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经济发展实用13篇

村委会经济发展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2

1、通路。该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都建设了简陋的进村公路,但由于路窄、路基不稳,里程长,无力经常修复等原因,导致进村公路利用率相对较低,运输成本高。2、通电。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全部解决通电问题。3、通水。该村5个村民小组已通人畜饮水,迷丕村民小组挖进村公路挖断了人饮水管,因没有物资资金修善导致饮水困难,其余村民小组虽然已通水,但只通到村内,没有入户。4、通讯。5个村民小组部分农户安装了无线电话,移动通讯信号已经覆盖整个村委会。5、住房。5个村民小组多数住房简陋,为土房或土堆房,县人畜不分离,属于改造范围。6、卫生路。**民小组20xx年铺设卫生路2公里,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没有覆盖完成整个村子,格保村民小组利用一事一议项目基本铺设了卫生路,普朵村民小组已经整合各类资金计划20xx年完成卫生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梅东村民小组、迷丕村民小组(迷丕、哈塔东)还没有铺设卫生路。7、公厕。5个村民小组都建设有农村公厕,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农民入厕需要。

二、公益事业发展情况

1、教育。**委会有1所寄宿制小学和2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需要。2、卫生。该村委会有1个卫生室,1名乡村医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3、文化活动。目前,**委会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及篮球场等活动场所,农民学科技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民群众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一直以来都较低。

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全境为山区,沟壑纵横,山峰林立,境内最高海拔1800米,最低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26℃,最低气温2℃,年降雨量1620毫米。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草果、核桃,但由于山高坡陡,经济基础薄弱,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中科技含量低等原因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多数农民处于贫困线。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25.00元,比国务院确定的贫困线1196元低471元,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是全县典型的贫困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五、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3

"群众想致富,主要看干部",这是人们总结乡村脱贫致富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湖北省洪湖市的洪林村、柏枝村(以下分别简称为洪林村、柏枝村),浙江省台州市的方林村(以下简称为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经济发展的事实经验也证明: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村委会,在于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服务本领过硬的"班子"。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些单纯依靠农民单干很难使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因此,需要一支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本村经济。而这支力量就是村委会。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各村的村委会之间有一些差别,有的还十分突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各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村委会产生的不同。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就全国而言,绝大多数村都实行了民主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民主选举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乡镇政府把村委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村委会选举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有的甚至对经村民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和任免。[2]2.部分人为了达到自

己的一己之利,有的在选举之前贿赂有关乡村干部和选民,有的在选举时向选民施压,从而达到当选的目的。3.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宗族势力对民主选举具有干扰作用。潜意识的宗族意识,使得有些农民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势力大行其道。江西省余干县的建设村,有七个姓氏,其中又以张姓人口最多,而张姓又分成了四大宗房。在1999年的"海选"过程中,每个宗族都想把自己的人给选上,结果在已选出的村委会当中,过去有财务问题的个别干部也被选上。[3]4.由于选举动员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选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农民甚至对新当选的村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民选举的真实性。一方面,民主选举进行得比较好的村,村民真正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能人,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村委会干部有威信,有魄力,为带领全村人民把本村经济搞好,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奠定了基础。如洪林村、柏枝村、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另一方面,形式上虽然实行民主选举,但民主真实程度较差的村,所产生的村干部或是威信不高,或是办事能力不强,或是底气不足,甚至和村民有矛盾、自身有问题的原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村委会上任后工作开展的难度,更不用说发展经济了。湖北省洪湖市长河村(以下简称为长河村)的村民,对村干部的意见较大,有的村民甚至评价"村干部只管自己",而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4]

(二)村委会成员素质的不同。同志曾指出:"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村委会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方法不适应,许多村干部仍旧使用过去那一套行政命令式的手段,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应,面对市场经济,有的干部想干不敢干,不会干,无所适从,盲目乱干;四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适应,干部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村委会成员的素质相对较高,不适应问题相对较少。据洪林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该村近几届村委会所有成员都是大专(函授)学历以上。而经济落后的村,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明显偏低,以上不适应问题普遍存在。作为全村的带头人,村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对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村委会成员都是能人,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能很好地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物质利益面前,他们能抵制诱惑、廉洁自律,这样,反过来又能提高他们在村里的威信,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村委会成员大多数是素质不高的,那么他们或者在村经济发展方面无所作为,或者在村财务中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横行村里,成为村民的祸害。

(三)决策能力的不同。要使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村委会成员不仅素质要高,而且决策能力要强。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策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决策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如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3.决策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4.决策是否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如果以上四个方面做得较好,那么,该村委会的决策能力则较强,所作的决策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为村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洪林村村委会利用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以建材为依托,以轻纺为主体,以医化为龙头的企业格局。全村资产总额达22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平52万元,人平11.2万元。[6]柏枝村村委会利用其水乡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副产业。他们先后兴办了洪湖柏华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洪湖柏枝永德水产品有限公司、蟹苗种繁育基地等。[7]相反,决策能力较差的村委会,决策或者脱离本地实际,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损害村民利益而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和补偿,因而得不到村民的支持。这些决策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影响村委会的权威,进而影响其他决策的实施。山西省运城市张素村有个姓朱的妇女说:"我们在1998年听了村干部的话,种了一个新品种的小麦,连种子也托给村干部帮我们去买。可是到了收割时,麦粒秕瘦秕瘦的,亩产达不到百斤。我们生气了,大家伙起来闹着要赔偿,然而始终也没有给赔,让我们着了家伙。我们哪里还再敢听干部的话!?"[8]

(四)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随着形势的的不断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村委会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村委会注重自身建设.针对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进行作风整顿,针对村委会组织涣散进行组织健全建设,针对工作制度缺乏和薄弱进行制度建设。在洪林村,村委会成员一年学习不得少于300学时,学习的内容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工作方法和法律知识等。[9]而湖南省攸县新华村,村干部很少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学习,更难谈及作风整顿了,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显得无能为力。[10]可见,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五)与村党组织关系的不同。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工作有效地运作,影响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问题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组织。2、有的村委会把村民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党组织的正常领导。3、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限范围内缺乏具体的界定。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与村党组织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村委会,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又凸现出了村委会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的能力和作用,使村"两委"班子得到加强。相反,与村党组织关系理顺得差的村委会,或者起不到发展经济的作用,或者在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本不会遇到的问题,或者陷入工作混乱的状态,这些都会对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五方面。

(一)提供信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民的视野有限,他们很难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这需要村委会发挥经济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包括生产资料的价格与质量、市场的供求状况、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最新致富信息等,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这是农户和村集体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被称为"江南水暖城"的浙江省余姚市孙家村,1992年,村委会一班人,收集信息,分析市场,请教专家,确认水暖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适合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特点,随后,向村民推广这一产业,从而取得了1997年销售4.76亿元,利润总额1313万元的好效益。

(二)决策组织。如前所述,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依靠村民的支持,对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同时,尊重村民的集体决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展新的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推广新的经营方式等。在农民的家庭经营从改革初期的单一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向家庭副业、家庭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从事多种类型的家庭生产中遇到的许多单家农户想办而难以办到、难以办好的事,均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如修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低产林地等。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难以适应。当农民发现辛勤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当农民不得不参与市场谈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谈判能力最弱的一个阶层,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弱小的,这严重影响了交换的公平性。因此,村委会应在流通领域将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分散的农民身上的能量得到了聚合,实现联利连心,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合力,创造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在集体经济弱化的地区,村委会应发挥组织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统筹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当事物的各部分按照一定顺序合理排列时,整体功能之和则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当各部分处于混乱状态时,整体功能则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村里,农户之间、行政小组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的冲突与斗争,这需要村委会进行统筹和协调,使各部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村委会要站在全村的高度,把握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经济的或行政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改组不同企业,协调农户之间和小组的利益,使全村经济处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之中。在湖南省桃源县明月村,该村村委会将一些村办企业乃至一些加工企业通过拍卖或租赁转为民营企业。[11]湖南省长沙县印山村,该村在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兴办独立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投资兴办微型企业的村民在申办手续和贷款申请等环节上提供帮助,在用地和提留方面提供优惠。目前,该村已兴办起了多家辅企业和加工性个体私营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而且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2]

(四)收支税费。村作为乡镇的延伸,应该正确处理与乡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应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13]在经济方面,村委会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取税费(费改税后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缴农业税)。在村内部,村委会征收村提留(费改税后村协助乡镇政府征收农业税附加税,从中提取一定比例归村自己支配使用);如果该村有村办集体企业,村委会也应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收支税费方面,村委会应做到以下四点:1.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税费,不巧立名目,不乱摊派,抵制乡镇政府的不合理要求,坚决保证不加重农民负担;2.征收税费应向农民解释说明,让农民心里明白有数,不搞强制命令;3.村中财务收入应用在村公益事业和生产之上,保证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村中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向村民详细公布。方林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各种税费征收不仅较为合理,而且每月将收支情况向村民、媒体公布。而在长河村,村民对税费收支意见极大,当地村民称为"阳帐"(国家明文规定的)和"阴帐"(不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据村民反映,村里很少进行过财务公开。[14]在柏枝村,虽然村委会在发展经济方面作用突出,但村民对村财务问题意见较大,造成村民不断上访。[15]

(五)投资扩大生产。村委会应从村财务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村里经济的再发展,以扩大再生产。但村委会对投资的取向应作全面的考虑和论证,保证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回报率。村委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力量,应避免盲目重复建设,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在洪林村,村委会每年从村财政中抽取相当一部分用于新项目的上马,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洪林村的经济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充满着活力。[16]

三、村委会其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受教育、人口、环境、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如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样对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育投资。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育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农村,村委会应适当增加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的投资,以保证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不仅每年将10%用于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福利事业,使村民享受着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而且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这些人才成为洪林村的骨干)。80年代,洪林村村委会提出非高中、非中专水平不准在村里就业的政策,对升入洪林一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2000元。90年代,洪林村对升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一台电脑、150平米的住房。[17]重视教育是洪林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在长河村,村里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最多占其总数的20%,这样,知识的贫瘠、人才的匮乏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18]可见,教育的投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一个,幸福一生"虽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和感受到。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以种植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仍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和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各地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方林村,由于村委会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2左右,基本实现向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好,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使生活质量改善,从而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出劳动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妇女摆脱了多生带来的各种负担,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地位得到提高。相反,计划生育工作较差的村农户人口较多,尽管劳动力数量相对多一些,但总体素质不高,家庭负担较重,消费较大从而影响致富进程,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陷入"经济落后超生人口过多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版权所有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广大农村,有的单位和农户为了一时之利,变耕地为建筑用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开滥挖,滥用农药化肥,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村,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儿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取得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而一些环境工作开展较好的村,不仅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好,还推出了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部门,村委会应依照法律规定,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社会福利。1.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社会福利通常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医疗保险、老人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直接或间接性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十分社会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多项福利。[19]②在经济水平较差的村,社会福利通常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包括基本责任田、山地、水域等。由于不可能推行货币形式的福利,因此,土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农民手中的财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的基础。这需要村委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4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进村公路处于情通雨堵的局面,运输成本高,阻碍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住房条件差,人畜没有分离,村容村貌没得到改善。

(二)学科技难。整个村委会没有一个图书室、科技室、文化活动室,学科学技术难,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无法利用科技提高生产生活质量。

(三)劳动者素质低。全村适龄儿童辍学率高,村民文化素质低,“等、靠、要”思想突出,没有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济的思想。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5

(二)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认识我县农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切实加强农业防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加强灾害预测预警,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规范救灾救济工作,加强农业农村防灾救灾资金、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大力开展农业防灾救灾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灾救灾意识,提高防灾救灾整体水平。

二、提升产业建设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编制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规范产业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灾后农作物田间管理、补种、改种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着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加大“三里香米”、马铃薯、特色小杂粮等粮食产品开发力度,打造精品特色粮食品牌,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发展壮大烟叶、畜牧、魔芋、蔬菜、林果、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继续加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专业村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同类品种跨村、跨乡镇、跨区域基地连结,推进特色板块基地规模化。每个乡镇要突出本地特色,新建一个5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板块基地。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烟叶产业建设,县烟叶公司安排烟叶生产扶持资金687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600万元,全县完成烟叶种植面积7.48万亩,完成收购计划21万担。加快发展魔芋产业,着力打造全国魔芋大县。以龙坪、茅田、官店等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不断壮大景阳薄壳核桃、火龙玉皇柚、关口葡萄等优质地方品种规模,推动干鲜果产业发展。抓紧做好灾后损毁栏圈的修复,抓好春繁、春孵、生猪填槽补栏和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坚持“小群体大规模”畜牧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抓好1000头以上的“小规模连片型”、3000头以上的“小区连户型”、10000头以上的“大场大户带动型”三种模式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力争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县。突破性发展以景阳鸡为主的家禽产业,建好景阳鸡原种保护基地。

(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乡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实现加工转化增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兴办农产品基地和加工、流通企业。进一步健全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提高龙头企业的素质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发挥聚信担保公司的作用,扩大担保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龙头企业利益连接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股龙头企业,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二次返利等方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全县新增1家州级龙头企业,力争新增1家省级龙头企业。力争新培植1个蔬菜加工龙头企业、1个薯类加工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乡镇新建1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五)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执行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从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入手,开展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和培训。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投资320万元,尽快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站,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益性检测服务。坚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结合,逐步建立农产品标志和可追溯制度。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年新增无公害食品标志认证3个、绿色食品标志认证5个、有机食品标志认证1个,申报地理标志产品1个。对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或单位,由县政府分别奖励2000元、5000元、10000元。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150”模式、耕牛冻配、生猪人工授精、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免疫、生猪无公害饲养、瘦肉型生猪阶段饲养等畜牧兽医技术,提高畜牧产业标准化水平。

(六)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鼓励农产品注册商标、冠名包装上市,全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5个。加大对品牌的支持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筛选1-2个有一定基础的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并申报省级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各种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提高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力度,力争全县茶叶、魔芋、肉制品品牌实行适度整合。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七)继续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认真组织因灾损毁公路的修复工作,保障农村交通畅通。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60公里、通达工程41公里。建设乡镇五级客运站1个,农村客运候车亭36个,招呼站80个。全面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建立稳定的以交通规费投入和财政投入为保障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大力推行村组公路“划段管理、责任到户”的管理办法,鼓励农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筹工筹劳,加强村组公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八)狠抓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抢修因灾损毁的集中供水工程,保障水源供给。新解决农村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启动长梁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实施“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1座小型水库溢洪道扩挖工程,完成2座小I型水库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加强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继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在汛期前全县小型水库必须配备专管人员和解决大坝通讯设施问题。抓好农村塘堰、沟渠清淤整治,提高旱涝保收水平。加大水利水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在清江流域主河道实行休渔期制度,依法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管工作。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九)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深入推进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巩固提高建设成果。筹集资金750万元,完成7500口沼气池建设任务。县财政按上年标准继续安排生态能源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在确保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改厨、改厕、改圈”的比例。加强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0个规范化农村后续服务网点。推行农村沼气池信息化管理,全面完成沼气池普查和相关软件开发利用工作。抓好生态家园建设示范,20*年每个乡镇要新建1个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村。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严肃查处冒领沼气池建设资金、物资等违法违纪行为。

(十)继续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抓紧做好灾后林业生产恢复工作,抢抓季节,及时组织、外购、培育种子种苗,搞好春季植树造林和灾害林木清理,降低灾害损失,增加林农收入。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3万亩。完善县、乡、村森林管护网络,森林管护面积达到19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2%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对已退耕还林的林地进行抚育管护、补植补造,确保工程质量和成效。加强后续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促进退耕农户增收。抓好林业产业基地建设,20*年新发展用材林、经济林等林业产业基地2万亩。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杜绝重大森林火灾及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严格依法行政,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林地和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行为,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科学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物多样性观光、原生态休闲疗养、特色竹木工艺制品和森林菌类、药材、蔬菜等新型产业。

(十一)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大力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严格执行计划调控和土地审批程序。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必须先由经管部门签署意见。积极争取国家、省国土整治和高产农田建设专项投入,加大高产农田和产粮大县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地力建设,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改良。

(十二)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机耕道路、农村机电排灌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农田耕整、水稻生产、烟叶种植、茶园管理、秸秆利用、果蔬保鲜、高效植保、机电排灌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努力防控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发生。落实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和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的有关政策。

四、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十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新机制,按照“精简效能、人事相宜、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的原则,保持农村公益岗位和人员相对稳定,规范人员聘用,完善服务合同,加强考核管理。继续贯彻落实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资金筹措的相关政策,按时足额拨付农村公益“以钱养事”经费。切实解决好养老保险金续缴和参加医疗保险等问题,确保农村公益队伍稳定。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中心装备建设,改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加大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努力提高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

(十四)加强农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切实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对猪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羊痘、鸡新城疫以及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和免疫反应救治及死亡补助机制。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和疫病监测体系。加强乡镇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积极探索防疫和诊疗有机统一的畜牧兽医工作新机制,确保畜牧产业安全。加强植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植物检疫、农作物病虫测报和综合防治力度。改善农业行政执法条件,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依法查处农业违法案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认真开展农业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防汛抗旱物资、资金、技术储备,落实好抗灾救灾措施。抓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十五)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作用。鼓励乡镇农业服务实体投资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的有关涉农项目。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缺劳动力的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便民利民的乡村物业管理服务组织。全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个。认真搞好河水坪片区综合农协试点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新路。

(十六)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落实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用地按工业用地对待的政策。供销合作社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城市超市和涉农商贸企业触角向农村延伸,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农民开办“农家店”,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农村市场。保持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畅通,大力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十七)加强农村信息体系建设。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村信息系统。建立县级农业信息综合网站,搭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创造条件,开通“三农”服务热线,加强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服务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专家技术咨询服务团队,确定服务标准,建立服务制度,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加强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的联系,扩大农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电脑农业的推广应用,加快宽带进村入户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电信模式站点建设。抓好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推进电脑、电视、电话“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落实通信公益设施维护责任制,保障通信安全。

(十八)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办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要积极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加强信用工程建设,抓好信用乡镇、信用村创建工作。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九)扎实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继续实行“一名领导带一个部门,组建一个专班,包一个村扶贫”的帮扶制度。继续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新启动2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全面完成20*年启动的2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确保20*年启动的20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今年通过省级验收。进一步加大扶贫搬迁力度,完成扶贫搬迁488户,生态移民80户。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雨露计划)6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上年基础上增长10%以上。

(二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巩固、提高、发展”的原则,继续坚持县级领导包村负责制、建设项目资金捆绑制,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新农村考评验收机制。广泛推行以奖代补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主投入新农村建设。20*年着重抓好20*年、20*年启动的2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续建工作,确保建设一个,达标一个,辐射一片。把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村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相结合,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各乡镇今年要确保1个、争取2个示范村验收合格。

六、全面开展转移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二十一)切实抓好农民培训。继续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务农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加大农民转岗技能培训力度,以实施“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雨露计划”为重点,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000人。

(二十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坚持县内转移与县外输出相结合,重点抓好就近就地转移。加强县内用工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更多的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务工就业。制定优惠扶持措施,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动农民就业。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就业一批、发展民营经济吸纳一批、利用能工巧匠带动一批、抓好招商引资上岗一批等办法,着力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加强信息引导和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外地广泛开展劳务协作,举办多种形式的劳务招聘会、洽谈会,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二十三)做好农民工维权和服务工作。广泛开展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务工农民自我维权意识。进一步消除阻碍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让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劳动权。认真落实有关政策,规范劳动用工单位行为,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子女上学、工伤、医疗、养老保险及生活居住条件等问题。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司法援助体系,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采取多种措施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校财局管”模式,加强中小学财务管理与监督工作,强化农村中小学收费管理,杜绝学校乱收费。实施初中改造工程,继续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特殊教育,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读书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十五)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业州、茅田、三里、花坪、景阳、官店六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启动龙坪卫生院综合楼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水平和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切实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在农村落实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和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落实好各项妇幼卫生工作措施,确保儿童计划免疫率达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十万分之五十以下。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训3—5名业务骨干。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二十六)提高农村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开展送图书、送戏、送电影、送体育、送科技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镇文体服务中心维修改造项目。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训,扶持发展农村文艺宣传队,充分发挥民间艺术大师在传承、弘扬民间文化上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加投入,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创造条件,深化县乡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七)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探索、研究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救助管理网络。加大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力度,不断扩大救助规模。加大社会福利院项目争取力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八、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八)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奶牛和生猪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对粮食、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政策,制定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激励措施。

(二十九)切实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依法流转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推动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以解决土地撂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重点,支持农民通过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务农劳动力收入水平。

(三十一)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严格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全面落实编制实名制和公开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方式,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

(三十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对纳入改革范围的集体山林,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权到户、登记发证并落实配套措施,20*年底前全县80%以上的村要完成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工作,确权发证到户率达到90%以上。对今年全面完成任务的乡镇,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对完不成规定任务的乡镇,扣减相应工作经费。认真落实林业“两金”免征政策,取消一切不合理涉林收费项目,切实减轻林农负担。抓好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

(三十三)加强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民负担动态监测网络;在农民自愿和严格执行筹工筹劳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深入开展农民负担综合治理和农民负担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行为。切实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农村财务电算化;开展农村资产、资金、资源清理,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搞好村干部换届离任审计;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化债工作经验,稳妥化解村级债务。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6

一、村委会的差异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群众想致富,主要看干部”,这是人们总结乡村脱贫致富经验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湖北省洪湖市的洪林村、柏枝村(以下分别简称为洪林村、柏枝村),浙江省台州市的方林村(以下简称为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经济发展的事实经验也证明: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村委会,在于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作风过硬、服务本领过硬的“班子”。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有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些单纯依靠农民单干很难使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因此,需要一支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展本村经济。而这支力量就是村委会。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各村的村委会之间有一些差别,有的还十分突出,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各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一)村委会产生的不同。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就全国而言,绝大多数村都实行了民主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但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民主选举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乡镇政府把村委当作自己直接的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村委会选举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有的甚至对经村民选举产生的干部随意调动和任免。[2]2.部分人为了达到自己的一己之利,有的在选举之前贿赂有关乡村干部和选民,有的在选举时向选民施压,从而达到当选的目的。3.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宗族势力对民主选举具有干扰作用。潜意识的宗族意识,使得有些农民忘记了自己神圣的权利,在村委会选举中宗族势力大行其道。江西省余干县的建设村,有七个姓氏,其中又以张姓人口最多,而张姓又分成了四大宗房。在1999年的“海选”过程中,每个宗族都想把自己的人给选上,结果在已选出的村委会当中,过去有财务问题的个别干部也被选上。[3]4.由于选举动员宣传力度不够,农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选举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农民甚至对新当选的村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村民选举的真实性。一方面,民主选举进行得比较好的村,村民真正选出了自己信任的能人,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威信高、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村委会领导岗位上来。村委会干部有威信,有魄力,为带领全村人民把本村经济搞好,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奠定了基础。如洪林村、柏枝村、方林村等全国先进村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另一方面,形式上虽然实行民主选举,但民主真实程度较差的村,所产生的村干部或是威信不高,或是办事能力不强,或是底气不足,甚至和村民有矛盾、自身有问题的原村干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村委会上任后工作开展的难度,更不用说发展经济了。湖北省洪湖市长河村(以下简称为长河村)的村民,对村干部的意见较大,有的村民甚至评价“村干部只管自己”,而该村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儿童失学现象十分严重。[4]

(二)村委会成员素质的不同。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有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党领导的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和路线,还必须有一支能坚决贯彻和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5]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村委会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许多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方法不适应,许多村干部仍旧使用过去那一套行政命令式的手段,从而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三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适应,面对市场经济,有的干部想干不敢干,不会干,无所适从,盲目乱干;四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适应,干部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文化层次明显偏低。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村委会成员的素质相对较高,不适应问题相对较少。据洪林村一位村干部介绍,该村近几届村委会所有成员都是大专(函授)学历以上。而经济落后的村,村委会干部的素质明显偏低,以上不适应问题普遍存在。作为全村的带头人,村委会成员素质的高低,对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如果村委会成员都是能人,思想道德素质高,科学文化素质强,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能很好地带领全村人民奔小康,走共同富裕之路。在物质利益面前,他们能抵制诱惑、廉洁自律,这样,反过来又能提高他们在村里的威信,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村委会成员大多数是素质不高的,那么他们或者在村经济发展方面无所作为,或者在村财务中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横行村里,成为村民的祸害。

(三)决策能力的不同。要使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村委会成员不仅素质要高,而且决策能力要强。决策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决策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决策是否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如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等;3.决策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4.决策是否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如果以上四个方面做得较好,那么,该村委会的决策能力则较强,所作的决策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而为村经济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洪林村村委会利用城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根据市场的需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为基础,以建材为依托,以轻纺为主体,以医化为龙头的企业格局。全村资产总额达22亿元,其中自有资产积累户平52万元,人平11.2万元。[6]柏枝村村委会利用其水乡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农副产业。他们先后兴办了洪湖柏华中华鳖养殖有限公司、洪湖柏枝永德水产品有限公司、蟹苗种繁育基地等。[7]相反,决策能力较差的村委会,决策或者脱离本地实际,或者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损害村民利益而又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和补偿,因而得不到村民的支持。这些决策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久而久之,影响村委会的权威,进而影响其他决策的实施。山西省运城市张素村有个姓朱的妇女说:“我们在1998年听了村干部的话,种了一个新品种的小麦,连种子也托给村干部帮我们去买。可是到了收割时,麦粒秕瘦秕瘦的,亩产达不到百斤。我们生气了,大家伙起来闹着要赔偿,然而始终也没有给赔,让我们着了家伙。我们哪里还再敢听干部的话!?”[8]

(四)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随着形势的的不断变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村委会会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村委会注重自身建设.针对干群关系紧张、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进行作风整顿,针对村委会组织涣散进行组织健全建设,针对工作制度缺乏和薄弱进行制度建设。在洪林村,村委会成员一年学习不得少于300学时,学习的内容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工作方法和法律知识等。[9]而湖南省攸县新华村,村干部很少进行集中的培训和学习,更难谈及作风整顿了,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显得无能为力。[10]可见,村委会自身建设程度的不同,对该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五)与村党组织关系的不同。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是否协调和规范,直接影响着村民自治能否正常工作有效地运作,影响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从理论和制度上看,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实际上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地位和职责及工作方式。但在实践中,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协调问题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看,二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有的村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组织。2、有的村委会把村民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不接受党组织的正常领导。3、党组织与村委会的权限范围内缺乏具体的界定。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与村党组织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村委会,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领导作用,又凸现出了村委会在社会经济事务中的能力和作用,使村“两委”班子得到加强。相反,与村党组织关系理顺得差的村委会,或者起不到发展经济的作用,或者在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本不会遇到的问题,或者陷入工作混乱的状态,这些都会对村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转贴于 二.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村民自治背景下,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五方面。

(一)提供信息。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农民的视野有限,他们很难捕捉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这需要村委会发挥经济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市场的最新信息,包括生产资料的价格与质量、市场的供求状况、农副产品的价格水平、最新致富信息等,即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这是农户和村集体进行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被称为“江南水暖城”的浙江省余姚市孙家村,1992年,村委会一班人,收集信息,分析市场,请教专家,确认水暖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适合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特点,随后,向村民推广这一产业,从而取得了1997年销售4.76亿元,利润总额1313万元的好效益。

(二)决策组织。如前所述,村委会根据本村的实际,依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依靠村民的支持,对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同时,尊重村民的集体决议,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使之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如发展新的产业,兴办经济实体,推广新的经营方式等。在农民的家庭经营从改革初期的单一从事农业生产逐步向家庭副业、家庭工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从事多种类型的家庭生产中遇到的许多单家农户想办而难以办到、难以办好的事,均可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如修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低产林地等。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难以适应。当农民发现辛勤收获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生产的积极性;当农民不得不参与市场谈判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谈判能力最弱的一个阶层,没有组织起来的农民是弱小的,这严重影响了交换的公平性。因此,村委会应在流通领域将农民组织起来,这样,分散的农民身上的能量得到了聚合,实现联利连心,形成抵御市场风险的强大合力,创造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发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在集体经济弱化的地区,村委会应发挥组织生产经营的作用。

(三)统筹协调。唯物辩证法认为,当事物的各部分按照一定顺序合理排列时,整体功能之和则大于各部分之和,反之,当各部分处于混乱状态时,整体功能则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在村里,农户之间、行政小组之间、企业之间、行业之间,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又存在利益的冲突与斗争,这需要村委会进行统筹和协调,使各部分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村委会要站在全村的高度,把握村经济发展的大局,用经济的或行政的手段,调整产业结构,改组不同企业,协调农户之间和小组的利益,使全村经济处于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之中。在湖南省桃源县明月村,该村村委会将一些村办企业乃至一些加工企业通过拍卖或租赁转为民营企业。[11]湖南省长沙县印山村,该村在坚持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鼓励兴办独立的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投资兴办微型企业的村民在申办手续和贷款申请等环节上提供帮助,在用地和提留方面提供优惠。目前,该村已兴办起了多家辅助性企业和加工性个体私营企业。这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而且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2]

(四)收支税费。村作为乡镇的延伸,应该正确处理与乡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应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13]在经济方面,村委会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取税费(费改税后主要是协助乡镇政府收缴农业税)。在村内部,村委会征收村提留(费改税后村协助乡镇政府征收农业税附加税,从中提取一定比例归村自己支配使用);如果该村有村办集体企业,村委会也应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税收。在收支税费方面,村委会应做到以下四点:1.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税费,不巧立名目,不乱摊派,抵制乡镇政府的不合理要求,坚决保证不加重农民负担;2.征收税费应向农民解释说明,让农民心里明白有数,不搞强制命令;3.村中财务收入应用在村公益事业和生产之上,保证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村中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向村民详细公布。方林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各种税费征收不仅较为合理,而且每月将收支情况向村民、媒体公布。而在长河村,村民对税费收支意见极大,当地村民称为“阳帐”(国家明文规定的)和“阴帐”(不是国家明文规定的)。据村民反映,村里很少进行过财务公开。[14]在柏枝村,虽然村委会在发展经济方面作用突出,但村民对村财务问题意见较大,造成村民不断上访。[15]

(五)投资扩大生产。村委会应从村财务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村里经济的再发展,以扩大再生产。但村委会对投资的取向应作全面的考虑和论证,保证投资的可行性、投资的回报率。村委会作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力量,应避免盲目重复建设,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在洪林村,村委会每年从村财政中抽取相当一部分用于新项目的上马,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样,洪林村的经济不断有新的增长点,充满着活力。[16]

三、村委会其他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经济受教育、人口、环境、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如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精神文明建设等,同样对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育投资。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影响经济的发展。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在于教育。因此,教育问题在一个社会中显得至关重要。在农村,村委会应适当增加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的投资,以保证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不仅每年将10%用于发展科教文卫等社会福利事业,使村民享受着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免费,而且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这些人才成为洪林村的骨干)。80年代,洪林村村委会提出非高中、非中专水平不准在村里就业的政策,对升入洪林一中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升入大学的学生一次性2000元。90年代,洪林村对升入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一台电脑、150平米的住房。[17]重视教育是洪林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在长河村,村里完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最多占其总数的20%,这样,知识的贫瘠、人才的匮乏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恶性循环。[18]可见,教育的投资,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二)计划生育工作。“少生一个,幸福一生”虽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和感受到。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在以种植业为主的落后地区,仍普遍存在。由于经济水平等客观因素和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各地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方林村,由于村委会狠抓了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水平显著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的5.81下降到2左右,基本实现向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较好,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增长过快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使生活质量改善,从而反过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激发出劳动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妇女摆脱了多生带来的各种负担,参与社会事务和经济活动,地位得到提高。相反,计划生育工作较差的村农户人口较多,尽管劳动力数量相对多一些,但总体素质不高,家庭负担较重,消费较大从而影响致富进程,阻碍经济的发展。这样,就会陷入“经济落后超生人口过多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环境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广大农村,有的单位和农户为了一时之利,变耕地为建筑用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开滥挖,滥用农药化肥,严重破坏了资源环境。在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村,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儿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取得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经济的继续发展。而一些环境工作开展较好的村,不仅村民生产、生活环境较好,还推出了绿色农业、生态产品,从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村,没有专门的环境部门,村委会应依照法律规定,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社会福利。1.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社会福利通常以货币的形式来实现,其内容主要有医疗保险、老人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等。这些福利政策的实施,可以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在直接或间接性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十分社会福利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村民享受着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半价、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等十多项福利。[19]②在经济水平较差的村,社会福利通常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这包括基本责任田、山地、水域等。由于不可能推行货币形式的福利,因此,土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农民手中的财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稳定的基础。这需要村委会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五)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对物质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实践也证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给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劳动者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会把精神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洪林村,村委会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开辟了广播、电视、橱窗、展览室、永久性标语等多媒体宣传教育阵地和以青年民兵之家、职工之家和洪林文化宫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建立了一支业余文化体育队伍和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科学技术队伍。在近些年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洪林村以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普法教育、创建安全“文明小区”三大主题活动为载体,真抓实干,从而使无违法乱纪、无抹牌等“十无”局面得到巩固和提高,全村处处展现出一幅文明、祥和、向上的永乐画卷,为洪林村经济不断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20]而在安徽省不少地方,根据对农民问卷调查统计,当前农村“五风”(封建迷信风、风、红白喜事奢侈风、吃喝风、浮夸风)盛行,这种现象轻则影响当前生产生活,重则影响社会稳定的根基。[21]

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村民自治背景下,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真正加强村委会的自身建设。这不仅要求村委会成员是民主选举产生,正确处理与村党组织的关系,还要求村委会干部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决策能力,并且根据新情况不断进行学习于培训,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2.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五大作用。即村委会在村经济发展中起到提供信息、决策组织、统筹协调、收支税费、投资扩大生产的作用,成为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3.认真搞好村委会的其他工作。即村委会在抓紧全村经济的同时,狠抓教育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1] 王仲田、詹成付:《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五月出版。

[2] 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 刘文杰、郭远明:《富裕村如何变成了“问题村”?》,《半月谈》,2001年第8期。

[4][14][18] 根据笔者对长河村村民进行的调查整理而成。

[5] 转引自贾丽建:《坚持不懈抓教育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求是》,2001年第2期。

[6] 根据洪林村村委会负责人座谈笔记整理。

[7] 根据柏枝村村委会负责人座谈笔记整理。

[8] 王琦:《探访乡村干部与农民间的鸿沟》,《记者观察》,2001年第3期。

[9][17] 根据座谈会上村党委副书记介绍的情况笔记整理。

[10] 该地为笔者的故乡。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整理。

[11][12] 转引自龙海兴、肖君华:《乡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发展之路——湖南8个小康文明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启示》,《求索》,2001年第2期。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

[15] 根据对柏枝村村民的调查笔记整理。

[16][19][20] 参见:洪林村村委会提供的书面材料。

[22] 转引自陆子修:《村一级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亟待强化——安徽百村调查综合分析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7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词来源于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是由“基本核算单位”演变而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对独立性。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并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201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也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职能。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经济职能区分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8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到中国广大农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践形式和多种途径,坚定广大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引导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逐渐兴起,专业合作经济方兴未艾,集体资产总额和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集体经济认识模糊,引导扶持不力;有的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发展途径,呈萎缩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管理不善,资产流失、债务沉重;有些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经费短缺,村级组织开展活动困难。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更新思路,创新举措,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现状

1.农村集体经济状况

据2013年农村经营管理情况统计年报数据显示:全县共辖14个乡镇142个村(居)民委员会1563村(居)民小组;拥有总农户约13.25万户;农业人口46.28万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0049.79万元比上年增幅13.8%;集体经济总收入14376.29万元,仅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9%;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居)90个,占全县总村数63.4%,其中:5万元以下的有40个、5-10万元的有13个、10-50万元的有22个、50-100万元的有4个、100以上的有11个;集体货币资金24240.90万元;资产总额85474.45万元。

2.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发展状况

全县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工作始于2005年,此项工作由于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水县委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云发[2005]8号)、《中共红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红发[2005]9号)文件,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定《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建发[2006]1号)文件下发各镇党委、政府,县委及县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认真组织实施,而使我县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005至2013年间,全县先后按省级扶持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要求申请立项的单位达22个村民委员会,争取省级扶持项目专项资金216万元,带动本地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402.92万元。目前承担项目实施能为集体增加经济经营收入的有18个村委会,吸纳解决本地区剩余劳动力就业1768人。如2011年省级扶持的曲江镇贫困村他龙村委会,改建前,市场是在不足200平方米的境内过往公路上摆摊设点进行贸易,每逢赶集日市场拥挤,公路两旁尽是商家的贸易摊点,人来人往,就连一辆摩托车也难以通行,严重阻碍道路交通,同时市场交易秩序十分混乱,严重地影响我村的生产和生活,制约着我村经济的发展。改建后,拓宽市场面积,道路交通通畅,市场秩序变得有条不紊,有效地解决了已往为争占交易地点而吵架打人的局面,使市场环境焕然一新,通过改扩新建19间商铺出租,村委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仅年租房收入从原来的0.89万元增加到4万余元,年底市实现场经营收入6.5万元,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保证了广大村民生产生活及道路交通安全,本地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要做法

1.争取县委、政府有关领导重视与支持,及时依据上级政府文件精神要求出台《中共建水县委、建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建发[2006]1号)文件。

2.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来抓,认真解决好集体经济中的难点 、热点问题。

3.承担项目的乡镇人民政府与项目实施村委会签订了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目标责任书。

4.对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5]170号)文件执行,积极指导承担项目单位组织实施,先后下发了《建水县财政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的账务处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注意事项和要求》,并根据所承担村委会的项目实施方案和进程,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对所拨付资金进行审计,避免了项目资金被截留、挪用、挤占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5.适时对所承担扶持项目的村委会进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指导,并请科技人员对其有关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6.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近年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截止2013年12月31日,全县14个乡(镇)都已成立机构村组财务,代管村(居)委会142个,占村(居)民委员会总数的100%;代管村民小组1328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85%。共代管集体资金总额27140.56万元。

7.认真抓好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每届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和承担建设项目资金专项审计。

2013年对实行农村财务委托的集体资金和账目进行审计,共审计1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和账目,资产总额达642.49万元;对第四届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进行专项审计,14个乡镇的138个村民委员会、1420个村民小组,共审计村组集体经济组织1558个单位,审计收支单据23.37万笔、金额144552.28万元,审计资金达9857.64万元;对下拨垫交税费债务化解补助资金的7个乡镇18个村委会97个村民小组进行专项审计,审计债权债务资金总额134笔283.2万元,化解债务补助资金20笔141万元并对债务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化解。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增加了农村积累。

8.突出重点,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点,及时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的物质载体。

9.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坚持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五、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底子薄,集体收入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大多数村依靠集体土地承包收取少量租金等。

2.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想模糊,对新形势下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部分村级班子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干部往往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资源优势求发展,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3.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技术含量高、产品上档次、竞争力强的村办企业较少。

4.个别村还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侵占营私的腐败现象。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5.从这些年我县承担项目实施情况反映出,从事种植业示范建设项目经济收益缓慢,经济增收不明显。

6.村级“两委”换届频繁,实行村民自治,新老班子交替无论在工作、思想、认识都很难达成一致,部分村出现新官不理旧事的局面,致使原来的建设项目得不到重视而后续工作无法实施。

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要把发展村级经济作为硬件任务,长期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狠抓落实,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集体经济结合起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工作职责,县委要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制,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情况作为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对集体经济长期抓不上去,村级经济发展不起来的,乡镇党委书记不能提拨,乡镇党委和村党总支部不能评选先进,对发展村级经济作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给予精神及物质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选准带头人,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选准一个群众公认、带头致富能力强的党总支书记,对加强在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至关重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无钱办事问题,对促进农村党建工作、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千方百计增强党员的“双带”作用,对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至关重要。因此要能把一批年轻、文化素质高、观念新、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选拨到村支部的岗位上,切实制定发展集体经济规划目标,带领大家走共同富裕之路。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76-09

“村改居”是我国城市化或城镇化的独特现象。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制约,城市化大体可归纳为农村人口自发进城和“村改居”两条路径①。“村改居”路径意指:在城市的周边地区或镇所在地成建制地实施“农转非”,将居民的农业户籍成建制地改为非农业户籍,将“村民委员会”这一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改为城市性质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正是这一转变过程中过渡性的一环,它既与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和纯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有着联系,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职能。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如何建设?如何发挥主体组织的作用?这是“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基层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周边或镇所在地的一些村委会在“农转非”的同时相继进行“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是与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相并列,也不是村委会向城市社区居委会自发演进的产物,而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所主导和推动的农村建制的村委会向纯城市社区居委会转变的过渡。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迈入城市组织建制,开始纳入城市组织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还带有“亦城亦村”组织的过渡特色,甚至保留着许多脱胎而来的村委会组织的印记。这是把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前提。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进展

1.按照城市社区设置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改制后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从法定意义上和管理体制上说已属于城市社区居委会了,因此,就需要在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上与城市社区居委会相衔接,并逐步过渡到成熟的城市社区居委会。按照新的工作内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下设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工作委员会。有的“村改居”社区还建起了社区服务站或社区工作站等专门的服务机构,社区服务站或工作站是区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设在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接城市化进程中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在原来村民小组的基础上调整划分社区居民小组。

2.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由发展经济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为转变。村委会组织建立以来,一直承担着服务和协调本村生产、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等经济职能。这与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以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生产经营体制是一致的,当然也与农村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缺乏分化有关。而城市社区居委会却不具有发展经济的责任,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并进行社区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当然,组织开展自治活动是居委会和村委会共有的责任)。“村改居”过程中,同时也是其职能分解和转变的过程,在集体资产改制的同时,“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开始剥离其前身村委会遗留下来的经济职能,逐步转向了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如协调开展社区共建、纠纷调解、社区文化教育;协助政府开展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服务,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困难居民的低保与救助;协助政府部门和及其派出机构开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上述工作,一些“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增设社区协管员(或社区专干),有的还仿效城市社区设置了社区服务站(或工作站)。

3.开始建立与城市社区工作相衔接的制度。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村改居”社区开始建立或者正在建立社区工作者集中办公制度;未完成集体资产改制的社区,正建立并逐步完善社区工作者值班制度,保证社区居民在社区办公场所能够找到“两委”成员,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办理相关事务。一些城市在“村改居”社区还设置了“社区服务站”(或社区工作站),招聘专职人员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城镇,甚至实现了社区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的全覆盖。服务站(或工作站)实行“一块牌子对外、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工作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实行上班制,由街道统一管理和考核。近年来,基层政府及其街道办事处陆续开始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划拨办公经费、提供办公用房。但是这项工作的发展在各地“村改居”社区很不平衡。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由村委会转换而来的,受原来的组织和管理体制运行惯性的影响,以及依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对“村改居”过程形成的制约,再加上居民特别是原村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性和乡土观念,致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免带有许多脱胎而来的村委会组织的印记。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0

三流村处霍邱县三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中心,距县城25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组成,1287户,3575人。总面积3161亩,其中耕地2200亩,人均0.62亩;园地142亩,人均0.04亩;养殖水面558亩,人均0.16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时,村级没有预留机动土地,仅剩几口鱼塘,虽然承包给个人了,主要用于蓄水灌溉用,没有什么固定的收益,没有给村委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三流乡建设的不断扩大,村委会抓住三流乡扩大的这个机遇,在三流乡中心地段建设了1个农贸商场,村级每年从商场获得18万元的纯收入。

一、主要做法

1.盘活资产,选准发展方向

1995年随着三流乡第一期开发,村支两委积极支持配合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完成集镇建设涉及该村80亩土地的征地工作,乡政府拨给三流村相应的工作经费,划拨给村委会2.8亩土地。如何使用这一笔资金和这块地,成为三流村当时讨论的重点、热点内容。为利用这笔资金和土地,发展一项村级长期有收入的产业,村两委对相关的产业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讨论发展思路,最后形成决议,利用上级划拨的土地,建设一个农贸市场,招租承包,村委会收取租金。村两委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同意和支持,进一步盘活和增加了村集体资产,使土地资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抢抓机遇,率先进行商场规划建设

根据党委政府原来的规划,商场由其他相关单位筹建,经三流村多次向党委请求,党委政府最终同意筹建农贸市场,商场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属三流村集体所有。1998年对商场进行设计规划,预算投资40万余元。当时,村集体资金只有几百元,如何筹集商场建设资金,又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筹资问题,社区及时组织召开村两委扩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对农贸商场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经会议充分的讨论后决定:一是成立商场筹建领导小组;二是以私人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20万元;三是不足资金采用预招经营户的方式筹措。

3.规范程序,商场建设按质按时完工

在商场建设领导小组及成员的辛勤工作下,商场建设有序推进,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商场建设以邀标的方式进行开标,中标单位,按照合同进行施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商场建设领导小组对施工的全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商场南大门有7间两层砖混楼房一幢,其中一层中间1间用作大门;北大门有7间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其中一层中间1间用作大门。商场建成后有卷闸门商铺40个、菜摊位32个、肉摊位20个,在商铺面中砖木结构商铺6个,砖混结构6个,累计完成总投资140余万元。

4.加强管理,商场内生意红红火火

商场建成前期,个体商户主要在临街摆摊经营,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村两委通过合理定价,帮助经营户拉菜搬运物品等服务方式,引导个体商户到商场内规范经营。随着边贸的不断发展,外来租户增多,人员复杂等特点,三流村两委着力加强商场的管理,一是每年年初公开竞价一次;二是合同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聘请一人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及时做好维修,确保安全。由于管理到位,到商场内经营的人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经营者,从商场建成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生意一直做得很好,商场内非常热闹。

二、壮大集体经济取得的成效

1.增加集体积累

商场建成至今,年收取租金由12万元增加到18万元,通过增收节支,不仅还清了贷款本息,而且消灭了“空壳村”,目前已拥有集体资产230万元,货币资金余额35万元,增加了集体积累。

2.增强了凝聚力

村集体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小组长的报酬和工作经费保证了,村两委开会有人来,布置工作有人做,平时工作有人管,形成了有钱办事、有人办事的工作机制,2012年补助村组干部报酬7万元,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增强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3.密切党群关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是全村人民努力的结果,村集体资产是全村人民的物质财富,三流村每年利用七一期间对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进行慰问;对困难农户和贫困学生给予补助,累计支出4.5万元,体现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内生力量,密切了党群关系。

4.投资设施建设

三流村在经济上虽然有了一些积累,但不买高档车,而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是上下联动投资60.8万元,修建村内户外道路5条;二是出资70万元用于教育事业硬件建设;三是投资40余万元建成村委会办公楼一幢;四是补助村民小组经费4.5万元,兴建文化活动室一个。

三、发展集体经济取得的经验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流村两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获了一些体会:

1.选好用好能人是基础

我们觉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把那些有经营头脑、有致富本领、有奉献精神、有民主作风、有群众基础的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来。

2.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是关键

结合三流村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重点探索出“资源依托型、服务创收型、市场拉动型”的发展模式。

3.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是保证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仅靠村一级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贯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引导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聚集,依靠土地、集镇、项目等部门的力量发展集体经济,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4.坚持廉洁自律是前提

三流村能把集体经济巩固发展壮大到今天,得益于组干部的大力支持协助;得益于村两委及其家属不参与铺面的招租竞争,没有利用职权之便为子女谋取摊位铺面;且做到了村财乡管,组财村管,财务收支按时公开,接受上级和村民的监督。

四、今后发展思路

1.巩固和提升现有商场硬件设施

村将多方筹集资金,在现有商场的基础上,对部分建筑进行二次提升改造,进一步提高商场的档次,确保商场内的经营户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都得到逐步增加。

2.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仓储业务

随着三流经济贸易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的物资储备仓库。

3.制度创新,确保集体资产不断增值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真正使集体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实现保值。

参考文献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1

一、什么是村民自治

据资料可得,“村民自治”是指在农村社区的居民自己组织起来,以村民委员会组织为载体,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一种真正参与方式。它是村民实行直接民主的一种基本形式。

简而言之,村民自治即是村民自己治理自己。这是在我国小农经济占多数的条件下,适应发展应运而生的制度,是我国关于基层自治的一大突破。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自治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说明在基层管理方面基层自治远比行政机关自上而下的缺乏灵活性的基层管理体制更优越。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村民自治组织能够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更能凸显出基层政治的民主性。农民能够为自己的事情做主,这便是这一制度的精髓所在。

二、我国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概况

村民自治组织是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方针而建立起来的创新型组织,这对于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农业大国来说是一次突破。根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资料显示,从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实施起,我国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已经历了几大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一个关于农村基层民主的飞跃。1992年民政部与司法部等部委召开的“章丘会议”,总结了“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丰富了村民自治的内容。1994年中央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村民选举、村民议事、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项制度,使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完善。1997年10月十五大召开,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首次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报告。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领导、选人、议事、监督方面充实了新的内容,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和相关问题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全部制定出台了村委会选举办法,有28个省份制定出台了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有的省还制定了《村务公开办法》,从而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法律保障。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按照新的村委会组织法的要求,组织进行了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涉及70多万个村委会和近6亿农村选民,选举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8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农村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成为中国农村一项基本的社会管理制度。

三、当前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村民自治有其发展的可能性,但同时在其实施过程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会出现复杂化的问题。

(一)制度问题

我国对于村民自治组织管理这一块还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村民自治的推进虽然取得许多成绩,但其制度方面还不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虽已开始实施,但其制度的规定还不够详细和具体,具体的实施方法和过程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制度明确与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由于村民客观生活环境决定了制度或法律的可操作性必须要贴近农村现状,但我国农村分布广、条件各异,村民自治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完全满足各种现实状况的需求,法律和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没有具体的明确。基层组织中各种监督体制的不完善也是村民自治制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任何制度的实施都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组织或机制。而目前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民主监督主要是靠村民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的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委员会管理不善或与其他组织冲突就会影响村民自治组织的监督体系。

(二)经济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村民民主自治推进的过程中经济问题是最基本也是最深层次的问题。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原因,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村民自治组织缺乏经费支持,在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时主要依靠村民自己出钱出力,导致有些村民对村民自治产生抵触心理,村民自治组织难以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服务。而经济利益的诱惑,也会导致村民对于自治委员会的选举结果或其他决策投票等产生不公平的结果。其次农村经济落后也是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根本原因,由此留守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村民自治的实行也失去一定意义。

(三)意识观念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哲学中唯物论的精髓。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必然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每一次的改革和实践也表明正确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村民自治制度推进的过程中,村民的意识观念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村民对实施村民自治的看法是正确的,则会支持和拥护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反之,村民自治之路寸步难行。由于农村经济和政治都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地域和程度的发展都极不平衡,村民的意识观念就难以统一或者有很大的局限性。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小农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闭塞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很多农民并不关心公共事业的发展,民主在他们观念中是可有可无的,缺少远见,也不愿给自己增添麻烦,无所谓公共利益的存在。由此许多地方进行的村民议事决策和选举投票等于是在走形式,失去了村民自治原本的目的。而村民自治组织中的管理者也是对结果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缺乏监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四、关于村民自治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选举制度,扩大民主选举范围

我国已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于村民自治组织选举制度有了规定,但实际中,基层农村组织的政治环境是相对比较落后和闭塞的,操作细则的不完善在村民自治选举的过程中就会有较大的浮动性或是人为操作的可能性,这便会引起选举结果的歧义或是不公平现象的产生。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第14条和第20条中关于选举时间和工作移交的时间虽已规定是几日内提交,但具体的时间过程与选举时间并未有详细的说明,这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影响。法律的规范有效实施,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需要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整体意识。而选举制度的规范有效实施,也必然需要村民有民主选举和公平选举的意识,村民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公平公正的民主意识,才能保证选举结果符合民意。其次,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对于参与村民自治组织选举和议事的村民的确定和资格认定,应该做到民主最大化,不断扩大村民议事选举的范围,真正做到村民选举民主、决策公正的原则。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既然任何事物发展中经济问题是最基础的问题,那么村民自治中首要解决的必然是经济问题。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西部差距过大,这是村民自治不能全面有效发展的一大因素。首先,必然是政府对于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财政支持,不仅包括经济支持,还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对中西部地区农村财政支持的倾斜,使农民解除因参与村民自治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个后顾之忧,也让村民自治组织更具活跃性和权威性。其次,村民自治组织的发展光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也要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等方式。农民自身的富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自治组织中经济支撑问题,农民才能有一定经济实力支持和繁荣当地的村民委员会的发展,而村民委员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带动当地经济实力的提高。

(三)正确处理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是作为指导村委会做好本村事务的角色,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领导、指挥、命令。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管理的载体,它拥有充分的自,是直接对本村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组织,乡镇政府应该充当的是引导、领头的角色,给村委会一定的自主性,这也是反映了基层民主自治的原则。乡镇政府作为村委会的上级机关,并不是等级严格的对村委会大小事务“事必躬亲”,如果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管的过严过死,会加大乡镇政府压力负担,便会失去村委会村民自治的民主性原则。所以必须处理好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对事务的管理进行明确的划分,并且乡镇政府对于村委会要有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继续坚持努力发展基层民主自治。

五、总结

村民自治这一新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对于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讲,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赋予最基层的农民自己治理自己的权利,带动了村民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更能影响其他经济层面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扩大的发展如农业产业化自主经营、农村人口合理分布等问题。作为中国基层民主的村民自治制度,它已经开始拉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从试行到正式实施,20多年的发展证明了村民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它作为一种制度有其自身的权力,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方向代表了我国农村基层政治改革的民主性,这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信号。改革,政治先行,基层是重点和难点,作为顺应国情的村民自治制度,在未来的发展中,法律和体制会更加健全,村民自治发展会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陈江虹.刍论村民自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理论导刊,2006(7).

[2]王道坤.村民自治的多视角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0).

[3]景跃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村民自治[J].中国书评,1998(5).

[4]张小劲.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再思考[J].中国书评,1998(5).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2

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历史回顾

城关村位于建阳市城郊结合部总面积7.2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780人,农户数382户,劳动力890人。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八分地,村民主要以种植蔬菜、养鱼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村民口粮依靠国家返销,面对缺资源、少资金的现状当时的村两委意识到不发展第二、三产业村不强、民不富,为了强村富民村委办起基建队、采矿厂、砖瓦厂、旅社等村办企业,1991年依托北门街边空地建成副食品批发市场,1997年成立闽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8年村委与村民共同筹资200万元利用北门空地进一步扩建闽北农副食品批发市场使城关村成为建阳市的商贸批发中心,这些场地租金的收取增加了村财收入为今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村民致富的渠道和视野。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班子团结民主护航求发展

2004年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劲凝成一股绳每逢大事两委坚持集体讨论反复蕴酿形成决议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公开。2005年城关村村集体财务就实行 “一月一结账、一月一报账、一月一理财、一月一公开”制度, 2009年南平市在农村实施以“村民要知道为基础,村民要参与为前提,村民要做主为核心,村民要监督为保证,村民要满意为目的”的“五要”工程,村两委以此为契机紧扣“五要”精神实质,实现两委议事充分发扬民主,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村民代表大会质询、审议的民主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村务管理水平,为两委廉洁履职,正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2004年至2011年实现村财管理零上访。

(二)盘活资产整合资源保增收

面对不断减少的土地、林地资源新村委上任后在对村情进行详尽调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后果断采取四项措施增加村集体收入⑴将已不适应市场经济而亏损的村办企业关闭;⑵对村集体固定资产重新盘查清理除留下必要的办公场所外其余适合承包、租赁的经营性资产由村委会公开招标重新发包;⑶开发“四荒”、整治水库、清理荒废鱼塘由村委会统一经营收取地租、塘租;⑷对重新发包后的北门商贸批发市场由村委会派驻工作人员统一物业管理稳定承租客源保证市场繁荣,这一系列举措保证了近九年村财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2011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046.42万元,资本金594.73万元,公积金707.45万元。

(三)强化资本运作促增值

为管好用好盈余资金村两委提议并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从村集体公共积累中拨付105万元购置胜德小区店面354.54平方米,增加经营性资产总量,从集体提留的征地补偿费中拨付200万元投资信誉好、效益高的企业获取投资收益,为确保投资资金安全村委会抽调俩位懂经营管理善于资本运作同志负责投资项目筛选、评估等日常事业务,同时成立由老干部、老党员组成的五人理事会负责监督资金运作,迄今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四)壮大集体经济谋福祉

村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后村两委着力提高村民福利,从2007年起该村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可领到100元生活补贴,2008年提高到每月300元,2011年升至每月500元。村民子女考取大专院校的奖励400元,村民病故村集体补助丧葬费1000元,村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养老保险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村民开会、选举等均发放误工补贴。近年来村集体累计投资170.24万元用于改造村内道路、兴修水利设施、修缮老年公寓、设立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事业。

三、着眼未来探寻集体经济发展新路

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了村民的富裕,2011年城关村农民人纯收入达到9988元,如何立足城区区位优势持续发展集体经济保证失地、少地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质是摆在两委面前的新课题,现阶段两委全力谋划四项工作:(1)为满足部分仍有从事农业生产村民的意愿村集体斥资800万元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邻村调剂228亩良田,明确该地块产权归集体所有面向本村村民发包并约定不得改变“菜篮子基地”的用途;(2)启动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工作,初步方案为村集体资产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村集体成立多营并举的经济实体并将评估后的经营性资产全面委托经济实体运作,所有资产按人口划分股份年终按股分红;(3)启动新农村建设项目,计划申报300亩用地现已批复150亩,该项目考察论证、规划设计正在有序进行力争建成基础设施配套、规划设置合理、对接建阳市西区生态城适宜人居环境的新农村;(4)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于失地、无地村集体创办经济实体给予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灵活融资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增强村集体经济的市场竟争力。

回顾城关村发展集体经济轨迹不难理出这样一条主线那就是“班子强、风气正、讲明主、决策准、保监督、求发展”相信该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徐志文,谢方.基于统筹视角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农村科技与经济,2011,7:114-116.

村委会经济发展篇13

(一)“村财村管”模式

所谓“村财村管”模式就是村委会在村民的同意下聘请专业人才对集中经济的相关经济作业进行处理,而这些专业人才也要受到乡镇农经站的监督与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仍然被许多农村所采纳。

1.“村财村管”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村会计人员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这些村会计人员是由村委会所聘用的,并其工作不受村委会的限制与约束,跟村民以及村委会之间无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它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全村范围内工作,因此便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便于村日常经济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村会计人员是作为本村以外的第三方,与本村无财务牵扯,只受乡镇农经站的指导与监督。因此它的工作直接来自于上级指示,有利于党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精神的传达,同时能将所传达的工作讯息在全村范围内顺利进行。

第三,便于财务管理。在专业人才的工作下,农村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的工作不受其他性质工作的干涉,有利于会计账簿等资料的存放以及管理,所以加强了农村财务会计的系统性以及整体性。

2.“村财村管”模式的缺点

第一,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因为所有村级财务会计人员都直接属于乡镇农经站管理,而每一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不一样,所以在管理上给农经站的工作增添了难度,致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第二,该模式不利于保持村级财会人员的稳定性。往往村级财会人员的选择是由村委会执行的,而随着村委会的改选,村级财会人员也将会改选,这样不利于村级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开展,阻隔了集中经济的有序进行。

(二)“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实行的就是集体经济,并且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取得了一直的好评。而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则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咽喉之处,把握着经济的走向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时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不仅仅是对农村经济的一种管理,更涉及国家、集体以及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他们之间的稳定合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文件中反复提出在维护以及促进农村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是首要。

1.“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优点

第一,有效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与“村财村管”模式不同的是在该模式下委派会计完全不用受到村委会的干涉以及限制,在工作职权上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因而在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时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做有利于会计人员对村级财务进行监督。

第二,有效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因为委派会计的解聘等相关工作都不受村委会的限制,所以村委会的改选将不会对财会人员的工作造成影响,有利于保持财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提升了农村财会管理水平。

2.“农村会计委派制”模式的缺点

第一,农村会计委派制缺乏法律依据。首先是因为农村会计委派制与国家出台的《会计法》的相关条例相悖,其次是因为由乡镇经管站挑选的财会人员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上级管理者的影响,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专业性以及独立性。

第二,农村会计委派制弱化了农村会计的管理职能。由于村级财务部门与村委会之间为两个独立的个体,一般而言这两个组织分管不同的内容。在处理本村事务时,会计人员对财务无关的事情缺乏主动性,从而使得会计人员对本村事物缺少了解。但在开展村内活动时必将会涉及经济问题,因此长期以往,会计人员就对本村经济事务缺乏管理意识,影响他们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小结

从改革开放前较低级的合作社时期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以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以及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财会管理模式发展到改革开放后较高级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集体企业改制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以及税费改革时期的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我国农村财会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完善。本文对现在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行的探讨,希望对农村财会的管理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汪玲玲,刘君玲,范治勇.我国农村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