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世纪会计论文实用13篇

新世纪会计论文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即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企业管理创新已有方方面面的进展,而管理会计创新却显得力度不够。管理会计领域需要加以创新和发展的问题有许多,本文仅就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的内容及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略抒己见:

一、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笔者认为,新世纪的到来,客观上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树立以下新观念:

(一)市场观念。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一个相对稳态结构,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市场需求变化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目光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信息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类、易变化的特点。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密切注视市场导向,加强研究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二)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具有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失调。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三)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工程、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变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四)企业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右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实现其过程控制。

二、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调整与拓展:

(一)成本管理方面。新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们转移成本管理重心、拓展成本控制视角。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这些信息有技术上的、也有市场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的掌握在企业增值中占较大的部分,生产制造则占增值中相对较少的部分。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企业为确保长期竞争优势,不得不在信息、知识发展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显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成本管理的重心应当逐渐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开发成本方面,由成本控制转移到成本计划。如何运用好各种资源,使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高智力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各种新设计、新发展,是新时代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目标市场与产品方向既定的情况下的日常管理,即战术性管理。另一类是与企业长远性和全局性发展相关的战略管理。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要求企业在有效地进行战略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索本求源、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新的企业观认为:企业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成本动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微观层面相连,主要是与企业的生产有关的成本动因,另一类是战略意义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劳动力投入等因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内容:(1)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2)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为顾客提供服务产品多样性的广度来降低成本。(3)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按照所得大于所?训脑蚪档推笠底芴宄杀尽?4)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二)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管理的重心在决策。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该说,与结果计算相比,取数分析过程更为重要。在经济行为分析中,作为计算依据的取数是否正确,决定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为模型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决定了模型的可运用性。加之21世纪高新技术运用引起的企业内外经济结构的不稳态性,要求管理会计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做到:(1)进行模型的理论前提与现实前提是否吻合的比较分析,从而确定选用的模型或对计算结果的可能修正;(2)在遵从取数的一般过程和其分析要求的前提下,确定取数的方法以及取数的分析方法;(3)对取得的数据进行确定性、可靠性评价,进而确定所取数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4)对模型中运用的数据,凡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应提出控制措施。确实找不到控制措施的,必须对取数进行风险值测定,并调整取数的大小。

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这些利润、成本和现金标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已经过时,至少说很不全面。实践证明,单一的决策价值标准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教训,何况企业管理已从管理的单项研究发展到管理系统全面考察、从满足于内部分析进展到注重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综合研究。21世纪管理的中心课题是不确定条件下企业价值的评估,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又是企业现实与未来收益、有形与无形资产、自身经济走势与外部资本市场的综合表现。所以,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侧重以是否会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及各项技术的提高为标准,而不是仅仅注重短期可以节约多少资金等等。

(三)人本管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和使用人力资本将成为企业管理中首先考虑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做到:(1)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使人在开始行动之前就有积极的行为意识,在行为过程中能做到有意识的自觉控制。(2)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3)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但是,若不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会出现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分析与评价,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好利行为。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与改进

进入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作为一种与传统的规范性研究特点迥异的研究流派,其特征主要表现在:(1)强调经验总结的重要性,崇尚归纳推理。(2)广泛采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等业已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数据搜集方法。(3)打破会计研究就会计论会计的格局,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4)广泛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且要求精益求精。早期的实证会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研究,后来又转向研究会计选择的动机及考虑的因素,到70年代末实证会计研究兴盛起来,80年代即已成为会计研究的主流学派。目前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方法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里既存在人们的认识问题,也受客观事物规律性暴露得不够充分的影响。笔者认为,实证研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但在实证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做法并非尽善尽美,我们在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属于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在管理会计领域较有用武之地。目前实证会计方法在我国不少先进企业中已有广泛的实践,尤其是在目标成本管理方面,实证会计方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我们应当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理论指导实践”的生命力。一般地讲,管理会计中的实地研究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项目选择。这是实施实地研究的第一步。一个高质量的项目就是这项研究的良好开端。(2)进行实地研究设计,包括针对选定的管理会计研究项目选择研究现场、采用实地方法(直接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访谈调查法等)搜集研究项目所需的数据及创造性的使用其他方法对各种变量数据进行补充分析。(3)对实地研究数据的表达与解释。(4)对实地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从实践性来看,管理会计所涉及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问题,如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而“案例研究”正是建立在企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践”、讨论“实践”、总结“实践”,来指导“实践”;从学科性质来看,管理会计是在广泛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系统理论和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结合体。“案例研究”就是对那些成功的运用上述多学科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企业的研究,它可以充分揭示众多学科在实践中是如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完成会计管理目标的。此外,管理会计要解决的是企业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下发生的问题,因而其方法灵活多样,因地、因时、因事而异,“案例研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的结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我们相信管理会计必将大有作为。如何在新环境下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是每一个会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一课题做出的思考,不过是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J].理论探讨,1999,(3).

[2]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1995,(7).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2

4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生手工操作,培养他们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例如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两章的学习中,就需要真实的会计凭证和账簿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原始凭证很容易收集,就让同学自己准备、自己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针对同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各个点评。那些同学们不易收集的凭证,教师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分类将实物演示,同学们然后再按模拟实训的材料填写,并引导同学们处理收付原始凭证,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方法学生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法上,可以合理组织教材,结合多媒体和实训的内容,把分散的章节实践,通过账务处理程序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集中实践,手工模拟。通过分散式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3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 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4

而在我国,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封建体制的制约,记账技术刚刚完成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转变。当时发展得较完善的复式记账法是:“龙门账”、“四脚账”。然而,与借贷记账法相比,他们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等等。由于当时清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加上其腐败落后的封建官僚体制,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这时的“中式会计”远远落后于“西方会计”是必然的。

一.20世纪初对西式簿记的浅尝引进

1.学术方面。在20世纪之前的中国,由于受“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加之文人墨客对会计人员形象的不正当宣传,致使人们视会计为“雕虫小技”,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在这种非正常观念的支配下,尽管历代记数方面的学者在有关著作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涉及与会计科学有关的内容,但其仍缺乏创意。20世纪初,由于清朝廷的腐败,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古代会计未得到发展。到了清代末年,会计方法明显的落后于西式的借贷记账法;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四脚账”复式簿记法在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下,逐渐暴鼯出了其弊端:(1)中式会计方法有不少弊端,相比之下,从西方传来的借贷记账法则更为科学。在西方较为先进的会计方法的影响下,中式会计进入了改革的进程。(2)一批从日本学成归国的青年学者将西式会计引人我国,并发展和传播开来。这一时期有关著作和论述包括:1905年由长期驻外使者蔡锡勇的遗著《连环账谱》,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和研究西式簿记(借贷复式簿记)的专著,首开了专门出版中国会计学术著作的先河,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一个划时代事件,1907年谢霖与盂森合编的《银行簿记学》,它们的意义不仅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中式簿记”改良运动起到了摇旗呐喊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自唐宋时期所创立“四柱结算法”后已经沉寂了近千年的中国会计科学发展带来了一股和煦的春风,成为中西会计文化在20世纪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起点,拉开了中国会计科学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的序幕,从而使中国会计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初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奠定了必要的舆论基础。

2.实务方面。清代末年,尽管在少数企业引进西式簿

记的推动下,爱国学者开始利用“西式会计”对“中式会计”进行改良,写作毕业论文然而,当时的改息却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通过30年代的会计改良与改革之争及其改良与改革方案推行,至40年代,无论政府会计,还是公司会计在革新方面都取得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国民政府的政治、组织制度日趋腐败,并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此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会计革新也免不了最终流于形式。

二.新中国成立后西方会计的引入和研究

1.学术界对西方会计的态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也进人到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对于西方会计理论的态度和评价,在我国会计界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由于受会计阶级性观点的影响,学术界基本上对西方会计持批判和排斥态度,如将借贷复式记账法视为资本家欺骗工人的手段。从70年代末起,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全盘否定转为批判、借鉴和利用。到了80年代后期,是比较集中地介绍西方国家会计政策与惯例和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阶段。

2.西方会计引入和研究的特征。西式会计的初步引入,在其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上有2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受到了限制,主要限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直接控制的有关部门及行业的会计处理方法问题;二是它也并没有太深地触及到中式簿记在中国民族工商业管理中的地位,因而对会计科学发展的影响也就只能局限于另外一种科学方法的引进运用及比较问题。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5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 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应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总结,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规律,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 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会计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经济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政治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自然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三)建立与健全企业的专家经营管理决策组织体制,实现科学化、民主化与高效率决策,21世纪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专家在企业组织的上层、中层及基层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世纪,改革企业官僚制化最有效的办法将是以各类专家优化组合而成的专家集团取代原来的官僚化集团,其主要精神当体现在:(1)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当由专家担任;(2)企业的总经理与分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副总经理须一律由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专家担任;(3)类似财务长、会计长、内部审计长之类的重要管理岗位当选择优秀专家担任;(4)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以往仅处于参与决策的地位交应得到根本性改变,他们将是确定企业上层、中层乃至基层主要经营管理决策事项的重要成员。

(四)在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必将促使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也将会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会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变化将是根本性的:(1)它促使经济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方面;(2)它改变了以往以大最消耗人力、原材料和能源为基本手段的生产经营状况,转而依赖于知识创新、智能开发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这个时代,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率生产标准转变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4)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更加重 要的资本;(5)由于上述根本性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学与会计学原理的一些主要内容的变化,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与具体问题均有待会计学界展开研究,以在会计理论体系重构与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支配下,21世纪围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协调企业同市场的关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必将在新世纪经济管理工程建设中密切配合,协高一致,在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智力资本起支配性作用的时间,财务管理工作者将必须经过调整旧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以解决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问题;其次,密切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财务会计的改革;再次,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系统解决不定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问题,管理会计工作也将通过改变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要求;最后,体现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新的内部控制关系。

(六)适应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将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会计控制系统的构建问题,使会计工作进入现代化、科学化控制时代,以实现快速决策与高效率决策

(七)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下,21世纪的教育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为转移,朝着"综合化教育"与"大教育"方面发展,其中会计教育也将朝着"综合化会计"与"大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专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及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世纪,教育将既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21世纪新经济增长点,而大学教育则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会计而言,(1)未来的会计教育将以培养高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计划将充分体现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培养;(2)将建立会计专门人才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以始终保持会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3)推行会计教育普及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另一战略目标,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4)从会计教育提高方面讲,会计专业的学位教育将在专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与相互长入发展趋势下,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会计将最终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专业。

(八)21世纪审计发展趋势将是(1)强化企业各层级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支柱;(2)注册会计师审计将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3)开展跨国环境审计,推进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审计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此外,在新的世纪,对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特种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以及质量会计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也将成为现代会计学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大科学、高新技术及大经济与信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将会不断出现,现代会计发展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宏伟,会计学发展领域也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反思与展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就全局而言,国际会计界当联合采取行动,面向新世纪确定改革进取目标,把21世纪会计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就中国而言,会计界当以世纪经济所确定的基本目标为依据,以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为重点,把企业财务改革与企业会计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制订21世纪的《财务与会计改革纲要》,推动财务与会计改革工作的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财务与会计工作、研究工作、教育工作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迎接伟大的"依靠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昂首阔步起向未来,带送五光十色的历史宝藏,人们举起创新发展的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千年过去,新的千年到来,幸运的60亿人共同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在守候、在盼望、在期待;度过了一个世纪,又迎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处在热情洋溢的欢庆气氛之中,在迎候、在呼唤、在等待。谁讲千年难遇,如今,我们将在新旧世纪更替的一瞬间为新时代来到剪彩;谁讲千年难有一回,而今,60亿人一起举涉跨过世纪、越过千年,决心在环球上再现"青山绿水,兰天碧海"。

建设伟大的"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绝非"浪漫经济学"思想的复归,创造"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气象崭新的国际经济社会,在于彻底改变20世纪经济发展中那种"一味追求增长逻辑"的"超越浪费的时代"。在21世纪,绝不能再让经济发展中的放纵主义思想继续支配世界,也决不允许quot;工业化的好大狂"行为继续存在。应当注意,20世纪留下来的两个大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为什么会造成就出"一个没有方向盘的世界"?为什么会让"国民生产总值(GNP)拜物教"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宏观经济计量与考核方面又为什么会出现基本上"把社会效益排斥在外"?应当明确,以上两大问题正好击中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要害,它也正是20世纪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教训所在。应努力奋斗,建立"信息与适应经济时代"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产业群体取代旧的产业群体,以一下全新的经济世界取代旧的经济世界。实现对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的科学控制,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会计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建立专业联盟关系,携手齐心共创未来的经济世界。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6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7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一方面应把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 走向宏观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三)建立与健全的专家经营管理决策组织体制,实现化、民主化与高效率决策,21世纪必须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专家在企业组织的上层、中层及基层单位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新世纪,改革企业官僚制化最有效的办法将是以各类专家优化组合而成的专家集团取代原来的官僚化集团,其主要精神当体现在:(1)董事会的主要成员当由专家担任;(2)企业的总经理与分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副总经理须一律由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专家担任;(3)类似财务长、会计长、内部审计长之类的重要管理岗位当选择优秀专家担任;(4)财务、会计、内部审计方面的专家以往仅处于参与决策的地位交应得到根本性改变,他们将是确定企业上层、中层乃至基层主要经营管理决策事项的重要成员。

(四)在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变化,必将促使会计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改革,也将会在一定程序上改变会计的理论体系与体系

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一些变化将是根本性的:(1)它促使经济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方面;(2)它改变了以往以大最消耗人力、原材料和能源为基本手段的生产经营状况,转而依赖于知识创新、智能开发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3)这个时代,衡量生产效率的标准已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率生产标准转变到以知识生产率为标准的方面;(4)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比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更加重要的资本;(5)由于上述根本性变化必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学与会计学原理的一些主要的变化,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与具体问题与具体问题均有待会计学界展开研究,以在会计理论体系重构与调整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支配下,21世纪围绕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协调企业同市场的关系,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必将在新世纪经济管理工程建设中密切配合,协高一致,在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在智力资本起支配性作用的时间,财务管理工作者将必须经过调整旧的财务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以解决企业--市场一体化管理问题;其次,密切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财务会计的改革;再次,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适应,系统解决不定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问题,管理会计工作也将通过改变适应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要求;最后,体现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新的内部控制关系。

(六)适应21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将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切实解决会计控制系统的构建问题,使会计工作进入化、科学化控制时代,以实现快速决策与高效率决策

(七)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下,21世纪的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为转移,朝着"综合化教育"与"大教育"方面发展,其中会计教育也将朝着"综合化会计"与"大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专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及教育并驾齐驱发展的世纪,教育将既是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21世纪新经济增长点,而大学教育则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会计而言,(1)未来的会计教育将以培养高智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计划将充分体现拓宽会计人才的知识面,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培养;(2)将建立会计专门人才终身接受教育的制度,以始终保持会计管理工作的先进性;(3)推行会计教育普及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另一战略目标,通过多层次、多面向、多渠道及多种方式的专业教育,让会计基础知识真正一种社会性知识,以进一步发挥会计人才的社会性作用;(4)从会计教育提高方面讲,会计专业的学位教育将在专门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5)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与相互长入发展趋势下,会计作为边缘学科的特点将会越来越明显,会计将最终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专业。

(八)21世纪审计发展趋势将是(1)强化企业各层级的内部审计,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大支柱;(2)注册会计师审计将紧跟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3)开展跨国环境审计,推进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审计继续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此外,在新的世纪,对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特种经济业务处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以及质量会计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也将成为现代会计学发展的重点。同时,随着大科学、高新技术及大经济与信息、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将会不断出现,现代会计发展的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宏伟,会计学发展领域也必然会越来越宽广。

反思与展望在于满怀信心走向未来。就全局而言,国际会计界当联合采取行动,面向新世纪确定改革进取目标,把21世纪会计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就而言,会计界当以世纪经济所确定的基本目标为依据,以国有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改革为重点,把企业财务改革与企业会计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制订21世纪的《财务与会计改革纲要》,推动财务与会计改革工作的持续发展,使中国的财务与会计工作、研究工作、教育工作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迎接伟大的"依靠与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昂首阔步起向未来,带送五光十色的历史宝藏,人们举起创新发展的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千年过去,新的千年到来,幸运的60亿人共同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在守候、在盼望、在期待;度过了一个世纪,又迎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处在热情洋溢的欢庆气氛之中,在迎候、在呼唤、在等待。谁讲千年难遇,如今,我们将在新旧世纪更替的一瞬间为新时代来到剪彩;谁讲千年难有一回,而今,60亿人一起举涉跨过世纪、越过千年,决心在环球上再现"青山绿水,兰天碧海"。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8

中国艺术设计从遭遇现代性开始,就面临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也成为中国艺术设计现代转型的根本任务与目的。而这种转型应建立在中国社会的需要和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之上,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20世纪的中国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概念的转变,这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历史的必然趋势,即现代性趋势,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20世纪初,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看来,集中反映在对“工艺美术”概念及其发展问题的认识上。对中国艺术设计而言,晚清之后,中西方文明的两次碰撞与交流产生了两个阶段性的成果:一,民国之前西方美术观念被引入中国,美术与中国古老的词语“工艺”结合生成为“工艺美术”概念(这一概念是产生在中国还是从日本引入,学界还未明确,由于二者文化同源,工艺美术中的“工艺”概念是属于汉语语系。);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设计理念被引进国内,从而成为了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设计分支在中国生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开始与国际接轨。

在20世纪初中国受外来美术思潮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是从美术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传统工艺,虽与当时欧洲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 Crafts)有所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莫里斯倡导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以反抗大机械工业为目的,而提倡回到像中世纪的手工作坊的形式来实现其艺术理想,但中国本身就缺乏大工业基础,在西方文明与洋货不间断地充斥中国市场、国人呼吁振兴实业和改良国货的形势下,本应该面向机械工业的设计内涵,可惜的是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由于当时社会结构体制的缺陷和民族工业基础的薄弱,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色的工商业发展造成了工业无法有效地与工艺美术结合,实现工业品的工艺美术设计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手工业――手工艺传统的长期存在,正好为工艺美术回到传统工艺中发现和实现它的存在价值提供了捷径。这样一来,人们对中国工艺美术的认识仅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上,甚至停留在特种工艺品上。

二、从20世纪中叶开始,人们加深了对艺术设计的理解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但当时工业依然落后,现实的条件为工艺美术定下了“手工业=手工艺”的基调;到20世纪60年代,在生产中产生了“艺术设计”的需求,现代工业设计才渐渐地被重视,可紧接而来的“”打断了工艺美术与大机械工业的结合,在改革开放后才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直到80年代后期,包容现代与传统的整体性的中国工艺美术学科体系逐步形成。而后对工业设计学科性质的讨论更是一度引发了设计界对长期以来使用的以工艺美术概念为核心的内涵问题进行争论。真理越辨越明了,而外力只是个诱发因素,引发这场争论的核心原因时该如何在新时期充实工艺美术的现代性内涵。从社会的根源来看,这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思想压力,社会大机械工业化生产必然要求新的艺术设计理念,然这个争论现象也体现出了人们对设计的现代性的重视。

三、通过对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的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通过对20世纪中国艺术设计现代性,分析出当今时代,中国艺术设计仍处于追求现代性的途中,而这种过程是处于一个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共存的特殊时代。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手工艺、工业化时代的艺术设计和后工业时代的信息设计等也同时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说明这几种设计形式都有它们存在的空间。因为中国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人们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依然会延续,这就决定了多种设计形式的观念将依然并存。

四、总结

对一个国家而言,艺术设计作为现代经济中重要的创新方式和构建未来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作为后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对艺术设计的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在未来还将持续。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9

    早在公元前3600年就已经有了反映经济情况的记录,在希腊和罗马已经出现某些会计观念。例如,在公元初期,一个罗马建筑师就曾经提出对二个围墙的计价不仅应计算围墙的价值,还要每年扣减其价值的八十分之一。然而这些早期的记录和观念并不足以形成会计理论,因而,直至十四世纪复式簿记产生以后,才是研究会计思想和会计观念最合适的起点。 

    最早的完整复式簿记方法是从意大利热那亚中世纪商人的帐簿中发现的,时间约在1340年前后,最近发现的证据证明复式记帐的创始日期还要早。我们不必进一步了解当时复式记帐的技术,就可以知道这种方法所依据的观念明显的有以下几个,企业单位和企业关系的观念,经济业务用货币形式记帐的事实,不同的项目可以按照共同的货币单位来比较50通过费用和产权帐户的使用,说明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别已有所了解。在这些观念私技术产生之前,肯定需要某些前提知识的发展过程。 

    会计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中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的兴起。十一至十三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和东方贸易的发展,便意大利城市积累了财富。由于商和合伙人的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可以使资本家的财富和年青商人的勇敢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分担海运风险。在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经营方式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区别于业主而使企业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方式所以重要,因为它需要会计责任。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 

    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  (1)私有财产观念;    (2)信贷的发展; (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描述复式簿记方法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物,是法国人卢卡·佩西奥利1494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这本文集中有一部分篇幅是复式簿记。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的出版仅在威尼斯刚发明活字印刷术25年之后:尽管佩西奥利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者,但他的书对复式记帐在欧洲的广泛传播起了很大作用。至十六和十七世纪,不仅意大利,且在德国、荷兰、英国也有人著书,在整个欧洲传播这种“意大利记帐法”。 

意大利记帐法所包含的会计理论 

    上面已经指出复式记帐是随着商业、信贷和合伙经营的发展而产生的,与近代会计方法和会计理论对照,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在十六世纪,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商人本人及时地提供资产和负债资料,因而帐是秘密的,不要求向外部提供准确的符合统一标准的报表。       

    2·与第一个特征相联系,在会计报告中包括一个业主的全部个人事项和业务事项。 

    3·没有会计期或企业单位连续经营的观念。由于短期合伙持续时间较短,至少是达到一个特定的商业目标以后即不再继续合伙,在一次短期合伙结束之后即计算利润。由于没有定期盈利的观念,因而不需要考虑应计和递延。固定资产在商人的业务中并不重要,因而不需要计算折旧; 

    4·没有一个单一的稳定货币单位、在中世纪存在着多种货币单位,尽管可以用于复式、记帐,但很复杂,每笔分录需要详细说明所使用的货币种类及其兑换值。 

十七和八世纪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城市在政治和贸易上开始没落,随着美洲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商业中心转移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复式簿记方法办随之转到这些国家。   

这个时期,复式记帐的一项重要发展是在每年的年末计算损益,而不是每一次短期合伙计算一次。资产负债表随之产生,这种发展反映了更多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再是单项业务的短期合伙,而是连续性的生产和贸易。十七和十八世纪西欧另一个重要社会制度和经济变化,是工业革命的开始和合股公司和其他形式组织的发展,这个变化对以后会计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在下面论述。 

十九和二十世纪初期会计思想的发展 

    十九世纪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事件,商业和工业(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的迅速发展便会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经济制度和使用会计数据目的变动的影响。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对会计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存件有以下几个: 

    1·技术变革的影响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美、英工业技术的巨大变革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折旧观念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上。               

  十九世纪以前,折旧并未形成一个重要观念,主要是固定资产在商业和工业中尚不重要,既然在十九世纪,由于工厂制度和大量生产的出现产先了折旧观念,但直到二十世纪固定资产才逐渐成为生产积分配过程中的一一项相当大的费吊。这是因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增大 (如美国钢产量1867年只生产2万吨,1916年则增为2,400万吨,1929年为B,800万吨),因而折旧问题才日益重要。工业企业普遍计提折旧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已有阐述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偿债基金法和年金法等折旧计算方法的著作,但直至1930年很多工商企业仍将折旧费作为一项任意费用,即坏年景少提,好年景多提 (只有美国例外,1920年该国大多数企业已作到不论盈亏均计提折旧)。 

     随着十九世纪后半世纪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引起了成本会计的发展。与折旧观念相似,在二十世纪以前,成东会计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其主要原因是重型机器设备较少,间接费用仅占总需求的很小比重,以及企业之间对成本计算方法的相互保密等。到二十世纪成本会计不再受财务会计结构的约柬,有了迅速的发展;这时会计的目的巴不再仅是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报告,而主要是向管理部门提供资料。同时成本会计师不再是依靠统计数据,而是根据会计帐薄计算成本,并且能够通过预定的间接费用率和标准成本,分析出无效率成本和闲置的生产能量。 

     2·铁路发展的影响 

     十九世纪欧洲和美国铁路运输业有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一般需要更多的投资和使用期更长的设备。在美国,早期的铁路运输业从资本中支付巨额股利的做法是常见的,当这种情况被发现以后,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落,从而导致长期投资者的损失。因而在会计上区分资本和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了。与这一问题相联系是合理地计提折旧。十九世纪铁路的迅速发展对于澄清资本和收益观念,以及对于折旧观念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所得税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的会计日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中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非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帐。即便对于大公司来说,纳税亦是会计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因而所得税法令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理论有一定的间接影响。首先,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维护会计的一致性。其次,它促使企业使用更合理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此外,通过税法还可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计税收益的实质及其所包括的范围等。 

4·公司的影响 

    公司组织对于会计理论的影响是直接的,一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来自公司形式。   

公司便业主、债权人和经理的职能更加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经济活动资料。当一些企业规模比较小,特别是业主兼任经理的情况下,他可以自己掌握相当多的企业情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股东则需要更准确和更完整的会计表报。由于公司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公司债权人也同样关心公司的会计表报,近年来企业管理人员愈来愈需要根据会计资料作出管理决策。十九和二十世纪英国、德国和美国公司的发展对会计思想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城 

    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可以概括为,(1)研究会计报表的基本目的,(2)研究如何建立会计理论的完整结构,带以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依据,(3)在会计理论中发展实验研究,(4)研究会计在决策中的作用,(5)研究有效资本市场原理在会计中的应用,(6)研究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影响,  (7)研究国际方面的会计和会计理论。 

    很多方面都关心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大多数负责制定会计标准的机构都期望在财务表报的基本目的上能够取得一致意见,以作为规定会计实践标准的依据。会计表报的目的也是发展会计基本理论和评价各种不同理论或程序的一个起点。 

    对会计理论完整结构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多大成果,一些会计机构已将这一课题列入其议事日程,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8)则决定将这项基础研究交给高等院校。 

    会计理论中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测验有意义的假设。假设可以从逻辑上说明和验证,但真正的测验是将假设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因而,需要进行许多统计和行为的研究,以得知所假定的关系和行为型式是否真实存在,即所假定的计量和关系能否对未来经济活动和业务提供可靠的预测?根据会计表报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能否足以作出决策?解决此类问题要借助于对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进行研究,或借助于统计技术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并使用电子计算机加速模拟的过程。       

    会计是向企业管理部门和外界人士作决策提供经济信息的过程;管理上的决策模型是近年来从事大量研究的主题,其中某些模型已由美国会计学会所属管理决策模型委员会做出评价。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在技术领域,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最重要的发展,但社会和经济变动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全世界曾经采用了若干新的管理方法,如厂房和设备的返回租赁办法,将若千大企业合并为大联合公司或跨国公司,为职工精心制定的退休金办法等等。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新的会计技术以适应新的形势。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采取修改旧的会计程序,以适应新的情况。 

    当会计思想在适应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动而发展时,它也沿着地理界线,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而发展。很多国家在追随着世界上更先进国家的做法,但越来越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或某一些国家可以垄断会计研究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在国际间相互交流会计思想与会计实践卸重要性。在国际间相互合作地制定会计标准的趋势,乃是跨国企业和国际业务发展的自然结果。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0

(一)太田哲三 太田哲三是20世纪初期日本主要的会计学者之一。太田哲三(1922)《会计学纲要》(kaikeijo no shisan)是最早将动态理论引入日本的会计文献,其收入费用匹配法与德国施玛伦巴赫(schmalenbach)的研究相独立,他将资产定义为支出的合计,产生未来的收入或节约成本。这就要求对资产价值以历史成本计价(相对于现行成本基础);这与当时在商业法典和税收法典中占统治地位的静态会计理论不一致。此外,太田哲三不仅自身论著颇丰,还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会计学者黑泽清也受之影响与引导。

(二)黑泽清 黑泽清(1902-1990)是日本最多产、最知名的会计学者,在不同的会计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他在日本会计规则形成的主要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工业合理化时期、在战争中经济状况控制时期以及战后恢复时经济民主化时期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黑泽清撰写以及编著的图书超过100本,保存下来的文章有600多篇。根据fuijita和Garcia(2005)研究,黑泽清主要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日本商业会计准则及其影响的建立;二是促进科学的(代替完全法律的)会计方法,特别是宏观和微观会计理论的完整;三是先进的政策或标准会计研究,该研究能够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在黑泽清早期的论文中(1932:16-17),强调资产负债表至少要满足三种需要(一个是满足会计要求,一个是满足管理目标,一个是满足法律目的),这预示了目标导向财务报告的需求。黑泽清1933年的著作是他的第一本会计理论著作,是当时十分重要的理论教科书。该书描述了不同地区包括德语和英语系地区会计的历史发展,试图将会计建立成为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实践工具。黑泽清高度评价了施马伦巴赫的账户体系结构并由此清楚表示的会计科目。在1939年的修订版中,黑泽清详细论述了资产负债表的思想,也讨论了将福利经济学应用到估价理论中。黑泽清1934年的著作研究了复式簿记理论在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美国和英国的发展,并持续调查了会计科目的基础。这种思维方式使他能够比较复式簿记的不同形式,并解释他们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发展。该书是日本复式簿记历史上第一本也是最全面关于复式簿记的介绍。黑泽清并不认为卢卡·帕乔利的方法是成熟的复式记账体系,因为它缺乏资产负债表,以及没有坚持定期结帐(仅仅只是建议)。黑泽清认为法国的“商事王令”(1673年)是第一个“完整的”或“恰当的”复式簿记体系(Tanaka 1990:238)。黑泽清1938年的著作是他第一本关于成本会计的著作,它基于日本企业特别是棉纺行业的研究。日本的商业会计原则于1949年公布,黑泽清(1951a)解释了其理论基础,并与美国会计学会1936年的条款以及桑德斯等人1938年的著作进行了比较。

(三)木村和三郎 木村和三郎(1902-1973)是另一个对会计不同领域有着广泛兴趣且多产的学者。他对会计历史以及美国会计理论有着特别的兴趣,受到一些学者如哈特菲尔德(1918/71),特别是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53)等著作的强烈影响。他的理论特别强调商业活动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对会计对这些影响的反映。木村和三郎(1954)批评了佩顿和利特尔顿几乎完全依赖于历史成本基础,伴随的忽略了其他估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1940/53)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异议。他也对佩顿和利特尔顿所主张的会计客观性提出了异议,他相信会计师在估价及收入计量中无法避免主观性。对他而言,估值的关键问题是个别价格突然并且经常巨大的改变(不仅是是在通货膨胀时期的一般价格水平),并依赖于会计师的判断。可能是响应于20世纪60年代以及7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的公理和假设检验,木村和三郎认为,会计理论将仅仅随着两个假设相发展,一个是 “会计主体”,一个是“会计期间”。

(四)岩田岩男 日本会计先驱者中最年轻的是岩田岩男(1905-1955)。他对会计的科学进步以及日本的会计和审计准则改革感兴趣——尽管他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后者。他受到德国会计理论和美国审计的强烈影响,并被认为是注册会计师所遵从的日本审计制度的创始人。由于深受德国学者的影响,特别是施马伦巴赫(1919/38/50)动态会计的影响,岩田岩男建议建立两个完全独立的收入确认模型(虽然最终他将它们相结合从而相辅相成)。第一种模型是净值法(Zaisan-ho),该方法通过比较后续每年末经清查确定的所有者权益数额来确认收入。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反映收入的来源,因此,需要由第二种模型即动态模型(Son-eki-ho)加以补充(收入和支出的方法),该模型基于损益表(而施马伦巴赫的动态方法基于资产负债表)。第二种模型要求通过复式方法确认收入和支出(基于基本物理数量的购买、消费和销售)。不过,岩田岩男的系统仅仅指的是收款和付款而不是收入和支出。并且,它是一种审计程序,即期望通过足够的盘点将前者向后者调整。岩田岩男会计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在复式簿记体系中依赖盘点和定期的重新估值,代替了连续记录。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orita(1994: 175)认为,最终是静态目标决定了岩田岩男的体系,并且他的“收入确认双重结构”的思想——即根据岩田岩男的设想,收入确认将静态会计(Zaisan-ho)和动态会计(Soneki-ho)相结合——不能解释或者说不能满足现代商业会计的需求。岩田岩男可能也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希望他的理论更适合于审计(Iwata 1954a, 1955)——或者至少是内部审计——这些程序如实物盘查、确认、观察、检查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在其中占主导地位(Iwata 1956: 167)。

二、公认会计理论的后续发展

首先是财务报告,特别是会计原则或准则,成为了日本会计关注的焦点,这在许多著作中有体现,如: rijun keisan-genri(Iwata 1956,日文)包含了他收集的德国文献中涉及收入确认原则的论文;《企业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和利特尔顿1940/53)由Nakajima翻译,《会社会计基准序说研究》(Kaisha kaikei kijun josetsu kenkyu)(Nakajima 1979)紧随其后; Kaikei-kojun-ron(Arai 1969)和日本会计准则研究委员会(1970年)选集对会计假设和标准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Choi and Hiramatsu的日本财务会计报告(1987,英文);Cooke and Kikuya的日本财务报告——规则、实践和环境;Kaikei kijun-ron(Hirose 1995,日文)从纯规范的角度,检验了FASB的概念框架,以便日本选择更可取的会计原则;Sunder and Yamaji(1999,英文)的日本商业会计类型。

其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会计研究。日本的实证会计研究受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的实证或经验会计研究的启发。主要的著作有Jissho: kaikeijoho to kabuka (Ishizuka 1987),它采用东京证券交易所(TSE)的上市公司检验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尤其是它与之前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Sakurai(1991)实证分析通过采用投资组合理论、瓦茨和齐默尔曼的两期CAPM模型,证明了财务会计信息对东京证券交易所投资者的有用性。Suda(2000)研究了日本包括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在内的股票市场,其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合约执行力。这些实证研究——采用美国会计学者发展的模型和分析方法 ——被认为打开了日本会计科学研究更广泛发展的大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重新评价了传统财务会计的有用性。例如,Saito(1984)重新考虑了历史成本原则,Ito(1996)探讨了重新设计日本会计准则的途径,以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变革。

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基础和方法论的著作被翻译成日文。美国会计“先验研究的黄金时代”对日本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了美国会计协会的出版物,还有一些知名学者的著作,如贝德福德,钱伯斯,井尻雄士,马蒂酉克,莫立茨,斯普劳斯和斯特林等。美国和英国的语言和社会学著作,也对日本会计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后续发展的宏观和微观会计的结合以及井尻雄士的三式动量会计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宏观和微观会计的一般理论 二十世纪下半叶日本会计研究和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紧密联系和结合了宏观会计(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和微观会计。黑泽清(1937,1939,1941a,1951b)是先行者,紧随其后是Kenji Aizaki, Nobuko Nose 和 Fujio Harada。Kenji Aizaki (1921-1998)在促进并引起对宏观会计研究的注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高度尊重布雷(Bray)的经济核算理论,并与他的研究生Fujio Harada (1931-2002),开始研究马蒂酉克。他也比较了布雷(1949a,1951,1957)、马蒂酉克(1957,1964)和Yu(1966)的会计理念。研究人员中最专注于这些问题的是Harada,他在早期通过一些著作阐明了马蒂酉克(1957,1964)思想的本质。Nobuko Nosse(信子,1926-1998)是另一个受到承认的宏观会计师,她在通货膨胀会计,收入分配和资本保全等方面从事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她也强调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井尻雄士的三式动量会计 井尻雄士是著名的美籍日裔会计学家和教育家。《会计计量基础——基于数学、经济学和行为学的探究》(The foundations of accounting measures: a mathematical, economic, and behavioural inquiry)(井尻雄士1967/68)是他第一本日文版著作。这本书引起日本学者对会计的公理化方法、后设方法及集合理论方法以及计量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等方面的极大兴趣。他方法的新颖性,迅速赢得大众青睐,Aizaki称之为“井尻雄士热席卷了日本学术界”。井尻雄士(1965/70)所著《管理目标和会计控制》(Management goals and accounting for control)和《会计计量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的日译本是最受欢迎的两本著作。相对于《基本会计理论》(the appearance of 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 (ASOBAT; AAA 1966)出版以来主流的“决策有用观”,井尻雄士的后一本著作更强调了“受托责任观”的重要性。由于井尻雄士及之前马蒂酉克将“现代计量理论”引入到会计的促进作用,日本关于会计计量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蓬勃发展。继这些著作后,井尻雄士(1982/84)通过扩展复式到甚至取代它依靠多式,特别是三式方法来挑战复式假设。在《三式簿记和收益动量》(Triple-entry bookkeeping and income momentum)(Ijiri 1982/84),井尻雄士吸收了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关于美国会计实践的日文演讲,将其作为这本书的附录(如出席的日本会计协会1983年的年度会议)。井尻雄士(1989/90)将他的受托责任观和三式簿记扩展到他所称之为的“动量会计”。这个理论将物理和会计进行了比较,这可能是井尻雄士对会计研究最根本的贡献。

三、其他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会计 二十世纪后半叶日本会计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环境会计的发展。日本关注环境问题是很自然的,因为该国不仅人口稠密,而且高度工业化。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严重污染问题。再一次是黑泽清挑战了这个问题。“Seitai kaikeigaku”(黑泽清1972a),他首次在日本提出“生态会计”一词,并于1974年在横滨国立大学建立了相关课程。本课程由Aizaki讲授(他是这个学科的第一个教授),黑泽清从一开始就认为(1972b:6):“使环境会计有意义非常重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环境问题: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宏观会计体系。”由此看来,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会计研究主要的特点是一个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的综合视角。从这个角度着手第一个也是最全面的日本环境会计文献由Kawano(1998)所著。该著作解释了联合国宏观环境会计即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UN1993)的结构,以及日本政府对SEEA主体的评价。它也提供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的环境管理体系(EMS)有关的微观环境会计理论及实践的说明。最后,该著作讨论了微观和宏观环境会计可能的整合。另一个对环境会计有显著贡献的是Kimio Uno(1995)。他审查了SEEA建议的可行性,估计了所谓的“绿色GDP”及讨论了日本在环保相关领域积累的经验,如节能,防止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koguchi(1990,1997b,英文)建议建立区域环境会计体系,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企业环境会计领域,也有一系列的著作,其中必须要提到的是Yamagami 和Kikuya (1995)约17篇论文的文集。其第一部分——环境保护和企业会计,探究了环境会计的基础,并与传统企业会计的方法相比较。第二部分——不同国家的环境报告,调查了欧洲国家环境报告的现状。它的大多数贡献都受到格雷(Gray 1990)《会计职业的绿色化:Pearce后的会计职业》(The greening of accountancy: the profession after Pearce)和环境会计(Gray等,1993)等著作的强烈影响。

另一本值得一提的著作是Kankyo kaikei(Kokubu ,1998)。该著作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了企业环境会计的框架。本书中,作者建议整合内外部环境会计;他也强调报告企业由环境保护活动中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必要性。Kokubu(1999)通过对受托责任观的重新审视,扩大了上述思想。他的著作也受到格雷(Gray) (Yamagami and Kikuya 1995)及霍普伍德(如1988)方法和理念的影响。

(二)成本和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从黑泽清(1938,1941b,1952)开始受到关注,然后Kimura (1943, 1947)以及Kimura 和Kojima (1960)折旧和成本会计研究的紧随其后。此后成为井尻雄士的目标规划,引起了会计师和商人的注意。后续的研究是关于道德风险下的顺序选择(Matsumura 1988)以及管理控制和信息分析下的适应行为(Itami 1977)。进一步发展是会计模型的出现,Koshimura (1968, 1969)的著作首次在日本流行。后来的著作是马蒂酉克、理查德、戈茨、科科伦等人的文集和日译本。

近代日本管理会计更主要的成就是“目标成本(target 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实时制(just in time)”等这些概念的提出。20世纪60年代,丰田推出了一种创新的制造方法,实时制(JIT)生产体系,该方法和“精益生产”计划反映了日本对经济和纪律的态度。Monden(1983/85)非常详细的描述了JIT,促进它在全世界的推广。这些简单但革新化的思想大多出现在日本的汽车产业,并最终蔓延到许多行业和商业部门(甚至银行)。这些思想极大促进了许多国家管理会计de 发展,有大量相关的著作,不仅有日文,甚至更多的是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及其他语言。其中Monden and Sakurai (1989)《日本管理会计——世界一流的利润管理方法》,很好地刻画了这种方法的国际意义。

其他有关著作有Sato et al. (1982)提供的《日本管理决策和控制下的信息与会计》研究纲要;Sakurai(1989)的论文“如何使用目标成本”(Sakurai and Huang ,1989),讨论了一个关于日本工厂自动化和管理控制系统影响的调查;《日本成本管理》(Monden,2000),成本降低实践中日本不同企业在组织和人文方面的成本管理处理;Hiromoto (1989, 1991)的两篇关于管理会计和困难的德国论文; Monden的两本著作,一本是降低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改善成本制(1994/95/97,分别有日文和英文版),另一本是《从零部件供应商到汽车制造商发展阶段的目标成本制度》(1996)。此外,相关著作还包括:《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目标成本制》(Cooper 1994);《目标成本的日语语言学——关键概念的抽象》(Ishizaki等,1995);《有效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澳大利亚丰田产品成本计划》(国际会计师联合会1999);《产品开发过程中有效产品成本管理的决定因素——开放的目标成本黑盒子》(古河1999)。

(三)会计史研究 日本学者一直对会计史研究具有浓厚兴趣,有日文及英文版的著作。后者的例子是Shimme (1937)和Nishikawa (1956)的著作。其后是Fujita(1968/91)关于日本会计原则的本质和发展的著作,Someya (1989, 1996)关于“日本会计革命”和日本会计历史路径的著作,Kojima (1987/95)会计史著作。Morita (1994), Chiba (1994) and Yamagata (1994)也分别所作了关于岩田岩男(1905-1955),黑泽清(1902-1990)和木村和三郎(1902-1973)的传略(所有都包括在爱德华兹1994的著作《二十世纪的会计思想家》一书中)。

此外,还有Kim 和Song(1990)关于美国韩国和日本之间会计惯例的比较,Chiba (1996)检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企业部门的会计控制,Chiba (1991a, 1998)分别关于日本会计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和日本近代会计制度演变的著作,查特菲尔德和凡杰米奇的会计史百科全书中关于日本方面Iwanabe (1996)著作的词条。当然也有一些日文版的会计史著作,涉及日本固有的Izumo簿记,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以下两部不朽的作品:一个是Ogura(1962),审查了在Goshu的Nakai的商号(merchant house),另一个是Noboru Nishikawa (1993)论述的Mitsui商号(三井物产的前身)。两本著作都显示,十八世纪中叶这些江户时代的大商号,已经具备了非常先进的管理会计系统(具备了绩效评价,资本保全,分行会计,员工激励和内部控制)。此外,还有两本关于日本近代会计第一个百年的纪念著作(Aoki 1976;日本会计学会1978)。大量日本著作涉及到卢卡·帕乔利和早期意大利会计,例如Kojima(1961)、Yoshio Kataoka (1956)以及他的儿子Yasuhiko Kataoka (1988,1998)等的著作。尤其是Akira Nakanishi(1905-2005)的一系列论文(Nakanishi 1973, 1974),他和Taniguchi也翻译了Ricci (1940/73/77)所著关于帕乔利的有名著作。神户大学(1954)了标题为“关于施玛伦巴赫及其贡献的研究”,除了至少8本施玛伦巴赫著作的日译本,还有利特尔顿(1933/52)会计史著作《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Accounting evolution to 1900)的日译本(由Ichiro Katano 翻译)。 Nakano (1992)受到利特尔顿的启发,研究了从帕乔利到哈特菲尔德业论的发展。其他关于其他美国的著作有Okamoto(1969), Hiromoto (1993)和Aoyagi (1986);关于英国,有Chiba (1991b)所著的英国财务会计体系历史;关于法国,有Kishi (1975)关于法令商务部1673年会计规则的研究。此外黑泽清也进行了会计史的相关研究(黑泽清,1936,1982,1987等)。

四、结论

二十世纪日本会计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现代会计及其标准的出台,包括从英国、美国和德国发展的理论中选择适应的原则,并学习这些国家的经验。二是探求了会计的一般基础,包括基于公理化方法的宏观会计基础。在宏观会计领域,日本部分研究领先,部分是跟随研究。其所关注的公理化共同基础都来自美国和挪威。在研究和教育中,这个兴趣仍然存在,例如,在东京的中央大学经济学系,对研究生及本科层次提供微观和宏观会计课程。三是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会计的基础,设计了环境会计。虽然日本学者从有关外国文献中学习,但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方法更趋向于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的综合。四是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会计和成本核算程序(如目标成本,由日本产业的从业者和工程师开发)。在这个方面,日本证明了其在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引导。五是关于日本及西方会计史的浓厚兴趣,丰富的英文,德文和其他语言知名会计著作的日译本。这些日译本使日本广泛的读者接触到了外国会计经典。由于这些努力,会计制度在日本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大发展,使其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会计发展及研究也成为了东方会计发展的先锋。回顾日本会计学者的贡献及日本会计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研究的繁荣,明治维新后和二战后会计研究的迅速发展就是明证。二是会计研究也扎根于经济活动的实践,日本生态环境会计、成本和管理会计的突出贡献就是典范。三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会计研究成果,兼收并蓄的同时做到创新和发展。四是需继续探求微观,中观和宏观会计在内的理论框架。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三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许家林:《会计理论发展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许家林:《西方会计学名著导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千代田邦夫著,李文忠译:《日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1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佘元冠. 新世纪的质量科学[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1).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2

在2l世纪影响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第一,技术自身自主的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因素;第

二,科学发展状态对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必然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和速度;第三,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将技术发展的速度、方向和规模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以上影响21世纪技术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我们大体上可以推断高新技术发展的三大领域的大趋势。第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将延续到2l世纪初期。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浪潮的兴起将成为“世纪工程”。它将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使人类居住的地球就如同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大脑”。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这是因为,其一,预计未来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价格减半的被称之为“摩尔定律”的发展趋势还会继续。而与之并行的处理技术难度使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预计到2005年计算能力将达到每秒千万亿次级。过去十年间,光纤的传输速率几乎每年翻一番,近两年达到每半年翻一番。其二,信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95——1998年,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对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占l/3以上。据统计,1998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规模为1.13万亿美元,2000年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三,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高速增长。全球互联网‘用户从1996年不足40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2.6亿户,预计到2005年将超过10亿户。目前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贸易总额已达150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可能将会有1/3通过电子商务实现。

第二,生物学世纪正处在创新浪潮中,生物技术将得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发展。生物学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改造生命,定向进化成为生物技术的新热点。在自然条件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实现的事情,现在可以在几周甚至几天内实现。一系列大型计划如《国际地圈及生物圈计划》、《人类基因组作图与预测计划》、《人类前沿科学计划》、《脑的10年》、《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研究》等的实现,特使生物技术崛起。现在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应用速度加快。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粮食匮乏、疾病威胁等都紧迫地需要发展生物技术以求解决。围绕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技术、生物——心理——社会技术等也将得到充分的发展,以致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第三,以纳米科技为前沿和核心的新材料科技正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纳米科技应用非常广泛。即将到来的微型化和分子电子装置浪潮——纳米技术,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这次浪潮的出现,将引发一场比20世纪末达到鼎盛的微电子装置更加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业变革。随着纳米科技的新发展,分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人们估计“后pc时代”正在到来。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它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各种日常和器具之中,同时使得它具有联网功能和高度智能化,这一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地位,扭转计算机性能的总体格局。尽管在相当程度上纳米技术仍然存在很多末探知领域,但科学家从已经获得的知识推断,纳米技术将对材料与加工、电子学等计算机技术、医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环境与能源、国防科技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纳米科技之所以将在2l世纪产生如此重大深远广泛的影响,与纳米材料本身在高科技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2l世纪里,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在信息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新材料领域有一项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这就是纳米技术。有人预言,处于2l世纪高技术前沿和核心地位的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纳米技术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下一场工业革命。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纳米技术时代。

二、应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发展社会变革影响的研究

2l世纪是一个科技革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伟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所产生的冲击,将比以往的技术革命时代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信息、生物、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技术浪潮,领导丁一场工业革命。有鉴于此,研究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这一课题的意义就是要说明,技术革命的作用不能再用传统的、等同于资金和劳动力等经济活动的外在因素来解释,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中是一种内生因素,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领域的变革,其直接后果是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不只是简单的量的影响,而是会对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质的影响;它不仅会引起经济的巨大变革,而且会引起社会的重大变革,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也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这一重大课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远景的思想及其实际体现,已经证明了人们有可能科学预见每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最近结果,以及较远的后果。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则上可能认识未来的思想,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方法论基础是:社会实际是客观实际,认识实际的一般哲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这也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根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学科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的一般科学方法。这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此外,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方法还应包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学研究未来本身的方法等。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这一课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调查研究了解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实际情况;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各种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它对经济社会变革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影响;召开有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建立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探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使自然科学和经济学、未来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互补,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博采众长、优势互补,以取得各学科综合研究成果。

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目的就是要在跨人新的21世纪之时,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国际竞争,警醒国人,我们也面临着一次大的机遇和姚战,呼唤国人的科技意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赢得主动,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思考应变的政策的战略,及时作出新世纪的正确战略决策,迎头赶上,奋起直追,以新的技术革命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宏观经济全局来观察,高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一些原有的产业会逐步消亡,一些新的产业会迅速成长起来,更多的产业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之下,则会重新改组或改造,这既包括技术的改造,也包括组织与管理方式的改造。

从技术变革到经济变革,新技术革命,预示了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它以新技术革命的丰硕成果为技术基础,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以全球一体化的高度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为宏观背景,以“后pc”时代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支持和科学决策为指导,它的发展必将为人类带来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新技术革命不仅会引起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而且经济变革会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关系的变革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带有根本性的、全面的变革。作为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经济形态的变革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从而形成新的社会格局。在2l世纪科技新时代里,社会的变革还会将更为全面和更加深刻。

新世纪会计论文篇13

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制度进入快速变革阶段,国家水平不断提高,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由此,社会各界对政府财务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政府审计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突显出来。政府资金的违规、违法使用行为在“政府审计风暴”之下不断浮出水面。然而,在经历了多次的“审计风暴”后,“政府审计疲劳”随之出现。针对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政治情况,如何发展我国政府审计事业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西方国家也曾经因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政府管理制度的变革而改革其政府审计,研究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有利于吸收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19世纪末,美国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各项制度再次处于活跃变革时期,政府审计就此进入了现展阶段。而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可分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政府审计。本文随后安排:第二部分介绍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第三部分是关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后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第四部分是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

近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已经发展成“议会型”、“司法型”、“行政型”三种,其中“议会型”、“司法型”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有利于解决委托与关系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不论是西方的发展还是公共预算制度、政府会计制度、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重要的分水岭。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财政制度并未完整地体现出“公共性”、“法治性”、“归一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政府审计是接受了议会的有限“受托责任”,政府审计的范围受到当时政治、法律的限制,故其“法治性”也是有限的。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前,西方政府审计是什么状况?一是英国的情况。英国国会在1866年颁布《国库及审计院条例》,1921年对《国库及审计院条例》进行修订,扩大了审计院长的职权范围:凡国家的一切收入与一切开支都要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直到1983年《国家审计法》颁布,英国的政府审计一直没有太大进展。期间,英国国家审计署也曾经进行少数的绩效审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未普及开来。二是法国的情况。法国在1807年设立“审计法院”,政府审计因此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进入20世纪后,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在1947年因其工作人员被普通法承认为法官而实际取得司法性审计组织地位。三是美国的情况。美国从政府审计产生开始,其政府审计机构就处于政府内部——财政部之下。由于财政部对国会负责,尽管政府审计机构的设置一开始缺乏独立性,但政府审计已经具备“立法型”特征。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预算与会计法案》强调了国家审计总局的权威性以及其直接对国会负责。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机构改组法案》使审计总局脱离总统机关,从而加强其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新公共管理运动改变了政府审计环境从而改变了政府审计理论、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假设、政府审计方法、政府审计对象以及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审计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刻、系统的经济理论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审计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国内外不少文献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了审计(政府审计)活动的实质,比如利奥.赫伯特(Leo.Herpert,1979)认为,审计行为的关系是被审计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受托责任已经履行而接受审计人的审计,而审计人是得到委托人的授权;瓦茨和齐默尔曼(1983)指出,会计审计都是产权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实施而诞生的。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支持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二)政府审计目标的变化

从审计史角度看,审计目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查弊防错的审计目标阶段;查错弊和证明财务状况真实性的审计目标阶段;从查错弊过渡到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阶段;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为主要目标,查错弊为次要目标,同时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拓展为审计目标,效益目标的审计逐渐受到关注的阶段。政府财务收支合法性与效益目标并重是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正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追求产出与效果导向的预算导致了政府效益审计大行其道。

(三)政府审计假设的变化

西方关于审计假设理论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莫茨和埃及的夏拉夫。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效益审计推动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的研究。目前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比如受托经济责任中存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存在正当怀疑的假设;受托经济责任的效益方面的因素是可以验证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胜任能力的假设。效益审计假设使政府效益审计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关于效益审计假设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政府审计方法的变化

传统审计方法是针对财务审计的,主要是账表核对法、盘存法、调节法、函证法、查询法、顺查法、逆查法以及一些统计方法。由于政府经济活动的非营利性,传统政府审计使用的方法比上述的还要简单。西方政府会计制度“企业化”的变革使得政府审计活动复杂化。不仅如此,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审计方法的影响还表现在效益审计方法上。西方政府效益审计方法比如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与被审计单位交流、与基准(内部)的比较、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或外部专家咨询、讨论、数据分析、专业鉴定、摄像等等。效益审计方法的特征体现出政府效益审计的复杂性,也反映出政府效益审计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政府审计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政府审计对象受限于审计目标——查错防弊,其审计对象范围很有限。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各国审计对象虽然各有差异,但效益审计促使政府审计范围扩大,比如美国效益审计对象是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的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并监督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范围广泛的效益审计和项目评估。英国效益审计对象主要针对四种类型: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领域;特定部门、重大项目、工程;管理活动;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

(六)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

传统政府审计人员只需掌握财务会计方法、技术、制度以及相应审计方法就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新公共管理运动后,效益审计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效益审计不仅要对政府财务收支活动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还要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政府活动是否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做出评价,对政府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提供改进政府管理质量的相关建议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更强的综合素质。

四、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的启示

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经历新公共管理运动前后的两个阶段,其发展受到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变革对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启示如下:

(一)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主要是以提高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为主。这主要是当时西方国家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所决定的。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大,我国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我们认为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很有必要。其中首要的事情是定位我国国家审计的机构类型,从国情来看,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更适宜采用“司法型”而非“议会型”政府审计机构类型。

(二)完善财政制度与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的效果

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政府审计史可见,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政府审计未必有很好成效,比如美国在20世纪初才有公共预算制度,英国议会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控制公共预算收支,财政收支缺乏完善的立法规范等。我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制度以来,入世后我国公共财政各项制度改革快速发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滞后,因此政府审计业务一直效果不佳。完善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是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效果的前提。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公共预算管理的深刻改革,政府产权法律制度也因新公共管理运动深入而不断修订与完善,政府效益审计因此得以长足发展。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绩效预算改革与完善的产权法律制度基础上。

(三)努力做好理论研究,促进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与制度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相当成就,这为即将到来的西方政府会计革新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此时,西方国家私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提供大量可供参考、引用、借鉴的理论、方法、制度。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政府会计理论、政府审计理论、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极大推动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表现出“国际化”特征,从2001年开始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广受关注并取得不少成果。为了推动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发展,理论研究工作还要不断深入。

(四)政府审计工作,需要更高素质的政府审计人才

西方国家政府效益审计的崛起极大改变了政府审计“受托责任”本质的内涵,改变了政府审计的目标、方法、审计对象、程序以及对审计人员组成与素质要求。现代政府审计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政府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公允性,还包括了效益审计目标。政府审计人员必须由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必须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我国政府审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一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靳玉波.20世纪美国政府腐败及其反腐措施[D].山东师范大学,2002.

3.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冯均科.审计关系契约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