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练培训总结实用13篇

教练培训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篇1

为保证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队在接到支队文件通知以后,及时动员部署。在动员会上,中队长沈泰霖同志传达了文件有关精神,讨论并研究制定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官兵们还针对目前中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各述己见,会议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动员,官兵们充分认识了此次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这次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中队成立了以中队长陈杰同志为组长,副中队长为副组长,XX、XX、XXX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突出深化安全教育、抓好驾驶员管理、解决突出问题和健全制度措施四个重点,不断提高中队车辆安全管理水平。并组织全体官兵认真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工作和活动的关系,充分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确保工作、整治两不误,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统一官兵思想认真组织学习安全专项活动有关规定

在动员教育阶段。中队为提高官兵对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个官兵熟悉安全防事故的有关法规和本职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安全专项教育活动,使安全专项活动意识深入官兵头脑。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第一阶段,中队认真组织全体官兵学习了《安全管理规定》、《事故防范细则》、《执勤战斗条令》、《抢险救援勤务规程》、《作战训练安全要则》、《灭火抢险救援行动安全十要素》等规章制度和安全常识有关内容。中队主官真正做到掌握安全专项活动有关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掌握本单位防安全专项活动的重点、特点,在研究、布置、检查工作时把安全专项活动列入工作内容之一,并定期进行检查分析。中队主官还积极督促战士们熟悉掌握安全安全专项活动中的有关法规、拟订相关制度、本岗位的安全规程以及易发生的事故及防范措施,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排查。

四、针对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建立和完善中队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促进部队规范化管理

在落实措施阶段。中队内部进行了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针对查找出来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涉及车辆管理,防训练事故、防作战事故、防食物中毒事故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规章制度,中队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明确了在安全防事故工作中的奖惩和事故责任追究,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增强预防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官兵们对开展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每个官兵熟悉掌握训练、执勤方面的安全操作规程,牢固树立官兵们的安全意识,坚持用中队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中队规范化管理。

五、强化培训   提高官兵安全施救和应急避险能力

教练培训总结篇2

竞技健美操的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对青少年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力量培养的关注程度逐步提高,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并已取得了一定得成效。后备人才力量是我国青少年竞技健美操运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后备力量培养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健美操的盛衰。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加大对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先后在各中小学生建立起青少年健美操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采取授权国家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形式挂牌于省某所学校,让基地的成立带动周边地区竞技健美操运动的发展,使全国各地青少年健美操项目开创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建立对我国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健美操在中小学的普及,以及对健美操从业人员和健美操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健美操培训基地的现状

1.1基地经营规模现状 湖南省健美操培训基地成立的这几年来,发展良莠不齐,有的发展成一两百学生的大型基地,有的只有十几个运动员。大部份基地的管理模式属于集中性管理体制,教练员既要负责教学又要负责管理,管理相对集中。

1.1.1基地学生规模现状。通过调查统计,湖南省内的部分中小学生培训基地的学员人数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的数据来看,张家界一中、醴陵一中等成立较早的几个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规模。而长沙市十五中等基地由于成立的时间比较晚,学员的数量还相对较少。由此看出,湖南省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发展很不平衡。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运动场馆和设备等配套的硬件设施显得日益紧张,通过对省内部分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场地设施的调查发现,所有基地都能拥有室内训练馆、音响设备、海面垫、镜子、把杆等基本设施。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和领导重视程度问题,各个基地在所拥有的设备水平也呈现出层次不齐的情况。

1.2基地师资队伍现状

1.2.1师资配备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教练员人数最多的是张家界一中培训基地,其次是醴陵一中,其他的基地的教练人数均为1人。株洲市四中和长沙市十五中由于成立时间较晚,规模相对较小,师生比都在1:20以内,而其他的基地的师生比都接近1:30。

1.2.2教练员年龄与性别结构现状。教练员年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决定和反映这一人才群体的创造力。在调查的7个基地中总共有12名教练员,年龄在18~25岁的有6人,占总数的50%,年龄在25—30岁的有3人,占总数的25%,30岁以上的有3人,占总数的25%。可见,18~25岁年龄段的教练员是教练员队伍的主力军,这与健美操的项目特点不无关系。

1.2.3教练员的学历现状。教练员学历结构反映了教练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运动经历以及经验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健美操人材。调查结果表明,基地的健美操教练员拥有本科学历共7人,占教练总人数的58%,大专学历共2人占教练总人数的17%,有硕士学历的共3人,占总人数的25%,结果表明,大多数教练员都是本科学历,拥有硕士学历的教练员有3人。

1.3训练与教学体制的现状

1.3.1训练时间和次数。由表2可以看出,各基地每周的训练次数都在4~7次,每周训练4次的基地有2个,占总数的29%。每周训练5次的基地有3个,占总数的43%。每周训练6次的基地有1个,占总数的14%。每周训练7次的基地有1个,占总数的14%。每次训练的时长为1.5小时的基地有3个,占总数的43%。训练时长为2小时的基地有4个,占总数的57%。各个基地的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长相对合理,能够保证训练的效果和训练的连续性。

1.3.2训练内容。从表3的数据看,在被调查的基地当中,所有的基地都把一般身体素质的练习当做一个常规性的练习,作为每次训练内容的一部分。而没有把专项基本技术的练习当做一个常规性的训练内容。有3个基地忽视了表现力的练习,占总数的43%。有1个基地忽视了集体项目的一致性的练习,占总数的14%。有2个基地忽视了对过渡与连接动作的练习,占总数的29%。有一个基地忽视了对学员进行音乐理解的练习,占总数的14%。

1.4学生的发展状况 目前,培训基地学生将来的出路主要是升学和就业,通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和单招的形式进入高一级学府深造,没有通级的学生将只能通过艺术类招生考试或统一的文化考试继续深造。或者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健美操相关的教练员工作。长沙市一中、张家界一中和长郡中学的通级率均超过了50%,醴陵一中、株洲四中和湖南工业大学健美操培训基地的通级率都在30%左右,长沙市十五中由于起步最晚,至今无人通级。

3 健美操培训基地现存问题的成因

3.1经营规模方面 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由于起步较晚,学员的数量还相对较少,整个基地的运行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相对简单,各部门分工不明确。有的教练员在负责日常训练的同时还要负责基地的管理工作。随着基地的规模不断壮大,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管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培训、基地财务等方面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地更好的发展。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往往是在上级部门授权挂牌以后,自己负责运行和管理,缺乏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要自己负责基地的日常开支,自负盈亏,也缺乏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引导。经费和场地场馆设施的限制是个别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致使湖南省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发展很不平衡。

3.2师资队伍方面

3.2.1教练员待遇偏低。总体来说,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培训的学员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教练员的工资不仅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而且成绩难以得到社会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承认,人们从事培训基地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培训基地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到培训的质量。

3.2.2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欠缺。在调查中还发现,年轻的教练员缺乏经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运动员现实训练状态的检查评定,这样在训练中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控制。

3.3训练和教学的体制方面 各个基地的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长相对合理,能够保证训练的效果和训练的连续性。但是由于教练员理论化程度不高、知识体系不完善。训练内容分配不够合理,在训练过程中过分注重基本身体素质的练习而专项基础等其他方面的练习。

3.4学生的发展前景方面 随着健美操运动的不断发展,学员的迅速增加,各个基地之问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这也造成了在学员毕业后不能全部进入上一级训练队和满足升学的要求。学生培养出路太过单一,不能使学员有效的分流,将降低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将影响基地发展的前景。

4 健美操培训基地的发展对策

4.1改革经营体制 走市场化和事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制定相应的市场开发战略,依靠自我经营,依靠市场规律办事,增加市场竞争力,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把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推向社会和市场,不断努力加强中小学生健美操培训基地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形成经费结构多元化,努力谋取社会力量的资助,达到盈利的目的和规模的扩大,从而做大做强。

教练培训总结篇3

1.1研究的对象

沈阳和大连市13—17岁足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北京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刊、杂志100余篇,对其归纳整理,确定本研究的依据和起点。

1.2.2调查法

1.2.2.1访问法

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走访了体育界专家、学者10余人次;走访了辽宁省体育训练局主管领导、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训练队领导,获取有关青少年足球队训练方面的有关问题。

1.2.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业余足球训练队及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3.8.15—2003.9.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

1.2.4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对沈阳市和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因素,与北京市中国足球学校进行比较,以获得全面分析的依据。

1.2.5数理统计法(平均数、百分数、相关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cel电子表格进行录入,并借助Excel软件提供的函数计算功能进行百分数、平均数等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l3~l7岁足球运动员中,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l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说明在实际训练中,能成为真正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少,这种注册人数少的现象会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训练情况分析

2.2.1训练内容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成材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训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专门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城市的训练内容集中在身

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这3项内容在足球队运动训练中基本上超过了60%的比例。传统的训练方法是重视足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没有或很少有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在本次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年龄的跨度,笔者针对训练内容的年龄差异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发现,教练员对年龄小的足球运动员多采用身体素质、足球技术、主观能动性训练,重点培养他们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年龄较大一些的运动员多采用足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足球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一tL,理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关于训练方法,笔者没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而是走访和观察了一些足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情况。两城市整体上训练方法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有时结合启发诱导进行训练。启发诱导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方法。据资料显示,巴西足球教练员在训练孩子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足球技术和比赛中的规律性东西告诉孩子,让他们自我琢磨,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启发孩子们对足球的悟性。由于足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绝对抛弃传统灌输式,也不能完全采用启发式训练。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把握两种模式训练度,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tJlI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2.2.3训练时数分析

青少年足球训练是一个连续、深化、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时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主要调查正式足球训练时间(早操时间不在本调查中)。调查中发现,两城市周l~5每天4小时训练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6.92%,训练3小时占61.54%,训练时间2小时11.53%。训练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或放学后。训练4小时的运动队是在下午进行,而训练2~3小时的运动队是在放学后进行。训练时间长的是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运动队,训练时间短的是业余足球训练队。

双休日tJlI练情况,两城市约有42.3l%的运动队在双休日训练,有57.69%的运动队双休日不训练。对于这种训练时数安排,目前笔者还无法判断其是否科学,也无法规定什么样的训练时数安排最合理。但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uCf~q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3比赛情况

比赛是训练工作最好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

教练员训练的有力依据。国外足球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球员要经常参加比赛,他们的经验是注重参加比赛的场次,比赛结果次之。

对沈阳市、大连市共52个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进行了调查得到:国际间的比赛仅仅大连市有3场,全国比赛两城市共有20场,省际之间共有40场,校际之间共有107场。从比赛场次分析,各种层次的比赛年平均3.3场,也就是说每4个月才能有一场比赛,可见这种比赛频度太低。如果计算省际间的比赛,年平均0.77场,校际间的比赛年平均2.06场。这与中国足校青少年队的年平均比赛45场相差太多。如果与巴西青少年球员年比赛8O一90场,更是无法比拟。从查阅资料了解到,青少年足球队比赛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年足球队每年参加各种层次比赛不少于20场较为合适。相对比较,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场次和层次要快速提高,有关部门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球员多参加比赛。

2.4教练员情况分析

2.4.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4.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中所示各年龄段教练员的比例,与中国足校教练员

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两城市3O岁以下的教练员比例偏高,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方面可能经验不足,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年轻教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经验。

2.4.1.2学历结构

学历是教练员自身整体训练水平的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总体能力的初始认可程度。表中所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说明足球教练员高学历比例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教练员的学历和中国足校教练员的学历比较,也存在高学历教练员比例低的现象。可见,足球教练员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2.4.1.3执教级别结构

教练员的执教级别是教练员自身专业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足球教练员的执教级别在国外,尤其在德国受到非常重视。它从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教练员个体的认可程度。表中所示这两个城市初级比例较高46.49%,高级相对较少18.42%,还有一些无级别的教练员在执教。从两城市足球教练员配置来看,就已经存在足球教练员配置少的现象,如果教练员的执教级别低和无级别教练员存在,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

2.4.2教练员的配置

从图1中看到,沈阳和大连市专、兼职教练员

的数量和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置情况。这种比例与北京市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配置比例相差很多,说明辽宁省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配置比例偏低。从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方面来说,这种比例需要改变。

2.4.3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足球教练员从事训练、比赛和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调查中,两城市有58.77%的教练员认为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需要学习,有51.75%的教练员认为在足球专项理论方面需要提高,还有50%的教练员认为在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需要提高,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在体育理论、保健学、运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需要提高的教练员人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总体上分析,辽宁省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我们还调查到,两城市有96.49%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教练员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然而,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54%,有30.70%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现象与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需要培训之间的矛盾要尽快解决,多给教练员一些参加培训的机会。

2.4.4工作能力情况分析

工作能力是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教练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调查得到,有57.02%的教练员认为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的工作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其次是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需要提高,足球专项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排在第3位,比赛指挥能力排在第4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5位,社会交往能力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教练员开始注重对足球运动员个性方面的培养,注重身t~,tJl练;也说明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逐渐的被科学的训练方法取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城市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时数不等,训练内容、方法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3.1.2两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均参加各种比赛场次少,级别低,使训练和比赛不能紧密的衔接,因而不能产生互补和互益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和快速成长。

3.1.3两城市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大多来自国家队和省市体校的退役运动员,学历水平低。而且,教练员配置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执教级别低,年轻教练员占多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对自己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工作能力和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方面的培养。

3.2建议

3.2.1要加大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力度,积

教练培训总结篇4

汽车驾驶培训教练员是推动驾驶员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者,是普及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第一宣传员,也是铸就道路交通安全防线的关键执行者,教练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培训的质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教练员再教育培训,是提高全体在职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和促进教练员专业化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首先,是领导班子成员统一了以上思想认识,同时领会到对教育员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有仅有利于社会,也是提高本企业员工队伍中广泛宣传,动员每位在岗的教练员积极参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二、制定方案、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我们成立了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由分管理驾驶培训领导主要负责,由驾驶培训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制订了周密的培训方案,分为三个步骤,搞好两个结合,把本次教练员的再教育培训工作,作为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素质的抓手,作为推动公交驾校培训质量的契机,精心地策划再教育培训方案。三个步骤即: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考核检查。两个结合即:一是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相结合,二是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在再教育培训工作中,我们明确了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我们的教学工作,主动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教练员,着眼提高,按需施教,有针对性、科学必、实用性地安排教学计划。

负责组织实施的驾培部为教练员再教育培训作了大量的工作,清理各分校教练员人数,整理教练员次料、摸清每个教练员的状况。由于我校上半年招收学员达千余人预计6、7、8月份为培训、考试的高峰,不能分期分批参加教练员再教育培训,经向运管处驾培办领导请示,定于9月5日、6日在学校内进行集中培训两天。学校领导做了培训前动员工作,动员会上再次重申外聘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辞退,内部教练员培训不合格就待岗再培训考核的制度。我校96名教练员全部参加了再教育培训,两天的培训中我们聘请了有关交通道路方面的专家授课,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机动车驾驶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教练员的职业行为规范、必备的交通安全意识、实用教学心理学、规范化教学、必备的教学技能等知识,使我们的教练员在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培训期间我们严格落实考核制度,每天打两次考勤,由于宣传工作深入、制度措施到位,整个培训无一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发生,教练员们都能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堂纪律较好,一致通过考试,得到培训单位的好评。

三、搞好结合、不走过场、重在实效。

公交驾校领导深刻认识到这次开展教练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工作,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规范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工作,提高机动车驾驶教练员的遵章守纪意识与执教服务质量、减少违章违纪行为,提高全市持证教练员的交能法规、行业管理法规规定的认识及安全意识等教练员素质和提高教练员正确使用机动车驾驶培训学员IC卡记时设备的能力。通过再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将大大促进各驾校员工素质的提高,各驾校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驾校在参与此项工作中,一定不能走过场,在整个教育培训活动中有机地将教练员参与培训的情况与教练员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将再教育培训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方法相结合。

教练培训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48-05

教练员继续教育是对教练员在任职、晋升后进行拓宽、补充、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职业能力的培训。从终身教育的观点出发,结合教练员专业化理论,教练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是指对已完成了某一教育阶段、已参加工作并已达到职务任职资格的教练员所实施的一种促使其专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教练员教育与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教练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教练员继续教育有资格证书的培训(岗位培训)和任职晋升后的继续培训两种形式。

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特别是岗位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以体育院校为依托的培训模式,通过岗位培训这一主要形式,对于提高教练员指导训练、管理队伍、指挥竞赛等综合能力方面,体育院校模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模式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教练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因此,改革与发展体育院校培训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选取上海、湖南、青海三地的竞技体育教练员(共682人,其中上海274人,湖南262人,青海146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同时调查包括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和各项目管理中心有关教练员继续教育管理者,以及上海、湖南和青海三个地方的体委(局)领导、体科所与体育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和当地的教练员。在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教练员继续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改革走向,旨在为构建我国专业化教练员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调查问卷分《领导、专家调查表》与《教练员调查表》,通过直接发放、委托发放、邮寄发放等形式,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900份(上海350份,回收286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78.3%;湖南35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74.9%;青海20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率73.0%;领导、专家55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85.5%)。

1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教练员对继续 教育的需求

了解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现状是本课题的现实基础,也是研究后续问题的依据之一。这部分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二是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以及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现状的总体看法是通过其对参加过的各种具体培训的总体感觉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问卷设计上,我们采用“您对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感觉”和“您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2个题目来反映,从教练员的答题情况来体现。调查显示,教练员对其所参加过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总体评价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18.5%和49.4%,而对由体育院校承办的教练员培训感到“满意”和“较满意”的各占25.2%311 39.4%。这说明教练员无论是对曾经参加的培训,还是对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都有较高的满意度。

由于教练员在教学训练工作中仍存在着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综合能力,以便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然而,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尚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调查表明,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比率排序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63.2%)、“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素质”(34.9%)、“培训内容不实用,多为理论性知识”(29.0%)、“培训要求过于统一,缺少个性化”(23.8%)、“缺乏理论指导”(18.0%)和“培训安排不合理”(12.2%)。“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成为当前教练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练员对此项选择差异不具显著差异(P>0.05),可见教练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较为一致。就此问题在对领导专家进行调查时,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认为“不能真正解决训练实践问题”选择的频率最高,为76.6%。在与部分教练员的交谈中,他们普遍认为继续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部分培训讲师的知识贮备及敬业精神还不能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可见,教练员虽然对曾经参加的培训以及体育院校承办的培训表现出较高的满意程度,并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其职业综合能力。但在培训内容、时间安排以及培训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设计上应更贴近运动训练实际,培训时间安排上注意避免“工训”矛盾,并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练员在职培训I的质量和效果,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2 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模式

考虑到教练员对继续教育及其模式不是十分了解,在问卷中也不便加以说明,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主要以继续教育的具体形式――培训或进修学习的场所与途径来表示。目前我国教练员培训的机构与场所主要有体育院校、项目管理中心、运动技术学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选择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院校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较多,分别有257人和241人,各占总人数的37.7%和35.3%,其他选项的人数依次为89、86和9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3.0%、12.6%和1.3%。经卡方检验(P0.05。这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体育院校是最为有效的培训机构。对领导、专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体育院校及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理想的培训机构,赞同者有3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8.7%。说明无论教练员还是领导和专家都认同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成效。

为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提高教练员素质,造就一支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加强“十一五”教练员培训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筹办建立教练员学院和中国教练员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用,完善初、中、高及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以体育院校为依托,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因此,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在领导、专家调查问卷中设置了相关问题,以了解领导、专家们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赞同建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在“很有必要”和“有必要”两个选项中,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83.0%。就教练员学院的办学性质问题,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应该属继续教育性质,表明通过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在“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单位”选择中,有28人选择设有教练员学院的体育院校,占总人数的59.6%,远远超过其它选项。这表明,体育院校和将要在体育院校设立的教练员学院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承办机构,也就是说体育院校将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为36人,占调查总数的76.6%。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已经引起了教练员的关注,特别二、三线教练员。虽然支持远程教育的人数低于其它培训途径和形式,但这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继续教育形式。究其原因,一是认为远程教育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才刚刚兴起,有新鲜感:一是认为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费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工训”矛盾。而有人则认为远程教育不利于学习者与培训教师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组织不好,有可能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为有效,因而体育院校被认为是今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是教练员继续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同时,在体育院校设立专门性的教练员学院对教练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培训机构对远程教育这一新的继续教育形式应给予关注,使教练员继续教育模式多元化,以满足教练员对继续教育的多种需求。

3 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实施教练员继续教育,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体育院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各层次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中,体育院校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以“九五”期间为例,体育院校利用办学优势承担了很大一部分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任务。从“九五”之初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布点情况来看,90%以上的高级班设在体育院校,64%的中级班、45%的初级班也在体育院校。因此,体育院校是承担岗位培训任务的主要力量,是教练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正因如此,教练员对体育院校的培训方式深有体会,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结果来看,以体育院校为基地的继续教育模式既有其有利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最有利因素是师资力量。在被调查的682名教练员中,有421人选择此项,占到了总人数的61.7%,其他选择依次为63、99、74和25人,分别占其总数的9.2%、14.5%、10.9%和3.7%。与此同时,在领导专家的问卷调查中,有25人认为“师资力量”是体育院校最有利条件,选择比例为53.2%;其次是图书资料,有16人,占34.0%;而无人选择“其他”。就“校园自然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来说,一般认为它们对全日制普通在校生最有影响,对于在短时期内以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的教练员来说,其优势很难显现。在师资优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按选择比率的大小排序依次为:教学能力(233人,占34.2%)、科研能力(211人,占30.9%)、知识更新快(143人,占21.0%)、敬业精神(71人,占10.4%)、其他(24人,占3.5%)。在访谈中,大多数教练员对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满意程度较高,但对于“良好的敬业精神”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对体育院校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知识更新速度而言,均表示认可。但就专业知识所呈现的方式与过程,体育院校教师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

因此,体育院校长期贮备下来的师资力量,以及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但是它也存在不足之处,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是其最大缺点。在体育院校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的缺陷问题选择中,按教练员总体所选择的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了解训练实际不够、理论性过强、教法不活、缺乏敬业精神。可见,“了解训练实际不够”是体育院校在教练员培训过程中的最大不足之处。虽然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对不同选项选择的比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不同地区的教练员均认为培训过程中存在对运动训练实践了解不够的现象。同样问题在对领导专家的调查后发现,结果保持一致,在“了解训练实际不够”选择项中,选择比例高达70.2%,远远超出对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

在体育院校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教练员对继续教育需求的情况下,体育院校未来的出路如何,是积极“人世”,还是消极“出世”;是选择退缩,还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需要体育院校作出选择。从领导专家的调查来看,在“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地位”问卷中,选择“主导”、“辅助”、“协调”与“其他”的人数分别为16、24、7和O,前两项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多,百分比分别为34.0%与51.0%,基本代表了领导和专家对体育院校地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体育院校处于主导与辅助之间。就体育院校的自身发展而言,多数领导专家认为体育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教练员继续教育,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以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从而有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院校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专业知识、科研素养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应当面向一线的教练员,用己所长,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无论是“主导”,还是“辅助”,都需要对体育院校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价 值进行深入研究。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进程中,体育院校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如课程设计,教材建设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其他培训机构一起,共同促进教练员继续教育专业化,尤其在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价值观念引导方面,体育院校具有独特优势,理应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认为体育院校与其他机构相比,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与管理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因此,体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所具有的教学科研能力与专业知识是以体育院校为基地从事教练员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在引领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和价值观念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培训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在于与运动训练实践有较大距离。培训机构可通过派遣任课教师下队实地考察、观摩训练等多种途径,以便培训师资更多地了解运动训练具体实践,弥补其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利于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4 体育院校在教练员继续教育中的改革走向

教练培训总结篇6

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篮球全面发展和快速提高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研究,前贤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提出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但是,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专门的探索,而剖析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却是解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围绕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究,以期为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竞技篮球一二三线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选择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为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矛盾根源分析

2.1.1管培矛盾 管培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责――权――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管培矛盾的本质反映的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探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管培矛盾的历史性根源,离不开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现行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政府主导”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之后,在原有自上而下设立的体委系统基础上,经过调整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一省(直辖市)体育局一地方体育局三级政府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国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第二种是社会群团组织,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中设置的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这类组织的管理权限也仅限于本系统内部。第三种是民间体育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俱乐部。项目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中心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双重性。显然,通过上述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基本反映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管――办”过程中的性质,这只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

竞技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改革方向与大环境保持一致。事实上,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管理主要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共同管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作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的管理机构,在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执行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后备力量培养的重大性战略问题,这样的战略性任务应该由国家的政府组织机构承担。作为民间组织的篮球运动协会只能负责本组织内工作事务。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赋予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既具有政府事业单位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民间组织的特点,集“官――民”于一身的双重属性。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国有企业”,行政力量是其运转的主要动力。篮球运动协会成为了体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关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职责不清,官民一身”的背景下,面对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当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同时,由于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一二三线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极为复杂(如图1所示)。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政府系统(各体育局),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社会群团组织(部队体工大队),还有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民间体育组织(各职业俱乐部)。但是,教练员人才的使用权并非这样简单,关系错综复杂,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有的人事权在部队,使用权在体育局;有的人事权在体育局,使用权在俱乐部。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一人事使用权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在教练员人才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由“谁负责”的难度。

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培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一样,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同时教练员人才本身人事产权的不明晰,增加了两个机构的管理难度,导致在利益冲突情况下,相互推诿。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提倡“政事分开”的领导原则,一方面却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保留行政权力。在责一权一利矛盾关系冲突下,面对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都要负责任,但是两者都没有尽到责任,最终受伤害的是教练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问题至今仍然成为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2.1.2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时期所发生的文化教育和运动专项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学训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是由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转型而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运动经历,同时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训矛盾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图2所示)。学校教育在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

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时期,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要经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培养历程(如图3所示)。从理论上讲,如果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时期都能和其它的学生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那么教练员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该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少儿体校――青年体校――国家队接受运动专项训练。并且,最佳专项训练年龄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年龄存在冲突,例如篮球运动项目青少年进入专项学习的最佳年龄为12岁左右,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也正是进入初中学习的主力军。学习和训练成为他们人生抉择中最大的矛盾。

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教学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但课时的权重和普教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进入初中或中专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水平的提高,经常需要集训和参加比赛,上课出勤率更低,且不进行补课。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当长,而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却要少得多。整体来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呈现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到了大学阶段,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出勤率更低,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任务繁重,身心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现代教育规律以及竞技体育训练规律同时表明,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需要时间保证;同样,要使运动成绩到达高水平,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绝大部分优秀运动员来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文化学习好又要专项训练水平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了“为国争光”和“奥运争光”,优秀运动员们必须舍弃文化课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运动训练中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优秀运动员成长时期同样也逃不脱文化课学习与专项运动训练冲突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都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历。但是,从受教育(仅指全日制)的经历来讲,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的这种现状给后期转型为教练员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致命的障碍。从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来看,教练员的执教理念深刻地影响本项目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篮球竞赛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智慧、心理、经验和意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较量,更是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之间的竞争,从各种级别的比赛中反映出国内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与篮球强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理念的发展,从而影响执教能力的提高?追根溯源,教练员有什么样的训练理念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训练行为,而主要在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对运动训练的感悟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众所都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篮球专项运动训练过程中不缺乏对运动训练的感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受学训矛盾的影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掌握的文化知识数量和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缺失。然而,文化知识却是理念形成的基础,对于竞技篮球教练员来说,文化知识不仅是训练理念的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训练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训练理念的是否正确和先进的重要因素。如果教练员缺乏文化理论知识的支持,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训练理念,而且还会缺乏对本专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运动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2.2基本问题分析

2.2.1培养理念 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观念。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对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类型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认识。岗位培训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施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并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正是基于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评估之后总结出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需要建立在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群体之上。但是,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层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群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是“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低。因此,要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要解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就是看成绩,为国争光就是看金牌,看第一。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体,素质是基础,能力是表现。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能否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整体上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更多的是接受“专才式的教育”,比如岗位培训、专题学习等。“专才教育”的特点就是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这在教练员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它的缺陷表现在基础理论知识面不宽,文化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很显然,“通才教育”的特点正好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来培养个体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教练员学习时间较少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很显然“通才教育”是很好的方式,但不是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的原因。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价值取向。增加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体教结合”文武并重,全面发展;“通专结合”扬长避短,突出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素质”低下的局面。

由此可见,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以“能力为本位”,就必须给教练员打下厚实的基础,丰富他们的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忽视教练员人才的素质教育,知识学习,一味追求“能力”提升,将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2.2.2培养路径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条路径(如图4所示):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进入教练员学院学习。

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体育教练员培养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就集体项目来说,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协会组织教练员岗位培训这条培养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管理体制。篮球运动协会是一种社会民间组织,代表民间组织的权益。在国家行政权力和民间组织利益产生矛盾冲突,又缺乏完善制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培养路径不畅的困境。其次,培训主体。主要指每期接受岗位培训的教练员。部分教练员岗培意识淡薄,把岗培当走过程。由于职前、在职缺少系统学习,教练员本身事务繁杂,在短暂的岗培时间里,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再次,培训客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云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教练员进行授课。但培训师资没有固定的人事编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资梯队,师资人员不固定,整个师资属于“临时组合”,阵容豪华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最后,培训载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等。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载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具体,课程内容不科学,教材陈旧。

我国第一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6月16日在山东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练员学院挂靠山东体育学院,为其二级学院,位于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内。教练员学院直属山东省体育局,山东体育学院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拟定并实施山东省体育教练员培训教学计划;组织省体育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负责省退役运动员转任教练员岗位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系统其他人员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负责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每期学员培训时间为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国家教练员学院挂靠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家教练员学院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保障。教练员学院是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和部级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的专门机构。教练员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启动学院建设,完善学院功能,周密设计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计划,加快培训课程建设和专家团队建设,注重培训质量,为各省、市教练员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教练员学院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培训视野,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资源,注重培训成果的总结、提炼、转化和推广,提高培训效益。各省市体育局和各项目中心、国家队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通过提高教练员素质来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教练员培训工作,为教练员培训工作贡献力量。国家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主要负责承办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教练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科学管理研究等。

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面对竞技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不完善,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培训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教练员学院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可以说,教练员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工作迈入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但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教练员学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我国成立教练员学院进行教练员人才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体制,培训对象的层次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基本相近。同时,本研究认为作为两种培训机构,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

2.2.3培养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是指培养过程及结果对培养对象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指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以及培训结束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对待岗位培训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岗位培训机构对教练员培训完毕后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笔者通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跟队期间对不同层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其中,绝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非常希望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弥补在执教和训练方面的不足。同时,有2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所得到的与自己期望的不一致。另外,有1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岗位培训所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理论与实践有点脱节。甚至,有5%左右的教练员对岗位培训所传授的训练理念有抵触,坚持自己的训练理念。通过对篮管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受聘于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团队的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专家、教授们认为在岗位培训期间,绝对大部分篮球教练员认真严肃对待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能够及时的完成布置的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讨论的话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专家、教授们同时也反映有些教练员在培训期间不遵守纪律,晚上出去应酬,影响培训学习效果。从整体上讲,我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竞技篮球教练员希望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态度表现积极认真。从这一点是来看,反映出的培养效果较好。笔者通过岗位培训团队的专家教授了解到,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一般都是通过交作业的形式来结束本次培训学习。教练员岗位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通过培训结业典礼直接发放岗位培训结业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练员凭一份作业结束一期岗位培训,是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他们培训效果的,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据一位资深的培训专家讲,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团曾经尝试过采用考试的手段来检测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结果很多学员都不能达到所设置的考核标准,同时学员产生考试惧怕心理,影响下期教练员岗位培训正常开班。从竞技篮球教练员培养考核评价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考核手段不科学,不能充分反映教练员在培期间掌握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在实践带队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社会业内外的“口碑”两个方面。从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青少年篮球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这一个层次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另外,我国有很多具有篮球天赋的运动员都来自于基层,这也反映出在基层还是有不少高水平的教练员。但是,从国家队以及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这个层面来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年在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上不断增加的外籍教练员数量,反映出我国本土教练员存在的现实差距。笔者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设置问卷,按照“非常认同――认同――不认同”的量级,对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教授;篮球运动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管理者;体坛周报记者还有资深球迷共20人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的调查结果来看,65%的调查对象认同,只有35%的调查对象不认同,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口碑”还不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两者“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教练员人事产权,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训矛盾致使教练员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与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缺失之间的矛盾关系,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效果比较理想,但考核评价手段缺少科学合理性;从社会效果来看,与国外教练员相比,本土教练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评价“口碑”较好。

教练培训总结篇7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防生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防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胜任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一是摸清当前入学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基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地方组织的军训基本情况,以此为起点,决定军政培训方案的起点。

二是了解在校国防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军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明确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军政训练的需求,结合毕业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军政训练的情况,规划军政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充分调研在校国防生军政基础为工作起点,以方便签约院校实施教学、方便集训单位的暑期集中军训为工作思路,以达到军人所具备的基本军政素质为培养目标。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的设置思路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是使国防生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基础。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国防生,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的基础训练,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队干部素养,从而为培养合格军队干部奠定基础[2]。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职能使命、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军事素质: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和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军人气质和作风;了解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总装部队各主干专业的总体知识及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身心素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达到规定的体能标准;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能够经受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考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内容。军政训练纳入各签约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在校日常军政训练主要进行军政理论课程教学和体能训练。军政理论课程包括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修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装部队光荣传统、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等。

暑期集中军政训练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条令学习训练、军事技能训练、部队概况、科研试验技术讲座、基层连队认识实习、参观见学等内容。

军政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人们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使命任务等特色内容有机融入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投身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应当贯穿于国防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军政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座和自学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各签约高校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结合体育课、晨练或体育活动进行,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主要由部队协调安排。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安排在国防生的第二个暑假,为期三周。

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科学施训、形式灵活,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落实。

要坚持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考评,以考促训,以考促管。考评未通过者,应随下一年级国防生进行重修,重修仍未通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注重探索、创新考评模式,提高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地方签约院校教学计划与军政训练计划的关系;要考虑签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是与其他学生统一管理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并没有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签约高校就很难实施军政训练计划。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这是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的核心问题。

二是处理好日常军政训练与集中军政训练的关系;要体现部队的特色;讲座与讲授相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军政训练为主,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日常训练为辅,利用集中军政训练的时间,使国防生了解、体验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了解部队,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扎根部队,奉献国防的心里准备。同时,把不便于在签约高校内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军政训练时间内完成。

教练培训总结篇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军事训练改革的深化发展,加快总装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成为军事训练改革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军队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队必须把握形势、肩负使命、紧贴部队,发挥好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对官兵知识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的教育培训职能。

二、把握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科学定位

(一)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战略意义

未来10年,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国家安全领域和发展利益日益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处于关键阶段。履行推进基于信息系统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重大使命,支持和推动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促进和带动军队人才能力转型,要求总装人才队伍要进一步提升战略统筹能力、科学管理能力、鉴定评估能力、发射测控能力、支持保障能力、创新攻关能力、教育培训能力、服务保证能力。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是顺应军事训练内容形态改革的形势需要,是以人才率先转型带动武器装备建设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学习型军营、培塑学习型军人的重要举措。

(二)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本质要求

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是军队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导队职能延伸和拓展的必然趋势。以往军队教育主要依托军队院校教育,包括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和逐级分层的任职教育。但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适应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对人才能力转型的要求,必须要能构建完善全员额全过程、高质量高效益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精学历教育、强任职教育、优士官教育”的三支队伍,在军事训练、基础教育、专业培训、实操模拟等方面对基地岗位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形成院校和教导队(部队培训机构)合力育才的良好局面。

(三)认清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现实基础

总装早在2008年就对基地教导队明确提出“四个基地”、“三个中心”建设方向,即继续教育基地、军政训练基地、任职培训基地和士官培训基地以及高质量的培训中心、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中心和高效率的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导队按照建设要求积极延伸和拓展职能,突出抓好培训任务体系构建和教学训练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必须看到,教导队教学职能延伸和拓展仍处于探索发展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力量配备、培训考核机制等方面与军队院校还无法形成“无缝衔接”,与现代军事训练变革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创新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思路

(一)培训理念的职业化

培训理念的职业化就是首先对教导队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充分理解和把握,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其步入科学化和正规化。这就要了解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的同和异以及各自所依赖的条件,并在实践中按照教导队继续教育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规律办事。这对于构建院校与部队相衔接的军事职业继续教育尤其重要。

教导队继续教育与院校继续教育相比,其特点在于:一是教学目的更具针对性且易于及时操作。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并能紧贴部队形势及时开展针对性专项培训。二是教学内容更具特色性且易于宣传教育。根据部队官兵学习需要,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区域,特色培训,搞好宣传教育。例如在安全教育训练、心理行为训练、质量专项训练等方面均可以开设特设培训课程。三是教学类型更具广泛性且易于调整变通。人员的层次和目的不同,学习的类型也就不一样,有适应性学习、针对性学习、深入性学习、扩展性学习、系统性学习等等,可以根据被培训对象调整课程安排与培训深度。四是教学方法更具灵活性且易于搞活培训。可以采取讲授、研讨、实验、参观、交流等传统方法,同时还可以介入专项展厅解说、专项科目训练、专项设备操作等特色形式,深化专项科目培训。五是教学资源更具全面性且易于培训交流。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设备设施、教学资料都可以广泛地借助于整个部队系统和社会资源,以“大教员的格局”构建“教导队教学人才库”,用不着、也没必要搞自己的小而全。六是教学效果更具实用性且易于加快解决问题。受教育者带着工作和学习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学习,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离去,针对性更强、方法上更易操作,更加“管用”。七是教学效应更具普及性且易于知识辐射。教导队可以成为部队知识的教学区、培训区和实践区,面向军官和士官,极大加快部队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培训模式的实战化

教导队作为部队的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界定各级任职培训的总体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学历教育承接、与上下级任职教育衔接、与相应部队任职岗位对接的“无缝链接”的培养模式,实现军事人才螺旋式上升培养。要紧贴部队任务需要、官兵成长需要、部队建设需要,在构建继续教育基地上更加注重“短、频、快”和“基、专、精”的特点,可以开设动态、开放的专题式培训课程,即时满足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需求,尽快探讨解决部队建设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按照军事训练共同课、学科课、专题课灵活组建,强化军人基础军事素质培训、专业任职能力培训、精品科目专项培训,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办学模式的“实战化”上优于学院继续教育。按照以重点突破带动教育转型全面发展的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构建顶层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员队伍复合、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设施配套,适应总装科研试验任务需要的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加快教导队培训职能延伸和拓展的步伐。

(三)培训力量的网络化

培训力量的网络化,首先是指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化。加快教导队信息化教学条件建设,全面实施教导队数字化校园工程,构建宽带互联、管理规范、安全可靠的教学信息网络,开发开放共享、特色鲜明、服务高效的教学信息资源,完善标准化、系统化、一体化的教学信息系统。构建网上教学、网上演练、远程教育和技术服务平台。师资力量的社会化,也是培训力量的网络化。把实现“大教员格局”作为自己的教学力量。继续教育具有“短、频、快”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专为辅。对兼职教员队伍,要进一步明确兼职教员聘用管理规定、明确其标准、程序、待遇和奖惩措施,从政策上为兼职教员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围绕部队任务需求和官兵成才实际,建立兼职教员储备库,广泛吸收以地方院校教授、厂所资深技术人员、技术部专家、团站技术骨干、机关管理骨干为主的干部士官人才,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员队伍。对现有的专职教员队伍,要摸清底牌,优化重组,提倡教员“错位发展”,避免教员资源的浪费。

(四)培训资金的社会化

军队的继续教育也要借鉴社会继续教育的实践规律和特点,解放思想、开放搞活、共同获益。除了用好上级有限的拨款之外,适量的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以学养学,以养促学。地方党校、国防大学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根据学员考核评定结果,分层次解决部分学费,鼓励学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如此良性循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教导队也必然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被培训人员也必然增强继续教育的自觉性。同时,开放办学作为激发教导队办学活力的重要手段,也必然带来培训资金社会化这一结果。要加大开放力度,积极为驻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院校提供半军事化培训服务,全面对外开放心理服务和心理行为训练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导队教育转型效益和水平。

四、探索构建教导队继续教育基地的培训模式

(一)构建院校培训与教导队培训相衔接的教学训练体系

军人职业发展的三大阶段包括:有计划的院校继续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部队岗位任职、因人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增强官兵素质,就是要构建以任职教育为主体、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结合、院校与训练机构结合的新型军事人才培训体系,不断深化岗位练兵,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导队就是要发挥其随营学校和专设训练机构的定位特点,建立面向初中级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的岗前轮训和提高培训任务体系。针对高密度试验任务条件下人力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统筹测控、通信等专业士官培训;针对试验任务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设置分专业、分专题的士官研讨培训;针对试验质量管理骨干缺乏的问题,利用教导队设置质量宣贯室的优势,定期开办质量管理骨干培训。建立面向新兵、士官、学员、基层管理骨干、指挥干部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基础类培训任务体系,在任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进修、心理训练、安全教育等方面,通过短、频、快的全员额全过程轮训,发挥其辅导、提高、实践的作用。按照“普训与专训相结合、合训与分训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院校培训、教导(训练)机构培训和岗位训练相结合,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分级培训相衔接的训练体系。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训练内容和组织训练,建立院校部队联教联训联考机制。“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总装军事人才成长路线。

(二)以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为重点,在教导队建立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

要把深化研究岗位资格认证作为强化部队人才队伍、推进部队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教导队职能拓展的有效抓手。在依托教导队训练考核管理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等三类信息化训练中心的基础上,构建培训、考核、评估一体化全员岗位资格认证中心,使岗位资格认证工作从基地各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中脱离,由教导队独立管理、统一认证、正规考核,以增强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利于公平、公正、公开落实好人员上岗持证问题。按照“需求论证、统筹布局、集中财力、分布实施”的思路,发挥教导队“大教员格局”的作用,逐步展开部队整体训练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证,深入抓好试验任务岗位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推广落实,持续推动认证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滚动发展,适时将资格认证范围向其他岗位拓展。按照“动态开放、完善升级”的原则,大力加强以任务故障案例库、方(预)案演练想定库和试题库为主要内容的“三库”建设。

(三)把加强军事共同科目训练作为教导队继续教育职能延伸的关键

教练培训总结篇9

本次培训对象是全市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所有干部教师。

学校负责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的普通话诵读全员培训和校级“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体局负责在校本培训中担任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市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在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中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教师和全市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的培训。

二、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1.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分类的培训方式。各学校(幼儿园)均派一名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培训后的老师承担本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员培训任务;各单位的普通话诵读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将在暑假进行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点对点指导,培训结束后由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组织测试;进入市级总决赛的教师培训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指导的方式培训。

2.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主要以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的正确读音及方言辩证,朗读文章的技巧及命题说话的构思技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为重点;各单位的校本培训,一方面要根据教师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普通话训练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活动,以红色经典、中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诗词歌赋及散文为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培训,举行诵读比赛和展示活动。

三、时间安排

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经典诵读培训活动的总体时间为4月-9月。市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培训安排在4月份进行(另行通知);市教师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安排在6月(另行通知);各校的校本培训在4-9月份进行;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安排在10月份(另行通知);8月份,市教育局对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并组织竞赛活动(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强化过程,加强管理。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培训计划,于4月20日前通过邮箱报市语委办。对于整个培训活动要做好过程性录像和文字记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总结,于10月12日前将总结、培训及评比活动录像光盘报市语委办。

教练培训总结篇10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教育部和全国各个省市的政策推动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由于教育的视野狭隘、农村教育氛围的限制、教师自身的职业倦怠,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王长权认为:“拓展训练不是简单的体育加娱乐,而是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它通过学员在活动中亲自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和感悟,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体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经验,提升自我认识。”拓展训练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融合,有助于克服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一、拓展训练概述

拓展训练产生于20世纪初哈恩的外展训练学校,借助野外训练,让参训者得到人格教育,改善自己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培养参训者的社会责任。20世纪70年代,拓展训练进入学校,近年来,我国台湾和香港在拓展训练应用于学校教育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育部体育卫生司于2002年将拓展训练引进了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拓展训练与教师培训的尝试。

(一)拓展训练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家强调个人的情感、价值、经验。它以人为本,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发现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拓展训练正是满足人的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拓展训练过程中,让培训者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和行动,置身于情感活动和团体协作,获取个体体验过程和成功的心路历程。

2.自我效能学习理论

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并非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测,而是对自己有能力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当培训者自我感到有能力面对某种情境时,自我的行为就相当果断。而果断的体验过程,又将促进个体积极面对。拓展训练的设计和评价就是让培训者在体验的预期和成功的体悟中强化自我的能力。

3.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

杜威的教育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要产生学习或者行为上的改变,必须要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经验学习的信念,认为所有的改变都需要其他形式的经验作为其来源的基础,而这种知识转换的过程比其他形式的学习更具价值。”拓展训练所强调的行动性就是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在拓展活动中,指导者作为促进者的身份存在,所有其他的参与者都是行动的主体,具有充分的行动力。透过直接的、实际的操作,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拓展训练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有本质的区别(见表1)。

二、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策略

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必须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出发,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个性化的活动设计和学习设计,确保农村教师培训的效果。

(一)主体性策略

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必须以教师为中心,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体验,精心设计培训活动,同时创设真实的情境,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其中,在合作和分享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构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问题解决策略

农村教师由于长期处于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乡村,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婚姻、情感、生活、教学成绩等。有效的拓展训练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使农村教师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反思,从而得到人格提升,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反思性策略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途径,拓展训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就是在精心设计活动的同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借助同伴、集体的力量,有目的地引导教师的反思,升华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力。

(四)个性化策略

拓展训练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和人生成长的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如知识储备、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在农村教师培训过程中,个体在拓展训练实践后的体验和感悟有所不同。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要关注个体差异,关注教师在体验过程中的情感和心态变化,尽可能让每一个教师参与体验,感受真实和具体的成功,让教师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三、拓展训练与农村教师培训的实践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

目前,农村学校都在寻求快捷有效的培训途径,但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并不多。透过以下几种现象,即:领导逼着教师训――培训动力不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系统性不强;一刀切,一视同仁――培训针对性缺乏;培训热热闹闹,上课涛声依旧――培训操作性不强;今天一个花样,明天一个花样――培训功利性太重。以上种种,透视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低效的原因。

(二)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活动设计

目前,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国内对拓展训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要以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活动设计上结合实际,在时间安排上灵活多样,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协助,在活动总结时感悟反思。

农村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校本培训、24学时学科集中培训、网络自主选课和五年一度的中长期培训即96学时培训组成,拓展训练由于场地和时间时间上的要求,可以在中长期培训中实施。在内容设计上,以心理拓展类为主。在开班典礼上,可以安排破冰游戏、剪纸游戏;在每个专家讲座的间隙,用一定的时间,设计拓展训练的小游戏;在结业典礼上,设计拓展训练反思总结类活动;在参与活动、体验、反思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情感和意志。

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活动的设计,结合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具体的设计流程如图1。

图1

拓展训练活动的教学设计

1.需求分析确定活动目标

在农村教师的拓展训练活动设计之前,首先要针对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如社会背景、学历分布、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和年龄分布等,然后设计问卷访谈,近距离地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通过全面综合的分析,确定拓展训练活动的培训总目标。

2.培训过程设计各个活动的子目标

由于农村教师的学历、年龄等存在的差异,在设计拓展训练活动时,要充分地考虑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以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假如子目标是心理挑战,突破自我,则在设计是可增加高空断桥之类的活动;子目标是合作类的,则可设计摔背类活动,让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协助,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同时根据拓展训练活动的总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确保每一个教师能够参与体验。

3.受训教师分析

受训教师的分析主要包括教师的社会背景、学历分布、知识水平、教学水平等。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拓展训练的设计方案。

4.活动环境和安全的设计

合理的拓展训练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环境设计和安全设计。环境设计包括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在拓展训练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每个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空间分布,考虑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预判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历程,做好应急预案,以求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安全措施务必面面俱到,确保万无一失。

5.活动过程设计

农村教师拓展训练活动设计的流程见图2。

6.拓展训练活动的评价

农村教师的拓展训练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活动实施前检查计划、场地和受训教师,预判有导致拓展训练活动无效的因素,防患未然;二是评价设计的活动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观察和评估活动实施过程中受训教师的反馈,以列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找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的结果有助于改善活动的设计,有助于培训机构的反思和积累经验。

(三)农村教师拓展训练活动的案例

本文以本人在教师培训中开展的拓展训练为例,说明农村教师的拓展训练活动的具体设计。

1.需求分析确定活动目标

需求分析可以借助调查、电话访谈、班级基本情况等措施。通过综合分析确定每个班级的培训总目标: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参与体验为手段,以心理挑战为中心,培养农村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2.在培训过程中设计各个活动的子目标

拓展训练活动丰富的资源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在农村教师的拓展训练活动设计中,必须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筛选。首先,判断拓展训练活动的内容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活动是否符合培训的主题特征;再次,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最后,要进行成本的核算和活动的可操作性。为此,在开班的时候可以实施以下活动:一是破冰游戏,目标:消除参加培训教师之间的陌生感,为他们的沟通提供交流的机会。二是瞎子摸号,目标:让受训教师感到,和人沟通的方法很多,当面对问题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最重要的。三是撕纸游戏,目标:人生的历程很短,在剩下的匆匆年华中,教师的经历还有多少时间,珍惜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钟,让人生更有意义。

3.受训教师分析、活动环境和安全的设计

农村教师年龄和学历差别大,但理解能力好,动手能力略有欠缺。在环境设计方面,考虑到活动的分组和沟通需要,座位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安全方面,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活动,必须排查不安全的因素,以绝后患。

4.拓展训练活动过程的设计

(1)情境创设:真实生动的活动情境,让受训教师置身其中,加上必要的活动规则和奖惩措施,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撕纸游戏”,教师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将一张代表着自己人生的纸,一块块地撕下来,看到剩下的教师生涯只剩下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时候,心情的体验和人生的反思油然而生。

(2)活动体验:以“撕纸游戏”为例,教师看到自己剩下的教师生涯之后,培训师马上提示,写下10个自己的感想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比如,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我在教育教学上亏欠学生的有哪些方面,我的人生是否快乐等。

(3)回味体验:以“撕纸游戏”为例,教师通过真实的体验,得到真切的感受,印象无比深刻。正像一位教师所说的那样:“我看着留下的巴掌大的纸,不禁愧疚难当,从出生到现在,我算不出浪费了多少的时间,以后的人生中,我一定要珍惜自己,珍惜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负责。”

(4)反思感悟:通过拓展训练活动的体验,培训师应该引导和鼓励教师反思和分享。以“撕纸游戏”为例,每个学员的10个感想和解决办法拿到小组讨论分享,然后每小组推出一个让全体受训教师分享,感悟人生、反思人生、升华人生,从而达到使每一个学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培训,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

(5)活动评价:评估结果说明,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对于拓展训练的培训效果非常满意,许多教师表示回到教学工作以后,可以在自己的学生中开展相应的活动,有的建议增加拓展训练课程的时间。拓展训练活动的新颖性、挑战性给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农村教师培训的拓展训练活动的设计要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活动设计上结合实际,在时问安排上灵活多样,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协助,在活动总结时感悟反思。拓展训练由于其活动的情境性、新颖性、挑战性,让农村教师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感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教师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助于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18.

[2]李德诚,麦淑华.整全的历奇辅导[M].台北:突破出版社,2005:21-100.

[3]蔡立炉,刁永锋.教师体验式培训中游戏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3):61-64.

教练培训总结篇11

      体育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高立东(2007)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加以分析,指出教练员培养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教练员是运动场上的主导。因此,千方百计规范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使广大体育教练员能够接受正规的岗位培训,以保持其执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竞技体育的日益发展,国内众多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教练员能力以及教练员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谢燕歌(2010)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指出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发展的基础,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培训对教练员的吸引力和教练员的学习积极性。林华(199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进行了探讨,着重探讨了有关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条件、教学效果、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与存在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对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重视,对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研究,然而有关研究只是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状况进行概要性的总结,细致深入的研究以及实际可行的培训策略很少,这些方面可作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2.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

      我国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借鉴了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一些优良模式和先进成果,通过分析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区别,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完善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

      刘洋,王家宏,张宏杰(2009)对中德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在级别划分、培训资格证的有效期以及继续培训工作的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差异,建议我国借鉴德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经验进一步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的管理制度。陈作松,褚斌(1998)通过对日、德、英、澳、加、美、中国等世界体育强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内容设置及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进行了剖析,指出我国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机构管理上、培训制度上、培训时间上、培养形式上均较为合理,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陈宁(1996)通过讨论中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五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对构成培训模式的主要因素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培训模式中的内在联系,反映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各国都十分重视教练员的训练,培训模式大体相同。

      在国内外教练员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国内研究人员积极研究,学习国外教练员培训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试图通过对比发现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出发点虽好但却没有很好地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

      近年来国内有关学者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如柴国荣,詹建国(2009)对我国高级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全面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教练对培训内容表示认可,但还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比例不当、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邢文华,余学峰,钟秉枢等(2002)在“体育教练员继续教育的设计与实践”一文中对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基地、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以体育类院校为基地、采用培训、考核一体化等观点。刘雅玲(2007)在“与继续教育结合同国际培训接轨——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培训对策研究”中提出了创建远程教育网、抓好继续教育、构建教练员能力评估机制、倡导案例教学四点乒乓球高级教练培训的对策。

      我国学者对提高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结合各级各类、各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班进行的。研究工作源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实际,研究内容真实可信,对问题的剖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针对性较强,研究成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很好的保证了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工作开展主要从培训形式与内容设计、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师资的征集与选拔、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考评、培训资金的筹集和分配等方面入手。对比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发现,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模式在内容、管理、形式等方面均较为合理,符合我国实际,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强、创新能力培训不足等问题。

      4.1.2对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质量的策略研究工作主要结合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开展进行,这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的开展以及研究成果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4.2建议

      4.2.1在研究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相关问题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借鉴国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先进成果但要注意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工作,不能简单复制。

      4.2.2努力建设完善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班制度,为我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体育教练员,为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5).

[2]谢燕歌.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体育报,2010.

[3]金学斌,林华.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现状的研究[J].西安体院学院,1995,12(04).

[4]刘洋,王家宏,张宏杰.中德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比较[J].体育学刊,2009,16(3).

教练培训总结篇12

二、培训目标定位准确

根据当前各级各类体校校长学源复杂、专业多样、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办学模式差异大以及新形势下体校办学面临的主要矛盾等具体情况,校长培训班的目标定位于开拓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切实提高治校能力。教练员班的目标定位于了解科学训练发展新趋势,掌握青少年训练要点,提高执教能力。针对以上培训目标,我们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培训讲师与培训管理进行了规划设计,努力抓好培训教学中的各个关节,紧紧围绕提高体校校长的“治校能力”和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三、授课老师及内容

为了完成预定培训目标,凭借培训中心专家库的资源优势,除了北京体育大学本校的专家、教授外,还特意聘请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体育系统外的权威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具体安排了《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思维创新与领导能力提升》、《体育形式与情景管理》、《公共部门管理与绩效评估》、《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与利用》、《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以及《青少年协调能力训练》、《青少年训练与伤病防治》《膳食营养与运动能力》、《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执教理念与差异应对》、《运动队管理》、《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发展与创新》等专题报告。通过老师高水平的讲授。丰富了学员的知识,开阔了学员的眼界和视野,实现了很好的交流与沟通。

四、培训方法合理

为了很好地完成课程内容,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专题讲座、专题研讨、论坛活动与考察观摩四种有效的培训方法;课堂讲授是本次培训的主要教学方法,负责领导艺术与管理专题的三位老师是我国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具备很强的理论功底与很高的授课技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为学员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加深了对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把握,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专题研讨中,学员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参与热情,相互介绍本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经验、办学思路与主要问题,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原定2小时的研讨时间延长至4小时。通过参观考察国家队训练基地、科研中心与运动康复中心,学员们直接了解、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与仪器设备,亲身体验了平衡力量训练与康复训练的一系列器械。考察后的反响很大。在培训结束后不久。本班学员什刹海体校副校长石风华亲自带领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回访考察。在校长论坛上,各位校长们积极发言。什刹海体校代表向所有学员发放了宣传资料,播放了学校办学的宣传片,使学员们了解到了我国高水平体校的办学模式与办学理念。

五、培训管理严格

教练培训总结篇13

高等工程教育与训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重任,同时现代工程的本质在于创新, 因此探讨基于工程训练平台的大学生系列竞赛与综合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深远的意义。首先,该课题的探索能够充分的利用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的综合性资源,更好的体现工程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通过竞赛与教、练、学、建相结合、相促进的模式的探索过程和经验总结可以提升学生工程训练的效果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通过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增强广大教师工程教育和训练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有利于我校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第四,该课题的探索总结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能够更加充分利用我校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兴趣。

二、综合性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

工程训练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建立了以工程认知实习、工程技能基础训练、现代工程训练和综合创新训练的金字塔式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平台,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目前已构建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创新平台由校级大学生“知行杯”系列竞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三个模块构成,各模块间贯彻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中心思想。其中,大学生“知行杯”系列竞赛自200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累计参赛人数9000余人次,检验了学生参加工程训练的实践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自身的授课和操作水平,同时通过比赛中学生实训效果的总结不断的促进教学实践改革,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三、结束语

工程训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南昌航空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基本工程训练为基础,以现代工程训练为核心,以培养工程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特色,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具有时代特征、本校特色的融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产品制造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以综合性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工程训练与实践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工程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资源,使得学生竞赛与“ 学、练、教、建”相结合、相促进,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训练始终,使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中真正起到示范辐射作用。参考文献:

[1]胡大超,程亦鸣,黄云明,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33-36.

[2]江筱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工科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57):121-123.

[3]徐岩,陈彦国.基于创业教育在工程综合实践训练中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09(33).

[4]马鹏举,王亮,胡殿明,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

[5]周郴知,丁洪生,冯俊,等.创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