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论文实用13篇

学生化学论文
学生化学论文篇1

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方法,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实验项目只是简单验证了理论知识(.2)部分实验内容与其他实验课程重复,同时又不完整,与其他课程没有密切的联系(.3)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4)实验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没有赶上生物化学知识爆炸式增长的速度水平(.5)实验室、实验仪器没有充分整合,没有产生较高的利用效率(.6)专职实验老师缺口较大.

3我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2014年11月23日至28日,教育部专家对蚌埠学院进行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我们以这次评估为切入口,改革现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根据蚌埠学院“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对以前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多方位改革.根据我系目前所开设的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工学类本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在工学一级学科平台上构建完整的、贯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这三个工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具体分为《生物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生物化学专业实验》、《生物化学基础实验》三个不同层次,重新修订完成2014版生物化学实验大纲,组建综合实验室.

3.1构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新体系《生物化学基础实验》的内容具体涉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些主干课程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实验.在第三学期进行,为专业实验打下坚实基础《.生物化学专业实验》的内容分三个工学专业进行选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包括生物化学无机和有机合成实验、生物化学分析测量实验、食品化学及分析实验、食品工艺学实验.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无机和有机合成实验、生物化学分析测量实验、分子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合成实验、生物化学分析测量实验、药物合成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理(毒理)实验等.该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生物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的内容以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和基本科研能力.该课程在第七学期开设.

3.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程以实验为主,要求每个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上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楚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方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实验2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学生应按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实验,每项实验结果须经教师检验,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开出记录.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按照自己的实验结果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其中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论与讨论是每次报告的重点部分.

3.3完善实验考核手段加大对平时成绩考核的力度.本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明确,对预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对在实验过程中肯于动脑、动手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采用平时考核(主要是操作技能),结合每次实验的实验报告评分,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期末不另设独立的实验考试.期末总评成绩中平时考核占70%(出勤和实验操作各占50%),实验报告占30%.实验成绩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

3.4引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由于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安徽省教育厅的要求对生物化学理论课时进行压缩,生物化学实验的课时也相应减少,由原来的32学时改为现在的24学时,所以我们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引入课堂,编写进生物化学实验大纲.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有限的学时内得到最大的提升.

3.5应用PPT授课通过PPT授课,不仅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一些经典的演示实验和模拟实验录像的观看,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规范操作过程,养成良好的习惯.

3.6开放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在理论开课的学期向学生开放.实验老师根据实验大纲选定的实验项目准备实验材料、药品和仪器设备,学生提前一周向授课老师提出申请,经系实验室主任批准即可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开放实验室自主实验.

3.7企业参与实验教学由于我系生物工程等工学专业学科多年来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思路,积淀下众多的合作伙伴,这些企业不仅与学校、与教师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也逐步树立起长远的眼光,重视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主动地关心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尤其是实验环节,并从多方面参与到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中.

3.7.1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实验教学.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一批相关企业与学生见面,企业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后,学校会组织教师与企业的座谈,听取企业的反响,尤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的评价,并将其作为修订实验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每次到企业实习时,带队的指导教师都要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受聘的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意见、建议,并带回学校,在学科教研活动中传达,从而用于指导本科实验教学.近几年来,我系根据企业的建议,优化调整了生物化学实验的部分实验内容.

3.7.2企业参与指导、考核和教材编写.生物工程等专业聘请的企业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不仅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和建议,还积极参与实验指导书的编写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3.8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和选用工作严格执行任课教师推荐教材版本、教研室集体讨论、分管教学主任审核的教材选用程序.要求优先选用省级以上获奖教材、新近出版的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确保教材的质量.我们为本科生选用科学出版社2014年最新出版的由南京大学陈钧辉教授等主编的《生物化学实验(第五版)》教材.

学生化学论文篇2

老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在要求学生努力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面对教材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讲解,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扩展其知识范围,加强对知识的把握运用能力,否则一味按照传统模式来教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产生被动填鸭式的教学状况,无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潜力,使教学成果收获甚微。因而,教师在补充自己知识技能,提高创新应用的基础上来教授学生,会给其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老师的教学指引下充分开拓其创新思维。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研究

1.增加趣味实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所介绍、讲解和让学生操作的实验都是课本上安排编制好的,只需按照其方法、步骤,所需材料等一步步完成即可。不能说这种实验方式不好,但是的确存在它的弊端。尽管得到了相同的知识和结论,但是却少了学生们自己思考,钻研探究的过程,使其思维受到限制,无法做到创新。同时,实验内容过于固定、死板,方式单一,长期下去,必然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变得反感厌倦。因此,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者课下开展一些趣味性实验,进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都是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如何从粗盐中提纯”、“彩色温度计的制作”、“魔棒点灯”等,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自主研究试验,而且获得了知识、能力、创新思维的增长和开发,是培养创思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改变试验教学方法,多提问、多思考

每个人的求知欲望都很强烈,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这种本能呢?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捋顺教学思路的情况下,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不会分心。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充分开动脑筋,从多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在自己完全理解之后,很可能会继续研究探索,找到新的解决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的好的方式呢?例如:教师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钠与水激烈反应后,钠与乙醇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这样,学生们会从这个点不断地思索研究,远比机械地听老师一人讲授获益的多。

3.改变实验性质,使其更具有探究性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地进行按步骤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缺乏探究性的意义,无法让学生获得自我创新思维的提高,因而会使学生思维被限制,形成固定模式,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研究性实验教学很必要。例如:教师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室温下,把铜片放进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铜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铜片不会发生明显现象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那么分析这两种说法的正确性。由此,可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互相讨论研究,并通过亲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大胆假设,多角度分析,进而开拓自己的创新思路。

4.与时俱进,开展化学实践活动

学生化学论文篇3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学生化学论文篇4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大多数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动接受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认真预习复习,积极投入小组讨论。同时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2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涉及的病例与临床密切相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由原来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转变为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本质上去认识了解它。在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病例讨论的课前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已见、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集体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及思维的局限性,对病例的分析有一定的偏差,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取长补短,完善对病例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凝聚力。

3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还涉及到临床病例的基础知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能驾驭和控制课堂气氛,掌握讨论情况,引导讨论的进程。同时教师还要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3.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需要,问题的设计及讨论要恰当

病例讨论是围绕典型病例及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所以病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是病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所选择的病例应与生物化学的内容关联性强,突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病例,不能选择太难或太简单的病例,太难的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太过简单的病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学生化学论文篇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教学大纲、任务书、教案、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及实验操作视频等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站,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写好预习报告。在实验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问式”和“讨论交流式”教学法为主,由以往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教学方法,改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师生开展讨论与交流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着力推动“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进行探究。下面以实验项目“土豆中过氧化物酶的提取、纯化与性质测定”为例,叙述“基于项目的学习”的开展过程。该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粗酶液提取、粗酶的沉淀、粗酶的纯化、分子量的测定、性质分析。粗酶液提取中,要求学生确定细胞破碎的方法、选择合适的缓冲溶液、确定恰当的固液分离的方法;粗酶的沉淀中,要求学生确定合适的沉淀方法及沉淀条件;粗酶的纯化中,要求学生根据过氧化物酶的理化性质,制定合理的纯化方案;分子量的测定中,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测定方法;性质分析中,要求学生考察过氧化物酶的最适pH、最适温度及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1)组织任务小组。实验开始前两周告知学生实验项目信息,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要求每位成员具体负责该实验项目中的1项任务。另外指定一名责任心强、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总负责人。2)制定项目任务。项目任务步骤为:小组集体讨论,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及兴趣爱好确定具体实验内容制定总体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小组成员分头完成各自实验方案小组成员汇总集体协作完成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实验结果。上述任务步骤中,除实施实验方案之外,其余步骤均需在实验开始前完成。实验方案实施过程中,要求各小组自行配制所需试剂,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使用匀浆机、离心机、层析柱、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3)小组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汇报。完成实验后,组织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他们的实验方案及结果,并制作成幻灯片,在小组间交流讨论。4)实验方案及结果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技能。“基于项目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预先给学生配好实验试剂,实验前讲授实验步骤的做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配制试剂、实施实验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文献查阅、实验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过去对生物化学实验成绩的考核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实验操作,有些学生实验中不愿意动手操作,甚至出现抄袭报告等不正常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卓越计划的实施。近年来,我们改变了以往只重实验报告的考核方式,探索了适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及实验过程的考核方法。考核过程中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两者各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中,实验纪律占10%、操作技能占60%、实验报告占30%。每次实验均作考勤,缺席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实验纪律的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验期间是否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与卫生情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是否规范、团队协作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实验报告考查内容包括实验报告是否详细、完整,有无实验结果及分析,凡实验报告抄袭者一律重写。期末考核为开卷考试,试卷内容涵盖本课程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考查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及方法、操作注意事项,以及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案。新的考核方式使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操作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优化师资队伍

要实现基于“卓越计划”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所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队伍。徐州工程学院近年来,尤其在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高校之后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积极引进高水平教授和优秀博士,鼓励校内教师到海内外作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进修;组织“教授公开课”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徐州工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与专业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队伍的现状是:1)年龄组成以年轻教师为主,并注重老中青相结合;2)学历学位普遍较高,博士学位占大多数;3)职称组成较高,以副教授职称为主;4)专业组成多样,大部分教师具有生物学方面的理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安全与工程等工程知识与经验。综上所述,徐州工程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队伍是一支高学历、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组成多样的团队,能够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学生化学论文篇6

1.2结合饮食保健知识讲解在生物化学各章节教学内容中,除了与病例相关的知识外,还有大量跟日常饮食保健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素材,适当增加一些生活保健常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学习维生素章节时,就可结合维生素缺乏症如口角炎、脚气病、佝偻病等进行讲解,用实例提醒学生不可过于挑食偏食,要注重饮食平衡;在脂类的学习中可引入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脑磷脂、卵磷脂、DHA、EPA等保健知识的讲解;而核酸章节的学习中则可结合导致DNA结构变化的因素如亚硝酸盐、烷基化试剂、碱基类似物等,告诫学生不可过多实用油炸食品和腌制食品;此外还有必需氨基酸、生物活性肽、膳食纤维、功能性寡聚糖等保健食品也可以在相应教学章节适当加以介绍,通过这些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饮食保健知识的讲解,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也不再觉得生物化学枯燥难学。

1.3结合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生化知识讲解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丰富,其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例如酒精消毒、豆腐制作、煮熟的鸡蛋更容易消化、高蛋白饮品能够缓解重金属中毒等生活现象可以结合蛋白质变性讲解;加酶洗衣粉、发烧或酸中毒对人类的影响等机理可以结合酶催化作用讲解;而在核酸章节的授课过程当中,结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俗语开展教学,学生更能理解核酸的结构特点、功能及遗传信息传递表达的机理。总而言之,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解答了以往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而这正是大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1.4结合本校教师科研课题讲解教师的科研课题多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相结合,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或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科研课题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这无疑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有效法宝,比如学院有的教师开展的是纤维素酶、土壤脲酶、淀粉酶、果胶酶的专项研究,在酶化学一章中就可以适当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引导;有的教师开展的是有丝素肽、蚕蛹蛋白、饲料蛋白的研究,这些内容可以结合蛋白质化学章节进行介绍;还有的教师开展的是中草药活性物质黄酮苷、皂苷、多糖等的提取方法研究,在讲授“生物膜的氧化损伤与保护”以及“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与自由基的产生”等教学内容时可结合抗氧化剂的类型和功能进行讲解。通过教师科研课题的引入,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意义。此外,因为介绍的都是学生可以参与的科研课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是鞭策学生努力学好本课程的重要动力因素之一。

2实用检测技术及先进分子生化技术的学习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除了大量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外,有关生化技术的学习也不容忽视,而这些具有实用性的检测技术,或是对生活生产正造成日新月异变化的先进的生化技术,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很多之前认为“生物化学学了没用、反正对专业没有影响、对就业也没什么帮助“等等之类的学生,但凡讲到有关生化技术的内容时都会集中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例强调学习生物化学的实用性与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1实用检测技术的讲解生化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领域应用范围非常广,特别是一些跟产物分析相关的检测技术实用性更强,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一些实例讲解这些技术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是在学习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时结合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更能理解不同的测定方法之间的差别;又比如可以通过刑侦案例讲解PCR的原理及重要性;在学习油脂自动氧化与酸败作用的衡量值(酸值)的测定时引入对地沟油的思考;再其次可以通过维生素C含量测定让学生分析对比不同蔬果的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实验讲解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酶、核酸的纯化分离方法。所有这些生化技术的实用性,学生看得到、体会得到,不用再过多的强调,他们也能自觉加强对生物化学的学习。

2.2先进分子生化技术的讲解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生化技术是发展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重要基础。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创建极大的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在教学中结合研究前沿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认识到学好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通过对“转基因食品、克隆人、物种杂交”等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探讨先进生化技术的利与弊,再展望如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生物芯片、基因定点突变、定向分子进化等新技术新方法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热爱生物化学、学好生物化学。

学生化学论文篇7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充满向往和好奇,他们渴望尽早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尽受医院临床一线的气氛,同时却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素质和技能懵懂无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接触到的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它既为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分析推开了大门,也为他们将来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所以此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严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能为他们建立起最初的临床认识和医德素质。

1.实验课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教育,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实现,在课堂中适时合情地融入道德教育内容,能在学生操作实验和沟通交流中自然地实现道德教育。例如,在学生依次使用仪器和试剂时,提醒他们使用完毕物归原位,便于下一位使用者使用,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习惯;在涉及有关核酸性质的知识点时,会提到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和互相支持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在实验涉及到有毒试剂时,向学生反复强调使用方法及禁忌,并引入近期发生的试剂投毒事件,利用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给学生敲响警钟;在实验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时,给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并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概念。在实验课的内容上,为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操作顺序和细节,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思路还是操作,都必须经过认真科学的思考和细心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态度和操作的严谨性,进而树立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严谨态度,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思维打下基础。学生在实验课开放、师生对等的环境下听课,能快速掌握知识,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主动地认同道德教育、接受道德教育。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不仅讲授了生化实验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避免传统说教的老套形式下,传递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两项共同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个核心。

2.实验课安全教育。

除了实验课中穿插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也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生实验操作不当引发的危险事故频发,不规范操作和欠缺安全意识都是事故原因。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验安全教育。在第一堂生物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向学生仔细讲解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室守则等规定,对实验试剂和药品的使用特别做出说明,并强调实验试剂和药品严禁带出实验室、严禁用于除实验外的用途等规定。当课程中使用有毒试剂时,每次都反复强调安全操作的知识。课程中涉及的特殊仪器(如高压灭菌锅、水浴锅等),在首次教授示范使用时都规范操作,为学生仔细讲解使用程序和养护要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操作规范,避免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实验教材的准备和创新

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准备合适课程的道德教育素材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精心挑选的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原理与方法技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即将要操作的实验的基本原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实验教材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并将经典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思维在课堂中侧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其初步获得实验的概念及目的。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碱性磷酸酶的生化和临床意义,即病例引导型教学(CaseBasedStudy,CBS),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想象自己已是医生,进入到看到化验单要进行诊断的角色中,在营造出生动的虚拟氛围后,开始讲解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的实验。在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感伴随探究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再例如,我们采用p53野生型小鼠和p53突变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embryofibroblasts,MEF)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在镜下观察正常细胞与癌化细胞的形态,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操作来观察不同细胞的衰老程度。实验结果是,p53野生型小鼠的细胞在体外培养7代后,衰老染色有明显的阳性现象;而p53突变型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同样的7代时,经过衰老染色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性现象。观察到实验结果,并结合染色原理分析结果,可使学生对正常细胞核肿瘤细胞的特性上有直观的认识,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相关的肿瘤知识,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为基本实验操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中,涉及到仪器使用方法步骤和个人动手操作锻炼,这些基础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连续几次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仪器和操作要点的讲解上,要尤为耐心和细致,在第一次,即树立良好正确的操作规范,预估到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提前告知并讲解,降低实际操作训练中的犯错率,让学生练习几次即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克服学习中的枯燥感和失败带来的厌烦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灌输仪器药品使用完毕放回原位、贵重仪器细心操作及共享物品正确使用等为他人考虑的实验素质;另外,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强调并重复性地为学生树立实验室药品正确使用的观念。第三部分为设计性问题。就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或实验思路等方面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结果等有用的实验记录,结合简明的语言和图解在实验报告中进行解答,训练学生正规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求实验报告尽量不要和实验教材已有的内容相重复,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例如画流程图等形式)重新讲述实验原理及流程,促使学生自己能把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吃透,将学到的理论、技术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

学生化学论文篇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感知和体验现存社会的认知工具,它深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语言中要特别注意隐喻的理解,在语言教学中增加文化的介绍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从隐喻的角度入手,从加强文化引入和提高文化差异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途径。

二、利用隐喻,增强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文化引入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不同的文化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隐喻的理解,在语言教学中利用隐喻增加文化介绍时十分必要的。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对一些词和词组特别是习语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习语通常被看作是一些固定短语,其意义不能从句子的单独成分中得到,因为他们的意义是与文化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教授习语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引入一定的文化背景,还要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词典了解它的来源和隐喻意义。在培养学生灵活使用习语的能力的时候,教师可以教师可以把习语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让学生加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总结一些相关的例子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引入。例如,英国和其它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因此,英语中出现的大量的隐喻与基督教有关,“shepherd”,“themorningstar”,“sonofman”都可以用来指代耶稣。教师可以使用这样的例子引入文化背景和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举例在翻译前引入文化背景,例如,尽可能清晰易懂的口头引入;分发资料分组讨论;要求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的文化背景等等。教师也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例如:

PeopleconsiderthatwhathehadplayedonoccasionwasnomoreJudasKiss.

在翻译这个句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了解关于“Judas”的背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文化介绍是必要的。学生们了解了这一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翻译这个句子。要加强学生的隐喻认知,也要加强他们的文化意识,在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隐喻表达,特别是习语,他们与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学生是在非英语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他们的英语语言输入量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发现理解一些逼真的和程度比较深的语言材料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例如:

Beingateacherisbeinga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

理解这个句子的关键在于“creation”和“clay”的隐喻意义,他们的隐喻意义来自于《圣经》里上帝用泥土造人这一说法,如果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他们就不难理解这个句子,其中教师的工作被比喻成上帝的创造。

教师还应该通过具体的例子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必要提供给他们某一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此加强学生在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下学习词汇的能力,从而避免单纯从字面上理解词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倾向于重塑他们的文化观,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同时他们的隐喻能力也得以逐步得以加强。

2.2.提高文化差异意识

文化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对比目的语和原语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词汇,语法和语篇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来学习词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文化差异,和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从而塑造他们对词汇,语法和语篇的英语思维模式。

在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字面意义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Dragon”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于是就有了“龙腾虎跃”,“龙凤吉祥”,“龙运”和“中国龙”等说法。然而,在英语中“龙”具有“邪恶”的意义,于是就有了“theolddragon(thedevilSatan)”和“tochasethedragon(totakeHeroin)”的说法。如果学生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当他们在英文中碰到“dragon”这个次的时候,他们就会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区理解这个词以及整个句子的意义。在英语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不能单独通过表达成分的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它的意义是英语文化所独有的。“Awalkingskeleton”在英语中被用来描述一位瘦骨嶙峋的人,然而英语学习者第一眼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容易会想到“行尸走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防止他们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汇的意义。

在语法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开始文化对比。例如,在思维的顺序上,英语文化的人倾向于抽象思维,经常是从小到大进行思维,然而汉语文化背景下的人倾向于具体思维,经常是从大到小进行思维。在英语语篇中,有大量的隐喻思维,具有把动词转化成相应的名词的特征。例如:

①Igavehimafriendlyrefusaloftheparty.

②Everyyear,voicesrisetoprotesttheinsanecommercializationofChristmas.

教师应该提醒他们注意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且进行细致的练习。

再者,教师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来开展文化对比。英语中经常把“爱”比作是“旅程”,而汉语中却比作为“伴侣”。这种差异可以通过下面的表达体现出来:

Theywenttoseparateway.----他们劳燕分飞了。

Theycan’tturnback.----他们无法再牵彼此的手。

Theyhavecomesofar.---他们相知相伴多年。

这样的对比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而且能够增加他们释义和使用隐喻的能力。

学生化学论文篇9

(二)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要素,发挥着协作功能。在作文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的指导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其本质上是协商性共生合作关系。教师是指导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做好指导学习工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要竭尽全力地去履行自己的学习权利。生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作学习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个体在学校生活的软环境。应当指出的是,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群体共同营造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基于对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组织结构要素的分析,优化组织结构才能保证系统诸要素和谐动态平衡发展。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打通师生写作能量输送渠道,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疏通能量信息的渠道,引导学生为作文打开吸取材料的仓库,这个仓库就是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以学生的角色身份去感受所见所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宽感受源。另外,师生本身就是珍贵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自己和学生已有经验,并善于设置调动已有经验的触动点,引领学生自主作文,培植学生的自我话语,倡导个性化写作。团结友好的生生关系有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群聚效应”,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个体、学生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与互动,使学生在同龄人那里汲取能量,刺激创作欲望,在群体中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并在与同伴的作品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和谐的作文环境有利于师生活力的激发,营造民主、和谐的作文情景和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教师要注重作文情景的创设,指导学生走进内心,走进生活,走进历史,加强语言组织与表达训练,掌握作文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品,从而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围绕着主题去表达自我。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作文主体缺失、内容空洞和情感虚伪等问题。

(三)机制恢复增强策略

恢复力的作用是维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常运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其师生与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要素,起着协调作用。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主要体现在备课、课堂教学和教师帮助三个方面,而影响教师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自主性、主动性、专注度和关注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求助教师和同伴互助,影响学生输入系统能量的主要因素是时间量、主动性和专注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分别体现为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学的关系,而适合度是有效发挥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促进系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适合度主要包括目的适合度、内容适合度、方式适合度、态度适合度。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铸就了课堂生态系统的文化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师生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环境。生态化作文教学要提高作文教学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首先,教师要强化备课意识,优化教学流程,寻求其他教师的协作,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并肯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与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积极主动地去指导学生作文;其次,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目的和写作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真审题,选材组材,并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身份明确写作内容、确定最佳立意,构思文章架构;第三,师生与生生之间要适时交流讨论,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去展示作品、研究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借鉴;第四,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构建读写生态链,掌握作文基本知识,并能够按照写作主题及时有效地提取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去思考,倡导个性化写作,力求作文具有时代气息和生命特征,有效解决学生主体缺失、立意平庸、情感虚伪等问题;第五,要给学生积极反馈,提倡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和机会;第六,为学生创设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现有资源,使作文既定场景触动学生的感受点,使物质环境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明示教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思路,让学生知道专家们常用的成果的写作策略,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二、生态化作文教学保障机制

(一)建构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

协作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建构并推行跨学科写作教学体系,加强各学科教师的联系与协作,将写作教学渗透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造实效课堂。研究发现,写作并不仅仅在母语教学中运用,在数学、科学、社会、应用学习等学科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写作可以有效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兰格和爱朴里碧(Ap⁃plebee)也强调写作与学习的关系,研究支持写作促进学习的观点,写作形式、写作目的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并描述了对写作功能的理解:强化学习新内容;为新学习活动勾画出相关知识经验,强化和回顾想法和经验,形成和扩展知识;评价知识和技能。美国的“跨学科写作”推行了多年,各学科教师都可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情景进行写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美国有一支庞大的作文教师队伍,致力于传播作文教学思想,推广作文教学事业,协助学科教师进行跨学科写作教学。而我国的作文教学只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其他学科教师还没有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没有应用写作来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没有专业的作文教师队伍去推动作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作文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有利于改变我国作文教学的窘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科教师的培训,让学科教师认识到写作对促进本学科教学效果的功能与作用,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协调学科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强学科教师间的团结协作,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因素;提高学科教师运用写作来促进本学科知识内化的能力,掌握在本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写作来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关键因素;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调动学生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中心工作;使写作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种常态,是构建协作化作文教学机制的重要任务。

(二)建构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

规范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是指构建合理有序的作文教学环节,为教师提供作文教学的一般步骤,为学生搭建作文的支架,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国外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如美国作文专家安东尼•海恩斯(AnthonyHaynes)研究发现,写作是一个重叠交替的过程,包括酝酿、计划和准备、起草、修改草稿、表达和修改、展示和发表等6个环节,“当然,并不是每个作品的完成都必须经历这样完整的过程”,关键是要考虑以下两点:“在课程的哪个阶段应该清晰地讲解每一个写作步骤”;“对于不同的题目,什么样的步骤最合适”。[9]另外,美国“RAFT”母语写作程式,以角色(role)、读者(audience)、方式(format)和主题(topic)为作文要素,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框架,也为学生学习写作搭建了一个值得依托的支点,旨在帮助学生对写作者的角色、作品的阅读对象、不同的写作方式以及所期望的写作内容予以理解和把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等8部分组成,为士人写作提供了一个框架,给予士人一个写作的“文本结构”,同时,八股文之训练的苛刻,使士人练就了一身写作硬功夫,在当今作文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同时,要研制开发学生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依据。结合国内外作文教学研究,构建规范化作文教学机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以下10个环节:

(1)明确写作目的,了解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更是为了运用和巩固学科知识;

(2)命题并提出相关要求,命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科教学需要,写作要求要明确具体并提出相关活动示例;

(3)提供例文并做相应说明,提供的例文应该具有代表性,切忌提供同一命题的相关例文;

(4)小组讨论例文,重点讨论例文的组织结构和表达形式,把握例文的重要特点,掌握例文的行文思路;

(5)个人撰写提纲,根据命题结合例文由个人撰写出写作框架,明确文中的自我角色、读者对象、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

(6)小组交流提纲并进行修整,揣摩写作提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重点讨论文章立意、结构安排、材料选择、语言组织等,个人再根据小组讨论修改个人写作提纲;

(7)独立写作,根据提纲作文,按照选定的文体围绕主题构思、选材,尤其注意结尾的写法,突出个人主体地位,抒发个人真情;

(8)展示并修改作品,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相互批阅作文,并且根据同伴建议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9)教师协调学生批阅作文,重点从知识运用、立意选材、结构安排、构思谋篇和语言组织等5个方面审阅,突出文章中的自我意识;

(10)个人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审阅意见,对文章再次修改,将修改之后的文章交付教师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写作能力表现标准判定等级,并将文章发表在相应的网站或自办期刊,使学生作品接受更多人的评阅以期进一步完善。

(三)建构序列化作文教学机制

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首先是指按照作文教学规律以“听”“读”“说”“写”“修”循序学习作文。“听”“读”“说”“写”“修”是学习作文的一般步骤:

(1)学会“听”话,准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明确作文命题和要求;

(2)学会“读”文,读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方式,明确作者作为组织者和表达者的双重身份;

(3)学会“说”话,“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意见和感受,“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某件事的当事人、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4)学会“写”文,重点是运用想象和思想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并且做到行文规范;

(5)“修”改文章,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结合文章选定的文体、读者对象和主题“修”改文章,做到立意准确,结构合理,构思合情,选材合适,语言合口。“修”改完文章之后,就到了文章的发表阶段,将文章公之于众,既是对自我风采的展示,也是接受更多人批阅的方式。序列化作文教学建构机制,还可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层加强作文训练要求,使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的作文训练衔接有序,与“听”“读”“说”“写”“修”的循序学习作文相结合,构建双线交叉性的序列化作文教学体制。除了学前阶段主要是“听”“说”训练之外,其他学习阶段都要首先贯彻“听”“读”“说”“写”“修”的作文循序策略。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分别对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写作训练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如小学5—6年级的写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美国K12教育,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各科课程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序列化的体系,我国各学段的要求尚欠具体,各学段的衔接有待加强。构建我国课程教学序列化机制体系,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四)建构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构

建现代信息化作文教学机制,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作文教学是今后作文教学革新的一大趋势,也是平衡教师、学生、文本以及生活世界诸因素及其关系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势必对生态化作文教学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技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多功能工具,信息处理工具和合作工具”等三方面,“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过程结合起来”以实现“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写作策略”的有效结合。为此,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需要学习什么?计算机辅助技术如Kidspiration儿童教育软件和KidPix启蒙学习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注意到比较对象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2)学生如何学习和组织知识?灵感公司的Rapidfire程序、微软文字处理系统、Notestar等软件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和过滤信息,方便学生对所需信息进行总结和记录;

(3)学生如何练习、使用和复习所学知识?只有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如教育集团高原地区科技(HPR•TEC)公司研制的在线工具能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便于扩展学生课堂所学知识或进行独立研究;

(4)教师如何知道学生学习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想象学生已知知识和所需知识,并给提供有效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同时,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激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灵感,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起草文章、指导修改,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电脑软件编辑文章,充分利用QQ空间、博客、BBS、微博、微信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文章及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

学生化学论文篇10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化学论文篇11

(二)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差

由于网络信息五花八门,相比本科生来说,高职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更欠缺一些。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高职学生难以适从,对网络交流平台中的各种观点不能理性的分析评论,逐渐形成麻木盲从、人云亦云的心态和方式,从而成为信息的奴隶。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主要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积极影响

1.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网络文化具有前沿性,能够将最新知识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网上的许多虚拟图书馆、各种在线参考材料、电子书籍等资料都唾手可得,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调查显示,有30%的高职学生上网是为了看新闻,查学习资料,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视野。

2.缓解压力,平衡心理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高职学生可以与自己相识或者不相识的有着共同兴趣的人交流畅谈,可以“毫无顾忌”地吐露自己的真心话。特别是有的比较内向甚至孤僻但内心又渴望能与人交往的学生,在网上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里,也会变得幽默、开朗。

(二)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消极影响

1.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挤占了高职学生的大量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调查显示,一有空就上网的高职学生占35%,每天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占45%,上网时间在5-8个小时的占10%,利用上课时间上网的占27%,有95%的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高职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听课质量,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自己不思考课后作业,习惯从网上寻找答案。

2.道德信仰偏差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道德信仰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模仿,导致部分高职学生的信仰的扭曲。另外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通过网络传播,导致学生过分追求物质财富而不顾道德底线。

3.网络性心理障碍

由于高职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有的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打游戏,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有少数学生甚至是连续几天通宵达旦地上网,而出现身体衰竭和死亡。

三、应对措施

(一)从社会的角度,加强网络管理

1.网络技术安全防范

由于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让学生难以辨别。公安机关可以会同相关网络信息部门联合开展依法打击网络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过滤有害信息。同时国家应该鼓励和扶持适合未成年人的健康有益的网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2.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于1987年开始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网络信息方面的法律法规,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还是存在立法滞后等问题,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我国网络法规不了解。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梳理网络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进行网络立法,并进行全民学习。对于网络犯罪的应采取严厉措施,并进行有效的反面宣传教育。

(二)从学校的角度,加强学生的网络教育

1.进行专业建设,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专业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从而建立校园文化阵地。对专业前沿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学校可以指导性地在校园BBS上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减少学生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游戏行为。同时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话题,不仅可与学生打成一片,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升网络素养

由于高职学生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缺乏了解。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道德行为的宣传教育,请网警或者是网络律师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开展网络文明知识主题班会等,增加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学生化学论文篇12
学生化学论文篇13

创设问题情境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化学思维,调动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入手,为学生们构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比如,在进行原电池的教学时,笔者用老年人常用的假牙作为问题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思维。而在乙酸教学时,笔者用手机事先拍了一些日常生活经常看到的带有水垢的暖瓶、热水瓶,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垢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如何采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其除去。经过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讨论后,笔者告诉他们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然后再引导学生能够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厨房用品将其除去。最后,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了该厨房用品为食醋,它可以和CaCO3产生化学反应,达到消除水垢的目的。此时,笔者告诉学生食醋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乙酸,继而引出乙酸和水垢之间的化学反应式:Mg(OH)2+2HAc=Mg(Ac)2+2H2O、CaCO3+2HAc=Ca(Ac)2+H2O+CO2。

三、课堂内外相联,完善知识体系

高中化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而且化学也属于与时俱进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活化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课内知识,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丰富并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比如,在进行金属钠相关教学时,笔者以学生们经常在武侠小说中接触的“削铁如泥”为切入点开展教学,铁属于十分坚硬的金属,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那么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像泥一样的金属呢?如此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得到了充分激发。随后联系消防官兵常戴的消毒面具和供养剂来理解氧化钠的性质。联系蒸馒头时用的泡打粉去学习碳酸氢钠的化学知识。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回家问妈妈怎样挑选银耳,为何不挑选那些颜色非常白的呢?带着问题学氧化硫的漂白功效。加强课堂内外联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魅力,明白化学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进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