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绣培训总结实用13篇

纹绣培训总结
纹绣培训总结篇1

因此,系统地对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改革的途径,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进一步实现高职高专医学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一)实验学时数分析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57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4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2.93%;医学营养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304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2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8.52%;眼视光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08学时,实验学时数为420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34.76%。上述三种专业实验学时数均低未达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要求,实验学时数偏少。

(二)与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实验学时对比分析

以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纹绣课程设置为例,与香港蒙妮坦国际美容学院(简称蒙妮坦)纹绣课程相对比。我院纹绣课程开设12学时,内容仅包括纹绣技术示教,纹眉、纹唇练习。而蒙妮坦纹绣课程开设144学时,内容包括纹刺的起源与发展;纹刺的原理、特点及原则;眉、眼、唇的设计和修饰技巧;纹刺工具的正确运用与选择;各种眉毛纹刺的针法与技巧;无痛纹眉、纹眼线、纹唇技巧;纹刺术的适应范围与禁忌;纹刺配色技巧与运用;套色改眉的技巧;洗眉脱色技巧与注意事项;纹刺术后的修复及失误原因分析;纹刺失败再修复方法等。对比可知,现有课程设置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并巩固练习所应掌握的纹绣技术,我们的学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美容师相比并不具有岗位竞争力,无法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陈旧

(一)任课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市场

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在高校中从事理论教学工作,与市场接触较少,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与美容、营养、眼视光当前市场、行业前沿领域的要求具有一定距离。课程是靠教师来实施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制约着高职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教材滞后于市场

高职高专教材更换周期是3-5年,但知识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美容、营养、眼视光行业知识技术更新,在短期内较难实现新知识的补充。

四、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为解决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近7年的卫生职业教育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探索,认识到职业技能鉴定是以职业能力测评为主的、行业资格准入的一种认证体系,是一种规范的人才评价方式。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由用人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能够充分反映市场对职业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培训与鉴定的核心是技能操作,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能够对高职高专医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一)美容师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美容师鉴定培训课程共90学时,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贴近市场,聘请河南省人民医院美容中心教授、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上海思妍丽美容机构等优秀美容教师,为学生讲授整体形象设计化妆、精油美体、美容外科、纹绣美甲、美容院管理等最前沿的美容技术与理念。通过工作在市场一线的教师授课,使学生掌握上岗必备的知识,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有效补充。

(二)公共营养师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公共营养师鉴定培训课程共110学时,重视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和实际案例教学,聘请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中心、河南营养学会的专家教授为学生讲授营养菜单制订、饮食营养保健、烹调面点知识、宴会食谱设计、保健食品销售、食品卫生控制、公众营养膳食状况评价与指导等知识。通过针对性的营养食谱教学,使学生从以往的理论学习中进入到临床营养师的角色,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给出指导食谱,增强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超越了单纯的课堂授课。

(三)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鉴定培训课程共90学时,根据实际工作中眼镜验光与定配不分离的要求,将眼镜验光员与眼镜定配工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应用,聘请省内各大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的专家为学生讲授眼屈光检查、眼镜加工工艺、眼镜检测、整形、校配、角膜接触镜佩戴、指导、故障排除等知识。学生动手进行眼光检查、镜片配制的操作,反复练习直到做出满意的眼镜;难度较大的镜片配制,由主讲教师示范后学生再操作。经过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镜片的配制,不必岗前培训就可以独立工作。

五、结语

以职业技能鉴定作为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补充,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弥补原有课程实验学时数偏少,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课程内容与市场脱节,“应用型”教师缺乏等不足。二者结合,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了贴近市场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实现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市场要求的有效衔接,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17-18.

[2] 李雪飞,韩英,隋静等.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75-89.

[3] 王正.教学实训与工作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蒙妮坦学院合作教育模式的个案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6):70-72.

[4] 王波.职业技能鉴定在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方面的具体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32-33.

纹绣培训总结篇2

一、将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基础教学

将民族手工艺术元素融入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很多艺术院系的做法。广西手工民族技艺内容广泛,技艺精湛,文脉深厚。壮锦、民族服饰、苗族银饰、玉石雕刻、铜鼓、刺绣、传统陶艺、编织等手工技艺中的装饰图案与造型语言也十分丰富,可以归纳整理成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库,成为学生的设计素材和可以吸收利用的艺术元素。以壮锦为例,图案来源于生活,生动活泼,反映壮乡生活与文化。图案有:蝴蝶恋花、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团龙飞风、狮子滚球、四宝围兰、双凤朝阳,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菊花、茶花、五福捧寿、福禄寿喜、马鹿穿山、鲤鱼跳龙门等传统花样,反映了壮族淳朴健康的审美情趣,地方特色浓郁。壮族色彩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配点其他色泽,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红配绿,看不俗”,是织锦艺人配色俗语与乡土艺术特征,“简练中见多彩,粗犷中见细密,纯朴中见真切,素雅中见艳丽,对比鲜明强烈”,显示了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实的性格。壮锦图案纹饰都可以成为《图案》《设计色彩》等基础课程内容。同样道理,苗族蜡染色彩单纯、素朴,以蓝色为主,图案严谨精细,纯而不腻,纯净素雅,是大家一贯喜爱的色彩而纹饰,也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蜡染图案和配色方法用于基础教学,早就是很多国内艺术设计院系的做法。苗族扎染的手工技艺也令很多艺术家、设计师着迷。抽象、随意的扎染效果是艺术院系师生永远乐于探索的命题。此外,广西“绣球”,小巧玲珑、精致艳丽,有独特的堆绣技艺与花瓣造型,惹人喜爱;铜鼓见证了广西文明起源,铜鼓上面镌刻的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还有各种几何纹样如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栉纹、菱纹、凹纹、钱纹、席纹等,是广西代表性的原发图案之一。它们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完善基础教学内容。可以说,民族工艺是地方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用之不竭的资源库。

二、将传统手工民族技艺融入专业教学

广西民族技艺后继乏人,大学生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设计专业中融入民族手工技艺教育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民族技艺,还能够启发民间工匠的创意思维。常采用措施为:在产品设计专业融入民族产品造型和图案元素,装饰设计专业融入民族工艺图案与造型,建筑装饰设计融入传统民族建筑符号及其装饰技艺,包装设计融入本土文化和民族色彩民族图案,在服装设计装也中融入民族服饰文化与元素等。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产品造型和装饰专业,长期探索民间艺术与专业课程结合,不仅开发了部级民族陶艺精品课程,还创办了大型的民族技艺实训中心。学校将钦州坭兴陶的制作技艺引入以上产品设计和民族装饰专业,采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方式,有效地将民族技艺传授给学生,在多次部级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一批毕业生进入坭兴行业,为坭兴陶界培养了可用之才。广西地方高校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的艺术院系也都纷纷挖掘民间艺术,将民族服饰、民族陶艺、苗族银饰等用于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校正日益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一个平台。

三、加快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和艺术匠师工作室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开展民族技艺教育的便捷途径。由于民族技艺保护政策的加强与高职教育经济投入的加大,民族技艺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可能。校企联动,匠师协作,合作研发是实训基地采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教学模式为:建立民族技艺工作室、聘请民间工艺大师入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形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专门的民族装饰工艺实训中心。中心聘请了3位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坭兴陶艺、贝雕、壮锦3个国家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担负培训师生,合作研发新产品,从事民族技艺创新与传承重任。实训中心采取产品研发、参与竞赛、课堂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还承担了国家陶艺师资培训。实训基地配置有专业制图室、陶艺制作实训室、雕刻制作实训室、民族织锦实训室、图形工作站、产品陈列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其中陶艺实训基地有电窑炉、拉坯机、工作台、展示台等设备,将制陶流程中的造型设计、雕刻技艺、烧制技艺引进教学,开展实训活动,使学生获得更为便利的实训条件。该中心被评选为首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实训基地虽不比工厂中的生产车间,但也可以实现部分流程的陶艺实训生产。开发陶艺课程不仅可以作为设计专业的特权,还作为公选课成为全校同学与陶艺体验者的乐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承与创新手工民族技艺作用。匠师工作室是比较理想的学习民间民族技艺教学模式,可以由工艺美术大师、工匠以及经过培训的教师担任。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梁显飞老师的蜡染工作室,将苗族蜡染工艺应用于室内设计专业,开发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软装布艺与饰品,如苗族蜡染室内软装配饰作品,风格独特,既时尚又民族,深受欢迎。他创作的蜡染作品《手工蜡染――时钟》《苗族餐桌布艺》《蜡染抱枕被》分别获得2014、2015、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凤凰”创新大赛优秀奖。更有甚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子龙的蜡染艺术工作室,在2013年12月举办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展出一百余幅蜡染绘画作品,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并召开了相当高层级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基于以传承为目的而建立的刘子龙工作室及其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此外,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构筑凤巢,引进54位部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建立起玉雕、牙雕、木雕、骨雕、榄雕、蛋雕、广彩、广绣、陶塑、剪纸、宫灯、掌画15个大师工作室。同样采用了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纹绣培训总结篇3

在那里,她是地地道道的名人,无论在超市还是沙滩上,常会有人认出她来:“你看,这不是那位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吗?”人们对她是那么的友好,有时候甚至让她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就是出生在这里。

然而就是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院校。经过几番筹备,杨贝贝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开设一个服装设计的培训班,为渴望接受专业培训的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贝宁中国文化中心的中非高级服装设计培训班,引起了贝宁科托努人们的关注,中心组织几次大型服装表演在贝宁科托努的文化展示,让热爱穿着打扮的贝宁人深深爱上了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服装,中心因此聚集了一批来自贝宁各行各业的服装设计爱好者。

自服装设计班开课以来,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就像多了一道风景线,多功能教室独特的布局和身背画具来上课的学生,都会让人感受到在此学习服装设计的最佳专业氛围。

对于杨贝贝来讲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9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员,其中8名贝宁人,年龄最小的学生是一个只有11岁名叫达尔琳娜的女孩,上课还要由她的妈妈在教室里陪着,年龄最长的是一个满脸已经起了褶皱的老太太。法文授课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然而勇于挑战困难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正是这样一种信念在支撑,杨贝贝非常顺利地上好了第一课。

进入创作阶段对于学员们来讲就难多了,杨贝贝换了另一种方法教学生,教室的装饰陈列架上有金陵十二钗古典娟人仕女娃娃,杨贝贝告诉大家她要变一个魔术:只见她在纸上画出一个现代模特儿,身穿现代款式的衣服,但是定睛一看,那套衣服基本要素分明都从那个仕女娃娃身上的古典款式得来的。仕女衣服的水纹对称衣领、裙摆上的水纹、云纹装饰,转眼间变换为现代款式的斜肩设计、绣花腰带、剪裁时尚的都市成衣!同学们觉得这太有趣了,等于从这个娃娃身上可以找到创作的依托,于是每人手拿一个不同的娟人娃娃,开始异曲同工地变“魔术”,一个同样的娃娃,老师要求变出很多很多不同的款式,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要素贯穿其中。

贝宁共和国总统夫人尚塔尔亚伊女士(Chantal Yayi)也是一位服装设计爱好者,她珍藏了一块中国真丝面料,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请求杨贝贝女士给她设计一件她向往已久的中国旗袍,这件旗袍第一夫人拟定要在他们贝宁独立50周年庆典期间穿着的,意义非同寻常。

云纹,一种华夏民族自古沿用至今的传统纹饰,云纹被称之为“祥云纹”进而升华成为一种象征东方文明、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

大片祥云图案绣花、中式立领、精美团圆盘扣,款式上融合了中式旗袍特有的滚边工艺,于是一件构思精巧同时还具备贝宁风格的改良版旗袍——就在短期培训班的教室里,教师杨贝贝作为示范教学,一边跟大家讲解各个设计因素因何被采用,一边勾勒设计草图,随着这件中贝改良版旗袍在纸上的渐渐成形,师生心中都满怀一种莫名的期待……

纹绣培训总结篇4

一、海南黎锦工艺概述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棉纺织业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善良勤劳的黎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而悠久的黎族传统文化。在所有的载体中,笔者认为,最值得赞美的就数海南黎族织锦了。大力挖掘、开发黎族织锦工艺对弘扬黎族文化、发展黎族自治区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黎族织锦,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可称得上是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据《黎锦织造工艺》一书介绍,宋、元两代,黎族的棉纺织业十分发达,技术和纺织工艺品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黄道婆,一个在海南黎寨生活了40年的江苏女子,40年后,她回江苏老家,并把黎锦手艺带回和传播到中原地区。一件黎锦艺术珍品的完成,不知凝聚黎族妇女的多少心血。据笔者下乡到五指山、保亭、乐东等黎族自治区了解到,黎族妇女每完成一件黎锦,有时会用上3~4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到了传统民俗节日,或者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黎族姑娘们就会身穿她们自己织绣的黎族服饰,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织绣才华,从而获得别人的羡慕与赞美,引来青年男子尊敬和追求的目光。由此可以看出,黎族织锦艺术,不仅是传承人(制作者)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的体现,它更是黎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一根纽带,是黎族青年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与无限向往的一个缩影。 二、海南黎锦的图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黎族妇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黎锦的图案,这些图案集中反映了黎族妇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图案都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加工变化而成的,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黎族织锦的图案是很多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主要集中表现在当地妇女服饰上的各种图案,比如头巾、上衣、筒裙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都是抽象的,以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形纹样为主;另一类是反映在龙被、壁挂等艺术品上的图案,一般以吉祥物为主,比如鹿纹、青蛙纹、龙纹、白鸽纹、蝴蝶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风、火、雷、电、日、月等图案。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并将这种崇拜直接反映在了织锦图案之上。这些图案都是采用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以此来表示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或用于“辟疫”。这些图案总结起来,有5种类型:一是人形纹;二是动植物纹;三是器物纹;四是几何形纹样,包括方形、三角形、菱形以及直线、平行线、曲线等组成的图案;五是由汉字组成的图案,汉字图案主要有福字纹、喜字纹、寿字纹、禄字纹、万字纹等,这些充分体现了黎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黎族织锦图案的构图形式,主要是由母体图案构成的。一般来说,母体图案多以人形纹为主,这些图案会放在比较明显的位置,占的篇幅面积也大一些,子体图案只起辅助作用而且位置也不明显,图案多以动物纹、植物纹或者其他几何形图案为主,充分表明了黎族妇女在选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重人轻物。黎族织锦图案的色彩主要表现在服饰图案上,多以黑色或者暗的蓝色为主,加上红、黄、绿、白;棕、粉红、紫、咖啡为辅助的色彩,有对比强烈的色彩效果,也有相对调和的色彩效果。 三、海南各黎族地区织锦的特色 据考证,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就已经生活在海南岛这片土地上了。在长期的迁徙、繁衍和发展过程当中,黎族形成了哈、杞、赛、润和美孚等5个方言支系,由于各方言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们的喜好等因素的不同,黎族织锦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服饰图案是各方言的标志符号。 第一个方言区是哈方言。哈方言是五支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这些人大多聚居在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区。哈方言织锦的突出特点是:表现的题材内容较丰富多样,造型生动活泼,构图饱满灵活,色彩对比热烈,概括性很强。图案的主体花纹以几何纹和人物纹为主,植物纹和动物纹为辅。比如《婚礼图》《婚礼图》,主要流行在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图中将黎族婚娶中的迎亲、送亲、送彩礼、拜堂、新郎新娘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众多村民的等一系列热闹的生活场景织绣到筒裙上。场面开阔,热闹喜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是典型的哈方言风格织锦。服饰的特点是上衣无纽扣,以红色小而短的绳子或红色的布条系着;筒裙不仅宽,而且较长,一般都长及膝盖;老年妇女的头巾一般以黑色居多,几乎没有图案,中青年人的头巾绣有各种精美的黎族图案。 第二个方言区是杞方言。杞方言分布较广,人口仅次于哈方言,主要居住在五指山市。织锦的图案一般以人物纹为主体,再加以自然界的太阳纹、月亮纹、云彩纹以及动、植物纹做衬托。为了突出主体图案的颜色,在该图案的周围还用绣的方式来勾边。杞方言服饰的特点是妇女的上衣一般无领,无纽扣,用短红布来系,男子的上衣则用短麻线来系。杞方言妇女织锦图案,采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整体构图较大胆、色彩变化多样、比如人们正在生产劳动的场面、传统节日的舞蹈、婚嫁等,以此来祈求岁岁平安,人丁兴旺。杞方言图案《狩猎纹》反映的是黎族人们集体打猎归来的热闹欢快的场面,聪明的猎人是机智勇敢的代名词,在黎族人民中比较受人尊敬。 第三个方言区是润方言。润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织锦的图案,多数都是些人形纹、鸽纹、龙纹,其他动物纹、植物纹只是作为衬托。大多以白色的布做底,再绣上红、黄、黑色做垂直线,它不仅仅是追求形的美观,而且要求色调和谐,对比强烈,线条流畅清晰。润方言黎锦以绣为主,当一件织锦图案编织完成以后,人们会再绣上一些漂亮的协调的图案来搭配,提高织锦的整体美感。润方言黎锦中的“双面绣”是其它方言支系所不可比拟的,润方言织锦借助独特的“双面绣”工艺,使得花纹图案疏密得当,层次清晰,显得更加庄重大方。润方言妇女的服饰很独特,史书记载最早的黎族穿“贯头衣”指的就是润方言人的上衣。“贯头衣”前面的布片有两条纵向分割线,将前身衣片分为三部分,中间的部分占到整个前片宽的一半。妇女的上衣短而宽,上衣一般都不开襟,领口呈V字形;润方言妇女的筒裙短而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龙纹图案,在润方言妇女服饰上用得比较多。黎族民间认为龙能呼风唤雨,是勇敢、善良的象征。而且有这样的民间传说:有一年人世间出现千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渴,黎民百姓生活痛苦不堪,是龙为人们唤来雨水,让人们种下山栏稻谷,最后获得了较好收成。所以黎族人民把龙当作图腾来崇拜。#p#分页标题#e# 第四个方言区是赛方言。赛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黎族自治县。赛方言织锦的图案较精致细密,图案多是织绣一些人形纹和青蛙纹,在黎族人民传统的观念里,青蛙表示母爱,还可以用来“辟疫”,所以,“青蛙纹”在赛方言筒裙上用得最频繁。赛方言妇女服饰的特点是,青年人的服饰色彩较鲜艳,而老年人多穿黑色的包胸衣,筒裙宽而长,裙尾绣有花纹,还嵌入羽毛、云母片、河蚌壳等,使花纹图案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强、更突出,显得更加雍容华丽,表达出吉祥如意、平安的美好愿望。 第五个方言区是美孚方言。美孚方言的聚居地主要在东方市,是黎族当中最小的一个支系。美孚方言的图案主要表现在筒裙上,整条筒裙,除了裙的主要花纹外,其他全部都是扎结染出的图案,图案因浸染而相互渗透,形成深浅各异的色彩,色彩很丰富。美孚方言的“扎染”是独一无二的。主要染料以野生植物为主,加上些矿物质材料。扎染的制作方法步骤是: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纱线作为经线,紧紧地缠在它两边的木框上,然后用植物叶制成的青色或比较暗的颜色的棉线在经线上扎紧,然后按照自己的喜好扎结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接着把它从木框上取下来,放到染缸里浸泡、着色,再取出来晒干。摘去所结的棉线,就看到了有花纹的经线,我们再在经线上绣上彩色的纬线,一件精美的扎染作品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通过“扎染”技术,人们织造出无比精美的人形纹、几何纹,并以双吉鱼纹和双喜字纹等作为衬托。美孚方言妇女服饰的特点是,上衣短而袖子窄,筒裙宽而长。《鹿纹图》在筒裙上较为常见,在民间传说中,鹿是善良美好的象征,鹿在黎族人民的心目中被视为吉祥之物。所以人们把鹿织绣在服饰上,祈求吉祥如意。通过实地采风,我们发现,黎族妇女上衣的前胸部位都比较简单,不加刺绣,这样在佩带饰物时,银项圈、胸牌等装饰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深色的上衣底布衬托出来,从而更加突出装饰品的闪亮效果。 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口口相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织锦技艺的传承、提高、创新和发展。再者,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现代纺织业的冲击,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织锦工艺逐渐淡出黎族人民的生活,现在,我们看到制作精良的黎锦只是之前遗留下来的,新的织锦精品就很难看到了,这是笔者感觉相当遗憾的。保亭县是黎族织锦最集中的地区,但据本人下乡了解到,目前在这里真正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年龄日趋老龄化。长此以往,我们宝贵的民族工艺真的要面临失传的险境。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这一现状,2006年6月,经海南省申报,黎族织锦工艺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财政和地方政府都相继拨出专款,进行黎锦文化的挖掘、开发、梳理,并进行黎锦技术培训、黎锦技艺比赛等活动,并在东方、琼中、保亭、五指山等黎族聚居的市县,相继建立了一批黎锦研究所,为黎锦的传承和黎锦的创新、发展培养一批从业人员。 四、关于海南黎锦文化遗产的传承思考 为了传承与弘扬我们海南的传统文化遗产,要做以下事情: 第一,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解决黎族织锦图案难于传承和创新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开发了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主要用于黎锦图案编排的现代化设计,通过电脑编排模板,想要什么图案就能织出什么图案,黎锦图案就可以不断创新,使得这项面临传承和创新难题的民族传统工艺走向数字化,而且织锦量也相对能保证。但图案库还不够,我们要努力设计更多更美的民族图案。 第二,加强黎族织锦传统图案的收集、整理,以此来组织编写更加完善的黎族织锦教材,使后人对织锦的织造更有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充分利用海南旅游岛的优势,增加黎锦的艺术观赏性和文化含量。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把黎锦作为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在海南博物馆、各大星级酒店、航空公司等客流量较大的场所展示大型黎锦壁画,让游客在海南岛处处都受到海南黎锦的刺激。最好能将黎锦与海南的历史名人结合起来,在黎锦上织绣上这些名人的形象或故居,如丘濬、海瑞等人,再织绣上作者(传承人)的名字,使每个来海南旅游的客人都以能带上一件黎族织锦工艺品赠送亲朋好友为豪,达到宣传海南历史文化的目的,使黎锦工艺品更具纪念意义。 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我们都可以将黎锦作为礼品赠送给参会的贵宾,这样海南的黎锦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纹绣培训总结篇5

一、常州乱针绣的起源及其在刺绣领域的地位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传统工艺在世界各民族的物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刺绣是一门独特并且高雅的艺术,具有强烈的中国艺术特色。

明代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以及装饰织物的一种工艺和艺术。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和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就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等图纹的上衣和有水藻、火等图形的下裳礼服。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有号称“四大名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而由苏绣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乱针绣近年来不断地被世人所熟知,它虽然源于苏绣,但又超越苏绣,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被誉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因其与中国传统刺绣的工艺不同,针法排列方向不一、长短不一,貌似乱针,故得名。乱针绣由常州绣苑奇女杨守玉女士创始于1920年,又称常州乱针绣。杨守玉女士是常州武进人,学名杨韫,字瘦玉、瘦冰,乳名祥云,后改名守玉,字冰若,1896年6月26日出生,1981年病故,享年86岁,是著名的现代刺绣工艺家。

常州乱针绣的产生还要从其创始人杨守玉女士年轻时的一段经历说起。乱针绣之所以结合了西洋绘画和中国传统刺绣技术的精髓,是源于杨守玉女士与杰出美术教育家刘海栗先生的凄美爱情故事。杨守玉女士与刘海栗先生为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互相喜欢。但到成年之时,刘海栗的父亲由于二人八字不合,给刘海栗包办了另一门亲事。杨守玉终身未嫁,并把刘海栗擅长的油画与自己擅长的刺绣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1928年,杨守玉女士创作的《老人头像》、《少女与天鹅》、《匡庐飞瀑》等六幅乱针绣作品面世,震动了画界绣坛。乱针绣也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

二、常州乱针绣独特的创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给其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常州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利用刺绣来表现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而创造出来的一门新的刺绣艺术。所谓画理,主要是西洋绘画中油画和素描的画理和技法。乱针绣利用了特殊的乱针技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具体来说,就是用针线作为工具,以针为笔,以线作为绘画中的线条,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及色彩变化以制作的“针画”。乱针绣与传统刺绣在绣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刺绣一般采用“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操作方法,它表现的是一种工艺语言,而乱针绣表现的是一种绘画语言,是一种情感。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拘教条,它针法活泼而不死板,具有流畅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让作者得以不受传统绣法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作品层次分明、风格独特。

乱针绣结合西洋绘画与中国传统刺绣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乱针绣的作者需要同时拥有西洋绘画的基础和中国传统刺绣的基础,不仅要求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刺绣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刺绣技巧。因此,乱针绣的作者必须经过漫长而艰苦的磨练,依靠长时间积累的经验来从事创作。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画理和绣理以及绘画和刺绣的技巧,才能够自如地运用针线,掌握画面的构图、线条、色彩、明暗、层次甚至是情感表现。一般一名独立操作的绣工,需要经过5-10年的专业训练。

除了漫长的训练时间之外,乱针绣的创作周期也十分冗长。由于它的制作过程比传统刺绣复杂得多,所以每一幅乱针绣作品都需要耗费短至数月长达数年的时间。在一幅乱针绣作品制作前,要先画好素描稿与色彩稿,并且反复思考酝酿表现方法、操作步骤与绣成后期望表现出的效果,只有在心中严密地设计好各个步骤,才能进行操作,否则容易失败。乱针绣的操作并非一次性刺绣成功,一般来说一幅作品要分三层来刺绣:第一层为铺色,第二层做细,第三层进行精细艺术加工。第三个阶段是最为耗时耗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针和笔一样,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作品的生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如何运针、用色都要精心设计、斟酌后才能下针,使一针一线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品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劈丝技术,这一技术直接影响到线条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美感。一幅好的乱针绣作品线条粗中有细,粗细有机结合,作者根据作品的需要,通常需要把一根常规丝线劈成若干分支的细丝进行刺绣,尤其在表现肌理比较细致的物体,如人体肌肤时,为表现其细腻的效果,要思考并确定用线的粗细程度,恰到好处的线条才能使各种肌理完美地表现出来。最细时劈丝达常规丝线的四十八分之一,可想而知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并且要具有极大耐心的辛苦的工作。

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常州乱针绣具有特殊的欣赏价值,刺绣最早发明时实用价值大于欣赏价值,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至今逐渐演变为艺术收藏品。特别是乱针绣,以其独特的绣法,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使刺绣作品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极具美感,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艺术品被人们用于家居装饰品和艺术收藏品。除了其艺术审美价值,乱针绣还具有文化交流价值。常州乱针绣作为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珍品,曾经多次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参加国际交流展示,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连世界各国都发来委托要求定制国家领导人的肖像,如今流传在世的就有、、邓小平、、、美国里根总统、英国戴安娜王妃、日本首相、沙特阿拉伯国王等的肖像。日本、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些艺术公司都曾举办过各种类型的乱针绣作品展览,常州乱针绣艺术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三、常州乱针绣的的发展现状及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乱针绣独有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交流价值,使得乱针绣作品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很高,一幅作品价格可达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昂贵的价格非普通百姓消受得起。再加上冗长的学习周期和创作周期,与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得乱针绣的继承有着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并从事这一行业。此外,常州乱针绣作品的巨大价值和近年来的推广和传播,使得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粗糙的、仿制的作品,影响了常州乱针绣的质量和艺术价值。种种原因使得常州乱针绣的继承和发展困难重重。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立足传承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市场竞争激烈,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不论何种企业都需要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今政府大力倡导弘扬民间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继承者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承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创新。常州乱针绣艺术也是如此,首先当然是要吸收更多有悟性、有耐心、耐吃苦的学员,培养其绘画基础和刺绣技艺。同时,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不能一昧地模仿,更重要的是创作。只有不断创作出新的饱含生命力的作品,才能使乱针绣艺术得到真正的传承。乱针绣大师任慧闲女士在苏绣艺术和杨守玉女士的乱针绣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虚实乱针绣,代表作有《列宁像》、《齐白石像》等。杨守玉女士的弟子陈亚先女士集各家之长,把早年乱针绣的线条粗矿和苏绣的细腻完美融合于一体,把乱针绣的欣赏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品有《幸福老人绣像》、《沙特阿拉伯国王像》、《美国里根总统像》、《山口百惠像》、《宋庆龄像》等。陈亚先女士的关门弟子单银娣女士是将乱针绣艺术传到海外的第一人,她对乱针绣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也为其作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代表作品有《天山桦林》、《邓小平》、《少女》、《戴安娜》等。几位大师的作品都获过部级奖项,参加过国内外各种展览,并被国内外的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并有多幅作品被作为部级的礼品。前辈们的艺术创新造就了常州乱针绣艺术的辉煌,也给第三代乱针绣传人的创新带来了挑战。但有挑战才会进步,创新的过程就是追求艺术的过程,只要在致力于乱针绣精品创作的同时,不断地挑战创新艺术,常州乱针绣艺术一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并且历久不衰。

参考文献:

[1]任慧闲,周巽先,张美芳.乱针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

[2]钱月航.人淡如菊——杨守玉传.中国文联出版社.

纹绣培训总结篇6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它从发源之初的楚汉刺绣,经历了原生态的民间刺绣、农耕文明印记的传统绣画、传统湘绣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湘绣、当代艺术接轨的学院派新湘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针法工艺、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演变,培养了质朴和优雅的独特民族风格,形成了“选样(设计绣稿)一上稿一配线一上绷一刺绣”的工艺流程,呈现出湘绣在不同时期变化纷呈的艺术魅力。对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及上稿方式的演变探究,能为传统湘绣转型研究提供启示。

一、发源之初的楚汉刺绣

湖南刺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较为久远,据史册当中记载,楚文化远在战国时期就辉煌万分,特别是在当时的湖南与湖北这两个省中,刺绣艺术炉火纯青,远近闻名。上至帝王下至臣民,都非常热衷刺绣艺术。马尚氢绣衣,达官贵人服饰自不必说,即使死后也按礼制规定有大量服饰绣品等陪葬。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大批丝绣品,仅一号汉墓就出土了40余件绣品,加上随后出土的二、三号汉墓,共出土各类华贵纺织品和服饰17大箱,约150余件。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马王堆二、三号墓发掘的主要收获》中记载: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湘绣实物,是1958年长沙楚墓出土的一幅《龙凤图案》。这幅在极细密韵丝绢上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绣品,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有力,反映出战国时期湖南地方刺绣不仅有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和较成熟的技艺,而且已经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古墓中又发现了40余件刺绣衣物和一幅内棺外面装饰的铺绒绣锦。这些绣品采用的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泽丰富,有深蓝、深绿、墨绿、朱红、浅栋红、黄、绎、紫灰等18种色相。刺绣针法除大量运用了楚墓出土的绣品所用的“连环针”,还运用了“齐针”(或“平针”),而且有的绣品在局部还运用了类似“接针”和“打籽针”的针法。总的来看,这些绣品针脚整齐,线条洒脱,图案多样,显色丰富,绣工纯熟,已非革创。据专家们考证,这些绣品上所用的“珠子针”、“串针”等针法,与传统湘绣的“游针”、“珠子针”、“串针”的针法基本一致。这些无一不在说明湖南刺绣工艺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间的刺绣高手不胜枚举。在我国,人们都知道举世闻名的湘绣历史悠久,但大多数人都对其问世的时间模棱两可,更多的人都认为湘绣艺术从清朝末年才开始兴起。可据历史考证,我国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了大量的湘绣文物,诸如“绢地乘云绣、长寿绣”这些精美的湘绣都足以证明其从汉代就已经闻名于世,湘绣独有的风格让其在众多刺绣工艺品中犹如明珠般发出绚烂多彩的光芒,成为中国刺绣历史长河中的华彩篇章。

1958年长沙烈士公园三号木廓楚墓出土的绣品,极细丝绢上尽显龙凤图案,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绣品题材可分为三类:楚汉天地人一体及对天的崇拜的题材,对龙凤图腾崇拜的题材,与吉祥如意题材相关的内容。从1982年江陵楚墓出土的绣品可以看到,楚绣服饰主要以龙凤作为刺绣题材,同时还有大量虎、鸟、花卉和各种几何纹样与龙凤纹样进行搭配,两地楚绣均以龙凤图腾、巫术、祈福等为题材,可见楚汉文化对湖南民间刺绣以及后来湘绣艺术题材的选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出土服饰绣品奢华绚丽,每一件都是达官贵人们价值不菲的服饰珍品,彰显丝绣品拥有者生前的显赫地位。御用画工们在精致的面料上结合印染技术直接勾勒绘制待绣的纹饰图案。例如以藤本科植物题材变形纹样图案为绣稿底本,图案的枝蔓部分,可能采用镂空版或雕刻凸版印染技术完成。蓓蕾、花穗、叶片等花叶主体部分则用细线条勾画描绘而成。一般服饰丝绣品的纹样图案均是由二方或是四方连续纹样形式组成,这些精美的图纹样式对画工的要求非常高,他们必须有空间感,能够在脑海中率先将图画进行一番勾勒,然后在运用娴熟的技巧将脑海中的画面一笔一笔地复制到丝织面料当中。通常技艺高超的画工笔下的图案总是栩栩如生,“龙凤呈祥”“金鹰展翅”在他们的手中都是活灵活现的样子。

这一时期的刺绣主要为图案装饰,先由画工设计上稿,然后绣工施绣,一般采用勾描线方式,是否有类似绘画的渲染工序,目前可查的资料尚未记载。

二、原生态的民间刺绣

在湖南民间,妇女很早就普遍从事刺绣。据清嘉庆十年(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又光绪三年(1877年)《善化县志》卷十六“风俗”条载:“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绩者众。”还有清嘉庆戊寅(1818年)《湘潭县志》卷三十九“风俗”条载:“潭邑妇女居乡曲者,辛操井臼,绩麻索缕;住城市者,勤习针黹营生,至富贵家闺秀.多事刺绣,针神丝绝不减前人。”可见当时长沙和长沙相邻地区的刺绣已是普遍存在的手工艺。湖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全省拥有近40多个少数民族。在原生态的民间刺绣中,少数民族刺绣是其主体。少数民族长期处于落后经济和封闭文化环境中,有着原始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生产方式,无论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依然保留有楚文化特征。

从现存的湖南民间绣品来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除常见的山水、花卉、鸟兽、鱼虫等内容外,还有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和寓意吉祥文字、图案、符号等,这些题材主要是对龙凤图腾崇拜、对吉祥的祈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湘西地区的苗族刺绣深深烙上了楚文化的印记,服装几乎都在黑色底料上绣花草等五色花纹,题材仍以楚汉刺绣中常见的龙凤为主,并且在神话基础上添加了浪漫色彩,纹样夸张变幻,并按氏族审美用色,既古朴又明艳,形成了民间刺绣体系中重要的风格形态。湘西南地区的瑶族多采用龙、凤、花蝶图案,服饰绣花则多以棉布等料为底,一般采用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底布上,再用丝线将轮廓挑出的方式上稿,然后再飞针走线。汉族民间刺绣,湘北一带主要以绣帘、绣帐为主,基本是汉文化产物,题材除了人物、动物、花卉外,还有古典戏装人物、神话传说故事等;湘南一带多绣花蝶鱼虫题材,最具特色的是采用绸、布、呢、绒等原料,剪成一定造型,贴在绣料上,并在其边缘绣上一道直针的布贴方式上稿绣制。

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湖南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民间刺绣一直处于自绣自用的生存状态,发展极为缓慢。

三、以中国画为蓝本的绣画艺术

直到1910年前后,在民间刺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湘绣突飞猛进,其间绣庄相继出现,自产自销日用湘绣品,市场慢慢形成,湘绣进入新的发展历史阶段,从表现形式、题材内容、针法创新、技艺合一到大幅作品的产生,都具有开拓性的进步。湘绣在这一时期,上稿一般用纸把画的轮廓勾勒下来,再将勾勒的画稿拓印到绢缎上。

为了扩大生产,适应市场,需要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一大批文人书画家进入湘绣设计行列,宁乡的著名画师杨世焯挟一身画技,开馆授艺,办绣庄,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植入湘绣,题材涉及山水、花鸟、走兽、肖像与字屏,各具特色。之后,更多的文人书画家相继加入,带来了先进的中国画技法和技术理论,湘绣开始脱离早期自发的民间刺绣,逐步向以中国画为蓝本的画绣艺术转变,开创了湘绣以画绣为主的欣赏品市场。随着题材的演变,湘绣从仿苏绣单纯的临摹古代字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文人书画家在绣底上直接创作。

在悠久深厚的湖湘文化的孕育中,湘绣以中国画为稿本,用针线来表现所绘花鸟、人物、山石、建筑以及书法作品,是对中国传统书画作品的再创作。与笔墨艺术不同的是刺绣艺术以针,可以细腻地描摹、表现出物象图案的肌理、毛发、纹路和意境。以线代墨,则是通过丝线独有的光泽来表现所绣物象的质感和立体效果,从而全面展现传统湘绣艺术将中国绘画艺术发挥到极致的独特魅力,后逐渐发展成为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高雅艺术。不仅让人欣赏到了中国画的意境美,也让人欣赏到刺绣的工艺美,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湘绣从此脱颖而出,成为“四大名绣”之一。

改革开放后,湘绣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一些被禁止的题材逐渐再现,各种题材百花齐放,针法技艺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痭毛针法的诞生,逐步确立了狮虎题材绣品的品牌地位,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与此同时,湘绣艺人研制成熟的双面全异绣也精彩问世,在双面全异绣题材的选取和构图形式的设计上更是匠心独具,《杨贵妃》《望月》《花木兰》《上山虎下山虎》《饮虎》等佳作相继推出,抛开时空局限,将两个不同空间而没有必然时间联系的画面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意态组合,将湘绣推到了极高艺术境界。

这个时期湘绣上稿方式为笔墨色彩直接描绘在绣地上,上稿后底料上已大体是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但是如果绣品的种类不同,湘绣所需要的上稿手法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绣稿通常被当做日用品来使用,制作绣稿的工艺比较简单,所采取的方法多数是先用白描的手法在纸上勾勒出简洁的线条,再将民间俗称的硫酸纸覆盖在画稿上继续描摹,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就需要用电动的小号花针刺出匀称的小孔在其上。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将色液刷在绣地之上,这些色液都是用煤油混合碳粉调制而成,刷子也是采用了厚呢料布,制作的每一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临拓出一张张的绣稿;后来出现了铅粉上稿、铅笔上稿、摹印、板印、漏印等方式。

四、传统技艺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现代湘绣

20世纪8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杠杆作用下,传统手工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湘绣绣画艺术更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兴盛局面。90年代,在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一些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异军突起,到90年代晚期,已达300家。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金球湘绣公司、天利湘绣厂等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抢占市场份额,有些年销售额甚至突破亿元大关,几家规模较大的国营湘绣厂在个体、私营企业的强烈冲击下,日渐下滑,最终改制重组。

这个时期上稿方式呈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依旧是采用传统的笔墨在缎料上绘稿。作为艺术欣赏品的绣稿,则是由画师在缎面绣地上直接描绘,或是绣画结合,半绣半绘,针线不及之处或是景致需要虚化部分则用笔墨接色铺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来完成喷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纸质稿绣中的设计图案进行扫描,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变成为一组电子图片;其次,就要对这组图像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由于图像采集转化的过程中绣稿的色彩信息会有所改变或者丢失,因此需参照绣稿原作,在色相、饱和度、明暗对比等方面对电子图片进行调整,力争使待印的电子图片接近绣稿原作效果;最后将面料送入喷印设备入料口,执行喷印任务,将绣稿图案喷印在底料上。这种电脑喷印上稿的技术现在已被刺绣研究机构、刺绣企业单位广泛采用。电脑喷印上稿技术逐渐在绣画艺术上稿方式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优势有:1.无论是用作日用品还是观赏品,这些绣品的加工工序都能够得以简化和提升速度,为绣品大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2.缩短了绣品绣制工时,以往一幅绣品按照传统工序流程所消耗的时间比较长,绣稿喷印上料,大大节省了绣品绣制的时间。劳动,是依靠母女家庭传承的一种手工技艺,都是由勤劳的绣女通过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她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刺绣工艺的辉煌成就。但现实的状况是:这些绣女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刺绣技艺的掌握普遍停留在祖传的基础上,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训练,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绣工都希望自己的后代不继承刺绣技艺。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而师徒相授的经验型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湘绣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肩负传承、保护、发展湘绣重任,湘绣龙头企业的加盟,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供了大力的技术支持,于全国首开湘绣专业,融传统师徒传授于现代学历教育,培养能设计、精制作、懂营销、会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对行业题材雷同、抄袭严重的现状,学院主动吸收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必须要将文化与刺绣工艺相结合,注重创新,注重对艺术的感悟,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同堂指导打造“新湘绣”,将油画、蛋彩画、水彩画加入湘绣的原创画稿,时代内容和当代生活进入湘绣题材。由于电脑喷印上稿技术的运用,既提高了企业产能,又保证了画师们集中精力对高端精品直描上稿,相对节省了大型精品生产成本。然而电脑喷印上稿技术也有其劣势:1.色彩处理技术在电子图品的应用上并不成熟,这也是致使电子绣稿无法与手绘绣稿的效果相一致的重要原因,经常会产生偏色的现象;2.电脑喷印的图像相对手绘的画面效果显得较为呆板,没有笔墨色彩的生动韵味;3.电脑喷印时对不同面料采用的数值参数都不相同,如刺绣高品位传统底料杭缎清晰度失真,有高清晰度保真底料广告布不抗衰老,以及电脑打印后不能湿裱(遇水化开)三个难点,使绣稿难如人意,使部分极高品位刺绣,仍追求和坚持人工上稿。使用电脑来对绣稿进行喷印仍旧存在诸多的劣势,正因为如此,高档绣品基本都是由画工手绘来完成的。

五、与当代艺术接轨的学院派新湘绣

文化的延续在于传承,文化的活力在于创新。刺绣本是家庭妇女的一项手工技艺的方式引入原创画稿,或画家直接在缎料上绘稿,传统刺绣与当代艺术的直接接轨,开发名家原创系列,研发了毛焰、方力钧等当代艺术名家原创系列、刘顺湘蛋彩画和油画原创系列绣品,展示了传统湘绣与当代绘画艺术直接对接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新手担纲,针线经典,在短时间内缩短新手与经典间的距离,是学院派培养模式的最大成果。以学生模仿毛焰的当代水彩人像《Andrew》为例,虽然主体是人物肖像,但采用了模糊化的处理方法,加以高灰色调的修饰,让其具有更深的意味,给刺绣增添了难度。学院的学生们运用传统湘绣肖像平、直掺和牵游针法,逼真再现了毛焰作品的水彩印痕水渍,并把这种印痕水渍所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多重形象体现得深邃微妙。这些学生们的迅速成长,说明了新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时代意义。其他新湘绣代表作如《六骏图》《狼头》等都有超水平发挥,表达了完美绘画艺术和成熟工艺绝技的高度融合。

对针线肌理美的自觉表现构成了学院派新湘绣作品的另一特色。对刺绣来说,最适合表现的肌理就是线本身的肌理,这点恰恰被传统刺绣忽视了。学院派将线肌理绘画作品放入绣稿,从麻绣古埃及壁画到版蚀,西方粗豪朴实的线,爬进了古朴素简的绣麻布片,作品上只有线的扭结、缠绵、交错、纵横、重叠、翻滚、穿流、纷飞、疏疏密密。两种艺术形式在这里融合为统一艺术,这是点石成金的设计巧思。工艺肌理势必要通过自觉意识进行凸显,以到位的设计巧思来妙显工艺肌理,这就是一种文化创意。新湘绣的追求,显示了很高的文化主导性和介入性。

从不同时期湘绣题材和上稿方式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刺绣者完全不参与设计过程,只是依附图样单纯进行工艺制作,重点强化工艺本身的特质,弱化刺绣者对画意的理解,绣品品位不高,日用类绣品居多。随着文人书画家的加入,人们审美情趣的提升,新一代刺绣人才的培养,设计者会根据针线工艺肌理特点,精心设计适合技法发挥的绣稿,绣制者也会积极主动参与设计作品的再创作进行整体设计,设计者和绣制者全程合作,共同研讨,做到工艺和艺术完美结合,品位级高,成为了各种档次的礼品、旅游纪念品和居家装饰品,是附加值极高的国内外销售工艺产品。

注释:

资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湘绣绣画文化转型研究》(课题编号:11YBA114)部分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1]李湘树.湘绣史话[M],轻工业出版社,1988.

[2]刘咏清,湘绣原生态及市场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

[3]何兆芸.试论湘绣的兴衰与启示[D].北京服装学院,2005.

纹绣培训总结篇7

 

“苏绣”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它脱胎于吴地的普通刺绣技艺,通过吴文化的浸润、绘画艺术的影响以及各种刺绣技艺的融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最终在明清时期得以形成。“苏绣”从最初仅指苏州本地出产的刺绣产品,发展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再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手工丝织品”,它的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其内涵也不断完善。苏绣由最初的纹身发展到画服,再演化为绣服,形制由简至繁,日臻完善。而其艺术样式也由最初装饰服装的“图案绣”演化为与纯欣赏之用的“画绣”共存的状态,最终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格调。

 

苏绣艺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贯穿于宫廷贵族、文人墨客、市井百姓等各个阶层,展现出了不同的趣味与艺术语言。作为闺阁绣,它是闺媛们寄托情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画绣”之风,强调绣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作为民间实用绣,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注重的是实用功能基础上的装饰性;作为宫货绣,它从皇帝的朝服到后宫的炕垫,无不体现出精美华贵,同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

 

2 苏绣艺术的当代嬗变

 

苏绣艺术深受吴文化的熏陶,最终孕育出“精、细、雅、洁”的风格特征,其艺术美感又突出反映在了针法、绣工和题材等。苏绣艺术进入当代以来,正经历着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蜕变,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苏绣艺术必须看清自己的角色,准确理解“当代性”的内涵,坚守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特质,并在创新中把握正确方向、尺度和途径。

 

苏绣必须通过题材、针法、材料、艺术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创新来寻求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点,以适应当代多元化社会的审美需求。进入当代,苏绣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实现了从日用品到艺术品的华丽转身,而今天它再次选择回归于服装等生活用品领域。通过形式与思想内涵、形式与技艺、形式与实用性的分离与移植等途径,苏绣艺术在日用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诠释了实用与装饰性的高度融合。

 

3 准确定位是当代苏绣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20世纪,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中,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流形成了新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包括苏绣在内的各类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销售、技艺传承等方面都遭遇了重大阻力。从苏绣艺术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来看,一方面,苏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物态形式,能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门实用艺术,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仔细研究苏绣的发展现状就能发现,它的艺术审美功能得到了较好地保留和发展,而实用的本位功能大大萎缩。尽管近几年苏绣艺术品的发展如火如荼,但它毕竟只是满足了少数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民众关系的脱节。说到底,全社会对于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关注,其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应在定位中立足普通大众,实现苏绣艺术的健康发展。

 

4 契合时代需求的苏绣艺术在当代应用中的表现

 

当下苏绣艺术在多个领域中“多管齐下”,显露出了巨大市场空间。综合来看有三方面原因:其一,在现代工业化环境中,人们逐渐厌倦机械化和标准化,转而追求个性化、手工化,在审美上出现了回归传统、自然的倾向。这种心理需求的转变正好与苏绣艺术的诸多特点相契合,于是,苏绣成为了人们精神慰藉的产品和文化符号。其二,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的价值为人们所发现,它们成为了当代艺术设计灵感和题材的源泉。而苏绣艺术作为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自然更被频繁的挖掘和运用。其三,这也是苏绣艺术出于当代自身定位的发展需要。

 

5 坚持多元化的传承形式是当代苏绣艺术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纹绣培训总结篇8

我向她请教一般人眼中普普通通的纹眉、纹眼线、纹唇是怎样变成了纹饰艺术的?她轻展秀眉、微启朱唇,向我展示了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

过去的纹眉、纹眼线、纹唇,追求的是眉、眼、唇单独的美,人工痕迹非常明显,忽视了全脸的整体和谐效果。往往使得眉毛、眼线颜色很浓、很粗,看上去是浓妆艳抹,比较夸张。

纹饰艺术则是从一个人的整体形象、气质上去考虑五官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比例、距离、颜色对比等,以整体和谐、自然美的标准来设计眉、眼、唇。纹饰后就像天生如此,非化妆而成。

纹饰艺术能改善人的面部形象,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纹眉。以前的纹眉是黑黑的染一片,像条僵硬的蚕趴在脸上。而纹饰艺术是用特制的排针画出一根根如眉毛一样逼真的线条,其颜色、粗细、疏密、排列方向都和眉一样,几可乱真!当人说得兴高采烈时,美丽的双眉可以像海鸥一样上下翻飞,眉目传情!

纹眼线的作用是可以让眼睛显得黑亮、有神。以前为了把眼睛变大,给眼睛纹上黑黑的粗框。结果多年以后,大街上经常能看见熊猫眼。而纹饰艺术的做法是在睫毛根处点一些雾状的灰黑点。虽然这些点只和睫毛根相距0.5至1毫米,但看不出是纹的,只觉得是睫毛长得浓密,眼睛更有神了。

纹唇的作用是让唇红润,从而提亮脸色,让脸光鲜起来。以前纹唇所用的颜色太艳,让人一看就是画上的。而纹饰艺术用的是接近天然唇色的颜色,让纹后的唇呈现健康、自然的红润之色。

庄老师的一番话让我明白纹饰艺术就是让人获得一种浑然天成的美!

心中有眉,手下生辉

我问每年学纹饰的人那么多,但纹得好看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

庄老师说做纹饰是需要心灵手巧的。尤其是纹眉,看起来简单,其实纹好却比较难!因为纹的眉线是仿眉毛的,眉线的疏密程度、弯曲弧度、错层排列,下针的深浅程度,都是靠纹饰师凭经验和直觉把握的。为了练出一手好功夫,庄老师从2000年学纹饰至今,每天都在画眉形。因为一天不画手就生。

庄老师说优秀者和普通者之间是有天赋的差别的。有的人天生就对美有直觉,知道怎样排列、组合线条去配合不同的眉形。而有的人不管怎么努力,耗费一个多小时,画出来的眉线就是没有曲线美,要么太直而僵硬,要么太弯而不美。因为眉骨是有弧度的,而皮肤又有纹理和弹性,不像在纸上那样好画。有不少同行朋友感叹庄老师的纹饰之美,要求全程观摩她纹眉。只见她画眉、纹眉,一双玉手翩翩起舞,半小时,一对美丽的眉毛诞生了。但同行愣没看出什么诀窍。反复追问,庄老师笑答:哪有什么秘密,我是心中有美眉,手下有感觉而已!就像著名养生泰斗朱鹤亭老先生说的“纹者心之智也”。

我天生喜欢这个,我没把纹饰当成工作,而是当好、享受来做。我很喜欢欣赏顾客的脸,喜欢发现每一个人潜在的美。我享受纹饰美容的过程,和手拿纹眉笔的那种感觉。当顾客对纹饰后的模样露出满心喜悦的时候,是我最快乐的时刻!

用心做事,柔软做人

我问:和别的职业相比,您是否觉得当一个纹饰师比较轻松?

她摇了摇头,说:不轻松,我只是享受这个过程而已。顾客信任我,不只是把一张脸交给了我,而且是把对人生的希望和憧憬都交给了我。为了对得起这份信任,我不仅每天都练功,而且不断地学习、提高。从业以来,只要有好的培训机会、交流活动、大赛等,不管在哪里,我都参加,认真地看,用心地学。

我问:那您在做纹饰师的经历中有没有遇到什么烦心的事?

庄老师认真思考了一下,说:偶尔也有我的看法和顾客不一致的时候,不过很快就过去了。我天生是个乐观的人,而且像一个面团,比较柔软。当我和顾客的意见不太一致时,我会采取折中的办法,这样大家都高兴。

我又问:每位成功人士都有贵人相助,您一定也遇到了贵人,能谈谈吗?

她立刻答道:我人生中的贵人太多了。比如中国国际健康美容联合会的任韵龄会长对我帮助就很大,她给了我很多指点。我从联合会办的纹饰美容大赛中学到很多,也开阔了眼界。我从大赛的选手,经过几年努力,成长为大赛的裁判总监,也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另外还有我的老师,他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开阔了我创事业的思路。使得我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快乐的人生观。

我的老公阿东对我帮助也很大。先是我把他带进了纹饰艺术这一行;再后来是他推动了我事业的发展。因为他从小学画画,在审美方面对我影响很大。他的纹饰艺术做得比我好,特别是他独创的眼睫毛技术,受到很多女性的喜爱。

我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您这一生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纹绣培训总结篇9

高级定制 传承 民族服饰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88-02

高级定制,法语中称为“Haute Couture”是一种以“量体裁衣”的方式获取服装尺寸,再结合顶级的面辅料、版型、工艺、配饰等制作而成的服装类型,但它又区别于我们以往的私人裁缝的性质,因为它除了量体裁衣外,更注重服装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情感,用手工艺与其昂贵的价值彰显穿着者的不俗身份地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基于不同民族生存环境、习俗文化等的差异,其服饰的发展变化也不尽相同,各自有着自己的传统服饰。在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调研采集中发现,很多民族服装的传统工艺表现仅能在博物馆看到,传统民族服饰工艺到了已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境地,如何保护与继承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民族服饰工艺与高级定制的现状与特点是其合作的交集。民族服饰工艺的耗时与精湛恰恰与高级定制的特点不谋而合。传统民族服饰工艺的使用是高级定制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为国内高级定制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增强了高级定制业历史积淀特色。

一 民族服饰工艺概述

我国民族服饰工艺类型众多,可谓是服装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库,其主要工艺为:染织工艺、缝制与装饰工艺。染工艺除了织布前的纱线染色,扎染与蜡染则是染色工艺的主要类型。缝制与装饰工艺以刺绣、盘结、镶、嵌、补、绘为典型。民族服饰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实用目的为其一,人为情感因素是促进它发展的另一大原因。下文以苗族服饰工艺介绍为典型:

苗族没有文字,而是把服饰作为载体,因而苗族服装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苗族的蜡染和刺绣艺术就代表了苗族服装的制作工艺艺术。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蜡染通常是先在整块的布上绘制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染制,如图1、2所示。苗族刺绣技法多样,图案丰富。据统计,苗绣技法多达十二种,有平绣、挑花、锁绣、堆花、贴布、打籽绣、钉线绣、辫绣、绉绣、锡绣、马尾绣等:色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调,一种是紫色调,底部基本上都是黑色;图案也是极为丰富的,有各种花卉、稻谷、鱼、乌、龙、凤,蝴蝶等自然界里有的都能用来作为图案绣在衣服上,还有很多刺绣图案把传说故事都用在里边。苗族刺绣的使用主要是作为苗族服装中头巾、衣领、衽襟、袖腰、袖口、衣肩、衣背、衣摆、腰带、围腰、裙子、裙片、裹腿布巾、鞋子等部位的装饰,如图3所示。

二 高级定制与民族服饰工艺

1 高级定制与民族服饰工艺

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播较为原始,往往是口传身授,代代相传,没有形成规范的文字资料。由于现代年轻人用在读书、打工等方面的时间较多,现代社会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从业者逐渐减少,所以靠家族式传承已经不能完成。而高级定制恰是适合民族服饰工艺传承的温床。民族服饰工艺赋予高定服装新的活力,如,刺绣工艺在定制作品上实现时,由于每一位刺绣师的审美品位,操作手法的不同,也会使作品达到二次设计的效果,传统民族服饰工艺便会以鲜活的方式流行开来,成为被多数人所接受的实用流行元素。

2 我国高级定制的发展

定制在我国自古有之,封建社会的王公贵族、富商的服饰也是由知名裁缝量身定做,对面料、款式、工艺也要求极高。这种定制需求到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存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人们对于服装要求以统一化、实用为主,价格昂贵独特的定制服装没有了市场。直到近几年服装人文化与个性化的追求占主导地位,人们需要能够个性化的高档服饰,我国的高级定制才得以再次兴起的,短短几年高级定制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

3 国内高级定制中运用民族服饰工艺的案例分析

(1)劳伦斯.许――“中国定制”

2010年范冰冰用一身“凤穿龙袍”出现在戛纳电影节让全世界眼前一亮,这件“龙袍”正是出自劳伦斯.许之手,如图4所示。这件龙袍工艺是由30多名刺绣工轮班24小时不间断作业才赶制出来。劳伦斯,许说:“这件升级版是浮雕绣,龙是立体的,手工制作的时间要更长,已经把中西方元素结合得很极致。”而这件衣服最终由英国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收藏。

劳伦斯.许也是最早将云锦运用于华服的设计师。云锦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它工艺独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2015春夏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在法国开幕,劳伦斯,许携手南京云锦推出“敦煌时装秀”,以“时尚套装”的形式完成了从古代皇家织品向现代奢侈级面料的华丽转身,如图5所示。此次云锦礼服面料采用了明朝万历皇帝龙袍的定织手法,首先由云锦研究所的设计师根据劳伦斯,许提供的作品素描图进行纹样设计、手工意匠、挑花结本,再由有着近30年织龄的老织手们手工织造完成。一款礼服的面料,从纹样设计到上机织造再到最后整理,一共要经过120多道工序,日产量仅有5~6厘米,整个制作周期长达一年,以“高级定织”的形式成为国际高级定制舞台的顶级面料,,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云锦的无穷魅力f

用时尚激活传统,民族服饰工艺只有在使用中使用才能得到传承,才能真正达到对民族服饰工艺文化的保护。我们有必要利用我国丰富独特的民族历史资源来提高中国的高级定制服装文化的地位高度,将民族元素应用于高级定制,也为我国高级定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2)郭培――玫瑰坊

郭培女士在中国的高级定制业中享有盛誉,在她的玫瑰坊中将传统民族元素、传统手工艺与高级定制作品设计相结合,编织了一件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级定制礼服。运用现代审美将传统民族服饰工艺有效地与高定作品结合,这些精神层面的含义来源于当代人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认同与了解,也融入了时代和社会所投射在人们精神层面的具体反映,是对传统民族元素的近似传承。玫瑰坊高级定制对我国传统民族工艺情有独钟,刺绣、镶、滚、盘的运用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也结合了当今的审美特点。

(3)张志峰――东北虎

品牌创始人张志峰于17年前创立了NE. TIGER,他从一开始就将品牌定位为“奢侈品”,以皮革起家,并于2006年,张志峰开创性地推出了“华服”,这种中国高级定制服饰价格不菲,所有的程序由手工完成,一件华服所耗费的工时至少一个半月。随着“华服”在国际重大场合的亮相,它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客户群既有丹麦、沙特等目的王室,也有巩俐、范冰冰等影视大腕。张志峰拿缂丝、云锦来举例,他坚信,这些工艺能够得到传承,比放在博物馆里要更有意义,如图6所示。

三 我国高级定制带动民族服饰工艺人才培养

1 技能院校民族工艺“订单班”的人才培养

有市场才有需求,当今国内高级定制行业的崛起,为我国传统民族服饰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院校对传统工艺技能人才的培养。如玫瑰坊与技能院校合作成立的“刺绣订单班”,不仅使中国的刺绣工艺得到传承,而且借助企业定制市场,将民族刺绣工艺带出国门。此外,湖南湘绣设计与工艺订单班,培养了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新“绣才”,为高级定制企业和湘绣的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2 各地民间民族服饰工艺培训班的人才培养

纹绣培训总结篇10

1.民族众多、美术教育资源丰富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两广丘陵西部,南临北部湾及越南。区内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各具特色,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及活动繁多,美术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为美术教育研究和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民间活动和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诸如阳朔漓江渔火节、对山歌等祭祀、祈福活动,民族服饰花纹、绣球、民间扎染、刺绣等,都具有极强的教育、审美功能,都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儿童进行民族、民间的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提供了重要条件。

2.广西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经济、文化条件差异较大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迫于生活压力,多数家庭对中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关注度不高,影响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尤其偏远农村地区的家庭,忽视家庭美术教育,认为美育可有可无,是多此一举。不少家长“重技能、轻素质”,过于重视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无视儿童美育培养,这对孩子成长不利。更有的家长以工作繁忙为由,推脱教育责任。这种偏见和态度,让一部分儿童从小就想着如何像家长一样挣钱发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地区、民族之间受教育程度、文化差异较大

不同家庭之间因教育观念、受教育程度及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美术认知水平不同,对家庭美术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艺术教育活动与审美教育脱离。家长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往往急于求成,专注于成效而导致以下几种现象的产生:第一,过分专注学到了什么,单纯为训练而训练,将儿童美育与美术考级培训混为一谈。很多家长把美育等同于技能的训练,以致“升学加分”成为了美术培训的唯一目的。这种所谓的“美育”,使得学生“喜欢美术,但讨厌美术课”,反而成为真正的美育的“绊脚石”。第二,过分强调儿童美术创作的自发性,任其涂鸦。家长不注重对儿童美术教育科学的引导和把握,缺乏有利、合理的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无所成”。第三,在美育过程中总想按照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成人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创作,在不了解儿童心理发育特征的情况下对其作品和行为妄加评论,忽略儿童的认知特点,致使“小大人”的儿童认识观的出现。

4.不同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地区师资匮乏

广西众多少数民族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基础差,硬件设施落后,美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不少地区连教学课本都难以人手一本,严重地限制了当地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面对这种问题,除了国家、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扶植政策和学校努力地开展素质教育外,以家庭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也是弥补和改善中小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利用社区、家庭的独特地位,在区别于学校环境之外进行美术教育,成为了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新渠道。

二、开展家庭美术教育的几个方面

1.在自然、劳动中培育儿童对美的体验

利用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带领儿童融入大自然中,领略自然之美、风土人情,培养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利用当地的民间、民族资源,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自身文化传统、尊重优秀文化的情操;留意身边随处可见的民族服饰、纹样、民间手工艺品和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引导孩子去发现、了解民俗文化、传统活动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含义,从而启发儿童树立家乡美、劳动美的审美观念。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景区,让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的生活和劳动中,鼓励儿童了解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关注庄稼的生长状况或者生活中一些易被忽略的点滴。

2.体验创造美、学会欣赏美

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去看画展、雕塑展、文物展,培养孩子从小对人类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生活在城市的家庭可以定期带孩子去参观科技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并根据美术馆里某一幅作品和孩子一起探讨作品之美、画家的意图,一起重新创作一张相同题材的作品,等等。家长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孩子的观察力和创作意识。农村的家庭可以带孩子到附近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或手工艺聚集处,让他们了解建筑的结构、成因等,如三江地区的风雨桥、农民画和刺绣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体验生活美,创建和谐共生的环境

美国教育认知学家杜威说:“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善于捕捉模仿,对身边发生的新奇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家长的言传身教、做人做事的态度往往极大地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健康发展。 家庭式的美术教育就是要家长成为儿童美育的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动告诉儿童什么是健康的、和谐的、共生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愉悦体验。

三、家庭美术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美术环境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够接触的美术环境之一。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来创设温馨的、优美的家庭环境。例如,有的家庭在墙壁上悬挂一些装饰品、绘画作品,本民族的头饰、服装、乐器等,在博物架上陈列一些工艺品等,这样能使孩子们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家长还可以在家中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等,种植一些植物,让孩子学着照顾、观察动物和植物,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动植物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初步感知美术的基本要素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外,还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加以培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亲子美术活动,在活动中认识一些美术要素,如形状、色彩、造型等。例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壮锦、刺绣、绣球等具有民族纹样的工艺品,让儿童了解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有规律的造型纹样,和孩子共同设计出新式的纹样并刺绣出来;陪孩子一同欣赏名画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找一找不同画家笔下的线条和色彩有何不同,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等等。家长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儿童感知美、发现美的规律和要素。

3.鼓励儿童多欣赏美的事物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自然的美存在于生活、环境中。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欣赏内容时,要着眼于孩子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善于利用居住地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物质资源。例如,在城市,可以带孩子欣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带孩子逛街时,可欣赏各家商场的橱窗布置、物品的摆设;在公园游玩时,可让孩子观察各种树木、花朵。在农村,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近传统老艺人,观看、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听老人讲故事,了解动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在田野里散步,观察田里的农作物,欣赏点缀在农田里的乡村住宅;等等。

纹绣培训总结篇11

我很难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这间绣坊带给我的惊艳。即便是在海田街,这间绣坊的店面也简单得毫不出众,空间狭小,店内光线昏暗,甚至有些凌乱。但这阻止不了那抹绚丽,以闪电般的速度侵袭你的眼球,拨动你的心弦。

走进绣坊,墙面上、布堆里,随处可见的精美绣片琳琅满目,夺人眼球。那些悬挂着的衣服,深黑、宝蓝、大红、翠绿,色彩艳丽得有些夸张,却又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大红大绿的俗气。精致的绣片,精美的挎包、绣鞋,以及衣服的衣肩、袖口、对襟、下摆等部位,都用手工绣上了各种精美的,栩栩如生的图案,以缤纷的姿态散发着夺目的绚丽,让这个有些狭小的空间流光溢彩。

用针线舞动出这方绚丽色彩的,是这间绣坊的主人尤定美。这个从未上过一节美术课的农家女,凭借手中细细的针和线,不但绣出了自己的花样生活,还绣出了令专业画家和艺术家称赞不已的一件件艺术精品。2002年,她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称号,并当选为禄劝县刺绣协会副会长。

彝族女子爱美,善于创造美,更乐于展示美。她们用鲜花般绽放的艳丽服饰,装扮着生活,展示着自己。而这些艳丽的服饰,每一件都是绝版,全靠彝族女子按自己的心意手工挑花和刺绣一针一线缝制出来,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因而,刺绣是彝族姑娘必修的基本功,能否绣出美丽的图案,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那些善于画花、剪花和绣花的能手,在左邻右舍间会获得格外的礼遇和尊重。五彩斑斓的服饰,展现着彝族女子精深的刺绣技艺,绣花簇簇的围腰,绣满鲜艳花朵的服饰,做工精美的花鞋……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间,充满了彝家女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出生于禄劝县则黑乡柱矶村的尤定美虽然不是彝族,但从小在彝族村寨生活长大的她,耳濡目染下对刺绣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灵气。11岁时,尤定美就开始跟着母亲和外婆学习画画,画的图案大多是彝族刺绣的传统题材花鸟虫鱼等。后来她开始学架花(又称十字绣),凭借出众的悟性和一双灵巧的手,技艺很快就超过了母亲。还不满18岁时,尤定美的刺绣技艺就已出类拔萃,不但经常给别人制作嫁衣,还引得村里的小姑娘们纷纷跟她学刺绣。心灵手巧的尤定美,在短短不到8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

用爱美的心创造美

正如其姓名一样,尤定美是一个爱美的人,用爱美的心创造出了自己的花样生活。虽然已经52岁了,但身材苗条,面容白皙,穿着得体的她,依然显得年轻漂亮,她爱美,更懂得如何展示美。

在向我展示和介绍那些刺绣品的时候,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她对自己的作品的欣赏和珍爱。这些作品,宛若她的儿女般,每一件都倾注着她的心血,每一件都浸淫着她的情感,是她毕生追求的结晶。

当尤定美穿戴上亲手制作的“土司太太服”出现在我面前时,又是别有一番韵味,显得隆重、尊贵、高雅。这套服饰,是尤定美在2006年去日本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时的着装。她介绍说,这种款式的衣服,以前是彝族土司太太才能穿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的人不要说穿不起,即便是穿得起也根本就没有资格穿。现在大家的日子好过了,也有消费能力了,所以都希望能够拥有一套“土司太太服”。

彝族刺绣的针法变化多端,图案搭配也十分讲究。彝族女子在绣花前,一般都要自己或者是请高手在绣布上画好图案,或者是用纸剪出漂亮的花样,然后缝在绣布上,再根据图案的需要配线配色进行刺绣。经过40多年来的学习和摸索,尤定美继承了不少传统的刺绣图案,如耗子摘葡萄、鱼连草兰、蝴蝶戏梅、鹿望金钟、鱼跳龙门、凤穿牡丹、兔吃灵芝等,还根据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创造了许多新的图案,而色彩的搭配、设计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于是这间小小绣坊,也就成为了禄劝县城内一个美的策源地。城里的、乡下的女人们,空闲时总喜欢来这里走走,或者是买一件自己喜欢的服饰,或者是向尤定美请教学习,或者只是为了看看又有什么新花样,饱一下自己的眼福,这使得小小的绣坊总是显得繁忙而热闹。

尤定美做的彝族传统服饰,最讲究也最具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她的刺绣设计。她在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维,什么面料配什么绣花、什么颜色搭配什么图案她都了然于胸,绣出来的图案造型和色彩搭配结合得十分完美。尤其是在色彩搭配上,在民间刺绣艺人中更是出类拔萃,方圆十几个乡镇都知道她的大名,都来找她做活。仔细欣赏她的刺绣作品,细腻的质感,协调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现,传神的艺术刻画,让人不得不在赞叹中暗暗折服。

在传统的基础上,尤定美还对彝族服装进行了改良,不仅质量好而且设计独特,做工精细,所以尽管价格有些贵,但喜欢的人还是不少,据说曾有人先后从她这里买走了12套手工制作的彝族服装。要是遇上逢年过节,特别是冬腊月间和火把节前,城里的女人们就会蜂拥而至,齐刷刷地挤进这间狭小的绣坊,选衣料,选款式,在这里定做一套传统艳丽的彝族盛装,让自己能在节日里花枝招展。

而更多的时候,尤定美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刺绣世界里,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

守望中的传承曙光

以前的彝族女孩,五六岁就开始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习挑花和刺绣,十来岁就要自己缝制衣服和鞋子了。做不完的地里活,忙不完的家务事,阻止不了彝族女子对美的追求。在农闲和晚上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她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千针万线地编织着自己对生活的期冀。当漂亮的花朵在她们的手中渐渐开放时,对未来的憧憬也随之盛开。

可以说,彝族服饰是彝族刺绣文化的杰作之一,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述。然而与许多传统民族民间技艺所遭遇的窘困一样,现在彝族服饰连同彝族刺绣,已走到了如何传承和发扬下去的拐点。我们不无揪心地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彝族传统民族服饰缝制工序繁芜、穿戴复杂而且不便换洗等因素,在越来越多的彝族村落,传统服饰开始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的彝族女孩,也很少有人再系统地学习剪纸、挑花、刺绣等工艺,即使有也是到十几岁才开始学习,而且几乎不能独立完成整套服饰的制作。

作为一位为刺绣付出了毕生心血的民间艺人,尤定美也曾面临过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困惑。她在守望着,在无奈中苦苦守望。满大街的流行色,年轻人身上的奇装异服,让她感到有些迷茫,不知彝族刺绣连同彝族服饰,会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以某种毫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从生活中无声无息地消逝。

纹绣培训总结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22-03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加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广西本土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探索新形势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贯彻和落实国家“十三五”文化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民族文化修养、产品造型设计知识、与工厂实践的技能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的再认识

(一)产品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全新艺术形态。在当今社会不断变革,外来文化的涌入,网络媒体的传播,绘画、摄影、电影、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多元发展的局面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日益受到人们青睐,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艺术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除了继承自身的设计语言系统外,通过吸收民族元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新的表达方式。它不仅可以叙述故事,描写生活,具有完善的叙事表意功能,还拥有出其不意的使用体验和功能,最终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的艺术形式。

产品艺术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包含平面广告、产品包装、材料与工艺、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设计心理学,产品营销等多个学科领域。设计的范畴涵盖日常生活用品、家居用品、旅游产品、装饰品、电子产品等诸多方面。他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生活性和艺术性的相互融合,设计师主要针对产品的材质、包装、色彩、造型、功能等方向开展设计和研究,从文化,制作工艺及更深的层次进行设计创作和实践,从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养分。比如,广西壮锦文化为依托的艺术形式对产品设计的影响巨大,以远销海内外的壮锦壁挂、羽人图案壮锦布包、少数民族娃娃壮锦信插、壮锦蟒龙纹杯垫等产品为例,其新潮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视觉感受能迅速吸引人们的眼球,让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广西壮锦文化和习俗。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设计基础、三大构成、二维产品设计手绘表现、计算机三维造型、产品造型设计、制图与透视、造型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等。设计题材内容广泛,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科教、影视等,都纳入其创作范围。产品设计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全新艺术形态已经形成。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技能的融合演进。产品设计是艺术与工艺、工程技术集合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他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强,有民族文化修养,有艺术设计理念,能将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与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从事产品造型设计领域内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一线设计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对传统文化以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以靖西市绣球领域专家“中华巧女”黄肖琴为代表的名师,制作的虎头小鞋、如意、香包等民族艺术产品以其传统手工刺绣色彩丰富,寓意深刻,题材广泛而受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喜爱,但目前却面临着人才缺乏、题材单调、市场盲目跟风等问题,阻碍了传统手工刺绣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以专家黄肖琴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对传统手工刺C的纹样、色彩、材料等元素进行再设计,吸收高校年轻学生力量加入,挖掘出传统手工刺绣的发展潜力,实现传统手工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培养了大批年轻学生,掌握了平绣、堆绣等技艺精湛的绣球刺绣技法,而且运用机绣等现代机械化的开发和生产手段,批量生产绣球的衍生产品(如皮鞋、包、围巾、灯具等),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改善了传统手工制的缺点,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到了绣球类文化创意产品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

民族产品艺术设计从不同的设计视角在现代化生产中融入传统元素,以开放的视野和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是现代科学与艺术、思想与技术、个性与共性的综合趋势,绘画、电影、卡通、雕塑等各种艺术元素多元并存。加上计算机CG技术的应用,对民族产品艺术设计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注重本土民族文化教学突出人才培养亮点

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院校教学实践方法,将民族产品设计与工艺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它的亮点就在于对注重挖掘广西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将“感性―理性―实践―研发设计―获得报酬―回馈社会”的理念全面整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当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服务民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为立足点,深挖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品设计各环节作为学习内容,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现代教学模式,研究既符合当前现状,又具有明显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实施产品设计开发的民族技艺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实施民族技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产品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绣球、壮锦、铜鼓习俗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及实践环节,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相配合,自主设计开发与民族习俗相关的衍生文化创意产品。探索现代学徒制及大师工作室结合的教学方式――将相关工艺大师作为教学导师引入学校课堂,与相关单位企业合作成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二)建设“技艺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探索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改进调整现有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创新发展。在产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不仅设有美学、设计学、设计概论等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课程,还有专项设计的训练和材料与工艺等方面的知识类课程,既注重学生艺术方面的素质培养,也注重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另外,结合民族特色,开发设置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传统工艺实训两门针对性专业课程,与合作单位/传承人合作教学,开发打造民族文化产品特色课程。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学习基础课不分专业方向,进入工作室以后再分专业研究方向,学生可以参与工作室、工作坊、企业的课程与项目,由企业的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进行多类型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让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为人处世经验和民族文化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不断充实。 三、“工作室制”和“学徒制”集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工作室这种源于西方的工作和学习形式,是集合资源的最好工作形式,它由企业或行业专家牵头,在培养人才、项目研发、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和主要作用,越来越吸引更多的学校的关注以及深入贯彻与落实。学生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工作室技艺精湛的大师在带徒传授方面经验丰富,以专业为桥梁,以产品项目研发为核心,吸引了更多的学校的关注以及深入贯彻与落实。学徒制是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建成有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建的艺术设计师资团队。校外专家负责做好大师工作室的管理、营运、专业建设、教学、研发设计、产品实践、样板制作、生产采购、参观交流、师资培训梯队建设等工作。校外专家每年为工作室争取5个以上企业运营设计项目,并指导老师和学生完成项目设计,每个企业师傅可以带多个徒弟,也可以自己考核和甄选徒弟,教学实行优胜劣汰制,指导学生实训学时每年不少于216节,同时负责培养相关专业的师资,指导他们申报相关课题、撰写相关论文、参加教学技能竞赛,申请专利等。

工作室聘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靖西壮锦厂厂长李村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传承人“中华巧女”黄肖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灯饰设计专家叶勇进等人为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师和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这些合作企业、作坊的“大师”均能够为现代学徒制实施提供充足的企业师傅资源。以产品造型设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为主力,定期选派人员到相关院校及合作单位培训和顶岗实践,不断培育和完善“双师”“双能”队伍。

(二)“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中,师傅遴选弟子,因材施教,根据项目来建立作业和考核机制,相比传统的艺术专业教育是具有相当优越性的,师傅在教学中将项目设计成为教学任务,通过亲自传授技艺,小规模的讲解和示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傅带学生到工厂、企业等一线工作场地实习、考察、参与工厂项目,与企业深度合作,让学生熟悉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艺加工制作方法,让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工作经验都得到丰富。

四、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一)“院校+企业+工作室”三者联盟的合作教学模式。院校与企业、工作坊无缝对接,院校与入园企业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校企双方建立机制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关系。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特色是积极与相关企业、民间组织开展战略合作,创建工作室、企业、院校三者联盟型的合作关系。院校将工作室的空间延伸至更多的生产间、作坊、工厂和真实工作平台,企业工厂也进入校园建立培训基地,各个类型培训基地交替使用,院校师生参与的学习是企业活动,活动的成果也是培训基地的教学内容。

通过校企共同建立的方式,引入先进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理念、方法和最新的材料与施工工艺,使工作室成为企业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校教师的培训基地。通过技术带头人家传或团队工作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技术、遴选弟子,指导完成工作室的项目。让工作室发展势如破竹。学徒的学习、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工作坊,和企业,课程作业、考核均与企业的项目研发结合,与比赛结合,学徒参与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项目设计和独具创意的民族产品研发。三者联盟的合作模式将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学校和企业联合招工方式。学员具有既是“学生”又是“徒弟”的双重身份,实施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招生招工渠道。一是招生即招工,主要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采用教育主管部门允许的自主招生形式,与合作企业一起设定招生标准,自主组织招生考试、自主进行招生录取的“三自主”考试招生模式。实行订单培养和协议就业,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进入企业带薪学徒。二是招工即招生,主要针对同等学力企业职工。企业新招收的熟练工人,在进入企业上岗之前,全部安排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企业文化等岗前培训;招收的非熟练员工,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并根据员工意愿,选择就读,修满学分后职业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与企业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采用学徒制形式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和转岗培训。

五、真实的产品设计研发带动教学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环江韦氏民间铜鼓铸造厂合作,共同设计研发铜鼓及相关衍生文化创新创意产品,企业的项目参与学校的教学环节,学校参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产品设计开发、(电商)宣传推广销售环节。开发校内专业相关项目进行市场推广,对外承接专业相关项目,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开展专业相关业务拓展。民族文化产品特色课程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改良设计、毕业设计和学生技能大赛等教学环节联结互动,以真实项目促进教学,比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锻造技艺”传承人韦启初兄弟为代表的专家,除了铸造铜鼓产品技术精良,工艺领先,在调音、铜料等方面有独到的探索并取得成功外,还紧密围绕铜鼓及相关衍生产品展开创新创意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有铜鼓装饰画、时钟、吸顶灯、鸭舌帽等作品及铜鼓旅游纪念产品。毕业生以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现了创新设计观念,独特产品工艺和完整设计过程。学校与企业合作,将毕业生做出的成品进行展示并推向市场,为地方经济服务。

总之,广西民族产品艺术专业致力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广西民族文化修养,有设计艺术理念,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能将产品造型设计的知识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有机结合,进行产品造型改良设计和创新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学校成为企业研发场所、人才培养摇篮以及高校教师的成长基地,既尊重了专业的特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又为学校和企业节约了培训时间,增加了课程的特色,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纹绣培训总结篇13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若能有效地引入传统手工艺图案资源就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云南为例。云南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在此交汇,构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环境,也孕育出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制品充分展现了图案艺术与手工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云南特有的图案资源宝库,更是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一、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吸收西方装饰艺术的设计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研究和弘扬,强调以中国本民族的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为主导思想,加强特色化教育为发展方向。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年青学子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学生对于传统图案了解不深,这与课程的要求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云南传统手工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汇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体图案,如少数民族服饰中就有许多精美的带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图案,如彝族服饰色泽鲜艳,图案纹饰繁多,有着美丽传说的马缨花图案就是其中之一。传统手工艺资源的运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传统图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发挥传统图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校工艺美术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纸面绘制的形式为主,应用设计的实践训练很少,这种纸面绘制的局限性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学生无法通过实际应用来检验设计效果,这势必造成设计与应用的脱节。而民间手工艺都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生存环境、民俗民风、使用功能等都会影响到图案工艺的设计创作风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纹饰图案设计独特;陶身酷似笋塔,莲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纹饰,是储水不坏的宝器。教师若能把丰富的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作为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学生就能够以多维的角度来感受赋予传统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据具体对象的特性进行全方位、开拓性的设计。

三、能保护和传承本土手工艺

云南独有的地理条件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如五彩斑斓、鲜艳华美的云南织锦最早是用朴素的麻编织而成,随后便有了棉、丝、毛;盛唐之后人们爱美的心更加强烈,扎染、蜡染、绣花等极为复杂的手工艺也纷至沓来。这些手工艺资源蕴涵着鲜明而神秘的民族特征,是边疆地区特有的民族图案艺术的总汇。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民间工艺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些身怀技艺的传统手工艺者长期身居落后的偏远地区,信息闭塞,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改良和创新传统手工艺品势在必行。把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护和传承了本土传统手工艺。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种优势,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教学,就能培养出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手工艺人。

四、传统手工艺资源运用于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

把传统手工艺所构成的图案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入高校工艺美术设计基础课程,就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

(一)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的应用技法的学习。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从临摹入手。著名的雷圭元先生说:“自然是源,古代的图案是流,源与流是图案家的两个翅膀,缺一不能高飞。”模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后续的设计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传统手工艺中的图案造型及色彩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传统图案时,要系统地学习图案的造型方式、构图方式、构图空间观念及色彩搭配等。例如,学生可以模仿云南民间刺绣明快艳丽的色彩风格等。因为云南民间刺绣装饰性强、趣味浓厚、极具民族特征,它能为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特殊的装饰造型手法。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传统图案运用的实践训练。重视手工艺实践教学的地位,使学生对传统图案纹样及其应用有一个良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可增加民族手工艺的制作与实践内容,实现工艺美术设计课程从纸面设计到实践应用的转变。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多彩,有刺绣、蜡染、陶艺等,制作这些手工艺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工具也极为简单,这就为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通过织、染、刻等手工技艺的操作,学生能够提高设计应用能力,还能够对纸面的设计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设计手段和设计效果。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容易受到自然形的束缚,难于通过变化夸张设计出奇特的装饰造型,而现代构成设计理念又过于抽象,如果以民间剪纸为学习范例,就会加深学生对造型元素及组织规律的认识,充分感受“点、线、面”所形成的美感。

总之,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艺美术设计源泉。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把这些宝贵的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技艺传授和实际的图案运用,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明确设计目的和设计用途,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云南传统手工艺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雅日.广西传统手工艺资源在高校基础图案课程的特色化教学实践[J].北京:教育与职业杂志社,2010-6.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