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设计论文实用13篇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

1.2水景规划设计研究

水景的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水景的形式、风格、色彩、空间营造、景观设施等。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来指导居住区水景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元素,而是一个包罗诸多内容的系统,是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的景观系统。

2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景尺度较大,盲目追求奢华

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多为观景型的水景,追求开放、开阔的水面,较少营造其它设施,或者受到欧美对称式、几何构图的影响,设置大型的喷泉或水池。水景运行时尚可,但水景干涸时,水面空间得不到较好地利用,水景的喷头、水下灯、各种管网,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营造时要设计大量的给排水管道、水泵、水篦子等管网辅助设施,盲目追求大面积的水景,会大大增加水景的后期维护成本。一般水景比例较大的居住区,往往物业费用较高,而水景面积较小的居住区,物业费用较低。

2.2水景可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维护

在调研的居住区中,发现水景普遍在居民入住之后长期保持干涸状态,特别是修建年限越早的小区,水景的干涸状态和水景设施的老化现象越严重,如福州福晟钱隆金山,三盛巴厘岛,金辉伯爵山的泳池都是常年呈现干涸状态。有些早年建设的居住区水景中垃圾到处皆是,水体不再清澈,水下淤泥和藓类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此外,规则式水景的装饰贴砖泛碱现象严重,如福晟钱隆金山,中庚帝国大苑,均采用暗色系的贴砖装饰水池,泛碱时黑色将白色更加凸显,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周边设施不多,缺乏人气,水边的空地甚至沦为居民的晾晒场,原本水边的景观亭也变成了诸多杂物存放的收纳点。

2.3水景缺少人性化设计,功能性较差

水景的使用主体是人,居住区的水景普遍存在人性化设计不足的问题。水景的主要功能有观赏、娱乐、健身等功能。部分水景的形式呆板,无法让人体会到水景的美感。水景的娱乐性、参与性不强,把人与水景分隔,使人无法亲近。此外,水景的安全性不足,水景周边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

2.4水景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

部分新建小区过分追求形式特征,将水景元素生搬硬套,并且多倾向于打造美式的、欧式的、巴厘岛等异域风情的小区。跌水、喷水景墙、跌水钵、叠水、假山流水等水景元素和表现手法在多个小区内重复出现,同质化现象凸显,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

3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方法

3.1强化水景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观

3.1.1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入湿地概念

现代居住区中的水景是生态系统景观和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区中的水景要保持生态性,要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要使水景具有良好的生态,就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也可以引入湿地概念,养殖鱼类等水中生物,栽植水生植物或加入混合菌等,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1.2采用人工手段维护生态系统

由于居住区中的水景多是人工营造,因而在打造水体时,可以多采用自然式的水景,驳岸与池底可以用天然的素土和卵石结合,最好能够与地下水沟通,甚至打造雨水花园,增加水景的下渗能力,以减少水体的更新、清洁费用[7]。如果是自然的水景,尽量设计生态的驳岸;如果是规整的水景,则可以用植物软化和美化水景,打破钢筋混凝土、浆砌、条石驳岸等人工驳岸的生硬感。

3.2把握水景的比例、尺度,考虑水景的经济性———经济观

水景营造时要充分思考水景在整个居住区的最优比例,从居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考虑水景在营建、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优选低能耗的方案,以免日后给居民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场地特点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打造水景,使水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水景规划设计时,要灵活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模式,规划点状、线状、面状的水景。水景多采用小型的点状、面状水景,如较节约用水的镜面池、喷雾,少用大面积的线状、面状水景。

3.3做好后期的水景维护提策略———科技观

3.3.1利用生态科技手段

水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做好日后维护提升的策略。营造居住区水景时,可以采用生态方法减轻水体日后的维护成本,也可以积极地运用节水、雨水、污水及中回水技术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用水量,设计可循环的水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此外,还可以将水景与背景音乐或是灯光结合形成间歇式的水景,以控制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水景设计时,也可以按功能分组设计,平时开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观景目的,节假日则开启其它功能,增加水景的魅力。

3.3.2预防和处理泛碱现象

硬质化的水景,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出现泛碱现象。为了防止泛碱现象,景观水池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材料本身不泛碱,在水池石板安装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背涂专用处理剂,并尽量减少粘结层的含碱量,如选择水泥砂浆时,沙必须要求用淡水黄沙,严禁使用海沙]。此外,还可以在砖砌墙体花池自身做防水,降低勾缝中水泥的含量,且施工过程中避免多次用水喷淋板材,防止石材施工污染。即使后期泛碱之后,也可以补救,可使用市面上的石材泛碱清洗剂清洗石材表面,之后在石材表面干燥的前提下,再作一道防护处理的工作。

3.4加强水景的人性化设计———社会观

3.4.1交往的需要

居住区的水景往往能成为小区居民聚集交流的地方,如福州的金辉莱茵城,每天在水景周围的广场都聚集了许多带孩子晒太阳,玩耍的居民,十分热闹。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聚居的地形位置取决于它的需要和它的规模。因而,规划设计水景时,就应该根据水景周围是否要聚集人、聚集人的规模来营造广场平台和休憩设施等供人们使用。

3.4.2参与的需要

居住区内的部分水景要满足居民参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规划设计符合对象特征的水景。由于居住区中的使用者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青年人为辅,因而水景规划设计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行为特征等规划一些旱喷、涉水小溪和儿童泳池等,充分发挥水景的参与功能。

3.4.3亲水的需要

居住区中的水景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则式水景。自然式的水景周围常可以布置亲水平台、亲水台阶、小桥,自然山石等来拉近人与水景的距离;规则式的水景边沿则常被处理成休憩的平台,让人与水景充分亲近。有些小桥的围栏也会被做宽处理成座椅,营造亲水的效果。4.4.4安全的需要水景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观景、戏水、健身时的安全隐患。因而,居住区内的水景一般不宜设计得太深,多设计成0.7米以下,人工湖和泳池景观略深,多在0.7-2m之间,而儿童浅水池水深一般为0.3~0.5m。水景的周围应设计围栏或是设置警示标语,特别是在泳池等深水区,更要格外注意。尤其是目前有些居住区泳池干涸,周围没有护栏,极不安全。此外,能够涉水的水景水底要做防滑处理,泳池周边要铺设防滑地砖,水中的汀步要设定安全的间距,防止在水中行走时发生意外。

3.5加强水景的人文、艺术内涵———文化观

3.5.1优化水景的组合和形式美感

水景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形式上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水景。静水包括各种形状的静态水池;流水包括小溪、河流;落水包括瀑布、叠水、跌水等;喷水则包括各种装饰性喷泉,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自控喷泉等。因而,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结合各种水景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宜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平面、立面构图,增加水景的美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手段、新材料等打造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水景。此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要求规划设计水景时要进行整体思考,景观之间要互相联系,将个性与整体统一起来。为了增加水景的空间层次,还可以灵活运用桥、岛屿、假山水景、木栈道、亭、廊等来划分水面空间,并结合植物、雕塑、灯具等景观小品塑造变化丰富的休闲空间。

3.5.2遵循地域文化特征

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需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历史背景等。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可以利用生态、科技手段收集雨水,再进行处理运用到居住区水景中;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则可以多设计一些小型的点状水景、面状水景或是旱喷,少开挖一些大的湖面,水面。将旱喷水景的阀门关闭后,由于水景的管线和喷头都隐藏在广场铺砖下,既不影响水景的美感,又不妨碍广场的使用。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2

2.1耕地占用严重

十多年来,西安的城市化基本上走的是粗放式的外延发展道路,城市用地规模过度膨胀,占用了城市郊区大量的优质农田,土地利用集约度低下。据相关统计资料,西安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2012年已达31.6m2,人均占地量远远超出了城市规划部门推荐的人均建设用地100m2/人的指标。

2.2中心空间不足

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住宅户型设计偏大,但长度过大,建筑尺度缺乏美感;住宅间距偏小,无法满足南侧住宅底层住户冬季日照时长的健康需求,通风环境不佳,同时也挤占了住区中心宝贵的开敞空间;板式高层平行排列过分整齐划一,会让人有进入钢筋水泥森林的严重压抑感,更与生态住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相距甚远。

2.3水环境缺失

西安具有西北缺水城市的一般特点———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目前西安市大多数住区仍以绿化景观与旱区景观为主,水景观环境缺失,许多住区甚至连点缀性的小型水景也难觅踪影。绿化用水采用生活用水且浪费严重,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很不理想。

2.4绿化配置单调

有的住区绿化多样性不够,植物配置不合理,未达到遮荫、降温、除尘、降噪的基本绿化效果。有的住区则过度注重观赏性和异地情趣,丢失了地域性与文化性。

2.5硬质铺装过多

住区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及水泥路面铺装过多,地面渗透性几乎为零。暴雨袭来只能靠下水道排水,极易形成内涝,而且雨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住区蒸腾作用明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3西安生态住区人居环境设计对策

设计师在住区规划中,应贯穿人文环境、住区空间、景观设计等一系列轴线,从大到小、从外向内,使空间、水体、阳光、绿地为居民创造自然、温馨的家园。在中心开敞空间设计喷泉、绿地、休闲广场等室外序列,将广场空间延伸到住区,空间设计自然连通,创造亲切怡人的景观。针对西安城市水与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及住区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综合对策:

3.1以人的社会审美心理为中心,减少耕地占用,合理设计住区空间

提倡中小户型,能降低住宅总价,扩大居住群体,同时也能减少耕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住区居民提供健康优雅舒适自然的生活空间,对节约土地及改善居住环境都具有现实意义。提高住区建筑实体景物的视觉形象,创造赏心悦目的建筑艺术品。设计应最大限度的开发生态住宅的艺术功能,使这类住宅无论从外部还是从内部看起来都是艺术品。在群体设计中,讲求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避免奢侈的总体布局,注重单体空间组合的错落有致,丰富建筑空间。通过形式、尺度甚或色彩与质地的变化区分主次建筑,为住区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住宅空间。在住区入口或中心位置设计标志性建(构)筑物、中央花园等开敞空间,如休闲广场、健身活动场、儿童游乐园等,创造便利于各个年龄层次人群的生活环境,这些对居民有魅力的空间既要各自独立又要相互渗透,而且还要具有人文的主题性,在美好而愉快的娱乐环境中鼓励人们用博爱和进取精神去对待生活,增强住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同建筑规模和标准的住宅单体围绕在中心开敞空间的四周,有规律的高度可以形成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高密度的住宅也能贴近中心景观生态区,提高了景观的均享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上的追求,减少现代高楼大厦给人们带来的孤独感。

3.2以住区的自然生态循环为中心,努力营造水环境,做好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把水环境的规划设计与住区生态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稳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和谐完善的整体系统。水是生态环境中最富动感、最活跃的元素,水的有无往往与美好居住环境的获得密切相关,水的韵律和灵性柔化了住区行列式布局生硬、呆板的景观,提升了住区景观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并有调节局地气候温度、净化空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水环境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把水景融于住区生态系统之中,将水体与住区空间、绿化及道路等要素统一处理,在交融状态中进行整体设计。对人的亲水性要充分考虑,用各种形式的水景满足人的不同需求,不仅要设计供人们观赏为主的水景观,还要尽可能地考虑让人参与其中,因为即使在形态上没有什么艺术魅力的水景,只要它能让人身入其中欣赏与碰触,它就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生态住区应在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适当设置水池、小型人工湖等静水或喷泉、瀑布、壁泉等动水形式,用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住宅建筑的硬体空间,为城市住宅景观注入新的生气与活力。利用地势的高低起伏设置有效的水体推流,与喷泉、瀑布等结合形成景观水循环系统,使景观水系统流动起来并保持清洁形成优美的水景,以达到美化环境愉悦身心的目的。西北半干旱城市普遍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能补充住区景观水体的不足,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满足生态用水的水质要求。在开源上,一方面要加大污水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住区内设计优质杂排水的小型中水循环处理系统。污水由于相对集中就近可得,水量水质稳定,通过污水二级(二级强化)处理,或增加一些简单的深度处理工艺(直接过滤和消毒)即可解决生态环境用水及其他低质用水的需求,减少污染排放的同时节约淡水资源。另一方面做好雨水的收集利用,雨水是住区用水良性循环的资源之一,注重节水理念,设计下凹式集雨型绿地,雨水通过建筑物内巧妙隐蔽的集雨设施,流入设计有渗透性排水管的下凹式草坪,然后进入景观水循环系统,并配合水生植物和土壤过滤进行水的处理,即可用于绿化灌溉、景观用水的目的。在公共广场、人行路面和轻型车道及其两侧铺设透水砖或彩色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在雨水蓄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回补地下水,减少道路积水,防止内涝发生,还能降低地表温度、降噪除尘,节省原材料,达到一举多得的生态功效。在节流上,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喷灌相较普通地面浇灌可省水30%~50%,喷洒均匀,可实现自动化,喷量容易控制不易产生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特别适合密植、低矮植物的灌溉。滴灌主要用在花卉、灌木及行道树的灌溉上。地下滴灌是微灌技术的典型应用形式,该方式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有利于保持作物根层疏松通透,水分蒸发损失小,实现节水增产,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在园林绿地应用中极具发展潜力。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人居环境”理论的内涵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4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

转贴于

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5

 

我们既然将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包括人、城镇、城市乃至城市连绵区,都归类为人居环境,那么把这样庞大的人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多学科理论分析称为人居环境科学,就是所谓的“人居环境”理论。“人居环境”要求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规划设计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二“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主要任务

 

(1)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研究。

 

(2)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人口、职业、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发展进行深刻的探讨与分析,提出改造措施。

 

(3)利用仪器和已有研究的资料对城市规划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制约和促进居民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具体原因。

 

三“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我们对城市规划设计首先就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但却富有意义的工程。比如:在城市规划生态资源开发方面使用不当,这些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资源的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关环境的破坏,就像在非典期间,我们能感受到很多的难处。

 

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垃圾处理和污染处理的力度不高;就业机会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不安全感增加;城市规划的建筑盲目模仿国外、丧失了城市的文化和个性,体现文化特征的古建筑历史大批消失,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城市中大量钢筋、水泥破坏了绿色生态;城市建筑能耗高、浪费严重;城市人口密度过大,遭受灾害的系数增加,公共安全凸现。

 

把这些在这里再给大家罗列一遍,是想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人居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涉及的范围和内容都是相当广泛,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关系、历史文化、健康生活等各个层面,这个不但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问题。

 

3.1.1 城市规划设计忽视“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的。没有对小区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及使用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很少真正关心居民身心与健康的需求,使近在咫尺的邻里关系变成得陌生;忽略了形式与功能的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从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一些特殊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活规律等特点出发来考虑小区的规划设计;不顾居民的生活需求,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住宅利润,盲目压缩居住小区内的生活环境,使得建筑之间太过紧密,居民没有生活的私密性。这样的小区规划设计很难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埋藏了很多安全健康的隐患。

 

3.1.2 忽略原本的自然环境,过度盲目的破坏自然资源。

 

在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开发商只是打着“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口号去追求过高的利益,而没有从因地制宜、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等多方面角度对小区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导致原有环境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地形资源、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人为的生活困难,很难达到居住小区与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所谓的园林绿化也仅仅成为了规划设计的形象点缀而已。

 

3.1.3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缺失,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难以维持。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有些居住小区中,居住用地的比重就占到这个小区总用地的 75%~80%,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有关的标准,从而真正留给公共服务空间的用地真是少之又少,居民交流和交往的公共空间就这样被压缩了。

 

居住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不齐全,一些体育设施表现不突出,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陈旧的设施缺乏修葺或者更新,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应该合理地对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强调居住小区的人文和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按照功能的需要再确定配置标准。

 

3.1.4 缺乏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来直接指导城市的规划设计。

 

近些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及业内人士围绕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或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研究。

 

但关于城市气候的特征及成因、影响居民舒适度的综合因素、城市的规划设计如何满足居民从物质到心理需求等等,这些能够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安全健康的重要问题却常常被忽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实践层次也更是不为多见的。

 

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人居环境意识的认识开始不断理性化地觉醒;在住房和居住小区环境双重选择上,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正在不断向外延伸扩大。

 

有人买大买平方,有人买高买空间,有人买地段买升值,有人买小区自然景观,有人买人文环境文化氛围等等,这些都直接反映了人们对物质到精神的更高层次的综合追求。为了突出城市规划设计的设计理念,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叫做“人居环境”,“人居”就必须先要“安居”。本文通过这些现状和背景的认识分析,提倡运用“人居环境”的先进思想对居住小区进行规划设计,这对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人居环境”理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导则

 

4.1 依据人类因素,创造具备人性化的居住小区

 

“人居环境”理论的人类因素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前提条件,在满足人类因素的前提下,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城市中的人类因素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民出发,满足居民在生理和心理的双方面的需求,同时避免受到威胁和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以及在城市中定向的需要,使人们能够生活在健康舒适、安全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人居环境中。

 

因此,人类因素可以直接理解为是一种体现在城市环境的方面,它不仅可以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居住小区内小环境所产生的温度、湿度、通风性、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而且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平面空间布局、院落的私密性保护、建筑高度所带来的视野景观、建筑的色彩和材料选择等等,从而制止了因人居环境而引发的生理和心理的各种疾病,从而增进邻里的人际关系,营造安全健康生活,回归自然关注社会。 4.2 依托社会因素,创造满足共享性的城市

 

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便具有了社会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生活需要,相互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从事不同种类的活动和工作。因此,就需要合理组织城市中的各种生活空间和活动,城市在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上要顺从并适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点,其中不仅包括居住小区内部的家庭内部之间、不同家庭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居住小区外居民与外来者之间的种种关系,最终促进整个居住小区的和谐幸福的可持续发展。

 

4.3 完善清晰的支撑因素,创造富有安全性的居住小区

 

支撑因素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合理,一定要有超前的思想,使小区更具现代化气息,特别要注意智能化科技化,实现建设高舒适度,低能耗居住小区的目标要求。整体规划设计时,要使居住小区格局完整,疏密得当,要使得建筑群体之间最大限度的合理共存,使居住小区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引领居住未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能源,合理分级规划道路交通,做到“人车分流”的效果;高科技支撑因素带给小区前所未有的安全度。

 

4.4 完备多变的建筑因素,创造体现舒适性的居住小区

 

建筑是家庭生活的密切场所,建筑不是愈豪华、愈奢侈愈好。合理的规划设计好建筑更能体现居住的温馨、亲切的舒适度,建筑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只能引起居住者心理不安,承受不适、不健康的心理压力。

 

以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为目标,确保不同社会群体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其具备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应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和空间,节约土地、水资源、材料和能源;应该规划方便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各种生活配套要齐全,各种活动场地、场所要足够,并且靠近公共交通站和就业密集区;应符合社会融合的原则,共生互惠,便于交往,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对公共设施空间的需求;在建筑的设计上要新颖,色调要协调,风格要跟上潮流。

 

4.5 配置丰富的自然因素,创造满足自然性的城市

 

人是自然之子,只有与自然因素融为一体才能够生活生存。在城市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内的地貌特征、土地面积及形态、土质条件及水资源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对原始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加上人工的美化,是我国景观美学的一大特点。

 

把水体按人工的需求进行改道,沿街道修建河流,建筑物前后种植花草树木,小区内修喷泉、养鱼池等,这种改造要有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所以,人们不断地、永不退缩地追求着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森林、草原、田园等自然景物这才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喜欢春天的和风细雨,热爱夏天的阳光浪漫,钟爱硕果累累的秋日,迷恋冬日的雪花飘扬,这些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自然生态的城市。

 

结语: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106-02

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

“人居环境科学”的首次提出是在1 993年的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由吴良镛院士及其合作者所倡议,针对中国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此后,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并应用到广大领域中。

顾名思义,人居环境简而言之即是人类所居住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核心是“人”;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媒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互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人在人居环境中结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努力创造宜人的居住地;人创造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满足人类居住需求为目的,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以其科学的知识理论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创造和谐宜人的人居环境。

2、人居环境科学指导f城市规划设计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使建设符合我国外部条件和内在需要的和谐人居环境,因此,人居环境的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要使其能够指导人居环境的建设。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主导专业是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三者处在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上。

城市规划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及应用对象,需要丰富的理论指导,适合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论的理论指导是:要在整体和整体性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融合规划设计原理,以协调控制的理论为指导,发展对规划设计的控制和引导,提高规划设计理念,更好地驾驭一般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时对区域、城市、社会、建筑等不同层次的空间发展予以协调控制。

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中,要建立发展、动态的规划设计时间观,汇时间、空间、人间为一体;在规划设计的整体思考上,重视各个要素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也就是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有,以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的统一。

3、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溯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立下第一根木桩,彼此便再也无法割裂,我们不断地对环境进行思考,解释、利用以及改造,维持并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引发了业内广大关注与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规避,经过多年的研究,环境心理学已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从中可以了解到人对环境的心理需要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这以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1 格式塔知觉理论一“图与底”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有这么一段话:“假使有一种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系”,换而言之,格式塔并非孤立不变的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在格式塔知觉理论中,认为所有的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具有格式塔性质。

图形与背景是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其中还包括群化原则(即指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与简化原则(即人们在组织视觉刺激时会采取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对象,而非所有对象,图形(ngure)即凸显出来的部分,背景(grand)即退居衬托的部分,这就是图底之分。

在环境设计中,感知对象如果暧昧难分,视知觉便会忽略不顾,事实上,应接不暇极易产生视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比如强调某些景观或建筑,使人们第一眼便可轻松发现,形成积极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底关系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对城市的肌理与空间形态进行整体把握,自然生长的城市肌理形态遵循的是潜在的生长机制规律,而人为规划的城市肌理

形态遵循的是几何格网的组织规律(图2)。城市肌理的清晰可以通过街区的整合度未表示,即:街区的整合度高,获得的城市肌理形态就清晰,反之,城市肌理形态模糊。

3.2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

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城市意象》一书,在书中,他对在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进行了调查,请他们画出从家到工作地点的行走路线,对某些路径的细节进行描述,列出最独特的给人印象最深的途径,以及对某一城市的空间表征――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可以使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表现在画画中。认知地图就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凯文林奇通过研究调查得出城市认知地图的五要素:

路径人们在环境中使用的行进通道,如步行道、大街、公路、铁路等;

标志具有明显特征并且充分可见的参照物,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节点行为较为集中的点,它连接主要的路径,或者是几条路径的终点,或者是路径在此处中断,如交叉路口、车站广场、交通枢纽等;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具有相对性,如大学里的宿舍区,城市中的大学城;

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包括河岸、围墙等不可逾越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等示意性可穿越界线。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空间问题,例如指引寻路可通过绘画来解决;建立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以及促进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城市公共意向,这就要求我们的环境具有可识别性。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其所在环境的理解(图4)。物理环境的某些特征可能使人的知觉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可能在记忆中储存。设计中应当注重城市的结构层次清晰分明;节点位置塑造标志物;加强区域共性,比如统一色彩、风格,添加符号等使其与其他区域区分;保留城市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片段。

3.3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与场所

我们知道,环境知觉是环境刺激下的直接产物,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关于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环境刺激可以提高人的唤醒水平,唤醒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活动的提高,行为上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环境刺激会影响到人的情绪、情感偏好甚至工作绩效;

2)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会引起人的应激反应,应激物包括灾变事件、个人应激物以及背景应激物;

3)个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过多的刺激会导致信息超载,令人难以负荷,失去控制。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提供有利合理的刺激;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应激,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刺激的有效选择与控制。

以上所述为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行为场景论,非个体行为,我们将场所与人的行为共同构成行为场景。建筑现象学认为:好的场所存在着丰富的场所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地景、建筑及人的塑造,同时也将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城市是为人而建设的,场所的建立即是关注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和联系,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达成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充满人文关怀、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活力空间(图5)。场所的建立要求其具有相似的物理特性(材质相近、造型和谐、功能呼应)和文化特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具备相应的价值观或伦理功能)。

3.4 不良刺激――噪声、拥挤、空气污染

在城市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背景应激物,背景应激物即指持续重复的干扰,在城市中,噪声、拥挤、空气污染是普遍存在的背景应激物,人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生存,极容易引发生理乃至心理上的问题。在设计中,我们应当给以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规避。

噪声,简单的说就是人们不爱听的声音,不断地噪声会使人失去控制感,心烦意乱,降低绩效,甚至减少人与人的交往,危害到身心健康。在城市中必须通过降低交通噪声的影响、限制施工产生的噪声、治理避开商业噪声是人们远离噪声带来的危害。

拥挤,在当今的中国最普遍也最使人头痛的便是拥挤问题,交通拥堵、排队困难、车厢拥挤等等(图6),拥挤会使人感到个人领域受到侵犯,行为受到约束,因此,设计中必须考虑一设计的手法减少拥挤,合理的布置城市路网综合考虑缓解交通拥堵、在人口集聚的地方应当设置足够的疏散空间(集散广场等)等候或休息的座位、一定的分隔阻挡等。

空气污染,“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在许多城市都已成了过眼云烟,空气污染的问题是复杂的,不是个人可以简单控制的,城市应该远离空气污染源,将污染隔绝在城市之外或者避开。

4、结语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7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旧城区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产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种正规非正规的方法取得了历史旧城区的用地开发权,从而在不符合历史旧城区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大肆开发,破坏了历史旧城区的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历史旧城区由于人口的置换和产业的更替使土地闲置,房屋人为的衰败,从而使旧城区逐渐的衰落,治安与交通混乱,致使历史旧城区成为犯罪,藏污纳垢之,恶化了历史旧城区的居住环境。[ 吴良镛 菊儿胡同实验后的新探索[J]华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和危机之下,吴良镛先生在深厚的理论背景下于1988年开始,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工作,通过“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护了旧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再现了四合院的空间体验,创造了完美的人居环境,同时还解决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维持了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吴先生在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时正是著名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酝酿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问题: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酝酿期下,吴先生是如何进行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的?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如何体现了还在发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之前,菊儿胡同还有哪些在人居环境科学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问即以这三个发问为出发点,讨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关系问题。

 

塑造人性场所: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其含义即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为目的。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的处理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其他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和支撑系统。就人居环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来看,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中就要时刻的围绕人,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菊儿胡同的设计即满足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的这一核心理念,其具体的回应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虽然在设计伊始并没有强制的日照规范,菊儿胡同现在的采光也未达到现在的日照标准,但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对菊儿胡同改造设计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质基础性的要素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设计中合理的利用了东西向的房间和建筑,将不合理的朝向减小到最小程度,将对人的关怀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

 

2. 随着旧城的破坏,新城的大规模兴建,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于旧城的记忆,致使地域性场所普遍的失落。吴先生率领其团队在城市肌理与城市历史这两大要点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采用了类四合院这一措施,满足了人们对于旧城生活环境的思念和对于旧城的记忆。

 

3. 除了进行类四合院的整体类型学应用以外,菊儿胡同的设计还通过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间设计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4. 在进行物质设计的同时,菊儿胡同的设计还进行了空间使用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探讨。通过合院的类型学应用,细致的平面推敲,将各家各户的入户通道相连通,并将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组团布局,改善了邻里关系,加强了整个菊儿胡同改造片区的社区感。、

 

菊儿胡同在人与环境的互动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常见的横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户通道的设计上,保证即不相对,也不分流的原则,将人们进出自家的路径汇合到一起,创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动,在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间联系的通道进行合理的院落设计,精致的景观植栽设计,来吸引使用者在闲暇时候进行一定的社会性活动,并以这两种活动为依托,吸引进一步的自发性活动,从而改善日渐衰落的旧城人气。

 

建成环境的意义: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

 

“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就是指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人为核心的指导下,将城市设计,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整合起来,恰当的综合处理城市关系,建筑和环境的融合,以及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设置宜人的外部环境的一个设计和规划体系。这个体系的三个端点围绕着人为核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吸收其他学科进而扩大学科范围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群。

 

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的概念。吴先生在菊儿胡同中应用的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中“人—环境—城市—自然”体系的集中体现。有机更新理论即为:“城市永远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居住区内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细胞总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适宜的,新的建设要自觉地顺应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旧,只在特殊情况下进行手术。”[ 吴良镛 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 昆仑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机更新理论和类四合院概念在菊儿胡同的改造中具体作法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旧的四合院;3. 修缮改造一般的旧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旧危房的类四合院体系,既适应当前现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适应旧城环境及肌理,并有较高的容积率。4.在建设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吴良镛 从有机更新走向新的有机秩序 北京旧城居住区整治途径之二[J] 建筑学报 1991.2]在这些具体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这一方法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保留了旧城的风貌和尺度,在城市关系和街道关系层面上将改造与原有的城市历史发生联系,并对人产生记忆的刺激,激发人的场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则有效的营造了适合居民居住的环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间,在营造了良好的景观环境同时又达到较高的居住密度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发挥各地区建筑文化独创性,科学追求和艺术创造相结合。”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认为,文化环境建设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最基本内容,对一个城市和建筑来说,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在满足面积,户型,造价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邻里关系,街道活力等环境行为学要求之外,还应该关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属性的要求。

 

菊儿胡同的改造设计在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上充分挖掘并发挥了四合院这种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制的美学特征,完美展现了它所具有的中国特有魅力。通过植物和建筑的围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并与坡屋顶的檐下空间相结合形成了室内外过渡的灰空间。此外,坡屋顶和平屋顶相结合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采光和顶层空间利用的问题,还在美学上形成美妙绝伦的韵律感。

 

方法论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吴先生在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总结出的,曾运用于菊儿胡同,北京旧城区保护研究,危旧房改造问题,新四合院设计类型学问题,住房制度改革问题,和北京旧城基础设施改善问题的研究方法。具体的作法即是在经过详尽科学的调研后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确立合适的目标,细分各项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将抽象的问题和目标落实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检验的实际工作中,分析综合并举,进行融贯的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工作,吴良镛先生曾经提过这些问题:1.关于历史文化名称的保护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区研究方面来,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称,这些年来的保护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着眼点多在宫殿、坛庙、寺庙、园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对居住区的研究未落到实处。2.现有居住区的研究很少从中国传统的居住区结构和形态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单元式的公寓板楼一经插入传统的合院体系的街坊中,即对旧城的形态和完整性造成严重的破坏。3.过去的旧城改造总是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经常的,逐步整治的战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对住房的维护和修缮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败。[]

 

针对以上问题,菊儿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义上旧城改造或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学术研究的姿态探索解决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思想上,从城市的各个层次,寻找城市的内在肌理,尝试以肌理切入的方式进行规划和建筑的设计,并通过新四合院住宅体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当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潜力,并针对旧城风貌问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制定导则,并将导则落实到建筑设计的具体操作上。

 

系统论:一个融贯的综合研究

 

“我们被迫在知识的一切领域中运用整体或者系统来处理复杂性问题,这将是科学思维的一个根本改造。”[ 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M] 林京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统论思想是人居环境科学理念的中心方法论,系统,即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或简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通过运用系统论,将整个的学科群组织起来,使人居环境学科群下的诸多学科保持整体,并统一起来,相互协作,相互联系,从而为改善人居环境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体的改造实践上,菊儿胡同强调“多种效益综合追求”的目标,提出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的要求,并与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儿胡同系统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环境作为总目标,在社会效益上,维持适度的回迁率,是一定数量的居民回迁,具体就是让一部分居民买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经济利益来补贴危房改造和提供优惠住房的支出;在经济效益上,改进建筑设计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间,设定适当的统计率,并发掘用地潜力,综合开发,分摊就去改造的费用;环境效益上,不仅仅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还要在邻里交往,公共文化,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环境上显现自然。

 

结语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8

前言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舒适、轻松、休闲、环保的居住区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同时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将艺术、科学与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恰当运用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才能够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居住感受,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创造出更加利于人们居住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1、模糊绿化率与绿地率的区别

根据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要求,居住区必须要有适当的绿地面积。而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只是在居住区内种植草坪而不种植树木,使得小区内的绿化只具有观赏价值,失去了绿化的本质目的。

不完备的休闲区

人们的正常生活都不能离开室外活动,而居住区中的休闲活动主要是依靠小区内的休闲设施来完成的。但是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同样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建造居住区公共休闲设施的时候严重缩水,可以少修建的就少修建,可以不修建的就不修建,最后造成了现在居住区的公共休闲设施不完备的状况。

三、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来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从此,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纯粹的为了绿化而修建,而是去迎合人们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居住区的环境中,对人的关注都应该表现在更加细微的地方,也就是优化细节。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该从人体工学、行为学和人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索,而且要以这些内容为设计准则来进行规划。在完善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去创造更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居住区环境月生态环保相结合就是把整个居住区看做是一个生态生存环境。这样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成为了对居住区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使得居住区从人造环境转变为自然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就不应该只考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还更应该关注居住区环境内在的生态系统。比如绿化不是指很高的绿化程度,而是要想到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加入生活趣味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在忙碌的一天之后想要获得更多的休闲活动,自然就会把目光停驻在居住区中的休闲娱乐设施上。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更多富有生活趣味的设计,不但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还应该有相符合的文化气息,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娱乐空间。

融入动态的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的效果图往往都要求图画更具有渲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可是在实际规划中更应该关注造景因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在居民区形成景观轴线,造成富于变化的、有序的景观序列,如各种蓝轴、绿轴等。这种动态空间可以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际效果,为居民提供更新奇有趣的居住环境,对构筑居住区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重视居住区的可参与性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单单是给人的视觉上带来享受,最终目标还是更适宜居民居住。居住区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场所,居住区具有参与性能够给人带来更加舒适的感觉。比如在一些居住区中修建喷泉、游泳区等功能设施,这就是居住区可参与性的具体体现。

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同时具备观赏性与实用性,组成一个更加开放活泼的环境,这种设计更有助于促进人们互相交流,使人们一直处于一种欢快自由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灿烂的阳光、与人共同分享快乐,这样的居住区才是最理想的环境。

居住区景观的共享原则

居住区景观规划不应该局限于居住区与绿地设施的分级,而是更应该注重全体居民共享整个居住区景观。这就需要开放性的规划设计理念,使得整个居住区的绿地和景观结构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绿地生态系统。

有中心思想的规划设计

把中心思想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能够创造出更有特色的小区文化、艺术环境,还能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满足于当今社会多样化需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思想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本地特色或者是时代气息。例如有些地区设计一种以音乐为中心思想的景观规划,这更能够给人们营造出一种追求艺术和向往健康的形象。

居住区环境景观整体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给居民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空间的界面是景观的实质组成因素,界面与空间是互为依托.不能独立出来的的两个结构。界面是实际存在的,能够被人所触摸到。空间是虚无的,人们只能去体会。界面与空间有的互为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文化的内涵,因此才能够实现环境景观的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设计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人的视觉感受不一样,那么环境因素也就不一样。很少有居民专门去观看居住区的整体面貌,景观规划设计只是表现在每一个构成要件上。于此同时,对于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办法来处理,以尽量满足居民的多样化要求。

1、景观规划设计要有一定的特色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整体居住区的特色为依据的。这种特色的灵感来源就是本地的历史文化、气候、自然因素等等。例如,从自然因素方面出发,我国北方地区的长年低温、干旱天气多,这就能够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组成一种和谐的热情的居住环境;对于南方多雨的天气,就可以把小溪、河流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如诗如画的氛围。

2、合理设计整体布局

居住区的特色确定下来以后,就需要规划结构明晰完整的整体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彩丰富是以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为基础的。这个整体布局是居民活动场所,是人观赏景观的位置。整体布局的合理性不仅应该满足足够的光照、适当的通风等基本卫生标准,还应该为景观设计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

3、整体塑造景观构成要素

掌握居住景观构成要素的各自特点后,景观规划设计者有责任去组织一个整体,使它们能够更加有序列地为人们所感知到,只有在一个整体的脉络中,各个局部才能使人更容易理解。居住环境由干居民背景的不同,各自对景观构成要素的形式感觉也会不同,因此应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但应当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使不同居民都能找到适合其观察环境方式的视觉景观。

结束语

完善居住区的休闲娱乐设施修建,充分发挥居住区的功能,合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和居住质量,修建出生态的、更加环保的居住区是一个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规划设计出高品质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浅析居住区绿地的设计及职务配置 [期刊论文]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7期

[2]李永刚,张华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追求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2009年06期

[3]张巧莲 居住区猴子舞配置原则与方法初探 [期刊论文] 《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02期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9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速是9.91%。虽然经济在快速发展,但环境状况却每况日下,特别是城市居住环境已经影响到了百姓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开始产生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热情。国外工业化早于我国,因此国外学者们也较早地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如道萨蒂亚斯最早提出了“人类聚居学(Ekistics)”的概念,开始从理论上关心我们居住生活的环境。我国清华大学的教授吴良镛和周干峙、林志群针对当时建筑业的形势和问题,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1968年所著的《Ek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一书。“settlement”一词一般译为“聚居地”或“村落”,吴良镛先生将其译为“聚居”。按照日本学者浅见泰司的观点,“人居环境是指围绕居住和生活空间的生活环境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它是指我们居住的实体环境,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1]。而满意度最早是一个经济名词,更多出现在一些市场营销相关的文献之中。原指顾客接受商品或服务的实际感受与期望值相比较的实际程度。满意度指数是从顾客和社会的角度,采用多等式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评价经济运行质量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指标。满意度指标是目前许多国家积极研究和推广的一套新的质量指标体系,并且被认为是继质量检验管理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之后质量管理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趋势和思路[2]。

营造人类自己美好的外部生活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等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加强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国内外学者专家做了大量的努力。从公众满意度视角对人居环境进行评价研究,将很大程度上丰富现阶段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对正确指导居住环境建设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追赶如伦敦、纽约等世界城市的步伐。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居住环境将作为一项很重要的衡量指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欣葵、武永春两位教授所做的《十二五时期首都环境建设规划前期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城市建设,环境先行”理念。可见环境建设对城市,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程度。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将从公众视角考察城市人居环境的水平,并能充分激发居民的环保意识,发挥群众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监督作用。通过满意度评价考核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更好地督促政府、企业在环境保护各个环节上的工作实效。

二、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现状

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近年来比较火热,但却各自有不同之处。以前学者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的确立、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问卷样本量和最终研究分析方法上,这里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

1.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采用什么样的指标衡量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和坏,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一般是各自采取他们认为合理的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长金勇进教授在2000年就开始了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他站在“环境消费者”的角度上,较早的把国际上采用的满意度评估系统实验性的引入到环境领域。他认为政府应该被当做“环境产品”的提供商,而客户应该是居住在北京的市民。“那么,空气质量,噪声状况,城市绿化,市容市貌就是政府所提供的产品,而总体环境状况可以看做是一组环境产品的组合”[3]。他把评价人居环境的指标分为两类五个指标,环境总体单独作为一类;空气质量,噪声状况,城市绿化,市容市貌作为一类,这为以后的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本,金教授的指标体系,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本体系还需进一步对其理论进行全面的完善。

刘旺、刘长岐、张文仲三位学者以北京为例,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建立北京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市人居环境的区位差异和总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北京市人居环境优化方向,他们将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分为大环境、社区环境、居住环境三类,大环境又分为位置、交通条件、治安状况小区外部环境四个二级指标;社区环境包括社区规模、配套服务设施、物业管理水平三个二级指标;居住环境包括建筑质量、户型设计、居住面积、建筑类型四个二级指标。他们的指标体系明显更加具体,人居环境大、中、小的分类更加科学。

陈浮从安全、舒适、和谐、方便等原则出发选择建筑质量等5个准则,房型设计等5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南京市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较为系统的涵盖了城市环境的各个方面。

赵骞、肖万祥等通过建立空气质量、城市绿化、垃圾处理、食品质量、饮水质量的指标框架,对北京市亚运村社区居民的环境满意度做了调查研究。郑敬刚等以住房条件、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环境5个指标为一级评价准则,房型设计、空气质量、建筑密度、商业网点、邻里和谐等42个因子为二级单项指标,构建了许昌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文冬、舒文娟结合衡阳城市人居环境实际情况,对指标分两步进行遴选。第一,理论预选:从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内容和内涵出发,参考专家的建议和有关权威理论,列出了80多个指标。第二,居民筛选:使用居民咨询评定的方法对预选指标集进行经验选择。综合了100名居民的意见,我们得到了各指标的隶属度并以各指标的隶属度作为重要依据。根据衡阳市的特点,最终选择了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22 个主要指标进入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综合评价指[4]。

2.权重确定方法

关于权重确定的方法,研究人居环境的学者们也没有统一的方法,最基本的是根据主观的判断来确定,如王思彤、章涛对江苏环境满意度进行研究时采用的就是主观构权法,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一样;刘旺等在北京市城市内部人居环境评价及对居住建设的启示一文中,应用公众评判和专家决策的方法,例如,问卷中设有“影响你购房选择的因素有哪些?请列出最重要的五个一项”。之后,根据每个因素出现的频率高低来确定相对重要性,最后,由专家进行量化。但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根据,在学术上还不够严谨。

较为科学的方法是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AHP法(层次分析法)的一般做法是指通过发放问卷形式邀请多为专家进行赋权,每位专家对各个层次的两两因素按照一定量值进行判断给分,利用收集上来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每个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数,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数据能够进入下一轮计算,依此类推此类推,求出各层次的指标权重。丛艳国等在《城市尺度人居环境的主客观综合评价――以广州市为例》一文中,采用AHP法得出了“满意度与建设情况呈现趋同和趋异两种情况”的结论。同时,也有学者利用DELPHI法确定指标权重,例如,陈浮在《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中就是利用DELPHI法确定单项指标权重的。

3.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

问卷设计的重要性对于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不言而喻,一套合理的问卷能很好的反应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真实情况,但是如果设计不当,便不能对研究有什么帮助。多年来学者们对于问卷的结构、问题的设计、抽样调查方式做的比较好,一般的问卷都会包括调查目的、背景调查和实质内容;问题在设计时也尽量做到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同时,大都在城市各个区县分层抽样;但是很少有学者真正在乎问卷样本量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往往是随意的确定样本量大小。例如,陈浮对南京的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刘旺等对北京市的调查研究发放问卷600份;杨婵玉等对广州人居环境的研究发放问卷440份;在样本量大小上还没有形成某种统一的原则。虽然如此,但有些学者样本量的确定还是比较科学的,如王思彤,章涛在《江苏环保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在考虑精度水平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公式,计算了合理的样本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规范一下样本容量大小的确定原则。

其中,学者sudman(1976)提出的看法可供研究者参考:

初学者进行与前人类似的研究时,可参考别人的样本数;如果是地区性研究,平均样本数应在500到1000人之间;如果是全国性研究,在1500到2500人之间较为合适。

学者gay对于样本数的多少提出了一下看法:

描述性研究,样本最少占总数10%,如果总体较少,则占20%;相关研究在与探究变量间的关系,受访者要大于30人;因果比较研究与许多实验研究要大于15人。

学者bore和gall二者认为样本多少受到多种变量影响,在下列情况下要采用较大样本:

编制的测量工具信度较低时;研究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木群体的同构型很低时;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需在细分为较小的个群组来比较时;设计实验时,预期会有很多受试者退出时。

综合以上学者对于样本容量大小的看法,以及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认为在做人居环境满意度调查是的样本量应该综合考虑地理因素、研究课题的性质及影响样本的外部因素等。以北京为例,属于描述性的地区研究,影响样本的外部因素较为稳定,样本量定位2000份左右比较合适。

4.人居环境满意度定量分析

现代统计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为研究提供了科学方便的工具,在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spss。同时,Surfer的强的功能使其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在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Surfer常被应用于空间分异的分析中。

李嘉菲、李雪铭在《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一文中,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周鑫在《基于问卷调查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以房山区试点区为例》一文中,“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归纳出影响村民满意度评价的主要因子,为北京市远郊区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为全国其他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借鉴”[5]。冀保程在《城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大连市为例》中采用Surfer绘制了等值线图,更加直观的展现了满意度在大连市各区的分布情况。

三、人居环境满意度发展的讨论

从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研究从概念、分类等定性描述逐渐向定量分析转变。虽然,关于指标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各学者都注意到指标体系的选取应注重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都能从不同的侧重角度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状况。各学者采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各有利弊,AHP法可操作性更强,因子分析法科学性更高,无论哪种方法都比较客观,所以学者要视不同的情况和研究需要选择权重确定方法。未来空间分析技术将更多地应用到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中,使研究结果更加形象直观。

总之,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密切关系百姓生活,近年来全球正在兴起一股人居环境学研究热潮,旨在以地球村为家建造一舒适、方便、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我国人居环境的研究也迎来了高潮人居环境质量作为国民生活水准的主要标志,逐渐成为政府间行为。人类如何营造自己的栖息、生存环境,谋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加强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成为地理学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新课题[6]。

参考文献:

[1][日]浅见泰司.高晓路,等.译.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J].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市民满意度调查表或城市报告卡[R].人类居住,2000(4):41-42.

[3]金勇进,胡浩.北京市环境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应用[A].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1.

[4]文冬,舒文娟.衡阳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及优化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4):208-209.

[5]周鑫.基于问卷调查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满意度评价:以房山区试点村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74-77.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0

一、居住区空间整合优化的理论研究

1、居住区空间设计的关联性。一个城市良好居住环境的设计来自于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一些组织结构而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环境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追求整体效果的设计艺术,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设计者需要对居住区的各种实体要素进行统一的归纳,善于把握对整体环境的创造,只有完整的环境设计,才能充分体现出环境构成当中各要素自身的功能,并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效果,如果缺乏整体性的把握和控制,即便是再美的形体和形式都只能是一些相互矛盾的局部。居住环境更是如此,停车场、花园、绿地、广场、道路、建筑等是构成居住环境的基本要素,并各自具有自身的空间特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承担着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们居住区这一整体。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分析空间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居住区的内部元素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机的秩序,促进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居住区景观空间的作用。

2、居住区景观空间具有多义性。对于现在我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来说,每一空间所能具备的功能不可能都进行明确的划分,只有加强各空间在功能上的互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日常行为的不定性,随着现代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的外部环境逐渐成为一种多元的物质载体,能够为居民提供多种活动支持,休闲场所对于人们娱乐、健身、交往、休憩、游赏等日常活动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是集多项功能于一身的一种活动空间。居住空间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被赋予了复杂的含义,居住空间的具体功能要求主要是由人们不同的活动行为所决定的,随着人们日常活动行为的不断变化,也就使得居住空间的功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3、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柔性边界。所谓柔性边界就是一种既不是完全私密的又不是完全公共的这样一种过渡区,此过渡区往往能够起到一种承转连接的作用,在居住区景观空间的设计当中融入进柔性边界的理念,更容易使居民在居住的过程当中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回旋时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轻松感,这种柔化的场地边线,能够有效地摆脱居民的禁闭感和压抑感,从理论上来讲,过度僵硬的边界限定会使人产生压抑局促的感觉,而柔化的边界空间设计则能够使人获得归属感和领域感,创造出一种更富有内涵和更丰富的内涵空间感受,增强了设计的统一性和空间的连贯性,带给居民一种有机自然的整体感觉。

二、居住区景观空间的优化整合方法

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随着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居住区空间的设计要求也开始向着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发展,在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绿化面积不能最好不能少于居住区整个建筑面积的30%,强调与周围的环境设计做到高度的统一协调,并且需要合理运用铺装、园路、园林小品、植物等元素,与居住文化和生活紧密联系,最终达到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空间效果。居民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其提供交流、运动、休闲等活动所用,因此,在对居住空间设计时一定要注重环境氛围的生活气息,人性化的居住空间设计需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环境来造就人、影响人、提高人的品味和层次,坚持高质量优美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们健康、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注重居住环境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是一种项目品牌内涵,更是一种企业品牌内涵,景观设计必须要体现出居住区所提倡的精神文化,给人以健康积极的文化引导,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当中,要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竭力打造与城市的文明和历史相符合的一种特色居住景观,这就需要设计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设计时赋予景观以现代气息,其设计理念要与时代同步,并且渗透进自己的设计创意,其表现手法和建设手段也要不断创新,符合大众审美需求,集思广益,认真吸取居民意见,善于引发居民的想象和思考,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注重居住空间设计的外延性。居住空间环境是由设计者所设计出来的,同时设计好的环境又能够对居民产生一定的影响,优秀的空间环境设计不单纯是一种设计产物,更是基于对居民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综合结果的分析,也是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空间环境只有被使用之后,景观的空间设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需要的居住环境,因此,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也必须要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加强居民之间的日常交流,以浓郁的住宅文化来陶冶居民的文化情操,使居民在居住环境中享受到良好的文化生活。

4、注重居民的居住环境与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建筑和景观都是小区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又是不能相互独立的,只有加强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统筹协调,才能设计出完美的居住空间,并且在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时,也应当设计出相应的变化性和层次感,尽量避免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出现审美疲劳和单调乏味的现象,所谓的层次感就是在设计中可以将空中环境、垂直环境、地面环境等设计出一定的层次,而变化性指的就是居住空间设计时应当注重动静、质地、尺度、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变化。

结语: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整合和优化是当今社会比较新颖的一项专业领域,从整体上来说,居住空间景观设计能够做到艺术与技术的相结合,与园艺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其设计的手法、理念、设计原则等都需要设计者不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进行设计时,设计师必须要注重居住区的空间设计与城市的空间设计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协调和过渡,对当地的小区景观设计、物候、社会文化等进行总体风格的考虑,创造出能够真正满足居民休闲、居住和情感交流的亲切自然的居住空间。

参考文献:

[1]袁志宏,陈奇飞.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08) .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1

家居环境设计即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家居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人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家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换句话说:也就是家居环境设计应当一切注重以人为本是设计理念。

二、家居环境设计的人文特点:

家居环境设计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热播的生活空间,这空间都具有一定的精神和文化的意义,这就必然与社会,政治,法律,民族,宗教,文化,时尚,风俗,习惯等复杂的社会因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家居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应当考虑设计的针对性,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同时受地域的影响,气候条件也不同,在家居设计中就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人文条件进行设计。例如:我国的北方和我国南方,由于在气候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北方的房屋比起南方的房屋就要厚重得多;在通风和采光上,南方的采光比起北方的要充足得多,所以设计理念上就不一样。家居环境设计总体包括风格,文化,不同的人对不同色彩热爱度。从宏观上来看,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设计特征,但尽管是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家居环境设计总要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服务,注重以人为本,把家居环境设计的功能与艺术审美相结合。

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必须了解家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并知道现代室内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趋势。也就是家居环境中的功能设计。家居环境设计中,功能设计是家居环境的重头戏,好的室内布局就像人的骨骼一样,在家装中起到支撑作用,因为功能平面布局直接关系到室内是否畅通无阻,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平面功能布局合理后,那就要看软装饰了,软装饰就像一个人的穿着一样,怎么打扮很关键。

三、家居环境设计的功能布局:

(一)静态尺度:

静态尺度在家居设计中指的就是家居的布局,在一个室内空间中应该根据空间的大小来布局,原则是大空间配以大家具,小空间配以小家具,按照具体的尺寸加以布局,大空间要营造一种大气,宏伟的空间感,小空间要把小空间通过设计手法使人在肉眼上看上去空间比较开阔,具体的方法可以在某个部位用镜面做为反射,使空间上有扩大的感觉。室内空间里,除了人的活动外,主要占有空间的内含物即是家具、灯具、设备等。对于灯具、空调设备、卫生洁具等,除了有本身的尺寸以及使用、安置时必须的空间范围之外。这些是平面布局当中不可忽视的,具有使用合理的室内空间组织和平面布局,提供符合使用要求的室内声、光、热效应,以满足室内环境物质功能的需要。

(二)动态尺度:

动态活动范围是指人们行动时所需的范围,在家居环境设计中也称为“动线”。在家居设计中静态尺寸会影响动态活动范围,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静态尺寸,也就是平面布局,关系到整个室内的畅通程度。例如:一个宽四米的客厅,如果硬要在里面放上三米多的沙发,再加上电视柜,这样在空间上就显得比较的拥挤,这样就不是很畅通。再者卧室的布局也很重要,根据人的行动规则,人比较喜欢走直线,所以床的放置很重要。室内动态范围,其实就是为室内营造一个畅通无阻的环境。

只有把静态尺度和动态尺度完美的结合,才能使空间更加合理,形成畅通无阻的室内环境。功能上合理,就要给家居穿衣打扮了,这就要从色彩和软装饰方面着手了。

四、色彩搭配与人文功能:

色彩也可以作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大千世界,色彩把世界装扮的五彩缤纷,现代家居环境设计中,色彩越来越多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从城市建筑到日常生活,色彩的参与无处不在,色彩是影响人的第一要素。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不同反应。

在现代家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目标人群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喜好等具体情况。不同的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人们所普遍认可接受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比如,热带地区的人们比较喜欢强烈多变的色彩,寒带地区的人们偏爱柔和沉着的色彩。在农村,人们对纯粹的、能够产生鲜明对比的色彩情有独钟,而在城市,人们则更欣赏协调雅致的色彩。就居室而言,因其坐落的方向不同,室内色调的选择也应该有所差异。一般地说,如果居室门窗南向,充足的阳光使室内色调易呈暖色,这样的居室色彩就应该以偏冷的色调来平衡色温的感觉;反之,门窗北向者的房间,居室色彩应以偏暖色的色彩来增加室内的温度。

现代家具设计及环境的色彩设计切忌“姹紫嫣红”“群芳争艳”,色彩未经统一规划而各行其是,势必会导致室内色彩的凌乱而产生杂乱无序。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首先,应确定室内色彩的主色调,然后确定使用同一色系、对比色系还是互补色系的色调。只有在主色调确定后,才能根据色系的不同来确定相应的辅助色调。主色调一般不宜采用大面积的鲜艳的颜色,辅助色调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选用小面积的较高明度或纯度的色彩,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次,室内色彩的均衡感也很重要,色彩的明暗和面积最能影响整体色彩的均衡感,一般来说,明度高的色彩在上、明度低的色彩在下容易获得色彩均衡。比如,天花板要比地板颜色浅,否则容易产生压迫感。另外,在设计时可以考虑背景色比主体色轻浅;彩度高、暖色的面积应小于彩度低、冷色的面积等。总之,整体空间的色彩应该是上轻下重、浓妆淡饰,统一中有对比,和谐中有律动,稳重中又不乏变化。

色彩来划分室内不同的功能区域既省时又省力、经济快捷又效果明显。但是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各区域的色调一定要和室内整体的空间色彩,也就是主色调相协调。色彩在划分室内空间的色彩时,应充分考虑空间使用人群的自身属性(包括年龄、性格、修养、喜好等),空间活动和工作内容的不同及人在空间内活动和使用时间长短的不同等因素。比如,书房用于长时间学习的房间,其色彩对视觉的作用影响较大。因此应主要考虑如何减少视觉疲劳,在房间内增加绿色调的面积,具有一定的醒目醒脑的功效。某些医院的医生手术时要穿绿色大褂,也是因为绿色给人希望、平和、悦目的视觉感受,可以起到镇静作用,绿色不但能够舒缓病人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以减轻病痛;医院的室内装饰或者医护人员的服饰采用浅粉色、淡紫色,可以减轻医院带给人的冰冷、痛苦的感觉,使患者感到温暖和有人情味。所以无论是书房还是医院,在色彩选用上应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家居环境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多数人的审美要求为依据,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但是,对于不同的人种,民族来说,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历史沿革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审美要求不同,使用色彩的习惯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朝鲜族能歌善舞,性格开朗,喜欢轻盈,文静,明快的色彩和纯白色。藏族由于身处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和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多以浓重的色彩和对比色装点服饰和建筑。汉族人多把红色作为喜庆,吉祥的象征。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喜欢暖色中更显明快的色彩,如黄色和橙色。非洲人肤色多以黑色为主,服饰和建筑多以黄色和白色为主。美国多以蓝色为主。而北欧人喜欢木材的颜色。上述情况表明,进行家居环境色彩设计,既要掌握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不同地域人种对色彩的不同偏好,不同民族的特殊习俗。

五、风格与人文修养:

家居环境设计中的功能布局,使人在生活上满足了物质的需求。而地域文化的不同的和个人风格对色彩的不同,又体现着对不同精神生活的追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民风,所以人们对家居环境设计就存在着不同的追求,比如:不同的国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不同,所以,在家居设计上也存在差异。在家居风格的设计上,由于个人的性格和个人受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不同也使家居设计存在差异,书法家可能比较喜欢中式风格,商人喜欢欧式风格,不同是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使得家居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多元化发展。

家居环境设计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和个人的修养,个人的性格有着关键的联系。文化修养高的人,文化知识丰富,对家居环境设计的品位要求也相应高一些,欧式和中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但是也不排除他们也喜欢现代风格。修养一般的人,相对而言品位上要求一般,什么样的风格都可以接受。个人的性格爱好不同,衣着也不同,家居设计也不同。性格开朗的,外表简洁的人,比较喜欢现代简约风格;性格温和的人,衣着休闲的人,较喜欢乡村风格;衣着牛仔风格的人,喜欢粗野风格;衣着前卫的人,喜欢前卫的风格;衣着雍容华贵的人,比较喜欢欧式贵族风格。所以,家居设计要根据不同人来进行设计,也不可一概而论。一切讲究“以人为本”。

六、家居环境设计与风水:

家居环境设计中风水也是很讲究的。古今中外,帝王有帝王之居,文武大臣有文武大臣之居,商人也有商人之居,就连最下层的平民百姓,也有茅屋草舍。可见屋者、居者,已成为首要之事。很多人一生中,最大的愿望,除子女的前途和成就以外,就是想拥有一幢心中满意的房子。来一个福人居福地,天人又合一。因此,风水在一部分人看来就势在必行了!家居风水其实就是一门关于家居环境设计的地理学,要研究自然气候、人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家居住宅风水:格局协调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是古人把住宅人性化,说明格局搭配得当,对住宅与人都是很重要的。为何有些房子一走进去就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而有的房子则感觉压抑沉闷,坐立不宁?这就在于格局优劣的分别。四方宽敞、正大光明,布置协调的格局是住家上乘之选。其实也就是把家居风水很好与家居的功能布局完全的结合,使家居环境更加协调,达到完美的效果。同时也是把审美与风水相结合。

(一)玄关与风水:

玄关,是住宅内核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说是住宅的咽喉地带,它给予进入者的感觉相当于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如玄关的地板太光滑,有些人家为了美化玄关往往会把玄关的地板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极易弄巧成拙,单从家居安全角度来说已并不理想,因为家人或宾客均容易滑倒受伤。玄关宜明不宜暗,所以在采光方面必须多动脑筋,除了间隔宜采用较通透的磨砂玻璃或玻璃砖之外,木地板、地砖或地毯的颜色都不可太深,玄关处如果没有室外的自然光,便要用室内灯光来补救,例如安装长明灯。玄关宜保持整洁清爽,若是堆放太多杂物,不但会令玄关显得杂乱无章,而且也会对住宅风水大有影响。玄关凌乱、昏暗而甚为压抑的住宅,距离家道没落就不远矣。

(二)客厅与风水:

客厅不仅是待客的地方,也是家人聚会、聊天的场所。应是热闹、和气的地方。客厅中的所挂书、画、摆设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品味个性的象征。客厅最好位于住家的前半部靠近大门的位置,以便直接吸纳从大门进入的空气。客厅的主色并非风水布置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格局和五行的相生相克所达成的能量平衡。不过根据客厅相对整个住宅的方位选择正确的颜色,可用风水加分的效果。例如,客厅若位於住宅的西南或东北方位,应用黄色系;如果位於东南方或正东方,应用绿色系;位於北方,应用蓝色系;位於南方,应用红色系;位於西北方或西方,应用白色、怠色或金色。

(三)卧室与风水:

人生的1/3时间,我们几乎都在卧室度过,卧室是一个人最后的避风港,也是每天的加油站,卧室室内的环境情况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休息和睡眠乃至健康。因此卧室的“风水”好坏关系着我们是否能拥有旺盛的精力、滋润的面色。当然,现在这些完全可以用医学和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它们可是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的噢!

在卧室设计中有几大忌讳,首先卧室电器不要太多,在风水上被称为“火宅”,影响健康。现代医学理论也指出,电器辐射确实损害人体健康。其次卧室室洗手间的门正对床,风水理论认为洗手间五行属水,阴气较重,容易引起腰肾不适。若洗手间的门正对床,不仅容易使床潮湿,还容易影响卧室的空气质量,时间长了就导致腰疼,更会增加肾脏的排毒负担。再次,床正上方的屋顶,不宜装吊灯,风水上将“床正上方的屋顶装有吊灯”称为“吊灯压床”,认为“煞气重”。对健康不利。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床正上方的屋顶若装有吊灯,确实会给人以心理暗示,增加人心理压力,影响内分泌,进而引起失眠、恶梦、呼吸系统急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七、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家居环境设计除了利用好的功能布局,色彩搭配,家居风水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现代城市的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的污染甚显严重。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声光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带来危害,所以,人们享受那种悠然的环境,在现代家居设计中,把园林设计中的一些元素巧妙地应用到家居环境中,日渐盛行。例如:把雨林中的假山,植物流水,应用其一定的设计手法搬入家居环境设计中。现代家居环境中的入户花园,阳台花园,屋顶花园,其实就是把园林中的元素应用到家居设计中。这样不仅给家居环境增添了审美情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增加自然元素。这些元素的引入更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结论:

在现阶段,家居环境设计是紧随时展,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学科,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而且只会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进步而发展,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逆转。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家居环境设计都要充分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相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审美相结合,使之为不同的人所服务,最终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家居环境设计无论是从其布局,色彩的搭配,还是环保性方面,都要突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把功能和审美完美的结合起来。最终以达到设计的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室内设计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2

2.中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中风水布局的生态思想

在我国诸多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的设计中,人与环境常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建筑和环境是和谐共生、荣辱与共的,个人的兴盛与衰亡与其所处环境的风水布局密切相关,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思想。安徽歙县宏村的景观规划和人工水系,是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宏村水系由两处水源形成,即地表水与地下水。不仅在理论上遵循了中国古代的风水法则,在实际的运用中也显现了非常科学的一面。村内的月沼和村外南湖形成了“阴阳”二水,这两个水系互为补充,相互调节,使宏村的供水系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既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涝灾害,又可以保证水质洁净。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而世代居住宏村的汪氏家族,历代人丁兴旺,才人辈出,与这良好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二、风水思想具有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恰恰包含了现代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和设计原理。现代景观生态学思想强调要以自然为本,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水景观格局,讲究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共生共荣,实际上是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具体体现。风水理论的理想景观是“藏风纳气”,意即寻找生命之气,存续生存能量。这种有生气的居住环境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之地。这种风水景观也可以通过利用人工造景,规划设计出水景方位、水势大小、水流方向,同时有机规划和利用居住区道路分布和走向,以达到风水学中的理想山水区位环境,使人在其中可以产生各种有益的物理、生理、心理效应,思维清晰敏捷,身心愉悦健康,创造力也格外活跃。风水理论认为,住宅室外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摹本来构建的、人为形成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将自然因子运用到人为环境之中,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居住区景观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住宅建筑、环境、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是一整套的环境与场地的设计,和建筑的概念不同,和园林的概念也不能混淆。因此,运用传统的风水理论进行居住区景观设计,将传统景观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有机结合,就可以营造出自然、宜人、生态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风水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设计思维

风水理论的本质是协调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风水理论认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系统为本,构建人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与发展,人们对全新的技术手段目不暇接的同时,困扰人们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近百年来,科技的进步似乎让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但人类的生存环境却日益恶化,工业与技术革命的恶果触目惊心,这一切使西方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被深刻反思,西方原有的机械自然观正逐渐向有机自然观过渡。而东方的文化理念,尤其是中国的文化世界观中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景观文化理念,被重新认识和诠释,明确了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欧美的“都市美化运动”到奥斯曼的“巴黎改建”,再到霍华德在《明日的城市》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都表达了人类与自然一起和谐发展的渴望。人们将目光转向秉承“有机自然观”的东方,探索中国风水文化的潜在价值。中西方设计者将风水文化及其核心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试验性的尝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美国的景观建筑师中,赖特是最早提出“有机建筑”这一思想的,他设计的“流水别墅”是表达“有机建筑”思想的重要代表作。“有机建筑”源于老子的道家哲学。“道法自然”是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赖特的“有机建筑”思想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内外结合,内部与外部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即是外部,外部即是内部。简单来说,就是有机建筑本身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之中。流水别墅如同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浑然天成。建筑、空间和环境相辅相成,依照自然的启示行事即是“道”,注重各要素的联系,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万物皆有本源。在材料的选择上,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的材料,且所选材料的使用忠于其原本属性。这也体现了设计师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赖特认为:“建筑和其他自然要素一样是平等而有生命的,建筑是不能与一定的生存环境割裂而单独存在的。”这也表现出赖特对于道家“有机”与“和谐”思想的认知与追随。风水理论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学问。若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评析,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提取其合理成分,摒弃其糟粕,这一古老的文化理论将会重新焕发青春,对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发展也将助力非凡。

四、风水设计符合我国城市居民的文化心理特点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城市改造的进行,设计师们对风水理论也进行了一些拓展性的研究,将风水理论运用到居住区的选址及布局中。虽然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居多,少有山谷围绕、河流穿越,但也可以不失章法,将传统的风水理论运用其中,达到景观宜人、居住舒适的目的。在现代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风水格局特点的景观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风水景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居景观哲学,又符合人对景观环境的审美要求,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常引入风水理论以实现“依山傍水”的格局。例如,可将高大的建筑安置在小区的北部,以阻挡强劲的寒风;水景可人工引入,形成明堂;居住建筑常以绿地所环绕,以阻挡来自于街道及以外地区的烟尘与喧嚣。通风和采光是人们对居住建筑最基本的需求,亦是风水理论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居住区内的建筑可以平行布局或自然错落来实现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小区内道路的设计应曲径通幽、弯曲有情,以达到藏风纳气的效果。植物的配置方面多选择乡土树种并与外来植物相结合,可使之生长繁茂景色宜人。传承“风水”文化,继续发掘、研究风水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会创造出更加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风水理论中所说的风水景观格局和形态,从本质上讲是人们追求安全需要的心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的人性化以及对人们心理需求的满足等观念,越来越受到景观设计者的重视,他们开始研究人们的居住喜好、行为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并尽量通过设计来实现人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互动。由此可见,认真发掘中国的风水文化景观内涵,深入理解其景观文化思想,会为现代景观设计注入新的生气。

人居环境设计论文篇13

一、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

(一)全球人居房屋设计趋势

从工业革命以后房屋空间形式变化迅速,一般,房屋的形式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文化/变化――新的生活方式决定新的房屋设计形式。

变更――富裕和受的人口增加要求与其身份等同的独特建筑。

新的建筑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我们设计、建造更大、更好、更独一无二的房屋。

技术革新――新技术(汽车,HVAC――采暖、通风和空调)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化,尤其数字化技术的出现。

新的发展趋――单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要求越来越灵活的房屋建筑形式:如家庭办公和家庭诊所。

新法规的出现――无障碍住宅。

1.与环境和谐:关键是和自然能和谐共生。人造的建筑物和景观将要提高和加强自然环境,在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日照、风、水和其它的自然资源以达到能源,提高健康和娱乐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生活更舒适更有质量。

2.正确的利用技术:前面已经详细的讨论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的因素,如今面对如此多可利用的新技术,使之更方便于我们的生活。

3.适应性:作为一种新的趋势,房屋的造型可以被认为是主人生活方式和自我的最终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房屋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的要求。

4.社区的意义:新的信息模式如电话、手机、电视和机将人和社区邻里孤立开来。高层住宅中居民不会自己主动的联系,那么这些居民将会很少有与他人联系的机会。在高层建筑公寓提供一个共享的开敞空间,加强水平,垂直的房屋之间的联系,这助于邻里间的交流。

(二)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

人居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浅论人居环境的生态性、经济性、文化艺术性。

创建一个良好的宜人居住的环境,是崇高的社会责任,是必备的职业道德。而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1.生态性: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

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

2.经济性: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等,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对房地产也进行调控、控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大背景下,更要讲究人居环境的经济性,降低开发成本。

3.文化艺术性:传承乡土文化。

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传承文脉和乡土文化,同时具有高度的环境艺术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的物质构成(包括技术、材料等)和精神需求(包括心理、伦理和审美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人居环境的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是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物产等);人居环境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原因是民族文化(社会观念、民俗等);人居环境的时代特征的形成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等)。

(三)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

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审美化是趋向建设性人居的基本条件。建设性人居环境突出历史性、动态性,是以一般性的人居环境为基础,在关注生态化人居环境的建设条件下,而直视人类未来性的优化生存。我们构建走向未来的建设性人居,应该内蕴着向自然生态回归的环境建设导向,通过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复现,并且将自然生态进行技术――艺术的审美构形,而展示环境对于人的生存的生态性意义。

二、结论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根据这些理论我着重讲述了自然生态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现在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这一新颖的课题也被人们端上历史舞台。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