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篇1

(2)自主性

微博具有平等、开放的自由空间。

首先,微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等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去关注、访问,打破了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层次等一些传统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障碍。

其次,信息内容的自主性。微博中的每一个用户都是新闻的者和评论者,用户完全可以对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自主创作并传播,引起网络中其他人的关注或转发。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微博解放了公众的话语权,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是作者。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任何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运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对事件进行报道、分析,从而实现了传播内容创作的自主性。在这里,每一个微博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受众。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最好平台。

(3)互动性

微博不仅遵循信息共享的原则,而且它更便于交流和沟通。在微博中,只要被“关注”就能实现与“粉丝”的相互交流和互动。微博主的每一条动态信息都会被即时更新在关注者的首页,无需关注者再主动访问;其中的一键转发功能可以瞬间将信息分享给更多用户;它的评论功能又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和分享自己的看法,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人们对信息的被动接收状态,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正是微博在自由表达、分享和交流方面的优势,使得微博在咨询、舆论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一群体自出生起就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对于网络的接受以及关注的热度都是非常高的,这场微博盛宴自然也少不了他们。

2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现状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表现欲强,向往激情,希望通过诉求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展示自我魅力,参与社会变革,寻求社会认同,而微博的出现正好契合了这些大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情感、展现自我的平台。《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社交网站用户中年龄的年轻化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青年为主,占到半数以上,达52.6%;在学历结构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社交网站用户的近六成水平,达59.1%。”来自安徽省11所高校1765名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表明,近几年,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满足了大学生放松娱乐、获取信息、人际交往以及情绪表达等多方面的需要,使得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聊天、玩游戏、看视频、阅新闻、查资料等,这种快餐式的网络文化消费方式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个性,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主流。微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且对硬件的需求较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都可以“织围脖”,充分满足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需求,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且微博门户网站中又开辟了微博文化板块,众多社会著名的文化学者如于丹、易中天、白岩松、韩寒等也开通并使用了微博,带来了众多的文化热点,这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积极性。同时,微博还具有原创性和草根性。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风格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微博即时传递出来与众多用户进行分享。因此,微博很快便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

3微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双刃剑

微博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环境,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资源和渠道,为师生沟通打造了新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微博也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1)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

首先,微博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提高。微博为个人信息、阐发个人观点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平台,已经成为一个聚拢、吸纳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置于师生的共同监督之下,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易被追踪,甚至引发激烈争论,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度。

其次,微博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随着微博的发展,其辐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扩大,使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在:各种事件、现象、行为通过微博的传播,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微博信息缺少了把关人,致使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甄别;微博的信息传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演变成为一个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如“郭美美”事件等,可见微博的社会影响力之大。这就使得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更为复杂。

再次,对校园主流文化带来冲击。微博的海量信息涉及各个方面,正面信息固然不少,但是也不乏暴力、色情、反动等负面信息,各类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社会思潮等都在通过微博流传,潜移默化地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主宰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这使得主流校园文化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给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难度。

(2)微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也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为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空间。校报、广播站、网站、板报等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传统形式,而网络的流行使得校园论坛、QQ、飞信等也成了备受学生青睐的校园媒体。微博的出现及其表现出的特有的便捷性、自主性以及互动性等优势,使它很快成为大学生们的新宠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其次,提升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高校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出台的重要制度等都可以通过学校官方微博进行,引发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架起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实现了学校与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维护了师生参与学校建设的话语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提升了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民主管理。

再次,可以合理引导舆论,充分挖掘微博的育人功能。利用微博平台,可以过滤不真实的信息,及时第一手资料和评价,把握微博的舆论导向,传递正能量,充分利用微博的育人功能。可见,微博不仅向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也更加多样。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微博,建立高校官方微博,趋利避害,确保微博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4借助高校官方微博,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开设校园官方微博,引导校园主流文化

官方微博是一种权威的声音,对外可以宣传校园文化,提高知名度,对内可以增加师生与学校的互动,增添学校教育的活力,并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更顺畅,更有针对性。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的时候,可以及时在官方微博中“给予正面的回应”,“快速取得话语权”,并给予舆论上的正确引导。同时,还可以利用官方微博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各种学生的问题及思想动态。如武汉大学官方微博设有“武大快递”“珞珈心语”“珞珈万象”“武大120”“珞珈style”以及“看不见的武大”“珞珈风采”“珞珈史话”等板块内容,且每一个板块在不同时段负责不同的内容。如“武大快递”使人们在武汉大学的官方微博中可以随时关注到武大的新闻、学术讲座信息、教师讲课风采、校园环境变换、校园一角摄影图片评论以及报纸热点新闻的评论等,信息量非常丰富。关注了武汉大学的官方微博,就能够及时了解武大信息,关注武大的发展。

(2)更新教育观念,建立高效的微博体系,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微博是一种平等、互动的沟通交流方式,它已成为青年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高度参与其中的交流平台。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说教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落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充分理解和把握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敢于接受新事物,并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组建专门的微博建设指导教师体系和学生负责人体系。在学校层面上成立宣传中心,在班级层面上成立班级微博小组。制定微博、管理条例,开展微博主题活动月,推举微博达人等。借助微博的力量把大量的社团活动搬到微博中去,把活动的选拔、比赛和评选等进行现场的微博互动,实现活动的网上沟通。各班级利用微博通知近期的重要事项,贴近学生生活的天气预报、生活小常识等信息,把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微博进行直播。在宣传活动的同时,又促进了微博这一宣传阵地的推广,同时第一时间把学校的声音和对学生的关爱送给每一个学生,第一时间倾听了学生的反应和内心世界,解答他们的疑惑,引导其思想成长。与娱乐新闻、花边新闻抢夺学生的注意力,让微博变得更加有意义。

(3)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微博文化宣传阵地

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已然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但是,高校官方微博不同于其他意义上的微博,它担负着塑造大学形象,宣传大学品牌,引领育人方向等职责,而不是对潮流的盲目追随。因此,高校要针对自己的特殊受众群体进行定位,将自身特色融入其中,展现高校官方微博的亲和力,构建富有高校特色的微博文化。

首先要建立在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基础之上。

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而这正是高校特色微博的土壤。纵观在腾讯、新浪排名前列的各高校官方微博,不难发现,他们丰富多样的话语体系、校园风光的风景照等无不与高校各异的文化特色密切相关。如,文科类高校主打温馨牌,其微博文字体贴浪漫,让受众感觉温暖贴心;艺术类高校的官方微博常展示其艺术成果……2013年某高校官方微博做出的招生宣传就以“我在这里,你在哪里”为主题,并配合校园花草、美景以及校园生活照片,立即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这条微博被粉丝无数次转发,使该高校的知名度迅速地覆盖全国。这说明受众期待并乐于接受高校利用官方微博进行的个性化宣传。因此,高校更应拓宽官方微博的固有定位,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学精神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将官方微博作为展现学校文化和风貌的“微窗口”,从而让公众领略到高校特色的文化内涵。

其次要注重人性化信息的传递。

所谓人性化即指微博信息的符合受众使用微博的习惯和规律。也就是说,时常更新的微博必须经常受到受众的关注,其微博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微博的接受程度。因此,高校官方微博的信息,需要经常性、高质量保持微博的活跃度,让受众感受到学校主动融入的开放氛围,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活力。

再次,打造高校品牌微博。

品牌微博的打造,必然离不开团队的精心策划、精心运营和精心维护。高校官方微博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不仅要突出鲜明的语言特色,更要注重包装和品牌建设。在高校官方微博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发展精品栏目,与兄弟院校合作举行官方微博的推广活动。比如举办“有奖转发”“随手拍校园”“晒成绩单”等活动,配备精美小礼品,增加受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及时与粉丝进行互动,高效解决和回答问题,增加粉丝印象分等,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微博。

最后,高校官方微博要紧跟时代步伐,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高校官方微博的受众群体大多为20~30岁的年轻人,他们经常活跃于网络,习惯于淘宝体、咆哮体等网络语言的运用。因此,高校在官方微博时也要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使用前卫的、独特的、鲜明的语言,同时要配以图片、视频、声频等多种素材,以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另外,在高校官方微博的logo、头像、域名等的设置中,注意严谨、规范的同时,还可以用高校被公众所熟知的图案、标志性建筑物等,增加微博用户搜索的几率,凸显学校的特色。

微博文化论文篇2

(二)失位:民族文化的弱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源于西方文化的现代价值观念与后现代价值观念持续涌入,抢占中国民族文化价值理念的领地,再次形成了西学东渐热潮。日渐式微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居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原有较为单一的文化格局和平衡被打破,西方文化强势进入骤然打破了中国文化的封闭状态,呈现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竞争、多元并存的局面。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境遇,中国文化的未来选择和转型发展陷入了困境,一时失去了方向感,人们无所适从。这种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共存的困境,意味着一种文化价值的不平衡状态将持续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经过多次颠覆,使原本相对单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诉求逐渐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逐渐步入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西风压倒东风”,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强势的西方物质文化面前已经荡然无存,体现了民族文化在强势文化冲击下主导地位的沦陷。

(三)失范:技术文化的泛滥。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人性的生存方式,为人服务是终极价值取向。但当科学技术的工具性成为了目的性,文化就开始日益摆脱价值理性的制约。西方理性主义精神产生了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孕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培植了工具理性精神。工具理性强调技术统治和决定一切的价值取向,在促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远离了人的本性,使理性蜕变成了一种统治奴役人的工具。韦伯认为,一旦工具理性化过程开始,其发展逻辑就遵循工具理性的内在规律前进,摆脱原来伦理的、价值的理性基础。工具理性的泛滥,技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颠倒、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工具理性放荡和价值理性缺失,手段与目的的倒置,使生命失去了终极价值依据。20世纪70-90年代中国对人们的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是市场经济观念,它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创造了“中国模式”。但对物质生活的无限追求,引发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危机,导致技术文化泛滥。

(四)失向:现代文化的迷失。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传统文化、转型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并存,其转型的跨度之大令人们对于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迷茫。在文化大发展的旗号下,文化创新、文化快餐等大量涌现。一味地奢谈创新,结果造成了文化折腾,内容低俗、平面化;包装花俏的“快餐式”的文化横行于世,新颖、新奇、新潮成了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市场经济的物化和商品化原则取代了文化批判、文化保留与文化超越,“这种倾向意味着对过去持一种遗忘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它割断了与过去的联系,沉醉于对新颖性的追求”,最终结果只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转型文化和现代文化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视文化发展的规律性,文化发展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被打断,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被否定。违背了发展规律和离开了历史基础的文化发展在多元文化的丛林中陷入了发展道路的迷宫,失去了发展方向。

(五)失力:产业文化的落后。以传统文化价值为基础、吸收全球文化、并将传统文化交融贯穿其中的文化产业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表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家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收入的增长必然推动文化需求,但完善的市场化文化资源配置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有:文化资源开发不足使丰富文化资源不能产业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力量薄弱、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突出、与国际市场化的文化产业规则接轨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这些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无序化状态等,使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缺乏有效的互动与链接,结果是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满足和大量无效的产品供给并存。

(六)失序:多元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当代中国文化冲突不仅表现为地理空间上的横向多民族文化的竞争甚至对立,而且表现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多元交叉和时序错位。此外,这种冲突还存在多个社会阶层的文化对立、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各种文化间彼此因价值指向不同产生对文化资源、文化权利、文化地位进行争夺,围绕文化权利、文化资源、文化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产生的磨擦,造成文化领域中的冲突频繁发生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这一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超越文化的范畴,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产生对立。

二、微博的文化传承优势

微博(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网络信息生产、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这一平台的出现为文化传承和人文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具。微博具有受众多、影响大、传播迅速、交互简便、使用便捷的传播特点,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特征和传播优势,短时间内飞速成为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微博的草根、原创、及时等特性,在不同的部门、组织和个人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格局。

(一)微博具有海量的蕴藏力。广义的文化概念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微博虽“微”而“博”,因“微”而巨,信息涵盖自天文地理,至衣食住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由于其不拘形式,角度极广,包容性强,任何用户从微博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资讯和资料等。微博拓宽了用户的求知方式和求知范围,成为用户全面了解各种文化信息的聚集地和崭新窗口。

(二)微博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短、平、快”的微博信息便捷即时、信息传播途径可跨媒体、信息传递速度呈现几何级数效应的特性,具备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强大传播力。李开复在《微博改变一切》一书中指出拥有1000万个粉丝就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名人效应又为微博增强了号召力和传播力。作为工具,微博可自由即时最新信息,表达自身观点;作为沟通平台,微博用户可在与网友平等交流,这对传统文化在更广的平台传播极为有利。

(三)微博具有全面的共享力。微博强大的影响力源于互动性特征。关注微博上网友的评论,并给予互动,让网友能更多地感觉到媒体就在自己身边,信息共享和即时沟通,使人和人的距离更为接近。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微博使得文化共享和传播从“单向”走向“多向”,改变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共享的对象可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等,共享的范围可以实现全球共享与全球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外在条件的约束,使人们的交往变得完全开放和自由,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和融合变成了可能,这种交互式通讯的优点有利于传统文化以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更多网民间实现互动共享。

(四)微博具有大众沟通力。微博的传播工具多种多样,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手机或其他信息工具进行更新直播。方便的传播方式让用户更加贴近微博,打破不同人群间对话的地位、阶层和圈子等沟通壁垒和障碍。不同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的网民都有相同的网络空间和权利。微博超越了传统的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界限,使得不同阶级、民族、地域文化的共生共存,拉近了百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实现与网友实时沟通。可见,微博的沟通对象无处不在,其沟通能力超越了以往任何传统媒介,微博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益、大范围的传播平台,且能随时随地更新。同时,微博让“沉默者不再沉默”,使很多不善于写作沟通的网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给“沉默者”施展的舞台。这一沟通力优势也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更深层次进行。

三、微博之于中国文化传承的价值

微博的出现虽然有一些负面影响,如浅阅读、浅交流等,使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但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传播新渠道、和谐新路径、创新新依据、认同新方式、引领新指针和构建新生态。

(一)工具价值:进行文化传承的新渠道。作为具有传播优势的新型网络信息交流工具,微博的出现标志着新的文化传播渠道的诞生。看似微弱的微博有着强大的传播力和有效的沟通力,这比通过传统传播渠道传承文化更加高效。文化传承需要加强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有效抑制技术文化、遵循文化规律发展现代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我国政府、组织和个人可利用微博的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在报道、评论及关注时,努力将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价值文化等渗透其中,并利用微博的名人效应进行文化布道,体现出以人为本、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的目的和情怀,达到文化传承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实现文化传承的顺利进行。发挥微博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驾护航,如延伸网络发言人的文化职责,或者设立网络文化发言人制度,延请相关领域的文化专家学者、联络微博意见领袖,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文化研讨话题,利用微博受众广、互动性强的优势,尽可能让更多的网民加入,并开展互动,充分利用好这一文化传承的新渠道。

(二)沟通价值:和谐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微博由于参与者成千上万,来自于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组织、不同背景,对各类问题的观察、分析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同时,微博也是网络文化汇聚之地,各种文化在此竞争、交流,甚至是针锋相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任何一种文化观点总有赞成者、反对者、中立者、同情者和支持者;任何文化立场冲突总有网民充当文化争辩的居间调停者。在多种文化竞争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对立,由于网民背景的千差万别,必定会有遵循中庸之道的网民充当文化竞争中存在第三方角色———沟通协调者。同时,文化竞争中的各方通过对话、交流和争论,在增加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前提下的文化和解、甚至是融合,而无损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创新。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和”,达到“和”的方法就是沟通和包容,求同存异,在协调中求生存发展。可见,微博对于中国文化传承来说具有沟通价值。

(三)认同价值:认同文化传承的新方式。微博是自我主导的信息表达场所,是个性化张扬的领域,似乎与文化认同没有共性。但是微博的草根性特征,使互联网成为了无中心、多元性的意见场。在无中心的话语场域,微博允许多元性意见同时呈现,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评价者,也可能成为被评价的对象。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他人来认同自己的文化观点和立场。即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展示自己的强烈的文化特质和鲜明的文化特征,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传播结构,实现一种辐射状传播,展现个人话语的信息能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元互动,来吸引更多的微民实现文化认同,为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途径。微博带来的观念冲击,文化身份不再牢不可破,从个人到国家民族都可以重新开始寻找并建构新的认同。中国文化传承的基础是文化价值的认同,离开了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微博的价值认同功能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承。

(四)支撑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的新指针。文化产业是面向文化消费者的产业,尤其是面向年轻文化消费者的产业。年轻消费者多为微民,他们是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在微博世界里,微民不仅是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在很多场域,他们也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而且微博世界包容了各种文化产业的基本元素和主要特征。利用微博的先进信息技术将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各种文化灵感、文化流派、文化消费在这里汇聚,引导文化产业的网络化、国际化、民族化和多元化。在这里文化产业不再是单一的狭隘的产业,而是一种泛化的多形态的产业,各种文化创意、文化灵感、文化创作成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些借助于微博平台将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引向更高的层次。中国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利用微博的指向作用,以中国文化基本价值为核心,吸收并整合世界优秀文化,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传承。

微博文化论文篇3

当前微博的运行生态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现象,它存在于微博运行中的各个层面,即使对社会公共事务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关注。微博娱乐化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也最终出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娱乐至死”的结局?

1 从“色彩营销”定位微博娱乐化的本质

20世纪出现于美国的“色彩营销”理论从营销维度对顾客之于营销进行了诠释,即分析顾客的诉求,赋予商品恰当的色彩,利用顾客对色彩的满意来成功的销售商品,这是利用色彩来取悦顾客的理论。倘若微博的信息是商品,那么信息的表现形式就是它的“色彩”,传统的信息表现形式无法刺激网民的阅读兴趣,而娱乐化的微博信息却更符合现代人们对信息新奇性和可读性的渴求,这符合信息传播的现实,就是如何抓住已经对信息和新闻产生审美疲劳的社会公众的眼球,这其实就是微博娱乐化的动因。

无论是博主们自我标新立异以获取微博意见领袖地位的渴望,还是新闻信息永远博取受众关注的特性,微博博取眼球关注的诉求是直接而单纯的。因此,在信息的筛选和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博主会以受众为出发点进行组合,政府组织开通政务微博的目的也是利用微博这种形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提高自身的微博知名度,便于有针对性的展开特色服务。

2 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表现及其外延

“色彩营销”的顾客导向包含某种程度的商业色彩,微博娱乐化的背后动因其实就是微博博主们为了取悦自己的受众和粉丝,这是非常典型的受众导向。

2.1 微博信息的娱乐化

2.1.1 微博主体娱乐化

微博博主群体构成复杂、数量庞大,但是一些知名娱乐明星在微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明星本身对于娱乐行当就驾轻就熟,只是开辟了和自己粉丝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在微博信息的处理方面难免娱乐化对待;其粉丝之所以关注明星微博,本身就有基于追星的娱乐化诉求。

2.1.2 微博主体心态娱乐化

很多博主使用微博的目的都是基于一种娱乐化的心态,认为微博是一种“好玩儿”的娱乐工具,是从现实社会的压力之外寻求的世外桃源,他想当然的认为微博其他用户都持有类似的心态,因此其信息以调适心情、缓释压力为基本目的,对的信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这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信息失真及舆论暴力。

2.1.3 微博主体语言娱乐化

在很多博主的信息中,调侃式的幽默和中国式的黑色幽默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他们往往将微博语言与社会事件结合在一起,网络上的很多词汇就是一种娱乐化的语言运动,都是微博语言对社会现实的嘲讽式娱乐。微博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微博受众的常态式娱乐,即使一些明星官员微博也精通微博语言。

2.1.4 微博主体行为娱乐化

微博主体的心态直接导致了主体行为的娱乐化,加上监管的空位,微博主体的信息随意性非常强,很多微博消息的是未经求证的,甚至来自博主自己的主观臆想,而这种行为往往并非是主观故意的造谣行为,博主们认为这只是一种“玩笑式”的信息娱乐行为,哪怕这些信息造成极其严重的舆论暴力。

2.2 政务微博娱乐化的外在表现

由于政务微博的运营者是政府,政府信息的和行文风格很容易引起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如果政府将此风格移位至政务微博平台之上,那么政务微博得到的关注度肯定是非常有限的。

一般而言,政务微博娱乐化首先体现在热点问题的关注上,主要是一些娱乐化的事件;其次是微博语言的使用上,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政务微博的娱乐化并非单纯的娱乐行为,这是基于受众导向的微博娱乐化在政务微博平台的尝试。政务微博的职责目前主要是社会公共信息的,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首要的原因就是政务微博的亲民性和互动能力存在欠缺,政务微博的适度娱乐化可以在拉近官民关系和通过沟通互动解决问题这两个层面上有所建树。

3 基于社会效益纬度的微博娱乐化评判

微博娱乐化其表现形式而言可能是不严肃的,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必须将微博娱乐化放到社会效益这个纬度来考量。

3.1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正向性

3.1.1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生态的平衡

人会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只保持一种表情并非一种正常现象,那可能会导致人的心态的失衡甚至于崩溃;人控制的微博也需要平衡,微博也许要表现博主的生活态度,微博生态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即使政务微博也是如此。

3.1.2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民意的表达

微博娱乐化强化了信息的眼球吸引力和关注度,基于相互吸引的互粉模式加深了微博之间的关联度,信息转发的密度和频度,拓宽了其传播的势力范围,其中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信息关注、转发和评论有利于整个社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

3.1.3 适度的微博娱乐化更利于微博议政和问政

尽管微博反腐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绝大多数博主对涉及到的政治性事务和话题基本上都刻意回避;政务微博信息和微舆论支撑的连续性面临巨大风险,如政务微博不以形式、内容的创新来吸引关注,最终只能成为政府组织自娱自乐的工具。

合情合理适度的娱乐又何妨,适度的微博娱乐化可以克服中国普通百姓对政府和官员的无端敬畏感,拉近双方在心理上的亲近感,实现无阻碍的沟通交流,推动微博议政和微博问政的发展。

3.2 微博娱乐化的社会效益负向性

3.2.1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滋生谣言和暴力

一般情况下,由于转发的节点过多,博主很难对转发信息的真实性作出判断,一旦消息来源是杜撰的、无中生有的,那就会造成谣言的迅速传播,这对社会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非常不利的;当娱乐化的事件在微博中产生了受众群体的冲突时,由于虚拟的特性,网友攻击对方的成本和代价很低,他们以微博为平台毫无顾忌的恣意诋毁对方,这是非常典型的网络暴力。

3.2.2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弱化社会道德意识

对于微博群体而言,长期不受限制的微博娱乐化会使微博相关的网民逐渐迷失自我,被微博娱乐化的假象所迷惑,失去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基本判断,随着微博圈子的不断扩大,很可能导致网民社会道德意识的逐步弱化。

3.2.3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淡化微博的社会责任感

实质上微博往往被用来牟利,这会直接导致金钱至上;即使是非商业应用的微博,过度娱乐化会使受众沉溺于娱乐的氛围当中不能自拔,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完全以“娱乐”为切入点,忽视人和事的社会属性,是典型的“庸俗化娱乐”。过度的“庸俗化”娱乐将使微博的负向性最大化,使微博的博主不能成为社会责任感的载体,而微博的运行也会失去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3.2.4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阻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除了一些思想、能力和文风突出的微博意见领袖,微博的博主们信息主要来自于转载和抄袭,也包括改编和恶搞,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不利于微博的整体文化氛围,过度的娱乐只是一种庸俗的文字游戏,只是一种既定游戏规则下的小把戏,谈不上微博文化,失去了文化,微博就失去了发展的内涵和底蕴,将迅速被社会文明所淘汰,但是,它却腐蚀了中国的传统文学和文化的根基。

4 基于社会效益维度的微博娱乐化修正

4.1 适当的权利约束机制

自由是相对的,博主或许是忽视了这一点才导致过度娱乐化的局面,这是需要予以修正的,修正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不是全面的监控管理,而是适度的约束。

对微博主客体双方的约束需要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随意而过度的约束是对言论自由的侵犯。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从社会管理的高度制定符合社会效益的法律法规,使之既能确保社会公众的自由,又不损害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确保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舆论生态的平衡。

4.2 可行的舆论引导机制

以社会舆论引导并修正微博舆论的娱乐化是可行的,尤其是对微博的博主们,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更是深谙舆论引导之道。对于虚拟群体,现实的法律法规只能在后果出现之后才能真正奏效。

因此,应当发挥社会舆论的效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发起一场“舆论宣传运动”。在各类媒体上,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公益组织、新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网民网友,对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提出善意的批评,制造影响巨大的舆论引导攻势。微博意见领袖可以发挥优势,包括政府中的官员明星微博意见领袖,他们对微博过度娱乐化的批评会在网民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持续的舆论公关宣传过程中,过度的微博娱乐化空间会被最大限度的压缩。

4.3 有效的微博辟谣机制

过度的微博娱乐化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就是谣言的产生,如何避免谣言恶果效应的最大化,应当从微博谣言的传播和扩散层面加强控制。可以开设专门认证专用辟谣微博平台,这个应当和一些专门的辟谣组织结合在一起,可以是门户网站,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可以利用政务微博的权威性进行辟谣信息的,这要确保政务微博信息的真实性和持续性,避免“僵尸微博”的出现;可以使用腾讯微博和微信的绑定功能,使用微信公众辟谣服务平台,扩大微博辟谣的影响和范围;可以组建微博意见领袖的圈子,由这些意见精英阶层来对谣言的传播加以制止。

无论从微博平台的日常运转支持,还是政府对于微博辟谣机制的社会化管理,微博辟谣机制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为了发挥微博辟谣平台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政府组织最适合的角色是的资金支持和运行规范。

微博的发展到了一个节点,要对它从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作为一个广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不能一味的庸俗化娱乐,而应当发挥它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正能量,使微博成为传承文化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赵Z一.论微博狂欢化现象[J].华中人文论丛,2013,(5).

微博文化论文篇4

一、 微博文化概述

1、媒介文化

微博文化是媒介文化的新形式,尽管当下媒介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力普遍,但是国内关于这媒介文化这一部分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国外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国外有学者认为,媒介文化越来越倾向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他们正在快速地复制和加以变异,迅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媒介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消费主义特征,正在占据和引导着社会,而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正常发展。关于媒介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不同的活跃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社会主体共同创造,传播的文化综合体,通过多种子文化交织而成。

2、微博文化

微博文化作为媒介文化的新生物,影响力已经渗入到社会大众生活中,“微博控”的出现足以说明微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微博控”对微博形成强烈的依赖性,对微博使用的极度狂热,沉浸于微博平台塑造的虚拟空间,行为方式收到微博的强烈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微博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多元而分散的社会主体在微博技术平台上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就包括微博平台的文化形态和其他媒介的延伸文化。微博文化是平民文化。是广大微博用户在微博公共平台上共同创造,传递,分享、沟通而形成的传播文化,通俗文化在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为我们创造的平台中不断得到延伸和变化。

二、 微博文化的表现特征

微博公共主页上海量信息每分钟更新的信息多达数百条,不断更新的信息中风格各异,不同类型,出于不同目的微博信息充斥网民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伴随通讯技术进步,移动媒体以便捷性、多功能等优势吸引大量的手机用户,研究表明微博平台的丰富对微博用书使用微博的心理和行为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化,在新技术融合和冲突中,媒介文化主要有呈现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微博文化的共享性和延伸性

自Twitter在美国的广泛使用,再到世界各地的扩散,这种便捷的网络社交工具迅速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这种传播工具的便捷性、时效性,信息的海量性为受众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微博用户在可以在自己的微博空间中即时信息,动态,迅速的就可以引来很多人的围观和评论,信息可以得到迅速的关注和分享,微博用户之间形成不同的圈子,共同分享、传递不同的观点、信息和思想。微博信息的在微博用户不同圈子的共享、推送,这样一个交错的结构,使得微博文化的共享范围不断扩大,微博对人们的活,人际交往方式在不同的时空中产生强大的渗透和支配,微博文化在共享的同时得到无限的延伸,微博文化在不断吸收和融合的情境下走向多元化,延伸到微博用户的方方面面。

2、微博文化的流动性和同步性

由于微博用户的分散性,微博信息往往呈现出分散和裂变的特征,微博平台为我们提供的140字信息始终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信息后即可就会被下一条覆盖,微博文化呈现多元化,不同的微博用户拥有自身的价值观,思想的独立性决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形成微博文化的多元性,主题很难得到统一,即便相近,却又互不干涉。移动通讯技术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使用微博的条件,移动通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也提高了微博用户使用频率及使用方式,缩短微博用户与微博平台之前的距离,信息的更具时效性,微博文化白先出同步进行的信息流动性。

3、微博文化的结构化和碎片化

微博用户以自身的人际关系、文化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微博好友和关注对象,构建自己的“微博社区”,在公共微博平台上形成不同的区域,这些交织的文化社区本身是具有一些共性特征的,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当很多微博用户共同关注同一个事件时,发表各自观点的同时会在不同的微吧社区中浏览各种多元信息,进行交错性的传递。微博平台自身简约便捷特征决定了表达方式,信息的传播不能长篇大论其来龙去脉,只能简单的概括,多数是一句话,这种表达方式就决定了微博文化的碎片化,同时不同微博用户价值观的差异性,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发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各自的表达方式和编码方式,丰富了微博文化的碎片化特征。

4、微博文化的外来干扰

由各种子系统文化交织构成的微博文化,由于参与主体与途径的平民化、多元化,微博平台上呈现出草根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以及大众文化,在各在的系统内部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不同的文化类型并存,冲突也不可避免。多元的微博文化不可能形成统一的主题,这就给商业利益侵入微博空间提供条件,微博主体不可抗拒的受到商业利益集团的有目的性的影响,微博用户在商业利益集团的消费主义的错误导向之下,消解微博作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和媒介对社会的监测功能。对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微博文化的平民多元性很难抗拒外来文化的入侵,给微博的规范价值带来负面影响,对微博文化空间的发展造成极大地挑战和干扰。

三、微博文化面临的冲突

多元的微博文化难以对抗外来干扰,商业利益集团瞅准这一信息平台,以裸的经济利益为有目,持续性的以各种商业信息包装形式出现在微博空间中,潜移默化中向受众灌输消费主张、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价值观,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媒介文化也呈现出消费主义、娱乐精神、享乐主义,这一倾向引来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批评,微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冲突表现如下:

1、 消费主义诱发文化奇观

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提出的“奇观理论”认为社会各阶层在消费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开始更加对娱乐化的视觉表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注意力聚焦在短暂的视觉刺激和视觉享受上,忽视事物发展内在的本质和审美情趣。居伊·德波进一步指出“奇观理论”是消费主义席卷社会狂潮的产物,它在事实上覆盖了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以奇观文化为主导的消费主义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生活,文化奇观现象在自媒体时代非常普遍,网络红人、网络推手、选秀节目形式的不断更新、大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非理性参与,通过舆论干涉司法独立等。消费文化只要是伴随着国际之间经济联系和消费变化进入中国的,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已经成为媒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表象之一,媒介文化为消费主义提供了生存和延伸的平台,呈现在受众视野的是承载了大量消费主义文化的媒介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借助媒介文化发展的平台对受众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与商业利益的联结,使得媒介对商业利益和市场化运作产生强烈的依赖,媒介文化业也逐渐受到利益集团和商业主体的影响,成为商业利益集团市场化运作的工具,背离了受众的利益,消解了自身承载的社会文化传承和监测功能,因此,媒介文化的消费主义倾向对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文化的规范性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大众的关注。

2、 缺少统一的价值引导和精神约束

大众作为独立的个体使用微博时会衍生多元的的“微文化”,丰富的微博文化是由多主体共同创造的结果,这一组成结构决定了微博文化的差异性,一方面,微博用户使用微博时拥有独立的话语权,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差异性信息,另一方面,微博运营者在发展微博平台时要以不断地迎合受众需求为标准,调整和丰富微博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微博用户的需求。微博用户的差异性需求会更加迅速的反应在微博空间和微博文化中。但是,合理有序的社会文化系统是需要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和相近行为方式的引导,社会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之下,做出符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行为方式,但是微博文化的多元信息很难形成统一的趋向,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微博用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差异性,因此,微博文化缺少统一价值观的引导和精神约束,差异性的微博文化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根值于媒体的社会价值,微博文化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社会文化的传承和积累,为我们提供便捷社交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消费主义诱发的文化奇观,多元信息主体引发的价值引导和精神约束的缺失,说明微博文化急需的规范和限制,尽可能的减少社会负面效应,建立合理有序的的市场化规则约束机制可以促使微博文化良性发展,实现和谐有序的微博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图像时代视觉审美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邓忻忻.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4][英]尼克·史蒂文森.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5][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姚燕译.文化社会学领域中的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微博文化论文篇5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由于微博具有易互动、门槛低、真实、及时等优点,成为时下最受欢迎、最为流行的网络新媒体, 利用好微博这一新媒介,发挥微博的功效于校园文化建设,抢占网络文化的新阵地。

一、微博的含义及特性

1.微博的含义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网络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以及信息获取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以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微博的特性

微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社交工具,原因在于微博这种全新的信息平台具备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征。

第一,微博可以实现媒体间信息互通。传统博客对创作逻辑和语言组织的要求比较高,而微博则对此要求较低,用户可以利用接口将微博引到其他地方,跨媒体将简单易懂的语言及时便捷地到Wap 网站、手机短信、Email、彩信、Web 网站等多种媒体上,传播途径跨媒体,实现信息互通。

第二,微博信息即时、便捷、现场感强。微博信息字数通常在140字以内,特别适合手机用户使用,同时微博能够在瞬间产生海量信息。因此,无论何时何地,用户都可以用手机针对突发性事件或全球性事件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和其他用户交流观点和看法,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内幕资料和最新进展。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微博的上述特点促使很多高校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截至2011年10月15日23时04分,中国内地有220所高校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其中复旦大学的粉丝数量最多,达到171318人。高校开通的官方微博有很多都用于了校园文化建设,从现状看来,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旧存在很多不足。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物质文化建设是实现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建设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时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关键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任课教师引领和参与程度不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而任课教师由于时间、空间的局限以及教学、科研的压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参与较少甚至零参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互动,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教师的缺席而变得不完整。

1.2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而实际真正参与其中的往往只是少数的学生干部和积极性较高、能力较强的一些同学,大部分学生并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为此缺少广泛的学生基础。以钱江学院为例,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约占35%,而真正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仅约占24%。

2.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1微博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改进。之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策划活动和开展活动两个环节,如今,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对开展过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出建议、发表评论,任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微博这一便捷的网络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投身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建设者与参与者的交流互动,从而更好地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2.2微博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数量。以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学生中的少数骨干力量,微博这种新媒体,能使广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学校各项文化建设活动并积极参与进来,并能反馈各项活动的开展效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借助微博积极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创建特色主题微博。在主题微博中,开设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相关栏目,撰写活动报道,上传赏心悦目、吸引眼球的图片,并用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语言对其进行命名,既保持思政工作的严肃性又不失趣味性,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开通高校官方微博。随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网络时代”,各高校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高校利用官方微博这一载体,可以对外宣传其特色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官方微博的公开性和互动性能够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架设起学校与学生间沟通的桥梁,了解并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微博新阵地。与此同时,对于时常发生的网络危机,高校可以第一时间在官方微博上给予正面回应,通过解释获得话语权,得到大学生的信任,从而成功地利用网络对舆论导向进行引导。

第三,培养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时下高校社会舆论生产的一支主要力量是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在高校面临网络危机的特殊时刻,这些大学生骨干能够消除大学生与学校间的对立情绪,推动网上、网下求同存异,化解一切可以化解的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维护高校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要在大学生中培养一批有舆论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意见领袖”,团结他们的力量,争取大学生中“名人”的拥护和支持,发挥名人效应,形成舆论场。

综上所述,微博是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切实利用好微博,努力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和“微博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侯丽娟.微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J].文化学刊,2011,(6).

微博文化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6101

0 引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 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 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 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文化出现,给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带来一定影响,但同时也带来机遇。目前微博文化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将微博文化与思政教育管理结合起来,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微博文化论文篇7

与其他网络手段和传统文化交流手段相比较,微博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实时化

因微博终端渠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使信息传播与交流变得的更加便捷和实时化。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每一个在场的见证者都是“记者”,都可以用自己的微博来记录现场的动态变化并推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微博比传统媒体的反应跟为迅捷,更具有现时性[2]。如2011年“7.23”动车事故,最先发出信息还是来自于现场的微博,比媒体出稿更快,更具有现场特质,这点是传统媒体所不能及的。

2)信息精炼化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因微博终端对字数设置均有限制,如最常见的为140个字,这既是限制又是创新,它的约束在于必须用简短精炼的字句来表达最新状态和所要阐述的内容;它的创新在于因篇幅短,更具有可读性,可以灵活的传递现下暴增的多变信息。

3)信息碎片化

由于140(163)个字符所呈现的东西往往很有限,对于一件事情的整体把握上仍很欠缺,受众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同时因每个微博的经营者多呈现的是个人的生活琐碎或行业动态,或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视频、图片等,所以出的东西往往具有个人特色并且有极高的随意性。这些特点使的微博在信息的传播上呈现出碎片化,个人化的特征[3]。

4)设置多样化

各类微博服务网站上,用户在界面设置上具有多样化的选择[4]。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对其微博用户实行了用户分类,如地产、娱乐、教育等。对于微博用户来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需来定制自己关注的内容,或者具体到某个人。而微博用户也可以自己设置如“@李开复”,即表示在你的微博中提到了“李开复”,在“李开复”上线之后,他会在自己的微博窗口中看到相关消息。另外也可通过设置而关注到一件事情如“#天宫一号”,即表示参与了这一话题,当有人检索到这一话题时即能检索到你的内容。此外微博用户除通过文字表达之外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在其中插入图片或者视频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传递某一信息。

5)裂变式剧增化

微博的传播特征类似于核反应或病毒的裂变式扩增,由1对N,再到N对N\N……如你有10个粉丝,你的消息被你的粉丝转载后,那么你粉丝的粉丝同样也会转载,进而便发展到一种类似于金字塔一般的传播链条,信息被大量繁殖并且传播出去。特别是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其传播力度更大,短短的时间内可以被转载上千次。

6)反馈多元化

微博不同于传统的传媒,单向的向受众输出信息,却得不到回馈或者及时的反馈。而在微博这一界面上用户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也可以转载到自己的微博当中,评论内容既可以针对原创者也可以针对相关评论者。

2 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和不足

2.1 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

微博作为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其在信息更新速度还有资源优势等方面比传统方式占有优势地位。一是时效性。微博最大的特点是它所论议题多为当下最新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文化动态,以及各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或者活动等。二是受众广。据CNNIC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0.2%,手机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为34%,其用户数量目前仍呈递增的局势,并且使用门槛越来越低。如参与讨论“天宫一号”相关议题的微博就有15 458 880条(2011年10月25日新浪微博数据)。三是互动性。微博用户分布于各个行业或者领域,而占据话语领袖权或制造议题的往往多为这个行业的专家或者学者,而作为普通民众一般用户均可以此议题讨论并与专家形成互动或直接对话。四是群体性。用户使用微博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寻找同行业或者相同兴趣的人们一起讨论和交流,如新浪在其微博上根据不同行业情况设置了名人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需,选择相关领域的微博主作为关注对象,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界面上分门别类的设置关注对象等。如此以来,相同兴趣或者专业方向的用户,相互关注成群,形成一种圈内交流。五是持久性。对于用户所发内容或者评论内容,可长期保存并作为后期参考,也可一直作为讨论的对象。六是社会性。微博所论观点和议题因无限制性,人人均可参与讨论,对于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或者可行,由民众来检验。七是多维性。微博用户分布在各个知识层次或者行业背景中,其认知均有自己行业特色或者背景特点,而这种讨论和评论意见其实质是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结果。

2.2 微博作为文化交流手段的不足之处

微博作为新时期文化传播手段之一,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不易聚合形成效应[5] 。由于信息碎片化,许多思想可能受篇幅的限制,不能使一个完整的思想统一整体聚合性的表达出来。二是娱乐性强。微博目前定位多是“为大众提供娱乐休闲生活服务的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娱乐性占比重较大;三是文化传播的负面作用不易控制。微博上虚假信息同有效信息一起高效传播(如金庸去世事件)[6],信息误导等易使民众走向片面化;微博所讨论之观点,易趋向于一种负面,消极的“现代化”问题以及网络暴力。

3 如何正确发挥微博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微博作为一项新兴起的文化交流工具,在我国兴起不久,各项技术、监管力度,以及如何适应我国国情,还在试用阶段,还未全面推进到文化交流的层面,但其发展已经呈显出势头猛,局面庞杂的状况。因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如何利用微博,有效促进文化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政府要主动进入微博世界

政府要积极介入微博这一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增开社会的各大服务微博机构,通过微博,实现亲民惠民;精心打造形象,积极推销自己,用主流文化引导微博的发展,保障通过微博的形式对文化传播经费和科普的投入或奖励力度,积极培训民众,正确使用微博,提升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的自身素质;教育机构、名人、政府官员等以身作则,起到良好引导,示范作用。

2)政府要强化微博网站监管

我国已在今年出台了相关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使得其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支持并培养网络骨干企业和新技术新业态。可以打造不同的用户平台以适用于不同的用户群体,提高并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监管和引导力度。对微博实行实名认证,以提高其权威性和可靠性。有专门的机构或者网站自身对这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归类或整理。

微博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其目前在我国极具生命力和活力,其影响范围随着网络覆盖率完善而日益壮大,它是这个时代信息交流和分享的一个特征代表,它影响深远,对传统交流方式具有较大冲击。它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其操作和主使全权在使用者手中,如何使它良性发展并服务下去,仍需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引导,以实现其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殷俊,何芳.微博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传播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124-129.

[2]白麟.从“新浪微博”看微博客的传播力[J].青年文学家,2010:242-243.

[3]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J].新闻世界,2011,1:68-70.

微博文化论文篇8

引言

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微博凭借其平台的开放性、终端扩展性、内容简洁性和低门槛等特性,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它不仅成为普通网民获闻时事、人际交往、自我表达、社会分享、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共舆论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与群众进行在线互动的重要工具。在微博时代,如何适应新的执政环境,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探讨微博舆论的功能效应及引导策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微博舆论的功能分析

随着微博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党政部门越来越重视这种新型的媒介交流平台。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开通官方微博;2010年8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微博、视频播客和3个博客正式开通。这一系列公安微博,被网友称为“微博110”。2010年9月8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这些也说明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逐年增强,公众对政务信息的获取要求强烈。

(一)微博舆论积极作用

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互联网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

安全”的方针,充分发挥微博客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1]。

1.及时便捷的草根舆论监督

由于微博“去中心化”和草根化趋势明显,有研究认为微博将改变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图景,甚至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这种看法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还是存在合理的因素。微博舆论在宣扬社会美德、监督政府的权力行为、对弱势群体施以人文关怀、关注生态环境变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强大的社会功能。微博舆论监督也随之成为公众维护自身权力,保障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利用微博舆论实施监督功能的案例愈来愈多[2]。

2.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快速的自净化能力

人大教授陈力丹指出:“抢购碘盐”事件让我们认识到,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微博等新媒体:它既可能比传统媒体更为迅速地传播流言,但也可能成为迅速制止流言传播的最有效渠道——健康的意见通过观点交锋而战胜非理性的意见,在学理上这是信息载体的“自净化”能力。新传播技术已经打破传统大众传媒垄断社会传播的格局,对危机相关信息传播真正有影响作用的是各种新媒体,目前特别是微博这样的传播,使局部事件放大为大范围的公共危机事件;但减弱乃至制止危机,微博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靠传统媒体随后的一系列“辟谣行动”。新媒体(如微博)的“自净化”(理性战胜非理智),有效抑制了传言的继续蔓延,结果抢盐现象持续不到一天,就变成了被公众嘲笑的对象[3]。

(二)微博舆论负面影响

1.微博成为谣言滋生地

微博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传播谣言的加速器,在许多舆论事件里,微博传播的虚假信息经过传统媒体不加辨别地二次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2]。比如郭美美事件、微博局长、VIP收费认证、旧闻当新闻、垃圾信息、谣言、谩骂……诸多事件使微博本身再次成为人们思考和关注的话题,有人称之为“微博乱象”,也有人称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微博舆论信息的虚假化不仅严重干扰人民群众的正常社会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侵损微博舆论的效力,使微博舆论的公信力受到置疑,从长远来说这也不利于微博舆论乃至社会总体舆论的发展。

2.微博被某些公众人物操控话语权

长此以往,后果严重:首先,会使微博舆论沾染娱乐化、低俗化倾向,丧失舆论监督功能。受关注度高的微博博主很多是娱乐明星和善于炒作的公众人物,的信息很少涉及国计民生,这对微博新媒体的发展极为不利 [4];其次,在微博舆论中,网络公关主要用假舆论和使舆论发生转向操控舆论。他们的手段不一而同,标题党、僵尸粉丝、技术删帖、假信息、雇佣网军造势,等等,网络公关已经在微博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利益链条,这对微博舆论的健康发展将是致命打击。

3.微博易形成“多数暴政”,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扎伊翁茨的“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定律认为,“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5]微博博主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庞杂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倾向于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意见。众多的网民在信息时,都采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群体在表达舆论时的极化现象。古斯塔夫·勒庞曾把受众群体的非理性特征概括为“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四个层面[6]。由于微博碎片化阅读的特性,用户常常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信息从头脑中一闪而过,只留下潜意识的一点经验判断;同时,140字篇幅的内容往往没有来源、没有背景,使得议政能力有限化,面对迅速传播的谣言,盲目的用户会继续跟风转发,使谣言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二、微博舆论监测引导的路径及设想

(一)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推动微博主树立网络文明意识

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参与微博的互动,在全社会倡导通过微博普及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良好风尚,更多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新内容,更多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新风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和网络文明的发展;积极推进微博内容建设,为网民提供更多商务类、生活类、教育类、文娱类等实用信息,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满足人们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快微博立法,提高微博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加快微博专项法律法规工作,提高微博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微博成为积极健康向上和文明理性表达的新平台。对少数人借用微博客编造和散布谣言,传播色情信息,故意侵犯他人权益,进行非法网络公关等违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污染网络环境、危害网络信息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决不给各种谣言和违法信息提供传播渠道。

(三)政府机关与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加强与公众互动

推动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积极运用微博,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及时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2010年是微博发展的之年,而2011年微博更成为了网络的舆论中心,已有多个政府官员因为社会舆情事件被免职。今后政府应该加强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提升舆情的预警与研判能力;转变舆情管理观念,合作而非对抗;完善舆情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提高议题管理能力,有效引导舆论;重视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与管理。微博问政是阳光政务的一个有效途径,官员等公众人物,应该有责任意识,利用这个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掌握“第一时间”法则

在微博舆论出现之后,权威性的权力机关不在第一时间出面讲真话说实情,最容易造成信息多级传播中的扭曲和衰变,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必然来临。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以往一些看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将会失效。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了,如果政府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人们可以有许多渠道,包括网络渠道寻找信息,而政府的公信力则会因此下降,还可能导致新的社会混乱。

(五)引导培养“意见领袖”等“新意见阶层”

加强对“意见领袖”媒介素养养成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以加强对媒介认识和运用的能力,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能力为目标 [7],不断增进其对国情、社情、网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待新意见阶层,要保持他们的相对独立性,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宜像要求党内人员那样总是保持一致,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容许意见多样化。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拉一拉就是朋友,推一推就是敌人。我们要做的是,理顺关系,拉过来做朋友;推过去当然很容易,但这是对社会和当事人不负责任的态度。社会管理,重在理,而不是管。在虚拟社会的管理上,我们目前八成时间用在“管”上,合理的管理是倒过来,“管”与“理”遵循20%与80%的比例[8]。

参考文献:

[1] 王晨.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 [N].人民日报,2011-10-14(2).

[2] 陈力丹.关注新媒体的“自净化”能力[N].文汇报,2011-03-29(5).

[3] 赵文晶,刘军宏.微博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1,(12):12-15.

[4] 靖鸣,王瑞.微博“意见领袖”在微博舆论监督中的作用与问题[J].新闻与写作,2011,(9):36-38.

[5]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4.

微博文化论文篇9

21 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类将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信息革命。信息传播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再到“微博”的转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革,也必将引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变革。微博,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与传统的博客相比,有“短、灵、快”的特点。微博的发展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但由于微博的许多特点,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微博时代,如何采取新的途径和方法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微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微博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文化表达方式、社会行动方式,进而改变着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给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挑战。

1、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多变

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同时又可能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公共舆论平台,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特别是当信息者和信息内容本身具有高社会关注度时,微博就会成为一个聚拢、吸引社会舆论的公共信息平台。它同其他公共信息平台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具有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更为隐匿的传播链条,其传播效应更为不可预期。当微博成为社会舆论的汇聚点时,信息者如何处理好个人私语与公共议题、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关系,就会直接影响到公共舆论的性质和走向。

2、社会心理环境更加复杂

社会心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社会成员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的窗口。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思潮、社会行动都会透过社会心理这个窗口折射出来。微博时代给社会心理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博时代人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凸显。微博中,个体的生活轨迹、情感世界、价值观念通过碎片化的独语得以展现,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强化,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质和生活方式。其次,微博时代人们的交往需求进一步强化。再次,微博时代社会行动潜藏的心理能量进一步释放。“微公益”的提出和广泛响应说明了这一点。

3、文化环境更加多样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播的是社会的主流文化,而微博时代向我们呈现的“微文化”是各种不同类型的亚文化,研判这些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对主流文化的潜在影响,对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量的方面而言,“微民”建构着“微文化”,这个群体的规模决定着“微文化”辐射的广度;从质的方面而言,“微文化”的性质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

三、微博时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对策

1、搭建利用微博进行政治传播的新平台

微博成为当下大量社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人际沟通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主流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博中处于集体“失语”和功能“障碍”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充分认识到微博带来的社会政治文化影响,尚未真正找到将宣传教育融入微博式传播的良好方式和路径。我们认为,拥有属于宣传教育部门的微博网络和信息平台至关重要,这将使新媒体之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拓展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物理界面和技术支持。

2、扮演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

尽管微博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我们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首先,要建立特色微博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用户和会员,并产生介绍陌生者加入的连带效应。其次,要始终保持“微博态度”,习惯使用“微博语言”。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的政治说教刻板印象。

3、把握危机处理中微博发生作用的新动向

微博在社会政治危机中的作用令人难忘,值得重点关注。2009年6月13日伊朗总统内贾德以62.63%的得票率赢得选举,但这一结果随即受到反对派及其支持者们质疑,进而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随着伊朗大选内幕被逐渐揭露,人们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势力在微型博客等社交媒体背后推波助澜,美国打着信息自由的大旗,公然干涉别国内政。正如西班牙《起义报》的报道所指出,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微型博客等去干涉伊朗内政,已经成为事实。因此,作为宣传和信息网络管理部门在常态情况下,需要通过信息流量、用户数量、社会群体关注度、舆论内容指向和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等指标衡量,对主要的微博网络进行全面识别和分类管理。

四、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好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积极有效地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代、富于创新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解决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微博文化论文篇10

微博最早起源于2006年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Twitter,该网站集传递信息、社交服务、微小博客等功能于一体,为人们随时随地分享观点、见闻提供及时分享的交流平台。②继2007年5月校内网(即现在的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建立了中国大陆地区的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似Twitter网站饭否网后,国内的微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如叽歪网、腾讯滔滔、新浪微博等。在这些微博网站中,尤以新浪微博表现最为突出、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在争取用户上,新浪微博不断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用户,如策划“万能微博助你买房”的活动,紧扣当今社会百姓的现实需求,在活动启动后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20多万用户参与。从用户规模看,截至2011年3月2日,仅新浪微博的用户总数就已突破1亿。③

用户规模的急速增长带来了信息流的几何式扩张,使微博成为多样信息集散地的同时,也让其发展成多元声音的意见场。各种观点的角力导致其舆论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加,尤其是部分虚假甚至被刻意歪曲的信息,也在这个更新快、扩散强的信息循环链中悄然生长且影响着受众。作为拥有强大效力的微博传播,加强舆论引导,构建良好舆论生态应当是其快速发展中的现实要求。

微博的传播特性

自微博在中国大陆诞生三年多时间以来,从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生事物迅速变身为用户上亿的流行品,跻身重要的信息载体之列,这与其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是分不开的。

实时性的信息生产。通过微博信息的过程与传统媒体经过采编、审核再的繁琐程序不同,用户只需要拥有一个信息终端,便可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超链接的形式出去。这个终端可以是PC、手机或者是iPad等新型移动化界面。尤其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博客户端的开发,更使得“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的即时性的初衷得以更好地实现。

简单化的操作路径。140字符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微博用户的使用门槛,短小精悍的话语表达,言简意赅的意见陈述构成其内容主体,也使传播者剥离冗杂信息,直击内容本真,为各种文化程度的使用者提供了发表意见的传播平台,与博客相比,微博进一步下放话语权,更加凸显草根性和平民化。

现场感的用户体验。许多事件发生的信息往往是微博第一时间出来的,这种即时性大大缩短了事件发生与信息之间的时间差,再辅以图片、视频的运用,使受众仿佛置身事件发生的现场。除此之外,用户还能像聊天一样通过评论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看法,与信息者进行互动,构成维系社交关系的新型枢纽站。④

集群式的意见粘合。一方面,微博的信息传播方式并非像大众传播媒介撒网式的覆盖传播,而更倾向于分众理念下的聚合传播。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也不是被动地去接收信息,而是由“推送”到“挑选”,通过主动关注、细化类别、加入圈子,通过集群式的信息叠加实现认同,促进意见整合。

加强微博传播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产品,它本身所具有的高时效性与广泛的影响力更使得这种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微博是舆论的载体。上亿的用户规模,使得微博这一观点表达平台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虚拟舆论场。传统媒体、公众人物、企业以及普通用户等多元传播主体纷纷通过信息、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意见,使各种潜在的价值导引与文化承载相互碰撞、整合,尤其是一些受追捧的观点在经过多次的转发之后,以裂变的传播方式,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渐进式形成舆论,构筑新的舆论空间。⑤

微博更容易先声夺人。微博的强时效与简洁化特质区别于博客的繁杂冗长,也异于论坛的搜索式浏览路径,它采取的是一对多呈放射状式的信息传递方式,零时间的信源传播与碎片化的文本形式使微博更易先声夺人。而在大众传播中,占据信息的第一落点必然成为各媒体抢占的制高点。媒体要想掌握主动权、控制话语权,就必须抢占先机、先入为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⑥

微博充斥着复杂的信息流。微博的草根性赋予大众自由发言的权利,而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则可能促使微博用户将这种权利发挥到极致,从而导致大量情绪化、非理性的内容充斥微博,这些内容往往具有煽动性,而微博用户多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传播者,极易受其影响,从而导致判断力的丧失,⑦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一旦这些信息经过大量转发、传播之后形成舆论高地,便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继而造成微博舆论环境的失衡,引发负面效应。

微博传播中舆论引导的困境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公共播报的良好平台,在微博传播中进行舆论引导已经成为我们兴利除弊的重要课题,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限制与发展的不完善等种种原因,微博传播中的舆论引导遭遇了困境。

信息的主体局限微缩其权威效力。目前为我们所熟知的微博网站多是以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的,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其权威性大不如后者。据万瑞数据去年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有37%的用户认为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6.4%的用户认为不太可信,还有56.6%的用户对微博上信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⑧这与公信力稳居前三的电视、报纸、广播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假新闻的频发更使得微博的权威性惨遭质疑。其次,构成信息传播主体的广大用户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忽略事实的本质真相与前因后果,浅表化的信息使许多接收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之情绪性的推动与沉默螺旋的束缚,使其信息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这在突发事件中尤其明显。

信息传播的及时性海量性增加了把关的难度。据新浪网去年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随着用户数不断增长,新浪微博每天产生的海量信息成倍增加。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超过9000万,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超过300万,平均每秒都有近40条微博产生。⑨信息的海量使得信息把关的可行性弱化,而其操作方式的简便导致了把关的非组织化,尽管如新浪微博等微博网站专门建立了不实信息曝光专区以抵制虚假信息,但由于信息监管的困难,虚假信息还是不断频发。

信息表达的个人语境削弱了公共信息的关注度。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微博以“自媒体”的形式逐渐嵌入用户的生活空间,因此,私密化、随意性的信息占据了微博内容生产的主体构成。据万瑞数据调查显示,微博最主要的用途是自己写,其次才是分享和关注,用户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为就是“写微博,发表观点或者发泄情绪”,这一部分的用户就占到总用户量的74%,主要的内容是“个人心情感受”,占到用户总量的76%。这些碎片化和个人化的冗杂信息经过层层累积,很容易将公共信息埋没其中,使得用户对公共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困难,从而造成对公共信息关注度的削弱。

加强微博传播舆论引导的策略分析

舆论引导是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针对以上所提到的微博传播所面临的瓶颈与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加强媒体合作,促进资源整合。第一,资源共享。由于行政体制的限制,传统媒体往往比网络媒体掌握着更多的行政资源和重要的新闻线索,若传统媒体和微博实现资源共享,便可扬长避短,缩减各自的资源获取劣势。第二,积极互动。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在微博开设账号,信息,引导舆论。通过权威媒体与微博的合作,将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微博的及时高效、渗透力广泛结合起来,及时占领舆论引导的高地。据《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凤凰卫视、羊城晚报、新周刊等,但这些媒体大多以媒介宣传、媒介公关为主,强化资源整合,促进舆论氛围的得力塑造将是二者加强合作的重要路径。

主动设置议程,培养意见领袖。首先,作为公众信息的集散地与意见的交换平台,微博不仅应以点击率作为热门话题排序的依据,更应有意设置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的媒介议题,在显眼的位置设立专门的议题栏目,促进公众注意力的相对集中,实现媒介议程与政府议程的有机同构;其次,虽然微博文本构成的碎片化促进了公众共同意见的微舆论的形成,但众多微舆论集合构筑的舆论张力不可小觑,而作为参与舆论生成的重要一环就是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的培养,规制和纠正不良信息,注重信息的指向与逻辑,实现微博舆论的有效营造。

加强信息把控,完善法律建设。首先,微博应建立完善的虚假信息过滤机制,推动信息搜索引擎的建设,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且,微博更应发挥好自己的把关人身份,对信息进行有效选择和过滤,建设良好的信息环境。其次,结合已推出的微博辟谣机制与不实曝光专区,及时向用户曝光虚假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并对虚假信息的者进行封ID、限制发言等处罚。最后,政府要尽快建立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互联网立法主要集中在网络安全方面,而网络监管法律法规的欠缺给了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因此,政府有必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打造良好的网络信息的舆论空间提供法律保障。⑩

结语

微博的兴起与迅速流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信息传播进入一个新时代——“微时代”,在这个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的传播时代里,唯有顺应其传播特点,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才能真正达到兴利除弊的目的。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种突发事件相继发生对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越发显示其舆论引导平台的价值,加强机制建设与人才培养,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必将促进微博传播的发展。

注 释:

①白晓晴:《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②Sylvia Kiekegaard:《Twitter Thou Doeth》,《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2010(26)。

③《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破一亿》,《东方早报》,2011年3月2日。

④张力、唐虹:《微博信息传播机制及其发展困境》,《新闻世界》,2010(1)。

⑤骆燕玲:《以“人民微博”为例浅析微博传播优势》,《文学界?理论新探》,2010(7)。

⑥周珂:《突发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新闻爱好者》,2010(3)。

⑦曾嘉、翟文茜:《浅论微博客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军事记者》,2010(6)。

微博文化论文篇11

微博与宪法上的信息自由密切相关。信息自由(rightofinformation)又称为知情权,就广义而言是指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是从官方或非官方获知有关情况的权利[5]。信息自由是公民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并与环境权等权利被认为是第三代权利[1]226。2010年5月3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新闻自由日致辞中提出:“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日的主题是‘信息自由:知情权’。我欢迎顺应全球潮流,争取制定新的法律,确认公开拥有信息的普遍权利。”微博是传统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站之后的一种新兴信息传递媒介,除日常交流功能之外还承载了新闻信息传递的作用。自1991年底陆续正式公布一批对外经贸内部管理文件以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完善,一系列诸如“非典”疫情等事件以及公众迅速增长的信息公开愿望,促使信息自由相关立法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施。但就目前的信息自由程度远不及公众所预期,一些公众本应方便获取的信息难以获取,2011年10月清华女生诉国家三部委请求公布副职领导分工事项信息一案,从该案可较深刻的感受到目前公众的信息自由权有待完善的基本情况。微博的兴起、发展是完善公共信息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体系的重要契机,提供了一种更加亲民、快速、便捷的方式来满足公众对信息自由的需求、保障其信息自由权利的实现。

微博还涉及到宪法上的公民请愿权利。公民请愿权,是一项具有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保证人民请求对国家机关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给以救济的作用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检举和控告的权利[1]355。《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以及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一系列权利。一方面,微博本身为公民请愿权的行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传统的、举报、媒体曝光等请愿方式存在发起困难、影响力不足等弊病,而微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自媒体形式并可以迅速地形成舆论影响力,重大事项甚至可以直接影响中央决策,因此微博自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请愿权实现方式;另一方面,一般引起广泛关注的微博新闻以悖离国家法律、道德的事件为主,在披露与讨论过程中,微博这一平台起到了加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权利意识深化的作用并为之提供了开放性的实现路径。

二、微博新媒体与言论自由、社会参与和信息自由

微博客的出现以的创办为标志,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目前Twitter的全球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其中有大约5000万的活跃用户每天都登录Twitter[6]。与我国的微博媒体以娱乐类内容为主不同,国外诸如Twitter等微博媒体更加倾向于新闻事件内容[7]。目前微博发展迅速、用户人数在近两年激增,国内门户网站新浪和腾讯的微博注册用户均已超2亿。2011年上半年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针对千余起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源头、地域分布、领域分布规律的分析得出结论,18.8%的网络事件源头是微博,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8]。

(一)微博新媒体与言论自由的扩展

微博媒体不同于传统意义网络媒体,微博的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日常交流、经验分享的作用、公众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平台作用、不满情绪宣泄以及社会管理作用:

1.信息共享、经验分享的新方式

微博是信息共享、经验分享的新方式,以“微群”为例,从事各个领域工作、具有各种兴趣爱好的人几乎都可以在微博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作为职业、爱好经验的交流平台。以法律职业和摄影爱好群体为例,新浪微博以高校法学教授、律师等法律职业群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微群”数量接近500个,以各摄影网站、杂志、职业摄影师、摄影爱好者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摄影爱好“微群”达到8300余个,微博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为信息共享、经验分享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平台。

2.信息自由、社会参与的新渠道

微博的、接收方式多样,各种网络终端都可以迅速、接受微博信息,其传播速度已然以分秒计。公众可以借助动态的微博新媒体绕过静态、单向的平面媒体和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媒体,得以迅速、直接地了解并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中来。例如,上海2011年9月27日14:50左右发生的地铁追尾事件中,微博用户在事故发生后短短几分钟内就发出第1条关于追尾的微博,该微博截至当日下午4点就被转发3万余次,而在微博后半小时后新浪网才转载新民网关于上海地铁追尾事件的新闻[9]。其突出的时效性特点引发了官方与公众互动的变化,以往“我们的新闻媒体一向抱着‘稳定压倒一切’的导向原则,不愿意将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鼓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负面’报道展现在人们眼前”[10],微博的广泛应用,促使政府更加注重官方、权威信息的及时。公众第一时间获得某一公共事件的新闻之后立即可以在微博上展开了多方位的讨论,无论其参与的广泛性、速度的迅捷性抑或是讨论内容的深入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进一步显示出了微博这一新媒体的形式逐渐成为全新的社会舆论阵地和社会公共事件的参与途径。

3.社会秩序、公共管理的新情况

其一,微博可以作为群众诉求表达的新机制。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等重大问题。在现今各矛盾显现并公民意识逐渐形成的情况下,参与性较强的微博新媒体正成为社会紧张之下公众合理表达其诉求、适度释放其情绪的重要渠道,可以作为现有的、司法制度等一系列官方的诉求表达、矛盾化解机制所承担的负荷的合理分流;其二,微博规避了引起公民监督权空转的行政层级等因素,可以发挥民情反应机、舆论监督器的作用,有利于增进中央对一般民情的直观认识、监督保障中央政令在地方的畅通执行;其三,微博为党政机关提供了全新的、非官方性质的文化建设阵地,“一是可以了解社情民意,二是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务方面的信息,从而通过微博客的平台和形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回答群众关心的一些问题,解决涉及民生的一些困难,特别是社会问题”[11];其四,伴随着日益深入的经济与政治发展,电子政府的发展日渐被纳入政治治理及公民社会的范畴[12]。双向性的政务微博一改传统政务公开单向性的特点,有助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二)微博新媒体与信息流通安全

1.微博新媒体对私权侵犯的影响

微博是公民实现言论自由权利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内容自由,且在公民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有待提高的背景之下,微博同时含有私权侵犯的隐患,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商业主体的商誉权等都可能成为微博侵权行为的对象,例如北京市二中院终审宣判的因侵犯他人名誉权而引起的“微博第一案”。传统媒体因不慎言而导致他人私权受侵犯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微博因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导致发生的侵犯私权行为后果可能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有固定的法定代表人、配置有专门的责任编辑,对传统媒体所引起的侵犯公民私权的行为,权利人得以迅速有效地追究其责任,维护自身权益和法律的权威。而微博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全新自媒体形式,其自媒体特点和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又决定了侵权行为责任主体的不明确,一方面降低了微博时违背道德和法律的风险,甚至成为一部分人恶意侵权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权利人追究法律责任、维护自身权益和法律权威的难度。

2.微博新媒体对公共利益的挑战

除了私权侵犯的隐患之外,微博对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不少虚假信息、存在一些影响社会进步的因素甚至为不法分子利用的情况。首先,微博容易滋生虚假信息。例如,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曾指出,“微博作为一种社交网络,谁都可以用,但在方便网民讨论交流之余,却也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有的网民用语不文明,甚至捏造事实。前段时间网络谣传‘歼10B战机坠毁’,到最后发现,竟然是一名网友编造出来的”[13]。其次,微博上的一些偏激言论可能影响社会进步。例如个别社会名人通过微博公开对同性恋歧视的言论,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社会的进步得益于社会包容程度的增加,尤其对于部分“特殊”群体的包容程度,而微博上明显带有歧视色彩的言论无疑有碍于社会的进步。再次,微博同时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其破坏社会稳定的工具。以今年发生的英国伦敦骚乱为例,Twitter等微博网站在骚乱过程中被证实为不法分子利用而成为煽动性言论、组织骚乱活动的重要工具。

三、创新微博新媒体管理的挑战与前瞻

新技术时代下的各种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尤其反映在了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所取得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发展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新机遇的同时也极大地考验着全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适应、管理能力。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水平并面临较为复杂的世情社情,需要适应微博新媒体兴起、创新微博新媒体管理的巨大挑战。“加强信息网络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利用微博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诉求表达机制

建议利用微博的积极作用,完善公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和机制。微博是公众表达诉求的工具,其双向互动性决定其可以为党政机关所用以实现正面影响功能。首先,达成与正规运作的微博媒体的默契,消除其顾及常态公共事件讨论的影响扩大的疑虑。发挥微博民情反应机、舆论监督器作用,增进国家对民情直观认识、保障政令畅通;其次,利用党政机关的管理资源主导话语权,引导社情民意、促进社会进步,使微博成为官媒之外全新的、非官方性质的先进文化建设阵地;再次,通过强调微博交流中个人责任的承担,强化公民社会责任感,引导培养公民文化、公民权利意识;最后,鼓励各领域的意见精英进入微博领域,有意识地培养引导社会进步的“意见领袖”,发挥社会贤达、专家教授在社会阅历、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纵深。最终在微博新媒体平台上形成公众的理流平台,促使其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建议源、民意引导机制。

(二)规范微博新媒体的运作,创新管理思路

建议在不改变现行新闻管理体制的条件下,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立法,逐步形成分时间、分内容、分事件的微博管理制度。

1.分时间管理微博管理区分常态管理、危机管理和紧急管理,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力度、范围的管理。建立日常检测、引导,特殊时期部分限制,紧急状态暂停微博使用的制度。在不同时期确立相应的侧重于公共利益抑或是个人权利的微博管理方式,以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利最大限度的平衡。

2.分内容管理明确以法律禁止性规定为底限、充分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管理原则。娱乐、文化、消遣性言论应予“绿灯”通行,适度放宽不违反国家基本制度的学术讨论尺度,厘清批评基层党政机关和反国家政权的区别。严格禁止煽动民族仇恨、种族歧视、国家分裂等法律禁止的言论。对于微博内容的管理以积极引导为主要方式,注重培养公民使用微博的法律意识,根本上杜绝非法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

3.分事件管理公共事件讨论的管理范围过广可能产生并增加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应平衡处理。一般的讨论,区分事件本身讨论和煽动性言论,宽容对待事件本身的讨论,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煽动性言论。一般多为利益诉求引发而容易引起社会的同情,放宽针对事件本身的讨论则有利于疏导民意、顺利处理事件。

(三)逐步推微博发展国际化,增强我国软实力

微博自出现便被贴上了“国际性”的标签。国外微博确有在诸如英国伦敦、美国华尔街事件中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情况,但国际微博是当今时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增强我国软实力的机遇。作为国际化产物,国内微博也具有国际化的趋势,而目前我国微博管理的非国际化和国际微博媒体平台失声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国内微博有序地实现国际化,也不利于分解、利用国际微博的文化宣传作用,有碍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因此,有必要创新现有的微博管理方式,加强信息了解、掌握信息流通。

1.适当审慎开放境外微博网站的内容除明显不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法律禁止的外,娱乐性言论,常规社会评论可以开放、部分开放或根据情况开放。微博以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为主要功能,分享国际微博的内容有利于充实国内微博的内容、丰富公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利用微博传播方式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国际微博正好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平台。我国在近几十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巨大,文化软实力也不断得到提升。近些年通过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举办“文化年”等方式,不断向国外展示我国文化与发展成果,引起国外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国际微博则顺应潮流提供了一种向国外更加全方位展示我国的渠道。要通过国际微博对外展示我国在社会进步、公民权利发展方面的成就,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发展模式、触碰中国文化底蕴、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并表明我国尊重、保障人权,以及和平发展的强烈愿望。

(四)鼓励党政机关使用新媒体,规范使用标准

微博文化论文篇12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微博,在2010年迅速崛起,2010年因此也被称为“微博崛起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对于这种强大的新媒体,我们要利用好微博,发挥微博最大功效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微博的特性

微博(Microblog),源于美国的Twitter,是在140个字符内表达自我的平台。微博之所以能够快速兴起,并能够广泛关注,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微博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可能。

(一)用户群体年轻化

微博用户主要集中于70、80和90后,他们用微博来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参与时事评论等。我们的大学生和广大教师群体都处于这个年龄阶段,能够很快地接受和接触到这种新媒体,使微博在校园里广为流行,“人人有微博”在校园里屡见不鲜。

(二)使用便捷性和“草根性”

微博,被称为“140字符的革命”,因为“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正是这种对语言表达要求不高,没有太多的文本要求,在校园里被广大普通学生接受并使用。

(三)传播同步性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随时上传和接受信息,能够使信息传播做到anyting、anytime、anywhere、anyway,大大缩短了信息源到信宿的时间与空间,使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阅读信息、转发信息的过程可同步完成,实现了信息再传播的零时间。

(四)影响力强

微博其裂变式的传播特性使其影响力剧增。唐骏学历门、温州动车事故等热门消息都是由微博首发。当今的大学生处于各种信息交汇中,对于社会的实时动态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微博是学生了解社会、洞悉社会的很好窗口。此外,拥有微博、微博,就能有“粉丝”,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这样的方式,与“粉丝”沟通和交流,甚至通过“互粉”来了解彼此的动态,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指贯穿于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校园精神建设为导向,以在校学生为主题,以高校教师为主导,以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目前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集中于:

1.学生参与性不高。以钱江学院为例,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学生约占35%,真正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约占24%,往往是一批学生干部在不断参与各种活动。这种缺少广大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化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意义。

2.教师引领和参与不高。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部分是辅导员在负责,教师由于科研、教学等压力或者是空间、时间等局限无法参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不开与教师的互动,缺少了教师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不完整的。

(二)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微博能够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不少的作用:

1.微博能使校园文化活动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使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都能了解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并能参与讨论、参加活动和反馈活动信息。

2.微博能使校园活动从“单向”走向“多向”。以前的校园活动建设往往停留在策划活动到搞活动这种“单向”方式,现在通过微博,可以使学生能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评论,发表观点,与文化建设者进行互动,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能够改进建设。此外,教师也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

3.微博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深入。通过学生微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学生通过微博与学校领导沟通交流,这种“师生”“生师”以及学生本身的“生生”、教师之间的“师师”的互动,能不断地了解广大师生,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地不断深入。

三、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及注意要点

(一)微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1.让“沉默者不再沉默”,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微博,这种表达个体情感、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模式,能使很多不善于沟通,性格内向的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给“沉默者”施展的舞台。很多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沉默者不再沉默”“师生交互”“领导互动”的和谐校园文化,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2.借助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利用好微博这个舆论平台。微博是个信息共享平台,只要有信息,就能受到关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借助传统的媒体宣传外(如海报、横幅),还要使用新的媒体。要搞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博引起广大师生关注;重大学校政策通过微博这个“新闻发言人”来告知;微博拉近了与学校领导的距离,使学校领导真是看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注意要点

1.微博要“双向”互动。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好作用,需要“双向”互动,即对于师生所提的意见建议都要有所“反馈”,如果“石沉大海”会打击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微博传播要选择好话题。好的校园文化建设话题是通过微博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要想较好的发挥微博的传播功效,要把微博内容设计成广大师生参与性很高的话题。

3.适度控制,注意尺度。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可能会引起负面言论的问题要进行提前预测和控制,注意问题讨论尺度,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控情况产生,确保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发挥良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兵,王立.微博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实现[J].对外传真,2011(1).

[2]张晓群.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纵横,2011(1).

微博文化论文篇13

一阵“微博热”悄然兴起――无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热衷于“织围脖”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上微博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有关统计表明,手机终端使用频率已高于电脑终端,成为最主要的微博使用终端[1]。考虑到高校校园中手机的高普及率,不难看出,手机微博已成为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之大宗,并可以此为侧面一窥手机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

1 对手机微博的认识

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1.2 微博手机端的开发及其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1)短信。早期设计者为适应手机短信的字符长度限制,将微博的信息长度限制于140个字符内,奠定了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开发的基础。信息短小,便捷的特征保证了学生用户群的用户黏性;

2)WAP版网站。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低廉的无线网络运营费用,为手机微博创造了技术平台。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套餐本身就包含了的免费流量,更为手机微博在校园中的推广提供了便利;

3)手机客户端。不同手机平台都有相应的手机微博客户端,UC、QQ等手机浏览器更方便了微博在手机端的登录,学生们可以像手机“挂”QQ一样“挂”在微博上。随着不断刷新而涌进的繁多信息,满足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心态以及了解最新动态的需求。

2 手机微博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开拓思维和眼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削弱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手机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微博的传播速度很多时候是主流媒体无法匹敌的。以温州动车事件为例,在电视、报纸的正式报道出来之前,就有乘客于第一时间以配图微博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现场直播”,使该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手机作为便携载体更使微博成为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良好渠道,学生们只需手机登录微博,即可了解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后期的微博增添了图片、视音频等字符之外的表达形式,微博成了跨感官的多元化媒介,信息量也大为增加。这些信息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关注时事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2.1.2 培养主体意识

微博上,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对各种事件的言论观点。这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鲜明的主体意识,培养敢言的独立精神。从这点来说,微博作为当代科技发展集中体现的新媒体,无疑会为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教育的方式,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

2.1.3 培养社会责任感

微博对热点事件的推广传播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粉丝”们的不断转发与评论之间,网络舆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信息的辗转传播能使微博用户们产生亲临其事的参与感,微博中所传达的各种舆论观点也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事务兴趣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环境。

2.2 负面影响

2.2.1 “微博瘾”

微博是以用户黏度为基础的平台,信息持续的更新,不间断的评论与转发是微博的存在之道。这就催生了无数“微博控”,沉迷于反复刷新微博,以致牺牲日常的作息时间。其中,大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少人监管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学业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微博在手机端的开发和应用更放大了这种消极作用。可以说,“微博瘾”是从网瘾到手机瘾的延伸与转移,是校园手机文化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2.2 负面信息对思想的侵蚀

微博监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息的虚假。人们对于微博转发常常是一键而转,不去费心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二是不负责的舆论。微博舆论范围的扩大经常导致“粉丝”们盲目的信服与跟从,因而微博常被别有用心之徒用来散播谣言,蛊惑煽动民众。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微博上海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若不加选择地予以轻信,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3 “微阅读”易形成肤浅的思考习惯

迅速快捷、浅显易懂是“微阅读”的特质。字数限制下,大多数微博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描述性层面上,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3]。用久了微博,人们会发现很难再适应传统的阅读与思考方式。过度的“微阅读”易让学生养成肤浅的阅读与了解事物的习惯,不利于学术性钻研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 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现象的应对对策

3.1 开通官方微博,引领校园文化

对高校而言,微博是个成本低廉却效益显著的传播平台。以官方名义开通校园微博,可树立开放的形象,尊重手机微博文化所代表的学生主流文化,将目标定位为用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传递主流正向价值[4]。

3.2 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受众”与“传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大学生从两方面提高媒介素养[5]。作为“受众”,大学生要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拒绝不良信息对思想的侵蚀。作为“传者”,学生们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遵守网络公德,不轻信、不盲从。

参考文献

[1]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南昌大学,2010.

[2]黄一菁.试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