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设计人才论文实用13篇

设计人才论文
设计人才论文篇1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4、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设计人才论文篇2

(二)培养规格

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1.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掌握应用方法。2.在整合传播领域,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3.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实战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到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三方面,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因材施教,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通过沟通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学生编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7位是境外人士,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通过上述举措,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部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于市场流通渠道。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黄铅笔)学生创意奖,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4A公司)就业,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签发的推荐函。

设计人才论文篇3

(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新中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是模仿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高校体系的规模受到大改造,按照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情况,理工类学院建设上也就随之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在工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这样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重理工轻文化的人才结构打破了人才培养的平衡。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然高校的专业设置在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但其并没有在根本上把人们固有的观念扭转,并且在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把文理学科的界限划开一道鸿沟,对于脑子灵活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理科班去学习,对于记忆力好的学生就要求其进入文科班去学习,这样的教育模式在本质上就无法与“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规律相符合。当人们欣赏一件不仅合体还时尚的服装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区分出当中的文理属性。因此,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其重要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更高的综合素质。

(三)人才的知识结构优化

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商业、文化和科技的迅速融合,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生存方式上有重大的改变。基于此,就要求作为现代新兴人类,必须具备有能够快速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随时参与国际性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竞争能力,这不但要求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必须要有能够跨越文化领域的适应力与交流能力。所以,在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注重知识变成注重知识和能力。而作为一名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服装设计人才,必须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文与科技素质,拥有良好的职业修养与职业道德。

二、基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策

(一)制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当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与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知识相应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国际性视野与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服装的工程材料、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信息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同时在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的某一个领域当中有其独特的见解,能够在服装行业及服装政府协会等相关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机构中从事产品的研发与策划、生产与管理、工艺与技术、市场与营销等。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的内涵

1.以培养的目标角度作为出发点,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人才的培训应该接受设计、纸样、工艺、材料与服装CAD、产品以及营销对策等各方面基本的培训,并具备有服装设计与生产、营销等各方面的初步能力。由于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开设服装专业的起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传统纺织工科类院校,有新型流行设计院校,还有综合类院校,这些院校在设备、生源与师资力量各个方面侧重点都不同,其培养的目标也就存在一定的区别,有培养服装设计知识与能力优先的,也有培养服装技术水平的。

2.优秀服装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第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二,要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或者是工程技术中所需的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等基本知识与理论;第三,要有良好的环境、品牌、质量、安全及服务等意识;第四,要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及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行业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势;第五,要掌握服装的纸样、款式、工艺及设计基本的方法、原理及技能,并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要具有独到的创新精神;第七,要了解行业相关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动态、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标准、市场变化等;第八,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交际能力,有团队合作意识与跨国际发展的视野及野心。

三、服装设计卓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具体对策

(一)课程设置企业化

制订各实践的教学大纲,仔细挑选实验的教学内容,整理实验项目可以用添加、完善、整合等方式,对实践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要遵守实验实训项目应用性的原则,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我国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二)采取“双体实训”的模式

构建“双体实训”的模式。“双体实训”包括技术实训和关键素质的训练两个体系,在培养服装行业的设计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实训是指以服装的专业技术实训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它的开展与组织需要根据实训项目的实战性进行,让学生在实战演练的过程中学习服装行业的新技术,并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些技术要点。关键素质训练是指培养学生关键素质的教学体系,通过一些实训与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商业伦理、系统思考与有效沟通的关键处理能力,让学生在职场上能够随机应变。

(三)实施双导师制度

想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操作能力与职场能力,就必须实施双导师制度。学生在毕业之季需要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在实训的过程中需要校内的教师与企业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才能完美地完成任务。企业的实训导师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指导学生现场操作,监督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学生写论文,与校内的教师一起把关论文的质量。

(四)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

根据校企合作、不同的专业和企业的实践教学背景、教师资源等,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做好准备工作,加强校企的衔接工作。企业也要做好保障措施与相应的工作,建立专业的组织团队与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的实训导师让优秀的工程师担任,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场所、设备与实践机会,把学生的实习工作安排好,并保障学生的安全等。

设计人才论文篇4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强调的正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脱离实践,无法践行理论;偏离理论,无法完成实践.可见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技能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仅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论,院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及时配备专业实践设备,比如常规操作台、模拟服装工厂制版等,让学生代入角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另外,还可以在每一跨越性阶段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从设计创意、面料甄选、打版纸样等流程至最后作品的完成,都按自己想法践行.由此让学生在不同的工作流程中都得到锻炼,学会综合运用,把控全局,对知识有个整体而系统的认识.

2.1优化课程体系

上文已阐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主要是辅助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经济秩序.由此,课程的编排设计必须首要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就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大部分还是沿袭了传统套路,课堂时间大部分由老师主导课程进度,学生依葫芦画瓢边听边做,课堂时间根本不够用,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对此,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不仅要考虑学生完成作品的时间,还要兼顾其练习的时间,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课时,划拨一定比例的实践时间,如很难实现对等分配,可适当的删减部分与服装设计关联度较低的学科,以保证服装设计与工艺核心课程能够得到充足课时.另外,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是内容,还包括讲课方式.进一步说,即要打破传统,改变传统讲式教学与平行式教学,联合企业建立实践工厂合并教学;再结合递进式的教学法将理论融入实践,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创作与企业作品设计的结合.比如,服装设计专业现有教学模式中包括了男女装的设计、基础设计以及童装设计等科目,但这些基础科目又能牵连出其他更多的科目,比如男女装的发展史、美学原则等.递进式教学的运用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知识收获方法,避免了课程与训练的重复,能够完善课程体系与教育机制,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良好学习方法能为教学效益带来助力,也能为学生日后投身服装行业奠定夯实基础.

2.2拓展校企合作项目

校企合作通常为艺术与信息的交融,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后,连同企业建设实习工厂或实习基地,以实现互动有序、学有目的、教有新意、面向市场的教学目的.首先,理论基础的坚实要明确生产技术文件档案的管理知识、服装企业的职能机构设置及技术岗位的责任制内容、服装设备知识以及服装生产工艺、流程.具体地说,校企合作的开展主体主要是学生、教师和企业三方,学校藉此可检验教学成果,评价教学模式与手段是否合理,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满足供求关系.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间建立合作联谊关系,可以实现职能灵活化,比如,学校安排教师在企业里跟班学习,以培养专业实践技能;企业调派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课程讲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传授给学生,带动师生的实践能力同步提高.而且,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毕业作品设计与实习时间的冲突,将毕业设计直接适用于企业品牌的设计中,实现双赢.另外,针对各方面实力较强的院校可选择拥有同等强度的企业建立设计所,由学校组织学生展开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产品成型后再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宣传与营销.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全程予以指导与管理,以弥补学生资历浅显、经验不足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实践中,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推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特别是学生对服装款式设计的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全面提升学生对于服装款式设计上的动手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难点.具体地说,就是教师事先布置服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围绕设计项目展开对目前市场及服装企业关于对服装的要求来进行思考,按照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规律与程序,融合实际的需求,再结合每一学生对服装与流行的理解和灵感,整合为实际服装作品.这一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并通过项目实施,创新出更多的灵感,将服装设计图衍生出更好的产品实物.传统的服装设计课程多数时候偏重于对艺术感的营造与培养,较少涉及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动态,然而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的推行,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服装产品的设计能力,更加的贴合现实中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需求与标准.比如,以服装设计学为例,这一课程中不仅包括了对服装造型的基础方法讲解外,还包括了服装色彩学、服装画法、服装制作工艺等辅助类课程,集合了服装结构、服装工艺和服装款式等三项主要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创作灵感、服装市场需求以及服装产品的开发融会贯通,提升整体动手能力.目前,大量院校实践证明,这种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统筹融合、优化整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拉近了与实际生产的距离,也让教学效果取得较大成效.当然,每一院校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来制定适合本校服装设计专业发展,亦能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方法都应“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切实收益.

设计人才论文篇5

虽然江西的经济发展开始复苏,旅游业也比同期快,但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何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目前简单粗放的旅游接待方式转变为精致、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旅游接待方式。创造出更多有特色工艺品、纪念品和游客能参与的娱乐性项目,促进游客的购物、娱乐等旅游消费。抓住时机培养能设计旅游产品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全国旅游产品行业的现状是:地方特色的品牌不多、自行设计新的产品过少,传统产品简单、不美观,没有专业人才研究和开发新的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因此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旅游产品行业继续再发展的关键。随着全国的旅游行业飞速发展,旅游产品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经调查,每家旅游产品生产厂长期空缺专业技术人员平均2至3个,如果以全国有4500家生产厂来计算,则缺口高达近万个职位。主要空缺的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

二、旅游工艺品与玩具设计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学院的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的分析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广泛的社会影响及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是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高校。学院秉承“求真、笃行”的办学理念、立足江西、服务沿海、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开设的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职业人才,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福建、杭州等地区均建立了就业网点。通过网上就业平台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2.教学质量的保障

教学必须现行教育方针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各项原则为依据,根据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使之更能适应本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教学围绕某一特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进行,以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为导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达到上岗要求,毕业即上岗,不需要见习期;是有别于老大学的“精英教育”。

教师队伍以“双师型”为主,“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搞好高职教育的个关键。如我系阮刚毅老师是从建筑设计院调来,教师分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两类,其比例大体是1∶1。在鼓励教职工“一专多能”、“一人数岗”的同时,分配上拉开差距,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动手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安排他们去工厂实践自己的专业技术。

在教学上:一是教学设施先进,使用多媒体、幻灯片,二是授课方式灵活,针对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允许学生设想出很多答案,不设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三是实训课——缩短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社会的“距离”,它在该校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时的安排上与理论学习的比例为2∶1。实训需要基地。现已建成模具室,画室,专业设计室、电脑房等实训基地。

3.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

艺术设计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共21人。并聘请了一批省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如: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曙教授,江西师大龚声教授等。本系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如胡诚教授去年成功举行个人画展,并得到各界好评,袁小华讲师主编了《色彩构成》,王莉讲师参编《平面构成》,师生每年都有40余件设计作品及绘画作品参加全省或全国美展。并邀请省内艺术设计著名学者和知名企业的美术设计师来院讲学,如:点石广告公司老总廖长辉、珠海蓝韵装饰公司老总赵华等。艺术设计系教学管理规范,要求每位老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提高教学质量,每年都要有作品发表,每年派遣一位老师去高等学院业务进修或去企业技术培训。

4.课程体系的保障

经过2年~3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科学的、合理、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1)根据《以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改革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2)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依据本专业设计的实际出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强调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对本专业教改的渗透,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3)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块。一是在公共课程中,注重了加强大学语文知识,思想道德的教学,增设了马克思哲学、营销学、旅游学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职业道德的灌输。二是加强英语和电脑辅助软件设计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全国英语三级等级考试,电脑辅助软件开设了PHOTOSHOP、3DMAX、CAD等设计辅助软件,并要求通过大学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从社会实际要求出发,以动手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两条主线,构建旅游工艺品与玩具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压缩课程门类,淡化学科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①课程设置针对性。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第一,注重专业教学,突出动手实训能力的培养;加强电脑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电脑辅助设计的能力,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工作室和校外企业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在玩具设计,旅游产品设计,制作等动手能力。②基础课程教学适应性。在教学中,强调基础课成为专业的“基础”,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所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力。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③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在“初步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系统实践”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实训课,设计课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内容要求具体,训练系统,积极推行毕业证和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并逐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④与企业挂钩、建立与社会、企业沟通的技术教育训练体系。要培养的高职应用技术人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业、工程生产第一线,调查用人部门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由此来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选聘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这利于高职院校与生产、科研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又利于学校及时了解企业技术发展状况。

三、关于玩具设计教学体系

1.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玩具设计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把旅游产品与地方人文特色,民族风俗相融合,处理玩具或旅游产品的造型与色彩、结构与功能、材料与工艺的关系,并将其表现在产品的造型设计及功能设计上。该专业着重培养具有产品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较高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玩具产品及其他旅游产品的造型设计、功能开发及研制的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1)能力为本。利用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传授、实验实训和岗位操作三位一体的基本教学方式。(2)学生为主。定期举办技能运动会和优秀作品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创新和创业能力。(3)依托企业。依托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教学安排。(4)要求学生毕业时不仅要拿到大专学历证书,还要拿到相应的美工技术资格证书,导游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等。

2.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旅游和造型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较好地掌握专业领域较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玩具设计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及工艺、市场经济及旅游营销等知识。具有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有较强的表现能力、动手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3.主干学科

玩具设计、旅游产品学。主要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装饰图案、构成基础、卡通造型设计、玩具造型及结构设计、专业软件、工艺品制作、民族风俗、旅游产品学、材料及工艺学。修业年限:(专科)三年。就业方向:玩具设计公司、平面设计及广告公司等。并与广东省中山市康达电子玩具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新泰玩具厂、广东省东莞市海浪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广东点石广告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学生就业有保障。

参考文献

设计人才论文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绵延不竭的动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有创新和创造力的民族,有着十分发达的传统设计。然而,在从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艰辛,进程缓慢。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推崇“学而优则仕”,讲究所谓的“书香门第”,使拥有知识、具有创新、创造力的人远离了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两个根本对立的阶层——劳心者和劳力者。另一方面,工艺的传承一直恪守着家族式的承袭方式,经验和简单的重复性成为传统设计传承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缺乏创新也就成为最大的弊端。而当19世纪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我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仓促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艺术,是怎样的先天不足!

师徒制作为中国传统设计存在和延续的主要方式,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其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随之发生变化。面对世界工业化潮流,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1840年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而要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的传统设计开始了演变,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开始发生、发展。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西方设计教育发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不仅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上的不明确性,而且呈现出杂乱无序的格局。从鸦片战争开始,此后一个世纪,中国设计教育先后经历了所谓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图案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工业设计教育等阶段。这其中虽然有从国外引进过来的教育模式,但因缺乏设计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短时间难以见效而无法延续。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第一次肯定了图画和手工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图画和手工课作为培养实用专门技术人才的重点,试图通过这些课程教会学生一些“实用之技能”,这是“西学为用”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中的具体实施。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借鉴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设计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把西方美术中的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以及设色、明暗等画法和设计、工艺制作中一些新的理念引进了中小学美术教育之中,试图用普及美术教育来提高国民的设计意识和能力。这虽然与清末通过单纯的几门课程的开设改变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有了较大的区别,但仍未走出美术学的范畴。1940年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开设了服装、家具、漆工等系科,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分科教学的先河,但所传授的内容及实行的方法缺乏理性,基本上仍属于传统手工艺。新中国成立后,对于工艺美术教育进行探索,强调工艺美术教育与生产实践联系并注意体现民族特色。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提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以及在生产上应符合“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但与现代化设计教育近似的工艺美术教育刚刚起步,因“”而全面停顿。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才真正扬帆起航,但要在短短的20余年中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中间除了教育体系自身的规律、特征之外,还与经济的发展水平、思想文化基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整个社会都已认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发展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以至于今天不仅高等教育中设计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育中也进行了有关设计的教育。至于社会上的设计从业人员,以设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更是发展迅猛。但是,无论是设计教育体系,还是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仍然没有达到其相应的程度。与国际接轨尚有很大的差距,更不要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和代表本土文化的设计师了。因此,如何使中国设计转型迅速完成,对于未来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要实现一种教育的转型,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从分析已有教育现状入手,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第二,从先进的教育模式中探究其发展的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发掘有利于我们转型的内涵。第三,构建一个既具有民族特色,同时又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分析我国现阶段设计教育的几个阶段入手。大致来说,我国当代的设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普及美术教育阶段。从民国初期的中小学图画和手工课开始,一直到80年代,在中小学教育中,都试图通过开设所谓“图画”或“美术”课来启发学生审美本能、涵养其性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绘的技能。这种方式注意到了审美教育培养,但淡化甚至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因为在这类课程中,我们往往是把大人(老师)的观念和视觉思维“强加”给孩子、学生,毕竟孩子在视觉思维方面与成年人是不同的。尽管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实验稿)》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和合作性的学习。①从很大程度上把人们脑子里已经客观形成的所谓美术就是画画和手工制作的认识,转变为美术是提高学生整体发展素质的途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落到实处,因为一些花费成本较高的课程,最终无法实现其目标。以致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能够将美术、设计与学生自身活动结合的情况寥寥无几,这与西方国家同一层次的教育是有明显差别的。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特别注重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并试图通过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常见的做法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如场地的布置、宣传和活动的编排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中西方美术设计普及教育中的这种差异,其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我们现如今的教育心理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特别是学生到高中阶段,考虑到其升学压力,美术课总会被迫停开或者转为美术作品欣赏课。目前我国高考采用“3加X”考试方式,高中一年级后分文理科,然后学生专修文科科目或理科学习。而一些文化课功底较差的同学此时就选择进入艺术班。待高考时,面对强调理工科成绩的工科院校招生,一些不具备艺术素质的学生便进入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而一些有艺术训练基础的学生,却对文化课程,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望而却步。这种状况为接下来的本科教育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二是为高考而开办的美术辅导班教育。这种班目前已成为向绘画、设计等高等院校输送艺术人才胚体的教育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具有强烈目的的应试冲刺教育性质,所以,基本上都是很有针对性地练习高考科目——基础素描、石膏像或者人物写生、色彩以及速写。来这种辅导班的学生,大多是抱着学艺术可以降低文化课成绩的态度,所以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受利益驱使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此外,教学管理比较混乱、短暂的集训时间,甚至错误的教学方法和肤浅的专业知识结构。这些“速食面”式的高考美术辅导班教育不仅没有为学生的设计基础和能力培养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而且为他们以后高等教育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性。

三是高等专业设计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设计师培养的关键时期。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当今市场需要设计师的素质能力是“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设计的造型能力占25%、综合的思考能力占20%、组织和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软件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可见设计艺术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但我们现在本科设计艺术教学大致分为课堂讲授与艺术表现教学、实践与体验教学、技术与能力培养教学三个部分。这三部分所占时间的比例约为8:1:1在第一部分的教学安排,通过教师的大量讲授、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能否得以增长,却是一个无法说清楚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教学的过程,对于教学的政策,特别是设计的实践性的检验不太重视,甚至是忽视的。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安排是从画素描、色彩到画图案、装饰画,然后三大构成,进入设计和电脑软件课程,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明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而设计艺术学科,因为基础教育的中学分科问题,招生体制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以文科考试进入美术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工艺与技术训练,以理工科考试进入工科院校的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近些年,盲目开办起来的设计专业,使得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模糊不清。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艺术设计教育基本上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在综合性大学、专业美术院校和师范院校;另一种是在各种工科院校,如建筑、机械、轻工、纺织等。前者偏重美术理论和美术基础训练,后者偏重不同专业的工艺与专业技术训练。如果这两种教育模式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建立教学、研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重视“专业表现”“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各专业之间有更多的融通性,将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首先要了解现代西方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历程,总结其理论性和实践现实性,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那么提到国外设计和设计教育,被誉为“现代设计的摇篮”的包豪斯所建立的设计教育体系我们必先了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首先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强调设计的目的是功能,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法则进行。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另外包豪斯还提出“工厂学徒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实习),成绩优异者进入“研究部”,研究部毕业时所作的作品既合乎功能又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方可获得包豪斯文凭。②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包豪斯的表现,但是由于包豪斯过分强调“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所以其教育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对时代技术条件、机械化批量生产的方式和经济概念趋向一种抽象的乌托邦式的色彩美学追求,而很少对实际生活需要进行考察。这种状况,使包豪斯的许多思想、主张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里,还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直到战后德国乌尔姆学院才得以完成。包豪斯以后,不断完善的西方设计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如德国采用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为主,其中60%—70%的学习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美国的设计教育也同样有严谨的培养学生设计的方法。教师会在设计课前制定详细的设计指导书,对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如选题、市场调研、成本分析、市场营销、产品设计都进行明确的要求。对学生文字表达、视觉形象表达及口头的设计表达规范尤为重视,并通过这种严谨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并且对设计的内涵有较完整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另外,国外的设计学院重视理论课的开设。就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学生而言,修完136学分才可毕业,这其中理论课就占45学分。这体现了学校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设计观念,更是以通过教学达到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为最高目标。

对比国外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及趋势,结合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状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设计教育可以成为设计艺术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设计艺术的促进力量。但是这两种结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体系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或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设计界的精英呢?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设计是围绕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进行和开展的。而机械化程度与技术的进步、发明创造的出现紧密相关,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而导致设计艺术变革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设计教育应该注重科技的进步及发展趋势,使学生能不失时机地将新技术运用到设计中。所以在课程和人才培养环节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训练和应用,培养学生拥有敏锐的视觉和尝试、创新的精神。第二,明确现代设计是围绕市场运转的,那么现代设计教育也随之围绕市场展开。格罗佩斯曾说:“设计师的第一责任是他的业主。”这句话体现出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现代设计教育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及时结合市场检验出来的教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把它转化为下一步的教育举措,设计和教育都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运转。这样就要求设计教育的展开必须了解市场动态,它一方面是指专业开设和专业课程设置围绕市场,另一方面指的是教育过程结合市场。具体来说就是为方便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学校按照市场的需要设置课程。并注意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是与企业共同开发产品,或者是安排学生到企业长期实习,了解企业设计的流程,理解完整的设计内涵,并把企业的设计课题作为平时作业进行训练,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设计工作状态。第三,信息技术时代,设计艺术的独立性相对缩小,它所包含的内容不断延伸、扩大,特别体现在与其他众多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上。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艺术学科交叉性强的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和实践当中,组织设计艺术学院的学生与管理学院、技术学院的学生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专业知识,共同完成从消费者调查、市场分析、产品定位、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分析、市场营销的全过程。第四,注重理论课对学生设计思想理念和设计空间发展的影响。设计理论并非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包括历史文化的总结、设计学的各种理论课的学习,可以使设计变得事半功倍。所以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或者是设计理念的传授,更是了解设计脉络,了解本民族文化和特色,提高文化境界的快捷方式。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设计人才论文篇7

2.1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工业设计类的教师也逐渐增多,同时也更趋向于年轻化,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想要工业设计的毕业生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能力捕捉到新的信息并及时判断其价值,同时创造性地将它们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课程设计不合理

课程设计以拼凑为主,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专业不细化,一直以来惨淡的就业情况使得校方对专业不重视,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专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课程设计中的人文教学是不可缺失的,应增强设计教育中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在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应当注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渗透。艺术设计教学除了在公共选修课中讲授人文文化知识以外,还应将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入设计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二者有机的整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以外,还应通过各种讲座、论坛、报刊以及其他舆论形式,在大学校园中唤起对商业化及功利主义的警觉意识,建立起对各种流行思潮的批判性思考。

2.3传统教育的影响

工业设计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有很大区别,这也反映在教育手法的区别上,而很多院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使得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和考量,没有与社会市场接轨,学生设计能力低,学不到实用的知识。比如,在讲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来强调设计人应该负有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在讲授公益工业设计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公德、环境伦理和全球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保护、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等等),布置课题,让同学们通过作业实践,深入思考这些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感与情操。而在工艺史、陶瓷设计、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随时穿插,讲解一些人文文化知识和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对历史文脉的把握,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设计实践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内涵。

3.对教育教学方法的分析

工业设计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也是方法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要传授学生科学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应突破旧的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创新性的方法。

3.1合理安排课程

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以绘画为主,包括素描,色彩等等一些偏艺术类的学科。在这一方应该注重设计素描,设计线描,加强学生对产品形态手绘的能力以及观察力,接受,分析,表达新事物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而不是专注于绘画技巧以及过多的传授经验教训。工业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设计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分析再设计。课程教育应该在实践中进行,让产品能够真实可行的存在,结合市场需求,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注重多个学科的综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基础课程要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注重基础课程的适应性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

3.2变革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从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出发,对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变革,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解决问题的技能培训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技术施工和设计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为目标的学科建设,强化以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在教学实践中充实现代科学技术和设计管理的基础知识。

设计人才论文篇8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设计人才论文篇9

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新形势下,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应当采取什么发展战略。原来的纺织服装高校多数都已更名,并向多科性或综合性方向发展,办学规模一般已由原来的数千人发展到万人以上。这些学校应当如何科学定位和转型,纺织服装办学特色如何继续保持和发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如何改进,我国以往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国际设计的平台上,拿知识经济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

二、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的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1.更新服装专业人才的概念

服装专业人才,不单是指设计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生产型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基础性研究人才。如服装制板师、服装设计师、色彩搭配师、工艺师、营销销售人员、推广策划专家、熟练车工、有经验的店长、导购等等人才。因为在当今的服装企业流水性生产中,尤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各类别职业化人才的联手合作,才能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换个角度来说,作为职业化的人才需要非职业人才不具备的产业思想,土地、厂房、资金、品牌需要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才来运作。

一位国内教育界的人士曾经就服装从业者需要多高的学历这个问题讨论过,他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很多企业用人,最主要看能力,有没有创新和开发市场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制作者和生产者,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人。21世纪,人才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完整的社会关系资源体系,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正如著名服装设计师陈闻所言,一个设计师必须有广泛的资源,比如加工资源、面料资源、信息资源等等,同时要有能力驾驭这些资源。培养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已经开始为教育界所重视。

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

目前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很大距离。由于我国较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也像美术教育那样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以素描、色彩为主的写实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设计的创意。因此,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技能基础训练中,基本功颇好,但到了高年级进入设计阶段,就明显显得力不从心,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调整的方法

重视设计初期设计方案的评价,改用徒手草图进行。注重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的综合运用。在这一阶段,不强调画面效果,着重于分析、思考,强调脑、眼、手的并用。这种强调图示思维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和方案评价能力,激发其开拓创新的思维。

在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一般学院都设置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以下课程,如:时装画技法,服饰色彩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老师要求学生要画大量的效果图,其教学要求是:强调各种人物的动态造型练习,加强色彩搭配能力训练。其间为了追求画面美观还可以允许学生进行夸张造型处理、创造一些不实用,甚至有悖于常理的色彩设计。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对以后的实际设计收效甚微,并使学生产生抵触、敷衍情绪。笔者建议这些教学环节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从相应的材质库、模型库中直接地调出造型、色彩、图案来强化训练,可大大节约人力资源。

(2)分层次的学历教育

据调查显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率非常高,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时尚媒体等成为他们转行的首选,而在剩下的毕业生中,考取服装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也不小。笔者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分层次学历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很快地明确在后阶段的学习中是强化动手技能训练,还是要加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探索。

(3)合作办学

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就业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办学理念形成了冲击,使办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被誉为打造设计师的“梦工厂”的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秉承“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老师前来授课,让学员在国际设计思维的冲击下,接受多元设计概念。学员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英国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

上海装苑文化服装学校是“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连锁校协会”在中国内地较早开设的连锁学校。立足于培养学员成为既懂服装制作技术,又懂服装设计,还能熟练地掌握服装日语的复合型人才。

(4)改变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贾京生说,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

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位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板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单一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服装设计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在设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

①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②激发想象,启发创造思维。

③走出局限,让学生敢于质疑。

④营造氛围,创造空间,抒感与想象。

(2)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

①人文素养。俗话说: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们所培养的服装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

②科技素养。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

③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等。

④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消费品,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只有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

三、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完善,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未来世界,具备审时度势、预测洞察力,具备全方位的国际化思想和度量,真正具有国际化理念的资本国际化运作人才,会成为最奇缺的人才。目前,我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和各纺织服装高等院校正不断创造新的办学经验,深入总结探索既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思路和办法,加速纺织服装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设计人才论文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对设计人才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属于大众型教育,侧重于一般的理论普及,并不注重思维发展训练和实践锻炼,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紧要问题

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模式的现状

当前,高校在进行设计人才培养时大多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三段式模式在造型基础、设计教育和专业设计各段中又设计了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具有相当完整性,教学方便易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阻碍了学校培养具有综合创造能力的人才。

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每门功课都优秀的学生却做不出优秀的设计,甚至不懂得设计程序,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为,现有的各阶段课程教学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使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被相对割裂、各成体系的,学生很难在这样一些缺乏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基础上,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他们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很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进行综合化的、系统的设计创作。

二、建立满足多元需求的设计人才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体系

(一)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满足多元化的需求,设计人才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要制定符合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要具有学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教学管理部门一起探讨,共同建立、尝试相关配套的、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教学中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基于多元化的需求选择课程,并且合理安排课程。其中,基础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专业基础课程强调技能培养,专业设计课程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实践中去。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实际意义,最好是和公司合作,获得课题来源,这样就能够避免专业理论课程中理论知识的乏味,提高学生完成课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享受成就感。

(二)校企联合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培养

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之后,怎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则是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就要广泛的建立实习地基,让学生在每一学期都有一定时间的进行实际操作,而实习基地的最佳去处就是各种类型的公司,例如广告公司、装潢公司等需要设计环节的公司,因为公司是设计的第一线,他们的信息丰富而且超前,与市场接轨,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种设计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做到优势互补。学校为设计公司输送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设计公司也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直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三、以满足多元需求为目标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所谓多元需求就是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多元需求。从目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设计专业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大大降低了设计的劳动强度,使设计的整个过程更为快捷和便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更多的人只能在电脑上做设计,忽视了对基本功能力的训练,无法进行徒手设计,也就缺少了创新的空间和能力。计算机某种程度而言仅仅是个操作工具,无法代替我们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大脑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的设计修养,只有不断提高造型基本功的训练,即徒手绘画能力,才能使我们在进行设计创作时产生更多的新构思和新创意。在徒手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眼光与品味,同时可以锻炼你敏捷的思维、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好地帮助你在计算机上游刃有余的运用软件进行各种设计。

(二)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设计发展的轨迹,它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设计工具,具有快捷、便利,而且其虚拟的画面显得直观而且生动等特点。因此,现在的设计人才将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辅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教授最先进以及最流行的设计软件,例如平面设计,三维立体影像设计,网络及媒体设计以及利用各种CAD软件进行的辅助设计等等。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真正的创造力应该是创新立意、改造与发明的能力。就创造力而言,它是智力、阅历、创造动创造方法与有关知识的函数,即创造力=智力×阅历×创造动机×创造方法×有关知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设计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是决定其所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可以针对设计课题的主题、类型、内涵等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专门训练。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否则是不可能有永恒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再现,从一个设计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可以引发多种联想,从而在另外一个设计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综合设计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对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只有具有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面向未来,并从幻想中寻找思路,在创新中实现目标。

四、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满足多元需求下的人才需求,应当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谓复合式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位一体的复合教学方式。

(一)精选教材,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立足当前的多元需求背景,选择合适的基础教材和专业教材,将教学目标课题话,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

教材选定,经过基础教学之后,教学方式便进入到了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发现和研究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研究能力,包括“学习、思考、提问、研究、解决”五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使学生们在自我学习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学习,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研究和解决问题。

2.合作学习: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必须有的一个条件,而设计问题往往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一个课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教学阶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能发挥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创新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多元需求下的人才培养除了对教学结构本身的改革之外,很重要的一面就是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全面提高。在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资的知识结构显得尤为重要,“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中,教师由原本只担任一、两门课程转向全面负责知道学生的整个课题设计环节,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因此,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历,又有多学科知识,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将是当前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教师。当前学校在引进复合型教师的同时,努力培训现有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

设计人才论文篇11

在经济持续发展中,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多元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造园这个行业、专业和学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大自然为原型进行园林创作的国家。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沉淀,有极丰厚的文化底蕴。21世纪的今天,人们更加企盼着文化的回归,有着亲身经历和感悟的园林设计师对于重新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入性和本元性,融入民族的传统文化神韵,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有着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个好的园林设计,除了主持工作的风景园林师以外,还应该请城市规划设计师、建筑师、生态学家、林学家、工艺美术家、植物学家、土木工程师等来配合工作,但决不能由他们来主持或替代以上专业工作。园林设计的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层面,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其任务主要包括对整个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此,对园林设计人才的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怎样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园林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于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面向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园林事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风景园林这个学科包括的基础知识很多,如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作为一个合格的园林设计师,他们从事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这类设计人才的培养,更应在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多下工夫。而他们必须要具备的素质要求很全面: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有开阔的设计思路,具备超前意识;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实现创造的实际操作及表达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并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

园林艺术创造的关键在构思。构思是其设计创作的灵魂,而思维是设计创造的源泉与基础。所以作为设计人才,就需要学习和掌握设计的多种思维方法,以增加自己设计的悟性和启迪自己的设计思路。

作为设计人才,在设计构思确立下来后,就要寻求能充分体现设计意图的形式来进行设计表现。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则需要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反复磨练和积存,在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就需要熟练掌握徒手画、工具画、渲染图、以及CAD制图,并能较好的掌握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学规律,以便准确表达出设计师心中最完美的设计艺术形象。

作为设计人才,还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努力,锻炼出审美鉴赏的能力。因为一个设计师,首先自己就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甚至高于大众审美观的艺术形象。如果自己的品位和审美观比一般人还低,就

根本无法满足大众对艺术美感的要求。这是衡量设计人才艺术水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一个设计人才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作为设计人才,还要加强园林方面法制、法规等文件的学习。要使图纸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目的明确、责任到人,确保设计图纸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许图纸上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数额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这些也就要求设计人才在设计过程中,认真负责地审核图纸上的各项内容,避免问题的发生。

除此之外,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还要具备同甲方、审批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同各级领导交往的能力,以便使对方了解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最终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对园林设计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1.建立起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标准体系

实施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及专业的技术业务素质四个方面内容的素质教育。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培养也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直至个性与素质的培养上来,从而将设计人才培养成多方面需要的设计科研方面的专业设计人才。

2.促进新的专业理论方法的形成。

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以迎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同时还需充分意识到,挑战就是机遇,要抓住有利时机,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系统。超级秘书网

3.对设计人才进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方面在于训练他们多思考,这是因为人脑开发潜力很大,勤于思索就会思路敏捷、视野开阔、构思奇特,方案多变;另一方面在训练中要强调他们学会变换观察角度来进行设计构思,以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4.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以发挥交叉学科与多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过去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建筑设计教育观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即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的学习方向转变。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从重知识的传授,逐步转变为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在设计作品上别出心裁,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随意否定学生的构思,不以老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以免造成不良的设计习惯,限制其创造性的发挥。“良师授以则、拙师授以法”。在园林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应更多的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此外,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是拓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能力和责任感,并且使学生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才能不断学到新本领,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设计人才论文篇12

一、IC设计人才短缺

2008年,全国集成电路(IC)人才需求将达到25万人,按照目前IC人才的培养速度,今后10年,IC人才仍然还有20多万人的缺口。这是08年4月21日在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举行的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CSIP-AMD集成电路专项培训开班仪式上了解到的。同样有数据表明,近日,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解到,目前全国高校设有微电子专业总共只有10余个,每年从IC卡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也只有二三百人。在国内大约仅有不足4000名设计师,而2008年,IC产业对IC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达到25万-30万人。有专家预测,到2008年底仅北京市IC及微电子产业就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10年我国可能需要30万名IC卡设计师[1]。未来我国IC卡设计人才需求巨大。目前中国每年从IC设计和微电子专业毕业的高学历的硕士生只有数百人。中国现有400多所高校设置了计算机系,新近又特批了51所商业化运做的软件学院。但这些软件学院和计算机系培养的是程序员。中国目前只有十来所大学能够培养IC设计专业的学生。因此IC设计专业人才处于极其供不应求的状态。可以这样说,这是因为我国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足够的IC设计人才。

专家指出,我国IC设计人员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IC设计是新兴学科,国内在此之前很少有大专院校开设IC设计专业,现在从事IC设计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是微电子、半导体或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相邻领域的理工专业毕业生,但是和实际的IC工作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并不了解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所以,许多IC设计企业只能经常从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人才再进行培训。此外,IC设计的实验环境要求,恐怕所有的高校都没有能力搭建。据了解,建一个供30人使用的IC实验室,光是购买硬件设备就需要15万美元。

最新研究指出:到2010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将占世界总需求量的6%,位居全球第四。未来几年内中国芯片生产有望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仅就IC卡一项来看,我国IC卡设计前景广阔。身份证IC卡的正式应用,将是十亿计的数量,百亿计的销售额,此外读卡机及其系统将有成倍的产值。半导体理事长俞忠钰说,2002年全国的IC设计单位已达到了240家,根据北京市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建设规划,到2010年,北京市要逐步建成20条左右大规模高水平的芯片生产线,200家高水平的IC卡专业设计公司。据预测,北京市IC产业将超过2000亿元。巨大的商机也同时带来了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

二、应用型IC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日切

IC产业飞速发展,现在的焦点已经移到了IT产业的核心技术IC设计上。据北京半导体协会负责人董秀琴表示,IC卡设计工程师在软件行业是现在公认的高收入阶层。目前我国IC卡人才缺口巨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里,这一块发展十分缓慢。按照中国现在的市场行情,一个刚毕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IC设计工程师的年薪最少也要在8万元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董秀琴讲,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现有IC设计人才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对IC卡设计人才尤其是合格的IC设计师的大量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应用型的设计人员来讲,是备受集成电路行业欢迎的。例如常见的EDA公司、IC设计服务公司、IC设计公司和IDM或Fundry4种类型的公司需要那些IC设计人才呢?他们需要的是熟悉IC设计的技术支持工程师,涵盖IC设计的所有方面,通常包括:系统设计、算法设计、数字IC前端逻辑设计与验证、FPGA设计、版图设计、数字IC后端物理设计、数字后端验证、库开发,甚至还有EDA软件的开发与测试,嵌入式软件开发等,其中对IC物理设计工程师的需求量会多一些[2]。

目前,需求量最大、人才缺口最大的主要有模拟设计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三类。另外,设计环节还需要工艺接口工程师、应用工程师、验证工程师等。IC版图设计师的主要职责是通过EDA设计工具,进行集成电路后端的版图设计和验证,最终产生送交供集成电路制造用的GDSII数据。版图设计师通常需要与数字设计工程师和模拟设计工程师随时沟通和合作才能完成工作。一个优秀的版图设计师,即要有电路的设计和理解能力,也要具备过硬的工艺知识。模拟设计工程师作为设计环节的关键人物,模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是完成芯片的电路设计。由于各个设计企业所采用的设计平台有所不同,不同材料、产品对电路设计的要求也千差万别,模拟设计工程师最核心的技能是必须具备企业所需的电路设计知识和经验,并有丰富的模拟电路理论知识。同时还需指导版图设计工程师实现模拟电路的版图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IC人才的需求中,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需求更大,而且他们也是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IC设计人才

国家对IC卡设计人才培养也很重视。据北京半导体协会卓洪俊部长说,到2010年,全国IC产量要达到500亿块,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将近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满足国内市场50%的需求。同时,国务院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件,支持和鼓励软件和IC产业加速发展,加快IC设计人才培养。

IC人才需求问题的解决首先还是从高校开始,2001年,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开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2001年的IC专业二学位班已经有64名学员在读。清华大学还分别与宏力半导体、有研硅、首钢合作培养IC人才。2002年,成都电子科大也开始招收“微电子技术专业”的二学位学员,同时扩招微电子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加速IC人才培养的战略,电子科大还成立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并建立了面积为1500平米的IC设计中心。同济大学开始实施IC人才培养规划,提出了“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

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在这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改革,制定可行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教学、实验和实训投入,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应用型IC设计人才的培养。

设计人才论文篇13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以及毕业生回访,分析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近三届毕业生的职业岗位分布如图1所示:图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近三年职业岗位分布图[1]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得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为: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检报关员、国际货代员等。

(三)确定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开展调研,请专业委员会专家论证,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确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湖北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务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较强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外贸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贸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熟练从事国际商务助理、国际贸易跟单、单证缮制和处理、外贸业务开发和维护、外贸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确定人才培养主要从如下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第1、2学期。以培养扎实的英语基本功为主,以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培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为训练目标。同时,进入专业认知阶段,通过进企业参观,由企业人员深入介绍各部门功能、生产流程、产品卖点、报关流程等,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另外,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方式,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愿景,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动力。第二阶段是第3、4学期。着重进行模拟商务情景训练,以学生未来工作为背景,设计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碰到的情景,并按未来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技能和国际贸易知识,完成模拟实训项目,实现英语技能和商务技能的有机融合;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商务流程,让学生进入更为真实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景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素质,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为真实的职业体验。第三阶段是第5学期。首先,学生在“校企虚拟电子工作平台”进行实战操作,我们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协议,企业在校内建立具有文科工学结合特色的“企业校内电子工作平台”,也就是在学校设置业务后台,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编写计划实施方案、工学结合实训手册等教学环节中,并派出业务员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成为企业的“校内业务员”,以外贸公司真实业务员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的业务中去,真枪实战地为企业提品推广、业务磋商、业务跟进等专业服务,从而让学生获得了为真实企业进行专业服务的机会。第四阶段是第6学期。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实体去进行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就业。

(四)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以深入、广泛的调研为基础的。首先,开展细致的行业企业调研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目标岗位群以及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随后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提炼、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之后确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并邀请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调研获得准确的市场对外贸人才及其岗位能力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与外贸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主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较强英语语言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和外贸函电运用能力)、商务贸易工作能力、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这样,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规格的两大能力主线(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四大能力模块基本确定。然后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素质结构,邀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在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将其整合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见表2。再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对课程进行授课学期、学时的分配,最终形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保障

商务英语教师要具备精深的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商务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应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以加强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办出专业特色要求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要建立校企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大力推动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和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吸收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进修力度,尤其是提供更多企业培训、职业教育培训等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理论认识,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氛围;脱离语言学科体系束缚,加强商务知识和技能学习。

(二)校内外实训教学条件建设保障

项目化课程对实训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在高职加强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建成了一批相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还往往处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态,因此,要加强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从就业岗位出发,根据高素质技能型国际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建设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商务英语多功能综合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等,并配有国际贸易操作软件、电子商务软件等虚拟仿真操作软件,创设突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虚拟进出口业务情境中锻炼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还应按照“合作双赢、慎重选择、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构建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确保实习效果。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