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论文实用13篇

产教融合论文
产教融合论文篇1

2.1教学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学生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以此,探索解决职教的跨界教育中学校、企业两个界面的平衡,试图建立一个融合的对人才培养有效而可控的体系架构。1)校企共建“双课堂模式”。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融入一体,开辟职业教育学校理论课堂与幼儿园实践课堂互动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尝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2)建立“一对一”跟踪指导。试点项目班级的新生入学就5~10人/组,安排进入幼儿园一个班级,其幼儿园的班主任就是她们的具体指导教师(尝试建立现代师徒制)。试点班的班主任负责教学指导。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建立“一对一”结伴成长的关系。学生三年不间断地到幼儿园实践好“一对一”,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头到尾观察一个小朋友幼儿园阶段的各种成长。一年级时每周去1-2次,并参与相应幼儿园班级活动;二年级时“三学六法”课理论联系实践,先在学校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基础,再结合教学见习、实习,在幼儿园实践学习;三年级时顶岗实习。整整三年都让她们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幼教工作中,从观察者到保育员到配班老师再到主班老师,每个岗位都有机会分别见习和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校、园一体,是真实的职业环境的体现。

2.2师资融合

1)引师傅入校,带老师入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交叉任职,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能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又在幼儿园任职,完成幼儿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儿园资深教师交叉任职,有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来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也100%到实验幼儿园任职,以获得最新的学前教育信息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并进一步实现校园师资融合。2)教育沙龙,竞技舞台。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可通过聘请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为学前教育教师们开办主题沙龙活动,还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为老师们的相互交流、教学教研提供平台。

2.3德育管理

1)项目实验班推行双班主任制(校内、幼儿园),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幼儿园实践提供充分的保障和教育教学指导。2)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册”。“校园融合一体”模式下的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会十分丰富,每次参加都要求学生要有活动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过程照片、活动总结等。学生会见证自己的成长,从取得的成绩中体会到成就感。3)实现学生自我完善。在新模式下,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加,学校的安全责任重大。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在此种模式下学习,也扮演了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他们也能从中成长得更快。因此,在教育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4)推行学校、企业、家长三方管理模式。为提高在“产教融合新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要定期召开学校、企业、家长三方座谈会。通报学生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生学习方案和计划,处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较好发展。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模式

3.1建全机构,专家引领

聘请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前教育机构园长、学前教育机构一线骨干教师参与校园合作,并组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研讨、定期检查和总结,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建设进度及整个建设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3.2完善制度,保障实施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以专业建设为改革突破点和工作重点,制定或完善促进“校园融合一体”与园校互动相适应的相关制度,包括完善、修订教改试点所涉及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等相关制度,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的调整,形成一套有章可循的制度,为园校互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3.3初探品牌,产教融合

第一阶段,在我校园合作单位中,遴选一家幼儿园进行试点,深入开展校园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我校和幼儿园共同打造学前教育品牌,形成独立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创建独树一帜的幼儿园品牌。同时,该园也作为我校校外实训场地,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见习服务、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研讨提供试点,为理论与实践搭建平台,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同时,为第二阶段奠定坚实基础。校园双方共同拥有幼儿园的经营权、股权,真正意义实现产教融合,校园深度合作,开启教育改革试点新模式。第二阶段,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将与优秀幼教机构或幼儿园深度合作,创办教学幼儿园1所,以此为基础打造自有品牌幼儿园,在3~4年内预期发展3~4所分园,以满足本专业教学活动所需,最终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

3.4扩大规模,形成产教结合链

当前,学前教育集团已成为一种驱势。该项目拟计划形成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学前教育集团,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前教育机构品牌策划、早期教育机构、幼儿园、儿童艺术培训、家庭育婴服务等为一体的产教结合链,真正成为“产教融合、校园合作”改革的先行兵。

产教融合论文篇2

关键词 :旅游产业;文化创业产业;高职旅游;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5.029

收稿日期:2015-05-16

旅游产业作为中国支柱性产业之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拉动了其它产业的发展,而且在经济效益方面效果突出。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势必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当前世界经济的融合、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方式的变化,使得它也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渠道。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与其有相同文化本质的旅游产业而言,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必然要求二者进行积极的融合,从而为我国的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文化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使得我国的旅游文化资源在世界名列前茅,但因政策和思想的相对滞后使得我国又是文化产业的弱国。加速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的享受和需求对旅游产业的期望值逐渐增强。固有的游山玩水、拍照购物式的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和休闲欲望。

国家旅游局在2009年1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这一新的机遇就是人们的消费理念已经由有形过渡到无形。旅游消费的形式不只是购买实体型的物质必须品,而是越来越多的从旅游产品中去欣赏抽象高雅的文化艺术,购买精神上的享受与审美体验,消费上的变革引发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势必要求旅游资源要加大在文化资源上的利用与开发,加大文化旅游的力度。并要求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为旅游产业提供新思路和宽路径,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拓新传统旅游资源,加强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旅游产业的延伸服务。当前最佳途径是文化创意产品投入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建设中,比如迪士尼公园、恐龙公园、欢乐谷等主题公园的建立,各地文化节的举办、动漫乐园的开放、文化博览会的举办等就是文化产品与旅游业整合开发和建设而成的经典案例。

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高职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挑战

2009年3月在海南三亚举行的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变革”这一主题,论坛大会正式了《海南旅游宣言》。宣言指出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今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越来越高、协同性越来越强,旅游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文化与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成为拉动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4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政府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也为旅游经济、旅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面对新兴的旅游经济,传统的高职旅游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但国内旅游业正面临发展中的一个尖锐问题,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鹏认为,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旅游业人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特别的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驾驭各类市场(国内、入境和出境)的能力,对不断涌现的新兴业态的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推进能力,以及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行业整合和产业对接等能力,对高新技术的把握和前瞻、升级产品、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的能力等严重不足”。

伴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高职院校所培育出来的旅游从业人员在进入行业之前,还未能完全实现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仅获得技术层面的知识,尚缺乏一定的市场观念和创新意识。而这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标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目前,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和应用型的人才标准,而是需要文化性和创新性能力方面的提升。

3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大融合对高职旅游教育的影响

3.1 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依托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另一方面需要多元化人才的投入和供给。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高职旅游教育,在面对国家对旅游业的重视和投入下,应适应时代需求,将“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的文化型、复合型人才”当作人才培养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学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高了传统旅游业的文化附加值和利润的空间,还为旅游者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潮流方向和时尚新品,引导出新的文化和旅游潮流,从而增强旅游业的产业竞争力。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在进行知识的引导和文化的培养方面,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了解产业尖端信息,及时将之反映到教学中,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从知识层面上,学校需要给学生以文化修养和通识能力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更大程度上融合文化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搭建出可塑性强的知识框架,满足创意文化产业所需的文化素养需求。在能力结构方面,强调在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运用各种技术创新性地去解决问题,并具备管理、服务、策划等多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等,并加强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激情和思维模式,具备合作与团队精神。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在人才需求上更倾向于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型的复合高级人才,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核心动力就是这一批创意阶层。他们既具备旅游服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将文化创意的融合到策划、管理、服务中。高职旅游教育应抓住时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兴旅游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要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强化产学结合。中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比例,具有丰厚旅游资源的地区纷纷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大融合,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重视对旅游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创建各自的旅游文化品牌,如文化村的建设、文化节的开办等,都大大增强旅游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而作为以学校教育为主的高职教育面对快速兴起的新型旅游经济,必须要尽快与市场对接,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更改传授方式,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及时地把握学习,并建立具有产业结合的实践基地,适时促进企业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干预和变革,培养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

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高效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共同开拓合作空间。企业可将项目引入教学中,学校可将企业项目带入课堂,进行项目式教学。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工作条件,根据项目任务需求,派遣行业专家进行课程讲授;学校可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咨询、培训。教师在企业和学生中发挥桥梁作用。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项目的参与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真实体验相关岗位的需求,并通过协同努力完成任务。校企合作项目引进的方式,有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市场的需求。

另外,在课程的设计中,夯实文化素养的基础课程学习,增加地方性的特色旅游文化课程,满足地方旅游市场的需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与风景区合作,学生既可课堂中进行相关知识的习得,也可以在风景区进行实地学习和实习。并可参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做好市场调研和策划,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情景模拟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邀请行业专家开设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并给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方向上的指导与规划,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更好满足旅游市场人才需求。

3.2 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旅游教育的关键。旅游文化产业与高职教育的目标一致,均“以人为本”。但“人”的标准即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对于从事旅游专业的任课教师无论在专业理论和知识结构上,还是对旅游的认识和实践上都在极大挑战。教师素质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想培养出第一流的学生,就必须拥有第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知识,并能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及时地把握学习,还能拥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双师型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了解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动向,针对学生情况作相应的职业定位。作为高职高专的大学层次,在培养目标上不应该定得太高,而应注重就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重视实践和就业和创业指导,更好地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因此,要想造就高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就必须造就高素质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

4 结语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旅游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支撑。高职旅游教育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积极为旅游市场培养大量的旅游、酒店、会展等方面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更要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校企合作,创新性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产教融合论文篇3

1妇产科PBL教学

妇产科PBL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有能力的临床医生,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PBL教学模式是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实现了教学向“能力中心型”转变[4]。我院妇产科开展PBL教学已经10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及增加临床病例。在学期开始集体备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设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后进行初步分析。在这一环节,授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设计是PBL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既需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贴近临床实际,也需要有艺术性吸引力,防止高于学生认知水平,导致学生消极抵触或浅尝辄止。此外,还需要有系统性整体性,让提出的问题之间有所关联,相互建构。其次是课堂讨论阶段。学生分成6到8人的学习小组,把学习内容在小组中细化,组织讨论后由组长汇报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他组组员可提出质疑或异议,之后针对这些疑议或异议进行组间讨论,最终获得该问题最合理的解答或形成新的问题来引导下一步的学习和讨论;教师并不直接参与讨论,但要全程参与,当学生讨论跑题是需要适时将讨论方向引回主题,当学生陈述有误时需要及时指正,当学生纠结困惑时需要想方设法开阔其思维。课程的最后阶段由任课教师做课后小结,把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和思考做系统的归纳、融合、提炼和整理,并从中对学生模糊的重点内容做重点讲解,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内容做细致讲解,对学生还未掌握的具体内容做反复讲解,科学安排好授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在PBL教学过程中,逐渐发现PBL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投入于问题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侧重于解决技术性问题,但体现医学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问题需要加强。

2人文素质培养在妇产科PBL教学中的必要性

2.1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妇产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来,在新时代的改革大背景下,中西方知识和观念的融合,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如火如荼,在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过程中,PBL教学方法是不但能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而其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向着更加注重人与社会、人的权利、人的伦理等方面发展[5]。妇产科患者为女性群体,疾病主要涉及生殖器官,病史涉及婚姻、生育、个人隐私及整个家庭情况等。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比较沉重,担心影响家庭幸福、影响夫妻生活以及妊娠期过度紧张和担心胎儿情况。所以妇产科医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尤为重要。不断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才能适应和符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方向,更有利于医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2.2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医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还要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6]。敬畏生命、关爱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不是空谈,而要融入医者的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医务工作者有“特权”进入人体,这项工作是神圣、庄严和要极端负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PBL教学法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临床基本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质。

2.3引入人文素质培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

从古至今,医学职业精神都需要与医学人文相互融合、彼此渗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充分说明了医生需要医治的不单单是疾病本身,同时还包括处在病痛中的需要帮助和安慰的人。治病是医学技术层面,帮助和安慰则是人文关怀层面,临床治疗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向结合。目前医疗环境中仍存在着医学职业精神中缺失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的局限性以及生命的不可复制性,这些是可能导致医患之间不理解、不信任的原因,严重者可能诱发医患纠纷[7]。而妇产科尤其是产科更是医患纠纷发生的高危科室,在医疗纠纷中,大多数都是缘于医患沟通、服务态度和医德医风问题,而非单纯的医疗技术水平问题。因此,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8]。因而在妇产科教学,尤其是PBL教学中,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应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医学生走入临床后更好的处理医患关系[9]。

3我校妇产科将人文素质培融入PBL教学中的探索

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妇产科教学过程。教师理论授课时应将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以及医生的职业道德标准融入医学基础知识中,一同教授与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初步渗透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而在妇产科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更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临床见习实践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医学生首次作为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此时人文素质教育要如融入临床带教老师带教的每一个细节,从与患者交流采集病史开始、体格检查、病例书写、病情交代等均可体现人文素质教育[10]。妇产科PBL教学方法应用成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而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诊疗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1PBL教材选题及问题设置中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按照《妇产科》教材的大纲要求,挑选异位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妇产科常见疾病进行教材编写。PBL教学尽可能模拟临床实际教学,因而在教材编写选题设计过程中,编写内容及场景描写真实可信,除了患者临床信息资料,不同的案例中应尽量体现出应相患者及家庭相关信息、医患交流的细节及特殊场景,描述患者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不配合等。在问题设置中遵循医学的两个原则: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

3.2课堂讨论、总结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PBL教学课堂讨论过程,实际上是临床诊疗过程的再现。从病史、查体、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案等各阶段进行讨论。学生根据教材中设置的问题,经过课前准确,课堂上进行讨论。教材中设置的问题含有从人文角度出发的,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及人文角度进行讨论[11]。例如在产科病例讨论中,无论是“凶险性前置胎”“产后出血”还是“羊水栓塞”,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分娩方式的讨论,而近些年来,随着二胎政策开放,剖宫产问题已从医学问题上升到社会热点问题。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除了按治疗原则进行分析之外,教师应引导同学们融入医学人文精神去考虑分娩方式。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除了医学指征的手术之外还有一部分为患者主动坚决要求剖宫产,主要是因为害怕疼痛及恐惧。因而引导同学们进行讨论融入人文因素,如何降低剖宫产率,如在妊娠期对患者进行宣教、分娩过程中的陪同疏导、换位思考患者产程中的疼痛及恐惧,通过讨论,让同学们除了掌握剖宫产的医学指征,更充分的了解人文关怀在帮助患者分娩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或子宫颈癌的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就疾病讨论治疗原则,一定要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及对生育的要求,融入医学人文。子宫肌瘤患者是否有计划妊娠的需求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存在不同选择;若需要切除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应与患者充分交流,缓解其对切除子宫后的焦虑和恐惧;早期子宫颈癌的年轻患者是否保留生育功能等。在讨论环节,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除了让学生对诊疗原则充分掌握,还能更贴近临床的让学生了解在诊疗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想患者之所需。

3.3在模拟临床操作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产教融合论文篇4

一、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媒体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我为主”固化的传播思维,早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纷纷走到融媒体的赛道上。过去以媒体划分的传媒类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构建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科学化、系统化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但目前,传媒职业教育要跟上传媒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群内各专业各自为政,在课程内容、实践项目、师资培训等方面出现重复建设情况,没有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与优化,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综合实践能力弱,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群是专业的集合,是为了发挥集群效应以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群内的各个专业之间应相互融通,互为补充。许多高职院校的传媒类专业涉及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编导、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动画等,涵盖传媒产品生产、制作、传播、运营等环节,所以,有必要厘清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设符合传媒产业链的人才培养链。第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轻理论重实践,在传媒职业教育中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彼此孤立,难以兼容,导致高职传媒人才文化素养不够、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创新创意能力。在国家倡导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性,厘清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理论教学又如何嵌入实践教学中,是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思考的问题。第三,以往高职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受传统媒体时代生产与传播的局限,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只能采取模拟环境下的实践训练,其与真实岗位任务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和技术远远落后于传媒行业真实生产项目。新媒体时代带来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传媒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环境下进行生产性实践的机会。构建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改变传统传媒教育时代实践教学内容简单、模式滞后、缺乏生产性实践等问题。

二、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破除学科和专业的壁垒

由于学科思维的羁绊和传统专业模式的固化,专业群建设一直存在专业随意组合、简单叠加的情况,无法发挥专业群资源共享、实训协同发展的优势,造成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内耗[1]。在深入开展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应依据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找到传媒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探讨如何打通专业和学科壁垒,让各专业彼此参照,互为补充。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这标志着中国的文科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新型传媒人才是对信息敏感的职业传媒人,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对传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1.创建跨专业实践共同体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的特征和要求,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每个专业负责一个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群内所有专业按照传媒产品生产的真实工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起跨专业、跨课程、跨项目等实践协同合作方式。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重整群内资源,分类梳理各专业实训项目,探索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异同,联通各专业职业岗位和技术技能,系统设计专业协同实践的任务,围绕传媒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群内跨专业实践共同体,实现群内专业之间和项目之间的联动。以制作完成一个网络视频作品的实践项目为例:专业群内的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负责编剧岗位和导演岗位,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学生负责拍摄岗位,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负责后期剪辑岗位,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负责新媒体平台的宣发岗位,各专业各司其职,参照互补,共同完成实践项目。2.分级分层开展实践教学构建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深化这两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基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2]。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依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传媒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低到高按层级分为基础层、核心层、综合层,分别对应传媒产业各层级和各领域。基础层对应专业群平台课程,着重采、写、摄、剪等单项技术训练,培养采访、写作、摄影、剪辑等基本职业能力;核心层对应专业核心课程,着重职业标准和专门技术训练,培养记者、编辑、摄像、制作等各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综合层对应专业群综合课程,按照项目的不同职业岗位安排各专业联动实践,着重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视频制作、媒体运营等综合实践训练。实践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走向综合最终形成专业群共享、开放、联动的实践教学共同体,既发挥各专业特色又协同合作,解决学生技能融合的问题。

(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格局

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程,另一种是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部分。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将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理论课程要么作为基础课程被安排在传媒职业教育的低年级,要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放在前半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前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知识简单填鸭式教学,实际操作无法消化理论知识点,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具体表现为只会纸上谈兵,面对实际操作无从下手,或是实操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缺乏创新力。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通在国家提倡新文科背景下,传媒职业教育要求拓宽传媒人才培养视野,既不能将理论教学作为简单的教学任务来完成,也不能把实践课程教学仅仅作为技能训练,而是在理论教学的引领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等[3]。也就是说,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应该相互渗透,彼此融通,理论教学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认知水平。同时,理论需要内化于实践,实践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目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引领,传媒职业教育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根据传媒产品的特殊属性,传媒专业群教学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同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呈现专业理论知识逐级提升的同时匹配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交叉螺旋上升结构。例如,传媒专业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文史哲、专业理论、职业素养等内容,实践教学包括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等内容,理论课程不要都集中在低年级,而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分布到各个年级,并同步提升实践技能。理论教学从基础文史知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再到职业素养,实践教学从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再到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理、实教学两条线亦步亦趋,协同推进。在开展新媒体文案写作、拍摄人文影像作品、网络信息编辑等实践活动时,将传媒人才必需的把关意识、人文素质、历史观等理论知识渗透到写作能力、影像制作能力、新闻传播能力中,让学生具备传媒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保证传媒人才具有稳定的知识架构。

(三)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接区域产业人才缺口,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专业群教育资源长期分配不均,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群的动态优化调整与区域产业集群关联性不强,生产性实训项目转化率不高、实训基地配套师资不足、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既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传媒专业群建设唯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才能解决教育资源短缺与企业需求扩张之间矛盾的现实问题。1.实践教学接轨真实工作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能紧扣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将传媒产业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真实职业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既能发挥专业特色,又能协同合作,与现阶段媒体融合下传媒工作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并且直接与各岗位职业能力相衔接,实现校内外实践一体化,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规格。在传媒生产性实践活动中开展传媒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媒介素养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媒介生产环境中开展实践,既能够凸显作为职业传播者的能力,又具备职业传播者的素质修养。学校实践教学的规范可以充分与行业内的标准相结合,真正将媒介市场的规则与学校实践教学规范接轨,从而达到与媒介人才市场需求一致的考核标准。2.推行“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要立足传媒产业需求,解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细化知识能力要点,为开展实践项目提供依据。解决“如何提升职业能力”问题是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以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技能标准,按照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的模块开展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将“课证融通”理念融入教学标准开发中。从职业领域逻辑起点出发,以服务地方传媒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础;细化知识和能力目标,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传媒产业适应性问题,将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衔接。在实践教学体系下优化职业人才规格,培养复合型职业传媒人才。3.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新型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对师资和实训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环节。传媒专业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传媒教育,或者本身是传统媒体出身,在新媒体时代失去了原有知识体系的优势。面对全新的传媒业态以及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经验,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投入新媒体实战中。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要依托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优势,将懂得媒体融合的行业人才引入传媒教育中,培养具备媒介融合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兼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充分发挥“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共同参与到行业、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或在校内实训基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完成技能融通和能力进阶,全面提升师生的实战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竞争力。

三、结语

在媒体融合这股传媒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信息传播的规则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职业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与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的先决条件。传媒业的视野扩展到整体信息系统的媒体融合,面向传媒产业各个岗位和各种传播渠道,传媒人才须具备整合信息以及适应媒介化社会的能力。传媒行业的发展,传播手段的丰富,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化媒体的加入,这些都拓宽了传媒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必须面向整个传媒产业进行升级调整,针对职业传媒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是否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等实际问题,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建设与产业技术技能协同发展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专业建设的合力,构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在专业资源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产教融合论文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36-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有关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不断地趋于成熟,与此相关的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涌现。1997年,罗伯特·C.默顿减弱了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有关期权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与迈伦·斯科尔斯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当时布莱克还健在的话也能得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不断完善,股指期货成功推出。随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金融交易总量得以大幅增长。国内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在逐年增多。同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金融人才。高校中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李佳颐和宋彤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指出,作为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金融人才数量需求巨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金融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事关民生福祉。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一直备受关注。所谓顶层设计,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从学校及学科建设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以,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除了讲授金融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当前金融工作实际。同时,要从市场适切度(即适应程度)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培养。

1 培养学生投资观念

学生在大学学习的金融工程学是研究利用远期合约、期货、互换、期权等产品进行资产选择、资产定价、套期保值等理论。高校中的学生在接触这些理论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资产投资经验,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模拟投资系统给学生介绍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基本投资操作,同时关注国债、企业债券、世界股票指数、外汇、黄金走势,了解互换合约的交易方式,借助国内及国外网站了解期权合约的交易规则。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提供财经信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和讯等各大网站都有财经频道,时时报道财经信息、股市动态、各股行情、外汇产品、基金盈亏、全球股指、黄金走势以及投资方法和投资计算器。利用网络,学生在课后可以很好地跟踪股票价格变动,了解投资动态,分析经济变化趋势,丰富业余生活。

鼓励学生关注全球金融交易所的交易信息,了解各国主要的交易所的网站,如我国内地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cn)、大连商品交易所(DEC,.cn)、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cn)、郑州商品交易所(ZCE,.cn),香港的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hk);可关注国外的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https://)、伦敦证券交易所(LSE,)、新加坡交易所(SG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英文;/cn-s,中文简体)、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东京证券交易所(TSE,tse.or.jp)、韩国证券交易所(KRX,krx.co.kr/index.jsp)等交易所的交易;关注几大银行网站,了解利率、汇率、黄金、基金等走势;关注保险的投资方向等活动。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利用Excel软件、计量经济学中的Eviews软件、SPSS等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具有现代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间长、短期的关系,寻找套期保值或套利的机会。综合各种数据,分析国内、国外经济运行情况,把握投资方向,利用模拟炒股软件、模拟股指期货交易软件、各种理财计算器,计算模拟投资的盈亏。时时检查资产配置,讨论投资方向,根据理论计算敞口风险,确定做多还是做空。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学生根据世界各地工作时间,实时跟踪金融数据的变化,实时了解各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前景、金融投资方向、风险状况,了解各国股市、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关注时事,了解汇率变化,分析并预测股市、期市、银行等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关注非金融市场中的相关信息,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调研小组,研究当地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投资情况,走访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了解金融人才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这些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课上的理论学习,已经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定价、投资分析,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是关键。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金融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验。将学生分组,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投资,根据市场上基差的变化,寻找投资机会和套期保值机会;根据相关系数和β值确定套期保值合约的份数;研究利率的变化,利用利率合远期约、利率期货合约进行投资实验。建立投资的风险测评系统,计算投资风险系数,评估投资风险。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投资大赛,与投资公司合作,定期组织培训,使学生了解新的投资产品构建方法,了解最新的投资动态。学校可以建立金融实验室,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实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实务、模拟财务会计实务、模拟保险实务等实验,实时跟踪金融信息,实时监控金融风险,实时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趋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分析金融风险,为当地经济服务。

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将传统考试模式转换成传统考试模式与实验考试、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不只是讲授金融投资知识,还要培养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对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投资的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大学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这是为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投资模拟,理论指导投资,投资又可补充理论。所以,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2]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1(9):215-216.

[3]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07-109.

[4]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8-70.

产教融合论文篇6

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进行贸易、资金、信用、商品整合者,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营造一种能够进行商务运营的管理环境;同时对电子商务交流平台的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促使企业、商家能够充分利用其提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支付平台、网络安全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商务活动。

本论文研究旨在与东阳市晴之缘制伞有限公司、上海诺瑶电子商务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工作室为研究背景,通过浙江广厦学院与东阳市晴之缘制伞有限公司、上海诺瑶电子商务公司进行两年校企合作模式而撰写的论文。

1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工作室

“创客”来源于英文“Maker”,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团队是由热衷于创意、懂机械及电子器件、动手能力强、表现力好的专业人才所组成,这与学院对机械类、电气类、电子商务类人才的要求相一致。

高职院校在提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下,创立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有利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专业进行有效的课程整合,有利于企业项目化教学引入高职院校教学课堂;有利于建立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社会上缺少大量的创客人才,本工作室的目标是将同学们培养成为在scratch等语言编程、机械结构、3D打印、建模、电子元器件、表达展示等方面有相应特长的创客人才。此后,将为同学们提供到中小学校、社会创客培训团体、各类创客大赛、进行创客助教的实践机会。

2 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工作室的创立

高职院校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何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让学生创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的办学模式。当前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追求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对企业来说是投入产出作为衡量发展的主要指标,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是企业的价值追求。

2.1 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的环境设置

2.1.1 创客工作室的工作环境。以浙江广厦学院与东阳市晴之缘制伞有限公司创建《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为例,在东阳市晴之缘制伞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有信息化背景下的物理硬件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具备备份、冗余功能的服务器;宽敞明亮的业务室、会议室;学生、教师、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相关的办公设施;其他附属设施。

2.1.2 《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创客工作室可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动漫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效的操作平台。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大三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创客工作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前进入社会实习,进而为将来的就业提高竞争力。

2.1.3 高职院校、合作企业的合作模式。对于合作企业来说,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以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作为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创客空间工作室可以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院校一些新研究创新成果可以在企业中应用,企业中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可以在院校中推广;产教融合可以为院校、企业实现双赢模式。

2.2 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的实践项目

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平台》创客工作室实践项目有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站设计、色彩把握、在线邮箱系统的开发;广告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在Photoshop、Flash、CorelDraw、Iullstrator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产品营销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产品设计、企业策划、企业营销方面的能力。

合作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制定项目任务,实践项目可以体现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方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比如上海诺瑶电子商务公司的企业项目是订制广东建设银行的自动广告伞,创客工作室可以根据企业业务要求,提高学生在平面设计与制作、摄影素材、市场营销、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能力。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相关专业教学模式的设置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通过企业与高职院校将生产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校实践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有机协调与深度融合。

3.1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相关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创新不够,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的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缺少一定的市场调研,课程教学过于陈旧、信息化少、教学互动性差、实践操作性不好等情况。

优化《电子商务平台》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比如《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动漫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整合,《网页设计与美化》课程可以作为公共课程在上面三个专业中集中开设,实现教学资源节省。

3.2 创新、合作、多赢的办学模式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产教融合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好处,对于在产教融合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持不乐观的态度。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可以实现创新、合作、多赢的办学模式。

校内、校外合作的实训基地,带领学生组建《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工作室,通过参与课题研发,产品设计、产品推广,为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企业认可的实践考证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将“职业技术资格证”提升到一定程度,让学生通过考取相关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自身素养,实现产教融合。

3.3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可以提高校内实训型、校外实训型、教研学一体化、双证教育型教师队伍,提高一支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项目合作开发能力的“双师”队伍,使教师队伍更具可持续发展。

4 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将企业、院校、政府、社会组织等有效结合起来,进行资源有效融合,进行优化配置。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一体化整合机制,创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互结合,创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高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4.1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4.1.1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知识、技能、素质、业绩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岗位(群)需要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要求,实践技能过程中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都可以在创客工作室内完成;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可以从个人的思想品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文化礼仪、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爱岗敬业等方面进行评价;业绩评价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终级评价目标,学生完成企业要求项目的进度、质量、创意性、效率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价。

4.1.2 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双师”素质、教师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承接能力、项目参与度来进行教学评价。双师的教师同时应该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证书;教师从与企业合作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从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4.2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4.2.1 建立产教融合教学督导机构。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应该坚持在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督导机制。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企业技术人员兼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组织相关专业骨干教师、高职教育课程研究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召开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教法的督导机制体制。

4.2.2 以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教学为评价过程。建立以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教学为评价过程。比如与上海诺瑶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创客工作室合作过程中,就引入项目化教W(广告伞制作、VIP广告设计、电影宣传海报设计、双十一市场营销)作为评价过程。关注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承接业务中渗透程度、合作深度进行全面量化评价。

4.2.3 以业绩、效益为目标的评价机制。以业绩、效益为目标的评价机制是《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工作室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关注的是企业的效益,只有两者有效结合、相互提高,才能使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更具实践意义。

5 结语

高职院校应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发挥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高育人的质量。浙江省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平台》创客空间的实践有利于服务地方区域电子商务经济,同时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标

(下转第178页)

(上接第192页)

准、教学教法、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沈雪龙.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选择的思考[J].科技

信息,2010,(35).

[2]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4).

[3] 吴红宇,杨群群.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研

究――基于91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16).

[4] 赖永辉.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

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5] 雷俊霞.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

育探索,2012,(4).

[6] 王国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双主体自组织发展的路径

产教融合论文篇7

当今世界是以映像语言为媒介、文化心理为工具的网络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与知识经济的强势己完全渗透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各个层面,文化要素己转化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艺术的“文化转型”显形为以科技为依托、美学为规范、创造价值为内容的知识产出结构的生成。在现实世界中,对于各门学科的研究,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刻,任何一门学科想从自身的角度来揭示其全部规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应运而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其本质就是一类知识与另一类知识、一门学科与另一门学科“融合”的结晶。艺术如此,艺术教育模式也是如此。

(二)教育基础

如果说孔子《六艺》中“礼、乐、书、数、射、御”是多学科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的经典,那么他在《论语》中所述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其“礼”———方法、规矩,“和”———融合、混合,这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融合教育方法融合最早的精辟论述。无独有偶,在西方的古希腊也有《自由七艺》之说,充分的显示出了融合教育模式深远的共性教育基础和普通性原理。

(三)文化基础

中国的儒道思想把艺术审美同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人生境界联系起来,崇尚舍弃功利的享乐,追求清静、自然、恬淡,超然到无为状态之美。由董仲舒“天人知际,合而为一”演变成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庄子的“物我交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至高的美学理念境界,其本源就是追求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经世致用”的学用结合以及“格物致和”的心物感应,附之以“行中以思”“思中以行”的知行并举的辩证关系,完整的架构出了融合模式“全人”塑造的文化平台和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

(四)艺术基础

艺术教育对“心智与情感”能力的开发,主要是通过“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典型的艺术行为语言,来达到“景物交融”“融会贯通”的境界。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艺术理念的实质,就是指主观与客体的契合统一。把艺术审美由外部世界引入到内部世界,将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升华到主观感受与情感的抒发是艺术表现的独特手法。无论是艺术的创造或是艺术欣赏,追求的“心/物”“技/艺”“赏/用”的完美统一,就是对“融合”的完整诠释,从本质上显映出了知识产出中能力结构生成机制的原理。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的高层次应该是艺术的层次”。在社会发展日益依赖于“全人”的知识创新、行为创意的“知识消费”时代,通过对融合教育模式的探讨,试图勾勒出了一条生产“全人”的特殊产业结构及所需要的基本生产模式。

二、融合模式的建构的内容

依据融合模式建构的理论,其融合内容可分如下四个方面:

(一)学科间融合

知识经济时代显现为物质精神化、工学技术文学化、信息产业美学化的时代特征。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全人”培养的“知识综合构成”的学科理论。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己成为知识产出的一条基本定律。艺术教育尤其是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必须通过“融合”教育模式才能将艺术与其它学科有机的联系,将艺术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使受教育主体全方位的掌握其专业知识和学科知识规律。也只有将艺术根值于各个学科之中,才能真正使艺术教育起到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融合教育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定向、单向、纵向思维的束缚,注重横向、跳跃、甚至是逆向思维方式,才能培养出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新颖,会用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间的融合

艺术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虽然艺术教育课程种类繁多,但是它们都是“全人”塑造不可缺少的材料。艺术教育课程间即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艺术教育课程之间,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必须通过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建立“异曲同工”完整的综合艺术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现代科学与教育研究的成果,为课程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西方教育家豪斯曼(Jerome•J•Hausman)指出:“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艺术教育应融合为综合艺术教学的形式,使学生能从一种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另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全面地掌握并感悟艺术的真谛。从心理学角度而言的“通感”心理现象,也为艺术课程间的融合提供了佐证。审美意义上的“通感”不仅是一种生理感觉,也是一种深刻、复杂的心理活动,“感官的借代”通常表现为“耳中见色”“眼中见律”等借代现象,它形成的前提因素是产生“通感”的主体,应具备相应的、基本的综合艺术审美经验,才能“有感而发”产生联想与联觉。艺术教育课程间的融合,将成为受教育主体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开发的催化剂,通过全面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达到“假物济事”“以物传情”的审美境界,在不断的感悟与体验中使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创造才能得以发展。

(三)教学间的融合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学相长”,艺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更需要“教”与“学”的融合。这种教学间的融合往往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互动交流,艺术教育应认识到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的,学生同时也是艺术活动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才能真正的接触艺术、融合艺术,获得审美体验。教师在艺术教学中,应把握学生参与的特点,及时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的艺术的灵光和亮点,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教学间的融合在课内和课外都可以开展。课内,应采用互动型教学方法,以集体讨论、自评互评等方式展开交流,拓展学生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对艺术的感悟,培养培养艺术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与学生交流讲学,让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广范围的参与学习。这种教学间的融合、互动、交流是融合型艺术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

(四)社会间融合

艺术审美除了其精神功能之外,还有极强的实用功能。艺术教育与社会间的融合,一是指艺术教育要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结合,二是指艺术教育要与社会生活中的实用功能为主的审美与创造相结合,即指社会各个层面和行业的美学行为参与。在知识是生产要素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劣,不仅约定了生产方式,还会直接影响经济结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必须为国民经济与现代化进程服务。“闭门造车”的传统教育模式,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即要注重“形而上”深层文化底蕴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形而下”的社会实践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社会有机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产教融合论文篇8

[4] Yong S & Shaw D.profiles of effectiv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9(70):670-686.转引自: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5]吕广波.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河南教育, 2012,(4):11-12.

[6][10]王卫东.有效教学的再审视[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0-25.

产教融合论文篇9

理财行业正在国内悄然兴起,而相关部门陆续推出理财规划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说明我国理财技能人才比较匮乏。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下,金融学的教学应该进行全面改革,超越“让学生掌握金融学的基本范畴体系和基础理论”的基本要求层面,兼顾学生理财素质拓展。

一、商科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商科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商科教育是介于经济学理论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学科。从国际商科教育的重要载体――商学院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职业性学位模式,区别于经济学院的学术性培养模式。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经济学院培养模式重在讲解货币、信用、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职能与作用机理,而商学院模式则主要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国内商科专业金融学课程通常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普遍采用经济学院教学模式,因此,强调理财素质拓展是实现金融学商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有利于高等学校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金融学教学强调理财素质的拓展,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和现实性,令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及时关注金融市场的运行实际,引发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启迪学生突破传统的分析范式,增强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效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动力。

3.有利于提升理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科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点教学,远不能提升到学术性研讨的层面,但围绕知识点的讲解进行有效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应用经济学分支的特点,以往的金融学教学一直强调“新闻解读”,即在教学过程中联系时事新闻来讲解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结合理财素质拓展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则学生对培养理财意识和技能的兴趣将可能比以往有所增进,进而更加主动地去了解理财市场,学习金融理论,这终将有助于理论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的内容模块设置

强调理财素质拓展,并不需要改变金融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原有性质和基本教学要求,而是在原来基础上开展理财教育,使教学目标体系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内容模块的设置上并不需要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须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相关的理财教育模块,以便于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使金融学课程理财教育具有可行性。

1.理财产品模块。金融学课程的基本范畴包含货币、信用、利息、利率、外汇、金融市场等方面,对这些概念的讲解通常可以联系到理财市场的相关产品,因此,金融学范畴体系可以成为理财素质拓展的首要模块。比如,在讲解到货币的内涵及形式时,可以结合现金、活期存款、信用卡、定期存款、有价证券、外汇、黄金等多种货币形式对不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描述;在讲解到货币的职能时,可以结合价值储藏职能和实际物价情况讲解理财产品的保值特点,或结合交易媒介职能讲解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等等,由此可以教育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进行正确的资产选择以实现资产保值或财务安全的技巧。值得强调的是,“理财产品”并非只局限于个人的投资理财产品,比如商业信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借贷及由此产生的票据等企业理财产品,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重要的知识点;也并非只局限于国内的理财产品,比如外汇的多种形式及其价值变化,尤其需要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要多予关注,这些内容需要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地讲授。同时,考虑到金融学基本范畴的基础性,“理财产品”亦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线索,只能配合基本知识点的讲解穿行。

2.理财市场主体模块。金融市场上通常有资金供求者、监管者、中介机构等主体,每类主体都有不同职能,因此,金融机构的相关教学内容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财教育模块――理财市场主体。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外资金融机构都有各自的职能,每类主体相关职能与理财的关系则可重点加以介绍。比如,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会对国债等理财产品供求产生影响,黄金和外汇的占款可能影响到黄金和外汇理财产品的价格等。商业银行是一类很重要的金融机构,其负债业务的开展直接形成了理财产品的供给,而资产业务部分表现为对某些理财产品的需求,中间业务又主要表现为一些理财服务的供给。只有对理财市场主体的业务与职能进行分析,才可以准确把握主体行为对理财市场的影响。

3.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块。理财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中央银行对银根及相关金融主体行为的控制与监管,以及由此引发宏观面货币供求对比状况,它对应于金融学课程中货币创造与宏观均衡、金融监管等内容。在对货币创造、宏观均衡及金融监管等内容进行讲解时,应系统地向学生展示理财市场的核心运行机制及重要的理财环境。以货币供给面的运行机理(货币创造机制)为出发点,可以拓展到理财市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货币因素的收缩或扩张原理,以及由此引发的物价水平、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化,进而较好地解释理财市场运行的大环境;从货币需求的角度来看,企业、个人、政府等相关主体的行为皆因目标诉求差异而对货币需求有不同的表现,尤其是从宏观至微观的货币需求层次可以依照货币需求理论的演进发展来进行清晰的展示;货币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调控,但调控的对象和环境,尤其是调控政策的深层次影响是人们判断理财市场走向的重要参考。此外,金融监管、金融危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反映理财市场的运行与发展规律。

理财产品的选择决策是理财活动的核心,但正确的规划与选择以对产品属性特征、产品供求主体行为特征、产品供求市场运行环境等实际问题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如果能就以上三个模块向学生讲授理财的金融学基础,将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培养相关的理财技巧,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深刻掌握金融学基础概念与理

论,并能付诸应用。

三、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多种教学方式应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面面俱到且深入细致的讲授固然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能力,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并非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理财素质拓展,强化了金融学课程的应用性色彩,因此,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既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也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理论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1.案例分析方式。案例教学是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人特定事件现场进行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可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对基本知识的了解。美国一流商学院中,具有示范性效应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的比重高达80%,而以金融学为优势专业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比例也分别达到35%和30%。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步骤是:(1)选取某一经典的金融事件(如次贷危机)、具有代表性的理财市场主体(如美林证券)的发展历程,或是不同类型理财者理财方案的制定背景等案例材料;(2)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问题的看法;(3)让各组或个别学生分别阐述其观点或解决方案并继而集体讨论,相互质询,集思广益,形成初步的结论;(4)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总结,侧重点评学生的思考方式、表达及方案的合理性。

2.专题研讨方式。专题研讨指的是对某个热点问题或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专门的研讨,以使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或内容的掌握更加系统和成熟,实现各部分基本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的目的。专题研讨的形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和以学生为主导的专题汇报。教师主导的讲座或报告会是国外商学院常用的方式,通常由教师在其研究领域内选取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接受质询或答疑。金融学课程中适用于专题讲座的内容很多,典型的如电子货币的发展问题。电子货币的兴盛对理财产品的形式和职能产生的影响,对商业银行、中央银行等理财市场主体的职能产生的冲击;对货币创造的机制、货币供求原理和货币政策的效应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进行的改变,等等。而在原来金融学的教学中,这些内容都零散地分布于各个章节中,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以专题的方式进行讲授并对学生答疑。学生的专题汇报可以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分析上,如人民币的升值对理财的影响等现实热点问题。教师可在每节课指定热点汇报主题,让指定的学生小组在课前查阅资料,讨论汇总,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

3.模拟实验方式。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模拟实验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进了金融学的课程教学中。模拟实验即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或模拟软件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增强实践认知,培养学习兴趣,进行独立思考和决策,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金融学课程都已成为部级精品课程,并开出了一些模拟实验课,成为其他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榜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或引进利率期限结构、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模型等理财市场运行机制模型的模拟程序,也可以引进银行业务模拟软件、外汇投资模拟软件、证券投资模拟软件等模拟系统,开设6~9个课时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理财市场的构成、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外汇与证券投资程序等实践问题有直观的认知。

4.网络互动方式。除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启发等双向交流外,还可以积极开辟课堂之外的其他沟通渠道,较为实用和有效的方式便是网络互动。教师可在学校的网站开通课程网页或者注册专门的博客、邮箱,甚至是建立相关的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构建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师生互动。网页、公共邮箱的使用,有利于教师相关的案例、参考文献和课外读物,促进学习资料的传阅;聊天群组或论坛板块的使用,有利于进行学习经验与心得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解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为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此外,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修的金融学课程,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专业教学的兼顾,因而网络互动就成了教师围绕专业差异而组织教学的重要补充途径。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网络互动将变成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

四、金融学理财素质拓展的综合考核方式创新

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核的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创新调整,不能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根据理财素质拓展的要求,除了通过笔试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应该综合采用一些创新方式对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进行合理的考核,既检验教学效果,又避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理财素质拓展学习中。

1.专业差异考核。因材施教,术有专攻,这在金融学课程理财素质拓展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方面已经有所体现,因此,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重点开展专业差异考核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专业差别分别设置一定的考核重点内容,比如,金融学专业侧重考察理财市场运行机制;国际贸易专业侧重考察基础的国际金融知识;工商管理类专业侧重考察微观个体的融资与投资市场等。这种考核差异的实现既可体现在笔试试卷中设置针对不同专业的题目,也可体现在以下其他考核环节上。

2.专题分析报告。考虑到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性以及本科教育的知识点教学特点,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的意义并不大,因为,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还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不可能且没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相反,以专题分析报告的形式则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对理财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若干个选题,让学生自选题目并查阅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理财实践问题。专题分析报告的成绩以一定的权重计人考试成绩总评。

产教融合论文篇10

产教融合的内涵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展开深度合作[1]。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课堂传授式的学校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实用型专业,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对于此类专业的发展极其重要。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产教融合一方面能够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教融合能够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产教融合不仅可以解决专业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还能够充分调动了院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职院校民航运输类专业的长远性发展。

二、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产教融合现状

(一)国家十分重视,但投入仍显不足

2010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强调过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高等职业院校引进更多资源,把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2]。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有利于院校为民航运输业储备人才。但是,高职院校办学成本较高,尤其是民航运输类专业,尽管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教育的投入,但是这些投入对民航运输类专业而言仍有不足,政府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的资金投入较高,而有些地区由于资金限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的产教融合。

(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不足,认识有待提高

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和与产业合作配套的课程体系不甚健全,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达不到“教、学、做三合一”效果,另一方面,民航运输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本较高,实习、实训等活动耗费较大,实训等活动基地的维护成本也较高,使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较为缓慢。高职院校除了受自身发展限制以外,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也有待提高。我国一部分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工作也有比较明确的认知,产教融合是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产教融合工作积极支持并参与,与企业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则把产教结合当作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一个途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院校高职教育的针对性。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教融合中对职高院校的角色认识不足,缺乏责任意识。

三、推进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产教融合的对策

由于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的特殊性,产教融合的实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政府要发挥其在高职产教融合教育中的调控作用,加强对高职产教融合的统筹与协调,使社会人士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提升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从而营造一个重视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民航运输类专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专业实习、实训等基地建设经费的投入,建设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校外相关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给予优惠政策,推动企业接收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实训,进行实习指导和顶岗实践等任务,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时间能力,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培养实践能力强、技能一流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从思想层面提升对产教融合的观念和认识是极其重要的。高职院校要提高对产教融合的重视程度,将人才培养从课堂理论授课的形式延伸到生产一线的实践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民航运输类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然后反过来协助高职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等。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产教融合,才能够提高行动上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与民航运输类企业联合起来,展开校企合作,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要求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要要求学生在生产一线经过实践获得相关职业证书,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第三,要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企业任职,通过参与企业是实践生产,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提高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也应该吸纳民航运输类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相关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丰富产教融合的形式与内涵,才能使产教融合的平台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总结

通过分析产教融合的现状,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加强高职院校民航运输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民航运输类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训。

产教融合论文篇11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定价和风险控制是决定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两个关键因素。2008年民生银行开始筹备成立金融工程实验室和市场研究中心,其主要作用包括:“开发先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建立满足业务需要、分析水平较高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通过积累对风险分析系统运用的实际经验,逐步自主开发市场风险分析模型;掌握对固定收益类、外汇类、信用类以及商品类等金融产品定价的成熟方法和实际操作经验,并与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物为我用;针对人民币市场的特殊情况,建立符合现状的、能够指导实践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定价模型,初步形成独立的内部定价机制。”然而金融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正是金融工程专业所讨论的两个核心内容。

2.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作为金融工程技术的发源国,美国金融工程的专业主要设置于硕士阶段,强调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其对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经济学理论、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掌握开发、设计、运用创新性金融工具和手段解决金融实务问题的能力。然而,金融工程专业的理工味道非常浓厚,美国的金融工程专业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环节上演化出三个不同的方向:(1)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工程学院。代表学校有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金融工程师,课程设置强调数学建模思想,如随机过程模型、金融工程最优化模型、蒙特卡洛方法、期限结构模型等。(2)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数学或统计学院。代表学校有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等。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数理金融理论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相关的数学基础理论课程,比如随机积分、偏微分方程、连续随机过程等,为进一步研究开展奠定良好基础。(3)将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环节设置在金融学院或商学院。代表性学校如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的Hass商学院。主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强调了如金融机构讨论、公司金融、资本与货币市场、动态资产管理等职业导向型课程和案例教学,为学生毕业后较好地适应金融机构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被引进到我国,也演化出两个方向:(1)金融数学系,代表性的学校北京大学的金融数学系、南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下的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方向、山东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等,主要培养既具备金融基本知识又受到良好数学训练的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2)金融工程专业,主要设在金融学院,代表性的学校主要是国内的财经类高校及其他综合类院校的金融学院,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的考试教材,要求学生掌握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以及简单产品的定价。

培养高素质的金融工程人才,除了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可以看到,数理定量分析已成为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学习金融工程必须要有数理基础。训练学生在注重定性研究分析经济金融现象本质的同时,加强定量研究。金融工程的核心基础理论包括估价理论、资产选择理论、资产定价均衡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有效市场的均衡理论、汇率与利率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应用只有借助于数理方法和工程技术的支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操作工具。一定要进行模拟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从而转化为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国内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观点

目前在开设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中,相当一批高校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推进相关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中信清华金融工程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管理与金融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金融学院与世华公司共建的“金融模拟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实验室,武汉大学金融系的金融工程实验室(上接第184页)等。由于这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实验室在风险预测、建模、蒙特卡罗仿真分析及决策优化中应用了分析软件等工具,使得该学科在金融工程教学和研究领域在全国一直保持领先的地位。

国内一些老师对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建议,如安徽财经大学的何启志老师强调了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却没有提出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模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向华老师提出了在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应该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四个方向的动手能力。刘向华老师的观点我非常同意,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天津财经大学的张元萍老师提出了整个金融工程实验教学的架构体系,但是她的课程设置与整个金融学的其他专业没有差异,不能够体现金融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安徽财经大学文忠桥老师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可以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必修实验课与专业选修实验课,他的想法和观点具有创新性,但是没有给出具体的运行方案。我参考了国外一些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结合以上几位老师的想法与5年实验教学的经验,构思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4.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设计

通过5年的实验教学经验,我认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分为四类实验,其中包括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第二课堂实验。通过这四类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也能够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动手能力。同时我认为金融工程专业应该在大一就应该学完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宏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与货币银行学等课程。大二应该完成外汇业务、固定收益、证券投资分析、国际金融、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定价等专业课程,大三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风险管理、对冲基金等难度相对较高的课程,同时学习一些专题实验课程。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开始一些项目实验,然后撰写毕业论文。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一些理论课的同时,结合相关实验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基本理论。对于金融工程专业来说比如统计学、银行业务、外汇业务、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随着教学进度安排一定的实验课时,通过这些课程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有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课程实验的具体安排如表1。

表1 课程实验的具体设计

理论课程 课程实验名称 专业素质与能力

统计学

计量经济学 SPSS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EVIEWS在计量经济学中的应用 掌握软件如何导入数据,通过软件掌握统计学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具体按照步骤操作

商业银行

国际结算 商业银行业务实训

国际结算业务实训 掌握银行业务(储蓄、对公、票据)等业务以及国际结算业务

金融学、证券投资分析、财务报表分析 证券交易模拟

证券市场行情分析

证券财务报表分析 掌握证券交易规则,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方法(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如何获取财务信息与资讯信息,账务财务指标的运用

固定收益 访问中债网,查看债券信息 根据债券新息得出利率期限结构

外汇业务

金融工程 外汇交易

期货交易、权证交易 掌握外汇的报价、实盘交易与保证金交易规则

掌握期货与期权交易规则、定价与套利机制

(2)专题实验

专题实验,就是开一些专题软件应用课程,这些软件在投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运用相对较多,比如MATLAB在金融数量分析中的应用、EXCEL在金融模型分析中的应用、Stata在金融工程中的应用、SAS在金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这些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一样,上一个学期。将这些课程的简介和方案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必须选择其中一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共36课时,通过这些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软件在金融数据处理、CAPM模型、APT模型、期权定价模型、固定收益证券计算、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金融衍生产品计算、投资组合管理、风险控制、金融数据的可视化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将这些课程的讲义和软件挂到实验室网站,方便一些同学自学。

(3)项目实验

项目实验,就是将这个实验作为一个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通常项目实验一般放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进行。我个人认为目前金融工程专业可以开设两个项目试验:股指期货投资模拟与企业投资决策模拟。这种项目实验一般持续一个学期,4个学分,项目方案的具体设计非常重要。股指期货投资模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些小组分为套期保值、投机、套利三类小组,初始资金相同,套期保值小组只做套保,投机小组只做投机、套利小组只做套利,分别设置交易费用。通常利用期货股票模拟平台,初始资金额度要足够大,同时限制仓位,避免在模拟期间由于爆仓出局。同时要求小组撰写交易记录、月度报告以及最后的投资总结报告。企业投资决策模拟,主要利用股票交易平台,投资股票,这个项目实验设计要求小组必须撰写投资报告,相当于学生小组管理一只股票型基金,需要撰写投资策略报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投资定价分析报告以及公司分析报告,同时需要设计投资控制报告,要求每个学生参与,防止小组同学搭便车,最后每位同学撰写投资总结报告。整个成绩按照模拟业绩、报告质量,控制报告填写加权给出综合成绩。项目实验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学生利用大学四年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在走出社会之前,知道所学的知识该怎么应用。

(4)第二课堂实验

第二课堂也就是学生参与的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举个例子,上海某一财经院校每学年举办一次“金融论坛”与“金融案例分析大赛”,其中两次活动分在两个学期进行。“金融论坛”的主题包括金融产品设计: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保险产品设计等等,通过设计金融产品,让学生了解这个产品的定价、投资者和发行方面临的风险和收益。“金融案例分析大赛”主要依托案例的形式,一般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主要掌握投资选择,产品定价,以及面临的风险。为了与实践相结合,通常邀请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银行保险等业内人士进行点评,防止学生产品设脱离实践。

本文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专题实验、项目实验、第二课堂实验。通过这四类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理论、数理方法、相关软件三个模块,也能够培养学生在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金融数据处理、金融建模、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动手能力。从目前国际国内的金融工程学科发展来看,理论教学必须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了解最新学科的前沿发展,为银行、券商、期货、保险等公司提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立.论中国金融工程的发展条件与障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8).

[2]危慧惠.建构主义模式在金融工程教学中的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4).

[3]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

[4]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

产教融合论文篇12

特色一:多年潜心研究的集大成

石磊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硕士点负责人、新媒体研究所所长。2006年7月,他发表了论文《媒介融合,报业发展新支点》,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从那以后,他发表了《从媒介融合看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报业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报业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媒介产品生产模式之变》、《培育跨媒体跨地域传媒集团路径选择》、《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重构》等10多篇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论文。2009年10月出版了《新媒体概论》,并被北师大等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专著《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发展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项目“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研究”、四川省社科项目“媒体融合时代的传统媒体发展战略”、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传媒融合发展研究”,担任“新媒体理论与实务”丛书副主编,四川省精品课程“新媒体概论”第一主讲教师。

2006年初,石磊教授在四川大学攻读文艺与传媒方向博士学位期间,为构思撰写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博士论文,并就相关问题多次与我进行研讨。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前国内刚刚起步,颇具前沿性。2008年上半年他的博士论文初稿完成后,又认真听取了许多老师和同学意见,多次进行修改,终于在2010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分散与融合――数字报业研究》。这是他长期研究的成果,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集大成,是报业研究的可喜新成果。

特色二:努力构建数字报业研究的理论体系

该书将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放到数字化生存和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全面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报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他创造性地提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战略转型。他不仅强调报业在技术上与新媒体融合,还主张在组织构架和业务流程上进行重构和再造,破除阻碍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障碍,找到数字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报业发展新模式。这样就跳出了一般性的数字化研究,使报业数字化研究具有了厚度和高度。

石磊教授对国内外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并将众多的转型路径精当准确地概括为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在内容融合上,以前单一的报业内容生产变成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生产,报业由“报纸业”变成“报道业”。在渠道融合上,以前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报纸、广电、新媒体等渠道有效地整合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媒体融合。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将产生跨媒体跨地域的数字化现代传媒集团。这些分析论述,对当前我国传媒改革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特色三:多学科交融,理论联系实际

产教融合论文篇13

【基金项目】2012年桂林市教育局重点委托项目《中职学校校企一体化办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年委托项目2号);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5B23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在新的历史时期,产教融合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产教融合的教育实践中,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和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一个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可以获得对产教融合的理论思考和经验借鉴。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的现实审视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产教融合的内涵可从国家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研究制定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理解为“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生产与教学融合”两层含义,即基于发展方向性层面的“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表明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之间需要融合以实现“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相较而言,“生产与教学融合”属于执行性层面,表明在教学上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简言之,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显然,产教融合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产教深度融合是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看,产教融合已经纳入了教育部政策文件中,从顶层设计上就突出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价值上的导向。从职业教育角度上看,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承担的重要职责,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更加主动、贴切地融入并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是职业院校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产教深度融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面向职场需求”的产教深度融合能大大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有效的产教融合,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人才、研发产品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三,产教深度融合是提供技术服务,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基于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可知,职业院校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教学过程应当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因此,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高素质劳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主要途径有: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专业与产业高度契合、教学与生产(工作)有机结合。

1.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

基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及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紧密融合有利于让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式发展。而在企业方面,企业是接受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者,为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基于这种供需关系和利益契合关系,使企业与职业院校紧密融合形成产业链关系,具有建立战略合作的基础。因此,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合作,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B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必要途径。这种紧密结合的模式主要有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办学、现代学徒制等。

2.专业与产业高度契合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载体,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职场需求”的专业教育必不可少。因为无论是从微观角度的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中观层面的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甚至是国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需求,这三个需求都不约而同地指向职场的需求。可见,专业与产业契合度越高,“面向职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就会越准确,人才所需的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需要匹配度也越吻合。这种类型的专业最为典型的是医学类专业,也有不少职业院校正在以“专业嵌入产业、产业哺育专业”的理念进行专业建设实践。

3.教学与生产(工作)有机结合

在教学上,课程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为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标准确定实际项目任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面向职场的环境下完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有利于增强课程有效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印象・刘三姐》的产教融合模式

《印象・刘三姐》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与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以《印象・刘三姐》为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的范例。

(一)项目、人才、基地三项并举的“核心型”产教融合模式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围绕《印象・刘三姐》成立校企双方合作机构,实行校企合作组织一体化,形成项目、人才、基地三项并举的“核心型”产教融合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的主体专业教育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直接交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整合,实训基地与就业岗位双向对应,演艺市场与资本市场紧密对接,规模效益显著,发展势头强劲。事实上,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舞蹈表演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保证了《印象・刘三姐》演出的需要,降低了演出成本,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还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产教深度融合,毕业生成为“香饽饽”

学校基于《印象・刘三姐》项目主动紧贴市场的脉搏,将“面向职场需求”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当中,以“学演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办学所需的全部设施及资金保障,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实训实习,促进学生演艺技能的提升。产学互动的成效直接表现为毕业生质量得到广泛认同,供不应求,就业率达到100%。学生就业的方向包括留校,加入各地实景演出基地、艺术团体,报考大专院校,参军等。目前学生主要就业单位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大型实景演出基地。毕业生担任了各实景演出点的主要角色,有的还担任了演出部门的重要管理人员。

(三)《印象・刘三姐》助推当地旅游产业,小学校撑起大企业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创办于2000年1月,学校开设舞蹈表演、音乐表演两个专业,在校生280多人。学校成立以来共为企业培养学生900多名,每年培训农民职业演员近200名。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游客到桂林、阳朔必看的旅游文化经典项目,近两年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15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近1亿多元,成为当地致富产业链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印象・刘三姐》还带动“阳朔东街”“风雨桥”“鼓楼”“刘三姐民俗风情”等文化项目,现已形成了“票房销售-带动旅游-房地产增值-商贸服务-拉动就业-品牌效应-吸引投资-股份升值”的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了地区综合效益的全面发展。可谓小学校撑起了一台大型精品演出,支撑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拉动了阳朔经济的良好态势。

(四)主动融入区域特色,教育教学结硕果

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对接的《印象・刘三姐》项目,其浓郁的区域特色不仅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使得学校教育教学频结硕果:近年来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广西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张艺谋导演对此高度评价:“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是全国实景演出基地的‘黄埔军校’。”此外,《印象・刘三姐》这个文化项目已成为中国甚至世界著名的演出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获中国乡土文化艺术特别贡献奖、文化部首届创新奖和第三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等多项荣誉,同时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目的地会议、最佳休闲度假推荐项目。

三、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思考

纵观目前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模式,不少学校是“松散型”的浅层次融合,也有不少学校将产教融合置于顶层设计理念的高度,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挖掘新的合作增长点,然后按协议实施合作项目,并对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价,通过有效的保障机制,正由“松散型”的产教融合模式向“紧密型”和“核心型”转化。基于《印象・刘三姐》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属于“核心型”的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可在原有基础上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方面加强产教融合的课程有效性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途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提升社会贡献力。

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产教融合的培养核心是育人模式,而专业是学校为人才培养提供的学业平台或课业载体。因此,创新产教融合需要关注专业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高度匹配、深度契合,可以借鉴“专业嵌入产业,产业哺育专业”和“专业实体化”的思路进行探索与实践,这样培养出的人才适销对路,培养效率和就业率高。总之,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努力,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5):23-25.

[2] 鲍桂楠.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21).

[3] 杨运鑫,罗频频,陈鹏.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04):39-43.

[4] 荀凤元.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J].人才资源开发,2016(15):32.

[5] 宋永利,李芳,魏星.高等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研究[J].鸭绿江月刊,2014(10):212.

[6] 孙自武.县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考[J].教育观察,2015,4(14):45,4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