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论文实用13篇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1

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促进了新型音乐教育观,评价体系的形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但许多新问题也在实践中凸现出来。有一部分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因准备不足而使教学陷入无序或不当状态的教学现象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小学音乐教师如在课堂上准备不足,就会出现既没当好主导,又没有演好首席的现象,从而也使得音乐教学“误入歧途”。下面作者将提出几种不同的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最常见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析。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失位现象剖析

(一)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自由的“放羊”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没有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仅注重某些形式,并未掌握其中富有深刻含义的精神,将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标志,片面地认为,如果没有这种方式就不能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这一理念,以体现其在课堂上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一个开放教学的组织者,因而千方百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忙于搞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忙着穿梭于在各个学生小组间,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反复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愿意怎样做就让其怎样做”作为体现学生主地位的一种方法,课堂上出现了一片毫无教学秩序的“生机勃勃”、“热闹非凡”景象。他们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想做开放的组织者,却成了自由的“放羊”者。

(二)想做开明的引导者却成单独的表演者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过度表现自己,从上课一开始,就“引吭高歌”,展示她的“金嗓子”;或是夸夸其谈,施展如簧之舌;更有甚者,往往以“注重技巧”为托辞,在课堂上脱离文本,大开无轨电车,使听课者如坠五里之云。如此这般的“表演”占用了课间大半时间,无意中使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出现了偏差,自然成为了一个“表演者”。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这样的课堂越来越多,这样“高明”的做秀也愈演愈烈。另外加上媒体的运用,有些小学音乐教师纯粹为展示制作的高超技艺,虽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却难免心中空空。

(三)想做问题的引导者却成无止的发问者

将课间提问作为活跃教学气氛的手段和方法,这无可非议。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而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有些教师课前不作充分准备,随心所欲地提问,甚至整堂课都在提问,出现“满堂问”现象,使学生紧张应付问题,无暇思考,而有些问题或过于简单并欠科学,或有些问题不着边际,离题万里。而在回答问题上,教师总是在暗示或引导学生按照其预设好的答案回答,稍有不符便公布所谓“正确答案”,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表面看这似乎课堂上生动活泼,活力四射,学生都在自主学习,而实际上则是教师又在极力灌输教育,而学生只有消极接受的权力,这与新课程中对话的理念相去甚远。

三、对小学音乐教师出现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放羊式的教育方法在当今的音乐课堂上相当流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进步但片面或者极端的放羊式也会导致不当的后果,使学生课堂上无组织无纪律,思维上处于无序状态,从而使得表明上课堂热闹无比,学生们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实际上却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无组织无纪律,教育缺乏有效的主导者和监督者,使得课堂教学中只存在模糊的自主概念,没有主心骨,学生哄成一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学生利用自主的机会学到更多,后进生利用课堂的自由性,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坏了一锅汤。而老师在课堂中的职责是当好牧羊人有序有选择性的放羊,准确理解新课程的真正意义把知识和思考能力,方法有效的传达给学生是老师的神圣职责,鼓励学生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其与必要的教学组织、监督,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适时的放羊,妥善的“放羊”,让他们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茁壮成长。所以,小学教师在音乐课堂中要设立一个标准,既要有学习标准,也要有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老师的最低标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在这个标准下进行。

(二)引导学生以课本为基础,遵循教学大纲要求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2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3

《课标》对于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创造,给出这样的定义:“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1]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知道音乐创编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不难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理论水平的高低、音乐专业技能及相关文化修养的优劣,决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和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进程,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当我们看到中小学音乐教学长足进步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根据笔者的走访与调查,就当前中小学音乐创编教学现象,从不足与改进对策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小学音乐课堂创编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1.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脱节

音乐教师在职前的学习中,由于大学的传统作曲理论“四大件”的教学过于强调高深的理论及严格的规则,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实践训练,也没有引导未来的教师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将这些理论渗透其中,因此很难实现学以致用。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历来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教师自身很难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运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因而在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能较好地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演奏器乐小型作品,以及合唱、舞蹈的编排;而对于创造一些节奏与歌曲片段、音乐故事、音乐剧、自制乐器等就会感觉无从下手或完全没有概念。这正是由于音乐教师缺乏理论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对音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以及调式、和声等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理论的缺失,使音乐创造缺失了材料和动力,就如同建造大厦没有钢筋水泥,列车要开动却没有电力和柴油一样。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真正实现音乐课程所设定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理论知识的累积和运用。

2.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创编教学观念滞后

在笔者走访的音乐教师中,绝大部分音乐教师都认同音乐创编的意义与价值,但教师们又都认为创编课“不好上或不会上”。通过与教师们的访谈,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一谈到“创编”就认为是作曲,而教师们也都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创作过歌曲或舞蹈,怎么能给学生上创编课呢?”事实是,音乐创编课是通过运用音乐材料,进行即兴的音乐活动与创作尝试,而不仅仅是“作曲或编导”!我们的音乐教师所要做的是运用音乐素材,在音乐课堂通过节奏与歌曲的片段、音乐故事、音乐剧的创作以及乐器制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

3.中小学音乐课堂创编教学的缺陷

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主要进行的是歌曲演唱、乐器演奏、音乐作品赏析课。音乐创编活动不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歌唱课时,教师不能结合教唱的歌曲进行节奏创编、歌词创编、角色表演等一系列深化歌唱教学的创编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进行音乐创编活动时,教师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设计音乐创编活动的内容时,由于创编目标不明确、创编形式单一等,导致教与学相分离,“各念各的经”;在教学时,教师往往只重视创编目标与创编内容,却忽视了课堂创编过程的引导,导致课堂秩序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教学评价时,仍坚持传统的教师是“领导者”的评价方式,轻易地以“对”或“错”评价学生的创造活动,而不是以具体的欣赏观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考。

二、提升中小学音乐创编教学能力的对策

1.提升音乐教师的文化艺术素养

音乐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音乐有两种形态:符号(乐谱)、音响。无论以哪种形态出现,音乐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不同文化人群都能够体验感受、欣赏并接纳的文化。例如: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命运》交响曲却可以震撼全球;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可以感动世界;还有韩国的《江南style》,风靡整个地球的程度令人不可思议;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提高理论及创编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以开放的视野、广阔的胸怀,尊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的精神更加丰富,知识更加渊博,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现在,音乐教师的职业培训丰富。依笔者之见,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缺乏的是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联系。这需要政府与专家在适时更新教材的同时,为音乐教师与作曲家及编导家们打造一个网络平台,使传统的至当代的优秀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课堂资源,并且让当代一流的艺术家们随时都可以参与并帮助中小学的音乐创编课堂教学。这种资源的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教育的力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

2.转变音乐教师的课堂创编观念

(1)教师将理论与创编实践转化成学生创造的乐趣

学习和掌握作曲技术理论是音乐创作的前提。因为这些理论不仅凝聚了前人创造的智慧结晶,也为后人的再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现任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作曲技术理论水平。不但懂得复调、和声、曲式、配器的基本知识、规则,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这些理论,使中小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创作的魅力,掌握音乐创作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把音乐创作变成他们的乐趣和自觉行动。

(2)教师在音乐创编教学活动中渗透音乐知识

虽然音乐不具备语义的确定性和对事物描述的具象性,但它有自身的逻辑性和起着支撑作用的结构性。正因为如此,音乐才能够展现出它不同体裁、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情感的丰富多样的作品,让我们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财富。所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技术技能方面的分析能力,是提升他们的理论和创编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具备了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就能够在教授音乐创作的时候,在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歌词等所提供的文字信息之外,还能够从音乐作品本体出发分析它的体裁、结构、织体、旋律、和声以及节奏、速度等技术层面的信息,从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

(3)音乐课创编教学的途径:“听觉――模仿――即兴”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以“聆听”引导教学。在创编教学中,创设音响情境。例如在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根据作品中的音响特征,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运用口、手、脚表现作品中描绘的大自然的音响,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模仿是中小学音乐课创编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艺术技能所必须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通过演唱或演奏体验音乐;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从模仿中学会创造,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开始。

在音乐创编教学中,即兴创造与创作缺一不可。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是经过构思、选择素材、加工组合成为一首作品。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应该尽可多地采用即兴方式;让学生在即兴创作中积累音乐经验,提高知识水平和创造力,逐步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如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3.提高音乐教师创编教学的能力

(1)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从音乐的素材而言,音乐离不开音高与节奏。因此,在音乐的创编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第四单元的《动物说话》歌唱课中,教师启发学生回想生活中的动物发出声音的时值长短,引导学生创造由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合而成的动物说话的节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动物说话声音的特点,创造音高。学生在学唱《动物说话》后做上述的创编活动,觉得既有挑战又有趣。其次,在教学中运用电脑教学平台,通过CAI技术一体化的音响、图像、文字的强化、渲染、诠释创编音乐内容的情景与特色,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满足学生对音乐文化与音乐风格的认知,为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事半功倍的教学平台。

(2)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首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设计创编教学。小学低段的学生活泼、爱模仿,但音乐理论基础浅,尽可能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低学龄段的学生在创编中通过设置情景,以动作创造、声音的想象为主。创编课的教学语言应该避免空洞,有明确的创编目标与创作提示。初中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又有了对世界一定的判断力以及自我的价值观,可设计欣赏与创编结合的课型。创编的形式应丰富多彩。

(3)营造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

曾有日本学者恩田彰(1987)提出了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创造力;教师有着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建设鼓励、包容、理解、欣赏的创作气氛;积极创建充满创造力的班集体文化;营造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重视在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上述的六点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为:(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是指导者的姿态,而是创编的策划者、参与者。(2)教室文化提倡多元与宽松。从细节入手,如教室桌椅的摆放都与传统的队列摆放有较大区别,经常改变区域摆放,以放大空间、增强交流的圆形、扇形为主。(3)通过亲切、形象的教学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准确地传达教师的创编意图。(4)在创编课堂的教学中关注个体创造感受,随时加以引导与疏导。对于创造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胆怯、创造力薄弱的学生充分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到课堂的创编活动中,并且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地鼓励学生“你的节奏感很强!你的声音很好听!你很擅长讲故事”等等,鼓舞与激发相对弱势的学生。

(4)创作教学中,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评价

在音乐创编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重视创编的过程,不轻易地以“对”或“错”评价学生的创造活动,而是以具体的欣赏观点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考,并且扩大评价主体,真正地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不再是教师一人评价,而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评价者,调动学生重视创造过程,增强相互交流、协作、欣赏的机会,真正地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做”的创造乐趣与创作成就。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应该以“源自音乐、回归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2]为宗旨,以实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方向,不断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论水平、音乐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使音乐课真正成为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殿堂。

――――――――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4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244-01

一、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旧的教学理念和传统模式教学等种种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这种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地去模仿.而没有参与体验,、老师孤立地传授和训练知识技能,忽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特点,其次.教师过于强调“视唱听音和识谱知识”,教学重要性的现象存在于整个音乐教学中,不论哪个方面的教学都围绕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传授来展开,实际是以掌握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为最主要的目的,剥夺学生创造与表现音乐和享受音乐的权利。使得学生对这种教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和反感。

2.忽视音乐教学审美的核心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将之称为本体性。然而,当前的高师音乐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音乐的本体性。

3.只注重共性和综合发展忽视个性发展。新课程提出加强学科综合的理念,这是课改的一大亮点,更反映了音乐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使人疑惑的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综合而综合,在教学中基本上脱离音乐艺术的属性和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人文、美术、舞蹈等领域的问题。其实,音乐本体的个性比其他学科共性更重要。

二、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师院校音乐教育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学师资的重要任务。声乐课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中占重要地位。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师声乐教学中要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

1.培养学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来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音乐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培养学生构建起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并能胜任自如。音乐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音乐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随社会发展,多领域摄取与音乐课程相关的学科,真正实现高师声乐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3.高师声乐教学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中小学音乐新课程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要做到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相结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具有较强的歌唱能力,还应具备声乐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力、声乐或唱歌课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往往对声乐理论的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经验性的教学方式仍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声乐个别课中,教师往往着重于声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将声乐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作系统的讲授,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既不系统也不规范,同时也造成了课时浪费。以至于有些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技能,但对声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只会唱,却讲不出所以然的现象。

总之,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在于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5

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的院校并不多,整个专业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还没有积累成熟的经验。它不应该是中师、师专或其他本科师范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移植或改良,也不是国外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照搬,而应是根据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是大势所趋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规格和专业层次,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师资一直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培养模式以“综合培养”和“文理分科”为主,不分专业方向。中师毕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较低,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小学音乐教师。1980年以后,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省陆续选择一些中等师范学校开办音乐班,改革考试内容,增加专业面试。课程设置上减少文化课比例,增加相应的专业课内容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目标为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音乐专业成为中师层次中最早实行分科培养的专业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有六十余所学校试办小教大专班。一些优质的中师和师专开设了形式为3+2的五年制小教音乐大专班,采用“先综合后分科”的培养模式――前3年按照中师培养规格综合发展,后2年学生在自选的基础上通过选拔进入音乐专业学习。其教学计划沿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科的培养规格制定和设置课程,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1998年,“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被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南京、杭州、北京、上海、长春等地陆续成立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下,率先采用了分方向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下设置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七个不同专业方向。2000年首都师范大初等教育学院面向北京市招收第一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本科生,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化成为现实。

二、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小学教育专家王智秋教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关注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此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对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小学教师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特质。特质,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是对行为的一种概括和抽象的描述,是一组有内在相关或内在联系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特质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结构层次性和相对性等性质。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论述颇多,主要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或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谈及。日本学者皇至道对小学教师特质概括为:教育信念、热爱儿童、教育技能和实践反思。国内学者阮成武提出,小学教师的特质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格特征中更富有爱心、耐心和热情,学科知识是整合的,认知特征更具有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流畅性,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王智秋给予小学教师特质的定义是:在人格上应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上突出其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更强调其技能性和艺术化以及思维模式的半童性等,应初步形成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特质,同时又要具备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我们在传承、吸纳我国中师百年培养小学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并结合首师大初教院十余年培养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进行了以下归纳。

(一)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文素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心灵美好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身心健康、性格完美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素养。

教育爱是小学教师人格的灵魂。小学音乐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热爱工作、富有爱心、甘于奉献。他们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要经历由在家庭里对父母的血缘生物依恋到在学校里对老师的道德情感依恋的转变。学校教育应通过德育美育,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把小学生生物性的社会情感提升为更高级的社会精神性情感。“小学教师特别需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懂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有半童性的、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用充满感染力的教育激情、富有魅力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师深沉无私的爱。这种教育爱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未来的奉献。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还是培养小学生感受鉴赏美、表现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音乐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行为,能够激发小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他们健康的心理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都会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使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更具有人文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综合的学科专业素养

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无限丰富的知识如何有效传递给儿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都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的教

学能力、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中学、大学音乐教师相比,小学音乐教师在德、识、才、学诸多方面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笔者在2009年9月就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现状的问题做了一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北京市10个区县146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706份,有效问卷404份。在“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的问题上,设计的八项能力选项中,大家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依次为:A音乐专业知识技能(79.41%),C教育教学能力(78.43%),E课堂组织能力(44.12%),B语言表达能力(43.14%),G人格魅力(20.58%),H奉献精神(15.69%),F创新意识(15.69%),D团队协作能力(1.06%)。(见图1)。

调查结果表明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专业知识技能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但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能力也不可或缺。良好的综合专业素养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障,同时又需要相关学科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支撑。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许多问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智慧才能解释,只会教给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只会解答音乐专业方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音乐课程以综合化为主,学科知识的传递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因此,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学科基础,形成具有较高综合性特征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的内容,还必须关注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实践经验表明,在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中,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越高。教育教学能力,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音乐知识技能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而且,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外,还包括了对学生群体与个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和管理。

小学音乐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反思能力,这是小学音乐教师能否达到专业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区别于中师和专科层次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特征。教育反思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过程,也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他从事研究。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研究以个体为主,在教育研究中把抽象的音乐教育理论具体化,用自身的经验来解释理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赋予抽象理论以具体内涵;还可以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研究过程,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对接,完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然而,个体的教育研究离不开教师群体的研究实践活动,其具体形式是小学教师的自由式集体备课、研讨、说课评课、案例交流等,这些研究活动不仅是人境互动的过程,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过程。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自身教学研究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有可能转化为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信念与动力。

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特质的研究与归纳,为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专业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模式的构建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音乐专业技能并享有高度的专业自,应是一种不可随意替代的社会角色。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突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这是实现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偏向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偏重于音乐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更不是培养有高超专业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而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受专业院校的培养方式影响较大,更像是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低配置版本,这显然不符合未来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其培养目标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宽厚、学有专长、教育技能全面并具有一定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实际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还提出了六项相应的培养规格:在思想品德上,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尊重、关爱、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其中精深音乐学科领域。在教育管理上,要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具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技能上,要具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的专业技能。在人文素质上,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品质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在科学研究上,要具备初步、规范的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才能据此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符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突出特色、结构完整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定位在音乐。对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合理构建小学教育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中师和小教音乐大专;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并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个层次构成。通识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通识课程Ⅰ为政治、法律、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Ⅱ为学科拓展课程,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如国学基础、科学与教育、人与法等其他学科课程;通识课程Ⅲ为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课程,设计了涉及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运动和健康四个板块的60余门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既包括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学科方向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主要是音乐专业方向课程,既有专业基础课:保证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专业选修课(如器乐、儿童歌曲创作、儿童舞蹈编排、童声合唱训练、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组织等)。另外,还有实践教育课程。整个课程结构既体现了综合性,突出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小学教育特色,也考虑到专业性,为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贯穿全程、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学内容之一。专业化的教师不可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塑造出来。

教师培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与师范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相对应的、旨在促进师范学生向专业化教师发展的一切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活动。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体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尽快适应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突出入学教育的师范性。在入学教育中注重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早确立教师意识,从而自觉地以“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入学教育的活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到小学参观、观摩教学;也可以请进来,安排师范新生与优秀音乐教师、特级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青年音乐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其次,要加强音乐教师基本功训练并规范化、序列化。教师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教师基本功训练序列。各项基本功都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此外,每年还可以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学校还应该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音乐会或文艺演出,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演出和比赛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基本功和综合素养。

最后,要抓好教育实习,这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从大一开始就定期到相关小学见习,并写出见习报告,由指导老师点评并给出成绩。在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见习校组织的各项音乐活动,尽早地体会和融入“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当然,教育实践环节最重要的还是集中的教育实习阶段。从“注重研究”提高师范学生反思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传统的一次性实习增加为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四周)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六周)。每个学生应尽量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年级进行实习,通过第一次实习,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毕业研究课题,再通过弥补、纠偏和研究准备,在第二次实习中再次去检验提高并实施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在培养模式中所说的“全程实践”,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它更加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就像医生的临床实践,在反复实践中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模式专业化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仍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广阔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显示出其更加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日]皇至道.人类的教师与国民教师[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75.

[3]阮成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动向[J].师范教育,2002,(1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5]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6

一、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人才

1995年,国家教育部印发《关于发展和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艺术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办学层次和形式的培养目标: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高等师范艺术教育专业和普通高校的艺术师资和科研人员;本科层次主要培养普通高中和各类中等学校的艺术师资;专科层次主要培养初级中学的艺术师资;中等专业学校和中师的艺术专业班的主要培养小学的专业艺术师资;中师艺术选修班主要培养小学兼职艺术师资。”很多高师音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着这种指导精神。教育体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一定历史时期国家教育的统筹规划,它的指导精神在一定时期里影响着高师的办学思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积极性而一种教育制度总是和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即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以及国民素质为基础。市场的发展变化往往又不受宏观教育体制支配。加之,三级师范和二级师范的不断升格和部分学校的破产.以及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就业去向的多层次性,传统培养层次链条已断裂和变化。种种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表明:一些教育体制已经过时,高师应及时转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长期桎梏于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框框里。就会延缓音乐教师教育的发展。

从近几年的音乐教师的就业现状来看,高师培养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的中等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上到高校,下到初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还可以是学校中其他课程的教师,甚或其它种种职业。所以,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适应市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制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而学校逐渐扩大自主权,扩大开放性办学,办出特色,而不再是单一办学模式的封闭式状态。过去.社会上对高师音乐系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跳槽”之类的批评.也将在价值观的转变、人才市场竞争中,不再是主要问题。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发展研究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对未来各行各业的竞争局面,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其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如果教育的增长是高质量、高效益的,而存在着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状况+即不是“适销对路”,则教育的发展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最终也就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以综合能力为基础培养音乐人才

2l世纪,社会的变化发展更加复杂多样,教育改革也将更加深入。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人才作为未来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21纪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认为综合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几种能力:

(一)专业能力

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无论教育思想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影响下产生怎样的变化,良好的专业能力还是一名音乐教师的立身之本。关于高师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有“一专多能”和“多能一专”两方面的争论,但总的来看,一名音乐教师应具备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也就是音乐专业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的专业能力不要求学生对学修的科目面面俱到,事实上,面面俱到也是不大可能的。我们以两年一次的“珠江杯全国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为借鉴来看高师音乐教师教育应该具备那些专业能力。钢琴、声乐、自弹自唱、指挥、综合理论知识这五项竞赛科目通常被称为“五项全能”.这是近几年全国高师在学生培养方面比较下功夫的四种技能,加上综合知识的掌握。这五项知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指挥棒。就音乐教师的主要从业方向——中小学校而言,还应具备以下的专业能力:合唱教学、小型乐队配器、舞蹈排练、音乐创编。除此之外.还要掌握钢琴之外两门以上乐器的演奏能力与指导能力。

(二)文化素养

音乐教师教育人才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音乐的最本源的动力是文化与生命。生命是音乐乃至一切艺术的根。只有把艺术的创造深深地扎根自身的生命冲动、生命感悟之中。才会创造出对别人的生命状态具有冲击力和震憾力的作品。而文化,则决定着生命是以何种方式、遵循着何种轨道进行运作出物化表现的。所以可以这样说。生命是音乐的终极本体和最深层的动力。文化则是生命得以表现的一种方式。要想使音乐的形式充分发展出其固有的活力只有借助文化这一艺术原创力的冲击才有可能”。尤其是在现今。音乐哲学以审美为基础向以文化为基础的转型时代,文化素养日益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并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只注重专业能力,而不加强文化素养,不但是主体文化素养本身贫乏的问题。还关系到专业发展方向、知识体系建构、新思想新观念接受等一些列问题。在高师音乐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上都要考虑文化的建构问题。因为音乐是艺术的分支,艺术又是文化的分支。音乐教育应更集中于文化的感受与领悟,而不是匠人式的学习。学习音乐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化的脉络、文化的多视角,从文化的各个层面来剖析音乐现象,解释音乐行为,从而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于高等教育人才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学好专业课同样重要。

(三)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年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师音乐教师教育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更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也是知识体系更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众所周知,科学创造首先是猜想的,而后才是逻辑思维,如何运用音乐教育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开拓性人才,是我们音乐教育对于其他课学程习重要意义之所在。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所以,高师音乐专业要着重培养音乐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音乐教师的主体意识,使之形成具有独立精神和品格的个体。其次.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丰富和提升他们的思维空间。再次,高度重视音乐教师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实践提高音乐教师的表演能力,促进知识的转化,锻炼意志力,丰富想象力。第四,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激发学生各方面学习热情。第五,加强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研究.提供或创设多方面条件,在技能、视听、创作等方面以方法论形式展开各科课程的创新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力牵涉到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音乐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受新的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以教学能力为主线培养音乐人才

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音乐学院专业教学体制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师范;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从根本上说音乐教师教育没有抓住教育这个根。音乐教师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能,但到工作岗位却不会教音乐,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力量。在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音乐教育人才缺乏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7

高师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师资的主要场所,高师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质量。为了促进高师音乐教育更好地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服务,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密切关注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走向,研究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当前的课程改革。2001年12月,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中要求,各师范院校在启动新一轮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应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调整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师培养专业化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与自我发展能力。[1]

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不少高师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非常茫然,常常感觉到“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学过”。这说明我们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教学体系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要求。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现行的办学理念和框架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否成为受中小学欢迎的合格的音乐教师,是摆在每一位高师音乐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要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顺畅的对接,须从多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我拟就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于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专业音乐教育是借鉴欧洲的,或是间接通过日本而借鉴欧洲的,其主要特征是音乐艺术教育,对音乐艺术中的技能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专业音乐院校在上世纪前半叶尤其重视音乐技艺传播。又因为当时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多由专业音乐院校毕业而来,所以这种重视音乐技艺的特点也由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带到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造成了以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为目标,以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规格为规格,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具体要求是:通过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审美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备适应中小学和其他学校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奠定终身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良好基础。[2]

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大家对于高师学生是占领舞台还是站稳讲台,是一专多能还是多能一专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归根结底,就是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舞台和讲台能够兼顾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能选择其一的话,那当然是要站稳讲台。这样的道理似乎谁都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各自为政,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但忽视了学生教学水平的提高,以致培养的学生声乐主项的能唱、钢琴主项的能弹、器乐主项的能演奏,但是恰恰就是不会教学。因此,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中,必须明确师范性,以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目标。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创新型的多面手。但“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根本不能丢,只要是在满足“师范”、“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条件之后,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性、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需要。因此,课题组提出的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3]

二、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的设置是关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两大类别,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王耀华认为音乐专业课程大致有如下类别:(1)音乐感受与鉴赏课程。包括基本乐科(含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与音乐鉴赏、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音乐分析学等;(2)音乐表现类课程。包括钢琴、声乐、中外管弦乐器演奏、舞蹈、艺术实践等;(3)音乐创造类课程。包括歌曲作法、多声部写作(含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4)音乐与相关文化类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音乐学概论,音乐与自然、社会、文化等;[4]这四个部分的课程设计是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内容标准一一对应的,值得称道。但我认为,这样的课程结构还是不足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对于几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

钢琴即兴伴奏尤其是自弹自唱一直是高师学生害怕、但又在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高师培养的学生按照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认为自己是“钢琴专业”或是“声乐专业”的,造成了会弹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会弹。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需要老师既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又能自己用钢琴伴奏。这无疑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另外,很多钢琴主项的学生能很好地完成高难度的练习曲与乐曲,但却弹不好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的伴奏。为什么?因为没有正谱。这些问题绝不是发生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生的身上,而是绝大部分学生如此。

因此,加强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钢琴主项的学生,应该减少练习曲与乐曲的作业量,从简单的儿童歌曲入手,先进行简单的编配,熟练后再思考如何配得好听。最后结合所学的声乐知识,完整地边弹边唱。对于声乐主项的学生,不要过多地去弹专业的钢琴曲目,在掌握了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和声曲式后,就应该直接进入到中小学演唱的歌曲伴奏中,只有多弹多练,才可能练好即兴伴奏和歌曲弹唱。

2.中小学音乐教学法

我们现阶段的高师音乐课程教学,各门课程条块分割,关联不大,尤其是没有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直到教育实习才见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本来自己就一知半解,又如何教学呢?现在的中小学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泛,中小学生又处于一个信息非常畅通的时代,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又缺乏教育教学手段,就很难吸引学生。

日本的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四个学年里都有音乐教育学的内容,第一学年是音乐教育学概论,含民族音乐;第二学年是音乐教育学分论,含日本音乐;第三学年是音乐教育学专论;第四学年是演习和毕业研究。每一年的音乐教育学都是四个学分,而且将音乐教育专业又分为音乐教育和形体律动(体态律动)专业。[5]这对于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学很多时候要运用到体态律动,而我们的高师音乐专业课程,从未接触到这方面的课程,以至于面临教学实际时,学生还得从头摸索。现在很多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包括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都非常重视体态律动教学,这些内容都可以引进到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中。

美国的音乐教师教育,同样非常注重教育学类的课程,而且每门课都直接指向中小学音乐教学。他们的很多课程,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是完全有可能把大学老师教他们的内容照搬到未来自己的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去的。[6]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的培养,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到中小学工作,关于教学,依然需要从零开始。虽然有一门《音乐教学法》的课程,但是更多的还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学生的实践。究竟怎么去教,这些理论该如何运用,学生还是不清楚。

因此,我认为,音乐教育类的课程必须得到重视,应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不但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而且要开设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体态律动教学等直接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联系紧密的课程。另外,在每门课程中都应该既传授知识技能,又传授教学方法,使每一门课都与教学法联系起来。真正到那一天,也许就不需要开设音乐教学法这门课程了,那就意味着,毕业生教学能力有了基本的保证。

三、高师音乐教育实习

由于高校扩招,人数激增,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实习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现在的情况基本上是一部分由学校分配,一部分顶岗支教,剩下的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由学校分配的一般是到一些城区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这些学校由于软、硬件条件都不错,深得学生的青睐。但是到了实习学校以后才发现,这些学校让他们去实习,主要是让他们排练校庆、元旦晚会的,上课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再碰到一个不太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实习的一至两个月基本都是白费了。顶岗支教一般是到一些偏远地区,实习生下去的同时,原来岗位上的教师集中到师范院校学习培训。这样实习生有充分的锻炼时间,因为原来老师的所有课程都将由实习生来代替。但是,缺乏了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再加上在高师院校接受的教育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以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大部分都是自己随便找个单位签个字、盖个章,然后在家复习考研或是闲赋。

要想使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形成良好的对接,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给高师学生上“战场”之前的“演习”。对此,我提出几条建议:

1.建立实习基地和导师负责制

高师院校应选取一部分中小学建立实习基地,每年选派实习生到该校实习,同时该校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定期到固定挂靠的高校接受在职培训,从而增加了中小学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机会。这样能达到高校与普通中小学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效果。同时,在实习基地选派认真负责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由该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2.将实习贯穿在四年学习过程中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实习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即将结束的第七学期进行,为期6―8周,然后紧接着就是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这样,学生实习期限短,并且缺乏一个反馈――再学习的过程。一、二年级可以安排见习,主要是到实习基地观摩中小学音乐教师上课,三年级开始可以安排实习,学生带着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到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然后再次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教育实习……这样有实践、有反馈、有再学习,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实习的目的。

3.完善教育实习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实习的评价是整个音乐教育实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向、鉴定、激励、调控功能。《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教育、激励和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7]尤其要重视教学对象的评价结果,因为这才是反映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低最直接的途径。

要使高师音乐专业教育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文中管窥之见的陈述,只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此课题的研究中来,以使高师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过渡,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杨瑞敏.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J].中国音乐教育,2003,(1).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3]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2).

[5]缪裴言,缪力,林能杰.日本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58.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8

随着音乐教育专业毕业人数的增加,中小学对应聘者的选择空间日渐增大,由此带来的音乐教育人才的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有“一专”但不“多能”,造成供需之间的不适应。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当是一专多能的通才,因为一所普通的中学或小学不可能同时安排器乐、声乐、舞蹈三位教师同教一门音乐课,它需要的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现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专项”,一味重视自己的“一专”,而忽视其他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偏科”现象严重,造成多数学生有“一专”而无“多能”。另外,专业教师在授课和考试评价过程中也存在对所谓“副修”专业技能要求偏低的倾向,这也加重了学生只重“一专”而无“多能”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给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一方面是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于全面,言称“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却让我又弹又唱又跳”;另一方面,则是用人单位对多面手、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供需不协调,存在矛盾。

第二,所学专业技术缺乏实用性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有些毕业生在用人单位试讲时,声乐专业动辄意大利原文歌曲,唱得声情并茂,而听者则一头雾水;钢琴专业出手便是大部头的奏鸣曲、赋格曲,弹得神采飞扬,让其即兴为歌曲伴奏,却一脸为难;舞蹈也只是会成品,而缺乏编创能力。结果是,求职者抱怨用人者“不懂艺术”,用人者则评价求职者“净学些没用的东西”。如此一来,那些在校期间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来的专业技术,在实际的教学需要面前,却表现出无奈和尴尬,给就业带来了困难。

第三,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不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中小学音乐教学除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它是日常教学的有效延伸和必要补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而第二课堂音乐兴趣活动的开展又有赖于音乐教师,因而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实际活动中,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合唱队的组织、排练与指挥,在舞蹈编创尤其是对为歌曲伴舞的创编,以及军乐队的组织与训练等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实用知识相对欠缺,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第四,缺乏相应的文化底蕴,影响了自身形象。即使一个能弹、能唱、能跳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存在着专业素质过关而文化基础过于薄弱、综合执教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如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不强,板书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差,往往狭义地只从技术角度理解音乐而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全面感受和诠释,知识面狭窄,教学语言过于贫乏,读写中出现错误,缺乏最基本的地理、历史、文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造成教学中出现常识性错误,等等。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音乐教师的职业形象,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和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以上问题,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的实际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现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必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采取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即分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三个平台,具体课程体系建设分为以下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形势与政策等6门课程。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形势与政策除外)共安排262学时,占15个学分,每周还安排教学实践课1节,课时偏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贯彻“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理论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要求,坚持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政治信仰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教学实践课则带领学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解决学生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解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每学期可开1至2次讲座,介绍当今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音乐学本科教学计划来看,专业必修课,包括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音乐名著欣赏、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史、合唱与指挥、歌曲作法、形体与舞蹈、艺术概论、大学语文、曲式与作品分析等16门,占69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钢琴、声乐、器乐、和声学、复调常识、音乐论文阅读与写作、意大利语、声乐艺术发展史、钢琴艺术发展史等19门,占22学分。这部分知识是音乐专业学生知识基础的拓宽加厚,是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最底层部分。学生如能学好这些课程,就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适应未来作为音乐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3.教育课程模块。这类课程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方法、钢琴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共6门,占12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研究中等学校音乐教育的规律,探讨音乐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懂得学生生理发展状况,为在今后独立从事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打下基础。这类课程是高师音乐专业区别于音乐院校课程的一个显著标志。

4.人文知识课程模块。这类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选修课程中,包括大学语文、文学作品赏析、历史知识、政治法律等,占6学分。这些课程主要介绍人文知识中最精华的部分。因为人文知识和音乐艺术息息相关,特别是文学更是和声乐艺术密不可分,声乐艺术就是文学艺术与音乐艺术的结合体。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的功底决定其音乐知识基础,决定着大学生的发展后劲。

5.工具类课程。这类课程也主要设置在通识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中,主要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这些课程是通向新世纪的“金钥匙”,不仅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且还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工具类课程,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和加强。

6.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毕业音乐会、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要精心组织,总体安排,分步实施,要和“小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技能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不能忽视。

从课程建设的整体上来看,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了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课程设置比较全面,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课程体系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本课程设置虽经历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其实际教学还是没有完全脱离音乐学院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模式。

其次,专业必修课的学科类课程中音乐技能类课程过多,音乐学理论类课程不足。音乐教育是理论学科,在培养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理当更加注重理论课的教授,而以上列出的课程中涉及音乐学理论的比重过小。

最后,教育实践类课程脱离实践。教育理论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师范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类课程中有些课程是需要紧密联系实践的,然而这些实践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的问题,同时,学时也相对偏少。

三、对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高师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是开放性的具有多项技能的人才,因此其所学理论不仅要注重本学科专业的音乐知识,还应介绍课本以外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声乐教学除训练声音的技能、技巧外,可增设儿童、少年歌唱技能、技巧课程,合唱教学可增设童声合唱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可增设儿童音乐剧欣赏;在钢琴课上可以把即兴伴奏与钢琴演奏融为一体,提高对学生的要求。

2.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一直沿用音乐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状况。音乐学院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师范类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难点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师范类音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善于传授知识,具有明显的师范性特点。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9

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基础音乐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完成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更好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岗位要求,缩短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以及加快基础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内涵理解不够深刻,缺乏全面系统的整体方案

我国音乐教师教育长期存在对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理解不够、割裂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现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但不够成熟,致使实践教学在理论上缺少指导,在内容上处于零散、单打状态,整个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规范化的管理、立体型的培养措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也缺乏全程化、时效性的质量监控。

(二)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随着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被提到日程上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是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具体体现。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目前,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没有建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交桥”,致使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处于混乱状态。

(三)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

由于长期受到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影响,目前音乐教师教育的实践教学存在着重艺术实践、轻教学能力培养的病灶。所谓的重艺术实践也就是盲目模仿音乐学院式的艺术实践,过度注重学生专项技能的高、精、尖培养,致使学生偏科严重,落入能唱不能弹,能弹不能跳,能跳不能指挥,能上舞台却不能站讲台的境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较差。

(四)脱离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师角色定位都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迫切要求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能为其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毕业生。然而,自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音乐教师教育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为缓解长期以来严重困扰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师资紧缺问题做出了极大贡献,高等院校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却还是远没有跟上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致使实践教学脱离基础教育的现象严重,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适应、甚至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了解不够,对真实课堂教学缺乏掌控能力,对整节课的设计缺乏整体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概念模糊,课件设计喧宾夺主,备课过程中忽略新课标与教参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均暴露出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没有给予教学能力培养以足够的重视,缺少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大延长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教育中,按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课程编制和教学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突出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固化为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进而转化为合格教师应具有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的系统化的师范课程和教育模式。”①它是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的整体,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各自的功能,又要协调配合,以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的实现。音乐教师教育包括音乐实践、音乐学、音乐教学及教育实习四个核心领域和课堂里的音乐教师、作为艺术家或音乐会顾问的音乐教师、作为音乐学习专家的音乐教师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②根据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音乐性”双专业性的基本特征,基于音乐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以及基础音乐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技能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师教育具有特殊的专业特质。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应将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两条主线,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师素质的要求来设计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到实践教学体系各个子目标中,最终构成实践教学整体目标。

三、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本文将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为例,来进行阐述。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我校将音乐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小学音乐教师。我校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的教育理念,倡导在“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所以,实践性原则是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2. “三型” 、“三性”原则

按照《标准》对音乐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实践教学体系应紧紧围绕“三型”,即“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原则以及 “三性”即“基础性、师范性、专业性” ③的原则来构建,将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训练的两条主线,并使其有机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突出师范性,注重专业性,强调融合性,贯穿连续性,体现立体型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设定出较为完整的发展图景。

3. 目标性原则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音乐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各个项目子目标都应服务于总体目标,注重子目标中实践能力的循序渐进与相互渗透,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的思路设计总体规划。

4. 评价性原则

这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它要求以能力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机制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5.服务性原则

遵循深入小学、了解小学、研究小学,从而服务小学的研究理念, 努力将专业技能和基础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小学实际教学出发,将基础音乐教学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有效渗透到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一线教师座谈和交流、专家咨询、文献收集、走访教学名师等方法,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草案,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小学音乐教师对方案进行修订完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教学场所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前者可在普通教室和专门的实践中心进行,后者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按照课程类型,校内实践可分为课堂教学的课程实践与集中实践;校外实践包括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

1.校内实践

(1)课程实践

我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将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能力拓展模块、社会能力拓展模块及实践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教学是指以上各个平台所有课程内的实践教学。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规定:“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增大课程内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达到65%,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2)集中实践

包括集中开展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集中实训、毕业教育等。

A.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由音乐学院负责组织实施。

B.军训(含军事理论)由军事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C.集中实训属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在第二、三、四、五学期各开设两周,按照识岗、试岗、顶岗的要求,以小学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结合小学教育环境的创设、小学生的管理与沟通、小学课堂的见习和实习等进行实训项目规划。

2.校外实践

(1)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和服务等活动。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深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第一线,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增强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过程,包括实地考察、岗前培训、短期教学和服务等形式。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毕业论文工作包含选题指南拟定、指导教师选派、选题、开题、论文撰写与指导、论文评定等流程。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阐述不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相关环节。

(三)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严重脱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现状和音乐学院式的实践教学现状,根据小学音乐教师岗位能力分析,理清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的两条主线培养思路,根据“双主线”培养思路,通过构建“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和“4441”专业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将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研能力训练项目、专业能力训练项目、艺术实践能力项目贯穿其中,有计划、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分配到各个学期中,采用量化分解、分期完成、强化训练、集中考核的方法,形成了多元化、立体型的系统格局,以达到最终实现总体目标的目的。

1.“5421”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养模式

(1)“5”——五项教学能力:即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行动前”、“教学行动中”和“教学行动后”三个阶段,针对每阶段活动的内容及所需的相应能力,将教学能力大致分为: 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5”是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在音乐教学法课程中完成;将2011版小学音乐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教学创新能力。此项目培训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重在培养“会教”的能力。

(2)“4” ——四项教学技能达标:即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说课达标、音乐课件制作达标安排在第五学期,也就是学生教育实习前;教案设计达标、一节公开课达标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就是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每个学生要上一节20分钟的公开课,并提交一份翔实的教案。此项目培训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反思和发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能力。

(3)“2”—两个环节:即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生从识岗、试岗到顶岗的过渡性过程,是将实践教学体系各子项目能力培养固化为具体行动的环节,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教育见习:安排在第四和第五学期,主要采取小学音乐教学观摩,第二课堂活动观摩,一线教师做课、座谈会、模拟教学等方式进行,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特征、特点,了解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新课标的执行情况等,目的在于使学生感受、认知、体验和欣赏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特点,体会小学音乐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及其职责、权利、义务与道德规范,“在对未来职业的学习和认同过程中,逐步形成专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感受从教的幸福与自豪,从而形成坚定的从业意向和态度”④,养成“乐教”的从业倾向。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为期一个学期,使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和系统地感受学校工作程序和学科教学规律。此环节是毕业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会逐步懂得将学科知识、技能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逐渐学会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适应、调节、创新和融会贯通,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触碰“善教”的美好境界。此项目重在培养实习生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选择、设计、实施、评价和教学创新的基本能力。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生还要参与班级管理、第二课堂活动辅导等工作,将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待续)

注 释:

①李丹妍《高师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88页。

②《教育大百科全书第八卷》海南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5页。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10

一、观念错位,培养目标错位,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音乐课基本能正常开课,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被挤占为每周一节,到了初、高中阶段,很多学校将音乐课从课表上直接抹去。而大学阶段大学生尽管喜爱音乐,却普遍存在着知识贫乏、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上讲,一方面认为在学校里只要上好语数外就行,至于音乐根本不用去理睬,因为这对于考大学没有帮助。另一方面,就是恨不得把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为独奏家,两种极端,没有一种是理性的,在根本上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考虑。除此外,学校音乐课不被重视,可上,可不上,学校里不需要专业音乐教师,即使有,课很轻易被主课强占,只能兼职做其他事情,其结果就是导致音乐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重。因为中小学不需要,所以,很多毕业生被迫转行,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普遍存在,更别提农村了,这就是观念上的错位,导致了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培养目标的错位,最后影响了学校的课程结构。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及学生的定位不准确

高师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来实现教学目标。可是,目前地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现状与设定的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偏差。

(一) 教师定位不准确,对基础音乐教育深入调查与研究不够

作为音乐教师,对专业的不断追求没有错误,但不能忽视对基础教育的研究,因为高师教师比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教师还要多一个职责,那就是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的技能技巧,还要“蹲下来”与学生研究怎样把这些技能技法,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方式传授给刚入门的小孩子,让他们也成为音乐的兴趣爱好者。因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将来大多要面对的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是懵懂的孩子。所以高师的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不能软。

(二)根据需要设置课程

我们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是能在一线授课或排演一些节目的教师,所以,高师必须首先给所教的学生准确定位,不能还是老一套,而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钢琴、声乐、舞蹈、视唱练耳等作为专业基础课,音乐教育心理学、教学法、教材分析、乐理和声等作为理论基础课,注重民族音乐、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学习。并且能熟悉、了解或参与排演一些小型的节目,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三、转变观念,从招生的源头抓起,为基础音乐教育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因而,师资队伍建设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哪抓,从源头抓,高师就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摇篮,所以这对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要负责起师资问题,不能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考核。因为目前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如:过于重视音乐专业技能的学习。现在的高校里,还有很多学生认为理论课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可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学生重技能,轻理论,对音乐知识的认知缺乏广度和深度,更别提对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了。可是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能站稳课堂,能上音乐课,能编排合唱、小型乐队、舞蹈等节目的一线教师,根本不需要歌唱家、演奏家,而站稳课堂更是需要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组织能力和教师基本功了。所以转变观念,从源头抓起,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11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音乐就是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必须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因此,教师能够跟上现代音乐教学的步伐,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新时期教师该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展开论述。

一、有效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引起重视。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展开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较之于传统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制学生去记忆知识点,学生就能够学好该学科,尤其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应该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认识,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在有效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有效展开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点,而且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使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二、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作为一名小学音方淌Γ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传统的很多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而且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时,应该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一方面要从理论上对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理解,而且还要积极的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切实发挥新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有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依然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果不仅影响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效进行音乐学习。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的意识。

三、音乐教师要注重开阔个人的视野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还要注重不断开阔个人的视野,进而更好的影响学生。音乐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想要跟上现代教学的步骤,就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做到音乐教学与时俱进。

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会有这种思想:小学阶段进行的音乐教学较为简单,因此教师掌握的知识完全能够应对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教师一旦在音乐教学中出现这种思想,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进步。作为一名现代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开阔个人的视野,使个人的课堂教学更加有吸引力,也更好的指导学生的音乐学习。

四、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掌握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尤其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虽然小学生都十分喜欢唱歌,但是学生在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时,会感觉比较枯燥,如果教师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的方式,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教师在学习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时,也要对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多种教学方法引起重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相适应、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能够更好的帮助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教师想要有效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认真实践,并不断进行归纳与总结。

五、具备较强的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应该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学科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势必能够投入更大的激情。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音乐是一门学生十分喜爱的学科,但是也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对音乐学习充满了兴趣,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小学生原本就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小学生却对音乐学习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学习中遇到一些局限,两种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逐渐削弱。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时引起高度重视。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呈现的不同情况,本人采取不同的培养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12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小学音乐教师论文篇13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技术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步和长远发展,对此,课程教学的研究及其方法、内容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直接影响整个音乐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要驾驭中小学课堂授课实践,教师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就显得更为突出。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及其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工具,无时不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钢琴学科专业知识的口径比较窄,尤其是只重技术而忽略专业理论及应用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学生有些高技术、低技能,应用能力就相对较弱。面对如此困惑,笔者认为,调整钢琴课程的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学术界、教育界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讨论和艰辛的探索,寻求适合中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高师钢琴教育者和学术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曾先后举办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改革座谈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的钢琴教学研讨会议,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师钢琴教学提供指导。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以突出本课程的师范特色,在巩固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伴奏这一实用技术的内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师得到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传统的钢琴学习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钢琴教育仅仅围绕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不能满足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课程结构,如:钢琴弹奏技术学习、钢琴伴奏技术学习这两大模块的内容更应该充实和拓展,增加钢琴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构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