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论文实用13篇

话题设计论文
话题设计论文篇1

“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时间近体原则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重大事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话题,用课本知识去分析当今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原因和背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还有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TheGreenHillsofTangs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时间近体原则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话题:WhydidthepeoplealongtheChangjiangRiversufferalotinthebigfloodin1998?然后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用英语进行讨论。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经过各小组发言,归纳出1998年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如:气候变化,河床抬高,河道变窄,雨水集中,山坡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森林遭砍伐等等。接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出另一个话题:Whatcanwedotopreventsuchadisasterinthefuture?这一问题的提出再一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已见。通过小组总结和归纳,师生们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课文,例如:动物保护问题----MiludeerreturntoChina;男女平等问题----Thesecretisout;关注地球问题----Savingtheearth;残疾人问题----Disability;世界粮食问题----Feedtheworld;垃圾处理问题----Dealingwithwaste及自然灾害问题----Earthquake,Fire,Hurricane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出课文以外的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为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和民主的氛围。

二、空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选用近期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尽量结合当地典型事例,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学生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教学Disneyland这一单元时,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抓住时机,向学生展示2lstCentury(1999.11.3)全版刊登的将于2005年完工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彩色模型图,并作必要的介绍,就能达到进一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可以作如下介绍:

Aftereightmonthsofnegotiations,theHongkonggovernmentstruckadealonNov.2fortheconstructionofaUS$3.55billionDisneyland.TheparkwillbethethirdDisneythemeparkoutsidetheUSafterParisandTokyoandisaimedattouristsfromtheChinesemainland----whichisseenbymanyWesterncompaniesasahugemarketforthenewmillennium.It"stobebuiltoverafive-yearperiodonHongkong’sLandauIsland.

此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兴奋点强的有利时机,创设“辐射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能引起学生一系列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

1.WhydoestheHongkonggovernmentdecidetobuildDisneythemepark?

2.CananotherDisneythemeparkbebuiltintheotherplacesofChina,suchasinBeijingorinShanghai?Whyorwhynot?

这一系列问题缩短了课文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空间距离,自然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又如AngkorWat一课介绍了柬埔寨通过对吴哥窟的开发与保护,使其成为柬埔寨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学生学习了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引出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保护和开发这一话题。让学生针对当前就圆明园开发与利用存在着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展开讨论,即部分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房地产开发商欲将圆明园开发成一个集商业、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园林,变废为宝。同时,圆明园的开发还可成为北京市的一个经济增长点。另一种是以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为代表的意见,即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镜子,要让它保持一片废墟的原汗原味,以便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中国近代史上的这段屈辱史。根据这一话题背景,教师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IsitbettertokeepthedesertedYuanmingyuanParkasitisortodevelopit?Whyorwhynot?

2.WhatwillyoudoifyouarethemanagerofYuanmingyuanPark?

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即在保持现存圆明园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主体部分开发成一个中国人了解近代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还可以划出园中一部分把它开辟成一个民俗村和拍摄古装戏的影视基地;还可以在园内建一个古玩市场,把国内外游客吸引到圆明园,做到以园养园。

三、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是教师从实际出发,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从课文中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AFarmingPioneer的教学时,学生不禁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此时,教师如能拿出《中华英才》画册,向学生展现一幅朴素农民的彩照,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他有何伟大成就?这一情景一定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经教师提示,学生能够猜出那位农民是被世人称为“当代农业之父”的袁隆平。然后教师再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Whydowecallhimthefatherofmodernagriculture?

2.Withouthisgreatinvention,manypeoplewouldgohungry,doyouthinkso?Andwhy?

3.Whatishedoingnow?

通过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参与了言语实践活动,而且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活动近体原则

智力的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去发展,在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和回味。因此,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把枯燥的语言课变成谈经验和谈体会等的交流会。

例如,教学TheSummerHolidays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谈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报社记者采访来自农村的学生,谈谈他们假日是怎样帮助父母进行夏收的;也可采访来自城市的学生,谈谈他们在父母上班时是怎样安排自己生活的,等等。这时的课堂是生活的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组织者和导演。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话题设计论文篇2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媒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这一系统的重点是有效的活动设计。要达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有效的策划与设计。

一、阅读前:课前导入设计的话题要确保学生能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课堂展示话题是教师事先对教材做出整体判断,针对该单元的阅读课提出的相关问题,此类任务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丰富背景知识, 预测阅读内容, 为阅读做准备。

此类话题一般来说源于课文,且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好能够采用小组活动,集合全体学生的智慧,以4-6人为一个单位,每一单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相结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资料,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给与展示。

阅读前的导入话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很容易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入与文章类似的情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设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会让阅读更加有效。问题设计的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地领着学生走入阅读。

3.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图片意味着无尽的话语,让学生谈论相关的图片往往会开启思维的马达。

4.展出相关的实物。实物对学生的思维带来更为实际的视觉冲击,实物的出现会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去体验文章的相关内容。

5.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音乐能够让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让人深思,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途径。

6.组织与文章相关的竞赛,竞赛活动使得阅读的导入设计更加实用。

二、阅读中:分层展示话题要确保大多数成员共同参与

1.泛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要“触动”或“唤醒”学生,与学生共建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前置话题及小组活动的设计要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文章的主体意向,并且通过阅读文章能够谈论与主体意思相近的话题。此时阅读重心放在“找到”而非“读懂”上, 训练的是速度而非深度。这时的展示话题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这一步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读。泛读的地位往往被教师忽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重视的是考试,而考试更多层面的问题是精读。

此时教师要设计出开放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小组展示话题,以提高学生的泛读水平。此类展示话题应重在发散、创新性的思维,以讨论、辩论、提出想法、验证想法为主。这类话题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引用文章中的语句,验证自己的观点。泛读中的展示话题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阅读文章,寻找能够验证教师所提的话题的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语加以阐述。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并对相关话题加以拓展论述,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

以上两类话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挑战性的集体工作,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精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细化与落实

精读的作用在于确保准确地理解文章。此时的阅读要求读者很细致地了解细节, 进而真正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如, 说了什么? 为什么说? 怎样说的? 说得对吗? 我同意吗?等。这时的阅读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知型、反思型、批判型的阅读者,这是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后, 进一步设计展示话题, 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不仅要照顾学生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细节的能力。此时的话题设计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

(1)给出小组展示话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问互答,注重全员参与,使理解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语篇梗概,同时使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了解深层次的内容,找出共性的问题,为过渡到下一步的“三自三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发现,有创新,有提高)”阶段作铺垫。

(2)提出话题让学生质疑,教师校正补充,然后再次设疑,学生猜、查、讨论。

(3)提出长难句进行句意分析,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辨析,教师进行讲解。

(4)设计话题对相关语言点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进行举例拓展。

三、阅读后:教学评价话题要确保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 表面上数量很多, 学生进行了多次阅读, 锻炼了阅读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但深思以后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多次阅读或许是无效的阅读, 许多阅读任务一次阅读即可完成; 其次, 话题的设计重复, 无目的, 无法有效地与阅读策略挂钩; 再次, 整个阅读课堂的话题设计停留在浅层信息的查找阶段, 无法进入深层理解阶段; 最后, 阅读教学仅注意了信息的获取, 而忽略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读后话题应指导学生在深层理解作者观点及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用批判的目光整理信息、内化信息、输出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真正的问题。基于以上观点,阅读后的展示话题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文章内容,提供相关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此类话题在于进一步复习相关内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话题可以设计为相关的表格或者给出相关的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

2.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出类似的讨论话题,进行拓展性学习。此类任务需要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并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此类的展示话题往往交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3.阅读后的知识点检测与展示,此类话题在于检测所有成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检测内容应该为全体成员能够完成,展示任务应该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进行课堂展示。

四、英语阅读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展示话题为主的阅读课教学非常有效,它能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提供一个空间,能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此予以提醒,希望得到重视并予以继续研究。

1.要仔细斟酌话题的切入点,细化对展示内容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在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并且要细化话题,把总话题分为一个个小话题,使每个小组尽可能接触不同的话题,每个小话题应该简洁明了,易操作,控制好话题的难度,尽可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及时关注并且参与学生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特别是小组成员在做集体展示话题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清,一人单干,或者部分组员参与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明察并及时纠正,让所有的组员都参与进来。Self-check的阅读每单元出现一次,每次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一星期多时间可以准备,但这并不意味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出现各种困难,组员可能沮丧退缩,探究活动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有时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哪怕是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学生重新鼓起信心。

话题设计论文篇3

一、设计英语问题,激发学生交际兴趣

从目前来看,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的很大原因在于缺乏环境,兴趣未被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并不是自然地被激发的,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去唤醒。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以问题任务带动学生去交际。为了成功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任务能否符合初中生兴趣需要、交际需要。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8B中的Unit3 Travelling这一单元时,教师先以图文形式展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再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成功将学生的交际兴趣激发。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著名的旅游景点:The Statue of Liberty, Mount Fuji,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The Little Mermaid, The Tower Bridge, The Great Wall等。教师利用这些景点,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其次,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与其他同学进行交际。1.What places have you visite? 2. What’s your feeling when you go on a trip? 3. What things will you prepare for a trip? 学生根据问题,与他人进行交际。最后,教师随堂提问学生,抽查学生的交际任务完成情况。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到问题时,能够积极参与练习,大胆交际,以应对教师的抽查。总体而言,利用学生熟悉的问题能够最大化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二、设计说话任务,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1.看图说话,营造交际氛围

设计看图说话任务不失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一般而言,图片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刺激学生说话,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4 Finding your way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看图说话任务,成功营造交际氛围。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简单明了的本市地图,并在地图中标注位置:library, school, bus station, subway, park等等。其次,学生两两合作,利用句型:If I am at school, how can I get to the park? 提问交际。在这个句型中,两个地点是可以任意切换的,其关键在于学生如何正确表述出路径。这就需要学生看地图,利用句型:go straight this street/turn light/turn left/walk along the road/cross the bridge/等进行回答。这一灵活、直观的看图说话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交际激情,学生主动找搭档,融入交际任务中。几分钟过后,学生随机抽查几组学生进行交际练习。教师给出两个地点:From bus station to subway,学生则需要根据这一信息进行交际对话。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看本市地图进行对话交际,是一种有意义的交际,生活上能运用得到的交际,因而学生非常感兴趣。只要学生能够运用句型正确指路,教师再切换成学校地图、小区地图等,学生再操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主题说话,培养交际能力

主题说话任务的设计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另一种方法。在设计主题时,教师要思考什么样的主题符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以“My favorite festival”为主题的说话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本单元以学习节日为主,每个节日的庆祝方式都有所不同,因而不同的学生喜欢的节日也会有不同。此次的主题说话任务以小组交际为主,五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围绕主题进行交际探讨,有效互动交流。当然,在交际时,学生不是一味地听学生讲My favorite festival is …,而是不时互动交流。如利用问题深化交际,why do you like this festival best? Do you know how to celebrate this festival?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this festival?等等。这样的主题交际任务彻底将课堂点燃,学生学习得更快乐、更有滋味。而在教师抽查提问时,学生都能从容面对,利用英文表达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因此,教师可以多设计主题说话任务,引导学生发散主题,主动互动交际,促进自身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设计开放活动,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1.设计调查类活动,提升交际能力

初中生喜欢各类实践任务,因为实践任务不同于课堂上中规中矩的任务,而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设计调查类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英文进行调查,再结合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以此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2 Let’s play sports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调查类任务,学生都能出色完成,并且交际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任务要求:请调查班上6名学生喜欢的运动,他们为什么喜欢这项运动,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从调查结果中分析,最受学生欢迎的球类运动是什么,并总结我们为什么要参加各类运动。调查中,学生需要运用英文调查:What sports do you like? Why do you like this sport? When do you play this sport? 等等。而调查者则根据被调查者回答的信息,进行记录,最后填入表格,再具体分析。这样的任务能够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完成,同时促进交际能力的提升,因而值得倡导使用。

2.设计辩论赛活动,提升交际能力

辩论赛活动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也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灵活应变、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辩论赛活动,将学生分为辩论正反方,要求学生依照次序发言辩论,保证每位成员都有表达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的交际能力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8 Fashion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一个主题辩论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将学生分为正反方:For: Students should wear their school uniforms. Against: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 辩论题出来后,辩论双反围绕自己所在组,进行准备工作。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主辩手,领导辩论工作,并且依据教师要求,每名学生都需要参与到辩论中。在学生辩论过程中,教师负责记录学生的观点,为最后的总结做好准备工作。由于每名学生都需要辩论,因而学生保持十分的注意力,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整个辩论过程非常激烈,辩论双方都为赢得最后的胜利而努力辩论。有些学生在利用英文表达“卡住”时,组内学生积极帮助,使学生顺利表达出观点。因此,辩论活动也能使学生交际能力得到提升,更能让学生享受到不一样的英语。

总之,教师应积极利用任务,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得到最大化提升。教师既要让学生享受到交际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也要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交际任务,以促进学生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话题设计论文篇4

教育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明确目标的讨论活动毫无有效性可言。[2]但是,不少教师设计讨论活动时抱着点缀课堂的心态,追求的是课堂中的出彩和好看,甚至有些讨论活动仅仅成为一些教师展示学生语言能力的窗口。在这种走过场式的讨论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学习者通过讨论可能获得的具体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考虑不充分,其教育功能也因此十分有限。

例如,一次教学竞赛中,在完成NSEFC 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reading部分讲授后,授课教师便组织学生讨论“What is being done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What do you suggest?”。其间,授课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关于讨论活动目标的交流,在学生讨论中也没有引导学生朝本节课的语言和心智发展目标前进,缺少相应的指向性。从课堂效果来看,虽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但学生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以前所学内容的重复,鲜有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尝试。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些套话,体现不出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课后评委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学生表示只是觉得讨论活动热闹,不知道为什么要讨论以及从讨论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针对讨论活动中目标设计缺失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设计讨论活动时思考活动所要达成的语言及心智发展目标,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并紧紧围绕具体目标选择话题,组织讨论活动。

具体到上例中“What is being done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What do you suggest?”讨论活动的设计,可结合该单元的整体学习目标设计以下讨论活动目标:通过本讨论活动,(1)学生能够使用本课所学关于动物保护的词语(die out, extinguish, decrease, set up reserves, build natural parks, develop laws and regulations, raise public’s awareness等)表达动物保护的建议和主张;(2)学生能够就所知信息分析动物生存和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

二、话题空泛,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1]26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讨论话题使学习活动更具有个人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努力驾驭语言,而且可以使讨论更具有深度。然而,不少教师设计的话题往往存在假、大、空的毛病,所选话题太泛,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万里,对学生毫无实际意义。从语言结构上分析,这种话题往往采用“What’s your opinion on + noun phrase?”或“What do you think of + noun phrase?”的表达形式。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话题不构成一个主题意义单位,缺乏命题意义,很难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不能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因而容易使讨论形式化。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话题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如坠云雾之中,不知从哪里说起。加上课堂讨论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对和话题相关的现象作简单的判断或者重复一些“陈词滥调”,不能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因此,这样的话题根本不具备引发思考、促进综合语言应用的功能。

例如,一次说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处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1 Unit 1中“A Perfect Day”一课的读后讨论时,设计的话题为“What do you think of Brian’s and Bob’s philosophy of life?”尽管该话题是对课文阅读材料的深度挖掘,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philosophy of life”的内涵和外延过于空泛,学生讨论时会感觉讲什么都行,但又都无话可讲。同时,该话题缺乏相应的思维指向性,到底是对生活哲学的哪方面做评论,是作比较呢,分析原因呢,还是分析其优缺点?因此,这种话题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同时也让一些学生对讨论活动采取应付态度。

在设计该课话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来提升话题的质量和教学效果。(1)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向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人物Brian and Bob优化为学生熟悉的人物,如one of your friends or relatives。(2)尽可能充实、具体化话题内容,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宽泛的概念。像“philosophy of life”可以充实细化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子话题,如:“daily behavior and work”“reasons behind that lifestyle”“weaknesses of that lifestyle”“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at lifestyle”。(3)尽可能使用可操作的词语表达讨论话题的内容要求和思维过程。常用讨论话题词语有:describe the process, compare or contrast to find 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alyze the causes or consequences, give suggestions等。通过此类词语的使用,教师可以清晰地表达讨论活动的内容和思维要求,同时也给学习者的讨论提供思维的方向。

三、缺少必要的语言、资源支持和思维启发,忽视“支架”的搭建

讨论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需要一定的语言和资源支持以及相应的思维启发。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缺乏对语言和信息输入环节的设计,往往不顾学生的语言和资源限制,在不作相应的语言铺垫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直奔讨论主题。有时候,学生还没完全明白讨论对象的意义时,教师就催着学生表达他们的主张和观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凭着感觉瞎说一通”,无法实现讨论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功能。

更多的时候,教师缺乏针对学生思维指导和启发环节的设计。在讨论活动设计中,教师对学习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何提炼总结自己的观点,如何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何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关注太少。忽视对学生讨论中思维训练和发展的关注,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讨论问题时无从下手,无法深入讨论问题的本质,更谈不上学习者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在设计讨论活动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所需的语言、资源和思维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3]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支架”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信息资源帮助和思维支持。

“支架”的设计通常可采取以下多种方式。(1)教师可以设计头脑风暴活动,发挥学生和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主题词句的引导,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语言结构并巩固新学的结构,为讨论扫清语言方面的障碍,并激活学生的思维。(2)教师也可以采取图片诱导的方式,通过图片盘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语言知识背景信息。(3)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心智图),理顺所讨论问题的各个主体间的逻辑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和讨论主题相关的快速阅读或泛听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四、小组组织设计缺失,互动效果不佳

小组内密切合作和积极互动是有效课堂讨论活动的基础。小组内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相互启发、在语言上的相互修正是课堂讨论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课堂讨论小组内合作和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教师对讨论小组内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互动的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

然而,不少教师对讨论小组的组织设计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有几个学生组合便可以形成一个讨论小组,小组内的合作和互动也因此而自动生成。这种观点在课堂教学现实中却遭遇了巨大的尴尬。在不少课堂讨论中,由于缺少合理的组织设计,小组成员对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和义务模糊,出现小组内话语权分配不均的情况,某个成员控制讨论主导权,一直讲个不停,有些学生仅作简单的回应,有些学生则选择沉默,静静地听着,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听。

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小组组织设计可以建立有机小组架构,明确组员的角色。根据讨论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把小组设计为由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和总结员等角色构成的有机体,所有成员除积极参与讨论外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组织任务。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协调讨论的职责;记录员承担记录成员的主要观点的职责;质疑员主要对成员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追问;总结员主要对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论。组织角色的约束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够较好地提升小组互动的效果。

五、忽视评价,缺少积极导向作用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39-40

讨论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口头交互过程,讨论的内容随着讨论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不能像写作一样留下物理痕迹,同时讨论的结果也没有固定的模板和相对确定的参考答案。这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觉得对讨论活动没什么感觉,无法认识自己在讨论中的进步和不足。因此,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评价尤其重要。

然而,很多教师对讨论活动的评价比较陌生,往往采取简单化、主观化的评价,甚至回避评价。一次观摩课上,在分享讨论结果阶段,授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简单地用“good, excellent, well done”等简单词语评价。整个活动结束时,教师也只是说“You all have done a fantastic job”,并没对讨论活动作有意义的总结和评价。虽然教师以鼓励为主无可厚非,但是缺乏实质内容的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讨论话题设计讨论评价量表。一般的讨论评价量表包含以下内容:(1)讨论过程评价,(2)互动表现评价,(3)观点质量评价,(4)语言质量评价等。

例如,在NSEFC 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以下评价量表。

Rank Item 1 to 8 according to how you have accomplished each of them(A. excellent B. good C. to be improved) and fill in blanks in Items 9 and 10.

1. Even distribution of task among group members. ( )

2.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naturally. ( )

3. Be able to us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precisely. ( )

4. Be able to use cohesive devices to organize message in a logic way. ( )

5. Be able to give a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problem. ( )

6. Be able to give an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problem. ( )

7. Be able to give creativ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 )

8. Be able to giv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 )

9. Language or structures I like very much:

.

10. Ideas I like very much: .

课堂讨论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效和语言能力的“show time”,更是学生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讨论活动应该成为常态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讨论活动设计中要着眼于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设计讨论活动的话题、过程、组织和评价来提升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话题设计论文篇5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话题设计论文篇6

社会交往类会话是一种以促进社会关系为目的的会话,其特点是互动双方本着合作友好的谈话态度,努力促成和谐成功的交谈过程。谈论的话题一般是音乐、运动、天气等不会引起对方尴尬和不快的话题,也可以是新闻、经济、电影、明星、度假等不涉及双方隐私的话题。

社会交往类会话具有基本的话语结构,如开场句、告别句、话轮、问答结构、问答评论结构等。在这些结构中,自然恰当的应答、话轮自然的衔接、话轮交换点的辨认、交流的自然继续等都需要会话双方具有一定的谈话技巧才能顺利愉快地完成。会话中的问答结构往往有一定的应答模式,如赞扬以接受为应答模式,抱怨以道歉为应答模式,问题与回答相邻,请求与答应相邻,提议以接受或拒绝作为应答等等。这类会话中通常会有结束语,有时会是委婉的说法,如等公交车的两人交谈之后要分手,会说“There is the bus.”因为是为了建立和谐关系,所以,反义疑问句是这类会话中的常用句式,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对方的应答往往与说话者保持一致意见。

这类会话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既要在话语结构上与之相符合,还要在话语的语气、选词上等符合该类会话的意图,以便达到这类会话的交际目的。首先,在正确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会话结构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其次,进行功能性的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的任务设计要符合会话意图,会话的各方须互相合作以完成对话。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自然处理话轮交换点和认识应答的文化差异。

拿《英语(新目标)》新版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9 Section A 1b来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会话文本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文本如下:

Linda: Hi, Anna! How is your first day of school?

Anna: Hey, Linda! It’s good. I am happy to see all my friends. What about you?

Linda: Me, too. And my classes are great.

Anna: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Linda: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What’s yours?

Anna: Hmm. Well, I like art and math. But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usic.

开学第一天,同学相见,互相寒暄,以继续中断了一个假期的情感连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新学期的课程开设将成为最恰当也最安全的话题。通过谈论课程,增进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这个对话的开场使用的是互相间的称呼和问候,应答都是及时的。话语基本结构为称呼对称呼,问候对问候。问候由两组问答构成。仔细分析该会话文本,还可以看到更多符合社会交往类话语的基本特点的地方。首先,Linda的问候表示她主动与Anna示好,要求建立或促进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其二,Anna的回答是褒义的、愉快的,如good, happy 等,给人一种愉悦的传递,符合促进和谐的话语特点;其三,回答后接着进一步的解释,表达开放和善意;第四,解释之后提问对方,说明Anna有要继续会话的意愿,说话双方的话轮时长相近。

该会话文本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招呼+问候+话题。话轮以问答方式转换。

教学活动的组织须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从会话观摩到师生演示,从学生两人练习到学生三人互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形式中体验话语互动和实验交际语言。尤其是学生在多人互动中要顾及多方的语言交换和情感沟通与反应,更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会话观摩和师生演示阶段,使用表1内的语言进行。在学生两人练习时,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表达方式(见表2),让学生在交际中选择使用,适当提高会话练习的难度,同时增强会话的真实性。

在学生多人练习中,练习内容在以上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升。除了对上述语言材料进一步灵活运用外,更重要的是话轮的转换。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供礼貌的插话技能,如提供“Wow!” “Really!”“Glad to hear that.”等附和短句,以便及时把话接过来,使多人对话自然地互动进行。

在该会话的教学拓展活动环节,可以从“My classes are great.”拓展到其他主题,这样可以练习学生对该会话功能的迁移能力。如教师设置开场话语“I didn’t sleep very well last night.”或 “Look, what I bought on Sunday?”,让学生做出不同的应答,体现应答的开放性,同时对学生应答的恰当性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既注意了会话的生活场景、社会交往、话题选择、结构特点与会话风格,同时还提高了对英语国家文化中的禁忌和喜好的认识。

二、信息商议类

信息商议类会话无论是在会话目的、话语结构,还是在会话技巧策略上及使用的场合等都完全不同于社会交往类会话。信息商议类会话有一定的实际目的,用于解决问题,比如讨论去商场买什么东西,协商去游玩时酒店的预定和游玩路线的设计等,也可能涉及电话咨询。为了获得准确无误的信息或促使商议有实际结果,这类会话会特别强调信息的准确性,表现在语言上是不断重复以便确认双方是否准确传达和准确获取信息。这类会话所需的技能包括询问、提出需求、描述、解释、提问、确认、建议、比较、表达同意与不同观点等等。如果是讨论之类的较长会话,监控会话的语言诸如概括总结、提醒等也是不可缺失的技能。

信息商议类会话教学活动要重点体现信息差。有了信息差,会话双方才有了交际的意义,才有沟通的需求和动机。这是一种任务驱动的会话,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布置明确的任务供学生来完成,所以,角色扮演是符合这种需求的活动。

例如,《英语(新目标)》新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A 1a的会话文本如下:

―Hi, John! What will you wear to the party?

―I think I will wear jeans to the party.

―That’s not a good idea. If you do, the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

―Really?

―Yes.

―Then I will wear my smart trousers.

―Good idea.

这个会话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层次主要为议题。协商议题为“穿什么”,首先第一个提议“穿牛仔裤”,被否决,给出否决的理由,语言结构是询问+应答+评论。中间为过渡层次,进行信息确认,以问答形式进行。第三层次用“then”作为信号词,后接另一个提议“穿西裤”,应答赞成,协商结束,目标达成。语言特点是新信息的交流和确认,如“wear jeans, not good, won’t let you in, really”等语言的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学活动的任务设计为“There will be a party. What will you wear to the party?”为了使学生具有足够多的语言材料进行会话,先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认识聚会上穿什么,为什么,形成表3。

随后,布置会话交流任务:讨论和选择聚会上的恰当着装。教师演示会话过程让学生观摩,重点突出会话结构,包括询问、应答、评价与解释等过程。然后学生根据头脑风暴中的语言材料展开会话试验。为了让学生灵活进行交际,教师可以以图表形式提供在各个结构过程中的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供学生选择使用。最后,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会话结束后,教师可安排会话参与者对最终解决方案进行。如:“There is a party. If I wear jeans in the party, the teacher won’t let me in. So I will wear smart trousers, because they look nice and formal.”

在拓展和强化环节,对学生关于该会话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进行迁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设置话题“There will be a class meeting. What topic shall we have for the class meeting?”让学生进行两人活动,一人扮班长,另一人扮副班长,讨论解决班会主题问题。

三、展示类

展示类会话,其特点是在公共场合面对众多的听众,较少有语言互动;其会话目的是为了向大众宣布传播自己的观点、信息或劝说听众相信或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讲解、汇报、展示、通知、演讲和辩论等;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在诸如公众集会的演讲、致辞等等。这种会话关注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有固定的篇章结构顺序和语言组织形式;话语较正式,篇幅较长;说话者关注听众的反响,注重话语效果。除了有一定的文本模式,说话者须注重语音、重音和语调,以保持听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下面是一个班级调查报告陈述的开头和结尾:“Dear all, I feel happy to be chosen to make a speech in class. I like sharing ... By doing the job, I have learnt more about myself. I know I am a man who likes to share, to share my ideas, to share my happiness and my kindness. Thank you!”发言一开始就表明发言者的目的和愿意分享的心情,紧接着一句“I like sharing”就把重点落在句尾,起到强调和启下的作用。结尾几个并列的“to share”又呼应开头的“sharing”。这个报告首尾呼应,用较多开口音,不仅有较高的语言结构,还有声音、停顿等非语言表现手段来感染听众。

展示类的会话教学活动也要体现这些特点。活动设计须先安排如何明确内容,如《英语(新目标)》新版教材八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B 2e,内容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ayings?”,是一个主题演讲。教学活动安排首先是小组讨论主题所包含的信息,如学生选择“A good friend is like a mirror.”这个谚语,就安排小组讨论它的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对这个谚语的信息有充分的认识,包括“为什么用这个比喻”“这个谚语的所指意义是什么”“同学当中谁是你这样的朋友”等,得到如“A mirror can reflect a real you. A true friend can also reflect a real you to you. A true friend will be honest enough to tell you about your real self. My deskmate, Tom, is one of these friends to me. He always lets me know both my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等内容信息。在学生具有了对这个谚语内容信息的充分了解之后,教师讲解演讲文本的结构:开头+内容信息+结尾,并给出范本,讲解分析范文语言和逻辑特点,并进行演示。最后,设计全班活动,提供展示机会,让学生展示完整的主题演讲过程。这类会话由于其语言质量及逻辑性要求高,往往不仅是信息,有时还涉及劝说、论述、推理、演绎等更高思维层次的语言活动,所以,应该安排在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进行,如一个单元结束时的会话训练和展示活动。

话题设计论文篇7

如,《林黛玉进贾府》作为《红楼梦》的节选,很多人在读过《红楼梦》后,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王熙凤和林黛玉更喜欢哪个人物角色,抓住这一兴趣点,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话题:你觉得林黛玉美吗?喜欢她吗?让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后,结合红楼梦电视剧的剪辑镜头,加深印象,补充阅读不足,然后讨论话题,自由发言。通过对话发言,在课堂中主要出现两种观点:喜欢林黛玉,理由是有教养,出口成章,才华横溢,为爱情可以连命都贴上,爱情专一,倾心对待别人,不勾心斗角,两情相悦,不求名利,心心相映;不喜欢林黛玉,理由是自许清高,喜欢流泪,性格软弱,要求平凡。教师设计这一话题,吸引学生兴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鉴赏人物形象,在经典名著学习中,有话说,有自己的见解。

二、在重c、难点处对话

在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要在教学重难点设计话题,教学重点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难点是语文教学中学生难理解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认真研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语文教学目标,钻研领会语文教材文本,对学情进行分析,了解学生语文水平,把握语文教学重难点,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语文话题,在师生、生生间展开对话教学。

如,在《边城》教学中,教学重难点为:初读文本,了解作者文本信息,整体感知文本;赏读文本,鉴赏人物形象,把握文本主题;研读文本,感悟品味语言,审视文本风格。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话题:(1)在课文中,作者如何塑造翠翠人物形象的?(2)分组讨论,小说反映了什么主题?(3)有人认为文本中,作者以牧歌式情调和纯朴文笔,呈现出一幅边城世界风俗画面,你认同吗?(4)画出文本中的名句,品读后谈一谈自己的理解。(5)翠翠是一个可爱善良的人物,为什么却有悲哀色调?通过这些话题的设计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话学习,看到人世间诚挚的手足情和纯美的祖孙爱,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感受纯朴自然的人性美。

三、在疑点处对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质疑、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是开拓学生思维的智能手段。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抓住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教师质疑,提出问题,进行对话,促进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发展。

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中,教师提出疑点:“杜十娘有那么多珠宝,为什么会选择跳河自杀呢?”这一疑点是课文艺术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小说作品中的一大重笔。教师通过提出这一疑点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对话,创设作品写作社会背景,让学生去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生的扼杀,激发学生对封建社会的痛恨感,体会杜十娘跳河自杀是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报复,感受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悲剧的崇高,感悟作者通过悲剧结局表现思想情感。

四、在争议点处对话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争议、冲突设计话题,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在语文课堂情境中,变换角色去思考问题,活跃思维,产生较强的思辨意识,在争议和冲突中主动思考,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升华自己的品质。

话题设计论文篇8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课程已经不单单为远程教育所专用,而逐步成为面授教学的补充形式。课程论坛作为网络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模块,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程论坛一方面为师生和生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弥补远程教学中师生情感缺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辅助教学,通过组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论坛模块的设计都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应用阶段,课程论坛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是否促进了教学以及师生交流,是否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思考。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网络课程,课程论坛的利用状况就存在着天壤之别:有的成为百家争鸣、学术争锋的舞台,有的则成为通知、布置作业的公告栏;有的人气兴旺,有的则气氛萧条;有的成为迸发科学灵感的热土,有的则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角落……总体来说,网络课堂论坛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讨论话题设计的不合理;二是讨论活动管理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论题主题不明确、回帖率低甚至零回帖、存在讨论过程中偏离论题现象、回帖质量不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等。而话题设计的不合理也对讨论活动的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网络课程中的在线讨论能够收到与传统课堂讨论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在设计讨论话题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避免偏离主题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内容设计。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师生角色的变化。传统面授的课堂上,教师是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问题的设计也都紧扣教学目标,即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教师也能够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网络课堂中教师不一定是讨论活动唯一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讨论过程的发展态势更多是与参与者的回帖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避免偏离讨论主题,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就更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讨论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多提咨询性问题,带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类型设计。Kinsella(1991)[1]曾经对课堂提问问题的类型做过划分,他认为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展示性(display)问题和咨询性(referential)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知答案,学生一般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提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常见。咨询性问题是指教师并不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也要经过探索、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问题。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咨询性问题更为适宜网络教学的宽松环境,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激烈讨论,并且促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3规范语言表达,避免不知所云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表述设计。网络教学环境不同于面授,由于没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缺乏感性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提出讨论话题时语言表达上就应该更加注意,规范用词,避免学习者不知所云。一般来讲,在表达上要简洁,突出讨论重点。对于那些案例分析式的话题,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先提出讨论问题,后面附上相关的资料,避免直接堆砌材料而后提问,而给学习者造成厌烦的心理。

4把握最近发展区,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难易度设计。最近发展区理论[2]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起初是就智力因素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在网络课程论坛中,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自主的探究和独立的思考能够完成的范围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

一个成功的网络课程论坛讨论仅有出色的话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精彩的讨论话题是精彩的讨论活动的开始,只有把握好这个开始,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本文提出的几个原则是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规范网络课程论坛讨论话题而设计的,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仅仅归纳这些,希望引发更多的教师关注网络课程论坛的建设。

话题设计论文篇9

一、理论参照

1.教材分析的方法

特立・约翰逊(Little John)认为,教材分析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1)教材中有什么?(2)教材对使用者的要求是什么?(3)教材中蕴含着什么思想?

2.教材评价的方法

何安平的微观分析评价表可以细化为10个维度,包括项目名称、训练目标、主题内容、活动形式、认知层次、参与方式、答案形式、媒体设计、语言表述等。

二、“Warming up”板块分析与评价

本文将参照何安平的微观评价维度,并结合Little john的三

步教材分析法,试图从话题形式、话题内容、语言技能三个维度对NSEC必修一和必修二中“warming-up”板块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1.话题形式

通过统计必修一、必修二两册学生用书“warming-up”板块的话题形式,主要包括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思考问题、填表格等,采用的话题形式及出现的频次为:看图讨论7次、问卷调查或阅读填表以及测验1次。其中,主要以看图讨论和填表格为主,很多单元都采用讨论的形式来组织课堂,这也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相符。该板块采用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旨在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大胆思考,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可以促进其对话题积极思考,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话题内容

通过统计发现,该板块的题材丰富,类型多样,主要涉及生活、科学、社会、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各单元的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1)生活类题材:朋友之间的友谊、各种交通工具的介绍和旅游计划;(2)科普类题材:地震知识、计算机发展史;(3)文化类题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异同;(4)责任类题材:伟人具备的品质、保护野生动物。

总的来看,话题内容设计真实贴切,选择的题材比较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比如朋友、地震、音乐、旅游等这些话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可见,“warming-up”板块的话题内容具有时代特征,高度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3.语言技能

“Warming-up”板块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具有哪些倾向性?通过统计发现,各单元几乎都往培养口语能力方面倾斜,学生在用英语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听力能力也会随之提高。这种设计的侧重点是与“warming-up”板块的中心任务密不可分的,即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后面板块的学习兴趣。口头讨论与笔头表达相比,能更加快速有效地组织语言,进行“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唤起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结构和技能。而且,学生口头讨论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板块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从三个维度,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warming-up”板块进行了评价。首先,各单元的“warming-up”板块所涉及的活动均围绕单元主题展开,能够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其次,话题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该板块选取的题材与单元主题紧密相扣,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最后,活动设计倾向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听力及阅读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总之,“warming-up”板块很好地体现了《标准》内容中所倡导的“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精神。同时,《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文希望通过NSEC教材中

“warming-up”板块的分析与评价,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帮助教材使用者“活化教材”,并能创造性地使用并开发教材。

参考文献:

[1]Little John,A.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话题设计论文篇10

一、英语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英语教育过程中,老师往往带着学生跑,为学生安排下了所有的步骤。而将对话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将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将会成为整节课的主体,这样的对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教学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老师和学生将会共同学习、提问。老师则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和回答情况进行及时的点拨,突出其中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

由于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现在的学生很多不愿出门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更愿意将自己的空闲时间交给电视、电脑,这从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而学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可以为学生的交际交流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对话理论,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去认知社会、了解社会,乃至掌握人与人交流的技巧。另外通过英语的对话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积极的了解西方文化,并课堂中提出来,懂得当出现观点冲突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帮助他们逐渐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去。

(三)有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人们对于自然语言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通过对话教学不仅仅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将一些口头概念、实际事物、深奥图形等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与老师努力的方向,一般对于对话教学来说,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能力等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让学生自行为自己设计教学目标,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样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目标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切勿说空话。

(二)话题设计策略

对话教学重点在于对话二字上,这就离不开话题的设计,话题是整节课的灵魂,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对于话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话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在对话教学中问题的产生包含来看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由学生自主提出;第二种是师生共同研究提出;第三种是由老师提出。针对这三种情况时,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一样的方法,首先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应当顺应学生的问题需求,帮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而当师生共同提出问题时,老师应当在问题解决之后采用追问的方式,深化问题,当教师自己提出问题时,则应当采用点拨的方式,启发学生探索,而不要将问题完全讲明白。

(三)教学过程设计策略

教学过程设计是对话教学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对话教学过程设计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即发起、组织、维持以及总结这四个方面。发起阶段也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前奏,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同时引入话题为学生接下来的交谈讨论做铺垫。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同时根据话题设计策略选择好的话题。而在组织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对话方式,包括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讨论等等。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是对话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整个对话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最终评定。在进行对话教学评价前,首先必须要明确评价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其导向的作用。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所有的评价活动应当围绕着评价目的来开展,不能够偏离这一主题。总的来说也就是对话教学评价的目的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存在差异,那么教学评价的目的也就应当存在差异。

三、结语

总的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科,其更多的应当在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积极的语言交流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发挥英语这一门语言的真正作用,因此将对话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研究总结,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夫真.论对话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J].当代教育科学.2008(17)

话题设计论文篇11

苏格拉底对话法的独到之处,就是在教学时,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各种道理或传授各种知识,而是与学生谈话或向他们提出问题,让他们做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有意将学生的话题进一步引向错误的方向,使他自己明白答案的荒谬,然后再进行多方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的结论。正因如此,教师能否巧妙地设问,将问题提得适时、提得准确、提得层层递进是苏格拉底对话法运用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笔者的实践,教师在运用苏格拉底对话法时设问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设计要合理准确

在每次课堂对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尤其要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应该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准确地设计相应的讨论话题。l3这些话题在设计时应关注三点:一是要兼顾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段提出讨论话题,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将学生引入思维训练;二是要让话题设计得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能激发或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对话中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三是所设计的话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在话题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例如,在NSEFCBook1Unit1Friendship阅读课教学中,第一环节教师可根据标题就Friendship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1.Whatisfriendship?2.Whatgoodqualitiesdofriendshave?通过讨论了解“友谊”的含义和“朋友”应该具备的品质。第二环节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话题:1.Whydopeoplemakefriends?2.Howdopeoplemakefirends?3.Howdopeopledealwithrelationswithfriends?启发学生对“友谊”和“朋友”进一步思考并讨论。第三个环节教师可给出一个争论性的话题,也是学生最敏感的话题:Doyouthinkschoolboysandgirlscanberealfriends?围绕这一话题,学生各抒己见,参与热情高涨,争论得非常热烈。为了把学生的辩论引向深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观点将学生分成两派,一是实践创新支持派,一是反对派,要求两派把双方不同的观点陈述清楚,并讲明理由,让学生在“思”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判断力。处在这样的辩论中,每个学生都必须思考他或她如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这一问题,并须将这一反思的结果用言语明确地表达出来。最终,逐步地引导学生自己从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当学生对某个话题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兴趣或热情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并讨论,即使他们的观点比较幼稚,也应让其畅所欲言,在讨论中充分展现自我。

(二)话题内容要有事实依据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智慧是在疑难中长大的,真理是在不断地检验中成熟的。一个人的观点通过与他人观点的对照而得到检验,生活的更普遍的认识则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中产生,最终的检验是证明这些观点对解决当前问题有何作用,它们与最初的事例是否相符。这“最初的事例”就是事实依据。在对话辩论中,不管学生的思维如何海阔天空甚至怪诞荒谬,只要存在事实依据,最终能从混沌走向清醒,从谬误走向正确就行。例如,NSEFCBook6Unit3Ahealthylife的中心话题是健康生活。而该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爷爷通过写信的方式用亲身经历劝告孙子戒烟。爷爷年轻时也吸烟,导致伤害了身体,这是真实的事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话题:Arethereanysmok.ersinyourfamily?通过这个提问,寻找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接着可以继续下面的话题:Whyissmok—ingharmful?围绕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汇集整理。经过前面的问答与讨论,接下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去思考如何戒烟的问题了。通过爷爷现身说法,学生初步认识了吸烟的危害,再通过讨论论证,最后又经过各自的思考,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对于戒烟的具体建议。尽管建议五花八门、稀奇古怪,也许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这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表达思想的成果,也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训练会话基本技能的成果。这是一种教学收获,也正是教师安排本节课教学的目的所在。

(三)要使对话双方互相理解

苏格拉底对话法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设计的话题要便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并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对话效果。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洞察对话的双方是否互相理解。一是个体的表达是否清晰,有没有被他人理解;二是听取的人有没有理解表达者的观点。Ill因为只有互相理解了,观点相同的才能很快达成一致,观点相对或相反的才能产生思想的深层碰撞,激发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通过使用语言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例如,NSEFCBook4Unit4Boaylanguage的中心话题是“身势语”。通过该单元的教学,学生能认识到,人类除了文字语言以外还有身体语言,它们同样能表达人们的情感,帮助人们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学生还能懂得了解身势语的不同文化含义并正确地加以运用,这会在交际场合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有关“身势语”的话题时,要注意做到使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后,能够提取并整合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如话题:Whathastheauthorlearnedfromthesecases?为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避免不该有的交流困难,教师可设计如下话题:hWatdoestheauhtorsuggestweshoulddotoavoiddififcultiesincommunication?Canyouaddsomemore?围绕这个话题,组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和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从课文里找寻证据的思维模式。在学生通过讨论整合出不同背景下人们不同的问候方式后,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话题:hWichimpressesyoumosta—mongthesewaysofgreeting?Why?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正互相理解。学生李华发言:“我对中东国家人们互相问候的方式很感兴趣,男人们显得亲密无问,男女之间却敬而远之。”听了李华的发言,教师可以问:“你怎样理解李华的话,韩梅?”韩梅:“因为伊斯兰国家有严格的教规,穆斯林教徒们必须严格执行,女人除了眼睛可以露在外面,其他部位全部要包裹起来,这也就告诉你伊斯兰国家的女人是不能触碰的。”此时教师可以再问李华:“韩梅的观点你理解固。了吗?”通过这样几问几答,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帮助。如果教师对某个观点不理解,也可以说:“我不理解,谁能帮我解释王平的意见?”总之,让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运用对话的形式,对各人具体体验的探究达成互相理解,在理解中形成共识,这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清晰度,促进学生理智、思维和才能的开发与训练。

(四)要使对话双方努力达成共识

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的观点不一定能被其他人认同,教师不宜忙于干预。学生在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在修正别人的观点,正确的认识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中沉淀出来的。在对话中,学生们惯以辩论的形式来实施互相帮助,互相帮助的最终成果就是辩论后所达成的思想共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新的观点出现时,可能又会引起新的怀疑,学生又要进行新的论证。[1_l∞这种被认同的观点被称为“暂时被证实的”,学生通过努力达成的共识也是暂时性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在对话中要持续拥有批判性思维,不断地在质疑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对话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创新能力。例如,NSEFCBook1Unit5NelsonMandela--amodemhero读前有六幅画,分别是WilliamTyn—dale,NormanBethune,SunYat-'sen,MohandasGand-hi,NeilArmstrong。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讨论:Arethesefamouspeoplealsorgeatpeople?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伟大人物,他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赶走了英国殖民者;也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是一位胆小鬼,他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国家的独立;还有学生认为MohandasGandhi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是错误的,为了独立,浪费了国家太多的时间。显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但他们却在努力地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是自主意识在对话中的体现。对此,教师要在充分予以肯定的同时,努力通过对话论证的方式,明确地告知学生:一个国家的独立,意味着本国人民能够当家做主,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任何伟大事业的进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虽然MohandasGandhi在领导印度人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事业中存在着瑕疵,但他毕竟领导印度人民赢得了独立自由,所以他在印度人民心目中永远是一位伟人。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使不同观点的学生,在自我的反思中最终趋于同—个正确的认识。可以说,这是用批判性思考去验证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以达成共识的对话实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耐受性极具意义。

话题设计论文篇12

目前,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因此,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然而,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需要,可归为以下三点原因。

(一)口语教材不适用:目前口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教材稀缺”[1]。大部分教材都是先罗列一段或若干段英文对话,然后附上中文注释和对话的中文译文。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为了词语达意,口语教学前的语言知识输入是必要的。同时,因口语练习部分提供的活动形式单一,而且以“Wh-”问题居多,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二)教师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教学环境包括人均教师拥有量、视听设备使用率、课时安排的科学性等方面内容。近年来,由于大学连年扩招,教学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语言实验室座位多达一百多个,学生坐在里面也只是听听录音而已,而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的。常常一个教学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多人,一曝十寒。

(三)方法教学:教师需要创造一个产出性使用英语的实践机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口语实际应用能力。真正的交际行为应该有具有相对的不可预测性,包括:与事能即兴(IMPROMPTU)阐述个人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但“许多口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为了交谈而交谈”的层面[2]。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有些教师乐于在每节精/泛读课开始之前让一两个学生做“What’s new today?的课堂报告。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的表现往往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交际行为却不是真实的。因缺乏不可预测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达不到交际目的。如何教才能达到目的呢?我认为模拟生活情景、分组活动是可行的。

二、突破性策略

(一)真实情景策略。口语交际教学应摒弃以往只单纯地进行听说训练,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抒感,或陈述事实,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此话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浓厚的交流气氛,甚至可预测到学生在交流中闪现的连珠妙语。语题的确立应是多元的、开放性的,贴近生活。总之,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不切合实际的话题都会挫伤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二)教学分组策略。分组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大学里,一节课通常为五十分钟。即使教师用五分钟时间进行热身提问(Warm –up Question)和讲解活动步骤,那么在一个三十五人的教学班里,在所剩下的四十五分钟里,均摊到每个学生的讲话时间仅为一分多钟。在需要大量实践 的口语课上,这点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用于三四个人的小组活动,那么每个学生就可获得约十几分钟的说英语时间,情况将大不相同。而较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学生产生英语交流愿望,增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设计口语活动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设计的话题要有助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设计的话题应向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开口实践的机会。

2.设计的话题要有时效性。由于设计的话题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可用于口语讨论的话题源于生活,把它们设计成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因此他们会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3.设计的话题要宽窄适中。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大多能举出一两件实例。话题太大,易造成学生反馈的杂乱无序。因此,学生会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小组讨论会变得十分热烈而活泼。

三、教师的职责

口语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所有的内容、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让学生进行闲聊,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4]。我认为教师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几点:组织分组工作,提供各种素材,参与小组活动。

为避免有的小组谈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出现冷场局面,在人员的分配上,可考虑在口语活动开始前,教师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活动内容,并根据不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编排。(1)把性格相近、关系融洽的学生放在同一组;(2)把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3)给不善言谈的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4)尽量让每组都男女生混编。(5)每次适当调整小组成员,以保持新鲜感。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在口语活动开始前提供一些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词汇,但是讨论开始后还会有学生不断向老师询问,如何用英语描述某一事物,如何用英语表达某一抽象事物,等等。彭青龙(1999)曾在200多名学生中就英语口语的困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87%的学生认为,词汇量是他们学习口语,尤其是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最大障碍。为了保证学生口头交流的准确性,每当讨论开始后,教师就要在个小组之间不停走动,及时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与汉语思想相应的英语表达法。个别小组有时还会因思维枯竭而先于其他小组结束讨论,开始用汉语聊天。教师要及时发现,在了解到他们确实已经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可向他们再提出一些追踪性问题,引导他们把讨论的话题引向深入。

教师变换身份,加入到小组中,像学生一样参与讨论,其益处有三:(1)有助于活跃小组气氛,丰富讨论内容。(2)从学生的言论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活跃的思维,拓展思路。(3)在参与中检验所设计话题是否适合,及时调整或总结经验。

四、结语

口语交际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刚刚起步,不断丰富口语教学资源,包括配置音像教材、多媒体语言室,建立语音实验室,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供给学生多种话语环境,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外,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追求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课堂中获益,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2):39-44.

话题设计论文篇13

就我国中学课堂座位排列的一般情况来看,安排4—6人一组为宜。小组规模小些,一是为了保证人人有机会;二是为了减少腼腆学生的拘谨感。

2.小组构成

英语课上,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而畅所欲言;鼓励男女生混编,以调节某些争论性话题的气氛;提供多个可谈论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话题的兴趣自行组合。以 sefc 1b unit 19为例,可提供的话题有:

①you’re the doctor;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strange patient that day.

②you’re ms king;tell the story of your own.

③you’re the boss;give your opinion about ms king.

④you’re mr pattis;give your idea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event.

⑤suppose there will be a meeting, discuss the problem of ms king at the meeting.

⑥give your statements on the event.

3.小组组员的角色

小组内设有主持人、记录员和报告员(可临时推举,也可在一段时间内固定)。主持人主持小组讨论,确保每个组员均有发言机会,而且保证全过程使用英语表达。记录员应简单记录每位发言人的讲话要点,然后(也可与主持人和报告员一起)拟成提纲交给报告员。报告员在记录员和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先向本组陈述讨论意见或结果,然后代表本组向全班报告。

4.讨论话题

设计讨论话题应考虑其趣味性和拓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所选话题应是学生很感兴趣并乐意参与的话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角度的话题并考虑合适的人员组合。一般来说,教师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有关角色展开对话和讨论。若能设计出对课文原意有创新而且可谈论的话题,则更佳。

以 sefc 1b unit 15为例,分角色的话题可设计为:

①you are too fat.why?

②you are too thin.why?

③i prefer chinese diet.

④ i prefer the die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创新性话题如:

①taste is all.

②more fruit, less food.

③keeping off meat at table.

③what a big chinese dinner!

5.启发与提示

这是小组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学生愿意说,往往是由于他们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应做到:

(1)设计的话题应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话题以有趣、新颖为

(2)在课文学习中或学习之前,配发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有可供模仿或运用的语言材料。如针对sefc 1a unit 13,可以设计的小话题有:①lincoln’s father talk about lincoln.②i used to be a slave.在学习课文之前印发有关林肯和奴隶方面的资料,这样做既可使学生了解历史,又可使学生学会一些语言表达的方法。

(3)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其做法是由教师给出提示词语,让学生成文。例如,可要求各小组就下列所给词语形成小短文。

提示词语:a flood, destroy, rebuild, look better

学生作文:last summer there was a flood in my hometown. many houses fell down when the flood came suddenly. but the people were not afraid. they fought bravely against the flood… my house, too, was destroyed by the flood.but now my pare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villagers, have rebuilt a much bigger house.

6.教师角色

通常情况下,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词语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时,迅速浏览记录员的报告提纲,必要时稍作指点。因此,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旁听者或帮助者的角色。

7.表扬与鼓励

首先,教师要认真倾听小组的报告。这对学生是无形的鼓励。其次,教师还应让全班学生认真听。听时,教师应适时板书学生报告中所用的重要词语,过后加以评说。教师还可请其他组的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或作简单评述。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的报告都应给予真诚而恰当的表扬,并要善于发现各个报告的可取之处,例如见解独特、言词优美、条理清晰、用词贴切、语音动听等。这样,学生的紧张感便可逐渐消除,自信心也可逐步增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