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技术论文实用13篇

美容技术论文
美容技术论文篇1

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内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方向与质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国产生的93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容分析框架,尽力做到系统、科学和严谨,保证同一维度中的类目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从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发,确定主要分析维度

本研究基于刘美凤教授的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和AECT'94定义及其他一些美国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认为教育技术的知识构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和教育技术知识II属于研究内容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II属于方法论方面。该理论还探讨了教育技术的知识来源问题。那么,美国博士论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术知识中的哪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据了哪些理论,或者利用或转化了哪些学科的知识?所以,分析框架拟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3个一级维度。

AECT'94定义分析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和影响这些范畴的主要来源,以及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内容”维度,可以从研究范畴和实践领域两方面分析。定义中对影响范畴的来源的分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维度的分类提供了参考。

2.参考已有的教育技术内容分析框架,设置框架类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连续四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从中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的很多趋势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伊利的框架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管理、技术开发、设计与开发、评价、教育过程/服务这些方面都有子类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对文章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分类:文献回顾、方法类、理论类、经验和实验、描述研究、评价研究、专业相关。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解释性研究、后现代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论、文献回顾、混合方法。2000年,奥萨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对论文类型、分析主题、研究方法、目标群体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参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丰富框架类目

我们分析了935篇论文的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题目的字数较多,研究问题很小,对研究范围规定明确,从多个维度命题。这样,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个维度和层次,并丰富了框架的类目。例如,很多论文探讨具体学科的问题,如数学、科学、外语等,所以可以考虑学科问题,并分析教育技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论文关注的群体多样,学生、教师、妇女残疾人、军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虑关注群体。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轮测试

经过测试,我们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前两轮,分别抽样选取了200篇摘要进行分析。第三轮,对所有论文的摘要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主评判员,并邀请其他5名教育技术学硕士生作助理评判员,对内容评判进行互相校验。

2.访谈相关专家

我们访谈了一些专家,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专家包括有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求学经历的博士、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还有熟悉内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尔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们采取德尔斐方法对10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意见征求,对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专家组的质量是保证德尔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专家的标准为:(1)对教育技术有深厚的理解;(2)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3)愿意参加本次意见征求。通过领域专家推荐和专业期刊的查询,我们形成了专家组,他们均为有多年教育技术研究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时间较长的学校;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中青年专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他们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对教育技术有着深厚的认识与理解,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三、分析框架的确定

最终确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个一级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类目,逐级分类。同一维度中的类目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每篇论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这几项必选,在表1中用灰色区域表示;另一种是每篇论文可能只属于这些类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区域表示。例如,第一维度中的4个类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之间为第一种关系,即每篇论文都会从这4个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个类目之间的关系为第二种关系,即每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类目描述

对框架类目进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个类目,它有三个作用:让不同的评判者对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类目的界限,在内容评判中易达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结论的表述;让读者了解框架的具体含义,利于学术交流。

1.研究目的

每个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1)基础研究

进行探寻和求证规律的活动,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怎么用”的问题。

(3)开发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发明或优化方法、策略和产品,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4)评价研究

评价一项活动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价值,帮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决策,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指有关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可以为其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或者讨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学科建设

是指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①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和领域工作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②专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和实践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研究

③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

④学科历史与发展:有关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

⑤学科定位:有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⑥专业名词、概念、内涵的界定: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的界定

2)知识体系研究

指关于教育技术知识的研究,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理论原则、操作程序、方法、技能与技巧、资源与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①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资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识

②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过程的理论:对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过程指的是指向实现目标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

③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资源的理论:对解决方案所需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有关教育技术的方法论研究,如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术学的分支理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从而形成的理论或知识,如教育技术的批判理论等

(2)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是指应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或媒体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问题层次

①宏观:大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学校、企业和组织的整体性改进或规划方案

②中观:中等规模的问题,如一门课程、一个系统、一个班级等

③微观:小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媒体材料等

2)研究范畴

①问题解决的方案规划: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

系统方案设计;采用系统方法,对较为综合和复杂的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步骤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并开展相应的实施和评价活动

②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确定目标和途径

教学环境:教与学赖以存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师特征: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

任务分析:在确定需求之后,对需要进行的任务的分析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主动性调控行为。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

讯息设计:对讯息的形态进行操作的计划,包括注意、知觉和保持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指导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流的讯息形态的具体设计

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和学设计的有关软件资源

③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

媒体开发:即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资源开发:对媒体所需材料、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④应用:使用各种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或改进绩效的活动,包括:

效果评价: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常采用实验研究,结论表现为有无显著性差异

影响应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媒体使用的各种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种,如教师、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规:影响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的社团或组织的规则和行为

文化与道德问题:团体或组织中媒体需要考虑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问题

健康问题:媒体对用户(中小学生等)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技术应用标准:国家、政府或学术团体制定的技术应用的标准

应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教学或者绩效

应用状况:分析某个国家、机构或学校的技术应用情况

推广应用: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⑤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技术

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组织管理:对一个组织或者团队进行的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或其他项目

信息管理: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总称,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和储存等过程

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本与资源、知识及其载体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的企业管理、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生产力、知识增值率和知识创新能力

人员管理:管理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人力资源

资金管理:对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资金的管理

设备与资源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设备、资源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服务

传送系统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媒体传送系统中的过程和产品

⑥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或课程等的价值确定

评价对象:论文的评价对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项目评价:对在限定时期内执行某一特殊任务的活动进行评估:产品评价:对某一物品的优点、效果或者价值进行评估;成本效益评价:对某一技术、产品或方案等应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评价;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和开发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被多次测量某一类型的对象;评价模型的评价:对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论文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总结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来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3)应用领域

论文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行业,包括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由各类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企业与组织:解决企业、公司或者其他组织中的管理、发展、绩效和培训等问题;卫生:解决医疗、卫生、健康、医生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解决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科研: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图书馆/博物馆:解决图书馆、博物馆或其他数字资源中信息的查询、加工和利用等问题;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方面的传播研究。其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企业和组织是主要的实践领域,我们进行详细分类。

①学校教育

从研究主题分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如何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网络教学:研究如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学校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师问题,如教师的素质、教师培训等: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研究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源中心等的使用问题

从学校的类别来看,论文研究的领域有以下几类: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中小学教育:在美国称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从社区学院到研究性大学,不包含专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又可分为医学、军队、体育、理工科、文科、艺术、政治/经济、其他、没有区分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开展的教育、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工程、技术等职业开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宗教教育:宗教开办的学校,或者培养牧师、宗教人员的学校;特殊教育:有关残疾人、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有关公民素质、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4-H教育: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Hand)、头脑(Head)、心灵(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关公民的健康、卫生教育

②远程教育

需求分析与规划:远程教育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

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区域、学校的远程教育发展状况

远程教育传送系统:实施远程教育的一些技术手段,如印刷品、广播、电视、网络等

工作人员分析:分析远程教育领域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远程教师、辅导教师、服务人员、研究人员等

教学过程和模式:分析远程教育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一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实施模式

学习资源建设:如何设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

学习者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策略:分析远程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

远程学习者的失学问题:分析远程教育中学生失学的现象、原因、对策等

交互设计与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设计策略以促进交互

协作学习:远程教育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

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个远程教育项目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照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学习支持服务:为了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服务的总和

③企业与组织

企业绩效技术:企业或组织改进绩效、促进发展的问题

企业人员素质分析:研究企业某个岗位的员工需要的素质,或者现有的素质

常规企业培训:研究企业如何对员工实施培训,不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

企业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网络来培训员工

组织文化与学习:研究一个组织中如何形成文化、促进学习,以促进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研究组织发展和变革中的现象和规律

4)关注的媒体

多数应用研究类的论文涉及了媒体,从三方面分析:

①媒体类型:具体类目见表1

②是否为专门教育开发的媒体:如教学、课件、群件技术、Webquest、WebCT、电子教学设计工具

③研究角度:从哪些角度研究媒体,包括;

媒体性能:研究媒体的属性、特征,他们将会影响到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媒体设计:设计某一媒体

软件或资源开发:开发软件或者相应的资源

媒体使用:研究使用媒体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体效果: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评价

媒体文化:研究使用媒体的文化环境

构建环境:构建使用媒体的建筑物、硬件、软件等环境

5)关注的群体:具体类目见表1

6)应用学科:研究某一门学科的问题。类目见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数据的手段、分析数据的方法则作为工具帮助上述这些方法的实现。

(1)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包括有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

②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即用若干个别性事物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③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论研究;对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②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

③调查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④人种学研究: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现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的探究。目的是产生新理论和证明已有理论

⑥历史研究: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目的在于通过以往时间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研究

⑦内容分析研究: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度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

⑧相关与比较研究:相关研究是对两个或以上的变量间是否相关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比较研究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⑨设计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4)收集数据的方法

①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

②实验法: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前测和控制组等方法,对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③前实验法:对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准实验法:在现场背景下难以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⑤访谈法: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以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⑥问卷法:根据研究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

⑦测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能充分地测出研究中的变量、概念或现象,从操作意义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数据

⑧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

美容技术论文篇2

但是,由于美容文饰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且经济效益又好,所以目前美容界(包括生活美容)普遍开展此项技术,甚至出现了“滥用”之势,从业人数庞大,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人未经过正规培训或只参加过短期职业培训,对文饰的适应症、并发症及审美设计等均知之甚少。有些只学过简单的三文操作技术便给自己戴上“美容师”、“美容大师”、“美容专家”等桂冠挂牌营业,有的连短期培训班都没有参加过,凭着托人弄来无根无据的证书即办了营业执照。更有一些“游医”连营业执照都没有,也手持文饰机走家串户给人文眉文眼线文唇,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文饰美容的健康发展。

二、丑容、毁容事件屡有发生

在目前“三文”术普遍开展的形势下,由于一些未经专门训练、缺乏专业知识、作风粗疏的庸医、游医的参与;以及在设备简陋、不符合无菌条件等场所乱施术等原因,造成美容不成反丑容、毁容的事件屡有发生,给众多求美者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

例如,文眉之后出现八字眉、砍刀眉、爬虫眉;两侧眉型不对称,一长一短,一宽一窄,一弯一直,色泽不理想等。在文眼线时,不依据上眼睑的局部条件,只凭想象,结果文出了“双重眼线”,或文出熊猫状、锯齿状眼圈;个别“美容师”甚至用角膜染色剂注入到求美者的睑缘皮下,导致染料在皮下浸润蔓延,眼周被染成深青色,造成严重毁容。文唇文出蓝色唇型线,甚至出现大嘴套小嘴的怪异面容。凡此种种,不一枚举,这不仅给求美者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严重影响了文饰美容事业的正常开展。

三、管理混乱,专业归口不明确

美容技术论文篇3

那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技能的学习呢?

一、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主体的反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在对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第一要务就是摸请学生的底细,了解学生状态。

1.试卷调查。尽管经过六年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性,要了解学生的普遍学科程度,试卷调查是一种直接可行的方法,可分两种形式展开,一种是文本调查,一种是写生调查。

写生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实际的美术能力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拿笔画画,面对已有的美术成品,有的学生甚至画得非常好,但面对真实物体写生,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方位感、整体把握能力等一系列美术能力的差异一下子就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写生调查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美术能力。

当然,写生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这是不现实的),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美术能力,而且是真实的美术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写生校舍,有的学生虽然笔法不成调,但空间比例把握比较到位,这说明此学生只是平时画的少或不敢画而已,其造型能力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侧面了解。虽然文本调查和写生调查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状态与差异,但学生的个性与喜好与成长环境却显现得很少,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比如很多学生对美术的概念很模糊:有的学生对课堂内容表现反感或者不屑;有的学生认为已经画得很好就一切照自己的来;有的学生根本不敢拿笔,怕同学取笑;还有的同学干脆偷偷写作业,原因是作业写不完……这些情况从试卷调查是调查不出来的,但是与学生拉家常就可以得知原因:有家长的引导,有考试的压力,有家长宠爱造成的自我膨胀,也有家庭失和形成的阴影,还有学生自身理解的偏差,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等,对这些原由的了解对教师处理师生关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在进行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都很有帮助。

二、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课堂教学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阵地。因此,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有目的地选择。

1.依靠教材。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不能脱离教材实施,因为现有美术教材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照顾了大多数,是《美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柱,是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遵从学生成长需要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既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目标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理论指导,也是开拓学生思维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美术课堂教学重要工具。所以,美术教材应该作为课堂教学实验的首选教材。

以中学美术第13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为例,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范畴,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写生理念、建立写生方法,虽然教材所涉及到的技能理论有限,但教学目标却非常明确,教师把握得好的话,结合第一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复习已经讲过的关于构图、透视等技术,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学习目的。比方构图技术,可以结合第一课中静物画欣赏的内容,提供相应的静物模型,让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式摆放静物,让学生体验静物的摆放也属于空间造型的一个组成,然后让学生照着实物写生,体会画家在处理空间透视时运用的技巧,反过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以艺术的眼睛看待周围的生活空间,这样教师依据教材现有的内容,充实教材知识点的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证明理论的反复演练,学生获得的将不止是美术的造型技术,其获得更多的是审美层次的艺术技巧与艺术素养。

2.因文而设。学科技能的学习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因此,能否依据现有教材选择和发现有效的技能内容,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以13册第一课《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欣赏》为例,教材中的书面文字内容并没有提及诸如构图、透视、色彩等学科技能技巧与理论,但是教材所提供的作品无一不展示出这些技能的存在与重要性,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加入相关的学科技能,并能做示范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那么课堂能效将是巨大的。

比如,静物画《有樱桃和草莓的静物》,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以及画面所展现出的艺术生命力时,完全可以加入三角构图原则理论,让学生在欣赏画作时体验到由三角构图原则所产生的画面效果与艺术魅力,感知美术的技术与审美不可剥离的关系,同样,教师做恰当的示范,学生这时感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由画作图象带来的印象,而是较深层次地理解画作,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反过来带动学生的技能学习。由此可见,技能教学成功关键在于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能把技能融化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结束语

美容技术论文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长教学课程整合的认识和理解

从现代信息技术特点、美术的学科特点、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出发,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和整合点。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丰富;(2)表现的多样性;(3)交流的互动性;(4)时间的高效性;(5)效果的预见性;(6)学习的主动性。

2.高中美术课程的特点。

(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2)理解美术文化,提高人文素养;(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5)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3.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和现状分析。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的目的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一定量的专业技能培养,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艺术造型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为学生升入高等艺术院校继续深造和从事一般美术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美术特长教学现状分析:美术专业理论课讲授得枯燥乏味,许多抽象概念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美术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被动和机械化;学生的审美素养停滞不前,眼界狭小,很少接触到各种“百花齐放”风格的作品和作画方法。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具体运用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直观教学,具备其他学科的一般流程和环节,合理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到美术特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项课程中,发挥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改善了美术理论知识课。

给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是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课程,学生很难独立思考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画面,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找出理论知识与直观形象结合中的转换途径,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水平和绘画表现能力的目的。

以静物写生构图原理的传授为例,先把要讲授表达的静物内容在3DMAX中进行建模,制作出衬布的形状、大小和贴上不同的颜色或贴图,然后通过灯光配置和摄影机的摆放,形成一个课堂静物写生教学的三维空间,给学生一个由理论到真实环境相结合理解的切入方式。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程跟踪学生考试情况,完善和升华美术考试过程。

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美术作品的作画过程往往是一幅美术作品成败的关键,美术专业训练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规范学生的作画步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录像,全程拍摄记录下部分学生考试的过程,将从学生起稿构图的第一步到最终修改完成的过程拍摄下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每次考试的录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写生作品的讲评方式。

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评,是特长班教学中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用相机拍摄下学生每次的美术作业,在电脑上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将拍摄下的作业照片标上姓名,完成日期并存进档案里;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同的各种类型的美术范本入电脑,放进另一个文件包里,并以不同风格和表现特点命名。例如,在进行了一次静物素描写生考试后,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业都出现了“灰”的问题,我运用软件photoshop打开了一张美术作业,选择了菜单[图像]|[调整]命令中的[曲线]功能对画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强了画面的对比度,顿时整个画面效果与先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直观快速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灰”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作品显示比较,获得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特长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整合应将信息技术看做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在美术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哪类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强化学习效果,哪些地方并不适合用,也不要勉强套用,像高中的特长教学老师的很多现场动手示范是任何信息媒体都取代不了的。

2.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美术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图形软件等,并对美术新课程标准有更深更全更透的掌握,要尝试运用更新的教学理念、更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更好地结合,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3.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变传统老师讲、学生练的单一形式为信息学习的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有些学生极易在信息海洋里迷茫,或者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转移注意力,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强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4.尚待解决的问题。

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美容技术论文篇5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美容技术论文篇6

在这一“果体结构”目的论的规引下,我们将学术美术教育整体目标结构划定为三个部分:第一,审美创造、鉴赏、批评及其它相关心智能力;第二,造型及其它相关操作能力;第三,美术学科属性而引起的人格不断完善。由此,我们得出学校美术教育总体目标为:①学科属性而带来的教育目标: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技术表现能力美术文化能力;②人的外在能力伴随美术教育而提升的教育目标:感觉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③人的内在品格随着美术教育而完善的教育目标:行为、意志、情绪需要、注意。

有了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为我们对学术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方向上的指导。

二、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教育内容是知识和经验的集积,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应该是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经验之和。讨论教育内容,就是如何选择“适合”的范围。为此,我们还要对美术学科的内容结构作以归纳,然后才能结合中小学生认识和心智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寻找出学术美术教育内容的结构。

(一)美术学科内容结构的选择

所谓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塑造需要运用特殊的材料和手段,平面、立体兼而有之。由此,我们可将美术的类别分为:绘画、雕塑、工艺与设计、建筑。美术又为独立的人文学科,从这个角度上讲,它的内容又应为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理论。综而论之,美术学科的内容结构应为: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基础理论、历史与鉴评、造型操作技术

(二)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结构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为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内容是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整体目标相配合完成教育目的的教育内容,总体上讲是合理的,它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又能利用美术属性为教育服务。美国现代教育家艾斯纳依据他的综合目的论,将美术教育内容规定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与美术历史三大块,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修养“的教育,与我们教育目标相比,虽然侧重点有别,总体内容还是相通的。其它国定和地区的美术教育内容结构也都类似于以上的划分,内容出入不大,比如:日本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为:造型游戏、绘画、雕塑(立体造型)、用品(实用设计)、和欣赏。

三、学校美术教育内容选择

既然我们已经划定出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结构,那么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一)为“画”而设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提高学生绘画、平面设计等美术技术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直觉能力、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以及相关内在品格与外在能力。实践表明,绘画与平面设计训练,是平面造型与用色能力提高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难易不序的内容,那么在造型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内外能力将同步提升。

(二)为“做”而设计的内容:

训练学生动手做的能力相对于低龄学生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平面造型相比,“做”的东西更形象、更具体,这与年幼儿童的认知特点相合拍,为此,幼儿园与小学通常将这些“做”的内容名之曰:“手工”,实际上是一种立体造型训练,从大范围类别讲,就是美术中的雕塑。立体造型虽为“做”的内容,但动手做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而练脑,并转换角度提高学生的学科技术能力以及认知与心智能力。

(三)为“观”而设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眼力与对美术作品的鉴评能力。美术学科的内容含量决非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仅技法而已,在技法之外,它还包含着极丰富的美学涵义。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判断力,从而获得一双审美的眼睛。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诱导和帮助,而且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在“观”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对作品的鉴评能力,能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虽然“观”不表现为手写的语言文字形式,但实际上这种能力的传达方式,还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所以,我们将其归入美术理论范畴之中。

美容技术论文篇7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medical beaut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beauty of anatomy》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SU Shi-zhen,CUI Yan-ju,LI Jie,MENG Fan-wei,SHEN Fang-fang

(Shando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tai 264199,Shandong,China)

Abstract: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 anatomy teaching reform must be undertaken along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hairdressing technology.Curriculum group from the professional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experiment practice、examination appraisal system reform,and fully embody the anatom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medical hairdressing technology;beauty of anatomy;teaching research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人体形式美理论为指导,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护和再塑造人体美,并以增进人的生命活力为目的的新兴医学技术类专业[1]。《美容解剖学》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2],学好美容解剖学,将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照搬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范围过于宽泛、教学内容过于深入、教授知识点过多、专业针对性不明显,为此,近几年来,课程组通过广泛调研,从专业考察和体系重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实训、考试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专业考察及体系重建

课程组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深入探讨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范畴,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展开调研工作[3],明确医疗美容工作中需要掌握的解剖学知识及重点内容,压缩或删除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的部分内容),对与医疗美容工作中相关的内容加以重点讲授,还注意综合美容专业各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对解剖学知识的需求,同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将解剖学总学时由128学时(理论100学时,实验28学时) 调整为90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例如双眼皮手术时需要掌握的是眼睑附近的神经、血管分布;隆鼻术时需要掌握鼻骨结构、分布等,在课程讲授时给予重点讲解及强调。此外,也明确了教师在讲授到某一知识点时,应联系哪些临床美容内容。例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美容解剖学是将来从事医疗美容行业的基础,从而主动学习,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授课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在解剖教学中充分体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需要授课教师进行广泛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解剖学教学和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尝试采取以下方法。组织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明确教师的责任及任务;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使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比赛、集体备课、授课教师相互听课,每学期配合校督导组组织开展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促进授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4];鼓励授课教师参加各种美容学术会议及相关美容课程短期培训,及时了解美容专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科研能力。此外,还邀请医疗美容技术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为授课教师讲授医疗美容知识,介绍目前医疗美容技术行业最新进展情况,从而让授课教师充分了解医疗美容法专业一线从业人员需要哪些解剖学知识,为授课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提供实践依据。

3教材及教辅资料的选择

根据专业考察、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广泛调研,对全国统编教材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后,选用了课程组教师参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美容解剖学基础》作为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授课教材。该教材突出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此外,还积极参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解剖学其他辅助教材的编写工作,如《美容解剖学实验实训指导》、《美容解剖学习题集》等,制定了考试考核标准,建立了试题库,编制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编写典型《美容解剖学》案例及电子教案,并将这些资料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下载学习,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4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方法和手段。

4.1直观教学法[5]:授课时均带有讲授内容所需的解剖模型、器官挂图,学生听的同时,可以看平面图,也可以观察立体模型,使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更直观生动。此外,让学生充分融入学习内容之中,例如讲授“三庭五眼”、“面部美容线”时,让学生自己测量或两人一组互相进行测量,判定是否符合美容标准。效果是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课堂内容也会牢固掌握。

4.2案例教学法[6]:介绍临床美容师实践操作案例(讲述或视频短片)引出授课内容,并根据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一边学习新内容,一边结合案例进行讲解,之后再回到该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讲授“皮肤结构” 时,播放瘢痕修复术的视频短片,提出问题:皮肤的层次结构、皮肤的功能后开始授课。通过案例教学法,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运用知识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多媒体课件的应用[7]: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特点把枯燥无味的人体解剖结构立体直观的展示出来,既增加了视觉感官刺激,更生动直观的演示授课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可给予学生一种新鲜的感受,并且适当运用flas,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例如讲到鼻部时,可添加隆鼻手术前后对比的图片和动画,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现代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通过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增添美容技术的新发展及解剖学知识在美容技术中的应用,从而扩展学生知识面。

此外,在上课时既使用多媒体也要注意使用黑板[8]。例如讲授“心脏结构”时,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讲课提纲,教师根据提纲边画简图边讲解,多媒体用来播放复杂的心脏图片、心脏搏动的动画等,这样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也减少了学生吃力、紧张地记忆屏幕上稍纵即逝的内容和赶笔记的辛苦。

5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加强实验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9],所以课程组积极进行实验实训课的改革[10]。实训室配有器官标本、断层标本、器官模型及标准化的多媒体系统,实训课时尝试采用小班教学,每班30~40人,做到学生每人手中有标本,便于对解剖结构的观察、理解和掌握。在实训过程中,注意结合医疗美容技术的专业特点,重点加强头、颈、面部、皮肤部分的实验实训内容,如在进行面部实训时,要求学生特别加深对面部骨性、肌性标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结合活体触摸方法提高实训效果。

实训室除了供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使用外,课余时间还向学生开放,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班、巡回指导,充分提高了其利用率和实验实训效果,既有效促进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又提高了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普及程度,成为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知识的“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和实践资源。

6考试考核制度建设

取消了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评价学习效果的传统考试制度,将考试分为平时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实训考核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10%、60%、30%。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上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理论知识考核即期末闭卷考试,通过随机题库抽取A/B试卷进行考核,考后集体阅卷、流水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制订出整改措施。实训考核包括标本识别、实验报告。通过以上改革,形成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考核体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提高[11]。

7讨论

美容解剖学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入门课程,学好了美容解剖学对后续的课程学习意义匪浅。今后,课程组将继续进行美容解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继续提高美容解剖学理论知识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知识的结合度,继续扩展实验实训内容,从而实现高职高专培养基础牢固、专业扎实、技能熟练的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向义,吴正平,欧阳学平.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6):62-63.

[2]谷建梅.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4):1568-1570.

[3]张秀丽,王庆,寇晶,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5):590-593.

[4]刘鸿宇.人体解剖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的探索[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1):111-112.

[5]索利娅,霍东升.医学院美容专业人体美学解剖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325.

[6]黄志芳,杨红樱.案例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健康研究,2011,31(3):239-240.

[7]徐学琴,牛乐,孙宁,等.医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73-74.

[8]王晓慧,高振平,杨津,等.坚持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效果模式相结合[J].解剖学研究,2013,35(3):234-235.

美容技术论文篇8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的目的及作用

《美甲与彩绘艺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新增加的一门专业方向的课程。它以《绘画技术》、《化妆技术》为基础,通过运用绘画技巧及色彩的搭配原理,来修饰美化指甲及人体局部组织器官,使美甲和人体彩绘融合为一体,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

《美甲与彩绘艺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生活美容方向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今后从事美甲师岗位及化妆师、形象设计师岗位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美甲师与美容师考证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流行的美甲技术以及彩妆创意甲技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美甲与彩绘艺术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能运用所学的美甲技能制作出适合各类妆面、各类场合的美甲作品,为今后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美甲与彩绘艺术》主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突出职业培训特色,通过学习指甲的基本常识、自然指(趾)甲的护理、手(足)部的护理、人造指(趾)甲的制作和卸除、装饰指(趾)甲、创意手绘、局部人体彩绘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中、高级美甲师资格。

本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方式,根据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人才培养标准整合教学内容,通过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际动手操作为主,理论知识的巩固为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见习、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现场的真实工作情景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效果重点评价学生在美甲和彩绘艺术方面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职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派学生去相关门店进行学习,增加感性认识。聘请企业高级美甲老师参与教学工作,形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利用多媒体网络及职场化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美容技术论文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01-03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和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构建体操与人文、健康三者相融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确立新体系的教育理念――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摆脱竞技体操教学与训练的模式”,并且在教学要求上“与中小学体操教学相脱节”。虽然已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然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其实,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属于教育领域,而非竞技领域,其教学内容也非竞技体操范畴。因为学校体操教学所指的体操,其上位概念为体育(指学校体育),而体育的上位概念为教育;竞技体操的上位概念是竞技(或运动),而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可见,体育与竞技(或运动)是并列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现借用国内学者宋继新教授的图示来说明体育与竞技的区别,同时也说明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与竞技体操内容的区别(图2)。

体育与竞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在于“二者互为手段……是不同归属的、平行的、交叉的关系”。因此分别位于体育和竞技下位概念的学校体操与竞技体操也同样存在上述关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仅是以竞技体操为手段,而要培养具有从事未来学校体操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还要将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教学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学校体操教学所要求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与竞技体操有本质的区别。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充实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因此,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理论体系要本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健康紧密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提出的能“掌握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专门体育人才,并相应地融合“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培养目标,在培养出合格的、能胜任未来需要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下,充分体现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2.2 新体系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

2.2.1 体操内容的重新确定 体操从其产生时起,其内容就一直在发展中变化着。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运动”时期的跑、跳、投掷、攀登、摔跤、舞蹈、骑马、军事游戏等锻炼身体的一切活动,到现代奥运会初期的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杆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内容,都充分体现着体操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现代体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操仅指竞技体操,而广义的体操所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讨论的是广义概念的体操。这里综合国内各版本的体操教材列出体操的内容,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蹦床运动、健美体操、实用性体操、团体操等内容。有的学校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也纳入到体操的内容体系当中,如吉林体育学院已正式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列为选修课。

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体,而舞蹈与体操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将之列为体操内容体系之中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进一步加以探讨。形体训练的练习手段可以采用徒手姿态操、韵律操、健美操、太极、按摩、健身跑以及各种舞蹈动作,也可以采用把杆、绳、圈、带、球、肋木、哑钤、杠铃、壶钤等,以及各种特制的综合力量练习架,也可以采用现代开发出来的多功能的一些健身器械。”可以看出,形体练习所采用的手段,绝大多数属于体操练习内容。因此,将形体训练纳入到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也是有据可依的。

2.2.2 体操技术课内容的设置 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需要,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体操技术课设置为必修课(普修课)和选修课(表2)。

2.2.3 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 新的体操课程体系要求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融合,不能人为地将体操教学划分为体操、人文、健康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而是要在体操教学中时刻紧密融人人文与健康教育。因此,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可以采取“理论术科化”的方式进行,即在进行技术课教学时,适时地将与所教技术有关的理论内容加以阐述。理论术科化所讲述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把体操练习内容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体操练习中教会学生如何保护与帮助及相应的理论;在课堂实习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及相应理论等。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术科化相对不易实施的理论,如体操概论、学科体系、中小学教材救法分析等理论,可以单独安排几次课进行系统讲述。

2.3 新体系体操课程的实施

2.3.1 体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体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属于体育美学的范畴。体育美由“身体美”、“运动美”和“健康美”三部分组成。“身体美”的指标主要包括体型、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形体等内容。“运动美是指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这种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已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可以包括竞技美、技术美、动作美、服装美、器械美、行动美等丰富多彩的子系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鼓励其对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2.3.2 体操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终身体育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培养学

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也自然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范畴。学生在离开校园步人社会后,并不意味着其体育生涯的终止,而应该是能运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从事终身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在体操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而把体操练习手段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维持其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方法。如在体操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时刻联系所学的练习手段,并将之直接或有所创新地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3 重视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体操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它们皆屑于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范畴。

体操教学中要重视隐性课程所发挥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并与显性课程紧密结合、共同育人。教师要适时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从教职业道德、责任心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

2.3.4 “成功体育”思想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成功体育,简单地说就是体育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oj。

在体操教学中,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练习目标,让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2.3.5 五大目标的渗透及融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虽然不是针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提出的教育目标,但作为未来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专门人才,他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这五大目标,进而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切领会。这对他们以后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将会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体操教学中,要注重这五大目标的积极渗透和有机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为他们将来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4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2.4.1 技术评价目标 新体系要求的体操技术评价目标,以略高于中学体操练习要求为主。为了激励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热忱,我们可以借鉴南京体育学院的评价考核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体操技术动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考核,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又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同时也排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灵活的、创造性的教学及考核方法,对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学将产生莫大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2.4.2 理论评价目标

2.4.2.1 “理论术科化” 在体操教学中,前文提到了“理论术科化”的方法,我们不防把体操理论的考核方式也界定在“理论术科化”的范畴内。其指导思想为:要求学生不但能做(动作),而且还能讲、能教。如吉林体育学院一直以来就采用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如下:考核时每名学生任意抽取所学内容的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学示范,包括该技术的动作名称、动作示范(实际操作)、技术要领、动作规格、教学方法或步骤(要求实际演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要求实际演练)、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要求实际演练)、健康价值或原理。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体操技术理论考核,也是对其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以督促其早日具备学校体操教学能力。

2.4.2.2 理论口试 对于体操的学科理论考核,吉林体育学院一直采用理论口试的实施办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于“理论术科化”无法系统讲授的体操学科理论,设置计算机试题库。考核时采用微机随机抽签进行口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角色,站到讲台上对假定的学生(两名以上评定教师)讲授所抽到的试题。评价时对板书设计、教态、仪表、语言流利程度、讲解的逻辑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为其将来从事室内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美容技术论文篇10

1高师美术教育

德国于19世纪最先出现“美术教育”一词,是指“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术学科基于教育学理论而衍生出的一门专业教育。在我国,美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以培养纯美术家为目标的专业院校美术教育;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专业美术教育,即普通美术教育;三是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师资培养类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我国语文、数学等学科都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美术教育却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高师美术教育不受重视,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际脱节,表现在:把美术教育当作一种技能训练,以美术基础技能课程的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忽视了“师范性”;通识课程设置较少,长期以“老三门”为主,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而对于其他如人文、艺术类课程开课量比重不足,缺乏多元化,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造成了阻碍;教师技能培训不足,如仅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4~8周的时间上教师技能培训的教材教法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仍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和学生素质,长期处于茫然和不适应状态,不能迅速就业或适应岗位,在教学中深感无力。

2高师美术教育《课标》改革与发展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2.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2.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剑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2] 姜珊.谈当代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D].云南艺术学院,2010.

美容技术论文篇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7)01-0122-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世界性的美容意识也深入广泛地融入了我国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医学美容更是受到大众的接受和欢迎,随之我国医学美容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各省基本都设有高职高专层次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各个院校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校企合作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该专业就业方向多,导致综合和专项技能培养方向模糊不清,实践教学到底教什么的,如何组织实践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实施的问题仍然困扰该专业,亟待解决。为此,本文回顾性的分析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探讨如何创新构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施体系,以期达到为医学美容机构培养最需要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精服务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1.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包含生活美容领域,如美容师、化妆师、美甲师、化妆品公司等,和医学美容领域如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医学产品购销员等,在校需要学习的技能比较广泛,给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培养方向较多,包含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方向,既有动手操作技能,又有咨询技能,既有形象设计,又有美容养生,美容护理,美容医学治疗,需要更多专业培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要求培养的能力一既要全面又要有倾向性方向。

但实际情况是,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是大而全的综合专业,没有细分成多个专业方向。目前各院校选择其中的部分作为专业分方向,设置也都不同,更多的院校没有区分。分方向导致就业面变窄,不分方向,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得不到体现,就业方向反而使得在校学生觉得茫然,而且三年的多方向培养,毕业后不能达到医学美容高技能的目标要求。如何构建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如何组织实践教学实施,达到既全面又兼顾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是目前该专业需要以创新思维解决的问题。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重于基础技能的实践教学,如化妆造型、皮肤护理、文绣技术、美甲技术,而如医学美容咨询、美学设计、光电美容治疗等一些核心技能的实践教学,含校内外实训、技能竞赛等则明显不足。这些技能培养内容零散,缺乏紧密的辑联系、连贯,更没有形成体系。

实践教学实施来看,虽然形式多样,但仍然以校内实训为主,而且没有做到早实践、多实践,理论教学仍然偏重,企业培训与校内实训不能有机融合、连续。

实践教学的实训教材已有编写,但不全面,而且教材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技能竞赛培训资料缺乏,很少有学校编写实习、见习的企业教师带教教材,这些都反映了实践教学的零散,不能形成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明确技能培养内容并遵循技能间的相互联系构建“根干枝”式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卫生职业院校与普通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组织形式也不一样。医学院校的实践教学服务于医学理论教学,通过医学实验、实践对医学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验证,巩固和完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是主要形式,临床实习主要目的是为帮助学生提高临床各科的诊疗能力,应对各种疾病,但还不能独立顶岗;而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较少外,主要以实训、岗位轮岗顶岗实习为主,并且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本课题组调研发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各个技术岗位虽然比较多,如美容师、美容顾问、美容导师、形象设计师、化妆师、医学美容技师、医学美容咨询师等,分析岗位就可发现其技能可以分为:医学基本技能、美学基本技能、形象设计技能、美容皮肤护理及治疗技能、美容咨询技能;也可进一步概括为医学技能、美学技能、美容技能和服务技能,其逻辑关系为前三者是服务技能的基本和根本,美容技能离不开医学和美学技能,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美学离不开医学、美容技术也是以医学和美学为基础的,因此无论未来就业的岗位是何种类型,可以概括划分为美容技术岗位和美容咨询岗位,这两类型的岗位都是以医学、美学、美容和服务等技能为根本同时也为基础的。

因此笔者据“根干枝”式全程一体化的理念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医学美容技术学生大多来源于高中毕业生,不具备医学、美学和美容基础知识,在校三年的学习要求能够达到高级技能水平,应设计“专用、实用”的实践内容。入学后即进行专业教育,到各类美容机构行业岗位初识,了解行业基本状况,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第一学期技能学习:集中于人体素描和人体雕塑的美术基础训练、形象设计技能(包含人体美学分析技术、化妆造型技术、形体礼仪训练)等人体美学分析和创造方面的技能,同时也是医学美容咨询岗位的基本技能,其中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的实验学习;第二学期生活美容基础技能学习:如皮肤护理技术、化妆品应用技术:第三学期全面展开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如美容皮肤治疗技术、医学美容皮肤护理技术、中医美容技术、药妆品应用技术等;第四学期提升阶段的岗位技能学习:如医学美容咨询技能、美容产品营销技术、美容企业经营与管理技能等:第五学期在医学美容机构各科轮岗实习;第六学期经考核合格进入半年的专科顶岗实习阶段。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各项实训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遵循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专项到综合的全程设计原则,课程之间可以交叉、跨学期,以利于实践教学内容形成连续性。学生毕业后就己能掌握就业岗位的技能,可以胜任美容岗位的工作。

3.创新构建全程有效、有力的实践教学执行体系

3.1内培外引,打造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双优的实践教学队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校内专职教师多来源于医学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一方面本科式教育模式深入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学校对于年轻老师的培养也多注重理论教学,在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明显缺乏。因此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如何安排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锻炼以及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充足的资金、时间、学习等保障。

在培养校内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应积极聘请美容行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践带教能力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由于理论教学经验缺乏,因此需要改变外聘教师承担某一课程教学任务的状况,让这些教师专注于医学美容技术的实践教学,培训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不是整个课程教学能力。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因势而为,因地制宜,入学后在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认知、专业见习、实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指导以及轮岗带教、顶岗培训等,通过内培外引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提供带教老师全面的实践教学指导,选择不同的适合带教老师的教学方式,就能明显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善目前存在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执行者薄弱的环节。

3.2创新多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与医学本科院校实验见习实习相似的方式,应全程多方位、多形式进行设计。

3.2.1现场实践教学与网络实践教学相结合:现场教学的优势在于现场性和互动性,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校外现场教学受伦理学和私密性的限制,现场教学的机会偏少,加之外聘行业专家工作任务较重,每年多次来学校现场教学的可行性限制,因此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些不利的因素,可以制作外聘行业专家的校内外教学视频进行网络教学,减少来校现场教学的次数。

3.2.2实训与见习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校外见习实习要互相弥补不足,一些在校内可以实现的技能学习应以实训为主,校内实训要为校外实践教学打好基础。校外实践教学以现场带教为主。

3.2.3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竞赛应覆盖医学美容的基础技能、专项技能以及综合技能。

3.2.4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堂的实训室远远不够,实训中心需要对学生课外实行开放,对于职业院校,实训室的开放时间应不少于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实训中心应配备更多的管理和指导人员。

美容技术论文篇12

Key words: optometry technology;Medical Aesthe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4-02

0 引言

《医学美学》是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由医学美学基本理论、医学人体美、医学审美实践和医学审美教育四大部分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为学生适应专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既有一般的美学的重理论,又有医学课程的重实践的要求。以往的《医学美学》容易出现理论知识抽象,应用不足。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对接,强调对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又能使学生将美学理论在专业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为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推进眼视光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更加贴近眼视光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1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能力培养开展课程设计

1.1 眼视光技术专业开设《医学美学》课程是逆向朔源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所决定的 我校06年开设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以来,作为云南省内同级别院校中唯一所开设该专业学校,具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省内一流的眼视光技术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与21家校外实训基地医院及视光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采取“双证”订单培养和顶岗带薪实习的培养模式。其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多年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就业单位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外,还需要验光员及从事视光配镜工作岗位的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包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医学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我校自09年修订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来,加强了对学生医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

1.2 开设《医学美学》课程为了行业发展需要 据调查,目前全国在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中开设《医学美学》相关课程的院校并不多,在培养模式上,存在偏重工科(眼镜制造工艺与材料运用方向)校企一体[1]培养模式及偏重医学实践医商复合型[2]培养模式(验光配镜及视光学方向)的不同,这与服务区域经济实际需要有关,但无论是哪种培养模式,视光学不简单的只有配镜或制作眼镜的工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眼镜行业的迅猛发展,佩戴眼镜不单是为了矫正屈光不正,而更多包含了文化修养、审美艺术、时尚潮流等因素,人们对眼镜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1.3 《医学美学》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 我校采用的《医学美学》教材为:欧阳学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范教材《医学美学概论》,该教材相比较其他相关教材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内容以“必须,实用”为度,特别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3]。该教材比较贴近高职高专教学理念及内容要求,主要供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使用,所以,目前国内还缺乏专门的眼视光技术专业用《医学美学》教材,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企业就教学内容方便开展合作,大胆探索并编写实践教学新课程以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

1.4 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医学美学概述》课程设计,优选教学内容 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学生毕业能在各级医院眼科、视光中心、眼镜公司从事医学验光、磨镜及RGP验配等工作。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向导”的培养模式下,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更加突出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而上述岗位的服务对象均以人为中心,所以《医学美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首先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课堂中,我们更多的引用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整体形态美观测这个章节时,我们采取顾客需求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眼镜为情景模拟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顾客的相貌特征与发型,为顾客挑选一副适合的镜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堂的理论实际,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具有创新性的优选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在选择教学方面,在理论知识结构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优选教学内容,侧重于与眼视光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符,例如:人体各部位的美这些章节中,重点讲述容貌、美、眼、鼻这些与眼视光联系紧密的审美对象。

2 按照高职高专注重实际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2.1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于企业合作,积极开发实践课程,更多引用在工作环境背景下的情景模拟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整体形态美观测这个章节时,我们采取顾客需求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眼镜为情景模拟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顾客的相貌特征与发型,为顾客挑选一副适合的镜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堂的理论实际,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具有创新性的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重视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使之更加符合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具体,图文并茂,提高审美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医学美学教育的形态学特征,尤其是讲授到抽象的医学美学知识和原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直观且图文并茂的将实例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加深理解。

3 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医学美学》实践课程

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推行“双证”培养,订单培养及企业顶岗带薪实习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技能水平,同时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前做好岗前培养,学生在毕业后就能直接到眼镜公司和相关企业就业,最终提高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同时,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4 通过《医学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人文科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长期进行的一种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5]。从学科上看,医学技术类划归为理科,比人文学科及专业更强调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关知识让人感到抽象、机械、相对枯燥。同时,社会也有一些人,把“术业有专攻”专科医疗技术称为“器官医学”?然而,医学涉及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归根结底是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6]。医学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同样是人们千年来积淀的结果,蕴含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劳动,无处不体现人文精神与科技美。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我校开设《医学美学概述》课程以来,以6.6爱眼日活动为切入点,举办各类与爱眼、护眼有关的课外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宣传眼保健知识、免费验光义诊、手抄报,眼镜模特大赛项目,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切身体会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为《医学美学》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运用平台。

参考文献:

[1]曹明.校企一体的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2):46-47.

[2]杨林,邢华燕,刘宁,王敏.浅析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9(5):20-22.

[3]欧阳学平.医学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美容技术论文篇13

在健美操体育教学中,把有氧体操,伴奏音乐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它可以提升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以及思想境界的跨越。健美操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健美操技巧的基础,只有牢固地掌握理论基础,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健美操,加之当今社会对健美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本文对体育院校健美操理论内容体系创新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初步了解到高校健美操发展的情况,充分的调查研究为高校健美操教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访谈法

应用访谈法对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健美操理论课程的教学状况。

(三)分析归纳法

我们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相关数据采用应用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理论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目前,我国高校的健美操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健美操技术教学和健美操理论教学,健美操技术学习的时间大大超过理论学习的时间,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且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因此,高校学生要把技术与理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开发出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健美操技术上做出重大突破。

二是健美操理论内容比较单一。在健美操的理论课堂中,教师仍然承袭原有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机械的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进而导致健美操理论内容较单一,不够丰富。并且学生也是在被动的接受健美操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美操理论学习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加强对健美操理论教学的重视。现阶段培养健美操方面的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健美操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对健美操理论部分的学习,只有学习好健美操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健美操技能。在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以及学生对理论部分并不是很上心,觉得书本上的东西太死板、单调、固定化,进而忽略了健美操理论部分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大力重视相关健美操的理论性课程。

二是扩充健美操理论知识内容,突破重点难点。健美操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难度,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习有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来施教。在对健美操技术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好与健美操学习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关联性问题。把握好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好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以及高度和广度。在学习中拓展能力,提升学习水平。

三是增加理论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合理性。理论性的教学任务过于枯燥乏味,这会打击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因此在理论课上,可以充分地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关于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状态,视频映像等新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很好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热情,其学习积极性被提高,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是将人文教育融入到理论内容中。教师在对健美操的理论知识讲解时,要注重配合详细的教学任务,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处理问题的态,为培养健美操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一定要体现出人文教育的理念,使其得到很好的发挥使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现阶段在体育高校健美操课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对理论知识有所忽略,导致学生不能够更好地理解健美操动作,直接影响学生对健美操整体的学习;现阶段体育高校健美操课程中,教师对健美操课程内容广度深度把握不够,重点难点突出不够,学生不能够将知识更好的掌握,进而直接影响健美操学生对健美操理论课的学习;现阶段体育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理论课与操课相比,学生更加喜欢操课,同时教师在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时,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模式,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二)建议

通过定期考试的形式,加强学校对健美操理论课程的重视,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视,进而推动健美操在体育院校的发展;扩充健美操理论知识内容,突破重点难点,让学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进而构建跟合理的理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