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环保论文实用13篇

化工环保论文
化工环保论文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内面临资源、环境双重危机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但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首先,企业竞争环境、竞争方式、竞争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短期、暂时的经济利润和市场份额已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发展这一当代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其次,针对传统企业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与技术取得竞争力的现状,转变企业竞争力来源、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和构建资源节约型企业已成为增强当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环境工程中处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方法很多,其中生物处理法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物理法、化学法相比,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达到无害化。环境生物技术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在“三废”治理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当代环境学科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密切的关注,环境生物技术必将在污染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废”回收、利用和升级改造可以使企业摆脱市场的资源约束,是赢得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三废”回收、利用和升级改造的最大优势在于提高企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然而企业实行“三废”回收、利用和升级改造后,其经济收益将表现长期性特点,即在运用初期由于相关原始成本、技术投资和系统运行边际成本较高,运用成本较大,经济收益相对较低。但随着清洁生产的不断进行,边际成本逐渐降低,运行成本必然降低,经济收益不断提高,并显示出实施这一策略带给企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强大的。虽然“三废”回收、利用和升级改造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未来发展促进作用存在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但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和观念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看,这又是当代企业发展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化工环保论文篇2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使用的化工设计都是从国外购进的,很多指标都是根据外国的生产的情况而制定的,但是这些设计到了中国之后,中国的设计院却发现这些设计在中国的企业实际生产中并不适用,以污水排放来举例,从国外购买的设计显示,项目建成后的污水COD在3000mg/L左右,但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却是,企业投入生产之后,发现实际生产所需的COD是20000~35000mg/L,外国的设计根本不适合这些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两者差距过大的情况之下,企业就只能投资资金重新进行改进,这样既耗时耗力,又耽误了企业的生产,为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有些甚至因为处理不当,还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企业在建设之初,一定要先对项目装置设计进行仔细而详细地审核,若是发现设计有缺陷的地方,一定要及时改正,有缺陷的对环保有危害的施工设计一定不能让它开建。否则一旦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将得不偿失,任何利益都不能建立在环境被污染之上。

3充分利用生产废物将其变为资源

中国已经开始注重对生产产生的废物再利用,目前主要针对的是对污水的处理回收,并且在这部分已经取得一些成就,在其它固体和气体废物处理方面,中国还略有不足,不过也有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积极地探索这些废物的解决办法,比如某些石灰厂用他们生产所产生的废料粉煤灰来制作化肥,用煤灰作为主要原料,向其中加入一些微量元素,这就制成了一种特殊的化肥,化肥和传统的化肥相比,使用效果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还有的则是利用这些煤灰来吸附污水中的COD,把这两种生产废料混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解决了煤灰的问题,还净化了污水,可谓是一举两得。还有人曾经构想过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入氧化塘中降解,然后在向其中投放适当的生物,从而构建成一个生物链。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通过以上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企业污染物难以处理的问题,而且还把它们变成了可利用的资源,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减少了污染,这是化工废物最理想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我们社会的提倡和各地化工企业学习。

4把先进的科研成果真正运用到治理污染之中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知也有了很大提高,普通大众也开始关心环境治理问题,而科研机构也是一直都在研究环境治理新技术,目前,已经有很多的高新科技成果被研制出来,它们很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治理效果预期也是要远比传统的方法好,但是因为成本太高,又或是实际应用不方便,这些高新科研成果在企业的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实际的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科研人员应该根据企业生产中实际情况,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方案,这些科研成果加以改进,使其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之中。新科技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废物解决效率,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很大贡献。

化工环保论文篇3

(一)以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强化理论武装。

1、突出学习重点。把学习领会党的十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营造学习氛围、创新学习形式,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领导班子为龙头,全体干部职工为主体,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关键,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局机关、各股室站队为一体的基层党组织共同组织实施的工作格局。

2、创新学习方式。通过理论在线学堂、中心学习组、县委党校远程教学等学习阵地进行学习交流,促使全局干部职工自觉、深入、持久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专家辅导、集中交流等形式,深度解析党的十报告和《》,积极参与“党的十精神读书征文”活动;通过每月局党组组织的全体干部职工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认识。

3、完善学习机制。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将理论学习工作纳入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强力落实。做到学习考勤规范、集体学习记录清晰、全体职工学习笔记完整,档案建设规范、完整、有序。

(二)以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为重点,强化舆论引导。

1、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电子显示屏等多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宣传工作。

2、开辟新的舆论阵地。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外墙的“信息公告栏”电子显示屏上环保信息,充分利用户外电子屏新兴媒体其传播面广、播出时段长的优势,争取到更为广泛的宣传范围,为环保工作深入到千家万户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

3、完善现有的信息平台。以现有的“县政府门户网”环保部门网页版块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网站功能,充分发挥其窗口作用,加强我局工作动态新闻报道,增加宣传覆盖面,把环保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宣传出去,使之成为的全面完善、群众信任倚赖的环保交流平台,树立环保形象。完善县政府门户网上的创模专栏,报道创模进程、创模动态,征集创模建议,以现有的版块为基础,增加信息量,完善服务功能,及时维护更新政策文件、工作动态等,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环保理念和技术知识,进而积极、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重点,强化人才培养。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坚持民主集中制,团结协作,善于管理;坚持廉洁自律,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生活。服从服务于全县工作大局,积极主动地开展环保各项工作,年度考核没有不称职的领导成员,领导班子成员无违法违纪行为。

2、加强业务培训。强化理论学习和环保业务培训,坚持多学善学、多听善听、多思善思、多写善写、多讲善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理论知识讲座,新闻写作等培训活动和组织走出去学习,下基层锻炼等形式,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3、注重创建实效。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环保业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制要求,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用工作成效检验思想文化工作,努力争创一流,力争走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前列。

三、工作措施

化工环保论文篇4

众所周知,“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二者的关系并非二律背反式的矛盾冲突,只不过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以往在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资源往往采取掠夺式的发掘利用,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最终又反向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北京日益加重的沙尘暴和2017年新年前华北地区持续半月之久的雾霾,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环境保护与治理已迫在眉睫,“重发展轻环境”、“先发展后治理”的认识谬误和有害实践,必须尽早予以摒弃和修正,否则将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既然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生存与发展中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课题,那么就必须善于在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变“环境换取增长”为“环境优化增长”,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本文结合环境会计理论研究,选取淄博东大化工为案例分析对象,发现化工医药产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办法和对策,力求从方法论上帮助化工医药类企业全面完整地做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概述

环境会计又被称作“绿色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最早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会计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产物。环境会计作为应用性学科,可以反映和控制企业与环境相关的各类经济活动,督促污染企业主动进行有效治理,并自觉对外进行披露。我国于1989年颁布施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最新的环保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兼顾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我国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政策规范和法律约束,也对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要求。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而这些问题的始作俑者无疑是形形的高污染企业,其中化工医药类企业就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也是本文选取化工医药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化工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医药作为化工的下游产业在区域GDP贡献方面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以淄博市为例,该市2015年化工医药类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65.2亿元,是该地级市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化工医药产业可以细分为很多类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污染、强腐蚀和强毒性,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到储存运输甚至是污染物处理的每个环节,都存在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各级政府对于这些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治理必须立足于从源头抓起,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对其与环境相关的财会信息进行严格督查监管,督促这些企业如实完整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加大环保专项投入。

环境会计对外信息披露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众多化工医药类企业所选择的披露方法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我国A股市场262家化工企业和188家医药企业中选取40家,对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其中包括泰山石油、神马股份、上海莱士、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通过抽样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规模以上化工医药企业均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迫于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加之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近十余年来,包括化工医药产业在内的所有重工业污染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至2009年,规模以上化工医药类企业已全部做到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二是披露方式上存在瑕疵。从表2可见,在披露方式方面,“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是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的首选,直接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则很少。表明大多数企业并未单独设立环境会计信息科目,更谈不上单独核算,只是将其融汇贯穿于其他相应会计科目的明细之中,科学性和直观性不够,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三是披露内容尚不够完整全面。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多涉及已发生的环保投入(比如排污费和绿化费等),以及变废为宝、节能降耗的额外收益,以体现自身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对于能够反映当下和未来潜在的可能危害自然环境的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往往被多数企业所忽略或绕过。

(二)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分析

(1)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了企业的环保责任,从立法高度督促企业树立环保意识,在共享环境保护红利的同时,对自身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企业环境会计体系应运而生,监管部门要求企业环境会计要如实反映企业在环保方面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真实记录企业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所衍生的经济效益,并及时、完整地对外进行披露。

(2)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无论所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是正面抑或负面,只要企业致力于完善环境会计体系机制,坚持真实对外披露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相应成本,以及环境保护所衍生的相应收益,自然会在信息使用者和广大民众心目中树立起有良知、负责任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社会舆论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有利于企业的永续发展。在新经济和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当下,只追求自身眼前利益最大化而不能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企业,是难以负重行远、做大做强的。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已经唤醒了民众的环保意识,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已超过以往任何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企业只有重视环境会计披露,勇于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获取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永续科学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三、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淄博东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大化工)长期致力于离子交换树脂的研发和生产,年产量3万吨规模,为行业内国内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已开发生产强酸、弱酸、强碱、弱碱和螯合、吸附树脂等九大系列百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电力、冶金、化工、医药、制糖等行业领域,产品获得中石化、国家电力等系统的入网许可证,畅销全国并出口欧美日和东南亚地区。从东大化工的产品结构不难看出,该企业为典型的化工企业,且在离子交换树脂生产的两个主要工序(聚苯乙烯磺化和转型)中会产生大量含酸废水废气,另外1台75t/h、2台35t/h和1台15t/h生产锅炉会产生烟气污染物排放。因此,按照环保法规定和政府环保部门要求,东大化工必须定期对外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科学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的关系,立足防范杜绝乱排乱放,为缓解淄博乃至鲁中地区的环境压力贡献力量。

(二)公司环保机构运作情况

东大化工专门设有环保处,由一名分管副总兼任处长,现有专职环保工作人员7名,其中环保专业本科毕业生4名。主要职责是起草制订公司环保管理条例,组织、指导、协调公司涉及环境治理的各项事务,对口联络省及市区政府环保部门,监督公司各部门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配合其他部门组织员工进行环保培训,负责公司环保设备的日常巡查维护,定期向公司财务部门提供环境会计一手资料和信息。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多年来还无偿为淄博市张店区环保局“东部化工区环保监测站”提供半层楼的办公场地,环保处与之相邻办公,变被动接受监管为主动参与环保治理,成为该市首家勇于在监管部门眼皮底下治理环境问题的化工污染企业。

(三)污染物处理情况

(1)废水处理。自建了含有两套污水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站,1号设施设计处理含酸以外工艺废水和办公生活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2号设施专门处理含酸废水,处理规模260立方/d。

(2)废气处理。1台75t/h锅炉采用两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2台35t/h锅炉采用三电场静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外加半干法炉外脱硫和低氮燃烧法(SDA)进行除尘脱硫处理;1台15t/h锅炉采用多管旋风除尘器除尘后送75t/h锅炉合并脱硫。

(3)固体废物储存。东大化工共建有5个钢筋水泥防渗漏全封闭固体危险废物储存场,总面积800㎡;另建有燃料棚、灰仓、脱硫渣仓、炉渣棚等一般固体废物暂存场地若干;此外,内部还预设了总容量3000立方的3座三级防控应急事故水池。

(四)环保投入情况

如表3所示,东大化工近三年的排污费、水资源费、绿化费、环保罚款和环保设备购置费,这些明显属于环保投入的费用均未单独列入环境会计科目,其他间接涉及环保的人工费、电费、维修费和资产减值更是合并列入了制造费用科目。反映出东大化工在逐步加大环保力度的同时,环境会计体系建设尚有待加强,对外披露方式也有待改进。

(五)年报摘要分析

东大化工的年度报告一般于次年3月初披露。本文只能摘录分析其2015年年报涉及环境会计信息的部分(包括重要事项、财务报表等),综合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列入议程,摆上位置,企业高层高度重视环保问题。随着环境污染公众事件的增多,政府环保部门对于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东大化工作为典型的化工污染企业,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在此背景下,东大化工高层在年报中披露风险与价值时,特别将环境保护摆上关键位置,表现出应有的环保意识和决心。

(2)改善工艺,创新技术,最大程度降低环境污染。从东大化工2014年经营情况回顾中可以看出,公司着力于工艺改善和技术创新,力求通过研发绿色环保的新产品,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危害的美好愿景。

(3)调整战略,把握机遇,以转型升级提升环保成效。从东大化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趋势描述中可以看出,公司已将战略性化工新材料作为未来转型升级的目标重点,在光学级聚合物材料用树脂、改性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方面都将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决心以企业产品升级转型推动解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问题。

(4)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确立绿色发展长远目标。从东大化工年报中还可以看出,公司对于已经发生和潜在的环境风险都采取了勇于面对担当的态度,不回避、不遮掩,让信息使用者和潜在投资者都能一目了然,全面掌握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压力,有利于他们行使舆论监督权力和做出相关投资决策。对于公司未来发展规划,东大化工立足“绿色化工”发展愿景,表现出较强的敬畏自然、尊重环境的环保意识。综合上述,东大化工在环保治理方面还是有所成效,基本做到了机构组织有保障,环保投入有保证,污染物处理有措施,未来规划有目标。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作了积极探索,能够将自身的环境问题和风险在年报中如实反映,并在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给予环境问题较多笔墨,制订出了可行性较强的环保规划和蓝图。应当引起公司决策层注意的是,年报“三大件”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和利润中并未专门单列环境会计科目,相关环保费用开支都融合归类到了其他子科目,有的甚至界限不清,使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还不够专业具体。

四、案例揭示问题及改进对策建议

(一)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问题分析

(1)环境会计信息对外披露意愿低、主动性差。从对东大化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披露的主体是化工医药类企业公司,而该类企业的特点往往是规模体量较大、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很大,相较其他类别企业而言环保投入挤占压缩利润空间的几率也更大。然而当下环境污染源来自各个方面,既有工业污染,也有生活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既来自化工医药企业,也来自其他类别企业。因此,化工医药类企业普遍认为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和趋势,出于保护未来经济利益和规避环境风险的考虑,往往主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意愿都不高,多为迫于法规和监管压力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导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另外,部分化工医药类企业面对环境问题存在侥幸心理,自以为应付好环保部门的例行检查即可、不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污染事故就好,对待环保事务能应付就应付,能规避就规避,喜欢避繁就简、能省则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然没有得到高层应有的重视,自然缺乏应有的专业规范性。

(2)披露内容不全面、不具体。环保法是国家层面的立法,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进行了规范,但不可能具体到为某类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详细要求;证监会虽然要求上市公司中的化工医药企业必须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但又很难提出类似会计准则般的规范细则;而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的相对滞后,也让绝大多数化工医药类企业的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环境会计业务知识和技能,更遑论对外披露方法和技巧。以上原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企业在选择采集环境会计信息时主观随意性很强,报喜不报忧,乐于体现自身的成就和对环境的正面建设作用,不愿真实反映自身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有的甚至玩弄数字游戏虚增环保投入费用,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此外,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关联性不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效果,常常将非报告期内的环保投入挪移添加,而对于报告期内发生的环保罚没则作隐形处理,笼统地归入营业外支出等其他科目,甚至干脆不对外披露。总之,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具体、不充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3)披露信息定量性不强、科目划分凌乱、可用性差。调研中还发现,化工医药类企业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选择文字描述型的不定量性信息多于数字直观型的定量性信息。例如,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活动,放在“重要事项”中连同领导批示一起作文字描述披露;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这两处被最多化工医药类企业选择用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地方(见表2),对涉及环境事宜的解释说明也多采用文字描述,鲜见具体数字比对。信息定量性不强、笼统模糊必然造成可用性差的后果,让信息使用者难以作出纵向和横向比较,影响判断和决策效率。此外,即使有的企业作出了环境会计定量性信息披露,但在科目划分上不够规范科学,都没有单独形成报告和单列种类,而是将环境会计信息视作普通财会信息,归于二级子科目下记录了事。比如,废水处理设备、绿化设备等都笼统归类于固定资产,专门从事污染物处理工作员工的薪酬都归于整个工资支出等,都未单列科目或者清晰界定,势必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效果。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不科学、不标准。目前国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固定模式,理论研究也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起步更晚的国内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和方法就更不成型,理论界和实务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企业作为披露主体选择披露模式的自由度和随意性很大,加之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和化工医药行业自律组织在这方面都没有作硬性规定和要求,企业出于逐利避害的本能对环境问题多采取逃避态度,使得各个企业在年报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选取的模式更加不统一、不标准,横向比较无坐标,纵向比较无关联,致使信息披露效果不佳。在披露形式方面,企业选择的披露载体也是千差万别,让信息使用者一头雾水,降低了信息使用的便捷度。此外,在披露内容、格式、科目设置、在年报中位置等也没有一定之规,常常出现内容重叠、格式杂乱、表达模糊等问题,使整个化工医药产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显得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二)改进对策和建议

(1)政府层面。改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需要政府强力推动。政府部门负责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法监督,因而也是改善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有力的引导者和监督者。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范化工医药类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方式和方法,让化工医药类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和实施督导,对于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不守规矩的企业,要依法整治查处,加大它们的违法违规成本,维护增加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第二,定期出台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对于法律难以穷尽的地方,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出台政府文件和规范指南进行引导约束。在文件和指南的起草酝酿阶段,要充分发挥化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他们了解行业现状、熟悉工艺技术、摸透企业心理的优势,更多地征求他们对文件、指南的意见建议,邀请他们参与到起草和讨论工作中来,确保指导文件和规范指南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完善细化会计准则。环境会计毕竟是会计的一个细分门类和专项分支,必须遵循会计准则的统一规则。因此,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首先要完善会计准则,尽快为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制定统一规范的准则。具体到化工医药产业会计信息披露,则需要政府部门紧紧围绕化工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合理实用的专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第四,营造良好的环保社会氛围。环境保护与治理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政府有责任督促新闻机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让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反过来督促企业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移动互联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要注重网络舆情动向的把控和引导,借助热点公众事件处理和突发事件应对,巧妙地将环保宣传工作寓于其中,使社会各界都成为环保工作的志愿者、践行者和监督人。

(2)企业层面。化工医药类企业既是大量污染物的制造源头,也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在调整环境会计信息、控制应计项目和完善改进信息披露模式方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源性作用,必须顺应潮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作出如下改变:第一,将环保理念寓于企业文化之中。环保理念是先进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工医药类企业而言,更应该在自身企业文化构建中积极植入环保元素,以此凝聚包括自己员工在内的社会人心。要善于利用例会和各类教育培训等平台和机会,把环保理念作为永恒主题进行宣讲灌输。要把环保作为各类奖励和职位晋级的硬性条件,让环保与每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挂钩,确保企业文化和环保体系的正向融合、同步发展。第二,建立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在财务预决算审计、公司领导离任审计等各类审计中,设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真正给危害环境的经济行为戴上紧箍咒;成立环境会计部门,可以内设于财务部门,也可以单列于董事会下,从组织机构方面保证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实施;借助第三方审计,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时,必须要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评价内容。第三,强化专业培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决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要强化现有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确保他们知晓掌握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法规。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真正把精通环境会计理论和富有实务经验的专门人才吸引到企业中来,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新形势的要求和需要。

参考文献:

化工环保论文篇5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化工环保论文篇6

为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以及原生态保护原则,一些国家纷纷以“传统文化之乡”、“传统艺术之乡”、“文化生态博物馆”等名义,建立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初衷是想通过对某一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使该地区的优秀传统得以延续和传承,也使这些地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是在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实践中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福建厦门召开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研讨会”上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区域中,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街区与乡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相互依存,并与人们生活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密切关联,和谐相处。”①

2007年9月,文化部公布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其“规划纲要”中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相互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②2008年10月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中将“文化生态保护区”又做了界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街区与乡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与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相互依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③

2010年文化部在《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区内文化及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从这些年“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重视。同时,我们还应该总结出这样一个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以“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文化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的区域。

在明确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以及其演变历程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必要性。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理论基础,是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整体保护原则。所不同的是,这一理论不但要求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注意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的全方位保护。在这一理论中,它并没有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来,而是将它视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外在环境。所以,在这类项目中,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受到同等重要的保护。“整体保护原则”不仅是指要对某种遗产的技能、技艺及工序进行整体保护,更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指对遗产的生存环境所实施的整体性保护。因为任何一种遗产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一旦离开这种特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存活。在现实生活中,只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而忽略其生存环境的做法屡见不鲜。举例来说,分布在济宁市长沟镇的运河夯歌是劳动人民群众在新筑或修复湖堤河堤,夯实地基时所唱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劳动号子。筑堤,大坝,修复塘堰尤其需要打牢基础,夯实土层,以防河水、湖水渗水透水,甚至决堤塌坝④。建筑房屋打地基的工具称为“夯”,而筑堤打地基用的夯具在长沟叫“石硪”。这种夯歌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一种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反应,充分展示了劳动大众的智慧和才干,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有较好的价值。现在运河夯歌已经濒临消失,因为生活中已不再用人力“打夯”,“打硪”,所以也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目前,只有76岁的老人薛传琢等几位古稀老人会唱。如果我们为了保护这一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而只把这技艺做收集和整理,亦或是将传承人请到博物馆或者文化节做表演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这种文化遗产创作出能生存下去的环境。有了活态的整体环境,才能使那些古老的技术与技艺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

那么,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主体或称其为保护者又是谁呢。首先,人民群众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最直接也是最活跃的力量。保护区是一个活态的存在与传承,所以该区域内的人民群众身担两种角色,他们既是保护对象又是保护主体。他们是该区域内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发展者,他们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生态保护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他们也更该成为该保护区的最直接的建设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尊重民众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激发起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的积极性,享受管理权益的同时更好的履行管理义务。其次,相关学术机构和专家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保护区建设中会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和概念,比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建立相应的名录体系等方面都离不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的支持。由他们牵头成立各地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负责保护区的专项调研、评估和申报文本论证等会让工作变得更顺畅。假如只有各级政府出面完成保护区建立及管理的话,那将会因缺少学术智力支持而出现保护区“误入歧途”的局面。所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机构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各级政府是首当其冲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主体。各文化生态保护区所在地的各级政府是对于此项工作最有力的执行者。各级政府应该在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协调下编制该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实施细则和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设立保护区专项基金,成立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贯彻执行保护区建设的工作方针、原则和各项战略部署,实现保护区建设的总目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中,商界和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商界的经济支持为保护区建设工作增加动力,而新闻媒体的宣传普及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建设工作更加顺畅。

有了保护主体,明确保护对象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是“保护区内以活态存在并传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⑤。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区最核心内容。保护区的建设中要将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作为首要工作,做好名录项目保护的各项配套工作。其次,保护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紧密相连的,因此保护传承人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再次,保护好文化生态保护区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保护好文化保护区内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是一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所以要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各项保护工作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理想型社会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科学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中国文化报》―黄小驹、陈至立《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②―《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

③―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④―《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⑤―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论》

参考文献

化工环保论文篇7

现将会议征文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论文征集的主要内容

(一)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国际先进的水泥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在我国的示范和应用;

2、国产先进、成熟、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在国外的示范和应用;

3、水泥工业除尘、脱硫、脱氮、脱氟系统工程典型案例与分析;

4、水泥企业粉尘污染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5、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开发与应用;

6、水泥厂袋收尘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7、脱硫除尘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的最新研发与应用;

8、水泥工业高浓度煤粉的袋式捕集技术和设备;

9、大风量、长袋、低压脉冲除尘技术和设备;

10、水泥窑头、窑尾袋式除尘技术及高炉煤气袋式除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1、在水泥工业除尘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及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办法与解决措施;

12、水泥工厂加强除尘系统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的经验和教训;

13、水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预防污染、节能减排的经验;14、水泥工厂贯彻ISO14000实现减排、提高环境绩效的经

验;

15、水泥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实现CO2减排的做法与经验。

(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与新趋势

1、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展望;

2、水泥企业低品位石灰石资源利用新技术;

3、水泥企业用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新技术;

4、水泥企业利用外行业尾矿、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5、水泥企业采用新型多通道燃烧器利用劣质燃料、二次燃料的新技术;

6、水泥企业采用低NOX生成分解炉的预分解新技术;

7、水泥企业采用低NOX生成的燃烧新技术;

8、水泥企业采用除尘、除有害气体一体化的收尘技术与设备;

9、水泥企业开放场合粉尘控制新技术;

10、全密闭电石炉尾气治理及综合利用;

11、水泥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留壳改仁”改造低效率收尘设备的经验;

12、水泥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措施预防与控制污染的新技术;

13、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提高型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与方法;

14、水泥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现CO2减排新的做法;

15、水泥企业噪声治理新技术;

16、水泥企业工业废水治理新技术;

17、水泥企业治理污染物高浓度、高含湿量、腐蚀性、爆炸性、粘性废气的新技术;

18、低温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粉磨(立式磨、辊压机、高效选粉机等)、高效低压损预热器、高效熟料冷却器、散装水泥、高效密闭输送等节能减排型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希望各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根据征文内容撰写论文。

二、论文征集

1.本次研讨会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

2.个人简介:会议演讲者需提供3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供会场主持人向参会代表进行介绍。

3.论文要求:①采用A4纸规格,5号宋体字,每页42行,每行45字。一般不超过5页。文责自负。论文摘要在500字左右;②题目下方为作者姓名,单位,邮编;③会议只接收论文的电子版(或软盘)。;④论文截至日期为2009年3月1日。凡被录用论文,将汇编到题为《2009年全国水泥工业污染预防与控制技术及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中,同时论文作者获论文证书,参会人员每人一册。

三、主旨报告

1.环境保护部有关领导介绍我国“十一五”环保规划及当前环保形势和任务,国家水泥工业污染治理规划情况及大型水泥工业项目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申请等内容;

2.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领导介绍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节能减排等环保相关管理规定。

四、特邀报告

1.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水泥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任务及环保治理技术需求信息;

2.为了吸收与引进国内外的水泥污染控制方面的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特邀请国内外一批知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并做基调发言或重要学术报告;

3.专家就中国水泥工业的除尘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介绍已经推广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水泥清洁生产技术和综合的解决方案。

五、参会人员

1.管理部门:政府官员、行业协会、污染控制部门管理人员;

2.研究单位:水泥、环保、系统研究单位、设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监测机构、环评单位等;

3.企业:水泥生产企业、水泥装备制造企业、环保工程公司、脱硫除尘治理公司,环保工程施工、安装单位,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单位技术负责人、科技及管理人员等;

4.其他有意参加研讨交流的单位及人员。

六、会议安排

1.会议安排:会期3天,相关政策主题报告、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分组交流2天,考察1天。

2.工作语言:会议期间主要用中文和英文交流,会场配备同声翻译。

3.有关会议议程、日程安排等事宜将于会前一个月准时通知报名参会人员。

七、会议联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联系人:

化工环保论文篇8

建国以来,土地因水土流失减少了1/3,现在可居住的国土面积是300多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反而增加了一倍,从7亿增到13亿。许多人口学专家认为,中国人口在两三亿比较合适,7亿就是极限,实际上我们的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3亿。更不幸的是,人口增长得最快的地区,往往又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传统工业化需要的三大自然要素,一个是土地,一个是水,一个是矿产资源,中国已耗损大半。

我国有三大污染:一是工业污染。我们现在拉动GDP增长几乎都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如造纸、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等。二是城市污染。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空气严重污染。在城市地上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因排污管网不通,很多污水流不过去,那些建起来的污水处理厂就变成了形象工程。三是农村污染。这是我们治污工作中的弱项。农村面源污染那么重,别说治理,由于体制制约,就连统计数据都算不出来。总体而言两句话描述:一是1.5亿亩土地受到污染,其中一部分是重金属污染,很难恢复,二是1.5亿吨垃圾露天存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等于零。现在谈新农村建设,生态安全应该是第一位,如果生态文明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基础。

严峻的环境生态形势造成的严重后果是直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十一五”计划时,各省市GDP的指标几乎全都超额完成了,但是能耗的指标和环保的主要指标几乎都欠账,而且还有反弹。2005年全国共发生5.1万起环境纠纷;上访投诉40多万起,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两会的提案中,环境保护是热门问题,已经超过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成为前五位的热点关注问题。第三大后果是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宗教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我国的外交形象、政治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建设友好环境生态的必要性

只有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力更大限度地持久地变为现实生产力,才可能更好地借助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经济才能稳定持续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转化规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经济发展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基础,保护自然环境则是能否生存的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提升环境生态问题,就必须创新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必须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必须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必须改革宏观政治决策的机制、必须革新传统技术体系,将这一系列的变革融合到一个统一的发展观框架中,进行一场综合的环境生态完善,切实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环境生态问题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政治理论、文化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中国化,从生态视角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

1、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是我国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始终秉承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并逐步深化和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论,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归纳起来,环境保护国策论包括环境保护意义论、环境保护对策论和环境保护机制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2、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是我国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我国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既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背景,同时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重要的思想资源。

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是我国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我国在落实环境保护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重新审视了社会发展问题,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应运而生。

4、生态社会主义总体上的特征是将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企图找到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保护自然环境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反对把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索取关系。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领域进行自觉的系统的建设的时候,才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在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坚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坚持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我国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正是这六大特征的具体体现。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于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根本目标有了新的认识。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系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社会主义实践三大和谐源流的科学归纳。

最为重要的是,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和理论归宿。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属于和谐社会,二者不能并列,但却不可分割。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就不能建成和谐社会。同理,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

四、解决我国环境生态问题的路径选择

环境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十分复杂,从根源上看,还是思想文化问题。全面要更新我们的思想文化体系;其次是据此重新制订我们

的战略发展目标,重新设计我们的制度机制等。

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历史性转变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发展。科学发展本质上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的对立统一体,不能绝对地把环境保护、资源、经济发展三者静止地、机械地对立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可以实现良性发展。环境保护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它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应该说它本质上是一个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问题。我国当前正面对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多、发展方式粗放、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要立足这些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

2、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法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要靠一系列制度政策去落实。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支撑的基础,首先在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有序地进行政体制改革。环保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应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纳人宪法总则及环境资源的各项法规之中。

3、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看起来主要是提高环境门槛,制定严格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综合执法力度等等,本质上是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变经济结构性质,实现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使环境保护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排斥因素。如果仅仅只注意到了提高环境门槛这些现象,认识不到调整经济结构才是本质,就没有很好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最终也抓不住关键,不知道从哪方面下大力气解决问题。科学发展观这条路必然涉及到国家战略的调整,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两个没做好,第一个是国土整治规划,第二个是产业发展规划。前一个关系到我们的城市化,后一个关系到我们的工业化。

4、经济政策和机制,必须制定环境经济新政策。谁都知道环境和经济“双赢”的路,实行生态环境税、高耗能惩罚、新能源、循环经济鼓励的政策等。

环境问题是综合的问题,必须要有综合管理的机制,必须达到综合权能的统一。环保工作是公共事务,涉及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利益。因此环保部门要全面推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环保的法规法律应该是公众参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法规,为此要加大环境信息的披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历史任务,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阶段性目标,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已成为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要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实践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当然就是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化工环保论文篇9

一是做精做实主题宣传,把握信息的主动权。加强对环保工作“新闻点”的研究,突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相关决策部署、深度解读及环保重点工作、重大活动跟踪宣传报道。把握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点,突出我市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重点内容。二是有效引导社会热点,把握重大环境问题的话语权及舆论引导主动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配合媒体来加强环境执法监督,推动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环境舆情监控和研判制度,健全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在对环境舆论进行准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主动回应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环保热难点问题。三是提高新媒体驾驭能力。在巩固提高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环保宣教官方微博建设,加强与门户网站、特色网站、人气论坛的深度合作,办好《环保大讲堂》系列访谈节目,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环境文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创新环境宣教形式,推动先进环境文化的传播

一是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创建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精品。开辟电视、网站环保专栏,曝光违法环境行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环保为民、惠民、靠民举措,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热情,提升全社会环境道德观。二是精心策划组织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在苏高校“大学生环保文化月”活动。三是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环境文化研究。大力发挥优秀环保影视作品、优秀环保图书和环保公益广告等的宣传教育作用。联合现代杂志社创办《乐活环保》杂志,联合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拍摄环保微电影,并开展“环保微电影”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联合市教育局编写《生态文明小学读本》,并抓好相关学校的试点工作。四是开辟环保主题教育基地,加快推进古城区少年宫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步伐。

四、着力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全民环境教育

化工环保论文篇10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事业自身的发展,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环境宣传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职责、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和经费投入还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制约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发展。

一、开展环境宣传工作的意义

提倡如何形成一种良好的保护环境的风气。环境宣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向性作用,环境报道宣传针对目前环境保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环境保护法律宣传,不断让公众了解法律关于环境污染的具体规定内容,从而以法律为基本准则来调整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律规范的范畴中,不断发挥出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二是监督性作用,环境宣传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对那些保护环境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团体及个人进行表彰,另一方面对那些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团体与个人行为进行揭露,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教育性作用,环境宣传作为保护环境、传递环境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是对有关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法律政策以及如何有效动员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等内容进行宣传,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渗透到公民的思想中,不断引导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关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

1、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环境文化宣传教育是开展面向社会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环境宣教部门应找准环保工作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与着力点,不断提高环境文化传播能力,提升社会宣传效果;加大环境文化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反映环保工作、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影视作品、图书,努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的环境素质;推动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互动性、体验式环境教育,为环境文化传播创造条件;加强设计、策划,编制、发放弘扬环境文化、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的环境文化宣传资料(品),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养。

2、要规范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

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职责定位,决定着机构设置性质、人员管理模式、经费投入渠道、设备配置标准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职责规范化是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认真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发展的情况,调整、完善和合理设置各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职责,使之更科学、更准确、更合理,解决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究竟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要规范环境宣传教育机构建设

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是整个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效率和效益、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规范化建设应当依照“因事设岗”的原则,根据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任务和职责的需要,确定各级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机构的性质、名称、布局、级别和规模,改变目前环境宣传教育机构设置上的混乱状况,解决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究竟应当由什么样的机构来做的问题。使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任务和机构相适应。

4、早策划,在环保重点工作宣传中提前介入

重视策划宣传是适应当前环保形势发展的需要,要探索改变旧的、缺乏活力的传统式环境新闻宣传模式,使环境新闻宣传工作更具特色与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把生态创建、主要污染物减排、环保专项行动等专项工作纳入环境新闻宣传的工作重点,收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大环保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当前环保中心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开展重大环保活动时,制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及时报道环保工作的新情况、新举措、新经验,推动环保中心工作的开展。

5、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构建“ 大环保”

环境宣教部门应创新宣传活动方式和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参与。 深入开展世界环境日、 “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 “巾帼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等环保品牌宣传活动, 策划开展公众易于接受、乐于参加、“接地气”的宣教活动,推进环境宣教“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清新”品牌。同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保机制,努力改变环保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协调我各级宣传、文明办、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支持并参与环保,用好用足优质社会宣传资源;培育壮大环保社会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搭建政府与公众座谈、对话的平台,联合环保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共同开展环保公益行动;立体化构建环保公众参与平台,畅通公众参与渠道,保障公众的环保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努力形成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新格局。

6、推进环境教育立法工作,实现环境教育法制化

环境教育法制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与公众的环境意识形成较大的落差,开展环境教育立法,由政府主导、强制性地对全民开展环境教育,正是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同时环境教育法制化是当前环境宣教工作的实际需要。环境教育工作“难做”,几乎是所有环境宣教工作者的心声。依靠公关、协调和感情投入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是常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单位“一把手”的环保觉悟和对环境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环境教育工作存在不规范、不协调、不系统、不持续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刚性的法律制度来约束、来保障。作为环保部确定的环境教育立法试点份之一,当前,在积极配合环保部做好环境教育立法调研工作的同时,环保部门应加快环境教育法制化进程,争取将环境教育立法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 尽快出台符合我情、具备地方特色的环境教育条例。

7、提高环境舆论引导工作水平,强化环保监督能力

互联网、手机微传播等新兴科技正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根本变革。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其独特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给社会公众提供话语权,已经成为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舆论平台,在不同利益群体的有意推动、运作下极易形成负面舆论潮,淹没正面宣传的声音。环保部门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平台,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准确官方权威信息,挤压谣言传播空间,同时为公众与环保部门的互动沟通提供平台;加强环境舆情监测预警,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建立相应的实时舆情监测机制和全环保部门舆情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增强互联网管理、运用和舆论引导能力,掌握在网络宣传中的主动权,积极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有效回应舆论热点,营造有利于推进环保事业发展。

三、环境宣传工作法制化得新起点

1、法制概况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更需牢记对建设法治国家的执着追求。我国目前已经把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上来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目标。实行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来之不易。但现实中存在的置法律于不顾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种种现象,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铸造了坚固基石,距离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努力攻克法治国家建设的道道难关,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早日由目标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以此为新的起点,迎接新挑战,追求新跨越,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行动。

2、要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制度

在环境保护系统外部,建立由宣传、教育、科技、工、青、妇和新闻单位等部门组成的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机构;在环境保护系统内部,建立由环境保护各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协调指导机构。研究制定这两个机构的职责和工作制度,规定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协调指导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程序和经费。真正从组织上、制度上和经费上形成社会各界以及环境保护系统内部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局面,确保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在新形势下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结束语

总之,加大环境宣传的投入,配齐必要的宣传工具,让文化水平高,政治素质高,事业心强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环境宣传人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敏锐性和观察力,以适应环保形势的需要;要认真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科技知识要建设成为一支贯彻环保方针政策坚决、配合环保工作有力,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当好环保工作的排头兵。

参考文献

化工环保论文篇11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是人类对工业化带来的严峻环境问题反思的结果。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生态文明探索的重要成果,并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当前正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批判借鉴西方的有益成果是题中之义。在概述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指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生态运动蓬勃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思潮,它主张结合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阐明当代环境问题,找到一个既能消除人类环境危机,而且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出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安德列・高兹、大卫・佩珀、萨拉・萨卡等人。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会有所不同,但是,在生态危机的产生原因,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对将来愿景等基本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的基本主张有诸多一致之处。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们激烈地批评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异化,以及生态殖民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他们指出,经济发展不能无限度,而且也不能在损害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庞大的现代化的物质财富,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精神颓废、自杀现象以及核污染、化学污染、电磁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他们提出要重新界定和审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共存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从本质上,生态社会主义学者认为,这些弊端是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引起的。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环保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使用,对湿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都付出了与以前相比少之又少的代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背后还是隐藏这不可忽视的隐患。经济态势总体上还呈粗放型特征,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数量扩张而非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提高来追求经济总量的提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带动性强的黑色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造纸业等产出总值大、产业带动性强大型产业。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开垦和利用土地,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沙漠化,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及人多地少等问题也仍然存在。

三、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实现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以及现代社会的转型。针对我们目前面临严峻的人口压力、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人们生态意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者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危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主张,因此批判地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这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不协调的恶性发展,人类社会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因此我国在发展中,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走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努力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模式,避免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得不品尝环境恶化的恶果。充分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关系,坚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生态法治建设步伐,健全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其次,完善法律制度建设要坚持“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忽视对已经制定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梳理。

(三)制定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政府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贷款、收费、保险等各种政策和经济措施,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建立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要完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提升监管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能源、环境的相关标准,修改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控制。还要加快节能统计和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提高法律监督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秩序。环保部门还应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实行行政监督管理责任制。最后要加强环境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结束语

西方学术界倡导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养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引下,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上,在借鉴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些有益成果中,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生态建设的环保热情,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稳扎稳打践行生态建设的措施,我相信,美丽中国的愿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化工环保论文篇12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的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就是以环境保护科学为前提,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在环境保护科学的大的框架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在这样的要求和环境中,就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从而高度自觉地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以现有的想法为基础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事业发展做出行的思路和规范。

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加强管理机制的完善

国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以此来进行指导和服务,精神文明创建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工作部署,都在局领导的相关会议上研究落实。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规范。

(二)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工作进行制定和审核

由于现在经济的逐步发展,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压力也就随之加大,而社会普遍认为环境保护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一项大的治理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目标和任务的制定和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要对考核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同时还要明确的对实施的具体方案,手段以及奖惩制度来进行审核。

(三)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在未来的5-10年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人员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那么就要不断地进行人员的培养,首要就是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重视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织学习的制度,狠抓政治学习。扎扎实实学习好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可以从分调动积极性,例如对于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做得对的地方要进行奖励,对有关工作或者有关对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加以引导、指导的都可以进行表彰、鼓励与奖励,不仅仅是精神的奖励,还要有物质的奖励,才能极大的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为工作尽职尽责。

总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的实现环境保护,推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召集各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意识的加强,不断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榜样。

坚持学习和领会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文件精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不断提高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坚定了深入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将普法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理论,以国家的党政思想为重要的核心,加强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执法程序规范进行,依照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于违规现象的处罚以及程序要严格的进行和执行,克服执法检查的随意性、保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于环境政策的学习。不断地进行培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水平。通过队伍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善于管理、为政清廉、吃苦耐劳的环境执法队伍。

(七)塑造城市的形象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例如基础设施的改造,卫生环境的管理,小区物业的管理,街道社区的整理规范,大力的对城市进行文化品位的提高,例如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布局和文化建筑,城市雕塑与园林小品的艺术结合,对能看得到的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保证电子大屏幕、灯箱广告、店牌店招等的布局和内容与城市文明形象相一致,营造浓厚的城市现代文化气息,将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文明风貌形成亮丽的风景。

三、如何开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例如可以进行阅览室的建设,举行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篮球的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或者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健身的活动场所,加强员工的体育健身锻炼。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开展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活动,在社区或者街道的宣传栏里面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动和加强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以青年为主体的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根据青年分布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可以对青年开展争创文明青年的活动,将这项评比争优的活动的目标,措施以及参加评比的项目和考核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促使每个青年自觉行动起来。

不断的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用我们身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引导群众,掀起了一个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活动的热潮,以此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磊;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柯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导报;2001年02期

3.凌相权;;浅谈环境保护立法与客观规律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4.聂强;;要正确理解我国环保法中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04期

化工环保论文篇13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环境保护科学的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就是以环境保护科学为前提,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推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在环境保护科学的大的框架下如何搞好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 

在这样的要求和环境中,就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价值和作用,从而高度自觉地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以现有的想法为基础点,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事业发展做出行的思路和规范。 

二、如何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一)加强管理机制的完善 

国家在宏观上进行调控,以此来进行指导和服务,精神文明创建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工作部署,都在局领导的相关会议上研究落实。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总局在宏观决策管理方面的职能,积极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单位的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与经济发展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科学的管理规范。 

(二)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工作进行制定和审核 

由于现在经济的逐步发展,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压力也就随之加大,而社会普遍认为环境保护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一项大的治理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目标和任务的制定和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要对考核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规定,同时还要明确的对实施的具体方案,手段以及奖惩制度来进行审核。 

(三)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在未来的5-10年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政府部门职能工作的人员不但不能精简,反而要不断加强。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保护。那么就要不断地进行人员的培养,首要就是加强人员的思想建设。 

重视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坚持中心组织学习的制度,狠抓政治学习。扎扎实实学习好政治理论,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了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建立健全奖惩制度 

可以从分调动积极性,例如对于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做得对的地方要进行奖励,对有关工作或者有关对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问题,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加以引导、指导的都可以进行表彰、鼓励与奖励,不仅仅是精神的奖励,还要有物质的奖励,才能极大的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为工作尽职尽责。 

总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有效的实现环境保护,推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召集各领导干部对反腐败意识的加强,不断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正确的榜样。 

坚持学习和领会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的文件精神,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不断提高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坚定了深入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将普法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民主与法制理论,以国家的党政思想为重要的核心,加强科学的发展观,实行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执法程序规范进行,依照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对于违规现象的处罚以及程序要严格的进行和执行,克服执法检查的随意性、保证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做到依法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于环境政策的学习。不断地进行培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水平。通过队伍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精通业务、善于管理、为政清廉、吃苦耐劳的环境执法队伍。 

(七)塑造城市的形象 

加强城市的规划与管理,例如基础设施的改造,卫生环境的管理,小区物业的管理,街道社区的整理规范,大力的对城市进行文化品位的提高,例如文化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布局和文化建筑,城市雕塑与园林小品的艺术结合,对能看得到的广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设计,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保证电子大屏幕、灯箱广告、店牌店招等的布局和内容与城市文明形象相一致,营造浓厚的城市现代文化气息,将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文明风貌形成亮丽的风景。 

三、如何开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 

(一)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 

不断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强体质,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例如可以进行阅览室的建设,举行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篮球的比赛活动,定期举办演讲活动,或者提供一些可以进行健身的活动场所,加强员工的体育健身锻炼。 

(二)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开展各项有利于环境保护教育的活动,在社区或者街道的宣传栏里面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或者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调动和加强群众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开展以青年为主体的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根据青年分布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特点,可以对青年开展争创文明青年的活动,将这项评比争优的活动的目标,措施以及参加评比的项目和考核进行规划和实施。能够促使每个青年自觉行动起来。 

不断的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用我们身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引导群众,掀起了一个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活动的热潮,以此来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磊;论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的运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2.柯坚;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j];环境导报;2001年02期 

3.凌相权;;浅谈环境保护立法与客观规律的关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4.聂强;;要正确理解我国环保法中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j];中国环境管理;2009年04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