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技术实用13篇

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篇1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新兴技术篇2

第一,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AR/VR)渐入佳境。AR/VR技术正在引起企业级用户的兴趣和重视。以前,这两项技术仅仅和游戏、新鲜感联系在一起。先是基于移动SDK开发的“夜跑”点燃了公众对AR技术的热情,随后智能硬件设备,如Oculus Rift、HTC Vive和微软HoloLens日趋成熟,预示着AR/VR技术已度过不成熟期。在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将获得先发优势。徐昊认为,像OpenVR和Unity这样的软件开发平台已经十分成熟,新的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如Nuance Mix,还有硬件提供的接近自然的交互,为AR/VR技术的采用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ThoughtWorks建立了AR/VR实验室,探索下一代的应用,比如远程交互和零售业导购等。ThoughtWorks的实验表明,VR在远程协作和演讲等场合有惊人的“移情”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它通过抽象介质向用户直接传递的沉浸式体验。当然,AR/VR在普及的过程中也面临挑战,比如创作和交付VR/AR内容的技能还远远跟不上硬件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企业级应用领域。

新兴技术篇3

2.下一代 ISOBUS

ISO 11783标准是为农场设备设计的一种通信协议,以确保车载电子系统可以与所有品牌的产品使用同一种通信语言。使用ISOBUS的认证设备可以符合这项标准,如果购买此设备,用户就可通过上面特定标签查询更多信息,使用最新功能。

3.电动马达

五年后,电动产品将无处不在,受到用户欢迎。安装在拖拉机或其它农用设备上的小型电动马达将控制更多功能,之前这些功能是由机械或液压控制,马达动力由电池和交流发电机提供。

4.高压拖拉机

拖拉机是大田使用的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具有牵引设备的作用,还能为设备提供液压或PTO能量。在欧洲,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配备在拖拉机上的发电装置,以提供电能并开动其他设备。该种高压系统还处于早期概念阶段,可为农民带来便利。

5.农业传感器

传感器的兴起使农业生产更加精准和安全。现在许多灌溉公司正在开发较为人熟知的土壤湿度传感器相关业务,但对农业传感器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

6.具有预见性的下压系统

当土壤或周边地带发生变化时,下压系统可以保持农用设备完好。如果能提前感知到那些变化,那就可以在下轮播种或耕种前就施以适度的作用力。

7.无人飞行系统

无人飞行系统可以拍摄清晰的图片,为投入决策提供帮助。农民可以通过它提供的数据辨别出高产量与低产量区域,以便识别引起差异的应激源。空中成像利用红外图像技术,可以帮助查找土地湿润区域 、确定海拔高度和氮匮乏区域。不久,农民将能够放大并识别威胁农业产量的昆虫、杂草和锈斑。

8.自动化系统

全天候工作的农业机器人,可以在农业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地区生产出更多的粮食,2015年至少会有六家公司销售农业机器人。

9.3D打印

快速成型工程可以在制造新产品中的特定部分时使用迭代技术,与老旧的传统方式相比,大大缩短时间。

新兴技术篇4

1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刘峰(2010)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竞争力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缺少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能力水平较低[1];于晓曦、孙英隽(2011)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推动新兴产业部门的出现和成长,改变各支柱产业的地位,从而引发主导产业的更替,产生新的增长极[2];蔡乌赶(2012)研究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发展的协同度及螺旋演化关系,构建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3];李东华(2012)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又使得技术不断进行跨领域、多角度的交叉融合与革新[4];吕月英、邸泽(2013)认为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的关键推动力,其水平表现能够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状况与竞争实力[5];曾繁华、王飞(2014)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了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跃迁的机理[6];王宏起、李力、王珊珊(2014)根据设计与技术双重驱动的创新模式要求,提出了新兴产业创新链重构的定位与策略[7]。王斌义(2010)基于改进的AU模型,从物联网产业演变的全过程考察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8];王欢(2012)选择日本、欧盟以及美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情作为研究背景,在总结分析其产业发展规律后,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推动力量[9];卢文光、关晓琳、黄鲁成(2013)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耦合发展关系,构建了两者间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计算了技术创新与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度[10];李煜华、王月明、胡瑶瑛(2015)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验证了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作用[11];胡永平(2015)以重庆大中型工业企业2000—2011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差分GMM和系统GMM方法研究了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及其交互关系对生产率的影响[12]。上述研究对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关键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作用机理分析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研究具有新颖性。

2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我们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联系归类为区域资本投入、区域研发人员投入和区域金融与环境三大部分。

2.1区域资本投入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区域资本投入方面包括区域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和技术引进费用等。R&D投入强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世界主要国家全社会R&D投入强度大多在3%左右,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2013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已分别达到3.47%、4.15%、2.73%、2.85%。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不仅能优化投资结构,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有效地促进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规模的大小,不仅反映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程度,也体现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主动程度;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和发明专利。2013年美国制造业企业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已高达3.8%,而江苏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技术引进费用体现了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虽然技术引进费用越高,对企业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生产有利,但随着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增强,企业技术引进费用将不断降低。

2.2区域研发人员投入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员投入。区域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包括区域R&D人员总量、区域R&D人员全时当量和人均R&D人员全时当量等。区域R&D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总量不仅是区域和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影响区域和企业科技质量、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而R&D人员总量是区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区域R&D人员全时当量和人均R&D人员全时当量等体现了R&D人员科研活跃度,其值越大越能体现R&D人员技术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越高,其值越高不仅促使发明专利数越多,而且增加企业新产品的数量。区域发明专利数的规模,体现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对创新驱动发展起“龙头”作用;企业新产品的数量体现了企业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3区域金融与环境方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金融支撑与环境。区域金融与环境包括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减免税政策等。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各种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知识、信息、管理和投融资等服务,对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创新资源合理流动、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深远影响。技术交易市场额的规模大小,不仅反映出企业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途径宽窄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服务体系对创新的支撑能力。科技减免税是我国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与生产的一项优惠政策,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越高,所获得的科技减免税越多。综上所述,区域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机理见图1。

3江苏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3.1数据收集

为了进一步验证区域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互动关系及图1所示的模型合理性,我们依据《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科技发展公报》等收集了2010—2015年江苏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数据(见表1)。

3.2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根据2010—2015年江苏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数据,基于图1所示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表2相关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江苏技术引进费用占R&D经费比重指标变量对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用程度不大,这一状况反映出企业新产品多为国内R&D人员研发,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其次,江苏R&D人员人均全时当量、科技减免税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之间呈正相关,但与其他指标之间负相关,反映出R&D人员活跃度不够高,科技减免税政策作用有限。

4江苏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释结构模型

矩阵的建立依据图1所示的因果关系有向连接图和指标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江苏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解释结构模型根据解释结构模型(ISM)建立的步骤,对上述可达性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和级间划分后,形成的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发现,影响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分别为区域R&D人员数、区域全社会R&D经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企业R&D经费,因此,要发展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需从上述关键因素入手。

5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5.1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从政府产业主管部门角度,要进一步研究江苏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互补性,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的产业,促使江苏区域创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各产业创新链的不断完善;其次,要进一步改善江苏人才发展环境,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建立与产业相关的人才跟踪与评价体系,为后续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指导,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作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全省人才引智平台和人才库,统一协调全省人才跟踪、资金配套、绩效评价等工作;再者,引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深入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工作,并开展科研成果引进、筛选、评价、孵化、落地等服务,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形成创新产业链、协同链和价值链,提升江苏科技资源利用水平、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此外,要进一步调研和分析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与产值的比例关系及发展态势,制定江苏产业链完善和创新要素布局匹配等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和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

新兴技术篇5

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磷、铝、煤以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大都是传统技术。我们坚持创新引领,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铝、磷、煤等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产业链延长,食品加工和产业链的延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第二,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以及IT这四个行业,要大力培育和提升。

第三,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招商引资

要策划好重大项目产业化,比如锂电子的正负极材料、铝的结晶材料,以及替代钢材料等,在此基础上大力招商引资。对有意向、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看死盯牢,争取尽快落地,伟创力、中航飞机发动机、新能源电池项目等。

第四,抓技术创新

要抓通过创新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比如刚才小河区介绍的企业集成创新联盟,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工司通过灵活增资减持等方式来引资和扶持企业,这一类属于机制和政策创新;还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融资、兼并,这是体制创新;枫阳液压、黎阳液压与詹阳合作开发关键设备,这个是集成创新。我们还有很多技术创新平台。其中有民技术创新平台,如小河区011民基地,061的零件、电机等。还有苗药研发平台,现在植物园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对这些平台,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一大批部级、省级、市级的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一批技术创新的联盟。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工程的申报、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比如贵铝华科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很多成果,关键是要转化成产品。如何实现转化,市科技局等要认真研究,积极帮助企业实现转化。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开发力度

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资金、政策、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使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和发展的“引擎”和“发动机”。

第六,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由市科技局牵头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基金或奖励办法,用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市的大学、职业院校,也要从市的产业发展出发,有针对性的设置科目和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产业人才。

第七,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撑

新兴技术篇6

蓝莓果实的VMA(花青素)对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能够减轻眼疲劳及提高夜间视力。蓝莓热量低,钠离子含量低,具有保护毛细血管及抗氧化的作用。蓝莓不含胆固醇,纤维含量高,其主成分派丁克,能降低血液胆固醇,延缓脑神经衰老,增强记忆力。蓝莓具有良好的消除体内炎症的作用,尤其果汁具有防细菌附着在膀胱上的功效,对尿路感染、慢性肾炎的好转作用最为显著。蓝莓所含的大量鞣化酸,可抑制化学物质的致癌,具有抗癌作用。

二、主要性状

1.果实经济性状

蓝莓果实呈蓝色,近圆形,单果重2克左右,果肉细腻,种子极小,甜酸适度,具有清爽怡人的香气。鲜果除含有常规的糖、酸、VC、矿质元素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VA、VE,以及尼克酸、SOD(超氧化物歧化酶)、黄酮等特殊成分。果实氨基酸、钙、磷、铁的含量是苹果含量的3~10倍。

2.生物学特性

蓝莓分为高丛、矮丛和兔眼蓝三大类型。平均株丛高1.5~2.0米,呈半圆形或扇形。地上部分由从基部发生的15~20个枝条组成株丛;地下部分是由根状茎和侧生不定根组成,每年都能从枝条基部的芽发出强壮的新梢(基生枝)以代替衰老的枝条,一年中基生枝有2~3个生长高峰。腋芽几乎全是花芽,两个腋芽中,上面的是主芽,发育良好,能发出结果枝;下面是副芽,发育较弱,仅发育成叶簇,有时亦可形成结果枝。

3.生长结果习性

在北方地区,蓝莓第一年生枝于8月花芽分化,第二年4月上旬萌芽,4月下旬抽出结果枝;在发出十几片叶之后,花序从枝顶依次向下出现;5月上中旬开花,花期持续1个月之久;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单株产量可达3~6公斤。

三、栽培技术

1.繁殖技术

组培繁育苗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大量繁殖质量好、脱病毒的蓝莓苗木,外植体采用当年生新梢单芽枝,分化和继代培养时用改良WPM培养基[2倍KH2PO3,1/4Ca(NO3)2,3/4K2SO4]和适量ZT(玉米素)效果较好,生根时采用试管外生根。

2.建园与栽植

(1)建园。蓝莓栽培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其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4.0~5.5的酸性土壤中。建园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8%以上,pH值在4.3~4.8之间,土壤的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蓝莓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2)苗木选择与定植。春、秋季均可定植,春季定植宜早,秋季定植后需埋土防寒(北方地区)。栽植苗木时,应选择2~3年生根系完整、枝干粗壮的大苗,其成活率会相应提高。一般来讲,栽植高丛蓝莓需要2~3个授粉品种,搭配授粉树后,可以明显的提高蓝莓的坐果率,增大果实。定植时,坑的深度为30厘米,宽度为40厘米。栽培密度:高丛蓝莓株行距为1.2米×2.0米,矮丛蓝莓为0.5~1.0米×1.0米。定植方式一般采用带状法或单株法。定植后地上部需剪留15~20厘米,以减少蒸发和刺激枝下部发出健壮新梢。

(3)整形与修剪。蓝莓属喜光植物,要求通风好、光照足的环境条件。栽后第二年植株就有花芽形成,此时开花结果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影响树体发育,应进行适当疏花,以促进根系发育,使树冠扩大,增加枝量。三、四年生树通常每年需修剪3次。第1次在防寒解冻之后,将2年生枝顶端干枯的部分剪去,从基部疏去过密的、有病虫害的枝条。每株丛保留7~8个2年生枝。第二次修剪在5月中旬进行,把距地面30厘米以内的下部侧枝剪掉,仅保留有3~5片叶的侧枝;结果枝开花后进行疏花疏果,以促进早熟和增加单果重量。第3次修剪在浆果采收后,把结果后干枯的枝条剪掉,每株丛保留10~12个壮枝,其余疏除掉。

(4)土肥水管理。蓝莓的根系分布较浅而且纤细没有根毛,因此对土肥水有严格的要求。土壤疏松湿润、透气性好是蓝莓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生长期注意及时中耕松土。蓝莓的施肥不同于一般的大众果树,应每2~3年进行土壤及叶片营养分析,从而确定施肥时期与施肥量。蓝莓属于典型的嫌钙、寡营养植物,在施肥别要防止过量,避免肥料伤害,通常仅追施2次以硫酸铵等为主的酸性无机肥,第1次开花后进行,第2次在果实发育及新梢旺长期。蓝莓根系分布浅,主要集中在15厘米的耕作层,不耐干旱,及时灌水十分必要。

(5)辅助授粉。蓝莓花为坛状,花冠联合,雄蕊低于花冠而柱头突出花冠外,这一结构特点使其主要靠昆虫授粉。为提高蓝莓坐果率,应做好辅助授粉,如放养蜜蜂或人工授粉等。

(6)主要病虫害。我国为蓝莓新引种栽培区,目前尚未发现严重病虫害。

(7)采收。矮丛蓝莓成熟期较为一致,可以待全部成熟时一起采收;高丛蓝莓成熟期不一致,宜分批采收。蓝莓果皮非常柔嫩,很容易碰破,必须轻拿轻放,并尽量避免挤压、曝晒。沾水的和过分成熟的果实容易霉烂,早晨有露水和雨天不宜采收。远距离运输时应在果实充分成熟前2~3天带托采收。一定要掌握适时采收,以延长保存期。在果实成熟期应注意鸟类危害。

新兴技术篇7

第三条开发区是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

(一)引进国外及国内新兴技术和资金,兴办新兴技术企业;

(二)将国内及国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并推广应用;

(三)促使新兴技术企业运用开发区的条件不断研究、开发、更新技术和产品,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扩大再生产;

(四)跟踪国际新兴技术发展进程;

(五)培训中、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包括:

(一)微电子与信息技术及其产品;

(二)光纤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及其产品;

(三)激光技术及其产品;

(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

(五)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

(六)新材料技术及其产品;

(七)新能源技术、节能新技术及其产品;

(八)航天技术及其产品;

(九)其他新兴技术及其产品。

第五条本条例所称的新兴技术企业是指开发区内从事本条例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一种或多种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和进行相关的经营、服务业务(单纯的商业经营除外),并具备下列条件者:

(一)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或者企业事业单位在开发区内投资建立的独立核算的分厂或生产车间;

(二)企业的负责人是具有企业管理或者科技管理经验和中级以上职称的本企业的专职人员;

(三)具有一定数量的与其从事的专业技术相称的中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包括相当于同等学历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全面领导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应本着高效、负责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行使各自职权。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主管外国投资工作的部门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其职权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第六条的规定行使。

第八条*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会同*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制定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

(二)组织确定并定期新兴技术及其产品目录;

(三)组织制订新兴技术企业具体认定办法和组织新兴技术业和新兴技术新产品的认定、考核工作;

(四)扶持区内新兴技术研究和新兴技术企业发展。

第九条*市经济委员会会同市计委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开发区新兴技术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二)组织调整开发区内现有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和编制新兴技术产品发展计划;

(三)确定开发区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第十条*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编制、审查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监督规划的实施;

(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审核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

(四)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

开发区建设详细规划批准后,按照规划安排的建设项目,不再办理选址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市科委的新兴技术企业和新兴技术产品批准书,核准其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二)对区内企业和个人进行税收管理和财务监督;

(三)监督开发基金的使用。

第十二条*市环境保护局对开发区行使下列职权:

(一)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审查进区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防治方案,监督检查治理设施;

(三)确定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三条*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开发区内设立工作机构。

第十四条徐汇区人民政府负责开发区内的公安、消防、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绿化、商业网点管理和工商行政管理等区政工作。

徐汇区人民政府应在开发区设置街道办事处,并可根据需要设立有关机构的派出机构。

第三章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

第十五条*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区总公司)根据本条例和经批准的开发区发展规划,从事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和运用、土地开发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产经营、举办企业、技术及产品贸易和综合服务等工作。

开发区总公司是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为开发区发展和区内企业事业单位服务的企业,享受新兴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

第十六条开发区总公司可根据经营业务需要在开发区内建立有关专业公司。

第十七条开发区内可以举办从事新兴技术研究、开发、中试、生产、应用、服务或与其配套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的研究、开发、制作、经营户。

第十八条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兴建符合本条例以及列入本市新兴技术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

鼓励在开发区内投资举办旨在推广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试、制造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以及与发展新兴技术工业相关的加工装配出口、进口替代企业。

第十九条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为开发区提供并不断完善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通信、道路养护、仓储、运输、生活服务等设施。

银行、保险、邮电等部门应在开发区内设立分支机构。

第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条开发区内一切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本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等标准,控制污染,处理和处置固体废弃物及有毒物质。

开发区内的一切项目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的项目,并且必须实行防治环境污染的配套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

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使用清洁能源。

第二十一条为确保开发区环境质量,设立开发区环境保护带。

环境保护带内各单位负有不影响开发区环境质量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开发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发区及其环境保护带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及科研、生产,应事先进行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

第五章开发区资金

第二十三条设立“*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开发基金”(以下简称开发基金)。开发基金的来源是:

(一)开发区的财政收入以1988年为基数(不包括超承包返回企业数、中央级财政收入及部分区县收入),1989年起五年内全部新增加部分;

(二)财政拨款和财政借款;

(三)其它资金。

第二十四条开发基金主要用于:

(一)建设开发区的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改善投资环境。

(二)培训新兴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人才及聘请国内及国外专家。

(三)根据开发基金财力情况,适当支持以下项目:

1、新兴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2、应用新兴技术及其产品改造传统工业的项目;

3、兴办新兴技术创新发明中心;

4、扶持新兴技术科研项目;

5、其它对开发区发展的有益用途。

第二十五条开发基金年度使用计划由开发区总公司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投资规模,编制年度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计划拨款。

开发基金在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并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和结报。

第二十六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获得以下资金:

(一)本市安排的开发区内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

(二)本市发展新兴技术、新兴工业的专项资金。

(三)自筹的国内和国外资金。

第六章优惠和扶持

第二十七条凡符合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新兴技术企业,实行下列减征或免征税收的优惠:

(一)减按百分之十五税率征收所得税。

(二)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免购国家重点建设债券。

(三)以自筹资金新建技术开发的生产、经营性用房,自1990年起五年内免征建筑税。

第二十八条开发区内列入本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项目计划表的单位和新产品,可享受《*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工业暂行条例》所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本建设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安排建设,优先安排施工。

第三十条开发区内新兴技术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海关监管事项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合同和市人民政府指定部门的批准文件验放;属于国家限制进出口或者实行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产品,需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进出口批件或进出口许可证。

(二)经海关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海关对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监管,按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或增值税);保税货物转为内销,必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和海关许可,并照章办理进口纳税手续。

(三)新兴技术企业进口仪器和设备,凭审批部门的批准文件,由海关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新兴技术企业出口其生产的产品,免征出口关税。

第三十一条新兴技术企业出口所创外汇,三年内全额留给企业;从第四年起,地方和创汇企业二八分成。地方外汇分成部分留给开发区,由开发区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

第三十二条所有减免的税款和分成外汇,由企业专项用于新兴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十三条银行对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予以贷款支持。对外向型的新兴技术企业,优先提供外汇贷款。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新兴技术企业所用贷款,经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以税前还贷。

开发区内可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支持新兴技术创新发明项目的投入生产。

第三十四条开发区内企业根据国内及国外人士提供新兴技术后的创利状况,可按照批准的合同规定让其分享利润。

第七章人才管理

第三十五条开发区内的新兴技术企业事业单位在人事、劳动工资、收益分配、人才培训等方面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享有自。

第三十六条允许新兴技术企业按规定招聘技校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大学毕业生、留学生和国外专家。

开发区内企业可按规定聘用在原单位辞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其就聘后的工龄与原工龄连续计算。

第三十七条经市人事等部门批准,外地优秀科技人员可以到开发区工作,并报进本市户口;经市人口控制部门批准,可以减免缴纳城市建设费。

第三十八条开发区内建立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培训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所需要的中、高级的研究、开发、中试、生产、经营和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工人。

第三十九条开发区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能力,择优选择干部,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有选择地聘用离、退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八章附则

新兴技术篇8

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ET)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它具有创造一个新行业或改变一个现存行业并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Day et al.,2000)。通俗地讲,新兴技术是指那些新近甚至正在发展的、对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研究新兴技术具有广泛的意义,因为新兴技术将会对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将会对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方法带来严峻的挑战。新兴技术的大量出现,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所以推动新兴技术商业化成了企业与政府的共同目标。但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影响因素究竟包含哪些?针对这个尚未清楚的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目前许多国家新兴技术商业化成功率都低于其预期,找出其中的原因就显得很有价值。

二、新兴技术商业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深远的新兴技术总是在有实质性发展之后才被大家所认识,而在刚开始时,没有人清楚哪项新兴技术会胜出。然而,这也正是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的挑战:他们必须从浩瀚的技术可能性中识别出有商业潜力的新兴技术,选择是否要投资、投资多少、以及何时进行投资。而在技术发展的早期,如何发现那些重大新兴技术即如何对新兴技术进行识别,理所当然成为了新兴技术商业化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案例研究等方式,在新兴技术商业化有关的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技术的环境因素,提出能够成功商业化的新兴技术的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

技术的复杂性。如果一项技术要求企业拥有复杂的专用设备以及高水平的熟练工人,虽然由此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可能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考虑到市场瞬息万变,一旦市场情况发生变化,专门设备就没办法作其他用途,只能报废。因此,一项技术的复杂性越高其由技术过渡到产品并投向市场的过程中越容易出现问题。

技术的成本优越性。以eBay、Amazon为代表的“B2C”式网上商店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凭借极低的边际成本和连锁效应挤压着传统渠道商和零售商的生存空间,成为网络经济时资者追捧的宠儿。

2.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在商业化阶段,企业往往首先面临为技术寻找适宜的应用市场的问题,市场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大小对于新兴技术商业化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新兴技术商业化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由于新兴技术基于基础科学进步或者基于对现有技术的集成,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有较强基础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因而往往诞生于集中了人才、技术、信息及先进科研设备等优势科技资源的科研院校和高等学校。目前就整体而言,中国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科技资源,若干科技资源指标已居世界前十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不计其数,然而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在新兴技术领域比比皆是。大量的新兴技术因为开发者没有考虑到市场需求或者未能发现市场需求而被束之高阁,从而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市场容量。就中国市场而言,巨大的市场容量是区别于一般国家的最突出的特征。在许多行业中,由于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造就了无数个细分市场。由于市场总量规模庞大,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有可能具有客观的规模。某些细小市场在西方国家的规模很可能极为有限,甚至根本难以形成,但在中国由于存在巨大的潜在客户群而有着客观的发展空间,足以哺育一批企业成长壮大,也为新兴技术提供了实现其商业价值的广阔天地。如,小灵通通信系统这一通信领域的低端细分市场,在中国就有着数千万的用户,市场容量巨大,为UT斯达康等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片沃土。

3. 环境因素

技术的环境因素主要指的是新兴技术顺利商业化的外部保障条件,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相关的法律制度、政府对技术的补贴、优惠、政府的产业导向、以及金融部门的支持等。环境因素发挥促进新兴技术顺利商业化的作用。

企业支撑条件的制约。大多数工厂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的物质基础。尽管企业的科技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在吸收高校科技成果的财力、技术力量、设备管理等方面难以适应,加上考核指标不完善,只重产值、利润而忽视技术储备,以及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致使企业对于吸纳新兴技术、开发新产品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结论

尽管新兴技术商业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但问题与机遇同在,只要认识统一、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商业化”一定能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Day:Schoemaker and Gunther[M].2000

新兴技术篇9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新兴产品日益涌现,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之一,相对于传统行业尤为明显。新兴电子产业在技术规范,标准化体系上的现状,既带给人们众多欣喜,又带来了诸多困扰,给人诸多思考和启示。

一、标准体系发展的不均衡

随着贸易的国际化,标准也日趋国际化。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已成为WT0对各成员的要求。国外先进标准,未经IS0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等。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标准的差异,新兴产品因其先进性所产生的标准发展的不均衡更为明显。

二、我国的新兴产业标准现状

中国本身在高新产业领域技术水平有限,必然就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而标准制定与技术研发相对脱节,高新技术企业对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意识不强,特别是高新技术标准化的组织管理相对落后。随着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产品技术标准问题日渐显露出来。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许多新兴行业没有统一规范,只能按照国外指标配套生产,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

(一)世界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

在欧盟的RoHS出台不久,就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产业链的生产者。WEEE指令,RoHS指令对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要通过提高检测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其检测标准的模糊,使企业的风险徒增。据报导,索尼公司成为首例被开罚单的电子企业,罚款高达6亿欧元。我国的电工电子产品出口型企业(出口欧盟)及相关供应商受到巨大冲击,使出口增速大幅度的倒退。此外,欧盟又出台针对能耗的技术壁垒――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于2007年7月生效。该指令着眼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涵盖范围更为广阔,将进一步增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难度。

欧盟的技术标准和措施代表了欧盟技术发展的平均水平。这一趋势将对我国产品特别是新兴电子产业的出口带来困难。要求我国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达到甚至超过欧盟的标准。

由此也反映出,世界各国的标准化发展差异,先进标准作为技术壁垒,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是各国发展和保护本国产业、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系统

在我国,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以政府为主体,按照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管理、审定。政府在标准制定中,人力财力的投入远远无法满足高速经济发展中标准化工作的需要。经费的不足导致标准的研制失去了意义,变为机械化的完成任务。同时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作用被忽视,企业的优势和职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标准制定过程中,相关部门缺少配合、相关机构缺乏沟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传统的产业基础性标准与高兴电子产业高科技的崛起相比,标准更新不够。出口额占70%以上的企业,有些却难以打入国内市场,原因就在于要符合国内的3c认证,但国内没有其相关的标准依据,迟迟不好实施,国内已提出对国外标准可以进行登记,确认认可程序,但与国际接轨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产品,在国内因没有可参照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市场准入限制,容易导致市场的混乱,良莠不齐。

这也是大家总是在呼吁国家尽快修订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电子产品国家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设备水平的原因。

2.电子信息产业采标任务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已有国标的修订。

3.标准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不够紧密,先进的制造技术,没有及时转化为标准。例如我国正在发展的IP视频监控系统,触摸屏技术产业等缺少系列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由于更新换代很快,生命周期也短,所制定的标准常常滞后于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标准适应性差、水平低,形成市场准入门槛过低的局面,技术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三)新兴电子产业技术不稳定,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

1.一旦新兴电子产业某个技术具有了显性需求,就如雨后春笋般投入到市场,在发展的同时,很多却没有定型的设备、技术、产品以及服务。甚至服务、技术、产品、市场、模式很多都没有。

2.没有参照。新兴电子产业不像一些传统行业,汽车、冰箱、彩电等这些产业,都有国外的大规模的引进。很多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国内、

国外也没有参照,在这种情况下,靠的完全是系统创新。

3.没有成熟的上游产业链。新兴电子产业很多上游的材料核心技术都为国外先进公司所拥有,例如:触摸屏产业,若要能做到高品质的产品,其80%的核心材料都需要进口,其产业风险也在加大,国内只能低端模仿,根据市场情况,出现规模冲动,战略不稳定,一波一波地建立,又一波一波地倒闭。

三、未来新兴电子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探究

(一)应对国外各种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需要标准引领和支撑

在国际制造业、技术研发向中国转移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演化为国际化竞争,方方面面已涉及到我国产业的安全。建立贸易技术性措施,对原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方面,加强建立能够引导行业企业的共性技术标准,是促进新兴电子业发展的战略问题。

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标准化工作。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想迅速进入产业发展阶段、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抓好高新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必须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先进标准,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状况,选择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尽可能早地介入,并以此作为产业生产指导,促进该领域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前瞻性技术的机制灵活的企业(联合)标准

新兴电子产业技术,很多是具有前瞻性、我国尚不成熟的技术、通过技贸结合引进的技术等,而新兴产业标准滞后,又是目前普遍都存在的行业问题,因此出现众多纷繁的市场格局,有时可以用“乱”来形容。新生产品由于其本身处于开发发展摸索阶段,混乱的局面尤为明显,有些好的产品可能被那些伪劣产品所冲击。

因此急需标准(或技术导则)加以规范。但这些制定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尚不适宜,制定企业标准又不具代表性,因此迫切需要类似国际上有影响力由几 家大企业共同遵守、快速制订出的企业(联合)标准(或文件),能对前瞻性技术的发展快速反应,满足高技术含量的新兴电子(产品)推广应用前期的导向作用。到一定时期,为了产业领域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整顿和规范。

例如:就拿平板显示电视机目前维修服务混乱来说,中国家电维修协会宣布,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家用平板显示电视机安装和维修服务技术规范制订开始制定,以创维等企业的现有标准为蓝本,解决目前困扰我国平板电视市场的诸多难题,成为家电行业中平板电视行业规范标准。而起草方案以创维企业标准为主要蓝本,也是我国第一次以企业标准为蓝本来制定。主要是因为创维的服务标准出台早、实施早、较全面。

(三)新兴产业需要标准的创新

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我们新兴电子产业作为电子信息科技经济增长、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当在创新的过程当中有更强的责任感,承担更大的责任。而引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不但影响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标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核心标准的创新优势。企业要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链条。凭借这一链条与技术创新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互促发展,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作到“标准制胜”。

高通公司的CDMA专利是在业界赢得产业发展主动权最典型的例子。高通公司凭借这一核心标准,不但在2G时代,而且在目前发展如火如荼的3G时代中都获得巨大利益。同时,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不得不花费昂贵的成本来换取技术专利的使用,受制于人。当然,除了影响几个企业外,技术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更为重要的是还影响着产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正因为如此,为了改变以CDMA、GSM为主的2G时代核心标准、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家、组织手里的被动局面,在3G时代各个国家、组织纷纷从网络层标准、多媒体应用标准等各方面入手,制订规范、统一的标准,都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时期的契机,努力突破核心技术,赢得主动,提升自己在其产业的国际地位。

韩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在成功发展了DMB标准、拓展了商用空间后,韩国又把wiMAX技术发扬光大,制定了自有的WiBro标准。在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过程中,产业各方的广泛参与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我们可以看出,标准领域的创新让韩国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标准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从终端产品一直往上游推,一直推到核心原材料,别人解决不了,我们自己解决。松下在讲到它自己创新成就的时候、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讲的是无模式,以平板电视来做例子,现在很多平板电视已经亏了,但是现在夏普、松下、索尼赚得很多,原因是它掌握了最核心的技术。

2.建立新的领域技术机会优势。新兴电子产业,很多都是交叉领域的产品创新,企业共同研制开发,所以需要各生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在新兴申子产业中标准化工作中,由于没有直接可用的标准,但是却可以在现有的标准基础上,建立新的标准,比如触摸屏应用在手机上、应用在办公产品上、应用在白色家电上、应用在学习机上、应用在便携式媒体上、应用在交通工具(如车载)上、应用在生产设备上等,都会给相关的领域带来新的标准类别和新的技术机会。新领域的层出不穷,便可以供企业去建立技术优势,形成核心技术,发展成战略标准。可见新兴电子产业标准的创新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影响之大。

(四)目前新兴电子产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由于新兴电子产业更新快、新标准门类多而杂,企业领导要特别加强标准化认知和意识,从而加强企业标准化组织建设和管理,以保证有相应人才、资金到位,改变一些企业只识眼前的新技术,追求暂时的利润,而忽视基础管理,不了解标准化战略在市场经济中的游戏规则,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新兴电子产业企业要主动创造机会,和相关领域多交流,尤其要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探讨开发,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制定适合新性能的标准,这是我们目前新兴产业企业标准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最迫切工作。

充分发挥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是企业自身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配套的材料和元器件,可与匹配的领域行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归纳,以达到形成各系列化产品的领域标准关联规范的目的。使相关产业链产品达到所谓的“共振”效应。这样可以减少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分歧,针对不同的标准,来核实自身的能力,不断修正提高自身的不足,以达到符合市场、指导企业可持续有效发展的目的。例如我们触摸屏产业由于其个性化的设计特点,我们就需要针对单个产品其所配套用的领域特点进行系列化标准归类,多加强外观标准,可靠性试验标准等以及相关行业内技术规则实施进展情况,逐步形成我们企业自身的一些选材、设计、工艺、检测等各方面的通用型标准。

新兴技术篇10

    1. 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新兴技术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在新兴技术领域,通常如果一个公司扣开了新兴市场的第一扇大门,其他的公司就只有选择退出。基于此,新兴技术企业需要对技术和市场变化都迅速作出反应,并有效处理由此而涉及到的人力资本问题。

    2. 回报的潜在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的是回报的丰厚性和潜在性。一项新兴技术,从发现、识别、评估到实现产业化,并最终在市场中完成价值创造,通常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对公司而言,则是需经过若干年的投入后才能获得第一笔收入,投入包括研发试制投入,以及市场沉默期的持续推广投入,而当公司一旦以适当的产品扣开适当市场的时候,新兴技术也就会产出丰厚的利润。

    3. 成长的不可预期性。新兴技术企业一旦找到进入市场的途径,就会迅速成长。技术与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相应地也就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人力资本问题。

    4. 技术秘密的向心性。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但知识本身却是复杂的,也需要不断发展和更新。新兴技术公司要赶上革新所需的步伐,应当能对员工个体如何更新知识加强引导和控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新兴技术是存在于员工个体的脑海中的,员工个体对其由专长和革新带来的成果有所有权的要求,而公司为保持其竞争力,也需要对这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新兴技术公司应当对两方面的合法要求进行平衡。

    5. 人才争夺的竞争性。新兴技术公司是建立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的,由于技术秘密的复杂性、不断发展性和专用性,新兴技术公司可利用的人才就非常少。建立并拥有人才集中营是通向竞争胜利的最佳途径,而人才集中营不仅包括研发技术秘密的高科技人才,也包括高级管理人才。

    二、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 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天然不可分性。周其仁的研究指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可分性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根本不同之处,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本身的不可分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1)主观能动性;(2)排他性;(3)实际贡献的不确定性。

    2. 可交易性。可交易是指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可以让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载体与企业签订契约后,人力资本产权便发生了分解,所有权归其载体,企业法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控制权、使用权、决策权等。另外,上文曾述及,人力资本是新兴技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要人力资本创造收益的潜在空间存在,自由竞争就必然促使人力资本向市场转移。人力资本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充分条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内在条件。

    3. 价值信息的隐蔽性和难以计量性。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人力资本定价的研究目前有两种方向:一是成本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二是产出法,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实际贡献来探求人力资本的价值。两种方法的研究仅仅是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困难重重。由于人力资本载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事前的计算核定出来,而只能通过事后(即根据创造的物化价值大小与所起作用)来界定。

    4. 专用性。目前文献对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讨论呈现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因为人力资本是依附于其载体的,所以这种资本是属于其载体专有专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与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实际上,两种观点的差别仅在于对专用性内涵的解释不同,或者说看待专用性的角度不同。

    5. 可抵押性。抵押品是一种筹码,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做筹码,我们便可以称其可抵押,否则就是不可抵押。人力资本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现实中,人力资本的形式面临很多社会的物质的约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知名的总经理而赢得了项目和顾客,也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名低能的管理者而使得银行不给其继续贷款。这说明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筹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筹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一方面,市场对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有一个衡量;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自身的未来收益也有打算。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用其未来收益来做抵押的。另外,由于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化趋势,使得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风险的关系逐步强化和直接化,从而日益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因而人力资本的抵押性特征也就日益明显。

    6. 市场性。人力资本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份额大小,不仅靠其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对一的谈判,还要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

    三、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新兴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在新兴技术企业面临的行业风险既定的情况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型人力资本(普通劳动者)只具有社会平均的知识存量和一般的分析力、计算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专业型人力资本(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专业人员)具有某项特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特殊专业知识的正规教育或在职培训。而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1)价值优越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能够使组织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不可仿制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模仿和复制的;(3)难于替代性。即创新型人力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源都难于替代的。

    前文讲到,对新兴技术公司来说,知识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新兴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从人员构成的比例上来说,新兴技术企业拥有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极高。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平衡的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的“瓶颈”约束,引起组织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效应。另外,人力资本是一种“活”的资本,是一种难以监督或监督成本很高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价值发挥不能不能依靠“压榨”,只能依靠“激励”,因此,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增程度取决于对其激励的适当性。

    新兴技术企业是由一般型人力资本、专业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组成的一个“能力集合体”,其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决定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新兴技术企业,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人力资本的这种差异性为不同水平的风险承担提供了主观上的能力基础,也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四、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特征

    曼昆概括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四是: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技术创新必须给创新者提供激励,或者说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经济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核心。因为创新的基本要求是追求对其所创造的成果以及效益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最好的保证就是产权。

    上面提到,在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存在明显的异能性,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比重和贡献明显高于一般型人力资本和专业型人力资本。因此,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设计出成功的激励制度,是促进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内在创新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激励制度设计的优化,必须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的内含风险(risk)、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ree)和人力资本的结构特征 (human capital structure)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I=f(R,F,H)。其中:R代表行业风险,F代表交易费用,H 代表人力资本,I代表激励契约的选择结果,即激励模式。

    根据“张五常假说”(Cheung,1969):劳资双方之所以存在定额租约、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原因在于合约双方在合约安排的选择问题上都是“为了在交易费用的约束下,使从风险的分散中所获取的收益最大化”。这一假说又被称为“R—F分析范式”。根据该分析式,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不能补偿F时,在“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下,I倾向于工资合约;当R很高,超出了知识型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时,如果仍维持“资本雇佣劳动”的制度,I是定额租金式的承包合约的可能性很低。当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在补偿F有剩余时,劳资双方签订分成式的、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就较为普遍。

    新兴技术具有不寻常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以及较低的“命中率”,而风险分散带来的潜在收益空间也很大。董事会代表股东的意志,与人力资本载体签订以股权期权为基础的激励契约仍然能够实现“在交易费用存在的前提下,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人力资本使用权的天然私有性决定了其贡献的不确定性,并且无法对其实行完全的统一规划,以实行彻底的监督。因此,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可以用来解决自我监督的激励问题。

    参考文献:

新兴技术篇11

本文将结合组织战略和高层管理团队的理论,分析新兴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战略选择过程,从而为新兴技术管理提供科学的组织理论解释.

1 战略选择理论的提出

组织的职能论者(functionalist)认为组织就是组织内部的资源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结果,与特定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唯一给定的(Burrell C,1978),组织结构要始终维持与组织规模、技术及所有制方式等背景要素的高度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机会的丧失、成本的增加等,组织的运转就会遇到困难,在职能论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新的学派,例如战略权变理论、生态组织理论与机制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继承了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环境高度一致的前提假定。

然而,建立在社会系统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决策学派则认为,决策者才是组织的核心和动力,是决策系统的主观能动要素,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前,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决策者往往不再以个体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出现,即使是个体存在的决策者,也不再仅仅代表个体自身,而是代表群体意志,更进一步,该学派认为决策者的行为就是从决策者及其可以施加影响和权威的组织成员可能采取的所有行动方案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特定行动的过程(Simon H A,19551。

在行为决策理论的基础上,为了纠正职能论者关于组织与战略关系认识上的偏差,child(1972)提出“战略选择”理论.战略选择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所有者对各项备选的战略方案的决策过程,不同的战略方案将导向不同的组织目标,此处,要注意“战略选择”理论与职能论者的“组织决定论”、政治学派的“权威中心论”的区别,一方面,职能论者强调组织背景和环境的客观性,战略选择理论强调组织者,即战略决策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主观性,所谓高层管理团队是指企业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的部门高级经理;团队成员来自企业最高层,属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与执行层,负责整个企业的组织与协调,对企业经营管理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与控制权,Hambrie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echelons theory)为高层管理团队提供了研究框架,面对同样的决策环境,由于组织者观念和认知上的差别,决策结果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政治学派强调组织权威的重要性,根据Simon的观点,以权威为中心的政治行为强调组织功能就是强制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组织或组织权威所制定出的规章制度;因此,组织内的政治行为是以权威为导向的,同时组织结构也就是实现这种权威影响的途径,而战略选择理论框架下的组织者的行为是在组织内外部监督下的主观性选择,会受到组织绩效的监督和检验,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企业总经理在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做出的各种决策,都必须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否则将无法被组织成员所接受,更无法贯彻执行。

经过25年后,Child详细地回顾和总结了“战略选择”理论对当代组织理论的贡献,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略问题诊断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理论、战略群体理论、高层管理团队的决断权理论等进行了评述。

2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模型

2.1新兴技术的组织特征

在战略选择的理论框架里,组织内部的三个要素对战略制定是最关键的:①组织者的行为;②组织环境的实质;③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区别于传统技术,新兴技术及其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组织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Linden详细分析了国内VCD和3C产品市场的产业标准竞争的案例,指出国内许多信息产品发展往往会先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使得政府的管制标准成为非常重要但又高度不确定的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会使第三个问题“组织者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关键,对新兴技术不确定环境的辨识成为战略决策者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企业经营业绩、甚至经营成败对高层管理团队认知能力的依赖性尤为突出,

Copper提出Stage—GateⅢ模型并认为,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在组织内部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得到中层管理者(例如研究与开发人员、工程师、营销人员)的认可,因为他们是组织战略的实施者,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特别是针对新兴技术而言。

2.2技术与组织战略的匹配

依据组织对外界环境的响应速度,Miles R E和Snow CC(1978)将组织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①探寻者(prospector)代表行业内的创新领导,尽管会面临风险,他们会首先引入新产品,或者首先采纳新技术,这些措施也并非总能带来利润,探寻者总是对市场上那些正在显现或者刚刚出现的机会迅速地作出反应,在汽车行业里,本田和克莱斯勒扮演的就是探寻者的角色,②分析者(analyzers)是市场快速跟进者,通过仔细监控主要竞争者的行为和策略,他们会很快向市场上推出比探寻者企业成本更低或者性能更好的产品,但他们却很少首先进攻,丰田和福特是分析者类型的企业,③防御者(defenders)总是想在一个产品或市场比较独立的区域内维持他们相对稳定的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更高的质量、更优的服务或者更低的成本来保护他们的领地,并且会忽略那些对现有业务不产生直接影响的产业变革,通用汽车、尼桑和马自达属于防御者,④反击者(reactors)的势力较弱,他们尚不能成为与其他强大对手直面抗衡的竞争者,只会在市场受到巨大威胁时才进行局部的反击,国内许多汽车制造商都可以被视为反击者角色。

Griffin和Page认为,企业的技术或市场策略可以划分为对世界全新的技术、对企业全新的技术、完善现有产品线、改进现有产品、市场重新定位或者降低成本等六种类型,而且这六种类型的策略与组织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图1所示的是他们根据调查所得出的每种组织战略所对应的技术策略的采纳概率。

从图1可以看出,探寻者的技术策略最具差异性,他们在完善现有产品上所付出的努力最低(22%),而在采纳对世界全新的技术方面具有显著的偏好(30%),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Griffin和Page所定义的“对世界全新的技术”与新兴技术的概念是很相似的,也就是说,探寻者往往就是新兴技术的倡导者。

2.3战略选择模型的框架

根据前述的理论基础,针对新兴技术环境建立其战略选择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环境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政府管制政策、市场特征等方面,高层管理团队的传记性特征是指团队成员的客观性差异,如年龄、性别、任期、工作经历等,这方面的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冲突行为的研究;而团队结构特征是指组织的部门化形式和程度、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和程度、工作责任的明确程度、事业部分化的程度等等(Duncan R,1979;Williamson OE,1975),理论根源是社会学关于均衡的研究,以上两方面的特征是影响团队成员认知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使得成员在因果关系的认识、组织不同目标的偏好等方面表现出差异,信息的模糊性是指由于决策问题的非结构化和决策对象的不确定性,可供决策使用的信息非常稀缺和不准确,这些会影响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战略选择过程;理论根源是以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行为决策理论,战略选择实质上是在探寻者、分析者、防御者和反击者四种组织战略之间进行权衡,不同的选择结果会导致不同的组织绩效,对组织绩效的衡量往往包括财务指标(如利润额)和组织有效性指标(如组织的开放程度)两方面。

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正是依据“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逻辑过程,更进一步,如果在长期动态的组织环境里,每一次的战略选择结果又作为经验或教训,反过来影响团队成员下一次的认知判断,构成组织学习的适应性过程;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也使得个体学习与组织演化有效地结合起来。

3 案例分析

通过两个案例说明“环境一认知一选择一绩效”的认知模型,并且对模型的应用效度进行验证和分析。

3.1 IBM公司的案例

20世纪30年代,Tomas Watson通过为美国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新政供应打孔机产品,成功地将IBM公司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公司之一,50年代后,美国的计算机市场初见端倪.此时,Tomas Watson仍对打孔机产业恋恋不舍,固执地认为,“我们不能打没有胜算的仗,现在我还没有发现多大的计算机市场需要”,而他的儿子,Tom Watson则果断地认为,计算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并提出“追赶UNIVAC,并且要赶在前面”的目标,在Tom Watson的领导下,1961至1964年期间,IBM前后共投资50多亿美元研发全新的IBM/360型计算机,这样的投资规模高达美国政府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总投资额的2.5倍,后来,Tom Watson回忆时也认为这是他“一生所做的最大、最富冒险的决策”,也正是该项目的成功,才迅速将IBM公司推到全球计算机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占领了700%的电脑市场;而相应的打孔机市场则很快就萎缩了(如图3所示),面对全新的计算机技术,Tomas Watson认为应该采取“防御者”战略,而Tom Watson坚持认为应该采取“探寻者”战略,作为对企业发展具有生死攸关影响的两位企业家,他们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差别是与其不同的性格和阅历有关的,打孔机属于电子机械领域,经营战略以销售为导向,而且长期的产业成功也养成Tomas Watson封闭和自负的性格;计算机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经营战略以技术为导向,自由环境里成长起来的Tom Watson从小性格里就具有叛逆性和革命性,二战中作为飞行员参战的经历又使得他对电子仪表情有独钟,由此,可以看出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的确对其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认知与战略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组织业绩。

3.2 Seagate公司的案例

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硬盘行业的技术发展、市场结构、资产重组以及竞争格局是变化最快的,这使得硬盘制造企业的竞争异常残酷而激烈,Christensen称其为产业环境里的“果蝇试验”,因为在这样的产业环境里,企业会快速地萌发和成长,但也可能会快速地消亡和破产,全球市场上的第一块硬盘是1952年在IBM公司圣何塞实验室诞生的,此后硬盘技术在材料、工艺、性能等方面的创新路线和网络日益复杂,作为战略决策者,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地预估技术创新对未来产品市场的影响。

1984年,苏格兰企业Rodime首先开发出3.5英寸硬盘,1年后Seagate公司也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原型,为了评估这项新技术的市场前景,Seagate公司邀请IBM等台式电脑生产厂家及批发商们(他们也是Seagate公司的主要客户)对该产品性能作出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厂家并不对此感兴趣,他们希望的下一代硬盘容量是40到60兆,3.5英寸硬盘容量只有20兆,成本反而更高,鉴于此,Seagate的高层领导决定放弃对3.5英寸硬盘的研制,加快对主流的5英寸硬盘技术的研发力度,然而事实表明,这是非常错误的决策,因为3.5英寸硬盘的主流市场并不是台式电脑,而是便携式电脑:1988年Seagate公司不得不重新开始生产3.5英寸硬盘,而此时它已经损失了大约7.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更可怕的是市场的损失,直到1991年,Seagate公司生产的3.5英寸硬盘还只能替代5英寸硬盘用在台式电脑上,尚无法被便携式电脑厂家所接受。

如图4所示,面对3.5英寸硬盘技术的兴起,Seagate公司采取了保护其5英寸硬盘市场的“防御者”战略,分析Seagate这次错误的战略选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期经营5英寸硬盘而导致的认知框架(cognitive framework)的限制,错误地担心3.5英寸硬盘会抢夺现有的5英寸硬盘的台式电脑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的合作成功经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内部出现了群体思维(groupthink)现象,过分强调决策的一致性而忽略了对新兴市场的认真分析,群体思维是指参与群体中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互相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总结政治与军事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后,Janis IL(1972)归纳出形成群体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造成后果,例如顺从性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盲目乐观情绪、相信群体无所不能、首创精神的假象等等。

新兴技术篇12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孕育重大突破。一方面,信息技术重大创新变革初现端倪,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已达22/20nm并进一步趋近于物理极限,计算体系结构面临深刻变革,感知技术向智能化突破,网络技术向宽带、无线、智能及超高速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带动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体性突破,并将触发和引爆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创新,带动各相关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新兴技术篇13

2018年我地区兴安落叶松球果出现丰收年,林业局组织职工采集兴安落叶松球果3万多斤。这批球果的采收打破了我局近20年没有自己兴安落叶松种子的局面。然而从兴安落叶松球果到种子,这中间的调制过程,如果按照常规的调制方法,出种率在4%左右,发芽率最高只能达到50%。由兴安落叶松的结实情况来看,丰年之后再遇丰年至少的5年左右,所以这批种子我们需要使用5年至10年甚至更久。因此,如果我们能改进种子调制方法,提高种子质量,可以使我们在育苗生产中降低播种量,节省种子,就可以提高这批种子是使用效果。

二、落叶松种子调制新技术的关键

1、提高出种率

出种率是兴安落叶松种子调制的关键指标,根据往年的调制经验,出种率一般为4%。而影响出种率的关键因素是落叶松球果的鳞片开裂度,如果球果的鳞片裂开度高,则种子容易脱落,出种率则高。如果鳞片开裂度小,种子被鳞片夹住,难以脱离,出种率则低。

以往常规的做法建造种子调制室,是把球果进行烘烤,使球果的鳞片开裂到一定程度,从而使种子脱落。但是由于烘烤,球果鳞片的水分散失速度人工难以掌控,因此球果鳞片的开裂度只能达到自然状态下干透时的85%左右,有部分种子无法脱落。因此如何使球果鳞片水分散失接近自然状态,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之一。

2、提高发芽率

发芽率是种子质量极为重要的指标,是我们育苗生产中直接决定播种量的核心指标。因此提高发芽率是种子调制新技术的关键点。

以往我们通过烘烤使落叶松球果鳞片开裂,高温环境中会使部分种子直接失去发芽能力,另有有部分种子分发芽能力受到高温影响,也会降低。因此通过烘烤调制的兴安落叶松种子发芽率最高只有50%,也就是国家规定的落叶松一级种子的标准发芽率。而我们如果能改变烘烤方法,不通过烘烤就能使球果的鳞片开裂度达到要求,就能打破发芽率50%的极限,从而提高发芽率,提高种子的使用寿命,延长使用年限。因此如何改进通过调制技术提高发芽率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三、兴安落叶松种子调制新技术实施步骤

1、2018年10月,我们组织职工将3万斤落叶松球果进行晾晒,使球果水分降低到不发生霉变的程度。将球果存放入干燥的仓库中。

2、在2019年春季,利用春季风干物燥的气候条件,将球果平摊在晾晒场进行晾晒,制作4米X1米的晾晒筛30个,围住晾晒场,周围使用塑料纱网封闭,确保种子脱落后不被风吹跑。将球果分批于筛子上进行晾晒。

3、使用水浸法提高球果鳞片裂开度。把鳞片封闭的种子用水浸泡30分钟,带鳞片吸收一定的水分后,捞出直接平铺于筛子上,通过日光暴晒,球果鳞片裂开度明显提高。

4、人工敲打球果,使得种子脱落,通过揉搓,筛选,风选,得到高质量种子。

四、 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改进兴安落叶松球果的调剂技术,在不经过烘烤的条件下得到种子。采集的球果一共3万斤,调制出种子1600多斤,出种率超过了5%,出种率提高1%;种子发芽率达到75%,以往是50%,并过一级种子的指标,出种率、发芽率均创历史新高。与以往的常规技术相比,我们相当于多调制出种子700多斤,成本按每斤300元计算,相当于多创造价值20万元以上。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