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

虚词的意义更要根据语境来判断,需要成熟的语感。“以”可以解释为“用”、“把”“、凭借”“、按照”等,需要补充提供典型的文言语境。

(2)“以”兼属连、介两类词。

无论连词、介词,“以”皆可译为“因为”。辨别“以”作为“因为”解释时的词性一个难点,需要极典型的例句来解释。

(3)“以”还有动词用法。

词典解释为:“(动词)用”;“介词,用”。根据教材选篇情况,只需强化“以”的介词用法。等到虚词使用积累至一定的程度后,解说虚词的来源,说明其从动词虚化而来,再介绍其动词用法。

二、纵向比较:对初中段的虚词用法加以辨析

主要的做法是,找出7~9年级教材中的所有“以”的例句,归纳整理,时时注重“温故而知新”。

(1)七年级内容:“以”的介词、动词、连词词性。

第一“,以”作介词,表示“用、把”,如七年级下册《狼》。第二,“以”作连词,表示“以便,用来”,如七年级下册《狼》中反复用到。第三“,以”作动词,表示“认为、以为”,如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口技》。因此,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紧紧围绕《狼》、《孙权劝学》、《口技》三篇课文,讲授和及时复习“以”的常用意义。

(2)八年级内容:介词“以”的典型用法。

分别是“凭借”、“按照”、“因为”,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是特殊的选篇,共出现七次“以”,并包含了“是以”的用法,可以作为虚词用法的总结课程。

(3)九年级内容:“以”与“所以”的联系。

本阶段总结复习,选篇中的虚词用法比较综合。如《出师表》中出现“以”12次,“所以”也有用及。文言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不同,也需要做充分的讲述。

三、疑难解析

(1)“以”译为“用”,它是动词还是介词?

“以”作介词,一般在名词之前,形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补语。句子中有突出的谓语动词的情况下“,以”作介词为常见。例如“:辞以军中多务”中“辞”作为谓语动词,可译为“推辞”,用“以”引出介宾结构“以军中多务”来推辞,“以”是介词。

(2)“以”译为“因为”,它是介词还是连词?

“以”作介词,与其后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般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满井游记》)。“以”后紧跟名词“游”,组成介宾结构,充当状语,所以“以”是介词。“以”作连词,可连接词与词、短语和短语、句子和句子,译为“因此”、“以致”,前后多为因果关系。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连接两个因果关系的短语,“以”为连词。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2

1.研究背景

《"激励式阶梯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课题经申报,于2009年获得立项。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项目申请书,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经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两个板块,本着预设谨慎、研究拓宽的原则扎实地开展研究工作。

目前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状况不尽人意,长久以来,许多学生口语交流能力一直较差。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方法不当,,教学环境不适,课时量不多;学生听说基础不牢,心里素质不好,学习自觉性不够。学生不爱学,不会学,但又不得不学,长期压抑,影响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课题将探讨利用激励式教学法(激励式学习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中实际存在教与学的现状,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形成阶梯式目标;合作升级,从低一级向高一级目标的进步。并侧重形成激励式评价体系,以此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不断进步,最终走向最高级的学习目标。深入探讨"激励式阶梯教学模式"在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内出现了口语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但不少研究者把口语教学模式与"口语教学方法"或"口语教学组织形式"等同。事实上, 教学论中的"教学模式"既不同于简单的教学方法,也不等同于某种教学组织形式, 而是"驾于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吴立岗,1997)。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与一定任务相联系的教学程序及方法策略体系"(甄德山,1984) 。无论是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口语教学模式,还是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或者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这些探讨并未真正从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进步水平出发,不能完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持续性和口语学习的主动性。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 ,Stephen.在他的二语习得理论和实践文章中提到,二语习得要遵循的其中两个原则是获得原则和输入原则。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口语学习的全英文环境。另外,教师应在课堂上提供大量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文章,演讲或教学视频。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和英语文化,但它过分强调教师引导,而忽略学生在口语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过分强调"语言的输入"而忽视了"语言输出",必将阻碍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总之,国内外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模式的探讨,还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系统性研究。

2.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拟解决重点、关键问题是:在激励式阶梯教模式的推动下, 如何更有效地鼓励学生口语课堂主体参与:①思考参与。包括观察、记忆、理解、想象等思维能力培养。②情感参与。有意识地使上课的情感丰富、控制起来,理智起来。③活动参与。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口语课堂动,增强口语表达体验。④个性(特长)参与。在口语课堂上,也要给学生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⑤品德(思想)参与。注重勤奋、认真等品质养成和探索精神及科学理念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问题,课题组采用文献检测、问卷调查、学生座谈、实验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2.2 研究的主要过程

2.2.1 前期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 年5月)。查阅收集有关资料,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并熟悉有关概念、学习理论,了解国内外学者对于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整理学者们的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本课题研究,界定好相关术语,确定研究对象。

2.2.2 实际研究阶段(2010 年6月――2012 年11月)

根据申报书设定的基本内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结合非英语专业口语班实际情况制作并发放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阶梯式教学(或学习)水平测试表。研究学生课堂上口语学习环节、知识、能力、情感、理想等方面。2011年4月 结合非英语专业口语班实际情况制作并发放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阶梯式教学(或学习)水平测试表。本次调查在九江学院范围内对一年级到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103人,分发测试表103份,其中有效表98份,男生被试43人,女生被试55人。

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每月8次,每次20-25分钟的口语教学实验,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第二阶段:通过一个学期每月8次,每次20-25分钟的口语教学实验,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如下图所示: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听力,口语基础,采取科学的作为安排方式,也就是快慢结合的排位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编组,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提问层次化,课后作业和练习布置层次化。创造多种类的实物情景,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模拟课堂竞赛,如单词接龙比赛及口语朗读比赛等。

2011年12月,课题组在实验班发放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课堂激励式阶梯教学(学习)水平测试

通过调查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激励式阶梯教模式的推动下,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形成阶梯式目标;使学生从低一级向高一级目标的迈进。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

第三阶段则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将研究成果提炼成论文,并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4.启示

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只要教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就能探索出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新路子,好方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口语质量。

参考文献:

[1] 邹为诚.如何训练口语能力――一个有实用价值和有系统的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 1996年

[2] 王荣宁.关于大学英语因材施教理念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年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3

1 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 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3 讲课设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本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4 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①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②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5 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度。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4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5

Abstract A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s enthusiasm for sports have gone College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technology also will be developed, bu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in technology teaching process of gradual development has encountered many challenges and frustra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main content of steppe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i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posed stage ladder Teaching Method in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Technology Teach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recommendations and opinion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dder Teaching Method in College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in techn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ladder teaching method; common college; volleyball elective course technology teaching

阶梯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落实每一个关键的步子,由易到难,以易为基础化解难点,扎实踩稳阶梯,迈向胜利的最高点。此外,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要从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的这一文件为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深入教学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划,也为体育老师对高校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的效果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一点笔者将会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阶梯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中的教学有所帮助,也希望对阶梯式教学法的长远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1 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现状及其内容

体育选项课是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全面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普通高校现阶段全面开展了体育选项课这个活动,实行“三自主”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选项目、自主选教师、自主选时间。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为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提供条件。就具体到排球这项运动而言,排球运动融竞技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力量、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排球的教学内容包括移动、垫球、传球、发球、扣网、基本攻防战术、排球竞争规则和裁判法介绍、比赛等等。

2 阶梯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1)更有利于学生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学生排球理论知识水平。阶梯式教学法的重要特点是将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步骤化,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步骤呈现阶梯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消化,最终达到全面具体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掌握相较于以前的学习方法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不仅老师教授得十分舒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开心。此外,上面已经介绍过,排球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技术上的学习,还包括理论的学习。阶梯式教学法对理论学习也十分适用,教师使用阶梯式教学法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排球理论知识水平。排球基本技术动作和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排球的全面学习。

(2)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体育运动相较于其它的学科学习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体育运动方面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排球在各项体育运动中又有其自身的优势,排球最基本的技术是垫球,在垫球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不仅需要观察自己的手臂动作是否正确,还需要观察排球与自己手臂的距离。排球比赛在提升分析、解决问题方面就体现得更为典型了,排球比赛中除了团队合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对排球来势的判断以及及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加以抵御,这是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考验。

(3)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阶梯式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宗旨上,它的宗旨是尽最大可能使每个学生都爱学习、会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至少对学习是充满兴趣的。而充满兴趣就是提高水平的前提。这一宗旨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阶梯式教学法的“市场”,它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教育理念,同时它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相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与日俱增,并且在学习中也能够找寻到很多的快乐。

(4)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阶梯式教学法的创新性还体现在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是说,阶梯式教学法承认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老师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建立与他们的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指导、实践能力。这也就是说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样强调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阶梯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目标存在偏差。目前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最终把握,这不仅是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中的定位,也是很多排球选项课老师的目标定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管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正在发展中的阶梯式教学法,都必须以技术教学为终极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偏差对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而它对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对此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在排球教学中体现为教学目标的更新换代,学生主体的发展在新时代中或许更值得关注,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很多的工作都需要随之完善。

(2)学生的接受还是有些不足。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阶梯式教学法的历史并不是很长,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要适应阶梯式教学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方面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主要是从阶梯式教学法的进步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入手。

(3)阶梯式教学法仍然不够成熟。上文已经提及,阶梯式教学法的历史并不长,甚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短暂来形容,1982年才有对其的研究探讨。几十年来,虽然在某些程度上讲,阶梯式教学法已经获得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阶梯式教学法本身尚存些许不足,还不够成熟。针对这个问题,当然需要倚靠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改善方法,其次科研人员进行检验与试行工作的同时在技术上也为排球教学带来一些创新,最后需要一线教师进行最后的实践与检验,确定可行性,最终达到共同促进阶梯式教学法的健康长远发展的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学生的重要地位,毕竟学生才是阶梯式教学法的直接受益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4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动了普通高校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发展,阶梯式教学法就是其中的重要产物,它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中正以一种蓬勃发展的姿态不断前进,这主要是因为阶梯式教学有其创新之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笔者作为一线排球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在教学过程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与不足,例如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学生的接受还是有些不足、阶梯式教学法尚不够成熟等等,对此笔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例如进一步加强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科研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等等。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进行真真切切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检验下,逐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最终能够使得阶梯式教学法真正发挥其长处与潜能,尽最大可能地为高校排球选项课技术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6

新近提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反,秉承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创新持续发展为主的理念,通过启发互动式的沟通教学方式,让教师的授课过程变为辅助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课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想法,再在课堂上通过建立讨论小组的方式,让学生们共同讨论课本内容与相关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且和学生保持互动交流的平等关系,并不过度教导学生。

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变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变为主动式学习,不仅改进了学生习惯的听说接受模式,更能够使学生对自己优势与价值形成新的认识,进而从心理层次及生活层面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

二、阶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教学对象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分布

由于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理解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也存在阶梯式分布的差别。于是,这种学习能力的划分与阶梯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谋而合。阶梯式一词也隐含了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可以不断成长学习,拾阶而上取得进步的涵义。这时,教师的引导的作用往往多于直白教育的作用,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发现学生可进步的空间并加以引导。

在将学生进行阶梯式分类时,愉快、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不同阶梯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带一的方式进行鼓励;对于在相似阶梯的学生,通过友好公平竞争的方式来取得共同进步。

2.教师的教学过程要阶梯式开展

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共同考虑,阶梯式教学模式都是生动的展现了教育的内涵与深意。学生和教师都应注意到学习阶梯式增长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在遇到每一个瓶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充满耐心与毅力的对待,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此外,阶梯式教学模式应该是贯穿整个授课阶段的。

3.《管理学》课程的阶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验开展

阶梯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实践,不仅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需要学生真实、乐观的配合态度,具体可按以下步骤逐次展开教学:

(1)学期开始前,进行摸底测验,根据测验结果或上一学期的成绩及平时表现情况,制定出学生情况表格,可以为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及测验成绩设置不同的权重,汇总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成绩,并进行汇总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将学生划入不同阶梯。

根据学生人数与所需阶梯级的数目,为每一阶梯级划分得分区间。例如,X级学生是课堂表现良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Y级学生通常是整体情况略逊色于X级的一部分学生,可能某一方面很突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劣势;Z级学生是学习积极性与成绩相对较落后的一部分学生。

教师在参与阶梯互动式教学的过程中,对待不同阶梯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与教学方式,通过合理的沟通与引导,让每一阶梯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2)教师的教案设计方面,需要将不同理解程度与难度的知识进行划分,着重突出重点,既不因为课程设置较简单而影响高阶梯的学生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其他阶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进步空间,增强其信心。小组讨论可以根据座位分组,也可以根据不同阶梯的学生状况进行合理搭配。

(3)课堂提问环节或是课后的作业布置方面,教师不应因为方便批改审阅而布置相同的任务。

课堂提问时首先遵照学生的自愿原则,例如提问有难度的问题时,如果X级或Y级的学生同时有回答意愿,可选择Y级学生进行回答,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其自信程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开放式的提问,可以常选择让Z级学生进行回答,并进行正面的言语鼓励,当然,对X级学生也要进行鼓励引导,不能让其失去学习劲头。总之,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学习状态。

课后布置练习时,应规定最少完成的任务限度,并在同一联系中涵盖基础题、提升题与加试题等不同层次,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能力限度内的任务,并对更高水平的题目产生一定兴趣与斗志。

(4)课堂表现的评估及成绩的评审方面,教师要规定清晰的平分办法,可以定期进行简单的测验,根据若干次结果的综合来重新划分学生所处阶梯。

四、结语

阶梯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能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可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参与讨论、小组集体完成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思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勿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做出变通,不断接纳与吸收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加良好全面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陆林.高职专业课教学案例编写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2]方正松.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104-108.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7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四、激励跨梯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8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

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各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9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6-0008-03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学模式总是随着教学实践、观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发展并日臻完善。“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也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一、“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问题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以心理体验为目标,通过阶段式层层递进的方式,加深认识,深化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体验和感悟的目的。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要点:一是一堂课一个主题活动;二是三段阶梯式,也就是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有层次的、阶梯式的递进;三是体验,三段活动旨在使学生获得体验,得到心理感悟。 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用一个活动来贯穿,有利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素材,有利于深入体验和感受,有利于做到充分的分享和交流。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活动的设计符合情感发展规律,有利于心理课中体验目标的达成。活动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理解起来简单,容易设计、操作和把握,前后环节联系紧密,容易对比效果和影响程度。一节课一个活动,有利于减轻心理教师的备课压力,缓解专业枯竭感,并降低在心理课中重复开展同一种活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魅力,有利于心理辅导课的长远发展。

“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目前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活动太多,体验活动不能深入开展,主题活动不清晰,教师们备课负担太重等问题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钟志农在专著《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提出,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以按三个维度来设计:一是了解和理解;二是尝试与学会;三是体验与感悟。这样的目标定位一方面体现了心理辅导课的课程性质,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是区别于其他课的最本质特征。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有浅表的体验和感悟,心理辅导课就可能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把体验和感悟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使学生有深入的体会,完成了认知、行为方面的目标。

通过体验目标的达成来带动完成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在这样的思路下,心理辅导课必须把各种主题转化为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因此就涉及到了可行性的问题。教师们在心理辅导课的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有的内容很容易设计成活动类型,但有些内容的确很难转化为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高中阶段和初中高年级阶段的主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考前辅导、职业规划辅导等课程,教师们往往更加得心应手地选择以讲授、讨论、辩论等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类课中“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是否适用?这个方面我们作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结论是“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适用性与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确定有直接关系。如果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以体验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就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以认知为主,那么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就难以适用。体验是心理辅导课中的关键也是落脚点,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基本上是以体验目标为主,因此“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适用于大部分的心理辅导课。

中小学最常使用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有游戏、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绘画、讨论等。我们课题组的心理教师们对不同类型的辅导课作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一些可操作的课堂辅导策略和方法。下面详细介绍“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游戏活动课、角色扮演活动课、绘本活动课中的运用。

二、“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在心理辅导课中的运用

(一)游戏活动辅导课

心理游戏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之一。心理游戏来源于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令人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并使学生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体验活动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辅导思路来源正是来自这一类型的课,因此实践中很容易把握和理解。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目标为初步体会游戏过程。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对游戏的兴趣,初步掌握游戏的规则,初步了解游戏过程。这一阶段还可以协商课堂契约,为后面的游戏活动提供秩序方面的保障。引导学生的过程包括:1.分组;2.初步领会游戏规则;3.初步尝试简单的游戏; 4.解决游戏过程中的困惑。

第二阶段:游戏活动展开阶段。这一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游戏过程,能在游戏中得到感想。这一阶段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明确游戏规则,通过讨论小组成员之间活动的计划,在明确的规则之下展开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洞察游戏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这个过程包括:1.小组讨论游戏规则;2.解答游戏规则上的疑惑;3.展开游戏时,教师指导和提醒;4.简单、中性地宣布结果。

第三阶段:整合与延伸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这个阶段主要解决通过讨论和分享体验,延伸到自己的问题,并作自主的选择。问题设计包括:1.有什么感悟?2.还想到了什么?3.你遇到了什么问题?4.打算怎么做?

(二)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

角色扮演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情景扮演、戏剧表演等,这些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班级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又可称为“角色扮演法”,就是让学生以表演的方法,展现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起到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把“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运用到角色扮演活动辅导课中,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体验情景阶段。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体验目标是,对情景有初步的认识。这个阶段主要包括:用现实问题激发参与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情景;指导角色扮演的简单方法,要求扮演者把自己的情感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并将自己的体验注入角色之中;指导学生观众观察扮演者的言语和行为,并体验其内心感受,分析角色的处理方式。问题设计包括:1.情景中有哪些角色;2.是什么故事;3.联想将会发生什么。

第二阶段:角色扮演实施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体会和感受角色扮演带来的体验和情感。由学生实施角色扮演。教师在角色扮演进行过程中要因势利导,给予帮助和指导,包括:1.完成角色分配;2.故事的完成;3.角色扮演过程。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目的,要运用各种技术,使全体成员能投入地参加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来。问题设计包括:1.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概括)2.刚开始某某是怎么表现的(具体化)?3.后来又有什么变化?4.遇到这种情况,某某是怎么应对的?5.帮某某出主意,应该怎么办好?

第三阶段:整合角色阶段。这一阶段完成的体验目标是,整合以后的选择与自主的选择。角色扮演结束后让扮演的学生和观看的学生一起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通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能理清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角色扮演的情况,让学生按活动要求重演,强化行为的塑造,进一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与功能。问题设计包括:1.刚才的短剧给了我们什么启发?2.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带来了什么影响?3.结合故事说说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4.处理类似的情况有什么秘诀?

(三)绘本活动心理辅导课

绘本活动辅导课如今在小学阶段很受师生们的欢迎。优秀的绘本通常具有以下特质: 1.图画叙事性,绘本以图、文共同作用来说故事,运用具有连贯性的图画来传达和诠释故事内容;2.绘本的故事性,学生可以以故事中具体的人物、事件、情境为认知背景,来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为日后的迁移运用提供具体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参照。通过挖掘绘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涵,在引导学生阅读、领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观念,学习新的行为模式,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就是绘本辅导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根据“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的理论,这类课设计为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熟悉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初步感知故事,初步感受故事的情感;初步建立绘本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先思考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参与感,同时用最简洁和清楚的方式讲解绘本,并提出有助于理解的问题。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1.故事中有几个角色?2.绘本讲了什么故事?3.比较喜欢哪个角色,理由是什么?

第二阶段: 消化故事阶段。这个阶段的体验目标是,理解和把握故事内涵,深入感受故事的情感,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理清故事的前后关系与人物关系,并通过联想与假设把学生带入故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故事。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刚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是什么结果?2.某某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变化?3.后来问题得到了解决,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4.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5.如果你又是某某,你会怎么看待?

第三阶段:延伸故事阶段。建立故事与生活的关联性,分享生活经验,开展更深的思考,构建更向善、更加平衡的生命价值观。这个阶段的问题设计有:1.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2.当你想到那件事或那个人时,心里有什么感受?3.这个事情带给你的影响是什么?4.结合故事,你觉得怎样才能避免误会?你的秘密是什么?5.你准备如何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

“三阶段阶梯式体验” 不是对以往模式的否定,而是在以往心理辅导课课堂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探索总结的教学模式。如果说钟志农老师的四阶段模式更多地关注了团体动力变化过程的话,那么“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更多地关注了辅导目标中的体验目标,关注学生的体验变化过程。

(一)学生的参与度有显著提高

由于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此在40分钟内学生活动的时间确实多了,分享和交流的时间比以前充分。例如在以前的课上,角色扮演环节的全班分享最多只能四个小组,现在可以分享八个小组,基本上全部小组都可以表演。活动以后的分享时间,只要有学生分享都有机会发言,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对话与交流。

(二)教师们操作起来简单

教师们把辅导目标确定好,根据目标选择一种形式的活动就基本上有了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因此上课和备课相对来说简单很多,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费尽心思地拼凑几个活动来填满一节课。

(三)心理教师的专业枯竭感有所缓解

一个题材的活动能贯穿一节课,而且不同类型的辅导活动可以变换使用,经过实践的心理教师都普遍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自己的专业储备还算充分,没有像以前一样有被掏空或将要被掏空的感觉。

在实践探索中教师们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热身活动要不要?三段阶梯式体验模式中的“一个活动”是指一个主题活动,与热身活动并不矛盾。热身活动为下面的活动营造了氛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如果需要完全可以使用。

二是教学设计中如何划出三个阶段的认识目标?其实,这个问题是体验三个阶段的另一个角度。在设计体验三阶段中,其实已经有三个阶段目标的确定,只是表述的不同而已。关键是,把体验三个阶梯式目标设计好,认识目标就基本上确定好了。

三是整合与感悟部分是游戏体验活动,还是讨论和交流分享,或者是体验活动加上讨论与交流分享活动?这个主要看活动完成的功能来决定,可以是游戏体验活动,也可以是讨论和交流分享,也可以是两种形式的综合。主要是要考虑是否完成了体验的整合与感悟过程。

当然,想上好一节让学生有深刻体验的心理辅导课并不那么简单。“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层层递进的体验为目标,用一个活动贯穿始终,因而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对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因为一个核心活动贯穿始终,需要用不同方法和辅导手段开展团体辅导,不然很容易导致课堂索然寡淡,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进而影响课堂的辅导效果。

注:本研究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强师工程项目“目标取向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YQJK086。

参考文献:

[1][2]崔昌淑.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19):7-9.

[3]钟志农.探索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8-49.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0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的必要性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实施之前,堆沟港中学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1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基础差和厌学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堆沟港中学是农村中学,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大部分学生在学物理之前已经被“催残”的厌学,有的学生说,最讨厌学不会的感觉、做不完作业的感觉、考不完的感觉、像“机器”一样被“管”、像“犯人”一样被“管”、像“人质”一样被“吓”、考试排名羞辱,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厌学.

12教师存在的问题

多数教师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的多,反思自我教学行为的少;教学一刀切的多,注重分层次教学的少,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的更少;下载课件直接用的多,精心修改的少,注重课件趣味性的更少;课堂上照本宣科,死板灌输的多,注重民主的少,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更少.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能有效克服了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教学法在基础薄弱的乡镇初级中学中推广实施是非常必要的.

2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阶梯”指分层次教学,根据基础非常差的学生占比例较大且参差不齐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快乐”,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通过个人魅力、教学技巧、小组竞赛等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主动学习;“导学”即启发式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形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以及预习、复习等应有的学习能力.

21如何“阶梯式”学物理

“阶梯式”指即分层次教学,分为“时间上的阶梯式”和“内容上的阶梯式”.

211时间上的阶梯式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掌握80%~90%的程度,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时间”上进行分层教学 即“时间上的阶梯式”.“时间上的阶梯式”指教师把课堂上的知识点及重点习题进行整理并发给学生,第一阶梯的学生可以在课堂通过组长检查,第二阶梯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三阶梯的学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的,由组长辅导和老师检查达标.

212内容上的阶梯式

“内容上的阶梯式”,是按照知识和能力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的,第一阶梯为记忆型基础知识,第二阶梯,知识的简单应用,第三阶梯,知识逻辑性较强的抽象应用.

“时间上的阶梯式”和“内容上的阶梯式”两者是互相依存的.但更强调“时间上的阶梯式”.因为如果优先考虑“内容上的阶梯式”,给学生规定哪些同学要完成哪些阶梯的内容,可能会伤及部分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且这样不利于后进生的潜力挖掘,因此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当个别学生在第三时间阶梯内完成任务都有些困难,教师这个时候应注重“内容上的阶梯式”,仅提问第一阶梯的问题,此时过关应及时给予鼓励,使学生获得信心和成就感.

22如何“快乐”学物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轻松愉快,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情景下,大脑皮层最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接受知识的质量也是最高的,如若我们能抓住学生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应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乐学、爱学,必然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快乐学物理.下面结合初中物理学科谈谈如何“快乐”学物理.

221以物理实验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实现快乐的课堂可以把这一学科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实验为突破点形成探究的快乐课堂、合作的快乐课堂、竞争的快乐课堂.以物理实验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要注意两点:一是,强调快乐而有序的课堂,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课堂“形散而神聚”,即课堂知识及实的呈现要有条理性、逻辑性.

222以课堂游戏为突破实现快乐学物理

习题课是新授课的延续和升华,习题课往往给人的感觉比较枯燥和无味的,可以采取“一站到底”、“砸金蛋”、“幸运大转盘”等游戏融入习题课.用游戏形式呈现课堂教学,让学生心情愉快的主动学习.

23如何“导学”物理

“导学”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下面主要从“导学案编写”及“课堂导学”两方面阐述如何导学.

231通过导学案实现高效导学

导学案预习模式让学生阅读课本有的放矢,知道哪里是重点,哪里是难点,这样的预习有很强的目标性.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只是把在课本上直接能找到的内容抄在导学案上,根本就没有去认真思考,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别的同学做完的导学案.因此我们在利用导学案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应用导学案时是否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导学案的有效性如何才能更大化.在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下,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之下,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精编导学案尤为重要. 导学案的题量尽量精少,但题量少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能用好导学案,为避免学生直接抄袭导学案,导学案的复习部分和课前新课导学部分的基础问题可以要求小组长以提问方式检查通过.

232通过“指导型探究”实现真正导学

课堂上“导学”我们强调指导型探究式的导学,“指导型探究”关键是对“指导”二字的把握,老师不指导或指导的过少,学生的探究变成了乱探究,但老师如果指导的过多,学生的探究就是假探究.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一定要简短而富有启发性而且涉及的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24把“阶梯式”、“快乐”、“导学”结合起来学物理

教师强调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要体现“阶梯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体现“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要在“导学”中体现,把“阶梯式”、“快乐”、“导学”结合起来学物理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241“阶梯式”与“导学”是产生“快乐”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上如果知识的呈现要注意阶梯式即要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形成梯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正视学生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这样学生通过“阶梯式”才能体验到“快乐”.“导学”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传统的授课模式就好像是给学生精心准备的一份大餐,他们吃起来却索然无味;而使用“导学”模式的课堂就好像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饭菜,技艺略显生涩,他们吃起来却有滋有味.好的课堂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丰富的知识,而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学会了多少.

242“快乐”是实现“阶梯式”与“导学”的情感保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学习过程本身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快乐学习的顺利进行.但不要认为快乐学习无非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笑一笑,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而已,于是为了“逗笑”而插科打诨,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误入庸俗的“哗众取宠”.快乐学习不是简单的逗笑,不是点缀,也不是脱离教学内容的外部形式,而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与教学内容血肉相连,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43“导学”是“阶梯式”的“导学”,即“导学”中要体现“阶梯式”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表达有天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思想,看问题也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我们在“导学”的过程中要分层次教学即“导学”要是“阶梯式”的“导学”.“导学”中要体现“阶梯式”我们可以在“导学”中设置一些“阶梯式”的问题,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这一实验时,可以在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你们小组的假设是什么?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何改变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积压力的大小?这样的实验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的意义,又让学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而且,有条不紊的实验,必定会带来实验的成功.

4结束语

阶梯式快乐导学教学法在类似堆沟港中学这样基础薄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必要的且可行的,该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完善该教学法,全面推动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1

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2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50-03

1引言

足够长的杠杆可以撬动地球,足够多的阶梯可以攀登顶峰。

如果说计算机科学是一个金字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无疑是这个耸入云天的金字塔的底座之一。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还是软件技术,无一不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直接或间接相关。在计算机教育大环境悄然改变的今天,像“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样传统的基础课程教育模式的改进也需要与时俱进。

阶梯化教学模式是指对一门课的教学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多种多样的且逐阶向上的形式开展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地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的特点

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而言,阶梯化教学的实现包含多方面含义:

(1) 多样化。打破以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讲授配合少量实验的单一形式,增加了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教学环节的多样化。

(2) 最大化。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理论联系实践,最大限度地与最新技术接轨,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开发其潜能的目的。

(3) 阶梯化最重要的一个含义是“逐阶向上”的含义,也就是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的几个层次是逐渐升高的,就像上楼梯一样。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无疑是第一个台阶,实验教学就是第二个台阶,其余逐渐升高的台阶顺次是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毕业设计环节。一个学生在这几个环节中拾阶而上,终于登顶的时候,他将看到一个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合理的阶梯宽度分布。阶梯的宽度表现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参与学生的人数,教师辅导的程度等。由于每一级台阶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每一级台阶的宽度也不相同,选择一个合适的宽度比例对于最终阶梯化教学的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

(5) 必需的硬件设施。“欲善其工,先利其器”,一种教学改革方法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硬件设施,那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一种或几种实验系统对实现这种阶梯化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3阶梯化教学的具体实现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各步阶梯的具体实现。

(1) 第一层阶梯:减而弥精的理论教学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重要基础课位置,以往该课程的理论学时是非常大的,伴随计算机教育环境的变化,理论课时的压缩是必然的。理论课时一般由64~72压缩至48~56。但压缩不意味着粗糙,也不意味着缩减。在缩小的课时里完成大纲要求,且求精求全,这就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解释复杂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掌握重点,难点。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则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复习、测试、解惑等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辅助。计算机手段的应用可以使理论教学缩而不少,减而弥精。

(2) 第二层阶梯:推而广之的实验教学

缩减理论课时的同时,实验教学要推而广之。这里的推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有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实验学时;另一方面要加大有限实验课时的无限空间,内容加多、知识加深、范围加大。实验课时可在10~16学时之间。在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实验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在学生中,接受能力、动手能力、自身努力的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在确保规定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可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修订适合本校特色的实验指导书。

其二,严抓学生的预习工作。

实验教学是阶梯教学的第二级台阶,却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级台阶,在这个层次上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对理论教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整机结构思想。很多理论课上抽象的知识在实验课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实验课常常是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的一个环节。

(3) 第三层阶梯:渐入佳境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的特点是每个实验只涉及计算机组成结构中一个或几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增加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以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题目是使组成原理实践教学渐入佳境的关键一步。课程设计时间及题目在各个学校有着很大区别,一般说1~2周较为合适。本学校应根据实验学时长短及后续实验环节设置情况相应调整。进入课程设计环节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加之课程设计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教学方法就要变化了。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要比实验指导书粗略,只应该包括设计任务和一些设计所需的数据,指导教师也仅对学生进行方向性指导,全部设计原理图、连线、设计步骤、设计测试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指导教师仅对其进行关键技术的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这一环节,应该说每一个按照要求走完这三步台阶的同学都掌握了计算机整体结构的概念,且具备了相当强的动手能力。他们关于组成原理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已达到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如果还想更进一步的话,就可以登上下面的阶梯。

(4) 第四层阶梯:更上层楼的开放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开放实验室项目可以只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这里开放的含义就是实验室每天至少8小时开放,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定一个或几个题目,并选择固定的时间进行指导,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开放的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完成项目,以培养对硬件具有特殊兴趣的同学向更深更广的知识领域发展。

其一,人员以每位教师指导15人,3人为1组最适宜。

其二,设计题目可以运用EDA技术对ISP芯片进行开发。

其三,整个项目的实现分为4个阶段:熟悉题目、设计逻辑和写代码、代码调试与测试、总结并写出设计报告。

这一级台阶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心中“计算机组成原理”离实际太远的一种印象,同时学生可以建立起硬件软化的概念。这是使参与到项目中的学生完成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一个环节。

(5) 第五层阶梯:已入佳境的毕业设计

计算机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在各个院校都极少有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系统结构直接相关的题目。除了教师重视不够以外,缺乏相应的设备也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伴随着实验系统的改进,EDA技术的发展,综合运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硬件描述语言的毕业设计题目已经成为可能。作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指引、一个机会就很有可能成就一个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栋梁之才。

毕业设计题目的完成是培养真正的硬件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走完这一步台阶的学生具有更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五层台阶总结如下图:

4实践效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阶梯化教学改革在辽宁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了3年的试点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理论课时完成了基础理论的讲授,实验课上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验证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真正理解了理论。在课程设计中,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种资料,使自己在实验室的设计和实践尽善尽美。每年有15名同学参与到开放实验活动中,培养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少数同学在毕业设计中选择了与组成原理有关的题目,其中有一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了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荣誉。

两位笔者直接主持和参与了这三年的试点研究工作,在此之前笔者有十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经验,可是采取阶梯化教学之后,笔者才真正感受到为人师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开放实验和毕业设计工作中,学生由最初的茫然无知,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相印证,一直到最终的深刻认识,他们几乎是非常兴奋地感受着求知的乐趣。学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也部分归功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阶梯化教学手段的开展。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项目和毕业设计这五个环节面向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实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阶梯化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基础课理论脱离实践和学生不重视、学习无兴趣的弊端。

为人师者不仅要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大脑,增长其才干,更应该用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将学生送入更高的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阶梯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阶梯化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其他专业。

参考文献

[1] 白中英,杨春武. “计算机组成原理”题解、题库、实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2] 白中英,杨春武,冯一兵.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实验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3] 刘芳,戴葵,刘芸,王志英.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设计性环节的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4).

[4] 金海溶,周苏,孟学多. 用实验方法改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

作者简介

阶梯式教学法论文篇1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的86名护生作为观察对象,男4名,女82名;年龄18~25岁,平均(18.6±2.5)岁;文化程度:中专30名(34.9%),大专46名(53.5%),本科及以上10名(11.6%)。按入科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名,两组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大体一致。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即实习护生入科后由科主任指定一名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生采取“跟人”式见习方式,并由带教老师根据近期科室所收治的患者情况结合实纲进行随机的带教教学实习。1.2.2观察组根据实习护生在手术室的实习目标,采用两段式阶梯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带教实习。首先制定教学实习方案,在科主任带领下,选择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深厚、有较强讲解能力、大专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作为带教组长;选取责任心强、临床业务素质高、沟通和示范能力强、护师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作为带教老师。由科主任、带教组长、带教老师组成教学实施小组,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护生实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传统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我院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第一阶段:护生入科后由带教组长负责为期3天的集中示教,重点是帮助护生全面了解手术室环境、各类工作制度、流程、医疗安全及法律法规、手术室护理理论知识等。第二阶段:护生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带教实习,采取跟人跟班法,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一对一的讲解和示范,提示和指导护生在手术过程配合有关工作,然后由护生进行逐一操作。在此过程中,随时关注手术进展情况,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带教过程老师及时评估护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随时给予补充及强化专业知识,并耐心解答护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1.3评价方法护理实习结束后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内容包括:①基本理论考核,采用我院编制的三基基础理论标准试题库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②护理操作,采用我院制订的《手术室护理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考核,总分100分。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综合能力4个方面对手术室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经过严格培训并熟知本研究的调查者现场发放问卷,调查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及问卷的填写方法,被调查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进行填写,填写完毕后由调查者现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86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100%。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后,观察组实习护生的基本理论、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两组护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表2)观察组护生在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与临床护理相比有十分显著的专业化和独立化特点,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护生的毕业实习是其由护生向护士转变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部分护理研究结果表明,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相脱节、不能融会贯通等问题,这一状况可能与现行的实习教学方法和护生的学习方法有关[1]。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教学模式,使护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手术室的相关专科理论与护理技能,是手术室护理教学管理者应着重关注的问题[2]。两段式阶梯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联系临床实践,极大限度上提高了临床教学的总体效果[3-4]。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基本理论、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习兴趣、沟通技巧、团队合作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两段式阶梯教学法的优点:①护生在进入手术室后由带教组长向其介绍科室环境、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和相关规章制度等,加强护生对手术室工作的了解,缓解其因陌生环境而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②两段式阶梯教学使护生实习计划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护生在获得临床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实践指导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极大激发学习兴趣,既检验、巩固和强化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提高了临床操作技能,使操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③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带教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工作,护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多,使护生能较快进入实习状态,带教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凤苓.河北省6所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统考成绩评析[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96.

[2]赵香凤.三级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6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