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高分子化学论文实用13篇

高分子化学论文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1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冯新德.展望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与工业[J].科学中国人,1997,(11)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2

深受女士喜爱的尼龙袜无疑是引出缩聚反应的最佳例子。尼龙袜在全美首次发售时,每人限购一双,500万双当天告罄,没有买到尼龙袜的人在裸腿上画纹路冒充丝袜。那么引起如此轰动的商品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个问题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对相应的知识特别用心。1928年,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Crothers受聘担任该所的负责人,并决心利用二元醇和二元酸的缩聚来支持当时刚刚提出的高分子学说。在实验中,同事偶然发现熔融的聚酯可以抽丝,Crothers意识到这是纺丝原料的特性,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克服各种困难后,最终得到了尼龙66纤维。尼龙66的出现不仅有力的支持了高分子学说,也深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尼龙的发现离不开Crothers。同样让人称道的还有杜邦公司,能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拿出一笔巨款支持没有明确应用目的的基础研究,需要敏锐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注重基础研究,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塑料之父———Baekeland

作为第一种人造聚合物———酚醛树脂的发明者,Baekeland是一个传奇人物。他21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专利意识非常强。发明Velox相纸后,故意在专利中省略一两步。结果柯达公司不得不两次出资购买。在发明酚醛树脂后,Baekeland及时申请了专利(仅比同行早一天),也得到了塑料之父之称。Baekeland的幸运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人感叹不已。酚醛树脂的发明也是一个成功的科研案例。Baekeland敏锐地意识到绝缘材料在刚刚兴起的电力工业中的巨大市场,将研究目标确定为寻找天然绝缘材料的替代品。他没有立即进行实验,先是充分进行了文献调研。发现早在1872年德国化学家Vaeyer曾把苯酚和甲醛混合产生一种树脂状物质,指出在实验中应防止它的产生。Baekeland反其道而行之,加热加压来加快反应,得到琥珀样的样品,并最终掌握了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他于1907年申请了专利,这年也被视为塑料元年。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科学研究的选题和文献调研的重要性,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批判性阅读,不迷信已有的解释。

四、配位聚合和Ziegler-Natta

1953年Ziegler在用乙基铝使乙烯加成的一次偶然失败中发现,镍会抑制反应进行,其他过渡金属也有类似作用。他给博士生Breil的论文题目是“系统地实验整个周期表的元素”来对这一作用进行研究!有趣的是,最终研究得到了一种能使乙烯迅速聚合成为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催化剂。事实恰好与预料的相反,这充分说明,和预期不同的结果不见得是坏结果!Natta的成功无疑是跟踪世界研究前沿的结果。他在Ziegler催化剂研究之初就派人过去接受指导。在用改进后的催化剂进行了丙烯聚合后,Natta发现它含有高结晶部分,敏锐地“把新的结晶聚合物的结构归之于主链或至少相当长部分的主链上的不对称碳原子都采取了相同的构型”。Natta文章因未披露催化剂的本质这一关键问题,初审被拒稿。而作为编辑的Flory则意识到了文章不寻常的意义,更改了裁决才使得文章得以发表。与Ziegler-Natta的成功相对的是,1943年Fischer希望能找到使乙烯聚合成油的方法,发现“当三氯化铝与四氯化钛并用作催化剂时,液态产物减少而有利于生成固态物”,因此似乎是失望多于希望。另外,Ziegler的学生Wesslan制备聚丙烯后,发现物质的熔点高于聚乙烯,他肯定自己错了,他不相信支化会提高石蜡烃的熔点。他没有认识到熔点升高的意义。这两个故事也从反面再次印证了如何看待实验中的意外。高分子史上还有更多的历史故事,如“的确良”(涤纶),田中耕一发现质谱离子化新方法,聚四氟乙烯和高压聚乙烯的发现等。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适当穿插相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培养学生思考研究的能力。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8(a)-119-02

Study on the degree thesis quality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ents in medical couege

FU Xinhua, YANG Xiaoyun, WANG Shouxu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Shandong Province,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ave an important station in biochemistry development. We reflected the practic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raining in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Key words] Biochemistry; Thesis quality;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大了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招生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是26.9%。在此形势下,如何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教育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因此探讨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是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渠道之一,如何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培养质量,是目前高校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建立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度及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监控,是保障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2]。

1 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实际培养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对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控不到位

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多注重对结果的评价,以研究成果、毕业论文和就业状况等来衡量研究生培养的优劣,而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不足。

1.2 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投入不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多,导师整体负荷增大,师生间的直接互动减少,加之导师工作忙,事务多,时间和精力投入都难以到位,以致出现一些研究生培养“放羊”现象,如课题未经论证、开题报告时间滞后、毕业论文答辩匆忙等,从而制约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3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

招生规模扩大以后,导师压力增大,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学位论文,造成同年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质量良莠不齐。

2 提高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学位论文能全面衡量研究生的综合水平。其中,论文选题和开题的严格把关是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保证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至关重要[3-4]。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论文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其质量监控的具体措施。

2.1 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

美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中占重要地位,19世纪以来,美国以培养大学教师和高水平研究人才为研究生教育目标。研究生教育便担负起培养各学科高级研究人才的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美国研究生教育始终保持较高的整体质量、宏观质量和体系质量[3]。

目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和高校自身,且以社会评估为主。内部评估遵循“宽进严出”的原则,从招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期考核、考试、论文写作、答辩等方面进行质量控制[4]。美国通常采用高校(系、科)评分的方法评价高校质量,通过评价高等院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及在大学群与社会中的相对地位来促进其质量提升。培养过程有规范性要求,并严格按计划和程序实行淘汰[5]。

2.2 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建议

根据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应当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引起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6]。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的具体组织与执行,它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功能的发挥。

2.2.1 研究生培养中期考核培养过程的督导包括导师遴选、培养条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的监督、检查,重点是中期考核。实施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中期考核未达标者,可给予一定形式的警示,令其限期达标。

2.2.2 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审查与督导审查与督查是督导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对其培养方案进行审查,另一方面查阅所选学位点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重点审查其培养目标是否合适,课程设置与安排是否合理等。

2.2.3 加强教学与管理研究生部加强学籍管理、宏观管理、质量检查与评估等工作,全面监督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成绩考核、论文评审、学位答辩等工作。

2.2.4 学位论文质量监控是重中之重学位论文监控包括开题报告、论文把关、质量评定、论文质量等级及学位授予。督导的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完善论文“盲审”制度能更好地确保毕业论文质量。①开题报告质量监控:开题报告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开题报告重点检查文献是否满足论文课题的要求、有无书面报告书等。中期的学术报告或阶段总结重点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后期计划、存在问题及指导小组人员的评议意见,以促进论文质量的提高。②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是评估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与督导。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点是检查论文质量,协助研究生部对论文进行质量抽查,将该部分论文送予外校专家进行双盲审查,查阅专家评审意见,并参加论文答辩会,提出意见,供导师、管理部门参考和质量抽查,从而保证论文质量。

2.2.5 开展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导师的督导工作着重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术活动、学术交流、学位论文质量与论文答辩等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本文通过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围绕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从控制的重点、手段和主体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控制的相关措施,以期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沈岚,刘新平,药立波.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6):701-702.

[2]蒲云,代宁,王永杰,等.谈创造性拔尖人才成长规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调查启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4):12-15.

[3]郭岩,刘爱华.优化研究生课程评价,保障培养质量[J].高教研究,2005, 29:48-49.

[4]王则温,章丽萍,张君.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学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1):29-31.

[5]汤磊.医学硕士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实证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4,3(1):47.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4

物理学是一种生动和重要的人类文化活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科学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物理学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因此,物理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物理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物理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2 原子和原子核的内容概述

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教科书,为了突出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逐步深入地认识过程,将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内容分编为两章,其内容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氢原子光谱;玻尔的原子模型;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探测射线的方法;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核力与结合能;重核的裂变;核聚变;粒子和宇宙等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感受科学的和谐美。”

3 文化视野下原子物理的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曾指出,教科书中的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为了让学生感受物理文化的精神和智慧,笔者将“原子和原子核”这部分内容,放在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一跨度为100年的背景上进行审视,把教学活动转变为历史上文化创造者与今天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与此同时,还将其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不变更其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教学活动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思想,突显这部分内容在方法论上的价值,对“原子和原子核”的教学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3.1强化基础,将凝固的文化激活,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强化基础”是指对重要的基础知识的阐述力求准确清楚、层次分明、严谨扎实,以充分体现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将凝固的文化激活”是指让学生置身于历史背景下,经历一次次的“发现”之旅,通过前人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

下面以“玻尔的原子模型”教学片断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粒子的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为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经典物理学既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又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的分裂特征,玻尔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系统,提出了三条假设,解决了卢瑟福模型的困难,把原子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体教学的线索如下:

为了消除学生的神秘感,教学过程中,笔者强调玻尔原子理论的三个假设,并不只是源自玻尔的灵感进发,而是在玻尔的信念、实验、思考的共同作用下结出的智慧之花,首先,玻尔作为卢瑟福的学生,1912年3月到6月,他曾在卢瑟福的实验室工作过4个月,并参加了粒子散射的实验工作,对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其次,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也给玻尔以启迪,第三,1913年2月,哥本哈根大学的H·M·汉森提示玻尔,要注意光谱的实验数据和巴耳末的氢谱线的经验公式,巴耳末公式独特的级差结构,使玻尔茅塞顿开,原子结构的图景一下子清晰地呈现在玻尔的脑海中,这个被称为“二月转变”的事件,使玻尔很快整合了卢瑟福、普朗克、爱因斯坦的思想,写出了被后人称为“伟大的三部曲”的著名论文《原子结构和分子构造》,爱因斯坦为此给予玻尔高度评价,他写道:“当后代人来写我们这个时代在物理学中所取得的进步的历史时,必然会把我们关于原子性质的知识所取得的一个最重要的进展同尼尔斯·玻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经过这样的处理,教材静态的文本就成了活的载体,这时展示在学生面前的物理学“不是一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

3.2渗透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源流,在追溯科学嬗变的历史轨迹中,理解科学方法

“渗透方法”是指在展现具体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贯穿着物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这条暗线,“把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引入物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物理思想及科学精神。”

人们对原子和原子核的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非常清晰的科学研究的途径: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提供新的事实)——修正理论(甚至建立新的假设),人们在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逼近事物的本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1895年发现X射线,1896年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1897年发现电子,连续出现的三大发现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给整个物理学界带来了困惑和论争,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彭加勒、路·乌尔维格、意大利的奥·利希、奥地利的马赫,甚至革命导师列宁也加入了这场讨论,马赫将这称作为“原理的普遍毁灭”(原子的不可分割、不变性被打破了,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的规律受到新的检验等等),唯心论者认为“原子非物质化,物质消失了”,我们用今天眼光审视这段历史,不难发现,物理学此时显然“进入一个浓雾密布,但已透过微光的领域,而且有幸展望令人激动的新远景”,物理学确实在这些发现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的进程中,实验仍然是探索的基础,在对“原子和原子核”探索中就有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哈恩的裂变实验、费米建立第一个核反应堆……,但是,如果只是实验而缺少思考,实验就没有方向,物理学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教学活动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更要突出科学家据此进行的富于想像力的猜想以及大胆的理论构建过程,卢瑟福发现质子后,人们明确了质子是原

子核的组成部分,但是实验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都大于质子质量与电荷量之比,据此,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中子,查德威克在此思想指导下发现了中子,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要有意识地加以展示,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去做。

人们认识原子的历程中方法论的因素非常丰富,科学理论的发展并不是新理论毁灭了旧理论的成果,而是新理论既指出了旧理论的优点也指出它的局限性,从而使我们对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更高的理论高度,比如,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粒子散射实验,但是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的分立光谱,玻尔的原子模型,就保留了它的合理内容,即有原子核存在,而摈弃了其他不合理的内容,所以说,玻尔的原子理论和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之间有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仅原子和原子核理论如此,任何物理学的变化,无论看起来有怎样的革命性,则都是如此。

若想预见科学的未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历史实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事业是富有哲理的,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充满人性的,”科学活动的成果无论是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是人的满怀激情的活动。

3.3拓宽视野,让学生品味科学成就,体验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把握科学精神的精髓

“拓宽视野”主要是拓宽知识面,一方面力图反映一些当代粒子理论的新成果、新应用,另一方面展示新理论建立过程中科学家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未知的信心、勇气及抉择。

教学中,安排一些中学生能够接受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新内容、新知识,如,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夸克模型、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恒星和宇宙的演化以及微观世界规律的统计性等,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中,渗透夏商周断代工程和碳14测年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重核的裂变”中,介绍当前朝鲜、伊朗核问题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向窗外的世界望一望,不仅可以使高中物理教学呈现当代色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中渗透一些相关理论建立过程中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理性怀疑意识的建立和批判精神的形成。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外部环境中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内部环境则表现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多样文化、多种思潮跌宕冲击,“利益至上”的观念撩拨人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即将树立的廉洁思想构成潜在的威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正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重大策略,也是将全社会反腐倡廉预防教育“关口”前移的创造性举措,因此成为当代思政文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我国有着漫长悠久的历史,更有着优秀厚重的廉政文化传统,笔者借助“廉政文化进高校”活动开展的良好契机,以《论语》这一国学经典论著为支点,积极借鉴优秀廉政历史,把廉政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育廉政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之中,并以此作为支点设定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实践路径,力求为助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 《论语》德育思想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廉政文化教育是指通过积极践行廉政文化理念和指导思想,褒扬勤政廉政人物、宣扬社会正气,培养广大民众对廉洁从政的信仰和追求,抨击各种不廉洁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以期在全社会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社会风尚。作为全社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以高校教师、高校管理人员和高校学生为主体,包括廉政从教、廉洁从政和廉政修身三部分内容,涉及从高校廉政文化生成到最终践行的全过程,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廉政修身教育。高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并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重要阵地和关键机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方向,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度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发展,高度重视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党中央和国务院在21世纪初就制定了将学校纳入反腐倡廉体系的重要方略,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2013―2017)》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充分肯定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以及“廉政教育体系”基础工程的重要地位,强调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廉政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将“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因此,在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借助其相对完善的文化传播渠道和系统的文化建设载体,将廉政教育锻造并融入到高校文化中去,正是将反腐败斗争提前到学生“职前”阶段,是提升到文化反腐高度,从思想根源上清除腐败病灶、实现标本兼治、打破腐败“反复发作”怪圈的必然选择。

同时,加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还应当做好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充分准备。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廉政文化”,而这些“廉政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历久弥新,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华廉政文化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衰的宝贵精神源泉。因此,加强高校廉政教育,应当回溯至廉政文化的发源处,从传统廉政文化中淬精撷华,使之为推动高校廉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助益。孔子所著的《论语》一书,正是廉政教育最当之无愧的宝贵成果之一。该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正值我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的转型阶段,政治危机频发、人类所信守的道德信条被破坏,无数哲人陷入了对“道德”“天人关系”等重要命题的深入思考中,涌现出了诸多经典著述和思想理论,成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一次不可多得的大繁荣。《论语》一书完整翔实地记述了孔子关于儒家伦理道德的全部设想与“理想人格”的热切期待,以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及更强的践行力,对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断。认真研究《论语》的“德育”思想,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合理成分和当代价值,从中找出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做好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转换,使其更好地为改善和提升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更好地为培育和践行高校廉政教育服务,是当代高校思政教师所应关注的重点。

2 《论语》德育思想体系及内容与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高度契合

“廉”及“廉政”是我国古代伦理学史、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概念,其中:“廉”由本义为厅堂的侧边引申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具体指人在利害矛盾、冲突面前节制谨慎和方正刚直的表现;“廉政”则具体指从政者在这种道德品质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崇尚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严守法纪、艰苦朴素,杜绝贪污受贿、、铺张浪费的高尚行为。廉政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在对其主体人格及道德方面的修正与规范。从这一角度来讲,作为一部“君子”修身、立德、自省的“教科书”的《论语》,正与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目的、理论及方法论高度契合。

2.1 以“仁”来修身正心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仁”是其间最为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仁”的内涵十分深远:第一层含义是一种可使人安身立命的道德追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因此,“仁”是人心所在,同时,孔子对这种人之本性还寄予了一定美好的期待,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强调了内心处于“仁”的状态是很美好的事情,并相信具备了“仁”的美德,即可安于贫苦,专心于仁道的修炼,而颜回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被孔子所称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以“仁”这一至高道德范式来规范和修正内心,使内心处于一种平和安乐的良好状态,波澜不兴地面对当前腐败所带来的物欲诱惑,正是再恰当不过了。第二层含义则指一种人生活在世上的具体选择道路。孔子所推崇并认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君子”人格是与“仁”这一人生道路选择紧密联系起来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对于大学生而言,选择与“腐败”为伍还是与“廉洁”相伴,在孔子那里似乎就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答案;第三层含义是人格的完善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孔子没有对“仁”进行具体界定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现“仁”的实践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大学生都是性格分明的鲜活个体,在道德和人格完善方面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但只要坚定目标、坚持不懈,就必然能够“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2 以“礼”来规范行为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礼”则是“仁”的外在形式和标志,是实现“仁”的一种制度保证。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规则这个时候被破坏殆尽,这使得孔子在《论语》中对“礼”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界定和说明:第一,“礼”需要以“仁”之心为心理基础,仅有“礼”的外壳而无“仁”的内核,则“礼”的根基也是虚无的,因此,孔子强调“三年之丧”这一守丧礼制是建立在儿女感恩父母恩德基础之上的真心实意的行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守廉洁的行为而缺乏对“廉政”的高度认同,其行为也必然是无法一贯而终的。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既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做”,更应当使其明确“为何做”,唯有如此,这一教育才是成功的、可持续的;第二,“礼”具有规约人、评价人的重要功能。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指出了“礼”的作用就是发挥使事情发展最终恰到好处的约束作用。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当以廉政文化思想及行为体系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当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将“礼”的约束之力上升到制度层面,即将廉政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密切联系起来,最终使其成为自觉遵循、自觉维护法治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第三,“礼”是指使人的人格得以完善、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基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向人性之道,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人文素质课教师也应当始终把握教育的主线,始终贯彻“完善人、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思想、人格和行为方面得以全面完善,最终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2.3 以“义”来引导人生

“义”,即“宜”,是指以相适宜的行为来做相适宜的事。“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命题,在孔子的“德育”思想领域中,“义”也同样被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高度,将“义”作为衡量人道德品质的最高准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始终坚持“君子以义为上”(《论语・阳货》),肯定“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以比”(《论语・里仁》),特别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甚至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强调以“义”来调节和引导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种价值观念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人们不断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人格精神境界。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与孔子所提倡的去除“私欲利诱”十分契合,人文素质课教师要以“义”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高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孔子虽然坚持“义重于利”的“义利观”,但并不是全盘否定对“利”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认为在合理合法下获取收益是完全可以的,这样的廉政文化教育也更符合“人性”,即可以有适当的欲望,但不可毫无节制,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也因此而更具有说服力和践行性。

3 以《论语》德育思想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春秋时代是一个“最好的”、也是一个“最坏的”特殊时代,这样的特殊时代和社会形势,造就了孔子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也成就了他的“德育”思想和育人事业。开展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将孔子的“德育”思想看作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高度珍惜其间所蕴含着的理论思维的积极成果以及可以激活当代文明发展的活性因素,将会对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师应对孔子及其《论语》的“德育”思想加以现代诠释,使之与当今时代精神相熔铸和升华,在高校廉政文化教育中充分实现价值发挥。

3.1 明确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点

目标明确是强化高职廉政文化教育践行性的目标保障。孔子在《论语》中刻画了一个鲜明的“君子”形象,这也是千百年来儒家在德育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终极目标,将成为“君子”这一目标“拿来”作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使整个廉政文化教育的目标更为形象化、生动化、明确化,使教育主体――广大学生自觉树立道德修养的理想,积极主动对身心进行修正和“规范”,使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拥有较高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伦理,拥有“循义、尊礼、谦逊、诚信”等优秀道德品质的彬彬“君子”,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自愿的追求,而这将进一步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3.2 完善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

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促进高职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的理论保障。孔子及其所著的《论语》,最初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道德规范”系统,再历经数千年的完善、阐释和锤炼,已经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成为被高度认同的道德准则体系。我国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廉政文化教育是以“廉政文化进校园”这一活动为起点的,最初主要借鉴了党员干部廉政文化教育的理论、办法和经验,在理论体系方面仍有待于完善。将孔子的“德育”理论纳入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体系中来,正是健全充实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举措。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梳理清晰孔子的“德育”理论体系,并使其“为我所用”,成为建设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理论支撑的宝贵资源。

3.3 丰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知识内容

丰富的廉政文化知识是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内容保障。“仁”“礼”“义”“利”“孝”“悌”等“德育”概念、“德育”知识、“德育”资源,使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加丰满,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得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时有更多的“着眼点”和“下脚处”。当然,人文素质课教师也要始终把握“时效性”原则,在保留孔子“德育”精髓的基础上对其中所包含的理论、观念和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不断地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消除因时代久远而造成的阻隔影响,拉近与现实及教育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对高职廉政文化教育的认同感。

3.4 创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

创新路径是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践的方法保障。孔子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十分尊重“人”的主体性,这一点值得高职人文素质课教师学习和借鉴。人文素质课教师在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时,要采取更符合“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廉政理念”渗透到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各项校园活动中去,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廉政文化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廉政理念入耳、入眼、入心。例如,在学校门户网站上开设“廉政大家谈”专栏,引导学生针对一些热门话题、典型案例进行辩论、研讨,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充分利用社团组织,使社团成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重要的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座谈会、读书会、知识竞赛和辩论大赛等形式更加活泼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实效性。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高职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反腐倡廉工程的基础部分,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引导他们明晰何谓腐败、何谓廉洁,帮助他们构筑一道坚实的拒腐防变防线,培养他们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确保他们成为“崇廉敬洁”的坚定支持者,增强他们廉洁从业、做人、处事的自律性,是一项播撒廉洁种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使一切更有利于逐步解决腐败现象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廉政传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作为中华民族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其“德育”思想的内容、原则、路径和方法,《论语》一书中所蕴涵的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为今天我们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反腐倡廉”工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优质资源,奠定了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的坚实根基,有助于引导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师把握廉政文化教育的价值导向,强化廉政文化教育的教育效力,对于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左丘明,郑天挺.左传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6

《论语》是一部阐释儒家文化精髓的经典,在文学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而且《论语》和孔子在传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许多教师对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高中阶段也有了传统的经典文学著作的主题性教材,高中生也可以比较系统地触摸古代经典,传承文化精髓;忧的是凭自己的能力,能否很好解读经典,传承经典,还有高中的学生是否会对同一主题的内容相对集中的学习感到枯燥而身心疲惫。

事实上,从《〈论语〉选读》开课以来,笔者在校内外听了一些同事的随堂课和公开课,发觉《〈论语〉选读》的教学现状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现将看到的两种主要课堂类型作简要分析:

一、以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为重点的梳理式教学。日前,听了同事教学《仁者爱人》一课,这节课分成三大环节:(一)弄清字面意思,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解12处,约花时17分钟;(二)归纳字词句知识,师生从找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到点明活用词的类型及其活用后的意思,再到归纳本文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探析细致,约花时19分钟;(三)概括整章内容,分析了三个问题且以教师概括为主,约花时9分钟。从这个简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上。当然疏通文意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扩展延伸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地疏通文意,而不能有机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丧失研习《〈论语〉选读》的兴趣。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多了一本文言文的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已。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型。《〈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有些教师也认真阅读了选修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其精神,或者拘泥于自身的教学习惯,以致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思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可谓不清晰,教学流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整堂课学生只是尽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的义务,根本没有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只有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生生的交流。这种忽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选修课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丧失。

以上两种课型,是目前《〈论语〉选读》教学呈现的主体课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影响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使得选修课的设置初衷面目全非。

当然,《〈论语〉选读》教学现状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学习《论语》是我们精神上的寻根,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论语〉选读》应是‘定篇’的定位,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1]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字词句式的把握这一层面。

其二是对浙江高考卷中《〈论语〉选读》试题的出题形式没有很好的把握。“任何一个模块的教学评价内容是多元的,比如《〈论语〉选读》,即使明确是文化论著,也可以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文化常识等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在文化这个层面上还有经义和体悟之分,也就是说是考查对内容准确理解,还是考查阅读感悟。”[2]的确,评价是多元的,但从出题的形式来看,以2009年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为例,试卷考查了对《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这考查体现了注重《论语》文化层面的特色。高考是根据模块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我们教学也应该将这高考的评价方向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这考题倒是给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经典,如何重读经典”的新命题。

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握《〈论语〉选读》呢?

首先是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不是文本所有的内容都可进入教学视野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首先它应具有情感价值。教学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3]《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于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把握《论语》中有趣的细节,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在观摩名师执教《克己复礼》一课时,执教者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斓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话一说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从 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馔”,但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从此类的解读中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在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对《论语》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知识的掌握。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拼凑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和所感。读者阅读,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论语》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还是可以深入揣摩孔夫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真切体会。

其次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已推荐了六种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结合本人的实际操作和同行的经验,我另向大家推荐两种行之有效的课型。(一)是电视讲座课。毕竟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论语》的研究不是那么深入,作一次生动、深刻的解读讲座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幸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了几位知名大学教授讲《论语》,我们一线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给学生开一个间接的讲座。在《克己复礼》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这些深入浅出的讲座可以丰富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二)是学术散文朗读课。有关孔子《论语》的心得、论著汗牛充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此类学术散文的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借助于感性的文字材料增进对孔子和《论语》内容的理解。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课后,可以让学生听听鲍鹏山先生的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节选部分)的录音朗读,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多样化的课型有助于激发学生选修《〈论语〉选读》的欲望,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眼光中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熏陶。

最后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新课程早已实施,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师生单线对话交流为主,极少出现生生的多向对话交流。其实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差异,其阅读的体验肯定会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同时及时横向关注他人的体验成果。因此,尊重学生的体验,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阅读真正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例如,笔者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时,针对大家都比较敏感的“利”与“义”的话题,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并展开对话交流。有学生认为“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但他们并非小人。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谁不是在被“利”牵着鼻子走,学生也在为了获取“知识之利”而不断努力。有学生认为利有公私之分,读书求知识也不单单为个人,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学生认为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

学生的回答在探讨和争论中一步步接近真相,才把对孔子的“利义之辩”的理解引入更高的水平。笔者认为,正是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才能激发起他们积极思索,积极发言的兴趣。正如学生课后所说的:“这种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使大家处于一种主动上课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听课的状态。”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是课堂上沉闷而无生气也决不是选修课课堂的特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活”得有质量。

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古代经典联系实际,关心现实,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论语〉选读》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感受经典魅力的舞台,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

参考文献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7

事实上,从《〈论语〉选读》开课以来,笔者在校内外听了一些同事的随堂课和公开课,发觉《〈论语〉选读》的教学现状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现将看到的两种主要课堂类型作简要分析:

一、以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为重点的梳理式教学。日前,听了同事教学《仁者爱人》一课,这节课分成三大环节:(一)弄清字面意思,采用问答的方式讲解12处,约花时17分钟;(二)归纳字词句知识,师生从找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到点明活用词的类型及其活用后的意思,再到归纳本文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探析细致,约花时19分钟;(三)概括整章内容,分析了三个问题且以教师概括为主,约花时9分钟。从这个简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梳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上。当然疏通文意是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扩展延伸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只是机械地疏通文意,而不能有机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和联系现实,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丧失研习《〈论语〉选读》的兴趣。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多了一本文言文的教材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已。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型。《〈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指出: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理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有些教师也认真阅读了选修课程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其精神,或者拘泥于自身的教学习惯,以致在教学实践中,设计的教学思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有的教师教学思路不可谓不清晰,教学流程不可谓不顺畅,但整堂课学生只是尽配合教师回答问题的义务,根本没有创造性发挥的机会。只有师生的一问一答,没有生生的交流。这种忽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然导致学生对《〈论语〉选读》选修课学习兴趣和热情的丧失。

以上两种课型,是目前《〈论语〉选读》教学呈现的主体课型,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影响学生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的拓展,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使得选修课的设置初衷面目全非。

当然,《〈论语〉选读》教学现状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其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在前言中就指出:《〈论语〉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学习《论语》是我们精神上的寻根,是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从文本处理的角度,按照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论语〉选读》应是‘定篇’的定位,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1]可是我们的许多教师还是将教学内容定位在对字词句式的把握这一层面。

其二是对浙江高考卷中《〈论语〉选读》试题的出题形式没有很好的把握。“任何一个模块的教学评价内容是多元的,比如《〈论语〉选读》,即使明确是文化论著,也可以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文化常识等不同的层面进行评价。在文化这个层面上还有经义和体悟之分,也就是说是考查对内容准确理解,还是考查阅读感悟。”[2]的确,评价是多元的,但从出题的形式来看,以2009年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为例,试卷考查了对《论语》片段的理解,要求“考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所选的两段话内含孔子的教育原则,有启发式、举一反三、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无言之教和有言之教相结合等,这考查体现了注重《论语》文化层面的特色。高考是根据模块的内容确定考试内容,我们教学也应该将这高考的评价方向作为我们教学的重点方向。因此这考题倒是给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经典,如何重读经典”的新命题。

那么,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把握《〈论语〉选读》呢?

首先是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内容的价值。不是文本所有的内容都可进入教学视野的。教学内容的价值应有一定的导向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首先它应具有情感价值。教学的内容要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活力。”[3]《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总体来说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于是我们教学的关键是把握《论语》中有趣的细节,设计有趣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在观摩名师执教《克己复礼》一课时,执教者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北极星辰,‘居其所’,而他的弟子们‘众星共之’,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那个时代形成了教育界斑斓多彩的星空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克己复礼》这一课中,涉及了五颗星,即颜渊、子路、有子、子夏、宰我,你猜孔子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按你所猜的孔子对弟子们的喜欢程度排个序,并说明理由?”话一说完,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从 弟子们提问的内容、说话时的态度、孔子与之对答时的评价,甚至从注释各个角度展开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排序,但学生由这个趣味性的提问展开了对文本的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有学生说,孔子对子夏不太满意,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认为孝乎?”可看出,可能孔子认为子夏做到了“有事弟子服其务,有酒食,先生馔”,但没有做到“色”,即在父母面前没有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如果子夏做到了孝,孔子只答“色难”就可以了。从此类的解读中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且在激发学生情感兴趣的同时也牢牢吸引了学生对《论语》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知识的掌握。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学作品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拼凑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和所感。读者阅读,是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论语》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但在阅读作品时,我们还是可以深入揣摩孔夫子的内心世界,获得对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真切体会。

其次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论语〉选读》教学指导意见已推荐了六种课型,并且说明“六种课型,只是相对的分类,并不是不变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而且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兼容,有所选择,有所创造”。结合本人的实际操作和同行的经验,我另向大家推荐两种行之有效的课型。(一)是电视讲座课。毕竟大多数中学教师,对《论语》的研究不是那么深入,作一次生动、深刻的解读讲座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幸好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请了几位知名大学教授讲《论语》,我们一线教师可从网上下载,给学生开一个间接的讲座。在《克己复礼》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中国政法大学方加尔教授的讲座《孔子眼中的“礼”》;在《君子之风》的课后,可以给学生看看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君子之道》。这些深入浅出的讲座可以丰富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二)是学术散文朗读课。有关孔子《论语》的心得、论著汗牛充栋,教师可以精选一些此类学术散文的名家朗读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借助于感性的文字材料增进对孔子和《论语》内容的理解。比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课后,可以让学生听听鲍鹏山先生的学术散文《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节选部分)的录音朗读,它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和殉道精神。多样化的课型有助于激发学生选修《〈论语〉选读》的欲望,让教师在学生期待的眼光中走进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熏陶。

最后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新课程早已实施,对话理论和互动理论也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是以师生单线对话交流为主,极少出现生生的多向对话交流。其实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差异,其阅读的体验肯定会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同时及时横向关注他人的体验成果。因此,尊重学生的体验,特别关注生生之间的交流,是阅读真正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例如,笔者在执教《君子之风》一课时,针对大家都比较敏感的“利”与“义”的话题,让学生随意发言,以期引起争论,并展开对话交流。有学生认为“小人喻于利”太绝对化了,例如国家领导人都是将国家利益放在至高位置,但他们并非小人。有学生认为,当代社会谁不是在被“利”牵着鼻子走,学生也在为了获取“知识之利”而不断努力。有学生认为利有公私之分,读书求知识也不单单为个人,是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甚至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学生认为孔子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反对求利的是后世的儒家,孔子认为在义和利相冲突时,主张重义轻利。

学生的回答在探讨和争论中一步步接近真相,才把对孔子的“利义之辩”的理解引入更高的水平。笔者认为,正是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才能激发起他们积极思索,积极发言的兴趣。正如学生课后所说的:“这种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形式,使大家处于一种主动上课的状态,而不是被动听课的状态。”虽然貌似热闹的形式主义不是新课改的追求,但是课堂上沉闷而无生气也决不是选修课课堂的特点。新课程特别是选修课更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使课堂“活”起来,“活”得有质量。

另外,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将古代经典联系实际,关心现实,投身社会,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比较难的命题,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论语〉选读》课堂是我们师生共同感受经典魅力的舞台,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期待更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

参考文献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8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使所有高中一线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2007年,我承担高三语文教学任务,初次接触文化经典考查,时间紧,经验少,底气缺,摸着石头过河,惶恐忐忑之心至今犹清晰如昨。其后数年,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文化经典教学的经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最良苦的用心在于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充实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颇为困难的。首先,孔孟思想本身博大精深,多少人皓首穷经仍不得其解,遑论涉世未深的学生;其次,孔孟思想毕竟是“过去”东西,与当今的年轻人有不小的隔阂,理解起来,常有“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感叹;再次,孔孟经典瑕瑜互见,还需要有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第四,《论语》、《孟子》文本编排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尤其《论语》,读起来容易有琐碎、繁杂之感,不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最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缺乏兴趣的主客观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论语》、《孟子》作必要的处理是必需的。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确实如此,“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来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够很轻松找出孔子“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释,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在教授《孟子》时,“仁政”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珍珠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者《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2011年就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2010年就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梳理《论语》、《孟子》的传承和异同,首先要抓住几个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乐”、“孝”、“耻”、“勇”。指导学生摘录《论语》、《孟子》中与这些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辨析、比较。其次,比较几个常见的话题。比如“为政”、“个人修养”、“君子”、“交友”、“教育”。最后,孔孟对于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人物多有评论,在评论之中蕴含褒贬,暗藏观点,也有必要进行整理分析。

三、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如果盲目继承而食古不化,胶柱鼓瑟,精华与糟粕不分,进步与落伍不辨,那就是对经典的亵渎,甚至会流毒后人。因此,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从而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第一年的试水显然是有意降低难度。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考的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从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译,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因此,2009年开始考查单选题,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难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单选题。考查学生理解的第二个小题,则大体稳定,都是针对选文的总体或者局部某一个方面来设题,只是在提问方式上有些微调。2007年是直接对选段进行提问;2008年开始进行比较综合;2009年在题干上引入一句与选段相关的经典原文,要求结合选段来理解。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弃。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内容,过时的东西,比如《论语・先进》中大量琐碎的礼仪规定,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就完全不同。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的。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的回答。再如2009年: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9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的扩大招生,普高热的持续升温,致使中专招生出现滑坡,学生质量急剧下降。其中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自卑心理强,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这一切给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无法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笔者在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教学中,正视教育对象的入学基础,以“求新、求变、求异”为原则,以“精选内容、淡化推导、加强应用、突出能力”为宗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与人文教育渗透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历史,通过学科发展史教育渗透人文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在高分子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高分子学科及工业发展情况的对比比较来教育学生树立爱国精神。通过学科发展史上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如介绍高分子科学始祖---Staudinger的大分子学说以及科学史上有关高分子的概念的争论,加强学生对高分子概念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科学家对真理的弃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介绍2000年高分子科学界诺贝尔得主白川英树等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之快,社会更需要懂得合作精神的人才,借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这儿就不一一列举了。

再者就是密切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比如结合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利用的教学,笔者补充介绍了高分子材料废弃物的利用至少有两个基本意义,其一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地球;其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单体主要来自石油。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从长远看石油等资源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们必须采取积极手段,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做到“变废为宝”。在教学中结合废旧高分子材料资源利用问题,导入环境保护意识,导入生态平衡观点,导入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环节。免费论文。针对环境教育渗透笔者专门撰写有论文详细介绍如何与教学紧密结合,这里也就不再多废笔墨。

教学实践证明,结合教学知识点进行环境与人文教育渗透,不仅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还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 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纳和调整

为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除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以外,还对目前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归纳和调整。

首先是绪论部分,“绪论”,说白了,就是每门课的开场白,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吹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怎样在“第一次课”中把它吹响、吹好,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精力抓过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水平有显著相关。高水平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朝向学习活动,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条件。而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是相互影响的。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绩与学习兴趣互为促进,达成良性循环。我们正处于e时代,信息来源广,如何唤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投入时间和注意力,值得授课者思量,而笔者以为仅有丰富的内容是不够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育中应特别重视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建构自己的智力与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能够去主动自发地学习,就必须创设情景和条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绪论教学中,在选择教育内容上要挑选有代表性的、新颖的材料。于是笔者将教材中的绪论与第六章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绪论课只介绍学生认识高分子与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科学发展概况,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大量高分子材料有感性的认识,而将绪论中有关聚合物的基本概念、高分子链的形态结构等理论性知识与第六章的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章高分子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在高分子基础知识学习章节中安排了高分子科学术语及基本概念(包括单体、高分子链的相关术语、高分子链形态的相关术语、重复单元、结构单元、单体单元、聚合度、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结构式及聚合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等内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主要介绍聚合物的结构层次、聚合物的宏观状态以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聚合物形成反应与聚合实施方法等内容。免费论文。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感到学得实在,学有实用。免费论文。

其次是聚合反应部分,在讲授时以聚合反应机理为主线安排各项内容,先讲连锁聚合的典型代表自由基聚合,再对比介绍逐步聚合,主要是自由基聚合与线型缩聚的对比,最后介绍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在聚合反应教学中,有许多基本概念、原理相似或相关;许多种类聚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也相似或相关,在学习中容易混淆。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能使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达到职业教育“够用、实用、会用”的要求还减去一些理论推导工作,增加一些应用知识的介绍,与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大量高分子材料品种对上号。比如,在高分子的分子量控制,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等章节中多处出现一些类似的数学推导,在课堂上进行讲解需要大量课时。通过多年的实践,把详细的数学推导以参考文献的方式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数理基础好的学生去自修。这不仅满足对丰富的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内容的要求,也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同时,这对鼓励自学、培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也是有益的。

最后是工艺部分,这部分在于红军编写的教材中是两章的内容,一章为合成工艺,一章是加工工艺。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节省学时数,笔者也进行了适度的增减和调整。在教学中抓住四种聚合方法和典型的产品进行教学,比如介绍本体聚合方法,接着就介绍乙烯高压气相本体聚合及其加工应用,以此为代表说明塑料的加工;介绍溶液聚合方法后笔者删减了教材中丁二烯的配位溶液聚合,而是增加了醋酸乙烯酯溶液聚合并醇解、再缩醛化制维尼纶的工艺,借此说明纤维的加工。再就是采用比较对比的方法介绍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以丁苯橡胶的生产为例说明橡胶的合成和加工工艺。教学实践证明,将原本两章的内容变为一章进行组织教学,即节省教学时数,又具体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 采用多媒体授课

制作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及课件,已在2002和2003级学生中试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板书的时间,而且电子课件能做到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大大丰富了课程的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电子课件除信息量大、形象、直观、准确外,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化工生产现场,既延伸了课堂又增强了课堂说服力,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对实际有明确指导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对创新充满激情。

四、 增加教学的实验环节,建立一套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高分子实验是《高分子化学及工艺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为了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尽管教学学时数和实验条件有限,笔者仍创设条件开设了有机玻璃、酚醛树脂、尿醛树脂、乙酸乙烯酯乳液聚合及聚乙烯醇缩甲醛--胶水的制备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两大类型的聚合反应的特点,感悟高分子化学反应的特征,比空洞的理论说教效果好得多。在课程实验过程中,还可利用操作间隙与同学们讨论相关原理、技术、知识、经验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有意义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去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

为了避免实验设备有限,一部分学生赶马混骡,还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把实验考核安排在各类实验中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效果,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具体做法可从以下四方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预习(15%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作好预习报告,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前提问口试(15% )。及时检测学生预习实验情况,不合格不予准许实验;实验操作(40%)。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使用仪器,正确地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术;实验报告(20 )。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认真处理,解释实验现象,并对相关实验的思考题进行认真回答;实验作风、卫生、纪律(10 )。要求实验过程中保持安静、专心实验。其中实验报告除了考查学生所写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外,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讨论部分。看学生能否联系已经学过的理论和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条件、实验的方法和技术等做出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于有独特见解或有创新思维学生的实验报告,将给予“综合分析讨论附加分”,加以鼓励;而对于分析讨论一般的报告,则不建议给予高分。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验的每个环节,从而使学生的各项实验技能得到更有效的训练和提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全面、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

参考文献:

1.张其锦. 非本专业的“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J]. 教育与现代化,1995(3):28-31

2.冉蓉,丁泽扬,潘固平,王跃川.轻化工程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4,14(1):52-54

3.王香梅,张丽华. 关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 [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1):42-44

4.韩冬冰、王慧敏. 高分子材料概论 [M].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3年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2-0044-07

Stage Model and Scale Development of TMT Reflexive Evolution under Cross Culture Background

RONG Pengfei1, 2, SU Yong1

(1.College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2.Philosophy, Law & Politics Colleg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TMT in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or with foreign executives and bases on the grounded theory to collect the first hand data which can be verified by triangulation through small scale questionnaire surve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fter open coding, spindle coding, selective coding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saturation test, this paper makes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TMT reflexive evolution divide into four development stages, just like forming, storming, spec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develops and validates the measurement scale for TMT reflexive evolution under cross culture background.

Key words:crosscultural TMT; team reflexive evolution; stage model; scale development

高管F队(TMT)是企业高层经理的相关小群体,包括CEO、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直接向他们汇报工作的高级经理,群体内部具有良性互动、资源整合优化、共同目标认同和高效能的特点[1],担负着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审时度势、时刻把握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和执行战略决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2]。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中,高管团队怎样根据环境改变,及时调适、更新或重构运行机制,以适应环境变化,制定并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既是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经营绩效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高管团队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高管团队自反性是高管团队成员面对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进行集体反思,制定战略计划并付诸于行动或调适的过程[3],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则是高管团队自反变化进入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和演化状态,表现出不同演化特征的过程[4]。高管团队自反演化既是高管团队作为高层决策主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积极反应,又是高管团队通过自我调整,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有效措施,对于提升高管团队整体效能和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荣鹏飞和葛玉辉研究发现,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随内外部环境变化发生改变,呈现出复杂的演化过程,该过程对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高管团队认知自反性变化影响科技型企业的产品创新战略,而情感自反性变化则影响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5];荣鹏飞和葛玉辉的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对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且在团队自反演化过程中,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行为整合的二维度组合状态间具有多条转化路径,不同的转化过程表现出多样化特征[4]。

跨文化管理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重点是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6]。在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彼此不但在年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具有差异性,而且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内在动机等也有很大差别,在集体决策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在以往的研究中,个别学者注意到了文化背景差异性所导致的领导者管理风格的改变或是对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产生的影响。例如:崔明哲等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高层管理者个体领导风格的变化情况[7];杜鹃研究了跨文化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学习模式与国际领导潜力[8]。而关于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目前尚未发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更未有学者就跨文化背景对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的影响加以研究,致使本研究可供参考的国外文献十分有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目的:①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调研和参与式观察等途径,开发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阶段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②编制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测量量表,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进行验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工具支持。

1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阶段模型建构

11理论性抽样

质性研究旨在从自然情境中充分收集研究资料,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9]。根据质性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采用理论性抽样而非概率性抽样的方式,按照分析框架和概念发展的要求选择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企业高管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要求为:①所选择的高管团队至少含有一名外籍高管;②所选择的高管团队成员至少具有一年以上的高管任职经验;③所选择的高管团队成员在年龄、性别、教育背景、任职年限等方面满足阶梯性分布要求;④所选择的高管团队兼顾其所在行业领域、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性。

按照上述要求,理论性抽样持续到新抽取的样本不能够继续提供新的重要信息为止,最终8个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共63名高管团队成员成为本文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7619%,女性占2381%;30q及以下者占317%,31岁至40岁者占2698%,41岁至50岁者占4445%,51岁及以上者占2540%;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159%,大专学历者占1111%,本科学历者占4127%,硕士学历者占3809%,博士及以上学历者占794%;高管任期为1年至2年者占635%,3年至5年者占2063%,6年至8年者占3333%,9年及以上者占3969%;总经理占1270%,副总经理占1746%,部门总监占2698%,部门经理占4286%。

12数据收集

为了便于数据三角验证,本研究采用小规模问卷调研、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三种资料搜集方式,确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121小规模问卷调研

本研究针对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设计预调研问卷,通过现场发放、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发放、回收调查问卷,进行小规模问卷调研,旨在初步调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76份,剔除漏填等无效问卷13份,获得63份有效问卷,涉及8个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300%。小规模问卷调研的统计结果表明: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企业高管团队在团队反思、计划、行动或调适过程中通常会发生激烈的思想碰撞,产生各种认知冲突或情感冲突,影响集体决策过程;在跨文化背景的作用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磨合过程才能相互合作、协调配合;具有跨文化背景的企业高管团队其自反演化过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例如:在自反演化形成初期,高管团队成员仅限于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而在短期合作后,高管团队成员往往会因为观点不一致产生激烈辩驳,使集体决策过程较难统一意见。

122半结构化访谈

为了取得访谈效果,本研究遵循简明、扼要的原则设计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渐进行,并在访谈开始前向被访谈者阐释了高管团队自反性、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跨文化背景等核心概念。半结构化访谈提纲见表1。

问题1属于开放式,旨在引起被访谈者的注意,引出问题2和问题3;问题2和问题3含有探索性,旨在了解跨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及从哪些方面影响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问题4具有验证性,旨在了解跨文化背景的作用能否获得高管团队成员认同,是否会因此产生各种冲突;问题5具有拓展性,旨在补充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内容和要素,使其内部结构更加完善。

123参与式观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挖掘支撑表象的内在原理,研究者现场参与了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会议,并对集体决策过程进行结构性观察,收集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质性研究资料,便于进行数据资料三角验证。

13数据分析

扎根理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程序,针对某一现象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实质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10]。通过扎根理论程序构建的理论牢牢扎根于经验数据,研究能够被追溯检查,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实现重复检验,使理论构建成为科学的过程,提高了信度和解释力,因而特别适用于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11]。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遵循“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过程,经理论饱和度检验后进行构念开发和模型建构。

13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对研究现象的类属进行命名,并界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12]。在进行开放式编码时,研究者采用逐句编码、逐行编码和逐段编码相结合,根据被访者的表达选定原生词汇(相同或类似表达取其一),以反映高管团队成员看法,呈现出其对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的反应,使各种初始概念得以自然涌现。研究者从8个跨文化背景企业高管团队63名高管取样的所有数据中抽取了103个初始概念,开放式编码示例见表2。

132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从概念层次上分析不同范畴的内在联系,根据范畴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其重新归类,识别主范畴并提取核心范畴的过程[13]。本研究对开放式编码中103个初始概念进行比较、筛选、合并和分类,从中提取与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有关的核心概念,获得19个子范畴,根据子范畴内涵的发展变化将其归纳为4个核心范畴(见表3)。

133选择式编码

选择式编码是在系统分析已发现的概念类属后选择核心类属,并将其与其他类属相联系,揭示内在关系,形成能够连接其他类属并具有分析力的完整解释框架[14]。本研究经深入分析,将主轴式编码提取的概念范畴和高管团队成员对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的理解进行反复比较,构建了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阶段模型(见图1)。

图1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阶段模型

134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是指不能够获取额外数据使研究者进一步发展出某一新的范畴特征[15]。本研究随机抽取访谈对象的回答编码后从中未提取出新的研究范畴,因此停止采样过程,理论饱和度检验通过。

2跨文化背景下高管F队自反演化的量表开发与构思验证

21量表开发

量表开发旨在开发出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科学测量量表,使其能涵盖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理论边界。本研究量表题项主要有两个来源:①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跨文化管理、团队自反性和高管团队自反性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借鉴团队自反性和高管团队自反性的相关测量题项,结合跨文化管理因素,整理后形成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初始量表的测量题项;②汇总半结构化访谈和扎根理论研究材料,提取出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初始量表的测量题项。经上述渠道获取初始量表的测量题项后,聘请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一位教授和两位副教授对测量题项的概念内涵和语义表达进行反复修订,确保测量题项准确、简洁。经修订后,最终获得了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初始测量量表(见表4)。

22随机抽样

本研究分两阶段进行调查研究。第一阶段是在2015年7月至8月期间进行预试样本调研,预试样本为担任高管职务的国内著名高校的在职MBA和EMBA学员,及其所在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或含有外籍高管的高管团队,预试样本调研数据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的方式向在职MBA和EMBA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并请其将调查问卷转交给其他高管团队成员填写后统一回收。除去8份漏填或填错的调查问卷,预试样本调研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31%,涉及33家跨国公司高管团队或含有外籍高管的高管团队。本研究用组内一致性系数Rwg(J)、跨级相关系数ICC(1)和ICC(2)进行预试样本的团队聚合性分析,结果发现2家企业高管团队14份样本数据的Rwg(J)系数小于060,删除该2个团队的数据后再进行检验,剩余31个团队数据的Rwg(J)值均大于07,ICC(1)和ICC(2)的值分别大于经验值005和050,ICC(1)的F统计量均大于1,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该31个团队的个体数据可以聚合到团队层面。

为验证通过预试样本调研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获得的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构思维度,本研究从2015年10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研究,并扩大了问卷调查范围,涉及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地,调研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阶段的问卷调查仍面向跨国公司高管团队或含有外籍高管的高管团队,通过现场发放、电子邮件等方式累计发放调查问卷756份,回收672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6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20%,来自87家企业高管团队。经团队聚合性分析发现,5家企业高管团队41份样本数据的Rwg(J)系数小于060,删除该5个团队的数据后再进行检验,剩余82个团队数据的Rwg(J)值均大于07,ICC(1)和ICC(2)的值分别大于经验值005和050,ICC(1)的F统计量均大于1,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该82个团队的个体数据可以聚合到团队层面。

两阶段调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见表5。

23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用于找出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行降维处理。本研究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以获取因子载荷。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分成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4个因子维度,删除每个维度中与概念相关性较弱的题项后最终获得因子分析结果(见表6)。其中,形成阶段删除的题项是“商讨工作中出现情感上的不快时,跨文化高管团队倾向于不支持”,规范阶段删除的题项是“出现人际关系冲突时,跨文化高管团队能有效化解”,执行阶段删除的题项是“跨文化高管团队能就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决策”。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914,说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获得相关因子维度。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4个因子的初始特征值均大于1,解释方差分别为12573%、16801%、17375%、14263%,累计解释方差为61012%,各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6,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749、0.827、0.851、0.806。由此可见,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因子区分效度较好,信度较高。

24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用于测试因子与对应测度项间的关系是否符合预设的理论关系。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本研究利用第二阶段更大的样本数据,验证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的理论构思。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和表3中的主轴式编码分析情况,本研究提出了三个竞争性研究模型(见图2),通过比较假设模型与备择模型获取最优模型,实现验证目的。

本研究选择x2/df、RMSEA、GFI、CFI和NNFI 5个常用指标检验各竞争性研究模型的拟合情况,模型检验结果见表7。

根据表7,与其他模型相比,模型M3的总体拟合情况最好,表明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四阶段备择模型的代表性最好,故选择M3作为最终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见图3。

本研究进一步提取各因素平均方差AVE,以判断各测量题项对其所属因子维度的平均变异解释力,四阶段因素的AVE值均大于05,故量表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3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由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构成,其中形成阶段是跨文化高管团队形成团队自反意识并付诸实施的发展阶段,震荡阶段是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入激烈震荡的发展阶段,规范阶段是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入规范化运行的发展阶段,执行阶段是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入有序化执行的发展阶段。②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从形成阶段开始,经历震荡阶段和规范阶段,进入执行阶段,是一个依次出现、循序渐进的复杂演化过程。③在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中,高管团队成员的跨文化背景使团队沟通更容易产生各种认知冲突,促使高管团队成员形成团队自反意识,开展团队反思、计划、行动或调适等团队自反,推动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入不同发展阶段。④随着跨文化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入不同发展阶段,各阶段上的团队自反演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点。例如:在团队自反演化的形成阶段,跨文化背景使高管团队成员对同一问题产生许多不同意见,而在团队自反演化的震荡阶段,跨文化背景的作用更加明显,高管团队成员会因为观点或意见不统一产生激励辩驳,使集体决策过程僵持不下。

高管F队自反演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是高管团队自反性理论研究领域内的新方向,目前国内外鲜有学者对此加以研究。而结合高管团队成员的跨文化背景研究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是一项崭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进行清晰的界定和测量,借助于各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将跨文化背景下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划分为形成、震荡、规范和执行四个发展阶段,探究了跨文化背景在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弥补了学者们对于高管团队自反演化研究的不足,丰富了高管团队自反性理论,为分阶段深入研究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过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所获结论能够对跨国公司或含有外籍高管的高管团队进行团队自反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在各团队自反演化阶段内的跨文化高管团队进行集体决策。

参考文献:

[1]Li J, Xin K R, Tsui A, et al. Building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 Leadership Teams in China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99, 34(1): 52-61.

[2]荣鹏飞,葛玉辉. 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决策绩效评价的ELMAN神经网络模型研究[J]. 现代情报,2014,34(3):110-114.

[3]荣鹏飞,葛玉辉. 高管团队自反性:研究模型与案例分析[J]. 商业研究,2014(1):72-80.

[4]荣鹏飞. 高管团队自反演化、行为整合与科技型企业绩效[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38-143.

[5]荣鹏飞,葛玉辉. 科技型企业高管团队自反性演化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苹果公司案例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14(9):29-33.

[6]孙永波. 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 商业研究,2008(5):46-48.

[7]崔明哲,吴维库,金占明. 领导风格、民族文化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78-185.

[8]杜鹃. 跨文化高管团队的行为整合、学习模式与国际领导潜力[J]. 上海管理科学,2013,35(4):41-45.

[9]黄桂,付春光,关新华. 组织中领导沉默维度的建构与测量[J]. 管理世界,2015(7):122-129.

[10]白长虹,刘春华. 基于扎根理论的海尔、华为公司国际化战略案例相似性对比研究[J]. 科研管理,2014,35(3):99-107.

[11]贾旭东,谭新辉. 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 管理学报,2010,7(5):656-666.

[12]马凤岭,陈颉. 基于扎根理论的孵化器商业模式演进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5):130-136.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11

结构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探究原子、分子、晶体结构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中电子的运动规律,及原子和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1-3]。开设结构化学课程的目的是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有所了解,初步掌握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其他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

一、结构化学课程的特点

结构化学这门课程特点明显,如下:(1)综合程度高;(2)理论性强;(3)内容抽象。由于这一系列的特点,初学者在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常有听“天书”无从下手的感觉;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因此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将遇到的问题做一概括:

1.综合程度高。结构化学这门课程不是建立在经典力学体系下的课程,而是一门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课程[4]。因此在此门课程的学习开始,就要求学生们巩固好大一、大二所学的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课程以及其他学过的化学理论基础知识,并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量子力学体系。此外量子力学论还是近代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同学还要兼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只有综合掌握了物理和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后,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微观化学领域各个粒子的结构与性能的特征,学懂结构化学这门课程。由此可见,该课程不管是教还是学,两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2.理论性强。结构化学授课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本中含有大量的公式推导过程,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段的文字叙述求解过程。公式推导过程用到比较多的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知识。而高等数学方面向来是化学专业学生们的弱点,一步步的推导过程枯燥乏味,让学生感觉云里雾里般,进而忙于应付求解过程忽略了公式中各个变量的深层次含义。

3.内容抽象。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是结构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而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运动给同学们学的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字叙述无法直观表达,只能靠学生的凭空想象。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结构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授课经验,结合学生课后的反馈意见,对改革结构化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上学生的吸收率。

1.重视引导。结构化学是一门化学专业类的理论基础课,学生们看到教材上大段的文字叙述还有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往往还没有开始学习就对此门课程失去了兴趣。所以,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绪论课上给大家讲述一些结构化学发展史。首先便是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勇敢地打破了能量必须连续变化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以间断形式存在的能量,电磁场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间的能量,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用普朗克常数作为二者之间的比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完美地诠释了黑体辐射现象。其次在1905年,爱因斯坦意识到了量子化概念在微观领域的重要性,引进了光子的概念,从而解释了光电效应,开启了量子力学的新篇章。学生们在听故事的同时,会不知不觉地克服恐惧心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后顺着教学大纲的思路,引导大家用量子力学体系的思维去思考分析结构化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同学们处于愉快的气氛中,带着笑容下课。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结构化学在教学内容上涉及一些相对抽象的模型,如原子轨道形状、多原子分子的组合方式、配位化合物的配位形式、晶体的点阵结构等都涉及原子和分子的空间排布规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很难将结构化学中较为抽象的理论以直观的形式表现给同学们,大段大段的纯文字描述也使得学生感到晦涩难懂。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授课内容动态化、立体化[5],绝大多数的分子、晶体结构都可以用3D软件结合FLASH等做成可360°观看,任意缩放、平移、旋转的模型,同学们可任意角度观看,有利于巩固加深记忆。

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由于结构化学是一门理论基础学科,因此学生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学过即忘,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中所熟知或已学过的现象,通过类比的方法巩固加深记忆。比如,在讲晶体的宏观对称性时,联系大自然,启发学生思考:大自然虽然讲究对称美,但为什么很少有五边形和七边形的物体呢?由此引入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对称元素、对称操作的概念并对对称轴次加以证明,得出结论:晶体结构中的对称轴次只允许存在1、2、3、4、6这五种不存在5和7,这与大自然世界的对称美是相呼应的。而讲到离域键的共轭效应时,以碱性条件下酚酞会变成红色为例,结合学生高中所学知识让学生理解酚酞变色的根本原因,主要过程是酚酞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形成了离域键,产生了共轭效应,酚酞-碱性溶液体系能量下降,能级间隔变小,光谱偏移至可见光区,因此我们看到无色的酚酞变成了红色。通过这种由外至内、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转变对结构化学这门课程的印象,说明这门课程不是凭空想象漫无边际地研究我们用不到的东西,而是服务于实践,解释着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增加学习动力,真正做到课上讲过的东西当堂就吸收理解掌握。

4.弱化公式推导。结构化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理解掌握结论和推导过程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及这些符号在化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应用。结构化学中的公式推导过程用到的高等数学的课程知识比较多,包括微积分的多重积分求解,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求值等。而数学功底普遍是化学专业学生们的弱项,大部分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又都是在大一学习的可能已经被忘到了脑后,因此在讲述结构化学课本中的公式时应尽可能弱化公式推导过程,强化学生对整体大局和结论的理解,不再单独强调详细的求解过程。因此在讲到公式部分时,首先要明确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从本质上理解结构化学这门课程,引导学生们如何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所得结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再回到研究数学推导求解过程上。让学生抓住该课程的主线厘清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顺着大纲学下去,把握住主要的大方向,这样继续向后面章节学习就不会出现断层。反之如果从数学公式推导出发,进行烦琐的化简计算,就容易忽略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体,不知道这些纯数学求解过程是要干什么,得出的结果有什么意义,事倍功半。

5.科学的完善考核机制。考试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衡量教师授课成果和学生掌握课程情况的主要方法。现代大学是以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因此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应该用科学的、多元的方式去综合评价每个学生,拒绝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取代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转变学生们认为只要死记硬背课本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惯性思维。将最终成绩定为三部分之和,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10%)、习题作业(10%)和专业课小论文(10%)。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出分数,既能随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还能根据学生们的整体掌握情况随时调整课程安排。有利于增强师生课上的互动、改变课堂沉闷的授课氛围,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后的习题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地复习所学内容。专业小论文则偏重于考查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灵活的考试机制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变突击复习期末考试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平时开始做到课后即复习,查漏补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结构化学的教学目的。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结构化学课程改革的摸索,使用上述方法学生们学习结构化学课程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学生们爱听了,授课效率明显提高。

总之,结构化学是一门其中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较少,学习的知识内容相对抽象,老师和同学们在教与学的过程都感到较为困难的理论基础课。教师们应精心备课,认真设计教学内容,研究课程改革,由浅入深的教学,消除学生们对课程的恐惧心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过程,改变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独立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最后引入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断充实结构化学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多能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广,彭鹏,石晓明,周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结构化学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118-120.

[2]令狐文生,董华平.结构化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214-215.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12

一、港台地区荀子及其伦理思想研究概述

三十年来港台荀学研究一种意涵就是补孟子内圣学的不足,由于过去这三十多年来牟宗三派的新儒家学者在台湾“中国哲学界”里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而且建立了一种“道德形上学”的论述架构,有部分台湾的儒学研究者可能是针对该派主张“孟子为儒学正宗”之论而阐扬荀子的。

这一时期荀子研究者主要包括七类:其一是以牟宗三和陈大齐最先出和最重要,徐复观、韦政通、劳思光三人稍晚出也稍次要;其二是以牟宗三的弟子蔡仁厚、李涤生、周群振等比较突出,他们基本上都在发扬师说;其三是台大中文系的老师龙宇纯和政大中文系的老师熊公哲,他们的格调比较近于传统训诂之学;其四是借引二次大战后的“新西学”来讲论荀子义理的台大中文系老师张亨;其五是辈份较低的大学老师;其六是近十年来有著作输入台湾的一些大陆荀子研究者,如廖名春、马积高等;其七是少数有著作被翻译为中文的欧美学者,如柯雄文等。

在此就港台地区荀子研究者之间的异同略作分说。首先牟宗三所代表的研究者可称为“道学派”,倾向于把荀子纳入所谓“内圣外王”的道学框架中讨论,着重其“性恶”之辨;陈大齐所代表的研究者可称为“文学派”,倾向于把《荀子》当作一般思想文献来处理,着重其“礼义积学”之论。与牟氏同被认定为“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以及众多牟氏的弟子都属于“道学派”。与新儒家保持一定距离的韦政通、劳思光、张亨亦然。龙宇纯和熊公哲则属于“文学派”。其次,“道学派”在学术界的地位与“文学派”相互批评。再次,道学派”与“文学派”在荀子诠释上之同异点在于:两派皆同意荀子思想偏重于礼义这一面。两派之间最明显的分歧点就在如何看待荀子性恶说这点上。如果认为性恶就是指本质上的恶,那就是“道学派”;相反,如果认为荀子性恶只是指顺之而无节才恶,那就是“文学派”。又再次,“道学派”的荀子研究者行文讲话都带有训诲的意思或者求道的意味,这在“文学派”看来是不真实的,况且荀子本身就特别平实而有条理。

二、国内荀子伦理思想研究述评

1、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初始期

第一阶段从1977年到1986年。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学术界对荀子的思想归属重新澄清,而归于儒家。同时,一些学者突破文革前对荀子思想的认定形式,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想。关于伦理思想,一些学者在专著里已有涉及,朱伯崑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从“礼为行为的最高准择”、“论礼的起源和意义”、“性恶论”、“修养方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基本上把荀子人性论定性为性恶论;并总结说,“荀况人性论的根本错误,是不懂得人的社会性……不懂得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其结果向人的自然属性中寻找人生活的依据”[1],其实,荀子提出“群分说”,“礼以养情说”,“制民之产说”,确是看到物质对道德的促进作用,此段议论有失公允。对于道德修养论,评价是客观的,反映了荀子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这一阶段出版了四部著作。一部是“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注释的《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书以王先谦《荀子集解》为底本,吸收了前人及现代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对《荀子》三十二篇进行了校勘和注释。

另一部是夏甄陶的《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该书对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了全面阐发,基本上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作者的思想受历史的局限,因而有的结论又显得教条僵化。而且,对荀子的伦理思想也没有涉及。

第三部是胡玉衡、李育安的《荀况思想研究》,该书以论文的形式,把荀子的思想分十一个部分来探讨,尤其是该书对荀子的伦理思想第一次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荀况把伦理道德的问题与治国安邦的根本大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论述伦理道德时,他能跳出把礼仪道德只作为规范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狭隘小圈子”[2],同时,作者还深刻地分析了善恶、荣辱、君子小人三对伦理范畴以及荀子的道德修养论。最后,作者总结认为,荀况的伦理道德观是以治国安邦为最高目标,使道德的内容和标准达到更高的境界,道德教育与施行法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可以说,作者基本把握了荀子伦理思想的精神,紧密结合文本去解读而没有泛泛而谈。

第四部是向仍旦的《荀子通论》。对于伦理思想没有专门探讨,而是分散于一些章节中,关于人性论,作者在分析先秦诸家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谓人之性恶,是破孟子性善论的;所谓‘其善者伪也’是立自己的观点,阐明人的善良德行是后天人为之功的”[3]。可见,他所认为的荀子人性论在于强调人应当主观努力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是人性改造论,这就基本定性荀子说的人性是恶的,但作者第一次探讨了心在道德认识中的作用,认为“伪”是经过心的思虑的结果,这无疑是深刻的。同时,作者还探讨了“行”在德性形成中的意义,“但是,也必须看到荀子所说的‘行’是指个人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行为” [4l,这就突破了前人研究荀子知行观仅限于认识论的局限,而是把“行”放在更广阔的道德视域中去考察,赋予“行”以更深刻的道德内涵和更深远的道德前景。但他认为荀子“行”的目标和范围是应该划定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道德范畴之内的,这无疑是说荀子的“礼仪”是封建的道德范畴,从而打上了深深的阶级思维的烙印。

2、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发展期

第二阶段从1987年一1997年。这十年发表了近百篇研究荀子的文章。学界开始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研究荀子的思想,主要探讨了荀子的天人观、人性论、心性论;侧重于从文化学、伦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荀子。如惠吉星说:“荀子思想同殷周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荀子不仅对六经的传授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的思想也深受六经的影响。”[5]樊浩教授在其专著《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指出,“荀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伦理中礼的精神,成为宋明时期中国伦理精神大综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来源。”[6]并且通过与孟子的伦理思想比较指出:“荀子学说的使命表现为先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实际上标志着民族伦理精神生长的第一阶段的完成”[7],还系统精辟地论述了“礼的精神”、“性恶论”、“化性论”,为荀子伦理思想的研究建构了框架并指明了方向。

这一阶段主要出版了三部专著,一部是惠吉星的《荀子与中国文化》,该书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探讨荀子伦理思想,如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二部分“修身与教化”;第七章第四节“荀子与中国古代道德认识论”。关于“修身与教化”,作者认为,荀子从性恶论出发,不相信人的内在本性和道德自觉,因而十分重视礼仪法度的规范作用,治国的关键还是教化,而教化百姓应以正己修身为主。此段论述已经指明荀子德性理论与孟子的区别,孟子是强调心的道德自觉的,而荀子强调后天教化修身以成德,但作者没有指出为什么教化能成德,它的条件是什么,即作者忽视心在道德教化中的人文力作用。关于“荀子与中国古代认识论”,作者分析认为,荀子以道德主体作为认识主体,以伦理道德原则作为认识客体,将认识过程作为社会道德实践过程,把人格完善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这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具体展开论述。

第二部专著是王廷洽的《荀子答客问》。作者在第六章探讨了荀子的伦理道德。包括:伦理道德的作用;国君的职责;官员的道德;士、君子、圣人、小人的不同群体;有关孝、礼、仁、义、乐的问题。关于伦理道德的作用,作者归结为三个方面:治国安邦,养情化性,辅助法治。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涵盖了荀子礼学思想的全部内容,作者重点诠释了仁义礼乐,“此四者都是伦理道德的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对他人敬爱应该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就应该符合礼制。”[8]其实,在荀子的思想里面,仁为质,义为本,礼为用,互为表里,相互贯通。

第三部专著是孔繁的《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伦理思想主要是修养论,侧重于对文本的解释,其他方面鲜有论述。

3、荀子伦理思想研究的繁荣期

第三阶段从1998年—2007年。这一阶段是荀子研究的活跃和繁荣时期。近十年来,人们对荀子的社会思想、管理思想、生态思想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伦理学、人学、历史学、等多角度去解读荀子,侧重于荀子思想向现代文化的转生研究。关于天人观,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认为:“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9]。关于荀子哲学特质,路德斌教授认为:“荀学与孟学的关系是‘道’同而‘术’不同。”[10]伦理思想方面,对道德修养论、道德教育论以及荀子伦理思想与先秦诸家思想的比较也多有涉及,另外,还侧重于应用伦理方面的研究。关于道德修养论,王易论说,“荀子一方面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论;另一方面又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和道德修养论。” [11]这方面的文章还可参看《试论荀子的人生修养观》(贺莉:《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二期)。关于道德教化理论,有的学者认为,荀子是从他的人性论预设与群居和一社会性存在的内在矛盾出发,论证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在道德教化的价值指向和依靠对象上……拓展了教化的崭新途径。[12]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方尔加一直以为荀子是孔孟儒家的千古罪人,荀子将道德功利化,是非道德主义。[13]关于这方面的论点还可参看方尔加的著作《荀子新论》(方尔加:《荀子新论》,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在这段期间,老一辈哲学家著作有的又重版,同时还出版了专业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的专著,其中涉及荀子伦理思想的,在此不一一赘述。荀子的应用伦理思想,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主要有:家庭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

在这一时期主要产生了五部专著,基本上可定性为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这五部著作为:韩德民的《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年版);郭志坤的《旷世大儒——荀况》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马积高的《荀学源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储昭华的《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陆建华的《荀子礼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从哲学层面全面解析荀子礼学的内容、结构和体系。认为荀子礼学以礼的价值说明为思维的起点,以礼以解蔽的诸子批判为终点。论著在第四章提到荀子伦理思想——道德规范。著者认为,礼为德,而非普通之德,而是诸德之总德,礼是人际交往中必备的敬、孝、悌、慈、惠等诸德的总和,这样,礼落实于君道、臣道、父道、臣道、父道、子道、兄道、弟道、夫道、妻道中,就体现为公、忠、慈、孝等伦理道德。

三、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态势

目前学界已开始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模式,从多个角度去探讨荀子伦理思想,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虽然研究视角有所转换,研究方法有一定突破,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从近几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看,探讨问题的侧重点仍在天人观、人性论、认识论等几个方面,选题重复,而伦理学方面研究的成果更少,更没有形成体系,虽然有的学者从人学、历史学、生态学等角度去解读荀子的伦理思想,但探讨的问题仍在人性论等几个方面。最近几年的研究虽已偏向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教化,并且试图与西方的伦理思想进行比较,但如果把握不好,以西方的逻辑范畴、学术话语套用荀子的文本语言,解读荀子的文本思想,势必对荀子的伦理思想造成误解。

因而,在东西方德性伦理思想回归的大的氛围下,紧密结合荀子文本,借鉴港台的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出土的最新史料,用中国哲学、更多的是道德哲学的语言对荀子的德性伦理思想进行重新挖掘整理,以彰显荀子德性伦理思想的教化价值以及荀子伦理精神在构建中国伦理精神中的作用,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未来荀子伦理思想的研究学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第一,应紧密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深入发掘荀子伦理思想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重点侧重于家庭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等应用伦理方面的研究,这是其一;其二,应紧密结合西方伦理思想的资源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可以说,荀子的人性论、教化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说、卢梭、霍布斯的性恶论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思想家的人性论、修养论都有可比较处,通过比较以深化对荀子伦理思想的理解并彰现其理论价值;第三,应紧密结合先秦孔孟儒家心性德性伦理思想,去正确、客观分析荀子思想中的天、人、心、性、人性、情、欲、礼、义等规范和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荀子伦理思想的挖掘和整理,从而重新展现荀子伦理思想德知、规范、德性、德行、德治分而互动,道德他律与自律辩正统一的道德生态。

参考文献 :

[1]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106、116页。

[2]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51页。

[3][4]向仍旦:《荀子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2、66页。

[5]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6][7]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28页。

[8]王廷洽:《荀子答客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9]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淄博)2001年第2期。

[10]路德斌:《试论荀子哲学的特质及其对儒家道统之意义》,《孔子研究》(济南)2003年第2期。

高分子化学论文篇13

>>四川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四川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四川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