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翻译教学法实用13篇

语法翻译教学法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of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of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法通过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特征,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利用汉语正迁移,排除负迁移的影响,引导学习者在向目的语迂回靠拢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提高学习质量。

(3)和其它教学法相得益彰

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老师仍然普遍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方式,也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用法和典型的句型结构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与其它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语法翻译法也正好弥补了其它教学法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冷洁.从社会、文化和民族性角度看语法翻译法盛行中国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2):20-24.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2

1.关于两种教学法的定义比较:

1.1定义

1.1.1语法翻译法。英文译作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其最简单的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

1.1.2交际法。英文译作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教学方法。

1.2比较

1.2.1从二者的定义不难体会出语言翻译教学法中突出了教授的概念,而交际法则将交际作为目的,教授作为手段。也就是说翻译法侧重的是纯粹的“语言”能力,而交际法则是侧重利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能力。

1.2.2从二者的英文翻译不难看出,语法翻译法对应的是method一词,而交际法则用了approach一词。根据外语教学专家弗里斯的观点,method和approach有着严格的区别,method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理论。由此可见,交际教学法强调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其终点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用目的语进行得体的交际,而翻译法则是偏重教授,不一定考虑到交际任务。两种教学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两种教学发产生时间的比较

翻译教学法是外语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在历史上是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兴起于18、19世纪。在我国则始于19世纪中期的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学。交际教学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并成为当前最为盛行的外语教学法。

3.关于两种教学法的特点比较

3.1特点

3.1.1语法翻译法特点。

a.将语法明确为学习的重点。

b.对文本中的语言,尤其是文本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c.词汇的学习是通过双语词汇表来实现的。

d.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翻译练习。

e.教学语言为母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外语并用,侧重二者对译。

f.对听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3.1.2交际教学法特点。

a.遵循目的性教学原则。交际教学法的目的是满足实用性的需要,用什么学习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要求学习真实的语言,而不是加工后的虚拟语言。

b.从语言的功能或内容下手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c.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以外语进行交际的本领。

d.学习语言要靠反复使用,要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e.学生在使用外语时,有不妥之处是难免的,不必强调错误,以致使他们顾虑重重,不敢开口。

f.交际法的教学过程交际化,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视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3.2比较

3.2.1总体比较。

由以上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对比来看,两种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一个是为学习而学习,将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而另一个则是严格遵循目的性原则,以交际中的需求为第一目标。不需要专门地、系统地学习语法。

3.2.2教学形式。

两种教学法的教学形式也有很大差异,语法翻译法主要从语法结构的研究和分析着手,侧重语法的灌输和严格的要求,交际教学法则不专门教授语法概念,而是让学生在交际的实际场景中通过反复实用的方式体会语言的规则。

再有,语法翻译法处处体现翻译的原则,主张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严格遵循语法成规,不得有任何疏漏,而交际法则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泛,以顺利完成交际任务为主线。

3.2.3教授语言。

在教授语言上,语法翻译法将母语和所学外语并用,即老师说出一个英文单词,学生马上要反应出其中文意思,而交际教学法则侧重外语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外语环境和外语的综合运用。

4.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和缺点比较

4.1两种教学法各自的优点

4.1.1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点。

a.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语法翻译教学法借助于“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这一语法教学体系对于初学者及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习者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

b.语法翻译法较好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即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实际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学习语法和词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c.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打好语言基础。

d.方便实用。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起课本教授外语,不需要先进的教具和设备等。并且易于评估。

e.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4.1.2交际教学法的优点。

a.交际法以交际为目的,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

b.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由于多种教具的使用,多种场景的模拟,使学生在兴趣导引下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c.交际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语境意义和篇章话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

d.交际法不专门系统教授语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讲究的是在使用中体会和提高。

e.从长远的观点看,交际法交给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因为它是建立在与这些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

4.2两种教学法的缺点比较

4.2.1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缺点。

a.忽视口语教学,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文轻语。虽然学生能够具备比较好的语言基础,特别是扎实的语法体系,但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口语交流意识不强,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哑巴式外语”。

b.过分重视母语翻译,忽视了非翻译性训练外语手段的运用。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c.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实践,不利于他们语言习惯的形成。使得学生过多地依赖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忽视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d.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实践环节比较单调,强调死记硬背,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4.2.2交际教学法的缺点。

a.语言的语法知识不好处理。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不以语言形式作为系统来编排,而是着眼于功能、情景、角色、主题等语言内容为大纲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序语言结构的混乱,许多结构不同的语句可能出现在同一单元内,而某一语法结构的主要例句,却又不能不打乱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b.交际能力不好界定。在起始阶段,交际法使习惯于其他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交际法比提到的其他方法更难评估和测试。

c.交际法要求有配套的教具和完备的教学环境,同时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兴趣。但其是否适合基础教育的外语学习,以及外语学习条件相对较简陋的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做实证性研究。

d.交际法还存在着潜在的问题。交际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的减弱并不等于不再发挥作用。在备课方面和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如何把握时机和方法加以有效的干预,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教师还必须在外语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另外,交际法不对教师提供使用教材的安全感。而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教师按照教材提供的规定进行讲就足够了。在交际法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改写和自编他们所用的教材。

5.结论

作为外语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方法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当今收到普遍推崇的交际教学法,二者并不是完全冲突、互相排斥的。两种教学法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翻译教学法主张学生在翻译中学习语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规则,培养学生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造成疏漏。而交际教学法主张交际目的,侧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在交际中体会语法,然而这却打破了传统语法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法。此时翻译法成为交际法的必要补充手段。所以,交际法和翻译法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 Inc.,2000.

[2]Stern,H.H.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0.

[3]刘润清.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85-294.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郑声衡.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简介[J].外语教学,1995,(1).

[7]郑声衡.国内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3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Prussian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2]-JKGHAD-016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231-02

对于教外语的教师而言,语言教学法是常用的策略和方法。语言教学方法论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直至今天,哪种方法最为有效仍旧有着很大的争议。语法翻译法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法的构建作用的一种教学法。它的主要实践技巧就是在目的语和母语中进行互译。①

语法翻译法也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主要用于“死语言”如拉丁语和希腊语的教学,这或许就是书面语言优于口头语言的原因。语法翻译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列出语法规则;分析句子篇章的语法结构;借助句子对语法规则进行操练。学习者的母语被当做学习外语的辅助语言。②Harmer认为,掌握语法对任何语言学习者都是最基本的。③Alexander指出,精确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根源是语法。④语法教学法重视语法的正确与否,忽视语言的自由应用和产出,前者是该法最显著的优势,而后者则是最大的弊端。

一、语法翻译法的缺陷

语法翻译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应用方法。目标语言中的词汇主要通过母语直译而来。例如,词汇测试:院落=房子;鼠标=老鼠。目标语言的学习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教导。事实上,目标语言中的阅读先被直译,然后用母语进行讨论,通常是将两种语言做进一步的比较。母语中语法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往往需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例如:Do you have my book? =你拿我的书了吗? 我不知道你的书在哪里。= I don't know where your book is。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语法翻译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语法翻译法是一种明晰的教学方式,它侧重系统地讲授语言知识。用母语教学,能扫除学习者听不懂目的语的障碍,它对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要求不高,因此受到教师和成年学习者的欢迎。”⑤“语法翻译法适合中国人学习英语。在中国,英语只具有作为外语使用的语境而不具备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语境。”⑥

语法翻译法导致很多学生的练习主要通过翻译来完成:假如学生文章翻译得好,也就意味着他们把这门语言掌握的很好。显然,语法翻译法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没有充足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在口语训练上的时间则是少之又少(不论是产出还是再产出)。对于语言翻译,学生可能会感到很吃力,因为课堂学习使得他们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独特的个性。另外,常常需要把语法语境化,尽管这些大都依赖于段落的选择和教师的个人技巧。如果课堂上涉及文化,教师也仅仅通过语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们有所了解,很少给学生提供同外国元素直接交流的机会。更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纠错型的语言学习方法很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害无益。在这样一种防错式的学习模式下,教学预期仅仅限于学生给出的正确答案。

二、语法翻译法受青睐的原因

大多数中国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仍旧感到很吃力,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法随心所欲的用英语交流。即使他们已经有着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一些人甚至还不会说英语。当许多学生要求教师把一个非常简单的英语单词或课文翻译成中文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不够聪明,这恰恰说明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凡是英语单词都要翻译成中文的习惯,好像没有汉语就无法理解英语。他们之所以会这样,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要负主要责任。自从英语成为我国的第一外语进入教学课程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便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未来这种方法的主导作用是否会只增不减,这种方法深受青睐的原因都很值得探索。

从历史角度来看,自从中国实行闭关的外交政策以来,人们就鲜有机会和讲英语的外国人交流,另外,也从不曾有过规定,要求人人都要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在中国,英语教学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顺利地通过笔试和看懂一些科普文章。考试主要集中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的能力,相应地,大部分英语课本也是根据这些目标编写的。这样看来,句子的结构和语法似乎远比听和说技能更加重要,语法翻译法恰好符合了这些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考试的原因与我国的考试体系密切相关。效仿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每年一次的全国性高考便由此产生。通过了考试意味着一个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分数越高,机会就越大。低于高考录取分数线就意味着失去了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如此热衷于应试英语。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现实: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而现在急需一大批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中国人。

所有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中,语法翻译法是最容易被教师操作的。它既不需要教师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需要做完备的课前准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英语逐字逐句的翻译成汉语,而且除了课本之外,教师根本不需要借助其他教学工具。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更像是一个翻译机器,而且学生们发现有了汉语的辅助,他们学习英语也更加容易。

语法翻译法深受青睐的另一原因是英语教师资源的匮乏。“总体来看,我国的外语教学设施及师资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偏远、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基本的语言设备、图书音像资料得不到保证。教师不断流失,师资严重不足。”⑦ 一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超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应该了解如何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们可以娴熟的与他人用英语交流。但事实上,大部分的教师,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仅仅只有中学教学水平,这些教师对英语的了解也仅限于简单的英语语法与词汇。他们通常语音不准,语调不对,地方口音浓重,讲着一口很蹩脚的英语。因为他们主要用汉语讲解英语,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语法翻译法最容易接受。在我国,英语教学还是新事物,大部分英语教师,尤其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对于新的方法反而了解的比较少。然而通常的情况却是那些教的不好的英语教师往往被派去教方法论课程。除了语法翻译法之外,一些教师从未听说过有其他的教学方法。

最严重的问题是,这种缺乏效率的教学方法被一次次地强化。当那些学习语法翻译法的学生最终成为了教师后,他们大有可能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在英语课堂上,当一些教师放弃采用语法翻译法而是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时,一些学生大发牢骚,甚至还提出了更换讲师的要求。相当多的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仍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因为他们认为通过翻译学习句法和语法才是学术型英语学习的正道。英语被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而非一项技能。每一堂课,他们都期望了解更多的英语语法,一旦教师没能满足这种期望,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知识都未学到。这足以说明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语法翻译法的地位,也进一步暗示出摆脱这种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语言变革的任务是多么的艰巨。

三、摆脱语法翻译法的途径

为了将应试英语教学转变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交流技能的教学,就必须变革考试体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高考俨然成为一个很大的负担,越来越多的专家希望能改革考试体制。

英语考试内容的变革将会是英语教学改革迈出的重大一步。从1992年起,尽管一系列新的中学英语课本已经投入使用,许多教师仍旧诉诸语法翻译法。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在以语法和句子结构为基础的英语考试中频频失利。因此,应该削减考试中语法的比重并重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测试。

在整个体系中,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是关键。优秀教师是指那些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人。英语教学中的方法论应该是教师培养项目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应该是由那些熟练掌握各种方法论的教师来教授。

在所有的变革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并自觉自愿地去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讲课时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听得懂。当学生要求对英语单词给出汉语解释时,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脱离汉语翻译学习英语。可以利用物体、图片、面部表情、哑剧、同义词、反义词等其他词汇去解释英文单词。例如,当教师讲道“thirsty”这个英文单词时,可以用手紧握着脖子,并不时说道:“when you want to drink water,you may feel thirsty.”用英语解释英语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而不是通过翻译汉语来解读英语。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学生用英语和他人交流。

四、结束语

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急需一大批英语口语流利的骨干人才。语言教学改革是全盘改革的关键点。这项改革应从培养优秀教师着手,还应该包括考试改革、方法改革、课程改革和素材改革。对于教学而言,不存在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需要重视的是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寻求最佳的方法,并且制定出与最终目标相符的课程。只有采用这种方式,英语教师才能探索出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们的进步。

注释:

①Stern,H.H.语言教学的基础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453.

②王志荣.浅析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J].中国教师,2009,

(S1):204-205.

③Harmer,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Longman,1983:189.

④Alexander,L.G.Long English Grammer[M].Harlow:Longman,1988:85.

⑤肖辉.语法翻译教学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

⑥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9:246.

⑦张美平.试论语法翻译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3):61-62.

参考文献:

[1]王志荣.浅析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教学法[J].中国教师,2009.

[2]肖辉.语法翻译教学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9.

[4]张美平.试论语法翻译法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3).

[5]Stern,H.H.语言教学的基础概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5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使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以翻译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它是外语学习法中最古老而又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因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分为以下三种具体的方法:一、以语法为教授外语的基础;二、以内容连贯的课文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三、以母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进行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引自章兼中主编:《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年。)

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就是词汇加语法,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它特有的词汇和语法,掌握了全部语法规则和一定数量的词汇,也就掌握了该语言。语法既有助于理解、翻译外语,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故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语法进行。教学环节一般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即先阅读文章,教师对课文及句型进行语法分析,然后翻译讲解,最后要求学生机械练习,记忆所学词汇及语法规则。

二、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法翻译法在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都普遍地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母语与汉语经常并用。例如:每说出一个汉语词,便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汉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和两种语言:母语和汉语打交道。由于这个特点,在对外汉语基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时常出现如下情况:

①课堂上大量使用母语而较少使用所教的汉语;②语法成了组词造句的准则,教学中经常侧重于词的结构和句法变化;③大量的单词是在独立的单词表或词汇组合表上进行教学的;④汉语的语法现象讲解得淋漓尽致,实则复杂冗长,不方便记忆与掌握;⑤甚少关注课文内容与思想,而把它当作语法分析的练习;⑥在课堂上,阅读量较少,通常总是把课文详细分析、翻译后,再读若干遍直至下课;⑦汉语学习中的通常训练是把一些单句翻译成为母语,很少注重口语的训练;⑧很少甚至不注重发音。

三、语法偏误分析以及翻译法的新运用

1.状语学习的偏误

在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每个词的词义学生都能理解,但是在组成句子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错误,尤其是经常弄错状语的位置。如:

①.I go to the shop with marry.我去商店跟玛丽。

②.I always clean the room by myself.我总是打扫房间自己。

③.He often goes to the park in the morning.他经常去公园在早上。

从以上几个错误的句子中可以看出,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造句时只是运用翻译中词语与词语一一对应的意思来组成句子,并没有考虑汉语的句子顺序。而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所形成的偏误,往往是习惯性的偏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汉语学习初期,运用翻译法只能作为释词,千万不能带入句子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句子的时候,一定要先教句型,句子顺序,再用翻译法进行辅助教学。因此在学习汉语句子的成分的时候,翻译法一定要运用得当,不能以释义为主,而是要以句式为主。

2.“把”字句偏误分析

“把”字句是汉语中较常见且常用的一种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是个令众多学生困惑不已问题。虽然前人也总结了许多使用规则,但任何规则都并非放在任何句子中都是准确的,许多留学生过度依赖规则,造出的错句也因而花样百出。

留学生在造句时,出现“把”字句的误例如:

①.请你一定把这封信交给。

②.你今天把这些工作做得完做不完?

③.他把一个苹果吃了。

④.我把他爱。

“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是:A+把+B+谓语+结果。

“把”字句要表达的是A对B施加某动作,使B发生某种变化或对B产生某种影响或结果。因此在“把”字句中,谓语后面一定是产生的某种结果,在例②中,可能补语是绝对不能出现的,“把”字句中的谓语后面通常为结果补语。

“把”字句中的宾语要具有特指性,一般不说“他把一个苹果吃了。”而说“他把那个苹果吃了。”或“他把一个烂苹果吃了。”同时,行为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必须是明确的,与动作发生之前相比较是有变化的。

“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后边一般都要带其他成分,说明动作的影响或结果。谓语动词后边的“其他成分”可以是动态助词、重叠的动词、各种补语。因此在例③中,“请你一定把这封信交给”,“给”后一定要有动作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一个谓语动词。从例③的错误中,不难发现,“把”字句的谓语一定要是及物动词,而且是一般能支配或影响介词“把”的宾语的。因此如:“怕、喜欢、爱、愿意、希望”等表示感知的一些动词是不能充当“把”字句的谓语的。

然而总结的规则很多,但面对非汉语母语者时这些规则用处不大,甚至会起反作用。由于学习“把”字句的外国学习者多数都处在汉语学习的初级向中级过度的一个阶段,因此可以运用翻译法,将“把”字句化繁为简,让他们进行学习,在以后的汉语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再循序渐进,增加难度。

“把”字句中的“主+动+宾”句可以转换为把字句教学。例:

我看完书了。我把书看完了。

(I‘ve finished reading.)(I’v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他送给我一个礼物。他把哪个礼物送给我了。

(He gave me a gift.)(He gave the gift to me.)

通过该例句的翻译,学生便能熟练掌握“把”字的词义及使用。

3.翻译法在趋向补语教学中的应用

趋向补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外国学习者在学习补语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复合趋向补语有它们的本义以及引申义。而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是趋向补语所表示的并不是动作的实际趋向,和说话人的位置也没有关系,而是一个引申后的特定意义。

复合趋向补语的本义翻译为英语依次为:上来(come up)、上去(go up)、下来(come down)、下去(go down)、进来(come in)、进去(go in)、出来(come out)、出去(go out)、回来(come back)、回去(go back)、过来(come over)、过去(go over)、起来(stand up)。但是在运用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义的时候,以上的英语释义却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例如:

①.天亮起来了。

②.明明回家就写起作业来了。

③.把晒干的衣服收起来。

④.说起这件事来,我就生气。

在以上的例子中,“起来”都不能翻译为“stand up”,因为它的词义与“stand up”完全无关了。例①例②中的“起来”都有表示动作开始,并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The sky starts to be bright.”“He starts to do his home work while reaching home.”在例③中,“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在一起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Put the dried clothes together.”而在例④中,“起来”的意思相当于“在…的是时候”,因此应该翻译为“When talking aobout this thing,I became angry.”尽管“起来”在引申用法中,它的意义已经与本义完全无关,并且翻译它的引申用法时,也不会用到“stand up”进行对应的释义,但是运用翻译法把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呈现出来,通过意思相近的对比,便于外国留学生理解趋向补语的引申含义,能使他们在造句过程中正确使用。所以在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的教学中,运用翻译法与阐释法相结合,可以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的掌握趋向补语。

四、结语

综上所说,尽管语法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不足,但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只要运用得当,语法翻译法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挥出不错的作用。运用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那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丰富的目的语知识和语言学知识,对学生的母语应该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们的翻译教学和翻译法才能够有效进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期运用语法翻译法比较有效,到中后期就应见机行事,因人因时因课制宜,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院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季红.翻译——利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J].上海翻译,2005.

[2] 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J].外语界,2006,(1).

[3]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4]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9.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6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7

一、语法翻译法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亦称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1994: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 Valentin 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采用早期的语法翻译法,教师教授外语生词和语法往往是分头孤立地进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后来在实践过程中,该法逐渐克服了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严重脱离的弊端,并通过有意义的课文来实现教学目标。

可是,从19世纪末至今的一百多年里,语法翻译法一直遭到排斥和否定(王建勋,2003)。1882年,德国学者菲埃托(V.W.Vietor)发表的小册子《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Der Sprachunterricht MuBumkehren)拉开了向语法翻译法攻击的序幕。从此,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大受挞伐与非难。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年代,虽然也引进了其他外语教学法,但其主流基本上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提倡听、说、读、写、译“五技”并举。但是,此后,我国外语教学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进行了改革,“翻译从中学外语教学目的中剔除了”(张正东,2001:3)。从此,语法翻译法就被完全否定。

然而,尽管如此,语法翻译法也没因其它教学法的兴起而被淘汰。相反,直至今天,在世界各国学校的外语课中语法翻译法依然是很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周流溪,1995)。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及其在英语语法课上的应用

1.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点

(1)句子是教授和语言时间的基本单位,注重目的语与母语的句子互译。注重句子是这一教学法的区别性特征。所讲授的语言材料多以标准的例句为主。

(2)强调精确。

(3)用演绎法教授语法,即先给出语法规则,然后通过翻译练习再实践这些规则。在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教师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可见,语法翻译法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语法为纲,以翻译为教学基本手段,注重阅读和写作,忽视听力和口语,背诵语法规则和词汇是主要学习策略。

2.语法翻译法的优势

(1)它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两种语言间的基本特征,形成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语法翻译法强调对语言点、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在对目的语和母语的对比过程中,语言学习趋于严密、精确,保证了学生对词、句、篇的深入理解。语法翻译法还注重理解在学习外语方面的重要性,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从这一点看来,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思路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这自然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深层领悟。

(2)语法翻译法适合成人心理发展特点。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束定芳,1996:1)。研究表明,影响教学的因素不仅在教的方面,而且在学的方面。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甚至性格都是制约学习结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教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都要符合学习者年龄特征及个性心理特征。语法翻译法在成人外语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俞约法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已掌握母语的人再学习第二种语言文字的习语规律。(王铭玉,1999:105)”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讲,理性的逻辑思维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理解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特点也具有了成人化的倾向,这时语法翻译法的优势成分对他们更具适应性。

(3)从教学方法上看,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是其它教学法所不具备的。教学简便易行:对教学设备要求较低,教室只要有黑板、粉笔、桌子和椅子,就可进行教学。对班额无特殊要求:班型可大可小,小则十几人,大则可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课堂易于组织: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简便,课堂教学易于组织,便于学生集中授课。检测方便:课堂进行英汉互译即可得知学生理解与掌握语法点的情况。

(4)教学水平考试的要求使语法翻译法有了存在的空间。目前大部分高校要求英语专业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多数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也把学习英语的目标定位为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便取得毕业资格,获取社会竞争的通行证。而在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语法都通过不同形式进行检测,因此,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以语法和翻译为中心符合教学和社会的要求。

(5)学生的英语基础需要语法翻译法。高校的扩招使生源大众化,在高校,学生整体英语素质有下滑迹象:语法没有掌握,分不清谓语动词的时态、语态及词的变形;书面表达差,用汉语格式表达英语,语法概念差。因此,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使用语法翻译法促进语法教学,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练习基本技能,学习基本语法,学会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语法翻译法的局限

语法翻译法容易使学习者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大量机械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的;单调乏味,是为了语法项目而人为创造的一些无意义的练习,很容易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者们在对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学习态度“是决定不同学习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束定芳,1996:48)。因此,在语法教学中应用语法翻译法时应注意使用的度和量,与其他教学法一起促进英语语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建勋.对语法翻译法的再认识[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3]王铭玉等.外语教学论:教研、教学、教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8

一、引言

回顾人类语言学习的历史,我们发现,人们总是不断研究学习语言以及教授语言的方法。几个世纪以来,各种教学法都曾登上人类语言学习的舞台,也曾大放异彩;几百年来, 随着世界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学科的发展, 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也随之演变和发展,至今世界上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不下于十几种。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演变, 前后主要采用了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还有其他的教学法流派, 如直接法(Direct Method),静默法(Silent Way),暗示法(Suggestopedia),领悟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活动法(Activity Method)等等;可谓枝多叶茂,名目繁多。

任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都和语言学研究,教学实践,心理学以及社会需要有着密切的关联。首先, 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以及人们在语言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观点不断地改变着语言教学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其次,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以及对教学所取得的新认识帮助语言教师不断地发现和理解存在于教学中的一些客观规律, 并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最后, 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语言的不同需求也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法的不断变革。英语教学法的产生同样依赖于英语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和教学实践。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遵循了以上客观规律, 它的出现绝非偶然,它的存在更不是“过时”一词所能概括;本文将讨论语法翻译教学法产生的背景,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并展望它在英语教学中的前景,对它存在的必然性进行再次认识。

二、语法翻译法产生的背景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eaching Method)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教学法,近年来也引起广泛争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分不开的。根据《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的解释,语法翻译法,又叫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以翻译和语法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是欧洲教学拉丁语和希腊语的传统方法。那时, 人们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阅读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他们需要懂得这两种文字来进行交流, 能够使用这两种文字著书立说。由于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阅读和翻译, 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文法进行教学, 通过翻译来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则显得非常有必要, 而且颇有成效。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外语学习的需要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形成的前提。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其最早的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V.Meidinger)和费克(J.C.Fick)。这种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学习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语法翻译教学法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的教学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文字为依托,读、听、写、说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由于它强调的是阅读而不是语言交际能力,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语法翻译法不断遭到一定程度的排斥乃至否定,并出现了与它对立的教学法。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在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外语教学中,它依然存在着,并且仍是一种较盛行的教学方法。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点及优势

在18、19世纪, 在语法翻译这个领域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理论家或大师。到20世纪初期, 随着教授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普及, 以此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才逐步形成, 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桂诗春,1988:51):

1.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语法翻译教学法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 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这一语法教学体系对于初学者以及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

2.语法翻译法以及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它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 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这一体系。

3.语法翻译法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 即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 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实际目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验证了学习语法和词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同时翻译是实现信息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4.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 它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 有利于打好语言基础; 更方便于语言教师的教学安排。人们甚至将语法规则比喻成房子的结构, 词汇是盖房的砖,只要将这两者相融合,即掌握了该语言。

5.语法翻译法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 着重原文的学习, 这样它有利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语法翻译法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用母语对课文以及句型进行语法分析,逐句翻译讲解,在此过程中,主要围绕着句子的结构、复杂的语法现象以及两种语言的互译来进行。最后,要求学生背诵有关的段落,熟记所学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相应的学习方式通常是:学生形成了熟背单词和语法规则的习惯;以语法规则为准绳,分析课文中的每一个语法现象;以母语为基础,理解课文内容。以上5个教学步骤在这种类型的课上不断地重复, 体现着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受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影响, 许多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或者编写方式是按照英语语法规则的顺序编排的。这些语法规则的排列不是按照儿童习得语言的顺序, 而是根据语言研究者对该语言的词和语法规则的研究顺序排列的。很多英语教材都是以语法规则的难易顺序组织编写的。以这种方式编写的英语教材循序渐进, 具有完整的语法体系和从易到难的梯度。

语法翻译教学法提倡的是对原文的书面理解, 强调的是两种语言书面形式的互译。因此, 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母语的互译,强调意义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这种翻译考试形式在今天的考试中依然较为流行, 因为它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目的语的规则以及理解了目的语的意义。

在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者中,有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法翻译教学法”进行过客观的描述和评论。其中, H.Brown(2000:15)对这一教学法的优点做了以下概括:

1)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 精细的语法规则和广泛的词汇知识使得语言输入更易于理解。能够使外语学习者所接触到的各种语言现象系统化, 由浅入深地将语言分级处理。

2)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肯定或否定他们对目的语所做出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假设, 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3)语法翻译教学法能够帮助学习者将目的语的结构内化, 从而提高其使用外语表达的能力。

四、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状及展望

从19世纪末开始,语法翻译法受到广泛的质疑和非难,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实用的教学法。对于这一教学法的争论也一直延续至今。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语法翻译教学法自身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并努力克服不足,以适应语言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一般情况下忽视了口语教学, 不重视学习者的口语交流。虽然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语法规则, 但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 口语交流的意识不强。

2.过多地重视了语法规则, 忽视了必要的语音和语调教学。

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 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并非是为了培养学习者的全部交际能力,而是培养学习者的对语法知识的理解,高水平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对智慧的开发上面。这一点可以体现在语法翻译法最初对拉丁语的教学上面:拉丁语是一种语法比较复杂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需要通过学习语法来促进人的智慧的发展,所以它强调学习语法,同样这也适用于英语语言上。语法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也是语言基础的重要组成成分;语法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

课堂教学枯燥,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也是对语法翻译法的批评之一,但是我们应该明白,教学法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再好的工具也需要人的巧妙运用,呆板、严厉的教学往往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原因。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现在许多教师偏重于只使用目的语的课堂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只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由于师生之间目的语语言能力相差较多(除非双方语言能力都很高),往往会在师生间产生无形的隔阂,阻碍他们之间真实的交流和互动。教学中使用语法翻译法,学习者能够用母语与教师对目的语进行探讨,从而意识到母语与目的语是如何联系的,如何使用的。语法翻译法对学习者意识的培养是其它教学法所不具备的。

另外,语法翻译法在我国仍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各地区之间国民整体的外语水平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师资条件差,部分地区学生班额常常偏大。而语法翻译法正好弥补了这些困难。一是对教师的英语能力要求不是太高,在具体教学中,语法翻译法采用母语与外语对比的方式,大部分内容用母语讲述,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比较容易操作。二是对班额无特殊要求,有利于大班上课。因此,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种种客观因素,为语法翻译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语法翻译法在经过合理改造后,仍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

目前,那种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语法能力的培养完全看作是所谓的“旧的教学法”、“落后的教学观念”等认识正在得到澄清。在目前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许多教师仍然喜欢采用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练习形式, 也喜欢结合课文讲解必要的构词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些方法比较有实效; 同其他教学法交替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者的兴趣。

五、结束语

语法翻译法形成至今已有百年,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人们认识语言的一种必然结果。语法翻译教学法已展示了它在外语教学中的特点以及不足,在语言学研究和语言学新观点的影响下,它也在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吸取新的教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已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其主要的原因是它的一些特点符合了外语学习的客观规律,符合了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它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教与学的需求。在今天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能将它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使用, 就可以达到扬长避短, 让外语教学的方法达到最佳合理的状态, 从而大大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在真正意义上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Bruner,J.1990 Learning the mother tongue.Human Nature 1 (9):42-49[M].

[2]Brown, J.D. 1994. Pri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ition) [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3]Brown,H.D.1994.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4]Brown, G et al. 1994. 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D.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5]Krashen, S. D.1985.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6]夏纪梅,吴潜龙:中西外语学习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外语界》,1997年第3期.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9

 

语法一翻译法最早是在欧洲用来教授古典语言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外语教学方法,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语言作为外语进入学校课程开始被用来教授现代语言。 

它可分为三个时期:18世纪上半叶,以外语译成本族语为主要具体方法,内容偏重于机械背诵语法规则,其实用目的是如何了解外语。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末,以本族语译成外语为主要方法,内容注意到了阅读。其实用目的似是用外语表达本族语的内容。20世纪至今,在众多学派的冲击和促进下,语法翻译早已吸收了许多学派的方式方法。 

 

二、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语法翻译法是通过先详细分析语法规则,然后将这些语法知识应用在目标语、母语互译的实践途径教授外语的方法。它的的语言学基础是传统语言学;心理学依据是官能心理学;哲学基底是惟理主义。其特点如下: 

1.借助原“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 

2.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注重语言规则的归纳和列举。大多数的语法翻译课本中,教学大纲以语法知识点的顺序编排,并试图有组织、有系统地教授语法。 

3.把第二语言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把教学看成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4.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考试形式自然是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 

5.强调阅读和写作,几乎没有系统地注重听力和口语。 

6.强调精确。 

7.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课文主要作为语法分析的材料。其语言教学模式是阅读—分析—翻译—讲解—背诵。 

 

三、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现实价值 

 

1.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价值 

(1)师资条件 

大学英语教学量大、面广,大部分的英语教学工作仍由中国教师完成。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在国内学习英语的,即使有些教师有短时间到国外进修的机会,口语水平仍达不到接近母语的程度。语法翻译法对教师的口语要求较低,采用其进行教学绕过了对教师的口语要求。 

(2)传统语文教学 

语法翻译法比较接近传统语文教学,都注重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都采用逐词阅读的方法;学习方法上都强调背诵,强调“熟能生巧“等等。因此,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下,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运用对于中国教师和学生来说得心应手和顺理成章,易于操作。 

(3)课堂规模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规模大,在大的课堂规模中进行教学,语法翻译法比较容易执行。学生在单位课堂时间学到的知识点多,教学效率高。 

(4)学习方式 

对中国学生来说,外语必须经过有意识的、系统的讲解才能掌握。对他们而言,“语言十分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规则、繁多的句型、大量的习惯用法、困难的发音,这些内容很难在只重意思表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自行掌握。只有通过有意识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自动化”。 (5)学习动机 

动机是制约语言学习的一个因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既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在短期内也没有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需要,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最大莫过于通过各类学历、学力考试。英语考试内容重点总是放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上。在考试中要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正确率。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规则、词汇的记忆、句子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互译、目标语材料的阅读,强调精确,因此在短期内要想通过一门外语考试,语法翻译教学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2.语法翻译法的优越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 

(1)其强调的语法有利于外语学习 

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 

“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语法”。 

就连倡导交际法的Wilkins也认为:学习的第一阶段可侧重rules of grammar,第二阶段偏重rules of use。 

廖巧云做的调查显示,不涉及语法教学的交际法对大、中学生是行不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虽然努力学了四年,但进步甚微。 

可见,“语法恐怕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把语法教学摆在恰当位置上的问题。”足见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语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词汇学习,其好处如下。 

①语法翻译法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学习者较快、较好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建立在“希腊—拉丁语法”规则上的英语语法体系有利于外语学习者认识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的词类、句子组合等,有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体系。 

②通过有限的语法能够生成无限的句子,这是语言的生成特征。人们可以记忆有限的语法规则,却无法记忆无限的句子,而教授语法知识正是“授人以渔”。 

③尽管语法本身不等于语言,但它总结了语言本身的规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语言。 

④有利于学习者打好语言基础,在注重读写译的同时,为听说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口语表达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潜在的表达素质和实际的产出能力。潜在的表达素质是一个量的积累,实际产出能力则是运用所积累量的技能问题。作为口语表达的说,如果缺少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也就是相应的口语表达素质,往往开不了口。听,当然也需要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我们常说的听不懂,关键的问题就是词汇量不够和语法不清。可见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方面,仍具有有效性。 

(2)实现母语和外来语间的对比 

成年人学习外语跟儿童不同。成年人的脑海里已经蕴涵了庞大的母语参照体系,他们必然要利用其母语知识去类推、理解、把握外来语。 

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时,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有积极的帮助。这个过程叫做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相似之处,迁移起正面作用,而在有差别之处,迁移便起负面作用。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0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实践中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它产生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第二世界大战前,在后一百年的历史中,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从理论上奠定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科学基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我国7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一大批英语工作者、精通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受益于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文法的理解,通过翻译手段进行教学。从中世纪为读懂用拉丁语写的着作而使用了翻译教学法,到18、19世纪,人们沿用此法教授英语和法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初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这两种语言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有效。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目的语的语法体系”[9]。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整体,为具体的语言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18世纪的语言学家对词类的研究和划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语法翻译教学法正是依赖这些语法术语和词类划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语言学家还认为学习者应该通过学习书面语来掌握语言,因此这一认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范畴;而语法被语言学家看作是粘合剂,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语法就可以表达思想,从而掌握语言。因此,语法被当作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心理学更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generativism)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形成某些概念的能力,而概念形成是人类习得词汇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心灵主义的观点支持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18、19世纪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助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产生,同时随后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0]把翻译即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强调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阅读外语原着学习外语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直到二战以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的人员,用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加之当时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已代替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理论的主流,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主义也促使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某些弊病。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理论占据了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语法教学受到严峻的挑战,几乎被抛弃。上述理论认为,教语言不必解释,学语言不是推理过程,而是在合适条件下,人们内在自然能力的作用,学语言要有人对话,有内容可谈等等,从而把语法教学降低到了极次要的地位。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法,主张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不能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为,学习者可以不用理解语法规则,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句型的学习。听说法认为通过基本句型来学习外语是重要的途径,在外语教学里培养语言习惯要靠反复操练,语言知识和理解力在这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自然法(Natural Method)则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认为语言学习是潜意识活动,学习者可以逐步地学会语言规律并能组织自己的语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变迁也体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上。由于50、60年代受前苏联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法,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诸多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加之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语法教学逐渐从外语教学的主导地位退出。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英语教材中,语法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各类考试中语法的比例也只占到10%左右。人们似乎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对立起来,语法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甚至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障碍,情况果真如此吗?泰勒(Taylor)在1988年就说过:“在交际教学的总框架中,最近又出现了强调语法形式的倾向,似乎人们已经觉得语法是被过分忽视了”[6]。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它以语法为主,结合词汇的讲解以及大量的翻译联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而且语法的介绍是由易到难,这一教学步骤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让我们从“技能学习模式”(skill-learning model)中得以验证。“技能学习模式”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强调运用练习(行为方面)来实现预期的计划(认知方面),即掌握某一种语言技能。而且一项整体技能的习得是需要融合各部分技能训练来得以实现,这是由语言使用的顺序本质决定的。[7]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在低层次学习中所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即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他就会越主动地完成高层次目标。因此,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语法和词汇来进行二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语法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双语翻译来掌握语法的规则、词汇和句型结构。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语法规则对材料进行翻译,通过双向翻译和交流使得外语学习者清晰地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从而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母语和目的语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系统,才能讲评学生对双语的语言输出,即翻译。其次,学生需要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内容进行熟记熟背,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和记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掌握目标语。

    三、语法的定义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1

1 引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进展,大学英语教育在教学的目标和方法等方面都产生了大幅度的良性变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对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大学阶段中的学生应不断拓宽知识面并广泛积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详细介绍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情况。

2 相关概念介绍

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还是交际法,都是外语教学法中的常用方法,都是建立在外语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多年经验总结并逐渐衍生得出的,现对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分别阐述。

2.1 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众多外语教学法当中最早总结出来的、应用范畴最宽广的教学法之一,该方法最早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期这一时间段内被外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在当时支持这一理论和方法的语言学家有Harmer、Alexander等人。语法翻译法的教育重点是外语的语法体系[1],该方法支持的理论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该是以外语的语法为中心而展开的,并认为要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先习得这门外语的语法。

2.2 交际法

交际法的形成和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外语教育领域相关学者在语言学家Hymes与Halliday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又可称之为功能法。这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支持这一教学法的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教学的最本质的目的是让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实际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的结构,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能力,该方法注重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

3.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们采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将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师们的可行选择。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们进行英语语法体系的讲解。因为语言的语法体系在语言的构成和使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语法的语言是无法组成和使用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对学生们进行语法知识点的教学。

第二,在语法教学的基础上加以词汇、固定搭配等语法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外语教学,使学生对英语语法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合理利用母语作为学习工具,养成大学生们的语言分析能力。

第三,强调语言的交际作用。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传授语法相关知识之外,还应注重学生对英语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教师们还能在与学生进行英语交际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

最后,注意英语交际的内容。外语交际法中所强调的语法讲解或语言交流提倡的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因此教师们应该注意对交际内容的选择。

3.2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结合的优点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人们对于英语的重视程度直线攀升,大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要人群,因此,需要大学教师们不断改进对该群体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并不高[2]。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弊端,从一个极点转变为另一个极点。然而,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改变了这一现状,两者结合的教育法倡导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开展的英语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法体系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们对英语的使用程度。同时,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还能有助于教师及时接收学生们对英语习得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实际案例分析

在实际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们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教育。首先给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在任务分配完成后让各小组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通过预习课文——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模式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首先对语法知识点进行讲解,包括词汇的使用、句子的构成、时态特点等几个方面。再者,针对所教授的语法知识,让学生们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组间对话等方式来进行。

5 结束语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国际交流语言工具,近年来其重要性越发明显,因此,不断加强对大学英语教育模式的探讨十分必要。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结合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拟为我国未来高校英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天柱.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相结合的必要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04-105.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2

Abstract: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used to be the main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it is excluded because ofhe appearanc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Natural Method and Audio-Lingual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ssential aspects and theeveloping tendency of grammar and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metho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ob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grammar teaching.

一、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回顾及评析

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外语教学实践中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法,它产生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第二世界大战前,在后一百年的历史中,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从理论上奠定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科学基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一直是外语教育与学习的主要方法。在我国70年代以前培养出的一大批英语工作者、精通英语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大多受益于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文法的理解,通过翻译手段进行教学。从中世纪为读懂用拉丁语写的著作而使用了翻译教学法,到18、19世纪,人们沿用此法教授英语和法语,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当初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和翻译希腊文和拉丁文的书籍,因此在课堂上借助母语进行教学,通过翻译来学习这两种语言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有效。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并顺应了人们认识和学习目的语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学习者掌握好目的语的语法体系”[9]。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整体,为具体的语言教学提供科学的方法。18世纪的语言学家对词类的研究和划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语法翻译教学法正是依赖这些语法术语和词类划分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语言学家还认为学习者应该通过学习书面语来掌握语言,因此这一认识为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相应的范畴;而语法被语言学家看作是粘合剂,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语法就可以表达思想,从而掌握语言。因此,语法被当作语言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心理学更关注语言的使用者和学习者。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generativism)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形成某些概念的能力,而概念形成是人类习得词汇意义的先决条件。因此,心灵主义的观点支持语法翻译法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18、19世纪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助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产生,同时随后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语法翻译教学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10]把翻译即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主张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强调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阅读外语原著学习外语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直到二战以后,由于社会急需大量能用外语进行听说交际的人员,用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加之当时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转换生成语言学已代替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理论的主流,心理学方面的认知主义也促使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某些弊病。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和自然法(Natural Method)理论占据了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语法教学受到严峻的挑战,几乎被抛弃。上述理论认为,教语言不必解释,学语言不是推理过程,而是在合适条件下,人们内在自然能力的作用,学语言要有人对话,有内容可谈等等,从而把语法教学降低到了极次要的地位。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法,主张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教学不能局限在语言的形式上,即语法上。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认为,学习者可以不用理解语法规则,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语言学习就是句型的学习。听说法认为通过基本句型来学习外语是重要的途径,在外语教学里培养语言习惯要靠反复操练,语言知识和理解力在这里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自然法(Natural Method)则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认为语言学习是潜意识活动,学习者可以逐步地学会语言规律并能组织自己的语言。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变迁也体现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上。由于50、60年代受前苏联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所采用的语法翻译法,一直使用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诸多国外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加之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要求愈加突出,语法教学逐渐从外语教学的主导地位退出。近几年出版的各类英语教材中,语法的比例在逐年降低,各类考试中语法的比例也只占到10%左右。人们似乎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对立起来,语法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甚至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障碍,情况果真如此吗?泰勒(Taylor)在1988年就说过:“在交际教学的总框架中,最近又出现了强调语法形式的倾向,似乎人们已经觉得语法是被过分忽视了”[6]。

二、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势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都保持着自己的特点:1)在教学内容上它以语法为主,结合词汇的讲解以及大量的翻译联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而且语法的介绍是由易到难,这一教学步骤较好地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让我们从“技能学习模式”(skill-learning model)中得以验证。“技能学习模式”从行为主义和认知发展的角度,强调运用练习(行为方面)来实现预期的计划(认知方面),即掌握某一种语言技能。而且一项整体技能的习得是需要融合各部分技能训练来得以实现,这是由语言使用的顺序本质决定的。[7]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在低层次学习中所掌握的信息量越大,即语法、词汇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他就会越主动地完成高层次目标。因此,语法翻译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语法和词汇来进行二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2)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看,语法翻译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双语翻译来掌握语法的规则、词汇和句型结构。这种教学形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根据教师所讲解的语法规则对材料进行翻译,通过双向翻译和交流使得外语学习者清晰地辨别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从而加深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3)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对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对母语和目的语都要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向学生输入目的语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结构系统,才能讲评学生对双语的语言输出,即翻译。其次,学生需要对语法规则和语法内容进行熟记熟背,才能保证语言输出的质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在学习和记忆目标语的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掌握目标语。

三、语法的定义及语法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Paul Procter主编的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对语法的定义是“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change their forms and are combined intosentences”[1].Crystal的AFirst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里的定义是“thewaywords,and their component parts,combine to form sentences”[2]。这两个定义的界定范围虽然是有限的,但它们都告诉我们,组合正确的句子离不开语法,至少对有意识的学习是如此。Bowen指出语法是我们把有意义的词和词组组合成句子,用以交流可以理解信息的规则[3]。Bowen的解释更为明确,语法的句子组合不能脱离意义,只求语言形式,脱离了实际环境的句子不会产生任何意义,语法不仅是形式,它还制约着意义的形成。有些语法学家把语法的范畴界定得更大,如Gribbin就把语法解释为对语言无意识的知识,对语言有意识的知识,语言的规则和用法等三个部分[4]。

毫无疑问,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即交际能力,那么,语法能力的教学是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对立,这是个需要明确的问题。一般来说,语言能力包括两个部分:语言知识(语音、词汇和句子)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而语法能力是语言知识和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交际能力一般被认为是综合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身势语、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能力。语言是实现交际能力的主要手段。交际能力一般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5]。语言知识和技能是构成交际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能力和素质都是构成交际能力的辅助因素。语言的学习过程应遵循三个原则:语法原则,交际原则,文化原则。由此可见,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教学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障碍,而且还会促进交际能力的形成。因为语法除了是组合词语和句子的规则外,多种多样的语法形式还可起到调节词语的意义、调节上下文的关系等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而语法能力又是语言能力(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能力差必然会影响交际能力的形成。

语法教学和培养交际能力大可不必相互对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和互补性。语法———翻译法强调的是语言的理性知识和规则,重语法、翻译和对比,依赖母语,强调语言知识,轻视语言技能。交际法的特点是以语言功能为纲,重交际、实用、不重视语法,即所谓“流利优于正确”,“教语言而不是教关于语言的知识”。翻译法可以弥补交际法和听说法在语法和阅读方面的不足,交际法反过来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在学习的中后期阶段,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交际法的运用将会有效地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但也不排斥对语法———翻译法的运用,一些难度较大的句子,语法———翻译法往往会有一箭中的的作用。

四、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再评估

应该承认,传统语法教学存在许多不足,不做调整和改进,就难于适应时代的需要,更难于振兴语法教学。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过分强调文字翻译的训练,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成了为语法规则和形式而进行的活动,失去了语言教学生动有趣的一面,学生学到的只是枯燥的概念和规则。其实这些规则只是语法的一部分,学生学会有限的概念,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感悟和实践多种语言形式,使得这些规则难以成为无意识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交际应对中仍难免困难重重。这种弊病的形成,主要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语法的理解只停留在语法的规则上面,没有把规则、形式与意义、交际功能结合起来。

尽管传统语法教学存在以上诸多不足,但并不是说语法教学就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语法一直是、今后也将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点不存在疑问。韦德尔(Wedell,1990)说:“往往有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学习之后,学习者仍然不能在各种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写出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说出能被理解的简单话语。使学习者能够表达和理解简单意义的办法之一,就是从一开始就讲清语言的句法规则”[4]。问题是如何改进当前语法教学现状,使之更能适应英语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这是极为必要的。首先,把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习得相结合,为学习者尽可能多地创造语言习得的自然环境;改变语法规则的讲解与实际语境相脱离的状况,将语法规则运用到话语环境中去,达到语言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目的。其次,语法教学要抓好形式、意义和用法三个环节,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是基础,了解意义是关键,学会使用是目的。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以感性符号为基础的认知学习上升到以理性、概括为基础的认知学习阶段。再者,语法教学要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初学者,在其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规则讲解;到了认知的高级层次,学习者的语法系统基本已形成,单靠对语法知识的补充复习无助于他们交际能力的提高。这时就要采取新的办法,更加强调语言的运用,在运用中强化语法知识。最后,教师应该了解最新的语法动向,多向理论语法求教;善于对学习者已接触过的某一类语法现象进行归纳,由点到面,建立系统,从整体上把握语法结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比较鉴别,把英语中结构有联系的语法现象,英汉语语法的异同,在综合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比较的范围包括功能、结构、位置、关系、文体等等。提高对语法教学的要求,重视在交际中运用语法,强调交际语篇语境的连贯,语法规则正确与否要在运用中体现,同时,语法教学也要与听说读等技能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一些外语教学改革者认为语法翻译教学法过于依赖母语,认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都缘于母语的干扰。必须指出,学习者的错误在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不仅来自母语,还来自目标语或文化等其他方面。我们应把错误作为语言学习的策略:即利用错误检测学习进展,制定学习计划。所以,把母语学习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使它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扮演肯定角色。语言学家H.H.Stern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参考语言,非常重要。[6]而在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借助母语知识教授与学习外语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外语教学改革者还认为在语法翻译的课堂上,过于强调语法规则的讲解及训练,而忽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使得学生对目标语听不懂,说不出。但是,“任何语言都是一个连贯性的系统或结构”[6],而语法知识正是语言结构和语言规则的总结。没有系统的语法知识作为基础,语言的其他技能只是空谈,对成人的外语学习尤其如此。而在语法翻译教学法的课堂上,围绕课文进行的语法分析,包括语法形式和词汇的变化,即有助于学生理解、翻译该目标语,又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正是因为有详细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才使得外语学习者有着很强的阅读能力,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系统的翻译练习才使外语学习者有着很强的翻译能力。总之,从长远的角度看,在非语言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系统的语法知识的传授,以及通过语法结构对双语进行比较会使目标语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束语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对语法教学产生了冲击,也给语法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语法教学只重形式的做法,再也不能满足当前外语教学的需要,语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教语法,而是如何把语法教学与外语教学的交际目的结合起来,正如海姆斯(Hymes,1990)所说“语法规则离开应用是没有用的规则”[6]。充分发挥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让语法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得到应有的地位。90年代后,语法教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表明人们在语法教学被忽视后,通过反思和教学实践逐步认识到语法的重要作用。语法教学的改革在于如何把语法教学融入到其他语言技能学习中,如何把语法活动与交际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在我国的英语教学界仍未有语法教学复苏的迹象,许多教师还是把不教或少教语法看作是世界的潮流。重新认识、评估语法和语法教学十分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各教学法都随着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对语法翻译法特点的再认识使得我们了解了它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价值。这是因为它的一些特点符合了外语学习的规律,符合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并且它也在不断的补充和调整自身,以期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语法翻译法占据外语讲坛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顽强的生命力将使它长久的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Paul Procter.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Pitman Press,1978:494.

[2]Crystal,D.A First Dictionary and linguistics[M].London:Andre Dentsch,1980:167.

[3]Bowen,J.D TESOL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M].Newbury House,1985:76.

[4]Gribbin.The Role of Generalization in studying Grammar and Usage[J].English Journal,1996:55-56.

[5]Canale,M.and Swain,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teaching and testing.Toronto,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86:5-6.

[6]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Education Press,1997:126-452.

[7]William Littlewood.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67.

语法翻译教学法篇13

大学外语教学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制定的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教师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也是对学生完成学业后整体品质的评价,比如培养各个专业从事国际交流的双语人才、培养具有世界公民意识的国际交流人才,等等,这样的人才在语言方面要求至少是双文化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母语加外语的拼接,它需要强化训练。同时,双语能力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国人学习外语的进程,可以说大致有三个境界。第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靠本族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汉语) 学习外语的境界,如借助本族语的讲解、注释,依靠口头、笔头或心头的翻译,使用带有翻译的词典及参考书等来理解外语。这时的翻译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即便是有意识的翻译也是缺乏系统意识、敏感意识和批判意识的非自主行为。第二,通过外语学外语的境界,如阅读外语的注释、讲解、参考书、原著、外语讲解的词典等等,提倡用外语思维,体会外语的精神,利用外语建立外语的规则系统。第三,能在外语和本族语两种语言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不是孤立的词语对号) ,在两种语言间自如地来回转换的境界,这是外语学习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一般认为,以上三种境界虽然可能有交叉或平行,但是大体上可以代表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但是,外语教学通常在前两个阶段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具体的作法是,代表第一个境界的阶段,可以尽量缩短,有人甚至主张跳过或绕开直接进入第二境界。大多放弃第三阶段的追求,认为第三个阶段严格说已经属于翻译专业修养的范围,唯有第二境界是英语学习者的中心。这个发展模式将翻译放在最高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划定了学习者的禁区。我们认为只要控制适当,各种能力训练可以交叉进行。它们可以互相促进,根据学习者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而避免干扰。大学阶段所达到的基本能力目标表明,大学生完全具备向第三境界跨越的条件。因此,大学外语教学要重新审视翻译训练。

二、翻译训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的证明

在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上,翻译法是最早的教学方法。19 世纪后期开始了外语教学法改革,同时对翻译法加以批判,翻译法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或被融入其他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等)之中,因而成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近些年来有人开始为翻译法正名,但基本观点仍然是把它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来认识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误区。翻译在外语教学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论证三个相互关联的假设:外语教学离不开翻译;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 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

第一个假设涉及和内部两个方面。所谓就是涉及外语教学的文化目的性及语言的文化认同等方面。第一,外语教学不可没有翻译,立论基础是原有文化身份的保持和再认识。证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必须假定这样一个前提,即不管这门语言掌握得如何,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如母语)的学习者并不准备放弃这门语言,因为放弃一门语言等于放弃这门语言的文化,也就是放弃了原来的文化身份或文化认同。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翻译成为跨越文化认识自身和他者的主要手段。第二,只有翻译才能深切体会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不管我们学习语言还是翻译,都有主方语言( host lan2guage) 和客方语言(guest language) 的差别。汉语对大部分中国人是母语,域外民族的语言则是我们的目的语。我们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内心自觉或不自觉地翻译这种语言,或明或暗地替代、对应、置换。这一过程伴随着校正、调整对自身和对方的认识。学习语言的镜像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和定位自身。学习者在外语中看到差异便会深入反思差异。

第二个假设“翻译有助于语言学习”一直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教学领域。这应该从两个方面思考:(1) 翻译有助于外语的学习; (2) 翻译有助于母语的学习。关于前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法是最古老的外语教学方法,我们不能说这是个失败的方法,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借助这种教学方法成功地掌握了外语。但是15 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拉丁语虽然开始从权威语言的地位滑落,但是民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多种语言翻译的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能认为,过去的外语教学主要目标在于读写。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到17 世纪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大学仍然使用拉丁语授课,在法庭上仍然使用法语。可以设想,语言实践弥补了翻译法带来的不足。到了十八、十九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语、法语等现代语言课程。但教学方法仍然沿用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翻译法。翻译法经过改进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并不是其他教学方法能够替代的。最早从科学角度倡导在外语教学中要进行本族语和外语的系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的是德国的马盖尔( K. Mager) 。他从事外语教学活动期间正是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法的流行时期,马盖尔根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翻译法的基础上创建了翻译比较法( Translation - ComparisonMethod) [1 ] (P11 - 12) 。后来的教学方法,如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认知法、功能法及不走极端的折中法等无不从翻译法中汲取营养。中国的普通外语教学以及成人外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看到翻译法的影子。这种沿袭决不是偶然的。翻译法的优势是有助于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他对本族语的态度是先利用后排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它对待母语的态度是积极的,虽然由于相信一切语言都源于一种语言因而具有夸大母语作用的倾向。但是外语教学对于母语的潜在作用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促进母语的提高。这一论断常常不被认可,因为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充分地“驾驭”我们的语言。但是大量的例证不支持这一假设或结论。对于学生用很不地道的母语翻译外语常常被容忍,而用不地道的外语翻译我们的母语往往不可容忍。这种差异表明我们对待母语和外语采用的是两套标准。对外语要求语法正确,对母语则要求达意。按照翻译法的要求,要译成地道的母语才可以算是掌握了外语,因此翻译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的外语学习者,不能算是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翻译可以成为检测和提高母语的手段,这一点也是被忽视的。

翻译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外语学习的一种方式。原因是,一方面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外语学习同母语学习的不同在于学习者已经掌握了一套符号系统,因此决不能用习得母语的方式或标准衡量外语学习的方法或标准。另一方面关系到翻译是不是语言能力问题,在母语习得中,本族语的语内翻译是语言能力,语内翻译也是语言能力的标志或检测手段。那么在外语学习中,母语与外语之间的转换能力也应视为语言能力。但是在外语教学中,提倡的是四个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往往不算作语言能力。这一事实与我们的论证及观点是相违背的。译被视为产生目的语文本的能力或选择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算是语言能力,那么语言能力就变得非常的狭窄。[ Www.]

第三个假设是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翻译教学。语言学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翻译,这也是一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翻译永远是和语言打交道的活动,因此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规律是理所当然的。在历史上,翻译长期远离学术的中心。在西方,它被视为“雕虫小技”;在东方中国,译者被称为“舌人”、“小辨”。将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是现生的事,而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的目标就是减少翻译的随意性,并在理论上获得实证,翻译从经验主义的自我言说中解放出来。但是翻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交际行为和文化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超语言的方面。不仅仅涉及有规律可循的方面,还涉及非普遍的、无规律性的东西。不仅是遵守规则的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创造活动。翻译与自然和社会生活及活动的大多数现象一样,是多方面的研究对象。文艺翻译中的大量事实涉及的美学、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不是单纯的语言学所能涵盖的。因此,语言学或翻译的语言学绝不声称可以包揽一切,解释一切,即不是原文和译文的一切关系,而仅仅是两者之间经常起作用的普遍联系。俄国学者(如费道罗夫) 很早就将语言学自觉地全面地用在翻译研究上。乔姆斯基(N. Chomsky) 在60 年代提出“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内在的“语言能力”与“语言表现”,即对语言的实际运用做了区分。但是乔姆斯基(1965) 警告说:“深层普遍形式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存在某种合理的程序用来解释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就在同年德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1965) 却对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持乐观态度。他说:“显然,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借鉴一种语言理论,即一种普通语言学理论。”翻译实践在教学中得到应用,我们既不能夸大它在语言学习中的价值和有效性,又不能忽视这些方面。

三、翻译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标准和方法

(一) 翻译训练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

大学外语教学中翻译作为一项培养技能被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认为这也是将翻译训练同外语的其它能力训练分割开来的作法。如果将这两个方面分割开来,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求教师将翻译教学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考虑。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的实践标准是把握翻译教学成功的尺度。基于翻译可以作为翻译能力培养也可以转化成语言其它能力的手段这一认识,我们应思考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同时,它本身又是教学目的,相比而言后者的重要性是处于第二位的。

(二) 翻译训练存在的认识上及教学上的困难

这种作法的原因在于认定两种语言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际上外语与本族语汉语之间存在的差距被人为地夸大了。语言的共性论(如认知语言学) 发现的事实说明,普遍性是第一位的,差异性是第二位的。夸大这种差异性不利于对语言的普遍规律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所谓“英汉的巨大差异是阻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原因”是一个夸大的玄虚。具体表现为,夸大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频率,将某些不属于错误的语言实践定性为错误;夸大母语迁移的出现频率或比重,夸大母语迁移的负面作用,不能利用母语迁移作为桥梁扩展学习者增长语言能力的路径,甚至避免一切翻译。

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大学外语教学基本上为考试服务,因而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三) 正确认识母语负迁移的正面作用

一般认为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 ransfer) 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语言知识并且出现了错误。这一观点将负迁移定性为“错误”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积极的划分应该是自我意识迁移和非自我意识迁移。还可以分为有控制的迁移和无控制的迁移。所谓自我意识的迁移是能够有意识地评价审视自己的语言输出。所谓负迁移实际是学生在缺少自我评判标准和意识情况下创造性融合的进步阶梯。教师从这个进步阶梯开始为下一步指导学生的起点阐发、启示、改造形成新的融合。我们并不应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所谓负迁移,我们宁愿称这种负迁移为“创造性融合”成无控制的迁移。减少翻译训练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认为翻译会加剧母语的负迁移。但是“迁移”暗含着一个不当的比喻,即语言学习是“运动”。这种比喻不利于语言教学。迁移意味着带着母语的习惯旅行,有些教学方法(如自然法、听说法以及全面交际法等) 都力图割掉学习者与母语的联系。实际上语言学习是融合过程,在融合中提升的过程。

比如,在英语中的语法中主语既是主题又表明了讲话人的兴趣所在。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 Prominent) 的语言,要求句中有明显的主语;而汉语则被认为是主题突出( Topic - Promi2nent) 的语言,不要求必须有主语。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增强自我评判意识,进一步加以改造或创造。如:

To me ,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 too.

To me , to know the world out side is necessarytoo.

To me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 out2side , too.

My opinion ,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 too.

I think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know the worldout side.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学生逐字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后渐渐创造出新的融合。

(四)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有效利用母语负迁移

比较教学法认为,翻译训练活动可以是一种自觉地防止母语负迁移作用的活动。但是防范的心态是增强学习者焦虑的根源,不利于学习。学习者会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实际上越是大胆实践的人、越是敢于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创造性地融合的人,外语的进步就越快。越是将外语夸大为一种完全与母语不同的人就形成一种暗示,即学习时充满错误的过程。虽然正视了错误,但并不是完全积极的。

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等.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在线咨询