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城镇建设论文实用13篇

小城镇建设论文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及性是重点性的基础,重点性是普及性的结果。我国和国外的现有大中城市,都是在小城镇的基础上选择发展起来的。同样,现在的一些小城镇将来也会发展成为大中城市,但是,更多的小城镇永远不能成为大中城市,有一些还必然会走向消亡。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有选择地、重点地布局建设小城镇。

目前的小城镇设置确实颇多,具有很高的普及性。全国共有18000多个,山东省有1000多个,平均每个只有3万人左右。青岛市郊区不足1万平方公里,却有111处小城镇,平均人口只有3.5万人,而且现在都各自为政,每个小城镇都进行工业区、住宅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都进行交通、电力、文化教育、供水排污、医疗保健等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将来大部分小城镇不能发展成为人口居住集中的大中城市,那么,现在大家都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建设,既没有必要,又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当前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工作就是要“控制普及性,突出重点性”。

从现实情况看,要在面上通过“撤镇建乡”,减少小城镇建制来控制普及性,阻力是比较大的,不容易做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可行的办法是,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就是在普及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基本的选择思路为:首先是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区域,可以按10万左右人口的规模来布局,人口密度小的区域可以再少一点。其次要选择那些区位优势好、经济实力强,对人口集中吸引力大,现有人口多的小城镇作为中心或重点城镇,集中精力进行建设。再次是要尽早把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小城镇合并到就近的强镇或重镇。如果暂时不合并,也不要铺开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大的企业项目,防止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把重点城镇突出起来了,再加上强有力的工作,小城镇就能健康发展,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三、承担小城镇基础建设组织的主体性与商业性

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但是,基础设施投资是要花大钱的。根据青岛市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供5万到10万人口生活的城镇基础设施,需要3亿元以上人民币。这么多的资金从哪里来?于是,有的小城镇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建设办法,投资口号是“人民城市人民建”,投资来源是“国家拨一点、企业拿一点、群众出一点”,结果很快没了后劲;也有的小城镇为筹资,违章提高土地出让价格、征收各种杂费,甚至违法集资,结果不仅不解决大问题,还带来若干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小城镇政府自恃经济实力强,对各种基础设施大包大揽,甚至直接投资建设楼堂馆所和商品批发市场等,但是当他们 难以为继之时,却没有资格向银行借贷,结果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甚至使小城镇建设被迫搁浅。

以上这些做法之所以行不通,甚至走入死胡同,根本原因是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镇建设。要进入小城镇基础建设的柳暗花明之路,必须科学解决投资的主体性和商业性问题。正确的投资主体应主要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投资方式应主要是商业性的,而不是行政性的、无偿性的。小城镇的各类基础设施,包括各种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学校、幼儿园,甚至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等,都应该由企业来筹资建设。建成后,可出租、出卖,也可以自己经营或利用其他形式收回投资。不管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可以参与投资,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真正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形成开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小城镇政府的资金则集中用于确实无法实施商业化投资和经营的纯公共设施项目,如街道整修、公共场所照明、环境治理等等。这样做,小城镇建设的投资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之路。

在明确了小城镇基础建设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贷款。具体可以参考城市建设开发的模式,大部分可以基础设施为抵押物向企业借贷,发挥国家商业化投资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样,企业性的投资主体将更有活力,商业性的投资方式将更有基础。

四、小城镇产业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良好的主导产业不仅有利于吸纳聚集农村人口,形成小城镇发展的雄厚财力基础,而且它是决定小城镇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使小城镇更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重要条件。着名的江西景德镇和贵州茅台镇,就是因为有“瓷”和“酒”为主导产业,其镇才得以长久延续并名闻天下。但是,从全国的小城镇看,大部分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同构现象非常严重。而且,这些产业很不牢靠,随时都有被市场淘汰的可能。这样的小城镇,一般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现在要重视的是,一方面,在选择重点发文秘站:展的小城镇的时候,要考虑有主导产业基础,而且其产业有生命力、有良好的延续发展前途,这样的小城镇才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城市,达到我们建设小城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尽早树立建造主导产业的强烈意识,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地理、人文、技艺、资源等等优势,扬长避短,尽快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还要帮助已经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形成有广泛影响、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为了使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的主导产业不撞车,要注重产业的多样性,在更广的产业范围内进行选择。从我国的整体情况看,小城镇可选择确立的主导产业有以下一些类型:一是基础农业型。主要是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系列服务,形成农产品的贸工农和产加销城镇;在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可着力向这方面发展。二是工业主导型。城市近郊有工业基础,特别是已经形成拳头产品或形成工业集团规模的小城镇,应当以此为重点,培育主导产业。三是商业贸易型。有自己特色商品资源的小城镇,可以通过建设或改善市场设施,拓宽交易范围,增大市场容量,发展成为区域性小商城。四是旅游开发型。有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或靠山靠海的小城镇,可加强吃、住、行、游、购、娱乐设施及软环境建设,形成休闲、度假、观光、购物的旅游型小城镇。五是交通枢纽型。处于交通要道的小城镇,可凭借运输方便、信息快捷、流动人口多的优势,建设产品集散基地或运输量大的工商企业,并搞好三产配套,形成新型城镇。六是海洋开发型。沿海的小城镇可围绕海字大做文章,诸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等,形成以海洋渔业为中心内容的主导产业。七是资源采掘型。有矿藏资源的小城镇,应当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以采掘为龙头,带动运输、加工工业共同发展,形成矿务小城镇。以上主导产业类型,仅仅举例而已,实际上大部分小城镇都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不同特色的主导产业,关键是善于发掘、组织和利用。

五、小城镇人口的凝聚性与政策性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2

位于**省西南部**县,西邻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邻凉山彝族自治州,有汉、彝、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民老师曾说过:**县处于“藏彝走廊”的结合部,藏族文化与彝族文化等民族文化像**的自然资源一样丰富。”因此,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享受少数民族待遇县。**县辖1镇、1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其中10个民族乡),分别是:安顺彝族乡、先锋藏族乡、蟹螺藏族乡、回隆彝族乡、擦罗彝族乡、栗子坪彝族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田湾彝族乡、草科藏族乡。

近年来,随着**县经济的迅猛发展,部分民族乡的城镇化建设已出具规模,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建镇的标准。如安顺彝族乡,该民族乡作为革命纪念和历史、文化名镇的安顺场,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不仅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它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商贸流通为主的城镇;地处**县的咽喉要道,商贸活动十分活跃,是数乡的商贸中心和物质集散地;安顺场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一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拥有众多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加之良好的旅游区位,使安顺场成为**西部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旅游基地,每年到这里来参观旅游、缅怀红军精神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加之,近年来因为**县开发水电资源,众多移民搬迁于此,久而久之,安顺彝族乡的人口飞速增长,场镇也越建越大,俨然一个小县城。民族乡的建制已经与当前安顺彝族乡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称。在**县十个民族乡之中,还有诸如:回隆彝族乡、先锋藏族乡、新民藏族彝族乡、挖角彝族藏族乡等民族乡也遇见了同样的问题,这也我国现在一千多个民族乡在城镇化建设道路上面临的难题。作为全国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数以千计的民族乡没有基本建立小城镇(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有1248个民族乡,包括59个民族镇),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是不完整的。制约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民族乡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作为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的一项措施,体现了对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关怀和重视,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不仅有利于民族乡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然而长久以来,国家给予民族乡的优惠政策始终难以实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难以对民族乡给以大力扶持;认为民族乡的城镇化建设无关大局等。

2.民族乡薄弱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是严重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内在原因。民族乡大都分布在边远、山高、贫困的地方,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缓慢。

主要表现在:第一,民族乡相当部分群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县的田湾彝族乡、擦罗彝族乡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就比较贫困,相当部分的群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第二,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极为不便,为数不少的民族乡内的一部分群众甚至缺乏起码的生存条件。如**县的田湾彝族乡,由于该乡境内大山居多,大多数彝族群众生活在2000米左右的高山上,不通公路,交通闭塞,生活极为不便。第三,部分民族乡经济底子薄,财政基础差。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言,如果没有解决民族乡近千万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问题,就不能说中国已经真正实现了小康社会,更无从谈起实现现代化。目前大部分民族乡还没有达到建制为镇的标准和条件,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县的十个民族乡,有部分已达到了建镇的标准,其余的大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还相对落后,面对**县民族乡城镇化建设的不平衡。对此,笔者认为,针对存在的问题,民族乡和其所有上级国家机关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民族乡自身要加快发展步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民族镇以相应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民族镇。

1.重视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民族乡城镇化建设工作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乡和国家上级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民族乡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今天,民族乡小城镇建设不仅事关民族乡千万少数民族群众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乃至实现现代化。根据民族乡发展的实际,当前部分民族乡不可能自己解决城镇化问题,对此,国家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民族乡小城镇建设工作给以强有力的扶持和帮助,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努力推进民族乡小城镇的发展

2.民族乡要加快发展步伐,就民族乡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很多民族乡至少目前尚未具备建镇的条件,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硬件设施,与镇尚有不小差距。因此,民族乡自身要加快发展步伐,在外力的推动下,民族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不断创造建镇的条件。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推进民族乡小城镇的发展。国家2005年提出要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因此,**的民族乡务必结合这一契机,大力发展小城镇。: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3

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工业和商业聚集规模,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优先发展小城镇是我们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战略。

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但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同时,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转型滞后而造成的小城镇政府体制和管理方法的僵化,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浙江,改革开放30 年来,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产业不断聚集并形成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一大批特色小城镇壮大起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与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有政府管理体制暴露出来的问题,尤其是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一些问题,如政府管理体制的僵硬性(职能专一、适应性不足等) 、政府组织结构的离散性(职能部门条块关系不顺等) 、权能不足(社会管理权和执行权不足、事权与财政的不相称等) ,以及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淡薄(城镇规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滞后性)等,严重地制约了当地民营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成为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瓶颈。

近年来,浙江省政府积极探索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努力推动中心镇建设的制度创新。2005 年9月,浙江省在绍兴县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点中,绍兴县按照”重心下移、能放就放“的思路,对农村中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事故发生频繁、而县级职能部门又鞭长莫及、管理滞后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4 项职能,通过委托方式授予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 个中心镇。在嘉兴市的改革试点镇西塘镇,2006 年10 月,嘉善县政府对该镇予以财政政策上的重点扶持,规定镇域内土地出让金县得净收益部分按乡镇财政体制结算标准各提高10 个百分点,并享受开发区土地收益有关优惠政策等。在这些小城镇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7 年5 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141 个省级中心镇的目标,通过推进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赋予小城镇政府以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等政策措施,把141 个中心镇建设成为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一场以”强镇扩权“(即”中心镇培育工程“) 为特征的乡镇体制改革,在这个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揭开了序幕。

浙江省为什么要推动这场以”强镇扩权“为中心内容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这场号称为”中心镇培育工程“小城镇政府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从绍兴、嘉善等试点小城镇的实施情况看,以”强镇扩权“为中心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绩效? 本文试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全面考察浙江省这场以”强镇扩权“为内容的改革实践,从政府体制的适应性、政府权能、政府组织的内聚性三个方面分析和评估一批试点镇取得的改革绩效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深化改革、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我们认为,浙江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其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对我国其他省市的乡镇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二、强镇扩权的动因:乡镇政府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发展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营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不断推进,浙江全省各地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以及建立在主导产业和产业群基础上的一批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如温州龙岗不锈钢、大唐袜业、织里服装、柳市电器、钱清轻纺原料市场等等,都是以主导产业和产业群而著称的强镇。在这个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在发展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同时,一向比较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浙江的小城镇经过30 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基本转型、小城镇经济高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壮大的情况下,现行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与全国同一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其行政管理体制的弹性越来越低,容纳社会变迁的能力越来越弱, 已经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僵硬性:小城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亨廷顿认为,一个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越强,它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反之,僵硬程度越大,制度化水平也就越低;而职能是衡量组织适应性的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20 世纪80 年代建立的乡政府管理体制,沿用传统乡政府的职能,即发展地方经济征收农业税、搞好计划生育、维持农村稳定等。但是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小城镇政府在许多新问题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基础设施建设、户籍制度、土地审批权、财政税收和资金等问题,从性质上说既不是传统乡级政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于城市中的问题,但却是现阶段小城镇政府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小城镇政府管理职能界定上的空白。可见,现行小城镇政府职能的定位不明确,使小城镇政府在农村和小城镇管理上出现真空,使小城镇政府体制呈现出僵硬性特征,这种不适应性特征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 离散性:机构设置不合理,协作程度低

从政治学的组织理论观察,一个组织越有内聚力,它的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小城镇的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是目前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在小城镇政府与县级政府职能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乡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有些需要由上级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的镇事业单位,却被上级职能部门当作”包袱“甩掉。由县(市) 政府直接领导的设在镇上的公安、税务、工商、土地、城建、房管、教育、卫生、广电、邮电等站、所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乡镇权力的乡镇政府架空,使镇政府不能成为职责清晰完备的一级政府。而且,小城镇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忽视部门横向协作,呈现离散性特征,这种特征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结构的合理布局与协作,也不利于小城镇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性的发挥。

(三) 弱能性:小城镇政府权能弱化

政治学家指出,能力是政治体系能够动员的资源、以及政治输出--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权小能弱是我国小城镇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

在浙江,许多小城镇建立在镇域产业和主导产业聚集基础之上,经济发达,开放程度较高,对小城镇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能力方面却是责任大、权力小、效率低。主要表现为:第一,缺乏经济社会管理权与执行权。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小城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在浙江,一大批经济强镇的实力强于欠发达省份的县乃至地级市,但这些强镇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受制于乡镇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不足。如绍兴县的杨汛桥、钱清等镇,人均GDP 已经超过1 万美元,但镇政府相应的社会管理权,却仍停留在一个农村小集镇的层面上。第二,财权与事权不相称。现行财政分税制中,一方面,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大部分被上级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抽走,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另一方面,镇财政支出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致使小城镇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镇级财政无力承担公共建设,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从而导致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低效。

(四) 责任缺失:小城镇规划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小城镇规划是科学指导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的战略工具。我国现行的县、镇行政管理制度中,规划审批权集中于县政府,而县级政府官员在GDP 为主导的政绩观和考核标准的引导下,习惯于把发展的重点和资源集中于县城,而置县域内其它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于不顾,任由镇政府操作。而镇政府领导或由于科学规划水平和领导能力较弱,或者为错误的政绩观左右,或者为了眼前和任内的局部利益,在编制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随意制定、变更规划,从而导致县域内乡镇发展无序,布局散乱,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如重复建设,自我竞争,造成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中心城镇的形成和发展,难以发挥产业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总之,从全国和浙江的现实情况看,现行的小城镇管理体制的僵硬性、组织结构的离散性、组织的弱能性和政府官员缺乏责任性,成为推进小城镇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瓶颈。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浙江省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改革现有政府管理体制,推进小城镇政府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以发挥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强镇扩权“的试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三、强镇扩权:浙江省小城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实践与绩效

浙江省此次推出的以”强镇扩权“为特征的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即”中心镇培育工程“) ,是近年来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入与扩大,是浙江省在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是政府在寻求增加体制的结构弹性,容纳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积极举措。

(一) 近年来浙江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

浙江省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自1994 年以来,浙江省的小城镇改革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试点阶段。1994 年11 月,浙江省提出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100 个现代化的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1995 年,全国57 个小城镇开展小城镇综合试点,浙江有6 个镇列入试点。至1998 年,全省确定了112 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其中全国试点镇28 个。二是推进城市化阶段。2000 年,浙江在实施城市化战略中确定了择优发展小城镇的原则,省政府公布了136个省中心镇。这阶段改革的目标主要是继续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择优发展小城镇。2005 年,全国确定了118 个发展改革试点镇,浙江有11 个;同年11 月,浙江在绍兴县的杨汛桥镇、钱清镇等5 个镇进行中心镇培育工程试点(即”强镇扩权“) ,2007 年5 月,浙江在141个中心镇大规模推行强镇扩权。

(二)”强镇扩权“改革的主要内容

浙江省列入省级中心镇建设名单的141 个镇,是分布于浙江各地的经济实力强、人口多、面积大、财力强的小城镇。经济水平上,141 个中心镇平均农村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收入分别是建制镇的2. 08 倍和2. 27倍,其中年财政收入最多的镇是玉环县的珠港镇,2006年财政收入11. 03 亿元。

浙江省政府2007 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3 号) ,对141 个试点小城镇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财政体制、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投入与投资体制、城镇规划与小城镇建设用地权、户籍制度改革等10 项权力。具体内容如下:

1 、公共财政体制、投入与投资体制

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使之适应中心镇培育和壮大的需要。在中心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中央部分外,地方留成部分向中心镇倾斜。财政部门要强化监管、专款专用。加大对中心镇的投入。省级相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合力支持培育中心镇。中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支持中心镇争取国债建设项目。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的信贷扶持力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支持中心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中心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积极推行市政、绿化养护和环卫作业等工程的公开招投标。

2 、社会管理权、执行权和人事权

扩大中心镇的管理权限,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中心镇政府农村科技、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设置机构,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配置工作人员。积极探索中心镇行政执法监管改革,界定法定职责,规范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协助义务。理顺中心镇条块关系,垂直部门派驻中心镇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纳入中心镇考核体系,主要领导干部任免须事先征求当地党委意见。

3 、小城镇规划、建设用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对中心镇用地的支持力度。各地在下达的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专项用于中心镇发展,并下达给中心镇。支持和鼓励中心镇改造旧城,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集中用地和集约用地。加快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方式,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合理、规范流转。改革户籍制度。凡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都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建立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中心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中心镇非农产业转移。

加快中心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范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实现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全覆盖。这次改革主要突出细化中心镇政府职能、推进中心镇基本制度建设、增强中心镇政府的能力(财力和权力) ,以及探索了小城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等。这一改革是浙江省针对小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性瓶颈而推出的一项重大的举措,也是浙江省在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探索,是对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一种突破。这次改革的特点在于:一是从调整县镇关系入手,优先发展实力较强的城镇(省级中心镇) ,打破将乡镇政府改革局限于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既有路经;二是通过扩大并增强小城镇政府的权限,强化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三是并不是所有小城镇都获得部分县级政府的管理权,只有实力强、进行试点的省级中心镇才获得这些权限。

(三)”强镇扩权“的绩效分析:重构权力关系

浙江以”强镇扩权“为特征的乡镇体制改革,对于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深化、对于调整县镇(乡) 关系、提升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活力,对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效应。

1 、县镇关系上,增强了小城镇政府的权能。强镇扩权赋予了小城镇政府较大的财政权、城市建设用地审批和相应行政管理权与执行权,增强了小城镇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了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如钱清镇2006 年税收达到4. 97 亿元,可支配财政收入只有1 亿元;今年税收预计可达6. 5 亿元,其增量部分中,约有中1. 6 亿元归属镇级财政所有,仅财政收入一项,该镇实力就壮大了一倍以上。嘉善县西塘镇从2005 年开始,每年从镇财政拿出420 万,每年解决7 个行政村,用3 年的时间使”四位一体“服务涵盖镇属全部21 个行政村。因此,中心镇培育工程赋予小城镇政府财政权、管理权,初步缓解了县镇关系中小城镇政府的”权小责大、权责不一“的矛盾。

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了小城镇政府的适应性。

绍兴县通过委托方式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用工、城建监察等4 项职能,因镇制宜进行委托授权,检查监督权全部下放,审批权和处罚权见章盖章。委托授权弥补了县政府职能部门对试点小城镇的管理越位及滞后,解决了基层管理缺位问题,坚实了小城镇政府权力运行的基础。同时,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职能转变。通过委托授权,理顺了条块关系,解决了基层”有权管不了,无权不能管“的窘境,化解了乡镇政府权小能弱责大的矛盾,有利于县镇两级政府更好地履行法律责任。例如,对于小城镇在环保监管上的空白,绍兴县的书面授权协议第三条明确规定,执法员可”对辖区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行为开展调查取证并提出处罚建议“。在平水镇环保执法员看来,自己现在腰杆子硬了,发现偷排污水行为后,只要拿出相关执法证就可及时处理。因此,强镇扩权,提高了小城镇政府管理效率,有助于克服和纠正小城镇政府管理”缺位“的弊端。

3 、社会经济上,提高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活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镇扩权试点一年多来,给浙江小城镇经济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效应。这些试点镇的职权扩大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大增加。据统计,今年前四个月,绍兴县钱清镇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总计为3. 34 亿元,同比提高了24. 6 % ,镇财政总收入达2. 17 亿元,同比提高了39. 65 %。强镇扩权实施后,钱清镇获得了相应的财权、行政管理权与执行权后,镇政府全力改造提升轻纺原料市场;同时,由于镇政府管理权限扩大,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投资环境,杨汛桥镇的一些大企业,不少将总部留在镇上,一些企业还将总部从外地迁了回来。可见,强镇扩权提高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活力,促进了小城镇的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了城乡的统筹发展,增强了小城镇政府的责任意识。强镇扩权的启动推进了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环境。

四、探寻地方政府持续性制度创新与建设的条件

浙江此次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赋予了中心镇政府基本的财权和事权,增强了小城镇政府的权能,加快了小城镇政府基本制度建设,推进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但是,必须看到,强镇扩权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同时,”强镇扩权“是县、镇两级政府权力关系的调整,扩权的结果是增强小城镇政府的权能,而使县、镇两级政府的关系走向合理化,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城镇政府的财政权、行政管理权等如何有效地从县政府转移到小城镇政府?拥有了更多更大权限的小政府如何运用好下放的权力,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也就是说,如何通过调整政府间关系(主要是市、县、镇关系) ,来增强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弹性,并提高其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容纳能力呢?政府持续创新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我们认为,应该从体制的适应性、政府能力、政府制度建设几方面着手:

(一) 增强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适应性: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协同机制,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

1 、推进政府机构和部门协同机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以强镇扩权为特征的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委托给试点中心镇十个方面的管理权和执行权,但这 10 项权限下放到何种程度,如何下放,是改革的关键和中心所在。正如一些试点的中心镇政府所担心的,此次试点中的权力下放的内容与前几次乡镇政府改革的内容没有太多的变化,是否这次改革也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呢?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仅靠省级层面的推动,难以推进,需要省、市、县、镇四级联动,并建立联动机制;同时,需要各级政府的发改、建设、财政、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相互配合。具体而言,一是强化政策协调机制。落实中心镇培育工程上,要对发展小城镇的政策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按照普惠制的原则,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发展壮大小城镇。二是小城镇间协调发展。要理顺省、市、县、镇四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小城镇与周边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2 、促进小城镇政府从”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强镇扩权“的改革增强了小城镇政府的职权,提升了小城镇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但是,必须指出,赋予小城镇政府更多更大的职权并不是改革的目的,提升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小城镇政府责任意识,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才是这一轮小城镇改革的目标所在。因此,在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同时,小城镇政府必须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按照”强化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规范乡镇政府建设发展职能、授权乡镇政府行政执法的职能“的思路,加快地方政府治理转型和职能转变,促使小城镇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此,需要推出以下与强镇扩权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一是大力发展一批中介机构,把政府管理的一些事务,交给中介组织;二是强化政府的服务观念,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城市基础设施,以满足当地发展需要;四是加强各级政府在环保等方面的投入,为城镇的企业和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

(二) 提升小城镇政府能力:切实落实赋予小城镇的财政权,增强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虽然浙江省政府推出了”强镇扩权“改革措施要求,县政府委托给小城镇政府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但小城镇政府依然担心如何落实这一财权,这也是此次强镇扩权改革的难点所在。强镇扩权主要是县镇权力关系的调整,是权力下移的过程,但强镇扩权绝非县级政府所能承担,相当一批县政府缺乏相应财力和物力支持强镇。同时,相对于强镇来说,一般乡镇更需要县政府财力的帮助。现行四级财政分配体制中,中央财政拿走全部税收的50 %(转移支付后约剩下30 %) ,省级财政拿走其中的25 % ,剩余的25 %基本由县镇两级财政五五开。可见,县级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很难有多余的财力分给中心镇。为此,省、市、县三级政府应该统筹兼顾,从公共财政方面强化对” 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政府的支持。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一是在中心镇产生的城镇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排污费、水建基金等费用,除规定上缴国家部分外,省、市、县留成部分,应全部或部分返还给中心镇;二是省政府专门设立中心镇培育发展基金,用于中心镇的集聚能力,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示范作用。

(三) 推进小城镇政府的制度建设:健全小城镇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规划建设用地制度

1 、健全小城镇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对小城镇政府官员采取的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为重点的政绩考核制度,而小城镇府要切实转变以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以及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为重点的急功近利式的工作方式,政府管理要向社会公共事务转变。要从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业绩考核的重点放在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社会治安、乡风文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放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方面。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4

(2)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数小城镇没有环境保护机构和意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忽视了小城镇自身的绿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环境检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以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城镇发展速度。小城镇规划建设需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开展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历史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时需要加强保护。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态环境的同时,原生境保护不可忽视。需要在被保护资源长期演化或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下实施保护,避免因人为因素使其原有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被保护资源遭到破坏。

2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发展

2.1加强小城镇环境规划工作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农药和化肥安全施用与污染防治规划等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小城镇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严格监管力度,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生态产业水平。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指的是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在资源投入的全过程中,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方式。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城镇的企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由于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大范围内的环境污染。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要加大推广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科学使用化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合理耕作,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从新技术着手,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处理等几个方面来发展小城镇经济。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5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发展合理土地

Abstract

Thesmalltownoccupiespredominancepositioninthevillagethedevelopment,developingsmalltowntoturnconstructionandindustrializeprogresstothevillagecityofthepushourcountry,speedvillagesurplusthelaborforcetransfer,resolvingtoappearinthevillagedevelopmentofthepollutionoftheenvironment,wasteofresources,farmlandconstruction’setc.’sproblemhaveaggressivemeaning.

Keywords:Thesmalltownconstructiondevelopsareasonableland

引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一)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发展小城镇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对内扩大内需,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村市场容量;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

(二)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小城镇建设的作用有:

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乡镇企业、小城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小城镇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场所和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小城镇的农产品加工较为集中,规模较大,可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加工企业逐步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为工业,实现农业向工业的转化,小城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城镇的集散作用。小城镇是农村与大中城市的中间纽带。一方面,可以把农村的农副产品收集起来运往城市消费,还可能把工业用农产品原料收集起来送往城市;另一方面,农村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等也要通过小城镇进行中转和销售。

二、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建设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土地利用方面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建设用地剧增耕地锐减

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是以原来的自然村落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零散分布于农村。乡镇企业分散分布带来了三方面不良影响:一是由于农村大量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难以转移到城镇,使得我国小城镇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的格局;二是乡镇企业之间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和协作,集聚效益不明显;三是农村兼营现象普遍,农业产业化步履艰难。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民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大造成耕地的日渐缩小和人均占地的急剧减少,使得人地关系恶化。

(二)小城镇新建继续占地,废弃旧小城镇搁荒

因为小城镇的规划而要求的迁并和新建是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但是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新的小城镇建设继续扩大占地,另一方面旧小城镇又没及时复垦利用。事实上,这些土地即使被复垦利用,也需逐步恢复提高到可以生产的长期过程,从而直接和间接造成农业用地的减少。

(四)小城镇扩建,邻近良田遭殃

小城镇用地在空间是的扩展最主要表现为其周围土地首先被占用。这一范围内的土地基本上是经长期耕种的良田,多为菜地,单产水平均很高。小城镇占地不仅是数量的问题而且是质量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全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居民点小且散乱,缩减迁并困难

我国的村镇尤其是自然村落,绝大多数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布局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散零乱。受当地经济水平和乡民恋土思想深厚及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低等因素的影响,村庄的缩减迁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

(六)吃饭与建设难以平衡

因受经济利益差异的驱动,各地都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二三产业上,而放松甚至轻视农业生产。因此在具体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规划建设区时,普遍产生担心规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自己不原意多承担任务,总想把任务推让给其他市、县、乡、村,个别地方甚至“牺牲农业搞工业,吃饭靠买粮”,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甚至有抵触情绪。

三、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途径

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和途径,才能做到小城镇的建设与土地合理利用两者的有机协调,为小城镇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编写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相协调、体现区域经济和文化特色。编写规划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适

度超前,为小城镇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留有余地。规划修订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群众执行规划的自觉性,加大对规划执行的群众监督力度。

(二)集约用地,坚持土地有偿使用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尤为珍贵。必须保护农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保护耕地。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0.25公顷)的47。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人,但从现在起,必须占用耕地的因素相加将减少耕地2070万公顷。小城镇发展较快的地区一般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又是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这些耕地资源流失了,很难靠开发后备资源来弥补。因此保护小城镇周边的耕地尤为重要。

自1997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以改变无偿无期限无流动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为主要内容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土地使用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这一大方向的前提下,将土地使用制度引向深入,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在土地出让的基础上,增加有偿用地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

对土地利用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即以土地利用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及土地利用分区等为依据,鼓励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符合规划所确定的用途转变;禁止国有土地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向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向转变。

(三)加强规划管理

小城镇规划管理要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双重调控作用,建立与市场机制相应的规划管理机制,实行以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

要建立与土地出让、转让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规划用地管理机制。对于出让、转让的土地必须规定明确的土地使用条件,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为了主动、积极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规划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及时调控能力,需要建立规划实施反馈机制,保证规划始终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构,包括:上级政府对所审批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同级人大的监督机制;规划报批前公开展览制度和重要地区的规划实行听证制度等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

另外,为了加强规划管理,还应充实规划机/!/构人员和增拨规划管理经费。

结束语

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小城镇建设应高举这面旗帜,从大局出发,处理好建设与吃饭、近期与远期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城镇规划,是搞好节约用地工作的前提。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以超前为借口,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合实际的“大规划”。认真抓好退宅还田工作,避免双重占地。要把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作为重点来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对于那些过于分散的村落,要探索在群众自愿的条件下适当进行迁村并点的工作,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6

摘 要:小城镇决策实际上乡镇政府的决策,论文在 分析 其决策特点基础上,分析了面对公众如何决策。小城镇决策必须尊重民众意愿,公共参与是保证决策民主化、 科学 化的关键,基于这些认识,论文提出了要建立小城镇决策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机制,将公共参与行为法制化和制度化,从而促进基层乡镇政府“善治”和 农村 社会 的和谐 发展 。 论文关键词: 小城镇,决策,公共参与,机制 小城镇决策过程是政府履行职能、完成对社会治理的过程,随着管理科学、决策科学进入新的 历史 阶段, 理论 有新的变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变革,政府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小城镇政府,我国 政治 体制的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因其自身的特点——基层,她的能力如何,能力如何得以体现,……直接关乎政治体制稳定发展和合法性的存在,同时 影响 政府体系合法性基础,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这些,促使政府思考是继续延续传统的决策体制,还是革新以顺应 时代 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决策体系其效能如何,其相对应的决策成本——收益是否符合现时代人们对政府作为的要求等等,应对时展要求和社会变革,因此,小城镇政府决策应有科学的理念和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社会政治 经济 的全面发展。科学地决策要求积极推动公共参与,因此政府在决策时要积极推进公共参与,建立健全科学的、合法的公共参与机制,以此对政府决策献计谏言,同时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彰显公共利益优先的公共参与的核心价值。 一、小城镇的决策 决策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城镇的发展和未来。失败的决策是不尊重客观 规律 ,不正视客观实际,不尊重科学的盲目决策,致使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从深层次看,公共利益和民主科学决策观念的缺失是其失败决策的原因,而因决策而发展良好的乡镇是因为他们在决策中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公众和专家学者的作用,积极促使他们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小城镇决策是小城镇政府遵循区域发展原则,依据国家有关 法律 、行政条例、条令,充分考量本地社会人文、经济基础、政治条件以及人民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的基础上,科学、合法作出符合本地经济社会政治协调发展的短、中、长期发展战略、计划,或解决某一具体 问题 的决定政令等。它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发展性。小城镇是 中国 政治最基层的人民政府单位,也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低单元,也是县域经济或以上的最基本组成要素,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不同的镇域,有着不同的 自然 、经济、社会、政治、人口等环境,这些都是决定小城镇决策走向的关键因素。 (2)直接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小城镇是中国经济、政治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社会基本单元村社、社区的直接统治、管理的政府,她的每一决策直接面对处于社会基层的人民群众,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因此,小城镇决策的好坏、优劣、合法与否、科学与否,将直接面对广大群众的质询,这也就可能导致公共的合法参与和非法参与。 (3)既具现实性又具前瞻性。决策不只是某一事件的补救措施,或是针对某一现时事件的解决办法,而且,它还是对由此可能引发的其他问题的前瞻性决断。在现阶段大部分的小城镇决策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政令,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有3-5年的短期、5-10年的中期、10-25年的长期的规划,这本身要求决策者有前瞻性的智慧,对未来时间有预见性和超前的把握能力。而对于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及农村地区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等,任何一事件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种因素交错,前因后果及未来的影响都是决策者应该考虑的。 (4)授权决策的原则。法律法规对乡镇政府的职能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任何决策都不能超越法律,或者违反法律。法律明确了政府的决策活动,也规定乡镇政府决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7

文献标识码:A

兵团小城镇建设要从哪里寻找突破口,这既是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也是抓好城镇建设的方法问题。根据兵团实际,我们认为:小城镇建设应把着力点放在团部地区。

一、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城镇所处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规模、发展潜力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客观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做到适度超前、合理定位。

(一)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改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合理规划的局面。1.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制定和指导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制定和指导工作,这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乡镇和农村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2.重视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目前,小城镇普遍缺少像市政、道路、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详细规划,往往在建设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3.规划要考虑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市场环境。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除了受经济、区域、资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开放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也能带动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明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先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充分运用各项政策,将政府有限的财力与民间潜在的资金实力相结合,形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合力。(三)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1.加大政府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2.坚持市场化方向,拓宽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措,应实行按照项目类别采用不同方式分类筹集的原则。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加大金融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以缓解小城镇建设投融资的困难。4.制定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向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投资风险机制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带动农村,最根本的就是资金投向问题。(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是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总体策略。

二、加强兵团小城镇农垦地管理――兵团农垦城镇土地等级体系研究

(一)基本概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经过40年的开荒、开垦、开发和建设,目前已拥有17个农业建设师,3个农场管理局,下辖20多个垦区,共172个农牧团场,分布在全自治区15个地(州、市)的63个县(市)内。作为兵团各农牧团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团场部――农垦城镇,经多年建设,已初具城镇规模。但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历史基础、服务腹地等因素影响,农垦城镇独具特色。(二)土地等级体系技术路线:1.理论基础。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土地等级体系的最终表现是地租量的大小或地价的高低,而影响地租量大小或地价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区位。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区域性城市土地等级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1)地租理论。地租理论起源于西方古典经济学。西方古典地租理论是一种差额地租理论(idRicado)明确区分了两类差额地租,即土地沃度和耕作集约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差额地租。(2)区位理论。秦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两个基本内涵,即:①自然内涵,指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②人文内涵,指区位的自然内涵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2技术路线。根据兵团农垦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区位条件差异大,以及农垦城镇规模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特点,我们提出了以类型为基础,试点农垦城镇土地定级估价成本为参考,建立兵团农垦城镇类、等、级和基准地价等不同层次的土地等级体系。

三、优化人口分布,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镇人民生活质量

人口分布状况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对科学、合理地分布人口,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屯垦戍边提供人力支持和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兵团从1954年成立初期17.5万人发展到2007年底257.8万人,50年间人口总数增加了15倍。其人口分布特点为:(一)南北疆人口分布不平衡,呈现北多南少的状况。兵团人口的3/4左右分布在北疆。(二)区域间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最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聚居了兵团人口总数的50.75%。其中石河子市城镇居住人口为29.8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8.4人,是兵团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6人)的2.18倍。(三)团场小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且差异性很大。174个团场小城镇镇区人口约68.42万人,占团场总人口180万人的38%。镇区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有14个,5000-10000的有34个。2000-5000的有67个,2000人以下的有59个,镇区平均人口3932人。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8

一、小城镇建设的规划问题

规划是先行,规划很重要。这个观念我们的各级政府都有所认识,并且有所实践。绝大多数的建制镇都有了深度不同的规划。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规划中问题很多,较突出的共性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城镇规划的基本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当前小城镇规划基本思路还是模仿大中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小城镇规划缺乏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表面文章了。

2.小城镇规划形式主义因素还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还很普遍。

3.小城镇规划成果的质量不高。建议省、市或县政府应该从城镇建设费用中切拨一部分经费,集中一些专家认真做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以保证规划设计的质量,为小城镇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二、小城镇建设的特色问题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我们的祖先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气候状况、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系统等,创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小城镇。

实际上,关于小城镇的特色问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特色要尊重当地的文脉。每个镇的发展都有它的背景与传统,我们后人发展应该尊重这个历史,小城镇发展不宜搞大拆大建,用保护、改造及新建同步发展的办法来建设小城镇;其二,特色是多方面的。小城镇特色现在被很多人局限在建筑特色上,这是十分片面的。其实小城镇特色涵盖文化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甚至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味小吃、地方口音等诸多方面。其三,特色不是模仿的。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模仿”成风。“模仿”本身就是文化肤浅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成风”就成为一种灾难了。仅就城市建设方面,近十几年来就先后刮起“开发区圈地风”、“仿古一条街风”、“玻璃幕墙风”、“广场风”、“草坪风”、“欧式风”等。

三、小城镇建设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回顾我国小城镇建设近二十年来发展的历程,最大的遗憾当属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当前,小城镇生态与环境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小城镇建设要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地形、地貌的形成是地球表面成万上亿年演化的结果,一条河流、一个小山丘都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城市建设应该尊重这些因素,并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小城镇的道路与房屋的布置依山、就坡、傍水自由布局,更有小城镇的趣味及情调。那种不顾现实,挖山、填水,然后再造假山、假水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小城镇建设的成本,而且破坏了小城镇原有的自然风貌,也使得小城镇的特色因素大为减弱,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2.小城镇建设要重视污染治理。关于城镇建设与污染治理有两条路:一条是建设与治理同步进行;另一条是先建设后治理。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应该在建设的同时跟上环境治理这一步 ,尤其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应保护好水源,污水排放及处理系统要同步,要建好垃圾处理场,来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

3.小城镇的绿化应注重实效。尽快使小城镇绿起来,是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小城镇品味及环境效益行之有效、非常经济而又快捷的唯一途径。小城镇绿化不要做表面文章,关键在于重视实效。

四、小城镇建设的质量问题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9

1小城镇的基本概念

1.1小城镇性质

小城镇在中国已成为一个通用的名词。它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①。我国的聚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城市聚落,所谓城市指的是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②,市区和镇区称城市聚落;另一类是乡村聚落,市区和镇区以外的地区一般称为乡村,设立乡和村的建制。

1.2小城镇现状

从形态学的角度看,小城镇可泛指较小的城市、建制镇(县城关镇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以及集镇,但直至目前仍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小城镇属城市性质,指小城市(多少万人以下仍有争议)和建制镇,不应包括集镇。一种看法认为小城镇即设立行政建制的镇,不包括设市城市和集镇。本文中小城镇定义为广义,但一般指建制镇和集镇的镇区。按城乡二元的划分,前者属城市范畴,后者为乡村范畴。客观上它处于城乡过渡的中介状态。因为小城镇与周围的村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常把小城镇与村庄放在一起讨论,简称村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 % ,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乡村城镇化建设正处于提速的起步时期③。

2 小城镇规划的现状

小城镇是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的物质载体;是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与战略产业的有力支撑点;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前沿阵地。可是,与小城镇发挥的重要作用相不协调的是,与小城镇作用相配套的规划缺落实很不到位。迄今为止,小城镇规划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个别省份只是做了一些指标控制对小城镇建设加以引导,实例研究较少,即使有,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型的小城镇规划与大城市规划混同起来,造成小城镇规划套用大城市规划标准,使新型的小城镇建设不城不村,不仅不利于改善小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制约城镇化进程。

3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小城镇规划理论存在问题

目前小城镇规划理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规划缺乏灵性。多数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对影响小城镇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少,使得规划成果缺乏灵活性,规划设计在落实时成为城镇建设的机械地施工蓝图,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二是跟上层规划缺少联系,又无法指导下层规划。一方面由于指导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一些规划单位的编制成果也较粗糙,使得小城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无法把上层规划作为依据,造成做出的规划在区域内部缺少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水平和专业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小城镇总体规划偏重于圩镇建设规划,而对镇域镇村体系规划重视不够,无法指导村庄的规划建设,从而制约了各自然村落的发展。三是对小城镇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针对小城镇特色、现存问题以及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创造特色、实施规划等一系列发展战略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

3.2 小城镇规划过于雷同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一大批小城镇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城镇的政府领导与规划管理者要求进一步发展的热情高涨,正积极寻找小城镇建设新的突破点,如福建石狮市永宁镇,具有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曾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卫城,现今还留存着大量的卫城军事遗存与古厝民居、番仔楼及洋楼等,对此镇政府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城镇的发展,但如何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中合理利用这些遗产、如何调整原有的规划、如何发展等现实问题却困扰着它们,亟待上级规划管理部门的技术指导。但是,上级规划管理部门却忙碌于所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无暇顾及小城镇的发展,由此形成了城镇规划管理的无奈与无助。随着城镇之间文化、信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交流的频繁,从城镇管理者到普通百姓都在这场交流中相互模仿,由此形成了从民宅到整个城镇面貌的相似性,出现了类似于大中城市“千城一面”的“千镇一面”的病态。

4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初探

建立以务实和谐为主体的城镇规划体系。众所周知,小城镇在经济、人口、用地、产业和交通等众多领域都不同于大中城市,往往没有大中城市繁荣的城市面貌、雄厚的经济实力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但小城镇拥有着大中城市没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乡土情怀与传统民间文化等,这是小城镇的特色所在,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文化是固守我们民族乡土文明的根基之一,面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更需要有份珍惜的心态,需要有针对性、务实性,需要强调人与地、地与环境、城镇与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和谐发展,所以需要构筑以务实和谐为主体的规划。

以务实和谐为主体的规划是指具有针对性的,以城镇发展中关系主体间的和谐为主体的城乡规划。在规划编制中需要对城镇历史、现实环境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并分析城镇空间演变的规律、各大产业对城镇的影响、人与土地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人口规模与构成的变化等,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闭门造车与自我臆断。在研究中应加强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人口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前期研究,特别应加强针对性、务实性等方面的研究。

5结语

但是随着城市与城镇文化、社会、信息和经济等众多方面交流的频繁,作为社会管理之一的城镇规划管理却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城镇规划管理进入病态。因此,小城镇规划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小城镇规划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借助平时工作经验,建议建立以务实和谐为主体的规划,突出小城镇特色,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0

(1)当前,随着城市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大中城市承载力日趋饱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结合当地情况,走一条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道路,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既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解决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小城镇走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2)因此,我们要抓住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大好时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小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解决小城镇建设的不足,结合各地情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小城镇,从而将我国的城镇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小城镇作为覆盖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农村市场方面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利用小城镇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城乡互补的新机制。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1)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吸聚大量农村人口,有助于把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的重要作用。小城镇与农村相比,小城镇虽然处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但仍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等方面具有大的比较优势,是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有力保障。与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又具有面向农村、量大面广、转移成本低等特点,能较好地解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小城镇是开辟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它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大量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2)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乡经济交流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小城镇是沟通城乡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郊型经济的平台。首先,小城镇是城乡商品市场交流的平台。当前,随着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而农村对工业品需求量亦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平台。其次,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再次,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3)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是促进农民观念转变,推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工农的纽带,将大中城市的先进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小城镇,再由小城镇发散传递到周边农村,为农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也对农民向市民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人的现代化。

3. 当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小城镇规模偏小,辐射能力较差,集聚功能难以发挥。小城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人口的聚集体,其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小城镇规模不够大,人口的数量少,就会造成小城镇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导致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小城镇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2)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特色不够鲜明。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并且受资金、人才及观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普遍存在起点不高、定位不准观念不新等问题。同时,在城镇规划中,往往忽视对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3)小城镇发展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功能较为单一。对投资缺乏吸引力资金不足是全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目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特别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收益小、问题多,市场化运作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财力不足,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象。

(4)小城镇建设权责不明,管理混乱,改革滞后。由于小城镇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政策资源和资金项目比较分散,不能集中投向重点小城镇,未能形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城镇建设管理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同时,由于主管部门间职权交叉,责任不明,加之改革滞后,对小城镇的建设管理有时放任自流,在管理上执法力度不够,违规建设、未批先建、乱搭乱建等现象突出。

4.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把小城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切实做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基本前提,全面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要求,体现高起点、可持续,从而使城镇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完善城镇发展规划中,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其区位优势、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依据历史文化特色布局,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真正走一条以市兴镇、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建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问题,坚持把“农村工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运用市场机制多元化融资,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要通过市场经济的运作方法,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使小城镇建设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转变为向社会向市场要投入的机制,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逐步朝着国家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形式过渡。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育资本市场。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给予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与扶持,努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集聚农村人口,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关键之一,要充分考虑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凝聚性,使农村人口有效地向小城镇集中,积极探索农民安居、就业、失地补偿、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向周边乡村延伸,实现城镇化。同时,紧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重点解决水、电、路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4)以制度创新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进行体制创新,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将政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要不断加强村镇建设管理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建设管理规范化,创造有序、文明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贾玉洁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2011(4).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1

关键词 小城镇;影响规划实施因素;对策建议

The consideration on master plan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small towns

Chen Wen-we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Shanxi Province Taiyuan Shanxi 030001)

【Abstract】Development of tourist small town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urbanization. Small towns planning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which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How to improve the maneuverability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hot spot in the government and planning sector in China now. The paper takes Hongshan Town (Jiexiu) for example, that is a century town. And combined with "Jiexiu Hongshan Town Master Plan (2012~2030 years)"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or town planning reasons and questions in order to give the solutions.

【Key words】Small towns;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1. 引言

(1)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关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讲话中提到,城镇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而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加快小城镇建设至关重要。

(2)如何提高城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使之在城镇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科学有效地进行城镇规划的实施管理和控制,是目前我国规划界和城市政府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百年古镇——洪山镇(山西省介休市)(见图1)为例,结合《介休市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探讨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的规划实施问题。

2. 洪山镇概况及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2.1 洪山镇概况。

(1)洪山镇为介休市辖镇,地处太岳山麓狐岐山脚下,晋中盆地西南,百年古镇洪山,在历史上是小有名气的水、陶、香之乡,承载、浓缩着介休的两大文化元素——陶瓷文化和水文化,有唐陶遗址被列为部级重点文物,有神鸟驻足、胜水常流的源神泉灌溉介休土地几百年的记载;有洪山香400年前已冲出亚洲的传说。

(2)洪山镇驻地洪山村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具有特色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源神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法寺等古建筑群,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2 洪山镇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2.2.1 镇区现状。

洪山镇驻地洪山村,洪山古村格局不完善,原有古村落部分肌理丧失。受地形条件及传统格局的制约,镇区主要干道为尽端路,交通不便。

2.2.2 总体规划基本内容。

(1)《介休市洪山镇总体规划(2012~2030 年)》于2011年由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开始编制,2013年获介休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规划确定洪山镇是介休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是以旅游业及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生态宜居小镇。镇域产业以生态农业、特色琉璃制造业、制香业、旅游业及旅游服务业为主。规划确定2030年镇域总人口达到1.5万人,镇区人口为0.8万人,镇区形成四区、两心、三轴的空间布局结构。同时,规划还明确洪山镇驻地洪山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对整体空间格局与风貌的保护要求,及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人文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展示、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

3. 洪山镇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作为参与洪山镇规划的人员之一,在整个规划过程中,经常面临规划与实施之间的诸多困惑,城市规划方案在技术上合理,现实中却处处碰壁,经常不得不进行调整。下面我从规划编制方法、规划制度、乡镇经济及管理四个方面探讨、总结影响规划实施的若干因素。

3.1 规划编制方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3.1.1 规划基础资料缺乏。

乡镇各部门统计资料、数据陈旧、缺乏,且因各系统、各部门统计口径不同,让人无法确认哪个是确实的。这就使我们不能很好地研究乡镇的优劣势,分析预测处于缺乏前提条件的状态,只能依靠经验和一些指标。然而,资料掌握情况及分析预测是规划后续工作的基础,关系着规划最终成果的质量,影响其实施效果。

3.1.2 乡镇各部门领导对总体规划缺乏全面的认知。

小城镇规划以文本和图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专业技术性很高,导致小城镇总体规划往往只能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理解,对于乡镇各部门领导来说,难免曲高和寡,这也是导致乡镇规划无法落实的一个原因。

3.1.3 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

总体规划整个编制过程都是设计单位和行政部门内部操作,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工作系统,缺乏与当地居民的沟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需要,不了解其发展意愿,这样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就缺少了主动性,造成规划实施困难。同时,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参与度不高,对规划的实施监督就难成气候。

3.1.4 缺乏规划实施的条款规定。

规划法规对编制内容都有详尽要求,但对于各层次规划的实施却缺乏明确的条款规定,各层次法定规划对应具体行政行为的适用效力不明,造成了城市规划实施依据的多重性。

3.2 规划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

3.2.1 小城镇规划基础理论体系不健全。

我国小城镇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与城市有明显不同,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础理论体系和编制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但是当前我国小城镇规划基本沿用了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所编制的规划和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并不适应,制约了小城镇规划在实际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2.2 规划评审问题。

城镇规划成果的编制和审批时间较长、审批程序亦繁琐,大大影响了规划成果的时效性。洪山镇总体规划从委托至初审的平均时间为 10个月,至终审通过的平均时间为两年,难以设想在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规划如何有效指导城镇的高速发展。

3.3 资金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合理的规划,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也只会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图画。小城镇产业集聚小、经济基础薄弱,非农产业基本上无税收,乡镇财政根本无力投资城镇建设,加之城镇人口规模偏小和利益驱动规律使小城镇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而依靠政府投入,很难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使得规划实施被悬置。

3.4 乡镇规划管理比较薄弱。

一是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有些乡镇还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有些虽然制定了管理制度,但责任不够明确,分工不够清晰;二是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三是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不够完善,规划实施与管理难以统筹并落到实处。就洪山镇而言,有分管城建的镇长和城建办公室,但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不够,且人员调动太快,日常管理和建设问题很多,无法及时处理。

4. 小城镇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4.1 加强城镇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研究。

从经济、社会、法制等多角度系统研究适合小城镇发展实际需要的规划基本理论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规划标准以及乡镇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支持和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多方位开展小城镇规划相关领域研究,尽快完善符合我国小城镇发展规律的规划基本理论体系。

4.2 加强公众监督,扩大公众参与。

建立公开透明、群众监督、科学公正的规划编制、审批、管理、监督机制。

(1)首先,健全城镇规划公示、公布制度,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强化编制阶段的实地调研,利益相关团体的不同阶段参与。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即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规划的详细内容,强化规划的外部监督,决策过程要广泛听取和综合各方意见,以避免主管机构、甚至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决策结果。社会力量的监督将促进决策的合理性,防止长官意志或个人意志的盲目膨胀。

(2)其次,规划法律、法规要规范政府的规划信息方式,明确规定公众参与规划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法定渠道、参与方法以及建设性意见的反馈与采纳,从而完善规划的决策、管理、监督,形成决策者、设计者、开发商和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4.3 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

(1)首先,树立全新的城镇规划管理思路和现代管理理念,集中精力抓大事、抓方向,真正发挥政府参谋作用,提高规划管理在镇政府的行政地位,将城镇规划管理作为实施城镇规划目标和配置城镇空间资源重要调控手段之一,寓管理于服务中,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

(2)其次,在规划法修订中,以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各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名称、职责,使全国形成规范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

4.4 完善规划实施的公共财政机制。

城市公共财政作为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手段,其配置必须与小城镇规划实施政策相协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充分协调资金安排和规划实施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协调平衡城市公共资金的投入方向、地区和时间等引导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关键性措施,通过对这些资金安排与规划实施的结合,保证建设过程与规划实施的协同。

5. 结语

八十年代初费孝通先生就提出小城镇、大问题,现在中央又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可见发展小城镇,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小城镇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研究,借鉴并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技术,促进我国小城镇建设走向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对于旅游型小城镇,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优势,完善旅游功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辉,陈玲.全国重点镇规划编制实施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小城镇建设.

[2] 杨新海,殷辉礼.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规划师,2009.

[3] 张美亮,夏理杰,刘睿杰.发达地区小城镇规划评价机制研究——规划师,2012.

[4] 徐红梅.浅谈小城镇规划实施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华民居,2012.

[5] 李涛.试论城市规划实施巾盲在的问题和对策——2013.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2

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和措施之一就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动力。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城乡共同发展是缩小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各种差距的重要前提和治本之策,也是当前和今后解决城乡之间矛盾和问题的最佳选择。按照城乡统筹思路,应以“三化”带“三农”:即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辨证的统一体。工业化居于主导地位,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核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化进一步扩张的载体。农村工业化不能停留在承受城市工业扩散、与城市工业配套,以及以劳动力密集型中小型工业、传统工业为主的分工阶段,应提到国家新型工业化层面整合并轨,使乡镇企业与传统工业分离,转变为“现代工业部门”;使从业人员与传统农业分离,成为一支现代产业队伍。农村城市化不要盲目反对大城市发展战略,也不要把小城镇战略过于理想化,而应采取多元化、低成本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城镇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的低成本和城市、城镇建设的低成本,以便大批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实行城乡统筹的最终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这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城乡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因素、摈弃落后病态、相互融合、双向演进的过程。在发展中要注意到,城乡是不同的空间区域,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差别是永恒的,是无法消灭的。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为城市,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它将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氛围和城乡生态相互适应的环境。

以文化特色促进城镇化建设

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社会变迁,在最高层次上都要受文化思想的制衡。这里所指的制衡有二方面含义:一方面,要合乎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文化思想是改变传统的先导。城镇化建设要以优秀的文化思想为先导,体现优秀文化思想,在规划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上体现传统文化特色,产业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用优秀文化思想和地域文化特色促进城镇化建设,使城镇化建设获得长久的历史生命力。

目前,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城镇化就是盖洋房、建工厂,结果是走遍一乡又一乡,乡乡都是一个样,处处都是水泥房,城镇化建设结构、布局、建筑雷同,使得城镇化建设失去了民族特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深厚积淀,支配着民族精神的走向。体现着民族的特殊品性,构成民族的文化记忆。文化特色把现代人们和本民族的久远历史连接起来,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而文化传承之根在于言传身教和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结构、布局、建筑等文化传统和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环境。城镇化建设必须突出和强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与传统。

小城镇建设论文篇13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现代城镇的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不仅对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具有全局必的意义。而且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的居住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近年来,湖北省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颇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小城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我省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县域经济“一主三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坚持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快100个重点镇的建设,推进1000个示范村建设;坚持“产业兴镇”的指导原则不动摇,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改变农村面貌;坚持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各县(市、区)应根据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并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镇建设,引导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城镇规模,努力建成一批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

二、科学规划,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规划是保证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必须以规划为依据。编制一个具有小城镇自身特色实时超前的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方向。因此,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全面提升小城镇功能内涵、推进城镇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紧紧围绕小城镇业态分布、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事关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问题,统筹推进小城镇现状调查、策划研究、控规编制与城市设计工作,强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成果的相互支撑和转化,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真正指导个人、社会、自然环境三者的统筹发展,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三、针对小城镇特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小城镇既不是大城市的浓缩,也不是大城市的某一区域,而是与大城市有相似点又特殊性的一类,我们应该当立足小城镇自身的特点结合小城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突破以往应用于大中城市的控规,在原来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综合考虑当地经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历史文化遗产等因素,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使小城镇控规有效地指导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针对小城镇控规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探讨:

1、加快小城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

最近几年,我国城镇控规划设计理论实践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城镇规划设计休系的形成,一系列新的城镇规划法规、规范、标准也相应颁布。但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小城镇规划技术规范、标准缺乏小城镇规划目前只有一个国家标准,即《小城镇规划标准》,且《小城镇规划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例如根据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实践,该《标准》尚应进行补充完善。是规划期限太长,为10-20年。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缺乏灵活性。内容不够充实,应当加强环卫规划,环境保护方面的细节内容,加以强制性的执行,方可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需要充实防灾、集中供热规划等方面内容,因此,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急需加快小城镇规划各类标准与规范的编制工作。2、规划应适当超前、合理布局

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①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 防止规划工作和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脱节,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政府部门可能为追求政绩,产生浮夸得现象,甚至急功近利,引起的大拆大建,背离了城镇发展的渐近性规律。在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中。制定规划要从本镇本村的实际出发,注重体现小城镇的特点,科学确定城镇功能,绝不可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模式。②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区域意识,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小城镇同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克服就城镇论城镇,孤立地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而要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和思路来编制城镇规划。同时,小城镇规划应该根据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具体特点因素考虑,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经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通过,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不留历史遗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建设要有章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论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3、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着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要坚持以人为本,城镇建设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着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要修马路、盖房子,还要解决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解决好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等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努力营造适合人们居住的良好环境。城镇建设与调整布局以及完善管理结合起来。小城镇的居民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依赖完备的公共设施,也离不开环境治理与镇容管理。

4、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文化特色经济

①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提炼这些景观特色、塑造小城镇个性形象,突出当地风貌特色。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城镇的知名度, 这些小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立可与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我国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在城市设计中突出其地方特色的可识别性,以此形成小城镇独有的风格,避免“千镇一面”,营造小城镇风貌特色。

②以支柱产业和市场为依托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工业小区的选择和布局是非常重要的,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同时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重点抓好住宅小区、商业街区和工业功能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6、征集群众意见

根据《小城镇规划标准》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编制完成后,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告的时间、地点及公众提交意见的期限、方式,应当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告。而现今小城镇普遍存在公众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参与程度不够的现象,小城镇大多数现行控制性规划,都是由当地镇政府或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和审批,公众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规划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监督和保障这种自上而下的编制机制同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机制存在巨大冲突,这样的编制机制会导致基层群众产生抵触情绪,存在巨大的信任危机,不利于政府的工作开展和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导致控规失灵的的现象。因此,除了倡导专家论证制度外,还需要有来自社会的意见渠道和民主监督机制,以防范专家意见受制于部门利益,同时增加公开性也有助于使规划获得居民的广泛支持,有助于实现用民主的观点建设小城镇这一目标。

四、结束语

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的现实选择。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转变规划编制思路、创新规划编制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技术,使规划具有更好的实施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与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能指导我省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十二五阶段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田海涛.对城镇规划建设的初步认识[J].山西建筑,2008,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