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老年护理论文实用13篇

老年护理论文
老年护理论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我院老年科收治的8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年龄超过70岁,排除存在精神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其中,男42例,女44例,年龄71~92岁,平均(80.15±8.37)岁。病症:冠心病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8例,糖尿病27例;住院时间为2周~1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52±0.17)个月。

1.2方法: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调查,内容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进食、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m、穿衣、上下楼梯和洗澡10项内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低,患者功能缺陷越严重,并进一步对每项活动能力(独立、部分独立、需极大帮助、完全依赖)进行评估。调查问卷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发放,向患者讲解调查目的,对于不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的患者可辅助其完成。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统计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和百分率分别表示计量结果和计数结果,使用t检验,P<0.05时表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男性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具体见表1。2.2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具体见表2。

3讨论

大量文献报道指出,Barthel量表不仅包括手功能,如修饰、进食、如厕、穿衣等,还包括了对患者影响较大的移动能力等躯体功能方面。女性在评分上,身体活动能力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力气和转移两方面。这可能与男、女患者的社会角色有关,女性有着较低的身体活动能力,身体锻炼难度普遍比男性低[2]。另外,可能与男、女患者经济独立能力、心理需求等有关,发病后身体活动能力的较早恢复也体现在患者能够尽早回到工作岗位之上,回归社会。更多的女性患者有抑郁情绪并抱怨对身体健康状况不满,焦虑、抑郁、身体活动和社会参与的减少是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3]。Barthel指数能够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定,还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预测,进而指导护理工作的良好开展[4]。老年患者基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根据分级护理的医护理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级,可以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优化护理效果[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其潜在的原因,不同Barthel指数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患者病情不同,生活自理能力不同,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更好的分配护理人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果。这样也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进行康复锻炼,如肢体锻炼等。患者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6]。Barthel指数可以对患者进行分级评价,更好地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对患者进行动态评分,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指导,调整训练计划[7]。康复训练能够减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减少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8]。老年患者其自身的生理功能处于退化状态,骨质疏松情况严重,应激反应能力也不如年轻患者,其发生跌倒等情况的几率增加。护理人员应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在老年患者行走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其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女性,和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有降低的趋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欠佳,超过80%的患者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总之,Barthel量表在老年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确体现老年患者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改善患者的结局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军健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

参考文献

[1]张敏,徐桂华,罗彩凤,等.分级模式在老年胃肠道肿瘤择期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12):2011.

[2]deHaanRJ.MeasuringqualityoflifeafterstrokeusingtheSF-36[J].Stroke,2002,33(5):1176.

[3]丛林,姜海涛,闵连秋.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别[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424.

[4]方园,李冬咏.ADL评估量表在老年病房实施基础护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100.

[5]闵燕丽,王芸,刘青青.分级护理在临床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5):159.

老年护理论文篇2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老年护理论文篇3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治疗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语言性沟通

1.1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非语言性沟通

2.1移情相制

2.1.1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论文篇4

2.1心理护理:护士通过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资料。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待老人应尊重并理解他们。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们,要迎合老年人心态,使用恰当称呼,并让其表达自己想法,护士要耐心倾听,不能显得烦躁,护士说话语速要适合老人听力。,对需要行手术治疗病人,护士必须及时心理疏导,排除患者心理紧张与恐惧。并为他们创造舒适、安静的住院条件,努力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孤独、寂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讲解骨科疾病及治疗措施与康复情况,以赞扬的口吻鼓励老年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悲观的心态。从心理上安慰老年患者,解除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2营养护理:老年人由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再加上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因此应选择多样式、易消化、富有营养食物,同时还要少食多餐,低脂高钙,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如瘦肉、蛋类、鱼虾、牛奶等,并铺以钙类药物治疗。

2.3日常护理:护理人员及其家属应意识到其重要性,加强老年老年安全保障措施。如使用防滑地板、穿防滑拖鞋、病房应安置夜灯,减少床边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外出检查使用轮椅时要系好安全带。有些患者不能下地活动,应讲解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加强其基础生活护理。保持头发、口腔及皮肤清洁,提高生活质量。

2.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1)便秘:老年骨科患者因术后疼痛对预后担心,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疼痛、紧张等,引起便秘。饮食结构不合理,老年人因牙齿不好摄入的食物量少及食物过于精细均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原因。骨科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活动少,导致胃肠功能减弱。便秘是老年病人的骨科护理陶龙霞(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安徽铜陵244000)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护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顾自己对105例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心得进行总结,结果103例病人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无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根据病情放弃治疗。1例死于原发性疾病。结论掌握老年骨科患者身体及心理特点,通过优质化整体护理,能降低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提高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质量。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14骨科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针对患者不良心理产生根源,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开导,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呼吸道并发症预防:因手术疼痛及病情限制需卧床接受治疗而影响咳嗽、咳痰,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术前应指导患者练习呼吸运动,有烟酒嗜好的患者,积极劝告戒除烟酒,以减少上呼吸道分泌物。术后经常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和咳痰、适当变换,尽量咳出痰液。黏痰不易咳出,使用化痰剂或雾化吸入剂。咳痰无力且反应较弱,可用吸痰管吸痰和刺激喉部以诱发咳嗽、咳液。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3)泌尿系统并发症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会清洁干燥。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许应早拔除尿管。术后多因切口疼痛及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易引起尿潴留,鼓励患者自主及时排尿。需行导尿术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插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要充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做好尿道口护理,保持个人卫生,防止尿液反流,防止泌尿系感染。有感染时使用抗菌素治疗。(4)压疮:骨科患者术后需长期卧床休息,骶尾部、足跟长期受到压迫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容易出现压疮。术后6h是压疮易发的高峰期[2],因此术后在患者骶尾部、足跟垫气圈,解除压迫,改善血液循环。每2~4h翻身一次。对高危人群在可能受压的部位使用薄膜贴敷,可改善局部供血。针对发生压疮的患者,清洁溃烂处,用碘伏消毒,予以溃疡贴贴敷。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每天1~2次使用温水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时洗净肛周皮肤预防肛周和会阴縻烂、湿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接尿器。(5)深静脉血栓预防:老年骨折患者术后长期卧床、活动少容易导致深静脉[3]。

2.5康复性锻炼对骨科患者意义重大,有利于骨关节及肌肉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要有计划、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及病清,不能操之过急,应遵循由轻到重,由少到多渐进性原则。要以不疲劳为度。不能下床活动老年患者,护士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康复锻炼,按摩肌肉向心性进行。要有一定力度,按摩到皮肤微红为宜,以达到全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的发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6出院护理指导:指导患者活动时注意事项、正确用药方法及合理饮食。并向家属交代老人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及责任医生的联系方式,定期随访患者进行专科指导。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分休息和适当的功能锻炼。

3结果

105例老年骨科患者通过优质化整体护理,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根据病情放弃治疗,1例患者死于原发性疾病。同时提高老年自我护理能力和患者生活质量,这对老年人疾病康复起到至关重要责任。

老年护理论文篇5

1.1一般资料

选择长期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尿液的前列腺增生老年痴呆患者22例;年龄63~80岁,平均71岁;干部5例,工人7例,农民10例。采用1992年第10次修订(ICD-10)的关于老年性痴呆的国际疾病诊断标准,按病情发展大致分健忘期3例、混乱期7例、极度痴呆期12例;同时伴糖尿病4例,高血压或冠心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4例。不能配合手术治疗16例,不能耐受手术造成的创伤和风险4例,其他原因2例。

1.2方法

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对出院后造瘘管的护理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知识缺乏,需予以帮助和指导,见表1。通过出院前的指导、电话联系、护士上门服务、专科医生的定期随访、定期门诊及随时就诊相结合并配合必要的辅助检查,随诊期6个月~1年。表122例患者及37例家属膀胱造瘘管护理存在的问题(略)

2结果

混乱期患者由于约束不当手挣脱,发生自行拔管1例;造瘘口未及时换药及尿液从造瘘口流出发生感染2例;发生尿路感染4次。口服药物后缓解;其余置管良好,均能定期门诊更换造瘘管及复查尿常规且肾功能保持良好。

3讨论

膀胱造瘘术是因尿道梗阻,在耻骨上膀胱做造瘘口,以达到引流尿液目的的手术。一般接受膀胱造瘘术的患者均为年老体弱或有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手术耐受性差、经济拮据者。由于痴呆患者本身疾病所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严重者自理能力完全丧失,给管道的固定、家庭护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临床护理工作及出院的指导过程中,护士根据患者及家属在膀胱造瘘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见表1),配合主管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电话随访、上门服务和复诊过程等,采用讲解、看录像、示教、练习及强化练习等方法进行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重点是家属发放膀胱造瘘术后护理要点、痴呆患者的日常管理及护理要点健康资料、图片或录像带及光盘等,通过反复讲解、强化记忆。如家庭护理老年痴呆患者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变化,平时注意训练患者自理能力,加强大脑的活动,增加外界刺激,使患者接受更多、更新的事物,对延缓病情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2]。另外患者排泄异常的护理;饮食的护理;患者的安全护理以防止意外的发生。因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认知、判断、记忆能力丧失或降低,家中的热水瓶、电源插座、刀、剪、玻璃器皿及火源等应放在隐蔽、不易拿取处,必要时上锁。患者均由专人照顾,家人24h陪同,对经常要外出的患者房门加锁防护[3]。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造瘘管的护理重点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复诊时间及痴呆患者的日常管理及护理要点。配合药物治疗等措施的重要性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示教不配合患者肢体约束和保护、活动时引流袋的放置、造瘘口的换药、更换引流袋等方法。对记忆力减退患者制作各式各样的醒目提醒牌以提醒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的管道护理。一般老年性痴呆患者感觉迟钝,同时缺乏主诉能力,要善于发现躯体并发症,教会家属要经常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观察尿色及尿量变化,随时做好记录。对每个患者基础疾病的不同护理方案应个体化。

在护士的指导下,患者和家属根据讲解和示范的内容进行练习,回家后1周内经常电话联系指导、提醒,1个月内每周上门服务、强化训练,以后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家庭护理能力延长指导、提醒时间,直到患者及家属能正确掌握家庭护理的方法。

针对家庭护理中出现的拔管、造瘘口感染、尿路感染等问题,作者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分析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进行及时、重点、反复的宣教、示范内容:(1)加强混乱期患者陪护和指导合适的约束方法。(2)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和正确的换药方法。(3)保持室内清洁,经常开窗通风预防感染。(4)协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衣服、被褥经常更换,保持清洁。(5)加强患者的营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ml/d,起到冲洗膀胱,预防感染和小结石作用。(6)保持造瘘管通畅,并讲解定时开放引流管及防止尿液倒流的重要性。(7)有异常感染症状及时就诊等使患者或家属能有效地防止类似并发症的发生。

痴呆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脑功能障碍引起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行为异常,人格改变等[4]。在老年痴呆患者膀胱造瘘的家庭护理中,由于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情感、交流等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老年痴呆患者膀胱造瘘的家庭护理是一项持久而繁重的任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体力及心理上的压力。在讲解、示教、练习及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注重患者或家属的心理指导,并针对患者或家属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接受相对较慢且容易忘记的特点,利用各种方式提醒患者或家属,反复强化,护理到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护士对膀胱造瘘带管出院痴呆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提高了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护理中如何兼顾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5]、保持家庭室内清洁减少污染机会[6]。

【参考文献】

1柳青,张琼.膀胱造瘘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9):60.

2李建英,何青秀.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护理研究杂志,2004,12(4):1060.

3郑凌,林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老年痴呆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现代康复,2001,13(4):89.

老年护理论文篇6

1.设计思路。以真实的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紧密衔接的工作情境。每个工作情境赋以相应的工作任务,均以评估分析病例、协调分配护理工作、提出护理问题及实施护理措施为流程。(1)工作内容的选取。工作内容是以经过教学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收集临床各科真实病例,改编后每次课围绕一个或几个病例设计一个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又分为若干个工作情境,各情境串联起来即是一套完整的护理工作流程。以“老年结肠癌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为例进行简要介绍.(2)临床工作流程与工作任务对比。工作情境与任务的设计是完全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的。当三个班次依次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后,即完成了一轮完整的护理工作过程。

2.组织与安排。每次课授课对象为一组,10-15人为宜。再将小组划分为3个班次:白班(5-7人)、中班(3-4人)、夜班(3-4人),根据病例需要调整人数。每次课4学时。首先由教师为白班学生提供白班病例资料,该小组成员讨论出应该执行的护理任务、如何协调分配任务等问题,达成共识后记录,白班学生分别照此执行。如:1人担任主班护士,负责信息录入、制作病历、处理医嘱、书写交班记录等;1人担当总务护士,负责药品及耗材管理;1人担当责任护士,负责入院介绍、床单位准备、书写护理病历、生命体征测量、各种治疗护理措施等;1人担当治疗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各项护理操作。4人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同时进行,完全模拟真实的临床工作过程。教师可以给予提示,中夜班学生在旁观察思考,同时对白班护士的表现以打分的形式作出评价。待白班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交接班,由中班学生完成中班的工作任务,依然按照“教师提供信息—讨论—分配工作任务—实施护理措施”的程序来进行。夜班学生的工作过程亦是按照此流程进行。在三个班次的学习任务均完成后,整个工作过程结束,教师对该次课作出总结与点评,约0.5个学时。

3.教学方法。整个工作过程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方法一主多元,即以病例分析法为主,综合运用引导文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考核评价。采用自评、组评、师评三方面评价,项目包括学习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考核在本次课结束时完成。

老年护理论文篇7

1.3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入组时根据入院评估表评估发现患者护理问题,对存在咆咳有误吸风险的患者按照一般护理常规制定护理计划,包括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进食和进食方式,卧床患者进食时床头抬高30°,鼻饲患者分次注食,对患者及陪护者进行相关知识教育等常规防误吸护理措施。干预组高危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按以下步骤实施误吸高危患者护理干预措施。

1.3.1提高误吸危机防范意识在患者床头设置“预防误吸”醒目提示牌;向患者及陪护护工讲解误吸的危害性,使陪护人员全面掌握误吸的表现及急救处理措施,一旦发生误吸,患者取头低侧卧或俯卧位,拍打背部并进行其他医疗干预。

1.3.2饮食管理经口进食患者选择具有一定黏性,不易松散的食物。需要辅助进食患者喂食速度要慢,使用汤匙将食物送到舌根处,并确认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再继续喂食,以防食物残渣滞留口腔。胃管留置患者采用改良胃管留置法,插入胃管长度为鼻尖-耳垂-剑突的长度+15cm(总长度为60~70cm),进食流质饮食或全胃肠道营养液(如能全力等)采用多次少量注射法或持续输注法进行鼻饲。

1.3.3管理对长期卧床患者,坚持在患者餐时及餐后30min保证抬高床头30°以上或保持坐位休息;对鼻饲患者要求每次鼻饲后床头抬高45°保持1h以上。

1.3.4吞咽指导及功能恢复训练对意识清醒的高危患者行吞咽指导,具体方法如下:嘱患者先深吸气,吞咽前及吞咽时保持憋气状态,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再吞咽,吞咽后咳嗽一下,通过气流喷出残留在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对卧床患者,取躯干仰卧位,床头适度抬高,头部前屈,偏瘫患者则患侧肩部以枕垫起,护理人员位于患者健侧,这样的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反流和误咽;颈部轻度前屈,使气道得到最大保护。同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吞咽功能训练,主要训练项目包括:

(1)改善口面肌群的运动训练,嘱患者进行皱眉、鼓腮、闭眼、吹气等表情动作训练和指尖叩击口唇等动作以改善唇闭合功能。

(2)冷感觉刺激,用冰水棉棒长时间大范围地触碰前腭弓、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左右相同位置交替,每日2次,每次10min。

(3)舌头运动训练,嘱患者舌头遵护士指令向各个方向运动,同时使用压舌板给予阻力。

(4)声带训练,患者反复咳嗽,深憋气后大声用力发音。

(5)吸吮及咀嚼动作训练,嘱患者做空吸吮和空咀嚼动作,锻炼口咽部肌肉的协调性。

1.4观察指标比较干预组患者入组时及入组第2、第4、第6、第8周时的误吸风险评分和高危患者例数,比较两组患者入院60d内误吸发生率。误吸为患者在进食、饮水或鼻饲时出现呛咳症状,在24~48h出现发热、痰量增加、肺部啰音或胸部影像学证实出现新的感染病灶,所有数据通过查阅患者病程和护理记录等获得。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误吸发生率和高危患者例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误吸风险评分的比较采用F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者入院60d内误吸风险评估表评分干预组患者在入组时及入组后每2周1次的评价中,误吸风险评分和高危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观察期内发生误吸的风险一直持续存在,护理干预不能减少入住老年护理院患者发生误吸的客观风险因素。

老年护理论文篇8

1.3专业建设的需要: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自1994年至今已发展了20年,但仍然严重缺乏老年护理专科人才。老年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的边沿学科,被看做是对特殊人群的护理,而我国的老年护理教育本身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有少数护理院校已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或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护理研究生教育中也设立了老年护理研究方向。专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年护理专业需要把培养高质量适合社会需要的老年护理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新专业建设理念、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评价与监控体系,才能达到专业建设的目的。

2老年护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2.1加强养老产业的统筹发展:老年护理专业的建设需要以养老产业的发展为依托。首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查研究城镇和农村老年人群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了解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养老意愿等,预测老年护理的需求,为专业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实际依据。其次,发挥政府工作职责,研究制订老年护理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卫生、民政等部门资源,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为不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通过政策调控,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积极投资。最后,积极开展老年护理服务试点。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做为辖区内养老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并定期对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身体检查、疾病预防、心理辅导等服务。乡(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利用对辖区内家庭熟悉的特点,积极开展医护上门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照护等专业服务,并对有特殊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康复护理方案。

老年护理论文篇9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老年护理论文篇10

1.2.1建立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基地我校与鹤童养老集团、天津市养老院、天同医养院以及学府社区医院、天津大学社区等坚持互利互惠、多向互动的原则,签订合作协议,并于2013年10月13日在鹤童延安医院成立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附属护理院”,制定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以此作为一切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基准点。在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精选3个单位,建立了校外老年护理教学实训基地,通过对带教队伍的培训,形成了具有校企共建特色的“双师型”临床带教型模式。

1.2.2“双师型”老年护理导师队伍建设我校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体现校企共建的专业特色。聘请养老机构行业及知名护理专家作为老年护理专业实训课教师,与校内专职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师资队伍,行业护理专家讲授操作技能,校内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入本科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外资源的互补。在养老机构临床见习及实习中,构建了“双师型”导师制,即每位实习护生都有校内、外的两位教师同时带教。各基地均有通过严格选聘的校外导师,经过进阶培训,校内教师到养老机构进修,不断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解决了本专业方向自身“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同时也弥补了目前高等护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双师型”导师制可以取长补短,通过校内外教师的密切沟通合作,获得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老年护理实训教学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项目”的完成,使教学更接近真实环境,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知识、能力与专业素质同步提高的目的。

2创新课程体系,开发系列新课程

2.1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课程设置特色:构筑“三位一体、四加强”的特色老年护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包括:整合相关课程,形成老年临床护理、老年人文社科及中医特色为一体的护理教学体系。“四加强”体现在:加强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与整合;加强基础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中医护理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主干或主要学科基础包括:护理学基础、老年医学基础、老年人文社会学科及康复保健等。主要课程分为:护理学基础、老年临床护理学、老年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康复保健4个课程板块。

2.2以生态学为视角的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应用“生态学原理”研究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符合其发展规律。对于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设置而言,有人指出它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行动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

2.2.1“整体性”与“共生性”原则的应用老年护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方向具有其自身的内涵,既有严谨的理学属性又有广博的人文属性,重点是要把目光放在“人”上,注重人的塑造与培养,进行“全人”教育。除了基础的护理学理论和操作技能,通过课程还能够锻炼和加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与融汇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通过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开展,特别是隐形课程,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针对老年护理专业方向,无论是增加新课程还是缩减旧课程,抑或优化组合原有课程,均需要在整体上注意知识的广度,对个体注意研究的深度,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中心,课程纵横衔接,所有课程都有铺垫与承接的关联。基于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在课程设置上以点带面,以核心课程带动其它课程,形成良性教学链。

2.2.2“互不干扰”与“互助互利”原则的应用“互不干扰”是指个体在实施利己行为时不应对其他个体和整体施加有意的干扰,这样才有利于群体竞争,才能使彼此都得到发展。将《老年临床护理学》进行重新整合,把临床护理课程的内容与之进行协调,将原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及妇产科护理学中已有的老年常见病填充到《老年临床护理学》当中,使老年临床护理学课程板块更清晰,内容更丰富。这一原则看似与“互不干扰”相对,实则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即每个个体在独立的同时又能与其他个体互惠往来,共同获得健康持续发展。

2.2.3“动态平衡”原则的应用生态学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和协调的动态之中。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课程,在一定总量的课时下,其学时分配、内容选择、课程分布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保持动态平衡。增加老年人文社科类及实训实践课程的内容和比重等,均体现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医学课程与人文类课程之间在课程建设中的动态发展轨迹。我校开展嵌入式实践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在课堂教学为主的阶段,还突出老年护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开设《老年临床护理学》、《社区与老年护理学》、《中医老年养生》、《老年院管理》以及《临终关怀护理》等课程,彰显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的特色。

3“嵌入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及实施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老年护理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老年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在老年护理专业方向建设中,实行的是“嵌入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连续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年均有2~4周的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养老机构见习、实习,使老年护理社会实践坚持4年不断线,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养老机构需求的无缝对接。

3.1“嵌入式”课间见习在理论课程中嵌入见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途径。每学期安排2周的“基础护理学见习”,内容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讲授的全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进行《社区及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和课程中,以志愿者和课程见习的形式,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机构见习。内容包括社区基础卫生保健服务、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围产期保健、儿童计划免疫接种以及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等。这是建立在“感性导入思维”前提之下的一种实践模式,学生带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接触临床,并带着更多的问题回归课堂。嵌入老年护理技能实训,在第4学期开设时的《老年护理实训课》,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老年人清洁卫生、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意外伤害的护理等,与中级养老护理员的技能操作相对接,体现其职业教育的范畴。

3.2“嵌入式”老年护理技能大赛围绕老年护理综合训练,融孝道教育为一体,以情景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从2013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老年护理技能操作大赛”,内容涉及基本护理、老年常见疾病护理、老年康复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护患沟通等技能,于每年“5•12”护士节前在三年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中展开,从初赛到决赛做到学生人人参与,校企教师共同指导并担任评委。此赛事已成为我校“5•12”护士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性渗透、触合性学习与训练。组织“老年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以竞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组织协调等综合性能力。3.3“集中式”临床实习“集中式”临床实习有两种:1)每学期18个教学周中,理论课为14周,实践课为4周,安排到各医院、养老机构或社区卫生机构实习;2)最后一年共9个月的临床实习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综合医院实习7个月,目的是达到培养目标中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第二阶段为安排老年护理专业定向或顶岗实习2个月,目的是达到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为专业就业搭建平台,提供方便。

老年护理论文篇11

1老年护理教育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老年人群是患有疾病最多的群体,而且多数为慢性疾病,这就会使老年人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况且现在大多数医院的护理工作人员都相对缺乏,对于前来医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不能完全的照顾周到,更不用说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对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是目前老年患者护理教育的主要问题[3]。

2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存在看病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再加上各大医院设施的科室相对较多,一般包括儿科、妇科、急、门诊、口腔科、内科、外科等,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的护理工作人员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内容,所以护理人员的缺乏是医院存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大医科专业院校应增设关于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老年护理专业课程,重点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以满足各个医院医疗事业得以顺利开展的要求[4]。

3老年护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基础医学、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学习与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热爱老年护理事业,尊老、敬老、爱老,具有对老龄人群实施整体护理、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服务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医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工作的高级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4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

4.1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生。

4.2开课时间

4.2.1全部本科在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完成主修专业课程之后,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合格,没有其它选修课程的,都可以主动报名选修开设的老年护理专业课程[5]。

4.2.2老年护理辅修专业采用学分制管理,辅修专业需修3~4门课程,总学分为8~10分。每门课程学时控制在30~50学时之间,并有一定的实践课或综合论文。授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

4.2.3为保证学生有计划修读课程和保证开课质量,凡申请辅修老年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数在30人(含30人)以上时,单独编班组织教学。

5教学模式

5.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团队式、小组式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

5.2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小讲课、多媒体、角色扮演、临床情景剧表演等相结合。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7]。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丽,杨淑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156-157.

[2]施永兴.以老年护理为突破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14(1):39.

[3]殷磊.老年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9):644-645.

[4]WolfJL,StarfieldB,AndersonG.Prevalence,expenditures,andcomplicationsofmultiplechronicconditionsintheelderly[J].JAMA,2002,162(20):2269-2276.

[5]高文荣、李春瑛,李彩福.我国老年护理教育现状与展望[J].科技资讯,2011(36):235.

老年护理论文篇12

1.2.1 设计思路

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大学课堂教学生动、活跃、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10]。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基于瑞士Piaget提出、现已形成较完整体系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1],即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根据该教学理论,确定老年护理教学主要应用模拟教学方法构建情景式教学场景来实现教学改革。也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环境,让学习者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现代教学形式[12]。另外,根据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精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11],尝试进行以临床病例为媒介的小组自主学习汇报式教学模式。

1.2.2 实施方法

课程教材选用化前珍主编的《老年护理学》第3版,除课堂教学外,还利用本校筹建的“老年护理实验室”为支撑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实验室设施包括老年人模拟体验装置、台阶、楼梯、助步器、扶手、轮椅、座便器、电动病床、床旁桌以及视听检测仪、握力器、平衡球、拉力彩带等,完全模拟老年人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其具体改革方式为:①开展模拟体验。针对教材第一章绪论,组织学生观看老年人模拟体验视频,并分组进行模拟体验。学生穿上老年人模拟体验装,包括特制的手套、白内障或视野缩小或模糊视野眼镜、耳塞、衣服、增加负重的铅饼、阻碍四肢关节活动的护具、拐杖等,体验喝水、读报纸、弯腰拾硬币、上下楼梯、上厕所等基本日常生活功能的不便,之后每组上交1份体验报告。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对老年人的身体变化和应对日常生活的困难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以同理心看待老年人,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对老年人的正向态度。②采用场景角色扮演方式进行护理演练。结合教材第六章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内容,提前在老年护理实验室进行场景布置,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就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护理内容及方法进行演练。比如模拟石膏固定的老年人如何穿脱衣服的场景,通过实例,让学生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并牢固掌握。③开展病例讨论和汇报。在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两个章节,采用选取病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就某疾病的护理方式、特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并由各组推选代表上讲台、当老师进行汇报。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促进学生掌握老化理论和老年照护技能。

1.3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由传统的以专家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13]。教学改革效果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生评教。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通过采用Kogan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和老年知识问卷(FAQ1)对学生进行调查。KAOP量表总分204分,得分越高,表明态度越正向[14],102分被认为是对老年人持中立态度[15]。其中文版的Cronbachα=0.82[14]。FAQ1问卷总分25分,分数越高表示老化知识水平越高[16]。其中文版的Cronbachα=0.68。本研究先做基线调查,在课程结束后重复测量;同时就教学改革效果评价采用本校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表,共10个条目,总分100分,≥90分为教师教学质量优秀。调查表统一指导语,使学生充分理解条目后自行独立填写,填写完毕现场审核并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和构成比,学习前后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学习前后总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2 结果2.1 学生基本情况本研究共调查学生128人,学习前后调查表均填写完整者120人,有效回收率93.8%。其中男16人,女104人;年龄19~23岁,平均(21.8±1.0)岁。见表1。2.2 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调查显示,通过学习老年护理学课程后,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均有提高,有兴趣者分别占82.5%和89.2%,学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次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老年人和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兴趣。见表2。2.3 学生对老年人持有的态度及知识调查情况KAOP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前得分98~203分,平均(133.68±16.05)分,态度正向者占98.3%;学习后得分112~204分,平均(139.12±17.62)分,态度正向者占100.0%,学习后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更为正向(P<0.05)。FAQ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前得分7~18分,平均(11.77±2.54)分;学习后得分8~19分,平均(12.98±2.47)分。学习后学生持有的老化知识水平更高(P<0.05)2.4 教学改革评价情况关于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评价共发放调查表128份,回收128份,回收率100%。教师平均得分90.8分,最高分93.4分,最低分88.9分,得分≥90分(优秀)者4人,高于往届学生评教水平,学生满意度提高。表明本次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

3 讨论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护理学课程在国内各大专院校逐渐受到重视。某些课程负责人也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如路丽娜等[17]报道了通过指导自学、案例分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整考核形式等方法提高本科课程教学效果;孙建萍等[18]介绍了应用角色扮演、小讲课、小组讨论、社区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本科教学模式探索。但是,教学过程特色性和个性化不明显,且考核学生仍然以理论成绩占较大比例。本次教学改革重在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培养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专业的兴趣、能力和课堂团队参与意识,淡化理论考核(仅占总成绩的40%)。主要成效和创新点包括:①通过本次改革,建立了以老年人模拟装置为媒介和老年护理实验室为模拟场景的体验式情景教学模式。采用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老年期身心功能的各种变化,体验到了老化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困难,实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境教育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目前该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在借鉴日本的课堂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19],在中国率先进行,取得较好成效。②通过本次改革,建立了以临床病例为媒介的小组自主学习汇报式教学模式。在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老年人常见疾病与护理两个章节,因为有基础护理学知识和内科护理学知识的支撑,故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查阅资料,分析病例,解决问题,最后分组汇报成果,推选学生当教师上讲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和判断,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增强学习感受和效果的预期目标。病例分析、总结和汇报将关注老年人疾病和健康逐渐引导到关注老年人的个体、家庭和社区,重视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感受,这是向美国、日本的老年护理教育看齐,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创新内容改革[20-21]。

从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来看,通过一学期32个学时的老年护理学课程学习,学生对老年人的兴趣提高,对老年人的态度更为正向,学生持有的老化知识水平更高(P<0.05)。说明老年护理学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学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兴趣来看,学习前后都较高,分别占84.2%和89.1%,学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可能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学生也在思考应该为老年人做些什么,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老年人的知识,所以学习前表示对老年护理学课程有兴趣者占的比重较大。但这并不表示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行业,因为课后收集的意见中,很多学生仅仅提到学习老年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是为了照顾年老的亲人或身边的老年人。该结果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老年护理学教学的压力和挑战,改革意义重大。

老年护理论文篇13

1.2.1调查工具根据调查目的,在参考相关文献及咨询5名相关专家基础上自行设计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包括4部分内容。①护士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②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状况:是否接受过培训。③培训意愿:有无必要接受培训、有必要接受培训的原因、是否愿意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目的、希望的培训方式、希望的培训师资、希望的培训时间(培训原因、目的、方式、师资可选择多项)。④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按护士对相关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分别以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个选项进行选择,14个条目培训需求按护士的培训要求以十分需要、比较需要、一般需要、不太需要、不需要5个选项进行选择。问卷内容效度指数和信度系数分别为0.912和0.923。

1.2.2调查方法首先由项目负责人与所选取医院的护理部取得联系,在其协助下抽取符合入选标准病区的所有护士,征得其知情同意后,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内容及注意事项,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不记名填写,20min后现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91.82%。

1.2.3统计学方法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百分率进行描述。

2结果

2.1护士一般资料202名护士中二级医院164名,占81.19%;一级医院38名,占18.81%。被调查者均为女性,年龄19~54(32.01±9.02)岁。工作年限:1~5年的67名,占33.17%;6~10年29名,占14.36%;11~20年60名,占29.70%;20年以上46名,占22.77%。学历:中专69名,占34.16%;大专98名,占48.51%;本科及以上35名,占17.33%。职称:护士92名,占45.54%;护师58名,占28.71%;主管护师及以上52名,占25.74%。

2.2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现状202名护士中,接受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49名,占24.26%;从未接受过老年护理相关知识培训的153名,占75.74%。

2.3老年护理专业能力培训意愿

2.4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

3讨论

3.1基层医院护士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低下,急需加强在职培训本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基层医院在职护士接受老年护理专业培训的比例低,75.74%的护士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调查中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掌握程度最高,占19.80%,老年护理的先进理念及方法掌握程度最低,仅为0.99%,应对老年人急性突发事件能力仅为10.40%。分析原因,一是我国老年护理长期以来被归入成人护理范畴,老年护理专科教育存在断层[9],导致现在在职的绝大多数基层医院护士在学校未接受老年护理学的正规教育;二是我省护理在职继续教育和临床考核中缺少老年护理方面的内容,导致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护士缺乏系统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护理依附于常规缺乏专科性,往往仅凭经验给予老人护理,与当前要求高质量的老年护理需求极不匹配。建议护理院校对在校生加强老年护理学的课程教育和考核,护士在职继续教育及资格晋升考试增加老年护理专业内容,管理者尽快制订有效培训制度和方案,并加以推广和实施。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