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实用13篇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1

一般情况下,核岛设计方通过发起DCP来完成设计变更,此种类型的变更占到设计变更总体数量的90%以上[3]。主要流程有变更的发起、设计审查、影响评估、批准存档以及修订变更影响文件,其审批流程,还表示出了在DCP各个环节各相关人员的责任。DCP属于过程性文件,是对AP1000设计的一种控制手段,不能作为现场建安、设备采购或制造的依据。DCP发起流程中主要要点有以下三点。

2.1DCP版本的控制

未批准DCP版本号用字母表示,分别为A版、B版直到DCP最终批准后其版本号为0版,且不再升版。字母版的DCP为非正式文件,主要用于DCP影响审查和评估,0版DCP才作为变更受影响文件修订的依据及设计变更信息的可靠来源。分别用字母版和0版表示未批准和已批准的DCP可以有效地避免混淆或错误地使用不同版本的DCP。

2.2DCP的归档

DCP归档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完成所有的影响评估;

(2)所有审查意见都已解决;

(3)将所有必要的设计偏离记录在案;

(4)履行完所有必要的批准手续。

3EDCR处理流程

E&DCR主要流程有变更的起草、变更分级审查、变更审批、及修订变更影响文件,其审批流程。比较重要的E&DCR需要相应的DCP,如E&DCR发起的Class1变更,需批准相应的DCP后才能批准E&DCR;E&DCR发起的class2变更,当变更比较简单和影响范围较小时,E&DCR可取代DCP作为修订影响文件的唯一依据(即不需要发起DCP),否则E&DCR批准执行后需再发起相应的DCP来修影响文件。E&DCR可以发起Class3变更和管理方面的变更(变更不影响技术内容、方法、和结论即被认为是管理方面的变更)。综上可知当由E&DCR发起Class3变更及满足只需要E&DCR而不需要相应的DCP的变更时可大大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文件修订时间,为现场施工提供及时支持。

4DCP和EDCR关系

(1)主要发起者及适用场合。DCP一般情况下由设计方发起,主要用于修改因设计错误或缺陷、设计优化、设计接口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变更。E&DCR一般由施工方、EPC总包方或者设计方发起,主要用于修改设计、设备、材料、施工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设计变更;

(2)对现场施工的响。由于DCP影响文件修改周期较长,当变更影响文件因未能及时修订而无法满足现场工程的需求时,通过发起E&DCR提出设计变更,批准后的E&DCR加上原设计文件可作为施工文件供现场建安、设备采购或制造使用,因此E&DCR是对DCP的一种补充。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2

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七座核电站能够实现正常运行,即秦山一期/二期/三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广东)、田湾核电站(江苏),但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核电比重

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信息化实现

2.1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流程与目标控制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主要包括设计管理阶段、设备采购阶段、施工管理阶段、调试管理阶段。核电站建设过程,设计管理对风险、质量、进度的控制起着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对设计流程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此乃设计管理的重心。设备采购贯穿着从设备安装设计到设备调试启动的全过程,而设备采购阶段主要包括制定采购计划、选择设备供应商、监督设备供应等环节。施工管理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安装工程管理、土建工程管理,而安装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安装、机械安装、电气设备与检测仪表安装,因此施工管理包括安装专业、电气专业、土建专业。调试作为核电站建设的最后环节,即从核蒸汽供应系统冷态试验开始,直至机组交付运行,此乃消除项目建设缺陷、控制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核电建设项目管理过程,管理人员必须明确各阶段的管理要求,由此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核电建设项目目标控制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三方面。核电建设项目具有投资成本高、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定,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借鉴过去成功的经验,以实现对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进度控制要求遵循计划编制的预见性、计划执行的稳定性、计划调整的动态控制以及科学处理进度与成本、质量间的关系等原则。质量控制包括采购质量以及施工与调试质量控制,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核电建设的质量要求,如此实现对核电建设质量的有效控制。

2.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实现

本文所构建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是立足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运行周期、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同时以实现对核电建设项目的全方位管理和控制为目标。但考虑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复杂性,本文认为提高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共享程度非常必要,即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系统的信息化。

2.2.1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化或者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是指向管理者提供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人两部分。此系统能够实现资产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系统维护等功能,同时也对管理基层运作、管理中层控制、决策层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以及OBS分解、WBS工作分解、核电建设项目流程与目标控制等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技术为实现手段的信息化管理方案,由此体现出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针对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主要解决四大问题:一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便捷性;二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决策层决策能力的最大化;三是实现与核电建设项目总承包商、分包商、业主等各部分人员的高效合作;四是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详见图1。

图1 所示,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包括核电建设项目目标控制理论、流程化管理理论以及全过程周期理论,同时组织结构分解和WBS工作分解的应用贯穿着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始终。总体而言,图1所示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使OBS分解、WBS分解以及流程体系信息化成为现实,从而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高效率,并最终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2.2.2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体现出系统集成的设计理念,即以计算机技术为实现手段,把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企业已有的应用系统(比如OA、HR、CRM、MIS、ERP等)进行集成处理,由此实现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实践证实,核电建设项目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挖掘技术、网络布线技术的相互关联和数据共享,进而实现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集中化、便捷性、高效性。

3.总结

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科学构建以及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核电建设事业高速发展以及时展的产物,对实现核电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立足我国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的现状问题,简要阐述了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以及信息化的实现,即把现代化的核电建设项目管理理念、流程化管理理念与核电建设项目的实际管理工作联系起来,以期实现我国核电建设项目的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庆旭.核电施工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及信息化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杨阳.SAP在核电大重型承压设备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12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12:512-517.

[3]陈泉志.核电建设项目管理体系构建与信息化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3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是专业主干课。会计电算化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每个会计人员的必备素质之一。为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开设该课程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等,后续课程有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

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计算机和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从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全面讲述会计电算化、会计数据的综合运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内部控制和审计等基本问题。通过一套典型行业的系统化会计实验数据,从建账和系统初始化开始,完成设账、凭证输入、审核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到财务分析的主要会计业务计算机处理的全过程。

二、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以传授会计电算化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理解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步骤和方法。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操作,在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达到或者超过国家对会计电算初级人员培训的要求。

技能教学目标。1、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数据流程;3.学会用友财会教学软件的使用,如账务处理、往来账、工资、固定资产和报表等;4.了解会计软件维护的基本原理和内容;5.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实现过程。

三、教学条件

本课程每周6课时,以正常18个教学周计算,该课程总课时108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6课时,实操课时计划安排72课时,实操在机房有电脑教室完成,理论课时建议在多媒体完成,能起到更好的互动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及要求如下:

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 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会计电算化的意义。4. 国内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教学要求:1. 理解会计电算化的含义。2. 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内容。3. 应当掌握5个方面的意义。4. 掌握单位会计电算化实现过程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账务处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账务处理软件的概述.2. 账务处理软件的初始化功能。3.账务处理软件的凭证输入功能.4. 账务处理软件的登账、结账功能。5.账务处理软件的输出功能。 教学要求: 1.熟悉并掌握账务处理软件的内容、特点和在整个会计软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它会计软件的关系;2.了解账务处理软件与其它各软件之间数据传输的几种情况;3.熟悉账务处理业务的手工流程与电算化流程之间的区别与特点;熟悉建账前准备工作的基本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初始设置(建账日期、凭证种类、系统人员权限、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增加修改、外币汇率及摘要等);2. 录入凭证、审核、记账,结账练习;教学要求:1. 熟练地进行操作员增加,建立账套,修改账套,掌握设置基础档案,像部门、职员、客户、供应商、外币、会计科目、凭证类别,掌握期初余额的输入试算平衡.2. 掌握凭证输入,凭证审核和凭证记账结账过程,特别是出现错误情况下如何修改,熟练地运用教学软件进行登帐与结帐。

第三章往来账款核算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往来账款核算模块概述。2.往来账款业务核算的手工流程。3.建立往来账的准备工作。4.往来户管理。5.往来账款余额初始化及数据输入。6.往来账款核销.7.查询往来账款.8.输出催款通知单及往来账。教学要求: 1.熟悉并掌握往来账款模块的概念、内容、特点和在整个会计软件中的地位。掌握核销往来业务,按照自定义条件查阅,浏览往来对账单,利用账龄分析表对设置为往来核算科目的往来款项余额进行账龄结构分析。2.掌握与其它部分会计软件的关系。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进行往来账前的准备工作。2往为账户的管理。3.往来账款余额初始设置及数据输入。4.往来款核销和查询往来账款。教学要求: 熟悉往来账业务核算流程,了解合同管理、历史合同数据输入、新增合同、合同审批、合同查询及兑现以及合同报表查询等。

第四章报表处理软件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报表处理软件概述。2.报表处理。3.报表软件的其它要点。教学要求:1. 掌握表的概念及本质;2.理解表的分类和表的分解以及通用报表的处理原理;3.熟悉会计报表处理模块的一般方法及主要内容。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通用报表的处理方法和步骤。2.在表内数据生成定义,编制公式,常用函数的表间运算。教学要求: 比较熟练地使用所学软件完成一般报表的编制、汇总、核对查询与打印。

第五章工资管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工资业务的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的区别。2.工资核算软件的初始设置。3.工资核算软件的主要功能。教学要求:1.掌握工资系统初始设置。2.掌握工资数据的录入。3.掌握工资计算公式定义,工资变动数据录入。工资分摊设置。4.了解工资数据的输出。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基础信息设置。2.日常处理。3.期末处理。教学要求: 掌握工资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第六章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2.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3.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教学要求: 1.掌握固定资产核算业务的手工与计算机处理。2.掌握固定资产核算软件的初始设置。3.掌握固定资产核算软件的主要功能。

实践教学主要内容:1. 固定资产基础设置。2.固定资产日常处理。教学要求: 掌握固定资的操作流程。特别掌握部门设置,设置部门对应折旧科目,资产类别设置,录入资产卡片,固定资产变动处理,固定资产制单处理,单一和合并处理。

第七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理论教学主要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2.计算机硬件系统.3.计算机软件系统.4.计算机网络.5.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教学要求:1. 了解计算机的相关的概念与组成。了解计算机的定义与分类。熟悉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应用。2. 掌握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计算机硬件 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功能。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作用和分类。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含义。3. 掌握计算机安全隐患和保护。了解因特网的含义和主要服务。熟悉电子邮件和服务,网址的表示方式。了解黑客的含义和防范黑客入侵的主要措施。

第八章会计电算化基本要求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法规制度。2.核算软件的要求。3.岗位及权限。4.替代手工记账的要求。5.档案的管理。教学要求:1.了解会计法和其他法规。掌握这些法规制度对会计软件的基本要求和在会计数据输入功能,会计数据输出功能和会计数据处理功能3个方面对会计软件的要求。2. 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要求。3. 掌握会计电算化岗位和权限的要求。掌握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设置要求以及这些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以及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基本过程及要求。

第九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理论教学主要内容:1. Windows操作系统。2.汉字输入法。3.文字处理软件。4.表格处理软件。教学要求: 1.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计算机启动和关闭的方法,了解运行会计核算软件的方法,熟悉桌面环境上放置的常用工具和快捷方式的使用方法。掌握任务栏和开始菜单的使用方法。2.能用一种方法输入汉字。3.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熟悉WORD窗口的构成和功能,掌握新建,打开,保存文档的操作方法,熟悉文字内容的录入编辑和排版操作。熟悉表格的建立和编辑方法,了解表格数据计算功能。

学时分配如下:

四、教法说明

1、本教学大纲是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相应的用友软件为U890的并且为广东省会计电算化考试用友通用教学软件。

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软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因此尽量将会计软件(用友)最新变化、最新形成的理论共识、使用的新快速方法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

3、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精讲多用电脑操练。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电算化理论,并通过实操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灵活利用电脑解决实际手工作账问题的能力,并且顺利通过财政局会计电算化考试的能力。

4、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广泛阅读、勤于用电脑操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采用理论加机房实操方式。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30%(通过上课回答问题、考勤、作业等来体现);(2)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总之,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研究对高职来说体现“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现代会计电算化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霞.会计电算化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5

一、《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内涵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

《电子产品工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考虑以实践为主,设计成多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中需要什么理论就学什么理论,不必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把传统的教室搬到实训场地去。在有多种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实训室中设有听课和讨论的地方。目前,有许多学校有“三区一室”“四区一室”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教室。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的话,我认为有“二区一室”也可以,即有讲授区和实践区,讨论可以就在讲授区中进行。

二、《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有学习单元教案和1次课教案,理实一体化课程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案。

1.教案编写要求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的设计要求有五点:(1)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单元或学习单元,每一次教学应围绕着完成某一个学习单元进行设计,教案设计应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部分内容,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为实践服务,“用什么,学什么”。(2)教案的设计必须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3)教案设计应体现出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的具体活动方法和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中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等具体步骤。(4)教案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程式化和封闭化。(5)在设计教案之前,一般要认真备课,重点把握三个环节:认真学纲,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教案主要栏目填写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

①有技能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和素质目标;②目标清楚明白、具体,便于师生操作;③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鲜明特色;④体现知识、技能、情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电子产品工艺》的技能要求较高,多个电子产品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求达到的技能、知识、素质都有所侧重和不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步骤

①《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是由通过多个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为载体学习单元组成的,教学步骤任务有层次,简单产品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先做,过程复杂、要求高的载体内容放在后面。理实教学过渡自然,理实教学时间分配合理;②根据实际需要有些教学步骤中有小步骤设计,小步骤设计完整,时间分配合理;③教学步骤设计巧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方法要运用上新颖独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要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学方法

①要体现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现场操作法等,不同学习单元的相关步骤用不同的方法。②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要依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每个学习单元及其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③运用教学手段得当。根据实际需要,教具、学具、实训设施和设备选择得当。

三、《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考核

《电子产品工艺》课程是由一个个学习单元或学习任务组成,所以过程性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过程性考核,则每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质量得不到保证。主要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质量作为考核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教师应制订过程性考核标准,即制定每一个学习任务的优秀、良好和及格标准。考核标准应向学生公开,以激励学生去争取优秀。有了考核标准,可以采取学生自我考核、相互考核或小组考核。让学生自己考核自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考核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课程考核以实际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对每一个以电子产品为载体的学习任务,要考核评价学生产品的设计、焊接、整机组装、工艺文件等多方面的效果,还要纵向比较学生这个产品与上个产品,进步明显的要体现在成绩上。在加强实践考试的同时也不能走向一个极端,如果期末考试只有实践考核而没有理论考核,导致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电子产品工艺》理实一体教学除了教学任务设计、教案设计、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应该有理实一体教材的编写、学习指导书的编写等,需要有一整套的教学、学习材料。

理实一体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把理论和实践揉合在一起,以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线,理论“用什么,讲什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适应今后的电子装接、调试、维修、质检等多个就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6

考试考核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各方面,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评价,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情况,为促教评学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目前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类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原有的考核模式仅围绕教材所讲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资格标准引入考核中,考核形式重结果轻过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等进行评价,不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针对实训类课程进行了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内容和标准、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考核,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真正把“评价”变为指导和改进的过程和手段。

一、改革实训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实训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构建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操作考试多种考核方式共用,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还要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并通过考试考核体系的改革促使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技能、能力为主,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朝着掌握技能的方向发展。

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于我专业中的实训类课程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地点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这就要求考核内容中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学生也应成为考核的主体,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后,就应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要相应地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12门实训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12门课程可以分成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我们在这三类课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试点研究。

1.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识别、检测、选择电子元器件能力,手工焊接能力,电子产品装配能力和电子电路调试能力。课程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因此重点进行考核方式改革,针对不同的技能测试点,分别采取口试、以赛代考、产品检测和现场操作考试等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元器件库、手工焊接考核标准、电子产品装配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试题库和依据。

2.设计类课程考核改革。设计类课程以电子CAD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标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设计方案的比较优选能力、电路制作能力和设计文件编写能力。由于本课程采取小组工作方式,因此重点进行考核评价体主体、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的改革。我们建设了PCB板设计案例库和考核标准,其中考核评价主体增加为个人、小组和教师;考核指标要包含工作态度、协作配合能力、产品功能实现与否和设计文件编写规范性等;考核方式为答辩与产品功能检测并举,通过答辩重点考核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产品功能检测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3.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以电子产品维修训练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电路图纸分析能力、工具和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故障分析检修能力、故障检修报告编写能力和职业规范性。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进行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指标定为工具、仪器仪表操作规范性、现场管理规范性、故障检修的正确性和检修报告编写的规范性等;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产品故障分析理论试题库和故障检测实践操作试题库,并参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检修工具、仪器仪表操作标准规范、检修报告技术标准。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除参加校内的测试考核外,还要参加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三、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应用效果

在研究考核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将建设成果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0、2011级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初步试用的结果表明,使用试题库进行抽题测试,有效避免了学生片面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同时,口试加现场检测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电子产品制作、程序设计和调试维修技术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连续在2012年、2013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一等奖,2012年、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二等奖。

四、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我们根据专业实训课程特点将课程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研究,系统建设课程考核试题库、案例库,同时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引入考核标准,构建实训类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的“口试+现场操作”考核、“理论+技能”型课程的“答辩+功能检测”考核和“素质+技能”型课程的“理论+实操+鉴定”考核等典型的考核模式,在本专业及相关电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0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蓬勃发展。国家教育部2006年牵头正式启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0年,决定在高校中展开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工计划”)试点工作,并把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卓工计划试点项目结题的必要条件。2013年,我国正式被《华盛顿协议》认可为预备会员,2016年,成为正式会员。

事实上,工程认证的内涵是“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目前,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内的首批61所试点高校的卓工计划试点已近收尾阶段。因此,在OBE的实现主线,即定义预期学习产出―实现预期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中,“评估学习产出”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校卓工计划试点专业,在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在培养学生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实现课程达成度评价。本文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包括卓工计划在内的工科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对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都具有自己的培养标准,一般包括技术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复杂工程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培养标准完全是由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所支撑,并由此形成课程对培养标准的支撑矩阵。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所承担的培养标准包括如“培养标准1:具有电路设计与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在内的共计8条,涵盖了从技术到沟通(团队合作)、到复杂工程能力等多个方面。为了便于评价每一条培养标准的达成情况,需要在课程内部所涉及的知识点、评价方式等对培养标准的支撑进行进一步分解。表1列出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这门课所支撑的培养标准1对应的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

由表1可见,评价培养标准1的达成方法采用了成绩分析法(考试、作业)和评分表分析法(讨论、演讲、课程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学生的电路设计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不仅可以通过量化评分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在课程设计、讨论、演讲等具有一定主观性的考核方式中也能够较好体现。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

为了计算某条培养标准在该门课程的达成度,首先需要对该培养标准的达成度的计算方法进行定义。在《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我们采用如下定义方法:

培养标准i的评价值= (1)

其中,样本班级为了保证具有统计意义,应该抽取好中差比例较为均衡的学生样本。为了保证样本抽取的客观性,我们抽取一个自然班。

依然以课程所支撑的培养标准1为例,2015-2016(2)学期能够支撑该标准的分值以及权重如表2所示:

分别对4个考核环节的该班级的所有学生计算平均分,并代入公式(1)计算,可获得培养标准1的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所列的各个考核环节的分值并不一定是该课程中该考核环节的总分,而应该是能够支撑该培养标准的该考核环节的分值。同时,各个考核环节的分值和权重应该总体稳定且动态优化的过程。为了保证达成度评价尽可能客观和合理,相邻两个学年的考核环节权重不应有过于剧烈的变化。

三、教学设计

为了更方便对课程所支撑的培养标准评价值进行计算,在行课前,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

1.根据所建立的培养标准与课程考核环节的支撑矩阵,合理进行教学活动。支撑矩阵应该包括课程所支撑的所有培养标准,以及每个培养标准所对应的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在支撑关系中,难免会出现一个考核环节同时支撑多个培养标准的情况。例如,“(3)讨论”环节能够同时支撑培养标准1、3、4,其中1为相关的知识要求,3为团队合作要求,4为沟通能力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是选择利用该评价环节总的评价值同时对3个培养标准进行评价,还是进一步对该考核环节进一步分解。在我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我们将“(2)讨论”环节分解为准备、汇报讨论2个步骤。其中“时浮敝秆生为了讨论所做的笔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而“汇报讨论”指学生的临场发言,反映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确定每一个知识点对所对应培养标准的支撑权重,并由此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知识点的学时分配。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把握重点。以表1中“单级放大器”课程内容为例,表3给出了一种详细的支撑权重、学时分配和教学设计。

3.合理设计每个知识点的考核方式。面向课程达成度的教学评价本身就是工程专业认证的重要一环,宗旨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达成度评价方式反映学生毕业要求能否达成,进一步反馈教学中的问题,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最终达到实现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的最终目的。因此,课程中富有可实践性的知识点应以讨论、演讲、作业、课程设计等考核方式为牵引,采用综合运用探究式、启发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授课。

四、结束语

在工程教育背景下,以OBE培养模式作为目标导向,能够有效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体系中课程达成度的评价结果,作为质量反馈环节的重要数据,对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和持续改进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的课程达成度评价设计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工科专业的课程达成度计算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娜.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7(1):29-34.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8

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工程性很强,其目的是培养在与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工作,或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以及使用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

一、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遵循的是先基础后专业,即首先学习“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然后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主要为分离的认识验证型和简单设计型实验,在开设时间上受限于理论课,且实验各课程间系统性不强,极易形成理论和实验实训脱节。对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缺乏必要的工程训练体系支撑,平时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往往是独立开设且前后联系不紧密,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很难形成逐步深化提高的工程训练实践技能,无法实现电气工程类专业实践实训能力的系统化,更无法保障综合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对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对于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及体系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操作为前提,以工程技术为主,以工程能力为培训的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操作、工程技术和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自主式的实践模式。因此,我们对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立体化建设体系。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综合训练、提高与创新训练三大层次。

(一)基础训练层次

基础训练层次包括基础的工程实验实训内容,主要涵盖“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等基础课程的知识,有的课程依托信息学科进行实验实训,为学生后续利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相关的工程基本技能,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入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力电子器件、电机、简单控制系统等方面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电力系统分析的建模与仿真等,为实际的工程设计与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训练层次

综合训练层次包括一般综合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涉及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训练两大类型,都强调训练的开放性和系统性。一般综合训练要求能将基础课程与“运动控制系统”、“供配电技术”、“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控与仪表”等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合应用。专业综合训练主要涵盖上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多门课程知识进行综合实践,独立完成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型和应用型的实践操作训练,具有与电气工程理论相对应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性的工程技术能力,加强对电气工程基础操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训练提供很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三)创新与提高训练

创新与提高训练包括一般创新训练和研究提高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电气工程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领域问题的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已学的电气工程理论知识和仪器仪表的使用知识,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让学生能完成研究分析,自己动手设计训练方案、实验电路、编写程序,并在学习实际应用系统、了解工艺结构、运行调试、分析与排除故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学生竞赛提供支撑。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实践

1.建立有层次的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工程实践训练体系,以更好地优化工程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为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电气工程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分阶段、分层次地重点对电力电子、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实验实训,并将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融合进来形成实验实训体系。

2.为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的理解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及各课程间的关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师设计和开发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群中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的仿真题目和设计题目,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和实际应用课题的印象。

3.在毕业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对于毕业设计选题,需要合理分配方向,提高工程应用型题目所占的比例。在相关开发项目题或者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利用项目驱动的设计方法,使设计内容尽可能地符合工程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本领域的前沿技术。另外,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产业研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4.构建“分层次,课内外结合,创新实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式,逐步整合电气工程实践训练课程,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创新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新方法和新体系,以及多学科基础知识交叉渗透的工程训练教学大平台。

5.分层次采取实践教学方式。基础训练层次,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的认知训练。综合训练层次,是教师设计初步方案,再由学生选择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在共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研究层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自编工艺、自己制作、小组组装等程序,完成从理论设计到产品雏形开发的全开放学习过程。

6.从低年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与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学生可以对电力行业相关项目开发过程和各项开发管理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产品进行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7.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课程教师间的交流,组织教师对同一课程及前后衔接紧密的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尽量让每一个教师在几年时间内对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都能够讲解一遍,使得每一个教师对整个课程群有透彻的了解。坚持“以科研促教学”,鼓励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学科的相关科研活动,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教师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入,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构建了基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工程能力培养立体化建设体系,并对基本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内容的,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方法及其实践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校教育工程,2010,(3):71-72.

[2]吕念玲,苏图,殷瑞祥.独立开展实验教学竞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20-22.

[3]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J].高等教育研究,2012,(5):64-69.

[4]赵枝娥,苏小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52-153.

[5]高燕,郑文,刘文洲.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47-148.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9

应用型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需要学术研究性人才,同时更加需要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重最大。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高校担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1],开始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化,切实通过转型发展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解决好急需人才不够用、普通人才就业难问题。在专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人才培养从原来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过渡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对转型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能够突出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这样才能将课程的应用性改造落到实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作为本科高等院校教学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由于其专业本身具有的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新技术与工程性的结合、理论与实用的结合,所以在其教学开展中更应对课程理念、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文章从专业转型的背景出发,以“电子系统设计”为例,在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适应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仍存在缺少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的问题。这也反应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学时长、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更新慢,与新技术脱节;实践环节项目内容缺乏实际性和趣味化,学生难以深入;考核方式单一,仍然是简单的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与用人企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满足企业对于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电子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3]。课程系统地介绍电子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工程实现的方法与步骤,并结合技术发展情况,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该课程是本科生了解当前电子系统技术的窗口,是相关硬件与软件设计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由书本走向实际的桥梁课程,因此其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特点,通过对其向应用型转型课程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课程改革内容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课程理念的转变、优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更新、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一)课程理念的转变

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而且需要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课程理念进行转变来指导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科目,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增长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而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更应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由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主动思考、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由教师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引,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而是拓展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的培养。同时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来说,主要综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DSP处理等相关技术[4],将理论教学内容向实际应用转化,其教学理念主要更应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教师对相关技术及前沿发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讲授外,增加课堂讨论、项目实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

(二)优化教学模式

原有的专业课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造成填鸭式、灌输式课程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听、记完成应用型课程的学习,这必然导致仅仅对知识的掌握,而脱离实践;同时,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的运用少,也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5]引入课程的专题项目教学中,通过对特定专题项目内容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体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采用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基于项目、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构思与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来开展系统层次上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用。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若对应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6],原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不利用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时课程内容也应与专业发展前沿相对应,所以在课程模块中增加技术前沿介绍等的相关板块,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技术发展、专业应用相适应,既要考虑符合专业学习的逻辑,又要注重专业范围的限定和课程内容的顺序安排,尽可能使课程内容对学生有意义并具有合理性和综合性,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适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电子系统设计方法、专题技术知识、项目设计与实践三大模块。其中电子设计方法主要介绍电子系统设计概论、模拟电子系统设计方法、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基于DSP系统设计方法及电子系统实现过程中可靠性设计;专题技术知识主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器件应用,将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介绍典型传感器应用、模拟信号变换、放大及滤波电路应用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平台的系统设计、DSP系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践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的规划、确定项目设计方案、项目设计与实践。这里项目实践配合课程设计实验及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式实验室教学进行,使课程的内容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而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现行的课程考核多以阶段性考核(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构成,而对于采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专业课程,这种考核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应采取有效且具有多元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应用素养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说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点转化为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及实践活动完成质量进行考核。“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应用情况,同时考核还要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开卷考试和实践考核。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成绩、课后作业,其中课后作业一方面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复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对相关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进行学习,其占总成绩的10%。开卷考试的命题过程中,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不再含有记忆型考题,而是采取应用能力型考题。考题涵盖器件应用、电路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其占总成绩40%。实践考核通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理论探讨,撰写小论文;完成电路设计、仿真及实现,递交设计报告及作品;实践考核题目可选固定命题,也可以自主命题,特别鼓励同学大胆想象,自拟课题,经教师确认后,完成相应任务。考核过程中设有答辩环节,学生以PPT形式向教师及全体同学展示项目研究及作品,并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给予作答。通过答辩环节主要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和研究作品的展示,考查学生在从事设计和撰写论文中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和创新性。实践考核占总成绩50%。

三、结束语

经过对“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的初探,在课程教学和课程理念的重构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思路;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开拓了眼界;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科研方面中应用性较强、具有工程背景的课题项目引入教学;面向实践能力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一定推动作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正在逐年增大。但电子信息类应届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较好,但动手实践能力薄弱,使学生就业加大了难度,造成了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不足。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适用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学生培养的课程理念,建立既能夯实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有效地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同时与不断追踪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紧跟行业科技进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且对其他应用型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马利 张玉奇 牛斌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

[2]王春霞.以应用性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16:102+104.

[3]吴大鹏,黄沛昱.“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06:41-43.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10

审     核     人:

制   订   日  期:

修   订   日  期:

学院教务处制

1.课程简介(四号黑体)

1.1  课程信息表

  课程信息表

课程名称

建筑弱电系统安装

开课系(部)

机电工程系

课程代码

考核性质

考试

前导课程

《建筑概论》、《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建筑供电与照明系统》

后续课程

《建筑电气工程招投标》

总学时

45+20(课程训练)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理论+实践

理实一体化

是R

适用专业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1.2  课程标准开发团队

  课程标准开发团队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

2

3

4

注:指参加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

2、课程功能定位

课程功能定位分析

对接的职业岗位

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知识指标

能力指标

其他指标

 弱电工长

(二级造价

工程师)

1.能分析出建筑弱电系统的系统组成;

2.能按规范完成建筑弱电系统管、线、槽的敷设;

3.能按规范完成建筑弱电系统盒、箱的安装;

4.能进行典型建筑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

5.能进对行典型建筑弱电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

6.能对典型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运行维护。

具备典型建筑弱电系统安装调试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能完成建筑弱电系统施工指导、修改弱电设计图纸

1.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3.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3、课程目标(能力目标描述)

(要求:结合本学习领域课程利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描述。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建议采用“能、会或具有+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常用动词有: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使用、挑选等

程序类:连接、制造、调整、安装、排序等

知识类:掌握、了解、应用、理解等

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

 知识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1.掌握建筑弱电系统的识读方法;

2.了解常用建筑弱电工程材料的种类及规格;

3.通过识读施工方案,了解建筑弱电系统安装方式、弱电设备的选择、弱电设备的调试;

4.理解建筑弱电系统典型子系统安装方式;

5.理解典型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原理;

6. 掌握典型的建筑弱电系统运行与维保

1.能识读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和系统图;

2.能识别和选用常用建筑强弱电工程材料;

3.能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建筑弱电安装项目;

4.能根据典型弱电系统确定设备选型及安装;

5.能按照不同的弱电系统分别调试;

6.能对不同的建筑弱电系统进行分析,掌握各系统的运行规律,掌握维护方法。

1.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3.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4、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号黑体)

建筑弱电系统安装课程(45+20学时)(小四号宋体)

序号

项目

【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扩展(需要时)】

工作任务

(课题、案例等)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2学时)

1.建筑弱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建筑弱电系统的组成子系统分类

3.建筑弱电系统安装总则

1.具备建筑弱电系统系统概述技术知识;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2

公共建筑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设计规范(10学时)

1.有线电话系统的组成

2.建筑弱电系统管线槽的敷设要求及敷设

3.盒体、箱体的安装要求和方法

4.有线电话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初步绘制

1.能完成有线电话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3

公共建筑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4学时)

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2.有线电视系统设备选型

3.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方式的选择

4.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4

公共建筑广播及会议系统设计(4学时)

1.广播及会议系统的组成分类

2.广播及会议系统的设备选型

3.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5

公共建筑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设计(4学时)

1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组成分类

2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设备选型

3.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施工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能完成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6

公共建筑安全防范系统设计(19学时)

1.安全防范系统的分类

2.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及原理

3.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4.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施工图布置方式;

5.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系统图绘制;

6.安全防范系统集成设计

1.能完成安全防范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绘制,完成各子系统系统集成的设计;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7

公共建筑弱电系统课程设计(20学时)

1.新建单位工程

2.建筑图纸识读

3.根据建筑构造进行施工图点位布置

4.施工图各系统管线路由标识

5.施工图各系统箱体、盒体设备安装布置

6.各系统系统图的绘制

7.各系统设备选型、功能介绍

1.能完成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

2.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4.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5、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一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2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阶段性考核。

考核时间

第四教学周。

项目二 公共建筑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线路敷设规范(10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三 有线电视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四 广播及会议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五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六 安全防范系统(19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操作竞赛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七 公共建筑弱电系统课程设计(20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训练:投标最高限价文件(或投标文件)

课程答辩: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考核时间

课程训练最后2学时

6、实施要求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1.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

2.教材编写要求(体例、内容编排等)

3.考核评价要求(考核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其它

序号

实施环节

实施内容

实施要求

1

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教师的要求

以教师工作页、教师检查单及评价单等多种课业单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要求

以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多种课业单为媒介进行学习活动

2

教材编写要求

体例

■目录参考体例(需与正文完全相同) 

项目一  ××××××(占一行) 

任务一  ××××××(占一行) 

一、××××××(占一行)

■正文参考体例 

项目一  ××××××   

任务一  ×××××× 

 一、××××××(占一行) 

(一)××××××(占一行) 

 1.××××××(占一行) 

(1)××××××××××××××××××××××××。     

小结 

思考题

内容编排

任务介绍(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安排练习课外学习指要

3

考核评价要求

考核评价改革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工作页、课后作业、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2.强调工作目标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养成自主工作能力;

3.强调工作过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结合一个实际工程的清单编制、计价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评价方式

见附表1

4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在线开放课程

按照共享型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开发,要包括过程测试、章测试及课程测试,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应与课程标准一致

5

教学条件

场地要求

多媒体教室,一体化平台实训室

软件要求

附表1 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方法

考核比例

过程考核

遵章守纪、学习态度、职业精神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10%

项目一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3%

项目二 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线路敷设规范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16%

项目三 有线电视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四 广播及会议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五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六 安全防范系统

阶段性测试

50%

结果考核

课程训练

投标最高限价文件(或投标文件)

60%

课程答辩

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40%

7、课程管理

7.1 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成如下:

1)教研室主任:

2)主讲教师:

3)企业人员:

7.2 责任

1)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项目的调整、课程的持续发展;

2)负责协调课程的授课过程;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11

综合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学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检验学生综合课程设计的效果如何,考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往往注重课程知识的掌握,考核常常集中于结果考核,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准确反馈学生技能的形成情况,对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效果不够明显,因此,需要尝试新的方法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考核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2.综合课程设计现状分析

综合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以后,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实践练习,要求学生综合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PLC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设计。其涉及面较广,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面临的问题较多,在设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够。虽然学生全面学习了多门专业课程知识,但仍存在无法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问题,课程设计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的设计,而实践环节仅仅从表面上进行理论说明,不能从实验或实践深入地加以论证。

(2)工程项目综合素养的训练不够。电气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较高的工程项目含义,学生完成实践环节时,往往注意力集中于技术问题本身,而忽略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协作、探讨。造成很多同学只会做,不会说,不会和其他同学交流;能独立做,不会和其他人共同协作。

(3)学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质量很难客观评价。由于现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发展,一些同学网络依赖严重,从网上拷贝资料,不劳而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教师很难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成绩。

根据以上问题,我们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根据电气专业的课程特征,结合实践过程,设立考核环节,量化考核指标,构建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该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3.考核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考核测评指标体系是成绩评定的依据,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和体系本着科学合理,重理论、重技能、重素质的原则,设定为五大考核环节,其主要内容如下:规划考核、方案考核、功能考核、能力考核和提优考核,最终按照相应的权重给定最终成绩。

(1)方案选择。主要考查学生根据课程设计的题目及工艺要求,说明所选择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具体实现措施是否具有可行性。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推理,说明该方案具有可行的理论根据。这一部分的成绩占综合成绩的10%。

(2)方案设计过程。根据所选定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不同的课题内容,设计过程不同,教师可根据课题项目的要求进行设计过程的限定。例如对电气控制PLC课题的题目,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其中硬件主要包括根据工艺要求确定输入输出的个数,选择合适的PLC型号,进行输入输出地址分配,然后进行接线图的设计,选择主要的电器元件,列出明细表。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根据工艺循环过程,编写梯形程序。这一部分的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30%。

(3)实验或仿真过程。我院对实践环节极为重视,电气专业相关的实验设备基本已经齐全,具备了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所需的硬件条件。实验室主要有针对控制方向的PLC和单片机设备及其相关的仿真软件,针对电力系统方向的高压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台及其相关的仿真软件,所以课题的实验调试及实践的实现必不可少并切实可行,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战训练。这部分考核占综合评定成绩的30%。

(4)设计报告说明书。主要考查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综合归纳资料的能力,设计过程的层次结构是否清晰,技术难易程度、是否有创新点、工作量是否饱满、说明书的总体质量等。这一部分的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20%。

(5)答辩。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过程的规划,分工协作与进程控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汇报能力,等等。这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占综合评定成绩的10%。

4.实践与效果分析

按照以上考核方法,通过对电气专业07届和08届学生在第七学期期末三周综合课程设计的应用,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1)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由于教师在选题时,均以实际生产现场为背景,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各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均进行了锻炼,达到了预期成效。

(2)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提高。在实际的实验平台上,进行设计的实验或模拟调试,达到了实践练习的目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通过量化考核指标,完善了过程监督,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3)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在设计报告书写过程中,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设计的实现过程,层次结构必须合理,逻辑性要强,这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另外在答辩过程中,学生在汇报成果的过程和回答老师提问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4)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综合课程设计的所有环节均采用开放式进行,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相互对比,寻求好的课题解决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考核压力促进基础薄弱的同学在基础较好的同学带动下进行主动学习。学生潜力得到很大发挥,学会了查找相关资料,不再局限于教学过程中所学知识,力图将设计做得最好。

5.结语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考核体系的构建,我们建立了以多门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主要突出了考核内容的系统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工程项目实践性,具体量化了各个考核环节,考核内容及成绩的分配比重,通过实践检验,该考核体系能够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公平、公正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工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任玲,岑红蕾,张宁.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8):127-128.

[2]徐林,关守平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354-356.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12

进度控制是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对于项目的质量、安全、投资和进度至关重要,是整个核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

从2004年红沿河核电项目正式启动前期工作至今,国内核电政策由“适度发展”调整为“积极发展”,项目进展很快,各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均呈现各自特色。总结归纳共性的特点,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已基本形成系统的体系。

一、核电前期工程进度体系

总结近期国内已正式开工的核电项目红沿河一期、海阳一期和福清一期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核电前期工程进度体系可以划分为:核电工程以项目第一罐混凝土(FCD)为里程碑分界点,FCD之前为项目前期阶段,其后为项目设计建造阶段和调试阶段。核电前期工作进度计划体系以时间为跨度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和施工准备阶段两个阶段;以开展的工作来区分包括项目行政许可(含前期执照申请)、厂址准备和工程设计等三个方面。

按照目前国家发改委对核电前期工作的管理办法,前期准备阶段与施工准备阶段的分界点为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开展前期工作(即业内所称“路条”)。

1.前期准备阶段

项目在前期准备阶段又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划分为初可研阶段和可研阶段。

项目初可研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厂址普选并确定优选厂址,以便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同时项目单位应做好相关厂址资源保护工作。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主要对优选厂址开展厂址有关地震、地质、岩土工程、水文、气象、人口、辐射本底、食谱及外部事件等各领域的详细研究论证工作,讨论厂址的适宜性,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选址阶段)》和《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的编制和审评;同时在排除厂址颠覆性因素后完成厂址现场有关征地动迁,启动并部分完成“四通一平”等前期工程。

前期准备阶段中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是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支持意见和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审批进度。

2.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根据审查完毕的可研报告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编写项目申请报告、启动初步设计,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的编制审批工作;完成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汽轮发电机组等长周期主设备的订货;完成“四通一平”工程收尾工作;完成现场厂址负挖和FCD前建造准备工作;确定项目融资方案。一般项目进度安排中,施工准备阶段的时间大约为15~17个月。

如果采用AP1000技术,则需要完成CA20、CV底封头等有关结构模块的预制和拼装工作以及2600T重型吊车的选购和现场调试工作,为项目FCD后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经验表明,制约此阶段进度的因素是长周期主设备订货。免费论文参考网。所谓长周期主设备主要包括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主泵、稳压器、核岛主管道、汽轮发电机组等产能有限、处于核电工程进度计划关键路径上的各系统设备。长周期主设备订必须在此阶段完成。由于长周期主设备制造时间跨度大、产能有限,再加上国产化的要求,核电长周期主设备订货成为制约核电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决定性因素,故长周期设备的订货完成时间越早越好。

因此,施工准备阶段进度计划制定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长周期主设备制造和现场施工准备进展。

3.两个阶段的主要关系

前期准备阶段和施工准备阶段的划分仅仅是为了说明核电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特点,而并不是孤立的,这两个阶段部分内容是交叉的。例如,前期准备阶段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收口工作一般安排在施工准备阶段继续完成,如海浪分析、海滩稳定性分析、温排水物模分析计算等工作均在此阶段完成;另一方面,施工准备阶段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选址阶段)》评审完成后即可开展相关外委专题研究,《初步安全分析报告》在《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完成后随即开展,也存在一定的交叉。

二、前期工程进度体系主线

扣除行业规划等外在不确定性因素,一般来说,核电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大约需要27个月左右时间。主要进度体系主线有两条:

?厂址普选――>厂址初可研――>优选厂址确定、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含选址阶段环评报告和安全分析报告);

?厂址保护――>征地动迁――>四通一平――>施工临建。

施工准备阶段大约需要14个月左右时间,主要包括三条主线:

?主设备订货/负挖――>核岛底层砼施工――>上层钢筋绑扎、预埋件安装――>FCD

?可研后续专题论证――>环评报告(设计建造阶段)和初步安全分析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申领建造许可证――>发证;

?负挖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主设备技术规格书――>施工图设计。免费论文参考网。

详细情况见图1所示。

三、AP1000和M310前期进度计划之区别

总的来说,不同技术路线,核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进度计划影响不大。一般做法采用包络性进度计划体系予以解决。包络性进度计划即综合考虑不同技术路线下可能的进度体系,涵盖不同技术路线的技术特点,满足一般意义上的进度计划体系。

前期准备阶段。不管采取何种技术路线,前期准备阶段所开展的工作均类似,时间跨度变化也不大,对工程计划影响不大。但在设计输入中需要考虑按照不同堆型布置总平面,并采取包络性的设计原则提供参数输入,以便在项目堆型确定后能够很快启动后续各项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技术路线下的总平面布置差别较大,与总平面布置相关的码头、海工护岸护堤、重件道路及其下管沟的施工计划需尽早考虑,因此,尽早确定项目技术路线既节省时间,又省去项目单位不必要的投入并降低工程造价,对前期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施工准备阶段。由于AP1000核电工程采用了模块化施工、土建安装平行施工、开顶法施工等有别于M310核电机组的建造工艺,因此,此阶段不同技术路线的工程进度计划的安排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影响有:

主设备订货。采用AP1000技术路线,当前全球装备制造业尚不能大规模满足AP1000技术路线的主设备制造;而M310技术主设备制造已经相当成熟。因此,设备采购计划对于AP1000技术来说更难控制,而M310技术没有如此情况。因此,计划的制定需要尽可能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采用AP1000技术路线,必须尽早安排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的预制以及重型吊车的采购,而M310仅需要尽早考虑环吊的订货。免费论文参考网。

AP1000安装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准备阶段尽早确定,以便承包商进场安排各结构模块的现场拼装;M310机组无需此阶段确定安装施工承包商。

四、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

总的来说,核电前期工程不确定性因素多、外部接口关系复杂,进度计划的制定很难一次成型。随着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入进行,需要不断的调整更新进度计划,以便适应形势和项目发展的需要。

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与预见性的原则,尽可能维护工程进度的稳定性,坚持责任制。要为进度控制提供资源保证,安排风险对策,计划调整贯彻动态控制原则,遵守变更程序;并正确处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之间的关系。

核电工程前期进度计划的编制步骤有:

(1)确定总工期及主要阶段的工期;

(2)确定各主要活动的时序,设计与施工、采购间的接口,活动之间的衔接,施工与调试逻辑顺序要求;

(3)按序倒排,从完工验收向前追索各工序所需的工期和交叉与衔接关系,然后排出正排的设计、采购、制造、土建、主系统和配套系统安装和调试的以里程碑为标志的进度计划,工期安排上要适当留有余地;

(4)调整进度,综合考虑,反复协调,完成进度计划编制;

(5)编制编写说明。

五、核电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管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核电工程前期准备阶段的时间较长、不确定性很大。尤其在初可研阶段,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到可研阶段,主要受制于国家核电政策和省级主管部门的态度。随着调整后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各项目的开工时间将予以明确,前期准备阶段工作的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项目法人的投资风险,也将有利于核电工程前期工程进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前期行政协调是前期工程计划管理的难点和关键点。各类地方支持性文件的办理,涉及部门多、专业广,对于计划的制定和进度的控制很难掌握。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够得到省级政府对项目的大力支持,相应文件的办理进度较为顺利。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困难性和预见性,避免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延期现象的出现。

施工准备阶段时间短、工作多、范围广。施工准备阶段一般为12~15个月,现场负挖、FCD核岛区域施工、主设备订货、主承包商选择、初步设计、项目申请报告上报、生产准备等各方面工作全面展开,头绪多、时间短,行政许可和执照申请、厂址准备、设计等三条主线必须协调一致,任何环节出现进度滞后,将直接影响关键路径和FCD里程碑节点的顺利执行。

主设备制造周期长。尽可能早地确定项目技术路线,有利于长周期主设备订货。尽早明确技术路线,尽早确定主设备订单,可以最大程度上压缩工期。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篇13

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job-oriented guiding ideology of running school has developed mature. Graduates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goal, smooth employ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valuation index. But how to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to eval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ing 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ll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goal. But now all the evalu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serious drawbacks, thu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thod is imminent. Electrical automation is the higher vocational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through our electrical automation faculty research efforts, to the electric autom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riginal examination method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in our school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ofessional inspection plan into enterprise appraisal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assessment way; Enterprise evaluation system;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现有考核方法的弊端

1、考试方式单一

现行考试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类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应用范围不同,考试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大多已习惯于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其它面试、演示考试等,又不注意和其它方式的结合,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

2、考试内容过分依附于教材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的理论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助长了不少学生的惰性,也引起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伤害学习积极性。部分机考或技能性考核的形式与内容也不尽合理。有些技能性考试内容与方法还有待商榷,在这方面还缺少经验。

3、考试试题简单标准化

标准化考试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由于教师命题时并不能完全依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只流于题型的标准化,使得命题只限于知识的检验,而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 建立以企业为本位的考核方式引入职业证书制度

据调庆市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学生反馈数据,80%的同学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而在国外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从学校到企业,企业实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实习还可以采取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企业和学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要求。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所以建立以企业为本位的考核方式是改革电气自动化专业考试方法的必然途径。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制定了我校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考核方案。

(一)基本指导思想

1、基本素质课:突出基本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

2、专业素质课:既要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又要考核操作技能;

3、岗位技能课:企业岗位能力考核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4、选修课: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可采用以形成性检测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

(二)具体实施方案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考试改革方案 备注

基本素质课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开卷考试或免试

2 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开卷考试或免试

3 实用英语Ⅰ 闭卷考试

4 实用英语Ⅱ 全国大学英语B级考试(常见应用文写作) 如:自荐信、总结报告、请帖等等

5 计算机应用基础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级考试

6 就业指导 编写自己的求职简历

7 体育Ⅰ 学期单项竞赛

8 体育Ⅱ 学期单项竞赛

9 体育Ⅲ 学期单项竞赛

10 体育Ⅳ 学期单项竞赛

专业素质课 11 应用数学数学Ⅰ、Ⅱ 理论考试

12 电气CAD应用 课程设计(分组设计项目)

13 机械基础 理论考试

14 电工技术及应用 理论考试+实操(常见电工仪表的实用和电路基本实验抽考)

15 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 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设计模拟电子单元电路,出产品)

16 数字电子技术及应用 理论考试+课程设计(设计模拟电子单元电路,出产品)

17 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 理论考试+实验报告

18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理论考试+实操

19 电机与电气控制及应用 理论考试+实操

20 Protel应用技术 Protel绘图员技能等级考试+电子生产线实习一个月、要求熟悉电子产品制作的全过程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岗位技能课 21 维修电工(中级) 职业资格考试+企业生产实习一个月

22 PLC系统集成 理论考试+企业顶岗实习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23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机考+单片机设计大赛 参加校级和市级单片机设计大赛

24 可编程逻辑电路 机考+实操

25 机床电器维修 理论考试+企业顶岗实习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26 工厂供配电技术 理论考试+企业定岗实习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27 柔性制造 机考+企业顶岗实习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专业选修课 28 机械制图 理论考试+实操

29 液压与气动 理论考试+企业顶岗实习 能胜任企业岗位、由企业考评

30 变频技术 理论考试+实操

31 组态软件 机考+项目设计

32 电子线路设计 理论考试+实操

33 自动控制原理 理论考试

专业英语 翻译一专业文章

参考文献:

[1]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考试方案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