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农药化学论文实用13篇

农药化学论文
农药化学论文篇1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农药化学论文篇2

农药在防治农业病虫草害、保证农业丰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培养具有现代思想的农药科技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当前大部分农业院校都设置了农药学相关专业,用来培育“三农”急需的农药学科技工作者。青岛农业大学自2005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农药方向药学专业以来,在深入研究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1]的基础上,对农药学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课程设置与时代要求对接

(一)根据学生发展设置课程体系

农药学专业骨干课程体系由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及农药应用等课程构成,是一门理论、实验、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学科。对人才培养来说,专业课课程体系设置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改革首先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开始:改变实验实践附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将实验课、实践课独立设置,加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研兴趣、实践能力,做到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高度匹配。另外,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往往忽视选修课教学,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格局,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鉴于此,我们加大了选修课教改力度:提高选修课程数量和要求,拓展、放大学生自我拓展的空间,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经过数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表1)。

(二)“四加一减”,重在技能培养

1.增加选修课:设置农药方向选修课26门,共848学时,要求最低选修216学时。大量的选修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有利于其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强项进行选择,有效应对社会多元化要求。

2.增加实验课:必修课程实验与理论比例为1.3∶1.5,二者接近,总的农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实验与理论比例为2.16∶5.02,比例合理。实验学时有所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

3.增加实践课:在校期间农药学专业实践课达到6.5周,折合195学时,超过必修理论课学时数,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干事创业的信心。

4.增加毕业实习学时:毕业实习为19.5周,加上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开始的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2周,合计21.5周,折合645学时。充足的实践时间,保证了学生科学思维得到系统训练,为以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5.减少必修理论课:必修课只开设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农药生物测定等农药学体系核心课程,总学时150学时。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平台的建设与使用

严格地说,农药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紧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培养出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农药学人才。为此,我们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研究室、实习基地等四个开放式平台(图1),并将其有机结合、高效利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教材体系的选择与完善

相对于医药学等传统学科来说,农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相关教材、教学参考书很不完善。例如,目前尚未有农药学方面的国家规划教材,而已有的教材也存在内容滞后等缺陷。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尽一切可能采用农药学权威著作作为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写完善了农药学课程体系必须的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前,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或即将出版、由孙家隆编著或主编的农药学教材与教参有:《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一版)《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现代农药合成技术》《农药化学合成基础》(第二版)《农药科学使用》《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虫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杀菌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除草剂卷》《现代农药应用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卷》《新编农药品种手册》《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第二版)等。其中《农药化学合成基础》《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等已经被多所农药学相关院校采用为教材,《现代农药合成技术》获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奖一等奖。教材、教参的完善,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时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

三、课堂理论教学多元化,加强思维训练

“多元化教学”指的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导:全部核心课程(农药化学、农药合成、农药制剂、农药分析等)及部分重要选修课的教学,都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对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是:条理清晰、图表丰富、图文并茂、动漫结合,讲授知识必须和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前沿及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摈弃“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以研究式教学为核心:这是我们近年来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授的内容作为一个课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例如,在讲授《农药化学》课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时,我们将天然的毒扁豆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先导优化、创制经纬研究;同时将先导优化、生物等排、药效基团拼接等农药化学专业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训练其发散性思维。以案例教学为依托:这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的教学手段,即课堂教学以案例的形式进行。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与讲解,学生较深入地掌握知识要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农药合成》课中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教学中,我们将“丙溴磷的合成与生产”作为一个案例,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归纳得出如下合成路线图。[3]

根据合成路线,结合实例解析各种路线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成与生产方案的能力。

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即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青岛农业大学农药学QQ群,与学生全方位互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将该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难点疑点分析等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及农药学QQ群,让学生提前对该课程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地进行预习、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课外答疑外,还在网络平台和农药学QQ群上进行答疑教学、作业讲解等,做到关键知识点课外答辩共用化、公开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四、重视实验教学,养成探索精神

(一)精选实验内容,实用与创新结合。实验教学应具有连贯性与梯度性,所以我们在设计农药方向药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学生实验以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提高实验技能作为《农药学实验技术与指导》的选题原则:和实际生产相关联的综合性实验占40%,设计性实验占40%,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创新性实验占20%。力争每个实验都有与之对应的工业产品或科研课题,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有效激发,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独立实验,突出能力培养。学生迟早要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动手能力、工作的主动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实验必须一人一组独立完成。实验前,在学习与研读教材、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经教师点评与改进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规范操作、记录详细,力争做到和科研紧密结合;实验后,认真归纳总结,形成一份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与讨论、问题与思考等内容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文本。

(三)单独考核,提高重视程度。实验课程全部与相关理论课教学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独立计算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考核由实验部分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构成,比重为60%和40%。实验部分主要考察实验准确度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期末考试则主要考核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

五、实践教学,深入社会

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六学期进行的农药学综合生产实习和假期进行的社会实践。其中第一阶段共4周,进行方式与内容如表2所示,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亲身参加生产,获取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等知识信息,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实践教学的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后的暑假进行。暑假前,学生自由组成实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入社会,完成至少4周“真刀真枪”的岗位“职工式”的实践。时间和内容根据学生自我定位的就业方向确定,成绩由实习基地专家、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确定。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沟通,学生对农药工业企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方向的选择及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清晰的定位,减少了盲目性;同时,也为产学研协同创新[5]打下基础。

六、提升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的质量

科研训练、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教师双向选择,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6人。为了保持课题研究的连续性,相同的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为同一位导师。科研训练在第七学期进行,主要内容为导师指导下的立题、文献检索、科研内容的基本素质培养,为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基础。

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按照导师下达的任务书首先进行文献检索、立题研究,完成立题报告。报告经审查合格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一项农药学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分为理论型与应用型,以密切联系农药学科为要旨。为了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加强了检查力度:三月中旬进行中期检查,主要查看毕业论文进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六月中旬进行全面的“盲评”与20%的重复率检索检查。经数年的坚持,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七、建设师资队伍,“高、精、尖”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离不开过硬的师资队伍。应学校要求,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在校教师培养和学科专家引进力度。目前,专职农药学教师17人,结构如表3所示:无论是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还是访学与社会实践经历,都趋于合理状态。

农药化学论文篇3

技术进步企业发展环境和谐

会议日期

2012年5月9日—5月12日(5月9日报到)

会议地点

浙江乐清 金鼎大酒店(浙江省 乐清市 宁康西路96号)

温州永强机场 41 公里 乘坐机场大巴至乐清站下车后,乘出租车约5分钟可到。

乐清火车站 14 公里 乘出租车约20分钟,费用约40元。

会议收费

每位代表收会务费2000元,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减半;住宿由会议统一安排,费用自理。参考价格:标准间450元/间,单间398元/间。

论文征集内容

现开始向学会理事、团体会员单位及从事农药科研、生产、应用、环境毒理学研究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学者征集本次年会的会议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为:关于我国农药研究的新思维、新品种、新方法等;合成技术研究、生产工艺改进、三废治理及分析方法等绿色化研究;农药加工工艺、助剂应用及剂型研究;生物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安全评价性研究;农药生产用新设备、新器械研究等;农药在环境中的代谢与残留等。

论文征集具体要求

1.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新颖,结构严谨,数据准确,文责自负;2.提交的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未公开发表;3.提交的论文请按《农药》杂志要求格式书写;4.论文请用电子文件形式发到学会秘书处;5.论文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本次论文征集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1日。敬请附上你的详细联系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单位及手机)、传真以及E-mail地址;6.省略

农药化学论文篇4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农药化学论文篇5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在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体系中,是普遍使用、必不可少的有效防治措施农业论文,在保证农业高产稳产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 常用农药的分类

农药的分类方法不止一种,根据农药的来源和化学性质可分为:无机农药、有机农药和生物农药;根据农药的防治对象和用途不同,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脱叶剂、保鲜剂、病毒抑制剂、杀线虫剂、杀软体动物剂、杀鼠剂。

一般情况下,通常农药根据不同的用途,可简单分为七种类型: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线虫剂、杀鼠剂。

1.1杀虫剂:是用来防治各种害虫的药剂,有的还具有兼杀螨类害虫的作用。它主要通过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四种方式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

1.2杀螨剂:是专门用来防治螨类的药剂。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螨,防治效果不一样论文格式。有的对卵、幼虫或幼螨触杀效果较好,但对成螨的效果较差。

1.3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主要抑制病菌的生长,保护农作物不受侵害和渗进作物体内,消灭侵入病菌的作用。大多数杀菌剂主要起保护作用农业论文,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1.4除草剂:是专门用来防除农田杂草的药剂,它可分为触杀性除草剂(防除由种子发芽的一年生杂草)和内吸性除草剂(可杀死多年生杂草)。

1.5植物生长调节剂:用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药剂。这类农药具有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效应,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满足生长需要。

1.6杀线虫剂:适用于防治蔬菜、草莓、烟草、果树、林木上的各种线虫。它是由原来具有兼治作用的杀虫、杀菌剂发展成为的一类药剂。目前的杀线虫剂几乎全部是土壤处理剂,多数兼有杀菌、杀土壤害虫的作用,有的还有除草作用。1.7 杀鼠剂:按照作用方式可以分为胃毒和熏蒸剂;按照成分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无机杀鼠剂、有机杀鼠剂、天然植物杀鼠剂;按照作用特点分为急性杀鼠剂(单剂量杀鼠剂)、慢性抗凝血剂(多剂量抗凝血剂)。

2农药的质量指标

农药的质量如何,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有效成分含量是否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另一方面是其物理化学性状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要求,如细化、乳化性能、悬浮性、润湿性、PH值等。

2.1农药的有效成分

农药的有效成分是保证药剂具有使用效果的基础物质。农药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必须与标明的含量相符,否则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判断农药的优劣,首先要进行定性分析农业论文,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其次要进行定量分析,看商品农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与标识上标明的是否一致。

2.2农药乳剂稳定性

农药乳剂稳定性是保证有效成分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物理指标论文格式。要求乳油在硬水稀释后,在一定的时间呈稳定性的乳浊液,应上无乳油,下无沉油或沉淀出现。

2.3粉剂类农药的细度

粉剂农药为了喷撒时施用均匀,要求有一定的细度,一般要求95%以上的粉剂颗粒达到指定的细度(200目)。

2.4可湿性粉剂悬浮粒

要注意悬浮粒高低,要求用水稀释后形成良好的悬浊液,如果悬乳性能不好,大颗粒结块沉下,容易造成喷农药时浓度不一致农业论文,一般可湿性粉剂农药要求停放30分钟的悬浮粒不小于50%。

2.5润湿时间

将农药分散水面后,被水面润湿的时间一般应大于2分钟。

2.6农药的酸度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酸度对有效成分的分解起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酸度过高,对植物产生危害。

2.7农药中的水分

农药原药及制剂中的水分能引起农药的分解,农药粉剂中的水分能影响粉剂的分散性和使用时的均匀性。

2.8农药的热稳定性

农药的热稳定性,是指将农药置于(54±2)℃条件下,储存14天后分析结果符合标准规定。

2.9农药的低温稳定性

农药的低温稳定性是指农药乳油在(0±1)℃条件下,放置1小时无固体或油状物析出,为合格。

3农药的鉴别方法

3.1什么是假(伪)农药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三十条规定,下列农药为假(伪)农药:1、以非农药冒充农药或者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2、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者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成分和种类、名称不相符的。

3.2什么劣质农药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辩别:1、不符合农药产品质量标准的。2、失去使用效能的。3、混有导致药害等有害成分的。

3.3如何签别假冒伪劣农药

3.3.1注意标签。农药标签紧贴或印制在农药包装上,其上标有该农药性能、使用方法、毒性、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技术资料。标签上应有农药名称。农药名称有三种:通用名称、商品名称和化学名称论文格式。

3.3.2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和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产品性能和注意事项、有效成分、含量、剂型和净重(容)量、使用说明、毒性标志及注意事项、生产日期、质量保证期、企业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等。

3.3.3注意有效期。一般为二年农业论文,没有标明有效期的为假农药。

3.3.4标签残缺不全或不明确,包装破损的农药都没有质量保证,不宜购买。

农药化学论文篇6

2《中药学》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通过《中药学》精品课建设,使本科生在学完基础课后,向专业课过渡时通过《中药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衔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习不仅从药材的药用部位进行分类,掌握鉴别特征,而且也从功效上进行分类,牢固各类药的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理论知识,在讲授传统中药理论基础上,也与现代中药的保健功能等相结合和简要讲授主要有效成分和主要药理作用,这样使中药学的讲授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而且也为后续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多门课程进行了铺垫和较好的衔接,还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药学》精品课为本科生传授了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按着传统的中医药特色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中药生药学科输送后备力量提供基础。

3建立《中药学》精品课的富有创新性和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3.1启发式教学

传统《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手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的是“填鸭式”教学[5],通过课程组的改革,《中药学》课的课堂讲授特点是灵活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学生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得到了知识。课堂教学上,激励学生提问题,并对提问题的同学采取奖励制度,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内容在生动活跃的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到了融会贯通。

3.2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即“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6],没有立体感的图片帮助进行教学,仅凭听觉信息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常常感觉难以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能将既往的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挂图、板书等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起来,图片、动画、录像及解说等媒体被广泛采用形成教学软件,使单调乏味的中药学课程,尤其是中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形象地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和动画中,使其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形象化。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显现,把繁杂的语句变成直观易记的视窗,使中药学的内容变得有趣、多样和实用化。

3.3课外活动小组辅助教学

结合课外科研小组的活动,把课堂内容付诸实践。笔者指导了1999级、2000级和2001级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的中药学科研小组的创新发明活动,都获得学校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在学生的创新发明活动中,主要体现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所学的《中药学》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进行不偏离中药特点的小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三个小组的研究成果“三棵针口腔溃疡散”、“鹿角女性保健酒的研制”和“鹿角果冻的研制”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同时,笔者为全校学生开设全校选修课,达到了对不同专业学生普及《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常识的目的,得到好评。

3.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双语教学

大胆尝试双语教学,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六个年级的《中药学》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找到适合吉林农大特色的双语教学方法。在《中药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汉语讲授每章的内容,之后用英语总结,课件中尽力做到英汉两种文字,使得一些专业术语重复出现,加深印象,使英语授课学时达到50%以上。另外,每轮《中药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都有1个学生用英语演讲的环节,每班分5组,每组做英文中药学课件,派1名代表讲,其他同学用英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6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实践证明适合农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双语教学值得进一步提倡,这不仅是一个课程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将来的进一步深造、就业、出国等都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尤其在中医药已被发达国家民众广泛认可的今天,国家需要大批的能够用英语讲解中医药的人才。《中药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优秀人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4开展《中药学》精品课的实践教学

首先有1周的中药学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的第二学期,在中药鉴定实习的前一周,让学生综合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的知识,从基源、性状、显微、理化、尤其是性味归经、功效、应用、剂量及有毒无毒等方面,通过观察具体中药,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所学的知识,使中药学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成为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和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通过开放中药鉴定与中药实验室、邀请专家做中医药知识讲座等途径使学生的中药学知识以扩展和延伸。

5考核方式方法体系改革

农药化学论文篇7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WwW.133229.COM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农药化学论文篇8

AbstractPesticides science is a core curriculum of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colleges. Course settings,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esticides scienc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 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were achieved by reformed settings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multimedia mean(CAI)and teaching plan,p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ans,designing experiments and renewing teaching content.

Key wordspesticides science;teaching reform;practice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发生了重大变革[1]。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包括人才目标的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农药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植物保护人才中占有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是制药工程、环境科学、园艺、农学、林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涉及到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自2006年以来,笔者在已取得的教学成绩基础上,积极进行农药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1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农药学课程的设置必须照顾到学科发展的全面性,其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管理法规都应纳入教学范畴,而对已有较快发展的分支学科,如农药环境毒理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剂型加工、农药管理与经营等,则另设课程进行教学[2]。由于以往开设的农药学课程主要以农药应用基础和毒理为重点,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农药残留分析、新农药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农药登记等方面人才的强烈需求。在本课程的设置中就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开设农药残留分析专题、新农药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有害生物抗药性、农药环境行为等方面课程内容。

目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入WTO以后,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重要瓶颈,同时也是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围绕农药残留分析这个热门主题,充分利用当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介绍农药残留概念、农药残留存在形式、农药残留来源、残留与残毒区别联系、农药残留分析方法、农药残留污染防止与控制措施。农药残留分析需要化学与农药学紧密结合,要求有具备农药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分析化学基础扎实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不指定某一具体教材,而是大量地介绍和推荐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消化。

目前全国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中,农药学的课程设置是先上完理论课再上实践或实习课,实验课是稍后于理论课,这一点笔者从每2年的一次的“全国农药教学科研工作研讨会”上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合理一些。因为学生在学习农药学课程之前,对农药品种、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都没有基本认识,学起来觉得枯燥、费力[3]。倘若在教授这些内容之前,先安排学生去实验室、农药厂和田间实地参观,初步了解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室内生物测定过程和田间药效试验过程,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参观内容来讲授,学生学习起来要生动直观得多。同时,通过实验室参观可以了解本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将科研和教学联系起来。学完理论课以后,针对某种作物上某种有害生物,组织学生设计1个相关田间药效试验或生物测定实验并认真执行,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多媒体课件(CAI)和教案的优化完善

因特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网络教育应用而生。网络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和补充[1]。笔者深刻认识到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自主学习作用,而教师则更多地帮助、促进和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农药学课程的学习。

在教学团队已有的多媒体课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药学》多媒体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认真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章节教学要求、重点难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或效果不理想的地方,并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依次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重点和教学模式,确立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非备课笔记的拷贝”的基本制作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教学团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脚本设计,将课件内容进一步细化,具体到课件每一屏的显示内容、屏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操控等。多媒体课件结构完整、连续,重点突出,演示效果良好。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在2005~2007级植物保护专业、2005级学分制环境专业、2006级环境科学专业、2007级环境工程、2007级生态专业、2006~2007动植物检疫1 000多名本科生中应用以来,得到了学生、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学院领导以及其他任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农药学》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和创新,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板书内容、本次课小结、思考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在每一章节后都进行教学自我总结,找出成功经验和不足地方。此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效果良好,获得了校教学督导组听课老师、专家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并在2008年安徽农业大学优秀教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2.2突破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方法有碍于学生积极思维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4-5]。本着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理论课堂中运用了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法、讲座法、主体易位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教学法:结合《农药学》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讨论比较重大的、有生产实际意义的问题,如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天然源农药的前景、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与治理、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大胆发言。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虽然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学习能动性大幅度提高。视学生论述的内容及情况给予指导及评分,成绩纳入平时成绩。

目前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主体易位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农药品种部分,针对农药品种繁多,学生难以记忆且枯燥这一现实情况,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重要品种,采取自荐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名称、结构式、理化性质、特性、防治对象和使用注意事项做成幻灯片,由学生讲解,并随堂提问,调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鼓励其他同学向讲解学生提问。对于重要品种,及时补充和强调,如讲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时,询问学生三氟氯氰菊酯为什么比氯氰菊酯的杀螨效果好,然后通过比较其结构式给出答案(三氟氯氰菊酯含有氟原子,结构中引入氟原子,其杀螨活性提高且毒性降低)[3]。采取主体易位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综合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

2.3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力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6]。而且目前大多数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实验,学生知道怎么做,不知为什么做,创造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把所学得的农药污染与防治基础知识应用于实验选题与自主综合设计。通过创造性设计1个或几个小型实验研究项目,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范围内,完成从查阅资料、选题、实验设计、亲自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报告撰写全过程。设计了“Fenton试剂光催化降解毒死蜱废水设计性实验”,应用效果良好,并于2009年得到学校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资助。

3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国内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教学一般参考《植物化学保护》这本教材开展的,而教材编写、修订过程中,由于课程体系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的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编写到教材中去[2]。在理论讲授时,采用专题形式介绍生物农药新进展、农药剂型加工新进展,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至于与生产及研究前沿脱节。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在加强基础和实践的同时,精选和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课程内容多与少,知识急剧增长和课程中局部内容陈旧落后矛盾。如:在讲授农药剂型时,传统的剂型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虽然在农药剂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必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部分内容略讲,增加了生产上使用新剂型的讲授,如水分散粒剂、泡腾片剂、微乳剂、水乳剂。此外,还对生物源农药开发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进展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

4 结语

总之,农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不断地摸索出符合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教与学双方的配合,教学相长,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农药学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5参考文献

[1]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2008(9):56-59.

[2]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3] 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8(1):237-239.

农药化学论文篇9

农林学科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可从事食品安全监测监督方面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核心课程是《农药残留分析》,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应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残存于各种食品、环境介质中微量、痕量以至超痕量水平的农药进行定性、定量测定,主要作用和目的是研究农药施用后在农作物或环境介质中的代谢、降解和转归,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和水平,以确定其质量和安全性[1-2]。该课程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索是食品质量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该文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和行业对学生的农药残留分析技能的要求,结合多年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培养在残留分析方面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毕业生进行探讨如下。

1 教材的应用与拓展

安徽农业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应用的主要教材为岳永德主编的《农药残留分析》,由于教材覆盖内容广,教师应该能够吃透教材,综合教材、凝练教材的核心内容。系统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各章节内容的关键,在有限的课时内有侧重点地去讲授教材内容。例如《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制备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样品的制备过程是农药残留分析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应该把这部分的内容讲深讲透;而检测方法一章中着重介绍了仪器分析技术,与该专业前修课程《仪器分析》有部分交叉重复,《农药残留分析》教材中这部分章节中色谱理论太过基础,缺乏应用环节,该课程应避开基本原理过多解释而着重把仪器分析在农药残留分析方面的应用原理阐述清楚,以代表性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体现方法的应用性;对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学生来说,缺乏对农药知识背景的了解,因此适当补充农药种类和结构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增强其对检测方法选择原理的理解;另外还可适当拓展和延伸教材中的知识点,比如增加一些近期文献报道的不同基质样品制备方法的区别等内容,讲授结合残留分析方法的评价,探索如何拓展和运用研究性的创新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2 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度[3]。

2.1 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引入课程内容

在讲授有机磷农药测定方法时,可从一例蔬菜甲胺磷中毒的事件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去寻找测定甲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价,让学生主动思考回答此问题,加强互动。综合采用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探究法、问题溯源法等,以提高学习课堂参与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提出其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课堂试着回答或者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课后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2.2 用史实材料辅助增加授课的趣味性

事实上,残留分析方法的进展也是现代仪器分析发展的结果。教师在围绕教学中心内容讲授课程时,适当地插入一些有趣的农药残留分析发展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对于样品制备方法,从索氏提取法的应用到目前加速溶剂萃取的发展,从液液萃取的应用到液液微萃取的发展,从柱层析净化到分散固相萃取。新方法有着经典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也有其存在的问题。加入一些分析方法的史实内容或教师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能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科研思维活动中的敏感性。展示方法发展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沿着残留分析发展的足迹去认识其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可以不断激起学生学习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2.3 紧跟学术前沿[4]

农药残留分析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随着各种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内容更新非常快,因此教师除了讲清教学参考书上的知识点外,应根据国内外科技研究前沿,尤其是残留分析学科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课后布置作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相关文献,共同研究残留分析的方法设计原理和结果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设计的步骤或方法进行答疑;另外可邀请农药残留分析领域的相关专家分享其研究成果的实验过程和研究前沿动态。

2.4 增设辩论式教学模式[5]

在农药残留分析教学中可尝试使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将学生每4~5个人分为1组,教师提前筛选好辩论题目,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给出自主查阅相关资料的途径并适当引导,在重要的章节末或学期末抽出一节课时间对某一论点进行辩论,同时将辩论的成绩纳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中,提高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辩论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深、较难,学生需要通过提前准备并对相关知识的系统了解,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对所选辩论题目进行分析和判断,比如在讲授固相萃取净化的原理和应用方法时,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给出利用这一技术检测大白菜的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残留的方法,进行方法设计的分组辩论。

2.5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增加多媒体中实验原理和过程内容方面的应用;农药残留分析课程中涉及的农药残留提取方法、净化方法和检测仪器种类繁多、原理各异。加之分析仪器更新速度非常快,教师仅凭口头讲述,学生会觉得晦涩和枯燥,即便是教师在课程幻灯绘出样品处理的操作流程和仪器的结构图,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将前处理步骤或分析仪器的结构和原理及整个工作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用多媒体演示,提升教学效果[2]。同时在教学中,通过放映影像资料将高新科技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及时向学生介绍,拓宽学生知识面,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在酶抑制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分析法一节中,用动画表示加含药和不含药的不同基质时显色剂所表现出的不同颜色,清楚直观,学生很容易掌握。

3 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3.1 理论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

前些年安徽农业大学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农药残留分析仅开设理论课程,未开设实验课,仅有每年的实践课程,到具备相应分析测试条件的质检机构实习3周时间。根据多年实习单位的信息反馈,学生农药残留分析方面的实验技能基础较薄弱,因此前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后把实验课列入了教学体系,设置了实验课程。这样可以实现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同时开设,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本科生实验课程主要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食品质量安全专业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前修课程《食品分析》和《仪器分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可设计一些残留分析方面独特的实验操作方法,比如农药残留分析中常用的提取―固相萃取净化―上样分析中,掌握固相萃取活化柱材料、上样、洗涤、洗脱等关键技术的操作方法,然后进行仪器分析验证已有方法(国家标准等)的可行性。在较少课时的验证性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着重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农药残留分析》大部分实验中需要用到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这样的大型仪器,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已为本科实验室配备了相关的实验仪器。可安排学生以合理的组员数参与实验,对样品制备等前处理过程,尽量做到每个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样品分析阶段,可以先由教师完成演示实验,然后由教师指导,分组进行操作仪器完成各自的样品分析结果,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其感受到农药残留分析的无穷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目前,有些学校开设《农药残留分析》实验课会遇到多种问题,很多实验需同时安排五六个人1组,个别实验只能让学生观摩。可尝试采用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自主式、合作型”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6]。利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把研究设计性实验结合在课外的素质拓展项目中进行,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作为实验资源配置者、实验活动引导者、答疑解惑者和成绩评定者。学生主体是指完成“资料查阅、方案制定、材料准备、预备实验、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实验报告撰写”等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完整的操作步骤、分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另外开设的实验项目应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7]。例如笔者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开设了设计性实验“水果蔬菜中烟碱类农药多残留液相色谱的测定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目前新的前处理技术在该专业上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

3.3 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到检测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教学实践是对实验课内容的补充。近年来,本学院与部级、省级、地市级质检中心建立了实验平台和项目间的合作关系,例如本学院与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建立了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合肥)的业务合作等等为学生实践阶段提供了很好的接触实际样品分析的条件,目前实践时间安排通常为3周,以后可以进一步延长实践期,这种接触分析一线的锻炼机会对学生来说,是开阔视野和实践“学以致用”的好机会。

4 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从教师授课、学生自主式合作型实验和实践机会的拓展等各个层面着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岳永德.农药残留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王小欣.对《农药残留分析教学的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08(3):35-36.

[3] 胡利锋,廖晓兰.《农药残留检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70.

[4] 刘晓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0.

农药化学论文篇10

目前,在我国农业植物保护领域中,不规范使用农药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滥用和乱用农药、盲目混药、用假药、加重用药等[1-4]。培养农民规范、安全用药,对提高农民的安全用药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药安全使用意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农药时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安全用药认知和行为倾向,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高度习性[5]。由于大多数植物保护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不管从事农药销售行业还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都将是农民安全用药的直接引导者,因而提高植保专业学生安全用药意识意义重大。植物化学保护是植物保护专业三大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若能将环保意识教育有机融汇于农药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大田实地演练等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学用药技术和安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手把手指导农民,携手推进绿色环保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

客观全面地了解农药优点和缺点是安全用药意识培养的前提,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是培养安全用药意识的基石。

1、教育学生认清农药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作用:化学防治的优点是见效快、防治效果高、比较稳定,效益高,特别是当害虫猖撅时, 一般只有化学防治才能解决问题, 或者要先用化学防治, 快速降低种群数量,保证其它方法(如生物防治)的有效应用。例如当棉蚜大爆发时, 一般只有先用化学防治压低虫口密度, 然后再依靠自然天敌等使棉蚜得到长期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治理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主要靠农业生态环境调控和生物天敌制约,化学防治只是起到预防和应急作用,不能从源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无论是通过课堂教学、生产实习,还是课题研究,务必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农药在植物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扮演的角色,是深刻理解植保方针内涵的首要任务。

2、引导学生养成时刻衡量农药利弊的习惯:农药通过消灭有害生物,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但农药喷洒后大部分落入农田土壤中或漂移落至施药区以外的土壤或水域中,造成环境污染。课堂中要反复例证农药残留对环境、生态及我们人类影响,特别是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中绪论和农药归趋的章节,采取讨论和图解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农药的环境行为,深刻领悟农药残留的潜在威胁,以此敦促敦促学生养成用药前须考虑农药利弊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加强学习衡量农药利弊的方法与药害预防措施。

3、鼓励学生选择绿色农药、树立绿色防控的理念:由于传统农药给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已不适应环境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人类健康安全、对环境友好、超低用量、高选择性,以及通过绿色工艺流程生产出来的绿色农药必是未来农药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生物农药市场销量已达农药总量的20%,而要在近十年达到60%的市场占有率仍需快速发展。为鼓励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农业部和石化局均对生产农药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化学农药残留物受到严格监控,一些地方政府还对生物农药使用者予以高达价格50%的补贴政策。就技术层面而言,业界关注植物体农药开发,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虫作物、抗除草剂作物,通过开发抗虫抗病的转基因作物来实现少用农药,甚至不用农药的目的,从而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植物保护课程教学的课后作业中可以经常围绕“绿色农药发展”布置小论文或作业,激励学生了解当前农药政策与农药应用的前沿知识。

二、培养学生植保实践专业技能

安全用药不仅体现在思想上,更需要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作支撑,只有培养好学生扎实的植保实践技能,才有能力在行动中落实安全用药。

1、结合社会形势及学生心理变化选择安全用药教学方式

根据学校的总体方略,切合实际制定一套完整且贯穿始终的培养方案。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从入学教育起便由专业教师在相关知识上进行教育和引导,灌输和谐植保和绿色环保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挑战性和发展观,为进一步学习农药和综合防治有机相容打下基础[6]。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学中讲解实际案例,突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授课期间授课教师主动提出植保生产实例,并加以讨论、分析和总结。加大平时成绩的考评比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感兴趣的植保专业相关问题,激励学生与专业老师积极互动,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在“绿色植保”研究方向上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校企联合项目等,通过项目运行,给予学生更多的前沿知识的指导和自我发展空间,突出创新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校企联合培养,引进全新企业培养管理模式,进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植保学生生产大实习时,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培养协议,校外实践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步入社会,短期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制定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学校定期以抽查的形式考核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表现能力。

2、将学生植保实践技能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1)理论教学时时渗透实践例证,让学生预演实践:由于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所以内容与生产密切关联,如何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实践化至关重要。每节课留10分钟时间进行实例讨论,教师搜集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生产实例,抛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并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每章内容结束后抽出一节课时间,随机抽查学生讲解本章的核心内容,敦促每位W生及时总结。课余鼓励学生咨询自己身边发生的植保生产问题,教师应及时分析并给出合理解决方案,激励学生养成善于关注身边发生的植保问题的习惯。

(2)试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实验课教师要不断地启发学生,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追求”者,大力提倡学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在验教学中,积极践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模式,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让每个小组独立承担相同课题下的不同药剂和不同供试生物的实验任务。在保证实验基本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每个小组长的作用,激发各个小组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实验教师应及时讲解实验原理,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实验。在实验进行中,实验教师应积极地加入到学生们的讨论中去,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实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安全用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激励学生树立用药环保担当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安全使用农药,保护我们人类生存环境是一种社会责任,因此,激发植保学生安全用药的环保责任担当意识尤为重要。

1、鼓励学生树立环保监督担当意识:针对已经出现的农药残毒问题,各级农药相关部门及个人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敢于担当,要进一步健全农药管理机制,规范安全用药操作方法,鼓励学生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农药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迫使所在农药企业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的意识;改变农民“自留地不用药,生产地狠用药”的错误小民思想。

2、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法治意识:建议学生观看共享到班级QQ群里环境保护方面的影片,并在QQ中写出自己的观后感。了解“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弊端[7],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及自身担当能力:开展创新试验的研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每年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申报环保方面的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激励学生查阅大量的农药环境行为和治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用药环保行为。敦促学生在药效试验期间,从自身做起,穿好防护服,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制剂并进行精准化施药,努力提高环保责任自身担当能力,做环境友好型公民[8]。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急需环保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植物化学保护学》在理论教学中,通过督促学生认清化学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和位置,注重培养学生对绿色农药的选择惯性,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用药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植保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安全用药的能力,并敦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环境保护相关的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监督意识、环保法治意识及环保责任担当意识,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尽大限度地贡献自己力量。

参考文献

[1]Dasgupts S,Meisner C, Huq M.Apinch or a pint? Evidence of pesticide overuse in Banglades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aomics,2007,58(1):91-104.

[2]陈琦.陕西省苹果种植户安全用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魏欣,李世平.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02,(24):116-118.

[4]罗峦,周俊杰.农户安全施药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仁县600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7):145-150.

农药化学论文篇11

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相结合的实用学科,①与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共同组成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发展与我国各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害虫完全治理”(Total Pest Management,TPM)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实现有害生物的治早、治了;70-80年代,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思想的指导下,偏重于追求通过化学农药的正确合理使用,实现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21世纪,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植物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加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农药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断发生变化。天敌生物、转基因植物等也都先后纳入农药的范畴,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农药的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重要讲授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本教研组就在新形势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1 在确保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生产实践的需求性

目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化学保护学》。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使用农药,强调农药、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合理使用农药。②全书共十一章内容,涵盖了植物化学保护基本概念、农药加工及使用相关知识、各种农药的性质、作用机制、防治对象及注意事项、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等系统性知识,具有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教材在编写、修订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理论体系设置和更新速度方面的原因,很难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编写到教材中去。③因此,在理论教学中既要保持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同时需要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在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教学中,本教研组既遵循了上述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则,又根据新形势下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和化学防治中出现的问题,对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1)针对目前农药使用中任意加大剂量导致严重药害;蔬菜、水果上用药频繁,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无视安全间隔期的要求,施药后短时间内就将农产品采摘上市,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在课程内容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中增加了农药安全使用及储运内容,使学生在了解农药的基本知识后,能够从安全使用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使用农药,为科学使用农药提供安全保障。在此基础上,教材中的第十一章内容“农药科学使用的基础”则以自学的形式由学生自己学习和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缓解了教学课时紧张的压力。(2)针对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农药滥混滥用、不会计算混用剂量等问题,本课程增加了农药混用讲解课时,同时以不同情形的混用为例进行分析和计算,增强了讲解内容的应用性。(3)针对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对非化学合成有机农药的需求,本课程增加了生物农药章节,介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及其应用技术。(4)在讲解化学农药时,则结合新疆的作物结构,重点向学生介绍农药的研究进展、农药新品种的开发、农药新剂型的发展、近期农作物上发生的重要病、虫、草害及防治药剂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农药发展动态。如新型高效杀螨剂季酮螨酯(螨危)、鳞翅目害虫高效防治剂氯虫苯甲酰胺(康宽)等。

2 加强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性

我国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化学防治是防治农林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是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指导生产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教研组在教学过程中,以病、虫、草、鼠害、线虫及其他软体动物等农林有害生物防治为纲,通过图片展示、应用实例剖析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从作用原理、防治效果和应用技术三方面重点阐述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农林生产中有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学习解决方案,尤其是重点阐述上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加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如蛞蝓是近年来在设施蔬菜中新为害的软体动物,在传统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中没有该有害生物的信息,因此,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农户都不认识该有害生物,同时一般的杀虫剂对该有害生物几乎无效,基层生产部门根本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首先通过图片介绍该类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为害方式及防治技术,重要的化学控制剂作用原理和应用技术。因为对软体动物高效的化学药剂普遍存在对眼睛、皮肤等有刺激作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因此,还必须重点强调该类化学物质应用的安全性。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生产中的新问题,掌握防治技术,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3 全方位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3.1 农药的产品安全

农药的产品安全以向学生介绍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为主要内容,从农药使用源头减轻和控制毒害作用,为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奠定基础。减少对传统农药品种的介绍,增加对生物农药产品的介绍,为有机农业发展中有害生物治理提供保障。

3.2 农药的使用安全

农药使用安全主要结合农药的使用技术介绍采取隐蔽施药、降低用量和减少使用次数等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影响,同时通过系列图片讲述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另外,由于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的对农作物药害问题时有发生,如使用2,4-D防治麦田杂草引起相邻双子叶作物的飘移药害问题;由于种植品种、天气以及生长调节剂使用时间不当造成的2011年出现的“爆炸西瓜”等,不仅造成重大的农业损失,而且引起农户与农药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纠纷,因此,植保工作者应具备药害事故鉴定与处理的能力。我们通过例举易产生药害的农药类型和典型的药害症状,详细地剖析药害与肥害、作物生理性病害和病原性病害的异同点等,让学生掌握药害的诊断技术,并介绍一旦田间发生药害事故后的处理方法和程序,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药害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3 农药的储运安全

农药作为危险农用化学品,我国专门制定了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GB 12475-90),本课程除了介绍农药规范化的贮存、运输要求和必要的预防措施外,重点介绍常用农药品种、特殊场所农药的安全贮存、运输和防护措施。比如代森锰锌不正确的运输方式易引起着火,农药存放应远离粮食、生活用品,农药包装材料不能二次使用及如何采取措施避免二次使用等。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方式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等,加强学生对农药储运的安全防患意识。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以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知识体系,在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控制、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应用技术及评价、天然产物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等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农林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暴发为害成为制约农业高效发展的主要瓶颈,植物化学保护作为一级学科植物保护学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任务是以营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为目标,协调运用各种控制手段、管理措施,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有益生物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高产、优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最广的社会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能科学合理使用这一措施,充分发挥农药对农作物的保产、增产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农产品安全和农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09,2011)

注释

① 罗兰.《植物化学保护》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13:14,38.

农药化学论文篇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新世纪的发展目标,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众多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院校作为农业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承担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农业高新技术和新成果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强调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农药学专业开设新农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农药产量现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我国农药工业的迅速发展相比,我国的农药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的农药品种长期以仿制为主,90%以上为发达国家的专利过期产品[1]。目前全世界已经商品化的农药品种有3000多种,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还不到30种,这与我们国家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要想真正成为农业强国,我们必须走农药创制之路。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培养高层次农药学人才,为新农药创制培养大量的人才储备是当前农药学教育工作者重要使命[2]。为了加强农药学高等教育的培养力度,提高新农药研发能力,为我国的新农药创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都陆续开设了农药学专业,增补了新农药研发的相关课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先后将《新农药研究与开发》列入了2008版和2014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农药行业所处的状况及新农药研发的流程和基本方法有系统地了解,肩负起创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农药的历史使命。

二、新农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合理,没有材。由于各单位的研发能力和侧重点不同,因此课程的教学环节也是参差不齐。在2008版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我校将该门课程列为面向制药工程专业的独立课程。有些院校只把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内容作为农药学课程的一个章节来讲授,这就导致课时少,课堂信息量小,内容单一。但由于该门课程开设时间短,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导致各院校授课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专业特色,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整合与优化,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以往的教学内容属于纯理论教学,讲的都是条条框框;而且许多新的技术在发展,但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原有的高度,相对滞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微量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新农药研发中的应用,加快了新药筛选的速度与成功率。但这些技术与方法目前仅限于研发企业内部交流或学术论文的报道,还未被列入教学大纲。虽然也在以往的课程讲授中作为涉猎内容介绍给学生,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新技术的传播和延续性。

3.教学改革有明显的课程偏向。从近年来涉及教学改革的研究报道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学改革针对的是老牌专业,而涉及新设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少。其实新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短,还在摸索中前进,更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和完善,也有更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分享。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教研组不断通过文献查阅,补充新的知识点,摒弃已经过时的旧方法旧理论,试图建立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需要。

三、新农药研究与开发的教学改革措施

1.实行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相结合。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3]。在新农药创制中,涉及到随机筛选、类同合成、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天然产物模型、分子生物学、生物合理设计等多种技术。虽然这些都以成熟的理论为依托,但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针对这种情况,课程组教师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各技术名称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文献,精心挑选出各种研发技术所对应的成功案例并构建模型,用个案去验证和解释普遍规律或原理,使枯燥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可视,让书本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并做到图文并茂、有血有肉。案例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需要了大量的整理与转化工作。教师首先要检索到最能体现各种新农药创制技术的文献,在理解吸收后再将文字转换成流程图或演示模型,最后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专业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

2.基本理论与科研实例相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也承担多项科研任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学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天然产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每一项课题都可以作为课程中“从天然产物中创制新农药”章节的活教材。一方面通过向学生讲授项目的立项依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科研成果的整体思路和流程,使学生从具体项目中轻松掌握天然产物农药研究与开发的原理与方法,并潜移默化地将科学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教师在研的项目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实战中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此外,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课题组还将多年的研究经验与成果撰写成专著与同行共享。如吴文君教授编著的《从天然产物到新农药创制:原理・方法》,是多项科研实例与研究成果的积淀与精华,已经被各大农业院校列为本科与研究生教材或参考教材。典型案例与科研实例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属于课程教学团队的成果,是在对文献调阅的基础上对已发表的科研成果经过吸收转化后展现给学生,由于科研平台的限制,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后者是团队成员自己主持的项目和取得的成果,是将最直接的科研体验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果将案例比作一副名画,可以通过视觉进行赏析的话,科研实例就是参与到画作中去,学会如何构图和渲染。通过科研实例教学,也可从中发现有潜力的科研苗子,为以后的科学研究做好人员储备。

3.与时俱进,增设科研新进展专题。专业课的典型特征就是既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原理作为支撑,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又不断出现新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在网络与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照本宣科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教师需要经常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研究与进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但专业课教材要求在一定时期内维持其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传承性。因此,在不改变基本课程框架的前提下,教研组开辟了“最新研究技术与进展”专题,借此将最新的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与新农药创制”、“生物信息学在新农药创制中的应用”、“新农药筛选方法系列之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等专题的讲授,既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又激发了其对新知识的兴趣与渴望。

4.引入角色互换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件制作到课堂讲授都由教师独立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具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4]。另一方面,在上讲台前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尤其是对新技术专题讲座的准备,需要提前阅读大量的文献,进行筛选、总结、吸收、整理和转换,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这种备课状态往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感受到的只是短短两个学时的课堂讲授。为了能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验与理解教师的劳动成果,课程组引入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即通过选取部分章节,由学生主讲,教师点评的方法进行授课,探索学生自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首先提前两周将学生按每组5~6人进行分组,指定各组讲演的主题,组员分工协作查阅文献,整理后制作成课件;然后由各组指定代表上台讲演,学生和教师听完后提问,组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讲课效果进行点评和补充。学生讲演的主题,既可以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章节,以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点理解与掌握,也可以是最新研究新技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信息整理归纳的能力。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强化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在团队中表现对每位成员进行打分。评价指标有讲演的技术性、完整性、新颖性,对讲演内容的熟悉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通过提问一些延展性或前瞻性的问题,比如“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有哪些优劣性?还可应用于哪些领域?”“如果让你来设计这个试验你会做哪些改进?”“就你目前的知识面,你觉得哪些技术还可以用于新农药创制?”等等,每个组员都可以回答或补充,以此来考察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角色互换,学生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切实体验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而反过来,良好的课堂秩序与教学氛围又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课堂感染力。

经过这两年对农药学专业《新农药研究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结合我校农林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培养目标,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并得以巩固。典型案例和科研实例的引入,赋予抽象文字以生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和师生角色互换,又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今后我国新农药研究与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员储备。但是,课堂教学毕竟不是实验技能课,过多地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淡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引导作用。因此,如何在传统授课模式中适度应用并合理分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面临的又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正名.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农药学科的持续进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1):49.

农药化学论文篇13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近百年来,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制剂的传入与使用冲击了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但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严峻,若该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抗菌药使用不加以控制,人类将很快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4]。为此,农业部兽医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要求50%兽用抗生素需要有处方凭证,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及促进动物的生长剂退出兽药市场;鼓励兽医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减抗、替抗、无抗”的绿色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将逐步实现[5]。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传统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来源十分广泛,大多来自自然界,以植物为主。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无残留的生态制剂,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为了从传统技艺中摄取营养,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3高效的医疗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中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当畜禽机体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腹脏乃至全身;内部器官的病变也可反应于体表。因此,在临症观察病情,判断预后以及疾病的处理时,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体。而辨证,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概括判断其为何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穴位治疗的过程。张峰[6]将甘草、黄芩、麻黄、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进行煎煮;借助针灸,将尾尖、血印、肺俞、苏气、大椎等有关的穴位当作主穴,将脾俞、百会、山根、鼻梁等有关的穴位当作配穴,对于治疗猪大叶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型犬瘟热,治愈率达75%,远远高于西药的治愈率。徐继艳[8]治疗取主穴为顺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疗牛腹胀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许多瘫痪、癫痫等常被西兽医放弃治疗的疾病,可用针灸疗法刺激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促使动物意识和知觉的恢复。千年以来,我国传统兽医学在基本理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其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在防治动物疫病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传统兽医学的发展现状

2.1理论繁多,理论抽象

西方兽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兽医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哲学思想源自《周易》,该书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辨证的观点,中兽医、中医只有在其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行医用药、行针施灸。可见我国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与理解。如畜禽体有强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内伤之异,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症状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论,轻实践

中兽医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试教育”的观念给中兽医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高校不断缩减中兽医学课时,丰富独特的学科内容与较短的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中兽医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

2.3社会认可度不高

纵观历史发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疗皆采用针灸法曾受到严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治病[10],使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阻碍。近代,袁世凯、汪精卫等都曾提出过“废除中医”的号令[11],在这种排斥中医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兽医学发展打击惨重,使其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医、中兽医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相比西兽医,中兽医学具有理论体系独特,自成一脉,治疗手段也与西兽医学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各级农业部门对传统兽医学的认识不够,中国传统兽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得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传统兽医学与其他所学科,如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内涵联系不紧密,思维方式抽象,对于养殖户和宠物主来说接受难度较大,具体临床应用不易,致使兽医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狭窄。

2.4传统兽医学技术后继缺人

传统兽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挽救传统兽医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兽医部门和农业高校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中仅有河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开设了中兽医学本科专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虽设有中兽医专业课,但面临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专业的中兽医教师,且教师易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兽医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兽医药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缺乏能带领学生在动物身上实际操作的实习教师,中兽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想把传统兽医学发展起来,就要注重传统兽医学的“活态”与“原汁原味”的传承。

3探讨传统兽医学的保护对策与发展途径

3.1加快推进传统兽医学的“申遗”进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将传统医药纳入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将传统医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保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中医针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决议[12]。传统中医药文化申遗成功的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逐渐推广开来。传统兽医学与传统医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统兽医学具有历史悠久性、活态继承性、持续发展性和濒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通过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各类型农业文化系统的“申遗”成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原始物种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保护。可见,如若传统兽医学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对传统兽医学的利用和保护研究产生重大意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应重视传统兽医学的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传统兽医学调研工作;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兽医学调研组,采用乡野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各地区传统兽医学的历史发展加以梳理,对民间流传的传统兽医学的史书典籍进行整理和汇总,认证具有一定传统兽医学技能的学者、教师和民间兽医列为传承人。传统医药申遗名录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申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参考传统医药学的申遗体系来建立中兽医学的申遗材料。

3.2产、学、研多方机制共同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机制参与配合。传统兽医学作为农业传统技能,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便需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传统兽医学进行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建立中兽医药陈列馆,搜集国内现存的中兽医史书典籍,聘请知名中兽医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实践能力。兽药企业可与相关高校、研究所等开展横向合作,研发疗效好的兽药产品应用于临床。

3.3提高社会对传统兽医学的认知程度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