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论文实用13篇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1

(一)缺乏主动性。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依旧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受阅读教学理念的影响,基本上按照考试内容完全讲解,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受教学任务的趋势,大量的提出问题,但是缺乏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更难以运用,同时由于教师只顾提问,而且是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忽略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匆忙应对并不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对于语文阅读缺乏思考,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达不到教学效果,更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作为每个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将二者良好的结合,多数教师只是看到语文的工具性,重视语文基本词句的训练,只能讲解单纯的应付考试的语文知识,虽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并没有真正做到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本中,尤其在阅读内容中,有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值得教师深入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阅读的训练,对于课后习题的熟练程度等,这种形式虽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削弱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也让语文阅读的魅力难以散发,在人文性上不能有良好的熏陶,使得对于语文的运用能力较弱,偏离了教学初衷。

(三)轻视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都对于课外的阅读内容很高的兴趣,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没有系统的规划,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目标,所以忽视课外阅读的积累。很多学生都是没有计划的阅读,不能合理安排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根据自己的喜爱想读就读,不想读就放弃,这样的随性并不能很好的提高语文素养,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阅读习惯,甚至带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的措施

(一)建立高效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生成以学生为主的状况,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导到一条自我探索的道路上,增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教学类型多样性。在语文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就需要将阅读教学融入到语文的多样化中,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就放任不管,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讨论的热火朝天,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效果,所以,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给出结论。在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促进同学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凝聚力,利用这种开放的形式,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有序学习。对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不仅仅依靠课堂的短短几十分钟,在生活中的积累更加重要,占有很大部分,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序的学习,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2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均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开展阅读能力评价,以阅读教学的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形成的能力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 阅读能力评价是完善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阅读能力评价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从阅读教学的准备到具体实施,若没有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这一步骤参与其中,就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能力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开始。

二、评价内容

(一)爱读书──阅读的主动性

韩愈说:“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名人伟人,无不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乐趣,成功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将阅读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使学生“爱读”。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一方面来自于自身对读物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使学生形成“爱读”的习惯。

(二)善读书──阅读的质疑性

阅读的质疑性,指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及其相关的内容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并主动探索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善读”的情感倾向。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质疑,即提出疑问,这是发现问题;二是问难,即对疑问进行探索,这是解决问题。教师培养学生的质疑性品质,要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钻研的心理素质。

(三)会读书──阅读的积累运用

阅读的积累性,指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积累获取的知识并随机应变地加以运用的心理素质,表现为“会读”的情感倾向。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输入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进行加工,并与自己头脑里已经储存的信息相互聚合和重新组织。

三、评价方法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又称为结果评价,是某一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作出的结论评价。以前人们对阅读能力的评价侧重于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为阅读能力的形成,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认识水准、阅读目的以及切入角度等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阅读速度、阅读兴趣和阅读接受等方面显现差异。回避差异,课堂就会变成只有教师和少数尖子生相互弹唱的“独角戏”。差异性阅读并无好坏之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阅读的过程实质是一个充满强烈主观色彩和荡涤心灵的个性化行为,更是读者“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因此,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让评价都合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不仅是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更要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查评,主要引导家长主动、全面了解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

(四)开展读书交流会,进行活动式评价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的转变与发展,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

学生课外读的书应该定期在班内进行交流,让他们介绍自己所读书的主要内容,自己的读书经验,自己读书所得的收获,亦可向别人推荐自己所读的好书,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的问题或者见解与其进行交流。这样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四、对现阶段我国阅读能力评价的思考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的研究虽然只有短短几年时间,但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阅读能力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3

我国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过内化、吸收、存储,形成语感。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方法,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内容及形式的美,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在特定的言语情境中“参与”言语活动,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体察语一言的意蕴,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重视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启发,引学学生感受课文的语占,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的培养是主体由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动的长期的建构过程。语感培养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言语活动使学生形成敏锐、深刻,个性化的言语感悟的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语感培养中,教师常用的言语活动包括朗读,表演,演讲,辩论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不仅可视,还琅琅上口。朗读,不但能使学生读懂语言表面意义而且还能实现视觉语感向动觉语感及听觉语感的转化。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理解作品潜在的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语体风格,形成语流意识。默读是无声阅读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默读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进一步把握文章的卜旨和文章的仓作规律,还可以为其下一步的习作打一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我们知道,在阅读活动中,做读书笔记显得很重要。读书笔记有摘录式、提要式和心得式等几种。摘录式是把课内外重点词句、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这种方式适合中年级小学生使用以利其积累资料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提要式是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结文章,把有关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心得式是在读完书之后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两者适合高年级小学生使用以提高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增强自身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往往拥有良好语感的学生可以调动过去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联想和想象的参与下,产生新的感受和理解,最终将书面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内化到自我言语结构中。可见,阅读活动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有利于阅读活动中朗读和默读效能的发挥,而阅读活动也能促进小学语文语感培养效能的转化,两者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矛后的普遍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二是指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二是指同一事物中矛后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即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阅读者在阅读活动时,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就可以迅速将书面语占内化到自身言语结构之中。这正是矛盾统一,互为表里的具体表现。

第二,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具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我们从哲学角度看,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正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转化的客观基础。在这里,本质变现象也可以理解成本质表现为现象。就语感培养与阅读活动而言,学生如果拥有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其阅读效率,而有效地阅读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促进其良好语感的形成。这正是互为表里,相互转化的具体表现。

四、结束语

对小学语文阅读与语感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是一个崭新的尝试。如上所述,语感影响阅读速度与水平,制约对言语的理解与表达水平。阅读是语感的运用和体现。语感是进一步阅读的推动力。良好的语感可以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而丰富的阅读经验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两者存在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提出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强化,广泛阅读—语感深化,对比阅读—语感敏化,阅读汇报—语感美化,阅读评价”是语感促进阅读的可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课型有低年级的读物介绍课,中年级的阅读欣赏课,高年级的阅读汇报课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期待,调动语感—阅读感悟,培育语感—阅读拓展,丰富语感”是阅读提高语感的适用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有:情境激趣,导入阅读;读通全文,整体阅读;读写结合,个性阅读;自主感知,拓展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的评价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提倡教师采用评语式描述、资料式记录等方式来收集互动过程和结果方面的资料。故事激趣、表演再现、朗读赏析,课堂辩论等组织形式,幻灯播放、实物投影、网页浏览等现代教学手段,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对促进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4

1.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方法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认识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讲教师毕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细无巨细地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并通过严格的要求来保证学生吸收技能,掌握技能。而与此相应的课堂就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也就是采用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足够透彻,语言的讲解是否足够清晰,课堂上关注的是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完善性,这就应试教育背景下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基此形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习方式对学生产生了终身的影响,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变化。

2.新型教学方法走入小学语文课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对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单一性人才向向多元人才转变,发生在教育界的新课程改革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讲授制教学法,开始建立学生主体课堂,通过导学案、微课视频来引导学生展开课前知识的自主学习,明确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中借助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多元方式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交流碰撞,借助同伴公共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探究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负责任务的分配和疑难问题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为5-10分钟左右。

3.新型教学方法常规化出现问题

新型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在公开课、赛讲课和观摩课等课堂中才使用新型教学方法,而在常规课程中教师仍然愿意采用讲授制教学法,掌握课堂内容的进程;或者即使在常规课程中使用了新型教学方法,也出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特征,教师给予学生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却不对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对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的结果也不予关注,在讨论结束后直接将自己的理解或者指定特定学生进行回答,不注重学生知识的展示,没有组间的互动交流。

二、群文阅读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或者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工作学习的需求和自己能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具备知识的查找、筛选、辨别、运用的能力,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小学语文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零散的、散乱的,需要学生在网络中不断筛选和提高,这个能力是教师系统的语言教不会的,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群文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下选择文本进行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会有过程性解读,学生能力会得到发展。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1.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

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的首要环节是群文阅读主题的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能力,以教材为核心设计群文阅读主题,原则是既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上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基础上展开更加广泛的学习。例如,在《草原》、《丝绸之路》、《把铁路修道拉萨去》的一单元学习中,核心思想关注的是边疆地区的建设,但是这些文本相对来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建设美丽的边疆”的议题,并推荐文本《新疆高铁的建设》、《川藏公路的修建》以及《边疆旅游区的开发》等,这样就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展开更广泛的学习。群文阅读议题的选择不是选择后就没事了,而是要能够进行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综合成长。

2.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

群文阅读是学生基于学习兴趣的一种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自主阅读文本只能够掌握本文表面的内容,没有对文本结构和文本核心思想的深化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展开互动和交流,形成小组共性的认识,解决阅读中的难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文本的分析,促进小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深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例如,在“建设美丽边疆”的群文阅读课堂分析中,教师以文本为顺序,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分享了高铁、公路在边疆、高原地区修建的困难,这些交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这些交通运输过什么东西等等,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化。

3.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

随着知识的多元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展,学生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知识是无法解决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的,需要学生以教材为核心展开更加广泛的阅读和自主学习,形成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整合。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优势在于,群文阅读的主题具有不断地扩展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的扩展,在课下展开更加广泛的发展。例如,在“建设美丽的边疆”课堂群文阅读学习后,教师将此扩展为“离不开的边疆”,引导学生选择文本认识边疆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在国家防卫、资源分享、文化多元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扩展学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改变,学生在课堂的发言权有所恢复,但是仍然新型教学方式非常规化的问题。在群文阅读的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以小组分享为途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建构;建立开放性课程,促进课堂内容和课外实践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5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1.1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就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学科向导的作用。加强语文阅读,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把握情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1]。

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有促进作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增强阅读效果。加强对学生语感教学的培养,将对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影响因素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学生语感培养的情况看,一些因素对学生的语感培养有很大影响。其中在语境的因素方面,对学生阅读语感的培养强化有影响,语境也就是语言所处的环境,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语境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建立的,所以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2]。如果没有语感,对语境就很难把握,这将对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产生阻碍。另外,文化素养也会对学生的阅读语感培养有影响,不同的文化素养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在语感的培养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方法实施

第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语感培养中老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则要遵循,通过阅读语感的教学培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范围,方便学生通过语感的培养养成思维习惯[3]。要充分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在语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语句的揣摩,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第二,注重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反复朗读,在语感上积淀,有助于学生语感培养目标的实现。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也是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吟咏及朗读有利于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形成语感,从而准确把握阅读的节奏,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为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的,这就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加强锻炼。对每个词语的运用及每句话的内涵等,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让学生真正扎入文章的深入加以理解领会。

第四,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由于文字是抽象的,在文章的情感体会方面,不仅要靠对每个语境的理解,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促进情感的升华,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深化,在语感上得到相应的促进[4]。只有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才有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3.结语

语文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语感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应用,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研究,促进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加强,才有助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促进语文教学的整体发展才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景祥.小学语文语感漫谈[J].外语教学,2014(01).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了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2.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也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3.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

4.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朗读训练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训练的原则

1.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2)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3)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2.层次性。

(1)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2)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却读不出感情来。

3.实效性。

(1)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7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那么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促使学生获取阅读知识。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并在“动”的过程中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角色扮演(编演课本剧)等游戏化形式,参与创设阅读情境。通过游戏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与课文中人物交流和沟通,使语文阅读文本内容快速有效的形成表象,而且能深入的理解作品人物心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入情境,将自我角色对象化,获得主观感知的愉悦,使其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理。如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安排学生扮演雨来、李大叔、鬼子军官、鬼子、村民,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表演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更深刻的体验课文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表演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以朗读手段营造良好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学生感知阅读文本内容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验文本的音韵、情感魅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无声的文字,有声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意境、主人公的情感或者作者的创作思想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朗读能够使学生的精神集中在课文上,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更好地品位文本中蕴含的感情,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的修养和情操。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对文本的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有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桂林山水》充满了对山水景色的喜爱之情,那种如诗如画境界通过文字得以展现。学生在朗读时如果能够融入感情,就能够体会到桂林“甲天下”的秀美景色,同时也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生活的人生趣味,培养起学生较强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气质。

4以多媒体方式创设有效情境

多媒体由于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能力,运用于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关键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的语文知识为直观认识,让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语文学习过程中,为知识构建奠定坚实基础。如在讲授《鲸》这一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单凭文字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多媒体呈现鲸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观察中进入文本阅读,辅以问题,学生的认知面得到了拓展,观看中了解了更多关于鲸的知识,阅读也就更轻松了。又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月光曲》的音乐片段,学生欣赏后让学生抒发感慨,顺势引入盲姑娘,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中,同时也为阅读中的联想奠定了基础。

5以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情境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8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9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10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11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d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阅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练习,学生必须产生了想要阅读的动力,明确阅读重要性的意识,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扩宽自己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储备。

(一)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为朗读要求学生首先得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作品的节奏、咬字及感情。例如,在《美丽的小路》中的“兔姑娘轻轻地从小路上走过,说:‘啊,多美的小路啊!’”在阅读这一小段话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用缓慢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含义。

(二)创设情境

情境的创设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讲《小猫钓鱼》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一些鱼和钓鱼场景的图片,提问学生“班里都有谁钓过鱼呢?你们知道钓鱼时应该注意什么吗?”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讲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插入游戏

“寓教于乐”是西方著名的一个教育观点,在游戏中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比较好玩,喜欢做游戏,在语文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讲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可以让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由手里拿到花的学生讲述自己的父母亲对自己表达爱的方式。这样,就能让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二、教授多样的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限的,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阅读,怎样运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着学生的阅读活动,对他们来说,好的阅读方法是受用终身的。而每个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和阅读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与思考。

(一)学前预习

在语文阅读中,预习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开端。在预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与该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如划分自然段,查找生字生词等等。学前预习是正式进入阅读的一个铺垫,在此过程中,学生尝试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略读与精读

略读,顾名思义,粗略的阅读,即迅速地阅读整篇文章,对其内容加以粗略的了解。略读的好处在于在短时间里,就能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从而节约大量的阅读时间,找到一些基本的线索与关键点。精读与略读相反,精细的阅读,即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内容,做到全面的掌握。精读的特点在于抓文章重点难点,体会文章不同部分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

阅读是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知识有限,掌握的仅是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要想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当知道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阅读。学生不能有依赖思考,仅仅只想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能掌握文章的内涵。教师首先要使生生改变原来陈旧的思维方式,向他们介绍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包括阅览室的找书、借书流程,介绍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电脑、手机和平板等电子产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增加课外阅读量

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只凭课堂上的阅读量无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教师的阅读教学除了课堂阅读,还应包括课外阅读。教师要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下将阅读问题层次化,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一)定期举办读书会

为了使学生拥有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收获为目的和归宿。教师可以在以班级为地点定期举办小型的读书会,可以为学生列一个课外的书目单,难度适中,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根据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每次都由小组选出代表谈谈自己所读书籍的感受和感想。教师在读书会中应给学生肯定和鼓励,一次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1+1的教学内容

1+1的教学内容指的是课堂的阅读作品与课外的阅读作品想结合的教学内容。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语文课堂上,例如,在学习《窃读记》这骗文章时,教师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加入《同步阅读》中《别了,我的语文课本》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故事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

古语说,“开卷有益”。阅读是一个人涉猎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人汲取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边霞.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1(02).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12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欲望,学习主动性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也就产生了永久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勇气、毅力和智慧就能够超常表现出来。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很多方法,都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明确阅读目的,但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这才是主要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可能会出现忽“热”忽“冷”现象,这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或结合教材,提醒学生,不能使他们懈怠。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打造和谐课堂,营造阅读氛围

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的过程。教师是和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因此,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充分参与、畅所欲言。教师的亲切往往被学生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更应该给予奖励,因为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获得知识、体验情感、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授之于渔,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鼓励学生反思。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四、注重交际,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论文篇13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着重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套教材选用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古今故事。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语文,上课开小差的现象逐渐消失,学习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文章中的内容,本教材还专门配备了大量的文章插图。学生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而插图的趣味性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与传统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同,新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版面、色彩和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简化。虽然教材简化了,但其中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却丝毫不减。教材的简化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简便,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学到以往教材中同样的知识。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高效教学课堂四重奏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下四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对于语文阅读课而言,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阅读课的特性,教师无法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学生在课上就可以更加轻松地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使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简便。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挖掘出问题并告知教师,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述这些问题,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雷雨》一文时,由于《雷雨》剧情复杂,很多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其中要表现的内容。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预习提前了解本文的大致剧情,同时将自己对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部分标记下来,并且在课堂教学时借助教师的帮助来加深理解。

2.加强课堂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一直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很好地延续了这点,教材中很多文章的设计都包含大量的师生互动。针对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举手向教师提问,或者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不同见解。而教师则要配合学生的提问,尽全力回答学生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于一些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主动点名让他们回答。此外,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对比讨论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事情经过和结果。通过分组对比讨论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过程是相似的,但结果却不尽相同,进而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解答,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就会加深,阅读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增长。

3.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对于教师教学的状态和学生学习的状态都有很大的影响,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教学更有激情,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针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小组讨论或课堂情境表演等小活动,一方面可以活S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或表演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然后挑选一些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台表演其中的一段或几段剧情。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兴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自然也就变得更加活跃。

4.提倡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想要学好语文,没有长期的学习与积淀是不行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后,学生也需要不断阅读、不断积累,天长日久,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语言。针对此,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同时对其中一些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例如,在学习《伊索寓言》时,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可以对国外优秀童话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一千零一夜》等世界知名的童话巨著。几天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大力表扬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其他学生受到激励,也会积极投入课后拓展阅读过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越来越丰厚,语文阅读能力也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本篇文章讨论了提高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课题教学效率的方法,通过本次研究可知,想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提倡学生课后拓展阅读等四重教学方法来进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相信未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改进。

参考文献:

[1]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