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核电市场前景实用13篇

核电市场前景
核电市场前景篇1

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3年,在2003年结束的第七个燃料循环中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443天的国内核电站最好成绩,2003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九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六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山二期国产化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自主建设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比投资1330美元/千瓦,国产化率55%,经受住了初步运行考验,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提前建成投产,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的多项纪录。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投运10年来,保持安全稳定运行,部分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岭澳核电站也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的运行业绩。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在调试过程中。此外,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2000年6月并网发电,2003年负荷因子达到85%。

2004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会议要求各有关方面要努力落实国务院领导“不走错一步”的要求,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确保核电自主化开发建设目标的实现,努力形成自主设计、设备制造和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

总之,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的基础和实力,为加快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核电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

1.核电设计。我国核工业拥有一支专业配置齐全、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核电研究设计队伍,形成了设计管理和接口控制程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掌握了一些国外核电成熟的设计技术;能自主设计建设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有关核电设计院,开展了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的设计工作,目前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进入初步设计审查阶段。

2.核电技术研发。我国核工业建立了专业齐全的核科研体系,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的核电科研队伍,已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核动力技术试验基地,各种试验台架、科研设施齐全,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开发能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自主设计的需要,为核电技术进步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核电站工程设计的许多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核电工程设计分析的骨干程序系统。初步形成了一套先进反应堆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手段,提高了我国先进压水堆设计开发的能力。正在立足自主开发第三代、第四代核电关键技术。

3.核电工程建设管理。“九五”期间开工建设的核电项目,无论是国产化项目,还是中外合作的项目,都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项目业主对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全面负责。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了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通过招标选择施工承包商和设备采购,有效降低了成本,确保了施工质量。在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核电设备制造。通过“八五”、“九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和核电设备国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核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除了主泵、数字化仪控系统等少部分设备以外,国内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制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大部分设备的能力。哈尔滨、上海、四川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和第一、第二重型机械制造集团已经成为加工制造大型核电设备的骨干企业。

5.核燃料保障。在核电建设的带动下,核燃料循环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技术进步,初步形成了包括铀矿地质勘探、铀矿采冶、铀转化、铀浓缩、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管理等环节的较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在一些关键环节实现了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工艺技术的跨越提升。

铀地质勘探通过对装备的技术改造,勘探能力得到加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不断取得突破;铀矿冶形成了以地浸、堆浸、原地爆破浸出为主的新型生产体系;铀同位素分离实现了从扩散法向离心法的过渡;全部核电站燃料元件均实现国内生产,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生产出合格的高燃耗燃料元件产品。

6.建立了完善的核电安全管理、核事故应急和技术后援体系。我国政府特别关注核能的安全问题,已经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核安全法规,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核安全监管技术队伍。核安全保障贯穿于核电站的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调试、运行直到退役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从电厂、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核事故应急体系,为保障核电站的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积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同时,我国核工业经过近五十年实践建立起来的核安全后援与技术支持体系,在核电机组的安全运行、环境保护、放射性废物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7.核电站厂址资源。经过20多年的勘探和规划,我国已确定了相当容量的核电厂址。目前,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厂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可以满足2020年前再建约30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需要。秦山核电基地还可以再安排2台百万千瓦机组,江苏田湾核电基地还可再安排6台百万千瓦机组,浙江三门厂址可安排6台百万千瓦机组,广东阳江、福建惠安、山东海阳都具有安排6台百万千瓦机组的条件。

核电市场前景篇2

一年半前,当全球最大核电运营商,法国电力集团(EDF)通过合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美国投资时,它或许也有过同样的疑问。然而,它用行动表达了对此的“置若罔闻”。与此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信心,它的合作伙伴,美国最大核电运营商爱克斯龙更是高呼,“核电是无可替代的”。那时候的EDF即使做梦恐怕都想不到,不足两年后,它会在无奈之中宣布全面退出美国核电市场。

匆忙退出的原因

按照EDF的说法,随着页岩气革命的爆发,EDF正在运营的核电站收益远远低于集团的预期,新建核电站的投资回报率将非常低,因此才要退出美国核电市场。而对于收益降低的原因,其首席执行官普罗格里欧更是直截了当地对媒体说:“页岩气的发展使核电在美国电力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而且页岩气革命的发展前景非常有利于燃气发电,美国核电市场前景难言乐观。”

看得出,EDF认为是页岩气革命迫使其退出了美国核电市场。然而,考虑到EDF在2012年1月份还通过与爱克斯龙合资进一步投资美国核电市场,当时页岩气革命已经如火如荼,正常情况下,作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巨头,在做决策时,EDF不会不将页岩气革命的影响考虑在内。既然如此,为什么如今EDF仍落得一个匆匆全面退市的惨淡景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下面几个数据:

在美国燃气发电行业,天然气成本占总发电成本的40%。而在北美页岩气革命中,天然气价格虽说时有波动,但由于技术进步、政府补贴等原因,总体降价趋势十分明显。

正是因为页岩气革命导致的天然气价格下降,某种程度上讲,页岩气革命已经重塑了美国电力市场。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间,在美国电力市场的构成上,燃气发电从最初的17.9%大幅度上升至24.8%。

EDF又不是傻子,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形势下,EDF又为何仍加大对美国核电市场的投资?

绕不开的是当时的世界大背景:由于福岛核电站事故,日本和德国等国宣布关闭核电站,中国、英国等众多国家也纷纷暂缓发展核电的计划。因此,EDF的市场及潜在市场大幅度萎缩,这必然带给它一定的压力,而此时此刻,美国是为数不多的仍然支持发展核电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是EDF决定进军美国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EDF之所以仍然选择加大对美国市场的投资,是因为低估了页岩气革命对核电的冲击。

核电市场前景篇3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速崛起,“减排”、“节能”等声音始终萦绕其间,传统汽油车的使用不断面临成本与环保的诘难。人们最终发现,汽车行业的前途,关键在于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最有现实“钱景”的新兴产业。

“2010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启动元年,而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产品将率先出现爆发性增长。”多位业内人士与记者谈起新能源汽车前景时,均表达了这一看法。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前期,政府采取了政策指引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发力,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奠定了最现实的“钱景”。

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动力电池组能量确定,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 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 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 万元。

除中央财政力挺外,地方财政也会出资补贴。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的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有望引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光大证券认为,政府助力新能源汽车加速上路,未来3-4 年,新能源汽车将进入政策拉动的快速成长期,公共服务领域的需求增加,结合政府大力扶植,将初步造就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其后,随着产品质量成熟、成本下降,民间需求入场,行业逐步进入市场化的高速增长阶段。

中投证券也认为,2010 年-2012 年或将是新能源汽车开始规模化的时点。

多家机构研报显示,中国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机会,主要集中在公交领域的混合动力大客车、电动大客车和电动小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价值链围绕最为核心的电池业务(镍氢电池及锂电池)展开,并逐步延伸至电气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整车(乘用车、客车)以及上游资源(锂、镍、稀土)领域。其中,动力电池企业受益最大。

据德意志银行预测,2015 年,全球各种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560 万辆,2020 年将达到1730 万辆,而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将占据主要地位。在我国,结合电池和电机的产业优势,以及节能减排上的优势,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发展前景将更好一些,预计2015年电动汽车(包括插电式)年销量接近50 万辆,2020 年会接近200 万辆。

湘财证券分析师指出,动力电池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核心。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是近期商业化与研发的重点。镍氢电池在混合动力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锂离子电池拥有较大的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空间,从长远来看更符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电动车的要求,因此是各动力电池厂商当前研发的重点。

锂电池产业链将直接受益于政策刺激所带来的产量增加。按照2009年中国锂电池年销量计算,未来3年锂电池业约保持50%的增长。

电动汽车的行驶需要完善的能源供给系统来保障,消费者可以通过家庭4-8 小时慢充,商业办公地区或者停车场15 分钟快充,或者在换电站2 分钟换电,能源补给甚至将比加油更便捷。这也使得充/换电设施建设可望爆发式增长。

从短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有望在政策刺激下获得超额收益,而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提升,还将提升中长期的投资价值。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会胜出。A股上市公司里,可重点关注锂电池电解液的龙头企业江苏国泰(002091.SZ),占据锂、铂、稀土等上游资源的矿业(000762.SZ),锂电池龙头供应商杉杉股份(600884.SH),参与充/换电站建设的奥特迅(002227.SZ)等。此外,新能源客车整车制造商如上海汽车(600104.SH)等,也可能在未来占得市场先机。

太阳能:成本下降,长期前景看好

太阳能中,光伏发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也是最具经济潜力的领域,而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分。

光伏发电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两者都已大规模商业化。此外,太阳能发电技术还包括聚光光伏发电(CPV)和聚光光热发电(CSP)。

2009 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光伏发电的产业政策。2010 年将会有持续产业政策推出,可望带来国内光伏市场大面积启动。

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呈现成本和补贴双双下调的良性态势。近年来,多晶硅价格较高,对光伏系统成本影响较大。2008 年下半年以来,多晶硅价格持续下降,极大地削减了下游行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新兴的聚光光伏技术一旦得到推广,将会进一步减少用硅量,降低发电成本。

渤海证券认为,原材料瓶颈问题解决之后,国内生产成本优势将得以体现。随着高价库存原材料消耗完毕,生产成本将逐渐降低,终端产品价格逐步下降,而国内企业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成本也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渤海证券报告显示,未来5-10年内,光伏发电成本将与常规发电成本相同。德国认为在2017年左右,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将相同,随后光伏发电成本将继续降低,而常规发电成本则越来越高,光伏发电的竞争优势将得到充分展现。美国对光伏发电成本的预测则更为乐观,认为光伏发电成本与常规发电成本将在2015年前后与常规发电成本相同。而中国保守估计2020年实现平价上网。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政策补贴逐渐淡出是必然的,这可能短期对市场需求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将使投资回报保持在合理水平,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可长期维持高速增长。招商证券认为,光伏行业正处于“成本下降、政策减弱”的良性发展阶段。

光伏产业市场长期需求旺盛,再加上技术进步,使太阳能光伏的发电成本不断下降,行业的长期增长前景乐观。机构看好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企业,包括硅片加工、电池片及组件生产。个股上建议重点关注天威保变(600550.SH)、拓日新能(002218.SZ)等。

风能:陆地到海洋,挖掘新增长点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09 年,全球风力发电新增31%,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157900 兆瓦的新高峰。

权威机构预测,未来我国随着风电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规模经济效应显现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风电有望在2015年左右率先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直接同传统能源展开竞争。行业盈利能力也将稳步提升,风电有望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

就目前的风机成本看,我国大型风电发电企业的风电平均成本约为0.35-0.40元/千瓦时,而风电电价在0.51-0.61元/千瓦时,大部分风电场能够实现盈利。风电场的盈利空间将存在于管理能力提升带来的年满负荷利用小时数增加和风机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下降。东吴证券认为,随着风机供需状况的改善,风电场较强的议价能力将得以体现,风机的价格将继续下降,风电场的盈利水平将在未来稳步提高。

从风电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风电整个产业链上,风电场建设、并网发电、风电设备制造等领域是投资热点,市场前景看好。

而海上风电,将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不过,海上风电的成本较高。东吴证券数据显示,海上风电的造价在2万元/千瓦左右,是陆上风电的两倍多。但由于其巨大的潜在储量,各国对其仍给予较大幅度的支持。从欧洲的情况看,海上风场的鼓励措施有多种,但最有效的还是电价政策,使海上风电的电价大幅高于陆上风场,从而提高海上风场的盈利能力。

风电行业可重点关注的公司有金风科技(002202.SZ)、湘电股份等(600416.SH)。

核电:设备制造商的业绩将爆发性释放

无论是与火电相比,还是与太阳能、风电等其它新能源相比,核电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加上核电的成本远低于光伏和风电,是除水电外最经济的清洁能源。

未来火电成本是上行的,而随着国内核电的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加上核电设备的国产化,核电建设成本将大幅降低,一旦低于火电成本,将对火电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从成本来分析,目前核电已初步具备市场竞争力,随着技术的提高,它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相比其他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核电年利用小时数更高,同时核电的能量转换效率在所有能量利用方式中排名靠前。

核电市场前景篇4

为满足海南的环保需要,海南后续电源建设需要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核电和气电将是未来海南电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大容量核电机组的建设会带来系统调峰及安全稳定问题,气电具有污染物排放少、调峰能力强、单机规模小可分散布点等优点,可以优化系统潮流,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气电的主要缺点是电价高,但是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进入下跌周期,目前国际现货市场液化天然气(LNG)到岸价已下跌至1.5~2元/m3,随着大用户直供气等相关政策逐步明朗,气电已具有较强竞争力,可以考虑作为主力电源。因此,气电和核电的协同发展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1 国际天然气市场情况

1.1 国际天然气价格历史走势

国际天然气价格指数主要有北美Henry Hub指数、欧洲NBP指数和亚太JCC指数。1998―2012年,国际天然气价格呈整体上升趋势,2013―2014年处于高位,2015年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开始大幅下跌,2015年美国Henry Hub价格跌幅40%、英国NBP价格跌幅20%、日本LNG到岸价跌幅35%、日本LNG现货价跌幅46%已跌至1.78元/m3。

1.2 国际天然气价格预测

国际能源署近期的2016年度天然气中期市场报告,由于全球天然气市场供给过剩、需求增长放缓、能源技术进步等原因,造成了天然气价格上行压力大,天然气出口面临十分严峻的市场形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LNG市场将出现供给持续增长与需求维持低迷并存的态势,可能迫使LNG交易价格回归“合理价位”。

2 燃气机组发展现状

目前天然气电厂一般采用9F改进型燃气轮机,单机容量46万kW,是近年来燃机厂家在9F燃机基础上采用更先进的G级、H级燃机成熟技术推出的改进型机组,在出力、效率方面有明显提升,同时单位容量的造价和占地面积更低,纯凝工况全厂发电效率最高可达60%,燃气轮发电机组仅燃气轮机的关键部件需要进口,其他都已经实现了国产,国产化率在90%以上。

3 海南发展气电的条件

海南省天然气市场供应商主要有中海油气电公司和中石油昆仑能源公司两家。据了解,两家公司未来都具备向天然气电厂供气的能力。

国际现货市场液化天然气(LNG)目前到岸价已下跌至2元/m3以内,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预测,天然气价格水平将会较长时间维持低位。按当前国际LNG现货市场价格,9F级燃气机组发电燃料成本低于0.32元/kWh(气耗为0.182 kWh/m3)。在海南发展气电已具备一定的经济性。

在海南建设天然气电厂符合国家天然气利用和环保政策,满足海南省绿色发展和生态立省的要求。

4 海南气电和核电协同发展方案比较

核电建设周期较长,若各环节进展顺利,百万核电可以在“十四五”初期投产。在投产初期,海南电网调峰及安全运行压力较大。两台核电都投产时调峰缺口接近百万千瓦,需要核电参与电网调峰,投产初期若机组不参与日调峰按压出力方式调峰,则百万机组投产后“十四五”期间需压出力25%~30%运行,年发电小时数约5 500 h,估计其电价成本将会提升15%~20%。由于核电的集中投产,电力盈余较大,省内煤电小时数将下降至3 400 h左右。安全稳定方面,孤网方式下百万核电发生N-1事故时系统失稳;联网方式下在联网线路1回检修时,若百万核电机组发生N-1事故,剩余1回联网线路过载。

鉴于此,当系统规模及调峰能力提升至一定水平时(约1 100万kW负荷时),投产百万千瓦级核电比较适宜,此前电力缺口可由发展气电满足。

由于气电布点灵活,可结合电力需求分散布局,电力就近消纳,潮流分布合理,当系统规模发展到1 100万kW左右时再投产百万千瓦核电,无论孤网或者联网方式,核电发生N-1事故系统均能保持稳定运行。调峰方面,由于先行投产气电,系统调峰容量充足,核电投产后系统调峰满足要求。在核电投产之前,气电需承担一部分基荷电量,平均发电小时数约在4 000 h左右,若按2元/m3气价,气电上网电价低于核电压出力运行电价水平。待百万核电投产后,系统调峰容量充足,核电可维持基荷运行。

5 推荐的电源发展方案

综合以上分析,按百万千瓦核电投产时序,核电投产初期,海南电力系统规模较小,电网安全运行及调峰面临较大压力,核电需要适当参与调峰或压出力运行以确保电网安全运行。气电布点灵活,可结合电力需求分散布局,有效提升海南电网抗灾保障能力,可避免出现核电投产后压出力运行等问题,同时有利于优化潮流、降低网损,促进海南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在百万核电机组投产前,可以新增气电满足电力需求,在系统发展到约1 100万kW负荷水平时,开始投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届时,海南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79%,其中,气电占比最大,约37%;其次为核电,占比22%。

6 气电布点分析

由于环保、厂址、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海南的主力电源长期集中在西部地区建设,需要大量外送满足北部、东部、南部等地的用电需求。由于气电清洁环保且选址相对灵活,可有效均衡各地区的电源布点,提高北部、东部、南部地区的电源支撑。结合目前电网潮流分布情况,可以在北部优先建设电项目,以减轻北部电网的供电压力,随着负荷进一步增长,逐步在东部、南部地区进一步布点。

7 结语

目前国际现货市场液化天然气到岸价已大幅下跌,气电在价格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为充分发挥气电单机容量小、调峰性能强的优点,在百万核电机组投产前,可以新增气电满足电力需求,当系统发展到约1 100万kW负荷水平时,开始投产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以满足系统电力供应、调峰及系统安全稳定等各方面要求。

参考文献

[1] 香小敏,陈茂濠,黄何,等.广东省天然气发电前景分析[J].电力与能源,2007,28(4):214-217,220.

[2] 邓小文.浅析广东电网利用天然气发电的前景[J].广东电力,2000,13(6):1-3,30.

[3] 亮,李嘉龙,武小梅,等.广东电网天然气发电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2011,44(9):76-79.

核电市场前景篇5

据报道,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乏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此项技术可以将目前核燃料使用效率提高60倍,从而使得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乏燃料是指核燃料在堆内经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后的剩余物质。乏燃料后处理指的是对目前核反应堆中卸出乏燃料中所含的96%的有用核燃料进行分离并回收再利用,这是一种闭路核燃料循环的重要环节。

乏燃料后处理只是提高核电燃料利用率的第一步,完成铀闭合回路利用仍然依赖快堆技术的发展。目前技术能力离60倍燃料利用率提升仍然很遥远,需要指出的是乏燃料后处理只是实现最终的燃料闭合回路循环的第一步。核燃料再利用是利用压水堆核电站乏燃料中0.8-1.3%含量的铀235(比天然铀中的铀235的0.71%的含量要高),再制成UO2或MOX燃料返回动力堆或快堆使用,来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将迎来核电建设高潮

截止2009年底,中国内地一共有4座核电站11台机组运行,总计装机容量908万千瓦。2009年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装容量的1%,发电量不到全国发电量的2%。 而目前核电和规划相比,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装机容量3900万千瓦,未来5年中,我国将建设约3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迎来核电建设的高潮。

目前在建的核电站,共有机组32台,总额定功率超过3000万千瓦,超过目前国内核电总装机容量的3倍。总投资超过4400亿人民币。从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来开,“十二五”规划的核电装机容量将提前完成。

从拟建核电站的情况来看,超过16个省市自治区都向发改委申报了核电项目,希望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开工建设核电站,因此形成了巨大的选址储备。地方提出公布的核电项目规划数目十分庞大。拟建核电站总装机容量接近4000万千瓦。再加上各地提议建设的核电选址,未来核电发展将可能远远超过“十二五”的规划。

巨大在建规模与远景规划昭示核电站设备制造的高景气以及未来核电站运营优异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在建核电站规划的首台机组商用时点和国内核电成套设备产能释放与重装加工设备添置进程,2011年将是核电站设备制造与供应高峰的起始年份,核电设备制造高景气度将维持3-5年。

核电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以核电站单位投资11000元/千瓦,其中50%为设备投资,则未来10年预估核电设备总投资将达5000亿元;如果国产化率按80%计算,则国内核电设备市场总容量达3965亿元。

核岛和常规岛设备具备最大投资价值。我国核岛和常规岛设备的国内供应商主要是三大电气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和哈电(以哈动力为主)。在核岛设备方面,东方电气集团和上海电气集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分别占到45%以上的市场份额。常规岛设备市场则基本由三大集团垄断:哈电集团和GE结成投标联合体,东方电气集团和阿尔斯通结成投标联合体,上海电气集团和西门子组成投标联合体,共同竞争国内常规岛设备市场。核岛和常规岛设备造价占核电设备总量的83%,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核电设备订单,并且由于国内供应十分集中,因而相关企业的预期受益十分明确。

锻铸件需求巨大,核电铸锻件材料所占的费用约占核电站总投资的36%。未来10年,国内每年核电铸锻件材料市场将达到100亿元以上。核电锻件制造市场集中度很高,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全球只有3家主要的核电锻件制造商,分别是日本制钢、斗山重工和中国一重,未来两年二重重装在此领域也将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而上海电气下的上重预计份额较低。国内市场上一重的市场份额最大。在国内目前已经、在建的59座核电站中,一重参与了其中39座核电站的铸锻件供应,实力强劲。

阀门市场将随核电装机容量增长,核电阀门在核电站中的投资比例占核电站建成价格的1.6%左右。按照我国核电到2020年建成8600万千瓦来算,新建电站中阀门总投资累计将达到近160亿元人民币。核电阀门的维修、更换费用在核电站维修费用总额中约占50%。一座具有两台百万千瓦机组的核电站每年总维修费用在1.35亿元人民币左右。阀门维修、更换费用每年达到约6700万人民币。当我国运行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8600万千瓦时,每年核电阀门的维修、更换费用就将接近30亿人民币。

核电通风系统设备,尤其是核岛HVAC设备是核电站关键辅助设备之一。一台百万千瓦级反应堆核电暖通系统造价约1亿元,其中核岛HVAC设备约7000万元。在未来中国核电快速发展10年中,预计核电通风系统的市场容量在70亿元左右。AP1000标准对风机等暖通系统产品的需求量会下降40%左右,即使考虑到新产品报价较高的因素,预计单个核电站暖通系统的总需求金额降幅将会在20%以上。在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下,目前已基本实现了核电HVAC产品国产化。

核电材料主要包括:用于核岛、常规岛、辅助设备的核级用管材,用于燃料包壳管、核反应堆结构材料、屏蔽材料等的锆管材,用于核反应堆冷却剂的钠,用于反应堆缓和剂的石墨等。预计到2015 年核电总共可以为核电材料市场增加210 亿元左右的市场容量,到2020 年,十年间,可以带来580 亿左右的市场容量。核电材料行业将充分受益于核电飞速发展。

投资建议

2011-2013年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将进入设备交付高峰期,订单将逐步转化成销售收入。按照对各个核电站设备交付的测算,预计今年设备行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00%,明年增幅在50%。同时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核电毛利率也将逐步提升。国金证券表示,维持对核电行业“增持”评级,目前行业存在两种类型的投资机会:

核电市场前景篇6

“十三五”期间,中国核电站建设速度加快,与批准每年新建3-5座核电站计划相比,“十三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建核电站数量将达6-8座,计划在 2020年之前将核电站的发电能力提高到5800万千瓦,预计2030年中国核电站数量将达到110座以上,无论是核电发电能力与核电站数量,都有望赶超美日两大“核电强国”。

“在全球核电建设进展缓慢的背景下,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得生机勃勃。与国外相比,中国对发展核电的决心坚定,且发展前景也极为明朗,这主要是受到几方面因素的影响。”张世国具体介绍道。

首先,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核电是高效、清洁、安全的绿色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途径,是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

其次,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占比不到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核电产业发展想象空间巨大。

“另外,在技术上,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与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核电技术领先世界核电技术水平,具有极高的安全保障。”张世国称。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核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在运、在建及拟建的核电机组一共52台,在建规模世界第一,核电规模全球第四。在核电技术不断提高、政策力挺以及内陆核电建设即将开启的因素下,预计至2030 年,国内核电总装机量将达到1.5-2亿千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8%。

与此同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核电海外趋势增强。《报告》预计,2015-2030年间海外将新建约160座核电站,新增投资将达1.5万亿美元,海外市场商机正在凸显。

张世国透露,在内外利好的局面下,预计到2020年,中国核电设备产业将迎来至少3000亿元市场需求,国家电投、中国核电、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南风股份等产业链公司将获得较大发展机遇。

张世国指出,核电发电量占比6%以下的国家,多数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核电出口将持续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核电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

核电“走出去”挑战重重

全球超过70个国家在计划或已经建造了自己的核电项目,而凭借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以及不断打响的品牌号召力,中国核电在海外市场将收获不俗的成果。目前,中国已与30个国家签订双边核能合作协定。其中,中国正在巴基斯坦港口城市卡拉奇建造两个1000兆瓦的核电站,造价为65亿美元。

“丰硕的成果下,也有着诸多的阻碍和挑战。”必维国际检验集团中国东区总监李文江认为,在核电领域,核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挑战。

“目前,世界各地的核电监管法规与核电承压设备认证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这给核电企业‘走出去’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李文江具体分析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设计审查与确认。全球不同的市场对设计审查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美国跟欧洲各自有各自的体系,选择的东道国不同就要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材料。

其次是人员资质,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尤其是对于特殊的操作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针对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项目。

“人员资质是企业投标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之一,这是在投标之前就要准备好的。”李文江称,而且原材料的认定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因为核承压的设备要满足强制性的认证,对材料都有特定的要求,包括材料如何替换、如何采购、如何出制造厂材料的质保证书等等,这些也需要在“走出去”之前全部准备好。

李文江特别提到了包装及运输环节,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包装及运输是最为基本的要求,中国在这一领域却发生了很多恶性的事故。例如港口吊装的汽轮机直接掉到海里,蒸汽发生器由于海上包装运输保护不严发生了管道锈蚀现象,严重影响了工期。

“以上都是由于最基本的环节做得不够细致,产生的恶性影响,值得整个供应链注意的问题。”李文江说。

另外,在项目进度的控制方面,目前全球的核电工程几乎没有如期完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严重不对称。李文江建议,在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必须要有各类专业人员去制造厂、分包厂了解切实的信息,并及时反映到总包商这边。

技术融合是“走出去”的助推器

2016年7月,核电站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下称核级DCS)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下称IAEA)签发的独立工程审评(IERICS)报告,这标志着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级DCS通用平台“和睦系统”顺利完成IAEA审评。

得到世界权威组织认可,对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提升全球影响力、推动“走出去”意义重大。中广核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中国成为继美、法、日之后,第四个掌握DCS技术的国家。目前,全球只有中广核集团和日本三菱公司两家企业具备从研发、制造、鉴定到运维服务全链条的核电DCS配套能力。

由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研发的“华龙一号”是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技术应用的代表。两个集团经过相互融合,在国家能源局的推动下,组建了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华龙一号是技术融合的产物,也是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核电出海、形成强大合力的一个技术平台。”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信天民称。

核电市场前景篇7

2007年底,华硕电脑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儿童设计的笔记本电脑――Eee PC,售价仅为2999元(369美元)。据悉,宏、戴尔和惠普的低价电脑产品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预计2008年都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据悉,英特尔(Intel)亦将在2008年第三季度推出100美元超低价DT平台,“抢攻新兴市场5年10亿台商机”。

从市场需求来看,低价PC的确存在巨大需求潜力,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应用和新兴市场,例如老人、孩子、家庭主妇这样的非IT核心用户。当年,尼葛洛庞帝推出OLPC计划时便宣称,OLPC计划致力于为15亿落后国家的在校儿童每人提供一台电脑。从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来看,IDC预估2008年全球笔记本电脑总出货量约为1.2亿台,而目前市场中价格便宜的低价笔记本电脑尚只有2%~3%的份额。从这点来说,低价PC,尤其是低价笔记本电脑无疑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华硕在推出EeePC时便表示,希望低价的Eee PC能创造出新的、额外的市场空间,包括新兴国家、行业用户、教育市场、银发族、甚至上班族的第二台笔记本电脑。

从政治和人文角度来讲,低价PC也具有很好的产业前景。在IT技术日新月异的同时,数字鸿沟也在逐渐加大,如何为“老、少、边、穷”补上IT这一课,成为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市场尚处空白状态,因此有可能成为PC产业一个新的目标市场和增长点。

前景4星

核电市场前景篇8

一、综述

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

1.产业分析理论

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

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其勾勒的五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似乎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营运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更致命的是,Rumelt(1991)指出,产业内的利润差异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还要大。直观地说,波特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呢?

2.核心能力理论

也许是为了弥补第一类观点的不足,第二类观点则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核心能力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以及新制度主义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发端于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公司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又译“核心竞争力”)。那么,核心能力又来源于何处呢?围绕这一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又可分为三个派别: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和Hamel,1990;Meyer和Utterback,1999),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理论(Wemerfeh,1984;Collis和Montgomery,1985;Oliver,1987;Barney,1991),以及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Ban。n,1992)。

不可否认,核心能力理论较之产业分析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揭示更深入了一层,从产业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打开了企业的“黑箱”,有力地解释了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遗憾的是,核心能力理论在否定产业分析理论的同时,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显然,忽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没有道理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是不恰当地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有竞争优势。此外,由于企业之间在产业环境、自身力量等方面常常是相差悬殊,它们在技术、资源和知识上的实力很可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对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不太可能依靠核心技术来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一个小型加工厂也不太可能凭借所谓的“资源”或者“知识”傲视业界群雄。此外,企业的技术、资源或知识在质量和性质上参差不齐,究竟何种技术、资源或是知识对核心能力的生成起主要作用呢?假如核心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最受尊重”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为什么要在20世纪年代以后大幅收缩企业边界,将空调、电视机、石油等70多项本来也赚钱的业务出售、关闭呢?难道GE不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主业——照明、引擎、大型家用电器——移植或者复制到那些副业吗?

二、竞争优势的三个来源

我们发现,无论是产业分析理论还是核心能力理论,都正确地指出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一方面。一个强调内因,一个强调外因;一方的优点正是另一方的缺点。因此,上述理论无法全面客观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认为,要真正厘清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必须综合考察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能力,同时要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的变异动态地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

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三个方面: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定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产业景气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大环境,尤其是所在的产业环境。因为产业的内部结构、要素禀赋、相对价格、分工链条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机会和生存威胁。产业景气主要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发展趋向。按照市场空间的大小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业景气”与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有所不同,波特强调产业内的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能力,而我们则认为除上述五种力量之外,制度、文化、要素禀赋、分工链条乃至国家政策都影响产业的赢利能力。这里,依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给出一个产业景气的矩阵(见表1)。

表1

产业景气矩阵

 

特征

现有

竞争者

潜在

进入者

替代品

买方侃价能力

供方侃价能力

产业

启蒙产业

成长产业

成熟产业

衰退产业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启蒙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还不明晰,消费者对于是否接受产品尚存疑虑,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一般处于中试阶段,还远未成熟和标准化。美国铱星公司进入的高端通信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启蒙产业。铱星电话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话网络的“无缝对接”,可见铱星公司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一方面,需要在远离城市的野外使用价格昂贵的铱星电话的消费者非常少,有限的需求难以抵消铱星公司庞大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GSM、CDMA等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蜂窝电话和数字电话成为铱星电话的致命替代品。“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1776),没有广阔的市场,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并用积累的利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在股东缺乏耐心的资本市场,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谈何竞争优势?

(2)成长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而且由于技术、资本和政策等进入壁垒导致进入者还不多,因而行业平均利润率非常高。成长产业所蕴涵的无限机会和有限门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卸掉了市场开拓的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竞争力非常一般的企业都可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必须指出,一个产业成为成长产业,不一定是该产业刚刚兴起(如管理咨询业),也可能因为长久以来政府的产业管制不允许民办企业进入。管制或垄断行业一旦开禁,垄断租金被强行消解,哪怕是古老的行业也会进发出勃勃生机。因此,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如何进入一个成长性产业。事实上,我们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

我们首先考察了《财富》(Fortune)杂志列出的2000年全球500强中的前50名企业,将其主营业务所在的产业分为5大类,每类产业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目统计如下:金融(含银行、保险)13,汽车 8,电子电气6,能源化工6,电信和计算机5,零售2,邮政1,航天1,烟草1,多样化7。很显然,这些企业多数进入了成长性产业。它们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对于国内企业,我们依据《新财富》杂志的排名标准,考察了“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100强”的产业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见图2),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5家公司分布在电力,化学制品,通讯设备,金属和矿业,纺织品、服饰和奢侈品,医药,房地产等7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或是垄断产业。

图1    财富全球50强产业分布

图2    “新财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产业分布

(3)成熟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范围相对稳定,消费群体数量比较固定,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也相对不变,产品技术成熟,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跃变,因此行业平均利润率通常很低。在成熟产业里,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利润更加微薄,这迫使企业通过不断地横向并购以获取规模经济,而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则往往借助积累的利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因此,成熟产业的市场格局一般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或“寡占”)的特征,只有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最后生存下来。中国的家电产业目前已走到了这个过程,因此家电市场上恶性的价格大战和破产兼并乃是常态。

(4)衰退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萎缩、技术停滞和产品缺乏创新,这也往往表现为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不可能产生“世界500强”那样的企业。因为对于衰退产业来说,需求在转移,市场在萎缩,技术缺乏创新,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优秀的人力资本都流向其他更景气的产业。一般来说,给定产业的衰退性质,企业自身能力再强也将回天无力。中国的无线电寻呼产业就是这样。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的不断降价,大量生产寻呼机的企业都已经转产或关门大吉,而摩托罗拉公司甚至几年前就关闭了其寻呼机生产部门。

当然,真实世界中的产业界限并非那么明晰。严格来讲,一种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就可构成一个产业。因此,一些优秀的企业常能借助营销创新和技术创新,在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重塑利润,这实质上是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例如,当人们不再热衷于上电影院观看影片时,商家便把影片制成光盘,将电影从影院搬进家庭,从而使电影产业重现生机。

2.战略群组

所谓战略群组,指的是企业在所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即企业在该产业中能够排到第一方阵还是第二方阵,还是属于末流。排名的标准可以是市场份额,也可以是利润总额。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企业的相对地位作为企业实施竞争战略的结果。而我们不仅将其作为结果,同时认为有利的战略群组或者相对地位本身就构成竞争优势的一个原因或来源。企业所处的地位对于其自身发展的作用,常常呈现出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形态。越是排名靠前的企业,就越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在过度竞争时代,企业竞争的目标不再是成为第二或者第三,而是要成为第一。所谓“赢者通吃”,在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哪怕比对手高过半点,也会借助强大资本市场快速扩张,以期将所有对手收入麾下——也许只有保持垄断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

在中国,可以想象,处于本产业顶尖位置的企业不仅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常规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各种优势和利益,例如采购、销售和技术研发上的规模经济效应等,而且可以得到政府部门在税收、人才、投融资、物资流通等方面的额外关照。一旦企业取得很好的相对位置,那就等于“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都来帮助你。例如,海尔集团是中国家电产业的老大。作为一家普通的优势企业,它可以频繁兼并,用海尔文化去激活那些“休克鱼”;作为青岛的名牌企业,海尔自然可以得到青岛市和山东省的诸多关照;作为成功的集团型企业,海尔甚至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6家特大型企业之一。

3.核心能力

究竟什么是核心能力?我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种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技术或知识)的能力。整合不是简单的综合,而是以我为主,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驱动因素联为一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整合内部资源,更要善于整合外部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关系资源和商誉资源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在于它是否拥有自己的技术、知识,关键在于它能否整合内外资源为己所用。只不过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过程中,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某一方面来整合资源。例如,英特尔凭借在芯片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根据IT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环境的调整,再配以研发、生产、营销、公关等各个环节的资源,才能在芯片制造领域独占鳌头。若是单有先进的技术,但却缺乏成功的市场战略或者是营销能力,又或者是缺少像安德鲁·格罗夫这样优秀的企业家,英特尔也不会有今天的辉煌。理解核心能力,一定要从一个整合的角度来看待。

尽管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倚重的资源表现不同,但拥有以下共性:①独一无二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内外部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刻上了企业特质的烙印。②不可完全模仿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别的企业可能模仿其形式,但却难以复制其本质。③广泛延展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逐步移植到相关产业,但这受到许多具体条件的限制。④持续专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中持续地、专注地在某些产业中积淀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核心能力之后,企业仍然必须不断地强化其核心能力。⑤动态调整性。核心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企业所处阶段、业务架构和产业环境的变动而动态调整,始终使自己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在我们看来,企业可以在以下八个方面努力以获取核心能力。

 

(1)“隐性知识”高于“显性知识”。企业的隐性知识或者意念知识,比如经验、管理艺术、谈判能力、文化磨合技巧等,要比以各种文本表现的显性知识或编码知识更为重要。

(2)“潜在市场”高于“显在市场”。过去,企业是跟着显在市场走;现在,企业要紧跟潜在市场走。三流的企业满足需求,二流的企业跟踪需求,而一流的企业则创造需求,引领消费潮流。因此,企业要重视潜在的市场甚于显在的市场。

(3)“虚业经营”高于“实业经营”。造彩电、做冰箱是实业经营,而搞研发、做培训则是虚业经营。为了增强竞争优势,企业在夯实实业基础之后,要果断地向虚业领域扩张。在产业层面,由一般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在企业层面,由注重制造环节到重视研发和技能培训。

(4)“软部资源”高于“硬部资源”。企业当然离不开资金、场地、设备、人员等硬性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软性部分,如企业区位、商誉、品牌、技术标准、营销渠道、客户关系、服务、信息、制度安排、物流体系、业务流程等。

(5)“无形资本”高于“有形资本”。有形资本随时可能破产,而无形资本特别是企业的先进理念、思维、文化、机制和基因等,常常会成为企业崛起或者扩张的原动力。

(6)“人力资本”高于“物质资本”。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或者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激活物质资本,使物质资本增值,否则物质资本只是一堆“破铜烂铁”。过去是物质资本牵引人力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统治物质资本。

(7)“异质资本”高于“同质资本”。企业的同质性资本,比如厂房、普通员工,都可以在要素市场上购买到,但企业的异质性资本,比如核心技术、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家才能却是不可复制、不可购买的。这正是企业能获取超额利润的源泉之一。

(8)“外部链接”高于“内部链接”。过度竞争时代,企业要拆两堵“墙”。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拆除内部的“墙”,加强内部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另一方面,企业更要拆除外部的“墙”,使得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社会能够有机整合。事实上,成功的企业家总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外部关系,整合外部资源。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分层次的。在上面列举的八个方面中,后牛部分如“显性知识”、“显在市场”、“实业经营”等构成了核心能力的第一层次,而前半部分如“隐性知识”、“潜在市场”、“虚业经营”等则构成了核心能力的第二层次。第一层次是第二层次的基础,假如企业连“显在市场”都不能满足,更遑论满足“潜在市场”了。但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由第一层次上升到第二层次,否则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是一种低级的能力,必然难以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不能满足于拥有单纯的、表面的、同质的技术、资源或者知识,在过度竞争时代,同质型资源已经成为一种平台,企业竞争主要靠的是异质型资源。

4.动态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人们一谈到竞争优势,很容易想到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中的某一个方面,但却往往没有把它们综合起来动态地加以考量。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即竞争优势是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的函数。三个变量究竟哪个起主要作用,要视其他两个变量的情况而定。我们构造如下简单模型:

式中,CA表示企业的竞争优势,F表示映射关系,K表示常数,I表示产业景气,S表示战略群组,C表示核心能力,上标的字母表示权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国别、产业的企业,对上述变量赋予不同的值。对上述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就可以具体为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对不同产业比较时,我们可以对垄断产业的企业赋予K>1,而对非垄断产业的企业赋予K=1。考虑到产业的规模报酬性质,可对成长性产业赋予α+β+ρ>1,而对于启蒙产业和衰退产业赋予0<α+β+ρ<1,对成熟产业赋予α+β+ρ=1。当我们比较同一个产业内不同企业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力时,只须假定I为常量,比较S和C即可。

三、企业的战略选择

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三个变量综合决定的,那么企业应该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呢?这就需要考察企业在由三个变量所构筑的三维“竞争优势空间”中已经处于什么位置,能够处于什么位置。三个变量总共可以产生C13C13C13=27种组合,我们将这27种组合描绘在图3这张三维图上。

图3    企业的“竞争优势空间”

图3其实是一个三维矩阵,每一个数值对应于一组竞争优势空间。例如,A22表示的空间(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对应为(中,中,弱),即中等产业景气,中等战略群组,弱核心能力。处于A22位置的企业属于成熟产业,占据中等的战略群组,拥有较弱的核心能力。B13的空间为(弱,强,中),即弱产业景气,强战略群组,中等核心能力。处于B13位置的企业可能进入了一个启蒙或者是衰退产业,但占据了第一方阵,拥有一般性的核心能力。处于A33(强,强,强)的企业是最强大的企业,它不仅拥有良好的产业景气、优越的战略群组,还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因此,成为A33是所有企业奋斗的愿景。

1.在位企业的战略选择

我们首先分析在位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所处产业景气状况无非是四种: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对于在位企业而言,产业景气状况是一个被给定的变量,企业实施战略的目的应该是努力改变自己的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既而利用强大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进入更景气的产业,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对于处于启蒙产业的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处于成长产业或成熟产业的母企业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持,那么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凭本身的力量迅速改变产业景气状况。需求的扩张一方面依靠研发更先进的技术来推动,另一方面也依靠生产成本的降低来实现。但成本的降低与需求范围的扩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如果企业缺乏整合外部资源的较强核心能力,就应该与那些成长产业或成熟产业内数一数二的强势企业结盟以降低市场开拓的风险。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结盟、并购等手段,可以迅速进入战略群组中的顶尖层次;二是可以利用时间差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例如,比尔·盖茨刚创办微软公司时,凭借自己独特的“视窗”软件开辟了一个启蒙产业,但需求很不明朗,而依靠微软自己的力量不太可能迅速打开市场,于是盖茨选择了与计算机老大IBM合作,借助IBM所处的成长性产业、领先的战略群组和强大的核心能力向市场推广了微软,使微软在竞争优势空间中的地位由A11跃变至A13再到C13最后到C33。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势”战略。

通过提升在战略群组中的地位以增强核心能力,固然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相当多的高科技企业利用自己研发的独特产品或技术作为开辟启蒙市场的手段,奉行“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成功地培育了较强的核心能力,既而利用资本市场(如风险资本)的杠杆迅速扩张,最终占据业界战略群组的顶尖层次。这种利用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进而进入高层次战略群组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可称之为以小搏大的“杠杆”战略。

对于身处成长产业的企业而言,因为产业景气方面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最重要的是增强自己的核心能力。身处景气产业的企业不应满足于第一层次的核心能力,而要利用良好的、产业环境,使自己的核心能力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演进到第二层次。因为对于比较景气的产业而言,“显性知识”、“显在市场”、“实业经营”等第一层次的核心能力相对比较容易获取,关键是谁能更早地进入核心能力的第二层次,哪怕比别人快半拍也能赢得先发优势。在此基础上,企业再利用先发优势迅速实现扩张,既而提升自己在战略群组中的地位,否则将被众多觊觎已久的潜在进入者挤垮。在竞争优势空间中表现为由A31演进到C31再到C33,这是一种“抢跑”战略。

产业从启蒙状态向成长状态演进中,总有一些作为“先行者”的企业要为“敢吃第一只螃蟹”而付出代价,但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地存活下来;相反,后来者因为从先行者那里汲取了教训,减少了学习成本,反而有可能后来居上。据调查,当年中国大陆最初生产VCD的厂家如今都风光不再,而存活下来的企业如步步高、科龙正是步其后尘前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先一步不如领先半步。

对于成熟产业中的企业而言,情况比较复杂。企业如果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那么就应该争取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即从C21向C23努力,这是一种“坚守”战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处于顶尖位置的企业总是可以维持生命的。如果进入不了第一方阵,那么企业就应该考虑进入景气更好的产业了,即从C21向C31既而再向C33努力,这是一种“迂回包抄”战略。如果企业缺乏较强的核心能力,必然进不了第一方阵——除非有政府的特意扶持,那么理性的选择是被并购,或者是转入景气好的产业,即由A11向A13或者是A21努力,这是一种“撤退”战略。

对于衰退产业的在位企业来说,我们把它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已经处于该产业的第一方阵,且拥有核心能力,如C13;第二类是处于第一方阵,但没有核心能力,如A13;第三类是处于本产业的末流位置,也没有核心能力,如A11。第一类企业往往会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因为只有它最有希望继续在这个行将没落的产业里生存下来。第一类企业,一方面可以整合行业内的现有资源以延长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更应该凭借核心能力向其他更有活力的产业发展,其战略是“坚守”加“转移”。第二类企业和第三类企业都应该从该产业尽快“撤退”,转而开辟新的更景气的产业。毕竟,对于弱小者而言,无论进入哪种行业,可能都无法在竞争中占优。与其如此,不如另辟蹊径,换一个“跑道”跟别人比赛,怎么跑自己都是第一,这是一种典型的“找跑道”战略。

2.潜在进入者的战略选择

产业景气决定了一个企业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过度竞争时代,外部环境就是一种竞争平台,对企业能否获取竞争优势起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作用。一旦企业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不景气的产业,大量的投入将成为沉没成本,企业面临着严重的退出壁垒,即便拥有较强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恐怕也只能表现平平。因此,对企业来说,“做什么,不做什么”乃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所谓的战略管理,不就是考虑应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么?

对于一个完全白手起家的企业来说,首先它应该进入有良好前景的成长产业,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然后它必须努力生成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而进入战略群组中的第一方阵。所以,对这类企业来说,是先寻找A31,再努力成为C31,最后成为C33。这是典型的“产业景气提供发展机会,核心能力塑造战略地位”。而对于那些已经在其他产业获得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它可以依凭自身已有的核心能力来抓住新的产业机会,继而获取优越的战略群组,即直接从C31发展到 C33。此外,一些企业依托政府力量或是母体企业的强大支持,通过并购在位企业,进入某个新兴产业即可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利用第一方阵的优越战略地位,凭借良好的产业环境,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即从A33到B33再到C33。

企业进入成熟产业是一种次优选择。毕竟,成熟产业技术成熟,消费群体稳定,产品标准化,可以大规模生产,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业链条。这为一些大企业的进入提供了便利。大企业可以利用自己在原有产业的平台,借助强大的核心能力和优越的战略群组,在拟进入的成熟产业迅速确立领导者的地位。即从A21到A23再到C23。例如,中国PC产业早已是利润微薄的成熟产业,但家电业巨头TCL依然顽强地进入并成功地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二方阵。

对于潜在进入者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战略意图指使,企业应该完全避开衰退产业,尽量避免涉入启蒙产业。无论如何,潜在进入者进入成长产业则是上上之策。

3.战略选择的一般理论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最优战略选择应遵循“三次高成长性”理论。首先,企业选择一个主流产业或景气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这是第一次高成长性;其次,企业在主流产业选择一种主流产品,在产业链条中就获得一次较好的分工机会,这是第二次高成长性;最后,企业在主流产业的主流产品生产企业中,能占据主流地位,进入战略群组的第一方阵,这是第三次高成长性。每一次高成长性都使企业赢得了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从而营造了“一步赢,步步赢”的竞争态势。

核电市场前景篇9

英国时间2016年9月29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EDF)在伦敦正式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与英国政府同步签署欣克利角C(HPC)核电项目收入及投资保障等政府性协议,并完成了相关公司的股权交割。

根据最终投资协议,HPC的设计和现场工作将立即启动,预计于2019年年中开始核岛施工,2025年首台机组投运。欣克利角C核电项目装机容量3200兆瓦,将是英国近20年来第一座新建的核电站这将是英国最大的核电站项目,耗资高达180亿英镑(238亿美元)HPC项目将向英国约600万消费者用户提供足够可靠的低碳电力。除欣克利角C项目外,协议还规定,中广核还将与EDF在塞斯维尔 C、布拉德维尔B两大核电项目上展开合作。 根据协议,中广核与EDF签署最终投资协议等一揽子文本后,将正式向英国政府提交华龙一号“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

二、成功原因分析

(一)符合英国市场现状

当地时间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统计结果显示“脱欧派”胜出,英国即将启动可能历时两年的“脱欧”进程。对英国而言,“脱欧”后英国的出口市场将受到阻碍,这时就需要寻找市场来填补出口贸易缺口,而中国正是最佳选择。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在60年内,每年相当于二氧化碳排放量900万吨,雇用约900名员工。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将提供25000个工作岗位。英国目前拥有8座核电站,发电量占到了电力消费的20%。同时,电厂将于2025年关闭。为了替代目前的发电机老化和减少碳排放量,以应付气候变化,英国迫切需要新的核电项目的未来。

(二)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必然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绿色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中国核电“走出去”不仅带动本国经济增长,还会为世界低碳能源增添动力。2017年1月5日,国家能源局在京召开新闻会,《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了核能的开发项目,并描绘了“十三五”能源发展蓝图。在政策上对核电项目的大力支持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核电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市场和机遇。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我国核工业已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目前产业配套能力不断加强,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全产业链优势。

(三)中法合作优势

法国电力公司自经营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中国大亚湾核电项目,与中国核电合作了25年,并在中国核能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电力公司和中国V东核电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广东台山第三代EPR核电厂的建设投资。法国电力公司已积累了丰富的核电运营经验,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发展计划,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广阔的合作前景。法国电力公司将基于40年的核电发展经验,新的核反应堆的发展,约100万1元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而中国的公司会开发新的核电标准,促进双边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

(四)重视核电技术审查

“华龙一号”技术是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核研究、设计、制造的30年,建设和运营经验,根据福岛的核事故在中国的经验反馈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华龙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世界上最高的安全要求和新的技术标准,满足安全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能够满足美国、欧洲三代技术,充分利用标准,包括AP1000、EPR、先进核电技术,实现集成创新。据了解,中国广东2015年二月正式成立GDA项目部,全面负责“华龙一号”的英国通用设计评估项目。

(五)合作模式的多样性

俄罗斯与土耳其核电项目的合同采用的模式是由俄罗斯负责筹集资金、建造运行、核燃料供应、乏燃料放射性废物处理、核电站安全和技术支持。在投资全部回收后,股权逐步向土耳其公司转让。最终协议中,塞斯维尔 C项目的前期开发将会采用EPR技术,法国电力集团将占股份80%,中广核集团会拥有股份20%。而布拉德维尔B项目,则由中广核成为主导地位,其股份持有为66.5%。EDF参与并且在项目开发阶段的投资占据33.5%的股份。英国政府在股权控制方面提出了限制性条件:如在项目建成前,若EDF出售控股权,需得到英国政府批准;项目建成后,英国政府也将有权干预EDF的股权出售。

三、开拓非洲市场的有效渠道

(一)适应非洲经济发展趋势

核电市场前景篇10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坚,中广核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沈如刚,中广核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张炜清,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李立新,江门市市长王南健,副市长黄悦胜,我市市委书记郭伟,市长梁许赞,广东电网公司总工程师林雄,阳江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农,及台山市有关领导、干部、群众、师生近1000人参加开幕式和展览。梁许赞、张炜清、黄悦胜先后在开幕上致词。

展览以“发展核电、造福人类”为主题,围绕“认识核电”、“走进核电”、“发展核电”、“领导关怀”等八个专题,采用展板、实物、模型等多种展览方式配合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核电的基本原理、核电安全知识、我国核电事业自诞生以来取得的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成就和国家领导人对核电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还展示了核电作为安全、清洁、经济、高效的能源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以及台山核电建设对台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这次展览目的是使我市市民近距离、直观地认识核电,消除市民对核电的恐惧,以及发展核电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更好地支持和参与台山核电项目,为台山核电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链接:

台山核电项目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继深圳大亚湾、岭澳核电站、阳江核电站之后,计划在广东省建设的又一个核电项目,目前已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和《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大能源保障工程项目。台山核电项目位于台山市赤溪镇腰古村,地处珠江口西侧近出海口,东临黄茅海。台山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分两到三期建设,首台机组计划于2013年投产发电。2006年8月18日,台山核电站一、二号机组《厂址选择安全评价报告》和《选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正式提交国家核安全局进行评审。目前,台山核电项目临时进厂道路已竣工通车,工程设计、现场准备和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正按计划向前推进。建设台山核电项目既能满足广东电力负荷增长的需要,也将为改善广东省的环境发挥作用,同时将有利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市首家烤鳗厂投入生产

赵可义 区景常

核电市场前景篇11

1、引言

能源电力的发展,关系一个社会的工业发展和国民生活;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带动和支持一个时代的跨越。但煤炭和石化燃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污染,而且储量也渐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陆续产生了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众多新兴能源,但只有核能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2、核电的发展空间大

面对如此广阔的发展空间,核电企业也迎来发展良机。但由于核电行业部分产业链环节高度垄断,尚未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未理顺,核电自身极高的经济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未来多业主、专业化将会成为核电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核电证券化有望成为行业催化剂。

今年有望新增5台左右

多业主化是核电运营长期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核电行业的现状如何?部分产业链环节高度垄断、尚未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未理顺、核电自身极高的经济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是目前行业的几大特点。

有分析人士指出,十二五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理顺新能源价格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核电建设市场。将有利于核电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多业主、专业化将是核电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并将有利于核电经济性的发挥。

另据了解,核电站运营目前仅有4家企业具有控股资质: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中电投集团及华能集团,其余企业只能参股,控股企业中电投及华能集团都仅控股一个核电项目,其他项目均由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控股。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已启动上市进程,两集团控股了中国90%以上的核电项目。核电项目高额的回报率、稳定的现金流堪比“印钞机”,民间资本将通过更多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介入核电项目投资。

3 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给我们国家的核电事业带来的影响

第一,我国要想发展好核电事业,就要将重点放到安全节约的层次上。目前提升安全能力、节省费用是整个国际范围内的统一思想。由三哩岛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诱发产生的核能发展的公众接受问题,已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假如无法设计出更为安全的核电设备的话,核电事业就无法稳固的前进,更不要提获取效益了。

第二,要着眼于压水堆技术。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由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联合召开的我国发展核电的技术政策论证会确定,后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发展压水堆核电技术路线。我国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情况证明了一点,即在我国开展压水堆工艺是对的,而且在这方面也已经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建立了较好的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培养了一支较强的、专业配套的科研设计队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压水堆科技当成是发展的前提,积极的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我国全新的核电设备类型要合乎国际文件规定。我国在研发全新核电设备的时候,要保证其和当前国际上的总体发展线路是一致的,要合乎相关的国际条例。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发展,要完全的按照国外的路线来进行,要将这些条例内容和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结合到一起,得到合乎我们国家发展情况的具体资料,然后在这个背景下积极的开展研究探索工作。要在确保设计内容合乎安全稳定性能的背景下,尽量的将费用降到最低。

第四,发展新机型的时候要将重点放到系统精简,仪表数字化等方面。结合当前世界的发展方向,我国在发展的时候要切实的将重点放到精简设计,提升安全等方面来。采用模块化技术可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性。数字化的仪表控制系统是提高核电的安全性、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措施。

核电市场前景篇12

近期A股市场窄幅震荡,波动率大幅降低。股市接下来会怎么走呢?基金们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投资建议。

景顺长城及广发基金表示,中期来看,A股目前仍是牛熊交汇之际,市场向上受制于监管趋严、金融去杠杆、企业盈利整体趋缓等因素,向下受制于经济短期尚可、货币政策收紧概率不大、积极财政政策与“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等因素,近期经济数据的短期改善,无法立即扭转市场对经济震荡下行的一致预期。预计四季度市场以整体震荡态势为主,关键是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前海开源基金表示,近期A股出现了窄幅震荡的走势,而且市场一直保持缩量,市场表现出明显胶着的状态。上周二大盘振幅创下了14年的新低,这说明市场分歧还是比较大,市场并没有方向性选择。美联储这次议息会议,就相当于消息面的“靴子落地”,无论是否加息,市场都可能会做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当然,如果美联储这次选择加息,肯定会冲击各个风险资产,有可能造成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的下跌,从而拖累A股的表现。而美联储这次没有选择加息,全球投资者就有了喘息的时机,从而提高对风险资产的偏好。

博时基金表示,美联储不加息与预期一致,考虑到美国大选的问题,12月份加息概率较大。可以预期的是,10月底至12月中旬的这段时间内,黄金和新兴市场会因为加息预期升温有下行压力。

对于投资机会,景顺长城基金表示,以光热发电、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科技领域,拥有广阔的成长性和投资机遇。除此以外,随着全球新一轮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包括智能化、物联网、智能汽车等行业对集成电路需求量大幅提升,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或成新一轮行情主线。而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包括IDC、云计算、无线通信等在内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市场需求持续稳健增长也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前海开源基金表示,在市场震荡的时候,适当选择一些优质的蓝筹股进行配置。广发基金表示,继续推荐PPP相关概念,以及受中英最大核电项目批复通过事件催化的核电板块。

基金看市

景顺长城基金:挖掘制造业和科技产业投资机遇

景顺长城基金表示,近期A股市场窄幅震荡,波动率大幅降低。中期来看,A 股目前仍是牛熊交汇之际,市场向上受制于监管趋严、金融去杠杆、企业盈利整体趋缓等因素,向下受制于经济短期尚可、货币政策收紧概率不大、积极财政政策与“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市场整体震荡态势为主,关键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通胀水平回落也为政策打开了空间,再加上国企改革、去产能等“供给侧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地,市场向下的风险有限,获取超额收益的关键在于选股。

对于投资机会,以光热发电、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科技领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降低能源使用成本,随着中国低碳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期,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细分子行业相关股票,拥有广阔的成长性和投资机遇。除此以外,随着全球新一轮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包括智能化、物联网、智能汽车等行业对集成电路需求量大幅提升,进口替代空间广阔,或成新一轮行情主线。而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包括IDC、云计算、无线通信等在内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领域,因市场需求持续稳健增长也具有较高的行业景气度。

前海开源基金:“靴子落地”市场选择方向

前海开源基金表示,一直觉得美联储9月份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果不其然。2016年美联储加息的可能为最多一次,目前美国加息的条件并不成立。近期A股出现了窄幅震荡的走势,而且市场一直保持缩量,市场表现出明显胶着的状态。上周二大盘振幅创了14年的新低,这说明市场分歧还是比较大,市场并没有方向性选择。美联储这次议息会议,就相当于消息面的“靴子落地”,无论是否加息,市场都可能会做出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如果美联储这次选择加息,肯定会冲击各个风险资产,有可能造成美国股市和欧洲股市的下跌,从而拖累A股的表现。而美联储这次没有选择加息,全球投资者就有了喘息的时机,从而提高对风险资产的偏好。在全球大多数央行保持放水的状况下,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风险资产会再创新高,其实美联储在决定是否加息时,是会考虑到对全球市场冲击的。对投资者建议就是,在市场震荡的时候,适当选择一些优质的蓝筹股进行配置。

核电市场前景篇13

俞铁成:所谓过剩问题我认为只是发生在具体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而且存在一个理论产能和有效产能的统计口径问题。以风电行业为例,据统计,去年风电的总装机只有12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5%,发电量只占全国发电总量的0.3%,因此从整体产能上看没有过剩。但是由于国内企业一窝蜂上风电项目,造成在风电某些环节出现产能过剩,比如在叶片和整机组装两个领域这几年上了许多项目,总产能已经超出近两、三年国内的风电装机计划。此外,有关部门在统计时经常把理论产能作为统计基础而忽略有效产能。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考虑到未来可能的市场增长,一定会留出一定的有效产能发展空间,否则等到市场爆发性增长时临时新建生产线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叶片和整机组装领域的过剩更多的是理论产能而不是有效产能过剩。在风电的核心控制系统、变桨系统、高端精密铸件等核心部件领域,目前国内能生产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厂家还非常少,根本不存在所谓过剩问题。我们目前仍然看好这些核心部件领域的投资机会。

姚锦聪: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过剩是一种特定的相对过剩。我们注意到直到现在电网所能承受的新能源占比远远未到设计的可承受的静态百分比,更不要说将来引入智能电网后电网所能承受的提升后的新能源占比的动态百分比。一方面因为个别领域的新能源产业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国内的新能源应用鼓励措施仍未到位,导致了一些新能源加工产业相对过剩,另外是由于国家电网作为一个唯一的电场客户,在一些新能源电场的电力接入和接收上存在实际的困难以及积极性有待提高等等原因,导致了一些新能源设备提供上的相对过剩。我们相信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开展,这些都将日趋合理化。

《董事会》:能否用PE投资者的眼光,预测一下未来几年中国低碳经济的成长空间。

俞铁成:中国低碳经济在未来几年有巨大增长空间。目前核电已经提前实现2020年装机4000万千瓦的目标,我们预期国家很可能于近期上调2020年核电装机规划至8000万千瓦。未来3年有望迎来核电投资高峰,预计未来3年核核电总投资将达到3500亿元,年复合增长60%。

中国光伏市场在2009年正式大规模启动,全球太阳能市场将在2010年开始走入下一轮高速成长期,预计2009-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复合增速40%左右。相比前一轮纯政策市,本轮将有经济利益支持,更具成长空间和持续性。

中国风电行业预计2009-2011年平均增长20%左右,待消化现有产能后又会迎来快速发展机会。高效电机潜在市场容量400亿元,高压变频器未来3年复合增速30%。另外,能源合同管理领域也会孕育巨大投资机会。

《董事会》:这么乐观的预期之下,您掌握的资金想怎么花?

俞铁成:作为国内少数长期以新能源为主的投资机构,曾投资尚德电力、天威英利等,我们将在未来3-5年内继续加大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板块投资,重点是光伏、风电和核电。

光伏领域在“多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组件”这条产业链主线上的每个环节已经形成几大巨头割据的局面,新进入者没有太大机会成长,而且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加深,我们不会参与。我们依旧看好为上述主产业链配套的零配件和消耗品企业,在已有成功投资案例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通过对若干核心光伏辅料配件企业的投资影响和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另外,我们很看好具有成熟技术和成功案例的光伏电站系统集成商。

风电领域我们主要关注2MW以上风机核心铸件以及风机核心变频系统、变桨系统、风电逆变器等细分领域,对于叶片、塔架、总装类企业兴趣不大。核电领域目前为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垄断,我们关注的是能切入核电配套体系的少数民营企业。

姚锦聪:我们的新能源投资重点关注方向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组件、超高智能电网与电表、光伏建筑一体化所需特种薄膜组件和特玻材料、新一代核电设备、能取代纸质印刷作为新一代电子化信息传播和教育应用的系统等,投资策略是重点投资一些即使在政策鼓励措施减弱的背景下,仍然真正能作为大规模引领新能源替代产品群的企业与行业。

《董事会》:除了行业前景,人的因素将决定投资成败。您最喜欢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家具备哪些素质?

俞铁成:首先要能建立起企业的“护城河”,拥有独到技术和商业模式,建立和稳定核心大客户。比如光伏配套领域原来某核心辅料都是外资垄断,我们3年前投资的一家公司成功研发出替代产品,用3年时间就占据了中国该细分市场垄断性的份额,靠的就是高性价比和高质量。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