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g行业调研报告实用13篇

lpg行业调研报告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1

二、国外LPG燃料汽车发展状况

几十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LPG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长。世界煤气会议统计资料反映,1962年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产和大量进口LPC,用来作为家庭、商业、工业、汽车燃料、化工原料,或掺混城市煤气作为调蜂措施等等。从1976年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LPG的统计数据来看,LPG用来作为汽车燃料的使用量巳占有一定的比例。

治理大汽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早就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LPG燃料汽车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而且具有低速性能好的优点,最适宜在车辆拥挤、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使用。由于LPG在常温条件下,在容器中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在汽车上可以省却燃料泵。同时气态LPG与空气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可以达到完全燃烧,发动机油、发火栓不会沾污,发动机缸体不会结碳,可以久延长其汽车的使用寿命。我们再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世界上石油储量约有100,164乙桶,中东海湾战争以来,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已上涨四分之一,而LPG的平均价格是汽油的47%有利于发展应用LPG燃料汽车。参见表二,1994年世界部分国家LPG燃料汽车和汽车加汽站的发展情况。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发展速度很快。专用LPG燃料汽车装置和LPG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早巳形成规范,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科学实验分为“干式”和“温式”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干式"

用LPG作为燃料在内燃机上做实验,早在1912年就有历史记载。到了1930年美国首次采用干式方法在汽车上做试验。所谓干式方法,是用纯丁烷(C4H10)充装到LPG容器内,直接将气态LPG输送到汽车发动机的方法。由于丁烷(C4H10)的沸点高(-0.5),在常温的条件下依靠自然气化,其供气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设法将LPG容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速气化,而且仅能供给小马力的汽车使用。像这一类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发动机的发动便成为大问题,只局限在夏天使用,这项试验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过程--"温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6年德国开始研究混合LPG作为汽车燃料,将干式方法的缺点加以改良:从LPG容器中取出液态LPG,通过输液管道送往发明的二段蒸发调压器,将液态LPG蒸发气化后减压稳压至0.3kg/cm2左右,送往发动机。当液态LPG第一次减压时,气化潜热会结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用发动机的对流冷却水采加热,后来称之谓“温式”方法。1940年由SOLEX公司开始销售LPG蒸发调压器,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LPG一汽油(CLN)双燃料汽车阶段;第二是专用LPG燃料汽车阶段。

第一阶段,一旦LPG燃料汽车研究成功后,设计、制造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应用的发展速度,总是比LPC汽车加气站的建设速度来得快,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谓LPG—GLH双燃料汽车阶段。

自LPG容器流出之液态LPG经过过滤器清除杂质后、流至电磁阀及蒸发调压器。于蒸发减压之气态LPG经过混合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发动机,双燃料汽车较机动灵活,一旦LPG燃料用尽离加气站较远,一时上加不到LPG时,可以通过电磁阀切换使用GLN燃料继续行驶。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LPG燃料汽车对燃料的需求,LPG汽车加气站的建设规模发展到像GLN加油站那样点多面广,达到供需平衡时,LPG—GLN双燃料汽车开始宣告过时,列入淘汰行列,许多这类产品。的制造厂商也逐渐消失,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取而代之的是专用LPG燃料汽车。从小马力的专用LPG燃料轿车,发展到长途行驶的中巴和大巴,大马力的卡车、铲车、拖拉机等。从50年代开始作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大量销售,成为低污染、低消耗、低噪音,动力性能接近于GLN燃料汽车、安全可靠的专用LPG燃料汽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形成本国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三、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和水平。

LPG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刚刚起步,而且是第一阶段跨出的第一步。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起步最早是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引进韩国的技术试制LPG燃料装置。今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登载题为《“绿色”的士驶上哈尔滨街头》一文,哈尔滨市现已建成LPG汽车加气站3座,首批300辆出租汽车改装LPG燃料车,称之为“绿色”的士。哈尔滨市今年内将再建成LPG汽车加气站2座,共计建成5座。

紧接着广东省南海市澳华石油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生产LPG汽车燃料装置,该公司产品先后销售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安装在轿车上进行试用。

1995年上海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从日本进口LPG汽车加气站部份设备,利用所属闵行LPG储灌场和浦西江杨南路LPG储灌场部份设备、工艺管道和场地,于1996年初建成LPC汽车加气站2座,设计规模一座LPG汽车加气站日灌装LPG燃料汽车200辆,投产一次成功,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

与此同时先后改装LPG—GLN双燃料桑塔纳轿车辆、5吨东风卡车1辆、帕萨塔旅行车10辆,共计14辆。其中:进口日本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1辆,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2辆,5吨东风卡车1辆。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改装帕萨塔旅行车10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列于表三加以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再深入进行分析,日产LPG汽车燃料装置技术上比较成熟,具备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功率性能损失小、安全可靠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在驾驶室没有设液位显示装置,要知液位必须打开后车盖检查。这一套燃料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哈尔滨建成公司,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都存在有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1、哈尔滨建成公司生产的LPC容器无充装限位装置,一不注意就要超量充装;对安全行车会带来威胁。

2、广东省澳华公司生产的蒸发调压器上的怠速调节阀质量不过关,调试好的怠速行驶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律,会发生怠速改变,或是升高,或是降低,普遍的情况怠速下降;驾驶员在行驶中减速时;脚下松开油门甚至会熄火。需要驾驶员经常打开前车盖自行调试

3、广东澳华公司生产的封闭式空气滤清器,由于空气的供给不足造成LPG与空气不能按比例充分混合,使废气排放值难以得到最佳状态,当汽车从低速行驶提速向高速行驶时,感觉能量不够难以提速。

虽然通过对比分析暴露出LPG汽车燃料装置国产化的不少问题,但是在推广应用发展我国LPG燃料汽车国产化道路上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生产出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四、展望我国跨时代的交通工具LPG燃料汽车。

1、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引进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产品进行试用,总结了各国产品的特点,针对我国汽车、气质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的产品,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2、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燃料装置的标准。

之所以国产化LPG汽车燃料装置的产品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标准。例如:汽车用LPG容器、汽车用LPG容器安全装置、LPG汽车蒸发调压器、LPG汽车燃料关闭阀(电磁阀)等等标准,不应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必须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装置在汽车上真正成为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动力性能好、安全可靠的“绿色”汽车

3、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汽车加气站是LPG燃料汽车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现今尚无自行编制1批准颁布的设计规范。目前还是参照GBJ1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造LPG汽车加气站,与国外建站占地面积小、投资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特点差距太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对于发展LPG燃料汽车的困难是很大的。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2

LPG是汽车理想的清洁燃料。LPG燃料汽车的排污大大低于汽油燃料汽车,其CO可减少90%,HC可减少50%,噪声降低40%,而且没有苯、铅等致癌和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大力推广应用LPG燃料汽车有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二、国外LPG燃料汽车发展状况

几十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LPG的生产和使用量迅速增长。世界煤气会议统计资料反映,1962年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车产和大量进口LPC,用来作为家庭、商业、工业、汽车燃料、化工原料,或掺混城市煤气作为调蜂措施等等。从1976年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LPG的统计数据来看,LPG用来作为汽车燃料的使用量巳占有一定的比例。

治理大汽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早就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意和重视。LPG燃料汽车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有害废气的排放量,而且具有低速性能好的优点,最适宜在车辆拥挤、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使用。由于LPG在常温条件下,在容器中具有一定的饱和蒸气压,在汽车上可以省却燃料泵。同时气态LPG与空气按比例充分混合后可以达到完全燃烧,发动机油、发火栓不会沾污,发动机缸体不会结碳,可以久延长其汽车的使用寿命。我们再从能源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世界上石油储量约有100,164乙桶,中东海湾战争以来,1994年世界石油价格已上涨四分之一,而LPG的平均价格是汽油的47%有利于发展应用LPG燃料汽车。参见表二,1994年世界部分国家LPG燃料汽车和汽车加汽站的发展情况。

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已极为普遍,发展速度很快。专用LPG燃料汽车装置和LPG汽车加气站的设计、制造、质量检验,早巳形成规范,技术上已相当成熟。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科学实验分为“干式”和“温式”两个过程。

第一过程--"干式"

用LPG作为燃料在内燃机上做实验,早在1912年就有历史记载。到了1930年美国首次采用干式方法在汽车上做试验。所谓干式方法,是用纯丁烷(C4H10)充装到LPG容器内,直接将气态LPG输送到汽车发动机的方法。由于丁烷(C4H10)的沸点高(-0.5),在常温的条件下依靠自然气化,其供气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需求,设法将LPG容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利用发动机的热量加速气化,而且仅能供给小马力的汽车使用。像这一类汽车在低温条件下发动机的发动便成为大问题,只局限在夏天使用,这项试验始终未能成功。

第二过程--"温式”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6年德国开始研究混合LPG作为汽车燃料,将干式方法的缺点加以改良:从LPG容器中取出液态LPG,通过输液管道送往发明的二段蒸发调压器,将液态LPG蒸发气化后减压稳压至0.3kg/cm2左右,送往发动机。当液态LPG第一次减压时,气化潜热会结冻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用发动机的对流冷却水采加热,后来称之谓“温式”方法。1940年由SOLEX公司开始销售LPG蒸发调压器,一直延续到现在是世界各国所广泛使用的方法。

世界上LPG燃料汽车的应用和发展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LPG一汽油(CLN)双燃料汽车阶段;第二是专用LPG燃料汽车阶段。

第一阶段,一旦LPG燃料汽车研究成功后,设计、制造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应用的发展速度,总是比LPC汽车加气站的建设速度来得快,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谓LPG—GLH双燃料汽车阶段。

参见LPC-GLN双燃料装置工艺流程图

自LPG容器流出之液态LPG经过过滤器清除杂质后、流至电磁阀及蒸发调压器。于蒸发减压之气态LPG经过混合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发动机,双燃料汽车较机动灵活,一旦LPG燃料用尽离加气站较远,一时上加不到LPG时,可以通过电磁阀切换使用GLN燃料继续行驶。

第二阶段。为了满足LPG燃料汽车对燃料的需求,LPG汽车加气站的建设规模发展到像GLN加油站那样点多面广,达到供需平衡时,LPG—GLN双燃料汽车开始宣告过时,列入淘汰行列,许多这类产品。的制造厂商也逐渐消失,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进一步改良,取而代之的是专用LPG燃料汽车。从小马力的专用LPG燃料轿车,发展到长途行驶的中巴和大巴,大马力的卡车、铲车、拖拉机等。从50年代开始作为成熟的产品进行大量销售,成为低污染、低消耗、低噪音,动力性能接近于GLN燃料汽车、安全可靠的专用LPG燃料汽车。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形成本国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三、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和水平。

LPG燃料汽车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刚刚起步, 而且是第一阶段跨出的第一步。尚未形成我国自己的LPG汽车加气站和LPG燃料汽车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验收规范。

起步最早是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1994年引进韩国的技术试制LPG燃料装置。今年7月18日解放日报登载题为《“绿色”的士驶上哈尔滨街头》一文,哈尔滨市现已建成LPG汽车加气站3座,首批300辆出租汽车改装LPG燃料车,称之为“绿色”的士。哈尔滨市今年内将再建成LPG汽车加气站2座,共计建成5座。

紧接着广东省南海市澳华石油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合资生产LPG汽车燃料装置,该公司产品先后销售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基本上都是安装在轿车上进行试用。

1995年上海市煤气公司液化气管理所从日本进口LPG汽车加气站部份设备,利用所属闵行LPG储灌场和浦西江杨南路LPG储灌场部份设备、工艺管道和场地,于1996年初建成LPC汽车加气站2座,设计规模一座LPG汽车加气站日灌装LPG燃料汽车200辆,投产一次成功,投产后设备运转正常。

与此同时先后改装LPG—GLN双燃料桑塔纳轿车辆、5吨东风卡车1辆、帕萨塔旅行车10辆,共计14辆。其中:进口日本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1辆,哈尔滨建成汽车新技术开发公司LPG汽车燃料装置,改装桑塔纳轿车2辆,5吨东风卡车1辆。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改装帕萨塔旅行车10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列于表三加以对比。

通过以上对比再深入进行分析,日产LPG汽车燃料装置技术上比较成熟,具备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功率性能损失小、安全可靠的优点,唯一的不足在驾驶室没有设液位显示装置,要知液位必须打开后车盖检查。这一套燃料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哈尔滨建成公司,广东省澳华公司产品都存在有不少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1、哈尔滨建成公司生产的LPC容器无充装限位装置,一不注意就要超量充装;对安全行车会带来威胁。

2、广东省澳华公司生产的蒸发调压器上的怠速调节阀质量不过关,调试好的怠速行驶一段时间,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律,会发生怠速改变,或是升高,或是降低,普遍的情况怠速下降;驾驶员在行驶中减速时;脚下松开油门甚至会熄火。需要驾驶员经常打开前车盖自行调试

3、广东澳华公司生产的封闭式空气滤清器,由于空气的供给不足造成LPG与空气不能按比例充分混合,使废气排放值难以得到最佳状态,当汽车从低速行驶提速向高速行驶时,感觉能量不够难以提速。

虽然通过对比分析暴露出LPG汽车燃料装置国产化的不少问题,但是在推广应用发展我国LPG燃料汽车国产化道路上跨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提高,生产出深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四、展望我国跨时代的交通工具LPG燃料汽车。

1、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全国各地不少城市引进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产品进行试用,总结了各国产品的特点,针对我国汽车、气质情况,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品性能好,使用范围广,生产加工简单的产品,搞好国产化的开发、研究。

2、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燃料装置的标准。

之所以国产化LPG汽车燃料装置的产品中存在不少问题,就是缺少这方面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检验标准。例如:汽车用LPG容器、汽车用LPG容器安全装置、LPG汽车蒸发调压器、LPG汽车燃料关闭阀(电磁阀)等等标准,不应一味追求降低生产成本而降低产品质量,必须按标准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装置在汽车上真正成为低污染、低消费、低噪音、动力性能好、安全可靠的“绿色”汽车

3、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汽车加气站是LPG燃料汽车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现今尚无自行编制1批准颁布的设计规范。 目前还是参照GBJ1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设计建造LPG汽车加气站,与国外建站占地面积小、投资小、速度快、效益高的特点差距太大。这一问题不解决,对于发展LPG燃料汽车的困难是很大的。 希望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LPG汽车加气站设计规范。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3

虽然深圳市目前使用的是LPG,但是2005年我市即将引入LNG,现在使用的LPG只是属于一个过渡性燃料。《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期报告中指出,到2005年深圳市燃气空调预计的供气量(天然气)为6422万m3,占总用气量的16%左右。由于深圳市需与上游公司签定LNG用气量的"照付不议"会同,所以从长远考虑,从现在起大力发展燃气空调是解决我市未来天然气市场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受到现行国家规范限制,在现阶段LPG不能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已成为我市燃气空调推广的瓶颈,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市未来燃气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们共同探讨LPG供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问题。

目前,深圳市已有友谊城为食欢乐城和东门鸿展广场美食世界等几处受条件限制的地下室供应了LPG,根据反馈的信息,运行情况比较好。当时给地下室、半地下室供气的原则是: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供气条件达到甚至超过地上建筑的供气条件。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管理,从而保证向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燃气空调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燃气空调接管比较简单,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较短,接头少,因此减少了漏气点,而且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可采取以下的工艺措施来保证供气的安全性:

(1)采用地上调压,低压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工艺。燃气空调所需供应的燃气压力约为5kPa,已属于低压,由于在地上已将燃气压力由中压调至低压,再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这样减少了泄漏的可能性。

(2)在工程施工时,要求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均设置套管保护,并且管道焊缝需100%进行X光探伤。

(3)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设置燃气泄漏报警探头,报警主机设置在消防值班室,并有专人24小时监控。

(4)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前,在地上总管处设置紧急切断阀,并且与燃气泄漏报警器联动。这样可以保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地切断供气管道。

(5)设置与燃气泄漏报警联动的强制排风系统,此系统可保证在出现燃气泄漏情况时,迅速将泄漏的燃气排出地下室、半地下室。

(6)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换气次数应达到要求,这是确保供气安全的重要措施。建于地下或者是密封的燃气空调机房内的换气量问题,由于换气的目的未明确,因此对换气量(换气次数)长期以来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点可参考上海市的做法,上海市在讨论DBJ08-74-98技术规程中明确了以下三个观点:

①机房内燃气泄漏是不能允许的,采取合理的提高管道材质防腐措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等方法,确保燃气管道的气密性和牢固性。同时强调燃烧器的必要性能。

②如果发生意外的突发事故造成燃气泄漏,依靠燃气泄漏警报系统和紧急切断阀在几秒钟以内切断燃气的供应,消除燃气泄漏大量连续的可能。

③机房送排风的目的是:a)为燃气提供足够的助燃空气,使燃气在炉膛内得到完全燃烧。b)转移从炉体及烟道表面散发的热量(设备的热损失)防止室温上升。c)为操作人员提供保持人体卫生所需要的新鲜空气。可根据上述的内容计算出所需的换气次数。

另一方面,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需要业主明确思想:技术只是保证,管理才是根本。我们认为如果加强平时的运行管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指派专人负责管理,而且有了一定的技术做支持,地下室、半地下室供气应该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深圳市几处供LPG的地下室的用户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点。

如果从现在起,LPG可以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我市的燃气空调将有较大的发展,而且对深圳市燃气事业的发展也将有很好的促进,同时可明确未来天然气用气量,为"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与上游公司签定"照付不议"合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4

虽然深圳市目前使用的是LPG,但是2005年我市即将引入LNG,现在使用的LPG只是属于一个过渡性燃料。《深圳市液化天然气利用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期报告中指出,到2005年深圳市燃气空调预计的供气量(天然气)为6422万m3,占总用气量的16%左右。由于深圳市需与上游公司签定LNG用气量的"照付不议"会同,所以从长远考虑,从现在起大力发展燃气空调是解决我市未来天然气市场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受到现行国家规范限制,在现阶段LPG不能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已成为我市燃气空调推广的瓶颈,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我市未来燃气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们共同探讨LPG供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问题。

目前,深圳市已有友谊城为食欢乐城和东门鸿展广场美食世界等几处受条件限制的地下室供应了LPG,根据反馈的信息,运行情况比较好。当时给地下室、半地下室供气的原则是: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供气条件达到甚至超过地上建筑的供气条件。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管理,从而保证向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燃气空调供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燃气空调接管比较简单,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较短,接头少,因此减少了漏气点,而且在工程设计施工中,可采取以下的工艺措施来保证供气的安全性:

(1)采用地上调压,低压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工艺。燃气空调所需供应的燃气压力约为5kPa,已属于低压,由于在地上已将燃气压力由中压调至低压,再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这样减少了泄漏的可能性。

(2)在工程施工时,要求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管道均设置套管保护,并且管道焊缝需100%进行X光探伤。

(3)在地下室、半地下室内设置燃气泄漏报警探头,报警主机设置在消防值班室,并有专人24小时监控。

(4)引入地下室、半地下室前,在地上总管处设置紧急切断阀,并且与燃气泄漏报警器联动。这样可以保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地切断供气管道。

(5)设置与燃气泄漏报警联动的强制排风系统,此系统可保证在出现燃气泄漏情况时,迅速将泄漏的燃气排出地下室、半地下室。

(6)地下室、半地下室内的换气次数应达到要求,这是确保供气安全的重要措施。建于地下或者是密封的燃气空调机房内的换气量问题,由于换气的目的未明确,因此对换气量(换气次数)长期以来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点可参考上海市的做法,上海市在讨论DBJ08-74-98技术规程中明确了以下三个观点:

①机房内燃气泄漏是不能允许的,采取合理的提高管道材质防腐措施、施工管理和质量检验等方法,确保燃气管道的气密性和牢固性。同时强调燃烧器的必要性能。

②如果发生意外的突发事故造成燃气泄漏,依靠燃气泄漏警报系统和紧急切断阀在几秒钟以内切断燃气的供应,消除燃气泄漏大量连续的可能。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5

新中国成立以后,燃气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五十年代燃气发展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和利用冶金工业的焦炉余气。六十年代初,四川、东北、华北等地区先后供应部分天然气,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大中城市以LPG和开发重油制气技术为气源。七十年代,由于LPG和天然气受资源和政策限制仅略有发展,较多的还是建设以煤和石油产品为原料的煤气厂。八十年代,国内LPG的供应量逐步增加,做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国外的LPG和天然气的开采利用使中国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己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根据建设部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668个。非农业人口1.95亿人中,已有1.47亿人用上了各种燃气,普及率达到了75.71%。在燃气构成中,人工煤气呈下降趋势,天然气和LPG呈增加趋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多种气源供应,是中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特点。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城市燃气的发展遵循着“多种气源,多种用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到目前气源资源依然是煤、石油(轻油或重油)、天然气和LPG,由于能源价格逐步向国际价靠拢,因而产生了各种能源资源(包括电力在内)的替代关系,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使燃气的决策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煤炭是中国制气的主要原料,煤炭价格上涨使煤制气企业连年处于亏损状态,产生了与国际上煤制气衰落的相同情况。近几年来,中国液化石油气用户发展很快,这是因为LPG工程具有投资省、建设快、少污染等优点,加之国内LPG生产量不断增长,沿海地区又可以国际价进口LPG,对城市燃气事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使LPG成为发展城市燃气的一种可替代能源。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比较的对比指标。即凡燃气价格低于LPG项目工程应是可取的。凡高于LPG工程项目的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燃气事业的一个重大进步,为向国际接轨迈近了一步。当然LPG工程的缺点也应考虑。国际上价格最低的是天然气,但进口LNC受经济规模限制,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有经济价值,因登陆后要配之以管道运输,投资较大,通常都是结合发电和地区性的环保要求来进行论证,这也是LPG所以成为过渡性气源的主要原因。近几年来天然气作为城市气源发展较快,是应该优先使用的一种城市燃气气源,但天然气气源在中国分布不均,由于资源相对分散,大部分就地使用。远距离输送要做到发达国家国内联网、国际联网还有待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天然气资源的发展规模来定。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作城市气源己达到本世纪末一定规模。用气城市己达50余个。包括一些暂未统计在内的城市约有近70个。广泛地分布于四川、重庆、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陕西、云南等省区。

二、城市燃气发展的前景中国虽然是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是分布极不平衡,加上入口众多,使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在发展城市燃气的决策中,针对这一国情及当前国际上良好资源条件,坚持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和综合利用能源的方针,同时贯彻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面临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城市燃气行业的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碳氢比较小,因而是保护大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在21世纪来临之际,燃气行业将面临新的形势。

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1997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4.4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73.5%,石油占18.60/o,水电占5.7%,天然气只占2.2%,另外还有少量的核电。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在去年9月17日召开的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大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M3,陆上约为75%,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松辽、华北渤海湾盆地,陕甘宁地区。近海大陆架约占25%,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海域。1997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38万亿的6%约为2.2万亿M’。1997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M3(其中最大的生产基地是CNPC四川基地约75亿M3)。近几年建成的陕西一北京一天津,四川五城市环状输气干线,中原一沧州,都善一乌鲁木齐,华北油田一北京,靖边一西宁,靖边一银川等输气管道,今年二月东海平湖油田一上海的输气管道也将投入运行,这些长距离的输气管道的建成对天然气的利用发挥了很大作用。按照国家的政策,国外的能源利用也应重视,东南沿海,首先是广东的400万吨引进LNG项目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批难,并计划于2003年动工,2005年完工。我国一些周边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8万M3,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M3,中亚几个国家合在一起约有10万亿M3,目前互相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但由于工程量浩大,并且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项目,投资也大,需各方面仔细研究。

制定天然气利用计划,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天然气的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供给的可能性,研究近期和远期应用的主要领域和数量,提出目标和任务,规划主要基础设施,包括长输干线和城市管网。确定各地区、各行业的利用方案和重大建设项目,并提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主要政策。

为此国家发展计划委领导提出了三点要求:首先要充分论证市场。其次是要认真规划储气、输气和管网设施的建设。中国天然气多在中西部和海上,而最大的市场是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西气东输”将成为基本格局。必须精心规划和建设,各部分建设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三,要认真研究天然气价格问题,用气价过高,用户承担不了,市场难以扩大,要避免用户因气价高而改烧煤的情况。订价既要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企业。国家发展计划委要求各省、区计委及有关行业要在明年3月提交本地区、本行业天然气利用规划,明年6月份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完成总报告,国家发展计划委将组织各方面进一步研究。

2、扩大LPG的供应。九十年代,由于LPG经营的种种优点,使其发展极快,成为重要能源,为此东南沿海及沿长江已建成近百个LPG码头和基地。由于世界上IPG量较为充足,近海又有十余艘海上浮仓不间断的作业,中国将继续进口LPG用作城市的补充、过渡与调峰气源。专家预测2000年中国LPG总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吨,届时国内己建成的基地周转能力将可以满足进口的需要,这一点,相信石化部门和广东的业内专家掌握的信息更加权威,这里不多叙述。

3、适当发展人工煤气。中国煤炭年产量为12.3亿吨,占世界第一位。石油年产量为1.46亿吨,占世界第六位。这为人工煤气生产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投资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LPG竞争,因而只能适当发展具有煤综合利用或矿口气化的煤制气厂。21世纪以石脑油和LPG为原料的制气厂将会进一步加快建设,以发挥洁净制气工艺的优越性。

三、迎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思路为了迎接21世纪城市燃气事业的迅速发展,必需认真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6

国 家LPG消费量 万吨LPG汽车数量 万辆LPG加气站数(座)意大利120.0105.11900荷 兰81.047.02000俄罗斯29.245.01000美 国101.21703300涣大利亚89.033.12450日 本181.430.51921墨西哥118.530.01500韩 国143.427.8502加拿大64.914.05000泰 国14.01.992其 他45.126.73100世界总计987.7531.122765一、中国燃气汽车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燃气汽车,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及各地政府的重视,在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四川、哈尔滨等有关企业的推动下,发展非常迅猛,规模不断在扩大,孕育着中国燃气汽车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1.高速发展的机动车和给城市造成的严重大气污染 中国现有机动车1400万辆,其中北京、深坝等地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城市机动车尾气有害物的排放占各城市大气有害物总量的60%以上,如附表三。全国现有公交车辆14.34万辆,的士车58.8万辆。这些公交的士车辆,在城市中心运行,道路拥挤,怠速运行时间长,运行公里数大,营运时间长,它们是机动车尾气排放有害物主要的污染源。

部分城市机动车和尾气排放情况

附表三

上海广州北京深圳机动车保有量585412036汽车尾气排放占

城市大气污染Co 86%

Hc96% NOx56%65%Co 60.6%Hc87% NOx55%

63.35%2.对发展燃气汽车、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国家重视、政府各委、办、局积极支持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在我国发展燃气汽车,李鹏总理1996年12月在参观国内外改装的代用燃料汽车时指示:压缩天然气汽车很有前途,我国有煤和天然气,发展天然气汽车更现实,今后要加大开发代用燃料汽车的力度; 年月邹家华付总理在对国家科委呈报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天然气汽车的报告”中批示:在国内天然气资源可靠保证的条件下,采取积极稳妥的方针,不能一哄而上,做好试验工作,要保证安全第一,要严格气瓶的安全标准;最近朱容基总理在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紧急措施会上也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完全文持北京市为控制大气污染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国务院各部门和中央在京单位必须全力支持和严格遵守,希望北京市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监督执行,造福北京人民。由国家科委牵头的,国家 发展步入了由国家政府行为来推动的轨道,开始了我国发展燃气汽车的新阶段。国家各部、委、局也都给以很大的支持,如国家计委和外经贸委给有关城市的立项申请及外国政府贷款,国家科委组织的“燃气汽车在我国的应用”由软课题研究进入了实际推广阶段,国家环保局、机械局、劳动部、技术监督局,公安部、建设部等都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成效的政府职能工作。国家科委将于 年月召开全国 示范城市会议,对我国发展 做出具体布置,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中国燃气汽车分技术标准委员会将对出台的八个国家及行业标准召开全国范围宣贯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天然气汽车在全国健康有序和步入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3、国内各地方政府行为力度加强,发展形势很好。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 都成立了政府( 省、市) 燃气汽车领导机构,由该机构对项目统一组织协调、推进项目的整体开发和推广。

B、 结合本地城市特点、制定有关的发展规划、优惠政策、标准、法规、技术路线等等。

C、 项目整体开发朝健康、有序、积极稳妥方向迈进。各城市都对城市公共交通车、的士车做为主要开发对象;对进口技术、部件装置、加气站设备的筛选都做大量的科研、实验工作;国产化产品已经开始生产投入市场。

4、国内改车、建站情况 (附表四)

从98年下半年,全国改车建站的速度普遍加快,个别城市进入了批量改装。上海改3000辆,深1800辆,四川改1500辆。项目的总体发展看,气站建设在全国各地普遍滞后,出现了改车、建站不配套的现象,主要是由于①技术标准出台晚;②气站建设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太多,审批手续复杂;③城市土地紧张,规划困难;④一次性投资大,资金短缺,短期内资金回收慢;⑤油气站合建问题,在规范上和具体审批上,涉及安全问题,各地都非常慎重。所以气站建设在一段时期内发展速度不会太快。

全国天然气汽车改车及加气站统计(截止到1998年)

附表四

地 区天然气汽车加气站 CHGLPGCHGLPG重庆及四川4000  3l  新疆自治区15662166哈尔滨市  300  4大庆油田1823523北京市  120  2上海市  3000  5中原油田110  1  吉林油田86  3  廊坊市53  2  深圳市  l 800  建设中3座广州市  43  l海口市129  l西安市33    辽河油田3 1 大港油田  2    香 港  30  4合 计459459834625总 计105677l5、汽车主机生产厂的积极参与

中国燃气汽车的发展初期是从燃气极丰富的油田和新疆、大庆等地兴起的,接着汽车尾气污染严重而又有资源的城市开始发展。当中国燃气汽车的市场开始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必然要促进和带动我国的汽车工业对它的关注和参与。例:一汽气研所投放沪州市公交公司CAGl02N公交车10台CNG客车,经运行试验良好;长安胜利汽车公司LPG/汽油两用燃料中巴将批量投放市场;松花江LPG/汽油两用微型车已上国家生产目录;捷达、富康、夏利等一批LPG/汽油两用燃料轿车也都试验成功。 应看到,中国主机厂对燃气汽车发展的研究还仅仅处于研究、试验,试车的初级阶段,与国外先进的成熟的规模系列化对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这些汽车主机厂的参与对最终在我国发展燃气汽车,实现适合我国国情的燃气汽车产业将起到重要作用。

6 、发展NGV的资源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和世界平均水平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

中国和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情况

  煤%石油%天然气%电力%世界27.239.723.210中国7517.31.85.9从表五看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消费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天然气包括(LPG) 发展空间很大。其次,据有关部门统计,世界和中国石油使用期在40—50年,中国的天然气储量约40万亿立方米,可使用80年以上,特别是我国新疆、四川、大庆及海上油气田,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年生产量才200亿立方米,发展潜力很大。我国现有CNGV4500 辆,年消耗CNG才6750 万M3j;E。再次,关于LPGl997年全国消耗万吨,其中进口万吨,需求平均年增长%。LPG的供应一方面靠国产石油炼厂生产,现有生产能力可达到800万吨;另一方面东南沿海从中东、东南亚进口,98年进口400 color:blue'>万吨以上,而且进口气、质量好、完全符合汽车用气标准。所以我国目前LPG的生产、贮运能力及靠进口好的气源,发展LPG汽车是不存在资源问题的。我国现有LPGV6000 辆,年耗气才6万吨。

二、对外台作开发NGV

中国的NGV发展刚刚起步,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和世界各国高速发展NGV的时期,国外的先进NGV技术和中国企业合作开发中国这个大市场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一是通过近几年的开发、推广,国内已经对NGV有了基本的了解、认可;国家地方政府都创造了一个比较开放的投资环境和项目开发环境,各城市准备上规模、上批量、上水平;二是国家从99 年开始实施“公路法”,开征燃油税,使汽油、柴与燃气(CNG、LPG)价差拉大,使NGV的经营企业及车主都有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在项目的实施上有很多技术问题,汽车装置、加气站设备的供应和配套间题,专业队伍的培训、国产化问题、气的进口及贮运设施的配套建设等等,都可以与国外公司合作。关于LPG 的对外合作成功的例子:深圳物资公司、燃气集团与日本丸红合作的年产100万吨的低温常压冷库的投入运行半年多,经济、社会效益非常好,而且为发展珠江三角洲的LPG 汽车提供了非常好的气质资源。

美国福特公司、荷兰“AG”公司、意大利的BRC 、LADT公司、LOVAT0、澳大利亚贝晨、APA公司等等,一直为能在中国NGV市场上合作而做着积极的努力,我们欢迎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外国公司也一同参与进来开发中国市场。

三、发展NGV存在问题和困难

发展NGV是一项涉及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部门及有关企业统一组织、协调、规划及密切配合的立体式的系统工程,虽然这项工程已经开展起来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 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行为以及其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关系没有理顺,特别是在统一规划,政策、管理规范技术标准及职能分工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尽快完善。

2、首批被列为国家燃气汽车示范城市,国家应根据每一城市示范要求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鼓励这些示范城市积极稳妥地开展示范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以向全国其它城市或地区的推广。

3、 国家应给燃气汽车工程项目配套的资金扶助,以启动和加快燃气汽车的发展。

4、 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应尽快解决:

1)加气站的建设滞后问题;油气站合建问题。

2)国产气LPG、CNG的质量问题。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7

2011年9月9日,ST黄海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黄海集团拟以公开征集方式协议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国有股1.15亿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45.16%。我们认为,ST黄海股权的拟协议转让表明,其实际控制人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的资产整合已经开启,这是中国化工橡胶总公司资产整合的第一个要排除的障碍,风神股份作为总公司资产整合平台将大为受益。总公司资产整合的难点在于,风神股份以外的其他几家轮胎企业作为老国企问题较多,整体盈利能力相对偏低。这一状况的改变需要时间,因此尽管总公司轮胎资产亟需整合,但实质性重组可能仍然需要等待。鉴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我们继续看好公司业绩趋势性改善带来的投资机会,维持对公司“强烈推荐”的投资评级。

新纶科技:

布局天津支撑未来成长

华泰联合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拟投资建设新纶科技天津产业园项目,项目规划投资总额为5亿元,主要是净化设备建设项目,以及防静电洁净室耗材扩产和超净清洗中心建设。环渤海地区已是我国继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之后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公司将通过天津产业园项目拓展环渤海区域市场,并与深圳基地、苏州基地构成三足之势,提升客户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以有效支撑公司业务快速成长。公司净化工程业务近两年增长迅猛,前景广阔,带来很大的配套设备需求。而天津产业园项目将使得公司能够把握净化工程业务迅猛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天津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空气净化过滤设5.8万套件和洁净室生产配套设备18万套件。鉴于公司未来相对确定的快速的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林州重机:

煤机产品打开成长空间

东北证券给予“推荐”评级

公司从以液压支架为主的生厂商向煤炭机械成套化供应商方向转变。煤炭机械成套化是行业的发展趋势,产品成套化有利于规避产品单一的风险,满足客户全套化采购的需求。液压支架是公司目前销售占比最大的产品,预计11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小幅增长;刮板机、掘进机预计全年有望翻倍增长。公司订单饱满,液压支架的排产到11月份,掘进机、刮板机已排产到年底。公司未来发展将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主要增长动力有:(1)高端液压支架等募投项目明年将投产;(2)掘进机、采煤机等新产品的销售占比有望逐步上升,掘进机、采煤机等新产品的附加值更高,相关产能扩张项目也已开工建设;(3)通过与下游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拓新市场。

中天科技:

光纤光缆大势企稳

招商证券给予“审慎推荐”评级

国内运营商光通信集采超预期,海外需求增长强劲,给光纤光缆行业企稳回升营造客观条件。三大运营商今年PON设备招标接近5000万线,光网城市建设提速,有利于对上游光纤光缆产能增长的消化。预计下半年光纤光缆市场小幅反弹,全年保持10%左右增长。未来海外市场的强劲需求,为国内企业迎来出口转型机遇,促进产能消化。受益于光纤价格企稳和公司对费用率的良好控制,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增长显著,毛利率环比回升。全年,公司整体费用率将保持稳中有降。预计公司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接近一成,环比增长超三成,由于受一季度拖累,全年保持8%的总体增长水平。我们认为现阶段公司被市场低估,维持“审慎推荐-A”投资评级。

老板电器:

业绩增长不惧调控压力

海通证券给予“增持”评级

近日我们参加了老板电器2011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并调研了四川市场渠道。由于二季度厨电行业增速下滑,市场对于三季度的增长十分关切。从公司7/8月出货情况来看,7月增速较低,8月起恢复较快增长。我们认为,公司凭借多渠道拓展,多品牌运作,整合外部资源扩充产品线,有望在调控背景下保持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此次四川渠道调研增强了我们对老板电器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信心。我们认为公司“3年再造一个老板电器”战略清晰明确;凭借多渠道拓展、多品牌运作,有望在调控背景下保持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另外,通过不断调整渠道结构,提高低成本渠道收入占比,维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在调控背景下,我们预计公司全年仍将维持25-30%的业绩增速。

天虹商场:

龙岗再添租赁物业

光大证券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9月13日与深圳市信义地产公司签订物业租赁协议,拟租赁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松柏路信义御城豪园项目地下一层至地上四层部分面积,用于开设天虹商场。租赁面积约34360平方米,租赁期限为20年,项目总投资约5467万元,交易总金额约47,881万元。此次龙岗门店是深圳龙岗地区的第三家门店。我们认为公司在深圳郊县宝安、龙岗等地区仍然有一定发展空间,而目前深圳已经开业的22家直营店盈利能力较强,此次租赁项目20年租金和服务费折合租金水平仅为1.9元/平米/天,而项目单位面积投资额1591.1元,未来较低的租赁物业成本有利于公司该门店迅速脱离培育期。公司外延扩张积极且盈利能力维持稳健增速,维持买入评级。

兰花科创:

大宁矿如期复产

齐鲁证券给予“买入”评级

公司于9月13日接到参股子公司山西亚美大宁能源有限公司的通知,亚美大宁于9月9日零点班正式恢复生产。大宁矿的复产时间进程符合我们预期。目前,公司已经拥有大宁矿41%的股权,大宁矿强劲的盈利能力和扩产预期将为公司贡献可观的投资收益。亚美大宁属于优质无烟煤矿,可采储量1.8亿吨,核定产能400万吨,由于煤质好,成块率很高,预计目前税后吨煤净利润至少可到达360元/吨。短期而言,由于前期复产复工的准备工作较为充分,我们预计2011年煤炭产量可到达180万吨,贡献每股收益0.42元。中长期而言,大宁矿产能将改扩建至600万吨,我们预计2014年可完全达到新核定产能,2012-2014年贡献每股收益分别为1.16元、1.32元、1.63元。

五粮液:

业绩稳定快速增长

国泰君安给予“增持”评级

公司1-8月收入增长30%以上,净利润增长40%以上。1-8月整体销售近9万吨,预计全年计划销售13.5万吨目标可实现(对应销量增速29%)。公司今年以来高档酒销售淡季不淡,包括中低档系列酒在内全产品线均呈现出需求旺盛的态势。公司未来看点在于:(1)华东营销中心为唐总力推,预期运作成功后将逐步向全国复制;高档酒团购定制占比预期将进一步提高。总体来看公司销售模式在逐步走向扁平化,对中档酒渠道推力也在逐渐增强。(2)永福酱酒有望成为公司新一增长极。(3)证监会调查结案,资本运作将迈出重要一步。(4)大幅提价直接提升明年业绩,预计明年高档酒收入将增40%以上;预期系列酒年内也将有不同幅度提价。建议增持。

日发数码:

轻资产重客户

安信证券给予 “增持”评级

公司“轻资产+重客户”的经营模式使得其业务在行业增长时弹性较大,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经营管理的优势来分享行业的景气。我们认为公司在规模较小时采用这一模式容易成功,但这在公司明年规模进一步上升之后有可能会成为其发展瓶颈。公司目前正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来做出相应调整以扩大发展空间。机床行业目前2011年的动态市盈率大多在25-30倍之间,虽然短期行业面临下滑,但中档比重的上升有利于公司保持增长,我们预计公司未来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08元、1.27元和1.56元,复合增长率45%左右。我们认为公司经营机制灵活,增速及毛利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上市机床企业,可以给予较高的估值水平(33-35倍市盈率),给予增持-A的投资评级。

东华能源:

化工仓储有望助升业绩

宏源证券给予“买入”评级

LPG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近年来一直面临天然气产业的冲击。日本地震导致该地区的LPG需求转旺,公司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发转转口业务。国内碳四深加工业务如火如荼,公司亦着力开展针对性工作,试图打开局面,收效明显。按照惯例,秋季是公司LPG收储的高峰季,公司现有LPG库容接近60万方,对比美元指数以及美联储的一系列表态,量化宽松在即。公司库存的LPG面临价格重估,如果LPG价格变化幅度超过10%,公司的每股收益变化在0.5元以上。保守估计,暂不考虑量化宽松导致的价值重估,化工仓储业务的月周转水平维持在中间值2.5次,公司未来的2011-2013的EPS分别为0.28/0.49/0.96元。考虑到公司的成长空间已经打开,调高评级为“买入”。

小商品城:

品类扩张决定未来

瑞银证券给予“买入”评级

小商品城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之一,也是我国小商品流通、研发和重要出口基地之一。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客流量和成交额的迅猛增加。我们认为,国际贸易综合试点的展开,对于目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巨大压力的国内出口型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义乌的进口额快速上升。我们认为,随着进口商品的快速增长,义乌有望转型为“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政府大力推行“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资金进入工业领域,使义乌工业在商品市场发展的带动下快速成长。我们认为,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当地企业对于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上升。公司作为小商品专业市场的龙头企业,有望享受业绩快速成长。

中国建筑: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8

4月3日,中石化和新奥联合公告,称此前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的有关言论不构成“不提高要约价格”的声明,两家公司保留修改收购要约条款的权利。

这一周内,香港证监会执行人员与中石化多次交涉,要求中石化对傅成玉的言论发出澄清公告。起初,中石化拒绝了这一要求,理由是“如果发出澄清公告,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揣测,让人们以为要约价格会被提高”。

沟通未果的情况下,证监会执行人员将此事转介至香港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4月2日,委员会作出裁定,要求中石化发出“清晰、准确及不含糊”的澄清公告。

上市公司发公告对公司一把手的言论作出澄清,这在本次收购案中已是第二次出现。3月7日,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新奥能源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就收购中燃一事对媒体表示,新奥及中石化不可能提高报价。当天下午,两家公司就发出澄清公告:王玉锁的言论仅属其个人意见。

两家公司一把手对媒体针对性提问的回答“仅属个人意见”,这固然有不违反香港《收购守则》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了这桩香港资本市场罕见的敌意收购案和中国燃气行业迄今最大的并购案的复杂性和戏剧性。

价值逾160亿港元的中燃收购案经历了两次延后,正在逼近2012年5月15日这个新的时间节点。在此过程中,博弈各方的明暗较量愈演愈烈。

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公告,称将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全部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2012年2月28日,新奥和中石化组成的收购联合体(下称联合体)刊出公告,将原计划于当日的召开寻求股东批准此项收购的特别股东大会通函,延后至不迟于3月31日。

3月19日,联合体再度公告,称由于收购还没有获得必需的监管层批准,交易的最后截止日期将延长至5月15日,新奥特别股东大会通函也再次压后。

旷日持久的收购战考验着双方的耐心。这是一起香港资本市场上罕见的敌意收购,迄今为止,真正的较量并未展开,但已经充斥着合纵连横、资金进出博弈、疑似白衣骑士抬价等戏码。

目前,双方的前哨战已经告一段落。在过去四个多月里,中燃董事会频频指责收购联合体 “机会主义”、“未获邀请”、“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中燃的创始人、前董事总经理兼执行董事刘明辉、英国上市公司富地石油(Fortune Oil ,102296.LSE)、韩国能源巨头SK集团三大股东密集增持股份,托高股价;收购方则按兵不动,按部就班地履行各种程序,但屡次表示收购价格公允,不会提高报价。

中国燃气收购案将以何种形式收场,目前仍然扑朔迷离,远未到谜底揭晓的时候。

为什么是中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中燃高层持续的动荡让其成为“五大”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2010年12月17日是故事的起点。当日,时任中燃董事总经理及执行主董事刘明辉和执行总裁黄勇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深圳公安带走。

经过一年的酝酿,2011年12月13日,新奥和中石化联合体提出以每股3.5港元、总额167亿港元,最多收购中燃75%的股份。

2011年,中燃管理层动荡不安,在2011年4月26日召开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创始股东之一、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在董事会中的代表――李小云、徐鹰被指在刘案中知情不报,并秘密接触有关央企,遭到罢免(相关报道见《财经》2011年第11期“争夺中国燃气”)。

此后中燃的股价连番下挫,特别股东大会结束后的六个月内,股价长期在2港元上下徘徊,最低曾至1.61港元。而刘明辉出事前,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的中燃52周均价为4.13港元。

数年前,业内人士已开始研究国内燃气市场的整合可能。除涉及此次收购的新奥和中燃外,国内管道燃气市场还有三个体量相当的大型燃气公司,分别为华润燃气(01193.HK)、昆仑燃气(中石油旗下)和港华燃气(01038.HK)。持续的动荡让中燃成为“五大”之中最有可能被整合的对象。

接近此次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由于起步资金短缺,中燃股权极度分散,而后又引进了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成立伊始,中燃凭借其国资背景,采取“先做大再做强”的发展战略,把追求规模效应置于优先地位。

从2006年开始,中燃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市值一路攀升,项目数量快速增长,在行业中呈后来居上之势。但由于摊子铺得过大,其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方面的隐患也开始显现,中燃的股价持续低迷,除管理层动荡外,亦与此有关。

管道天然气销售和液化石油气(LPG)销售是中燃的两大核心业务,中燃2010财年年报显示,前者在销售额中占比40.1%,后者占比42%。

在管道天然气业务方面,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城市供气依法实施特许经营。中燃手握153个城(区)项目,位居“五大”之首,优势明显。

对于LPG业务,业内争议颇多。2010财年中燃在该业务上出现大额亏损,拖累整个公司的业绩,而新奥此前也因为LPG业务赢利能力较差而将其剥离。

但是,中石化有相当比重的LPG业务,2011年国内LPG销售量为2365万吨,中石化一家即超过800万吨。管道天然气和LPG被视为中石化上游气源的两大保障。

发起此次收购之前,中石化已持有中燃4.97%的股份,但鉴于缺乏下游行业的管理经验,中石化必须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完成整合。

中燃持续动荡之后,商机已然出现。和以往一样,最先闻到“钱味”的是投资银行。自2011年下半年起,投行人士不断撮合交易,而新奥与中石化的高层早有合作意向,各方一拍即合。

2011年12月7日,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发函给中燃的两位联席董事总经理梁永昌和庞英学,要求停牌并见面磋商。

当日,新奥和中燃双双停牌,前者公告称:停牌是因为涉及“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12月9日,联合体再次向中燃发出信函,说明了此次收购意图及收购方的构成情况,并建议12月13日双方都公告复牌,但未得到回应。

12月12日晚11点,中燃方面发出公告宣布将于次日复牌。由于此前双方并未有效磋商,联合体对中燃的突然宣布复牌感到意外。12月13日早6点,新奥正式发出公告称,将联合中石化,以每股3.5港元、总价167亿港元收购中燃多数股份,其中新奥和中石化分别承担收购费用的55%和45%。

12月14日,中燃发出回应公告,称新奥与中石化的联合收购未获邀请,属于机会主义行为,并严重低估了公司的价值。接近中燃方面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燃股价低迷,与刘明辉一案有很大关系,但在现任管理团队带领下,公司业绩正在回升,“股东应该有一个很好的预期,公司的资产优质,而且现任的董事会完全有能力并且已经带领中燃走上正轨”。

但接近收购联合体的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目前的困境源于现任董事会及管理层的组织混乱和管理无方,而新奥凭借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的运营业绩,加之中石化可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在完成收购后能够最大程度上释放中燃的潜力。

陷入僵局

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

迄今为止,这次收购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由于中燃和新奥2010年的营业额均超过9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审查门槛,3月2日,收购联合体向商务部递报的反垄断审批申请正式立案。

商务部一般会从城市管道燃气市场份额及市场控制力、市场集中度、经营者集中(即并购)对市场进入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对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影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审查。

3月上旬,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燃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依据新奥与中燃所拥有的项目数量及其地域分布来考察市场集中度,并购会对部分省份内部的市场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2010年,新奥销售天然气41.49亿立方米,中燃销售天然气44.52亿立方米,两公司合计销售天然气86.01亿立方米。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城市天然气销售488亿立方米,以此计算,2010年新奥与中燃合计占有17.63%的市场份额。

但高盛在2011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整体增速远高于新奥和中燃的增速,如按两家公司预测的2012年燃气销售量计算,两家合计销售燃气106亿立方米,仅占2012年全国市场7.1%的份额。

目前燃气市场仍是多元化竞争格局。港华燃气、新奥能源、中燃代表的外资、民营资本,以及昆仑燃气、华润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北京燃气、上海燃气等地方国企平分国内市场,并无绝对的领先者。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宛学智认为,城市燃气行业占据多少份额才算形成垄断并无定论。“不到30%的市场份额应该不可能垄断市场。”他同时认为,由于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尚未市场化,这起并购对消费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大。

管道燃气业务供应市场的价格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规制,无论是管道燃气接驳费、还是管道燃气费均以成本加成为原则,需要召开价格听证会并取得当地物价部门的批准。

“因此,即使管道燃气的供应商在特定的相关地域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100%,获得法律法规赋予的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其也无法通过提高价格等方式侵犯消费者利益。”上述接近新奥的知情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反垄断审查是先决条件,但真正让交易陷入僵局的,是3.5港元/股的收购价格。

2011年12月中旬,中燃的股价为2.8港元/股,收购财团3.5港元的报价溢价25%。然而此后三个月,中燃股东刘明辉、SK和富地石油多次出手增持,中燃的股价一路攀升,截至4月19日收市,已涨至3.76港元/股,涨幅达34.28%。

在多名接近中燃的知情人士看来,联合体当初的报价并不算很高,时至今日,中燃股价持续上涨,股东们更不会将手头股份以3.5港元的价格出售。

但中燃部分股东通过各种渠道发出的提价呼声,并未得到新奥和中石化任何一方的响应,包括王玉锁和傅成玉在内的双方核心人物均在各种场合表示:3.5港元的报价非常公正。

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联合体制定价格不是静态地考虑当时的溢价,当时3.5港元的收购价格,与去年12月要约发出之前六个月的中燃股价平均值相比有50%的溢价,与前四个月平均值相比有40%的溢价”。

3.5港元的报价,相当于22倍的市盈率。知情人士指出,中燃近期的股价上涨受惠于消息面,而非业绩拉动,中燃的每股赢利不足新奥的六分之一,但22倍的市盈率已经高于新奥19倍的市盈率,“鉴于中燃以往管理团队的表现,财团无法给出更高的溢价。”

接近中燃的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中燃在2010年末出现管理层动荡后,股价确实处于低点,不过在新任管理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业绩出现较大提升,2011年上半财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31.6%。“2011年底时股价已处于上行通道,但仍未完全反映公司业绩。联合体在未与中燃深度沟通的情况下进行敌意收购,纯属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

据《财经》记者了解,过去三个月,新奥/中石化的财务顾问花旗环球银行与中燃的财务顾问麦格理资本曾多次接触,但谁也不愿对3.5港元的收购价格让步,导致沟通陷入僵局。联合体方面表示,直至谈判窗口关闭前的最后一刻也不会放弃沟通,力争促成一起获得中燃董事会推荐的善意并购。

“但是,如果在今年6月前无法得到董事会的推荐,从程序上看,联合体会绕开董事会直接面对股东,那就是真正的敌意收购了。”

合纵连横

刘明辉组建的反收购阵营在三个多月里动用资金约15.5亿港元,出手98次,目前持股已近三成,但也让刘本人承担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新奥中石化联合体若想成功入主中燃,必须控制其至少50.1%的股份。而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后,中燃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Holding Co Lt.(韩国SK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即开始在二级市场收集筹码。

截至今年4月18日, SK E&S 出手33次,富地石油和刘明辉组成的阵营出手65次,双方调动资金共计约15.5亿港元。2月28日最后一次出手后,SK的持股比例已由2010年4月的5.19%涨至10.84%,而富地石油在收购案发生前刚刚入股中燃,但目前和刘明辉一道,持股共达14.81%。

富地石油总部位于香港,在伦敦主板上市,市值约合24亿港元,主营业务是在中国大陆提供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富地石油官方网站公告称,此次大笔买入中燃的股份,旨在深度介入中国天然气市场,并与经验丰富的刘明辉建立合作关系。

2011年12月28日,富地石油公告称,公司此前已经以2400万英镑买入中燃9404万股(约合3.08港元/股),占中燃总股本的2.15%。

同一天,富地石油与刘明辉成立了一个名为China Gas Group Limited(下称CGG)的合资公司,双方各占股50%。刘明辉以2亿股中燃股票入股(每股作价3.5港元),富地则以所持有的中燃股票加部分现金共计7亿港元入股。

此后,CGG在二级市场上开始大量吃进中燃股票,累计出手30次,使用现金4.19亿港元。

2月17日CGG银弹用尽后,富地石油的大股东Daniel Chiu(邱达强)亲自进场,他名下的私人公司Fortune Max Holding Limited(下称FMH)继续在二级市场扫货,然后再以延期付款的形式转让给CGG,根据CGG与FMH签订的协议,待CGG拥有融资能力后,无论中燃股价如何涨跌,CGG必须以FMH买入中燃股票时的价格向FMH偿债。

SK E&S 亦频繁在二级市场上扫货,且反应更快。去年12月13日,新奥收购公告的当天,SK E&S就吃进1200万股中燃股票,在刘明辉和富地石油进场之前,SK E&S 共出手5次,调动资金约1.38亿港元。

今年1月18日,SK E&S甩出大手笔,一天之内即投入资金约1.46亿港元,占当天成交金额总额的56.82%。这是迄今为止反收购阵营在二级市场上的最大动作。

但从2月28日起,SK E&S停止了对中燃的增持。值得注意的是,2月23日,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韩国SK综合化学株式会社(SK综合化学)和英国BP化工投资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投资70亿元建设一大型化工项目。

但SK E&S方面4月5日在给《财经》记者的复函中强调:3.5港元/股的要约价格并未反映中国燃气的价值,增持行为是SK E&S独立完成的,之前并未接触过其他股东。复函同时表示:SK E&S和中国燃气的合作是以互相信任为基础的。

由于SK E&S和CGG的增持托市,使得中燃股价很快反超公告收购价,接近中燃的市场人士表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散户股东最好的选择是立即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

根据香港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4月18日,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所组成的阵营持股比例约为29.25%。对刘明辉阵营而言美中不足的是,根据中燃的公司章程,由于刘明辉离职已超过六个月,其手中的2.35亿股购股期权已经失效。

中国燃气2011年1月31日公告说,刘明辉担任公司执行董事的职务被终止且自2011年1月25日起生效。根据中燃的期权计划规则,刘明辉可以在其与公司的雇佣合同失效后的六个月内行使购股期权。如果购股期权未在该时间内被行使,会自动失效并被终止。

这种局面意味着,无论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投票,还是收购财团绕开董事会直接向股东收购股份,刘明辉阵营只须再争取20.75%的股东支持,就可阻击收购。而收购方则需要争取45.13%的股东支持,才可能完成交易。

对于刘明辉不惜代价阻击收购的行为,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分析,其诉求无非有三,或出于创始人情结试图保住对公司的控制权,或为抬高收购价格,或为搅黄交易。若是第三种情况,那就不是常规的商业逻辑所能解释。

根据香港法规,身涉刑案的刘明辉已不可能担任上市公司高管。而刘明辉作为创始股东,其去年12月13日前的持股成本均在2港元以下,如按3.5港元售出将获利甚巨。但之后他在二级市场购进的绝大多数股票,成本却在3.5港元以上,一旦联合体收购失败或坚持原有报价,中燃股价势必下跌,刘将损失惨重。

同时基于CGG和FMH的协议,无论中燃股价出现何种变动,CGG都将按FMH的买入价向其还款,而刘明辉必须承担CGG50%的债务,这将使他承担极大风险。

代价如此之大却义无返顾,另有隐情的分析便不胫而走。多名业内人士向《财经》记者指出,刘任董事总经理期间很可能涉嫌关联交易,一旦达成收购协议,收购方即会按程序进入尽职调查,其中隐情势难掩盖。

尾声尚早

守方牌面占优,但其同盟并非牢不可破;攻方看似局面被动,但仍藏有底牌

从目前的牌面上看,刘明辉、富地石油和SK E&S组成阵营持股比例已达29.25%,优势明显。而除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态将支持收购外,收购方并无明显盟友,手中筹码不足10%,局面较为被动。

据中燃方面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去年李、徐离开董事会后,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开始减持,持股比例已从4%下降到2%。

但牌桌之下存在多个不确定因素,只要其中之一发挥作用,足可扭转战局。目前来看,这场收购战可能会向四个方向演进。

方向一,联合体在5月15日正式发出的收购要约中提高收购价格,并且这个价格让中燃董事会满意并将此交易推荐给股东,收购以善意收购告终。接近交易的人士称,利益仍是富地石油和SK E&S首要考虑的因素,如果联合体适当提高报价,他们有可能作出新的选择。

方向二,中燃找到白衣骑士(White Knight,协助被收购方阻击收购方的公司),成功阻止联合体的收购企图。但目前看来,“搅局者”富地石油不具备成为白衣骑士的能力。这家英国上市公司市值只有24亿港元,但已拿出6.19亿港元用于增持中燃。

2月中旬,CGG银弹用尽,其大股东邱达强的私人公司接棒后,扫货频率已明显放缓,疲态尽显。进入3月,FMH共调动4166万港元用于吸筹,这与CGG在1月调动3.82亿港元,2月调动1.88亿港元相比,资金持续能力大为减弱。因此,接近收购方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案中,新奥与中石化联合体是中燃唯一的竞标者。

方向三,如果联合体在5月15日的要约中并未提高收购价格,或未提高至中燃董事会满意的价格,中燃董事将会在14个工作日内给出否定回复。那联合体就将按程序绕开中燃董事会直接要求股东对要约价格作出表态,并力争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以完成收购。就目前的局面来看,刘明辉阵营已经掌握中燃逾29%的股份,胜算较大。但决战时刻,刘阵营是否会出现分化,尚不得而知。

与富地石油相比,SK集团是更有实力的拯救者。增持过程中SK E&S累计出手33次,每次平均投入资金约2593万港元,远高于富地的均值1067万港元。

但是,SK E&S已在2月28日停止增持,此前五日,SK集团与中石化宣布重大合作项目。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SK集团态度暧昧,“他们还需要顾虑在中国市场与中石化的合作关系,另外前期的吸筹已让其有了足够的谈判资本。”

中燃近期的股价走势亦非常关键,一旦持续上涨,大量散户会选择继续在二级市场抛货,让刘明辉阵营继续增持成为可能。而收购方则不会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吸货。知情人士解释说:“收购方如果以高于3.5港元的价格在市场上买货,就必须修改其要约价格,使其不低于买货的最高价格,这是收购法规的要求。”

方向四,据一位关注此次并购的资深律师向《财经》记者分析,即使联合体最终未能获得50.1%以上的股东支持,此案仍有颠覆因素存在。

201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2011〕6号,下称6号文)。

同年9月,商务部《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规定》(商务部发[2011]53号,下称53号文)。

6号文对安全审查的范围及对象有明文规定,城市燃气行业归属于重要能源、资源及基础设施,位于审查范围之列。审查的对象则包括了外国投资者通过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境内企业股权,并导致境内实际控制权转移给外国投资者的情形。

目前,通过不断增持,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富地石油和SK E&S 的持股比例已分别达到14.80%和10.84%,远超其他股东。

“中国燃气的两大外资股东的频繁增持很可能会触发53号文发挥效力。”该律师称。53号文显示,对于已经或者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的外资并购行为,商务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终止当事人的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该并购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9

有所不为

如果没有墨西哥湾事件,BP是否依然会在“量”上突飞猛进?我们已无从知晓。但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因墨西哥湾事件而“有所不为”的BP,或许却迎来了灾难下的重生。

BP的“有所不为”,在太阳能业务上表现最为明显。去年底,BP宣布,关闭旗下的太阳能业务。从而也终结了这项拥有40多年历史的旗舰级替代能源业务。“毫无疑问,历史很重要,但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太阳能业务方面发展迅速,这对B P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业内专家分析BP处置太阳能业务的诱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BP在西安有一处合资的太阳能资产,也在BP的资产处置范围之内。”

不过,虽然B P在替代能源方面有一些调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替代能源方面有任何的动摇,尤其是在风能以及生物质燃料方面。BP在风能方面,以及在生物质燃料方面依然是在扩大投资。

与太阳能业务同命相连的,还有LPG(液化石油气)业务以及北美地区的部分炼厂业务。去年2月,英国石油公司就曾宣布将其一半的美国精炼油资产挂牌出售,其中包括庞大的德克萨斯城(TexasCity)炼油厂和Carson炼油厂。

在B P处置的资产当中,无论是LPG业务,还是炼厂业务,乃至太阳能业务,都不是上游资产。

如果说BP的“瘦身”,是因墨西哥湾事件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做“瘦身”的能源巨头却并非BP一家,这又如何解释?

康菲石油公司在2010年也同样实施了大规模资产出售战略。而在2011年初,壳牌公司向Vitol和Helios投资公司出售在非洲14个国家的油品批发和零售业务,价值达到10亿美元。3月,壳牌与印度Essar石油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13亿美元的买卖合约,出售旗下产量为27万桶/日的英国Stanlow炼油厂及其他一些相关的本地营销业务。2011年4月,壳牌以约6.14亿美元将其在智利的大部分下游业务出售给智利大型企业,涉及的业务包括壳牌全部现有的零售、商业燃料、沥青和化学品业务,以及在智利的相关供应与分销设施。5月,壳牌加拿大公司寻求出售公司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和海洋三省的约260个加油站业务。

实际上,无论是BP,还是康菲石油公司,抑或是壳牌,其出售的资产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部分被处置的资产为下游业务,且大部分资产位于OECD国家(经合组织国家)。这一点被BP首席经济学家鲁尔不幸说中,“BP必须做好调整,才能发展下去。”

“不仅仅是美国,整个OECD国家的市场需求均呈下降趋势。到2030年,O E C D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将会下降为780万桶/日,而中国一个国家将会有800万桶/日需求量的增加。因此,位于OECD国家的一些企业不得不整合,甚至关闭这些地区的炼厂业务。”陈黎明向《英才》记者解释BP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BP将会退出下游。目前B P的下游资产是非常优质的,与B P的上游资产也能够实现协同效应。BP全面剥离下游资产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过,在BP、壳牌、康菲等能源巨头剥离OECD国家炼化业务的同时,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石油公司却在海外进行炼化领域的扩张。日前,中石油斥资10.15亿美元,收购英国化工企业英力士集团的苏格兰格兰杰莫斯和法国拉瓦莱两家炼油厂股权,英力士集团将重组设立两家新合资公司分别从事贸易和炼油业务,中石油将持有贸易合资公司50.1%的股权,炼油合资公司49.9%的股权。

“收购炼厂股权与新建完全不是一回事。股权交易是资本活动。”CCVI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告诉《英才》记者,“很可能两大石油公司在此附近拥有上游资源,需要就近形成下游产品。”

这一点同样得到了陈黎明的肯定,“他们做这个战略布局,是可以理解,他们毕竟要走出国门,毕竟也要到海外寻找上游的一些资源,但是不是找到资源都要从世界各地运回中国?未必,如果能够在当地找到更好的销售渠道,更好的炼厂,能够采购到更便宜的原油,也就未必把每一滴油都运回中国来。”

寻找机会

2月15日,B P确认,其在中国南海43/11深水区块权益的收购已获得中国商务部的批准。BP在勘探阶段拥有该区块40.82%的权益,在开发生产阶段拥有20%的权益。此区块由BP和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以及科麦奇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安纳达科石油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联合开发。南海43/11深水区块面积9729平方公里。目前,由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担任作业者。

如期望中的,将43/11深水区块收归囊中的BP,首次公开其中国战略,陈黎明告诉《英才》记者,“BP在勘探方面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尤其是深水作业。”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10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7-0067-06 收稿日期:2010-04-17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它涉及到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一词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a Low Carbon Economy)中出现,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乐琴,2009)。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庄贵阳,2005)。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还将不断得到拓展,人们将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

这些年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努力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90-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我国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城市就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也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欧盟将低碳经济视为“新的工业革命”、英国将低碳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暂时还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和社会压力,同时我国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广州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发面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世界上无不是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上下功夫,近几年来广州市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现列举如下:

1 节能减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修订方案》、《广州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工程任务》、《广州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广州市小火电关停方案》、《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广州市2007年能源及减排工作总结和2008年工作计划》、《广州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2006~2010年)》、《区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萝岗中心区能源综合利用规划和建筑节能规划》、《节能中长期规划》、《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办法》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广州市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等。

2 循环经济。近年来,广州市结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活动,将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先后制定了《广州21世纪议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广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州国际生物岛循环经济技术规划》、《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资源化办法》等政策法规文件,为广州市开展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广州市按照生态城市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了《资源节约与利用方案》、《广州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广州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政策,发改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询各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工业实际,也制定了《广州市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二)广州市节能减排的现状

广州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注重运用财政税收的杠杆撬动市场大门,设立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对开展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优先给予补贴和补助等方式鼓励与促进企业进行节能降耗,2003~2004年共有123家企业进行了508项与节电相关的技术改造。广州市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层面上,加强了清洁生产的推进工作,全市已有7家企业荣获广东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37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12家通过了广东省环保局主持的验收。有了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节能减排作为提高能效的重要手段,不遗余力的进行技术改革。

2 区域循环层面上,已投资55亿元,在增城新塘镇建立了环保工业园区,园区企业实行资源共享,污染物集中处理,废物综合利用。

3 工业结构方面,通过整治、淘汰能耗大、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力落后企业,将汽车、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能效比大幅度提高,工业对环境的压力已明显减小。广州市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2005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却比1998年减少了22.4%,工业粉尘排放量下降了97.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67.2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0年的0.91吨标准煤下降为2005年的0.78吨。2008年广州开发区单位GDP能耗下降4%,万元GDP综合能耗降至0.43吨标准煤;万元GDP水耗为6.3吨左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8%(国家统计局,2008)。

从图1中可以看到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整个广州的万元GDP能耗虽然逐年下降但还达不到全国

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广州的近邻深圳2005年的万元单位GDP能耗为0.59,达到了新加坡和韩国水平。所以为了实现“十一五”的单位GDP能耗减排20%目标(即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66吨标煤/万元)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现状

广州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占广州市总能源消费的比重还较低,产业规模较小。目前广州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4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广东商学院、爱群大酒店等开展了热泵空调和制热水节能工程示范,番禺中心区医院将采用太阳能节能一体化技术和热泵制热水系统,南沙区安装了风光转换电三位一体的示范性路灯等。环保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推进饮食服务业“油改气”,交通部门推广使用LPG清洁能源,现已建成29座LPG加气站,市内85%的公交车和100%出租车使用LPG。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及装备方面:南沙久泰能源公司年产15万吨二甲醚项目已经投产;广日集团垃圾焚烧发电成套装备、迪森公司的生物质颗粒和生物质油项目试点初步成功;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核岛关键设备)在核电装备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新兴的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如迪森能源集团(生物质油装备、生物燃料锅炉)、广东同益电气有限公司(热泵)、广州市雅图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广州红鹰能源科技公司(小型风电机组、太阳能风电互补机组)、久泰能源(广州)有限公司(二甲醚)、广东中科天元再生资源工程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技术和材料、热泵、输水储水装置等方面的装备业发展有了良好开端。

(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方式有三种,即联合执行机制(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前两者主要针对缔约国的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体,而唯一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机制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DMf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履行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承诺的限排或减排义务,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到目前为止,广州市参与CDM项目的企业还很少(见表1),截至2010年2月,我国共批准了241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且同期广东省获批的CDM项目也达到60项。因而广州在这一方面的发展还是很落后的。

(五)广州市与国外低碳城市的差距

广州市低碳经济虽然取得了一点的发展,节能环保理念也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来看,其中使用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但从广州的能源结构来看,广州市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例在50%左右,原油消费比例为40%左右,液化石油气的消费不足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煤炭消费一般小于30%),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但造成能源利用率低、能耗指数高,而且环境污染严重。这样非常不利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减排。“全球最环保城市”的韦克舍市,2005年的能源供应中已有50.7%来自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统更是有高达88%的能源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仅占能源供应的37%,所以在二氧化碳排放中,从1993年到2005年,它的人均排放量年均减少24%。作为世界太阳能之都的德国弗莱堡,电力来源更是有65%来自于太阳能和热点材料,并且热点材料80%来自于碎木料、20%采用天然气,这就使得二氧化碳减排大约60%。

从图2可知,2000~2008年,广州市GDP上升了3.44倍,电力消耗也上升了2.45倍,此期间广州市的电力消耗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国外发达城市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果把能源结构考虑进去,在节能减排方面,广州与国外这些低碳城市的差距就更加显得遥远了。

三、对广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根据广东省气候中心《广州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广州地区2005年至2006年太阳年辐射总量为4GJ/m2;每年日照时数超过6小时的天数为107天,广州太阳能日变化不大,只要有太阳直射辐射,则在一天中的任何时段其利用效率均比较稳定。热泵技术推广应用条件好,2007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已超过23℃,最低气温为5℃,湿度在50%-95%,非常适合利用空气源热泵生产生活热水。此外,广州市水资源较为丰富,从化市东北部的流溪河及增城市北部增江,河流的纵坡较陡,有一定的水力蕴藏量,珠江水和一些较大的地表水库也可为附近建筑的地源热泵应用提供水源。虽然广州土壤与环境温差不大,但地质条件较好(粘土层较深)的地方,也可以适度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南沙、万倾沙沿海一带的风能具有一定开发价值。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力资源有限(广州市新闻中心,2010)。

生活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广州市10区2市每天生活垃圾产量已达11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高达4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每天13000吨,每年垃圾产生量近500万吨。广州市地处亚热带,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木屑、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较丰富且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应在规模化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空气(地)热能、水电、沼气、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以及二甲醚等新型替代能源,提高广州市能源结构中的新能源比例;加快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液体燃料、新能源公交车、屋顶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电(热)与建筑节能一体化等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拓展和营造新能源利用的市场上下大力气。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而第三产业单位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表2为2000年到2008年广州市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到,广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都有些下降,这符合近年来广州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方向,但与发达国家60%~70%的比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德国、日本、法国第三产业比重2002年分别为69.2%、68.1%和72.4%,而美国2001年就已达75.2%(毕伟玉,2007)。2007年新加坡比重为66.1%、台北为90%和首尔73%,2008年的香港,第三产业(服

务业)占GDP比重更是高达92.3%。因此,未来广州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减少国民经济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抓住广交会这个有利的平台,努力打造科技广州,使其成为未来广州的一颗明星产业。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召开第16届亚运会为契机,加大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发放宣传手册提倡市民环保意识,倡导市民从我做起、从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点滴着手,也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或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措施来约束人们的衣食住行,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广州作为我国先进城市的代表,节能减排也不能落在全国的后面,努力完成绿色亚运的承诺,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绿色行动。

(四)保护和增加广州市的森林和绿地,增加碳汇

“碳汇”通俗的讲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有资料显示,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所以,森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森林的碳汇作用,有资料显示森林每生长1m3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TC02(朱广菁,2007)。截止到2009年,广州市(10区)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139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3%: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9万公顷,广州森林覆盖率为44.4%,在广州东北部山丘地区,有15.93万公顷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城郊农村和东南部平原水网地带,有1.16万公顷乡村风水林、农田林网和沿海防护林;在城市中心区,白云山、越秀山、海珠生态果园,以及绿树成荫、星罗棋布的191个城市公园、1000多个城市绿岛,构成了市域范围30多万公顷的绿色生态屏障。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广州应充分利用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森林绿地的“碳汇”功能,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对低效林、低产林进行改造,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生态型城市。

(五)加快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广州市政府对交通行业创建环保模范城市责任提出考核目标,近年来,市交委大力推进以城市公交使用清洁能源民心工程、营运车辆排气污染整治、水路运输降耗为重点的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全市6759辆公交车和16700辆出租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成为世界上公交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清洁能源最多、最成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使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物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HC)和氮氧化物(NOX)总量分别减少45%、40%和20%;严格依法查处营运车辆尾气排放,使城区内营运车辆尾气排放抽检合格率从2005年初的6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水路运输单位能耗从2000年的5.17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到2007年的3.51吨标煤/万吨吞吐量,下降了32.1%。广州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另一方面,广州市目前的个人汽车拥有量在国内排在前列,家用汽车的每百户拥有量由2005年的6辆增加到2009年的19辆,这给城市交通出了很大一道难题,在节能减排方面是很不利的,虽然目前的交通工具都是以节能为发展方向,但随总量的增长,污染物的单车排放量是在降低,可总量却一直在上升,随着2009年国家开始征收燃油税,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过多使用个人汽车的措施。广州市应抓住这个时机,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规进一步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鼓励市民换乘公共交通。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11

宇通预计未来客车年需求量增长在7%左右,新能源客车的比例将快速增长。

不过,虽然新能源早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福田、中通等客车企业也早已制定出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但出于对当时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尚无100%把握,宇通一直未做明确表态。大手笔投资节能与新能源基地,表明了宇通发力新能源的决心。

宇通的新能源客车发展规划了两个主要方向:

一是纯电动,这也是产业未来发展重点。在纯电动客车方面,宇通的轻量化优势非常明,12米纯电动车整备质量只有12.3吨,比同类型的其它纯电动车轻2吨。

二是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宇通插电式混合动力城市客车(PH EB)产业化技术攻关项目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第一批获得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不包含国家拨款、试验设备及其他设备宇通专门对这一项目的研发投入6000万元,预计到2013年将进行规模化推广。

截至目前,宇通已形成以多名博士和众多硕士为核心的专业研发团队,拥有15个混合动力客车和5个纯电动客车公告,自主研制的新能源客车已分别在杭州、昆明、广州、郑州和新乡等城市示范运伉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奠基仪式上,宇通工作人员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宇通的纯电动车快速充电只需2.5小时,可达到80%的电量,慢充需要8小时,目前,已经在郑州215线路上运行1年多,电池衰减率小于20%。宇通对全铝车身纯电动车的实际路测结果是,满载18吨的情况下,可行驶200公里。

在节能客车研发方面,宇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宇通博士后项目的推动下,结合宇通热管理系统,宇通取得了整车轻量化、发动机快速启停、辅助系统综合能量管理等多项节能技术成果。不仅如此,作为替代燃料的LNG、LPG、CNG、生物柴油、醇类、醚类等节能客车等也在宇通的深入研究之列。截止目前,已累计销售各种节能客车1万余台。

宇通还制定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阶段性市场目标,2012年,推出从10米到18米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和7米到14米纯电动城市客车;2015年,实现市场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品的全覆盖。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12

中信证券诸建芳等认为高速销售增长是利润高速增长的基础。虽然2008年工业企业销售总额增速高于2007年,但是2008年上业企业利润增速却大幅度低于2007年,这主要是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所造成的。2008年工业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来自利率上升造成的财物成本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的成本上升,而劳动力成本变化不大。

化工行业:二甲醚增值税率下调 前景长期看好

为促进二甲醚(DME)的推广使用,经国务院批准,自2008年7月1日起,二甲醚按13%的增值税税率征收。DME除了用作气雾剂的抛射剂等之外,还可以掺杂在LPG中作为民用燃料。而08年1―5月份,国内LPG国内产量和进口量同比都有较大幅度下降,供需缺口进一步加大。国家此次将DME的增值税率调低,意在提高DME生产商的积极性,加大供应量,平衡市场供需。

从长期看,国际原油价格的高涨,使得国际天然气、LPG等相关能源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涨,目前NYMEX天然气价格已经达到3.05元/立方米左右,而中东丙烷FOB价格也达到950美元/吨,分别较年初上涨了67%、13%。但国内主要能源品价格均受到管制,消费需求仍然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国内外能源价格彻底接轨前,我国在能源供应方面的压力都会一直存在,适度发展煤基的替代能源可以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减少由国际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而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该政策对甲醇和二甲醚生产企业来说,虽然利好程度不大,但可以看出国家对醇醚替代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逐渐加强,目前甲醇汽油标准和二甲醚标准的及推广已经不存在技术性的障碍,但完全实现可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兴业证券分析师裴力军等认为全球能源价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很小,长期看好煤基燃料和煤基化工产业的发展前景。

煤炭行业:小煤矿加速复产 库存仍持续下降

乡镇煤矿产量继1―4月份同比增长7.9%后,1―5月份增速进一步提高到10.9%。可以看出,此前发改委要求小煤矿复产的确有所成效。但另一方面,截至5月底,煤炭社会库存、煤矿库存和电厂库存均低于合理水平,而煤炭价格也仍然趋于上行,即使是国家对电煤实施临时价格干预。

库存方面,5月份各类库存持续下降,低于合理水平。其中社会库存天数20.0天(合理25天)、煤矿存煤天数4.1天(合理6―7天)、电厂存煤天数10.6天(合理15天)、4月份社会库存、煤矿库存和电厂库存继续低于合理水平。价格方面,中转地价格续创新高。秦皇岛大同优混、山西优混和山西大混价格较上期分别上涨50元/吨、40元/吨和45元/吨;产销量:5月份,全国煤炭产量为22775.11万吨,同比增长10.2%,从三类煤矿来看.煤炭增量主要来国有重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炭销量为21375万吨,同比增长10.1%。下游产业:增速略有下降。1―5月,火电、生铁和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3%、8.1%和9.0%,产量增速较前4月略有下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5月累计增速达到47.0%。

联合证券分析师孙海波认为,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短期内仍未发生改变。不过煤炭下游产业增速较前4月略有下降,1―5月,火电、生铁和水泥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3%、8.1%和9.0%;而煤炭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5月累计增速达到47.0%。

泸州老窖:销量提升增长态势值得期待

泸州老窖(000568)08年前五个月1573销量接近1300吨,而一季度公司表示销量有1100吨。按照当前的进度,全年应可以顺利完成3000吨的销售任务。1573销售仍然供不应求,但由于经济周期对消费的影响,负面效应可能会在未来逐渐体现。高档白酒的寡头垄断格局和公司突出的营销能力,都可以保证公司未来业绩的较高确定性。

公司预计上半年的老窖特曲的销量增长在10%以上,考虑到公司在07年下半年将老窖特曲出厂价提升到98元,提价幅度在16%,因此08年特曲的收入增长也应该接近30%。特曲目前的增速和公司预计3―5年内实现200元+10000吨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如果经济放缓,中高端受到的影响可能要远甚于高端。公司表示中期实现预计的150%―200%的增长没有问题,初步估计中期业绩将会在0.58―0.62元之间(完全摊薄后),全年的业绩增长仍然可以保持在100%以上。公司过去几年通过大幅促销之后,经销商的库存也有显著增加,因此减少费用支持和提价不可能同时进行。此外,超高端的制定酒公司也在积极全国推广中,但是短期内销量还很小。

国信证券分析师黄茂预计08―10年公司整体每股收益为0.99元、1.28元和1.57元,其中白酒部分每股收益分别为0.85元,1.15元和1.44元,对应白酒业务市盈率为32倍、24倍和19倍。公司目前的估值水平仍有一定吸引力,维持公司“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

美的电器:优势互补实现利益其赢

美的电器(000527)近日公告,与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美国开利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其中公司出资1.2亿元,占股60%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定位于研发与制造型企业,生产以开利海外订单为主,合资公司预计今年底投入运营。

公司具备良好的空调产业规模化制造优势,上佳的供应链管理优势,具备家用空调产品系列化和成本竞争优势,而开利公司销售遍及全球170多个

国家,拥有全球研发网络和营销网络。两家合资,从原来的商业合作转为全面的资本合作,彼此优势互补,合资公司盈利能力可期。合资对公司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短期看通过合资公司排他性地锁定了开利国际市场订单,能够有限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保证出口订单数量和合理的利润水平,阶段性可以弥补内需不足,充分利用现有的剩余产能。长期看公司能够利用开利的渠道,拓展公司的关系网络,通过学习国际品牌全球化营销管理经验,加快公司的全球化进程;另外通过合资公司有条件消化吸收开利公司的空调技术,特别是在中小型中央空调方面的技术,提升产品研发制造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中投证券分析师袁浩然认为本项合资尚需外贸部门批准,实际运营最快要等到今年底,本年对公司盈利不会产生影响,预计08―10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94元,1.37元和1.85元,12个月目标价23.5元,维持强烈推荐的评级。

铜陵有色:业绩增长依赖硫酸副产品

铜陵有色(000630)拥有从矿山到下游铜加工一体化产业链,其07年阴极铜产量62.4万吨,而自产铜精矿产量仅为3.28万吨,自给率不足6%,是目前铜类上市公司中自给率最低的一家。目前,金隆铜业(61.4%)使用的铜精矿全部进口,金昌冶炼厂有一半是进门,另一半是国内购买。

铜冶炼加工费短期之内很难高企,而公司短期内自给率大幅提升也较为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业绩增长依赖于硫酸副产品的盈利贡献。增发项目短期盈利难以实现。公司拟增发项目包括:1、收购紫金铜冠35%股权,2、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3、铜冶炼炉渣资源综合利用扩建项目,4、1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效益预计要在09年之后才能显现。而紫金铜冠下属的秘鲁白河铜钼矿项目拥有初探12.57亿巨大储量,但由于只是处于开发前期,同时目前公司只拥有勘探权,要产生效益至少5年以后。另外,公司的1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是属于高端产品,公司在这个领域尚无经验,从投产到达产预计将有一段较长的过程。

国信证券分析师黄安乐等认为,公司的主要矿山之一冬瓜山预计今年将新增4000吨的铜精矿产量,09年将达到3万吨(完全达产),预计08年每股收益为O.9―0.92元,同比增长12.5%―15%。

赣粤高速:投建标志公司外延拓展新思路

赣粤高速(600269)近期公告表示将投资建设彭泽到湖口的高速公路。彭湖高速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和彭泽县境内,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80Km/h,主线长度约51.535公里,概算总金额16.26亿元。08年10月初开工建设,2010年10月底建成通车。

彭湖高速的建成将有利于加大长江南岸高速通道的规模效益、加快沿江产业带发展、促进赣皖地区整体开发开放、形成长江南岸港口码头群之间的快速联络线和构筑旅游快速交通网。从通行角度来看,彭湖高速的建成将使得从安庆到九江的出行通道缩短16公里,在安徽省沿江高速沿线交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交通量和投资效益分析来看,按照较保守的预测,彭湖高速交通量年增长将逐步趋于平稳,整体表现较为稳定;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和效益费用比都说明了该项目具有较稳定的投资回报水平。从财务能力角度看,公司现金流完全有能力投资彭湖项目。彭湖项目的总投资金额并不高,且有三年投资期,按照公司现有财务结构、经营现金流情况以及良好的债务融资能力,完全有能力承担16.26亿的资本支出。

中原证券分析师高世梁认为不考虑财政补贴,维持对公司08和09年0.92元和1.06元的业绩预测,按7月1日收盘价9.62元计算,动态市盈率分别为10.46倍和9.08倍,维持短期“买入”、长期“买入”的投资评级。

晋亿实业:公司盈利提升 进入高增长期

晋亿实业(601002)目前已中标的高铁扣件订单超过9个亿,今年5月份起试验段已经开始批量供货,公司的高铁业务从今年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供货量保守估计在3个亿左右,虽然比去年有明显的增长,但很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6个亿),不过其毛利率不会明显低于预期,仍将在30%以上。

普通紧固件业务开始走出低谷。首先,子公司山东晋德开始量产并扭亏为盈,直到5月份才开始出现500万元左右的赢利。其次,公司出口业务的数量及盈利双双提升。主要是因为之前公司出口订单一般是半年和一年的,这使得其在去年下半年产品降低出口退税率、人民币升值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环境中不得不承受价格锁定带来的亏损,目前旧订单已经执行完毕,客户也基本接受了高钢价的现实,出口产品价格得以提升,导致毛利率、订单数量均出现回升。但公司的普通紧固件产品仍然面临着出口退税进一步下调以及反倾销的风险,只是今年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投资上海慧高精密电了将获得稳定收益;财务费用将上升;政府补贴结束,税率优惠也将逐步取消;与北京中铁利达科技的贷款纠纷可能增加营业外收入。

安信证券分析师林晟初步测算,公司未来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12元、0.20元和0.29元。按2009年30倍的动态市盈率计算,公司合理股价在6元左右,给予公司“中性-A”的投资评级投资。

恒邦股份:黄金冶炼技术行业领先

lpg行业调研报告篇13

“更可怕的就是这种价格调整联动机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肖重斌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说。所谓价格调整联动机制,说白了就是随行就市。如果上游价格调整了,居民家用的天然气价格就随之变动,调整的额度按联动公式计算。这3年调整一次的联动机制一旦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3年里民用天然气的价格调整可以不再听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天然气行业要走出“投资靠政府、运行靠补贴、亏损靠涨价”的怪圈,必须深化改革,打破垄断,提高效率,而不能指望提价扭亏,更不能让老百姓买单。

而越来越多的专家呼吁,应尽快改变中国尚没有统一的天然气战略的局面,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中国天然气发展长远战略,促进中国气态能源的跨越式发展突破。

中国居然没有天然气战略

国家信息中心处长助理、经济师凡茂告诉《能源思考》,中国天然气工业一直是石油企业的附属企业,属于幼稚产业,规模小而且零散,且未形成部级工业体系,更没有形成部级的统一的天然气战略,这样的局面下,中国的天然气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毫无竞争能力。

对天然气的发展,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并且的确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主张向现代化国家看齐,加大石油天然气消费;另一种认为国内煤炭最丰富,还是以煤炭为主。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中国的能源结构优化是一个逐步改善的过程,加大清洁能源的比重是必然趋势,天然气是要加大发展的。

另外,天然气工业的三大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的垄断也对中国天然气工业的良性发展造成危害。凡茂经济师告诉《能源思考》,天然气的垄断程度要比石油还厉害,石油炼制和零售环节还有一些其他资本的参与,而民间资本参与天然气则是很困难的,从开采到输送,几乎被三巨头所垄断。在去年那场席卷大半中国的“气荒”中,主要供气者三大巨头自然不能置身事外,甚至被指摘为“占而不采”--不去积极开采圈占的天然气资源,却想在现有的狭小市场中倒逼天然气价格上调而牟利。

这仍然距市场化相去甚远。市场化要以多元化为基础,在目前天然气供应基本被三大巨头所垄断的格局下,几乎没有任何条件能够保证市场化不会成为垄断利益的幌子。“因为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可能会导致以‘与国际接轨’为理由的‘市场化’价格,最终是,垄断集团得利,而消费者埋单。”银河证券研究员李国洪表示。

目前中国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新疆和南海西部4个地区,仍然属于区域性产品,不能形成全国性供应局面。

“中国不是个贫气国,天然气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天然气等气态能源占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比例实在是太低了!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副院长李景明教授介绍,目前世界范围内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24.2%,而中国能源结构则以煤为主,天然气所占比例仅为2.7%,仅为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为亚太地区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根本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天然气发展战略。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戴金星院士介绍说,“这与中国能源储量的结构有关,也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落后有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以为中国是个贫气国。但从目前的探明储量来看,应该说中国的天然气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转

国务院能源顾问、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认为,应当把天然气作为重要的一次性替代能源来发展。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目前发展很快,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也需要高效清洁的燃料。当前应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天然气发展的系统规划。中国发展天然气的关键在于增加供应能力。中国天然气产量“有希望”在2020年达到2000亿立方米。

另外,健全的市场体制对于市场的发育至关重要,而目前国内在天然气价格制定、合同履行、天然气分配和市场开放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现在国家按天然气的应用制定井口气价,井口价加净化费和管输费,后为用户价。净化费按国家收费标准执行,管输费现无统一标准。尽管国家已多次调整气价,但仍存在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影响企业投资天然气产业。城市天然气用户价格现由各当地政府制定,用户利用天然气还需交纳数值很大的费用,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情况,影响利用天然气的积极性。天然气从生产到消费经过多个环节,现在没有能有效保护买卖双方利益的标准购销合同和保证合同履行的措施。一方面拖欠气款将影响供气企业的生存:而另一方面,保质、保量的供应是用户的基本要求。

目前,天然气是国家统配商品,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推动天然气产业发展。开放市场是促进天然气利用的有力措施。目前有两大垄断经营的网络影响天然气的利用。一是城市天然气管网,二是国家电网。这两大领域对第三方不平等、不透明,对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不利。长期垄断经营不利于从多渠道吸引投资天然气利用项目,更不利于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和促进消费。

资金问题是困扰天然气产业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只有妥善解决,才能推动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中国居然没有天然气工业

作为研究天然气的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胡见义不仅是发展天然气工业的积极倡议者,也是长期研究中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实践者。他早就提议20年内建成中国天然气工业体系。针对当前出现对天然气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表示怀疑的一些说法,以及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碰到的难题,胡见义认为,如果不抓紧推进中国天然气开发利用和利用世界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良机,中国今后发展天然气会延迟更长的时间。

胡见义院士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同时也没有形成全国型大供气系统。目前我国还没有自己的天然气工业,天然气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的2%多一点。政府首先要尽快出台天然气发展战略规划,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地方企业和人民合理利用天然气。

越来越多的专家一致认为,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气态能源是中国今后的一项长期战略,而天然气工业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上游勘探的突破推动了中、下游管道建设与天然气消费的发展,反过来没有中游和下游的发展,上游投入的勘探资金就长期得不到回报,会影响上游勘探的持续发展。因此,在中国天然气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下游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应加快管网等基础建设的步伐,加大开拓市场的力度,积极落实下游用户,保证天然气上、中、下游同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改善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因此专家一致呼吁,国家应尽快制定能源发展的整体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天然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天然气地质和开发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和推广,形成适合中国煤层气特点的勘探开发模式,加强天然气大型管道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处理好资源与管道的协调关系。通过加快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利用、适度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争取天然气在未来能源消费中达到10%。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中国西部,而天然气消费市场却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因此,下游市场的开拓、培育,以及长输管道的建设滞后于资源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天然气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分布及其特点以及与市场消费区的不匹配,再加上天然气产业投资大、回收慢、周期长、风险大,上、下游发展不协调等不利因素,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和影响。

前,中国天然气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存在政府专门管理机构缺位,有关政策、法规缺位,供应主体企业与利用主体企业合作缺位等问题。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法规是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世界能源消费结构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向低碳化演变,中国天然气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应从国内天然气市场供需规律入手,根据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进程,预测天然气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新世纪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战略及措施。

经过20多年的勘探研究,目前探测可知,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可达47.1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4-18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47万亿立方米),其中开发动用仅占有1/3的储量,还有2/3的储量没有动用,可供开发的资源基础雄厚,剩余可采资源量11.5万亿立方米,加快天然气发展具备充分的资源条件。此外,尚有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资源(与常规天然气资源相当)作为接替和补充。同时,随着勘探深入、技术进步和研究进展,天然气资源量还能增加。

据悉,尽管天然气勘探滞后于石油勘探,但近年世界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2003年天然气探明储量已达到172万亿立方米,随着储量的增长,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也大幅度上升,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待发现资源均超过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可能还将持续增长,2030年前后可能超过石油。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时代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中国的天然气勘探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等盆地取得大的突破,发现了克拉2、苏里格和罗家寨等大型气田,启动了“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和忠武线等管道工程,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同时,天然气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利用天然气洁净能源已被社会广泛认同。

比较一致的看法已经逐步形成:天然气工业体系是资源、管道、市场、管理紧密衔接的系统工程。首先是政府要尽快出台天然气发展战略规划,要有导向性政策,不能以突发事件影响大的能源战略结构规划,不能用解决局部问题的方式代替全局统筹考虑。第二,相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注意合理布局,考虑最大经济效益;第三,政府要有相应的政策推进措施,引导地方企业、老百姓合理用气。

未来发展战略趋于成熟

近20多年来,世界天然气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专家预计2020年在世界能源组成中的比重将会增加到30%左右。21世纪天然气将超过其他能源成为主要能源,将是一个天然气世纪。

中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最早的国家。但从全世界看,中国天然气产业整体水平还很低,资源探明程度仅7%左右,储量动用程度约50%,特别是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极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中国天然气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科技进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地向低碳化演变,天然气作为低碳化的清洁能源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而目前中国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很不适应。为此,国家从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国策出发,“十五”将大力发展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这将为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应成立国家天然气产业管理机构--例如国家天然气委员会,制定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资金和税费优惠政策,确定天然气发展的主导企业,探索以主导企业为主、地方企业协调发展模式,组建专门的研究组织。近年来,中国天然气需求平均年增速高达11-13%,而国研中心的报告认为,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超过2000亿立方米。但是2020年我国天然气缺口达800亿立方米以上。但是,天然气的生产增长却远低于需求增长,而目前中国天然气50%的对外依存度必将带来能源安全隐患,最终演变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副总经理唐振华表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途径,来解决未来国内天然气供应的紧缺问题。

对于天然气如此大的供应缺口,唐振华表示,要坚持替代能源有经济性的市场定位原则,即LNG只替代单位等热值价格比自身高的LPG、油制品、电、人工煤气。通过这种市场开拓原则,防止市场的盲目发展,使LNG引进后有较强竞争力,替代后项目有经济效益,项目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处副处长王晶认为,随着天然气消费与国内生产的缺口日益扩大。中国不得不着手准备提高报价以获得更大的天然气份额,这也使得中国国内的天然气价格面临极大的上调压力。他说,中国天然气国际谈判很艰难,不少项目还都在进行中,主要就是价格问题,国内承受不了。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在“十一五”末期,达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今后20年,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率可能会超过15%。雪佛龙天然气公司全球副总裁赛德斯(AudieSetters)预计到2020年将会有2500万吨的LNG进口规模。中石化东海西湖天然气公司销售部总经理李良认为,至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将有800亿立方米(约合5600万吨)缺口需要进口。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