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环境安全论文实用13篇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1

安全科学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构建的核心,它是在高校周边环境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以避免和控制人为技术、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因素所带来的危险、危害、意外事故和灾害为目的,以防范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事故与灾害的避免、控制和减轻损害及损失,达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的状态。安全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或者是由生命及生的欲望决定了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天生的,是安全存在的主动因素[2]。安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属性的安全,也就是人的动物属性安全,是人惧怕危险、寻求安全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在高校周边环境安全建设中,人的自然属性也决定了即使在后天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对安全的需求是与生俱来,永远不会消失。二是社会属性的安全,社会属性的安全是指高校师生和周边环境的社会人在改造生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生关系中的安全依存性、追求安全的人伦道德性、维护安全的社会合作性和拓展安全的社会交往性。文化意义上的安全防范是人有目的地参与社会活动而造成的广义安全,它是以安全防范技术为先导,以人防为基础,以物防和技防为手段,以实现安全秩序构建为目的,建立集探测、监控、反应等功能有序结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在物质层面,要注重硬件的投资和建设,加大安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发展安全科技,安全的有效资金投入要高于其他工作;在安全机构设置上,要确立安全的权威性,能够产生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性状,而不依附于其他部门或者在行事安全职能过程中丧失话语权。科学研究追求的最终目的在于认识世界,科学地维护状态的平衡。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动态平衡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的调节能力。同样道理,作为生态圈之一的高校周边环境,追求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而动态安全的实现依靠的是安全平衡态的调节:一方面社会群体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的相对稳定,诸如校园周边环境的居民、经营户、外来人员等构成相对固定,数量相对稳定,则安全的平衡态越容易维持;另一方面是社会因素保持相对稳定,诸如政府的政策、高校的规定和约定俗成的习惯等,又在动态层面调节安全的平衡状态。但是安全系统的动态调节能力同样是有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安全的平衡态就会遭到破坏,比如周边经营场所的增加、外来人口的剧增、高校学生的扩招和政府监管政策的缺失都会使自然安全态就转化为不安全态,安全调节功能也会削弱和丧失,这就需要人为的科学干预。

三、安全行为

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行安全的法则,被称之为“海恩法则”,其核心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安全文化的最终实现要落实到安全行为,目前高校周边环境安全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重视对事故的总结和反思,或者根据经验和教训再进行检查和排查,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的发现和感知,而那些未被发现的征兆与苗头,就成为了新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另一种倾向是能从认识上感观安全的存在,但是难以付诸行动和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使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划在运行和执行中偏差较大。安全行为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于安全教育,既包括对内的师生教育、也包括对外的社会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行为的内化。安全教育是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安全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安全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高校周边环境安全的治本之举。对于高校周边环境安全教育要从安全思想、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安全文化渗透,唤醒人们对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渴望,并根据人们的行为特点、活动规律、心理特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包括对常见事故进行预防教育,对突发事故进行处置教育,就已发事故进行警示教育。另外,还要运用各种手段对人们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技术、安全伦理的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安全素质,掌握危害识别、风险评估、避害趋利和自我保护能力,强化共同维护责任,使人们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应该怎么做,形成人人懂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氛围。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它是安全文化顶层设计与构建的落脚点[3]。安全文化的实现依赖于安全行为的制度化和制度的自觉执行。安全制度也可以说是规则或运作模式,是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现的是一个社会的秩序,它包含明文规定的正式约束、约定俗成的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保证规则实施的机制三个部分构成。安全行为是安全制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安全制度的行为化和习惯化,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根本,它要求从细节上消除每个不安全行为,使安全维护行为习惯化,并一直强化,不轻易改变。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2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北京、深圳等地的做法经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周边环境风险管控可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影响风险分级、现状检测与评估、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巡视等贯穿建设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或内容,每一环节又细分若干内容或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循序或闭环的。总体流程见图1。

周边环境调查

周边环境调查与基本建设程序一致,宜分阶段开展,可分为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调查、专项调查和现场核查,不同阶段环境调查内容应满足相应深度要求。另外,可研阶段可通过收集地形图、管线图等方式获取周边环境资料,但对影响线路方案的重要周边环境(风险源),可实施详细调查。初步设计阶段普查是通过查询收集资料、实地调查走访和必要的现场勘查探测等手段对工程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并编制环境调查成果资料,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提供尽量全面、详实的周边环境资料。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针对设计条件可能有所变化、或工程需要开展深入、补充性的详细或重点调查工作,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需要,如对处于较大施工影响区内的工程沿线建(构)筑物、管线、城市桥梁等重点环境对象、关键部位等进行详细调查。地下管线、地表水体渗漏等是影响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的易发多发风险源(因素),又由于其复杂性、调查困难性等,宜根据设计要求或工程需要开展专项调查,辅以必要的土体开挖、现场测量等工作。由于环境资料及条件的复杂性,很难一次性调查清楚,任何参建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等)在开展自身工作时,均有义务进行环境资料的核对或复查工作。尤其对施工单位,应核查确认环境成果资料,对因环境变迁或设计变更出现的新的环境对象进行补充调查,并特别注意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环境的调查,做到“动土必挖”。环境调查应针对工程周边影响范围内的所有环境对象。我国各地铁建设城市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环境类型和地质单元条件各有特点,以及施工不同,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讲,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宜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线路位置、敷设方式、埋置深度、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及所处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地下工程周边环境调查范围参考表1),并由设计单位或根据工程需要具体给出调查技术要求。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地质条件差异和工程经验等,适当调整调查范围。如对软土地区、岩溶区和敏感环境对象等应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周边环境调查的内容可分为共性调查内容和特殊调查内容。无论何种环境对象,都存在一些共性和基本的环境属性信息,如调查对象的名称、类型(或用途),地理位置,与轨道交通工程的空间关系,修建年代或竣工日期,产权人或管理单位,竣工图纸情况,特殊保护要求等,是谓共性调查内容。特殊调查内容是针对不同的环境对象,除共性调查内容之外,有必要对其特殊环境属性信息进行调查的内容,如地下构筑物的结构形式、外轮廓尺寸、顶(底)板埋深(标高)、原施工方法、开挖范围及回填情况、围(支)护结构形式、抗浮措施等;地下管线的类型、功能、材质、规格、坐标位置、走向、埋设方式、埋深(标高)、施工方法以及管节长度、接口形式、拐折点坐标、管径变化位置、节(阀)门(或检查井)位置、载体特征(压力或充满度、流量、流向等)、使用情况(正常、废弃、渗漏)等;桥梁的结构形式、桥宽、桥长、跨度、基础型式及桥梁承载力、桥梁限载、限速、桥面破损情况、桩基参数(桩长、桩径等);既有轨道交通设施的敷设方式、线路形式、道床形式、行车间隔、车辆荷载、轨道变形允许值等[8]。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

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是工程建设风险分级及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根据国家规范GB50652和北京现行做法,以周边环境为承险体和风险管理对象的环境影响风险工程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程度由大到小)。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的重要程度、现状安全状况、与新建地铁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工程影响分区等确定)、所处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及周边环境保护方案可实施性与安全性等影响因素。周边环境重要性程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类型、功能定位、使用性质、规模等,分为极重要、重要、一般、次要四级。周边环境现状安全度可根据周边环境对象的安全现状与现行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的符合程度、当前使用功能状况及安全适用性等方面确定,可分为差、中、良、优四级。周边环境与新建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相应的理论原理(peck公式、塌落拱理论等),以工程影响分区等级进行界定,具体分为强烈影响区、显著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三级,参见表2。环境影响风险分级宜以周边环境重要性等级和工程影响分区为基本分级依据,以周边环境现状安全等级、所处地质风险条件分级等进行风险分级修正,作为环境影响风险分级标准及调整原则,见表3。

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

为更进一步地掌握环境条件及与工程建设的相互影响程度,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可靠依据和相关参数/指标,有必要对高等级(特级、一级)和有特殊要求的环境风险工程进行环境现状检测与评估。根据建设阶段的不同和设计施工的需要,可分为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施工后核查评估。施工前现场检测评价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前,在环境调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外观、裂缝、变形缝等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现场检测,确定评价等级、评价环境设施结构、设备等方面的使用及安全状态,为新建地铁工程初步设计和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施工影响安全评估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施工图设计和专项设计完成前,通过对周边环境安全性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或模拟计算,根据不同的施工工况和工序,预测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范围,对环境安全性和工程风险进行进一步评价,并提供环境监控量测控制值和改善设计处理措施等建议,为环境影响风险工程的控制指标确定、环境保护安全专项设计、监控量测和制定专项施工措施(施工工艺工序、加固措施等)提供依据。施工过程动态评估是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达到预警状态时的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结合关键工序的监测数据、现场巡视异常情况等,分析其在施工过程中受施工的影响程度、评估其结构本身及使用设备的安全状况,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施工后核查评估是对工前施工影响评估对象在新建地铁工程主体结构完工一年后,或环境对象监测变形稳定后,进行的施工前后环境对象安全状态变化及施工后安全状态的检测和评估,为工后修复设计和施工处理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专项设计与工程措施

在环境调查、风险分级和检测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高等级环境风险工程,可进行环境保护专项设计,并结合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等,明确给出监控量测控制值、第三方监测要求、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工程设计处理方案,进一步制定专项施工风险控制措施。专项设计是单独的设计过程文件和补充文件(非正式蓝图文件),辅助对初步设计或施工图方案进行合理性论证,但有关现状评估与附加影响分析结果、监控指标、处理措施等关键内容应同时反映到正式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文件中,且专项设计不应有超出施工图的工程量。施工附加影响分析是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方案、现状评估成果,采用数值模拟、反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预测分析施工对工程环境所造成的附加荷载和附加变形影响,分析判断施工方案(工序、加固措施等)能否满足环境对象所允许的剩余承载能力和剩余变形能力。可单独完成或作为专项设计的一项内容。监控量测变形控制值是确定工程监测预警的关键指标,必须慎重合理给定。可根据现行标准规范、产权单位要求,结合现状评估和施工附加影响分析结果、地质条件、施工工法和地区工程经验等综合分析确定,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出,必要时进行专门研究或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根据专项设计方案,可进行制定超前地层加固、隔离柱、环境对象结构加固或临时功能限制等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或施工风险控制措施。

施工过程环境风险现场监控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3

该校成立“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组建了由镇政府司法员、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生活教师组成的“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队伍,聘请了镇综治专干田忠担任“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联络员。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认真制订“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年末认真进行工作总结。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他们层层落实“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岗位责任。每期开学,都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与完小各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签订《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责任书》,在每个教室张贴《学生安全常识》,公布学校校长、主管的电话。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例会,在例会上认真总结本月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部署下月工作。充分利用两操集会时间,值周行政和值周教师结合本校安全、文明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常抓不懈。

该校行政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周,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两位值周教师负责督查学校的纪律、卫生、勤学;班主任管理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每一个环节;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指导学生睡觉、起床、就餐等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学校巡逻队对学校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防范,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通宵巡逻、值班。这样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协调,使学校提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及安全检查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靠大家,安全工作人人抓。”该校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共尽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意识

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思想。在每周召开全校教职工例会,该校行政都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部门对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文件、指示,通报各地周边环境治理事故的典型,使警钟长鸣,增强教职工安全意识。对学生,除了班主任经常加强安全教育外,该校行政经常利用校会、升旗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定时地检查学生宿舍、走廊、楼梯、过道的防范工作,如有疏忽,及时提醒。

为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治理氛围,今年4月,该校投入了7400元的校园文化宣传经费,订制了铜制的校训、八荣八耻及办学思想理念、办学思想宣传牌。更新了班牌,布置了办公室、教室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今年5月制作了“明德小学”宣传DVD光碟,用优美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项项教育成果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珍惜学习机会。该校开通的校园广播室每天两次播音,以宣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主,营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的氛围。每期进行1次少先队园地建设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周进行1次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鼓励先进班级;每期期中、期末各进行1次法制、安全教育,平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安全、法制教育,使安全教育经常化;每期组织教师进行1次家访,宣传学校的办学情况,协调学校周边关系,让社会、家庭、群众理解学校、重视学校、热爱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落实过程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按照“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益”的指导思想,该校逐步推行集中办学,现已实现了全学区三至六年级集中,学生的生活、安全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安全、稳定是集中办学的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1、理论学习,依法执教。该校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依法执教。他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指导教师学会用法律武器武装、保护自己,依法执教。要求教师每月写字数在800字以上的政治学习笔记2篇,严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十条禁令》,严肃处理体罚或变现体罚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提升教育形象,构建和谐的周边关系,营造全民重教的氛围。

2、管理网络,网络管理。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们对学生实行网络化教育管理,形成了“学校行政—值周老师—班主任—学生”的网络管理。值周行政负责对班主任工作的检查督促,并于每周例会上进行小结。值周教师负责学生一日常规的检查落实,并把检查结果在学校一日常规公布栏上按天公布,每天利用集会时间进行小结。少先队负责利用校园广播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法制辅导员和学校综治专干负责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新晨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4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他们层层落实“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岗位责任。每期开学,都要和学生及其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与完小各班主任、村小负责人签订《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责任书》,在每个教室张贴《学生安全常识》,公布学校校长、主管的电话。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例会,在例会上认真总结本月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工作,部署下月工作。充分利用两操集会时间,值周行政和值周教师结合本校安全、文明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进行表扬和批评教育,常抓不懈。

该校行政管理人员每周轮流值周,参与一天管理的全过程;两位值周教师负责督查学校的纪律、卫生、勤学;班主任管理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每一个环节;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指导学生睡觉、起床、就餐等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学校巡逻队对学校的重点部位进行重点防范,有必要的时候进行通宵巡逻、值班。这样保证了网络管理机制的顺畅、运行协调,使学校提出的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及安全检查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学校管理靠大家,安全工作人人抓。”该校动员,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共尽综治、安全生产、周边环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意识

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能有任何松懈、麻痹思想。在每周召开全校教职工例会,该校行政都要传达、学习上级有关部门对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的文件、指示,通报各地周边环境治理事故的典型,使警钟长鸣,增强教职工安全意识。对学生,除了班主任经常加强安全教育外,该校行政经常利用校会、升旗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定时地检查学生宿舍、走廊、楼梯、过道的防范工作,如有疏忽,及时提醒。

为了强化校园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治理氛围,今年4月,该校投入了7400元的校园文化宣传经费,订制了铜制的校训、八荣八耻及办学思想理念、办学思想宣传牌。更新了班牌,布置了办公室、教室等,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今年5月制作了“明德小学”宣传DVD光碟,用优美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一项项教育成果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珍惜学习机会。该校开通的校园广播室每天两次播音,以宣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为主,营造“安全文明校园”创建的氛围。每期进行1次少先队园地建设评比,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每周进行1次班级流动红旗评比,鼓励先进班级;每期期中、期末各进行1次法制、安全教育,平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的安全、法制教育,使安全教育经常化;每期组织教师进行1次家访,宣传学校的办学情况,协调学校周边关系,让社会、家庭、群众理解学校、重视学校、热爱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三、落实过程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按照“集中办学,发挥规模效益”的指导思想,该校逐步推行集中办学,现已实现了全学区三至六年级集中,学生的生活、安全管理难度增大,校园安全、稳定是集中办学的基础,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校园和谐。

1、理论学习,依法执教。该校规定,教师必须认真进行理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依法执教。他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指导教师学会用法律武器武装、保护自己,依法执教。要求教师每月写字数在800字以上的政治学习笔记2篇,严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教育厅十条禁令》,严肃处理体罚或变现体罚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收费,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解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提升教育形象,构建和谐的周边关系,营造全民重教的氛围。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5

(一)高校师生人身安全存在隐患。高校的聚集功能十分明显,一方面,高校把各类优秀人才和学生招进校园,另一方面各类捕捉“商机”的人员也聚集到校园周围。聚集在高校周围的人员十分复杂,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人员;有经商的、打工的,也有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一些流窜人员、复杂人群的聚集,使得校园周边环境十分复杂。这些人员中,由于目的不同,或是为了经济利益的争夺,或是为了土地权属的争议,或是为了个人权益的争纷,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矛盾激化引发的冲突,对高校和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在校园周边,林立的各种网吧、酒吧、歌舞厅、小旅馆、出租房等存在着无证经营的情况,经营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由些细小矛盾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还有一些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没有按要求安装和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备,特别是消防设施,这给在这些场所消费的学生人身和财产上的安全带来了隐患。更有甚者,如社会闲散人员、流窜人员,在高校周边游荡,时刻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安全,尤其是位于城乡接合部的高校,师生遭到勒索、敲诈、抢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饮食消费是高校学生最主要消费,高校学生消费的特点是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食品。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需要各异,对食品的要求是花样多、变化快,这对于首先要保证不同收入家庭的学生均能有饭吃、不能随意涨价的学校食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人工成本、原料成本等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时刻变化的需求,这为校园周边的餐饮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校园周边的小餐馆、大排档,甚至流动摊点以其花样多、口味好、价格低吸引了学生的到来,但是这样的就餐环境条件卫生差,有的摊点就是几块木板搭起来的,许多摊点是无证经营、无卫生许可,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有些商贩为谋取私利,购买变质大米、过期鱼肉、地沟油等原料,存在着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隐患,且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责任也无从追究,即便追查到相关责任人,他们也无力赔偿。

(三)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新校区,新校区大多位于公共交通不便的城郊接合部。这些地方,交通运输条件简陋,道路设施不完善,有的校园周边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人行道、没有路灯、没有隔离栏,有些交通标示也不清晰,加之过往车辆车速快,使得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此外,由于学校提供给学生往返学校与市区的交通工具有限,这就为“黑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均投入了运送学生的行列,由于这些车辆不具备客运资质,一些司机又属无证驾驶,且这些车辆安全性差,极易出现交通事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员也无赔偿能力,学生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四)精神文化产品存在隐患。在高校新校区校园周边,由于远离城区,大学生需求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网络文化等精神文化产品明显不够,不少商贩也窥见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于是,网吧、卡拉OK厅、室、桌球室、书店等在高校校园周边建成落地,这些场所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为了降低成本,谋取更多利益,一些商贩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对精神文化产品经营管理的规定从事经营活动,反而用一些黄、赌、毒的文化产品来吸引正处于成长期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这些场所和产品主要流通于城郊接合部的高校校园周边,相关的部门监管力量不足,难以做到实时监控,更多的是收到举报后进行一两次清理,但这些场所和产品的成本低,即便进行了清理,又很快“死灰复燃”,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也存在隐患。

二、高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的

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有十分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有关各方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也给予了重视,但高校周边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综合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周边环境十分复杂。高校周边的复杂环境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复杂,高校校园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交叉渗透,空气、水源、地质环境一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高校与周边共用的水电网、通信网、公共交通及公共卫生环境等,使高校不可能脱离周边环境而成为独立的象牙塔。二是社会环境复杂,高校周边有居民区、商业区,有的高校周边还有工业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等,不同的区域,功能不同,也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环境;由于市区用地紧张,还有些高校或新校区不得不建在远离市区的小城镇或城郊接合部,这些区域社会治安管理力量和措施相对不足,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三是人员情况复杂,校园周边人员各式各样,有当地居民,有固定场所的经商者,也有流动的小商小贩;有有证经营者,也有无证经营者;还有流动人口、社会闲杂人员,甚至流窜人员,复杂的人员情况给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

(三)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不顺。这一方面来自政府思想上的认识,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自身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而对高校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甚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学校周边环境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地方政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没有真正把学校周边环境的事情当大事来抓;另一方面是措施不力,有些地方政府认为,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主要是治安问题,由公安机关一家处理就行了,但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税务、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时,公安机关又无能为力。而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往往“口头上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不重要”,这使得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很难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保卫部门安全防范的管理权限仅限于校园内部,在整治周边环境时,由于没有执法地位和执法权限而显得有心无力。

三、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有关各方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主动探索创新高校周边环境治理路径。

(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大格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建立由地方党委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研究、推进高校周边环境治理工作。其次,把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体制中,进行目标考核与评估,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评价部门和个人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表现优秀、成效显着的部门或个人给予表彰,对于工作推进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批评通报,督促其整改,对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部门或个人的责任。再次,加强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检查督查,突出问题导向,通过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发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6

二、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制。

1、成立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各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召开会议讨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确定工作任务,整治重点,对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布置,做到任务落实到人。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岗位责任制。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研究、督办和管理,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校长负责制,教师值班制。落实各项工作的措施,完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安全培训,强化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三、落实文件精神,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1、收到文件当天校领导集体学习文件。及时安排部署。

2、学校组织专人对全校校舍安全、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进行了专项检查与整治。

在这次整治中对校内建筑进行安全排查,对食堂与小卖部的食品卫生进行了突检查,重点检查有无过期、三无、食品,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教育,并限期整改,并对今后的食品卫生提出了要求,学校将长期做好食堂及周边饮食摊点的整治工作,保持整治成效;此次检查与整治还对消防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7

地缘政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政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政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地缘政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政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政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政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政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地缘政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在探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如下因素必不可少: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开辟了俄罗斯国家扩张的道路,经济利益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恒久不变的因素。大俄罗斯主义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更为恒久的则是地缘战略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为地缘战略因素不仅赋予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1]。

二、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地理扩张时期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看,自基辅罗斯到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期,由于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没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受攻击。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袭扰过古罗斯,加之内部的混乱和彼此征战,不安全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并积淀到俄罗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因此,进行领土扩张和控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被人为地加重了。1713年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的城市彼得堡,把俄罗斯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位置,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野心。论文范文qiqi8.cn

在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基于地缘考虑进行的地理扩张被认为是防御的,是自卫性的,随之而来的是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国家通过地理扩张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理由。

辽阔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所以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往往被看做是确保俄国自身安全所必需的行动。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联盟来掌控边缘地带,以向南部、西部扩张寻求暖洋出海口为手段,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控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地缘战略空间一度收缩,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被迫提出了“空间换时间”战略。经过二战后的短暂恢复,苏联很快确定了把美国势力逐出欧亚大陆,在实现对欧亚大陆掌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地缘战略。

在总结俄罗斯历史时,俄罗斯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巴托夫指出:“俄—苏帝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帝国。欧洲帝国是典型的经济帝国,而俄—苏帝国是军事政治帝国。俄罗斯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四大支柱上,国家控制用于保障巨大军事威力的集中经济,旨在控制这种经济和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的严格等级极权政体和救世主思想,建立帝国及无止境的领土和政治扩张,对抗以及为对抗体制找理由。” [2]

(二)冷战后地缘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这使得地缘战略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俄罗斯国家周边环境严重恶化,失去西线和南线战略屏障,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同时俄罗斯国内经济、政治、军事处于转轨时期,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因领土、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俄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外部威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北约积极东扩,将东欧地区逐步纳入北约战略防御空间。这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威胁使得俄罗斯地缘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影响逐步加强。

转贴于

从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出发,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很多具有欧亚主义倾向的地缘政治思想流派。这些地缘政治思想体现了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和地缘政治正面临挑战的典型特征,主张俄周边国家和国内民族及种族的融合、边界稳定、对西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对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潜在势力,尤其是雄踞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缘政治优势,使得俄把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周边地缘政治结构作为一个特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以追求和完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大大恶化,这不可避免地促使地缘政治安全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在地缘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独联体国家在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俄罗斯把在地缘政治、经济、安全、文化、历史传统与俄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独联体视为稳定周边、抗衡北约东扩、重新树立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把推动独联体范围内的全面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把建立稳定的独立国家联合组织、使其在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一体化,并且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作为俄对独联体国家安全政策的战略目标。俄把自己与近邻国家之间的边界称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宽松的制度,而把近邻国家与近邻以外的国家间边界称为“外部边界”,由俄罗斯与近邻国家共同防御。“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因此,实施集体防御是确保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选择[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冷战后新的历史时期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对内复兴俄罗斯,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制度,维护现有的地缘政治疆界和领土的完整,保证公民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对外创造有利于俄罗斯国内发展的外部条件,确立俄罗斯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

1997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欧亚大国安全战略的最终确立。鉴于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借此发展和稳定远东,确立俄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

身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拥有成功运用东西方平衡、突出俄罗斯地缘上欧亚中心位置的优势的可能性,但在借助自身实力的同时,集体安全和地区稳定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取代世界战争成为国际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俄罗斯主张在扩大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全面的集体安全为核心构筑地区和国际安全机制。

三、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启示

地缘政治因素既是理论因素又是现实因素,它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杰弗里·帕克在《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未来》中认为地缘政治因素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所作的国际关系研究。地缘政治的本质就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作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国家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其政治行为,或者说,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对外政策的方向。在地理状态上,中国的海陆邻国众多,其历史一直为地理因素所支配,因此中国在对外战略中运作的精力应放在亚太及周边地区。地缘政治的存在有着明显的边际效应,近邻国家比相距较远的国家对本国的影响力会大得多。因此,对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的关注是地缘政治的必然要求和自然机理,从战略全局来看,亚太及周边地区潜在的危机可能成为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区域大环境。立足亚太是指作为亚太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和实践主要领域范围也是亚太地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亚太地区为核心,应通过对外战略活动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把自身的安全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太和周边地区的稳定是中国作为亚太大国所必然拥有的地缘政治战略。在客观层面,中国面临的亚太和周边态势的基本情况是,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和周边的动荡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立足亚太和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的优先考虑,就是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积极筹谋各种双边或多边安全机制,推动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的稳定。

随着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地缘经济考虑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从地理位置出发的联合、经济对立、设置壁垒等。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置于首要地位,从而提高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并以此改善国家间政治和安全关系。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局面使各种层级的地缘及国际活动异常活跃。中国在亚太与周边地区开展的互惠性双边或多边地缘经济活动将会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中国的对外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8

一、恐怖主义威胁上升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活动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威胁逐渐上升。西南部南亚地区一度作为“基地”组织的大本营,各种恐怖活动猖獗。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事成效有限,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的等极端势力虽受重创然势力犹存,恐怖袭击频发,其外溢效应极大刺激了中国西部地区“”再趋活跃。西北部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局部动荡,恐怖势力活动频繁的塔吉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谷地与中国南疆邻近,“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扎布特”等宗教极端组织趁机加大对中国边疆地区的渗透。尤其是“”组织“东伊运”与“基地”、等联系密切,长期接受其培训、资助和武装庇护,仿效“圣战”手法,在新疆地区不断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同时,暴力倾向日益加剧的“”势力也加紧与境内外分裂势力串联,以“”为代表的激进组织极力主张,在中国境内开展包括自杀式袭击在内的恐怖活动。东南亚的恐怖主义土壤依然存在,活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伊斯兰团”等极端组织与“基地”相勾结,不时制造恐怖袭击大案,影响中国南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环境。

二、核安全日益突出

中国周边核武器分布密度全球最高,随着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国周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核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一是核材料流失和扩散风险有增无减,核恐怖主义威胁不容忽视。地区紧张局势使获取、非法贩运核材料,甚至制造核恐怖事件风险加大。二是核能开发利用风险增加。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已敲响民用核设施安全警钟,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在加强核能安全上面临能力、技术、合作等难题,这将给周边安全带来巨大隐患。

三、网络空间斗争激烈

伴随各国对网络依赖不断加深,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凸显。为争夺网络空间控制权、应对网络恐怖袭击及在未来网络空间战中抢占先机,中国周边各国纷纷出台网络安全空间战略,如日本在《中期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网络“瘫痪战”。俄罗斯、韩国、日本和印度的国防部门都在加快网络部队建设,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军演。鉴于网络战较传统战争的破坏范围更广,社会性、体系性影响更深,在中国网络技术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周边国家在这一新安全领域的快速动作,加剧了网络空间军事化和网络军备竞赛,对中国网络安全建设构成现实挑战和战略压力。同时,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上,中国参与起草的“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强调信息等,与欧美领导的网络空间战略相抗衡,未来各国围绕网络空间的主导权、控制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将愈演愈烈。

四、水资源矛盾增多

全球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而中国水源短缺且跨界河流较多。近年来,中国对跨界河流境内部分的开发利用,引起周边一些国家的争议和担忧。当前主要的水资源纠纷有:一是中印水源争议。二是湄公河流域水源争端。三是中哈俄水资源分歧。同时,俄罗斯认为中国对额尔齐斯河的取水量不断增加,将危及欧姆斯克市的水源供应及航运。俄罗斯还十分关切黑龙江流域的工业生产污染对其境内城镇用水的影响。

此外,中国周边其他非传统安全挑战也不容忽视。如能源安全特别是马六甲海上通道和中亚石油管道受海盗和战乱影响严重;“金三角”和“金新月”基地使走私及跨国犯罪活动猖獗;海啸、地震引发生态环境危机;“走出去”战略带来人员及资产的安全保障问题等,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的周边非传统安全挑战摆在中国面前。

非传统安全挑战使中国周边环境更趋复杂

非传统安全挑战加剧,给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凸显,使未来周边环境更趋复杂。

一、恐怖主义新动向不利国家安定

美国收缩反恐战线,北约联军计划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很可能给阿富汗、巴基斯坦乃至南亚、中亚留下一个反恐烂摊子。周边国家对东山再起、恐怖组织再次做大及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担忧加重。未来这一地区的反恐走势将直接影响着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区合作。同时,恐怖主义越来越呈现出“分散化”、“本土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令“”在中国境内的恐怖活动升级,表现出手段更为暴力、组织更为严密、行动更为隐秘等新特征,并借助网络媒体扩大影响力,增强蛊惑性。近来,受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反恐的挤压效应,“东伊运”等呈回潮趋势,在寻找庇护的同时伺机而动,不时发动恐怖暴力袭击,妄图破坏中国安定团结的良好发展局面。

二、非传统安全争端易诱发传统安全冲突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争端如得不到适当处理,将诱发传统安全领域的矛盾和冲突,如恐怖主义活动引发反恐战争;网络攻击致使军事打击介入;水源纠纷挑起地区冲突;生态环境污染造成国家对抗等。随着美国加紧介入亚洲事务引发连锁反应,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戒心增强,试图依赖或借助美国制约中国上升的地区影响力。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摩擦和矛盾将增多,未来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难以妥善解决的非传统安全争端有可能演变为传统意义上的冲突对抗,将严重阻碍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同时也使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地区稳定的努力更趋复杂、艰巨。

三、新版“中国”影响周边环境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中国”,并逐步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如在水源争端中,“中国正在用水牵制亚洲”、“中国大坝”和“干旱责任论”等频繁出现在国际媒体报道中;在网络安全方面,个别国家的军政部门及企业受到了网络攻击时,便立即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网络”、“中国黑客”等言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版“中国”,严重误导了周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与态度,进而影响其国家行为的判断,引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忧虑,破坏良性发展的周边关系。同时,美等国还趁势介入中国周边事务的处理,扩大自身影响力,试图给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发展与合作设置障碍。

中国需积极应对周边非传统安全挑战

未来,中国周边环境将更趋复杂,其中非传统安全威胁将构成巨大挑战。中国应在未来周边安全战略中,更加重视妥善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为和平发展营造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

一、加强周边区域合作

周边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加强相互协调,开展区域合作,才能有效应对非传统安全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中国在加强周边区域合作中,应注意扩大地区国家间利益的交汇点、促进地区性机制建设和身份认同,以打消周边国家既希望从合作中获益,又担忧自身利益因合作而受损的疑虑,减少对中国快速崛起的戒心。“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多边组织都可促进中国与地区国家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安全、网络安全、反恐缉毒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与周边国家加强文化交流,开展公共外交,增强纽带关系,从而营造“安全共同体”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重在预防,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防止问题的滋生、蔓延和升级。日本核泄漏带来的危害持续发酵,已反映出建立机制的紧迫性。为应对未来周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突发性事件,中国亟须建立包括危机预警机制、信息透明机制、危机反应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及舆论监督机制在内的危机管理机制。通过与周边非传统安全危机预警组织合作,充分利用中国现有的技术和灾前预警系统,完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从而为及时处理危机争取时间和减轻危害。此外,在危机引发国家间争议的情况下,还需协商解决纠纷或冲突造成的政治影响、舆论影响、外交关系受损和经济损失等后续问题,避免非传统安全挑战向传统安全冲突转化,尽快恢复国家间的正常关系与合作秩序。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原湖北教育学院)在2001年搬迁至光谷校区以来,校园面积成倍增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2009年湖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合并于湖北二师,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新校区周边环境更加复杂,外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学生经常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甚至伤及人身安全的情况。此外,由于学校及周边的非法娱乐场所和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管理较为混乱,校门口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等问题相当突出,这些现实情况应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学校周边环境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学生工作却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因校园周边环境引发的治安案件,还有不少学生则因沉湎于网吧、游戏厅而经常逃课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校的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周边环境的新特点

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高校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复杂的周边环境对二师校园治安秩序、文化氛围、交通状况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门口“黑面的”多,秩序混乱,给学生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选址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二路,原有公汽756路经过,北门建好后,756路公汽改道南门。而南门附近原是流芳镇居民聚居地,许多村民看准了这一商机,纷纷斥资购买面包车,在校园南门口停车等客。这些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和抢劫犯罪等案件。等客的面包车往往排成长龙,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更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学校附近高校较多,学生之间的往来增多,易增加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而且道路上摊贩占道经营、车辆不按规定停放较多,许多学生穿梭在车辆间,随时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晚上路面阴暗,抢客的车辆容易撞击正常行驶的学生。个别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三五成群、勾肩搭背等也给自己造成安全隐患。

2、校园周边人口成分复杂,给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二师南门周边区域的主要人口构成除了原有的居民和迁入的外来居民外,还有大量租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口。由于原来居住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居民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的不同,他们在社会心理、思想道德、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差异性十分明显。由于人流量大,社会上个别不良分子,认为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好欺负,经常敲诈、偷窃学生财物、打架斗殴。据调查,近两年钱包被盗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在校门口和校园周边的摊点被盗的占了30%左右,主要原因是不少社会人员利用学生单纯、警惕性不高的特点,趁学生选购时将其钱包偷走,更恶劣的是有些不法分子直接将书包抢走,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另外,一些单位和个人强占学校周边的房屋、土地和道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这些都是引发学校治安问题和事端的重要诱因。

3、小饭店多,校园周边的环境卫生和市容面貌问题严重

学校周边的小饭店给学生在学校食堂之外多了一种选择,同时小饭店低廉的价格和隐蔽性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小饭店最大的问题就是卫生设施不到位,操作人员卫生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遵守食品卫生条例,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食品中毒事故。同时,因为小饭店结算不规范,就餐不提供发票,不能给学生中毒事故索赔提供依据,对索赔追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小饭馆和摊位引起的卫生和市容问题突出,没有垃圾箱和厕所,上下水道不通,生活垃圾、污水和粪便随地乱倒。违章的建筑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

三、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影响的成因分析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部分,对校园内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而其影响成因也是复杂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外环境对校园安全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周边治安管理体制不顺

二师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存在的大量问题多为综合性问题,治安管理难度大,且涉及众多的执法部门和利益主体,治安管理工作往往陷入各自为政、无人牵头、协调不畅的局面。而对学校治安管理负有直接责任的保卫部门由于没有执法权,对于周边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处于“想管而无力管”的尴尬境地。

2、高校周边存在巨大商机

学校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两校合并后,学生人数增长迅速,给周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依托,以师生为消费中心的特殊的商业圈。在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部分素质低下的经商者的行为准则。

3、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学习的、社会的、家庭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困惑,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心理、思想上产生的一些疑虑,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而是将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场所作为发泄内心苦闷的最佳之地。若学生自身不能调适好,又得不到关怀,容易发展为精神疾病,乃至发生轻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等重大安全事件。

四、综合整治高校周边环境,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对策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周边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何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必须时刻注意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安全的环境是“不会自然产生的,而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追求的结果”。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所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方能显现出成效,需要由政府牵头,加强协调和领导,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各部门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多种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长治久安。搞好校园的周边环境,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

如何将高校周边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判断力和警惕性,能否根据相应情况作出应对的能力。学校要在强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制与纪律观念,严格教学与行政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愿望和能力:一是对自己如何健康成长有清醒的认识,对进行自身修养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对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有较为彻底的了解;二是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三是有同诱骗、教唆自己违法犯罪或侵害自己的坏分子作斗争的能力;四是有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抵御精神污染的能力;五是有辨别是非,选择健康、有益的课余生活的能力。

2、开展为学生所欢迎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学校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进行以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参与学生有荣誉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体质,提高其艺术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娱乐习惯,降低校外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3、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要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经验丰富、责任感强、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干部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要鼓励教职工深人实际,调查研究,同青年学生广交朋友,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各种疑虑与困惑。

4、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系统

学校要发挥网上谈心服务或思想交流这一现代化教育载体的功能。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房,为学生开展课余科学研究和各种科技发明与创作提供必要的便利。

5、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向学生通报社会和学校的治安状况

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校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向学生通报社会和学校的治安状况。也可以组织建立由学生骨干业余参加的校内安全巡逻防范小组,协助校保卫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6、发挥地方政府在地区治安管理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学校应经常主动地同属地街道、公安派出所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学校所属街道、公安、交通、城管、环卫、餐饮等部门也要与学校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治理对危及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偷盗、诈骗、抢劫等治安、刑事案件,当地公安部门应在学校保安部门的协助配合下优先立案,相互理解,通力合作,进而形成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社会网络。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小分队或学雷锋小组,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又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良好的高校周边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高校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给大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大学生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管课题(2009C009)。

【参考文献】

[1] 于滨:青少年成长环境之忧[J].新闻周刊,2004(19).

[2]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10

岩土勘察是依据建筑标准,对建设地的地质综合条件进行勘察,保证深基坑施工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首先要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特性,确定勘察目标,通过地质现象和建设要求,明确建设区域的地质空间结构、周边既有建筑的基础现状以及地下管线的分布与走向等;其次,通过钻探、物探等方式进行勘探工作,并利用原位测试等方法进行监测,取得一手数据之后送交专业化地质勘探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得出对岩土情况的数据结论,并结合实际工程建设需求计算环境状况是否符合具体的建设需求,在确保周边环境不存在安全隐患且不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再行开展工程建设。另外,为了得到岩土情况的准确信息,可通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方式对岩土的渗透性、稳固性、强度等参数进行详细的检测并分析,为后期的施工提供数据的数据支持[1]。

2深基坑工程岩土勘察的重点分析

在深基坑施工前,岩土勘察工作应提供完整的关于地质结构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岩土的物理指标、水文情况、是否具有腐蚀性等材料[2],并赋予重要的分析结论。另外,为了避免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和建筑产生影响,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与分析,确定周围线路布置、交通情况、居民环境、周围建筑物、热力排水管网等具体情况,因为当前我国基础建设工程的开展仍旧存在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因此,对于周边环境的细致调查能够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深基坑工程的建设保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获取有效数据之后再进行分析。

2.1重视岩土勘察的环境分析

岩土工程作为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在土木工程体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岩土层的构成及其特性非常复杂,并且勘察深度要远大于深基坑的深度,以避免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或者建筑使用过程中,基坑下层的地质问题对施工过程或者建筑质量产生影响。岩土勘察范围应比施工区域广,以保证勘察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出现数据的偶然性现象。另外,还要分析整个施工区域的环境,以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支护方案,提高深基坑施工的安全系数。同时现有环境的勘察取样,应该做到实地调查,在环境状况特殊人员不方便入内的状况下,可以采用申请调用地质勘探机器人的方式完成作业需求,保证勘察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环境分析需要做到最为实际的取样调查,以避免微小误差对深基坑工程建设的隐患影响。在周围环境的勘察中,主要利用市政资料、现场调查等方式,了解周边建筑物设施布置情况,要特别注重调查建筑物地下设施是否完好;对于施工区域周边的管网设备,也要进行明确,特别要注意给排水管网的分布情况和具体走向;地质结构性质、岩层的特点、地下水文等方面,也是深基坑顺利开挖的重要支点,可以通过对岩土层所有特点的了解,用科学的方式计算基坑所能受力的最大程度,从而制定完整的基坑支护方式。

2.2重视岩土勘察数据分析

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性,不能出现塌方现象,而边坡是否稳定不能凭经验判断,而是需要通过可靠的勘察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土质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施工区域土层的各项参数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是岩石勘察的基本内容之一,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保持科学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开展各项工作,保证土质参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深基坑的施工奠定基础。对于数据分析工作来说,需要结合高精度仪器以及工作经验两方面的要素,才能够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仪器的结论并不能够完全替代人工经验的判断,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只有真正了解过相关环境并且具有相应处理经验的人员才能够确保做出的判断的准确性,在没有确切结论的情况下对深基坑工程的建设应该保持理论推敲与持续勘察,直到有了确定结论之后再行调整方案动工建设。

2.3重视岩土勘察的工作流程

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开挖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岩土勘察是保证深基坑安全顺利施工的重要前提,对此,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时,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和企业规定制定完善的勘察工作流程。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需要建立专业的勘察队伍,强化技术管理工作,利用先进的设备对施工地区的土质进行全面的勘察;其次,从安全方面来说,基坑的边坡很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施工前应结合现场环境,通过岩土勘察为施工过程提供数据资料,供施工企业选择可靠的支护方式,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和安全隐患,以最为稳妥的方式开展工程建设,对于周边地区的安全保障以及工程建设的具体收益来说都是最为稳妥的处理方案。最后,需要在开展勘察工作前,完善相勘察方案,以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岩土勘察在深基坑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影响巨大,同时对于建筑设计所采用的建设方法、使用材料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一勘察过程所总结的报告需要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实际的岩土结构样本进行说明。一旦数据或者结论存在缺陷或考虑不周的细节问题,那么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会因为误差或者材料选择不当甚至施工技术的应用缺陷,导致工程塌陷、人员伤亡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只有在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结论的可靠性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建设方案的进一步调整,保证深基坑工程顺利开展建设。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11

二、整治重点

(一)加强校园治安环境整治,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严格落实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工作的意见》,配齐、配足校园专职保安和安防器材,各乡镇(街道、开发区)要按时足额发放学校专职安保人员工资;加强对学校安保工作的管理与考核,认真执行校园出入管理、值班护校等各项管理制度,维护校园治安秩序;加强校园周边重点人群、流动人口、闲散人员以及出租房的排查与管理,严厉打击涉校、涉生和各类扰乱教育教学秩序的行为,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二)加强接送学生车辆整治,确保师生交通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全面加强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与监督,严厉查处无牌、套牌车辆和报废车、改装车、农用车接送学生,以及无证驾驶、疲劳驾驶、超员乘坐、超速行驶、车证不符等违法违规接送学生现象。

(三)加强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建立校园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机制,规范学校(幼儿园)食堂管理,严格落实索证索票、食品留样、健康查体和餐具消毒制度;严厉查处学校食堂违法违规行为,严禁学校食堂对外出租和承包经营等行为;彻底清除校园内部的小卖部及家庭食品摊点。加强校园周边食品摊点治理,清理整顿无证经营、占道经营行为,确保学校门口50米内无食品摊点。严厉查处向学生销售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或含有博弈性质的食品、用具、玩具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加强校园内部安全隐患整治,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继续加快校舍危房改造进度,严格按照县政府下达的危改任务按时完成危改项目,全力消除C、D两级不安全校舍。加强师生遵纪守法教育,及时排查师生和学生间存在的矛盾隐患,严防人身伤害事故发生。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隐患定期排查鉴定制度,强化校园内部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及时消除各类设施、设备隐患;拆除不符合疏散要求的防盗门,确保疏散通道畅通;积极整修老化的用电线路和设备;对达不到要求的走廊护栏、窗台进行加高防护,封闭闲置的楼层、区域和楼房天窗;加强技防建设,安装适量的监控和报警设施。

(五)加强学校周边文化环境治理,确保师生精神健康。加大网吧、游戏厅的整治力度,严厉查处擅自设立的黑网吧、游戏厅,严厉打击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和游戏厅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音像书刊专卖店的整治,坚决查处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音像书刊专卖店和流动摊点,严厉查处向未成年人出售或租借不健康书籍或音像制品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召开全县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集中整治。集中整治采取以乡镇自查自纠为主,责任主管部门排查整治和县督查组检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各乡镇组建由公安、交警、教育、工商、文化执法等部门参与的专项整治小组,对照整治内容,进行自查自纠。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同时开展整治行动。县委、县政府将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督查、调度。

(三)检查验收。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验收。检查的重点是专项整治工作措施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是否整改,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得到有效遏制。对存在问题整改不到位的乡镇、学校,由县领导小组下发督办通知书,限期整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对整治工作认真进行梳理,写出书面总结,报县委、县政府。

四、责任分工

(一)乡镇政府责任。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是本辖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对辖区内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要积极组织由公安、交警、教育、工商、安监、城管及文化执法等部门参与的专项整治小组,认真开展整治工作。要配齐、配足专职保安和防卫器材,按时足额发放保安人员工资,保障保安人员待遇,切实完善校园治安防范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按时完成校安工程项目建设;落实责任,认真搞好辖区内接送学生车辆的专项整治工作;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排查校园及周边各类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

(二)部门责任

综治部门:负责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宣传部门:负责做好整治行动的专题宣传和集中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群众和师生了解专项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整治活动。

财政部门:负责加大校园安保设施、器材的投入。督促乡镇按照计划和预算及时拨付相关资金,保障学校安全。

公安部门:负责清查整顿校园周边出租房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全面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严厉打击危害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侵害师生权益的违法犯罪案件,要从快受理、立案查处;严厉打击校园周边区域的流氓团伙和黑恶势力,从严查处抢夺师生财物、敲诈勒索师生等违法行为;加强校园门口及周边的治安巡逻,在上放学等重要时段做到见警察、见警车、见警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防护;与文化、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依法取缔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内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营业场所,查封、收缴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选派优秀民警担任中小学、幼儿园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会同教育部门督促学校、幼儿园完善安全保卫制度,做好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

交警部门:负责整治查处违规接送学生、幼儿车辆,按照《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规范接送学生行为,严厉查处“三无”车辆和报废车接送学生,以及超员、超速等其他违规行为;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校园周边道路及学生上放学重点路段,设置交通警示标志,增设减速带,防止发生涉校交通事故;中小学上放学高峰时段,在重要路段和路口设立临时指挥疏导岗,由民警定岗定责指挥疏导,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加强巡逻管控,严惩校园周边车辆乱停乱放等交通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交通秩序。

司法行政部门:负责调解学校及周边区域存在的矛盾纠纷,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加强在校师生的法制教育,规范法制副校长的选聘、培训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法律咨询。

教育部门:负责搞好校园内部安全防护,积极配合各成员单位做好综合整治工作。督导学校、幼儿园抓好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的日常监控、管理,完善门卫安保制度,加强学校内部治安巡逻,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巡查力度,对发现的校园周边200米内的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及各类流动食品摊点、占道经营等现象,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并协助取缔;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及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观念;加强对校舍和教学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与整改,严防各类人身伤害事故发生;加强对学校食堂的饮食卫生管理,保障师生饮食安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和演练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文化执法和文广新部门:负责牵头整顿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加强学校周边文化市场巡查,取缔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内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营业场所;严厉查处网吧等娱乐营业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取缔无证照或证照不全的娱乐营业场所;加强各类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的查缴工作。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整治的组织协调,加大对学校食堂及校园门口食品摊点的监管、整治力度,严查违规用油、滥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违规制售食品行为;强化监督职能,清理查处校园周边无证经营、违规经营、占道经营的食品摊点,严厉打击危害师生饮食、用药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

质监部门:负责对学校及周边企事业单位的锅炉、压力容器等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查处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摊点的监管、整治。

卫生部门:负责学校饮用水源、餐具消毒等检测检查工作,对直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强化卫生法规、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校园周边医疗门诊的监督检查,审核执业资格,确保师生安全就医、用药。

工商部门:负责对校园周边的超市、小卖部等经营场所的巡查,强化索证索票、进销货台账等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证照管理、前置手续审查等程序;加强商品质量检查,依法查处、取缔违法经营、无照经营行为,严防不合格食品流入校园。

交通部门:负责接送学生校车和营运性客车的管理与监督;强化排查整治,消除超范围营运现象,严查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学生现象;认真做好校园周边交通路段路面、设施的养护和相关车辆停靠点的规划设置工作。

城管部门:负责清理取缔中小学、幼儿园附近50米范围内的各类流动摊点和占道经营等影响校园周边管理秩序的行为;及时拆除学校周边各种违法违规建筑,制止挤占、开发学校用地行为;加强校园周边卫生环境整治,优先规划、建设校园周边的公厕、垃圾箱等设施;建立有效的卫生清理、保洁机制,及时清理校园周边区域的垃圾和卫生死角,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住建部门:负责中小学、幼儿园新建工程的质量监理和周边市政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建筑物的鉴定勘验,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认真做好新建校舍的检查验收工作。

规划部门:负责对学校及周边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监管,对学校及周边的道路、治安岗亭或警务室等设施从规划上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对学校及周边已经存在的违法建筑制定工作计划,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环保部门:负责校园周边区域各类噪声的查处工作;严厉查处违规排放“三废”行为,为教学活动提供安静的外部环境。

安监部门:对各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责任制落实和各项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进行督查;按照事故查处“四不放过”的原则,督促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涉校涉生安全事故;组织开展安全业务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并纳入年终安全生产综合考核内容。

消防部门:负责排查整治校园及周边区域的火灾隐患,限期整改;督导学校、幼儿园做到“三严禁”,即:严禁封堵、占用疏散通道或锁闭、遮挡安全出口,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严禁违章操作电器设备及各类易燃易爆危险品;重点对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加强消防安全检查,督导各学校、幼儿园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强化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电力部门:负责校园及周边输电线路的检修与维护,保障学校正常用电、安全用电。

五、整治要求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落实上级指示要求、解决校园及周边环境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县委、县政府净化育人环境、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广泛发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要求上来,积极参与和支持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12

我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乡长任副组长,我乡教育专项负责人和学校校长为成员的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学校也相应成立了以学校校长为组长、以学校的副校长与大队辅导员、团委书记为成员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而形成了覆盖全区的整治组织网络,强有力地保障了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

(二)明确任务,认真制定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我乡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我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对整治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实施步骤均提出明确的要求。学校也按照我乡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整治方案,全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按照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加强教育,以宣传法律法规为重点提高防范意识。

我们充分发挥法制教育活动的作用,开展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学校办黑板报10多面,校园广播专题播报5余次,举办图片展览2次,班会、队日活动2次;观看预防犯罪、抵制的电视录像片1次,中小学共有280名学生参与;张贴法制宣传标语2余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广大师生都能用法律法规要求自己,教师做到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对有错误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正确地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人格塑造人,杜绝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学生能做到从小知法守法,培养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防卫能力。预防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四)依法治校,健全规章制度,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保障。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学校结合实际,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师手册》、《学生管理手册》《寄宿生安全管理制度》《告学生家长书》《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礼仪常规》等,同时严格了门卫制度,要按学校要求做好来访登记,严格执行《门卫管理制度》,严禁一切机动车辆、外来人员、陌生人员未经允许进入校内。建立校园安全巡视工作制度,组成校园安全巡视工作小组,负责早入校、晚放学及午休、课间的安全巡视工作,安全员不定时在校园内进行巡视、排查、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治安隐患。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学校在采取定点执勤与巡视相结合。并成立督导检查组经常检查校园及周边环境重点防范场所的消防安全设备、防盗报警器、交通指示标志,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确保校园平安。

(五)从源头抓起,及时化解内部矛盾。

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疏通源头,从改进干部作风和教师教风等方面来抓。广大干部及教职员工从自身做起,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二是各学校均设立了整治信息员,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及时掌握校情师意动态。三是抓调处,及时把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中。对查出的重点矛盾隐患问题,按照整治责任制的要求,将问题逐一落实到各级领导和责任人。四是抓。我们力求“阵地前移,重心下移”,采取切实措施,注重工作实效,切实做到了“管好自己人、办好自家事、看好自家门”,营造良好的“小环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事事有回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尽量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突出问题及,我们都安排专人负责,作好思想工作,引导和教育他们顾全大局,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协调联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我们与派出所、小学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我乡组成专项检查组,定期对校园周边进行检查,经排查,我乡学校周边没有非法、违规经营的出租房屋和网吧、电子游戏厅、音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以及音像书刊点,不法饮食摊点和其他各类非法经营的商业摊点等。

二、效果及存在问题

周边环境安全论文篇13

二、掌控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基本情况

在针对学校周边社会环境掌控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办法,文化环境掌控对学校周边400米范围内是否存在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娱乐场所,我校长期注重周边社会环境的宣传教育和治理工作,学校沿街有多处门面,从开始对外租赁起就明确租赁户不能经营有害于学校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项目,在安全环境方面更是多种举措并进,先后与红会派出所、红会一矿保卫科,红会街道办事处等结为警校共建单位,长期以来与他们密切的合作,确保了我校周边社会环境的稳定。在治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方面,我校的政教,保卫人员经常深入到离学校较近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网吧、站、歌厅等)检查是否有我校学生出入,并与店老板明示不准学生有违规违法消费行动,得到了店家的配合,近几年来未发生任何伤害学生事件发生。

三、注重校园及周边环境教育的宣传

我们在对学校安全状况调研中发现,引起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的恶化所致,一些学生群体打架争斗都是由于受电视片影响,在了解学生现实状况,想法方面我校政教处有一条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就是有专人关注学校qq群在qq群内师生的言谈总能发现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矛盾的起因和可能出现的安全稳定问题,通过政教处的分析整理报有关部门预防,避免了一些事态的升级。

社会环境好坏是办学的前题和保障,体现在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是否做到经常化方面,所以说党和政府下决心要治理学校及周边的社会环境不无道理。要做好治理工作,教育宣传是根本,为落实市、区教育局净化文化环境工作方案,我校开展了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了首届校园读书节活动和“千里之行,始于规范”“告别陋习,走向光明”等主题班会教育活动,通过读书有益于育德、励志、启智、明史、是人的素质全而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文化影响。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拒绝不良网站,远离网吧”的签字仪式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板报队报、广播站、升旗仪式读书绘画、征文、讲座等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是学生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兴趣,锻炼素质,发挥潜能,发展个性。通过这些有益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坚决不去歌舞厅、酒吧娱乐,不到零售摊点购买不良书刊画册,音响制品及动满游戏等。要采取一切可行措施,杜绝学生接触不良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组织学生了解网络、安全上网、科学上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网络意识,学会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以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坚决制止学生进网吧。把握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不给学生留下进网吧的时间。同时对孩子在家上网给于一定的指导和限制,引导他们登录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健康网站,从中学习娱乐、交友、聊天、轻松的从网上汲取知识,健康成长。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