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论文实用13篇

小学生德育论文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1

面对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针砭时弊,发掘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应该从实现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着手,而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在亦师亦友的互相学习过程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变态教学产物。

2、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否则也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2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有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有表现传统优秀道德品质的;也有表现伟大民族精神风貌的,这些不同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整体。但现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从单一方面的,没有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中德育教学的多样性。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朱德的扁担》,读到“朱德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朱德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3

2.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助人为乐,为他人服务,是小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直接经验积累。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们互帮互助,在学业上相互辅导、监督;分组进行劳动体验;维护学校安全卫生;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好榜样等等。学生们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别人,从中收获快乐、经验,我们的德育教育得以完善的实施。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

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来看,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生成到发展成长的。事实上,思想道德是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是在体验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丰富、扩展和升华的。

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到初中去学习、生活,学生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然而,他们的生活实践、生活经验还是很欠缺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带领高年级的学生走出学校,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在我们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社区,去发展实践能力、获取直接的社会经验、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自身的实践中,思想品质会得到完善,德育意识会有所提升。我们安排学生们进入社区“清理小广告贴”,在清理的过程中,不仅美化了社区的环境,我们还可以给学生们讲解小广告的危害,使学生们有社会公德的意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到社区去慰问老人,打扫社区卫生等等,使得学生们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乐趣,逐步培养成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质。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4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体事件是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料。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阶段,明确让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小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范例。同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教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通过观看和讨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确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德育教学就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仅要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将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小学德育教学是以德育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教师通过德育主题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思想,促进高尚道德思想的渗透,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师改变的是,结合德育主题为学生制定每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题实践活动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避免了个人道德实践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同时也以同伴的监督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班主任应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本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并由学生选取道德主题实践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例如,在文明中国人的德育课教学后,学生讨论确定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学生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第一,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费水、不浪费粮食、尊敬教师、爱护同学、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乱画等;第二,及时纠正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并督促改正。

(四)优化德育环境

开展间接教育环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对学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学生的展示墙,教师可以围绕本周道德主题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道德行为的板画、道德行为的宣传语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注意根据道德主题的改变及时改进内容,并增加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示栏。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小学德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关爱的班级文化是最好的德育,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自然会养成关爱、相信、舍己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要注重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5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应试教育仍然深深影响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创新发展,还存在着教育培养“考生”、“认分不认人”的现象,“以考为本”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未根本扭转,很多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教育目的。一些学校学生品德教育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行为养成、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其次,学科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还远不够,学生基础文明素养教育薄弱,学校“管理主义”的盛行更是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教育的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三,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没有完全落实。“由于道德的实践性特别强,伦理学一向被认为是‘实践理性’,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核心,围绕着实践来进行”。有些教育工作者片面认为品德教育过程与教学过程一样,以为考知识就是考德育水平。出于对学生的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限制学生活动时空,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甚至取消了春游秋游等体验式活动,实践育人效果不够理想。第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信息化社会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增多,孩子缺少关爱,其家庭背景、贫富差距的强烈反差,影响了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和良好心理的养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改进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的思考

(一)加强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目标分类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国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中小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状况制订相应的德育目标。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学段目标,应各有侧重;年级目标,要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都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德育要素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完整性、连续性和递进性。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德育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有所侧重,不可求全。年级的德育目标,一般在小学两个年级合为一段,初中、高中则应每个年级分别制订,表述要具体明确。目标的要求应体现知、情、意、行,必须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要求,也要适当考虑情感、意志和信念方面的要求。

(二)加强品德教育内容体系分类指导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生品德教育重点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实践创造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德育内容中,落实落细到各学段教育教学中。小学阶段重点抓基础重养成,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要抓手;初中阶段重点抓衔接重体验,注意中小学品德教育衔接,抓青春期教育、同伴教育;普通高中阶段重点抓深化重内涵,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与提升,重视“三观”形成,以生涯教育为主要抓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品德教育重点抓深化重技能,注意品德教育的深化,重视“三观”形成,强化社会适应,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抓手。要探索形成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三学段各自层次清晰、富有特色的德育活动。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6

二、通过课堂教学,让正确的理念得到实践的检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是与社会,家庭中的一些陋习,不良因素相抵触的,而部分学生就会产生学校与社会家庭中的两种不同现象孰是孰非产生徘徊心理,而这时正需要学校平时的宣传教育回归到生机勃勃的生活实践中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去求证,去体会。还是以我校禁止个别学生吸烟为例;吸烟有害健康学生理解太抽象,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反而觉得在同学面前高人一等,很自豪。于是学校就组织教师利用“科学”课时间,以实验的形式分解烟的主要成分,使学生直观的发现烟中确实存在大量地有害物质和气体,如二氧化碳,焦油等,真正明白吸烟有百害而无一益。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7

作为传授语言文字,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基础科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没有规范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所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理渗透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感情,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1]。而且,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学校是乐园》、《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珍贵的教科书》等课文,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学生的品质。所以,把小学语文教学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经。同时,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通过说教式的方式,灌输思想理论,因此,把品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可以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所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内容不合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比如赞美祖国地大物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精神坚韧不屈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仅仅从知识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充分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较差。

2.没有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品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讲解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延伸教学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但是,目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课堂教学,没有合理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未能充分挖掘品德教育内容,使得品德教育的内容狭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合理

因材施教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思想,是促进小学生个性化的必要途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味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年龄、性格特点以及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1.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语言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融入品德教育内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扁担》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揣摩“扁担,不准再拿”几个字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实际模仿,体会以身作则,愿意与同志同甘共苦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加深学生对品德教育内容的体会

语文学科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2]。

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进行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8

1.2语文课堂与德育教育

所以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小学生品性的培养要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反过来说,语文学科本就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知识以外,阅读理解和作文等的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健康成长,有利于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当学生自我发现语文课是他的人生导师的时候,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随之增长。另外,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显著提高,这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非常有利。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思想的正向引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学校德育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2.1由5+2=0引发的思考

Y同学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说,孩子,整天捧着电视看,也不学习,以前学会的也都忘了。我非常吃惊,吃惊后是仔细地分析与思考,为什么孩子在家、在校判若两人。我想这种结果要归咎教育方式,在学校有小竞赛竞争,孩子生性好胜,像小狼一样所向披靡。但是回到家里,有宠爱自己的姥姥姥爷,有疼爱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比他大很多又很爱她的长姐,哇,家里都供着他,没有竞争了,没有了斗志的“小狼”就变成了“慵懒的狗狗”。另外,孩子总想在老师面前留下好印象,这也是他在家、在校判若两人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在班级,把他的表现真实地讲给大家,要他跟大家保证:“在教室认真听讲不捣蛋,周末回家认真做作业,只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我告诉他,我会和妈妈通电话,如果做不到,就取消小组长的职位。(他非常在乎这个职位)周一班会课上,我当着他和其他同学的面,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询问了他在家的表现,妈妈说,“还是看电视,确实没以前那么厉害了,我还奇怪呢,咋一回家就说今天不看电视了呢。老师,你再给他个机会吧。”结合家长意见,我把他降为副组织,考察一周。第二次通话,Y妈妈说那个周末表现不错。学校5天的教育和学习成果,周末放假2天,一切努力就都付诸东流了。这个结果归因两点:①家长把教育基本完全推向学校,自身缺少教育孩子的观念或者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②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不够多,不够有效。

2.2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因此,德育教育应该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在家长的配合下,使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学校需要及时通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了解到自己子女在学校的品德表现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教育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种形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优势与长处,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解决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促使青少年一代更好的发展。

2.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德育教育,单纯地靠外界的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要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寻找德育的新方法,让大家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们真正领会到品德教育带来的益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而他们却憧憬比较丰富多彩的生活,希望能更多的同这个社会和大自然接触,因此,学校老师应该多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意愿;另一方面,可以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应该定期地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老年人,这样既可以给老年人带来温暖,又能让学生们在同老年人的接触中得到思想品德的提升。再就是带领大家到大自然中,进行环境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切身体会到乱扔垃圾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9

2.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品德教学的拓展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这样它的实效性是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延伸好教材内容,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的品德教育才是最为深刻有效的。但现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只是在课堂上的教导,而没有在课外实践中延伸教材内容,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没有拓展性。

3.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品德教育的不同的心理面貌

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的思想,传统中医里也有“望、闻、问、切”的诊断法,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要足够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里、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思想教学。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些,也就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寓德育教育没有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品德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1.把品德教育融入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教学中

要在语文教学中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首先要从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方面入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对象往往是年龄段更小的学生,他们还不一定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思想,常常是通过这些字词中感受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学《的扁担》,读到“扁担,不准再拿”这几个字时,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在扁担上刻这几个字时的情绪,学生通过实际模仿,逐渐体会到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通过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2.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感受相结合

作为一门有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喜欢让学生进入到自己创设的一种教学情境中去教学,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只有让小学生的思想感情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学,让他们的思想感受同课文里的主人公心里活动感受一样,才使他们从内心里得到德育教育。如在《珍贵的教科书》时,可以通过视频声音情景剧等形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指导员的那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充满感人的氛围中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个人思想情感也会得到了升华,促使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这样学生才会过久不忘。

3.把品德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统一起来

所谓的结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要从学生实际理解的内容出发理解品德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在实际中让学生实践这些品德教育思想。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先让学生都通读几遍,结合自己的理解实际来谈感受,再在课后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和时间赛跑”的行动,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但是通过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把文章内容和自己生活实际统一起来,都会懂得在以后做事中珍惜时间得道理。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10

1.充分利用“三会”,规范学生行为。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教育孩子要经常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自己,改进、提高自己。每次班会、队会、晨会上可以就学生前一天的不良行为表现进行矫正,指出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情操,在校尊敬老师,在家孝敬长者,同学之间互助友爱,邻里之间和睦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诸如不拿他人财物、拾物交公、爱惜粮食、勤俭节约,能够主动捡拾垃圾,确保校园、公共卫生整洁。从细节处着手,从细微处起步,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强化正面引导。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或学校网站、校园刊物或电子屏、学习园地或校园文化橱窗宣传校园发生的一系列好人好事,用身边的典型带动学生、教育学生。也可播报一些现代或当前的英雄与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或者借一些重要节日的庆典活动,以此感染、熏陶学生,使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还可通过少先队校内文艺演出、对外宣传,打扫公共环境卫生、赴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现身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定期举办相关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为了使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促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用电防火安全、校内外活动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举行励志、感恩教育讲座,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扬起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理想之帆。这样便可使学生在保证安全、保证健康、胸有理想的前提下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农村的田间劳动、参观附近民营企业的正常运营,让学生感悟劳动之艰辛、收获之不易,进而珍惜自己的现在生活,尊敬父母、认真学习、快乐成长。

三、参与实践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

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教育小学生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诸如叠被子、打扫房间卫生,整理、摆放室内外物品,养成自己穿衣、勤洗手、做简单饭菜的习惯。学校里每个学期都要举行几次大的活动,例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的庆祝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五星学生”创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所向往和期待的。我们要抓住每次活动的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能过分呆板,应妥善“放飞学生”“践行自我”,应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小学生的管理与发展,学校的一些校内外劳动应给学生机会,之前应讲清注意事项,如安全、劳动方式方法、动作要领等。总之,应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体验成功的愉悦与付出,充实自己,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净化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1.配合执法部门,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育青少年学生远离网吧,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

2.学校和班级应设立“监督岗”,教育学生互相监督,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避免学生沾染不良习气,远离不洁不雅的事物。

3.学校应在校园内、教室里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规范条约,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影像资料,教育、熏陶、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促其健康成长。

4.不仅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从而使教书育人并举、教育教学同重的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5.学校应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其既注重文化课学习,又不忘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可尝试“孟母三迁”的故事,让自己的孩子融入一个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良好环境,从而接受社会大家庭的哺育,使学生受到来自良好大环境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11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的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12

二、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从小培养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平时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 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能造就人才、助人成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能埋没人才、毁人一生。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正确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从《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具体做法为:一要礼貌待人;二要团*结同学;三要尊敬师长;四要助人为乐。一争做好人好事;二争说真话;三争做三好全优。及时开展例如上述。“四要三争”的行为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相互监督,互评互学,短期内可使学生中间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美好的道德风尚蔚然成风,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

小学生德育论文篇13

韩国历来注重道德教育,尤其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阶段又处于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韩国已形成了独具本国特色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一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

1.贴近实际的德育目标

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品质。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至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传统道德规范,并付诸实践来发展道德习惯;三至四年级为第二阶段,此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道德规范,了解遵守的理由,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养成道德习惯;五至六年级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辨析各种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以及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

通过上述目标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德育课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该目标贴近实际、层层递进,在整个德育课程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2.放射型的德育内容

韩国小学德育课按照年级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至二年级,设德育课正当的生活;三至六年级设道德课。道德课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专题组成,每一专题又分别包含五个教学要素,再根据各要素来编排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个人生活包括清洁卫生和整齐、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包括孝顺和友好、仁爱和让步、爱和宽容等,社会生活包括保护环境、公正、遵守规定等,国家民主生活包括爱国主义、热爱文化遗产、正确对待文化交流等。其内容体系按照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顺序,明显呈现出辐射型的结构模式。

这种放射型的结构模式体现了韩国德育课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安排德育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吸收,更有助于他们将其付诸实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3.丰富多样的德育方法

韩国小学的德育方法丰富多样,主要有价值澄清法、实践活动法、榜样示范法等。他们不再采用纯粹理论灌输的方法,而是采用讨论、商量等方法来使学生获得价值上的认清和理论知识的获得,通过组织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践行道德行为。另外,韩国的道德课都有专任的教师且非常注重教师的表率作用。总之,韩国小学德育课在德育方法上,更注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

4.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模式

为了对小学生德育课学习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评估,韩国坚持多样化的原则,从不同方面来考察德育的效果。首先,在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笔试的方式,有多选、主观表述等题型。其次,在对道德态度与信念进行评估时,主要采取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观察以及面试等方法。再次,在对道德思考能力进行评估时,通常采取情景模拟来让学生进行道德价值的判断。最后,针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要综合运用前三种评估方法,客观、准确地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德育效果评价。

韩国小学的评价方法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知、情、意、行,比较客观与准确,能够很好地衡量小学生德育课的学习效果。

二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凸显了其本国特色,具有深深的韩民族色彩,其特色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儒家伦理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

韩国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广泛地影响着韩国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从其道德课就可以看出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首先,道德课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而儒家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韩国德育课的编排渗入了儒家理论。其次,个人生活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自我克制等内容与儒家伦理中的自我克制、三省吾身等思想相一致。再次,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中,很多都强调要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这与儒家伦理中强调仁的思想是相似的。最后,韩国非常注重爱国,这也是传承了儒家伦理中的忠孝思想。总之,在韩国的小学德育课程中,随处可见儒家文化的精髓。

2.注重国民精神在德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

历史上,虽然韩国曾先后受到美国、日本的统治,但其并未失去本国的民族性。韩国人非常爱国,这与其在小学阶段就强调德育课中的国民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韩国在小学德育课程的设置中,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占据了整个道德课20%的比例,它向学生弘扬民主精神、让学生提高竞争意识和民族生存能力。韩国对小学生的国民精神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就使得韩国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但却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注重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韩国非常注重德育课中的道德践行,除了在教学中采用现场参观、民俗游戏、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外,还非常注重通过日常礼仪规范训练来进行德育。他们在德育教学中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学校也会配有专门的礼仪训练教室,里面有韩式家具、传统的韩服等。礼仪课上老师会教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向长辈问好、如何与同伴好相处、如何向老人敬茶等礼仪,通过这种日常的礼仪规范训练,小学生们会把他们课堂中以及活动中学到的道德知识积极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对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保持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 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开展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并且着重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通过对韩国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以及特色研究,可以为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1.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之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宋明理学以及红色文化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大量借鉴西方文化,却逐渐遗忘了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积极设置德育课程,强调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在德育教学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我们要像韩国重视儒家文化在德育课中的重要作用那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之路,使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有一个大的飞跃。

2.将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中国非常重视民族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就强调要爱国、爱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小学德育课是将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放在第一位的,这就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较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他们很难认识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虽然韩国非常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但其教材是以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放射开来的,学生在对个人、社会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才会爱社会、爱国家。所以说,中国在进行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时,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在个人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这样不但不会引起小学生的逆反心理,还会激起他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从而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3.将道德实践贯穿德育课程的全过程

目前,中国小学德育课大多还是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不深刻,而且还会觉得枯燥,更不用说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去了。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小学德育课的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商量、讨论等方式,让小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加深对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道德的内涵。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践行道德行为的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吸收和内化。如此,将道德实践积极融入德育课的全过程,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有利于道德理论知识的吸收,还有助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践行,这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将德育评估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拓展

中国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对小学生德育的评估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德育课程的性质,很多老师都认为德育的评估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有些学校采用文化课的成绩来评判小学生的德育水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也好,这就对德育评估产生了巨大的认识偏差。我们对小学生的德育进行评估,并不仅仅就此将其界定,而是要鼓励、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在进行德育评估时,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德育评估方法,不仅要进行笔试,还要采取观察、面试等方式来考察小学生的道德水平。另外,我们不仅要在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道德课程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如此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才能保证德育评估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剑丽.韩国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4):42~45

[2]苏振芳主编.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