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实验室安全建设论文

篇1

2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策略

2.1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建设,明确实验室安全责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五花八门,职责交叉划分,多部门同时管理等问题不仅存在于民族地区新建的发展中高校,长期以来国内很多高校实验室都存在此类问题。同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处在转型发展时期,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操作性不强,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很难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安全工作各项体制建设,完善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顺利进行。2.1.1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框架,对实验室安全做到“全覆盖、高深度、零容忍”管理,在实验室安全建设及安全管理的每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身安全置于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首要位置。建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以国外发达国家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为典范,建立专门的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成员应为接受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负责统筹规划及科学引导实验室安全建设和日常的安全管理,承担有专项实验教学任务特别是生物、化学等有危险性、有污染的实验教学的院(系)应该设立“实验安全与环境事务”管理小组,由院(系)主要领导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应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相关技能,具有应对实验安全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该小组负责所在院(系)的实验室日常安全及环保工作。生物、化学实验室要以每个实验室为基本单位,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实验教师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应该从上到下,建立“校级—院(系)级—实验室级”三层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人,学校与相应的院(系)、院(系)与各生物、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与进入该室的每个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与实验室有关的每个人,明确各个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2.1.2施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所招收学生的知识层次比经济发达地区同类高校的学生相对低些。基本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未进过实验室,所以进入高校初进实验室既好奇又恐惧,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必要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及安全基本技能培训。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对不同专业、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在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开始实验课之前,相关院(系)应组织新生及新进教职工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及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能如期进入实验室,只有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同时,为提高新进教职工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新进教职工只有通过考核后方可教授相应课程,否则不予通过试用期。2.2推动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阶段性、共享性”的基本宗旨,秉承“目的明确、合理规划、切实可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原则,结合新建高校实验室占地面积紧张,安全仪器设备不足,实验安全师资队伍短缺的现状,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实验室各类安全资源的使用率。对于之前在专科阶段建立的各学科实验室,为满足本科之后师生对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求,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改进专科阶段实验室分散、重复的特点,使本科后的实验室更具有系统性。对于新建实验室进行合理统筹安排,既要立足实际,又要满足升本之后实验室对于学科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升本后学生科研积极性高、实验类型多样化情况下的实验安全。根据不同实验室的专业特点不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建设和安全硬件设施的购置,并根据实际条件及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用于实验室安全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中。

3强化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针对民族地区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必要途径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播的途径有很多,最为传统的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统一开展的安全知识讲座或安全培训。这种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好。为了改变传统安全教育枯燥乏味的形式,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应从软环境建设着手,培育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结语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民族地区新建高校在建设及发展中应置于首要地位的问题。实验室安全建设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推行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建设无漏洞,安全管理重细节,安全教育有实效”。确保实验室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作者:王仕英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彩红,许宏山,虞春生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88-197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6

篇2

Yang Meizhu1, Zhou Hebing2

1.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wea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 In 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need of the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the adaptable and pointed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we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work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of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and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ctiveness; experimental technician team;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achanism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活力的实验技术队伍,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3]。近年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但关注本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激励约束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构建激励约束机制,以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技术人员在主观能动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职业思想不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偏见,许多高校把专任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视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流,而把实验技术人员定位为教学科研辅助队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而产生自卑心理[3]。不少高校“重物、轻人”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在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方面出手阔绰,而在相关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等方面却舍不得投入。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为解决人事问题,常常将学历低、能力弱、重点引进人才的家属等闲杂人员安排在实验室工作,造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实验技术队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重要作用和地位的正确认识。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高校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人心不稳,有的人浮于事,而工作出色、业务精湛的技术骨干常常通过其他途径跳出实验室技术系列,高层次、高学历人员又不愿从事此项工作,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对工作心生怨言,导致实验技术队伍存在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1.2 发展前景暗淡,缺乏工作动力

不少高校将实验技术队伍定位于教辅人员,在职称评聘方面,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实行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大环境下,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方面明显不具竞争力,名额少、比例低。在学习培训、进修深造、发展提高方面机会少、空间小,造成知识陈旧,无法紧跟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快速更新的新形势,在面对跨学科专业、深层次、高难度的教学科研任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使他们感觉职业发展前景渺茫。此外,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待遇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动力严重不足。

1.3 考评体系不合理,缺乏工作激情

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技术性高、专业性强,同时担负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保障、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维护、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等任务,但现有的考评制度缺乏科学依据,考核标准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弱,难以做到奖惩分明[4],工作出色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而专业技能差、不思进取的人也能蒙混过关。有些学校的考核过于强调科研,出现导向性偏差,使得实验技术人员只注重写论文、争获奖名次,对本职工作敷衍应付。这种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起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工作激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 构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工作主观能动性的激励约束机制

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是一种抽象的劳动[5],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完全依赖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它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有认真、负责的品质。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意志消沉,工作动力不足,激情不够,工作马虎应付。基于当前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主观能动性亟待提高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实验技术人员关心的具体问题,构建以激励为主、约束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内因上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

2.1 完善业绩分配机制

高校都有一套工作业绩分配方案,但普遍向科研和教学倾斜,造成“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存在同一高校同一学院内实验技术人员的平均薪酬远远低于科研和教学教师平均薪酬的现象,这使教辅人员感觉被学校轻视,在学校的建设发展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教辅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针对经济杠杆向科研教学倾斜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投入不够、工作热情不高这一现象,学校需通盘考虑教学科研系列队伍和教辅系列队伍薪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能过分厚此薄彼,要适当提高全校教辅系列人员的薪酬,使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在业绩分配时得到应有的重视。

2.2 设立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改革项目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各高校也开展了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由于覆盖面和受益面较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教改项目较少。与此同时,实验室管理模式创新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却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更离不开他们的奉献,实验技术人员评职称也需要教改项目,因此,学校应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针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方法与手段存在的问题,大力开展研究,汇聚智慧,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添砖加瓦。学校可在教改项目中增设实验教材类、实验教学方法类、实验室管理类、实验信息技术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类、实验项目开发类、实验成绩评定类等诸多子项目,大幅度提高立项项目数量,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一方面让实验技术人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提高他们自身主人翁的认同感,另外一方面为他们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吸引他们投入实验教学改革,同时增加他们在工作方面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借此提高人们对实验技术人员在学校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同时,实验技术人员也通过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加以运用,提升他们在学校工作中积极和正面的形象。

2.3 设立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

为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教学科研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他们为学校教学科研所做的贡献,应设立实验系列成果奖励,一方面,表彰长期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并且在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实验技术方式和手段更新以及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技术人员,另外一方面,鼓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专项实验系列成果奖的设立方法可参考教学成果奖的设立方式,但时间可调整为两年评选一次,同时设立每两年评审一次的优秀实验教学论文奖,两者隔年交替举办,保证每年均有实验系列类成果奖励,提高获奖率和获奖金额,以此激励广大实验技术人员潜心本职工作。

2.4 采取措施拓宽职业发展渠道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很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一入职就身份固化,无论多努力,都是教辅系列人员。由于学校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关注甚少,他们普遍感觉职业发展受限,时常产生没有奔头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想法,久而久之就会把这种消极态度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成效。对此,高校领导不能无动于衷,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需要在人事制度方面打破常规,为实验技术人员铺设一条充满希望的出路,如每隔一定时间允许一定比例的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出台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转岗方案和实施办法,成立考核工作小组,对申请转岗的技术人员予以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达到要求者可转到教学岗或科研岗。其次,在学历教育、进修、出国留学等方面也要给他们留出一定指标,以奖励先进。再次,针对实验系列人员最高职称为副高的情况,尝试设立“正高级实验师”的技术职称,并出台相关评聘方法,以激励实验技术人员不断超越,在实验技术这条战线上同样做出成绩。

2.5 开展“评先推优、树立教师典型”等活动

当前,高校“重科研教学、轻实验教辅”的现象愈演愈烈,很多长期潜心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技术手段更新的实验系列人员颇有失落感,他们内心非常渴望被认同和肯定。为鼓励他们积极投身本职工作,也对长期扎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予以肯定,弘扬他们敬业爱岗、孜孜不倦的精神,很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评先推优活动,提升他们的精气神儿,让业务过硬、技术扎实、工作效果好、受学生喜爱的实验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尊重,也增加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评先推优可结合各校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客观公平、公信力强、得到广大实验技术人员认可的评选活动,并且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力争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评先推优活动可从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手段和技术更新等方面开展,充分考虑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设立实验室管理先进个人、实验技术能手、实验室安全建设标兵、实践教学优秀指导教师和默默耕耘奖等,逐步建立和完善评选机制。

2.6 建立适度的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所起的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配合科学合理的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良好的呼应,如天平的两端,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甚至可以发挥协同效应。

约束机制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广泛性,对所有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审方面。如明文规定不同技术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学年应当完成多少工作量,其教学工作量可以用工作任务、教学业绩等换算,但要有合适的比例限制,工作任务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实验准备、实验指导等,教学业绩主要指科研以及教学、教改成果,如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指导学生课外科研活动获奖情况、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成果奖等。在职称评审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达不到基本工作量要求者,一律不予评审。二是特殊性,针对特殊群体的约束,主要是对新参加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的约束。当前,各高校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较多,他们工作能力不强,工作经验尤为欠缺,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规律把握不透,应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实验准备、设备维护、实验技术手段、实验室安全建设、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实验指导等各个环节,只有当好“学徒”方能上岗。

以上举措旨在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激励和鞭策他们专心本职工作,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助推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学校的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价值。

3 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只有以人为本,从内因上掌握关键和核心,通过激励措施和约束机制的杠杆予以平衡协调,才能稳定实验系列队伍的人心,才有可能切实提高实验系列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否则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将沦为空谈。

参考文献

[1] 蔡康荣,揭新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420-422.

[2] 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186-188.

篇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大力推进上海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于2012年3月19日下发了《上海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编制工作的通知。规程编制工作分为13个子项目,其中《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由上海大学牵头编制。在编制之前对上海各高校当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以下简称“调查”),取得了上海市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是在上海市的包括教育部所属和上海市属各类高校,涵盖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高职院校(普通职专)以及民办高校(民办本科和民办职专)。向全市64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4份,回收43份,问卷回收率为67.2%,见表1。整个问卷主要涉及计算机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

2.1 学校的专业、学生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设计中将国家13类专业分成5个专业大类:经管类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理工类包括理学和工学学科;人文社科类包括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教育学学科;艺术类包括艺术学学科;医农军类包括医学、农学和军事学学科。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专业分布与教学规模见表2。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1+x”中“1”(即开设“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要求。在调查“各高校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比例”中,个别高校选择“对部分专业开设”和“其他”,这些高校没有对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从这些学校网站上获取的教学计划中看到真正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专业数量极少。

2.2 计算机课程及体系建设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专业进行分类教学,但分类教学总体是按专业大类进行,有进一步细化的可能。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真正体现分层教学的高校只占53.5%,因此这方面需要特别加强,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和占学分的比例较课堂授课少,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心偏向课堂理论授课。对上述列表中实验类型的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实验是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类实验与验证类型的实验数量之比约为1:6,明显偏少。对“考核方式”这一项的调查中,92.7%采用统一在实验室上机考试,较少采用提交作品、实验报告、论文等考核方式,学生成绩比重偏向于考试成绩,这与课程实验类型密切相关。

表3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操作基础类的课程,近1/4的高校将该类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在选修课中,多媒体类的课程最受欢迎,占全部选修课程的近1/3;而独立实验课程(有独立课程号和学分的实验课程)明显偏少,不到实验课的15%;各高校的教材平均更新频率约为2.5年;教学研讨会“不定期开展”和“没有”开展的高校超过一半;课后辅导方式中主要是安排面对面答疑和电子邮件交流,有专用网络平台的只有22%。没有调查学生需求的高校超过40%,其中普通职专类学校为70%,在各类高校中比例最高;而对学生需求较为关心的是民办本科类学校,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学校的占66.7%。这几个方面各类高校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理工类的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通常采用C语言,而人文社科类和经管类常采用VB(包括)语言。

2.3 独立实验课程建设

独立实验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个技能来实现某个实验目标。这类课程不要求考核理论知识点,往往采用论文、报告或实验结果为考核依据,这对实验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调查发现独立实验的师资力量缺乏,学校对这方面的投入较少,因此开设独立实验难度较大。目前还有42.8%的高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55.8%的学校没有开设独立实验课的计划,见表4。

2.4 创新型实验课程建设及实验师资培养

大多数学校认为创新型实验不需要对所有学生开设,并认可创新实验中教师很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型实验课程极少,师资培养的投入也最少,见表5。超过一半学校没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指在实验室值守、指导或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教师,这类教师不上理论课或极少上理论课,但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以迅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5 实验室建设

1)实验室硬件建设。

调查数据得出各高校总体的计算机实验设备的规模加权平均约为932台/校。重点高校的设备平均约1111台/校,民办本科排第一位(约1667台/校),第三位是普通本科(约813台/校),下面依次为普通职专(约775台/校)、民办职专(约571台/校)。

各高校可以选修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均约为2077人/校,平均人机比约为2.23人/机,在同等的教学要求下,人机比越高,说明该学校的设备使用率相对较高。各类高校人机比分别是重点高校(2.92:1)、普通本科高校(2.08:1)、普通专科高校(1.74:1)、民办本科高校(1.30:1)、民办专科高校(1.92:1)。重点高校的人机比是最高的,高于平均水平,而其他高校均低于平均水平。

从表6中可以发现各校设备的平均使用年限约为5.24年,而设备数量的满足程度明显高于设备性能的满足程度,说明有的学校设备更新年限相对较长。根据实际情况建议高校的设备(主要是台式微型计算机)更新年限不超过5年。调查还发现超过一半的实验室存在各种隐患,这些学校需要加强管理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

2)实验室管理。

职专类高校实验室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在8小时以内且节假日不开放,而本科类的高校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明显高于职专类高校,节假日大都开放。同时本科类的高校对学生免费开放的程度较高,大部分学校实行半收费制(即每学期给予学生一定的免费课外上机时间,超出部分收费)。总体情况见表7。

3)专用实验室建设。

普通实验室通常称“机房”,一般配备台式计算机和局域网(或校园网甚至互联网),对所有修计算机课程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安装硬件或软件保护系统来保证不被病毒感染或学生的误操作导致系统崩溃,因此软件安装繁多。这些限制使得普通机房不能满足所有课程和应用,需要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专用实验室。

专用实验室又称实训室,是需要特殊的设备或配置建立起来为特定的课程或应用服务的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明显区别在于硬件或配置不同。如SQL Server实训室可以采用普通实验室的设备,但是其建立的网络环境是不一样的,需要配置SQL Server服务器才能实现C/S模式管理或直接服务器管理,这时的服务器可能不能加硬件或软件的保护系统,以实现软件的全部功能和教学的需要;又如硬件组装实训室,同样的设备在普通实验室是实现软件操作,而这里是实现对硬件的操作,还配备螺丝刀等工具;再如单片机实训室这类用途更加明确的专用实验室。

表8显示专用实验室与普通实验室的数量之比平均约为1:2.5,相对较小。由于专用实验室规模较小,因此总体上用于专用实验室的设备在数量上相对更少。大多数高校对于建设专用实验室的热情较高,职专类高校已建设的专用实验室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类高校。大多数高校欢迎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近30%的学校已经着手实施。

3 改革措施

调查统计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所执行的“教指委”的“基本要求”制订于2009年,没有完全覆盖实际教学中一些具体操作内容,如学生计算机实验能力的综合评定方法、实验技能掌握程度具体要求细则等。《上海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规程》的编制正是在“基本要求”基础上,在提倡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趋势下,根据上海高校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尝试。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3.1 培养稳定、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实验教学还是实验室管理,专职的实验教师培养存在明显的缺口。虽然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各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师的培养进展缓慢,从职业认同、职业发展方向、待遇、培养优先级等方面高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以理论验证型实验为主,综合应用型实验很少,创新型实验几乎没有。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在现行的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多层次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

实验教学队伍培养分3个层次。首先,从现有师资中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进修机会,强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其次,在校内实行跨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培养计划,将各.个专业中专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较强的教师组织起来集中培养,实现计算机教育从基础到专业培养的无缝衔接;第三,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注重实验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

3.2 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性的实验平台

调查中发现,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差异化要求十分明显,以往的“大机房”的实验室模式不能胜任新的教学目标的实施,建设开放性、多层次和综合『生的实验平台是必然的趋势。

开放性是指实验平台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加大开放力度,还需要在管理上实现开放,如制订实验室预约制度、开发网络化实验室预订和管理系统等。

多层次是指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规模大小兼有,通用与专用并重,教学与科研通用。在学校固定拨款的情况下,根据课程体系合理配置实验室规模和功能。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使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本优势结合,实现双赢。

综合性是指实验平台能够整合各个特定功能的实验室,除了能够满足整个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够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和教学研究及管理中提供环境支持。实验室建设需要考虑到教学研究和管理的软硬件开发和配置,如建设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网络化教学、教学质量和评估系统等。同时从社会、学校、部门、学院、系以及学生社区等各方面引入各类大小项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些项目驱动类课程属于综合应用型实验课程,以提升学生计算机能力应用为主,内容不限定,统一称为计算机实践课,由实验平台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对学生在项目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学分。

3.3 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

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了分类教学,但是在分层教学上实施力度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备。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校的培养目标,也能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的建设,也需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实验体系为标准。计算机实验体系建设是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重点,因此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基础实验体系是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是本次实验规程制订的主要目标,便于高校建立起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培养目标从同一类课程模块中选择不同内容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每一模块有其最低要求和能力评估标准。当选定了模块和模块中的课程,所选择的课程集合就形成了符合学校自身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这样的设置既能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范,也能保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色。课程体系模块化也将指导学校的实验平台建设和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3.4 建立学生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

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必然包括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评估体系,用以确定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学习计划的基点,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能力评估体系是分类教学和分层教学的前提,实现这种评估体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上机实验验证,因此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平台就需要建设相应的环境来适应培养模式的改变。

篇4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是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目前高职高专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大都学习德国、新加坡等地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即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故“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成为教师从事理论、实验、生产性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自2011年我院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运行后,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增加、实训室开放力度的加大,各种实训教学安全隐患日渐突出。而针对这类实训室资源的特殊性,做好实训室生物安全管理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实验人员安全、健康,规范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3]。本文根据三年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工作实践,结合我院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目前安全与环保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探析,旨在为改进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现状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大等特点,是正常意外伤害的最大隐患。故实训室安全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制定安全管理条例才能从源头上对高职院校生物实训室的安全管理起到作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是训练学生专业能力的场所,实训内容多且很少重复,所用微生物菌种、生物材料以及化学试剂种类不同,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多,成分复杂。目前所排放的污染物来源可分为:

1.学生作品。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技能操作能力的提升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学生实训作品一般没有实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技能或为了验证某项理论而设置的,故大多是废弃物。

2.陈置试剂和回收溶剂。凡溶剂使用量较大的学生实验,操作规程中一般都有回收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是“回收”了。问题是这些简单回收的溶剂纯度不高,一般不可直接再利用。其中一部分用来清洗玻璃仪器,洗后随水流入下水道,最终还是成为废弃物,仅有少部分被回收利用。积压、陈置试剂是由于各种意外的变动或未使用完全而造成的,久置造成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学变化而不可再使用。

3.实训本身产生的三废。实训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操作不当,如仪器装置不严密使低沸点试剂或溶剂的蒸汽挥发出来,逸散于室内,污染环境。生化分离和纯化有关生化产品或产物之后,剩余的残渣、废液等,总量不多,成分复杂,回收再用的价值空间小,也是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

二、规范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包括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选址、建筑结构、给排水和供气、电气与自控、通风与净化、装修、空调、消防、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3,4]。自2005年以来,我院非常重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与环保建设,在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与改造中投资力度大,把安全与环保建设标准纳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经过建设,生产车间和各专项实训室布局合理,功能较完善,使实训基地的安全与环保防范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完善各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生物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等若干安全环保管理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制定系统、周密、规范、科学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环保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内部管理。

1.建立健全生物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制度。制度科学合理、完善健全、切实可行,实训室的安全建设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5]。主要包括实训车间及实训工程规章制度、守则、6S管理要求、文明公约、奖惩条例等。根据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特点,制订完善了《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生物、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细则》、《压力容器安全管理细则》、《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及《各室人员的岗位职责》等27个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落实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做到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管理有章可循。

2.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环节多,部门职能交叉,安全意识薄弱,监管难以到位[6]。学校制定了各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师生并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存在实验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等情况。应根据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

四、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创建实训基地安全文化

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实训室管理的关键,也是培养教育主体社会责任感的需要。目前实训基地已将安全文化渗入到每一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

在实训基地安全文化建设中,重点以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为主,从教学情境设计、实训过程指导、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意识、心理和行为,使每位进入实训场地的师生在安全观念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在安全控制上由处理事故向预防事故转变,在安全行为上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在安全管理上由领导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安全观念的植入,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基础性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教育包括:提示教育、警示教育和示范教育。提示教育是在实训场地以宣传展板、图片、标识的形式布置常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温馨提示或安全格言警句等,既短小精悍又富有哲理、意寓深刻,使学生既容易记忆,又乐于接受。

2.规范操作,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的实训操作和安全防护措施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学生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安全防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开放实验、创新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规范操作管理难以到位,不规范操作损坏仪器、违反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环保制度和实训操作规程的现象普遍。针对此问题,要求所有学生在实训前熟悉所用器材、试剂的性能、危害性、安全性及安全使用方法,对使用大型精密仪器、高压容器和进行有可能产生人身危害及造成事故的实训项目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项指导和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方可进行独立操作;进入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必须穿着防护服,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在各项实训中,教师都要将规范操作教育贯穿始终,避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犯常识性错误,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和检修

实训基地各实训室的实验设备和仪器应定期检查和检修,重点检查仪器连接导线的导通性及破损情况,以及是否有仪器外壳带电等潜在不安全因素,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修。

六、加强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日常管理

实验室日常管理涉及防火、防毒、防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是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更是确保安全的重要手段。日常管理包括每周末检查、学院定期检查、系部每月末组织检查并进行小结,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将理实一体化实训室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对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经常化、制度化的监督检查,确保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消除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隐患。

高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在创造安全和谐的实训环境和保障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理实一体化实训室的安全环保工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宗旨,确保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校园环境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164-165.

[2]张建功.新形式下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6(10):112-115.

[3]齐龙.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76-178.

篇5

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设在理工类或农学类综合型大学,招生规模不大,课程设置侧重基础,倾向于理工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大部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其余多就业于生物公司或科研机构的研发和销售。这些学生缺乏医学知识及实验技能,很难满足医药行业的需要,直接就业于医药领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依托医药专业培养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需求现状及定位

医学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向医学领域渗透融合的结晶,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及相关实验方法为一体综合学科。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医学检验基本操作能力及生物技术产品基本知识和产品营销能力。吉林是生物产业大省,分析近几年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人才明显缺乏,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个人发展空间也较大。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

吉林医药学院检验学院于2011年开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开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处于探索阶段。我院具备医学院校的教学背景,我们将生物技术的人才培养充分融入到医学教学中,探索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1.课程设置

本着将生物技术与医学知识相渗透的原则,我院除教育部规定的四大工程和基础课外,还融入了本院的医学特色。依托学校基础医学、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等课程,首先,在基础课中加大医学课程份额,将医学检验、内外科、组培、解剖、病理病生、药理学成为学生的重要课程;其次,在四大工程的教学中倾向选择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后,与我院的检验专业紧密融合,使学生熟悉临床中有关生化、免疫、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等检验新技术。既体现出医学院校教学特色,又可满足生物医药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2.师资力量建设

医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生物、医学背景和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教师。作为医学院校,四大工程是薄弱环节。我院重视师资力量建设,首先,派出生物专业骨干教师到综合大学及生物医药公司进修学习,同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人才。其次,要求专业教师多听医学课程,将其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授课中,杜绝照本宣科,使生物学授课与医学融合。最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要求教师及时掌握生物医学发展现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采取灵活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3.重视实践教学

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使学生完成理论向行为能力的过渡并适应生物医药的就业要求。我院始终重视实践教学,要求课程尽量按照理论与实验1∶1比例开设,实验内容尽量与医学相关;全面建设专业生物技术实验室,购买实验课所需实验仪器并注重实验室安全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安全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课程设置中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并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思想和科研兴趣。此外,强化生产实践,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相应生产实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重视毕业实践,强调毕业论文突出生物医药特色。

四、小结

创办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必然需求。我院创办该专业三年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中将生物技术和医学理论融合,充分体现医学特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优化培养,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集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办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实践,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二、做好教学督导评估验收。

按照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分年度督导评估规划,2010年我县将迎接省政府督导评估验收。我局教育督导室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局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143所排查,拟定迎检学校94所,重点装备60所。通过深入排查、精心测算、内部挖潜,制定了详细的资金缺额报告。2010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三、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1)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精细管理,突出有效教学。重视和加强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学校必须在精细上下功夫,执行上求落实;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2)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在学期开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布置会议上,多次要求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进一步明确学校校长在组织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整体变革。

(3)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重视教科研的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视做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的评选和向市、省选送工作。

(4)加强学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和园籍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召开高中毕业生毕业证书验印工作和初中义务教育证书验印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5)稳步推进中招改革,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探索义务教育以行政区域为主,兼顾地域适当调整的招生办法。印发了《2010年平成安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细则》、《成安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20101成安县高中段招生工作意见》。

四、加强校园安全建设。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压死责任,建立全员参与的无缝隙安全管理新机制。

扎实开展工作,机构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成安的县、乡、校三级法制安全工作机构现已健全并形成网络,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法规安全办公室,配备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特别是5月3日国家省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中小学校又充实、安排青壮年教师轮流执勤,加强门卫值班,加大校园内的巡查密度,同时在所有中小学校配置了安全、保卫、防护器械,在40所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省、县各配套23.1万元,在66所学校准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招标,不久全县所有学校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全部安装到位。

我们还在各中心校、县直学校、农村中小学,进行督查和具体指导,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三项制度"建设,共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3项、学校各类人员职责16项、学校各类人员操作规程9项、各类应急预案12项。近几天各学校又重点对门岗工作职责、门卫值班巡查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宿舍值班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程序化、经常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以签订责任状为切入点,对各单位实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强调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真正达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初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无缝隙管理新机制。学校无缝隙管理表现在定岗、定责、定时、定人,表现在校门口、楼梯口、教室、微机室、餐厅等重要部位,每个时段都有人值守。

2、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全县中小学校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为。鉴于此,我们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狠抓不放。

一是以《法制安全教育》为平台,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有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摘编、有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介绍、有基层先进经验推介、也有问题探究等等。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发11期。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提供了素材。

二是以法制安全课为主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不放、抓实抓细,让学生学会安全防范技能,受益终生。法制安全教育达到了“五落实”,即计划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课时落实、考核落实。

三是各学校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开学前两周,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广播、安全课、校报、宣传栏、横幅、讲座、防火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品、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针对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生存演习和逃生演练,并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逐步建立自救演练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定时排查、及时通报、督查整改,打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今年,我局在所有中小学校推行了学校安全开学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不了的学校,延期开学。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对中小学校的明查暗访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记录在册,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安全科、体卫科、校安办分别于3月、4月、5月、6月、8月、9月、10月共7次联合对人员密集场所(如教室、食堂、宿舍等)、易燃易爆场所、实验室、图书室、校门门垛等部位进行检查;对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灯重点排查整改;对安全管理、门卫值班、24小时无缝隙值班进行督查;对食堂卫生和疾病预防进行督查。共督查中小学校616所(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份,印发通报5期,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强有力的推动学校隐患的排查与整改。

我们组织各学校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管制刀具的收缴工作,同时开展打击强借强要、劫掠师生财物的专项活动,对整治不了的校外团伙,要及时上报综治委,从源头上防治校园暴力事件。此次活动共收缴打火机、钢锥、水果刀、小刀等危险物品96件。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系统政治稳定,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坚决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维护系统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按照小学生均355元,初中生均555元的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647万元分配到各中小学校,同时,逐校细编、早编了支出预算。截止目前,各学校已报帐920万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进一步完善贫困助学保障体系。在工作中,我们严格界定贫困生,做到有审核、有公示、有发放、有检查,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

3、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近4万余名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4月,文化科工作人员协助县公安消防大队对我县网吧、娱乐场所进行消防安全保卫夜查行动,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几家网吧、娱乐场所进行停业整顿;6月,参加2010?中国邯郸国际礼品、工艺品暨旅游商品博览会,对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及旅游商品给予高度评价,认真思考了我县的工艺品如何打开市场;6月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申请;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申报工作进行申报。7月,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器材就位;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治;10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过两次选拔选出中学组、小学组各5名;在我县开展了“十佳诚信网吧、娱乐场所”评选;对09年申请的农家书屋单位进行了图书发放工作。

七、人事工作进展紧张有序。

今年,我科受理高中及初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其中,高中教师资格认定4人,初中为11人,小学为2人。目前,已向全部符合条件的认定人员,已经发放了教师资格证书,完成了本年度认定工作任务。审核09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于2010年2月份发放到教师手中,并审核2010年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核准工作的初审。按市局高师处会议要求,报送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市级优秀教师的证明材料。2010年,我科按上级要求,推荐了8名校长参加了市级校长培训班;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1次校长培训,培训校长180余人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提高培训考试,参加人数为197人,成绩均合格,考试名单及分数已经报送市局。2010年,我县共进行了四次育龄妇女普查工作,我科配合计生委工作,力争做到了无一漏查。配合计生委完成了已经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在职教职工人数的统计工作,详细名单已上报至计生委。完成了新编制核定工作,做到了核编到校,人员底数情况清楚。今年,我科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初审。其中,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认定工作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上报工作。配合县直工委收缴机关党组成员的党费。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各学校参加《中华魂》读书活动及读后感征文活动;处理关工委日常事务,报送了2010年关工委总结及综合报表。完成2010年度各单位在职教职工工资薪级晋升的审批工作。继续落实成教字[2006]18号文《成安县文教体局关于完善教职工请销假管理的办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从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了43人,已充实到各个学校,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待一年实习期过后,纳入编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根据文件精神,派出了下乡支教老师。其中有44名全职支教教师,7名兼职教师,该51名教师已全部上岗。完成2010年到龄教职工退休工作的初审。完成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度考核工作。配合人事局进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

八、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高考全县报考考生2288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227人,比去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成安职校考生129人,上线率97.67%,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创本校高考成绩历史新高。其中,一本上线6人,是去年的6倍;专科上线120人,是去年的4.5倍。中考全县报考考生2500人,全县550分以上140人,实现了高分人数的突破。我们高度重视两考组织工作,千方百计确保试卷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从严治考,维护国家教育考试良好的考风考纪,同时,强化了对考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了师生考试安全无故事故。通过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安全、公平、和谐”的目标。

篇7

一、局域网安全威胁分析

局域网(LAN)是指在小范围内由服务器和多台电脑组成的工作组互联网络。由于通过交换机和服务器连接网内每一台电脑,因此局域网内信息的传输速率比较高,同时局域网采用的技术比较简单,安全措施较少,同样也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有效的通道和数据信息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局域网的网络安全威胁通常有以下几类:

1.欺骗性的软件使数据安全性降低

由于局域网很大的一部分用处是资源共享,而正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数据开放性”,导致数据信息容易被篡改和删除,数据安全性较低。例如“网络钓鱼攻击”,钓鱼工具是通过大量发送声称来自于一些知名机构的欺骗性垃圾邮件,意图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口令、账号ID、ATM PIN码或信用卡详细信息等的一种攻击方式。

2.服务器区域没有进行独立防护

局域网内计算机的数据快速、便捷的传递,造就了病毒感染的直接性和快速性,如果局域网中服务器区域不进行独立保护,其中一台电脑感染病毒,并且通过服务器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感染服务器,这样局域网中任何一台通过服务器信息传递的电脑,就有可能会感染病毒。虽然在网络出口有防火墙阻断对外来攻击,但无法抵挡来自局域网内部的攻击。

3.计算机病毒及恶意代码的威胁

由于网络用户不及时安装防病毒软件和操作系统补丁,或未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的病毒库而造成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许多网络寄生犯罪软件的攻击,正是利用了用户的这个弱点。寄生软件可以修改磁盘上现有的软件,在自己寄生的文件中注入新的代码。

4.局域网用户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用户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数据的传递,经常将外部数据不经过必要的安全检查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带入内部局域网,同时将内部数据带出局域网,这给木马、蠕虫等病毒的进入提供了方便同时增加了数据泄密的可能性。另外一机两用甚至多用情况普遍,笔记本电脑在内外网之间平凡切换使用,许多用户将在In ternet网上使用过的笔记本电脑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接入内部局域网络使用,造成病毒的传入和信息的泄密。

5.IP地址冲突

局域网用户在同一个网段内,经常造成IP地址冲突,造成部分计算机无法上网。对于局域网来讲,此类IP地址冲突的问题会经常出现,用户规模越大,查找工作就越困难,所以网络管理员必须加以解决。

二、局域网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策略

(一)局域网安全控制策略

安全管理保护网络用户资源与设备以及网络管理系统本身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目前网络管理工作量最大的部分是客户端安全部分,对网络的安全运行威胁最大的也同样是客户端安全管理。只有解决网络内部的安全问题,才可以排除网络中最大的安全隐患。

1.利用桌面管理系统控制用户入网。入网访问控制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为网络访问提供了第一层访问控制.用户和用户组被赋予一定的权限,网络控制用户和用户组可以访问的目录、文件和其他资源,可以指定用户对这些文件、目录、设备能够执行的操作。启用密码策略,强制计算机用户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密码.

2.采用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通常安装在单独的计算机上,与网络的其余部分隔开,它使内部网络与In ternet之间或与其他外部网络互相隔离,限制网络互访。采用防火墙技术发现及封阻应用攻击所采用的技术有:

①深度数据包处理。深度数据包处理在一个数据流当中有多个数据包,在寻找攻击异常行为的同时,保持整个数据流的状态。深度数据包处理要求以极高的速度分析、检测及重新组装应用流量,以避免应用时带来时延。

②IP/U RL过滤。一旦应用流量是明文格式,就必须检测HTTP请求的URL部分,寻找恶意攻击的迹象,这就需要一种方案不仅能检查URL,还能检查请求的其余部分。其实,如果把应用响应考虑进来,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攻击的准确性。虽然URL过滤是一项重要的操作,可以阻止通常的脚本类型的攻击。

③TCP/IP终止。应用层攻击涉及多种数据包,并且常常涉及不同的数据流。流量分析系统要发挥功效,就必须在用户与应用保持互动的整个会话期间,能够检测数据包和请求,以寻找攻击行为。

④访问网络进程跟踪。访问网络进程跟踪。这是防火墙技术的最基本部分,判断进程访问网络的合法性,进行有效拦截。

3.封存所有空闲的IP地址,启动IP地址绑定采用上网计算机IP地址与MCA地址唯一对应,网络没有空闲IP地址的策略。由于采用了无空闲IP地址策略,可以有效防止IP地址引起的网络中断和移动计算机随意上内部局域网络造成病毒传播和数据泄密。

4.属性安全控制。它能控制以下几个方面的权限:防止用户对目录和文件的误删除、执行修改、查看目录和文件、显示向某个文件写数据、拷贝、删除目录或文件、执行文件、隐含文件、共享、系统属性等。网络的属性可以保护重要的目录和文件。

5.启用杀毒软件强制安装策略,监测所有运行在局域网络上的计算机,对没有安装杀毒软件的计算机采用警告和阻断的方式强制使用人安装杀毒软件。

(二)病毒防治

病毒的侵入必将对系统资源构成威胁,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别是通过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整个计算机网络处于瘫痪状态,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防止病毒的侵入要比发现和消除病毒更重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防病毒策略:

1.增加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对工作人员定期培训。

2.小心使用移动存储设备。在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之前进行病毒的扫描和查杀,也可把病毒拒绝在外。

3.挑选网络版杀毒软件。一般而言,查杀是否彻底,界面是否友好、方便,能否实现远程控制、集中管理是决定一个网络杀毒软件的三大要素。

4.通过以上策略的设置,能够及时发现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快速有效的定位网络中病毒、蠕虫等网络安全威胁的切入点,及时、准确的切断安全事件发生点和网络。

局域网安全控制与病毒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的探索。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计算机病毒形式及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化,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建设已不再像单台计算安全防护那样简单。计算机网络安全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立体的防护体系,要具备完善的管理系统来设置和维护对安全的防护策略。

三、广域网安全

Internet的开放性以及其他方面因素导致了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

(一)网络的开放性带来的安全问题

然而,即使在使用了现有的安全工具和机制的情况下,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这些安全隐患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每一种安全机制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环境。

2.安全工具的使用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安全工具能不能实现期望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包括系统管理者和普通用户,不正当的设置就会产生不安全因素。

3.系统的后门是传统安全工具难于考虑到的地方。防火墙很难考虑到这类安全问题,多数情况下,这类入侵行为可以堂而皇之经过防火墙而很难被察觉;

4.只要有程序,就可能存在BUG。甚至连安全工具本身也可能存在安全的漏洞。系统的BUG经常被黑客利用,而且这种攻击通常不会产生日志,几乎无据可查。

5.黑客的攻击手段在不断地更新,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系统安全问题出现。黑客总是可以使用先进的、安全工具不知道的手段进行攻击。

(二)防范措施

加强内部网络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很多计算机系统常用口令来控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这是防病毒进程中,最容易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1.在网络上,软件的安装和管理方式是十分关键的。要在网关上设防,在网络前端进行杀毒。

2.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

3.安全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

4.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防火墙作为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并不能完全保护内部网络,必须结合其他措施才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在防火墙之后是基于网络主机的操作系统安全和物理安全措施。按照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主机系统的物理安全、操作系统的内核安全、系统服务安全、应用服务安全和文件系统安全;同时主机安全检查和漏洞修补以及系统备份安全作为辅助安全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为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体系,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集团联合研究开发。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所以安全产业将来也是一个随着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William Stallings.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01).

篇8

Chen Li, Tong Qigen, Dong Yanhui, Liu Haiyan, Jiang Huaixi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 China

Abstract: For most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s are not employed by food industries and food related status, to seek solution methods of training direction and social need is disconnect. By the analysis of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need which employer positions required for graduates, proposed teaching reform direction and measures.

Key words: the post ability;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food and related units;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超过了各行业的平均发展水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为我国就业创造了众多的机会。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1]。

然而,根据食品学院近年来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来看,社会的需求量大并不等于需求双方相互认可的程度高。食品专业的学生就业存在着十分矛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专业的本科生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每年都不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及家长都在说就业难的同时,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就业。通过近三年学生就业去向统计情况分析,到食品企业、防疫部门、食品监管、餐饮、超市、医药卫生等与食品相关行业就业的学生只占30%左右,就连社会上需求量很大,国家十分重视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到食品及相关行业就业的也不超过35%[2-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食品行业是一个低收入的产业,年轻人因为生活问题宁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也不到食品企业就业,另一方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得人才需求双方之间产生不能顺利“接轨”。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要政府调整食品产业政策,使优秀的食品专业人才回归到食品企业及相关行业中来,为食品产业及食品安全建设贡献力量,在食品学院人才培养层面上,也要顺应食品及相关产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1 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大学生岗位及能力需求调查

高校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除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制造、贸易企业之外,食品检验检疫、餐饮业、科研院所及与安全卫生相关的行政执法与监督机构、食品超市是学生就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另外,医院与体育团体中从事营养研究的部门、食品相关的行业协会、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也吸引了一部分学生就业。

经过对食品企业、餐饮业、科研院所、工商管理、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社、等食品相关行业的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食品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见表1)。

2 用人单位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从表1中反映出各主要用人单位对食品专业本科生就业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因为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差别很大,因此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共同点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由于食品及相关行业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质,对食品行业人才的首选要求是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要求从业的毕业生爱岗敬业、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不怕艰苦、甘于奉献。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专业素质也是食品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检测与质量评价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踏实工作和积极学习的作风是十分必要的。良好品质的培养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完成:(1)将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考核中,给一定的学时和学分。(2)加大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让其在正规、大型的食品企业、超市、科研机构等管理严格的单位实习3个月时间,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3)开设食品企业公文类写作(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总结报告、项目实施报告、新产品研发报告等),提高学生写作、归纳总结的能力。

2.2 食品生产、制造行业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通过对大中型食品企业的调研分析显示,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可以分为3类:

(1)食品生产岗位群,这是一个通过基层生产实践岗位进入技术员、工程师、车间主任、生产部门经理等技术管理岗位的锻炼过程。这一岗位群对学生的作风要求较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因为一线的工作比较艰苦,是企业不易留住人的岗位,但也是升职比较快的岗位。它要求熟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技术环节的关键点,善于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生产设备的故障、检查、维护等进行技术分析,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生产并协调与研发、物流、销售、客服等部门的关系。

(2)食品检测岗位群,也就是质量管理团队,通过从事理化及微生物检验、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贮运过程的安全控制,企业各种质量认证等工作,从化验员、质检员进入到高级质检员、质检部主任、品控部主任等管理岗位。这一岗位群的要求具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能够熟练操作理化、微生物、生物学等检测设备,熟悉生产的流程与关键点,熟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较好的文字水平及管理文件的编制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3)产品研发岗位,这一岗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接纳毕业生较多的岗位,许多生产岗位、质检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经研发岗位锻炼而成,逐步走向技术员、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岗位。这个岗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市场调研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查阅和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等。并具有产品评价、包装、营销策划等能力。在研发岗位上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根据食品企业不同岗位群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在本科生培养的课程设计上,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1)在第4学期增加一门“科研理论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研究”任务,这个研究任务可以利用开放的实验室或业余时间完成。(2)以ISO2200-2008为基础,开设一门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课,模拟企业采购、生产、贮藏、营销的全过程。(3)加强食品检测的强化训练,将企业的常规检测项目纳入到课程中。

2.3 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在科研单位、高校、营养研究的部门中,对毕业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从事科研的经历,研究单位对项目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上手快”,从实验设备的熟练使用、维护以及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都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过实践锻炼。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撰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直至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结论的提出,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科技资料的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及有效沟通能力等。

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经受过科研实践锻炼,他在科研工作岗位上便可迅速成为科研团队的得力助手。因此建议学院的课程要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科研基本功,具体措施是:(1)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科研任务,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2)科研过程应重点锻炼学生使用先进仪器和设备。(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计算在学分之内。(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研竞赛,并以学分奖励。

2.4 大型食品超市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2007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发现,有四成的超市有问题。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食品是从超市购买的,大型的连锁超市更有自己的食品配送中心。由于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国家对超市食品安全监督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超市对食品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显著增加。

超市中的食品及农产品采购、贮藏、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对食品及农产品产地、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签、食品保鲜、质检等有关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另外,许多超市内设有西点、凉菜和熟食加工间,也成为一个小型食品加工厂,因此食品加工管理人员及产品研发人员也是超市所需要的。

针对大型超市所需要食品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建议学院组织愿意到超市就业的学生进行2个月的实习,初步掌握超市食品管理及营销的方法。另外再开设“商品知识”和“超市食品安全管理”2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农村专业合作社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近4年来国家支持的一种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国家允许其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也就成了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农村中缺乏掌握食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对食品专业毕生的需要是迫切的。

合作社要求毕业生的知识面要广,第一需要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书写各种项目申请书、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报告及熟练的计算机技术等,也就是等同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第二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和相关知识,包括生产、贮藏、营销知识。

学校为合作社培养的人才除了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外,动手能力也十分重要,还要具备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议增加公文写作选修课和农产品营销课程。

2.6 食品相关协会、认证机构对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及对策

食品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对毕业生的公关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希望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敏锐洞察食品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及时关注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通过大型会议、专业培训及相关展览的策划、组织,全面体现学生的良好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事标准认证的培训机构,要求毕业生工作仔细认真,灵活性强,有团队意识,有较好的文字基础,了解食品工厂建设、食品工作、加工设备及食品和农产品标准化文件对认证的作用,掌握实验室常规仪器的功能和使用,懂得食品企业的GMP、QS、ISO22000、SSOP、HACCP等认证工作程序和方法,熟悉食品行业的法律、法规。

针对以上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对于毕业后有意向到学会、协会、认证机构工作的学生,加开“会展策划”、食品企业“GMP,QS,ISO22000认证”等选修课程。

3 课程体系及就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因为受到“厚基础、宽口径”国家人才培养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食品专业大学生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占80%以上。研究生也有70%以上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报考所选择的专业,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的人才观严重脱节,造成了食品专业毕业生不能良好的对接。因此对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实操来考核

所谓的基础能力是指语言、写作、计算机办公及网络查询、完成工作额度、协调沟通及管理等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中。如大一到大二进行实用公文写作、大学应用文、调研计划与报告、活动计划与总结基本能力培养,大三到大四进行科研申请报告、项目完成报告、新产品研发与营销方案策划、项目团队管理、工作总结等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有所用。

3.2 就业教育融入到学生实习中去

要让大学生尽可能早的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具体做法是,在大二学年中邀请与食品相关的用人单位报告未来3年内准备引入人才岗位、能力要求、知识结构,利用小学期、暑假进行2个月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让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充分了解企业所需,规划职业定位,为以后专业课学习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3.3 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模式

对于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专业教学课程,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来制定,针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型食品仓储超市、科研院所、餐饮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制定专业课模块,让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来重点选择。并且在大四3个月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环节,与企业直接结合达到无缝对接。

总之,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如果培养的人不能为行业所用或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那么就应该改革课程体系。北京市食品行业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因此灵活的课程设置和尽早对学生开展职业化教育,是解决教育方向、职业规划、用人单位三者人才观脱节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学生学有所用,希望社会能聘用到合适的岗位人才。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EB/OL].edu.省略/a/20110609/000095_10.htm.

篇9

(二)教育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明显加强,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投入9.5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项目实施730所,今年计划新建项目校1000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已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2所,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7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断增强,两年来成功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获批高职国家精品课程38门,在全国分列第5位和第4位,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2个,全省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已投入52.6亿元,省级职业教育骨干体系初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级特色专业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创新团队等10多个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居全国前10位,2008年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排名全国第4位。两年来,新增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省高校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6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科技奖18项、教育部科技奖30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两年来免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4610名;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和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分别比2007年提高3.49%和4.8%: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均比2007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校教师中20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4个。

(三)教育保障更加有力。认真贯彻《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和《关于建设教育强省投入保障监督机制的意见》,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育经费逐年上升,2007、2008两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收入分别达419.6亿元、506.6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7%和20.7%。其中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247.5亿元、32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46.5%和31.2%。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实现每年年初预算比卜年递增20%,2008、2009年分别新增4.1亿元、5亿元。各市州教育投入力度相应加大,2008年.全省有7个市州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上年提高1%以上。教育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大,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9.59%,较上年提升0.36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教育部门年初预算为21.36亿元,较上年增长20%。为全面化解“普九”债务,省本级共安排补助资金16亿元,各市县预算安排偿债资金12亿元。运用境外资金助学规模扩大,两年来共利用境外捐赠资金9067万元。教育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义务教育进入“免费时代”,学生资助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办学校纳入资助体系。2008年,全省共投入各类奖学金、助学金15.4亿元,对2l万高校学生和61.8万中职(含技工学校)学生进行资助。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39.1亿元,有669.7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中受益,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全省无一人因贫失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2008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5.28%,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到目前已达到62%。

(四)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基本建立并顺利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初步完善,全社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逐步形成。以筹备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力推广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办学体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财政、金融支持、优化环境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初中与民办初中成功剥离,共享公办高中资源的民办学校已停招初中学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全面实施,取消了“点名录取”、“降分录取”等政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与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教育合作向深层次推进,来华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总人数超过3000人,连续成功承办两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课堂等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

(五)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大。产学研结合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高校与省内14个市州、60%以上的县(市、区)、80%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6797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已建立校企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159个,新建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37个。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实现新增产值458.2亿元,新增利税67.7亿元。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取得明显效果,组建了现代物流、机械制造、轨道装备等16家职教集团,538家规模企业、307所职业院校、136家科研院所与行业协会成功建立加盟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培训企业员工8.5万人,开展合作项目1240项。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53.7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83.4万人次,培育了“攸县的哥”、“安化保安”等劳务输出品牌。

总结全省两年来的教育强省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建设教育强省的动力;得益于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完

善全省教育发展的机制;得益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得益于坚持加强领导,形成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的合力。

二、认真研究解决事关教育强省建设的突出问题

建设教育强省,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以发展的眼光、更宽的视野、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研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以更务实、更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一)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形势在发展,形势更在变化。我们提出并正在建设的“教育强省”,只是相对目前教育发展水平而言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更长远、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从国际上来看.大国崛起的背后,往往是教育充当着坚强的后盾,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深厚基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持久地发挥作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就与它始终保持全世界人力资本积累最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密切相关。我省是科教大省,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目前,我省教育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跃居全国先进行列,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与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相比,教育发展的部分指标还有较大差距。比如,我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2010年预计要达到70%,而目前仅为44.42%;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只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42.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目前仅为19.3%,等等。特别是与兄弟省市比,在全国省域教育竞争力排名中我省仅居11位,落后于中西部的陕西、山西、河南,与发达省份的差距更大。差距的存在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惕励之心,差距必须依靠扎实的工作来弥补。要不断强化教育优先的发展理念,以教育的优先发展、持久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持续发展。

(二)要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看一个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最直观、最硬性的指标,就是看教育投入。2007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建设教育强省的投入保障政策,对经费投入作出了一系列具体、明确的规定。2008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338.9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当年的教育总投入506.6亿元的66.9%。相对于我省财政状况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说是举全省之力办教育也不为过,但与教育发展需求相比,我省的投入仍然不足。2008年,我省教育经费基本实现“三个增长”,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有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我省高校和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4531元、2328元,低于全国6462元、2766元的平均水平,分别排全国27、22位。要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就必须把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最大限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政府拨款在教育经费中保持较高比例。全省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增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大投入、大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教育既扩大投资又促进消费的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规划安排一批教育重大项目。二要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落实新开征的地方教育附加,确保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足额征收和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规定落实城市建设维护费用于教育的比例;建立非义务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外资捐资办学;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三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公开公平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制度、科学合理的学校经费管理制度和使用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推进学校财务决策民主化。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确保投向教育的经费真正发挥效益。四要建立健全投入保障监督机制。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把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列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从今年起,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考核公告制度,由教育、财政、统计部门联合,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责任。

(三)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点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个体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也是保障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客观要求。目前,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既有教育基础设施等硬件差距较大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优质师资力量缺失。社会群体教育不公平方面,主要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必须解决好“有学上”“能上学”的问题,努力满足全体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要求,积极创造“能上学”的有利条件。一要逐步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在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时,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在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确定合理比例,真正做到均衡发展,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异。二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政策,确保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形成面向农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三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有关激励制度,促进优秀教师合理流动,以名师带动弱校,逐步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的差距;学习借鉴安徽铜陵、辽宁沈阳等地的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公开收费标准,调整评估制度,尽快解决好“择校”现象。四要切实维护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落实好相关政策,对符合义务教育入学要求的家庭困难学生、女童、残障儿童等做到“零拒绝”。要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比例,建立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在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及时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实现自身更好、更快的发展。目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一方面,存在各级各类人才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高

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这说明,教育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要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经济相融合,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更好地体现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要着力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加强市场需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要完善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沟通对接机制,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对口合作关系,加强对高校科研的分类指导,促进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要引导学生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专业要求,主动选择,吸收知识,实现向知识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转变,鼓励更多的学生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

(五)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投入产出效益。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据统计,我省高校科技人员是省内科研机构人数的3.2倍和省内企业的1.5倍,全省科研成果70%以上来源高校,“十五”期间,我省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分别占到56%和76%。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还不高,目前我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1.2%,尤其是在本省转化的只有29%。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项目立项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产出的科技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部分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因种种原因不能在本省形成生产力。这既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科研资源,又弱化了社会对教育科研投入的积极性,必须下决心解决。一要在教育科研中引入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论证科技项目的立项,对诸如国内外市场情况、技术水平、先进性、技术生命力、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以及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进行充分评估。要充分运用风险投资等融资途径,多渠道解决教育科研资金问题,以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对一些重大应用项目要明确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责任,明确知识产权持有者相应的责任和权益,强化产权成果转化的措施。二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建立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机制,定期对全省科技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论证;对已取得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推进产业化。要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成果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信息,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信息咨询平台。三要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应用研究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水平构建一批产学研基地,鼓励企业在高校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科研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要建立完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机制,开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便捷通道。

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未来三至五年是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努力开创“体系完善、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发展局面,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完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当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建设教育强省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直接关系到我省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立意要高、目光要远、视野要宽,坚持面向未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于实施“一化三基”和富民强省战略,科学谋划、缜密部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蓝图。要把规划纲要的制定与建设教育强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确定我省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加强与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衔接,坚持立足省情,坚持办有湖南特色的教育,把研究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破解我省教育发展难题、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民智、集中民意,把制定规划的过程转变为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的过程,力争出台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发展规划。要完善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实现前瞻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二)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三大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创建1所示范性幼儿园,每个人口集中的行政村创办1所村级幼儿园;鼓励、规范社会力量按标准举办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幼儿教育体系。二是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程。近几年每年要建设1000所以上合格学校,重点加大基础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加强学校改水改厕建设、校舍安全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和工作用房建设,确保建设一所、合格一所。要加快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前期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把中小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最放心的地方。要以合格学校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激励与监控机制,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发展向同类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全省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高中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逐步消除薄弱高中学校,基本形成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高中阶段学校格局。

(三)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一要扩大规模、整合资源。要提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落实高中阶段学校普职分流比例,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推进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形成政府统筹、部门支持、职教中心实施的培训格局。要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鼓励、支持、规范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二要对接产业、创新模式。坚持“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形成集聚效应和

品牌效应。依托优势产业、产业集群、大型企业和特色园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扎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依托省内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办学,为职业院校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撑,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强化实践教学,推广“订单式"2k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三要强化基础、加大保障。着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骨干特色职业院校、名牌特色专业和实习实训基地。强化投入保障,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配套经费和中职学生助学金政策。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衔接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相融通。强化师资保障,建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认定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四)切实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高校是出思想、出成果、出名师的地方,也是知识爆发力和创新力最强的领域。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提升内涵质量和社会效益。一要抓高教改革。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企业、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完善理顺高校行政组织与学术组织的职责关系,营造尊重学术、尊重学者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二要抓实力提升。抓住国家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历史机制,继续实施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启动“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重点支持5所省属高校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优势学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统筹配置高校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有共享,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地方之间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机制,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加大高校科研、教学、生活、文体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高校综合承载能力。三要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是高校的生命源泉,高校的竞争力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自主创新。要高水平建设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原创性科研和战略高新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化转移为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整合高校科技资源,建立高校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推进高校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结合;大力支持高校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科研技术突破和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