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实用13篇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

一、引言

企业预算管理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为目标的。企业预算管理具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作用。从宏观上讲,企业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运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的提供企业的发展信息,便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宏观协调;从微观上讲,企业预算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的经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公路工程属于交通基础建设项目,一方面属于公益性质的施工项目,施工质量关系着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如何做好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管理,意义重大。

二、当前公路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前期工作薄弱

公路工程预算分类很多,不管何种预算分类,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都直接决定了预算编制的质量以及执行的效果,至关重要,尤其是零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由于预算期长,预算编制从零开始,诸多方面存在不确定性,需要系统、全面的做好前期预算编制的论证工作。然而,当前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普遍较弱,预算编制普遍缺乏系统论证。由于很多公路工程项目,尤其是中小项目或者大型公路工程的基层项目,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存在预算只是形式工作的误导思想,本应贯穿于预算上一年度全年编制的基础工作,往往到了年底甚至是预算年度才匆匆编制,编制时仅凭单位部门领导或者预算编制人员个人对预算年度的短期预测进行编制,盲目性较大,导致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论证,丧失了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2.预算编制缺乏系统性

企业预算是综合了各个职能部门的系统性预算,需要根据各业务职能部门的预算数据为基础进行综合平衡编制而成,但目前公路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缺乏系统性。财务等预算编制部门沟通意识差。由于各业务职能部门对部门预算编制不够重视,部门预算质量差,对财务综合预算的编制带来了障碍。由于部门预算需完善的方面多,将部门预算一次次的沟通反馈于各业务部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降低工作效率,财务预算编制部门往往不倾向于和各业务部门沟通,而是单方面主观变更,使预算缺乏整体的系统性。

3.预算与执行“两层皮”

预算是对公路工程项目做出的全面规划,当出现预算之外的事项时,应按照正规程序调整预算。无论调整前的预算还是调整后的预算,都应该严格执行,树立“预算即法”的执行意识。然而,当前公路工程项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多与预算脱钩,存在较严重的预算执行“两层皮”的现象。严格执行预算的前提是需要有科学、合理、精确、细致的预算。然而,由于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不足、各职能部门预算编制意识差、重视程度低等原因,造成预算编制不够精准,缺乏准确的标准和依据,导致预算编制出来后可执行性差,预算执行脱钩严重。此外,实际业务执行的复杂性也是造成预算与执行脱钩的重要原因,例如材料采购时由于市场短缺造成的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导致采购预算超标等。

三、加强公路工程预算管理的策略

1.充分论证,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

预算基础项目库是做好年度预算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做好预算项目的论证工作,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预算年度保障的内容,使预算工作规范化管理。充分论证,分轻重缓急建立预算项目基础库。预算基础项目库是由各个预算基础内容组成的,预算基础内容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了预算项目基础库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对预算基础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预算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在企业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形下,规范选择优先保障的项目,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综合协调各部门预算编制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市场供需是决定企业预算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资金等预算都需要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协调安排,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预算,生产预算决定了仓储预算、采购预算、资金预算等等。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销定产,协调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

3.预算即法,严格预算的执行落实

做好预算管理,必须牢固树立预算即法的理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监督预算的执行。事前严格按预算审批事项。凡是预算当中没有的项目,不予拨款,不予审批;凡是超预算的金额,除专项审批外,一律予以核减;凡预算内的项目,一律严格执行,杜绝消极执行的情况。事中杜绝变相执行。预算执行“两层皮”的关键环节在于事中的执行。由于市场客观环境的多变以及业务经手人的主观意愿的控制,使业务执行容易发生背离预算。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严格控制业务经手人随意变更预算执行业务的情况发生,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事后财务报销监督。事后财务报销审核监督是保障严格执行预算的关键环节。由于业务经手人执行任务时往往存在“将在外军令有可不受”的思想,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忽略了预算的执行标准。事后财务的报销审核可以有效的抑制这一现象的发生,没有执行预算的无预算项目、超预算项目一律不予报销结算,扭转“钱花了再说”的不正风气。

四、结语

如何做好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关键在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以及预算的总结提高,需要建立预算即法、严格执行预算的企业文化,重视预算管理,上下一心、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远.如何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财会通讯,2012,(5):52-53.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2

博弈论(game theory),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中有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如果各个博弈双方可以谈定能使他们设计联合策略的有约束力的合同,博弈就是合作的。如果不能谈判并执行有约束力的合同,则博弈就是非合作的。博弈论中众所周知有“囚徒困境”、“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就是一组满足给定对手的行为,各博弈方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欧佩克卡特尔是一种合作均衡,“纳什均衡”则是一种非合作均衡。博弈有重复博弈、序列博弈。在一次博弈中不是最优的策略,可能会在一个重复博弈中是最优的;而在序列博弈中,各博弈方依次行动,有些时候,先行动的博弈方有优势,因而各博弈方会有在他的竞争者行动之前抢先采取行动的冲动。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是假定各行为主体均为“经济人”,其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财务预算中的各方博弈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财务预算决策机构、预算编制委员会、预算执行委员会三方之间存在着博弈,并在博弈中通过交谈、沟通和讨价还价达到合作均衡或者非合作均衡,从而形成各方效用最大化的财务预算。

1. 财务预算决策机构和预算编制机构之间的博弈

首先,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制定预算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施企业财务预算,使企业能够有长足的发展,稳定的市场,最终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方面,决策层希望通过合理设计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但是由于决策层自身的原因和信息的不对称,可能导致审批过的财务预算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合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使得企业的预算过高或过低,造成预算编制委员会的编制困境。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人”,决策层会有诸多的疑虑。例如:决策层也会考虑到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策略是否会在预算编制机构得到很好的理解和并在预算编制中得以贯彻分解;确定的预算是否能在众多的执行机构中,得以理解和具体贯彻实施。

其次,作为预算编制机构,其作用至关重要。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关系到整个预算管理的成败,最终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相连,而预算编制过程是个复杂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反复、切实的综合平衡方能实现,应当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

预算编制机构作为经济人,同样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即使预算编制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来编制财务预算,由于编制方法的选择(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概率预算等)、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可能造成实际编制的预算脱离了决策层的目标,无法满足决策层的需要,从而惹怒决策层人员,同时又得罪了执行机构,引起决策层对其能力的怀疑和预算人员职位的变动。

另一方面,预算编制过程中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参与,这些部门负责人非常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如果预算编制机构对决策层的预算目标有不同看法,他们会担心是否能够得到决策层的认可,或者被彻底否决。我们许多企业均出现过这种现象,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决策层往往是法人代表,也是企业的经理层,他们往往出于自身职位和业绩的考虑,而忽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出不切实际的预算目标。那么,预算编制机构应该怎样做呢?预算编制机构会面临两难的选择,要么依从决策层的意思,要么依法抗争,编制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预算。而恰恰后者往往是不可行的,因为无论如何,预算编制人员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明则保身”,依从决策层的意志,最终达到一种博弈均衡,而且是一种合作均衡。

2.预算编制机构与预算执行机构之间的博弈

作为预算执行机构,即企业内部生产、投资、物资力资源、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涉及的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控制等工作,并配合财务预算委员会做好企业总预算的综合平衡、协调、分析、控制、考核等工作。因为财务预算的编制是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这样就给了预算执行机构讨价还价和暗箱操作的空间。

预算编制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合理的定额体系、扎实的计量和验收基础工作、建立各种原始记录、财务资料的编审、反馈等档案管理的责任制度等。对于企业的预算编制人员,许多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会计专业毕业,不一定全面了解企业具体详细的诸如某产品定额消耗标准和实际的消耗水平等信息,所以执行机构人员如生产车间,会理直气壮地提出修改某些生产、费用预算的要求,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如请预算编制人员亲自到车间观看生产情况,用虚假的信息蒙骗预算编制人员,以达到降低预算指标,或增加部门奖金的目的。在这一博弈中,预算编制机构与预算执行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冲突。如同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生永远希望教师考试能够越简单越好,甚至不考试;又如同雇主和雇员,雇员永远希望工作时间越短而工资越高越好,最好不劳而获。预算执行机构的人员,永远希望预算标准越低越好,他们可以轻易达到标准;而预算编制机构则相反,总是希望在原有的标准上越接近同行业的先进标准越好。其中原因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都为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而努力。有些预算执行机构甚至为了本部门利益,不惜损害其他部门的利益,或者干脆越级反映,直接找到企业最高领导来谈判。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减少预算博弈的举措

1.提高企业整体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企业预算决策、编制、执行的人员素质的提高,会减少相互间博弈的可能机会。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得全体员工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真正地将主要经历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去,这样就可以减少部门间、个人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加强预算决策、编制、执行人员的业务培训,扩展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科学合理的高效率的预算提供基础。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细化预算项目

建立、健全企业的定额体系、计量验收工作和信息工作,编制更科学、更详细的预算,细化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和项目,进一步明晰责、权、利的关系。同时进行动态的监督,使得下属单位没有调剂的空间,虽然组织成本较高,但是可以减少预算编制的盲目性,使得预算的编制更科学、合理、真实、可靠、可操作,削弱和减少预算决策、编制、执行机构的博弈冲动和机会。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3

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其实质内容却包括决算(第八章)在内。虽然从广义而言,决算作为对预算的,可视为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其编制、审核、审批的程序、规则毕竟和预算有很大的不同;况且,预算编制是政府支出政策的抉择、预算执行是政府公共施政行为的落实,而决算则是比较纯粹的审查。两者的性质迥然不同,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订有专门的决算法,就有关决算的方式、和程序等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如我国地区),而在另一些国家里预算和决算则统一在《财政法》中(如日本)。如我国此次修法为节省立法资源,仍然将两者规定于同一法律之中,而制定统一财政法时机又不成熟,则笔者建议应将修订后的预算法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和决算法》以求名实相符,进而可以名正言顺地细化决算的有关制度规定。事实上,在新成立之初,我国于1951年8月19日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有关预算、决算的法律规范,其名称即为《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名称与内容相统一,开国领袖们缜密的立法思维和技术,应当引起我们当代立法者的深思和取法。

二、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

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我国现行预算法存在的问题非常之大,此次修改必须予以解决。

首先,在预算年度方面,我国现行《预算法》第10条规定采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而我们审批预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于3月初才召开,经其批准的中央预算依《预算法实施条例》第30条的规定由财政部自全国人大批复之日起30天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各部门再自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由上推论各单位接到经批复的预算快则3月中旬、慢则4月下旬,单位预算之执行在无预算约束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了年度预算的1/4—近1/3.为弥补这一“真空”,《预算法》第44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种做法是在不考虑本年度施政方针的情况下主观地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实际上也根本无法执行,从而给本年度预算平衡留下了隐患,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预算法治无从谈起。考察国外政府(或国家)预算年度的选择,并无统一模式,其起止期间的确立主要受到、立法与行政诸多因素的,如立法机关会议日期、选举周期、政府财政收支现金流量等。如美国即有 46个州政府采七月制,其联邦预算为十月制,日本与英国则采取四月制。对于我国而言,预算年度问题的解决可资采纳的方案有两个,或继续采用一月制(即历年制),但人大会期要改到12月;或人大会期不变,改采四月制。这两个方案难分伯仲,都是可以实行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两个时期择一集中开会并不会影响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何况批准国家预算是安排占GDP总值近1/3比重经济总量的大事,是决定政府行政范围和行政方向的大事,是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利益需要实现的大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大、更重要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表面,要落实于行动,政府施政在一切问题上、在模范守法上更应率先垂范。

在预算编制周期方面,现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中央各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应在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级预算草案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4].这样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预算的编制流于纸面,根本就缺乏性、可行性。受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的推动,2000年、2001年我国的部门预算编制先后提前到9月、7月,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两上两下”的编制规程,编制程序也逐步规范。但总体来说,编制时间还是很短,只有6个月时间,仅为大多数OECD国家的一半,只有美国联邦预算的1/3[5].要知道,我国现行预算是采用“基数加因素”编制,其编制审核过程尚显紧张,如果今后采取“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来编制,则根本就无法完成预算编制、审批工作,从而对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延长预算周期。鉴于中国预算部门多、附属单位多、支出门类又很复杂的国情,并从预留三个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实质审查考虑,笔者认为预算编制工作最好从预算年度的上一年度初就开始,也即一年的预算编制周期。

三、关于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

一个完整的国家预算是由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以及贯穿其间的监督管理等既相对独立又交互影响、衔接的程序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法定的预算主体应依法定的职权在法定的时间按法定程序和规则做出相应的预算决策,并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弹性调适,以保障预算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相当粗糙,突出的问题是预算权高度集中缺乏制约,预算编制、审批因时间仓促流于形式,预算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缺乏监督、控制。这一切应通过修订预算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予以克服。在此,笔者谨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相对较长的预算编制周期中合理配置编制、汇编、审核、审批的时间资源

预算不是单纯的纸面数字编列,而是施政计划和具体支出项目的选择。为使预算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笔者认为,预算从编制到最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有一年的时间周期。其流程可大致如下:

1.预算年度前一年的第1~2月,由各预算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的施政计划。

2.第3月,预算编制部门汇总各部门计划形成总体施政方案,经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6]审核通过后,报国务院审批,下发编制概算指示。

3.第4月,各预算部门提交概算,编制部门审查概算,报国务院批复并下发正式编制方案和要求。

4.第5~7月,预算部门正式编制预算,报编制部门,同时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

5.第8~9月,编制部门审核、与预算部门协商(预算师级、司长级、部长级)预算;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审核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汇总经审核的部门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9月底提交人大常委会,并应提交有关审计报告。

6.第10~12月,人大常委会“三读”审议,“一读”时编制部门负责人应作整体编制情况说明,交换初步意见。“二读”时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编制部门、相关预算部门负责人应到会接受质询;常委会提出修改建议。“三读”时对政府预算整体评估、形成审查决议[7].

7.12月底以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受人大常委会委托,在编制部门负责人代表国务院作预算报告后,作关于审查预算草案情况的报告。

应指出的是,前述时间划分并不绝对,可以适度提前。如预算部门实际上可以有7个月编制时间,编制部门也可能有3、4个月审核、汇总时间,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工作机构也可以提前与行政部门进行沟通。

(二)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权力制衡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编制、审批、执行、管理、监督体制

世界各国预算的决策机制,因各自的政治架构、法制传统、演进不同而各不相同,并无完全统一的模式。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在立法与行政之间存在某种程度制衡的决策架构,而在行政、立法各自系统的内部也存在日益集权的趋势。这种集权,在行政系统突出表现为预算编制决策权越来越集中于政府首脑、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其直属的庞大而又专业的预算编制部门的手中,尤其是政府首脑的手中;而在立法系统,则表现为预算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某一机构,如集中于下院,尤其集中于下院中诸多具有预算参与权的委员会中的某一个专门委员会(通常是预算委员会)。这些预算决策者依职权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各自开展相应的决策工作,并在国家(或选区)最高施政方针的约束下进行具体的预算谈判和协调[8].这种以行政为主导、集权与制衡并存但以集权为主的预算编制模式的形成,是由预算决策的行政效率性、时效性、政策性、技术性、环境调适性以及对日益膨胀的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性要求所决定的,是同行政系统的首长负责制与立法系统的多数议决制的性质相吻合的。这种趋势是我们修改预算法、界定中国各预算主体职权时必须充分注意的问题。

而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论,预算决策的基本情况是:立法机构基本上无权、行政系统内高度集权、审计机关审计未能形成制度[9]、预算决策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对此作以下分析和建议:

1.立法机构方面。立法机构基本无权的状况,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局限性、权力机关预算职权和程序规定不明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委员会及真正专业的预算审查人员。因为,立法权力资源本身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设定程序、加强自己的预算职权的[10];在预算出了问题时尤其如此。笔者冒昧地认为,立法机关之所以在预算问题上较少进行监控,某种程度上归因于自身欠缺监控的专业能力和实力。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权力机构本身,这里首先有一个整个社会的观念认同问题,即对国家政治架构的认识问题。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中国的预算立法监督权应集中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有一定民主监督权),尤其是应集中于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具体的职权划分是:年度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作形式审查、通过;人大常委会事先就年度预算作实质性的“三读”审查并形成审查决议,享有修订建议权、部门(或项目)预算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调整行使审查、批准权或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决算、有关预算决算的审计报告行使审查、批准权;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根据特别情况可形成决议,要求对重大项目预算或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指令国家审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政府应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召开3个月以前将政府预算草案及审计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人大常委会的审查主要依靠其专门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预算工作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对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为真正能够使预算工作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应大力加强其预算决算审查室的队伍建设,增强其预算审查、政策分析的能力。要较大规模地扩编、实行专业审查师制度、加强预算政策效果审查。预算工作委员会在审查预算工作中应与预算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沟通、协调,对特定项目审查时可组织政策协调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必要时允许其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实行审计,并依法保障这些工作所需经费来源。

2.行政系统方面。行政系统是预算编制、执行的主角,也是修订预算法界定预算主体职权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我国行政系统预算决策机制的构建应贯彻较高程度的集权与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的精神,以保障预算决策高效运转、按时完成。

我国现行行政预算权是高度集权的,但这种集权在政府层面不是集中在政府首脑,而是集中于财政部;在预算部门、预算单位方面,不是集中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手中而是集中于财务部门。这种集中是有的,它使得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有施政的责任,却没有施政所必须的自主的财政权,事权与财权脱节,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的实际财权被架空,从而造成财政权的失控。而在部门预算的情况下,这将不利于加强对日益膨胀的财政支出压力的实际控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在国务院成立正部级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各预算部门亦成立编制办公室(但不一定非得司局级),在总理、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务院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1)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行政编制、人员定额、工资标准的管理;(2)公共行政政策与绩效评估;(3)预算、决算的审核、协调、汇总、编制。该办公室应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预算师、预算分析师)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可考虑从财政部现有人员中和向公开招聘专门人才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做好财经规划和预算工作的组织协调,真正将有关财政权集中于政府首脑手中。笔者建议成立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为跨部委的决策协调机构,其日常工作由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负责。委员会主席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成员包括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部长、税务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部部长以及2、3位财经、专家组成。其职责是规划中长期总体财经政策、确定年度财政预算整体方针和方案,审查各预算部门预算、在特别情况下协调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我国财政部门高度集中的财政职权是由我国建国初期巩固政权、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及其后计划等国情决定的必然产物,是和过去相对单一的财政政策目标、较小的财政经济总量和国家对经济的强力控制的国情相适应的。但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公共支出政策的多元性要求、由于财政经济总量的急遽扩大、同时也由于部门预算、绩效预算等的推行,这种由一个部门总管财政、代编预算并负责执行的管理体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其结果是既不利于集中精力编制好预算,又不利于集中精力执行好预算,不利于预算的化、规范化管理,也缺少行政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财力浪费、财政失控现象比较严重。而设立新机构剥离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权以后,可以使财政部门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财政收入入库组织工作、财政资金的出库审核、拨付工作以及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政府支出集中采购工作,进而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运营效率和效益。

3.审计监督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审计机构在财政预算审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修订《预算法》(也包括修订《审计法》)时,应当很好地吸取审计工作当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做好《预算法》和《审计法》之间的配合、衔接工作,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各环节中赋予审计机构以更大的职权、更多的程序参与机会。因为,财政预算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技术性,一般群众监督很难发挥作用,预算法的修订应保障审计卫士能够行权并有制度保障。

(三)提高透明度,实行预算结果公开和预算过程的适度开放,加强人民群众对预算的监督

要真正体现民主理财的要求,在修订预算法中应规定:除涉及国防机密、国家秘密者外,所有经过批准的预算文件、决算文件、预算调整文件及其审计结果的有关基本信息,都应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国务院预算编制、审核部门,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为履行职责,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建立人民群众就重大预算项目决策失误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

四、关于预算调整

在正常情况下,预算执行机关严格按照经过较长时间精心编制并经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文件执行预算,这既为维护预算立法权威、维护预算法纪所必须,也是政府施政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但是,国家预算决不是静态的纸面,而是一个动态的调适过程。由于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在预算执行中,执行预算文件时面对的实然环境和制定它时判断预期的环境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果再拘泥于预算文件的规定执行预算,反而对于人民的福利不利。这时就应赋予预算的执行以一定的弹性,此即预算调整。但对这些调整还是应该明确规定非常严格的条件,采取相对(年度预算程序)简化但却是必要的程序加以控制,以免其为执行机关滥用。因此,预算调整实质上要解决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在维护预算文件和立法机关的权威的同时而又赋予执行机关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因应变化了的环境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更好地谋求人民的福利。

我国现行预算法对预算调整定有专章(第七章),但其规定存在较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预算调整定义不准、允许进行预算调整的“特殊情况”不明、预算调整的程序未能区别特殊情况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按我国现行预算法第53条的规定:预算调整是指经权力机关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一定义是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带有重大缺陷的。《汉语词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11]即为调整。据此严格推论,改变已经经过批准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任何情况即为预算调整。而现行预算调整定义之误在于它未能全面反映预算调整的所有情况,使国家预算监督尤其是立法机关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大打了折扣。深究现行预算调整定义,其之误在于它是建立在“以收定支”为基础的收支平衡理论之上的预算调整,它控制的仅是因单独增加支出、或因单独减少收入而增加赤字[12]的情况,是控制赤字的工具,而赤字是需要弥补的。因此,其所定义的预算调整实际上是不周延的预算调整,它仅只是预算追加(弥补)。更进一步地,它还未能涵盖同时增加支出亦相应增加收入,或者同时减少收入亦相应减少支出而仍然保持收支平衡的情况;也未能涵盖单独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或者同时减少支出、增加收入而产生的盈余情况(即总收入额超过总支出额)。而这些未能涵盖的情况在理论上与原有的经批准的收支平衡表中的预算数相比,显然是有改变的。可它们均未包括在预算调整的定义范围之内。由此而产生的实践之害是,这些情形是允许行政执行机关在无任何规则、程序监督的情况下完全不受限制而可以自由实施的。应当引起我们关切的是:在行政机关拥有行政立法资源、执行资源的情况下,增加支出隐含着乱立项、乱花钱的危险;增加收入隐含着乱收费、收过头税、提高税率、甚至开征新税的危险;减少收入隐含着乱开减免税口子、应收不收的危险;减少支出隐含着支出项目立项不合理、或者依预算应给老百姓的福利没有兑现的危险;同时增加支出亦相应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收入亦相应减少支出、同时减少支出而又增加收入都意味着相应的经济资源(福利)在不同项目、不同利益群体身上没有依原来预算的分配格局而发生了转移。由此势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腐败、权力滥用、不负责任和利益分配的扭曲等。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到预算执行中的财政赤字之害,还要注意到某些未受到监管的平衡下的扭曲之弊,尤其应注意到预算盈余的虚假形势下可能存在的加重负担、失信于民之害。由是以观,表面上的预算调整定义问题,实际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考虑到给行政执行机关以一定的裁量权,使某些细小的改变不必受预算调整程序的约束,笔者将预算调整定义为:经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情况的需要而单独改变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或同时改变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幅度达到一定百分比(如3%或2%)以上的部分变更[13].即在比例数以下者,可不经调整程序而由行政机关调剂处理;在比例数以上者,则区别情形,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依相应程序进行预算调整:

1.一般性特殊情况的预算调整。凡新增项目或新增项目费用达原项目费用一定比例以上、取消重大(或特定)项目或减少该等项目费用达原项目费用一定比例以上[14]、将取消项目费用用于其他项目支出、或为弥补财政短收而谋划新增增收措施等,应由项目预算单位报主管预算部门,经其审核后转送预算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做出处理,经政府审核后在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日一个月前报送,经其审批通过后才可执行。

2.突发性特殊情况的预算调整。如因国防紧急设施或战争、经济上的重大变故、重大突发灾害(如地震、非典、洪水)等,主管预算部门可以商财政部门经政府批准后先行支付部分经费,然后编制预算,经政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3.一般性项目取消或项目结余的报备。一般性项目被取消或一般性项目经费结余达原项目经费一定比例以上的,由项目预算单位报主管预算部门,转送预算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做出处理,经政府批准后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五、关于预算法律责任

时下要求在修订预算法中“严定预算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呼声很高(笔者似乎感到财经界尤甚),作为法律人理应对此呼应。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却表明:我国修订预算法对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条款应作一定规定但不宜太多。因为从理论上分析,国家预算的决策者和资金来源者是分离的,是受托人替他人作决策,是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因而具有可归责性、可受惩罚性[15];但另一方面,预算决策尤其是预算编制决策(含审议通过)是集体决策,且预算过程中具有多元的利益主体及偏好、高度开放的外部环境压力和多制约性,形成预算的诸多因素处于预算决策者自身控制之外,因而使预算违法行为又具有难归责性、难受惩罚性[16].尤其是在预算职权界定不清、程序规定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就更是这样。而从预算实践考察,预算违法行为多发生于预算执行中,而执行中的违法行为在我国的《法》、《审计法》、《国库管理条例》甚至《刑法》中都有相关规定[17],现行的主要问题不是预算法有没有规定的问题,而是执行不力问题、是执法理念问题。否则,纵令增加许多法律责任条款,也只能是形同具文。

我国现行预算法第十章有3条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预算法的规定相比并不显少,因为许多国家的预算法根本就没有或甚少法律责任规定。笔者认为,减少预算决策失误和违法行为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法律责任条款规定的多少,不在于“秋后算账”,而在于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18]、在于预算过程中预算主体权力制衡机制的确立、预算程序的完善以及人民群众预算过程的适度参与和预算文件的公开、在于预算过程的全过程控制。笔者较为具体的法律责任建议有两点,一是完善预算法现有3条规定与相关法律的配合与衔接;二是在明确预算职权与程序的前提下,对那些绕开预算过程进行重大投资决策造成巨大损失的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责任人,由立法机构或人民(以公益诉讼)要求其引咎辞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原由国务院于1991年10月21日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2] 如近些年来进行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费税改革与省、县统筹制度等的试点和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3] 即在本届内审议的法律草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修订后的《预算法》草案将于2005年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有望在2006年3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具体内容请参见1995年11月22日国务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24条、25条、27条。

[5] 绝大多数OECD国家的预算编制周期为10到12个月,而美国为18个月。资料来源可参见经济合作与组织编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译:《比较预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6] 此为笔者建议设立的一个机构,下文将有专门讨论。

[7] 此一季度可以说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预算季”。考虑到国家预算对政府公共行政的极端重要性和对国家预算的立法控制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月一次的固定会议制度在“预算季”应根据预算审议实际情况的需要作特别规定和调整。

[8] 这种最高施政方针在多党国家中,主要是各政党谈判达成的政治协议中诸多关于财政预算政策方面的协议条款。在我国,笔者以为应是共产党的政策纲领。

[9] 在立法监督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方面,在审计监督的实践方面近些年来正在逐步加强,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这些成果需要从完善法律制度(包括修订《预算法》、《审计法》等)的高度加以立法保障。

[10] 如1999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以后,全国各地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权力机关参照“决定”相继制定了加强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规定或条例。国务院对“决定”非常重视,2000年12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通知”,这实际上就增强了权力机关的预算权力,也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权力制衡调适。它是非常符合预算立法控制监督的的。

[1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1252页。

[12] “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即赤字,。

[13] 关于预算调整的定义,笔者得益于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文章的启示,在此深致谢意。参见马海涛:《修正的“地方软肋”》,载于《法人》杂志2004年第5期,第36页~38页。

[14] 如2000年12月6日国务院的“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通知”(国发[2000]39号)就对特别项目支出的调减作出了以下规定:“中央预算安排的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预算资金如有调减,有关部门要列明调减的原因、项目、数额,经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核,确需调减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15] 这是公共预算和“私人”预算的不同之处之一。“私人”预算是对自己收支的预算,是处分自身资财的行为,是权利,是风险而不是法律责任。此即法律的规则——权利与风险相伴,责任与义务共存。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4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在建筑工程投资与建设中具有指导性意义,做好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是促进建筑工程合理化发展的必要举措。深刻分析工程造价超预算形成原因,制定应对策略对有效防止超预算发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的形成原因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市场因素的不断变化,施工材料、设备等因素的价格也会随之变动,在这一形势下要保证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实际施工成本的一致性具有较大的难度,易出现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当然,造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不止一个,要解决造价超预算问题,首先要了解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形成的原因,以下是对造价超预算原因的详细阐述:

1.建筑市场材料等价格因素的不断变化

材料成本是建筑工程总成本中消耗量最大的因素,在工程造价中占据很大比例,然而要对材料成本做出合理造价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建筑材料价格易受建筑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企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材料价格也会实时做出相应的变动,其波动性较大。若在后期施工中出现施工操作不规范导致施工材料浪费,材料没有按照造价预算相关规范进行使用,那么极易使建筑材料超出造价预算标准,造成超预算的现象。

2.工程项目缺乏严谨论证,工程变具有随意性

在建筑工程中由于部分工程任务比较急且工作量较大,一些建筑工程企业为了缩短施工工期,出现设计与施工同步的现象,工程项目缺乏严谨论证,使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无法得到质量保证,当发现设计问题时对工程造价及设计方案进行随意更改,没有按照工程变更程序执行,大大增加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难度。

3.造价预算编制与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状况不相符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是由预算编制人员根据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材料设备单价预算及相关费用标准进行编制的。然而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工程项目会受到政策法律、施工组织、材料价格变动、自然因素及工程设计变更等多种内容的影响。另外,部分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对造价预算编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影响工程造价预算的因素没有考虑周全,对建筑工程项目具体内容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导致造价预算编制与建筑工程实际施工状况出现不相符现象,造成工程造价超预算问题。

4.工程造价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编制人员,而不同的造价预算编制人员由于其学历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异性。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高低不同会对工程造价预算编制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解决建筑工程中造价超预算问题的应对策略

1.做好施工前造价预算编制工作

建筑工程施工中有诸多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其中有可预见因素与不可预见因素,对于可预见因素预算编制人员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工程造价预算进行合理编制,降低超预算现象的发生率。造价预算编制人员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前,应深入建筑材料市场、施工地区环境进行调查,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为工程造价预算编制提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数据,同时预算编制人员还要对市场材料价格做出客观分析,对其差价进行动态调整。

2.对工程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进行严格把关

首先,在工程施工前应对设计图纸进行严格会审,会审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操作,若施工中有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部分,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审核,以免因工程设计变更致使工程造价增高,使工程造价中出现超预算的现象,从而影响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应设立现场签证审核小组,对现场施工进行严格监管,并由签证小组的工作人员对工程竣工阶段进行检查验收,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合理性。

3.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综合素质

工程造价预算工作较为繁杂,其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合理把控工程造价预算,就要加强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及时发现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整。同时还要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缩小预算编制人员之间的素质差距,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综合素质,这样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提高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三、 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有效措施

1.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控制从五个阶段分别采取措施,其中项目决策阶段的总价控制为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起到先决确定性的作用,因为它是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源头和重要基础。只有在项目决策阶段进行投资估算和审核,才能将总投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为之后的造价控制打好基础。决策对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必须重视投资估算的内容、依据、不确定性等,严格、缜密地编制造价预算,将工程造价误差控制在正负 10%之间,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污染状况,尽量靠近原材料容易采购的地方,分析整个工程项目的潜在风险与预期收益。建筑工程在完成项目决策后,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接下来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2. 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在决策阶段完成后进行的,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工程的造价,因此在进行工程项目设计时,应该尽量减少设计变更现象的出现,抓住关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经济和技术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为建筑工程的造价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设计阶段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量中所占的比例约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在 75%以上。因此,采取技术经济指标控制、设计优化控制、材料和设备价格控制、阶段设计优化控制,使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 项目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也很重要,工程业主首先要编制相应的招标文件,包括设备材料招标和施工招标两个方面,对施工招标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规范和指导,具备一定的法律效果,必须做到准确严谨,避免出现由于招标文件不严密引起的纠纷和争议。施工合同是工程完成后办理结算、拨付工程款以及进行索赔的重要依据,签订施工合同时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利用费率形式的招标中,需要明确业主与施工方各自具有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等。合同签订对于业主和施工方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可以委派具有招投标资格的造价咨询公司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资格预审条件、评标细则,从中选择好的施工和监理单位,并对编制的标底进行审定,最后开始招标。

四、总结

在建筑工程造价中,要避免或者降低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发生率,需要预算编制人员充分考虑市场价格动态、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等问题对造价预算编制的影响程度,为造价预算预留一定的变动控制,从而尽可能的保证企业的稳定收益。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5

1.影响工程预决算精准编制的因素

1.1 设计质量的影响

从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工程在施工阶段所出现的设计变更是比较常见的,而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更多的是工程设计图纸内容不够详细或者是在表达上不够清晰明确,设计图纸出现了问题则会直接给工程结算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由于工程预算与结算在造价方面差异较大,会给工程管理与施工单位的工作增添负担,所以要将图纸的潜在问题降低到最低,从而更好地以提高预算的精准度。

1.2 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方面

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是工程预决算编制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影响预决算最终发挥作用的另一要素。人工、材料与机械设备的价格随着市场的时时变动而更改,然而市场价格变幻莫测,也给工程预决算的编审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建筑材料与设备,在品种上类型多样,使用数量巨大,并且供求关系也同样会影响到价格的浮动。虽然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对市场价格都有着明确规范、调价和引导,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是十分有限。

1.3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方面

在编制工程预算的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是不可或缺是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科学地结合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同时深入了解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因为施工方案决定着预算时的直接费,是工程预算能够顺利实现准确编制的根本依据。

1.4 现场签证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全程中,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以及材料代用的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其中增加工种结算通常会受到管理难、漏洞多、人为因素以及结算争议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施工与建设单位必须要强化现场的签证管理。

2.工程预决算审核中的常见问题与预算失真的原因

2.1 送审的结算中会发现工程预算多报的现象

工程预算多报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种,首先是个别结算编制工作者的综合专业水平较差;第二,建设单位在发包合同以及现场签证中没有做到严谨用词;第三,施工单位结算压缩太紧。送审结算是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审核的,而中介机构则是按核减核增的额度来收取一定的业务费用。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施工单位的预算水分问题;第四,部分施工单位为了争取较大的经济利润,不从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管理入手,而是运用搞假签证多计工程量、巧立名目重复计算以及高套定额单价等不良手段人为的破坏预算的真实性。

2.2 预决算“失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联系单位签证草率,事后补签,在签证上表述含糊,不够准确、时间性不强和征得签证;第二,套用定额方面。对定额中的缺项套用子目或换算的理解有出入,忽略定额综合解释,随意提高和降低,不换算系数,高套定额;第三,工程量计算方面。工程量的计算是结算编制的基础。工程量计算误差主要包括正跌差和负误差。正误差体现在完全按理论尺寸计算工程量,项目的遗漏;第四,材料价格的原因。丰材的材质、型号在设计中不清晰,除省规定的材料价格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运用的是市场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算的总造价;第五,费用计算。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套用费用定额。工程没有达到指定的文明施工程度但是却按约定计算文明施工增加费。

3.提高工程预算编制及审核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3.1 做好预决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首先必须要正确理解各专业的定额内容,套用定额项目要准确,掌握必要的定额项目单价换算方式;及时掌握计价信息,深入研究,抽丝剥茧,准确应用于各项工程造价的审定中。其次,必须要在审核之前,彻底熟悉项目的有关设计图纸。特别是竣工图是编审预结算分项数量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务必要系统地把握和熟悉,核对全部图纸,在确定无误之后依次识读。

3.2 审核定额套用的准确程度

在审核中,务必要对预算定额的每个子目的工程材料与内容等进行严谨细、致地分析,参照施工图纸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量。在套用该定额子目时,核对图纸施工方法、内容以及数量等参数是否与定额子目相符,如不符,则要参照各章节的详细说明,核查定额换算的正确性。比如说在依据施工图纸计算出的工程量元相关的定额子目可套用的过程中,要补充相应定额。在定额套用中防止错套重套,每一个子目都有自身工作内容与适用的范围,个别子目在某种情况下不再发生或者是其工作内容已经被相关子目包括,就不可以再在子目中独立出现。

3.3 掌握变动资料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把握好变动资料,比如说工程设计变更、工程停工报告、施工记录、现场签证、形象进度及原始凭证等等。对于主体工程中的那些隐蔽工程,必须要在施工的同时,画好相应的隐蔽图,采取必要的取证照片,对隐蔽验收记录进行详查。

3.4 准确把握和了解市场的时时动态

首先要经常向机械租赁与建筑材料等供应单位咨询和收集相关价格和新材资料。这些提供单位身处于广阔的市场中,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更为了解市场的基本动态,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我们收集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则可以从供应的角度来丰富工程造价的相关资料。同时,还要随时掌握施工材料材质、规格等是否满足施工要求,为工程竣工决算提供准确依据。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说工程预决算编制与审核在工程项目投资的整体把握和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程造价的预决算编制及审核,不仅担负着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取得效益的保障工作,还同时肩负着维护社会利益的重要使命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工程预决算编制及审核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应对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加强对于工程预决算编制及审核的分析,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作方式方法,维护工程建设施工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向正平,李新辉.浅谈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04).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6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主体及关系

从国内一些企业的情况看,编制全面预算的主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业务部门(包括分公司,下称部门)和财务部门;第二种是部门和董事会(或其他权利机构,下称董事会)。本文认为,全面预算作为管理活动有两项职能:决策和控制。决策是指组织目标和部门目标的制定;控制是通过预算的编制和考核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决策的视角看,全面预算的决定者应该能够代表公司(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因此非股东会莫属;而编制的预算是需要被执行的,所以应该被预算的执行者——部门所接受,或者符合部门的利益和需要。从控制的角度看,全面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较充分地掌握公司(组织)经营业务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说董事会具有这样的条件;同样,部门也是控制的参与者并更加具体地掌握信息。根据以上的分析,全面预算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股东会、董事会和部门。

具体地说,董事会制定预算,应该包括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等作业,因此,一般设置董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预算委员会来承担这些作业。预算委员会是预算工作的组织机构(cca2101:2005标准第2.8.7条)。预算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审查部门预算草案,分解预算目标,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分歧,编制和预算,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报告,提出避免或减少浪费和改进效率的建议和措施。预算委员会还负责审批预算期内对预算的重大调整。预算委员会是组织预算的工作机构。其成员一般由董事长任命,他们通常是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等,也可吸收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参加。预算过程中内部单位的参与程度应该有一定的控制,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外部或独立董事参与。

中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公司股东会的职责,其中第5款是“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第47条规定了公司董事会的职责,其中第4款是“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本文认为,《公司法》的制定本身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所以,全面预算的三个主体的关系应该是:董事会制定预算,股东会审议批准预算,部门执行预算。虽然《公司法》规定的是财务预算,但全面预算的层次和范围都高于财务预算,更加应该执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

预算的编制流程有三类:第一类是自上而下,由预算委员会根据组织目标编制,下达各部门执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证组织(公司)目标的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各部门预算目标的实现。一般适用于存在来源于外部的、强制性的目标,如监管部门的要求、国际标准的认证等。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由各部门制定部门目标,上报预算委员会汇总成总目标。这种方法不能体现公司(股东)的意志和市场机会,虽然易实现,但失去了全面预算的意义。第三类是上下博弈,以上为主,这种方法是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和协调各部门的条件、潜力和利益。目前,国内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来说,第三种方法的流程是:(1)由公司预算委员会根据公司总目标的要求,分解提出关键性指标,如营业收入、生产成本、目标利润等,但不必确定具体数值;(2)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3)预算委员会据此确定预算总量指标,并初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4)各职能部门根据分解的预算指标分别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并报预算委员会;(5)预算委员会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和协调,据以编制全面预算方案,报股东大会进行审议和批准;(6)股东会审议批准后(或责令修改后),由预算委员会下达各部门执行。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全面预算编制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指出,“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可是内部审计究竟如何在公司治理完善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理论和实务中都尚未完全解决。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有两类问题:一是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如美国),解决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利益的关系;二是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如中国),解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根据以上的认识,内部审计在公司全面预算编制的审计中,应该关注以下的问题:

(一)预算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预算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应该具备以下的职责特征:(1)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应该代表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协调股东利益与各部门利益的关系,所以应该控制管理岗位内部人员和员工代表的比例,保持一定的非管理职务的,且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外部人员参与。(2)从预算编制的技术视角,应该掌握与公司战略目标决策及实现途径有关的信息,因此应该吸收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参与。(3)在审计中,也应该关注预算委员会的成员,尤其是外部人员的工作状态,例如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及被采纳的情况等。

(二)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沟通

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信息采集、分析和沟通的过程,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信息与沟通”,成为所编制预算的重要质量控制点,决定着预算是否体现公司(股东)的利益和意志,是否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是否体现本组织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或优势,是否与本组织的各种资源状况相衔接,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营销网络、人力资源以及品牌和商誉等,最后也决定着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后能否得以实现,即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检查预算编制中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政策变化、股东意志、资源信息和部门信息等是否遗漏,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可靠,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等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

现行预算一般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易于理解及用于业绩评价,但历年制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因为组织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以年度为周期,企业活动或成果在年度与年度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编制长期战略预算优点明显,因为战略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战略预算分解为具体指标,不仅在观念上为组织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更从具体指标上防止组织行为的偏向,以防止短视行为对战略目标的影响。还有一种选择是以周期(包括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为预算编制基础。因为周期是对组织环境和行为的规律性描述,是对预算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的概括性的分类。周期制将使预算编制时首先明确组织所处的周期阶段,根据周期性规律,对未来状况进行预测,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同时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就是实行周期战略,即以周期为基础确立企业的阶段发展战略,这就更加要求企业采用周期制来编制预算。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全面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编制基础并不是互坼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以年度为业务经营周期(如学校、农业)可用年度编制基础,实施战略规划的组织可以补充战略编制基础,新建立的组织或以某经营项目为核心的预算,则可以补充周期编制基础。

(四)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前文中已经说明“上下博弈”式的预算编制流程所包括的若干环节,也说明了预算编制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根据以上的论述,内部审计对编制流程的审查中应该重点关注两个环节:(1)组织目标的指标分解。全面预算事实上就是一套相互衔接的指标链,审计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关键指标(kpi),例如利润、销售、生产、成本、现金、资本支出等预算指标的衔接程度。预算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一套体系,对于简单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可以建立单一指标,如成本额、费用额或产量、毛利率等;对于投资中心,由于其经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单一的预算指标显然过于片面,应建立财务和经营指标相配套的指标体系,以评价经营者多方面的业绩水平。系列指标体系可由基本指标、辅助指标、修正指标和否决指标构成,具体指标的选用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确定。(2)公司治理原则和《公司法》的贯彻。前文中所列举的编制流程六个环节可以简化、合并,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应该遵守的,主要就是“董事会制定,股东会批准,管理层执行”的原则。现行中国的不少组织预算都是由董事会批准、总经理批准,甚至财务部门批准,内部审计应该按照《公司法》和公司治理的要求提出纠正的建议,为公司治理的完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7

Keywords: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he entire process, the budge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预决算是决定和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是进行招投标、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查机关掌握投资状况, 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工程预决算应有高度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权威性。为适应目前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人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统一预决算的编制办法和标准, 提高预决算编制质量, 消除工程造价失控现象, 科学确定与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建立一个高效的建筑市场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日趋紧迫。

一、影响建筑工程预决算编制准确性与合理性的因素

建筑工程预决算应根据施工图、施工方案、有关变更签证及说明,以现行的预算定额与编制办法以及材料、构配件的价格计算各项费用。笔者认为,影响工程预决算编制准确性与合理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质量。工程设计图纸表达不清、内容不详会导致大量设计变更,给决算带来极大不便,使预算和决算造价相差太大、给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带来很大麻烦、要准确、合理地编制工程预决算,必须做好前期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图纸的错、漏、碰、缺,增强施工图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这样才能有效抑制“三超”现象,使工程预算从一开始就定位在较为合理的水平上。

2、实物量与人工价格。选择合理的材料设备、人工、机械台班价格,是编制预算的首要条件材料设备、人工、机械台班预算价格是随市场而变化的,各地区主管部门虽有明确的指导价和调价规定,但为接近实际,预算人员在编制预算时还要根据实际具体定价,这就是建筑行业“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的基本思路。

3、资料。如工程建设地点的地质条件、基础开挖的施工方法及出碴、材料运距及方式,重要的砼梁、板、墙(柱)、砌石等施工方案、砼拌制运输、重要或特殊机械设备的安装方案等等,这些相关资料应及时上报监理人员和建设单位,同时应办好审批手续,为工程预(决)算提供重要依据。

4、现场签证。在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和材料代用的情况。决算一般可由已审核、审定的预算和由于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而引起的增加工程决算组成,而增加工程决算往往漏洞多,管理难,因此,加强现场签证管理是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的预决算编制人员对现场签证采取不论其是否合理,只要有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签章均照算,结果造成决算不准或与工程实际造价不符。

二、实现建筑工程的全过程预决算管理的措施

1、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交底要及时。在合同签定后,要及时组织项目班子成员进行合同交底。要让合同的执行者真真了解合同的内容和相关约束条款,划定的施工范围及甲乙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特别是一些相关经济的条款,诸如:合同的签定方式;变更签证如何办理等。真真了解了合同内容,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才能真真完成履约过程。

2、加强施工图预算管理

合同签定后,在拿到施工图纸后,应立即动手编制施工图预算。在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要与施工组织设计相联系,因为施工图预算已经与实际施工相结合起来,已经要切实考虑到采取何种施工方案能够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对于项目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可以作为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以避免成本超支现象的发生。

3、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每个工程项目在施工前一定要编制出完善、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它不仅能够指导施工,而且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就不同,甚至相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4、做好现场的签证资料工作

(1)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过程的复杂和设计深度、质量等方面原因,经常会出现工程量、地质、进度的变化,工程承发包双方在执行合同中需要修改变动的部分,须经双方同意,并采用书面形式予以记录。 合同、报价中未包括的工程项目和费用,必须及时办理现场签证,以免事后补签而造成结算困难。

(2)对于施工现场的变更签证工作,我们要做到:及时根据情况的发生,编写出工程签证单或是工程技术洽商联系单;在工程签证单或工程技术洽商联系单填写方面我们要做到全面准确;在对签证单、洽商单、会议纪要的阐述中,一定要有技巧;在签证单、洽商记录、会议纪要的陈述中,一定要注意与合同条款的一致性,结算审计的基础就是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各种签证资料必须要有现场负责的监理工程师、业主专业工程师(业主现场工程师)的签字确认。如果有必要,还要联系到设计代表的签字。

5、做好结算中的单价处理

(1)在投标书的编制时就要注意使用不平衡报价法。投标前应多了解信息,通过技术和经验分析,要对有可能变更部分的单价要进行专门分析、讨论后再定夺所报单价。另外,投标时的编制说明也很关键。

(2)如果投标中出现了失误,就一定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想办法争取变更,材料的变换、品牌的更换等等。对于原合同内没有的单价,要争取报价的主动性。

(3)对于一些工程量相对报价清单变化较大的变更,如果原单价报低了,我们一定要争取调整其单价,同时,还可对工期、措施费等方面做出相应的索赔,但不一定要单独打索赔报告,引起业主的敏感及抵触,可以在结算单价的编报中做出合理的计算及说明。

6、做好现场的索赔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都会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引起工程发生事故或拖延工期等,我们在施工现场要根据施工合同做好工程项目的索赔工作。加强管理,加强合同意识,提高索赔的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7、竣工结算管理

一个项目竣工后,我们一定要及时编报出完整而又合理的工程竣工结算书。整理好全套资料,组织好熟悉施工现场的技术力量,做好对工程结算审核、审计工作的配合。

参考文献: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8

一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的做好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的编制工作,相关人员一定要认真的分析当前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采取解决措施,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工作的科学性,更好的推动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人员对这一工作缺乏深入的理解。通常来讲,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必须要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预结算编制人员,对于这方面的工作缺乏深入的理解,对于相关的政策和法律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样就会降低工程量编制水平,工程量计算出现不准确的状况。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编制人员在计算工程量的过程中因为时间短促并没有对施工图纸进行仔细审查,而投标人则会因为人员在审核中没有发现问题而对工程量采取了不平衡报价,之后在中标后利用这些错误而索赔获取收益。

其次,进行工程预结算编制的人员没有统一业务水平。建筑工程项目的预结算工作对于参与人员专业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很高。工程量预算是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的首要工作内容,其准确程度对于预结算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参与编制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量预算出现诸多问题,如预结算人员没有深入理解设计图纸,缺乏责任心,使得预算结果往往高于或者是低于实际的成本,或者是参与预结算编制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够按照法规进行编制工作,造成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在参与预结算编制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详细的调研,也没有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安全性能和质量性能进行动态管理,这种根据主观感觉完成的预结算编制工作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最后,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控制体系不到位。从现行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来看,其仅仅能够实现建设工程的局部管理,而不能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这样将会造成工程造价出现失控的局面,出现“三超”现象。一些工程项目在立项阶段投资估算存在不实的状况,资金还未落实就急于上项目,甚至出现了编制虚假概算的情况,所以说,控制体系不到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更好的确保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说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措施强化工程项目的预结算编制工作。上文中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不断提升工程项目预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讲,预结算审查工作量大,且任务繁重,并作的时间跨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确保预结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一定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并且要提升其责任意识。同时,预结算审查专家还需要按照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项目的设计预算和工程结算执行审查把关之外,还需要指导项目设计预算编制人员和工程的结算人员要提升预结算编制的水平。

预结算审查人员除了要对多审查项目预结算进行深入审查评价之外,还需要对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引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列出清单,和工程项目实施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交换,这样能够使工程项目的预结算编制人员能够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对预结算进行修改,避免相关问题的再次出现,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编制的水平。

其次,建立科学的工程预结算复核机制。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其中涉及的环节较多,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说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健全工程预结算的复核制度,才能够进一步提升预结算编制的科学性。具体来讲,需要安排专业的审核人员对预算的结果进行复核,这样能够降低计算错误,避免计价不合适等问题的存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够完全的按照计划进行,这些因素最终都会以价格的形式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的结算中。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施工全过程管理体系,这样能够更为有效的控制工程的变更和签证,进而控制结算工程的造价。除此之外,编制人员审核变更或者是签证签字的内容一定要清楚完整,并且要确保手续齐全,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的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达到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的目的。

再次,要加强工程预算的监督工作,建立起完善的预结算编制控制体系。在建筑工程项目预算工作完成之后,校审和监督工作十分必要,这样能够更好的避免出现多算、重算和漏算的情况,进而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确保工程预算校审工作得到贯彻落实,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工程校审和监督人员一定要具有丰富的工程预算经验,这样才能够有力的承担起监督和校审这一重任。

最后,要加强合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之前,需要预结算编制人员将整个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特点了解清楚,并且要科学的执行合同拟定的工作,除此之外,要科学审定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预算工作,确保今后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到施工现场,要检查整个工程建设的要求是否和合同的规定保持一致,进而确保最终结算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除上述论述的几点措施之外,要想解决好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强化管理,并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动态监管,并要加强原材料预结算的编制工作,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措施进行工程项目的预结算编制工作,进而提升工作效率。

结束语:在经济的推动下,建筑行业的规模逐步扩大,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定要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基础上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为此,需要加强工程的预结算编制工作,并不不断的提升预结算的准确性,确保企业的良性发展。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工作实际,对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春香 建筑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中国招标,2012年第29期

[2] 金妮 关于工程预结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8期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9

2、熟悉江苏省计价表,熟悉现行计价法律法规等。

3、负责工程预结算的编制及对项目进度付款的审核工作,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变更签证的现场计量工作包括对签证变更是否必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4、配合公司做好项目计划成本的编制工作,并根据施工方案及现场实际发

生情况等相关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

5、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参与图纸会审。

6、熟悉施工现场工艺,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做好造价比对分析,为公司定标提供造价依据;

7、要求熟练使用广联达图形及钢筋算量软件,掌握电算化技能,熟悉未来计价软件。

8、配合领导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为其提供有关的资料。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21.配合项目经理做好单位工程成本核算,现场勘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相关方案并编制预算书,定期到工程项目部,做好工程用料、人工费的分析,结合工程项目开展定额分析活动,核定各种资源消耗情况,对工程预算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

2.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合同和协议书,配合项?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北嘀剖┕ば蜗蟆⒔燃苹瓷燃苹龊妹扛錾锥蔚氖┕ぴに悖笆毕蚬玖斓挤从彻こ叹迷诵星榭?

3.参与在建项目的预算和竣工后的决算工作。

4.参与各类合同的洽谈,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对工程造价作出评价分析;

5.参与投标文件、标书编制和合同评审,收集各工程项目的造价资料,参与工程建设、工程预算谈判及工程验收工作;

6.做好工程项目造价文件汇总和存档工作,对已竣工决算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指标分析;

7.建好公司预结算及进度报表台帐,填报有关报表;

8.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31、协助合同预算部经理做好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

2、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掌握建筑识图基本功,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图纸及精装修施工图纸,都能够看透看懂,

掌握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及有关政策规定,为正确编制和审核预算奠定基础。

3、熟练掌握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图形算量软件及计价软件的使用。

并能用软件独立完成投标报价、签证预算及结算工作。

4、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编制或审查标底。

审查投标书中的土建工程预算或报价,并提出审核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参与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作,提出问题,根据其记录及时进行预算调整。

6、配合公司做好项目计划成本编制工作,并在过程控制中对比计划成本跟实际成本的偏差,为公司商务部提供依据。

7、依据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土建施工图预算,为确定合同价款提供依据。

8、审核土建工程设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的必要性,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的认定,测算其造价,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9、掌握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依据合同约定计算完成工程量产值,审核合同履约进度款额。

10、收集并存档土建工程设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及材料价格文件。

11、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审查土建工程有无未按图纸施工项目,为决算编制提供依据。

12、土建工程验收合格后,按合同约定,依据变更及材料价格调整文件编制工程决算。

审核施工单位报决算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与分包及甲方的结算工作。

13、熟悉索赔流程,能够根据工程进展及相关事宜,及时办理索赔手续及完善相关资料。

14、负责预算、结算资料的整理存档。

15、针对不同类型工程,整理工程造价的经济分析,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数据。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41:负责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

2: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所有技术变更,洽谈记录,会议纪要等资料并归档;

3:负责备案资料的填写,会签,整理,报送,归档;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51、熟悉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图纸,掌握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政策规定,能够正确编制和审核预算;

2、负责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组织完成公司内部工程项目的前期预算;

3、负责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工作;

4、负责对设计估算、施工图预算、工程计量进行审核把关,顺利通过工程项目的评审。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61、负责编制工程的施工图预、结算及工料分析,编审工程分包、劳务层的结算;

2、编制每月的工程进度预算及材料调差(根据材料员提供市场价格)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3、审核分包、劳务层的工程进度预算(技术员认可的工程量);

4、协助财务进行成本核算;

5、根据现场签证及变更及时调整预算。

6、在工程投标阶段,及时、准确做出预算,提供报价依据;

7、掌握准确的市场价格和预算价格,及时调整预、结算;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7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施工项目的工程预(结)算工作,及时办理和完成预(结)算工作;

2、参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及预(结)算审查会议,依据有关文件规定配合解决预(结)算中的问题;

3、认真贯彻公司施工图预(结)算工作管理办法;

4、认真做好预(结)算会审纪要,对预(结)算中的定额换算、取费标准、材料价差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做到预(结)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

5、对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产生的工程量(预算未包括和未包干的)要及时准确的掌握,为工程提供结算调整资料。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0

一、建筑工程预决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诸如借用定额问题,例如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参照工民建标准进行定额,这类定额的借用,因为没有考虑到地域、建筑类型、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预算编制的不合理。[2]

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的时候,经常会产生预算不准备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一样的图纸计算的工程量是一致的,套用的定额是一样的,公布的信息价也是相同的,所得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由于预算人员对定额理解不同、水平差异,往往得出的结果不能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使市场竞争机制在工程造价和招投标工作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施工单位在套用定额时,往往就高不就低,低工程套用高价格字母,如4-131和4-203同为矩形柱、异型柱、圆形柱定额。但是一个为现浇现拌混泥土,而另一个为泵送混泥土。两者定额价差就相差568元,而施工单位常常套用4-203泵送混泥土。如闲林镇一商品住宅楼就一单项在审核计算时就扣除了50多万。所以漏计、重计、错计也是预算的一个大问题。

在工程预算的编制中,建筑公司对临时房屋建筑工程的投资一般是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可以计算,但是,这个计算公式并不是对所有的工程都使用的,特别是在建筑工程中,由于施工新的技术和机械的应用以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样的一个施工工程,可能使用的施工人员大大减少,如果没有考虑到这种可变的因素对施工工程的影响,最后会导致工程预算失真的问题,从而导致工程投资失控现象[3]。

二、建筑工程预决算管理的对策

作好准备工作广泛搜集、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建筑工程勘察地质报告、地形测量图、建筑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各类标准图集、勘察现场、调查建筑施工环境拟定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做好建筑施工方案研究,走访定额管理部门,收集现行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统一的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地区材料预算价格,确定编制方法。

针对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过程中的借用问题,建筑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的时候,可以考虑根据建筑工程的地域分布和类型以及施工技术水平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预算编制定额体系。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地域差异和实际施工水平,按照定额进行灵活调整,即在工程预算基础定额基础上,根据工程的施工难易程度,设置难易系数,从而最大提套施工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固定资产,而且也要对技术发展和工艺进步所带来的定额变化进行及时调整,不断进行补充,控制部分工程造价失控问题。

熟悉建筑施工图纸,计算建筑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单价。在计算建筑工程量之前,必须充分熟悉定额总说明、册说明、章说明及子目附注,学习定额问题解答,了解定额子目分项布局,熟练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在此基础上认真阅读图纸,尤其是总平面布置图,了解工程全貌,做到心中一盘棋。在对建筑专业图纸研究过程中,应随时了解设计人员意图及图纸表达内容,对建筑施工前已发生设计变更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做出预算编制分项和计算出相应建筑工程量,合理地套用单价,防止出现漏计、重计、错套等错误。预算人员在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外,还应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注重市场价格信息,学习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增长设计知识,避免出现重大疏漏。

市场研究对于工程造价也有着相关必要的联系。市场研究就是指对拟建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可能性分析。类似项目的建设情况;国家对该产业的政策和今后发展趋势等。要做好市场研究,技术经济人员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结 论

本文通过对工程造价预决算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的探析,得出以下结论:

进行建筑工程预决算,可以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工程造价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工程项目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总之,工程造价预决算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要想降低工程成本,使利润最大化,重在全员参与,重在做好工程造价方案优化,重在制度健全,重在计算正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效益一流”,才能为企业增加积累,才能让企业永不言败。

参考文献:

[1] 陈让农.建筑工程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 信息.2008.

[2] 尹小飞.建筑工程预决算中的问题和控制方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

[3] 王政.建筑工程预决算中常见问题及采取措施[J].管理问题.2007.

[4] 罗亚明.谈谈建筑工程的预决算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5] 卢晓东.做好高校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提高建设资金投资效益[J].财会研究,2003.

[6] 社利同等.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7] 袁建新,迟晓明编著.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焕兴,土建工程造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1

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是指在科学预测和决策基础上,以数量、金额的形式反映下一年度高职院校的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而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并以此对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 控制,预算管理贯穿于高职院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一、存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预算管理意思淡薄、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执行和考核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缺乏科学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评价体系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预算的编制不够重视

有些学校的领导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所以每年度的预算编制时没有很好地集合全校各部门的智慧和力量,这样财务部门只能跟着感觉走,凭空想象,由此所编制的预算自然也就没能反映学校的实际而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实际上预算是所有人,所有部门的事情,预算的编制仅靠财务部门是不行的,因为预算的编制涉及到学校第二年与发展建设相关的公用支出以及项目支出等方方面面,而财务部门不可能详细地清楚学校所有发展建设的情况。

2.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形式粗放

因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公办高职院校对事业发展没有总体的规划,缺乏自主性,没能将预算的编制与年度工作计划有机的结合,导致事业发展规划与预算的编制相脱节。日常的工作非常被动,表现在涉及具体业务时财务部门只是被动地付款,资金使用到哪算到哪,遇到预算没有安排的支出,就临时增加、调整,无法做到资金的需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匹配。日常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核算、轻视预算管理;注重资金的使用,忽略了资金使用后要进行经济效益的分析等现象。

3.预算编制的准备不够充分,随意性大

具体表现为编制过程短,时间紧张、滞后,预算编制部门有关人员未经过详细调研、科学论证,就瞎拍脑袋,闭门造车,这样会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低。由于预算编制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财务部门只能凭经验进行核定,导致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不强,严重影响到预算安排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进而使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政府采购、资产管理以及基建管理等相关经济活动与预算管理相脱节。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糙,随意性大,导致预算约束不够,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降低。

4.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完整、不够细致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在预算编制时有些高校仍采用比较粗放的定额预算和增量预算的方法,使所编制的预算存在连续性缺乏、项目难以细化、明细科目不完整,不能进行有效地分析管理;透明度低,使预算和实际支出存在较大的差异等缺点,从而预算管理工作失去了其特有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5.单位内部预算指标分解批复不合理,造成内部各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部门职责的履行和资金使用效率

预算调整过于随意,缺乏严格控制,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够。

6.不能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

不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分析,有关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预算执行进度未能按计划进行。

7.决算与预算相关指标不一致

核算口径不一、未能完整、及时、准确和真实地反映预算的情况,进而造成预算管理的效率低下。评价机制不完善,导致预算管理缺乏监督。

二、采取措施

1.预算的编制

(1)建立完善预算编制的组织管理体制,集全校之力,认真收集业务部门的基础数据,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

(2)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和相关工作流程,明确审批的事项和要求。

(3)完善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

预算的编制必须以年度工作计划为基础。各部门在预算编制时首先必须对年度的工作计划进行细化,经详细调研、科学论证后做出完成各项工作所对应的资金需求,以此为基础编制各部门的年度预算,经上报,汇总、论证、调整后方能形成学校层面的预算。

(4)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立项评审的机制。

2.预算的批复

(1)明确预算批复的责任。

(2)合理、科学、规范地对内部预算指标进行分解。

(3)合理、正确使用内部预算批复方法。

(4)对内部预算追加调整进行严格控制。

3.预算的执行

(1)规范预算执行申请

执行申请应当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以后,财务部门才能办理资金支付业务。

(2)规范资金支付

业务部门借款申请或报销申请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审批完成后,才给予办理具体的资金支付业务。

(3)规范并加强预算执行分析

高职院校应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通过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的形式,开展预算执行分析,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预算的监督

各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商,以此增加预算工作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纪检、审计部门要积极介入,对公办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预算管理工作要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并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4.决算与评价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2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专业化、知识化、政策化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其相关工作者有一定预算和结算的专业化知识,对建筑的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投资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好的结合,这是建筑行业中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工作。如何优化工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把建筑行业的质量进行提高,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保证建筑质量在预算编制上是准确和真实的。

1清楚设计的意图,熟悉设计的规范

当预算者拿到一套建筑设计图纸时,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阅图,明白设计者的设计要求和其工程的一系列建筑要求,比如其建筑规模、建筑结构,还有其建筑设防和抗震。在阅图时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和设计者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图纸真正建设的目的。近些年来,钢结构的大量引进,预算者对其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这就造成了预算工作量的加大。对此就要求预算者必须熟悉其建筑相关知识,准确的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合理的用料和用量,准确的进行预算工作。

2明确施工方案的设计管理

明确建筑施工组织的设计,对建筑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这对于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预算编制。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土石方的开挖到底采用机械还是人工,是否要进行二次搬运和场地的清理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建筑工程预算进行编制的。所以说,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3采用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

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不同地区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人员与其审核人员的区域性不同,从而编制出不一样的结果。技术在今天时代的发展,定额和清单也是需要进行更新的,让日常的人工、材料、机械应用到定额和清单中,这样能减少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中的弊端,定额和清单要日新月异,不能让预算者停留在好多年前的旧版本上,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不能在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上发生问题。这就要求预算者有长期的预算编制和建筑施工经验,参照有关的建筑规则,借鉴以前发生的类似问题,对自己手中的内容进行补充。

4注重不必要的因素

建筑工程在确定建筑的时候,就会对工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预算编制的时间又比较紧,这就让预算者进行预算编制的赶工。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预算者发现的问题不能进行解决,这些都是比较让预算者头疼的。如果有一些比较明确的问题,预算者可以根据技术规范进行解决,如果有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算者对其提出假定条件的编制,一定要对其进行附加说明,让这些问题在工程的决算中一次性解决。减少在建筑工程后期工程决算中依旧存在着没有解决完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让建筑工程的工期拖延。

5进行自我的检验

有时候因为预算者的不注意,把其中的一个工程预算的小数点的位置点错,就这给建筑工程预算造成了差错,这在预算时是不占少数的。这就要求预算者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时候对工程预算进行自我的审核,让这些不必要的问题避免和减少。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要求预算者对其自我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量是否有遗漏,计算是否正确,采用的定额和清单是否合理,单价的换算是否正确,其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否符合要求等等一些问题。预算者为了放在其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进行遗漏,这就采用先结构后建筑、先地上后基础的方法进行审核,在没有遗漏的基础上,再进行预算工程量的审核。对于复杂的工程量预算,可以采用指标对照法来进行审核。其对照的主要指标有:经济指标、人工指标、材料指标和工程量指标等。如果按照建筑形式将其进行划分,可分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其形式的结构方式。在全部的预算工程量中不可能全部都存在着问题,就要对指标影响大的进行审查,比较快的把其存在的问题找到,井对其进行更改,减少工作量的审核工程,让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更快的完成。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预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更加的合理和准确,这就要求预算者对其预算工作进行合理进行,编制出符合建筑设计的预算,本文通过提高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剖析,让预算者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让以后的预算者更好的提高预算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参考文献

[1]郑方玉.试论如何优化工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J].建材与装饰,2014(18):231~232.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3

前言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本依据,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招标投标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投标成败的关键, 因而它的重要性举足轻重。要提高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质量和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结算,必须在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把关,努力避免因素影响,尽可能做出准确的工程预算编制,努力维护国家及建设单位利益同时保护施工企业合法权益。

一、施工图预算的作用

建设工程施工图预算是招投标的重要基础, 既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依据,也是合理编制标底、投标报价的依据。这也是施工图预算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决定的。

施工图预算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它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施工前组织材料、机具、设备及劳动力供应的数量提供参考,同时也是施工企业编制进度计划的依据。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和日常管理的依据。施工图预算提供的各项数据既可以控制工程施工中各项成本的支出,同时也是拟定降低成本措施的依据,也是为领导提供各种经营决策的重要信息保证。

施工图预算是申请和拨付工程进度款和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依据

1、设计图纸、说明书和有关标准图

施工图纸是计算工程量和进行预算列项的主要依据。预算部门与人员,必须具有经业主、设计单位和承包商共同会审的全套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书和上级更改通知单以及经三方签章的图纸会审记录和有关标准图。

2、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编制预算时,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土壤类别、地下水位标高、是否需要排水措施、土方开挖是采用人工还是机械施工,是否需要留工作面,是否需要放坡或支挡土板,余土或缺土的处置,地基是否需要处理,预制构件是采取工厂预制还是现场预制,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构件吊装的施工方法,采用何种吊装机械等。因此,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编制预算必不可少的依据。

3、预算定额及地区材料预算价格

预算定额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时确定各分项工程单价,计算工程直接费,确定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等消耗量的主要依据。预算定额中所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量单位、分项工程内容及有关说明,都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计算工程量的依据。地区材料预算价格(包括材料市场价格信息)是计算材料费用、进行定额换算与补充不可缺少的依据。

4、建设工程费用定额和材料价差调整规定

国家或地方颁发的建设工程费用定额是编制预算时计算综合费、利润、税金及其他费用的依据。材料价差调整的有关规定是编制预算时,计算材料实际价格与预算价格差额的依据。具体的调整办法按各地区的规定执行。

5、其他工具性资料与计算手册

工程量计算和补充定额的编制,要用到一些系数、数据、计算公式和其他有关资料,如钢筋及型钢的单位理论质量、圆木材积、屋架杆件长度系数、砖基础大放脚折加高度、各种形体计算公式、各种材料的容重等。这些资料和计算手册,都是编制预算时不可缺少的计算依据。

三、影响建筑施工图预算编制结果准确性的原因

建筑施工图预算(静态)投资:是设计工作完成并经过图纸会审之后,由施工承包单位在开工前预先计算和确定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它是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预算定额、各项取费标准、建设地区的自然及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编制的。它是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的对项目费用的一种展望和预测,同工程结算(动态)有着质的区别。预算编制超前性注定了从一开始其自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问题。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阶段性对预算的影响

(1)建筑材料价差对预算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材料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行就市。预算建筑材料价差按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定期公布信息价进行调整,随着时间推移,建筑材料价格将会有进一步的变化。

(2)国家政策性调价。建筑工程的阶段性是由建筑工程的时间性决定的,每一个阶段依循着一定步骤,不能将下一道工序的时间提前。而国家每一阶段都可能进行政策性调价。

(3)预算没有考虑现场签证。现场签证是建筑施工期产物,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基坑排水、土方坍塌、地下障碍、文物、自然灾害等。

2、受客观条件影响和制约

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建筑设计也要相应变化,以适应建设需要,而预算不具备这种预见性,其结果直接导致结算超预算。

3、预算建筑工程量计算误差

建筑工程量计算是一个重要环节,建筑施工图纸表达是否正确、全面、清晰明了是建筑工程量计算准确性的基础。在市政道路、桥梁及安装工程项目中,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往往在图纸中已有明确标示。材料用量表及工程量表计算方法和数量,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需要预算人员核准后方可使用。

四、影响工程预算编制案例分析

某项目确定承包商后双方签订可调单价合同,施工后投资方进行资金使用偏差分析 ,相关数据见表1。

施工过程中因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根据合同规定,综合单价调整系数5~12月为1.2。

问题:根据北京材料,列表计算各单项工程计划投资,实际投资见表2;编制累计投资计算标,计算6、8月份投资偏差,进度偏差见表3。

6月份:投资偏差=已完工程实际投资一已完工程计划投资=40—37=3(万元)

进度偏差=拟完工程计划投资一已完工程计划投资=53—37=16(万元)

8月份:投资偏差=73—64=9(万元)

进度偏差=68—64=4(万元)

五、提高编制施工图预算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编制施工图预算造价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在招标投标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施工图预算都起着决定性和基础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对工程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不仅要求工程造价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严格遵守各专业计价定额的规定和各项取费依据,避免人为地提高或者压低工程量,确保施工图预算的客观真实性。而且还要求工程造价人员要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规范,具有一定的施工经验,熟悉工程应采用的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科学合理的预计工程施工需要所设置的技术措施费用。

2、灵活掌握施工图预算的计算方法

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繁而重要的工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施工图预算质量的高低。

首先, 当我们接收到一份工程设计图纸的时候,不要盲目地立刻进行计算。在认真熟悉图纸之后,对所计算的工程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在自己脑海里初步形成一个计算框架。并联系实际,明确土方工程的施工方法,放坡及工作面等以及为工程需要所要采取的降水等措施方案,计算思路一定要条理清晰。

其次,我们应充分利用统筹法来计算,这样能节省劳动量和加快工作效率。比如,计算回填土时由于要扣减基础体积,因此计算土方前我们先应计算基础部分工程;计算砖砌体时要扣减门窗等洞口及嵌在墙体内砼体积,因此计算砌体工程量时应先计算此部分工程量。也就是说,首先要计算重复利用的工程量,为以后的计算做好基础。一次算出,多次使用,减少工作量。

再次,为了避免重复和漏算,可按照施工工艺流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逐个计算。根据设计图纸按照顺时针方向从图纸左上角开始, 自左向右,然后再由上而下,最后转回到左上角为止,这样按顺时针方向转圈依次进行计算。还可以按照设计图纸轴线的标注, “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计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分层分段计算,这样在以后施工阶段数据的利用比较方便,进度款的上报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为复核工作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项目设置清晰明了,计算过程有理有据,就会保证整个施工图预算的质量。

3、编制施工图预算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建筑市场的发展是飞速的, 日益更新的,要想真实反映一项工程费用,就不能拘泥于预算定额,教条死板地一味去执行定额计价模式,在必要情况下一定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比如,工程中的门窗费用,在实际施工中都是按照成品购进并安装到位,如果我们再套用定额子目就会重复计算一遍安装费用。而每个工程的门窗费用在整个工程费用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味按照定额执行,势必就会使施工图预算费用加大,进而可能影响投标时报价过高而失标,也会误导企业领导对工程的预期判断。

结论

施工图预算是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资料和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国家颁布的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和预算编制办法,按当地、当时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实际价格进行编制的。它是反映工程建设项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全部费用的文件,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根据具体工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