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实用13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1

一、法学专业实习的困境

我国高等法学院校(系)在本科高年级的教学中,曾普遍要求学生参加与法学专业密切联系的专业实习,并将实习纳入学分管理;并基本形成了以集中实习(即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正常的学时中集中安排实习时间)为主的实习方式。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学专业实习的持续推行却遇到了困难。

首先,随着包括法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各法学院校系的招生规模急剧膨胀。仅以我院为例,法学本科招生规模已由1995年的32人增长到2000年的250人。各法学院系的共建实习基地的容纳能力已远远跟不上法学院系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继续由法学院系负责联系安排专业实习已不现实。同时,与急速扩张的学生规模相比,实习经费更加捉襟见肘,更增加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困难。

其次,为克服上述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系)在法学专业实习中以学生自行联系取代了由学校同有关单位(如实习基地)联系的组织方式,但由于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实习形式化趋势严重。我院自允许学生自行联系以来,自行联系实习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9年自行联系毕业实习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为49%,这一比例较1998年增加了24%.而2000年自行联系毕业实习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则进一步提高到69%.以学生联系为主的实习模式,增加了实习管理和监督的难度。管理制度不健全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都会为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提供制度的温床。

第三,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学历高消费”的热潮对法学专业实习形成极大的冲击。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毕业实习须在完成对大部分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的学习后进行,因而较优的时间安排是第6学期结束后,通常安排在第7学期。但这一时间安排正好同毕业生就业、考研时间冲突。在实践中,学生倾向于在有未来工作择业意向的地方实习,同时也倾向于自主、优先地选择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而更多采取自行联系的方式。由于当前存在片面追求高学历和盲目人才高消费观念,再加之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所激发的“考研热”,使自行联系实习的方式往往成为考研同学的“安全港”。

第四,终身教育思想和全面素质教育思想对法学专业实习的冲击。终身教育(educationforalloutlife)思想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原来的“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传统教育思想,从而在继续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协调配合下,大大减轻了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压力。从而促使法学教育者反思:四年的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培养出怎样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法律人才?专业实习是否不可替代?另外,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的总学时数受到严格的限制的情况下,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如何科学安排专业实习时间,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

二、影响法学专业实习重要程度的因素

法学专业实习在推行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在法学教育界引发了对法学专业实习的基本问题——即法学专业实习必要性的质疑。北大已在本科教学计划中取消了法学专业实习的学时安排,只保留了该门课程的名称。而更多的院校则对实习持一种弱化管理、听之任之的态度。当然,也有少数院校坚持改革以克服法学实习的形式化倾向。

进一步地,通过对国内外法学院校有关法学专业实习安排的考察,我们发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育的层次、法学职业教育体制等因素对法学专业实习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对法学专业实习重要性的影响

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20世纪30年代,东吴大学法学院孙晓楼教授在其所著的《法学教育》一书中指出,“法律教育之宗旨及计划是:要以严格之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创造精神及善于适应时代需要之法律人才。”几十年后,在人类即将从工业经济时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期,上述要求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律人才。具体而言,法学教育在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中,一是要改革现行法学教育体系不甚合理的地方,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构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需要的法学教育体制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为立法、司法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和从事法律辅助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法律职业类人才,如法律助理、司法行政人员等,还要为各行各业尤其是行政管理部门和经济部门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和管理人才。

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在我国,我们的社会既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大量的法学大师。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所言,大师不靠教育创制,而是凭天赋自我造就。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应当成为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而达成这一法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核心工作就是着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法学专业实习正是促进本科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采取的有效措施。

2.法学本科教育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层次对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重要性的影响

自1904年清政府建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所法学教育专门机构———直隶法政学堂以来。已近百年。〔1〕回顾中国法律教育发展之路,虽历经坎坷,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构成的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的从中专、专科、本科、第二学士学位、法律硕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层次结构。〔2〕但是中国法学教育体系的不成熟和不科学的地方性的缺陷也日益凸现。

随着法学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强,法学教育的层次结构、法学教育的起点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层次结构的重心将向上移。高等法学教育要坚持本科为基础,以本科教育为起点,大力发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简称JM)研究生教育,形成本科、硕士、博土教育之间合理的层次结构。

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双重目标。要在尚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中教育基础上完成的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而富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仍是重要的教学培养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社会性、专业性的法学专业实习也必将在现在及将来一段时期存续。另一方面,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研究必须以对社会的充分认知为基础。正如世界教育联盟总裁、日本著名学者奥田真丈在“日本大学改革的现状与课题”的演讲中所言,“广阔的视野及社会分析综合能力”是大学生首先须培养的能力。唯其如此,才能使法学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才能培养有价值的学术型人才。因此,无论是培养哪一种人才,都要以人为本,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强调包括专业实习在内的专业实践的重要性。

3.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对法学专业实习重要性的影响

是否具备完善的法律职业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学专业实习对于法学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法律职业一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第二类是从事法律教学、科研的教师、专家。第三类是法律辅助人员。与此相适应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学教育:一是普通高等法学教育,二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研究发现,法学教育成功的国家都有完善的法律职业教育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相配套,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分离。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普通法系国家,要培养出能直接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一般至少需6年~7年,其中包括注重素质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和职业前培训阶段。因此,法学专业实习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必须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以高中毕业为基础的法学本科教育中,法学专业实习常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方法融入法学本科教育中。

而在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法律职业教育长期作为一种上岗后补充学历培训而存在,因此,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尽管我们在推进司法改革和法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应当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法律职业对从业者的特殊要求,按法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建立起法学教育、法律职业培训和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相互衔接、一体化的教育培训制度。但在形成科学、合理的法学职业教育体系前,在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法学本科教育仍将担负重要的法律职业教育功能,以在法律机构实践为主的法学专业实习仍将是未来法律人才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

三、法学专业实习的实践探索

如前所述,法学专业实习在很长一个时期仍将是法学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法学专业实习遭遇的困境并非是法学专业实习制度本身的缺陷,而是受制于我国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其他制度条件的约束。随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改革的深化,法学专业实习非但不能弱化,还应当积极研究相关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克服当前法学专业实习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尽管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国外法学专业实习在实习的必要性、内容、目标以及实现方式等方面都和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国外法学院在法学专业实习的制度设计上仍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资借鉴。在设计法学专业实习制度时,学校的特点(如在法学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学校资源的优势、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地区的特点(如法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地区偏好、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等)都是影响制度安排的重要的因素。

1.将法学专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计划的安排则应更为灵活

比较发现,在是否将实习纳入学分管理以及是否将其定为必修课的问题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在美国,由于其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特点以及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普遍采用以及其法学初级学位立足于本科教育基础之上的特点,使美国的多数法学院并不强调学分管理或其必修课属性。耶鲁大学法学院在其J.D教学计划中将实习计划(ClinicProgram)列为选修课;纽约大学法学院则不将实习计划作为独立课程,而只视其为一种教学模式。而在大陆法系的德国,尽管存在法律职业准备阶段的实习,但一些著名的法学院仍然强调法学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实习被列为必修课纳入管理。

我们认为由于法学专业实习的质量是法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是完成从认识——实践——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关键,因此,不能搞成形式化。在实践中,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专业实习形式化的“道德风险”普遍存在。我院长期坚持将法学专业实习作为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从而强化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法学专业实习的质量。

在时间的安排上,除了根据专业理论课开设的情况安排法学专业实习在四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合理时间外,是否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周期更是有待思考的问题。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实习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入门实习(EinfUhrungs)以及深入实习(Vertiefungspraktikum),由学生在假期里完成,分别为期4周和9周。我院的实践表明,第6学期结束时,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骨干课均已学习完毕,是安排法学专业实习的较佳时期。同时,为更充分地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在校课程学习时间,我们将专业实习时间调整到第6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到第7学期的第5教学周止(通常为7~9月)。

2.学生自主选择与院系在法学专业实习环节扮演的角色转换

与对部分国外法学院的初步调研结果显示,国外各法学院对法学专业实习采取的是一种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专业实习环节不同于理论教学环节,同理论教学环节相比,学生的自主性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赋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可以克服强行安排的弊端。我院的专业实习经验显示,在院系组织的情形,由于实习单位的安排与学生的主观意向的差异,会挫伤学生主动投入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妨碍了学生个体优势的发挥。其次,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了实习基地容纳能力的扩张速度,采取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的实习模式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学校更多扮演的是机会提供者的角色。例如,耶鲁大学法学院就设有了eromeN.FrankLegalServicesOrganization(LSO)和YaleEnvironmentalProtectionClinic为法学院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我国国内的著名法学院如北大、清华、人大、武大等法学院也都有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实习基地以规范化的管理、指导老师丰富的经验等优势仍成为学生的首要选择。此外,由于各地区开放程度的差异也使得实习基地可以为机会不多的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

3.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法学院系对法学专业实习的监管不力是引起当前法学专业实习形式化的根本动因。国外法学院对学生实习通过加强学生的实习申请和实习效果评定进行。在对学生申请的审核方面,着重于实习单位的选择和实习计划安排。例如德国汉堡大学法学院明确要求实习单位须与专业紧密结合,同时要求学生提出计划详尽的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而大多数美国大学法学院则鼓励跨学科的(interdisciplinary)实习计划,如耶鲁大学法学院学生的半年强化实习(intensivesemesterexperiences),可以跨学院进行,学院着重考察实习计划,对实习单位并没有特别规定。

在实习成绩的考核方面,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采用的是将实习学分区分为不分等级的学分(ungradedcredit)和等级学分(gradedcredit)两部分以及实习导师和院内教授共同评测相结合的方式。而在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法学院麦卡瑟分校,对实践技术教学中的实践部分的评测则采用与理论部分相同的分等级计分法(即从不及格到优秀)〔3〕。

我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各国经验,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特别注重通过加强实习的动态管理实现对专业实习的有效监管。在多年的毕业实习实践中,已初步形成实习前申请审核、实习期间监督以及实习结束考评的动态管理模式。所谓实习申请审核,是指由参加专业实习的同学在开始实习前须拟订详尽的实习计划,并向实习指导小组提出书面的正式申请,在实习指导小组同意后方可进行。鉴于我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实习单位的选择只是提倡与法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单位,例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但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等也并不属禁止的范围。实习申请是否可获同意主要在于实习计划的详尽与否以及是否可以实现专业实习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以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模式大大提高了院系监督的成本,且不能确保监督的有效性。因此,实习期间的监督和科学的考评方法是确保实习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我院采取了强化实习课老师和实习地指导老师的合作的方式,对专业实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考核的评测方法。实习地指导老师的意见在对学生在实习地的表现的评价上将是主要的参考依据。实习成绩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实习论文的成绩评定。考虑到专业实习与校内课程学习在性质、评定老师在学生实习表现的信息不完全、实习单位等因素引起的差异,我们计划改革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改百分制为等级制,以提高成绩评定的科学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我们相信,认真反思我国法学教育界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的法学专业实习理论和实践,为法学实践教育寻求新的实现途径,对开创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会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2

一、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秘书职业群所必需的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一年进入企事业顶岗实习,在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的同时,检验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真正踏进社会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需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专门的顶岗实习,而在校学习的两年中,也进行了配合理论教学的校内实训,这就造成了理论教学时数不够,致使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牢固,从而无法深入理解领会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没时间深刻体悟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直接后果是前两年理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割裂。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较难找到相应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解决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安排学生实践实习难度较大,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顶岗实习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复杂工作,学校、企业、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交通、生活与安全等问题也不得不考虑。而且由于学校与顶岗实习单位的目标不一致,缺乏共同利益面,管理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对于文秘专业,因为企业秘书岗位较少,一个企业很少能一次性地接收全班学生的实习,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岗,如果接收数量较多的学生,只能给他们安排不对口的岗位。实习分散极不利于安排,也不利于实习的管理。而学校所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这就使得安排实践实习存在较大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实习岗位难以落实,顶岗实习几乎处于“放羊”状态,有的学生则不得不经常变换顶岗实习单位,这样就无法真正达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无奈之下,很多学生只能自寻实习单位,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较大困难,由于不是签约的实习基地,学校在管理上较难与实习单位沟通,大多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指导和管理。另外,由于顶岗实习是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单位的,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单位也没有转换意识,对学生的实习工作仍以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提出要求,存在过于宽容等现象,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三)顶岗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岗位层次过低,实习效果不理想

首先,由于文秘专业顶岗实习时,同一单位文秘岗位有限,为了便于管理,一些学生只能被安排到相关或相近的岗位实习,就没有机会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口岗位的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我院文秘专业的学生,在1年的顶岗实习中,就有做客服的、做超市播音员的,还有一部分学生从事的是销售、酒店服务等工作,而非文秘工作。

其次,虽说是顶岗实习,但由于秘书岗位处于一个单位的中枢地位,不管是出于保密需要还是对学生能力有质疑,又或者是为了自身的效益,大多数企业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顶岗,能提供给学生的往往是技术含量不高,简单重复性劳动多,层次较低的工作,根本谈不上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教育。

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顶岗实习被寄予厚望,但是,高职院校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事实上,企业担心经济效益受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被打乱,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以致实习效果不理想。

(四)实践活动自主反馈机制缺失,顶岗实习工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将顶岗实习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年,这时,理论教学已全部结束,对于学生而言,顶岗实习完成通常意味着整个高职阶段学习生涯的结束,而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与指导,实践反馈环节的基本缺失,学生通过实践得到更大的提高的初衷就无法很好实现。

而对于学生校外一年顶岗实习,学校在考核评价时,通常根据的是实习表现和实习报告。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时上交实习报告并进行毕业答辩,指导老师综合报告与实习表现的情况予以评定。我院虽然对文秘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出要定期上交实习周记,实习结束还要提供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鉴定,供专业指导老师了解实习情况并及时指导,但专业教师仍缺乏实际的监督和指导,这样就无法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综合评定,也难以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更难以考察学生的实习效果。

二、改进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革新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方法

高职文秘专业“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减少了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可能造成学生对秘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全面革新,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把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操作的技能。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如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情境模拟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仿真性极强的情境中,学习并实践专业理论知识,做到理实一体化,深入掌握文秘专业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立模拟仿真的校内实习公司已成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新形式,也成为高职文秘专业“2+1”模式中顶岗实习的前导。模拟仿真的校内实习公司按照校内实训基地要求建设,模拟实体公司的工作场景及运作与管理模式,所有职位都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竞岗获取,不同的是办公时间要放在课余。由于校内实习公司的工作流程都是模仿实体公司进行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办文、办会、办事操作等技能训练,从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教学方面有随时性、方便性、显效性、连续性等优势。在建立健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定数量和规模且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2+1”模式中,实践教学最集中、深入的是顶岗实习阶段。顶岗实习与校内模拟仿真相比最大优势是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达到了工作与学习真实的融合。因此加大力度建设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实行订单式办学,那么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供应,学校对实践设备的投入减轻,学生能顺理成章地就业,就能真正达成共赢的结局,这是我们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建立健全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实习管理

为切实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工作,首先,应成立(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86页)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由系部组织构建并负责实施。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可由专业系领导、专业教研室主任、企业管理人员构成。其次,应建立一整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规范对指导教师、实习学生的管理。如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行校企双重管理,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态度、业绩、业务学习、安全情况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杜绝一切管理漏洞。再次,加强实习教学考核。考核的对象可分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实训指导教师的考核可采用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评价、专业系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行量化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可综合企业专家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依据学生实习报告、实习过程、实习态度,综合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表现及熟练程度等进行分数制的评定,并记入学籍档案。最后,建立实习单位档案。将实习单位名称、联系方式、联系人,在该单位顶岗实习学生情况,如人数、学生姓名、学生联系方式等都纳入存档内容,并由专人负责管理。

(四)重视实习后评价,建立反馈机制

顶岗实习应建立反馈机制,不仅要重视实习前指导,实习中期的指导,更要抓好实习后的总结评价环节,这样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劣势,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时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校顶岗实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五)加强指导老师团队建设

为了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首先专业指导老师应该选派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有强烈责任感的老师担当,他们能随时对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进行专业的指导。其次,实习管理教师可挑选沟通交际能力强,工作勤恳认真的班级辅导员承担,以便全程跟踪掌握学生实习情况,负责跟实习单位沟通联系。只有建立业务精湛、工作负责的实习管理团队,才能使顶岗实习达到预期效果。

高职文秘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成果,也是对文秘专业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事物总有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革新,“2+1”人才培养模式才会日臻完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萍.关于新形势下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2]苑玉洁.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3]解浩.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2(8).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3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4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是师专语文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该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拟从职前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一视角出发,以教师教育的政策和理论为指导,论述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多种原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就该课程的结构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课程结构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吻合。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掌握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必须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而现在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而且抽象、空洞,缺乏情境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力培养不给力。

2.课程结构设置与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当教师的“门槛”越来越高,教学法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学生将来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和社会教师招聘考试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有相当多的内容陈旧,时代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脱节、与社会教师招聘考试脱节、与学生需求脱节、与实际基础教育教学脱节。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隔。理论课程结构的设置没有按照实践课程结构的设置,两者之间在时空上都缺乏全面统筹的安排,条块分割现状严重,二者缺少互融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任何问题或行为的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对课程结构优化问题的探讨,需要一定政策和教育理论的支撑。有关政策性文件、教师教育理论、整体性结构理论等,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1.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我国2012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了“教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三大理念,设计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目标领域,并细化了每学习领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理念和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指明了方向。[1]

2.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现代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向是以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内在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内在专业基本素质。它强调自主性,是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反思与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外在和被动知识灌输和技能的培训。就职前教师教育而言,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为教育者提供专业发展的环境,即建设小学与大学积极共赢伙伴关系,诸如专业发展学校(PDS),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情境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获得体验,获得对理论的解读、反思与建构,从而改变传统教师培养过程中先接受理论学习,再进行呆板的职业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培养方式。[3]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根本出发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优化的主要目标。

3.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整体性课程结构理论萌芽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借鉴结构主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视角上提出“三层次说(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去把握课程结构)”、“表层―深层说”和“两形式说(即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虽提法不同,但他们对整体性课程结构共同看法是,不但要从课程整体到局部上去把握结构,而且着重从课程价值取向以及人的发展意义上去把握课程结构。[4]以上观点为小学语文教学法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所谓“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5]在把握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课程结构优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笔者侧重以培养学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专业需求与发展为基点,尝试建构全程性的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课程结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目标应是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较全面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小学语文执教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基于以上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群结构应由“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四个子课程结构有机结合,互融共生,组成全程性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而逐步对各个子课程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

1.构建完整性的理论课程结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结构主要是按学术理性取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纯理论性,结构单一、抽象难懂,课程内容缺乏活力。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从宏观上看,课程结构应体现这样思路:教学是什么(弄清语文学科性质)――为什么教学(目的是弄清语文教学目标性问题)――教学什么(弄清小学语文到底教什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教学(弄清用什么方法或途径来呈现教学内容)。确定总体思路后,再针对每个结构环节进行实质性设计。从中观上考虑,“教学什么”这章节主要包语文课程的定名及语文课程本质认识发展历程。“为什么教学”这章节,应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小学语文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世界母语课程改革及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历史、现状和趋势、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知识结构。“教什么”这个知识环节也涵盖了古代、近代和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拼音、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至于“怎么教学”的知识主要是由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小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和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课程结构从宏观和中观设置后,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结构的微观设置是我们关注重心,也是难点。微观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本位、问题解决本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基础,把抽象、概念性的理论知识基于特定的情境、基于特定的案例中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情境、案例有机整合起来,在每个理论知识环节设置有特定情景、理论知识的感知、案例研讨和质疑探究等更细的环节结构,让学生在基于情境、基于案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理解、感悟、质疑探询,主动建构知识,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理论课程安排在第三和第四个学期开设。

2.构建与理论课程互融的实践课程结构。教师职业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系统化练习而习得的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方式。教师实践课程是以关照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习中的教育体验,是以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与职业能力为宗旨的,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发展平台的重要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不仅能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将理论习得的知识有效转化为个体实践性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和智慧,而且能使教师应有的专业情意和专业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实践课程也分为两大体系:校内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与理论知识课程同步的、共融的技能训练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三和第四学期。

技能训练课程结构主要涵盖以下要素:朗读技能、备课技能、课程资源开发技能、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课堂观察与分析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说课与评课技能、小学语文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教学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等。

校外实践课程是在师范院校与基地小学密切合作的前提下,基地小学为职前教师提供零距离的专业发展的真实实践情境(场地),以教育体验、职业技能训练为内容,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智慧为目标的课程类型。校外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必须体现全程化,贯穿在专科三年的学习中,要现体连续性、阶段性、渐进性,形成与教学法理论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包括观摩感知性见习、专题性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顶岗(就业)实习四个模块,是理论与实践互融共生的基本形式和关键环节,是师范生获得观摩―参与―研究小学语文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其中观摩感知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每两周规定时间开展见习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小学校长、语文名师的讲座与报告,观摩小学生学习活动、观摩小学主题性活动,观察小学日常管理,听小学语文教师上课、评课,参与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等内容,设置观摩感知性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走小学、亲近小学、熟悉小学,感受小学教育文化,了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内容、工作过程,以及工作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而让学生在学习教学法理论课程时获得前置性教育经验,开阔学生教育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和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动力。

专题性见习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程的学习主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或带着专题性问题任务,安排学生到基地小学观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与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了解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组织与开展等,进一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与深化,为开展校内教学技能训练提供经验与方法的支持。

多层次的、渐进式的见习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感知阶段,是教育实习的前奏,为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与反思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上半学期,实习时间是一个月。实践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与反思、班主任工作实践、参与基地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教育实习结束后撰写教育实训报告。

顶岗(就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要求学生到农村小学独立完成一学期顶岗实习任务,让学生全程参与或投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思想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求职水平和成功率,为他们顺利入职奠定坚实基础。

3.重构选修课程结构体系。选修课程是主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目的是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法选修课程结构体系应以小学语文教师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语文科学的特点、就业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些自主选修的课程。选修课结构设置要体现前瞻性、方向性、实用性,同时要调整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基于这一设想,可以设置反映该学科发展规律与前沿性的课程,如世界母语课程改革趋势与教学特点及规律;可以设置教材研究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分析;可以设置小学生学法研究课程,如小学语文学习心理与学习兴趣的培养、个别差异与教育、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可以设置教法方面的课程,如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课件制作;还可以设置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性课程,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小学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选修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后半学期。

4.构建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法课程结构,不仅要注意显性课程结构优化,还应重视隐性课程的优化。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虽是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潜在性的课程,但它比显性课程的形式更灵活、更多样化。因它与显性课程之间有着内在的递进、转化和互补的关系,所以如果重视隐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实施,能有效地使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氛围中接受教育,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这是实现该课程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活动课程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隐性课程一个重要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与语文教育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组织。比如成立话剧社,开展排演课本剧活动,培养学生对课程本剧的编导与表演能力;设立记者团,通过采访、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成立文学社团,开展手抄报、黑板报等编辑与设计活动,培养学生自办报刊的能力;此外还可成立书法协会、简笔绘画协会、音乐舞蹈协会、礼仪队等。通过成立多种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培养多才多艺的未来小学语文教师,为以后出色地组织小学生开展课内外活动奠定基础。

也可以定期组织各种讲座、演讲辩论赛、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这样不但能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维,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自觉性。

还可以开展校外活动课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基地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两周一次,帮助基地小学开展主题班会、礼仪礼节教育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以及课程辅导活动,或协助基地小学领导、教师做一些辅工作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服务意识、专业意识与专业信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其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当然,活动课程项目的设置要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来确定,各类活动课程的设置还要体现全程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衔接。

以上四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在时间与空间上体现了递进、交叉、互融的特性,并有计划地贯穿于专科三年的整个过程,能更有效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3.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5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D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59-02

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学专业实习被当作是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学专业实习越来越形式化。当前,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习基地是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并了解社会实践情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梳理、总结我国高校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及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法学专业实习研究有所裨益。

一、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1.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改善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我国高等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一百多倍,但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文科毕业生中位列最低。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要积累较长的工作经验后才能适应实践需要,这是有些单位不愿接收法学毕业生的缘故。法学专业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法学理论必须联系司法实际,方能解决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问题。为改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必须着力解决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该问题,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育。

2.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有效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法学专业实习模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自行联系模式,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二是统一组织模式,即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安排学生定点实习。在统一组织模式中,高校通过与实务部门达成协议,在实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则为学生指定指导教师,同时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相对而言,自行联系模式难以监管,部分学生为了有更多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对实习敷衍了事,托关系盖个章应付学校检查,使实习流于形式。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可为学校管理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3.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实现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院式教学法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法学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运用能力,而在学院式教学法中,单调刻板的抽象理论无法与丰富具体的实践需要实现有效衔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实践部门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成为困扰国内外法学教育专家的普遍性问题。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有稳定平台接触、了解社会实践,对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实际意义。

二、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不到位。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如今,大部分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主要体现为:(1)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乐于将实习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安排学生的工作随意、简单,对学生实习目标的实现没有益处,而高校对此缺乏相关的应对办法。(2)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学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经费,而高校方面,一直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②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相应的实习效果显然会大受影响。(3)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双方没有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内容仅限于学生实习,较为单一。(4)为不影响学生顺利毕业,高校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5)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年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实习由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般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前述相关考试的复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学生想方设法在实习问题上“偷工减料”。

2.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不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务问题,需要高校教师为其及时释疑解难。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答实践问题。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基本上一直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教学、研究,对其他专业基本不涉足,知识面较窄,且以理论见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高校法学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弊端,成为制约法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急需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3.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全国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并未成比例地增长,导致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部分高校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增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的比例来缓解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偏少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高校应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使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1)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规划实习时间,切实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2)带队实习的工作指引,规范法学专业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促进实习有序开展。(3)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并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强化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避免实习形式化。(4)加强论证,框定高校与法学专业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议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促使双方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5)加强对已建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考察、评估。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协调解决,督促相关管理规范的落实执行,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实现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2.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培养、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1)合理规划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流程。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充分论证、合理制定法学专业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计划与流程:首先,安排实习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锻炼其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实务骨干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讨论,要求专业教师对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以巩固、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2)采取高校与实习单位双向交流的方式,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一方面,考虑到实践部门的部分业务精英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可以在校内开设实务讲座或专题研讨会,将这些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请进来”为教师、学生传授实务经验、个人积累,使法学专业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的信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法学专业教师“派出去”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使其通过实际参与办案,对司法实践有切实了解。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法学专业教师在实务部门的挂职情况与其年底评优、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激发其参与实践办案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与若干实践部门合作,设立教学科研实践点,采取物质报酬、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与教师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合作调研,以提高课题文章解决实务问题的针对性。这种“请进来” 和 “派出去”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业务精英之间的互动,对建立法学专业教师实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3)健全培训机制。对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是避免实务培训“走过场”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培训实效,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与实习单位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选派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结成“对子”,双方互助、互补,在课题申报、研究,案件讨论,撰写调研论文、报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二是建立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的奖惩机制。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提高实务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建议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时,将专业教师参加实务培训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对不参加实务培训或违反实务培训管理规范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惩罚,确保实务培训的质量。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如前所述,当前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优化现有实习基地资源势在必行。(1)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是传统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宽泛,高等院校选择实习基地时应开阔思路,扩大合作范围,与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司法律事务部门等加强沟通协调,在这些单位也建立实习基地。(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在校外的拓展较为缓慢,高校可以将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充分挖掘上。当前,部分高校设立了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这样的对外机构,可考虑在这些机构设立校内实习基地,招录学生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参与法律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当前,司法行政部门专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基金,高校可积极争取,为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解决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3)在层次上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是实习基地的通常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单位案多人少,更需要实习生帮忙。但实际上,层级较高的单位,包括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等,也有招录实习生的需求,高校可与之沟通协调,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双赢。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6

1.在动态的教学程序方面,以教师主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从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来划分,教学模式分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达到个人学习的最佳效果。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虽然较为理想,但由于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全面推进。由于教学资源和条件所限以及教学传统的惯性,当前我国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基本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仅有部分院校和教师在有意识地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2.在动态的教学方式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答疑为辅。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方式来划分,教学模式可分为教师讲授型、学生讨论型、问答解疑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型即以教师为主导,单方面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讨论型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基本还是属于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问答解疑型从理论上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在遇到问题和难题时由教师予以指导和释疑解惑,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钻研问题,但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情况,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基本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也在不断调整方式,尽量让学生参与,同时辅以讨论和答疑。

3.在静态的教学结构框架方面,以应试教学为主,职业训练为辅。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应是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服务。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和高校学生获取毕业资格和升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基本还是以忙于应付考试为主。在教学方式上,即使不是单纯地为学科考试而应付教学,也没有脱离学生考研、升学、参加司法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现实,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在考试中如何获取高分服务。考虑到教学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大部分要就业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各高等法学院系也在不断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4.在静态的教学内容方面,以理论灌输为主,实习实践为辅。法学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法理的存在,这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有相同之处。专业不同,但学理相通。所以,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文科专业教育,特别注重理论灌输。在高等法学教育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高校法学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科班出身,自身拥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其传授理论知识提供了天然条件,满堂灌输理论知识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法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实习实践环节基本是为完成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定动作而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点缀,甚至为应付检查和督导出现走过场搞形式的不良现象。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语境下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1.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融合人文教育、学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参与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理论灌输的高等法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为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良好的保障,迫切需要改革。在我国现有国情下,不能完全放弃教师的主导和主动地位,只能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创建学生参与式学习课堂是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一。

2.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比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职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之一,理论教学环节不可缺少,这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但是,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环节的关系,合理分配好比例,并注重实习实践的实效性。据调查,大部分院校法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规定法学专业本科学分在17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5学分左右,实习实践教学比重明显偏低,十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是要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保障学生拥有宽厚的知识视野和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知识有机衔接。二是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比重,着重将高等法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不断调整高等法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认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实习实践环节在教学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围绕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

四、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视角构建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

1.在教育教学结构方面,开设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当前,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基本是以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为主要结构框架,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以专业学科为轴心,围绕专业必修课展开,这对学生全面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是有益的,体现了专业课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面对日益市场化的社会需要,纯粹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它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储备,以便能够与相关专业衔接。为适应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高等学校应该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提供平台,在保障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广泛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课程,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对理工科学生是尤为必要。在教育方法上,鼓励采用通识教育,比如对于本科学生,在前两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学年以专业教育为主,这样基本能够保障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向企业和行业开展社会实践,开展体现职业人文特点的社团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等具有重要作用。

2.在教育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学科理论知识讲授,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学术素质。高等法学作为专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是重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结构体系;其次要有科学的学科内容安排。由于法律学术素质是法科学生必备素质之一,是法律人在从业和工作过程中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保障,也是大学生继续深造发展的基础。在高等法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应有意识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比例,并且要有良好的教学保障。一是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是教师要跟踪理论前沿,熟悉学科知识理论动态,理论知识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教师要掌握学术训练的技巧,能够对理论知识娴熟地把握和运用,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四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法科学生进行学术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钻研能力,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潜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质。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7

通过近几年对高校法学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查发现,各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环节都存在着相对薄弱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各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法学专业的特点,来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学实践教学运行体系,确保运行体系的实施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法学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成为了高校有关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法学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本文将选取高校法学实践教学中开展较为普遍的模拟法庭、专业见习和观摩开庭三个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推敲出每个实践教学活动实施的难点和管理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活动的各项要求及考核标准,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模拟法庭

1、模拟法庭活动的作用

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法学理论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地在于法律职业生涯的历练。法学学生对法律职业充满憧憬和向往,却少有机会去经历和体验,对于法律职业的职业需求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作为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传统项目,模拟法庭为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孕育职业品格、训练法律思维、强化实践技能提供了准实战平台。因此,举办模拟法庭,搭建起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平衡发展的桥梁,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势在必行。

2、模拟法庭活动的组织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必须有相应的设备和环境作为其开展的物质保障,模拟法庭,是模拟法庭活动开展必备的场所,为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是校内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模拟法庭应该以法院真实法庭环境为标准进行建设,一般最小可以容纳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至少约 100 平方米,包括必要的实验室设施,如服装有法官袍、律师袍、检察官服装、法警制服,桌椅有审判区桌椅设备、旁听区桌椅设备,徽章有法官、检察官、律师徽章,标牌有审判长、审判员、陪审员、诉讼人、原告人、被告人、公诉人、辩护人、第三人、证人等标牌;电子设备有打印机、电脑、摄像机、投影设备、实物展台、音箱、功放设备等。模拟法庭实验室通过逼真的环境,营造法庭氛围,保证了学生置身于特定场景下,进行真实的演练,使学生能够感悟庭审过程,能够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

模拟法庭活动使用的案件通常有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大类。模拟法庭所选的案件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可模拟性。专业性要求所选案件要有一定的争议同时具有理论深度,最好选择有社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案件;复杂性要求所选案件不能太简单,太简单的案件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可模拟性要求所选案件能够应用于教学和具有可诉性,双方的主张都有一些证据支持,以便在法庭上形成辩论,锻炼学生的举证、质证、应变能力。按照以上要求,在案件的选择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案件,也可以建立案例库,案例库应由专业老师在法院真实审理的案件中选择,但是为了保护隐私的需要,要对案卷进行后期的编纂,以便适合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案例库要按照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三大类建立,每一个案件分为法官材料、原告材料、被告材料。不同的角色只能掌握自己的材料,这样更接近于实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组织。

首先,确定模拟角色。参加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先组成相应的团队,然后以团队为单位来确定活动中所从事的角色(如审判方、原告方或被告方)。在审判程序中(以民事案件为例),审判员2名,设审判长1名;被告人2名,被告1名;原告人2名,原告1名。原告、被告针对案件情况进行模拟开庭,法官根据开庭情况做出裁判。

第二,庭前准备阶段。民事案的件庭前准备参照民事诉讼的实际流程进行。原告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活动负责老师递交书和证据目录,并按被告人数提出副本,由活动负责老师将书副本发送被告方。被告方于规定时间内提出答辩意见和证据清单。活动负责老师在规定的日期内将原告方的书和证据目录、被告方的答辩意见和证据清单一并交给审判方,并确定开庭时间。

第三,法庭调查阶段。原告、被告针对案例材料内容进行举证与质证,时间由审判方掌握。

第四,法庭辩论阶段。陈述意见:先由原告方发表意见,次由被告方发表答辩意见。辩论阶段:先由原告方针对被告方答辩意见展开辩论,辩论交替进行,分别就双方存在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发表最后意见:先由原告方发表最后意见,次由被告方发表最后意见。辩论只基于已提交证据所规定的事实,辩论过程中,不得提出新的影响庭审进程的事实、证据等。言辞辩论程序各部分均应在适当时间内完成。

第五,合议庭休庭合议。

最后,法庭宣判。由审判方进行庭审小结、作出最终判决。

3、模拟法庭活动的考核

模拟法庭庭审活动结束后,可以由活动负责老师,或者是由聘请的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的检察官、法官或者律师,对参加模拟法庭活动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总结。同时,模拟法庭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原告方和被告方法律文书法律知识使用是否恰当,逻辑推理是否合理,资料搜集与运用是否得当,结构的清晰程度及组织是否合适,文书格式是否规范,现场庭审环节法律知识使用是否恰当,逻辑推理是否合理,言辞表答、应对能力和临场风度表现如何;审判方开庭前准备是否充分,案件事实调查是否清楚,法庭辩论阶段控制是否得力,案件裁决是否信服,语言表达和临场风度表现如何。

二、专业见习

1、专业见习的作用

专业见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通过专业见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及见习行业的业务情况,增强对本专业学科范围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初步获得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通过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仲裁委等事务部门的见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达到以下目的:

首先,深化法学理论的学习。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的实习就是将所学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

第二,了解和熟悉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处理法律事务和办理具体案件的程序、方法和流程。

第三,了解我国法治进程,体会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法律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四,进一步加深对实体法的理解与掌握,加深对各种法律条文的理解,提高运用法律处理法律事务和制作各种法律文书等司法实践能力。

第五,增加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群众观念、组织观念和劳动观念,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为将来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2、专业见习的组织

专业见习的有关材料。专业见习主管部门须制订完善的《专业见习教学大纲》和填写准确的《专业见习安排情况一览表》,并据此开展见习教学活动。《专业见习教学大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见习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见习性质、目的和任务;专业见习内容与基本要求;专业见习程序与时间分配;专业见习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专业见习安排情况一览表》为专业见习学生的具体安排。《专业见习安排情况一览表》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信息,专业见习单位及联系方式,专职指导教师信息,见习形式等。

专业见习的纪律。学生参加专业见习前,要加强专业见习纪律教育,保证专业见习活动安全、有序进行。专业见习学生在专业见习期间须遵守如下见习纪律: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学校和见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尊重见习单位的领导和职工,虚心向他们学习。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不迟到、不早退。专业见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若有特殊情况,须经见习单位兼职指导老师和学校专职指导教师同时批准,累计请假不得超过7天。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严禁酗酒闹事、打架斗殴以及其他不文明行为。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遗失和损坏专业见习单位保密文档。严格遵守见习单位工作纪律,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使用见习单位打印机、电话机等从事个人事情。爱护公共财物,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专业见习单位的仪器设备和见习用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事故。参加集中见习并集中住宿的学生,未经专业见习单位指导老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双重批准,一律不准离队单独活动,不准离队外宿。

专业见习教师。专业见习主管部门要精心安排专业见习指导老师,确保专业见习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专业见习活动由专、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完成。专职见习指导老师由各院系选择理论知识扎实,实务技能较强的校内教师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由学校自行聘任专业见习单位有关人员担任。专职见习指导老师在见习实施阶段须履行以下职责:在专业见习准备阶段与见习基地联系人取得联系,商定见习有关事项;同兼职指导教师联系,共同商定专业见习实施方案。见习初期,做好见习基地与见习生之间的协调工作。与兼职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了解专业见习开展情况。解答学生专业见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指导学生撰写专业见习报告。掌握见习期间学生思想生活状况,适时进行教育帮扶工作。收集日常教学需要的信息资料。

3、专业见习的考核

专业见习考核由学校专业见习领导小组自主组织。专业见习考核成绩统一按百分制记分。学生参加专业见习考核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专业见习任务,并提交《专业见习报告》(不少于3000字)和《专业见习鉴定表》。专业见习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专业见习手册中的专业见习鉴定为40分,专业见习报告为60分。专业见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计算出总分后,将成绩上报学校成绩主管部门。

三、观摩开庭

1、观摩开庭的作用

观摩开庭是一种开放式的法学实践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或邀请法院到学校现场开庭然后学生旁听,这样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时所学到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对照,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旁听结束后,还可以主动和法官、指导教师、同学交流,写出个人旁听总结报告。

观摩开庭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系统和全面的法律训练,学生领略真实的庭审过程,观察审理进行中的每一个步骤,聆听法官、公诉人、犯罪嫌疑人、辩护人的问讯及陈词,能够增强学生对法律诉讼程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拓宽学生对司法审判的感性认识,提高对于法律的兴趣。

学生通过参加观摩开庭,加深对案件审理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庭审程序,学习法律工作者的经验,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提高法律执业的信心。

2、观摩开庭的组织

法学院应该在学校附近的法院或法庭建立实践基地,与基地加强沟通,根据所开设的课程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法院联系,选择合适的案件,组织学生旁听;或者在法学院范围公告案件开庭的信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案件,按照法院的相关要求,参加旁听;另外,法学院也可以将法院的真实审判引入校园,在校园内真实开庭,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旁听。

3、观摩开庭的考核要求和成绩评定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8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1级、2012级与2013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查阅并收集了近五年的有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并在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资料搜索。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研究内容,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调查方法及有关问卷设计的要求,制订问卷并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其中,回收194份,回收率97%;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

(3)访谈法

在校调研期间对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专业理?课教学情况的看法。

(4)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运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与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和渭南地区普通高校最大的图书馆,为体育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条件。但是这些远远不够,现阶段仍然无法满足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简陋,缺乏专业课实验室,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没有条件进行实验。如果不做实验的话,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因此,体育专业理论课硬件设施的匮乏,是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长期存在的一大软肋。

2.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见表1),学生对当前理论课实用性的基本评价中66%以上的学生认为当前理论课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这表明部分理论课教学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认为目前的理论课学习实用性差,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访谈中了解到,认为课程实用性一般或脱离实际的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理论课在实践中根本用不到,或者由于研究的不透彻,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在教学训练中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伤。

3.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1)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的数量状况

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讲师7人,教辅人员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12人。他们主要承担体育教育专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以及全校17000余名学生的群体工作。体育学院在校学生279人,每位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仅要为体育专业学生上理论课,平时还要给非体育类专业学生上公共体育课,专修老师同时兼任体育专业课程和公共体育课程,可见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量之大,任务之重。

(2)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状况分析

对选取教学内容的调查显示,有65.1%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理论课知识为教材内容。绝大部分课程都是采用高教出版社统编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理论教师都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随着各学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加上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扎实,造成学生拿到教材就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国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使得专业理论课教材篇幅受课时所限,教材内容不能展开讲解,学生对理论课产生乏而无味的感觉,因此教材形式应向多样化、主体化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时占的比重为零,致使学生的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3)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教学方法状况分析

经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有83.4%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采用的是结合教材内容的讲解法和结合多媒体教学法。由此看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基本上以讲解为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或实验安排较少。教学中除投影仪运用较为广泛外,其他手段运用不多,如体验法、启发教学法等。在教法上教师讲、学生记、课下背,其结果是学生费劲不小,理解不透,记不牢,特别对一些抽象、烦琐、复杂、枯燥的内容,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学生性格直率、好动,课堂表现有热情,对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较感兴趣,表现为对技术课重视,对理论课轻视。部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存在专业理论学不学无所谓的错误看法。而且,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中,没有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另外,由于体育专业的特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是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开设。学生在技术课学习中,体力消耗比较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磨合时间。因此,表现为学生在上理论课时精力不足,如果理论课教学方法单调,就更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地影响了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4.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对学习专业理论课的态度分析

?{查显示,有21.2%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理论课,13.1%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却有65.7%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不够重视。笔者在与部分不愿意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生交谈中得知,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理论课认识偏差或不足所致,他们普遍认为无需学习专业理论课,只要学好实践课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是因为入学前文化课基础比较差,对于有些体育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比较吃力,而造成厌学现象。

(2)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调查显示,有47.8%的同学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37.6%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而以考研和其他方面为动机的学生分别占10.8%、3.8%。由此可见,将近一半的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是为了通过考试,最终能够毕业。在访谈中了解到,应付考试的学生大都是由于学长们给灌输的大学考试很容易过,平时不用学等思想,致使学生从入学就出现倦学的思想;为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和考研的学生则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3)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上课认真听课的学生仅有23.1%,而77.9%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通过观察发现,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前面,而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都坐在教室的后面,玩手机、聊天、睡觉等,且睡觉的居多。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仅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老师上课的情绪,使课程无法正常进行。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平时不需要听课,只要在考前认真复习,考试就能通过或者根本就不想学习专业理论课。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专项课后上理论课,身体疲劳,无法认真听课。

从专业理论课逃课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见表2),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83.9%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逃课现象。在整理数据时发现逃课现象呈明显的年级阶段性特点,三年级逃课现象严重。通过访谈了解到,造成体育专业理论课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理论课逃课现象有共同点,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原因如下: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体育理论课无用论;学生本身理论基础太差;纪律松散、贪玩、厌学等)、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学手段传统落后;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足;课堂常规管理不严等)和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专业理论课与体育实践课冲突;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

(4)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有超过3/4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过作弊行为,不能做到诚信考试,在考试中只有不到1/4的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诚信考试。考试作弊是不诚信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试想一下,一个学习认真的学生考试成绩还没有一个平时只知道玩耍的学生的成绩高,学习认真的学生会怎么想?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可能会导致一个不作弊的学生也开始作弊。在访谈中了解到,凡是作弊的学生都是不认真听课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有积累下知识,考试前又不认真复习,但是迫于毕业的要求,不得不选择作弊。

5.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分析

(1)评价方式分析

通过对评价方式的调查(见表4),可以看出84.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或者考试+考核形式进行的,而其他形式的评价方式,如闭卷、半开卷、开卷、论文、口试、实验、研究报告等很少使用。这种单一的形式根本无法将各学科的特点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学》等,这些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课程的目标和任务也不相同,采用统一的闭卷考试是无法完成不同课程的不同目标和任务的。期末结束学校会一次性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试有形式统一、试题范围广的特点,对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具有较好的作用,但其题型陈旧呆板,客观题多而主观分析少,出现了一些学生临时突击、机械背诵或抄袭作弊的现象。通过访谈了解到,每年体育专业理论课考试题好多都是上届或者前几届考过的试题,因此,很多学生钻了笔试考试的空子。这样就很难准确、客观地衡量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在评卷方式上,采用的是谁监考谁阅卷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却存在严重的弊端。首先,对于一些理论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有些老师对相关内容了解并不十分透彻,所以在评卷的客观性上存在问题。其次,由于评卷过程中没有密封试卷,所以评卷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人情因素,甚至有些时候出现擅自篡改试卷的现象,所以在评卷的公平性上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2)评价内容分析

从评价内容调查一览表(见表5)可以看出,有73.1%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为纯理论知识,有21.5%的学生认为评价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说明了评价内容过于单一,考什么和怎样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在现实的考试中,利于考核知识记忆而不利于能力的考核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客观题比例较大。一般来说,客观题解题答案标准单一,且解答方法简单,加之问题设计方式侧重于“会与不会”,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分析。即使是主观题,由于教师在评卷时主要是依据书本或讲授内容给分,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大,容易造成教师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有一句话“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应该是对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评价制度的最好写照。结果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思想上不够重视,直到考试前一两周临时“抱佛脚”。这种考试的结果只能使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结 论

1.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优良,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但没有体育专业理论课的相关实验设备,是影响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因素。

2.课程设置欠佳,专业理论课课时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3.学生人数多,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教师选取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4.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态度不端正,动机不积极,兴趣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5.专业理论课教学评价不完善,评价内容灵活性不高,不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程度,评价方式存在单一且不合理的现象。

对策与建议

1.加强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软硬件建设

继续加大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增加专业理论课教师数量与质量;完善实验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课,提高实验室使用率。

2.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要求标准,选择实用性较高的课本教材,做到不脱离实际。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尽量避免技术课和理论课的冲突,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氛围。

3.教师教学改革

精简课堂授课内容,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分离教学。

4.端正学生态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9

[

关键词 ]中职教学;中文专业;专业教学;实践性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毛泽东同志曾明确地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们科学的对象。”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体系也是有其它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的一种主管反映,包括对职业教育教学的认识和主张等。

一、中职教育实践性意义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教学也是教与学的双边统一活动。中职学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由于具有涵盖范围广、教学效果很难评估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尤其要需要注意的是,不应把教学单纯的理解成课堂教学或理论教学,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不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调必须、够用,突出应用性;而且在时间教学的作用及比重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更加明显,即职业教育的时间教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各种时间教学将越来越受重视。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人们开发出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工读结合、顶岗实习、现场教学等。可以说,实践教学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二、中职学校中文专业教学特点

1、根据生源特点进行教学。

中职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源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应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职业性与技术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等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它的教学方法与普通教育教学方法有一致性,如都要贯彻启发式教学,都有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但是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专业课教学要突出顶岗实习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

3.根据职业岗位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培养目标、培养人才的类型各不相同,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教学除了与普通教育教学有共同的教育方法外,还有自己的教育方法。职业教育教学论就是要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特有的方法,以指导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职校生的生源素质普遍低于普通教育的生源素质。为此,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富有成效地实施教学。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就要研究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

4.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

由于中职学校教学有其独特的岗位适应性,所以其教学过程也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中文专业教师对其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既可以引用我过古代先贤的经典故事作为启发,也可以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引入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

三、中职学校中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实践性的几点建议

1、提高中文专业教师的理论技能,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通过对现在中文专业教学效果的观察不难发现,像过去一样只关注字和词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有好的表现。学生可能基础知识也还可以,但是在工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却十分薄弱。究其原因,并非是教学内容有问题,而是教学方式方法太过陈旧,学生指导内容却缺乏运用技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中文专业教师的理论技能已经十分扎实,但是应更加钻研与实际工作中的联系和运用上,如何学有所用。如何通过更加科学、高效的方法将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如何锻炼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强调情景式中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讲到如何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情景式教学方法,通过对特定工作场景的逼真模拟,锻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旁协助指导。将原来单一的课内教学变为更加吸引人的课外教学,将真实的工作场景应用的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学生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内容中锻炼自己的中文专业技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高效利用多媒体方式,从根本解决学生对中文学习的兴趣

分析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不难发现,他们对声音和图像学习会更加容易接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多利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动画片的形式教授课程,巩固中文教育的重要性。还可将日常常遇到的问题作为笑话进行反面举例,提高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开展作文比赛,锻炼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中文进行观察总结,让学习成为一种兴趣,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

4、完善评价体制,增强中文专业教学与专业基础课教学衔接

在中文基础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借鉴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评价体制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体征能够更直接的反映出需要修改的问题。可以不断完善中文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另外,还需要增强中文专业教学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衔接。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做的铺垫。除了有其自成一派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为专业课教学铺砖引路。两者的衔接直接影响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除了在评价体系上应进行多元化处理,还应该多与社会环境接触。增强中文专业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中的作用。

例如中文专业教学可以引进和采用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开发的“ZHC”标准,即“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计算机和英语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这既是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也是专业整体教学发展的阶梯式递进。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也是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很好激励作用。

总之,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的实践性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不可以单独来进行。只有在整个中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以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基础进行分析,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可以取得长足的进步。这整个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实践性需要理论做支撑,理论需要实践性来检验。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才能使中文专业的基础课教学工作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鲁辉玲.运用“必需、够用”原则增强中职文化课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10

(三)构建较完善的课程体系[2]为了使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我们对课程设置运用了课程包的形式。根据文化产业专业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4个课程包:1.文化基础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文化基础课,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如:中国文化史、外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民俗文化、文化资源学等。2.经济、管理类课程包。这包括管理类课程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这一课程包的主要课程是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尤其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学生将来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品牌运营、广告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会展产业概论等。3.传播、策划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宣传、写作;掌握策划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实用的工具与技巧,提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市场策划方案的能力。如:传播学概论、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广告策划与文案、创意思维、应用写作等。4.技术类课程包。这一课程包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技能,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有专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要求。如摄影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是有限的,对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可以用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不断吸收新东西。

二、建立健全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主要加强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一)建立完善校内实验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我们建立了校内实验教学基地传播学院苹果机房,购置了数十台苹果电脑,配有播音、录像设备。学生利用实验室进行网页制作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完善了实验实训的管理工作,实验、实习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有专人负责管理。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11

中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地位。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将所学到的各门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各种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得到加强和提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1]因此,科学规范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对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管理,需分别做好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毕业实习阶段和实习考核的管理。并通过工作反馈总结与过程评价,监控管理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的每一环节。

一、毕业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1.实习前开设综合性实验

在毕业实习之前,通过多学科通力合作,使学生系统地完成某一研究或生产的全过程或主要过程片断,[2]将各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有机地结合,将孤立的各学科操作技能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整体观。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行毕业实习准入制

实习前加强实验技能培训及考核,完善毕业实习准入制。根据中药学类专业特点,实习中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涉及到大量的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训练较少,实验操作规范

细节部分学生不够熟悉,有必要在实习前进行实验技能集中强化培训,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大型仪器设备的各种基本实验操作,并进行考核,成绩合格者允许进入毕业实习,经再次培训仍不合格者,取消毕业实习资格。

3.讲座

(1)科研讲座。本科应届毕业生已经学习了大量基础课程,但对于如何着手撰写毕业论文仍感到茫然。为此,实习前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从而保证取得良好的毕业实习效果。讲座内容须包括开题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作方法;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如何从文献阅读中发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注意事项、基本结构、写作方法、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论文修改的思路方法。

(2)学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讲座。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常常在找工作期间处于迷茫状态,不了解有哪些就业方向,也不知该如何着手。[3]因此聘请学校就业管理部门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就显得很有必要了。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等。为学生今后理性择业、顺利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相关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就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架起毕业实习与就业的桥梁,以实习促就业,建立良性就业平台。学生接触社会之初,不了解工作单位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面对求职介绍上的岗位需求,却不知工作内容性质,面试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可聘请实习单位大型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让毕业生了解公司待遇、招聘具体要求、招聘流程、职位发展空间等问题。

(4)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管理质量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稳定的实习基地,[4]具有丰富的实习管理经验,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带教经验丰富并具有一定资质的教师,能提供高水平讲授的实习讲座,等等,可为实现实习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因此,在前期准备阶段,学校应狠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精心选择操作规范,以带教能力强的药厂、研究单位、医院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圆满完成毕业实习要求的各项内容。并且可以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意向单位。

(5)做好毕业实习动员。这是搞好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习动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七学期初,召开实习准备会。同时下发实习计划任务书,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通过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毕业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学习相关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第二阶段:第七学期末,召开实习工作会。聘请相关实习单位实习负责人,并要求相关实习指导教师和全体学生参加。发放毕业实习手册,让学生了解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中应该完成的各个步骤。实习管理教师介绍实习计划、时间安排、实习单位、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习岗位等方面的情况。[5]特别要强调实习期间安全、纪律方面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务必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做到实习安全两不误。

二、毕业实习阶段

1.强化开题报告环节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12

MBA的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技巧和思维的培养重于理论分析能力,教授的责任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MBA财会专业的学员是一个个自我导向的独立个体,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明确出一个负责的态度,自我决定、计划自己的学习。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来自个体内的力量,依据其社会角色的需要而学习,学习准备与其社会角色的改变密切相关;学习是以生活为中心、任务为中心、问题为中心,学习取向表现为立即应用;学习具有明显的合作性与对话性特征。MBA财会专业的学员大多有工作经历,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组织能力、综合能力、预测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资源。

一、MBA财会教学为何要运用行动学习法

1.行动学习法在MBA的财会教学中运用并培养会计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意义。行动学习法的教学模式经过很多次的教育教学各种活动的实践探索检验和总结出来的丰富经验提炼而成,可以提高并促进学生的相关非智力因素以及智力因素的全方面大幅度的提升,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相对系统化、相对稳定性以及相对理论化的对MBA的财会教学的模式结构。行动学习法最初的提出者是英国的雷文斯教授在1971年的相关理论,行动学习法是重视实践训练学生思维习惯和行为控制的一种“行为艺术式”教育教学模式。又是一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方式为行动分组学习成员相互协调配合、集思广益和一起努力来解决实际的学习问题。是通过各种学习项目来解决问题,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个人和组织共同促进成长的教育教学高效辅助工具。

2.行动学习法主要强调的是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要组织好分组学习团队,具体采取措施为: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付诸实践活动。整个行动学习法的实践教育教学过程都体现在此“四位一体”的循环学习模式上,非常适合引入在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学习中,使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学习日臻完善,趋于完美,使新型教学理念及实际应用模式在MBA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的运用中更能潇洒自如,使MBA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MBA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易学,乐于接受,且深有体悟,感悟更深,更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使所学知识的才华有用武之地。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3.“学习”的本义是“学”与“习”;孔子曰:“言之吾听,示之吾明,行之吾知之矣”。这都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

行动学习法由英国教授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小组研讨——付诸行动”的学习方式,使MBA学员在“行动”中学习,学习中“行动”。行动学习虽然以学习小组作为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学习的本质基本是基于个人的,学习的结果必然是使MBA财会专业的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提升。行动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式学习,突出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行动学习更注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建立在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有意识的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伙伴支持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由于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形式或团体方式组织学习的,不仅有利于完善MBA学员的人格和个性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种、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沟通能力。

行动学习法在实践性、应用性和合作性上的整合具有系统性的特征,既能解决问题,还有助于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在MBA的财会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可以完善MBA的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达成MBA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MBA财会教学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

在MBA财会教学中运用行动学习法,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掌握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分组作准备;介绍行动学习的基本理论、方法,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经验学习圈理论、头脑风暴法、鱼骨刺分析法等,并要求MBA财会专业的学生阅读国内外行动学习法的相关参考文献;制定必要的学习、考核规则(考核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勤奋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实践环节中的业绩等)。

2.以实际财会岗位如出纳、成本、总账等设置项目组,按项目成立行动学习小组,共5~8人;成员选择应综合考虑学员的年龄、性别、职业、学习表现、组织领导才能、工作经历、人脉等因素,并确定主持人、催化师(即促进者,一般可以由教师兼任,起补充、监督、点评和拓展的作用)等;MBA财会专业的学生可以扮演组内的不同角色,并安排不同项目组的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进行轮岗。

3.根据教学内容和MBA财会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应的问题等(备课)。

4.根据各行动学习小组的具体情况向学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引导MBA财会专业的学生运用行动学习法进行讨论并展示、分享讨论的中间成果;各小组不仅要解决一些问题,还要通过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5.教师(催化师)根据MBA财会专业的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情况,对课程知识、技能进行课堂讲解,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要求学员动手实验及做题(演练)。

6.小组代表汇报问题的解决方案及讨论中新发现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作补充,对其他学员或教师的质疑进行解释;如出现疑难情况,通常由教师(催化师)控制解决。适时进行反思、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7.执行行动计划,解决学习问题。

8.教师回顾和点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进行总结、考核。

行动学习法在我国高校教育中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组织模式和系统的正规合理的流程,但是对于行动学习法的实际应用都在进行探索性研究。对于行动学习法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和在实际应用中的规则等等我国学者都进行了深入性的总结和研究讨论,并且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国各地的教育行业、培训机构都在争相采用和欣然接受,行动学习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必然趋势。在MBA财会教学活动中运用行动学习法应注意的事项: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需视具体情况讲授新知识,注意与所提出的问题相联系,与已经学过的学习内容相衔接;对MBA财会专业的学生所提问题应当结合课程的内容,符合学员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其工作经历,能引起学员的兴趣;分组要考虑不同学员之间的合理搭配,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分享和交流各自思考和行动的学习成果,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鼎昆.行动学习[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法学专业实习论文篇13

目前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教学和验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应用型人才的实验教学目标,则应该是对学生动手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国内高校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一般主要是依托计算机,围绕课程知识传授,进行理解性的课程知识点的实验,以此建立的实验室,在功能上主要以满足单一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没有很好地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跨专业及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实验。实验内容较为落后,如一些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内容比较陈旧,许多实验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使实验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方法上,基本是借鉴传统理工科实验的教学方法(教师理论知识传授教师实验示教学生实验),使得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状态,因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实训。实训教学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开设的比较成熟,但在普通综合高校,一直以来,并没有引起重视,实训教学概念模糊,定位不清,导致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专业教师之间意见不一;教学状态与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3、实习。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是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一直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的主要场所――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严峻,或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需要,不能或不愿给经济与管理类学生提供适合的、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加之学生出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往往选择在拟就业单位实习,导致学校实习集中安排越来越困难,学生的实习较以前分散,学校管理较难,因此实习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实习环节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作用越来越弱。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一方面,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多以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为主,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毕业生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和考研,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重视不够,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现象,毕业论文的教学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一般都比较重视毕业论文而忽略毕业设计,实际上毕业设计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毕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和提高。因此,经管类专业要改变只重视毕业论文不重视毕业设计的观念。

5、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是大部分财经类专业都普遍忽视的一个环节,许多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得到体现,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和一般社会实践相区别的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即便安排了专业社会实践的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偏少、空洞、缩水和甚至放羊的现象,有的甚至无法落实,这样的社会实践实际上是减少了实践教学的时间。

6、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还相对较少。

二、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与现状分析

(一)商学院实践教学已具备的基础和优势

1、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从建院之初,商学院经管专业就已经开始进行课程实验教学,发展较快,成果突出。进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2、在实训方面的探索,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来在学校内被忽视的实训教学环节,已开始受到重视, 为开展实训教学,探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实训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学校组织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在校内开展研讨, 逐渐明晰了实训的内涵,并通过精品课程(实训)项目建设促进了实训课程的建设。

3、在实习教学方面的探索,开展了以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模拟实习的改革,近年来将实习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探索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地实习结合的毕业实习新模式上,已取得一定成果。重视在专业实验室中创造模拟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使学生针对社会、经济模拟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方面,商学院已与宝供物流公司就学生实习事项达成合作意向;在2011年3月,又选送09级物流、商管专业的部分学生赴浙江润迅移动科技有限公司实习。

4、在实践教学文件的规范性管理方面,加强了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教学计划、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等是规范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商学院陆续对这些文件进行了重新规范和修订。这些文件反映了我院广大实践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于实践教学的探索,凝结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智慧,目前这些文件在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方面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方面,商学院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管理与质量提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写作、评阅、答辩、格式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还对应届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入选论文进行评选和编辑工作,多篇优秀论文被选编到《安徽新华学院学报》,调动了毕业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积极性,使我院毕业论文工作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商学院实践教学的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1、应用型的实践教学理念还要进一步总结,商学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还需要总结和提炼,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2、实践教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尚显不够,对于实践教学的有关问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准、意见不一等现象,影响实践教学的全面实施。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和手段跟不上实践教学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保障均滞后于实践教学的现实发展。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我院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

4、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科学完整地固化。由于实践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我院正在逐步加大力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

5、实验教学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初步对毕业论文建立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等一系列质量监控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对于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还缺乏有效的监控制度和手段。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投资效益均得不到及时的评估和反映。

三、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1)实验教学课程的优化与开发。使学生通过优质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外显”,提高综合素质。具体做法是,以知识为导向,进行课程实验(理论课中的实验内容)的优化和开发,以能力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程(独立开设实验课)的优化和开发,按照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学科综合性实验、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模拟实习的实验层次进行实验课程(或课程实验)的建设。

(2)“精品”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实验项目是实验课程的基本单元,建设高质量的实验课程,首先必须有高质量的实验项目,我院正在加大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力度,在精品实验项目规模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建设一批精品实验课程。

(3)实验教材的建设。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载体,应加大实验教材的建设力度,以有效固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成果,以形成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2、实习课程体系的设计

实习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要研究和明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教学目的和特点,同时加大课程实习的开发力度。深化总结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积累校内模拟实习的数据资料形成有新华学院专业特点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毕业实习的培养方案。

3、研究能力课程培养体系的设计

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虽然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但三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目的性与阶段性的区别。目前,我院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方面比较薄弱,需积极倡导,加强研究和实践,鼓励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鼓励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使课程设计、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发挥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戴维・罗伊斯,苏瑞提・S.多培尔,伊丽莎白・L.罗姆菲.社会工作实习指导[M].屈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对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