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论文实用13篇

语法翻译论文
语法翻译论文篇1

2.法律术语词义的相对模糊性。在现实中,法律语言总是存在相对的模糊性。有限的法律规范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和关系的,同时,在法律活动中,由于人们的概念、认知背景、推理方法和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不同,都会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以此来使立法和法律的适用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有些法律词汇只能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适用。而离开特定的语境和条件,就会产生歧义。法律模糊语言包括:模糊附加词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后,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大概念变模糊的词,如about,orso;模糊词语,即有些词和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good;模糊蕴涵,即有的词概念清晰确含有模糊意义,如night在英国法律中指“日落后一小时至日出前一小时”,但是各地所处时区不一样,实际上还是难以把握。

3.法律术语的对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的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即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在法律专业术语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有一致性。例如:plaintiff原告与defendant被告,right权力与obligation义务等等。法律专业术语这类对义现象是由法律工作本身的性质所赋予的。因为法律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利害关系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行为人和受害人,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经济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等。这就决定了法律专业术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对义词。

4.法律术语的严谨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由于法律英语的用词正式,语义严谨,法律英语词汇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词汇,这也是法律英语词汇庄重肃穆的标志之一,只不过这些词汇很久以来已经脱离了普通用法的意义。在各种法律文献中,最常见的古体词如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hereunder在…以下等常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它们能使语言精练,直观,而现代英语的其他领域中,这类“文言文”用语已逐渐减少。古词汇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法律英语的正式性和严肃性,能避免重复,使句子结构紧凑精炼,并且使得法律英语与日常英语在词汇方面轻易区别开来。法律语言有时采用几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连用来表达统一的法律概念。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严密,表述更加准确,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歧义和疏漏。

众所周知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法律翻译涉及到两个学科领域:法学和语言学。法学这个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的领域要求其文本的翻译者通晓原语言和目标语的不同的法律制度,了解由此而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在语言表述方面,由于法律文体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法律文本的语言表述必须表现其特殊性,这就要求译者认真研究法律术语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译质量。作为法律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术语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在语言风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的差异,寻求搭建这些差异的桥梁和通道,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每个国家或地区法律有其自身的术语和潜在的概念结构,本身的分类规则,法律渊源及社会经济原则。每个法律体系本身有其表达概念的词汇,不同类别的规则,及解释规则的方法。法律翻译中术语的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术语翻译的好坏、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法律术语翻译准确,即使在其他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许还过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解;而如果术语的翻译错了,就可能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只注意到术语其中的某个含义,忽略了其他含义,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义,忽略了其在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或者是由于选择用词时把握不准确而造成了失误。因此,提高法律术语的翻译质量还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他语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法律翻译。法律翻译需要适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也是“准确”,但是对“准确”度的要求更高。法律翻译中的“准确”是指尽最大可能地再现原文本的所有法律信息,译文所传递的法律信息没有遗漏、添加和歧义,客观上不令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和困惑,并且保持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但是任何法律翻译都面临由于不同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这使得译文准确地反映原法律文本的信息并非易事,如果译者在法律术语翻译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就可以使译文最大程度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法律术语翻译的原则

1.法律术语翻译的公正性。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的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考虑其属于法律范畴的义项。因此译文的语言必须反映出目标语中法律语言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在句子结构上毕竟还有相同点,大体上都具有是“主、谓、宾”的基本框架。只要英语句子可以按其原有的成分排列顺序转换成结构大体相同的汉语句子,翻译时就应当照办,而不能随意偏离翻译的基本原则,把翻译当作释义。例如一些法规将“但是”翻译成“but”或者“however”,这样的翻译不符合法律英语的特点,应该改译成更符合法律英语语体的“providedthat”。另外,有些日常用语在法律语境下失去了原来的民族共同语义项,甚至与民族共同语义项大相径庭。

2.法律术语翻译的一致性。译文在词汇的选择和表达形式上都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文只有符合目标语法律语言的词汇特征,才能在目标语的读者面前像原文本的读者一样保持法律的庄严和权威性。对于英文原法律文本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形式的翻译,由于英汉语言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英语同义词或近义词都有相应的汉语对等词汇,因此,并没有必要把原文中的每一个同义词和近义词都翻译出来。法律语言间词语使用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像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学中词语的使用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总的来说,人们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词语,应该基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寻找近似的词语,这需要翻译者做出词语合适性的至关重要的判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语都能根据字面意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如果贸然直译原法律文本中的词汇,而译文表达的法律概念却在目标法律体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标法律体系的某个法律表达吻合但却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目标法律文本读者对译文产生困惑和误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在于认真理解原法律文本术语内在的法律含义,用目标文本中带有相同法律含义的法律术语翻译。

3.法律术语翻译的创新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事物的产生要求用新的法律术语来表达。在汹涌的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原有的常规字词已经不能确切表达许多最新发生的社会法律现象,因而法律英语中生成大量新的词汇。新词的形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复合法、派生法、字义转换、文法功能引申、缩略法、造新词等。新词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闻媒体记者的生花妙笔,少部分则出自学者专家的巧思,通过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式成为“新词”。对于发展的事物,可以采用已有的民族共同语但给其赋予新的法律含义,如“计划生育”、“引渡”等;对于由于法律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新的法律概念可以借用外来语。但是创造新的法律术语必须谨慎,最好由法律翻译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使新的法律术语的表达统一而规范。

三、法律术语翻译的方法

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首先,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专门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词的意义常随上下文而变动。其次,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源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术语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规范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的意义与内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与此同时,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译者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应确切翻译,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总之,要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术语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宝河.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5(2)

2.熊松.英语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3.金朝武,胡爱平.试论我国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4(3)

语法翻译论文篇2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语法翻译论文篇3

一、翻译规范化现状

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了国内部分城市,对城市标识语的英译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发现标识语的英语翻译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规范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机械式翻译

所谓机械式翻译是指翻译时不仔细分析句子语法结构,不考虑措辞,或忽略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简单机械地照搬母语,造成翻译母语化,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式英语”。此类翻译问题在旅游英语和标示语中尤为常见。以下是一些作者收集到的此类错误例子。

某烟酒店内有一“中国烟酒”招牌,旁附英语翻译“ChinaSmokeandDrink”,这是典型的汉语式翻译,正确的翻译应为“ChinaTobacco”。再如某公厕旁有“PublicToilet”标示,这种翻译也有照搬汉语之嫌,其实只需要写“Tiolet”就能表明含义了。再如在旅游景点,常常见到类似于“办公区域,游客止步”、“注意安全,请勿攀爬边墙”等的警示性语言,笔者见其英语翻译为“OFFICEAREA,PLEASEDON’TCOMEIN.”,“PAYATTENTIONFORYOUSAFETY,DON’TCLIMBTHESINGLEWALL.”这样的翻译往往令外国游客疑惑不解。实际上,地道的英语翻译应为“STAFFONLY!”和“NOCLIMBING!”,既醒目易懂,又言简意赅。同样,“小心路滑”适合翻译成“Totakenoticeofsafe:theslipperyareverycrafty.”而不是“Cautions!Slipperypath.”。

2.累赘式翻译

此类翻译问题出在将原本简单的翻译复杂化,反而不能起到醒目、提醒等作用。例如,某城市湖区边有一警示牌,上有“Thewaterunderthelakeiscomplicated,pleasedon’tswiminthelake!”的警示语。很显然,这句话原本之意仅在于提醒游客们注意安全,不要在湖区游泳。而这样长篇累赘的翻译难以起到醒目和警示的作,且这种表达法也与英语中的警示语表达法大相径庭。其实,此处可将其简单翻译为“Danger!NoSwimming!”。这样,既简练又醒目,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再比如:在某高速公路入口处,悬挂着这样一个告示牌“第一出口NO.1EXIT”。在此,“NO.1”实为累赘,不如将其直接表达为“EXIT1”,表达既简洁又充分。

3.望文生义式翻译

此类翻译错误主要成因在于翻译者没有深层次地理解某些表达的内涵,只是肤浅地照其字面意思翻译,从而往往造成词不达意,表达欠准确等后果。用词不准的错误可谓比比皆是,经常令人啼笑皆非。

笔者收集了大量此类错误,比如在一家私人开的小餐馆中的“私家菜”被译为“PrivateVegetable”;“综合服务处”译作“SynthesisServices”等等。从翻译的角度来看,以上译法都存在用词欠佳的问题:“私家菜”中的“菜”在汉语中不是单指“蔬菜”,而应是所有膳食的总称,故“私家菜”宜翻译为“PrivateFood”。而“综合服务处”的真实含义应为“总服务处”,故此处宜译作“IntegratedServices”。

4.语气生硬造成的翻译错误

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见到类似“禁止入内”、“禁止踏草坪”、“禁止喧哗”等字眼。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见到这些字眼已不觉不妥。但如果直接翻译成英语,则会给外国友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强迫意味。“禁止”翻译成英语就是“Don’t”。使用起来口气比较生硬,不委婉。如“Don’tpicktheflowers(禁止摘花)”,“Don’tmakenoise(禁止喧哗)”等。当然这些句子从语法和意义上讲都是正确的,但语气显得太重,容易给人一种距离感。为了营造一种随和的气氛,产生令人身心愉快的效果,应在翻译中避免使用“Don’t”这样生硬的单词。如“禁止摘花”可以翻译为“Keepawayfromtheflowers,please.”或者“Takecareoftheflowers,please.”虽然和以上的翻译方式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委婉的的语气让人读后没有距离感,同时使人不知不觉生出爱花护花之情,把爱护花草当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5.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错误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的运用也是特殊文化的集中反映。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标识语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不仅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解读源语中的语言符号,也要求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中的非语言符号-----文化的内涵。如果在翻译中不顾及非语言符号的内涵,则会造成翻译的生硬、僵化,乃至错误,严重影响文化交流。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一些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城市标识语翻译错误。

例如,在很多城市高速公路出城口都有“欢迎您再来”的标示语,其英语翻译往往为“Welcometo…again.”。其实,在英语中,“welcometo”等同于“weinviteyouto”或者“youarewelcometo”,其意在于对某人表示欢迎,而很少用于欢送场合。在对客人表示欢送时,常用的习惯表达应是“Pleasecomeagain”。

二、翻译规范化建议

城市标识语的错误翻译或不准确翻译一方面会对外国游客留下不良印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英语学习者都对城市标识语抱有极大的信任态度,往往会对上面所涉及的英语刻意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极易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极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对某些不准确翻译进行及时处理,以提升城市形象。以下笔者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几点规范化建议。:

首先,各城市相关部门有必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有的标识语翻译情况进行逐一检查。为了确保检查的力度和全面性,可将该项工作落实到相关各具体部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再由各部门、单位聘请英语专业人士对其辖区内的标识语翻译情况进行检查,力求将现有的翻译问题逐一排查并加以纠正和规范。对于现有城市标识语翻译错误的检查工作也可借助群众的力量,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奖励机制,对发现错误并提出合理建议的群众给予奖励等。在规范过程中,为了做到统一有致,对于某些有争议的翻译方法应予以统一。如所有的街道、建筑物等名称都用汉语拼音拼写等。

其次,在各城市应设有专门的具有翻译资格的人员,长期负责相关地区城市标识语的翻译工作,以确保类似的翻译问题不会再出现。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设立翻译资格认证机构和译文权威审定机构,对于条件达不到聘请正式翻译人员的部门,规定其凡对外使用的城市标识语等必须送审,译文确定后方可公开使用。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语法翻译论文篇4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

。)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语法翻译论文篇5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掌握语言形式很重要,而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生活。由于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的词句是很难翻译的。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那些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我们想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将立即想到其意义指的是人的情操,同时还有“不怕严寒”的意思。而在英国,“松”、“竹”、“梅”并不意味着特别的东西,它们只是植物而已。再比如“水仙”在英语中是一个象征春天和喜悦的词语,着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了一首诗“水仙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来形容当时的水仙花,同时展示他的心情开朗。而在中国,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

    三、难句翻译的几种方法

    (一)语义模糊难句的翻译

语法翻译论文篇6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方面和文化意义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学习和掌握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语言学的发展已经证明,掌握语言形式很重要,而语言的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到更好的结果。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反映了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生活。由于这些因素,包括文化因素的词句是很难翻译的。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指那些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我们想到“松”、“竹”、“梅”,“岁寒三友”将立即想到其意义指的是人的情操,同时还有“不怕严寒”的意思。而在英国,“松”、“竹”、“梅”并不意味着特别的东西,它们只是植物而已。再比如“水仙”在英语中是一个象征春天和喜悦的词语,着名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写了一首诗“水仙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来形容当时的水仙花,同时展示他的心情开朗。而在中国,水仙是一种普通的花。

三、难句翻译的几种方法

(一)语义模糊难句的翻译

语法翻译论文篇7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传统翻译理论主要依据字面意思进行逐句的翻译,其译文虽遵循原意,却难免生硬晦涩,缺乏灵活性和原文的神韵。功能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有效补充与突破,其将翻译工作从对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译者的全新视角赋予了翻译活动新的生命。

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需要结合读者与客户的需求,充分的考虑此两者之间的目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沟通交流,因此翻译工作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同时,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者赖斯认为,功能翻译理论需要将文本理论与翻译策略相互融合,从而帮助译者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因此可以说正是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才为选用不同方法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基于功能翻译理论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与内容,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观点,目的性原则是翻译活动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其决定了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如对于语法结构的翻译需要采用逐字翻译方法,而在沟通交流语言方面,则采用简明扼要和通俗易懂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翻译目的主要为翻译作品所涉及到的交际方面的目的。

(二)实用性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工作应坚持篇际与篇内应相互一致的标准,也即翻译工作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翻译结果既要保持译文在原文交际环境中的准确无误,可以化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又要尊重原文作者和原文意思,保持译文与原文的连贯性,而这些都建立在译者对原文理解与翻译目的上,从而发挥译文应有的作用与功能。

(三)灵活性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工作既要保持译文结构严谨、语言连贯,又要译文保留原文的神韵,要对作者和读者认真负责。因此,翻译工作不能死板硬套,一字不差的对原文进行翻译,而应该依据翻译的目的,结合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做出灵活性的调整,使译文更贴近现实和原文的主旨。

三、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方法

(一)尊重原文旨意,注重意译的方法

原文与译文来自于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由于表达方式、叙述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角度等方面的不同,出现差异自然在所难免。如果译者盲目的遵从原文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进行翻译,不但会使得译文的结构缺乏完整性,以及语句之间不够通常连贯,而且也会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所独有的神韵,让读者无法真正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在尊重原文旨意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以意译的方法对原文进行翻译。

在将汉语翻译为英语的时候,译者可以依据原文的整体意思,对原文的词语进行删减与添加,以及变换原文的语句顺序与句式类型,删除其中华丽的辞藻,使英语译文尽可能地朴实无华,从而使英译文更为通顺流畅且易于理解。在将英语翻译为汉语的时候,译者可以多增加修饰的词汇,借助比喻、排比、拟人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汉译文更富有文采和美感。经过意译这样的翻译处理方法,既实现了直译的功能,使读者理解原文的思想,又大体上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尽可能的让读者感受到原文的意境。

(二)强调翻译的实用性,注重口译的方法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不仅要重视译文结构与句式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及译文的严谨性与系统性,更要使译文的语言用法与文化思想贴近原文的表达。因此,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口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既可以让译者摆脱原文语言交流时的束缚,使译者更为准确的把握交流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又可以让译者翻译时更好地组织语言,进而体现英语翻译技巧中的灵活性。

功能翻译理论创立者汉斯就认为口译为提高译者翻译水平的最佳途径,可以将英语翻译时的实用性与即时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例如译者可以置身于实际的对话交流场景中,通过对话双方的交流语言和肢体表达,仔细揣摩双方相互传递的信息,这样即可以有效锻炼译者的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也可以提高译者语言应用能力与组织能力。在口译的时候,译者不必将对话双方的语言进行逐一还原,只需要抓住他们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进行翻译即可,这也是功能翻译理论中语言翻译目的性的集中体现。

(三)注重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翻译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常会遇到原文语句冗长复杂的情况,而仅仅依靠删减或者精炼词语仍然无法准确表达原文意思。此时,译者就需要借助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原文语句进行较大改动,抓住原文语句表达的重点进行整理与融合,以译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将原文的内涵展现出来。由于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译者在借助综合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较大改动翻译的时候,取舍之间要恰当合理,做到形变而意思不变,以本土化的语言对原文词语进行翻译,使的译文更容易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翻译“The balance field length is the all engines acceleration distance to engine failure speed,continuing the take off with one engine and achieving a height of 35 feet by the end of the runway or stopping.”的时候,无论是采用直译或者意译,都无法准确恰当地表达原文意思。因此,译者可以借助重组法、倒置法、删减法和分句法等,在充分了解飞行知识与把握原文的意思后,依据依据原文的时间与逻辑顺序,将其整理翻译如下:在双发动机正常工作,飞机加速滑跑起飞的过程中,其中一台发动机失效,飞机继续滑跑起飞并在跑道上升至35英尺的高度,或者飞机中断起飞在跑道上停下来需要的距离,称之为平衡跑道长度。

四、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

(一)互动关系的处理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在起源、发展和深化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即两种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沟通交际者的互动。在翻译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存在着原文作者、译者与读者等诸多的交际互动者,他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只存在于语言交流和肢体表达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涉及到彼此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层面。因此,影响翻译工作的关键因素即为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翻译活动的目的和读者的心理需求等。

翻译活动需要人际交流时的互动,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等诸多主体,翻译的结果要尽可能的将诸多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一致。从交际者彼此之间需要互动的角度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涵盖所有的翻译活动,并提出恰当有效的翻译方法,其不仅拓宽了译者的眼界与开放了译者的思想,而且使译者在翻译时的方法和技巧更为丰富多样。这不是用一种语言完全代替另一种语言,而是在保留原文神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体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特色。

(二)灵活变通的翻译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需要人际关系的互动,在翻译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交际者的影响要远大于原文语言本身。翻译工作不能仅从文字语言层面对原文进行翻译,而是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原文作者思想等更深的层次。原文所处语言环境只是帮助译者了解和把握原文思想内涵的辅助因素,而译文所处的语言环境才是决定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的关键性因素。翻译工作的目的是为译文读者服务,满足译文读者的实际需求,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方式,并以此来选择翻译的方式方法和时间空间。

(三)综合信息的处理技巧

功能翻译理论注重翻译工作的目的性,认为译者应以翻译目的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为基础,选择原文内容、翻译方法和译文内容。如果要使译文的质量达到最佳,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的提取原文所透露的信息,把握原文的主旨以及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译文读者所处文化背景,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原文的结构和思想进行重组融合,从而使译文在保持原文神韵的基础上,体现出译文语言文化的特色。

五、结语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化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其所遵循的目的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等原则,使得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相较于传统翻译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如何处理好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在保持原文神韵的前提下进行灵活变通,如何在满足译文读者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对原文结构进行重组融合,这些翻译工作都要求译者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而只有立足于功能翻译理论,才能真正的将英语翻译技巧的作用淋漓尽致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魏小平.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中文食品说明书的中英翻译[D].吉林:吉林财经大学,2012.

[2] 孙莎莎.从目的论视角看法律英语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3.

语法翻译论文篇8

科学技术无国界,随着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各国逐渐迈人信息与资源共享的阶段,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增多,然而,更多的障碍与挑战也随之而来,不同国家的语言不同,思维不同,方式不同,这就给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困难。而科学技术方面的沟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转换不同语言,更要转换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式以及不同的习惯。功能派翻译理论起源于德国,它从一种暂新的视角解析翻译,它打破了翻译只是语言的转换这种传统的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方式,这就使得翻译的实用性大大增强。科技用语专业性极强,属于典型性文本,因此本文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作为实例分析文本,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科技用语的汉译为研究重心,对功能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出分析与阐释。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与革新,基本上摆脱了过去“字对字”、“词对词”的机械式翻译方法,提出翻译是原文与译文之间超越字面含义的转换。其中最著名的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然而,此时的翻译理论依然停留在语言学层面,忽略了翻译活动所蕴含的交际功能与社会效应。

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功能派翻译理论,其在继承过去翻译理论的合理成分之外,更打破了旧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所造成的束缚与限制。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延伸至交际层面,指明其隐含的社会文化含义,使得翻译不再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其行为与所达到的功能与效应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其创新的思维给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增添了重重一笔。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凯瑟林娜・莱斯提出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汉斯・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原则及其延伸理论;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打破了翻译界的旧式思想,将翻译看做是原文作者、译者、目标语读者共同作用并交互的一种能动性活动,这就为翻译活动开启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在翻译摆脱了“字对字转换”的限制之后,其原文与译文之间转换的能动性大大增强,以往难以逾越的文化之间的鸿沟,两种语言之间难以找到的对应副本,文本功能方面难以达到的交际效果,都可以通过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一一解答,这一切,都站立在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肩膀之上。

三、科技用语特点分析

科技用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就语言表达而言,它既有科技英语的一般性文体特点,如用语精简,结构严谨,力求表达贴合、客观,不重虚文润饰等,又在此基础上更加着重于准确度。一般科技用语较为晦涩难懂,专业术语极多,容易使读者产生混淆,这就使得其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科技用语在市面上可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因而译者的理解又面临巨大的困难,在对原文精确无误的理解之上,译者需要将其转换成相应的译入语,译语文本不仅要展现出原语文本的深意,更要语内连贯,简介明了,翻译过程须避免语意、语篇的混淆与费解,更不能出现失误或差错,因此译者须更加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与方法,也就更能体现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翻译行为视为一种综合性的交际活动,其强调译入语是否能够达到与原语相同的交际目的与社会效应,其将原语作者、译者与译人语读者看做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翻译活动不再拘泥于字、词、句、修辞甚至是语篇,而是注重整个原语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也正好将科技用语翻译所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因此本文选择科技用语为研究文体,将功能派翻译理论融入翻译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巧妙融合,在阐释功能派理论如何被践行的同时,也说明了科技用语翻译中的难点如何通过理论的指导而解决。

四、功能派翻译理论在科技用语汉译中的应用

由于科技用语的翻译实用性较强,其属于细分研究范围,因此在剖析其用词、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语言特点的同时,应强调该种文体的实用性,并且配合渗入译者的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的重要性。由此自然过渡到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大翻译理论体系理论范畴,从而强调功能派翻译理论对科技用语汉译的指导性作用,再从读者群的特点入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明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理论原则,对译者主体性以及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能动关系做出分析与对比。

语法翻译论文篇9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测评模式仍然以闭卷测试为主,翻译在考试中占据的比例较小,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设计教学体系结构时是以考试内容为基础的,由于翻译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大学教师对英语翻译教学毫不重视,使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达不到要求。

其次,英语是拼音文字,英语和我们的母语汉语相比,不仅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区别,语序及语言逻辑也存在很大不同。翻译作为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仅仅依托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较少的课程分配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这直接导致英语翻译教学的量和度都不够,翻译训练的方式相对单一,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再次,大学教师对待翻译教学的态度存在问题,现如今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认为翻译属于英语的专业化技能,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必要开展翻译教学课程,因此很少有大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团队针对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体系和内容展开研究和探索,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缓慢。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

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有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同于专业翻译的培训,其对翻译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那么严格。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我们有必要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体系的设计目标为追求译文与原文内容上的一致,而不是追求字与字的对等。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要做到让大学生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完整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对于翻译内容的表达形式及结构则可以做出一定的让步。

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

鉴于我国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的现状,我们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但我们可以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渗透,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渗透的目的,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英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包括文字对等和意思对等两方面内容,也就是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作为英语翻译中的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为了实现在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直译与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并能够根据翻译内容的特点实现对这两种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除此之外,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应该做好引导工作,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因此应该更追求翻译技能的实用性,让学生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忽略原文的文学性,引导学生将英语翻译的重点放到正确的表达内容上。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技巧渗透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涉及到很多的翻译技巧,在翻译技巧中,最常用的就是合译法、分译法、减译法和增译法。

1.合译法和分译法

合译法和分译法是两个相对的翻译方法,合译法就是指合并原文中的几个简单短句进行翻译。分译法就是指将长难句适当分解,并以相对简单的短句组合翻译表达文章的意思。合译法和分译法的选择,是按照英语句式的长短进行选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的句式和句子结构,通过长短句的组合变化更清晰具体的表达英语原文的意思。英语和汉语相比,有着较多的长难句,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时,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对长难句进行分解,并在翻译时能够利用介词、连词等副词完整、清晰的表达原句的意思。

2.减译法和增译法

根据翻译理论,英语翻译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是重点,译文与原文的语言规范要相符。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忠实翻译的重要性,努力保持原文与译文风格的一致性,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合理的应用一些词语。在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的时候,一般利用虚意词,当然也可以有选择性的利用实意词。利用增译法进行翻译,不但能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还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语法要求。减译法是与增译法正好相反的翻译技巧,即在翻译英语时,有选择性的省略一些词语,以避免译文的拖沓与重复。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理解应用减译法进行翻译不是为了简化原文意思,而是为了更加整洁的表达原文意思。

综上所述,我国加入WTO以来,和国际社会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英语成为了与国际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流语言,是否拥有较强的英语翻译能力,已经成为左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我们必须做好英语翻译教学中理论与技巧的渗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拥有较高英语翻译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语法翻译论文篇10

Abstract:Various terms are emer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erms to be translated and spread with the speed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rad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Term translation methodology can be formed with the clarif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hus to help various translating means and skills in correct application.

Keywords: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引 言

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科技发现和发明,这些新事物、新概念、新技术要用相应的词汇、语言符号来记载、陈述或标记。“科学的发展就是靠术语来固定每一步成果而往前推进的”[1],术语被视为“人类科学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2],“是专业领域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3],“常常根据科学概念、现象、事物的功能作用、学科领域、材料类别、外部形状、语音特点、发明人的姓氏等信息,选择相应的符号单位命名术语。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术语具有普及科学知识、使人类共同享用科学技术财富的功能”[4] 。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术语通过语际翻译连同它标记的新事物、新概念逐渐传播开来。术语在不同自然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语际翻译)形成外来术语[5],这引起了人们对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重视和探讨。

一 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综述

术语语际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这两对术语,这两对术语也一直是中西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异化与归化

异化翻译依据源语,译文保留原作中的异域文化和语言形式;而归化翻译依据目的语,译文采用目的语的文化形象和语言形式。可见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是判断译作归化、异化或二者兼得效果的核心。

异化与归化这对概念,有人称为翻译方法,有人称为翻译策略,有人称为翻译理论,还有人称为翻译原则。美国翻译理论家提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6]。刘英凯[7]把异化翻译称为“陌生化原则”。孙致礼[8]预测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进一步趋向异化译法,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异化译法还要注意限度,讲究分寸,行不通的时候,还要借助归化法。石春让等[9]认为“科技术语翻译常用的意译法、音译法、形译法、意音兼顾译法、创造新词法等都以归化为策略。人们可以达成共识:术语翻译以归化为策略,以意译为方法。科技术语的翻译归化是正途”。曾剑平等[10]以“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来研究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

(二) 直译与意译

李亚舒等[11]提出“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者所接受的翻译。意译是传达意义不拘原作形式的翻译”。牛谷芳[12]认为“直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与主要意义,符合恰当原则,符合译入语规范的常规对应语。意译是为了不违反恰当原则,在译入语中找到再现原文内容、符合译入语规范的非常规对应语” 。

直译与意译这对概念,有人称为翻译技巧,有人称为翻译方法,有人称为翻译策略,还有人称为翻译原则。方仪力[13]把直译和意译既视作翻译方法也视为翻译策略。方梦之[14]把直译、意译、音译划归为自古有之的传统翻译策略。茅盾[15]认为直译是方法。林语堂根据翻译的忠实程度,把翻译方法分为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其中死译是直译的极端行为结果,而胡译同样是意译走向极端的行为结果[16]。田传茂[17]认为“直译和意译可以看作翻译原则,即译者践行译事所依据的法则。直译和意译也可以看作翻译策略、方法或技巧。若其背后隐藏有某种目的,可视其为策略;若与具体翻译过程相关,可看作方法;若能彰显译者的巧思,可视作技巧” 。

(三)术语现有译法研究

凌渭民[18]对英语科技术语提出了意译、音译、音意兼译、形译四种翻译方法。吴仲贤[19]提出抽象名词具体化、词性转换、汉译增减、词序调整等术语翻译技巧以及避讳翻译和不宜音译的主张。希音[20]提出术语翻译用注音或直接写原文行不通,提出术语的译名以专家研究、群众创造结合而统一,容许一词几译。张沉香、王小宁[21]提出调整科技术语传统的意译为主的汉译策略,适当加大音译和直接借用英文原词的比重。郭爱萍[22]主张英语科技术语汉译宜以“仿造为主、音借为辅”。李宇明[23]提出将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到本族语中最常用的有意译、音译和形译以及一些变式,但是意译优先。王博[24]提出英语科技术语“意译、音译、音意兼译、象形、原样拷贝”四种翻译方法以及“就单个词来讲,意译就是直译”。袁宜平[25]提出科技术语的零翻译策略,零翻译直接等同于移译。石春让、杨蕾[26]提出术语零翻译法是移译法、音译法、意译法派生出来的多种样态的翻译方法,不同样态的翻译法包含的零翻译比重不同。樊林洲[27]提出术语翻译首选直译,认为意译等解释性翻译有失术语的专业性、科学性、单义性。牛谷芳[12]认为“整篇译文好比一幅图案,直译部分好比白色的底子,意译部分是分布于其上的深浅不同的花纹。从这个角度看,科技译文几乎是素色的,诗歌译文则仿佛是五彩斑斓的绣品” 。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对术语译法的论述之广。不过大多数学者仅研究外文术语汉译方法,对中文术语外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大多数学者在具体实例的翻译中把直译、意译与其他译法并列而论,难见其间并列抑或从属的位次,其中术语翻译方法应首选直译还是意译,术语翻译是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一直是大家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 术语语际翻译方法论的构建

术语语际翻译的应用性理论包含翻译原则论、翻译标准论、翻译认识论、翻译方法论等诸多方面。术语翻译方法论是用于翻译实践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以术语翻译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探索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构筑翻译术语的方法框架,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方法等理论。术语翻译方法论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大的效益等。术语翻译方法论与术语翻译具体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并非完全一致。翻译方法论指导具体翻译方法的根本方向和选择;翻译方法是在方法论指导下对作用客体(术语)认识基础,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和方式等,在实践中能否奏效取决于它对客体的适应程度,方法的实施过程不但检验方法本身而且深化对客体的认识,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方法的制定和选择,当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时会影响到方法论。

由于方法与人类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层次性相对应,方法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和适用范围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层次。术语翻译实践理论“由于‘位’(基本立足点)的不同,可使观察和研究事物的视角不同、结论不同,可使判断事物的价值观迥异、方法论迥异。以本位观发展的理论与以观发展的理论可以在实践的层面产生不同的结果”[28]。术语语际翻译的对策方法论是一个多层级的架构范畴,笔者尝试构建如表1所示的术语翻译方法论,形成以异化、归化为指向,以直译与意译框架下的音译法、移植法、形译法、音形意组合等翻译手段以及增、减、改、仿等具体变通技巧的层级体系。

(一)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归属――翻译策略与方法

笔者认为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是翻译学上非等同的两对术语,同属于翻译对策方法论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下位关系,正如刘艳丽与杨自检[29]所言“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是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是较宏观的概念,基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等外界语境因素,关乎译者和读者的心理倾向、翻译目的和翻译结果等内容,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的色彩。其作用有对翻译对策和具体的翻译方法、技巧的选择具有暗示、导向作用,对各种翻译方法、手段、技法的运用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的依据和指向,权衡译作读者接受程度、译作对目的语的功效等。

而直译与意译是中观概念的术语,关乎翻译对象本身、翻译活动本体,涉及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具体翻译手法甚至技巧的取舍、运用,解决如何译的问题。直译是以源语的表层意义和形式为取向而意译是以源语的深层意义和目的语的形式为取向的翻译方法,一般而言“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30] 。但有时直译也会有归化效果,意译也会有异化韵味,如“钛”就是采用归化策略以直译法中音译手段(把titanium的缩写ti音译为“太”,再加属性“钅”偏旁)形成的术语。正如蔡平[31]所言,“直译的译文不一定都是异化的译文”,“只有当直译和意译使译文读者在语言文化上感到新奇甚至不适应,才可视为异化翻译;同理,只要译文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在语言文化上没有距离感,直译和意译都可视为归化翻译”[17] 。

“策略不同于方法并高于方法。策略是为了完成一件工作而具有的一个系统化、有一定计划步骤、并通过一定手段才能实现的翻译意向,策略包含了一定的目标、规则和技能。方法是出发点,策略是归宿。就翻译活动而言,策略涉及翻译的目的及目标的实现,方法则与理解和表达的具体操作‘程序’相关。”[17] 翻译策略可以理解为译者为达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持的心理倾向以及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方式的总和[13]。翻译方法是实践层面一个大而全的概念,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其下有常规的手法和非常规的手段甚至解决操作难点的技巧,翻译技巧属于翻译方法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等同;各种术语翻译方法、手段、技法可获得异化或归化的效果,故此不能将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混为一谈。

(二)直译、意译模式下的具体翻译手法与技巧

翻译的主要问题从来就是直译或意译的问题[32]。许崇信[33]认为“直译和意译是完整翻译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一对术语。在一般情况下,直译应成为翻译方法的基础,因为直译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是一种排除主观性、避免保守性、善于吸收新的表达手段、具有深刻社会文化意义的翻译方法。意译应成为一种辅助手段” 。

笔者[34]认为“以直译为基础、直译与意译交替或结合才是术语翻译之道”。“就单个词来讲,意译就是直译”[24] 。无论是独语素术语还是多语素术语,其翻译应首选直译,如果直译会造成晦涩难懂、难记、难用、费时、歧义联想时,那就结合或完全转向意译。作为术语翻译方法,直译是一种最省力的直接法,是一种直接以原术语为本的客观性译法。“术语直译,指照顾形式的术语翻译。直译中的形式取向包括语音和文字取向两种,即包括形译和音译”[12]。术语直译法以明显意义在不同语言之间转化为前提,以术语的音、形、产生或传播的快捷性以及专业性为据点,分为译义的“仿译”、义音形整体翻译的“移译”、译音的“音译”、译形的“形译”等四种快捷客观译法,其中以仿译为主要译法,直译词易于望词晓意或知源,而且大多数直译而来的术语易于对应回译。意译一般根据术语的表层意义,译出术语的文化、联想等深层意义,以及在语际词汇、语义空缺时采用的一种曲线、间接翻译法,即采用灵活的目的语形式再现原术语意义而难以再现原术语音、形,意译结果常常义明而难见其形,意译词很难一一对应回译;意译包括足额意译、增额意译、欠额意译三种翻译手法。由于“直译与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 [32],有时结合直译意译方法共同服务于同一术语的翻译,如术语构成的一部分仿译(对应直译)而另一部分义项意译的增额仿译、仿译加注、音译加注、移译加注等凸显语义的透明性和准确性。

归结起来,术语翻译方法论中最核心的仍然是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结合这三种译法的不同理论阐释和不同程度的应用,一级策略、二级方法、三级手段与四级技巧是整体与部分的上下位关系,合理归位。术语翻译有法可循,正如刘重德教授所说的“词无定义,译无定法” [35]。

三 结 语

笔者试图构建“以归化、异化策略指导下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并延伸出各具形态的翻译手段和技巧”,构成宏-中-微多层级的术语翻译方法论,从而厘清整体与部分关系,促进术语翻译理论的完善,帮助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 [39]。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 普通语言学概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2]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1.

[3] 吴丽坤. 俄罗斯术语学探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60.

[4] 林春泽. 关于术语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学刊,2011(6):135-138.

[5] 叶其松. 术语类型系统观[J]. 中国科技术语,2014(3):5-9.

[6]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20.

[7] 刘英凯. 信息时代翻译中“陌生化”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J].外语研究,1999(3):51-53.

[8] 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 中国翻译,2002(1):48-51.

[9] 石春让,赵巍. 科技术语翻译: 归化是正途[J]. 山东外语教学,2010(1):81-86.

[10] 曾剑平,潘清华. 论异化译文的可接受性[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87-95.

[11] 李亚舒, 黄忠廉. 科学翻译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21-25.

[12] 牛谷芳. 再解析直译与意译[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S1):40-43.

[13] 方仪力. 直译与意译: 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 上海翻译,2012(3):16-19.

[14] 方梦之. 翻译策略的构成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2013(3):47-52.

[15]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

[16]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0:327.

[17] 田传茂. 略议翻译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 语言与翻译,2011(3):51-54.

[18] 凌渭民. 科技术语翻译法[J]. 中国翻译,1982(1): 42-46.

[19] 吴仲贤. 科技术语译名初探[J].中国翻译,1981(2): 26-29.

[20] 希音. 也谈人名和科技词汇的翻译[J].电子技术,1964(7): 49.

[21] 张沉香,王小宁.科技术语的定名原则与译名的国际化. 上海翻译,2007(4): 31-34.

[22] 郭爱萍. 从构词理据谈科技术语的汉译[J]. 中国科技术语,2007(5):41-44.

[23] 李宇明. 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 中国科技术语, 2007(4):5-10.

[24] 王博. 英语科技术语翻译策略新探[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134-136.

[25] 袁宜平. 科技术语的零翻译[J]. 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10(3):13-17.

[26] 石春让, 杨蕾. 术语零翻译法的类别与功能[J]. 外语研究,2014(2):82-85.

[27] 樊林洲. 术语翻译问题的认知解释[J]. 中国科技术语,2014(4):26-31.

[28] 刘宓庆.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 中国翻译,1996(6): 2-7.

[29] 刘艳丽, 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 中国翻译,2002(6):20-24.

[30] 孙致礼. 翻译中的“伪异化”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95-100.

[31] 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5):39-41.

[32]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45.

[33] 许崇信. 从现代翻译实践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问题[J]. 外国语,1981(6):30-34.

语法翻译论文篇1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语法翻译论文篇12

全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带动媒体迅速发展,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其中英文情景喜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的关注和同步播出使情景喜剧字幕翻译逐步发展走上翻译前沿。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及语言能力的差别,字幕翻译水平大相径庭。因此本文提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一、理论研究

(一) 关联理论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初,语言哲学领域兴起关于关联理论在语言交际方面的解释。关联理论创始人Gutt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定义、内涵以及相关内容,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继而关联理论受到译界重视研究成果丰厚。 随着关联理论的逐渐发展,在宏观翻译理论构建方面以及围观翻译现象解释领域,关联理论都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在国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关联理论的特征做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关联翻译模式。

(二) 翻译策略研究

翻译理论研究起步很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于翻译策略的研究就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关注,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如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理论、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内容。在字幕翻译研究领域,我国无论是学术论文研究还是相关的理论著作研究都有待加深,而国外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已经成系统,无论是对字幕翻译的特点、翻译策略以及标准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中丹麦学者戈特利布针对字幕翻译提出了包括意译、省略、释义和替代等常用的翻译策略,并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二、情景喜剧及字幕研究

(一) 情景喜剧

情景喜剧是一种喜剧演出形式,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广播黄金时代期间出现。如今作为一种流行的影视作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最受欢迎的电视类节目之一。在美国,电视连续剧包括肥皂剧、情景喜剧以及情节系列剧,虽然三者之间互有联系和共同之处,但情景喜剧与其他两种剧的差异很大,因此在电视剧评奖时情景喜剧单独列出。从拍摄的角度讲,情景喜剧分为三类:现场拍摄,有观众,现场收音;现场拍摄,无观众,后期配音加入录制的笑声;外景拍摄,处理声音。从本质上讲,情景喜剧仍然是演员在观众熟悉的情境中用特定的情节、表演、笑料来娱乐观众。随着情景喜剧的拍摄手段、技术日趋完善,30分钟的情景喜剧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情景喜剧的传播越来越迅速,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各国年轻人的追捧。

(二) 字幕特点

情景喜剧字幕是在情景喜剧影视作品中以文字形式显示出影视作品中对话等内容的非影像内容,同时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的文字加工。其中,对话字幕一般出现在屏幕下方;一些特殊内容可能出现在上方或两旁。从语言角度来说,字幕包括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语内字幕指把原语台词以书面形式展现在屏幕下方的内容;语际字幕是指把原语内容译成目的语的字面含义配在屏幕下方。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翻译策略

(一) 关联理论-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主要应用最佳关联视角。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能指导译者以最佳关联为前提选取最恰当的翻译策略用以还原本身的效果,使译者在把源语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以最佳关联为原则,从文化角度和翻译角度对众多因素作出全面关照,避免翻译的单一性以及内容的单薄性。

(二) 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情景喜剧字幕的特征使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异于其他文本翻译。多种常用的翻译策略也大量出现在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中。由于字幕翻译具有有限时效性以及空间限制,由于所有的信息转瞬即逝,无法重读,译者必须针对这一特点考虑字幕翻译的长度与语速和屏幕之间的关系,省略翻译非常重要。并且,对于一些话语中出现的需解释的文化特征或专有名词等内容,译者则需要采取释义的方法。

1. 直译法与意译法

直译:关联理论视角中,Gutt把对按源语设置的语境做完全等同于源语的阐述解释称之为直译,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最能直观地表现情景剧中的语境效果。在影视剧作品中直译是最直接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使用最多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策略大量使用的前提是,在这类语境中,语言以及文化冲突的内容在直译翻译策略使用后,并不影响观看者对剧情的理解,可以使观看者通过直译内容最直接地接触到源语的语境内容。

在翻译领域,意译被广泛应用。与直译相对的意译并不需要对原语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推理对原语进行大意翻译。在情景喜剧字幕翻译中,原语与目的语有众多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简短的字幕翻译中无法进行解释,因此如果要在有限的内容中连接不同语言的文化载体,意译实为明智之选。

意译与直译有最直观的区别,意译并不像直译一样做逐字逐句的对等翻译,而是译者指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这种策略通常在原文与目的语之间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多用于短语、短句或者意群的翻译中。从关联理论的角度上来看意译也连接了不同语言文化体系的关联性。众多的翻译实例说明意译更能够体现出目的语的语言特征。

2.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提出了两种翻译模式,语义翻译是其中之一。语义翻译是在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目的语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并再现出来。语义翻译在任何翻译作品中都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翻译策略。

从Gutt的关联角度来看,另外一种交际翻译是译者通过对原语使用者想表达的意思进行推理而作出的判断,这种翻译是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完成的。由于不同语言当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想在情形喜字幕中准确译出字母的交际含义并不容易。原语中语言信息所暗含的交际意图通过一些明示手段展现出来,但是这种明示会因为译者对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认知性差异,在翻译时很难被识别出来,此时交际翻译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交际翻译法的优势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于一体。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把原语的交际含义准确译出,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这是交际翻译的重点。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有较大的自由度去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众多学者认为翻译即是一种交际活动,通过推理观众从内容中推理出说话人想表达的意思。在字幕翻译过程中,情景喜剧的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目的是以目的语语言的特征为基础,根据译者对原语内容的了解,利用目的语的文化和语用方式翻译出来。译者在字幕翻译中如果采用交际翻译策略,除了可以完成翻译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最佳关联方式去解释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后的信息。译者可以跳出文本翻译的限制,还原原语的交际意图。

3.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在英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之一是归化翻译法,这种策略使用的原则是使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非对称的文学关系取得一致。基本是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阅读者的理解能力。归化法即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异化的翻译主要通过文化移植达到交流的目的,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原语国的文化、风情以及语言特点,在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与语言特点的前提下,用异化的翻译方式弥补本国文化的类型,丰富异域文化对本国文化的补充。

4. 缩减翻译法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任何对语篇的认知或翻译的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由于时间、空间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由于影视作品的特殊性,一些内容如音响、自然声响、背景音乐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如听觉或视觉来获得,还可以通过背景镜头等进行弥补。因此字幕翻译中,译者要帮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避免不必要的干扰,最大程度获得信息。在这种翻译背景下,省缩减略翻译的作用十分突出。情景喜剧的篇幅和语句在字幕中出现的时候,删除和节略是必不可少的,关联理论认为如果让观众付出不必要的努力来认知翻译内容不但干扰观众的欣赏过程,而且达不到最佳关联效果,失去了关联翻译的意义。

5.释义

除了与语言信息文本直接匹配的字幕信息外,遇到须解释的文化特征和专有名词,在屏幕中利用释义对其进行解释,这种翻译方法可以使目的语观众更好地获取文化背景后的信息。

此外情景喜剧一般多讲述发生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的故事,台词中具有丰富的口语内容、笑话以及俚语内容。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情景喜剧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语中的语言内容译出,而且还要把原语背后的文化信息内容传递给目的语观众。因此,译者必须了解情景喜剧背后的文化背景,并把它们融入到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中,此时交际翻译、意译等策略必不可少。

6. 流行词汇的翻译策略

由于情景剧的时代性强,流行语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使用的语言与当代的语言差异性小,剧中的语言多样性以及文化特征对于同一年代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观看者都并不完全陌生。在这一背景下,译者根据剧中的场景,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流行语翻译,使观看者归属性强,更好地对于异域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一策略的使用也使该剧文化的融合性增强,更加吸引观众。

四、结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情景喜剧字幕的翻译优劣直接影响到情景喜剧的传播和影响,采用的策略可以影响情景喜剧的质量,因此字幕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考虑文化因素、语言环境以及认知环境。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认知的不同只能通过合理的翻译策略进行调节。

从字幕翻译的策略使用情况上可以看出,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不自觉地以关联理论的指导原则为基础,即以最佳关联性为翻译的前提,力求在同等条件下,使观看者付出的处理努力小但获得关联性强。无论应用哪种翻译策略目的,都是使语境效果与关联性紧密连接。因此,译者在翻译情景喜剧字幕的时候,要结合不同情况,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内容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语法翻译论文篇13

纽马克(Peter Newmark)是英国萨里大学的现代语言学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是西方译界颇具影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视广泛采纳视为翻译教材。本文作者将分析与纽马克的翻译方法相关的两个方面:(1)文本理论范畴;(2)以作者为导向的语义翻译和以读者为导向的交际翻译;并且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

二、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概述

纽马克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表达型(即主观型或者‘我’型)、描述或信息型(即‘它’型)”、呼唤或指示或劝导型(即‘你’型),而语言的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美感功能是次要功能。”根据语言的主要功能,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

三、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结构及词汇排序上语原文文本接近,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力求达到与原文文本接近的效应,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力求达到译文通顺、流畅、地道。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文本类型,在实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两张翻译方法只有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四、纽马克文本范畴理论和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作者的个性成分及个人的习语或者个人方言构成了这类文本的表达要素,他指出这类文本适合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及“在目标语句法和语义结构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赞同本雅明从来不是为读者而写的观点,认为在表达型为主的文本中“译者应该忠实于艺术家,必须尽可能地再现原作”因此,针对典型的文学语篇,他提出语义翻译的方法。那么,在表达型文本中,怎么样运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呢?纽马克指出“在表达型文本的翻译中,译者应该能够识别文本中的个性成分:即不平常的搭配;新颖的比喻;‘不可译’的词汇,特别是独特的形容词;超出常规的句法;新造词;奇异的词汇(古体词,方言,生僻的术语),这些常常是作者个人习语的标志……这些个人成分是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的一部分,译者不应该在译文中将他们进行规范化处理”,从而使译文语言符合目的语常规。请看下例:

例 1

“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ling and not going down”

上述例文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与海》是西方经典的文学名著,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书中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作者有意识把老人比作成基督的化身,来强调老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对命运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综上所述,该例文以表达功能为主,属于纽马克分类中的表达型文本。根据纽马克的建议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即译者应努力再现作者在语篇各层面所创造的意蕴,不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各种传情达意的手段,而且要调动各种文学词汇来营造类似的审美效果,给目的语读者传达同样的意蕴,给他们带来同样的感动和美的感受。

张爱玲译文:

“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

“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边去―感谢上帝。”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的祷告时,张爱玲倾向于原语文化,如实彰显《老人与海》中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原汁原味地再现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张爱玲将“Christ”翻译成“耶稣”体现了海明威的深层用意,即老人与受难耶稣的相似之处。由于耶稣,上帝已经为广大中国人所了解,所以此处采取忠实原文的直译,语义翻译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上帝”即“耶稣基督”,是西方基督教崇信的神,是至高无上和崇高的。

在纽马克翻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该译文成为同样具有表达功能的文本,实现了原文的表达功能,给译文读者带来同样的美和感动。纽马克文本分类和针对表达型文本采用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方法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的指导作用可见一斑。

结语: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给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虽然他的理论并非完美,必须在权威性言论和非权威性言论的界定等问题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于指导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