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实用13篇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

一、《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目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必修课,包括英美两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庞杂,信息量大。该课程对于掌握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质都发挥直接作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其庞大的体系和细碎的知识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概况》课程采用主要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和问题都极其明显:首先,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甚至,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创新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主导,基本上互动环节没有特定的教学设计。

其次,该课程易于过渡成泛读课。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信息量极大,需要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花费时间来进行阅读,虽然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但是知识点的掌握容易被忽略。最后,不同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阅读基本上全是英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更不用说一些语法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自行掌握。这些问题使得《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掌握坚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基本状况有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题型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来维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意图,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行为,同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丰富理论知识,确保自主学习的方法的持续完善和更新,达到具备自身良好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凸显学生的能动作用,能较为有效地启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的平台,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之上发现可能的问题,探寻知识点,学会必要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习的习惯,以便激励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问题型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突破精读课程教学中惯用的逐段讲解的模式束缚,紧紧围绕与文中内容有较强关联的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鉴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并且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目的性地遴选一些与本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给予学生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被动的过程,变成了自主探寻的积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科学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问题型教学的优势在于:

(1)问题型教学可以创造问题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能动性。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知识之门的钥匙。

(2)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留有空间,使学生在用思考填补思维空白的过程中,产生启发式思维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不经意的“填鸭”,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生搬硬套。唯有化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氛围。

(3)“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问题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课下学习兴趣激发的紧密结合,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因此,问题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解决很多现存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任务。此外,以授课内容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构架教学活动。结合问题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给出问题,激发思考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问题型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提出若干问题。如:了解各国国情知识时,提问学生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区别。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研究比较;面对复杂的美国地形地貌,可以提问最长的河和最高峰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没有目的地去阅读。

(二)解决疑难

此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较强的倾向了解新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划分任务组,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分组,使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问题型任务。学生在此环节,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协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

(三)总结和巩固

此阶段完成总结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启发学生时,及时察觉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立即做出适当调整。同时,对于学生给出的反馈,教师还应做出适当与准确的评估,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在完成任务后,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可以使以后的教学活动任务更加明确,相关课堂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以及团队意识的养成。总结的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完成,同时,教师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教师的积极评价布置课下的任务,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点。

四、结语

《英美概况》课作为一门以相关知识量极大、范围极广的课程给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承担并保质保量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运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步骤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参与的“问题意识”,探究他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的优势,并结合我国的相关方面取长补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思维,架起与各国文化实现积极交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王淑芳.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概况教学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6).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2

一、《英美概况》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强,然而中西方在文化、礼仪、交流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将失误降到最低,顺利完成交际,对《英美概况》课程的学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英美概况》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其总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英、美、澳、加等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概貌、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概况、科学技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扩大知识面,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该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知识的输入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知识,为其他英语课程的学习,尤其是英美文学和报刊选读课程奠定知识基础。然而,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先已准备好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并没有取得事先预定的效果。因此,如何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许多教授《英美概况》课程教师的共同愿望。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分析该课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索性地提出了几点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英美概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伊始,笔者开始承担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对学生做了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学时问题

《英美概况1》课程即对《英国概况》学习的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周完成。而概况课内容繁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每周2学时的学习并不能触碰其内在。与此同时,每周2学时的教学进度稍显过少、间隔过长,容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连贯掌握,尤其是对英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为明显。英国历史上王朝和国王众多,而且国王即位的顺序并不像名字一样按顺序排列,如JamesⅠ,CharlesⅠ, CharlesⅡ,JamesⅡ,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将教学进度由每周2学时调至4学时,提高上课的频率,进而有助于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二)使用教材问题

目前,各所院校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但以下几本教材使用的范围较广。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肖惠云教授所著的《当代英国概况》,该书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并且各章节所提供的数据、图表、影像资料均为最近几年所统计的数据,使同学们对英美经济数据的增减、人口的变化、各产业在社会中的分配比例等都形成了直观印象。但该教材并未涉及英国历史知识,英国历史悠久,自石器时代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一部漫长、悠久的历史教科书,对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美国的历史章节起着铺垫作用。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奎武教授所著的《英美概况》、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来安方教授所著的《英美概况》,这两本书各章节划分明确,内容详细且完整,尤其是张奎武教授主编的书籍,无论是从内容和难度层面上看,都非常适合学生阅读。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笔者在备课时将三本教材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内容,又了解了最新的发展趋势。

(三)学生文化基础问题

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而初、高中的学习目的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主,故都是机械性的、照抄照搬、死记硬背,没有将相关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导致了同学们的厌学心理比较严重。Sprattel al(2002)指出,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而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应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在动机,提高知识储备,从而利于专业课的学习。

(四)心理因素问题

生活在科技信息爆炸、媒介高速发展,我们时刻都被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包围,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储存在大脑中。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如果教师不说的话我们可能不知道,但如果教师讲解的话我们便知道,知识或信息图示已存在大脑中,只不过没有被激活。这样一来,同学们便认为该课程自学便可,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也有部分同学对某些章节内容只知表面,并不深知其内在,也认为自己对该知识点已掌握,慢慢便放弃了对该课程的学习。

三、改进《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院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一本教案、一根粉笔、一个水杯,从头到尾像说评书一样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像鸭子听雷一样,教学活动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新教学方法的日益增多,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religion这一章节时,课前可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如:what are the five main religions in the world? Who is Jesus? What is the Easter Day? What are the Easter presents? Why do we give them? 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或课外读物等方式找到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加以指导,由被动变主动,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活动的主体。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再精彩,也很难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通过对所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笔者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对图片、电影、录音等传媒方式较感兴趣,对文字表达方式稍显抵触。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视听设备完美呈现声音和图像,丰富的内容、真实的图像,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事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例如,在讲述美国地理自然状况的时候,通过图片对美国的河流、山脉进行讲解,方便学生记忆其地理位置,同时通过视频的播放欣赏这些山脉的旖旎风光,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在讲解英国王室的时候,教师可找些图片供大家欣赏,同时还可提供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结婚的录像供大家欣赏,播放《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著名影片,不仅了解王室的历史和生活,还可以了解英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

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学习一些社交礼仪、文学等通俗易懂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presentation为形式向同学讲授内容。不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提高了同学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演短剧的形式,模拟西方的婚礼、法庭等现场,使同学们置身其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即使最新版本的教材也很难将这些最新资讯囊括其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一味重视书本知识,应该将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且与该课程有联系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如我们在学习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时,可将目前在任的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总统奥巴马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其竞选方式、基本立场,并结合各自的电视演说和电视辩论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五)注重课外知识的积累

课内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和讲解的知识必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途径之一――课外时间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定期举办讲座。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邀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者为学生举办讲座,介绍其在海外的所见所闻、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与外教、留学生进行交流。将外教、留学生请进课堂,与学生就某一章节或某一话题进行沟通,各抒己见,拓宽并转换学生的思维方式,用英语进行交流,学以致用。

3.指导学生阅读原版著作。传统的书本资料是知识的最好来源,而原著堪称最佳来源,读者能从中感受当时故事发生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思绪。如在讲解美国南北战争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乱世佳人》名著,体验一个家庭由富裕变为贫穷的过程,感受黑人奴隶被农奴主任意蹂躏的残酷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当时社会的信息。

四、结束语

《英美概况》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强、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的课程,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大量的时间广泛地搜集资料,通过视听说等多媒体手段及各种活动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树立自信心,以正确的学习态度来对待该门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习得语言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27.

[2]来安方.英美概况[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3

    英美概况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向学生介绍英美两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科学、宗教、教育、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的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英美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发展史,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信息量大,涉及面宽,内容纷杂,在教学中难免遇到困难。有些高校直接聘请外籍教师讲授该课,但多数外籍教师只是随便挑点本国的节日、风俗、趣事给学生泛泛而谈,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结果如蜻蜒点水,跑马看花。中国教师在讲授这门课时,能够注意中西差异,课程思路清晰,完整,系统性强,但同样面临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年,笔者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感觉本来很生动的一门课变得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己成为迫切之需。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性

    目前在我国大学里,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依靠教材讲解为主,学生阅读为辅,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趣味性、实用性。因此,造成了教师机械的讲,学生被动的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这门课程看作是一门泛读课,学生也把这门课程看作是可有可无的扩展词汇课、增大阅读量的阅读教材,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这门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地位。一只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得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无法大量地、生动地、多渠道地向学生传输信息;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也很难集中精力听课,半年学习之后,对英美国家的整体形象仍然比较淡薄和模糊,并,l,对英美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的了解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针对在山青院中进行英美概况教学出现的各种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课教学。

    三、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英美概况教学

    英美概况课程由于反映的社会背景知识颇多,内容又分散。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课堂讲授以外,教师可以利用audition,powerpoint,flash,ausware,绘声绘影等软件制作文本,动画、音频和视频,借助电脑投影设备和幻灯片相结合等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英美概况抽象的概念形象化。powerpoin软件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笔者从当代大学生学习英关概况的实际困难入手,同时依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选用了powerpoint中适当的媒体形式辅助该课程的教学,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的途径,它可以综合调动现代教育技术参与,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把难以理解、不易讲清或不宜用板书表达的内容生动直观地表达出来。

    (1)文本。文本是进行概况教学的主要媒体。概况课内容纷繁复杂,信息量大,大量的使用板书费时费力,严重影响教学进程。而多媒体文本的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在文本内容制作仁,要注意文本的页面设计要清晰,简明,字体适中,便十阅读,重要的内容可借助加粗,下划线,或醒目颜色标出。文本的使用最大的好处在于解决了板书费时费力的问题,减少出错。例如讲解英国历史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收集英国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后呈现在名媒体课件上,大量的信息传播在普通教室是难以实现的。对于一些专有名词的介绍,有了文本的提示,更加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图片。从对教师的要求来看,《英美概况》课程涉及主要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力要强,更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另外,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海外进修或考察的经历,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因此只能根据书本向学生描述英美国家的情况,但是任何详细的描述都不如图片直接、生动。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看世界的途径,这对于英美概况教学作用尤为突出。一幅图片的信息相当于几千文字,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联想力,给学生留下深刻、逼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英国高等学校的剑桥三一学院,康桥时,可从网络中选取图片,这比教师单纯空洞地描述要生动形象得多。真实的图像通常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弥补文字、日头表达形象性差的不足,加上教师对图片进行恰当地讲解,学生将得到清晰的概念,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音频。音频作为一种媒体有其独特的不能取代的作用,使教学锦卜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在介绍英美国旗和国歌时,可以播放英美国家的国歌;讲解美国总统选举时,可以选取著名的总统就职演说进行播放;在介绍美国音乐时,可播放如“爵士”、“布鲁斯”、“摇滚”等有代表性的音乐,进而再总结出不同音乐的特征。通过这种音频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疲劳,心情愉悦,这对于学好英美概况课程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4)视频。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学生阅读大量原版文献或欣赏原版电影、纪录片等,因此视频作为一种表现力强的媒体形式变得不可或缺。根据英美概况课程的特点,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使用了一些视频资料。例如《空军一号》可以让学生对美国总统的座驾及对美国国会的权利分配等有所了解;在讲解英国女「时,可以播放女主庆生阅兵的短片:讲解历史时,可以适当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之英美篇等。在选择视频资料时,其一,要注意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其二,要注意长度适中,既能说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过多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故可以用绘声绘影软件对视频进行适当的剪切,以期起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4

[收稿时间]2013-05-14

[作者简介]徐志伟(1979-),男,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化。

英美概况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以讲授西方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老牌专业课程,该课程传统的重要性地位足以说明其在高校英语文化知识传输方面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本教育观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更是教育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英美概况教学模式改革也应遵循人本教育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

一、人本教育观

人本教育观认为,人不仅是可以教育和需要教育的,而且是需要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人不仅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目的。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发挥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用人本教育观来指导英美概况教学模式改革顺应了这个趋势。

二、“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是前提

根据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计划,英美概况在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即第三、四个学期开设。虽然《英美概况》课程涵盖的知识范围广,专业术语较多,但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对英语语言进行为期一个学年的专门学习之后,已基本具备了运用英语语言较灵活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和自主讲授英美概况课程教学内容的语言素质。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只要对自己未来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地备课,就攻克了“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的教学语言关。

(二)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是基础

英语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综合英语讲授美国家庭及人口概况;英语口语讲授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等英美国家主要节日文化;英语听力讲授英美国家气候特征,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机构;英语泛读讲授威廉·莎士比亚、杰克·伦敦和厄内斯特·海明威等主要英美作家及其作品、大不列颠及伦敦市概况、全美习俗、美国大学、英语发展史等知识。学生对这些与英美概况课程内容相关性文化知识的学习为推行“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保障

外语自主学习可概括为:是学习者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协调统一的结果。外部环境由教师、教学设施和语料构成,对内部环境有促进作用,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内部环境则蕴藏着学习者的态度和能力。英美概况是一门文化知识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学生通过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查询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和研讨等环节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上详尽地讲授承担的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授课过程、知识准确度、疑难问题等作出相应的帮助。这样,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确保“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三、“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一)教师分配教学任务

教师根据班级人数把教材内容按专题划分成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主选择,也可按学号分配。

(二)学生备课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精读教材内容,找出生词及文化盲点,发现问题,利用互联网、校园网、图书馆等教学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再撰写教案,并制作电子教学课件。

(三)学生授课

授课学生依据备课教案和电子教学课件,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必要时可适当使用母语进行解释)讲课,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提问,由听课学生思考并作答,必要时可进行小组讨论,实现研究性合作学习。授课结束后授课学生布置作业,由听课学生完成,同时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再重新整理授课教案并上交,作为该课程一项平时成绩。

(四)教师指导

“学生讲授”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辩证地认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准备、授课过程、知识正确性、知识拓展和疑难问题解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弥补他们在知识层面和认知方面的欠缺,这样也能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该课程的学习。

(五)成绩测评

成绩测评是“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1.学生的学习态度;2.备课过程中资料的准确性、详细性和对讲述内容的理解程度;3.课堂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简洁性,专业术语表达的正确性;4.课件制作的实用性,内容设置的概括性和总结性;5.思考问题和作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6.授课过程中“师”和“生”的互动性;7.听取教学反馈后上交的教案表现等内容。期末成绩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成绩包括:学生卷面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考查成绩包括:学期论文成绩50%+平时成绩50%。

(六)效果分析

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把学生的备课教案、学期论文、考试试卷和教学录像等资料归入档案袋,本届学生可据此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下届学生也可以查阅这些资料。

四、“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语言功底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和表达不到位

虽然学生经过了一个学年的英语语言专门学习,但对英美概况教材内容的文字理解和内容掌握仍会出现语言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不到位,对复杂句子特别是复合句的理解不透彻,从而难以准确把握篇章内涵,造成讲授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知识信息。学生除了对教授内容理解的不准确外,在课前准备阶段也会出现文章内容英译汉翻译障碍,难以把控句子的准确含义,因此在讲课过程中表述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还会出现语言表述的不准确甚至是误解,当然这种错误的表达也是学生自身语言素质不过关的连带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英美概况与英语口语、英语听力和综合英语等课程进行综合教学,利用与英美概况教学内容相关的录像和听力材料培养和培训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某些重点内容的精读、精讲和翻译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建议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与英美概况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从多学科、多角度、立体化、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在英美概况和相关课程的学习方面取得更大进步和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中西方文化底蕴不厚实,对教学中涉及的文化内容知识掌握不到位

英美概况课程是西方文化传输课程,学生讲授时也能想方设法地进行文化教学,但他们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大都停留在基础层面,这虽然可以保证“学生讲授”型教学的进行,但不足以保障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升英美概况课程的文化教学。在实践操作中,有很多学生试图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的教学,但明显感受到他们在讲授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小心翼翼和信心不足。可见,西方文化传输课程要大力加强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教授,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中西方文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

要解决学生文化内涵缺失或不足的问题,在开展“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遵从人本教育观,一方面,从自身的角度做好教学前准备,要更深入地自主学习与西方文化专题相关的文化内容,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超越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能达到的层面,真正起到对“学生讲授”型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升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更应该加强自身对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中国本土文化素质,这是顺利开展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的基础和保障。教师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努力建设开发中国本土文化选修课,从专门课程教学的层面提升学生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讲授”型课堂原语和目标语双向性、平等性文化教学。

总之,基于人本教育观的“学生讲授”型英美概况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5

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概况》课程采用主要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特点和问题都极其明显:首先,传统的课堂活动中,无论教师怎么讲,学生都是被动吸收。甚至,学生在课后的复习在课堂上也体现不出创新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老师主导,基本上互动环节没有特定的教学设计。

其次,该课程易于过渡成泛读课。英美国家的背景知识信息量极大,需要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花费时间来进行阅读,虽然阅读技巧有所提高,但是知识点的掌握容易被忽略。最后,不同学校在不同年级开设该课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阅读基本上全是英文的内容比较吃力,更不用说一些语法和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自行掌握。这些问题使得《英美概况》课程的教学难度不言而喻,所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除掌握坚实的语言基础外,还须对英语国家的基本状况有深层次的了解,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型教学法及其优势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问题型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来维系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意图,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行为,同时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丰富理论知识,确保自主学习的方法的持续完善和更新,达到具备自身良好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凸显学生的能动作用,能较为有效地启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的平台,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在问题之上发现可能的问题,探寻知识点,学会必要技能,掌握思考方法,培养学习的习惯,以便激励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问题型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显著特征是突破精读课程教学中惯用的逐段讲解的模式束缚,紧紧围绕与文中内容有较强关联的几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鉴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比较广泛并且找不到重点的情况时有发生,任课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总结归纳,有目的性地遴选一些与本堂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问题给予学生讨论。这样就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被动的过程,变成了自主探寻的积极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和科学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问题型教学的优势在于:

(1)问题型教学可以创造问题型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能动性。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休眠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知识之门的钥匙。

(2)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留有空间,使学生在用思考填补思维空白的过程中,产生启发式思维的效果。一般说来,教学中不经意的“填鸭”,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空洞的理论,生搬硬套。唯有化被动为主动,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氛围。

(3)“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使其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问题型教学法在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和课下学习兴趣激发的紧密结合,而英美概况是一个知识范围很广的课程。因此,问题型教学法应用在英美概况教学中,能够进一步解决很多现存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任务。此外,以授课内容为主体并结合学生的水平来构架教学活动。结合问题型教学法和英美概况课程特点,教学活动可以参考以下步骤:

(一)给出问题,激发思考

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了解学习内容,设置基于问题型教学法的教学情境,教师此时提出若干问题。如:了解各国国情知识时,提问学生圣诞节和复活节的区别。让他们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常识研究比较;面对复杂的美国地形地貌,可以提问最长的河和最高峰等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没有目的地去阅读。

(二)解决疑难

此阶段是整个课堂活动的关键点。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有较强的倾向了解新的知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水平的不同,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为了解决这个障碍,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划分任务组,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分组,使学生运用头脑风暴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二步,设计问题型任务。学生在此环节,结合现有的资源以协同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可以提供必要的协助。

第三步,展示成果,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个步骤做准备。

(三)总结和巩固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6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7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 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8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hot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黑莓)”,“spendmoneylike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9

        一般来讲,语境指使用语言时的环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后者是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

        2  语境设置的意义

        巧妙生动的语境设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尤其针对目前大学高年级学生缺课比较严重这一现象,增加原本比较枯燥的英美概况课一定的语境设置,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的兴趣,把学生重新吸引回课堂。

        3  语境的设置在英美概况课程中的应用

        英美概况课主要是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多增加关于讲英语国家(主要为英国、美国)的社会与文化知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英语技能。无论学生们学习哪门课程,最终他们选择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交际的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而在教学当中要多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英语中的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pink lady(红妆女人),指一种鸡尾酒名等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多增加对这方面词汇的语境设置,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的情况,并最终达到更好的交流的目的。(2)歧义问题。英语同汉语一样,存在着大量一词多意的现象,所以必须要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才能够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例如,hot这个既可以译成“热的”,还可以译成“辣的”,it’s hot to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天气热,我们不能把它译成今天辣。当然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汇,如果稍微不注意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因而,在介绍的英美文化的部分,务必要给学生特别指明这一点。(3)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①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爱人”一 词是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lover”一词则指情人(情夫或情妇)。汉语中 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

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等。②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 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 ,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propaganda和“宣传”,idealist和“唯心主义者”,liberalism和“自由主义者”,intellectual和“知识分子”,peasant和“农民”,boyfriend和“男朋友”,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 不能划上等号。③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 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应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所以,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当中,要适当的增加关于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4  总结

        语境的设置对英美概况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美概况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随时帮助学生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学习到的知识比死记硬背学到的东西更牢固。

参考文献:

[1]赫德利.在语境中教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0

引言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后文简称《概况》)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该课程的整体目标是:比较系统的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我们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19个教学周,班级规模90-120人左右。鉴于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仅探讨英美两国的相关内容,暂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学时严重不足。在19个教学周中,教师需要教授英美两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文化等章节的内容,其中含盖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但依然觉得很多重点内容无法展开,只可浅尝辄止;而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也似懂非懂、难于掌握,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亦无法深入了解。此外,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日渐程式化,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用”,有的学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级庞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以至于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损害。

3.教学层次不高,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记忆课堂内容、通过考试,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识记层面,对课程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该课程也很难实现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构建知识结构的目标。

4.该课程与文化类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与其他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息息相关,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师资有限,教师只能顾及各自课程,所以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相关研究

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堂[1],[2],[3]。

后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文化类课程中体现“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4]。

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向 “内容依托”教学、构建“内容・语言”相融合的课程体系[5] [6]以及构建“英语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方向发展[7]。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微课理论指引下,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种适合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 顾名思义,即微小的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时长很短的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确提出“微课”的概念[8]。 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9]。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在微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找出并确定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

2.以核心概念为主要讲授内容,开发制作若干5-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视频。

3.开发制作与微型视频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

4.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整理成系列微课程,应用于《英语国家概况》、《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认为,微课理念的引入将很好的解决《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现存的诸多教学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导材料,充分消化重点、难点内容;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组织讨论、或开展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3.微课的引入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费时于较低层面的知识点讲授,而可以更多的引导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微课开启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 本课程所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可适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的其他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并将同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根据该课程现行的几本教材,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本研究选取了57个知识点涉及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系列微课目录:

I.英国地理与人口

英国名称及相关概念

英国及组成部分

II.英国历史

罗马统治下的英国

安格鲁撒克迅时代

诺曼征服

金雀花王朝

大和议会起源

百年战争

玫瑰战争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

伊丽莎白一世和文艺复兴

英国内战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维多利亚时代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

III.英国政府

英国女王

英国议会

英国政府机构

英国司法体制

英国宪法

英国大选和主要政党

IV.英国教育

英国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概况

英国中小学

英国高等教育

V.英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宗教

英国媒体

英国节日

英国体育

VI. 英国文学

16世纪文学

17世纪文学

18世纪文学

19世纪文学

20世纪文学

VII.美国国土与人口

美国地理

美国人口

VIII.美国政府

美国宪法

美国政府组织机构

美国选举制

美国政党制

IX. 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概况

美国高等教育

常春藤盟校

X. 美国社会与文化

美国节日

美国音乐

美国体育

XI. 美国文学

早期文学

19世纪文学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XII.美国历史

殖民地时期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二战中的美国

大萧条

民权运动

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概况》课程改革,必将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与挑战。在研究论证阶段,研究者预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寻找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1.知识点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概况》课因其涵盖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众多知识点,一向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 “心病”;而这一特点也为该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划分知识点,知识点应该具体或精确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课目录,仅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概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考量与细化。

2.改革后的《概况》课程仍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但更多的将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改革并不能抛开《概况》课固有特点,使学习者完全摆脱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生动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跟进。微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微课视频的制作,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微视频学习前的指导、学习后的测试、练习和思考题的设计等等。配套学习资源数量不宜太多,但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

3.微课的网络学习与应用需要匹配的网络平台。微课学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学习、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页。

[2]尹铁超、刘颖、石敏、吴莉:《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页。

[3]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外语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页。

[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语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页。

[6]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第24-30页。

[7]李鳎骸队⒂镒ㄒ涤⒚牢难Ъ拔幕课程群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1

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英美概况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及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改体制下,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大多数都是围绕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B等级考试为教学中心,主要强调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正如笔者所在的高职学院则规定了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B级的最低要求。正因为这种重理轻文的“实用主义”学习背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仍然以语法教学、单词教学为主,学生没有途径了解英美国家的基本概况与文化常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匮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基于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深切地感受到高职院校开展英美文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继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综合以上说明,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英美概况课程的开设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获取大量的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背景知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非常有必要为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

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探索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特点,并以我校为例,英美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合理选取教材与授课内容

大学英语专业所使用的英美概况课程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实用性低,难度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一套校本教材、制订符合本校学生能力的英语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继而制订合理的课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利用多媒体这样的“活”教材,如名著电影等等,增加教学的艺术性和直观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材的选择上,授课内容的选取上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将某个国家的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充分展示。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也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2.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布置授课内容,鼓励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讨论题目的设计,再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授课并在课后讨论,教师则进行启发式引导,使他们对英美国家的政体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等有自己的认识。学生的积极参与,带着任务学习英美文化常识,教师再查漏补缺地增添知识点,会使这门课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更广泛的知识。

3.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英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概况、人文风情、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等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讲到英国政治制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影片《女王》,虽然不是完全展现政体风貌,但仍然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

4.英美概况选修课程考核评价手段

在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估手段上,我建议改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最好能采用多元化考核办法,比如使用课堂表现20%、课外作业(活动参与)40%和期未测试40%这样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辅助的评价考核模式。旨在激励学生要注重平时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背景介绍、PPT制作并讲授,阶段性知识点小组比赛等等,这些都对学生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5.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见附表),总体来看,学生对英美概况选修课课程的学习意愿较高。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学习专业知识与职业操作技能。学生对一贯接受的被动式英语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希望在重视职业教育、专业培训的同时能够更多地涉猎知识,更好地发展自我,充实头脑提高人文素质。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对我们如何有效地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的课程及教学安排等给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和极大的帮助。

英美概况选修课的开设是高职高专院校外语教学的需要所在,是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不仅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操作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高。什么是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只有在多元教育模式下有着对世界清晰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情感,有独挡一面的职业操作能力,有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劳动者就是复合型人才,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就只是一群会操作机器的人而已。我们希望,不仅要面对所有专业的高职学生开设一门英美概况课程,而且要带领学生立足本专业,拓展眼界,了解世界,充实头脑,提高外语综合基础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表:

问卷调查(学生版)

对XX高职学院学生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调查与研究问卷

尊敬的同学们:

本研究旨在提高XX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希望您能认真填写真实情况,我们会为您保密,不将任何信息用于科研以外的用途,谢谢合作!

基本信息

性别 年龄 专业

毕业中学 A.城市中学 B.县城中学 C.乡镇中学

(一)作为一名学生,你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是否有必要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

A.十分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D.不知道

(二)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想收获些什么(可多选)

A.增强对英美国家的了解 B.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C.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方法 D.提高人文素质

(三)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

A.教师讲授

B.师生互动

C.小组讨论

D.教师创造条件督促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四)你认为学习此门课程的难点是什么(可多选)

A.知识点多

B.基础薄弱,阅读全英文的教材时语言理解方面有障碍

C.课时少、内容多

D.课程考试用英语难度大

(五)在课堂教学中,希望教师采用哪些教学手段(可多选)

A.黑板+粉笔

B.指定的教材

C.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D.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幻灯片(PPT)

(六)你希望的考核方式是什么

A.开卷

B.闭卷

C.提交论文

D.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相结合

(七)谈谈你对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的建议。

(八)对开设英美概况选修课程所需要的教材、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有何看法?

参考文献: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2

《英语国家概况》是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宗旨是通过讲述英语,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历史、地理、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辨识度和敏感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与其他专业课如《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相比,此课程的设置还相对滞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推动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改革意见,旨在给予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一、英语国家概况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重视度的缺乏。根据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被指定为专业必修课。然而此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虽然各高校对此课程的开设时间和具体安排不同,但是大多数高校将此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选修课程,每周2个学时,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时,总共2个学分。甚至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其安排在大二下半年,开课仅为36个学时,作者所在学校也不例外。面对庞杂的知识,根本无法利用全面立体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吃透每个知识点,同时对教师备课工作也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此课安排课时和学分均较少,很多学生并不能意识到其专业课的地位。

(二)教师素质的缺乏。虽然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担任此课程教学的教师多为中国籍教师,既了解本国教材编写的重难点,也能够充分结合国情对比补充各种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依然会出现由于备课量大,搜索课内外信息视频图片工作过于庞杂等原因,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不仔细讲解扩充课程内容,甚至只照本宣科选读课文原文。此外,教师本身缺乏对课程知识的认知,不能够准确对课程进行系统专业知识分析解读,只能是信息资料的堆砌。

(三)教材内容单一陈旧。此门课程的中英文教材种类和版本繁多,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总体呈现出的现象是内容陈旧,连续使用多年不进行及时更新;编排欠缺合理性,除了本身生词和专有术语较多外,知识点较为零散,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难度。加之缺乏足够的辅教材和信息,很难做到课前全面预习,课后及时准备复习知识点,造成教学质量受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二、英语国家概况教学应对建议

(一)明确课程重要性。作为一门难以掌握的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为了避免知识信息内容繁杂带来的任务量与课时压缩太紧的矛盾,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课时,既可以给予教师更多备课时间和授课空间,也会给予学生消化知识点的时间。只有同时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和重视,明确其重要性才能缓冲了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矛盾。

(二)提高教师素质。此课程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全面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开拓、竞争的基本能力,做到融贯中外,旁征博引。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具备专业全面的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只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手段。一方面,面对陈旧传统的教材,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各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出版社多种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互补对比,在选择授课使用的主要教材的同时分列不同专题,设置相应的习题,列举出一系列阅读难度较低相关的辅教材和自学网站,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分析,不但能获得答案,加深记忆,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此课程的教学应灵活地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系统专业地深入了解所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既能辅助教师直观地传授知识,也能让学生获得感官刺激,提升学习兴趣,把授课内容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精心选材和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效果,寓教于乐。

三、结语

英美概况课程总结篇13

一、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

(一)选修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英语的运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许多专科院校的外语系开设的只是一成不变的英语知识教育类课程,过分关注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导致学生往往只学会了哑巴英语,且不具备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最终致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不甚满意。因此,近几年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在全系范围内开出了英美概况、英语报刊阅读、英美文学和英语翻译等一系列英语选修课,同时构建形成了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程的完整体系。这些选修课,专业性强,体系结构完整,深受学生喜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选修课程设置的总体方向

随着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重构学生的英语知识体系,以提升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便成为了各大专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大体来说,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可以细分为三大类:

1.英语语言知识及英语语言技能类。这类课程大致包括:英语视听说、外贸英语、英语信函、英语公文写作和英语口译、笔译等。

2.英语语用类。这类选修课程包括:商务英语、文秘英语实训,英语演讲等。开设此类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把已知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3.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类。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概述、英美影视欣赏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文化等背景知识,以使他们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 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开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开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开设,其最终的落足点在于实用性。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如英美国家概况、文秘英语、外贸英语及英语实用翻译等,都是与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激发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更增添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尽量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各大专科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学习变得形象、生动;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可听、可看、可说;使原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在这种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变得更主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倡导优秀教师承担选修课

优秀的任课教师是专科院校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的骨干力量。各大专科院校应该努力开发优秀教师的潜力,积极倡导那些教学态度认真、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开设选修课。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便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专科院校英语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

专科院校中的教学管理部门,务必要严格执行审批开课制度。选修课承课教师必须向教学主管部门上报详细的开课审批表,并随表附上该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执行的便是严格的选修课开课审批制度。只有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开设选修课。不具备此资格的教师,一律不予审批。另外,教学主管部门也要严格审核选修课教师的开课材料:教参、教材、教学计划等。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充分利用了其校园高速网络,及时在网上公开选修课信息,以便学生自主选择。其中动态信息随时更新,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最新选修课的资讯。

(二)严格监督教学过程

1.选修课开课。教师必须在校园网上对自己将要开设的选修课内容予以详细介绍,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导答疑形式、使用教材、参考书目和成绩评定方法等。

2.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听课。外语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院教务处、督导处等教学管理部门对选修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以保证其总体教学质量。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要调查学生对该选修课的评价,并将其及时反馈给承课教师,以便协调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使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三)严格学生管理,规范考试制度

鉴于大部分专科院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许多学生选修某课程有时仅仅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况,不仅使学生对所选选修课不甚了解,同时更浪费了来之不易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积极性,必须严格学生管理,重点要落在“选之必学,学之必得,得之必用”这十二个字上。同时鼓励承课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评定制度,以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根据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外语系多年来开设英语选修课程的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种较为实用的成绩考核方式:

1.渐成形考核方式。渐成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此成绩综合体现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完成作业等总体情况。

2.总结性考核方式。总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依据具体情况,总结性考试课细化分为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但无论哪种考试方式,承课教师务必都要做到有两套试卷,并将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一并上交教学管理部门。如此,可以扩大考查的知识面,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燕琼.大学英语选修课课程设置与管理初探[J].教育探索,2000(11).

2.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