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速度快的成语实用13篇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1

【出自】:秦 黄老《六韬·龙韬·王翼》:“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掣,不知所由。”

【译文】:奋威四人,主要是选择能力,论战争,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2、健步如飞 [ jiàn bù rú fēi ]

【解释】:健步:脚步快而有力。步伐矫健,跑得飞快。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阳士人》:“丽人牵坐路侧,自乃捉足,脱履相假,女喜着之,幸不凿枘,复起从行,健步如飞。”

【译文】:美人拉坐在路旁,自己就握着脚,脱下鞋借给,你喜欢穿的,幸运不合脚,再从同行,健步如飞。

3、大步流星 [ dà bù liú xīng ]

【解释】: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出自】:近代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听到叫他名,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把它牵上。”

4、白驹过隙 [ bái jū guò xì ]

【解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2

演讲中的语气升降指讲话时语气的高低抑扬(用表示)。演讲者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可以表达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例如坚决、果断、紧张、兴奋、急迫、惊惧、欢乐、悲伤、感叹、沉吟、犹疑、诧异、嘲笑、讽刺等等这些复杂的感情色彩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体现,例如:“他的演讲很好”句末读成降调,表示了沉吟的感情色彩;“他的演讲很好”。句末读成升调,表示了不太相信的感情色彩;“他的演讲很好”句末读成平而略降,就表示好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色彩。在实际运用中,语调的各种情况是非常复杂细致的,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分辨,准确把握,不要刻板套用,随意升降。

演讲中的停顿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用“|”表示)。例如:“我相信,|我们祖国|一定会有|

自己的女宇航员,|我们应该拥有一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面前,|美的横竿|正在飞速地|上升。”停顿一段分为语法停顿、心理停顿等。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3

特殊性阅读困难或阅读障碍(specific reading disability,SRD) 是儿童学习障碍的主要类型,在表音文字(alphabetic scripts)国家中的发生率为5%~17.5%[1],Stevenson等[2]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调查SRD的检出率分别为6.3%、5.4%和7.5%。阅读是个体获得知识、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技能,儿童一旦发生阅读障碍对个人的认知、情绪、社会发展等方面均会造成不良影响。西方基于表音文字系统的研究证实命名速度障碍是SRD的技能缺陷之一。对汉语SRD的研究也发现,中文SRD中亦存在快速命名(rapid automatised naming, RAN)障碍[3,4],这可能意味着汉语SRD在语音加工、发音速度和快速视觉符号识别方面存在困难。而快速视觉符号的识别是以良好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为基础的。汉字的图形特征也使得汉语阅读更需要较强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但是汉语SRD是否存在视觉空间认知缺陷,目前尚无定论。眼动(eye movements)记录是一种比较自然、干扰较小的过程,可反映信息整合和视觉信息加工的过程,了解阅读背后的知觉过程,被认为是研究阅读中视觉信息加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眼动实验对阅读障碍儿童在字母、图片快速命名时的眼动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探索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认知加工特征。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阅读障碍组:参照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由儿童发育行为门诊严格遴选阅读障碍儿童20名(平均年龄10.2岁,男14例,女6例)。入组标准为:(1)教师和家长评价阅读能力落后;(2) 语文成绩位于全班成绩的5%以下; (3) 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The 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ies, PRS)[5]评分低于60; (4)韦氏智力测验IQ>70;(5)排除精神发育迟缓、广泛性发育障碍、视听觉障碍和器质性脑部病变。

正常对照组:按年龄、性别、年级等条件与阅读障碍组按1∶1配对,从广州市某小学选出20名正常阅读能力儿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10.1岁,男14例,女6例)。入组标准为:(1)教师和家长评价阅读能力正常;(2)语文成绩中等以上;(3)PRS评分高于60;(4)韦氏智力测验IQ>70;(5)排除精神发育迟缓、广泛性发育障碍、视听觉障碍和器质性脑部病变。

1.2 方法

1.2.1 快速命名能力测验

分颜色、数字、字母、图片快速命名四个分测验。颜色快速命名的刺激材料为红、黄、蓝、绿四色方块,按5×8随机排列于A4纸上;数字快速命名的刺激材料为数字2、4、6、7、9,按5×8随机排列于A4纸上;字母快速命名由o a s d p五个字母,按10×5随机排列于电脑显示屏上;图片快速命名由钟、房子、大象、足球四种物体图片,按5×8随机排列于电脑显示屏上。要求被试尽快命名连续呈现的颜色、数字、字母和图片,记录下命名反应时间。

1.2.2 眼动实验 实验仪器: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 Ltd.生产的Eyelink Ⅱ Highspeed Eye Tracker眼动仪,数据采集率500HZ,空间解析度

1.3 统计方法 用眼动仪自带的眼动分析软件提取数据,对两组儿童的眼动指标和命名时间进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儿童在颜色、数字、字母、图片快速命名中的反应时比较

阅读障碍组儿童的颜色、数字、字母和图片快速命名时间都长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在颜色、数字、字母、图片快速命名中的反应时(x±s,ms)

项目阅读障碍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颜色44.9±16.128.5±3.94.915

数字22.3±6.516.8±4.34.037 0.001

字母58.1±32.333.1±9.03.898 0.001

图片54.2±20.441.3±7.03.381 0.003

2.2 两组儿童的字母、图片快速命名时的眼动指标比较

在字母快速命名中,两组儿童的平均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均多于对照组儿童(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字母快速命名时眼动指标的比较(x±s)

项目阅读障碍组对照组t值P值

平均注视时间(ms)342.8±64.2309.7±42.82.2320.038

平均眼跳幅度 3.0±1.4 2.7±0.50.8160.424

注视次数126.1±60.192.9±21.52.8280.011

眼跳次数149.4±78.895.2±21.53.4230.003

在图片快速命名中,阅读障碍组儿童的平均眼跳幅度较对照组减小,注视次数、眼跳次数较对照组增多(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在图片快速命名时眼动指标的比较(x±s)

项目阅读障碍组(N=20)对照组(N=20)t值P值

平均注视时间(ms)369.0±72.6344.2±43.21.4930.152

平均眼跳幅度(度) 2.9±0.6 3.7±1.02.8640.010

注视次数118.0±52.298.9±20.32.2220.039

眼跳次数137.8±58.9106.9±19.22.6410.016

表4显示阅读障碍组在字母快速命名与图片快速命名时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P>0.05);而对照组在图片快速命名时的平均注视时间比字母快速命名时的平均注视时间长(P

表4 在不同材料快速命名时眼动指标的比较(x±s)

组别阅读障碍组(N=20)平均注视时间(ms)平均眼跳幅度(度)

对照组(N=20)平均注视时间(ms)平均眼跳幅度(度)

字母快速命名342.8±64.23.0±1.4309.7±42.83.0±1.4

图片快速命名369.0±72.62.9±0.6344.2±43.23.7±1.0

t值2.0910.3813.5024.087

P值0.0500.7080.0020.001

3讨论

快速命名障碍是指对熟悉的视觉符号的命名速度低于年龄标准至少一个标准差。本研究发现,汉语SRD儿童在颜色、数字、图片、字母的快速命名测验中命名速度明显慢于正常儿童。表明汉语SRD存在快速命名障碍,而且这种命名速度障碍不具有文字特异性。周晓林等[3]和Ho等[4]的研究均认为命名速度缺陷是汉语SRD的主要认知缺陷类型之一,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快速命名的认知结构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快速命名障碍的原因与机制目前还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命名速度障碍源于自动化技能的障碍[6],由于对快速呈现的听觉和视觉符号的加工缺陷,因此既表现出语音的缺陷,也出现命名速度的障碍。还有人认为命名速度障碍反映了视觉加工障碍。例如,国内有研究发现快速命名与语音意识对不同的阅读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同,对于中文一分钟读字任务,快速命名的作用显著增强,认为快速命名至少包括语音加工、发音速度和快速视觉符号识别三种成分[7]。Larter[8]等用不同程度空间负荷的眼动和快速命名实验检测了112名儿童,结果显示有空间负荷的快速命名任务能清楚地区分出有阅读困难危险的儿童,提示快速命名能力与视觉空间能力相关,而视觉空间技能不良对阅读技能有直接影响。基于此,本研究中发现的汉语SRD儿童快速命名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视觉空间认知的缺陷。

眼动研究是根据眼动的特征和规律来探讨认知加工过程,它可直接反应视觉过程,可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并可反映注意、预期、记忆、推理等多种认知活动。阅读时必须集中注意于所读的文字以处理信息,同时还要知道下一步眼睛该看到哪里,随后的眼跳必须迅速而准确以确保阅读的流畅性。因而眼动、空间意识和视觉注意都与阅读成绩相关。

为了进一步探讨汉语SRD儿童的快速命名障碍是否与其视空间认知和视觉注意缺陷有关,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对两组儿童在字母、图片快速命名时的眼动情况进行了记录,发现汉语SRD儿童在快速命名任务中的眼动指标出现异常。在字母快速命名中,SRD儿童的平均注视时间延长,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增多。在图片快速命名中,SRD儿童的平均眼跳幅度减小,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增多。结合SRD在图片和字母快速命名中的命名速度比对照慢的结果,说明SRD在快速命名任务中不能对视觉图象迅速解码,导致命名时间延长,同时以代偿性的眼动模式如延长注视时间、增加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来对快速呈现的视觉图象进行解码。反映了SRD的视觉加工缺陷。近年来关于SRD的注意缺陷假说正逐渐受到重视,视觉注意在眼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有人认为SRD儿童的眼动异常可能就反映了其视觉注意的缺陷,如选择性注意和注意转换缺陷[9]。在快速命名任务中,由于注意转换障碍,SRD儿童不能在快速呈现的视觉符号间迅速地转换注意,致使注视时间延长,并需要增加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来代偿。

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儿童在对不同实验材料进行快速命名时,平均注视时间和平均眼跳幅度的结果是不一致的。对照组在命名图片时比命名字母时平均眼跳幅度增大,而SRD组在命名图片时眼跳幅度并没有象对照组那样增大,因而在图片快速命名时SRD组眼跳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对照组在命名图片时比命名字母时平均注视时间延长,而SRD儿童在字母快速命名时的平均注视时间比对照延长,在图片命名时平均注视时间却与对照相似,因此表现出对字母和图片的平均注视时间相同。这是因为字母与图片材料的特性不同,而眼跳幅度受到阅读材料的语言特性和视觉特性的影响[10]。图片和文字是以不同的、相互独立的路径进行处理的[11],图片可直接表义,对图画的知觉主要是利用视觉策略,不涉及言语编码;而对字母的识别要通过言语编码来获取语义[12]。正常儿童在阅读不同的材料时,可通过调整眼跳幅度和注视时间来保证对信息的把握,对图片的知觉广度较大,眼跳幅度较大。而SRD儿童这种眼跳调控机制较弱,眼跳幅度小而恒定,只能以延长注视时间、增加注视次数来代偿,眼跳幅度较小也反映其视知觉广度有限。

快速命名是一个非常简便、省时的心理语言测试,命名速度障碍是汉语SRD的主要缺陷之一。如果能明确快速命名的认知结构,揭示快速命名缺陷与SRD之间的关系,可望用快速命名测验作为筛查SRD的方法之一。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4

1 问题提出

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提高英文单词朗读技能既是英语学习的目标,也是促进其他英语学习技能的有效手段。作为与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密切相关的因素,语音加工技能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重要影响。

语音加工技能的概念最早是由Wagner和Torlzesen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认为,语音加工技能包括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三个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语音意识是影响英文单词朗读技能的重要变量。快速命名能力也能够有效地预测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语音工作记忆涉及短时间内收集、分析或加工语音信息的能力,对儿童的单词朗读技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可见,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都对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影响,但是,英文单词朗读技能涉及一个复杂的语音加工过程,需要语音加工技能三种成分的共同参与。国外的研究表明,语音技工技能的三种成分对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的影响存在差异。那么,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简称汉语儿童)而言,其语音加工技能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呢?基于对前人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汉语儿童语音加工技能与其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关系的模型假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都能够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产生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121名五年级学生(男生60名,女生61名),平均年龄为10.54岁(SD=0.37)。

2.2 主试

10名主试,均为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正式施测前,均接受严格的培训,以统一施测程序和评分标准。

2.3 工具

2.3.1 语音意识测验

该测验涉及4套自编的工具,均采取个别施测,这4套测验的刺激与相应的正确反应示例,以及α系数,如表1所示。

关于语音意识的4套工具,尚需进一步说明:

(1)首音韵脚合成测验涉及CVC(C表示辅音,v表示元音,下同)、CVCC和CCVC结构的26个单词,其中前两个为练习项目,其余24个为正式的施测项目(CVC、CVCC和CCVC结构的单词分别有12个、6个和6个)。每正确合成1个单词计1分,满分为24分。

(2)首音韵脚分解测验涉及的单词结构和数量均类似于首音韵脚合成测验,每正确分解1个首音(韵脚)计1分,满分为48分。

(3)音素替换测验涉及CVC结构的30个单词,其中6个为练习项目,即首音、中间音和尾音的音素替换均各占2个练习项目,其余24个为正式的施测项目(首音、中间音和尾音的音素替换项目各有8个),每正确替换1个项目计1分,因此,该测验的满分为24分。

(4)音素倒置测验涉及CV、VC和CVC结构的26个单词,其中,前两个为练习项目,其余24个为正式的施测项目(CV、VC和CVC结构的单词各有8个),每正确倒置1个项目计1分,满分为24分。

2.3.2 快速命名能力测验

该测验涉及两套工具,均采取个别施测方式,

(1)字母快速命名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份随机排列的英语小写字母表单(涉及从a到z的26个字母),每个字母出现的频数4-7次不等,分10行呈现,每行15个,共计150个。让被试快速而大声地朗读,然后记录被试在1分钟的时间内读对的字母个数。

(2)数字快速命名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份随机排列的数字表单(涉及从1到9的9个数字),每个数字出现的频数20~24次不等,分8行呈现,每行25个,共计200个。让被试快速而大声地朗读,然后记录被试在1分钟的时间内读对的数字个数。

2.3.3 语音工作记忆测验

该测验涉及两套工具,均采取个别施测方式。

(1)数字记忆广度测验:要求被试重述主试口头呈现的个数逐组递增的数字组合(每组数字个数从5逐渐递增到11)。记录被试所能正确重述的最多数字个数。

(2)字母记忆广度测验:要求被试重述主试口头呈现的个数逐组递增的字母组合f每组字母个数从3逐渐递增到8)。记录被试所能正确重述的最多字母个数。

2.3.4 英文单词朗读技能测验

为排除英语学习经验的影响,本研究除了考察真词朗读技能,还考察了假词朗读技能。因此,涉及两套自编的工具。均采取个别施测方式。

(1)真词朗读技能测验:该测验涉及CV、VC、CVC、CCVC、CVCC和CVCV结构的52个英语单词,其中,前两个为练习项目,其余50个为正式的施测项目(CVC结构的单词有25个,CV、VC、CCVC、CVCC和CVCV结构的单词各有5个)。在该测验中,主试向被试呈现一张印有50个英语单词的词汇表(各种结构的单词随机排列),让其快速而大声地朗读,然后,记录被试读对的音素数目,满分为155分。α系数为0.97。被试的平均朗读速度为40个音素,分钟。

(2)假词朗读技能测验:该测验涉及CV和CVC结构的52个英语假词,其中,前两个为练习项目,其余50个为正式的施测项目(CVC结构和VC结构的单词分别有45个和5个)。在该测验中,主试向被试呈现一张印有50个英语假词的词汇表(两种结构的单词随机排列),让其快速而大声地朗读,然后,记录被试读对的音素数目,满分为145分。α系数为0.98。被试的平均朗读速度为38个音素/SY钟。

2.4 仪器

秒表10只,

2.5 程序

在安静的环境中,采取个别施测的方式对被试进行测验。所有被试分别接受语音意识测验、快速命名能力测验、语音工作记忆测验和英文单词朗读技能测验,中间进行一次休息。在测验时,主试首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然后进行项目练习,待被试完全明白题意后,进行正式施测,每个被试进行测试的平均总用时为32分钟。

2.6 数据处理

采用Spssl3,0和Amos4.0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3结果

被试在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语音工作记忆和单词朗读技能的各个项目上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语音意识的各个项目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字母快速命名和数字快速命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数字记忆广度和字母记忆广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真词朗读技能和假词朗读

技能也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57~0.78之间:语音意识各个项目和快速命名能力的两个项目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20-0.27之间:语音工作记忆的两个项目只与音素替换和音素倒置两个语音意识项目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真词朗读技能和假词朗读技能都与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的各个项目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处于0.19-0.67之间。

为进一步揭示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与单词朗读技能的关系,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得到的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拟合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可以接受。在图2中,语音意识与快速命名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p

4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汉语儿童的语音加工技能对其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假设。研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一致,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语音加工技能的三种成分――语音意识、快速命名能力和语音工作记忆共同解释了英文单词朗读技能57%的变异量。

在本研究中,儿童的语音意识对其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重要影响,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与国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语音意识是一种有意识地反映口语的单词、音节、音素等语音结构的能力,与语音智力同质。即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在其朗读英文单词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字母(字母组合)一发音对照原则对每一个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的发音进行感知,然后将这些发音进行加工,将它们组合成为完整的发音,其间涉及到对各发音单元的合成,而这种对于单词发音的感知和合成恰恰体现了语音意识的作用。因此,语音意识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本研究中,快速命名能力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影响,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已有研究表明,快速命名能力是儿童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与单词视觉刺激相对应的语音信息的桥梁,它所涉及的是一种联结单词视觉刺激和发音知识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对单词朗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由此可知,快速命名能力与单词的视觉刺激和单词发音的信息库相联系,也能够影响汉语儿童朗读英文单词的速度和准确性,对汉语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快速命名能力作为语音加工技能的一部分,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汉语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

国外研究表明,语音工作记忆也能够对英文单词朗读技能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汉语儿童的语音工作记忆也能够影响其英文单词朗读技能。无论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还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语音工作记忆归根结底是一种工作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加T系统,语音工作记忆对于人类的认知活动,特别是语言学习,具有重要作用㈣。虽然语音工作记忆只具有相对有限的资源空间,但是,却涉及到了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语音信息和对语音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过程。一方面它能够从长时记忆系统中对单词所包含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相对应的发音知识进行启动;另一方面它能够促成单词语音的暂时存储和加工。显然,语音工作记忆对于信息的启动性能和语音工作记忆的容量影响着对于英文单词的语音加_T,从而对儿童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产生影响,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考试加重对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考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阅读方面的要求中指出:“我们不仅要重视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我们更要重视阅读的速度与技巧”。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都是以精细讲解为主,学生在阅读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翻译,总力求弄清每个词的意思,不善于将其中的关键词和次要词汇区分开来,使阅读变得吃力。主位结构理论是分析和研究语篇的一个重要理论,若教师能将此理论运用到快速阅读教学中,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快速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2 主位结构理论概述

2.1 主位和述位

主位和述位系统也称主位结构。主位 (theme) 和述位 (rheme)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他把位于句首的成分称为主位,把其他部分称为述位。主位是信息的起点,是句子的开端,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主位必须先于述位。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一般表示新信息。例如:

I (主位)went shopping yesrerday.(述位)

Yesterday (主位)I went shopping.(述位)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采纳了这一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发展。他进一步将主位划分为篇章主位(Textu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 和话题主位(Topicaltheme)。篇章主位把一个小句或句子与篇章的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人际主位揭示作者和读者的某种态度;主题主位与篇章传达的信息有关。例如:

But(语篇主位) it(话题主位)surely(人际主位)helped if only by adding a bit of self-confidence to her talents.(述位)

2.2 主位推进模式

根据主述位划分的理论,每个句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主位和述位,句子单独存在时,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已经确定的,不再变化的。但是,当句子构成篇章时,主位和述位之间不断发生变化和联系,这种变化和联系就叫推进(progression)。

在构建篇章时,主位和述位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语言学家们(Danes, Fries)通过认真仔细的研究,从貌似无章可循的语言素材中总结出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这些模式就叫做主位推进模式(Patterns of thematic progression)。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如下四种:

(1)主位一致性:(亦称平行性)主位相同或具有派生关系,述位不同。 如用T表示主位,用R表示述位的话,模式图如下:

T1R1

T2 (=T1) R2

Tn (=T1) Rn

(2)述位同一性:(亦称集中性)主位不同,述位相同。模式图如下:

T1R1

T2R2(=R1)

TnRn(=R1)

(3)直线延续性:前一句的述位和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模式图如下:

T1R1

T2(=R1) R2

Tn(=Rn-1)Rn

4. 交叉接应性: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模式图如下:

T1R1

T2R2(=T1)

TnRn(=Tn-1)

3 主位结构理论在大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快速阅读要求读者在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用有效的手段在短的时间内获取篇章的主旨大意或迅速找出特定的信息。由于主位结构实际上是信息结构,掌握主位结构框架就能迅速把握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现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Section C部分的文章 “Earth—a Living Planet”为例进行分析。首先提取如下主位序列:

Para. 1) Earth …The blue water in the oceans and seas of the Earth…The white clouds above the Earth …Water …It is the reason…Water…It is in the air…It is in the soil, the ground …In a real sense, water

Para.2)Nature…Nature…Water…It…Then it…It…It…By itself, nature…

Nature

Para. 3) However, people…Nature's recycling system…Some ways that people upset nature …For example, dirty sewage water from homes and factories …People…

Sometimes water from factories…It …ItThis kind of contamination from industry ……If water contains poisons and chemicals,…… Poison ……Without knowing

Para.4)Lakes and rivers…People…People…People…They…Many people …

They …However, in some places…These rivers and lakes…The fish…People

Para. 5) There …Some of these ways…For example, of what use…No one…No one…Therefore, engineers …Many shopping centers…Yet the soft and wet ground of a marsh…In a marsh …Nature’s holding area

分析:这篇泛读材料的文章原文共有796个字,提取完主位序列后只有200字左右。按照主位序列通读一遍,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问题。

如果直接读上千字的文章,学生会因为语篇太长而读了后面又忘了前面,不能把握主要信息。相反,如果在阅读时只读该语篇的主位序列,所用时间会大大减少,而语篇的骨架和重要信息却能够在读者头脑中形成。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在快速阅读考试中可以大大提高答对问题的准确率。

4 结束语

主位述位结构能勾勒出篇章的整体结构,按照这个主位述位顺序,读者就可以理清作者思路,理解阅读材料,获取完整信息,使阅读过程简单化。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此模式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帮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

参考文献

[1]刘辰诞. 教学篇章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6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声乐中的音速,是建立在语言中的语速基础上的。诗化语言的语音速度,同样是情感动作与语言动作的集中体现,以特定情感表达为目的。音速丰富了语速的表现力,根据音速的有机 协调,它既表现了生活或语言的速度情绪,又展示了音乐特有的速度魅力。

节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短长结合或长短结合的节奏型,把长时值节奏与时值节奏进行有机结合,短中见长,长中见短。

三、声乐节奏与情态活动的对应关系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本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处理上,有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它的外在音响节奏形式,正是内在心理情感节奏的生动体现。

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由于情态活动中,包含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节奏为中介,各种情感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的可能。

1、能够表现出空间的延伸感:

人的空间延伸感包括了对空间大小的认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受。音长节奏的长、慢、疏就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产生的局促的心理感受。

2、能够表现出物体特性的大小、轻重:

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2、能够表现出事物的运动特点:

事物的运动本就有快慢、动静、变化与不变的区别,因此,其本身也具有节奏的特征,我们只需运用相应的节奏进行对应即可。

4、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用音乐节奏来表现也是非常合适的。长、慢、疏的音长节奏就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

5、能够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表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6、能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重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佻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7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转贴于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声乐中的音速,是建立在语言中的语速基础上的。诗化语言的语音速度,同样是情感动作与语言动作的集中体现,以特定情感表达为目的。音速丰富了语速的表现力,根据音速的有机协调,它既表现了生活或语言的速度情绪,又展示了音乐特有的速度魅力。

节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短长结合或长短结合的节奏型,把长时值节奏与时值节奏进行有机结合,短中见长,长中见短。

三、声乐节奏与情态活动的对应关系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本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处理上,有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它的外在音响节奏形式,正是内在心理情感节奏的生动体现。

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由于情态活动中,包含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节奏为中介,各种情感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的可能。

1、能够表现出空间的延伸感:

人的空间延伸感包括了对空间大小的认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受。音长节奏的长、慢、疏就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产生的局促的心理感受。

2、能够表现出物体特性的大小、轻重:

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2、能够表现出事物的运动特点:

事物的运动本就有快慢、动静、变化与不变的区别,因此,其本身也具有节奏的特征,我们只需运用相应的节奏进行对应即可。

4、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用音乐节奏来表现也是非常合适的。长、慢、疏的音长节奏就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

5、能够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表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6、能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重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佻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8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会有节奏伴随。作为音乐形式的载体,声乐节奏则是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的有机结合,在语言节奏的基础上,借以创造旋律,通过音乐化的组织,扩展了语言节奏的变化幅度,并使其产生了艺术化的效果。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础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等变化处理上,形成了多样统一的辩证法。

一、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上的体现

节奏美自然包含于旋律美当中,节奏是旋律构成的基本骨架,实际上旋律的句法、曲式结构则是节奏的扩大。根据生活、情感与物质运动的节奏规则,音乐以音响的长短、强弱与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自然的节奏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一定句式的节拍特征。同时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运动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来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声乐作品是声音要素组合成的整体,其创作的目的在于寻求其组合美,即是整体的和谐美。作为节奏,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就如脉搏的跳动、季节的变化等。节奏往往意味着有序,但音乐中的节奏则不同,比较特殊。

1、表现出无规律的是音长节奏。

音符,是用来记录音的高低、长短,其时值长短是有所不同的。音长节奏,就是这些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一个音乐作品中的旋律,是由许多个不同长短时值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的。在很多时候,这些音符的规律性并不是很强。

例1:《我捕捉小鸟本领高》(选自莫扎特歌据《魔笛》——捕鸟人帕怕盖诺之歌)

以上这段旋律则可看出,音符长短规律并不强,其排列参差不齐,不符合一般节奏的规律。

2、表现出节拍规律的是音强节奏。

当你和着音乐拍手或者跺脚的时候,你就是在对它的节拍作出反映,节拍是有规律的不断循环的搏动,它把音乐分做很多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节拍,也就是音强节奏,它是音的强弱规律性的反复交替。

这两种节奏是对立而统一的。虽然前者的疏密造成听觉的缓与急:后者的强弱则造成听觉的重与轻。然而,音长节奏则是在某种音强节奏基础上千变万化的自由运动。赫拉克利特说:“差异的东西相结合,从不同的因素中产生最美的和谐。”这也使节奏美在声音组合形式中得到体现。

正是这种节奏的形式,使音乐高度组织化。它是音乐的“骨髓”,可脱落开旋律、和声单独存在,但旋律、和声却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对于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则是在节奏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不是这样,作品的演唱就会呈现混乱。因此,节奏美在声乐组织形式上,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声乐节奏在基本特性上的表现

声乐的节奏无论从长短疏密、强弱力度以及快慢速度,都可以根据内容与情感表达的要求,进行音乐化的处理,从而使它在旋律的表现中,发挥音乐节奏特有的功能。

1、声乐节奏的疏密:

节奏的疏密,是在同一时间内,音响所表现出的音值长短的结构性,一定音值正是一定音乐时间的具体表现。在音乐中乐音的长短是以音符来表示的,音符可以等值的划分成多个等分,根据各种音符在乐节中密集的程度,而显示出节奏的长短。由于表现特征的差异,也就负有不同的艺术功能。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其音符的时值短,节奏表现较为密集,使得旋律富有激越、热烈的情绪,结合歌词来看,正好反应了歌词的语言特点,更突出了与朋友聚会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以及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表现出了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3《送别》

此曲,则利用疏松声乐节奏,表现了不同的情绪内容,使歌曲富有婉转、哀伤、忧伤的歌唱性情境,细腻地抒发和描绘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倾诉了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由此,声乐节奏长短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诗化语言本身情感表达的需要,所谓“长吁短叹”完全是语言、语势的音乐化结果,充分发挥了音乐中长短音符用于舒展、紧缩的有力手段与技巧,深化了语音在音长上所力不能及的作用。

优秀的声乐作品善于艺术地处理长与短在节奏上的变化与协调,做到长中有短,短中有长,既有长或短的基本节奏,又在不影响这种艺术节奏的基础上,灵活地发挥在对比中的统一。

2、声乐节奏的力度

节奏的力度,是指音响运动中显示出的强弱变化。“音乐的声音既不能是无停顿、无定性的单纯的持续,也不能是许多杂音的拼凑:它既要有时间段落,又要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人的内心生活并不是无定性、无停顿的持续存在,它必须随情感变化,在各种情感节奏中表现出强弱的顿歇和间断。节奏的力度体现出一定运动形态强弱的特点与对比,在强弱对比中发挥不同的节奏内容。

如一拍子,常常在戏曲音乐中出现。它的节拍以强音的循环为基本规律,这类唱腔在体现激昂、强劲的情绪上由特别的效果。再如,三拍子,它以“强、弱、弱”为循环反复的律动方式,由于强弱结构中,弱拍出现时值长,强拍出现时值短,不仅力度趋于柔和,且由于基本乐节的不对称性,为旋律提供了造形条件。

一切节奏内涵都有强弱的力度表现,作为声乐艺术的节奏也就必然要在强弱的力度变化中进行艺术的组织,使它成为有规律的强弱力度的和谐统一体,使音量的强弱轻重得到艺术的合理调节。

3、声乐节奏的速度

节奏的速度,是指音响运动所表现出的音速快慢的有机性。在一定程度上,速度显示着音乐的“生命”。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力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音乐速度在情感、动态、性格、形象的具体表现上是有着缜密细微的变化的,在声乐中如果划定出快速、中速、慢速、自由变速等类型的话,那么它可以表现出细微的速度级进序列,生动地展示出速度的各种节奏特征以及在旋律表现中的审美作用。

声乐中的音速,是建立在语言中的语速基础上的。诗化语言的语音速度,同样是情感动作与语言动作的集中体现,以特定情感表达为目的。音速丰富了语速的表现力,根据音速的有机协调,它既表现了生活或语言的速度情绪,又展示了音乐特有的速度魅力。

节奏的疏密、力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构成的统一体。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节奏变换的艺术处理,创造出短长结合或长短结合的节奏型,

把长时值节奏与时值节奏进行有机结合,短中见长,长中见短。

三、声乐节奏与情态活动的对应关系

声乐节奏,结构在乐节、乐句等与词的句式音组的基本节奏对应与变化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手段与方式,在节奏的强弱、长短、快慢的变化处理上,有着多样性与统一性。它的外在音响节奏形式,正是内在心理情感节奏的生动体现。

从情态运动时间特征的体验与音长的感觉之间所具有的联觉关系而言,两者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由于情态活动中,包含节奏的特征,因此,以相同或相似的节奏为中介,各种情感体验便与音乐有了发生联觉对应的可能。

1、能够表现出空间的延伸感:

人的空间延伸感包括了对空间大小的认识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感受。音长节奏的长、慢、疏就能够表现空间的长、宽、开阔,体现由此带来的舒畅的感受:音长节奏的短、快、密则能够表现空间的短、挤、狭窄,体现由此产生的局促的心理感受。

2、能够表现出物体特性的大小、轻重:

从人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而言,物理体积大的和重的感觉可使用长的音符、慢及疏松的节奏来表现;而轻的和小的物理特性则是使用短音符和快及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2、能够表现出事物的运动特点:

事物的运动本就有快慢、动静、变化与不变的区别,因此,其本身也具有节奏的特征,我们只需运用相应的节奏进行对应即可。

4、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人的个性与人格特征本身具有两面性,因此用音乐节奏来表现也是非常合适的。长、慢、疏的音长节奏就能够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开阔、大、开放的特性;而短、快、密的音长节奏则能够表现出狭隘、小、拘谨的特性。

5、能够表现出人的情感与态度:

情感、态度的表现则是与人物性格的表现有所不同。抑制、平和、安静是由长的音符、慢而疏松的节奏来表现:兴奋、急躁、激动则是由短的音符和快而密集的节奏来表现。

6、能够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如果要表现端庄的、稳重的、有礼貌的交往行为,则可使用长、慢、疏的音长节奏来表现:如果要表现随便的、轻佻的、无理的行为,则使用短、快、密的音长节奏来表现。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9

一、中文速记的概念

权威工具书对“速记”均有定义。1933年版《辞源》:用简略之符号,记录他人口说之语音,谓之速记。1960年香港版《中文大词典》:速记,用简单符号,迅速记录言语之法也。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速记,用特别简单的记音符号和词语缩写符号迅速记录语言的方法。符号的设计,各家不同。速记记录,往往须经过整理,转写为文字。

综合各家学说,“中文速记”的概念可归纳为:以汉语言为对象,运用系统的、简便的特制符号和缩略手段,快速地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别人言语和自己思想的方法,谓之中文速记。这一概念揭示了中文速记(以下称“速记”)的内涵:简单的、便于书写的记录汉语音节的符号体系;借助了有规律的缩略手段;具有与言语发音速率相当的记录速度;具有比书写汉字快的书写速度;以言语、思想为对象。

“记录语言”是速记符号与汉字的共同目标,但速记符号与汉字是不同的符号体系。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表意符号,使用范围广,适用人群大,具有社会通行、可以流传的特点;速记符号是替代汉字符号的符号,是汉字的衍生物,记录下的是汉字的音节,本身并不表意,只是将声音语言或内部语言迅速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桥梁。再者,流派众多、尚无全国统一方案的速记符号目前难以取得与汉字同等的地位和作用,不具有社会通行的特点。

之所以人们要创制一套代替汉字的符号体系,主要是从书写方面进行考虑的。方块汉字形体复杂,书写速度远跟不上口语和思维的速度,单位时间内书写的数量极为有限。从汉字结构的简化、笔画的缩减到行书、草书的流行,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提高书写速度。然而,围绕提高汉字书写速度的各种努力,仍然还没有彻底解决汉字在记录效率与书写速度方面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内还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各种替代汉字的速记方式应运而生。速记符号数量少、形体结构和内部组织简单,书写简便、灵活、快捷,使用速记符号记录,实现了书写速度与言语速度、思维速度最大限度的同步。

二、中文速记的特点

速记具有“三性”:快捷性;简单性;表意性。“三性”所体现的共同特点就是“书写迅速”。通过简单音节符号替代汉字并实现书面快速记录汉语言,意味着一个用汉字要写十几笔乃至几十笔才能表示的词语,用速记符号只需一笔,更意味着大量同音字也只需用一个符号“一符以蔽之”。速记符号拥有以简驭繁、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的优势,突出了速记的快捷性、简单性和间接表意性。

速记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汉字与音节符号数量比(含笔画比、速率比)的反差上。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集单字14,872个,199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修订本)收集了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在内的单字1万多个,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集了单字19,485个。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书写现代汉语所用的通用汉字,除已停止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外,基本单字实际上只有《新华字典》统计的有5,641个(另有专用字7,234个)。尽管常用汉字数量并不多,且已简化到了相当程度(字平均笔划为6划),比起古人用篆体字书写简捷多了,但在进行口语记录时,仍难以克服汉字书写速度与发音速度之间的矛盾,无法“音落字出”。一般情况下,一个写字快的人一分钟至多能写35―40个可供辨认的字,与平常一分钟140字以上的口语发音速度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亚伟式速记根据同(近)音合并、四声合并的原则,所创制的音节符号仅有327个,且每一个符号仅有一笔。以《新华字典》统计的数量计算,通用汉字数量与速记符号的数量比是(5,641+7,234)∶327,平均笔画比则是6∶1。用327个音节符号进行以词语为单位的连写,通常一分钟可记录下140―160字,与日常口语发音速度基本同步,经过专门训练,速记的速度可达到200字/分以上甚至更高。

速记的特点,表现在其符号的高度组织性、系统性、规律性和技巧的灵活性上。亚伟式速记是拼音制速记,汉语的全部词汇均由48个声韵符号拼缀而成,体现了系统的科学性;48个呈曲线、直线和圈形的基本符号,皆由“OK”中的圆形和曲线、直线分解而出,易于书写且符合手写生理习惯;所有的缩略方法与符号,表面上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却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所创制的符号和方法可以在遵循规律和法则的情况下,由自己灵活、自由、创造性地运用和发挥,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和缩略方法。速记“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把经济效益原则贯彻于书写活动的宗旨。

速记的特点,表现在以记音为手段、表意为目的上。汉字作为社会的交际和思维工具,为求精确、严密表意,以致形体复杂、书写缓慢,难以快速记录他人的讲话和自己的思维,而速记则用特别简便的记音符号快速替代汉字。尽管速记符号和汉字都是记录和传达汉语言的书写符号,但二者功用不同。汉字是精确记录和表达汉语言的书写符号,具有表意的直接性;速记符号是代替汉字实现快速记录和传达汉语言的书面符号,需要经过整理才能成为转换为书面文字,因此在表意上是间接的。速记符号表意的间接性,表现在其对于汉字的替代性上,只需经过符号的转换即可实现表意。

速记的特点,还表现在速记稿与文字稿在风格上的明显区别上。虽然汉字文稿和速记稿都可以称为书面语,但速记稿更接近口语,具有强烈的口语性,原因在于它能够忠实地记录讲话人的口语。一份比较完整的速记稿,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口语的特点,可以使人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文字稿可以有充分的时间遣词造句、增删修改,因而它比之速记稿就更准确、简洁、紧凑和完整,也更具有文学色彩。此外,速记的特点,还表现在速符与汉语言词汇同步发展方面,汉语词汇中新增加了多少词汇,速记符号就会在基本符号不增加的情况下随之增加。

速记的“书写迅速”与汉字的“快写”,如硬笔书法的快写、运用草书以及缩略等,在概念上是不同的。汉字的快写,既没有脱离文字本身的形体结构,又没有与汉语的发音速度相平衡,自创的一些简化字、简单符号、代号和缩略词语来作“快写”的辅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书写速度,但仍不能与速记相提并论。

三、中文速记的用途

速记在一般应用与职业应用两个方面具有广泛用途。

作为一种快速书写、记录的工具,速记在个人的一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可以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听写,即记录,做到“音落符出”;二是想写,即写作,做到“心想字落”;三是看写,即抄写,做到“眼见符到”。

作为职业应用,速记的应用更是多方面的,以下只是体现了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是会议记录。无论是报告会、讲演会、座谈会,还是办公会、研讨会,都需要专门的记录人员。很多会议,主讲人往往只在PPT上显示一些提纲,演讲内容往往多于文稿内容。运用速记,不管在任何场合,只要有一支笔、几张纸,就能够出色、完满地完成记录任务。著名的“巴黎公社会议记录”、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许多文件,都是由速记稿整理而成的。

二是文秘记录。在领导人口授文件时,秘书人员用速记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打印成文,送领导人审阅签字后迅速发出。一两个小时,可以处理数十份文件,工作效率十分惊人。此外,用速记记录电话,接待来访,会使秘书人员的工作表现更加出色。

三是采访记录。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最讲求时间和效率。在采访中使用速记,会比不使用速记的人获得更丰富、更详实的第一手新闻资料。擅长速记的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就是用速记搜集了同志传记的素材,并用速记撰写出了《传》。

四是法庭记录。法庭调查记录和审讯记录都要求详实准确,不可含糊和遗漏,记录案卷存入数据库可作为判案的法律依据,也可核准备查。目前,我国法院系统已将速记作为法庭记录的主要手段。

五是撰写稿件。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笛福和萧伯纳都曾运用速记进行创作。也有一些作家用口授的方式请速记员合作进行创作,如俄国的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前苏联的西蒙诺夫、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许多作品就是由速记员记录整理而成的。我国出版的《聊斋评书》、《单口相声集》等,也都是由速记稿整理而成。目前我国许多作家也开始聘请速记师从事写作。

六是外语翻译。从事口语翻译(除同声翻译)的人员掌握速记技术,在口译过程中,借助速记记录下对方成段的讲话,可以保证翻译内容不遗漏,确保翻译的准确性。至于书面翻译,晚清文学翻译家林纾的故事就是一个范例。

速记技术渗透在所有汉语言文字应用的领域,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职业应用中,速记技术作为杠杆,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参考文献: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10

首先就朗读训练的质量要求看,朗读训练的质量大体可分三个层次:

(1)正确的朗读。用普通话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词,这是朗读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必须字字入目,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去理解。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2)流畅的朗读。朗读的流畅性很重要,不流畅的朗读不仅听众不明白,读者自己也不能理解文章的意义。这就要求学生正确地把握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连贯地读下来,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

(3)传神的朗读。熟练地运用语气和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这是高标准的要求。

其次,朗读的数量要求:为了达到一定的训练质量,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数量作保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的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要学会流利地表情朗读,至少需要两百小时以上的练习时间;中学阶段,读物的篇幅增长,内容加深,朗读难度大,要求高,练习的时数也是成语的提高。

另外朗读主要是通过重音、停顿、语调、速度等传达的,所以不论从朗读训练的质量上,还是其数量上都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设计训练。

1. 朗读的重音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句子里的词和词组在表达这个句子的特定含义和思想感情时,它们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这就是重音。

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

如何确定重音的位置呢?

重音一般分成三种: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性重音。

(1)语法重音,它是指语法结构成分所反映的重音。这种重音若探其规律,大致是:简单的主谓结构一般重读谓语:“天亮了。”带宾语时一般重读宾语:“我读语文。”凡的连带成份的,一般重读连带成份:“人们举起愤怒的拳头。”

(2)逻辑重音:为了突出句子的某种特殊意义而把某个词语加重读,它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着逻辑思维而变,完全由人的意志决定,又叫强调重音。

如:“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堆巨浪,恶狠狠地扔到峭崖上,把大块翡翠摔成尘露和水沫。”

(3)感情重音,是由于情绪特别激动而造成的重音,表示极度的喜怒哀乐之情。

如:“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2. 朗读的停顿 朗读的停顿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这是根据生理的需要与表达意义的需要而作的间歇、休止。适当的停顿对朗读者来说,可以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

朗读的停顿,通常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结构停顿三种类型。

语法停顿,是根据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一般情况,标点符号是语法停顿的参考。除此,当一句话中的定、状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要停顿。

逻辑停顿,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而表现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例:“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久而最短,/最易被人忽视/而又最易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结构停顿,是指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段落大于句群,句群大于句子。

3. 朗读的语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声音语言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而朗读时语调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怎样把握朗读的语调:(1)合理运用各种朗读技巧。(2)要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朗读时语音的准确是决定语调好坏的关键。要使语调自然、得体地表情达意,朗读者必须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克服方言。(3)要养成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脑子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假如思维用的是方言,朗读又用普通话,在朗读时就会出现用方言思维——转换为用普通话思维——用普通话表达的思维转换过程,而朗读是一连串音节的快速组合,不可能蛤思维转换留出时间,方言语调会不由自主地随思维蹦出来若去纠正,语流就会中断,表达就会结结巴巴,因此平常要养戚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以形成普通话语感,避免朗读时方言语调的出现。总之,朗读中的语调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有其复杂的一面,朗读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多分析,多实践,多总结,才能正确把握好。

4. 朗读的速度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下面介绍一些决定语速不同的几种因素: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有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朗读时的语速须与文章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来,热烈欢快、紧张激动的内容要快一点;叙述、说明性的语言可采用中速;表示悲伤、庄重、回忆和想象的内容应该慢一点。

当然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庄严、沉郁、悲痛、缅怀、哀诉、年老、迟顿、老成等内容宜慢读;而热烈、紧张、兴奋、焦急、争辩、年青、机警以及突然、急变等内容和场面,宜快读。

如朗读高尔基散文《海燕》时,就要按文章确定的不同朗读速度:文章的开头三段主要交代地点的环境,这部分适宜用中速来朗读;文章的中间强调海燕顽强的斗争,气氛是紧张而热烈的,应该快读。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的“愤怒”,斗争时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大,显得气势雄浑,这部分适宜用快速来朗读。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11

教学语言同样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有板有眼。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谈道:“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钟声是先扬后抑的,初扣的时候顶强,曳着袅袅的余音渐渐微弱下去。海涛的声音是先抑后扬,初起的时候从海心渐渐卷动起来,愈来愈快,卷到岸头来啪的一声打成粉碎。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听钟声和听海涛的心理完全是两样。”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语言运用中的节奏变化,能不断保持声音对人听觉器官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随教学语言的声音节奏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缺少节奏的变化感,老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节奏具有表情的作用。一般说来,紧促的节奏,传递的感情强烈、高亢、兴奋、激昂;舒缓的节奏,传递的感情沉静、从容、悲伤、凝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句式的选择、语速的快慢、话语的停连、声音的大小等的调节变化,达到对节奏的控制。如:讲到重要的地方加大音量放慢语速;讲到快乐的地方语气轻快愉悦;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低沉缓慢;讲到愤怒的地方激昂高亢……

影响节奏的因素有:语速、停连、句式等。

语速是指朗读或说话时的快慢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所表达的音节数量多少判定语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说出的音节越多,节奏越快,反之节奏越慢。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情感表达等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自己语速的快慢。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语速要放慢些,甚至反复讲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部分,语速可加快些。对教室大、学生多的课堂教学,节奏可以放慢些,音量可以提高些;反之,可以适当把节奏加快些,音量放低些。讲述庄重、严肃、悲痛的内容,情感沉重、悲伤,语速要慢些;叙述或描写紧张、急剧变化的事情或场面,表达急促、轻松、愉快、活泼的感情,语速可快些;话语内容和情感没有明显的变化,客观地说理、平静地叙述,语速要保持中速,不快不慢。

停连即词句间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是控制语速,调整语句节奏的重要手段。

停连的恰当运用可以带来话语节奏的变化,从而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除去语法停顿,根据内容需要,在某些必要的地方作一些带有目的性的停顿,可以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一个短暂的悬念,形成一种听觉期待,使他们对下文产生特别注意。同样的话,一口气匀速直线地叙述和中间作适当停连,在学生的听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例如,有老师在《荷花淀》的导入时的节奏处理:

在现代文坛上,小说出现了/三大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以欧阳山为代表的//“岭南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洁鲜明、朴素细腻、自然隽永,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自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1]。(本例中的斜线表示停顿,其中“//”表示停顿时间稍长,“/”表示停顿时间稍短。)

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完全按照语法停顿处理停连,则显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使学生连哪三大流派及它们的代表人物都来不及听辨清楚。但是教师做了上述的停连处理,话语快慢适度,节奏富有变化,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在客观上对所讲内容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停连可以造成对话语的不同理解。古代书面语中不使用标点,就需要断句,而断句,就意味着对停连的不同处理。同样的一句话,因为断句的不同,意思大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下面这则故事:

有一富翁生性吝啬,在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教书先生一口应允,并写了一张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欣然签了字。(富翁把合约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哪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说:“你太不守约了。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富翁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因为停连的不同,断句就不同,意思也大相径庭,机智的教书先生借此捉弄了吝啬的富翁。

口语表达中,由于没有标点,更容易因停连和语调造成对语句的不同理解。过去有算命先生对任何人都断其为“父在母先亡”,迷信的人往往认为算命先生测算得很准。其实,算命先生是有意利用算命者的心理和语句的停连造成语义模糊,左右逢源。因为这句话读为“父在,母先亡”或“父,在母先亡”均可,至于怎么理解,视算命者的心理期待而定。

以上的两个例子告诉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合理恰当地运用停连,以免引起学生对教师话语的误解。

停顿加上突转的运用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因为发话者说出某句话,然后稍作停顿,会让受话人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时,发话者再说出与前面的话或者与受话者期待视野完全不同的话,这种停顿与转折,经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古人就非常善于运用停顿和突转制造意外的幽默:清代郑板桥给一财主婆写祝寿诗,他先提笔写道:“这个婆娘不是人”,满座皆惊,女主人正要发作,只见郑板桥稍稍停顿,之后继续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结果女主人转嗔为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话语的停顿和突转,造成一种特殊的幽默效果。例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什么作为同盟国的意大利先宣布中立,后反而加入协约国对它原先的同盟国伙伴作战?因为它待价而沽,“意(停顿)在大利”。

这里的停顿和突转很让学生大感意外,妙趣横生,却又合情合理。

句式的长短、紧松、整散的变化也会影响话语的节奏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是要注意不同句式的交替使用,二是应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以句式长短为例,句式的长短指的是每个句子所包含的音节数量。一个句子包含的音节越少,节奏越快,反之,节奏就越慢。长句表意严密周详、准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活泼有力。教学中,应根据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教学之道,讲求张弛有度,教师要合理利用语素、停连、句式的变化实现语言节奏的变化,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12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面临三大挑战:无限增L的知识对有限时间的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对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人脑理解能力的挑战。在以知识为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已成为显著特征。当代中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中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阅读速度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偏重,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快速阅读技巧,学习负担就会加重。学生阅读速度慢,读得吃力,就会认为读书是一件苦事,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同时,书读得少,知识面就窄,其思维能力的敏捷性就会受到影响。同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三)应试的需要

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成功者必须越过无数考试关。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唯有具备能力者方能从容应对。2016年3份全国新课标高考试卷,其试卷均为9500字左右。其中全国新课标高考Ⅰ卷为9615个字。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1797字,文学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142字,实用类文本阅读含题目为2093字。学生要在短短的150分钟内读完整份试卷,还要书写近1200字(按考试中心给定的参考答案计算),没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是很难完成的,况且高考语文试卷的考查有逐年增加分量的趋势。

二、快速阅读原理

快速阅读是一种纯粹运用视觉的阅读,它更讲求效率,更符合人的思维特征,更节省视力和脑力,更有利于记忆。快速阅读将人们自身就具有的对图像的识别能力运用到文字的阅读中,从而改变人们多年来所养成的传统阅读习惯。

传统的阅读是目光在每一个字间跳跃的点式阅读,大脑对信息的反映受制于目光移动的速度。阅读时眼在字的停留时间为1/10秒~3/10秒,移在字间的跳跃仅占5%左右。而且从阅读到理解要经过视觉、语言、听觉三个中枢处理信息过程才能完成。

快速阅读是根本改变点式阅读为整行文字的线式阅读,这种方法使目光不在单字上停留,而是在整行的文字上停留,眼球接受文字信号的速度为10倍以上,达到与大脑的思维速度同步。

传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模式图:眼睛――视觉中枢――理解记忆。

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如下:

(一)阅读现象

大脑中潜在的发音现象称“内部言语”,也可称“内部音读”,“内部音读”总是伴随着思维活动而出现,“内部音读”不能克服,把“突破音读”作为快速阅读的主导理论会使训练者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扰。因此,快速阅读训练应从改变视觉感知的方式入手,通过改变视觉感知的广度和节奏提高阅读速度。对于“音读”,我们要克服的是“逐字音读”,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跳跃式的“音读”,我们应顺其自然,不宜采取抗拒的态度。

(二)阅读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阅读包括四个环节:

第一,信息感知。这是阅读的起始阶段,是人通过眼睛捕捉文字的过程。

第二,信息加工。信息被感知后被传输到大脑“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只有通过“加工”,文字符号才能变为一定的意义,被我们理解。

第三,长时记忆。

第四,信息的输出。将信息用于思考或交流。

(三)阅读速度慢的原因

没有经过训练的阅读者阅读速度大都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这些阅读者在阅读时存在感知范围小(逐字或逐词注视)、感知速度慢(在某一处注视时间过长,眼睛死盯一处)、视点回跳等习惯,这些习惯大大降低感知效率,形成制约阅读效率的“瓶颈”。

(四)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改变以上习惯,扩大感知范围,加知节奏,杜绝回跳。

三、快速阅读训练方法

(一)心理素质训练

我国语文对阅读的传统观念是咬文嚼字、慢咀细嚼,这种观念是科学、合理的,但已不太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资料统计表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前5000年的文献资料,还不如如今一年出版得多:英国的《世界文学著作目录》,有754卷,577200页,两吨重,而人80%的知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传统的逐字阅读方式已无法适应知识量的增加。阅读的观念,应该更注重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还重效率。

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速读心态。良好的“速读心态”,指的是两种意识(求快意识、竞争意识),三个设法(设法快读、设法理解一切、设法记住一切)。有了这种“心态”,快速阅读就能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读得快、理解深、记忆牢。

(二)生理机能训练

生理机能训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注意力的集中、转移与分配的训练;(2)右脑图式认识功能与记忆功能的开掘;(3)视觉机能的训练。

(三)速读的基本功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速读的各种技能技巧:(1)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2)扩大视读野,提高整体认读的能力。(3)减少回视、准确扫视,提高读速。(4)掌握理解技巧,尤其是文体阅读技巧,保证读速和理解率同步上升。(5)运用定势理论,形成阅读的固定程序,加快阅读速度。

(四)综合能力训练

训练的直接目标是培养“一目十行、双目识页”的速读综合能力。点式阅读,以字、词为认知单位;线式阅读,以句或句群为认知单位;面式阅读,以数行或整个页幅为认知单位,前两者的视线运行方向由左而右或由上而下沿着书页的中线作垂直运动。

(五)具体训练方法举隅:快速阅读三级训练法

1.第一级:调整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的调节是成功进行快速阅读的前提和必经之路。快速阅读需要放松性警觉的状态,即身心放松、注意力高度集中、准备接收信息的状态。

如何进入这种状态?以下是几种常用方法:

(1)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可以向大脑输送大量氧气,使大脑得以充电,提高大脑功率。另外,平和悠长的腹式呼吸还可以使我们排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使大脑脑波呈现最有利于学习的状态。

腹式呼吸的操作要领:端坐或平躺,像嗅花一样缓慢均匀地把新鲜的空气往下送,使其达到肚脐以下三寸左右的丹田部位;屏住气息三五秒,然后小腹微收,将气缓慢向外吐,呼吸的频率越慢越好,吸气和呼气的时间比为1:2,比如,吸气用5秒,呼气就用10秒,用鼻子进行。

(2)增强信心。

在遇到困难与障碍时,不要产生畏难甚至退缩的念头,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如果在日常训练中不断地进行自信心训练,就可以避免产生畏缩心理,切实提高快速阅读训练的成效,真正掌握并运用快速阅读。我们可以用积极暗示的方法增强信心。具体做法是平躺或端坐,全身放松,在放松的背景下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我能行……

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

我一定能学会快速阅读

我的感知力、记忆力越来越强

(3)集中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是脑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力影响思维、想象、记忆的效率。注意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最常见的方法是定点凝视。操作要领:(1)直背端坐,两手持图,放在距离眼睛40cm左右的正前方。(2)注视图中黑点,暗示自己:黑点渐渐扩大了,且清晰入目。(3)维持1分钟~10分钟(尽量延长时间),尽量不眨眼。

(4)明确阅读目的。

阅读时要带着一定的问题读书,这样可以在人的神经系统中形成一种兴奋中心,从而提高阅读活动效率。

2.第二级:训练你的眼睛。

感知是阅读活动的发端,视觉感知的效率决定阅读活动的效率,要提高阅读效率,必须训练人的感知机能。感知机能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

(1)增强人的眼睛运动的`活性,加快人眼感知文字信息的速度。原来1秒钟看几个字,现在要做到1秒钟最少看一行字(32开本)。

(2)扩大阅读的视野,即阅读时眼睛的感知范围。如,假如原来每一眼看两个字,训练后要扩大为最少五六个字。

视点左右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左右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跳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跳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上下移动训练:①两手持图,距眼睛40cm左右,让鼻尖对准图的中心。保持宽阔视野,面对图表的中心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方框。②快速上下移动视点(由一个方框移到另一个方框),当视点移到某一方框时,要看清方框中的符号。③只许眼动,头部不要摆动,保持丹田呼吸,时间为一分钟。

视点对角线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从图的左上开始,按箭头所示的方向,飞快地移动视点,作对角线运动。③头部不要左右、上下摇动,训练时间为1分钟。

视点圆形移动训练:①直背端坐,双手持图,眼图相距40厘米,鼻梁对准图中央。②视点从图中的黑点开始,视点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训练时间为10秒钟。③从黑点开始,逆时针方向移动视点。训练时间仍为10秒钟。④闭上双眼,让头脑中浮现图形,按上面的方法,闭目作视点移动训练。训练时间为30秒钟。

3.快速阅读训练第三级:阅读实战训练。

快读模式一(三目一行)训练程序:(1)方框图训练。方框图训练是快速阅读训练的关键,方框图训练和下文的记号训练的作用都在于矫正,都是为了改变长期养成的逐字“音读”、阅读视野狭小、眼睛死盯一处等不良习惯,同时引导训练者养成宽视野、快节奏阅读的习惯。具体方法是调整身心,眼睛注视第一个方框片刻,然后以一定的节奏(注意:节奏是快速阅读的生命)轻快地移动视点,由第一个方框跳到第二个方框,然后由第二个方框跳到第三个方框,以此类推。跳到某个方框时,要看清那里的符号。注意体会训练时视野的宽度、视点跳动的感觉和换行的角度,头部不要来回摆动。(2)记号训练。记号训练是进一步的快速阅读模拟,要求阅读者在没有方框的前提下把握视野的宽度和视点移动的节奏。

快读模式二:(一目一行)训练程序:视点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移动时在感知中间文字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感知两边的文字。这种阅读方法改变了横行阅读的习惯,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边缘视觉(即余光)接收信息。垂直阅读法是一种很有用的阅读法,特别适用于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初期,视线总是沿着书面的中心线由上向下移动,练习一定时间以后,视线会忽左忽右,以便清晰地感知关键词和基本概念。

四、不同文体的快速阅读方法

(一)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论述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

论述类文本快速阅读,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①表述中心论点的词语,即往往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

②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了论证的思路的词语。抓住这一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整体思路。

a.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b.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c.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d.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阅读时抓住这样一些表示层次结构的语言标志词,对我们梳理文章思路会有帮助。

e.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③修饰、限制性词语。

a.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b.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c.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d.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e.已然未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将、正在、或,等等。

f.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④表情态的词语。如: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①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高考选文,一般一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本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议论。论点的提出,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是文章标题。

②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例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并且找出它们与论点的关系,这样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出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就可标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提示作用。

在际操作中,可将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勾画和简短批注结合起来操作。

2.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作铺垫。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3)理材料,定意图。

梳理文章中的事例、事理材料,将材料与作者的评述性文字相参照,明确作者引用材料的意图。

(二)实用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阅读传记,主要是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贡献、价值地位和个性品质、社会评价等,并分析传主人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成就或遭遇失败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家庭和个人原因。从命题特点看,传记的命题均牵涉全篇。因此,读懂传记的基本要求是从整体把握,按以下步骤梳理、筛选、整合出文本的有关内容:

1.明确写作对象。

明确传记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2.理清文本思路。

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和线索,梳理出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生轨迹。按照传主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依照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依次将时间、事迹、背景等内容梳理出来,整理出行文思路。

3.梳理传主事迹。

要筛选出“事”,即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经验”等。记述传主时,典型事件(事迹)是关键,能够反映传主的主要功过,并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梳理事迹事件,可以理清其人生发展轨迹。

4.概析人物特点。

要清楚文本传达了传主什么样的思想、观点、人格等,就要抓住文本中作者或他人的评论性语句,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明确传主是怎样一个人,具有哪些特点,进一步把握文本的写作意图。

5.把握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以记人为主,通过富有特点的细节描写,更好地把握传主的形象特征,了解其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从中获得更多更好的人生教益。另外,传记文本和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一样,在结构安排、修辞运用等方面都有特色。因此,结合文本内容,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文学类文本快速阅读方法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有效、直接有力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分五步进行:

1.划分层次,理清情节。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理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意义)。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主要标志,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下综合归纳的功夫,除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小说主题。

5.把握技巧,鉴赏艺术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

鉴赏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五、快速阅读容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保持注意力集中

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理解内容,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整体识读的能力

阅读速度的提高与阅读者的整体识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使注视点增多,眼跳次数增多,势必影响阅读的速度。如果将许多字词、一句或数句甚至一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识读,就会大大减少注视点和眼跳次数,使每次眼停的阅读视野扩大,阅读速度也会成倍提高。因此,在阅读中注意养成整体识读的习惯,是提高快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正确处理好阅读速度与理解、记忆的关系

快速阅读,是在理解、记忆基础上的阅读。如果抛开了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而单纯追求速度,那么速度即使再快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提高阅读的速度,一定要处理好速度与理解、记忆之间的关系。快速阅读必须以一定的理解水平、记忆掌握能力为前提。一般来说,快速阅读的理解率应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

六、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对高中生进行现代文快速阅读基本技能训练,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专注性品质;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反应的敏捷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快速阅读训练,对处在成长期的高中生智力、思维的开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仍占高中教育主流的今天,“快速阅读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表示速度快的成语篇13

具体说来,教学中的语音修辞,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韵律:和谐自然,悦耳动听

韵律一般用来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汉语古典诗歌中,平仄、排偶、押韵等都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押韵、对偶、回环等手段,使教学语言听起来气韵顺畅、和谐自然、悦耳动听,以语言的韵律美打动和感染学生。

押韵的语言会让听者感受到语言的回环美,好听易记,儿歌、谜语等都能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例如语文中的生字教学,教师如能运用儿歌、字谜等帮助学生记忆,就能极大地强化识字效果。有的教师结合字形、字义给“默”字编了这样的字谜:“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朗朗上口,易记好懂。

口诀(顺口溜)作为教学语言使用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概念和解题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有的老师在讲完“因或分解”内容后,运用修辞的谐音“同字”格,编成口诀,总结解题方法:

“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方式要合适,各种方法反复试,结果必是分解式。”[1]

教师运用口诀,使学生在解题时方向明确,解题速度大大加快,而且记得清,记得牢。

运用对偶、回环等辞格,也会使语言产生韵律美。

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用韵语对童蒙进行教育,而学习对偶(即对对子)就是常用的方法。对偶音节匀称齐整,节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非常切合汉民族语言的特点和诗文阅读写作的需求。有的老师非常注重有意识地以对偶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钱梦龙先生教《捕蛇者说》,在比较分析本文与《苛政猛于虎》篇立意相同的基点上,让学生进行对偶形式的言语训练,最后归纳出这样的对偶句:苛政猛于虎,赋敛毒于蛇。这种以对联艺术形式概括课文单篇或双篇的做法,既完成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又让学生实际感受了汉语之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的语言磕磕碰碰,平淡生涩;有的教师的语言则如山中流泉,涓涓有声。好的语言,如音乐回荡,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文字,似低回、舒缓的旋律回荡在读者的耳际,用的是重字叠音的语言形式。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拟声词。双声的如:空旷、滔天、悠远……叠韵的如:明星、、缥缈……叠音的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红彤彤、绿油油……拟声的如:沙沙沙、咚咚咚、乒乒乓乓、稀里哗啦……古人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取其婉转。”王国维说:“双声宜促节,叠韵宜荡漾。”教师在选择词语时有意识地选用前述这些词语形式,有助于形成口语表达的韵律美。

二、节奏:疏密相间,快慢适宜

节奏是一个音乐术语,被视为音乐的基本要素,对旋律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当音乐节拍的强弱或长短的交替以一定的规律出现时,就会形成节奏感。

教学语言同样要有节奏,长短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快慢适宜、有板有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学语言运用中的节奏变化,能不断保持声音对人听觉器官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随着教学语言的声音节奏变化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相反,如果教学语言平板单调,缺少节奏的变化感,总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节奏具有表情的作用。一般说来,紧促的节奏,传递的感情强烈、高亢、兴奋、激昂;舒缓的节奏,传递的感情沉静、从容、悲伤、凝重。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句式的选择、语速的快慢、话语的停连、声音的大小等调节变化,控制节奏。比如:讲到重要的地方加大音量放慢语速;讲到快乐的地方语气轻快愉悦;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低沉缓慢;讲到愤怒的地方激昂高亢……

影响节奏的因素有:语速、停连、句式等。

语速指的是朗读或说话时的快慢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单位时间内所表达的音节数量判定语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说出的音节越多,节奏越快,反之节奏越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情感表达等实际需要合理决定自己的语速。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语速要放慢些,甚至反复讲解;对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部分,语速可加快些。若教室大、学生多,教学节奏可以放慢些,音量可以提高些;反之,可以适当加快节奏,放低音量。讲述庄重、严肃、悲痛的内容,情感沉重、悲伤,语速要慢些;叙述或描写紧张、急剧变化的事情或场面,表达急促、轻松、愉快、活泼的感情,语速可快些;话语内容和情感没有明显的变化,客观地说理、平静地叙述,这时的语速就要保持中速,不快不慢。

停连即词句间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是控制语速、调整语句节奏的重要手段。

恰当运用停连会造成话语节奏的变化,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除语法停顿外,根据内容需要,在某些必要的地方作一些带有目的性的停顿,也可以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一个短暂的悬念,形成一种听觉期待,使他们对下文产生特别注意。同样的话,一口气匀速直线地叙述和中间作适当停连,在学生的听觉和心理上所产生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例如,有的老师在导入《荷花淀》时有这样的节奏处理:

在现代文坛上,小说出现了/三大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派”,以欧阳山为代表的//“岭南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洁鲜明、朴素细腻、自然隽永,具有/诗的意境,散文的自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的代表作//《荷花淀》[2]。(斜线表示停顿,其中“//”表示停顿时间稍长,“/”表示停顿时间稍短)。

这样的开场白,如果完全按照语法停顿处理停连,那么显然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会使学生连哪三大流派及它们的代表人物都来不及听辨清楚。但是教师做了上述的停连处理,话语快慢适度,节奏富有变化,便于学生接受和记忆,在客观上对所讲内容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句式的长短、紧松、整散的变化会影响到话语的节奏感。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是要注意不同句式的交替使用,二是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句式。以句式长短为例,句式的长短指的是每个句子所包含的音节数量。一个句子包含的音节越少,节奏越快,反之,节奏就越慢。长句表意严密周详、准确细致,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活泼有力。教学中,应根据表达的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三、音节:匀称均衡,严密工整

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从音节角度划分,可分为单音词、双音词和多音词三类。在组词成句的过程中,适当地讲求音节的组合搭配,会使音节匀称整齐,使语流听上去顺畅悦耳,使语言表达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对称均衡之美。例如: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这一句中“宽、窄、缓、急”就是利用单音节词构成了音节匀称整齐,如果把其中的某个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就不会有这种匀称整齐的美感。

音节匀称整齐要在音节的搭配、排列、对应上下工夫。搭配协调:一般情况下,单音节与单音节词配合,双音节与双音节词配合,多音节与多音节词配合。排列协调:在句子内部,音节连接要匀称稳定,不可忽长忽短。即单音节靠近单音节,双音节靠近双音节,先单后双,先多后少,依次排列。应对协调:在对应位置上安排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形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整齐句式。

例如,在一次歌咏比赛中,有一个班获得全年级倒数第一,学生很失望,情绪低落。这个班的班主任说了这样一段话:“名列第一,当然欢乐;名落孙山,当然痛苦。欢乐有欢乐的滋味,痛苦有痛苦的思索,都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我们会品尝欢乐,还要学会品尝痛苦。多一份经历就少一份平庸。无止的欢乐使人浅薄,忍耐痛苦使人深刻,深刻就会有所突破。我们再不要沉着脸,叹着气,皱着眉,把这次倒数第一作为一种体验,让我们在痛苦中奋起,让我们在向过去告别的时候新生!我们要在最后较量中微笑!”[3]

这样的语言,音节匀称整齐,气韵生动,令听者动容,比起那些干巴巴的说教式语言,说服力自然强得多。

四、语调: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语言中的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可以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在口语表达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讲话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变化,形成语调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它可以避免用语的单调刻板,是增强语言生动性、体现语言情感的主要因素,使教师的口语表达有一种抑扬美。

语调会影响教师口语表达的含义和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是作文之道,语调要富于变化则是讲课之道。平淡而低沉的语调易使听者产生沉闷之感;声音过大,语调高而尖利,易使学生烦躁或厌倦。教师语调的抑扬顿挫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自然起伏,教师语言要有真情实感,语出自然。悲伤的语调应该低沉哀婉,激昂的语调应该高亢明亮,欢乐的语调应该活泼轻快、讲解重点、难点可慢些,语调高些,遇到关键词发音的力度和强度要加大……

在教师口语运用中,影响语调的因素主要有:句调、声调、轻重音、语气词、儿化韵等。

普通话句调大致有升调、降调、曲折调和平调四种类型。讲课时,教师要注意语气的变化,注意区分和使用各种不同的语气,选用不同的句型。首先,语气要运用准确,肯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否定什么,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其次,要交叉运用升调、降调、曲折调和平调等语气类型。表惊奇、疑问等用升调,表肯定、感叹等用降调,表惊奇、含蓄等用曲折调,表平淡、庄重等用平调,切忌一味地平铺直叙,否则课堂就会死气沉沉,缺少生机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通过对某种语调适度的变异和夸张,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如一位老师讲力学中的摩擦力时的课堂讨论:

师:把一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下,一只蚂蚁能否推动它?

生:(笑了,齐声回答)推不动。

师:如果地面非常光滑呢?

生:也推不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铁球太重。

师:因为铁球太重?(此句话老师在语调上做了夸张的上扬)

(忽然有同学醒悟过来,站起来响亮地回答)

生: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铁球的重量,主要是看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4]

在这段对话中,对学生开始的回答“因为铁球太重”,教师没有直接做出评判“不对”,而是用了一个语调夸张上扬的句子。一方面,它暗示了答案的错误,另一方面起到了引起学生特别关注的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是高平调,发音时高而平直;阳平是中升调,发音时直线上升;上声是降升调,发音时先降再升;去声是全降调,发音时高起低收。普通话四个声调在调值上有明显的区别,声调本身就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使得现代汉语具有独特的音乐美。但要注意的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普通话声调以连续形式出现,音节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会带来声调的变化,如上声的变调、轻声、“一”和“不”的变调等。这是掌握普通话腔调的难点,要多加练习,培养普通话语感。否则,说出来的普通话怪腔怪调,就谈不上声音的抑扬顿挫之美。

轻音和重音是普通话语音的重要韵律特征。教师的口头言语表达应有轻有重,通过轻说或重说,显示出语调变化。轻音和重音的恰当运用有重要的修辞功能:传递感情,确定语义,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恰当地使用轻重音可以传递出说话人的情绪和情感。例如,“盼望”,在词语中,“望”应重读,可是,在朗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散文《春》)这句话时,“盼望着,盼望着”应轻读,传递出春天到来的那种企盼、惊喜、轻快的心情。轻重音还有确定语义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对话语的错误理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术语、关键的字词,皆应用重音表示,引起学生的注意,促其思考和重点记忆。

儿化韵是普通话的重要语音特色,它可以表示一定的感彩,可以表达小巧、细微、喜爱、亲切等感情。如果再配合语气词的使用,就可以使老师的语言多一些口语化少一些书卷气的色彩,显得亲切、自然。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运用同样是艺术,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才会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镜清.运用修辞知识改进数学教学的尝试.修辞学习,1997(4):47-4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