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博士论文实用13篇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9;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2705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制源于英国,但教育理念和美国类似,教育质量享誉全球。由于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澳大利亚每年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生,是四大英语国家留学基地之一,其教育产业已经成为该国仅次于采矿业、农牧业和旅游业的第四大产业。当前,中澳各大学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多,研究澳大利亚著名大学一流学科的教育与培养模式,对促进中国高校学科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近些年来,为了提升中国高校土木工程学科的教育理念,促进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良性发展,国内学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比如,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体系、机制和特色的分析,对澳大利亚一些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生培养层次,以及“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1-3];以中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为对象,从美国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评估、执业注册制度、卓越工程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国内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参考[4-6];以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和国际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办学为视角,分别对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台湾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特色,

以及卓越工程师国际化课程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比较[7-10]。以上的这些研究均有助于推动中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土木工程专业在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名列第14位,在澳大利亚排名第1位,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宽松的教学与研究氛围。本文

结合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对其一流学科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隶属于工程学部,按专业分类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三大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工程施工与管理、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四个方向;环境工程专业分为可持续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三个方向;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专业分为土地测绘与房地产开发、工程测量、采矿测量、水文测绘、地理空间科学与工程、遥感和数字制图六个方向(图1)。

结合以上的专业分类和方向设置,制定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工程施工与管理、环境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交通工程、水工程共七大领域。同时,设置了研究中心,分别为测绘与地理空间创新中心、基础工程与安全中心、施工创新和研究中心、可持续工程中心、水文与资源研究中心、净水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住宅与基础设施气候适应研究中心、集成化交通体系创新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学士学位(Undergraduate degree);二是课程研究生(Coursework Program,主要培养课程硕士学位);三是研究型研究生(Research Program,又分为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此外,还有一些面向社会的短期培训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工作技能服务。

(一)本科生

在本科培养阶段,主要有单学位和双学位两种模式。单学位一般学制4年,双学位一般学制5~6年。学生的选择灵活而又宽泛,在学期间可以交叉选择艺术、科学、商贸、法律等双学士学位课程。

本科单学位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测绘工程、地理空间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单学位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要选修一些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课程,并完成相应的学分要求。

本科双学位主要包括工程与艺术、工程与商贸、工程与法律、工程与科学、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等五类学士学位授予方向。其中,土木工程与其他工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主要是土木工程与测绘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方向的交叉结合。工程与艺术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5年,工程与商贸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5年,工程与法律方向的学制一般为6~6.5年,工程与科学方向的学制一般为5年。

(二)课程研究生

课程研究生不设导师制,主要讲授课程,学生通过修满指定的课程和学分获得硕士学位,一般又称为课程硕士。课程硕士的学制通常为2年,每学期需要修满4门课程,每门课程一般通过阶段性的PPT课堂讨论、课程论文、课程考试来完成。目前,课程硕士约占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学生总数的绝大多数。提供课程硕士学位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空间工程、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工程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水文与资源工程、净水与污水处理工程。

课程硕士设置三个培养层次(图2)。一是研究生课程认证,主要为一些没有本科学位的大专生过渡学习阶段;二是研究生学历认证,主要针对一些专业背景或学习成绩达不到要求的本科生;

三是硕士学位认证,要求具备本专业本科学习背景,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且有学士学位的学生。课程认证要修满24学分和4门课程,学历认证要修满48学分和8门课程,学位认证要修满96学分和16门课程。

(三)研究型研究生

研究型研究生的学位授予主要分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与工程科学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三类。与课程硕士不同的是,研究型研究生没有具体的课程和学分要求,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专业内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哲学博士按专业主要分为土木与环境工程、测绘与空间信息系统两大类,学制一般为4年。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可以选择直读博士,或者工作几年再读博士,不需要有硕士学位。博士论文的长度一般不超过十万字数,要经历4年的持续研究与学习。一般要求博士生每年做一次阶段性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创新的重要评估。如果未通过,推迟四个月再申请汇报;若再次没有通过一般作退学处理。此外,博士阶段虽然没有课程学习要求,但一般来说,学生会结合研究的需要,去选修一些本科或课程硕士的课程。博士学习阶段的退学率比较高,有的专业高达50%~60%。

工程硕士与工程科学硕士学制一般是2年,主要专业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技术、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项目管理、结构工程、交通工程、净水与水文工程、水资源等。工程硕士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在应用中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或对应用技术有所促进。工程科学硕士着重工程中的一些涉及计算与分析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促进工程技术应用的提升。一般具有本科学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工程硕士或工程科学硕士,类似于博士。研究型硕士的退学率也很高,在学期间需要定期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

(四)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专业设置和国内大学类似,属于“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类型,既包括传统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又包括交通工程、工程管理、房地产等方向。与国内大学不同的是,土木工程一般与环境工程相结合,因此也包括一些与环境相关的专业或方向,比如可持续工程、水工程、测绘与地理空间工程等。此外,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不再细分专业方向,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

二是,本科生可以选择双学位培养方案,在完成本专业学士学位的课程和学分要求以外,可以再选修一些其他学院的与科学、艺术、商贸、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的学位。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科生的专业和学位选择余地宽泛,有利于学生的均衡教育和视野拓展。此外,部分对从事科学研究感兴趣的本科生也可以直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三是,课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给一些不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又想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本科生提供了教育机会。他们可以通过修满一些课程和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从而获得课程硕士学位,部分本科生也可以通过这个阶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四是,研究型研究生一般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研究状态,安心于研究兴趣。研究型硕士又分为工程硕士和工程科学硕士两种类型,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选择。

五是,研究阶段没有的硬性要求,但对研究的创新性要求较高。比如针对博士的培养,每年学生都要汇报阶段性研究进展。由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评价,给出是否可以继续研究的建议。论文完成后不设置答辩环节,而是采用函评的方式由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学者进行评阅,并给出是否达到授予学位要求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二、 课程设置

(一)本科生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所修课程和学分如图3所示。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四大模块。第一学年主要以基础课程为主,包括数学、物理、材料、化学、力学、各类基础设施体系、工程师基本概念、工程设计与创新等;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包括固体力学、水工程、交通与公路工程、工程计算与施工、通识教育、结构分析与建模等;第三学年以专业课为主,包括工程运营与控制、土力学、钢与混凝土结构、水力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实践、应用土工技术与工程地质、给水排水工程等;第四学年是实践环节,除了通识教育以外,主要包括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的毕业论文专题,以及一些专业选修课。

以上每门课程均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安排4门课程,学生四年需要修满192个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从课程设置来看,体现了土木工程学科宽泛的特点,在第四年的选修实践课中,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工程方向。

(二)课程研究生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如图4所示。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宽泛的特点,既包括与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相关的基本课程,又包括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选修课程。

允许课程研究生跨专业背景学习,如果学生来自于其他专业或者没有修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一般会被建议增加选修一些相关的课程,以便增强本专业的知识背景。课程设置的类别和数量主要以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与工程管理、岩土工程、结构、测绘、交通、给水排水等领域相关的高等学科知识为主。

(三) 比较研究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课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每门课程均设置为6个学分,每学期一般固定4门课程,学分制度和课程数量设置合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国内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分一般从1~4.5不等,学分设置分散,课程学时也很分散,有的课程仅仅设置为几周时间,有的课程却跨度一个学年。分散的学时和学分设置既不利于学生选修课程,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消化。

二是由于本科教育阶段设置了双学位培养模式,本科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专业的课程。课程研究生也设置不同的学位授予类型,可以在土木工程专业范围内自由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也可以跨不同专业或方向交叉选择课程。

三是实践环节设置是直接与实际工程相关联的,一般鼓励学生在工程单位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增设一些实践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可能就开设在实验室或工程单位,以鼓励对不同工程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学习。

四是对研究型研究生虽然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但会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些课程学习或直接去旁听。比如,从事数值分析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一些高等工程数学课程,从事计算机编程与模拟的可以选择一些计算机程序课程。

三、结语

通过对新南威尔士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学制、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建设、培养模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

(1)土木工程专业设置宽泛,培养方式灵活,真正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土木培养模式。

(2)本科教育阶段设置单学位与双学位并重培养机制,学生不仅可以在本学科获得学位,还可以在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间学习相关课程,取得相关的学位。

(3)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教育的宽泛特点,单门课程固定为6个学分,每学期固定4门课程,课程学时和学分紧凑集中。

(4)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工程单位完成,既包括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完成的毕业论文,又包括一些与不同工程类型相关的实践选修课程的学习。

(5)研究生培养分为课程研究生(硕士)、研究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课程硕士不设导师制,不需要从事研究,主要是完成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研究型研究生没有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主要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6)研究型研究生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没有硬性的要求,每年定期进行阶段性研究进展汇报,优胜劣汰,淘汰率较高。

参考文献:

[1]童乐为,史炜洲,赵晓林.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特色给予我国土木人才培养的启迪[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65-167.

[2]吴瑾.悉尼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及特色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4):6-8.

[3]原方,丁永刚,王彦侠,等.澳大利亚土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浅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155-156.

[4]李炎锋,杜修力,薛素铎,等.从中美土木工程教育对比探讨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办学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3(5):116-117.

[5]刘纪峰,张会芝.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9):97-100.

[6]王照宇.中美高校土木工程本科教育比较浅析[J].林区教学,2015(10):29-30.

[7]饶平平,陈有亮,宋忠强.依托中德合作与交流的土木工程办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55-56.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2

传道授业解惑得桃李满天下。

做学问 孜孜不倦,

做研究 勤勤恳恳,

这就是黄玉龙博士为学的精神。

社团服务 他奉献的是专业和热忱,

关爱家人 他享受的是快乐和幸福,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收藏里,

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

勾勒简单生活的美好。

专业资质循序渐进

1973年在香港浸会学院就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攻读硕士,1979年回到香港,1985年再度远赴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攻读博士,并于1990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遂返回香港,一年后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他就是黄玉龙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他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寒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做研究也是他的必修课,抗震及高强混凝土的抗火性能是他新近研究的课题。

土木工程、混凝土其实是很复杂的,土木工程要熟练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混凝土是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重要的材料,其中,高性能混凝土的配置比设计研究,尤其是在抗高温方面比较复杂。这些在外行看来或简单或复杂的事务,陪伴着黄玉龙博士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只为有所突破,巩固人类的安全防线。

混凝土抗高温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研究混凝土在火灾等突发事故中的破坏程度,乃至其所带来的灾难后果,并寻求解决方案,提高混凝土抗高温的质量。黄玉龙博士解释道:“在香港,大多数的建筑物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组成复合构件支撑整个建筑物。在火灾或高温情况下,表面的混凝土的功能主要是隔热,里面的钢筋温度不能太高,否则钢筋就会在高温作用下变软,丧失强度,从而导致钢筋变型,甚至会引起整个建筑物坍塌,祸及生命。近年广泛使用的高强度混凝土,其抗火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差得多,我们必须研究提升高强混凝土的耐火能力,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消除其使用上存在的隐患。”

黄玉龙博士现在的主要工作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他必须合理分配时间,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利用有效的时间做科研工作,他研究的课题均与混凝土相关,近期主要集中在抗高温(火灾)方面。黄玉龙博士介绍说:“从八年前开始就投入到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安全问题的研究工作之中了,这对增强建筑安全指数尤为重要。”他们的埋头苦干,是用汗水浇灌生命,换取大众的安全。黄玉龙博士以其专业资质,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科学的本质,在试验的基础上探求混凝土实际运用的标准。

教研互补齐头并进

据黄玉龙博士介绍,十多年前,在香港工程设计上高强混凝土在高温情况下的问题不是很受重视,虽然其它地方国家对此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或已把成果写入设计标准,但混凝土尤其是高强混凝土不是任何地方的使用标准都是一样的,有的就不适合在香港使用,所以要不断地做实验,用有力的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其是否符合实际使用标准。”黄玉龙博士说:“在方法、技术等方面也要寻求改变和突破,使其符合实际情况,在实验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不一定会一次成功,但要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反复不停的做实验,直到成功。”黄玉龙博士的话语里,流露出做学问、探索研究的实干精神,其实事求是是对科学研究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得到研究经费后,黄玉龙博士自2009年始,和国内外的专家、工程师及消防单位开始启动做研究。他说:“我们和英国防火工程协会香港分会、香港及国内的工程师及消防专家一起做实验、研究,合作交流,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应有在实际中。这方面的实验投资很大,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但高强混凝土的研究对降低灾难程度,增强安全指数非常重要,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反复不停地做实验,如黄玉龙博士所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香港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可以向香港政府申请研究经费,但审批不是很容易拿到。”黄玉龙博士如是说。香港政府重视并支持教育和科研工作,每一位全职研究生都得到来自政府客观的奖学金。他接着说:“研究经费只做研究之用,只要是用来购置仪器、请研究员及研究生等,不能混在私人收入之中。”在香港科研和顾问工作是分得很清楚的,黄玉龙博士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领域及顾问工作严以律己,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为科学的进步和建筑安全贡献智慧。

做研究是黄玉龙博士教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不做研究不带学生,就不能出专业论文,就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教学和研究是一体的。”黄玉龙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的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而言更勤奋、专心,当代学生则更具国际视野,要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面对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在十年的历练和积累中,其轻重缓急黄玉龙博士自有判断,二者互利共存,齐头并进。

在教学、科研及顾问工作之余,黄玉龙博士还担任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兼建造分部事务委员等社会职务,以其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当问及他这么多年里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时,黄玉龙博士如此回答:“做适当的顾问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程在实际进展中的问题在学校难以遇到,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顾问便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是真正学以致用,也便于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走出学校,参与社团活动,和众多专家一起带领工程界迈步向前,促进知识与理念的交流,提高工程界的专业水平,黄玉龙博士亦是尽力而为。四川地震后,他亦和专家前往灾区实地考察,对于“豆腐渣”工程的说法,黄玉龙博士表示不能一概而论,其中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困难、资金不足、专业技术不过硬、质量监管、缺乏抗震知识等问题,众多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爆发,导致类似四川震后的严重后果。黄玉龙博士立足现实,在灾难面前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

现为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的黄玉龙博士,在今天的岗位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的工程学课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及工程应用,两者不能缺一,深入研究,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所学。”学有所长,才能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黄玉龙博士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亦为社会建设贡献着力量。

简单就很快乐

黄玉龙博士在教学和研究之余,陪伴家人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将身心置于一个舒适而放松的环境,与家人享受美好时光。他育有一儿二女,身为教师的他,尤为重视孩子的教育,“供孩子读书是我现在最大的支出,最大的孩子现在英国留学,两个小的在香港读书。”黄玉龙博士笑着说:“不要求他一定要很成功,但为人处世的态度很重要,先成人后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尚的人格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身为教师,黄玉龙博士定然深谙此道。

在古色古香的字画里感受时光静流的从容,是黄玉龙博士最惬意的时刻。他对画的喜欢源自其父的影响,五六年前他也开始收藏自己喜欢的画,收藏,他不一定专业,但是,“孩子乖巧,还能够教书、研究,有时间看画,就很开心满足。”这是黄玉龙博士的心声,享受简单的快乐。黄玉龙博士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研究工作,兢兢业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他的处世态度,在古代先贤的哲学中领悟待人的道理,于丹青古艺中享受平淡而恬静的生活。

黄玉龙博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副教授

香港专业审核师学会荣誉司库

香港混泥土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香港工程师学会材料分部事务委员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3

1.学科简介

本学科源于1978年原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水工结构工程学科1994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至今共培养56人。2000年为湖北省首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水利工程学科 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首批省级优势学科,201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3人,博士84人,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14人,楚天学者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专家19人;建有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在服务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同时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在生态水利、水工结构光纤监测新技术等方面做出了创新性成果,为解决水电开发中的环境生态影响与施工安全开拓了新的研究手段与方法。

2. 科研条件

本学科设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电力公司和湖北省级研究平台6个,试验室面积超过7000m2。自行研制和设计了大坝混凝土光纤测温系统、1000t级动三轴仪等重要设备,申报和获批发明专利16项。

本学科以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为背景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水利部创新基金、水利部公益行业专项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三峡、南水北调等国家与地方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形成了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的独到能力。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2008年-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16项。

3.研究方向

(1)水文学及水资源:流域降雨径流过程模拟;洪水预报与调控;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合理配置;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环境水文与水环境保护;梯级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水信息与水管理;水污染控制。

(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水力过渡过程及非恒定流;模型试验理论及技术;数值模拟计算;生态、环境水力学。

(3)水工结构工程:高坝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水工建筑物及水工结构分析、仿真计算与模型试验;温度控制与防裂技术;高陡边坡和地下工程;高坝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大坝安全监测、健康诊断与现代修复技术;水工建筑材料;生态水工。

(4)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系统仿真及资源优化配置;现代监测技术与方法;施工导截流及风险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生态水利学。

(二)土木工程

1.学科简介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包含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其二级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创新学科,岩土工程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也为湖北省首批"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1人,博士81人,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1人,楚天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专家16人;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 个。

2.科研条件

土木工程学科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条件,拥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技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电力公司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湖北省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部级研究基地。近五年,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项目、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 50余项,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13项、其它奖励20余项。

3.研究方向

学科在长期发展过程,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结合重大工程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卸荷岩体力学、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灾害预测与控制研究等方向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绩。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防治及预测预报、边坡防护及生态恢复、混凝土材料动静力性能、工程结构抗震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耐久性和安全性等研究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另外,在桥梁振动理论及应用、桥梁结构安全评定与健康监测、隧道工程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

二、报考条件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均可参加普通招考: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普通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或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学校的体检要求,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4.有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同等学力报考的考生除符合上述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①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所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过与硕士学位论文水平相当的学术论文两篇及以上;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或发明专利;③主持或负责省部级及以上基金项目、攻关项目或重点项目,或正在主持重大工程项目。

同等学力的报考资格由学院组织专家根据所报材料进行认定。

三、报名

博士报名采用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报名具体流程及要求如下:

(一)网上报名

1.时间:2013年11月25日-12月25日。

2.流程:

(1)登录我校研究生处网站210.42.35.16/yjs/"博士招生报名系统",按提示注册。

(2)报名期间在我校财务处网站210.42.41.106/进行缴费,报名费200元/人。

(3)网报截止后至现场确认期间,考生可打印《三峡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表》(一式两份)。

说明:网报截止后,考生不得要求修改报考信息;缴费后不得要求退费。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恕不接收规定时间外的补报及缴费。

(二)现场确认

1.时间:2014年3月10日-3月13日

2.地点:三峡大学研招办

3.流程:(1)资格审核(2)交《三峡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表》一张(3) 领取准考证,现场确认具体安排请届时登录三峡大学研究生处网查看。

4.要求:

(1)往届生(含:已取得硕士学位人员)须持本人最后学位、学历证书、身份证原件报考;应届硕士生须持硕士研究生证、学籍证明(研究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包含入学年月、学制的证明)和身份证原件报考。

(2)凡在境外教育科研机构获得学位、学历的考生,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无法出具者不能参加考试);

(3)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缴费、现场资格审查、确认报名信息的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无效。

(三)其他说明

1.考生与所在单位因博士报考产生的问题由考生与所在单位自行协商;若因此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对在报考时填写虚假信息及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考生,我校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视具体情况给予严肃处理。

3.对弄虚作假、考试舞弊者,不论何时,一经发现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4.在当年博士生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下一年度不允许报考。

四、向报考学院提交材料

请考生于2014年3月10日前将以下材料送交至报考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1.《三峡大学2014年博士研究生考生信息表》。

2.最后学位、学历证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学籍证明,入学前补验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并交复印件)。

3.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专家出具的《专家推荐书》(附件3)。

4.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须加盖校级研究生培养单位或所在单位人事档案室的公章)。

5.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的论文或科研材料。

6.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五、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1.初试科目:外国语和两门业务课,外国语为湖北省联考英语。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

2.初试时间:2014年3月22日至23日。

3.初试地点:三峡大学(宜昌市大学路8号)

4.初试成绩查询:可在我校研究生处网上"成绩查询"

(二)复试

1.复试时间:3月24-25日,复试具体安排见学院通知。

2.复试内容:

(1)测试考生外语口语及听力水平;

(2)以面试等方式对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考生需提交包括本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对拟从事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方向的认识、研究思路和展望的科研报告;

(3)已获得硕士学位者或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阶段的政治理论课成绩合格者可以申请免试政治理论,其他需加试政治理论课。跨一级学科考生、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学位课程(笔试)。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三)体检

在复试阶段对考生进行体检,体检结果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录取。

六、录取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

学校根据招生规模,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并结合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及评议书、业务素质、科研成果以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确定录取名单。

录取类别:考生报考时的报考类别即为录取类别,请考生在报考时慎重选择。

1.普通培养: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时须将档案及工资关系转入我校。

2.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在录取前须签订合同后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与委托、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由考生本人负责。

七、学制、培养费、奖学金

博士生标准学制为三年,培养费标准为1万元/年。如需延长学习年限,按学校的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办理。

奖学金和资助办法按国家相关文件执行。

八、专业目录(附件1)

九、湖北省联考英语考试大纲(附件2)

十、联系方式

1.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

电话:0717-6392638 传真:0717-6393366

邮箱:yzb@ctgu.edu.cn

学校网址:ctgu.edu.cn

研究生处网址:210.42.35.16/yjs/

学校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政编码:443002

2.水利与环境学院

电话:0717-6392165

邮箱:shaopanpan1204@163.com

联系人:邵老师

3.土木与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4

身处异国 心系祖国

1938年,祖籍广东顺德的何锺泰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12岁做工学习医术,18岁就以自己的聪慧独立执业,直至90多岁高龄。父亲悬壶济世、救人于危难的职业精神不仅仅融汇着中华文明的道德理念和现代医学的物质文明,也深深地影响着何锺泰先生。

屈辱的中国近代史,7000个英国士兵凭藉着几杆装有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的洋枪,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和生活的严酷现实留给了青年时期的何锺泰先生太多的思想冲击。

要想富国强身必须得走出去:师夷之长。年轻的何锺泰先生以自己的聪明和才华在香港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学习后,只身来到了伦敦继续求学,并相继获得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文凭(岩土)(1963―1964)、英国伦敦大学土木工程学博士学位(1968―1971),并在2001年获得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荣誉法律学博士。

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何锺泰先生婉言谢绝了留校任教的邀请,应聘至一家工程顾问公司出任副董事。当时大学负责人极力挽留,承诺会在极短的时间里让他升任为教授,攀登上工程学术界的高峰。但敢于挑战的性格注定他不是池中之鱼,教育界狭窄的圈子容易使才华局限在理论的范围内,他的人生目标是为社会描绘出美丽的工程画卷。

何锺泰先生在工程顾问公司很快做到了助理股东,然而当公司要请他做股东时,他却选择了离开。当时,华人要在英国的公司里做到股东是很不容易的,何锺泰先生为什么选择离开呢?因为每当他设计的图纸变成一座座标志性的工程建筑时,每当他负责的工程为英国的城市基建带来生机和活力时,这位“城市画家”的脑海里就浮现出香港的影子:“如果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为中国人服务,那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黑头发、黄皮肤?”他不禁扪心自问。“回到香港,服务于华人社会。”这由心底发出的声音让他不再安于现状,毅然放弃公司当时已发出让他加入公司董事局的邀请,他再一次做出人生的重要抉择。1973年底,旅居英国十年之久的他踏上了回港之路。“十年磨一剑”,在英国的求学、工作和研究,让他的才华完全施展,经过实践沉淀的专业理论知识让他回港后大有作为。

【专业篇】

兢兢业业永不满足

回到香港的何锺泰博士,做出了相当特别的选择,既没有加入政府,也没有申请大公司,而是进入一家由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合资创办的刚刚落户香港的小型工程办事处――茂盛顾问工程师事务所。加盟这家只有十多名员工的小公司,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挑战自我。1975年,他以出色的表现被推选为公司股东,在董事制度建立之后,升任高级董事,一直到1993年离开。作为香港工程界的骄子,他在茂盛公司工作的19年里,曾负责数百亿元各类大型及复杂的工程建设,为香港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7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何锺泰博士肩负起九广铁路(现称“东铁”, 当时只有一条铁路)电气化计划,包括所有沿线的火车站、天桥、道路、渠务的工程设计与合约管理,带领一支非常庞大的专业队伍,包括建筑师,规划师,土木、结构、机电工程师,估价师,园境师等,范围涉及九龙塘、沙田、大围、大埔墟、太和、粉岭、上水、罗湖等车站。1982年至1993年何锺泰博士主要负责70万人口的沙田和30多万人口的将军澳两大新市镇的设计规划、施工、工程管理及监督,动用资金达数百亿港币,建立起必需的基础建设及环保工程。

何锺泰博士曾负责的大型工程包括;隧道、各类桥梁(包括青马大桥4万吨钢结构桥面的钢料装件、油漆工程与桥面的工地整体装嵌),市区天桥、快速公路、市区及郊区斜坡岩土工程、医院、高层办公楼、住宅商务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以及许多焚化炉、垃圾综合处理厂、环保研究。

1986年,何锺泰博士荣获首届“商业奇才奖”,亦获委任为香港太平绅士;其工程专业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得到表彰和嘉许,譬如他帮助茂盛顾问工程师事务所从十几人发展至千余人的规模就是最好的佐证。把公司营业范围,从只有土木和岩土,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工程队目,更包括了结构、水利、渠务、环保、机电、基建维修及项目管理等领域及内地工程谘询的专业服务。

【参政篇】

建言献策为民发声

1993年8月,何锺泰博士又做了另一个生命中的重要抉择――卖掉股份,离开茂盛。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进军政坛,准备立法会选举,再一次找寻新的挑战!

何锺泰博士在1985年代表工程师进入香港基本法谘询委员会,直至1990年中央政府公布基本法。这五年间何锺泰博士积极为基本法的制订建言献策,在1986年草委的第一个会议(又叫“厦门会议”)上,其讨论文件就有他就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选举办法提出的详细建议,当时亦在《明报》分三期刊登。但最令他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与其它八位分别代表不同专业的委员,到北京去见港澳办领导,提出建议及促进一百四十二条条款写入香港《基本法》。

1993年弃商从政后,代表工程界的何锺泰博士深感责任之重,翌年获聘为港事顾问让他更加感受到压力甚大。为了实现爱港报国的人生目标,他首先参选并获选进入1996年香港临时立法会,成为回归过渡时期的立法会议员,见证历史。立法会议员并非官员,所代表的是民间或业界声音,争取业界合理权益及谋求社会的整体利益和繁荣稳定,是一件非常繁重的差事,但何锺泰博士却乐此不疲。

“1997年7月1日凌晨,我参与了交接仪式。看到五星红旗在香港冉冉升起,是所有港人最幸福的时刻,能够为之尽智尽力,就是人生的最大满足。”回忆往事时,他深情地说道。

从1996年被选入临时立法会到现在,何锺泰博士连续四届被工程界选为代表业界的立法会议员。他说:“每次竞选议会都有人走,都有人参与竞争,但我每次都赢。”他是唯一一个在香港议会中每次参加竞选而又每次从竞争中胜出的议员。从中可以看出何锺泰议员深受选民信任和爱戴。正因为肩负着这份责任,他关心的事务除了交通、运输、基建、能源、房屋、科技、工业、环保、信息科技、高等教育等领域外,还拨出许多时间去处理市民及业界无数个案,被公认为“最勤奋的立法会议员”。他经常从清晨七时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周末和假期亦不例外,往往在一星期内有数天早餐会议。

2008年,在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海啸中,美国雷曼兄弟宣布破产。面对雷曼兄弟破产,看到受害事主申冤,求助,奔走,请愿,哀哭,下跪,游行,示威,港人惊慌了。因为约4.37万港人投资总额约港币157亿美元予雷曼兄弟相关的金融产品。何锺泰先生说:“立法会不能麻木,不能让他们失去血汗之余,也失去真相,更失去公义。”

为了最大程度上挽回港人的损失,为了调查真相、寻求受欺骗受蒙蔽的过程,何锺泰先生积极参与雷曼事件的调查当中,迅速成立了立法会雷曼事宜小组委员会。委员会由25人组成,何锺泰先生任主席。在委员会首次召开会议时,他说:“委员会应保持高透明度,尽量公开会议。在很特别情况下,如涉及公众利益或对某机构造成不公平,才考虑闭门会议,但最终要由委员会决定。”此次小组调查工作需时一年,从而在何锺泰先生为主席的委员会的调查下,给广大民众一个合理的解释。

【爱心篇】

抗震救灾 真情永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的诗句。何锺泰先生就是怀着一颗对祖国挚爱的心,时时刻刻牵挂着祖国的安危。

2008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降临时,全国上下一心纷纷慷慨解囊,有钱捐钱、有物捐物。大量有专业技术的志愿者如医生、工程师等,前赴四川给灾区人民提供援助。何锺泰先生在电视上看到遭受地震灾难的汶川人民生活的困境,看到广大灾区儿童因学校在地震中变成废墟,渴望上学的眼神,他震惊了,他希望为地震灾区的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事。2008年6月,他赴四川震区考察地形,之后更进行了十余次的考察,他利用工程师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决定筹集资金兴建一所小学。打定主意之后,他号召广大港人筹集资金,在他的努力下,一共筹集400多万,其中包括政府信托基金150多万。“我们采用目前最先进的隔震技术设计,为隔震八度设计,远远超过国家设计规范原先规定的六度设计和现在规定的七度设计。”何锺泰先生这样介绍这所小学:“我们铺设地基时,下面是水泥钢筋,上面安放橡胶,这样即使地震来临,下面摇动,而上面由于橡胶的拉力,可以保持不摇动。”谈到隔震技术时,何锺泰先生很自豪地说:“目前中国很少有这样的结构材料,而我们在兴建这所小学时就选用了这样高技术的结构材料。”这所凝聚着何锺泰先生心血的小学于2009年8月份竣工,收纳地震灾区的儿童入学。

后 记

其实何锺泰先生为社会所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他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仅有4-6个小时休息,即使是周末也如此。他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发光发热,他说:“我永远也不退休,工作永远也不要停下来,我永远都有目标要争取、实现。”话语中彰显出他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决心和毅力。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5

学校获批福建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设有教学院(部)15个,40个本科专业涵盖20个一级学科和经、管、法、文、理、工、艺等七大学科门类。现有重点学科专业:

(一)硕士培育单位重点建设专业6个:

建筑与土木工程、法律、会计、金融、集成电路工程、教育管理。

(二)4个省级应用型学科(含培育)专业14个:

1.土木工程应用型学科: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业工程;

2.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型学科:计算机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学类;

3.法学应用型学科:法学;

4.工商管理应用型学科:会计审计类、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

(三)校级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5个:

经济学、金融保险类、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

二、招聘要求

1.热爱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和团队精神,无违纪违法行为。

2.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身体健康,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

3.取得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者应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

三、引进计划

 

福建江夏学院2021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需求表

序号

招聘单位

招聘人数

岗位资格条件

联系方式

需求专业

学历学位

1

会计学院

2

管理类、经济学类、工学类、理学类等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甘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5073

手机:13655056309

邮箱:a1h177@163.com,yuktyrsc@126.com

2

工商学院

2

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殷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433

手机:13705954785

邮箱:294747157@qq.com,yuktyrsc@126.com

1

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管理工程类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3

设计与创意学院

1

动画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孟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537

手机:13774543699

邮箱:510127135@qq.com,yuktyrsc@126.com

1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艺术设计、设计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风景园林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4

经济贸易学院

3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经济学、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范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569

手机:13509399930

邮箱:524217405@qq.com,yuktyrsc@126.com

1

工商管理类等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5

电科学院

2

光学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余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296

手机:13805019112

邮箱:ylyu@fjjxu.edu.cn,yuktyrsc@126.com

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方向)

博士研究生

3

光学

博士研究生

电子、通信类专业

博士研究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方向)

博士研究生

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6

工程学院

1

土木工程类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3122

手机:13605980269

邮箱:smxywfc@163.com,yuktyrsc@126.com

5

土木工程类、建筑智能信息技术

博士研究生

1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

博士研究生

7

金融学院

1

保险学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396

手机:15394535897

邮箱:1686400700@qq.com,yuktyrsc@126.com

1

统计学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保险学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统计学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1

经济、金融类相关专业

博士研究生

8

外国语

1

法学(涉外法律研究方向)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890

手机:13705927591

邮箱:2838538@qq.com,yuktyrsc@126.com

1

经济学

博士研究生

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博士研究生

9

法学院

4

海商法、民法、国际法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林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5419

手机:13905020829

邮箱:271450350@qq.com,yuktyrsc@126.com

10

公共事务学院

2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缪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1360

手机:13805008771               邮箱:1015228612@qq.com,yuktyrsc@126.com

2

社会学、社会工作

博士研究生

11

马克思主义学院

3

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伦理学)、历史(世界史)、世界经济、政治学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曾老师

联系电话:0591-23535207

手机:13599086695

邮箱:2618577@qq.com,yuktyrsc@126.com

12

数理教研部

2

数学类各专业

博士研究生

联系人:夏老师

联系电话:13859019007

邮箱:739468191@qq.com,yuktyrsc@126.com

 

四、引进待遇

(一)校级待遇

1.安家费、住房补贴及科研启动费:

类别

安家费+住房补贴

(万元,税前)

科研

启动费(万元)

Ⅰ-A

院士

1.可选择学校提供的200平方米装修免房租的别墅一套(产权属学校),在服务期及在编在岗退休后居住;

2.或可选择领取安家费及住房补贴(面议)。

面议

Ⅰ-B

长江学者、杰青、

Ⅰ-C

国家百千万人才等

Ⅱ-A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面议

面议

Ⅱ-B

获部级奖项、标志性成果突出的教授、博士

100

100-150

Ⅲ-A

近5年满足学校破格教授评聘条件的教授+博士

80-100

50-100

Ⅲ-B

近5年满足学校教授评聘条件的教授+博士

50-80

40-50

Ⅲ-C

任职以来满足学校教授评聘条件的教授+博士,正高职称+博士

40-60

20-40

Ⅲ-D

近5年有两项以上省级成果的正高职称+硕士(或硕导)

10-30

10-20

第四类人才

Ⅳ-A

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50-80(特别优秀的面议)

40-50

Ⅳ-B

高校毕业,或国家认定的一流学科博士点毕业的博士研究生

40-60

20-40

Ⅳ-C

近5年博士毕业,专业为学校硕士培养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等的博士研究生

35-45

15-20

Ⅳ-D

其他博士研究生

30-40

10

2.享受省属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

3.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学校过渡住房。

4.硕士培育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应用型学科(含培育)、校级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所涵盖专业包括:建筑与土木工程、法律、会计、金融、集成电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业工程、计算机类、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学类、法学、会计审计类、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经济学、金融保险类、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专业参考此标准执行。

(二)省级待遇

1.引进人才其专业属于当年《福建省急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的,经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后,另可叠加享受生活津贴12-30万元,住房补贴14-18万元。

2.符合“国家”、“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福建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条件的优秀人才,学校给予支持推荐申报,入选后可享受相应待遇。

五、应聘程序

1.请应聘者将《福建江夏学院拟引进高层次人才情况登记表》及表格中要求的相关材料发送到各招聘学院对应的电子邮箱并抄送人才科邮箱fjjxxyrscrck@163.com,yuktyrsc@126.com。 。

2.投递简历文件命名:高等教育人才网+二级学院名称+应聘岗位名称+姓名+学历+专业+职称+毕业院校。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福建省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溪源宫路2号福建江夏学院人事处人才办

邮政编码 :350108      联系人: 吴老师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6

林忠财在科研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博士研究生期间,林忠财就建立了相关的模型来预测橡胶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压强度,并将废弃轮胎作为再生骨料应用于路面地砖的生产,发明了马来西亚第一台路面加速加载设备,推进了马来西亚再生橡胶骨料的研究和应用。

林忠财和团队人员把玻璃的透明特性和光的折射作用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作用相结合,增强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反应,特别是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可以净化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和杀菌。此技术生产的环保砖已经被香港政府工程和企业建筑工程采用。通过无机添加剂强化处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方法,开发出一套有效利用再生混凝土骨料和压蒸技术生产隔墙砖的技术,并首次提出了用再生红砖骨料来生产耐高温混凝土的方法。

林忠财首创性地提出了用酸性溶液和清水浸洗破碎的废弃CRT锥管玻璃来清除其中铅的方法,将废弃CRT玻璃破碎后用于再生混凝土中,解决了有害金属离子铅的外漏问题。积极创新的林忠财,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心怀成功的喜悦,林忠财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科研事业。

成就突出 前景灿烂

关于未来,林忠财主力发展绿色高性能建筑材料,将废弃物和智能材料相结合研制新能源绿色混凝土和负碳混凝土轻骨料。通过与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香港理工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等大学的密切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引进青年研究人员及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迅速创建科研团队。目前,林忠财在湖南大学带领一个合理稳定的科研团队(包括两名海外引进的博士后),其研究方向基本上覆盖了以上的研究领域。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7

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总是在中国高校排名中居于首位,在世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排名中也属第一梯队的前20强。

土木之强

同济土木很强。它“大而全”。自1914年11月成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102年的历史,汇聚了众多人才,如今教职工有403人之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其学科涵盖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隧道工程等土木工程的各个方面,研究的全面性在中国乃至全球的高校中都是少见的。

土木工程学院承接了众多的部级大项目,以至于有人戏说,在中国的大地上,顶级的工程项目不是同济土木设计的,就是同济土木咨询的,不是同济土木研究的,就是同济土木施工的。

学院在某些领域已经能引领世界,它牵头创建了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地震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后者联合了美国、欧洲、日本和大洋洲等地区全球顶尖的七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同济土木已然事实上成为世界的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到2020年,土木工程学院还将形成二三个这样的世界级研究中心。

而记者对土木工程学院的强,第一印象则是其壮阔的大楼,大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西南部,是由土木师生自己在2003年设计的。一眼望去,一个浑身钢铁的“庞然大物”横亘在校园,满满的力量感。它由两幢楼组成,主楼8层,副楼6层。从师生的口中得知,它的特色就是全部是钢框架。它不仅显示着学院强大的专业能力,还是学生学习专业的有力工具。钢结构、桥梁、混凝土、隧道……大一下学期的必修实践课上,土木学生要去各个代表性建筑去认识这些“朋友”。而土木工程大楼是天然的钢结构最好实践对象,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按路线走一遭土木工程大楼,就知道什么是钢结构了。

大楼还成了学生实践的地方。走进主楼,会被最右侧的两个大型人字结构吸引,记者被告知这是抗震阻尼器,而它就是由土木自己的学生发明的。

同学之优

赵院长在采访中说,一流世界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立身之本是人才培养。记者与博士生傅博、硕士研究生楼初D和伍佩交流了一个下午,他们侃侃而谈,让人强烈感到他们专业能力强、视野宽、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善于合作,等等,总而言之,素质非常高,我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领军人物。

优秀的学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赵院长介绍,土木学院会结合未来四五年、乃至二三十年对土木人才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重点。过去的年代里分别提出过通识教育、动手实践、创新国际化、专业认证等思路, 每隔四五年,同济土木学院都会获得一次部级教学成果奖。面对“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土木学院制定了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一流人才培养方案。

共性基础,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

在课堂教学中,土木工程学院侧重知识原理的掌握,“现在都是对原理把握好的老师,选他们课的同学比较多。”赵院长说。当然学院这样的好课很多,甚至外校同学也能享受。傅博,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他就从同济土木的很多经典课程中收益。他在国家的网络公开课平台上学习了诸如朱慈勉老先生的《结构力学》、顾祥林教授的《混凝土基本原理》等许多课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能力,顺利考入同济读研。

同济土木的社会实践很丰富、水平高。傅博对设计土木大楼主楼的两个人字抗震阻尼器的本科生赞不绝口,“毫不谦虚地说,同济土木本科生做出的东西,比其他很多高校研究生做的都强。”同学们还参加各种国内外土木工程的顶级比赛练手,并能加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成为学生会员。

而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同济土木更是不少。赵院长强调,国际交流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同济土木人的国际视野和领导力,国际视野已不再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更强调多文化的学习。“现在国内大型建筑集团,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未来的土木方向一定是多文化、多民族特色的交融。”

出境学习交流,同学们反而更能感受到自己学院专业的强大。研三同学楼初D在本科期间多次前往美国参加土木工程的赛事,并有机会参观了不少美国土木工程专业的名校,但有好几次对方取消了实验室参观环节,给出的理由是还不如同济大学的先进。他发现,美国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虽然很强,但大多局限于理论基面,实践机会很少,不少美国高校的土木工程以材料为主,土木工程学科已然成为一个新材料学科。研三女生伍佩曾前往台湾一所名校交流,“比我们的小多了,教研室个位数,老师也不多。做纯科研的理论实验,而同济都是实验与工程项目接轨。”

同济土木吸引了不少留学生。傅博所在的实验室,即将迎来第四位博士留学生,前三位的留学生分别来自中非、西班牙和尼泊尔,“去年夏天,有一位意大利同学来交流,就冲着我们的工程实践而来。”

个性培养,重点体现于导师制和交叉学科设置。

同济土木给每位学生都安排了导师,导师会向学生通告自己的课题、项目,邀请学生参加,而研究生,更是直接参加导师的课题,承担具体任务。

伍佩的一个课题是跟着师兄做的,项目是一栋老的大楼中的几根柱子承载力不够,要换用更高强度的钢。经过四个月的研究,伍佩找到了替换方案。楼初D研一就参加了导师的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研究琼州海峡跨海隧道的可行性。这是一个时间跨度四年的大课题,隧道规划全长28公里,技术上诸多挑战,因为它地处地震带,海水很深。尤其是该海域的土质松软,要针对此进行特别设计。他们的方案是先安插几根桩,把土夯实了,再铺层碎石,之后再做桥墩的基础部分。这些研究工作分成了一个个小课题,楼初D的一位师兄负责插桩,而他则是研究如何铺碎石。

同济土木工程学院还开设了很多交叉学科。针对建筑纠纷的法律案件越来越多,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了土木法学实验班。同学们在学习土木专业的同时,还得学习法律知识,并可参加司法考试,取得毕业从事司法工作的资格。在2016年11月11日至12日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上,由土木法学实验班同学组成的同济代表队获得第一名。

数理强化班也是一个交叉学科班,一二年级时,土木专业的同学在数学系上课,打下数学和力学底子。三四年级再学土木。此外,交叉学科还有土木计算机、土木材料、土木信息、土木机械……

作为国内顶尖专业的毕业生,同济土木学子是不愁就业的,也有不少土木学子选择读本校的研究生。看到自己学院的强大,他们会审视出国留学的意义,反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同济土木读研,其中不乏西班牙、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同学。

未来转型

中国大地的建设如火如荼,丰富的实践是同济土木生长最深厚的土壤。在一流世界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中,赵院长认为,为适应未来建筑的要求,土木科研要进行转型。他们以2030年,乃至2050年的远景为目标,设定了本学科的科研方向――更精细、更复杂、更前沿、更尖端。

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前或关注地震,或关注台风,或关注火灾,但是现在研究多重灾害,当地震、台风和火灾同时出现怎么办?

现如今,地上的开发空间越来越小,以后土木的前沿课题将涉及更多的地下空间开发,比如上海市的北横通道,这是贯通上海东西的第二条大动脉,其中在苏州河下100米处要挖蓄水池。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8

皖南地区虽然森林面积、蓄积都不断增长,但在资源的消长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林分生长率小于采伐量,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一直徘徊不前,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就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谈谈皖南地区林业生产的思路和对策。

一、皖南地区资源消长的动态分析

1、林业用地的减少有2个主要原因,一是林地与农田相接或小块穿插常被蚕食和挤占;二是林地经营不当,如采伐后不能更新或更新失败成为非林地。林业用地的增加也有2个因素, 一是原来的非林地用来营造林木,;二是原来农用地退耕还林或因外出打工的撂荒地用来造林。

2、疏林地有2种变化趋势:补植加密,加强抚育,进行改造,提高郁闭度,增加蓄积量,成为幼龄林或中龄林;反之,原来的林分过度采伐或经营不当就会退化成疏林地。在有林地中,疏林地越少越好。

3、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大小,是衡量森林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皖南地区林分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博士论文,现状。博士论文,现状。

4、林分林级的变化,在林分内部变换,如幼龄林的减少可以造成中龄林和近熟林的增加。新造林越多,幼龄林就增加;采伐越多,成熟林就越少。如果能少采伐、多抚育,林级自然就会提高,整个林分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就会上升。因此,林分的科学管理和合理采伐非常重要。

5、灌木林地地不断增加,说明原有林分在不断退化,这是由于人为采伐、择伐或乱砍滥伐造成的。而未成林地的增加,则表示造林和更新的失败。

二、皖南地区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一)重视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不但增加了林地面积,也增加了林业用地面积,因为有些退耕还林地很长时间已作为农用地在经营,这样就弥补了皖南林业用地少的先天不足,给林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将可增加皖南地区森林覆盖率。

(二)搞好四旁绿化

皖南丘陵地区的四旁绿化大有可为,搞好四旁绿化不仅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也能帮助农民快速致富。

(三)加强幼林抚育

搞好幼林抚育,加强管理改造,促进林木生长,提高郁闭度,增加蓄积量,可提升为中龄林、近熟林,同时生态效益良好。

(四)调整林种结构

皖南地区林种结构很不合理,很难发挥森林维护生态、改良环境、保水保土的作用。营造防护林,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

(五)保护天然林,多栽阔叶树

阔叶树主要是栎类、枫香、枫杨、杨树、楝树、檫树、楸树、桤木、木荷、刺槐、樟木、榆树等;针叶树主要是马尾松、黑松、火炬松、侧柏、杉木等。而天然林的组成,主要是阔叶树。天然林和人工林相比,以及阔叶树和针叶树相比,具有抗病虫能力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保水保土,特别是保肥能力强等优点。阔叶树越多,森林生态越好。近些年林木种苗站一改过去大量进口国外松种子的做法,立足国内,面对本省,调进大批枫香、桤木、楸树、榆树、合欢、木荷、南酸枣、枫杨、樟树等阔叶树种,推广到各县,皖南地区阔叶树比重已成逐年递增之势。

(六)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从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和绿化程度等方面看,皖南地区各地区林业资源和生产状况差异很大。博士论文,现状。丘陵区,主要是沿江的铜陵、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及合肥市等30多个县(市)。这一地区气候多变,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差,造林比较困难,此地应营造大量防护林,多栽阔叶树,多种速生树种,尽快改变面貌。因交通发达,城市集中,还可发展绿色食品,如发展一些香椿、栎类、果树,这一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4.2%,是3个片中最大的一块,不可忽略。其中的省城合肥被称为园林绿化城市,应向外扩张,提高绿化率。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林业产业化

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以符合林业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前提的。林业产业化必须以林业综合效益的有效发挥和不断强化为目标,以生态环境效益保证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生态效益的实现。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只有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不断改善,才有林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也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择而渔。即使是商品林或营造的速生丰产林,也必须从资源的可持续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的视角进行合理利用,以保证森林资源的长期经营。

林业产业化经营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布局,还是资源基地的建设,都必须从区域林业可持续的角度做出科学安排。合理区域布局、发挥区域优势,区域间密切协作和互补,共同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博士论文,现状。

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有其他产业部门或中介组织的参与,但这些部门或组织可能会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自身短期利润最大化,或因为林业产业化经营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而使得这些部门或组织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过程。这就要求林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要将立足点放在林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上,提高林业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积累的能力,以吸引相关部门的参与。同时,根据公平的原则,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调整组织模式,使各活动主体都能在长期经营中满足效益最大化的要求。博士论文,现状。

林业产业化要实现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必须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结合,走加工产品高科技含量化、生产工艺和设备的高技术水平化、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引入,并发挥其对林业各产业活动的扩散、辐射和长入作用。

四、小结

根据专家研究测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0%,并且均匀分布时,就基本上起到了保水保土、维护生态、改良环境的作用。按发展趋势,在未来2~3年内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可能的,但分布很不均匀,山区早已超过30%,所以要抓后进,促先进,不断改善林相,提高森林质量。

林业周期性长,政策一定要稳,历史的教训是每次政策失误都造成森林的破坏。经过消灭荒山绿化达标和林业二次创业后,荒山基本消灭,关键是抚育、管护,各级行政部门和林业部门绝不可放松这一点。博士论文,现状。

森林资源的各主要因素都是动态的,是相互转换的,林业生产中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过量采伐和更新跟不上采伐,以致林分质量低下,三大效益不佳。限额采伐是国家早有规定的,但皖南计划外采伐现象普遍存在,这是森林的又一大敌。

参考文献

[1]赵鸣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对策[J]财政研究,2000,(10).

[2]夏自谦,滕秀玲.世界森林资源现状及前景展望[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9

“广东省粤铁瀚阳绿色建设及生命线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评定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其团队共6人,其中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4人。同时成立了由8名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对接及参与院士工作站工作,其中3人具有高级职称。

Frieder Seible(弗雷德 .塞泊)1999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并被评为结构工程杰出教授。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雅各布工学院院长,鲍威尔结构研究中心主任。他创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结构实验与研究中心—Charles Lee Powell Structural Research Laboratory(鲍威尔结构研究中心),在结构抗震、抗爆及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ENR(工程新闻纪录)评为“过去125年来土木建筑行业最有影响力的125人之一”。

Frieder Seible教授所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及项目100余项,发表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400余篇,技术报告200余篇,国际会议和特邀讲座、报告500余场次,获得专利2项,自主研发软件6项。因他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美国总统青年成就奖、德国洪堡研究奖、美国公路与运输协会标准 (AASHTO)特殊贡献奖、K.B. Woods杰出论文奖、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Raymond C.Reese研究奖、美国混凝土协会(ACI)杰出工程项目奖等40多项美国及全球多个国家的荣誉奖项。

Frieder Seible教授自1993年开始到中国进行合作交流,在过去近20年内,他在中国的桥梁抗震抗爆的设计及研究、“产学研”战略联盟、中美高铁合作及高校学术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土木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刘人怀教授作为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2000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首批院士;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管理科学专家;暨南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原副主任。现任暨南大学教授、董事,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教育部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美籍华人孙峻岭1963年出生于中国,美国加州大学工学博士,美国注册工程师。获2004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学报(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ASCE)年度桥最佳论文奖-Arthur M . Wellington Prize(继林同炎先生后又一华人获此殊荣)。回国创业获得“新侨创业杰出贡献奖”。

孙峻岭博士设计的特大桥梁分布世界各地,主持或参加的重大国际工程,曾三次获得被誉为工程界的奥斯卡金奖—ENR(Engineering News-Record)年度工程大奖,两次获得中国詹天佑奖。

科研创新

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是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粤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广州瀚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并于2011年注册成立的一家从事专业高端信息展示技术、基础设施绿色化低碳建设及安全评估检测信息化技术的合资公司。

广东粤铁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所建立的院士工作站引进了Frieder Seible教授和刘人怀教授两位院士,以及樊可清教授等专家作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与美国加州大学结构实验与研究中心、美国加州大学信息化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城市生命线工程结构安全”国际联合实验室、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联盟。此外,与Moffatt&Nichol、DEA等世界著名企业形成了企业级技术合作战略联盟。

粤铁瀚阳院士工作站主要针对近年来所面临的大型工程建设、管理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发挥院士的高端科技能量和社会号召力,充分利用美国加州大学结构研究中心和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基础和优势,在绿色建设及生命线工程信息化管理与安全评定方面开展与项目相结合的研究活动。同时,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的契机促进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且,通过举办国际技术研讨会,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工作站的技术水平;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核心技术科技团队,为博士后企业工作站做准备。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10

1 前言

经过作者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育与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接触到的混凝土结构竖向构件方面概念性很强的课程内容,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虽然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实用性的优点,但是由于学生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还不是深入,故经常计算错误。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很难把握。

2 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实例

(1)教学实例简介。某矩形截面RC柱,截面尺寸b=300mm,h=400mm,l0=3.3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钢筋的强度等级为HRB400,as=40mm,=40mm,轴力设计值N=650kN,弯矩设计值kN.m。采用非对称配筋,计算;

(2)计算结果。手算计算结果如下:

1)判断大小偏压

先按大偏心受压情况计算。

2)令,求

3)求

从表1可以得出手算和电算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为 ,误差不到1%,可以忽略不计。

配筋结果一样,如图1。

3 结论

本文校核了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手算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手算结果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利用该程序,可以对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在手算过程中经常有算错和笔误的时候,导致后面计算结果连续错误。

(2)土木工程专业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RC大偏心受压构件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总之,手算的计算结果,误差完全可以在容许范围之内。

⒖嘉南祝

[1]刘雁,邹小静.混凝土结构中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1):107-110.

[2]王强,陈慕杰,陈宜虎.单向板肋梁楼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新课程,2013(08):74-75.

[3]魏晓.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创新[J].教育界,2014(03):106.

[4]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混凝土结构(上、中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11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12

暑期学校是汇集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追求教育效益最大化、激发教育创新思维的国际通行教育模式。中国开设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共享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扩展研究生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1-2]。暑期学校主要是在暑期,聘请国内外教学经验丰富以及科研水平高的专家和学者授课,国内各高校的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要学员。从内容上来说,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有关专家学者讲授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以及该领域最新的科研学术成果。学员学习结束参加结业考试,通过后颁发暑期学校毕业证书。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上新的台阶,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自2010年至2014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东南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联合承办了五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创办五年来,获得了社会和国内外一些高校的肯定,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成为学校教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

一、国内外暑期学校实践

(一)国外暑期学校实践

早在1871年,美国的哈佛大学就已尝试开办暑期学校,目的是将该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放,搭建一个学术文化平台供优秀学子交流共享。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很多大学都实行“两长一短”的学年组织模式,即一个学年包括两个学期和一个为期5~10周暑期学校的课程。各个地域大学的暑期学校课程也不尽相同。欧洲大学的暑期课程语言类居多,主要为访学、留学人员设计。日本大学在暑期主要为留学生提供语言课程[3]。美国的暑期学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知识普及型的基础教育与技能提高型的加强教育。知识普及型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学生来源广泛。以哈佛大学为代表,不仅在国外开设暑期学校,还积极支持本校学生去其他国家参加暑期学校的学习。技能提高型暑期学校以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合办的同步加速器辐射研究暑期学校为代表,重点在于拓展学员的科研项目研究能力[1]。总体上来说,国外著名大学的暑期学校具有开放、多元、国际化程度高、不断变革以适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等特点。

(二)国内暑期学校实践

国内的教学组织模式不管是两学期式的还是“两长一短”三学期式的,都通过制度和计划严格规定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和学术范围只能限定在本校内,缺乏有效的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长效环境和机制等。在此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在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倡议下,1995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共同举办暑期学校[4]。纵观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发展史,2004年,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暑期学校,社会反响良好。随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尝试举办暑期学校。各高校在借鉴国外暑期学校的基础上都进行了自身的探索和发展。总体上来说,国内暑期学校均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一些学校并未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这需要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上的总结,以此推动国内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不断发展[5]。

二、暑期学校开设的必要性

暑期学校是教学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次创新。它的兴起因应教学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的需要。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以往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大多局限于本校之内,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塑造了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大学。通过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优秀的学术资源,促进各校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合作与创新,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兴趣,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在当代社会,知识创新和传播速度的加快导致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暑期学校则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常规的春秋学期之外,研究型大学开设暑期学校,可以为社会各类人群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凭借师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优势和实验室、教室等场所的便利,暑期学校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增强国际化竞争优势的需要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研究型大学迈向国际化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在人员流动、人才培养合作、课程合作、项目合作等各个方面,大学要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同国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进而开展相关合作,促进国际学生和国际一流师资的加入暑期学校的开设则为此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而且对国际会议、国际前沿课程和项目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把暑期学校定位于国际小学期就获得了成功[3]。

三、暑期学校五年实践情况和效果

东南大学举办暑期学校的目的在于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著名专家学者茅以升、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鲍恩湛、李荫余、吕志涛和蒋永生等教授的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下,土木工程系迅速发展壮大,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领域拓展。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科评估排名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名列第三,土木工程俨然成为东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在此形势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2010年起连续承办了五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

(一) 2010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0年暑期学校有全国四十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百余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最后根据申请者所学专业、个人成绩、院校、地域等因素择优,录取了全国3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9名正式学员、18名旁听学员。暑期学校为期9天,从8月2日开学至8月10日结束,经考勤、考试,合格者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与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颁发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

此次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围绕京沪高铁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和参观活动。京沪高速铁路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投资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国家重大战略通工程,也是中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全长约1 318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暑期学校邀请了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国内外专家等在内的知名学者举行了17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展示了院士、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京沪高铁南京站等4个重大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举办为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聆听国内大师级专家学者精彩演讲的难得机会,拓宽了学员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同时,通过参观国家的重大工程,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学员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专业知识方面,引导研究生们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启迪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树立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服务于工程实践的科研观念,使之将来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学员们对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给与了高度评价,对以后暑期学校的开办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一些积极的建议,如希望加大宣传的力度,或者开设一些英语教学的课程,提高学员的英语口语和科研水平。

(二)2011年全英文暑期学校

2011年暑期学校,全国59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2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创新中心择优最终录取了100余名正式学员参加了从7月5日开始至7月12日结束为期8天的暑期学校。

此次暑期学校为国内土木工程领域的第一个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牛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学校的12位国际知名专家。他们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精辟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由于英语口语和英语专业能力一直是学员的弱项,因此,此次暑期学校所有学术讲座语言均为英语。通过此次暑期学校的举办,学员们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本领域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提高学术素养和英语水平,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暑期学校结束后,学员们普遍表示获益匪浅,不仅领略了大师们的风采,还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更多同专业的学员,对学术的交流与促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2012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2年暑期学校于2012年6月16日由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站和江苏省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创新中心网站发出邀请函,全国5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5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应邀提出申请,最终来自全国35所著名高校的163名优秀学生参加了从7月1日至7月7日为期7天的暑期学校的学习。

此次暑期学校以“创新”为主题,旨在建立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包括3名院士在内的16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精辟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内容涵盖了抗震、减灾、岩土、结构及工程材料等技术和学术领域。课程内容包括开设系列学术报告会、参观、素质拓展训练、小型分组论坛等。通过此次暑期学校的学习,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表示,做学术一定要积极了解研究领域内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能闭门造车,只要不断用最新的学术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能走在正确的学术道路上。

(四) 2013年全英文暑期学校

2013年全国研究生本科生暑期学校为全英文暑期学校,旨在为全国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建立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共有来自全国70所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21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的学习。此次暑期学校开设了系列学术报告会、参观、素质拓展训练、小型分组论坛等活动。

7月1日至7月6日,暑期学校邀请了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业知识的讲座,并邀请了Mohammad Noori教授讲授了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另外,7月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主题为“未来工程技术专家应具有的素质”的精彩报告。吕院士的报告得到了暑期学校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互动提问环节,在场学员十分踊跃,和吕志涛院士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考核采取分组口头汇报的形式,包含自我阐述和考官提问两个环节。答辩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学员汇报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收获、与知名学者专家近距离接触的心得体会,学员之间就所研究课题的现状与困惑进行了探讨。学员们还表达了对东南大学举办暑期学校的肯定与赞赏,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五) 2014年全国暑期学校

2014年的暑期学校有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30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和大三本科生以及20多位工程师,参加了从7月1日至7月7日为期8天的暑期学校的学习。

此次暑期学校邀请了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做特邀报告,阐述最新科研进展、创新体会等;分设了结构与防灾、桥梁、工程管理三个专题,邀请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29位国际知名专家,就土木工程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介绍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这是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一次实践。暑期学校的每位学员有机会聆听十余位院士、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并参加工程项目参观、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另外,这次暑期学校的桥梁专题首次尝试采用全英文在线网络课程,学员通过网络聆听美国专家的报告,并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四、特色与成果

一是,2010年暑期学校安排了4天参观国家重大工程。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了研究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在专业知识方面,研究生将自己的书本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启迪创新思维,树立从工程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服务于工程实践的科研观念,使其将来的科学研究更具活力,有效促进了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2011年暑期学校是国内土木工程领域举办的第一个全英文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全英文的讲座。研究生们不仅了解了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国外高校学习及生活、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而且学习了国际学术交流技巧、学术论文写作技巧。在最后的考核阶段,许多研究生均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汇报。

三是,2012年暑期学校将学员范围从研究生拓展到了985高校的优秀本科生。这届暑期学校在前两届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术与专业素养小型论坛,使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与院士、知名学者等零距离地接触,学生们耳濡目染他们的精神与风范,在学习、科研、做人、做事等多方面都大受教诲和启发。

四是,2014暑期学校设置结构防灾、桥梁和工程管理三个专题。其中桥梁专题讲座首次采用网络课程方式,实现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土木工程专家的学术交流,免费为国内学员提供了一个开拓视野、与世界级专家零距离接触的交流平台,加强了中美学术交流,对于国际土木工程学术界也有重大影响。而网络交互平台的创新应用,也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工程师学员、研究生学员与专家的讨论交流,对土木工程实际及理论研究的结合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启发。

五是,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影响力逐年扩大。从报名人数来看,从最初的40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200余名研究生上升到7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0余名学生;从参加人数来看,从最初的100余名研究生上升到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学员来自的单位看,几乎包含了国内的所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从学员的范围来看,从研究生扩展到本科生,从学生扩展到工程师;从授课方式来看,从讲座延伸到小型论坛,再扩展到网络授课等多种方式。

五、结语

总的来说,东南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办学取得了初步的成果。通过暑期学校的开设,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补充知识、与大师们近距离学术交流的机会,初步实现了发挥学科优势、开放性、国际化和服务社会的要求。当然,暑期学校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邀请到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事实证明,聘请高水平的教师来暑期学校讲课和作前沿学术报告,是暑期学校能够达到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暑期学校的举办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首先,通过暑期学校扩大了东南大学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展现了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雄厚实力,和其他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学员分享了学院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有利于提升东南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邀请国外的专家来学校讲学,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国内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今后进行学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开办暑期学校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创造了新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扩大国际视野、学习学科前沿知识;对教师来说,他们可以接触到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了解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通过开办暑期学校让来自不同学校的学员彼此认识,促进交流,在开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间也建立了更多的学术沟通和交流的空间。然而暑期学校的开办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对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作为今后暑期学校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参考。

(一)扩大宣传力度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希望建立网站,并进行一定的宣传,或者在学校的官网上设立专门的链接入口,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研究生暑期学校的实时信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暑期学校,并加入暑期学校课程的学习。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宣传方式是,希望中国研究生教育创新网站在公布当年各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名称的基础上,为各个学校建立相关链接,并及时更新暑期学校的进展状况。此外,希望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已举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情况介绍的网址,对于举办得较好的暑期学校可以列出专栏,也可以专门建立一个为各单位交流承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经验的论坛或者其他的平台,使得学生通过该网站,不仅可以了解最近暑期学校开办的动向,也可以为其他高校提供暑期学校办学的指导资源[6]。

(二)暑期学校办学内容及运营

学校承办的暑期学校的办学内容主要以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的学术大师进行国际前沿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动态的讲解,以拓宽学员的视野,为学员们的学科研究明确方向。然而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的一些有特色的学科和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现。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办学中可以开设部分专业课程,学员可选择性地聆听,并希望能和国内其他高校建立起统一的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机制,让学员在我校暑期学校所学的课程学分可以代替其学校的课程,这样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学员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接受各个高校的优秀课程学习,也能够大大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另外,就是暑期学校的经费问题。我校承办的暑期学校为正式学员免费安排食宿,报销路费(硬座客票),并为所有学员提供免费资料。旁听学员仅参加学术讲座活动,并自行解决交通费和住宿费。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何既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又能适应市场、受益于市场。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才能确保暑期学校的开办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暑期学校的规模

从2010年至2014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已承办的暑期学校来看,暑期学校的报名人数逐渐增多,经过适当的甄选后,参加暑期学校培训的学员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原先的79名正式学员、18名旁听学员发展到最近的300余名学员,这一方面体现了我院承办的暑期学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另外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分组的讨论课,只有进行充分的交流,学员们才能

真正有所收获。然而在学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不能和学员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不能充分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一些校外实践课程也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难以管理和组织。因此,建议今后应该根据情况确定合理的学员数量,以期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丹, 马永红, 郭广生. 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举办特征与实施效果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8):45-50.

[2]谢丹,马永红,郭广生. 我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类型、特色模式与共性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1):17-21.

[3]胡莉芳, 郝英. 研究型大学暑期学校:开放、国际、市场[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4): 22-26.

土木工程博士论文篇13

学校在北方寒地建筑节能、先进建筑结构材料和绿色建筑材料、先进工程装备制造、热能回收与利用、流域水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工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为推动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并获得国家住建部授予的“全国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部级科研项目3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获部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省部级以上勘察设计奖励20余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科技论文3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际重要检索机构刊物收录650余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