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用13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1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2

精彩辩词:

谢谢主席!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即时空距离和心的距离。众所周知,人是社会中的人,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进行交流与联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及通讯的日益发达,人类已由相对隔绝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手机的出现,为人与人的拉进又添了一种通讯管道。第一,手机集方便、快捷、高效于一身,使人们便于沟通。自古以来,书信飞鸿一直是人们借以联系的桥梁,信息传导十分缓慢不便,造成信息交流的滞后性。进入当今信息时代,人们被卷入激烈的竞争与压力中,整天奔波于工作无暇串门走亲访友,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通过书信来与亲友传达问候与祝福,更谈不上面对面倾诉心声了,这必然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如一句古语所言:“交则泰,不交则否”。而手机如精灵般闯进我们的生活,这些忧虑边迎韧而解了,弹指间便可与亲友取得联系。可谓千里姻缘手机牵!第二,手机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使人们的沟通加深了,办事容易了。我方并不排除其他交流方式的作用,也不认为它们是非此及彼的关系,它们都是现代社会立体多元化的通讯网络中的成员,是共赢的关系,互为补充的关系。而手机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扮演着不可置否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它,人们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怪乎人们都说:“地球变小了,成了地球村了。”因此,我方认为“手机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谢谢!

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辩论!

我方承认,也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手机确实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人们关系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来分析其中的主导作用。毫无疑问,手机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居于上风,即手机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的诞生和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包括通讯的便利及时空的“压缩”。有了它,你再也不必整天为远隔千里之外的亲友而担心,即使是在地球的另一端,也可在瞬间与他们取得联系。一位博士曾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注意一个‘信’字,要通过时间和各种身体语言来建立这个‘信’字。”“常回家看看,帮爸妈洗洗碗,捶捶背”固然是每个父母与儿女的期望,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而手机成为了我们彼此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互致问候与关心,这样,“信”非但没削减,相反更加强了。难道这些不是拉进距离吗?

——正方一辩:吴晋媛

谢谢主席!

感谢对方辩友为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辩论!但事实是真如对方所说吗?手机会挤压其他的交流方式减少面对面交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身处异地的人即使不用手机交流也会用书信等其他媒介进行交流。阻止他们见面的是时空上的距离不是手机啊!相反手机拉进了心灵上的距离,实在功不可没阿!对方同学说买手机后只靠打电话发短信而不再与朋友见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人是有惰性的啊!如果不是手机维系,说不准跟朋友的电话联系都没有呢!现在有事打打电话交流思想,难道他还能不感谢手机对你和你朋友关系的帮助吗?我方认为,手机交流和人面交流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矛盾关系,而是一个共赢的关系,互为补充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人的流动性极大的环境下,什么事都要面谈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手机利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征为交往提供了方便,必然拉进人的距离。我们说人际关系的距离,一是看他的血缘,另外一个是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像父子这种血缘关系是一定的。但是像我们朋友之间,不通过联系怎么拉近呢?对方辩友还说手机会导致信任问题,难道说面对面的交流没有虚假成份的存在吗?要增加信任,不是得首先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吗?手机正是提供这样一个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机会,使我们更加亲近。信任的基础就是要有交往啊!你都不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就马上信任,马上交心,这和平常人的交往经验是有冲突的。要信任,要深交,首先得有一个这样的机会,而今天我们完全忽略这个机会去谈交往,还有什么意义呢?

手机是无法传达感情、肢体语言,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不用表情、肢体语言就不能交流感情了吗?人之所以为高等动物是因为我们使用语言文字啊!据我所知动物使用的肢体语言是很丰富的,但他们传达的感情能跟人相比吗?谢谢!

——正方二辩:郭蕾

主席、评委,大家好!

在此我将重申我方观点“手机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接下来我将从距离和手机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我对对方辩友对我方“距离”的错误理解,深表遗憾。我方认为:距离,可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也可指人们情感上的距离。当距离作第一种理解时,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我想这对大家来说都是显而易见,并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实。作为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晶、现代信息社会的必需品,手机大大缩短了人们交流、联系的时间,结束了过去“鸿雁传书,鱼传尺素”,信息滞后的时代。这正是手机的方便、快捷,能在第一时间传达信息的功能使人们从时间上的距离缩短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地球村”,地球变小了,这虽不能说单单是手机的功劳,但手机在其中确是扮演了不可否认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另外,手机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离。在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妨让我们先从交流入手。大家都知道,结识一个朋友并不代表这个人一定会成为你的好朋友甚至知己,朋友到好朋友甚至到知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接触、交流和沟通。在认识的基础上,只有交流才能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得到升华,情感距离才能得以拉近。而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方便人们的联系,促进交流、沟通,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手机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的结论。说到这,对方辩友可能又要再次重复那个人们利用手机欺骗的例子了,但我们在此不禁要问了,难道在手机出现之前就没有欺骗这个现象了吗?这就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手机上,而在人的自身。而且我们还要看到,用手机进行欺骗的情况只属个别,而用手机联络感情、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才是主流现象。

我要阐述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就是手机。对方辩友说手机排挤了其他的交流方式,使人们的交流变得单一化,但我不的陈述一个事实。在春运期间,客流量年年攀升,但在春节期间手机短信量和通话量也在年年攀升,由此可见手机的使用并不妨碍人与人之间如面对面、书信等其他方式的交流,它只是对已有的多种交流方式的一种补充而不是代替。并且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在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手机为我们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人们的联系,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此时,我不禁想到宋代诗人陆游和唐婉的一个因信息交流不充分而导致的一个爱情悲剧,请允许我以一首词来结束我的陈辞:

“钗头凤,好悲剧,昔日佳偶缘难续,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到如今,有手机,无限话语传信息,手机联系,拉近距离,近,近,近!”

谢谢,大家!

——正方四辩:周蔚

谢谢主席,大家好:

疏远是指关系,、情感上有距离,不亲近。人的距离也就是情感距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否亲密的表现。

远古时代的交流非常简单,仅通过形体语言、支吾几句来互相传达要表达的意思。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之间用与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广泛。因特网、可视电话、手机、传真等等已经屡见不鲜了。有人认为这些工具尤其是手机加快了人的交流,也就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但我方观点是:手机疏远了人们的距离。理由如下:

第一,人的交流是多方面的,有语言交谈、肢体动作、眼神交流等等。而手机把交流仅局限与书面与单纯的语言交谈中,这种交流是不完整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坚固的情感必然如木桶效应中的木桶一样脆弱不堪。

第二,手机还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以及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人们关系的疏远。比如短信的群发,一天之内接受到数条相同的短信,相信你不会对这条短信甚至是发短信的人有什么好感。这样反而给人们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沟壑,疏远了人们的距离。

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手机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从上网、拍照到可视、3D游戏,使手机更趋于办公性和娱乐性,从而更减少了手机用于交流的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手机都只能起到疏远人的距离的作用。

小结陈词:

相信看过《手机》这部电影的同学不会对张国立和葛优拿着手机说谎的镜头陌生,他们利用手机这种便利的工具肆意妄为地圆着他们的可耻的谎言。这种情感上的欺骗还能说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吗?当有一天你猛然发现这种不真实的情感的虚伪是,还能说手机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吗?

手机的确快捷,你能在各个地方找到想找的人,可是如果当你不想被人找到或是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呢?人的交流是有动态与静态两方面的。手机的便利却造成了人们的困扰,还能说他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吗?

人的距离也就是情感距离,他与时空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手机的高效性正导致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交流的弊端,由于他本身的特性,造成了人们距离的疏远。

——反方一辩:陈慧

谢谢主席,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陈词,但这并不能改变手机疏远了人们距离的事实。

首先,正是因为手机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联络方式,才让人们放弃了更多直面交流的机会啊!从而让人们只注意到了互相联络的时效性而并非其亲密性。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多层面的,如果两个人每天只用手机交流而从未谋面,即使他们每天发几百条短信,煲几小时的电话粥,对方辩友难道就能手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了吗?

人们往往因为对手机的依赖而让手机占据了生活的大部空间,甚至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如果对方辩友仅仅因为手机的快捷高效就说手机拉近了我们的距离,那么请问:对方辩友的交友仅仅是考虑效率吗?对方辩友生活的目标就是每天用手机来交几个朋友吗?

我想对方辩友应该不会选择和手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吧?试想梁山伯与祝英台仅仅是用手机来细语缠绵,我们还会感动与震撼吗?最多是两个迷途与电网的失足青年罢了,只因对方辩友的一时疏忽,伟大的爱情就成为人们的笑柄了啊!那我们也只能说:梁割生气了,后果很严重!

其次,对方辩友忽略了在当今社会频发的欺诈行为中,手机不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吗?正是因为手机疏远了人们的距离,才让各种谎言横行一时,从而又更疏远了人们的距离啊!大家应该对《手机》这部电影还留有颇深的印象,如果你的手机中传出这样的回答:"恩...是...啊..."对方辩友难道还认为手机在拉近互相间的距离吗?

当巴政府抓获恐怖头目利比时,在他身边没有发现任何武器,而只有一部手机,难道对方辩友还自欺欺人的把众人痛斥的恐怖袭击事件当作是在努力的拉近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吗?那布什政府对9.11的回应不应是发动对伊战争而应是美味的蛋糕了啊!

鉴于时间考虑,以上只是我方的部分观点,手机疏远人们距离的事实不胜枚举.因此,对方辩友请不要在执迷不悟了啊!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手机会疏远人们距离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啊!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3

这是位于枥木县小山市的小型私立美术馆。业主要求为已故父亲田先生的收藏提供一个房间,同时还要做一个谁都能轻松来访的沙龙式咖啡厅。地块的位置紧挨着道路,周围绿色很少,交通更是混杂。因此,我想到用树林把这个地块打造成适合欣赏绘画的静谧场所。于是,选出六棵大树几乎以格子状排成三个列来进行种植,确保每棵树所受阳光均等,同时也确保将来它们能充分覆盖地块上空,就像以前的日本民宅中利用庭院树木形成良好的室内环境一样,地块北侧种上常绿树确保冬天遮挡北风,南侧种上落叶树达到夏天遮阳、冬天通透的效果,并在每个不同场所种上不同种类的树木,建筑就在树木间巧妙而立。最内侧的两列树木中间安排展厅,咖啡厅避免用门去分隔,而是用平面去弯曲、地面抬高的方式与展厅缓慢分区,为了避免建筑与树脂、树干和树根冲撞,立体测量所选树木的下端树枝并做电脑分析,同时也充分考虑遇强风时的摇晃程度后,决定了建筑的形状。建筑可以视为夹在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不同空间的重叠集合。那么在这里我们通过让建筑极力靠近树木,让树木作为连接到内墙、隔材料、防水材料、外墙的一层空间来发挥作用。这一层膜在不同的季节遮阳挡风、用蒸发效果控制加温、冷却、吸收二氧化碳和废气、呼出氧气和具有药理作用的芳香,温柔地环抱着建筑和生活在其中的人。

树木的形状反映在室内形态上,从而形成了柔和曲线的天花和墙体。它跟以往的除了绘画排队一切元素的白色箱型展示空间不同,客人在室内也能感受到树木的存在,尤其是入口上方的树叶离入口很近,平均天花高度低到1.7m,人进来时稍微屈身低头,通过这个行为让客人先卸下自身的社会地位或虚张声势的外表等武装,返回原来的自己后再欣赏绘画。咖啡厅内还有些区域因天花太低无法伸直站立,该区域特意由墙壁和天花形成了长椅区,引导人民仿佛身处树荫底下坐下来休息。另外还有可作长椅或桌子来使用的窗台、墙上扣洞做出的书架等,都是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身体与建筑的密切联系这一主题,这也是自“house SH”项目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并关注的主题。我们期待通过建筑靠近树木。人靠近建筑的行为,在大自然和人类、建筑之间生成更浓密而亲密的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4

距离是什么呢?也许人们在反复琢磨这个问题!人们总以为身体与身体之间的距离才是真正的距离,他们以为与亲人分开就会产生距离,感情就会慢慢消失。其实不是这样的,身体距离得遥远并不代表心的遥远!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5

空间。

关键字:人际距离个人空间耐受度

研究目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诗句告诉我们人对距离的感知和真实的物理距离并不成正比。当陌生人离我们有0.5m的距离时,有时我们会感到不安,有时我们却能很好的适应。当朋友离我们0.5m时,有时我们感到亲密,有时感到疏远。

那么,当人际距离一定的时候,是什么客观环境左右了我们的感受呢?是速度,是密度,还是其他的因素••••••本文旨在发掘某些可能的因素,并对其的影响规律进行浅显的探讨。

研究现状:

一. 人类学家霍尔的研究

霍尔以美国西北部中产阶级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1959,1966):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

密切距离(intimate distance): 0-0.45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0.45m-1.20m,是亲近朋友或者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m-3.60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m-7.60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参与这样一些较拘谨场合的距离。

反思:霍尔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平均状态下或者说是一般状态下,不同性质的交往活动对应的合适距离。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人对距离的感知是不同的,因而这个合适的距离也会变化。

二. 个人空间

心理学家Sommer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1959年)。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这一气泡跟随人体的移动而移动,根据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和干预会引起个人的焦虑。

反思:当有人侵犯这一空间时,被侵犯者不一定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侵犯者的角色决定)。

研究计划

假设:1.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环境拥挤程度有关:越拥挤人对近距离越不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越小;越宽松对近距离越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越大。

2.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是否有屏障有关:有屏障时对近距离较不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较大;无屏障时对近距离较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较小。

3.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方位角度有关:当客观的人际距离没有办法变大时,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方位角度来增强距离感。

论证:假设1 自然观察,统计分析 分析 结论

假设2 自然观察,实验设计与实施 分析 结论

假设3 自然观察 分析 结论计划实施过程及其结论

探究因素1:环境拥挤程度――假设1

观察地点:西十二教室 观察时间:2010/12/2715:20――17:00

图片1:西十二某两间教室,拥挤程度最小,分别只有两个人和四个人。

图片2:西十二某两间教室,拥挤程度其次,人数较多且人均匀分布。

图片3:西十二某间教室,拥挤程度最高,人数最多且人几乎均匀分布。

分析:拥挤程度最小的教室――接受的陌生人之间的人际距离最大――适应的个人空间大。

拥挤程度中等的教室――接受的陌生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其次――适应的个人空间较大。

拥挤程度最高的教室――接受的陌生人之间的人际距离最小――适应的个人空间小。

宽阔的广场上,即便是熟悉的人也会比平时离得稍微远一点。而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不熟悉的人也常常离得非常近,但是人并没有觉得很不适。

结论: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环境拥挤程度有关:越拥挤人对近距离越不敏感,适应

的个人空间越小;越宽松对近距离越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越大。

假设1成立。

探究因素2:是否有屏障――假设2

实验地点:西十二教室外实验时间:2010/12/30 19:35

实验方法和结果:同学A(实验目标,深橙色)在窗台的一侧,当实验协助者(浅橙色)靠近A,但是隔着一段墙体时(如图21),A没有任何反应。

当实验协助者在同一窗台的另一端,和A中间没有隔墙体,大部分人会下意识的收拾一下东西,挪动一下身体,一部分人会离开。

观察地点:西十二教学楼露天庭院 观察时间:2010/12/2718:00――19:00

结论: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是否有屏障有关:有屏障时对近距离较不敏感,适应的

个人空间较大;无屏障时对近距离较敏感,适应的个人空间较小。

探究因素3:方位角度――假设3

观察地点:西十二观察时间:2010/12/2815:30――17:00

通过观察,当人无法拉开客观的人际距离时,会侧身转移一个角度。在对话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典型的距离和方位角度。两个个体在公共场所中站立对话时,方位角度通常为下面的三种之一:面对面,并排,成一定角度的面面对面。而对于陌生人来讲,总是倾向于避免面对面。

在图7中,两个陌生人虽然距离很近,但是转了一定的角度。这样增强了距离感。

在图8中,熟人之间交谈面对面,陌生人之间则避免对望。在图1中,同一排的两个同学中间至少会空3个座位(陌生人),但是却没有出现前后两位同学空一行的情况。为什么呢?这是由两个人的方位角度所决定的。前后两个人基本不会出现视线相对的情况,而左右两个人却很有可能发生。

在图9中,AB相互认识,BC是陌生人。从照片上来看,AB之间的人际距离似乎比BC之间的人际距离还要大一些。但AB相互转成一个合适的角度,减小了距离感。而BC选择了相互背对,增强了距离感。

结论: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与方位角度有关:当客观的人际距离没有办法变大时,人

会选择不同的方位角度来增强距离感。

结语:

人对人际距离的感知和人觉得合适的个人空间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当客观的距离一定时,受那一特定环境里的拥挤程度,有无屏障等影响,人对距离会有不同的感知,个人空间的大小范围也会受到影响。

以上研究在设计中的运用:

1. 光谷步行街座椅的布置

两个座椅之间用假树进行分隔,增加了人们对于人际距离的耐受度,一定程度保证了人们对于私密性的要求。

座椅背向布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视线不会交汇,所谓“眼不见为净”。虽然此时人们的人际距离很近,但是合适的角度增大了人们对于人际距离的耐受度。

2.西十二教学楼晨读,等待空间的设计

教学楼除了是同学们上课自习的地方,有时也会在此等候同学,晨读。设计好这一系列的灰空间对于保证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十分重要。

在西十二教学楼中,利用窗台做等待空间(图13),窗间墙成为自然的隔断,适当的增大了人们对于人际距离的耐受度。走廊的栏杆合适的向外凸出了一定距离,避开了走廊中来来往往的人群,柱子和矮墙将栏杆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单元,成为同学们最爱停留的空间之一(图12)。转角处小空间,开了一个窄窄的口(图14),让同学们在晨读的时候能面向室外,尽量避免与过往人群对视。

参考文献:

《环境心理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林玉莲 胡正凡编著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6

4、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5、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

6、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7、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可以战胜距离的。

8、礼仪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

9、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

10、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是可以战胜距离的。

11、礼仪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与愚人保持距离的一种策略。

12、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

13、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14、如果心是近的,遥远的路也会是短的。

15、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16、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17、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18、一条看不见的线就分割出永远不能跨越的距离,一边是昨天,一边是今天。

19、所谓长大成人,就是不断聚了散,散了又聚。为了让彼此不会受伤害而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20、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21、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22、与声色犬马零距离难免失足,同清正廉洁相坚守方可成材。

23、是不是两条平行线相交以后就会是渐行渐远?似水流年,与你相遇,与你共同演绎一段爱恨情愁,已是最美的奇迹你与别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而在我身边却只是沉默,是我们熟悉的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还是我们之间无法消除的距离

24、如果你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么就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吧。

25、你如果问我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的告诉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爱的距离。爱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你就站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不知道,或者我假装不知道你爱我。

26、人生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27、那些旧时光已远去却又再相遇埋藏的回忆还剩下微笑的距离我只记得十年前你过分美丽我坐在楼顶,身边是你

28、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世间最遥远之距离,不过相隔时空却不得相见。唯愿时光留驻,让一切美好之物都停留在青春的年华。任凭沧海桑田,只愿另一颗心的思念,化作点点繁星,借着月光飘荡我心。纵然今世如隔世,唯星永恒。

29、互相尊重是第一种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30、很多年后,我已能流利地说粤语,在朋友的车上,从电台听到这似曾相识的旋律,才知道是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那一瞬,低头静听中,漫漫时光被浓缩成了一首歌的距离,可蓦然抬头时,只见维多利亚港湾的迷离灯火。原来已隔世。只有,偏偏喜欢你的歌声一如当年。

31、能不能请你停下脚步,往后望一眼。我不希望与你最后的距离,是你的背影。

32、世上最凄美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我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我们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可是上帝保佑我们让我们重新相爱,而你却离我而去。

3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在恒量人遇人之间的距离。

34、是谁说的,在一起,就好,无论以什么方式。那么,以明明在对话却永远相隔海天的距离呢。这样也好吗?我试图过,试图不断的行走去接受新鲜,把旧的你挤出的我大脑,可是,直到,新鲜的也做旧,你还是死死磕在我大脑的沟回里。

35、放风筝的感觉,就好象对着一个很遥远的对象,远远的看着它,虽然距离很远,但是心里总是不至于绝望,因为你知道,你手上握着这跟线,就像是一种不断的缘分,牵引着彼此,在茫茫人海中牵连着你我

36、生命里有些人,有些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有不可逾越的距离。

37、思念让爱情变的更加美丽,距离让爱情变得更加陌生。

38、我朋友说你家离绵阳太远,可是我一点也不怕距离遥远。距离远又怎样,爱情是可以一起坐火车的。如果我看过你看过的风景,走过你走过的路,会不会离你近一点。我想去你从小生活的地方,想知道你的所有热爱,想要融入你的生活。我希望多年以后,你的左手边靠心脏的位置会属于我。

39、恨与爱之间的距离,为什么总是那么令人难以衡量。

40、以前听人说,距离产生美;后来才发现,距离不仅可以产生美,还可以产生更远的距离。

41、路的距离不代表心的距离,少有电话不代表少有牵挂,不常见面更不代表没有思念,再忙碌的岁月也要珍惜这份关怀。我从不喜欢让别人看见我的眼泪,我宁可让别人觉得我快乐的没心没肺,也不愿让自己看起来委屈可怜。

42、我喜欢并习惯了对变化的东西保持着距离,这样才会知道什么是最不会被时间抛弃的准则。比如爱一个人,充满变数,我于是后退一步,静静的看着,直到看见真诚的感情。

43、很多人希望自己成功,想选择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其实只要是路,就已经被人走过了,我们要做的,是应该在别人走过的路上,比别人走得更久,比别人走得更远,走得更久就能够走出别人没有走出的距离,走得更远就能够看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风景。

44、因为明白自己的潜质,再怎么装扮也和“锦上添花”有些距离,所以我的衣服都是用来御寒和遮丑的,我的人生就是个“基本款”的人生

45、心与心的距离,可以很近,也可以很远。迷惑时,不妨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对爱的需求。细心,可以让爱情长长久久;贴心,可以让爱情甜甜蜜蜜;用心,可以让爱情历久弥新;交心,可以让爱情温暖光亮;真心,可以让爱情喜悦充实;慈悲心,可以让爱情增加厚度。爱,有心最重要。

46、有一个人,远近不是距离,举手投足皆波澜,咫尺天涯常相忆。在你心底某个角落,会时常被这个名字牵动,有时如江河汹涌,有时似涧溪淙淙。他让你拥有曼妙的回忆。

47、天空的星星,彼此好像离的那么近,那么近,近的周围的光晕会慢慢的融合在一起,连和的两个光点好像也要悄悄融合。但是实际上它们离的很远很远,彼此之间是好几光年的距离。若是两颗星上都有居民,当他们眺望那个遥远的星的时候,他们以为看到了它发出的光,却不知道看到的是几年前的它。

48、你在那个最绚烂的舞台光华交汇歌舞升平绝世华丽而我在最普通的街头行色匆匆人头涌动两点之间的距离仅仅是思念别无其它仿佛触手可及却遥不可及我想你。

49、距离太远的朋友容易分离,距离太近的朋友容易碰撞。

50、思念是一个人的事,它无关两个人的情爱,思念是一个人的事,它无关距离时间空间。思念是一个人的事,它无关过去现在将来。思念是一种病,是我无法治愈的顽疾。究竟我的过去,我的流年,我的生命中会有多少人,会有多少事,总是能长流在岁月的洪荒中。

51、我会这样,一直站在你身后,离你一个转身的距离。因为,害怕在自己的方向里,看不到你的微笑。

52、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大,企业与用户的距离无限小。

53、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54、她以为自己只是离开了一个转身的距离,没想到却是一片恣肆的海。

55、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三个脚掌的长度,然后下蹲,脚尖平行向前,勿外撇。两膝向外撑,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胯向前内收,臀部勿突出。这样能使裆成圆弧形,俗称圆裆。

56、有时候,选择与某人保持距离,不是因为不在乎,而是因为清楚的知道,他不属于你。

57、我们有时会错误地以为,得不到的,才是珍贵的,已经拥有的,都是廉价的。得不到的,因为缺少深入的了解,它只是一种美好的假象,展示给我们一个绚丽的外表。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距离它近了,知道了它的真相,你才发现,它和我们拥有的,竟是那么的相似。别把眼光停留在想象中,你拥有的都是你的幸福。

58、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59、再浪漫的风,也无法将飘零的花瓣吹成花蕾。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永远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60、万有引力、电的相互作用和磁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但也许存在另一些相互作用力,他们的距离如此之小,以至无法观察。

61、相爱的人千万不要让她擦肩而过,否则爱情会因为距离而成为一种传说。

62、我是人间你便是我的四月天我是漂泊的船你便是我的帆然我是启程处你却是终点我们之间的距离被称作:永远

63、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活着是生与死的距离,梦与爱的缠绵,悲与痛的纠葛。

64、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

65、你一次次的伤害爱你的人,他们会慢慢的和你有距离,直到离开你,最后你身边没有朋友,有的只是那些觉得你对他们有价值的人。

66、女人因为有缺点才可爱。百分百完美的女人并不招人喜欢,因为距离生活太遥远。

67、做连锁经营业务,一定要做一套傻瓜版的营销手册与管理手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远距离的管理。

68、你觉得时光很长很缓慢,他们永远是年轻的。你笃定衰老是瞬间的事,白发全是一夜间长出来的。你相信一回头,他们还会在那里看着你。你从未发觉每次见面,你们之间的距离又拉远了一些——会有一日远到他们跟你挥手告别,你都听不见。人生的每一刻都在缓慢告别,跟他们,跟自己。

69、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70、生活的残酷之处在于,看上去两三步的距离,也许一辈子都走不完。而生活的迷人之处恰巧反过来: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距离,却能给你一种看上去两三步就能到达的错觉。

71、以木槿花瓣,在雪地上砌你的名字,忆念是遥远忆念是病蜗牛的触角,忐忑地探向不可知的距离外的距离。

72、爱情中最伤感的时刻却是后期的冷淡,一个曾经爱过你的人,忽然离你很远,咫尺之隔,却是天涯——-最凄绝的距离不如,你送我一场春雨

73、到月亮上去不算太远;我们要走的最大距离还是在我们之间。

74、啤酒,我是来疗伤的,那我晚上跟你回家,近距离接触了解一下,

75、性欲随着**的接近而增长,而爱情则在索爱的对象不在眼前时愈益强烈,为了保持爱情需要分离,需要一定的距离。

76、我和你的距离,不过也是一层玻璃,打碎就好。

77、你在最美丽的时刻遇见了那个最优秀的男子,但是上帝没有让你们彼此相遇。他在那个最绚烂的舞台,光华交汇,歌舞升平,绝世华丽;而你在最普通的街头,行色匆匆,人头涌动。两点之间的距离仅仅是思念,别无其他,仿佛触手可及,却遥不可及。

78、曾经为果实的掉落而让我心惊。树梢到地面是一段相当的距离。树身把果子以丢落的手势抛向泥土,那是一段贬谪的过程,泥上枯干的叶铺成迎接的毯,掉落的刹那,果子以最大的冲力向地面撞个满怀,叶便蜷缩地呐喊起来,回音翳入亘古苍茫的穹苍。

79、距离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对方把你想念还是忘记。即使那个人常说,距离产生美。

80、有时,美的本身就是一种距离感。它需要成全,而不是占有。

81、“谢谢。”这两个字,既不失礼貌,又制造了适当的距离感

82、最终你还是默默的走出了我的世界,我有多么的不舍与无奈。我以为只要是两个相爱的人,无论贫穷与困难,无论距离与时间,只要相爱,只要信任,只要依赖。就一定会坚信的走在一起。也许是我太天真,太单纯,太简单。我们没有在一起。就连小小的告别都没有。相互不联系,也许已经说明了一切。谢谢你,给过我的那些快乐,逗我开心,耐心的安慰,任我欺负,也许不会再有人那样对我了。

83、但愿有一天你会记起,我曾默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只是完满少了一笔,距离多了一隅。

84、如果很喜欢很喜欢一个人,那么,保持一个朋友的距离就够了,这样可以一辈子。千万不要奢望靠近,人一旦有了贪欲,就注定要失去。

85、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二十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86、那最痛的距离,是你不在身边,却在我的心里。

87、谈书墨淡淡地开口:“赵水光,你曾说过不相信时间的距离,我大你九岁,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所有的快乐我与你分享,所有的苦痛我比你先尝。岁时我帮你买好按摩椅,岁时我教你怎么洗假牙,岁时我帮你挑拐杖。这所有的一切我都先经历过,所以对于未知的未来你都无需害怕,我会牵你一起走下去。我都站你前面帮你先做好,这又有什么不好的?”

88、我们不联系,好久了。当初不该与你那么近,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没办法适应与你突然的距离。曾经不该与你那么好,以至于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也会如此不好。虽然你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可我还是想知道你的一切。不联系不代表不思念,现在的你,过得好吗?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也曾想起我?

89、富人总是尽量地把一切东西变成资本,穷人总是把有限的东西变成负债,两者的距离当然越拉越大了。没有自信就不可能从容。

90、我们的距离像天海蓝,看似很近,却遥不可及。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7

由此可见,课堂内的拘谨区刚好处在部分学生的亲密距离内,教师闯入了部分学生的私密空间,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被压迫感,表现拘谨也就不足为怪了。活跃区处在学生的个人距离与社交距离内,在这个区域内,师生不仅仅有言语的交流,还有目光、表情、肢体等交流,氛围轻松友好,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教师流露的情感温度,不仅心理没有压力,相反有一种亲近感。松散区处于学生的公众距离,也是教师所能触及的边缘地带,学生能体会到的沟通渠道往往只是语言,有时学生可以封闭自己,所以这个区域内的学生表现松散,甚至有思想开小差的。

二、 如何突破课堂上距离的局限

课堂上的拘谨区、活跃区、松散区是由教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客观形成的。那么如何突破距离的局限,使拘谨区的学生不再拘谨,松散区的学生不再松散,使活跃区的学生保持活跃呢?

1.拘谨区:少打扰,多关注

兰格威尔德在《儿童生活的隐秘世界》一书中说,“儿童应有一个独立、安全、隐秘的世界,哪怕成人只是探探头,他们也是入侵者。”这不仅让我想起在美术课上看到的情景:学生在自主创作,老师走近学生驻足察看创作情况,多数学生会有意识地捂住自己的作业,甚者会对老师说:“老师,您这样看着,我都不敢画了,您别看了,等我画完了给您看!”显然,老师的察看远远超出了“探探头”这一动作本身,他的“入侵”使学生没有了安全感,甚至干扰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及行为,使学生不能大胆、自由地进行创作。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离开学生的亲密距离,在稍远处观望学生的学习行为,把轻松、自由还给学生,使学生没有被压迫感。

2.松散区:保持高强度的对话

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而在课堂上,松散区内的学生往往游离于对话的边缘。鉴于此,教学时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巧设学习情境,“把课堂环境设计成活动性、合作性学习的场所”,使之充满对话的魅力,引发学生想要对话的冲动。同时应多关注、多引导松散区内的学生,使他们也和活跃区内的学生一样能动地参与到师与生,生与生,生与知识、与自我的对话中来,学习状态也由松散变为活跃。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8

距离有时间的、空间的,也有心理的。

时间的距离,可以滋生思念,也能够滋生怨恨。能让人感到温情时,再远也没有距离;而让人感到厌恶时,再近也令人讨厌。有时,零距离时,往往感受不到美丽与幸福;离你最远的,反而觉得最近,时时牵挂。

空间的距离,冥王星离太阳太远,59亿公里,温度低至200°左右,无生命可言。水星离太阳太近,约5000万公里,温度高达400℃左右,亦无生命可言。地球离太阳约1.5亿公里,不远不近,温度宜人,充满生机。人际,远了,容易淡忘;近了,生出摩擦;适中,产生美丽。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远了,觉得孤独和寒冷,感到隔膜与障碍;太近了,感到刺人,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人与人太近,准出矛盾。远观则清,近观则浊,距离并不是无情,而是空间的转换,有天涯若比邻,就有咫尺成天涯。

心理的距离。“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要喊?”“因为,两个人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为让对方听得见,就必须喊起来。在喊的同时人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更远就要更大声地喊……”有缘天涯咫尺,无缘咫尺天涯。朋友之间要保持一段距离,过于亲近,有时会被刺伤,过于疏远,叉感受不到友情的温暖,只有把握好相处的距离,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相隔千里,不是生死相离,也不是天各一方,而是就在身边,却不知道珍惜!关键是懂得:懂得喝酒的人,找到感觉;懂得知足的人,找到快乐;懂得放下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懂得珍惜的人,找到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9

二是个人距离

这种距离较少直接身体接触。处于45—75厘米之间,适合在较为熟悉的人们之间,可以亲切的握手、交谈;或者向他人挑衅也在这个距离中进行。处于75~120厘米之间,这是双方手腕伸直,可以互触手指的距离,也是个人身体可以支配的势力圈。

三是社交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10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接近时所具有的距离。这时语言的作用很小。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米)这是伸手能够触及到对方的距离。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同伴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拥挤的电车中人与人之间不即不离的距离。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米)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男人的妻子处于这种位置是自然的,而其他女生处在这个距离内,则易产生误解。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到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保持这种距离,使人具有一种高雅、庄严的气质。6.社会距离─远离型(2.10~3.60米)这是为便于工作保持的距离,工作时既可以不受他人影响,又不给别人增添麻烦。夫妻在家时,保持这种距离,可以互不干扰。7.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离,说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许多问题或思想待解决与交流。8.公众距离─远离型(7.5米以上)这是讲演时采用的一种距离,彼此互不相扰。如能将以上8种距离铭记在心,就能准确、顺利地判断出你与对方所处的关系与密切程度。心擎网..人际关系你搞定了吗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11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中国人把自我看着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参与者,因而他们相互依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重心倾向归因。英美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萨姆瓦,1988,10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甚至邻里及村舍都视为集体,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重心倾向是群体主义,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显示出明显的交往层次。

由于心理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西方人喜欢更大的空间及领属,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东西方人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与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文化心理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

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相关。(顾家祖,2002)“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经过大量观察后,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场合)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左右。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谈话距离)。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4英尺为一般场合,10英尺为正规场合)。公共距离一般在12英尺以上。”从以上看来距离愈远亲密程度愈小。不过两个同性或异性之间谈话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由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所以空间距离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就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观念不同,对于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故而,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人们交谈时相互间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 generally like a lot of physical space in their organization lives. Many American clichés point to this: "give me some space," "Get out of my face," "Back off." This translates into a typical distance of about three feet when addressing others in business situations. Very little touching takes place. When it does occur, it is usually somewhat conspicuous and a source of sensitivity. Handshakes last only a second or so. If two passengers remain after a crowded elevator has emptied, they immediately take dance-like steps to their respective corners. In many cultures,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distance is much closer than it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customary i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for business associates to embrace each other, to kiss each other lightly on the cheek, and to put only one foot or so between them in a business discussion. Indeed, a distance of about a foot between business associates is customary in many cultures.可见,空间交际是一种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

(1)心理距离与文化交际

由于英汉民族的心理距离不同,反应在习惯上就不同。美国人比较活跃,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尽情地玩乐,好像一刻不停;但东方人则喜欢静坐、闭门思过,让西方人感到“无所事事”。这完全反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杨自俭,2000)曾提到:“Thank you”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汉语中的“谢谢”一般只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间不太用谢字,家庭成员之间根本不用。英美人却认为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方便都应该说“谢谢”,甚至包括自己家人。从英汉语用词及客套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里人际心理距离的差异。

(2)体距与文化交际

霍尔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既研究人际间利用距离进行交际。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亦很广泛。伯特威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70年说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人们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refer to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来自美国文化的甲与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乙可能对人体距离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当乙与认识不久的甲交谈靠得很近的时,甲感到很反感,而乙则感到迷惑不解。这就是距离产生的文化差异。当然,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的相互间距离是潜意识形成的,带有各自文化特征。中国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而且同性谈话人比异性谈话人靠得更紧。中国人比美国人体距近,所以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靠拢过近以至可以感到对方的呼吸。这使英语国家的人产生误解和反感;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一对男女的身体靠近到什么程度,是表明两人关系的指针,因此空间距离也能说明亲密关系。英语国家的人并肩同行时,一般都至少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人异性同行会也往往保持一定距离,可是中国人同性同行时,会肘肩相碰。遇到这种情况英语国家的人就要道歉,否则一方就会感到受到了冲撞;而中国人无需此举。由此看来,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比集体主义的文化要求更多的空间。

(3)空间领属观念与交际

各种文化的成员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意识,对侵入自己空间的人会做出某种反应。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属范围,无论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还是涉及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属范围。

在美国,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英国讲究办公桌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触动其领地的物品;而中国人办公常常是两个办公桌相对。

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英美人的临时场所也不可随便侵犯。中国人吃饭,大家一桌,热闹非凡;而英美人宁可等待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4)空间态度、空间排序与文化交际

人们对空间的态度,涉及到时空概念及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成一条线,某个规定的时刻是这条线上的点,两点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段时间(顾家祖P35)。时间性强的人常常遵守准时习惯。西方人不喜欢迟到,迟到总要道歉并加以解释;而中国人很少有道歉的习惯。

英语国家排列位置讲究女士优先,利用空间距离表示对女士的照顾和尊重,而中国没有这一习俗。中国人排列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物和领导人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或者都依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另外,座次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人际地位和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正规场合,座次的选择都可显示出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利用座次空间进行交际,显示出主次、礼貌,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座次排序的意见分歧有时会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5)拥挤空间程度与文化习俗

拥挤是人们对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自我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的一种感受。对于来中国的老外来讲,处于众多的人海之中感到要被挤扁了。而对刚到英语国家的中国人来讲,他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大城市,然而空旷、人少,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被隔离的孤独感。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朋好友在公共场所喜欢挤坐在一起,亲密热闹。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在同一空间的人相互发生矛盾时,英语国家的人有权提出维护空间环境和自己习惯的要求;在公共场所受到干扰的中国人却习惯于采用自我回避的方法寻求安静的空间。

总之,虽然东西方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表达形式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交际目的。只是这种空间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导致了各自文化上闪现出不同的光芒并被具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各自赏析与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萨姆瓦,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12

一、文化心理距离

人的文化心理及行为是一种行为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当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成为社会中普遍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它才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为寒暄方式、待人接物中的心理距离、身体接触距离、领属观念以及与时空有关的态度、观念及感受。

二、文化心理距离与人的关系

由于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东西方人们表现出的亲和关系在文化上就有差异。以下为其所反映的几个方面。

1.个体观与集体观。英美人一般重个体,中国人重集体,这就形成了中西文化交际上的差异。“美国人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人、与整个世界分离的独立整体”(萨姆瓦,1988:98跨文化传通)。英美人重视个体价值,认为人类是构成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他们讲究个体主义,保持自我主体地位。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其他人分开,包括家人。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尊重的是“儒家的道”,儒家思想的精髓是“家制”思想。于是形成了横向大家族结构。中国从古到今“同族”思想相当强烈。儒家的群体原则与其它主张观念相结合,取得了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使中国文化观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特征。中国人把自己和“自家人”视为一体。这表示了中国人的亲切及亲和。说明中国人重视群体关系,群体距离近。这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界限说明中国人的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比起英美人要小。

2.安全归属。英美国家主要靠工商业和航海业生存。他们为了利益而交往,人们为了竞争相互算计,于是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防范与利用。他们认为人是不可依附与依靠的。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与心态,表现在心理空间上便是在相互交往中下意识地拉开体距,互相排斥,表现出了独立与个性。所以他们的安全感是建立在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上,这样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然而,中国人向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讲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儒家认为社会由家庭组成,家里有父母、子女,相互之间产生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家庭伦理扩大为社会中的君臣政治等级关系。仁强调在保持社会等级的基础上,人们要发自内心的爱人,不受外力强迫。因而,中国人是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中国人把自我看着是宇宙、自然、社会的参与者,因而他们相互依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重心倾向归因。英美人注重自我,讲究人人平等。人际交往中“不分高低,交往要在假定平等的情况下进行”(萨姆瓦,1988,102);中国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甚至邻里及村舍都视为集体,强调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的文化。重心倾向是群体主义,交际中常常贬低自我,抬高对方以示礼貌,显示出明显的交往层次。

由于心理距离不同,因而产生了西方人喜欢更大的空间及领属,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东西方人对文化空间的态度与感受也不相同。

三、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文化心理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

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相关。(顾家祖,2002)“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经过大量观察后,把交际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场合)距离。西方人划分亲密距离大约从接触到18英寸左右。个人距离约从18英寸到4英尺(一般谈话距离)。社交距离约从4英尺到10英尺。(4英尺为一般场合,10英尺为正规场合)。公共距离一般在12英尺以上。”从以上看来距离愈远亲密程度愈小。不过两个同性或异性之间谈话的距离是有差异的。

人际交往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处理各不相同,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及程序。由于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不同,所以空间距离所引起的联想和感受就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因其所持文化观念不同,对于同一非语言交际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故而,霍尔认为空间的变化会对交际发生影响,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语言的作用。人们交谈时相互间距离及其变化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杨俊峰:1999,p95)提到:

americans generally like a lot of physical space in their organization lives. many american clichés point to this: "give me some space," "get out of my face," "back off." this translates into a typical distance of about three feet when addressing others in business situations. very little touching takes place. when it does occur, it is usually somewhat conspicuous and a source of sensitivity. handshakes last only a second or so. if two passengers remain after a crowded elevator has emptied, they immediately take dance-like steps to their respective corners. in many cultures, the social and business distance is much closer than it 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customary in parts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for business associates to embrace each other, to kiss each other lightly on the cheek, and to put only one foot or so between them in a business discussion. indeed, a distance of about a foot between business associates is customary in many cultures.可见,空间交际是一种文化习俗,空间距离与文化交际密不可分。

2.文化心理距离与跨文化交际

(1)心理距离与文化交际

由于英汉民族的心理距离不同,反应在习惯上就不同。美国人比较活跃,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尽情地玩乐,好像一刻不停;但东方人则喜欢静坐、闭门思过,让西方人感到“无所事事”。这完全反应出东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杨自俭,2000)曾提到:“thank you”在英语中使用的频率和范围要远远大于汉语中的使用。汉语中的“谢谢”一般只对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用,熟悉的人之间不太用谢字,家庭成员之间根本不用。英美人却认为任何人为自己提供方便都应该说“谢谢”,甚至包括自己家人。从英汉语用词及客套话的应用范围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里人际心理距离的差异。

(2)体距与文化交际

霍尔在研究人际交往中体距的变化时创造了一个新词proxemics(近体学),既研究人际间利用距离进行交际。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传递信息亦很广泛。伯特威斯特尔(birdwhistell)在1970年说至少65%的交际信息是由非言语方式传递的。人们交谈时有一些关于相互间距离的文化约定。(refer to空间距离与文化习俗的关系)来自美国文化的甲与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乙可能对人体距离所代表的意义理解不同,当乙与认识不久的甲交谈靠得很近的时,甲感到很反感,而乙则感到迷惑不解。这就是距离产生的文化差异。当然,人们在言语交际时的相互间距离是潜意识形成的,带有各自文化特征。中国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间的距离一般较小,而且同性谈话人比异性谈话人靠得更紧。中国人比美国人体距近,所以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交谈时,英语国家的人常常感到中国人靠拢过近以至可以感到对方的呼吸。这使英语国家的人产生误解和反感;而中国人则会认为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站得过远,使人感到不那么友善。一对男女的身体靠近到什么程度,是表明两人关系的指针,因此空间距离也能说明亲密关系。英语国家的人并肩同行时,一般都至少保持一定的距离;中国人异性同行会也往往保持一定距离,可是中国人同性同行时,会肘肩相碰。遇到这种情况英语国家的人就要道歉,否则一方就会感到受到了冲撞;而中国人无需此举。由此看来,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比集体主义的文化要求更多的空间。

(3)空间领属观念与交际

各种文化的成员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意识,对侵入自己空间的人会做出某种反应。英语国家的人极为重视个人的领属范围,无论从家庭生活到工作环境,还是涉及公共场所都明确划分,并坚决维护自己的领属范围。

在美国,每个办公室工作人员基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英国讲究办公桌是每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任何人不得随意触动其领地的物品;而中国人办公常常是两个办公桌相对。

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英美人的临时场所也不可随便侵犯。中国人吃饭,大家一桌,热闹非凡;而英美人宁可等待空桌也尽量不与他人同桌,实在无空桌时也必须征得先到者的同意,以表示尊重先到者的权利。

(4)空间态度、空间排序与文化交际

人们对空间的态度,涉及到时空概念及地位高低和先后次序问题。

我们通常把时间看成一条线,某个规定的时刻是这条线上的点,两点之间的空间则是一段时间(顾家祖p35)。时间性强的人常常遵守准时习惯。西方人不喜欢迟到,迟到总要道歉并加以解释;而中国人很少有道歉的习惯。

英语国家排列位置讲究女士优先,利用空间距离表示对女士的照顾和尊重,而中国没有这一习俗。中国人排列位置是最重要的人物和领导人排在前排居中位置,其他人不分男女或者都依地位高低或年龄长幼排列。另外,座次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人际地位和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正规场合,座次的选择都可显示出人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利用座次空间进行交际,显示出主次、礼貌,在交际中起重要作用,座次排序的意见分歧有时会导致言语交际的失败。

(5)拥挤空间程度与文化习俗

拥挤是人们对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自我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的一种感受。对于来中国的老外来讲,处于众多的人海之中感到要被挤扁了。而对刚到英语国家的中国人来讲,他们看到的是众多的大城市,然而空旷、人少,往往使人产生一种被隔离的孤独感。中国的家人同学和亲朋好友在公共场所喜欢挤坐在一起,亲密热闹。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同,即使是一家人也不例外。在同一空间的人相互发生矛盾时,英语国家的人有权提出维护空间环境和自己习惯的要求;在公共场所受到干扰的中国人却习惯于采用自我回避的方法寻求安静的空间。

总之,虽然东西方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表达形式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交际目的。只是这种空间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导致了各自文化上闪现出不同的光芒并被具有不同文化观念的人各自赏析与相互评价。

参考文献:

[1]萨姆瓦,陈南等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篇13

古今往来,有多少像这样的例子。你看,着名作家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一个活生生的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就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也不免成为穷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围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视他人,不同情可怜之人。当孔乙己偷盗别人财物而被追打时,周围群众只是冷冷地站着笑,不时又指手画脚地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入木三分的人际形态便划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想,如果当时的人能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怜悯之心,多几句关怀安慰的言语去关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来无故的离开人世。孔乙己和周围群众的距离便是最遥远的距离,是一道划开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的距离。

2008年的那场汶川大地震的灾难中,便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患难见真情,当巨大的石块压在受难者的身上,我们国人的心如刀绞,展示也义不容辞的站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帮助无数受难群众脱离苦海。此刻,人们血溶于水,用团结友爱的力量铸就钢铁般的长城,距离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语不再是障碍,只因你我心连心。

说到这里,我便想高声的赞扬那驻扎在灾情第一线的和志愿者,是他们挽救了一条条可爱的生命,是他们众志成城的勇气缓解了灾情。然而,该批评的是那群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人们,是他们腐朽的心灵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