体系形成后,传授学生有关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知识,最后是生物的进化。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思想更加体现了“探究―结论―再探究”的思想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历程来进行编制的,每一节均以“问题探讨”引入新的内容,以实验或事实提供证据得出结论,强调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技能,强调结论的同时更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也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自参与探究,不管是理论上的探究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亲自思考并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告诉学生要知道哪些知识和通过探究思考后得到哪些知识、体会,后者更为重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及能力,也易于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被动地接受知识肯定显得无成就感也无乐趣。

孟德尔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揭示出的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被科学界普遍认定后,遗传学就迅猛地发展起来,新教材的第一章为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的标题名很科学,尊重科学历史,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后人把其改称为基因,这比旧教材的标题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再用孟德尔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更科学。孟德尔用一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假说、验证得出有关的结论(略),再分别用两对相对性状作杂交实验,分析提出了有关的结论(略)。然后从细胞学的研究角度进行分析(旧教材的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是在遗传学之前就已传授讲解),发现生物在传宗接代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有规律、亲代与子代的染色体保持恒定。即减

数分裂和爱情作用。萨顿等科学家大胆地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后经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果蝇作杂交实验,由于特殊的性状与性染色体的关系而得出结论,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此基础上引出伴性遗传。已经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基因是什么物质,有何功能呢?从DNA是重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DNA复制,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且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得出基因与DNA的关系即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即基因的表达,只有基因表达后才能控制相应的性状,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存在的,引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知识为生产力服务,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这方面体现了知识的运用,最后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及物种的形成,这种编排方式充分地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问题―探究―结论,新问题―再探究―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中的做法及思考

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学前,用一节课的时间把目录所列的知识和编排的思想理念,即为何这样编排给学生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形成一个粗的框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新教材编排的思想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上新教材时还按照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比如,在减数作用和受精作用一节内容时,就过早地把DNA的数量变化进行讲解传授,而DNA的数量变化应该在后面的章节讲解,学习DNA的复制后学生自然明白。有的甚至干脆把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打乱,完全按照旧教材的老一套知识体系进行知识传授,这很明显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教师倾注于知识的传授,不断地尽可能地灌注更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作为必修教材而言,应更加注重能力和方法,必修课本知识相关的知识不能加得过多,更不能过深,这样不仅偏离了重心,而且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使学生可能惧怕而退缩,这种做法在短期效力可能不错,通过加补、反复练习可能在平时的考试中能体现出一些优势,但从长远来看、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是错误的,这无形中又重走了老教材的路,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堂前15分钟左右交给学生,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预习(大多用课本的问题探讨、本节聚焦为目标进行)这个预习实则一个粗探讨研究的过程(由于学生其他学科的作业布置相对大,没有预习的时间和习惯),有些教师一上讲台便开始引入、讲解,由于学生对有关的知识非常陌生,更谈不上探究,通过预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探究以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这样就达到培养的目的。本书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最典型的有:假说演绎法―以孟德尔的豌豆实验为例;类比推理法―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建构模型法―DNA分子的结构,这些方法的传授理解远比知识的传授理解重要得多。

四、反思与困惑

课改篇11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课改篇12

孔子和曾子都是一代圣贤,但谁能料到一个为师,一个为生的他们竟是一对知心朋友。他们的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们称道,今天这一幕也到了我们身边。老师,既是我们在求学路上让我们学会认知的导师,也是一位能让我们倾诉心声的益友!

课改篇13

课堂教学是知识内容和其语言形式的统一表现,知识的科学性决定了语言的科学性,所以科学性是各科教学课堂语言所具有的根本属性,而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在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长期以来,由于受数学的所谓“逻辑严谨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偏重逻辑演绎,误以为“精确、严谨,符合逻辑要求”的语言就是唯一科学性的数学教学语言。实际上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既要讲究严谨的逻辑演绎,又要适时的穿插能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猜想、类比、归纳及洞察领悟等活动的非逻辑的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数学,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

2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数学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数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评价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通过恰当的生动比喻、通俗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比较好动,对于每天一堂接一堂的45分钟的课而言,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科学证明:人在一种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效率是最高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但是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教师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应与无聊的耍贫嘴区分开,不能人为的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更不能滥用幽默去讽刺、挖苦学生,这样就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要讲究一个“度”,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及获得知识的愉悦。

3课堂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现在的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都需要教师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内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特别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呢?我认为:只有教师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把话说得更加明确,更加有力,还能帮助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说话的感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让学生感到亲切。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就马上走到他的面前,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他的意见,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还培养了他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他感到亲切,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激励他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语言还可以与眼神相结合,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维系着双方思维的感知通道。例如,教学中如果遇到内容的不同叙述方式,问题的不同解答策略,应用的方法多样化等问题。教师就应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想知道它的答案吗?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同时用眼神不时的对全体学生扫描说:“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办法来,请试一试!”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而不是“被冷落的人”,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促使学生有更大兴趣去探求新知的奥秘。同时,教师可以用严厉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学生,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